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与生活范文

心理学与生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与生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与生活

第1篇:心理学与生活范文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全面提升素质教育

小学生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而进行,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如果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交流,科学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也就很难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生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道德与素质培养,与此同时,也要积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为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发挥着积极的意义。

2.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来自家庭与学校的压力,随之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学习过程中受到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习惯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从人际沟通的角度分析,小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可能出现对抗情绪,与家长的沟通可能存在“代沟”,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因环境影响可能出现障碍,如果缺乏良好的排解与减压可能使得情绪调控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针对以上种种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教育者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通过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不端正的学习动机进行及时矫正,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实现思想品德的学科价值

一直以来,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作为小学生德育的主要阵地,对培养小学生成人、成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初期,思维跳跃、情感敏锐、心理变化丰富,但对社会的认知又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在生活学习中可能面临许多难解的困惑,无法得到排解,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与探讨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德育功能,通过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与结合,为国家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人才。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

要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应清楚了解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的目标设计应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在新课程理念下,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单一方式,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进行关注。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关注教学过程及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要求学生在品德与生活学习过程中主动观察身边事物,感受生活环境,得到各种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强化思想的认识,使得学生道德践行能力得以提升。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挖掘心理健康教学资源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中,包含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找到心理健康渗透的入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情感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心理

素质。

(1)提升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不屈的中国人》一课中,对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曾经的宏大规模、杰出工艺进行探讨,今时今日,园中建筑都已被毁灭,只留下断壁残垣供人凭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的放映及教材资源的延伸使学生体会到爱国的神圣情感,树立保卫国家权益与领土的决心。通过生动的讲课与资源利用,将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加深理解,提升兴趣。

(2)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学习,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更能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要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

(3)培养坚强品质。小学生具有喜欢模仿的特性,通过教材资源的利用,运用心理学中的模仿学习,实现学生坚强品质的培养。例如,在《伟大的先人》教学中用岳飞的精忠报国、屈原的投江明志、勾践的卧薪尝胆、项羽的破釜沉舟告诉学生:在挫折面前要保持坚强的态度。

3.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学机会

作为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智力,发现学生的潜能,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思维习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渗透的有效性。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参考,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

三、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交流讨论法

讨论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的交流。真正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包容、接纳、开放、安全的氛围中进行。它能让每个个体体验到我的重要,我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大家就会在这个互动中,真诚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既分享自己的简介的同时也在他们的表达中得到反思与启发。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广泛激烈而深入的思想交流引导积极思考,步步深入提高认识转变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掌握有效地行槟J健?墒槊涣鳌⒖谕诽嘎廴班讨论、辩论、小组讨论、同桌交谈等多种方式。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心理发育还不完善一个很好的安全的氛围会给孩子心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到经验,从而也陶冶学生的心灵。

四、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陶冶法

第2篇:心理学与生活范文

【关键词】 精神卫生;生活变动事件;回归分析;学生,医科;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82-03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and Life Events Among the Han-Nationality and Korean-Nationality Students in Medical College/JIN Zheng-guo, XIONG Ying-huan, FANG Jin-nv. Clinic Medical School of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133000), Jili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minority area and to provide evidences for relieving the influence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 075 medical students (425 for korean-nationality and 650 for Han-nationality)were finally selected. Information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were collected by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 (ASLEC) and Symptom Check List-90 (SCL-90). ResultsThere was significant ethnic differences in somatization (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Life change events; Regression analysis; Students, medical; Minority groups

多数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1-3]。延边地区是朝鲜族居民聚居地,而且本地区很多疾病现象在朝鲜族和汉族间存在差异[4-5]。为了解朝鲜族和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笔者于2008年9月对延边大学医学部的朝鲜族、汉族学生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延边大学医学部在校的全体全日制本科生,共发出1 183份量表,剔除心理问卷量表回答不完全者和其他民族,收回有效问卷共1 075份,有效收回率为90.87%。其中朝鲜族425人(39.5%),汉族650人(60.5%)。平均年龄朝鲜族为(22.88±1.06)岁,汉族为(22.62±1.25)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由调查人员按照统一的指导语讲解要求,指导填表,并现场回收调查问卷。

1.2.2 调查内容 (1)自拟调查表,内容包括民族、性别、出生年月、年级、专业、本人职务、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住址、家庭收入水平等;(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各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严重程度由“1”(无)到“5”(严重)。以总分>160分或阳性项目数>43项或任一因子分>2分为阳性,即为有心理问题[6]。(3)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含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6个因子用来测定过去3个月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5级评定,总应激量为各项因子评分之和[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不同民族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心理健康状况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关系采用偏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朝鲜族和汉族医学生SCL-90因子分及其阳性检出率比较 躯体化因子得分朝鲜族显著高于汉族(P

2.2 朝鲜族与汉族医学生生活事件比较 汉族和朝鲜族学生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最高的均是学习压力,其次为受惩罚和人际关系;汉族学生的健康适应因子应激源得分显著高于朝鲜族学生(P

表1 朝鲜族与汉族医学生SCL-90各因子及总分比较(x±s)

民族人数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

朝鲜4251.37±0.381.72±0.521.54±0.491.51±0.491.42±0.441.47±0.471.25±0.331.43±0.461.37±0.41131.40±34.10

汉6501.31±0.351.69±0.501.59±0.531.49±0.471.39±0.401.44±0.451.29±0.381.43±0.431.37±0.37130.14±31.06

t值 2.673**1.1141.5170.5600.9311.1641.6660.0820.2250.619

P值 0.0080.2660.1300.5760.3520.2450.0960.9350.8220.536

注:**P

表2 朝鲜族与汉族医学生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比较(x±s)

民族人数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

朝鲜4257.22±2.468.25±2.868.16±2.234.15±1.835.36±1.625.15±1.63

汉6507.49±2.488.24±2.748.16±2.154.10±1.945.83±1.865.21±1.61

t值 1.7110.0140.0290.3654.479**0.567

P值 0.0870.9890.9770.7150.0000.571

注:**P

2.3 汉族和朝鲜族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事件的关系 调整年龄、性别、家庭年收入、父母双方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后,SCL-90因子分及总分与生活事件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

以SCL-90因子总分作为因变量,以青少年生活事件6个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朝鲜族医学生共有4项生活事件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分别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其他,入选方程的生活事件中偏回归系数最高的是其他因子。汉族医学生有5项生活事件进入方程,分别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健康适应、其他,其中以健康适应因子的偏回归系数最高。见表4。

3 讨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处于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且农村人口居多。因此来自这些地区的大学生大部分承受较高学费所带来的困扰和压力,容易产生自卑与自尊交织的矛盾心理,促使他们发生诸多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差,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和技能,自卑感尤其严重。加上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同学间交往方式的改变,困惑加深等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失调。本研究结果表明,朝鲜族与汉族医学生躯体化症状得分和焦虑因子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子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其他研究结果有所不同[8]。可能的原因是:延边地区虽是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但近几年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生活水平较高,且与周边邻国诸如韩国、日本等联系密切,思想开放,热情开朗,较内地大学生更加国际化、多元化、个性化,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接受能力也较强,加之朝鲜民族特有的开朗、乐观、外向的民风,文化娱乐活动较为频繁等特点,大大拉近了不同民族大学生的距离。所以,延边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

本研究显示,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的依次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8]。不论何种民族,得分最高的都是学习压力因子,表明学习构成主要的应激源。与其他许多专业相比,医学专业的学习内容比较枯燥,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且琐碎,要求掌握很多具体的医学技能,学生学习负担和考试压力很大。此外,本研究中采用的ASLEC皆为负性生活事件,研究结果表明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首要因素,生活事件中6个方面因子与SCL-90总分之间的相关显著,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同[9]。提示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以减轻应激性生活事件,预防和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并采取有效和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方法,提高其总体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 尚云.白族大学生565名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4):363-364.

[2] 袁震.湖北省民族学院土家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20-321.

[3] 许建国,马迎教,陆贤杰,等.壮、汉族医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9,25(3):276-277.

[4] 方今女,金平锡,崔兰,等.朝鲜族与汉族人群高血压亚型分布特征比较.中国公共卫生,2008,24(3):257-259.

[5] 方今女,周巍,金平锡,等.延边地区汉族和朝鲜族居民脂肪分布与代谢异常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7,11(38):7651-7654.

[6]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42.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106-107.

[8] 邓树嵩,吴琪俊,,郭蕊.民族地区医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相关性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7,15(34):2927-2929.

[9] 陈华.527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371-372.

第3篇:心理学与生活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要善于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大社会、大生活融于课堂,为学生的成长、教学服务。本文从新课改视角下对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生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一、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之源

1.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而引出数学问题。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卡通人物——丁当猫的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接着提问:“你们组在丁当猫的哪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生活化的问题,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索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这样,创造开放式、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更能使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2.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模式。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统计”后,我设计“到校园里统计”的开放式活动课:我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在校园里任意地统计某种物体的数量,再把统计结果与同学交流、分享。 学生的眼界真是开阔,有的统计香樟树的棵数,有的统计石凳的数量,有的统计花坛的个数……同时,我及时给予他们评价鼓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到熟悉、亲切、真实,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同时,学生有了更多讲、练、议的机会,从而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3.练习设计生活化。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从而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一课,面对数字和计算,学生感到乏味、提不起精神。 于是,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推出“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如果要在我们教室铺上地砖,(提供几种型号及价格)你能设计出一个装修方案吗?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算出教室的面积是多少。(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地砖的型号,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和总的钱数。

这样的练习,改变了单调而枯燥的计算,题型比较新颖有趣,并赋予数学以生命,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更主动地学习,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二、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之本

陶行知先生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生活化”数学教学之“源”应建立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画面,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回归生活,赋数学以灵性。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能活学、活用知识,赋予数学知识以生命的灵性。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节,我注重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并使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我创设“1元能买哪些东西”的活动,并在课前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拿1元钱到商店中购物的情境,然后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购物情况。在这个模拟购物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真实地感受到人民币的价值和作用,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用于生活,显数学之价值。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归宿,也是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想想做做”第3题,教材展示出一个小小玩具店的场景,柜台上摆放了许多玩具,并标出了相应的价格。图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要买两件不同的玩具,要求的是他们各应付多少钱?小朋友对玩具店很感兴趣,兴致很高。这时,我不急着让他们解决书上的问题,而是利用这个场景,问学生:“如果你去这家商店,你想买哪两件玩具? 要付多少钱?”问题一提出,学生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并迅速地算出所需钱数。通过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教学过程富有生活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运用数学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经常抓住求异思维的契机,设置创新氛围,以此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创新。

1.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重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快快乐乐学习知识,在玩玩做做长才干,获得创新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关键在于“学习问题”的设置,因为“学习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启示点,是抽象的数学教学能否转化为活的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制约因素。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可让学生听“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把8个桃分给4个小猴子,小猴都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我这儿只有80个桃子,全部分给40个小猴吧。小猴一听,全都欢天喜地说好!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与学生讨论商不变的性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很快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动脑。如在第五册、第六册中学习“口算乘、除法”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小棒,把分小棒的方法说给同方同学听,在分、说过程中探索口算方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智慧的花朵开放在手指上。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思维与活动的联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以及好动的心理特点,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从中探索知识,进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最好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

2.数学教学要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动手摸一摸,

做一做,试一试,练一练,再想一想,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让学生用山芋切取若干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很多同学是先切一个,其余的再一个一个对照着切;也有同学先切一个长方体,然后把较小的面以较短的棱为标准切成正方体,然后再通过实际操作,他们找到了长方体切割成若干小正方体的简便方法,既完成了任务,又探索出新知。这样的认识过程,远比老师的费力讲解深刻得多,久而久之,学生由操作兴趣培养出操作习惯,从而达到启迪思维的效果,这种效果将推动创新能力向深层次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从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起学生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设想、大胆求异、大胆创新,这才能引导学生在探求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好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焕凤.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生活教学化[J].

第4篇:心理学与生活范文

 

这次学校对我们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让我有不少的感触,感觉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也需要去重视,因此参加了这次的活动让我有了体会。

我们进入了大学,时间越来越充裕,很多的时间都是自由的,而且我们都成年了,所以不再需要被老师去严格的管理,因此差不多我们大学的生活是很放松的,但恰恰是这种放松的生活,会让大学生的我们迷失方向,以前尚有老师去监督,现在是靠我们自己监督,就很难了,我们大部分人会觉得不上课的时间有些长,有些无聊,不知道要去干什么,想要学习,可是又想出去玩,或者玩游戏,这就让我们很矛盾了,于此就会让自己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这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在活动中,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比较常见的几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比如喜欢单独,不合群、不能与人相处融洽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常出现的现象,这是需要去改变的。

第5篇:心理学与生活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激活生物 教与学 

 

教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教学过程应是教师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要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交叉的、开放性的、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氛围。就要求我们激活教学观念,激活教学手段,激活教学形式,激活学生思维,激活学习方法,从而激活教与学。 

一、激活教学观念 

1、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 

生物新课程理念主张“教”要服务于“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生物教学的根本宗旨。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从“权威”、“主宰”的神坛上走下来,要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一新的角色是“促进者”!“促进”意味着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使学生科学素养由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转变。 

传统生物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生物新课程教学是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受精卵的形程过程”时,我引申到每个人都是父母最优秀的和卵子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发育来的。同学之间虽然成绩有差异,但都有自己的优点或闪光的一面,一定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把握自己,把握人生。虽然教师只说一句话,但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由关注少数学生向全体学生观念的转变。 

生物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生物教学应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对于学困生,我总是偏爱他们,平时利用一切机会主动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以微笑,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激活教学手段 

1、 让实验成为生物教学的催化剂。 

生物实验能不同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生物实验成为生物教学的催化剂。如,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亲自动手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热情,师生共同利用各种手段查询和收集DNA模型的相关资料;成立合作小组,设计制作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制作过程;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作品并由其他同学作评价;参照同学们提出的合理建议,对自己模型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通过这样的互动、合作、交流,完成了学习任务,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使每个学生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地发展。 

2、 让多媒体课件成为生物教学的“运载体”。 

如“基因工程”这一节,按课本图示讲解,同学们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对于课本知识只是暂时记忆。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基因操作的基本过程”能够清晰地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既能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使问题深入浅出,教学效果十分良好,使多媒体课件成为生物教学于送知识的工具----运载体。 

三、激活教学形式 

1、课堂形式多样性。 

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检测方法多样化。 

作业和检测应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采取课前五分种小测试,分组竞赛,生物小论文等形式,使学生对生物感兴趣,自觉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愉快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3、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生物知识的教学,要尽量使生物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能够使之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开阔学 

生的知识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激活学生思维 

1、 设计开放性教学情境。 

开放性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的参与性高,能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学习“血糖地调节”时我提问:如何检验尿中含糖?同学们共同回答:验尿。我又继续发问:用什么试剂?有的同学回答:用斐林试剂。有的同学回答:用班氏试剂。我又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分组讨论,各自设计不同实验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最后设计比较完美的实验方案。 

2、指导学生善于联想。 

例如,矿质代谢教学中学生们就联想农作物施肥和化学中无机盐知识,教学实践表明,指导学生跨学科联想,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有意。 

3、 有效设问。 

勇于提出质疑是创新意识的标志,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如学习了“微生物和发酵工程”,我提出质疑:如何提高谷氨酸产量?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回答:改变细胞膜透性;C:N=3:1;把谷氨酸排放到细胞外去;运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等。通过有效设问,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激活学生方法 

1、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多接触大自然。在观察具体事物时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内容、过程、方法。如“观察花的结构”,应指导学生重点观察雄蕊和雌蕊等。 

2、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表的阅读,将图表信息转换成文字,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3、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牢固的记忆对于生物学习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许多生物学知识点比较零散,我编成口诀。如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特点,用四句话概括:膜仁消失显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加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再如“植物对矿质元素利用”用两句话概括:缺游(N,P,K,Mg)老叶老;缺固(Ca,Fe)新叶黄。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记忆效果自然显著。 

4、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失误和思维偏差,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情境,让学生的“常见病”充分暴露,从而产生内驱力,激活思维,自觉去探索出现问题的根结所在;而且让同学们建立错题改措本,并及时翻阅。 

总之,生物教学必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革传统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从而激活教与学。 

 

主要

1 、刘恩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生物学通报2003.6 

2、曹莉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教育科学研究2003.7 

第6篇:心理学与生活范文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生活与劳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邮局、医院、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以三年级《帮爷爷寄信》一课为例,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从未寄过信,邮局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参观一下邮局,请邮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一下邮局每一个窗口的用处,并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别人寄信的过程,那么这堂课还用得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吗?三年级还有一课是《邮政编码的用处》,上这堂课时,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参观一下邮局工作人员分拣信件的过程,并让工作人员现场介绍一下他们是如何根据邮政编码来分拣信件的,那么,学生对于这个费解的三级六位数的邮政编码也就不费解了。当然,参观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订出参观计划,明确参观目的,进行精心的组织,参观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参观后还须进行总结。

小学《生活与劳动》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宾馆、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二)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小学《生活与劳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与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学《炒青菜》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炒青菜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让学生尝尝自己炒的青菜并谈谈品尝后的感受。结果,学生纷纷汇报:有的说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说太淡了,有的学生将青菜烧焦了,有的还没炒熟……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失败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出示了老师做的炒青菜,让学生观察、品尝。老师又提问:"你们还想再来做一次吗?"学生又跃跃欲试,气氛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再实践。经过多次操练,学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炒出了油亮、细嫩、可口的青菜。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只有创新的想象,才有创新的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创设富有生机,美的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教学第三册《有趣的面具》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多种漂亮的面具,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也可制作成投影展示。小学生看了多种多样的面具之后,感受到了美,从而激发了他们制作的欲望。教师这时便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这节课,我们就制作有趣的面具,希望同学们做得更美丽。"这样学生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这些形态各异的面具不仅唤起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通过这些面具的启迪,他们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别出心裁的面具。他们都给自己的面具取了好听的名字,"猪八戒"、"孙悟空"、"多面人"……他们的创新意识被激发了。所以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创新,每节《生活与劳动》课,都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乐意创新的基础。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生活与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活与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生活与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五)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要求生劳科教学构造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劳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能力的训练"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直线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7篇:心理学与生活范文

1.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中渗透正确认识自我的健康心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生活与哲学》的重要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二者的关系原理引导学生注意正确认识自我,用健康的心理去规划人生。

授课结束后我请学生们选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地评价自己。学生们感到为难,于是我投影“认识自我的方式”,如观察自己,包括衣着喜好、外表体征,待人接物的举止表现,自己的兴趣爱好、道德智力等;或者借助他人,从待人接物中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来分析、认识自己。于是学生们不再茫然,根据方式来逐一寻找适合自己的关键词。接着我问:“大家选用的关键词,是不是都是褒义词?如果不是,对那些贬义词你该怎么对待?”大家很快思考出了完善自我的措施,纷纷予以列举。之后,我让学生们思考:“刚才的活动中,哪些是存在?哪些是思维?是存在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存在?”很明显,自己的表现和外人的态度是客观的存在,选词评价和克服贬义词的打算是思维。

这样,我在理解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明确人都有长处、短处,存在决定思维(计划),计划指导后续的行动(存在),对短处不要自卑、焦虑、畏惧,只要针对不足做出努力完全可以提升形象,让人生更灿烂、更幸福。

2.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渗透百折不挠的健康心理。

《生活与哲学》中关于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说:量变和质变都是发展变化的状态,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要做好量变的准备,适时促进事物的质变。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和学生们理清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后,我提问:“你能列举出你认为能反映量变与质变关系的事例或名言吗?”学生们纷纷举例: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万丈高楼平地起、积少成多。还有学生以《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来举例。例子都很恰当,其实环境的变化、人的变好或变坏也是如此,都是由小到大、由隐变显的,有副对联说得好,“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然后学生们交流、评点,或者丰富例子。

通过这一途径,比较好地引导学生对生活、学习充满信心,深刻地理解“变好”是个渐变的过程,有利于启示许多后进学生不要迷茫、减少焦虑,不能不看自己做事的量而光面对结果怨天尤人,从而积极从小事、小处、小细节做起,坚定勤能补拙的信心,锻炼意志、增强耐力。

3.在“世界是普遍联系”中渗透友好相处、顾全大局的健康心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必须要和不同的人交往。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本节内容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启示,对个人健康或全面成长的启示,我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大家思考、讨论:“人与人也是时刻联系着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在讨论作答中,明确了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一员,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抛弃唯我独尊、个人核心的思想,要宽容、友善,多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多站在集体的角度看问题。学生们讨论时,热烈地列举生活中的实例,通过现身说法对“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技能,85%取决于人际关系”有了比较真切的理解。

第8篇:心理学与生活范文

近几年来有许多的调查表明,我们国家的大学生中的一大部分都属于心理健康的正常人群,但是也有一少部分的人有着心理障碍。前国家教育委员会已对126000名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有20.23%有显著心理障碍;更有研究表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人数逐步呈现上升趋势。潘书波曾对大学生心理患病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为:师范大学生1450名中,存着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患有中度以及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者为11.46%。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大学生在退学,休学的各种原因中,患有精神疾病约占总数的64.4%,居于第一位。上述的数字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很大问题,这会极大的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这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以上需要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加大关注力度并且积极进行康复性的治疗。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意志品质

坚韧性、自觉性、果断性以及自制能力是人的意识品质的体现,顽强拼搏和独立自主的精神,是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优秀的意志品质是困难的磨练中逐渐养成的。体育运动自身就是一个克服困难(动作的规范行、地域的特点等)以及主观性困难(运动伤害、运动疲劳以及畏惧心理等)的过程,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参与者在体育锻炼中不断的克服所面临的主观和客观上的困难,才有助于优秀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二)有助于形成和谐人际关系

不善言谈、自我封闭以及负性自我对话等是造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几个重要原因。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人们的生活状态越发趋于封闭,进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沟通交流以及情感互动,人际关系逐渐变得疏远。而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是:以运动为纽带,串联起人们之间的信任、交流、帮助、鼓励等情感的互动,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体育锻炼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封闭状态,一方面让所有不同的人可以通过运动来增强相互间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交换,使人与人之间能够产生默契和信任;另一方面,在进行体育锻炼和掌握一项运动技巧的同时,也是参与者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积极改变的时候,它让参与者提升了意志品质,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增加了交际范围,实现了和谐人际关系。每当有不良情绪产生的时,参与者就会想到有更加多朋友会给你更多你需要的帮助,由于自身的沟通能力提高,以及对朋友的信任感加强,会更加愿意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忧伤,并倾听来自朋友的建议,进而接受他们的帮助。通过这样积极的方式使自身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甚至发泄,更能够让人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

当一个人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很容易表现出焦躁郁闷、情绪低落或者其他不理智的情况,而且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自己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影响相互关系。而当这种负面情绪过后,自身往往会陷入一种后悔和自责的状态,导致过大的心理压力,这对于心理健康有极大损害。但是如果能去参加一项喜欢的体育运动中,运动的过程中可以使人离开不良情绪的漩涡,从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能力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与此同时还能消耗了心理能量,缓解了不良情绪的积累。

三、关于更好的推进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建议

(一)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采取合理手段对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能开设心理门诊进行咨询,进而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身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为任务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应该去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才能够自主的学习。第二,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自身的教法,有目的的进行学生的引导,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第9篇:心理学与生活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外活动 中学生 逆反心理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心理、个性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个性心理的形成,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得异常突出,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分析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并建议通过丰富体育课外活动的内容来促进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1逆反心理的涵义

逆反心理是指个人为了维护自尊、以显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冷漠、拒绝或反感、讨厌并导致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态度变化,并非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并非为某些人所杜撰,也不是青少年的专利,但青少年时期,由于各种特定原因,使其更加具有明显性和阶段性。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逆反心理表现为对道德教育的抵制和抗拒,这种逆反心理使青少年学生容易对道德教育信息产生曲解,形成抵制道德教育信息的行为意向,不易被与自己原有态度不同的道德教育所说服和固化。当逆反意向倾向越积越多,就会产生逆反行为,即出现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严重阻碍了道德教育信息的有效接受,是当前学校教育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分析道德教育中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有效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2. 1心理因素。中学阶段正是人们由少年步入青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人生的特殊阶段,中学生的独立意识日益强烈,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他们特别渴望具备类似成年人的那种能力;为了表现出自己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常持批判态度。但另一方面他们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与分辨是非能力,求知欲虽旺但易转移兴趣,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2. 2学校教育因素。①教师原因,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空洞的说教和呆板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则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直接的客观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主要因素。一些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还有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学业分数,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疏远、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②学生原因,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处于迷茫之中,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途径,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或顾及所谓的“面子”跟老师对着干。2. 3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3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

3. 1体育课外活动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会吸引师生的共同参与,从而为师生的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一方面老师可以体察学生的心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学习背后的故事,为日后的谈话积累资料;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老师的平易近人,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直接避免以后意见的分歧而导致的师生冲突。3. 2体育课外活动可以增加教师的可信度。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对老师的话持怀疑态度,当教师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学生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往往他们的应对方式就是拒绝和反抗。教师在体育课外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会使学生在心底里产生一种仰慕、崇拜之情。以致教师的可信度增加。为教学、德育打下坚定的基础。3. 3体育课外活动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发泄的舞台,找到自己的价值。部分学生文化成绩较差,老师不予重视,使学生感觉到被冷落,深觉自己可有可无,适时的课外体育活动能让学生找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信心,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3,4体育课外活动可以培养业余爱好,部分成绩较差学生还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升学。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避免受微小挫折而产生逆反倾向,进而演变成逆反行为;通过训练,体育课外活动还可以为部分心理困惑的学生解决升学的压力。3, 5体育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良好的集体凝聚力是班级良好班风、学风建立的重要保证,而集体凝聚力的形成需要不断激起每个同学的集体荣誉感。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无疑会使几十颗心无数次的碰撞,依靠集体的力量,同龄人的心理特点也势必会减少逆反心理倾向的形成、逆反行为的发生。3. 6体育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中学生的课外时间较为充裕,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变化较频繁,大部分时间过得单调而乏味,这也是导致逆反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过得心情舒畅、充实而有意义,从而减少逆反心理倾向的形成。

4结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普遍存在,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体育课外活动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和消除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作用,不仅对中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也是很好的促进,体育课外活动使得教学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中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和和谐校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