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学位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 火车快餐 供给 需求 均衡价格理论 弹性理论
火车是人们长途旅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它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不同档次的服务,制定不同的价格,如提供的软卧、硬卧、硬座等,因此火车一直是运送长途旅客最多的交通工具。火车旅行有众多的优点,如票价较合理,运送速度较快,安全度较高,运输量大等,但火车也有自己明显的缺点,如普通客运车停站多、运行慢,火车车厢较拥挤、特别是春节前后,火车买票难等。其中火车快餐价格较高也是旅客们遇到的一个难题。众所周知,火车快餐价格常常高出市场价数倍,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火车快餐价格如此之高呢?我们可以从西方经济学的需求与供给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作为需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购买的欲望;第二,有购买的能力。而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厂商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中产品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作为供给也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出售愿望,第二,有供给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无论在火车还是其他地方,人们总是离不开吃饭的,因此旅客对火车快餐有一种天然的需求,而且在市场条件下,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是于乘坐火车旅客的人数成正比的。火车是公共交通工具,在我们国家,火车是由政府控制的,分配额疏散旅客是它的公共服务性质,但火车服务在通常情况下,主要体现的是它的商品属性。提供快餐有利可图,因此基本上所有长途运行的火车都提供快餐。从火车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火车运营商也不得不如此考虑,特别是一趟就运行数天的列车。火车上需求与供给两方面都得到了满足,我们进一步分析火车快餐为什么价格如此之高。
根据需求的定义以及我们自然的认识,商品价格越低,人们的需求量越大,因此,我们可以把需求函数近似的看做向右下方倾斜的线。从中我们便可以总结出需求法则来,也就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但需求法则有一定的限定性,它指针对一般商品而言。同理,我们可以归纳出供给函数是一条由左向右上方倾斜的线。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供给法则来,也就是供给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供给法则同样只针对一般商品。火车提供快餐只是火车的次营业务,因此火车运行商不可能把精力都投放到快餐的供给上来,而且火车车厢容量有限,这样火车快餐供给量基本上是稳定的。但是火车乘客的数量较大,他们对快餐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火车快餐的供给量。这样在市场价格情况下,就造成了火车快餐的供不应求。在这里,我们引入西方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的两种分析理论,既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来作进一步的分析。
所谓经济均衡就是在经济体系中,一个经济事物处在各种经济力量相互作用之中,如果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力量能够相互制约或相互抵消,那么该经济事物就会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并保持这种状态不变。在市场上,需求和供给可以认为是相互对立的经济力量。按照需求法则,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而以供给法则来说,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分析火车快餐定价问题,我们可以静态均衡分析法。根据上述有关均衡的定义,在一种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上,作为促使价格降低的需求一方尽可能地压低价格。如果价格太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就会减少。相反,供给一方则尽可能的抬高价格,价格太低会减少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因此,供求力量相抵时,市场价格倾向于保持不变,此时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达到均衡的点称为均衡点,达到均衡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所对应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如果高于均衡价格,由此时决定的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就减少,这就意味着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有些生产者的产品就会卖不掉,因此在高于均衡点的价格下,这些商品生产者不能实现他们的生产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商品生产者就会降价出售,从而导致整个市场上的价格下降。随着商品价格下降,随着的需求量增加,而生产者的供给量减少。但是,只要新的市场价格仍使得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就会逐渐降低,直到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为止。同样如果低于均衡价格,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直到实现均衡。总之,一种商品在市场需求和供给两种相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通过竞争机制的调节,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从而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所谓供求弹性,就是反映需求量和供给量对于某些变量变化而做出的反应或者敏感程度。,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变量为价格、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等。需求弹性我们这里只从需求的价格弹性角度分析。也就是指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于该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率。需求价格弹性的种类可以分为五种情况:1.需求量不受价格影响的完全无弹性。2.价格既定时需求量无限的完全有弹性。3需求量随价格同比例变动的单一弹性。4.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富有弹性和5与此相反的缺乏弹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是商品可替代的程度、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得重要程度等。而供给弹性是用来衡量商品的供给量变动那个对它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因为火车快餐只是火车提供旅行服务的附属服务,我们可以将其理想模型化,近似看做火车供给量恒定,因此我们不必从供给弹性的角度分析。
在上面我们谈到,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大于其供给量,如果火车快餐保持原价的话,就会出现争抢的局面,而且不利于火车运营商获取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火车运营商一方面为了获取超额利润,另一方面为了火车平安稳定的运行,他都要将价格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快餐是人们的一种日常消费品,它是缺乏需求弹性的,但是在供不应求的火车上,它便变成了富有弹性的稀有品,因此,价格的变动将会极大的影响乘客对快餐的需求量。随着价格的慢慢提高,从收入低的旅客们开始慢慢地减少对火车快餐的需求。火车快餐价格提的越高,人们的需求量越小,直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这样就造成了火车上快餐的价格远远的高于市场上快餐的价格。而选择消费火车快餐的群体一般是那些收入较高或中等收入的群体。下面一个实例可以作为证明。今年春天,南方大部分地区闹雪灾,很多火车被困在半路上,尤其是京广线的。在被困在半路上的火车上,曾经发生过一包方便面曾卖到80元的高价。物以稀为贵,供给少,需求量大,价格自然贵。但是人们在火车上并不是仅仅吃快餐,当然在事实上,人们还有其它的选择。人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量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庞大。因为:
影响需求的因素除价格外还包括第一,相关商品的价格。这里相关的是指实用价值密切关联的商品,一是替代品,火车快餐的替代品可以是方便面,面包,八宝粥等;另一种是相关品,如火车提供的盒饭一般要配上一双筷子。一般来说,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而与互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负相关。第二,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感兴趣,则他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或者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第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消费者收入越大,对于商品市场的需求也越大。此外需求还与消费者对将来价格的预期以及人口规模等。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人们在火车上吃还有其它选择,如吃方便面,面包等等,因此这些都将会减少乘客对快餐的需求,同样在火车上的这些食品价格依然高的离谱,人们自然会选择在上火车之前携带这些食品。乘客们对火车快餐的需求少了,价格便开始降,直到达到供求均衡。坐过火车的人都知道,在火车将要进终点站前,火车上的快餐、水果等等都会选择降价出售,这也是受供求理论的影响。乘客需求少了,火车食品此时供大于求,他们也自然而然的选择降价处理。
这里只是从供求理论方面分析火车快餐高价格,事实上,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火车是一个垄断部门,大量提供快餐会消耗过多的人力及运输成本,那么在相同利润下,他们会选择保持定量的供给,提高价格的方法来保持供求均衡。
火车快餐的高价位也造成了快餐只是大部分高收入群体的快餐,而大量选择坐火车的农民工、学生因为快餐的高价而望而却步,如何在火车上解决食的问题呢?
我的建议是:
1.火车相关部门增加对快餐的供给,进而适度降低价格,使普通老百姓都消费的起。
2.多携带吃的便利食品,像方便面,面包,牛奶,八宝粥等。
3.火车上一般有热水提供,不要怕麻烦,携带个大杯子,用热水将它们加热或泡着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1】罗守权、卓岩.经济学原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
万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领域,著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租赁会计》等专著,其中《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2006年获得辽宁省政府颁发的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主编《成本会计学》、《成本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教程》等教材、工具书等40余部。近几年先后在《会计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关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80余篇,《解决企业社会成本问题探讨》一文在2006年获得大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承担教育部、财政部、辽宁省等有关部门的多项科研课题。曾到台湾东吴大学、韩国中南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等多所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在相关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近几年多次到香港大学讲学。主持教育部、财政部、辽宁省等有关部门下达的多项科研课题,在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万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成本管理方向,2003年主持了财政部《企业成本管理》课题,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改革、成本管理的体系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该课题最后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财政部企业司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成本管理培训的教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成本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是产品设计成本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取胜,是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仍然采用降价等传统的方法,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会使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采取措施来降低成本。而产品设计成本是成本管理的源头,在成本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品成本组合中的70%~80%的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固定下来,而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进行降低的幅度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加强产品设计成本的管理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企业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产品设计成本的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全面管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本管理效果。
一、个人生平简介
索特出生于1927年,他的求学经历甚具传奇色彩。在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哲学的时候,仅受过2年的中学教育,哈钦斯计划(the Hutchins Plan)使索特得以顺利进入大学。然而,在经历了军队的服役和一年的内科学业之后,他辍学了,并开始对桥牌锦标赛、数学、英语和逻辑领域等感兴趣,但在后来一个突然的改变促使索特返回学校继续学业,从而为会计学术界增添了一个著名的学者和改革家。
索特于1953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哲学学士学位,随后继续在该校深造,分别于1955年和1963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和会计学博士学位。1956年,取得硕士学位之后,索特开始在母校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担任讲师一职,并于1959年成为助理教授,1963年成为副教授,1966年~1974年间担任教授。1970年,索特被聘为堪萨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Kansas)亚瑟・扬(Arthur Young)会计学教授。自1974年开始,索特先后被授予法学教授(1974)、文森特・C・ 罗斯(Vincent C. Ross)会计学教授(1979)、欧林西(Olincy)法学和会计学教授(1988-1989)、名誉退休文森特・C・罗斯(Vincent C. Ross)会计学教授(2003)、名誉退休教授(2003)等荣誉。
可以说,索特得以成为会计领域的一位重要理论家和创新家,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早期所受到的非传统的教育开端,这样的教育开端使得索特不会墨守成规,在作学术研究的时候往往独辟蹊径,进行有价值的探索和创新。和当时会计理论界的流行观点不同,索特认为会计数字不是“硬”数字,没有揭示“真正的”、“内在的”或“公允的”价值。有鉴于此,索特提出了“事项理论”,该理论以将一个单位的重要事项载入历史的形式描述会计,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以及过程是否可能被重复或改变。像所有的历史一样,事项理论的目的是理解过去以计划未来,索特40年研究和教学的主题就是怎样能够更好地取得这个计划。
1990年,索特在加入纽约大学法学院后,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会计和法律、法律问题中的会计信息高级分析和银行法。他关注会计数据在法律问题上的应用及其局限,例如契约、损害赔偿和估价方面的会计问题。他在纽约大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法务会计》和《会计信息的高级分析》。
尽管索特被称为是“攻击传统观念的人”,但美国会计学会(AAA)仍于1979年授予其美国杰出会计教育奖(Outstanding Accounting Educator Award)。美国著名的《财富》(Fortune)杂志也将其誉为8个最有天赋的商学院教授之一。此外,索特还曾获纽约大学法学院的优秀教师奖(Great Teacher Award)。
二、理论与实务主要贡献
索特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在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分析和法务会计等方面均有涉猎,其博士学位论文为《会计的界限――选择的会计规则》。
1964年~1966年间,受美国会计学会(AAA)委托,索特作为“基本会计理论报告委员会”(Committee to Prepare 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的委员之一,参与了《论基本会计理论》(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简称ASOBAT)一书的编写工作,当时其余编写组的成员均赞同基于使用者的需求而建立会计理论,但索特表示反对,并向传统会计理论的价值观发起挑战,提出了事项会计思想的基本构想,并由此开始了其事项会计理论奠基者和倡导者的学术生涯。1969年,索特的著名论文“基本会计理论的‘事项法’”(An “Events” 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发表于《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第1期。这篇论文被认为是事项会计理论的开山之作,在该文中,索特首次系统论述了事项会计理论的基本观点,介绍了与传统会计理论“价值法”相对立的“事项法”,正式提出了“事项会计”的思想。
继1969年索特的著名以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会计界的部分学者对事项会计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奥雷斯・约翰逊(Orace Johnson)、A. Z. 利波曼(Arthur Z. Lieberman)、安德鲁・ B・威斯登(Andrew B. Whinston)、C. S. 克兰托尼(Claude S. Colantoni)、R. P. 玛涅斯(Rene P. Manes)、威廉・D・赫斯曼(William D. Haseman)、伊扎克・伯恩巴赛(Izak Benbasat )、阿伯特・ S・德克斯特(Albert S. Dexter)、纳什・ A・凯德琳(Nils A. Kandelin)、汤姆逊・W・林(Thomas W. Lin)以及J.C. 维斯特兰(J.C. Westland)等会计学者分别在事项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于事项会计思想的信息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促进了事项会计理论的发展和传播,并逐渐形成了事项会计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会计界对事项会计的研究出现沉寂。面对事项会计理论研究低迷的情势,索特和M. J. 英格勃曼(M. J. Ingberman)以及H. M. 马克西门(H. M. Maximon)于1990年合作出版了《财务会计:一个事项和现金流方法》(Financial Accounting: An Events and Cash Flow Approach)一书。该书是事项会计理论的第一部论著,以教材的形式呈现,从事项法的角度阐释财务会计,较为深刻地阐述了与事项会计相关的理论。
索特的论著虽然不过20本左右,但影响颇大,除前述外,其它主要论著作还有:《财务报告的目标》(Objectiv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2004);《资产确认和经济特性:相关成本》(Asset Recognition and Economic Attributes: the Relevant Costing,2004);《Mixmax公司》(The Mixmax Company,1990);《有关财务报表》(Relevant Financial Statements,1978);《会计的界限》(The Boundaries of the Accounting Universe,1978);《财务报表的目标》(Objective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1974);等。
索特在《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商业杂志》(Journal of Business)和《财务分析师杂志》(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等期刊上发表20多篇专业论文,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会计理论回顾”(Review of Accounting Theory,1983);“资产确认和经济特性:相关成本方法”(Asset Recognition and Economic Attributes: the Relevant Costing Approach,1962);“报告收益和存货变更”(Reported Income and Inventory Change,1959);“反映在会计决策中的公司特性:一些初步发现”(Corporate Personality as Reflected in Accounting Decisions: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1964);“直接、相关或是吸收成本”(Direct, Relevant or Absorption Costing,1963),“废弃物的会计处理:一个建议”(Accounting for Obsolescence-A Proposal,1959);“经营提供的资金”(Notes on Funds Provided by Operations,1959);“财务报表目标报告的的机遇与挑战”(Opportuniti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Report on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1974);“投资者会计理论回顾”(Review of A Theory of Accounting to Investors,1963);“会计理论收益法回顾:”(Review of An Income Approach to Accounting Theory: Readings and Questions,1964);等。
三、主要论著简析
1969年,索特在《会计评论》第1期发表了著名论文“基本会计理论的‘事项法’”,提出了“事项会计”的思想。索特所倡导的事项会计理论认为,由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多种多样,传统会计方法下生成的通用会计信息不可能适合所有使用者的需要,为此,会计应提供与决策相关的经济事项的原始数据信息,而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各使用者所用决策模型的信息的工作则应留给使用者自己去做,由使用者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原始事项信息和作进一步的加工,会计人员的职责仅是提供多维度的、非综合的相关经济事项的原始数据。事项会计的特点是强调事项本身,按照事项会计学派的解释,事项指的是可能对使用者造成经济影响的所有事件、现象和交易,包括企业与其顾客、供应商等外部主体之间的交易和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 事项具有可为人们直接观察的多重属性,会计需要反映所有这些属性,而不能仅将反映的范围局限于事项的价值量。
索特所提出的事项会计理论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极大挑战。在该文中,索特还对事项会计可能会对传统会计报表产生的影响及事项法理论与《论基本会计理论》(ASOBAT)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该文共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对价值法与事项法这两个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在批判传统会计理论价值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事项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的目的是提供决策有用的经济事项信息,其提供的应是可让信息使用者输入决策模型的相关经济事项的原始信息,而不是直接为决策模型提供输入值。第二部分,讨论了事项法的可能结果。主要是试图在现行会计框架下运用事项法观点对会计报表进行阐释以及探讨事项法会计理论与《论基本会计理论》(ASOBAT)的关系,并预测了可能与事项法相适应的财务报告的类型,但认为当时谈论事项法的长期影响还为时尚早。第三部分,是结论。作者希望,其所提出的对会计理论新定向的粗浅看法能够促进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5个可供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领域:(1)在解释厂商的未来价值方面,事项的预测是否比诸如收益这样的集计数据更为有效;(2)调查研究现行会计报告格式并发现这些格式的作用;(3)开发可用来更精确解释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时滞的模型;(4)调查研究当前会计人员使用的集计方法所带来的信息损失;(5)基于事项法构建会计报告形式。索特形成于1969年的对传统会计价值法的批判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深具意义。虽然在当时限于技术经济条件,以事项为核心进行会计系统设计在实践中显得没有什么效用,然而随着商用数据处理系统的迅速普及,电子信息技术革命使事项会计学派的理想可望成为现实,索特的事项会计思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会计理论研究领域,索特也因之被确认为事项会计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1990年,索特和M. J. 英格勃曼以及H. M. 马克西门合作出版了《财务会计:一个事项和现金流方法》(Financial Accounting: An Events and Cash Flow Approach)一书。该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会计模型,包括七章和两个附录,分别是:导论:会计的本质和目标;现金流及现金等价物:现值和未来价值;会计类型:资产和权益;会计数字;美国Grabule公司的第一天:债务、信用和资产负债表;美国Grabule公司的第二天:收益表;交易分析:会计的事项法;美国Grabule公司的前两天:现金流量表;确认和量化、记录和报告会计事项。第二部分是关于经营事项,包括四章和一个附录,分别是:收入和经营费用;计算无法收回的调整项;存货的消耗:销货成本;长期资产的摊销;所得税;第三部分是关于财务事项,包括三章,分别是:长期债务:借款;长期债务:债券;所有权财务事项;第四部分是关于投资事项,包括二章,分别是:长期资产投资会计和对其他公司投资会计。该书认为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提供事项的历史记录,这些记录对于估计企业的现金流是有用的,会计应对与会计主体相关的各种会计事项进行选择、描述和沟通,以有助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该书在对事项会计基本理论进行深入解说的同时,研究其实际应用问题,是事项会计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遗憾的是,由于该书采用教材形式,其目的在于研究如何用事项法改造传统财务会计,并不是一本研究性的事项会计理论专著。
事项会计理论的研究至今仍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其实施则面临着诸多问题,诸如:应当如何解决既可以度量所有重要事项的各种属性又不至于加重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的负担?如何衡量哪些事项是“重要的”?如何计量事项的所有属性?令人扼腕的是,不仅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西方对事项会计理论的研究出现停滞的现象,即便是索特本人,在研究和倡导事项会计理论多年之后,对其研究兴趣似乎也激情不再,特别是其在加入纽约大学法学院后,他的研究领域开始转向与法律相关的会计问题,故近年来已经很少看到索特对其所提出的事项会计理论通过著书立说以发扬光大。
一、个人简要生平
1916年11月11日,贝德福德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Missouri)的一个绸布商人家庭。1934年毕业于密苏里州圣约瑟夫(St. Joseph, Missouri)的Benton高中。毕业之后,他即在当地的圣约瑟夫新闻报社(St. Joseph New Press Gazette)做了3年的全职员工。在报社工作的期间,有一次在网球场上碰到一位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孩,正是这位女孩的激发,促使他考入了当地的一所专科学校。1938年,他离开了圣约瑟夫考入了新奥尔良(New Orleans)的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分别于1940年和1947年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接着又一鼓作气,于1950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贝德福德还于1947年在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获取美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贝德福德开始进入教育领域。1950~1953年,他在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任助理教授与副教授;1954年2月1日,他以副教授的身份加盟到伊利诺伊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教师队伍;1969年,他被任命为韦尔斯・鲍威尔教授(Weldon Powell Professor);1974年,他又获得一项荣誉,被任命为会计和工商管理亚瑟・扬教授(Arthur Young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Accountancy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并拥有这个头衔直到1987年从伊利诺伊大学退休。
贝德福德在业余时间喜欢旅游、游泳、散步和打高尔夫球。1987年11月26日,贝德福德在加利福利亚家中去世,终年71岁。
二、理论与实务的主要贡献
在伊利诺伊大学期间,他担任了许多委员会的工作:1978~1979年,任哲学博士学位授予委员会(Ph.D. Grants Committee)和战略目标委员会(Long-Range Objectives Committee)的委员;1980年,任校杰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Distinguished Awards Committee)委员;1983~1984年,任咨询委员会主席、哲学博士考试委员会(Ph.D. Examination Committee)主席;1985~1986年,任副校长学术助理;1986~1987年,任会计部门职业程序协调员;1986~1987年,任教育政策委员会主席。贝德福德在1974~1981年任会计系主任期间,他在推动由三个组织联合创立的四个命名教授职位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贝德福德致力于会计理论研究与思想传播工作。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在伊利诺伊大学担任了50多个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委员,并且担任了国外多所大学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1954年贝德福德加盟伊利诺伊大学以后,他先后被大约100所大学或学院邀请作客座教授,并曾发表了250多次专业讲座。1986年8月11~13日,在加拿大安大略金斯敦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in Kingston, Ontario, Canada)举行的第七届会计学史学家的年会上,时年七十高龄的贝德福德作为会计名人堂成员代表,还曾与西德尼・戴维森(Sidney Davidson)和菲利普・路易・德弗利斯(Philip Leroy Defliese)一起受邀与会担当主讲人。
1957~1969年间,他任McGraw-Hill图书出版公司的会计专业学术顾问;1979~1981年,任《审计、财务与会计杂志》(The Journal of Auditing, Finance, and Accounting)编辑部的顾问;1986年以来,任《香港企业管理杂志》(Hong Kong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的编辑委员会成员。
贝德福德在专业组织中也表现得非常活跃且担任过众多职务。1978年,任会计学院联盟(Federation of Schools of Accountancy)的主席;1961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简称AAA)副主席,1969~1970年间任主席,并兼职于其多个委员会,如会计框架结构和会计内容体系研究小组等;在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countants,简称NAA)中,1962年任理事,1979~1980年任副主席,1981~1984年任执行委员会(NAA's Executive Committee)委员;1980年任全国教育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Education)主席,其间完成著名的研究报告―《未来会计教育:准备扩展的会计职业》(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Preparing for the Expanding Profession,亦称“贝德福德委员会报告”);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简称AICPA)中,1971~1974年任理事,1974~1977年任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成员。
贝德福德亦任一系列组织委员会成员。1969~1970年,任美国国内税收署贸易专家咨询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dvisory Council)成员;1972~1974年任会计研究协会(Accoun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委员;1978~1980年任财务会计基础委员会的理事;1984~1987年是伊利诺伊卫斯理大学(Illinois Wesleyan University)董事会董事。
贝德福德一生获得众多奖项。其中1976年,获得企业信息专家奖;1980年,获得美国会计学会(AAA)的杰出会计教育者奖;1981年,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卓越的校友奖;1986年,获得伊利诺伊注册会计师协会奖;1987年,获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优秀奖。
此外,他还获得许多其他职业荣誉奖。1963年,获得杜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优秀男毕业生奖(School of Business Outstanding Alumnus);1970年,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杰出服务奖(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1972年,被评为富布莱特杰出学者(Fulbright Scholar);1973年,评成为伊利诺伊大学优秀学者;1976年,获得全国性优秀大学生荣誉组织贝塔・阿尔法・普赛(Bete Alpha Psi)的成员资格;1981年,获得俄亥俄州立优秀大学生荣誉组织贝塔・阿尔法・普赛(Bete Alpha Psi)的资格。此外,他还是贝塔・阿尔法・普赛基金奖(Bete Alpha Psi Foundation)和贝塔・格玛・普赛奖(Beta Gamma Sigma)的成员。
1983年,伊利诺伊大学为了鼓励和支持对会计及相关领域基本理论与应用问题的研究,并加强研究结果对改进会计教育和实践工作,专门建立了伊利诺伊大学会计学研究中心(Office of Accounting Research),以纪念诺顿・莫尔・贝德福德(Norton Moore Bedford)和1978年入选美国会计名人堂(Accounting Hall of Fame)的另外一位著名会计学教授罗伯特•K •莫茨(Robert Kuhn Mautz),以表彰这两位在20世纪主导了会计学的教育学家和学者。
三、主要论著简析
贝德福德的一生,曾撰写了许多会计著作,发表了多篇会计学论文,对会计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先后独撰或合伙创作了70多篇论文、11本书,参编了34本书,写了20多份书评。
(一)主要著作简析
贝德福德的主要著作包括《管理控制系统》(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1984)、《会计手册》(Accountants Handbook,1970)、《高级会计:一种组织方式》(Advanced Accounting: An Organizational Approach,1961)等。贝德福德还有几本书被翻译成日语,包括《收益计量理论:会计的基本构架》(Incone Determination Theory:An Accounting Framework,1965)、《会计披露的延伸》(Extensions of Accounting Disclosure ,1973)、《社会变化中的会计展望》(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in a Changing Society ,1970)等。
《管理控制系统》(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是贝德福德影响较大的一部著作。该书由四部分所组成。第一部分,讲述管理控制的性质,管理控制与组织行为、策略、信息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介绍了管理系统的要素;第三部分,介绍管理控制的程序、计划、衡量标准和激励措施;第四部分,引用案例分析特殊情况的管理控制,如跨国公司和非盈利组织的管理控制情况。这本书适用于管理会计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
(二)主要报告简析
1983年,在美国有关研究机构了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研究报告后,美国会计学会(AAA)专门成立了一个由贝德福德(Norton Bedford)教授领导的名为“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的组织(这个委员会也曾称为“贝德福德委员会”),以对未来会计教育的目标进行专门研究,委员会的成员多数为会计教育界的杰出者,并包括了产业界、政府部门及会计师事务所的代表。
1986年,贝德福德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名为《未来会计教育:准备扩展的会计职业》(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Preparing for the Expanding Profession)的报告,在这份被称为“贝德福德委员会报告”的著名文献中,对当时的会计教育作了严厉批评,指出当时五十年不变的会计教育课程,已不再适用于未来会计专业发展的需要,会计实务和会计课程的差距越来越大。
贝德福德委员会的报告包括28个有关会计教育的建议,涉及到会计教育的范围、内容、结构、教师、管理者、授权、专业职业考试和专业团体信息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建议主要有:(1)会计应被视为一个以信息系统设计、运作为基础,处理和经济信息的过程;(2)大学会计教育应着重于专业技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3)特定的会计教育应建立在大学毕业的基础上。因此,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应包含一般教育(2~4年)、一般会计职业教育(2年)和特定会计职业教育(2年)三个阶段,而要完成这三个阶段的最少学习时间为5年左右;(4)教师应组织学生实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独立地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5)鼓励会计教师更多地与大学文科的教师进行交流;(6)为了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会计教师应根据会计实践和相关研究来组织教学内容;(7)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不是将学生培养为仅仅满足现有执业要求的人。
关键词:沙特 会计教育 启示
沙特阿拉伯王国(Kingdom of Saudi Arabia)简称沙特阿拉伯或沙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国土面积225万平方公里。截止到2014年底,沙特总人口约3 08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 010万人,占总人口的32.79%,主要民族为阿拉伯族,还有少量的贝都因人。2014年,沙特的人均GDP为24 453美元,世界排名第31位。石油和化工业是沙特的支柱产业,7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收入。1990年7月,我国与沙特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双方的经贸合作日益加强,在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方面签署了多项合作文件。
一、沙特的大学会计教育
在沙特,最早开展商科高等教育的是沙特国王大学的管理科学学院(之前称为商业学院),时间为1959年秋季。随后,阿卜杜・阿齐兹国王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于1967年,石油与矿业大学(现更名为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业大学)的工业管理学院于1974年也开始进行商科高等教育。这三所大学均提供会计学本科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另外,还有两所大学也开展了会计学本科层次的教学,它们是法希尔国王大学和乌姆・阿尔库拉大学(King Faisal and Umm Al-Qura)。当然,各大学在培养学生的具体过程中存在一些差异,本文以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法赫德大学”)为例介绍沙特大学会计教育的有关内容。
(一)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能够进入大学修读会计学学士学位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普通中学的毕业生或中等商业学校的毕业生,但对中等商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较高,必须是成绩绩点为A的优秀毕业生。对于毕业总学分的要求,各校之间亦存在差异,有的大学为12分,有的大学为132学分,法赫德大学的毕业总学分要求为136学分,其中51学分为纯会计课程,占毕业总学分的37.5%,该校将课程分为六类:校级必修课、院级必修课、系级必修课、选修课、跨学院必修课和自由选修课,学制为四年八个学期。具体课程如下:
1.校级必修课。见表1。
2.院级必修课。见表2。
3.系级必修课。见下页表3。
4.选修课。在选修课模块,男、女生至少选修的学分是不同的,男生需选修9个学分,而女生则需选修6个学分,具体课程如表4所示。
5.跨学院必修课。该类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但开课单位是其他学院,其目的在于实现学院之间知识的交叉,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程度。见表5。
6.自由选修课。该类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自主选择,具体可以选修的课程在学生手册中会有列示,包括本系的课程,也包括其他系的课程。男生需选修9个学分,女生需选修12个学分。
7.学生成绩评定。从表6可以看出,沙特大学的学生成绩评定等级与我国类似。我国对学生的评价一般分为五类: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90分)、中等(70分―80分)、及格(60分―70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在沙特,学生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中期测试占20%,期末测试占40%,平时作业占40%。
(二)硕士教育及课程体系。沙特大学的会计学硕士教育始于1976年,最初有三所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条件是申请人要取得学士学位。沙特各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项目在时间长度、教学内容上也存在明显差异。法赫德大学的硕士项目分为两个培养阶段:课程教学阶段与学位论文阶段。其中,在课程教学阶段将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共27学分。从学分结构来看,高级会计课程为15学分,另外12学分为高级商业和经济课程。对硕士研究生学业成绩的评定类似于本科生的评价标准。毕业总学分要求为36学分,学制通常为三年六个学期。具体课程如下:
1.必修课。见表7。
2.选修课(至少选修6学分)。如表8所示,其中,成本理论课是必选的课程。
3.学位论文(共分)。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可以是会计领域中的任何问题。在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之后,需要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小组通常由三位教师组成,其中,有一位教师来自其他学校或机构。
(三)会计教师的职称及任职资格。在沙特所有大学,如果想要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取得博士学位是必要的条件。在评定讲师资格时,有无职业资格并不是一项基本条件。然而,近年来的实际状况是,在评定硕士学位持有人为讲师资格时都会被延后,其目的在于鼓励这些人去取得更高的博士学位。如表9所示。
(四)会计教学方法。在沙特,结合黑板示范的讲授和书面作业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会计教学是在一间坐满学生的大教室里,有些课程的人数甚至超过了80人,一些必修课也是如此。沙特大学的会计教学以阿拉伯语为主,有些学校也选择阿拉伯语与英语双语授课。沙特大学的大部分阿拉伯语教材从埃及进口,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由沙特学者自主编写的,其中的历史原因是沙特的教育政策多年来主要受埃及影响,而且在沙特建立大学之前,沙特的学生大多数是到埃及读大学,因此必须学习埃及的课程内容,使用埃及的教材。沙特大学会计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对理论的强调和对实践技能的轻视,即“重理论,轻实践”。同时,也很少强调对学生批判性分析、反思性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此外,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本科生取消了学期论文,学校图书馆的使用频率也随之大幅降低。因此,沙特的学者已达成了一项共识:为促使学生为其自身考虑,应该采用更加具有革新精神的教W方法与技术,培养学生具备继续探寻知识的能力,这样一来,即使他们走出了学校,学习过程依然可以继续。
(五)沙特大学会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沙特学者认为,在沙特的大学会计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计算机会计教育的不足。沙特大学会计教育中存在的明显问题之一是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教育不足。从其课程体系中可以看出,与计算机会计有关的课程主要包括两门:必修课当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和选修课当中的计算机在会计与审计中的应用。同时,对计算机会计感兴趣的教师与学者更是寥寥无几,导致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相关理论研究匮乏,无法指导会计实践,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2.高质量会计教材的匮乏。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沙特均缺乏高质量的会计教材,这是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沙特的会计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埃及和美国。对此,有沙特学者指出了这种状况的弊端:引进的会计教材在质量上并不是最好的,而且与沙特的经济社会环境相关性并不高。因为引自埃及的教材中处理的是埃及的经济业务,是以埃及的审计、会计准则、法律为依据的,与沙特的会计实践差别明显。从美国引进的会计教材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法是立足本国实际,参考欧美国家的数量研究方法而非它们的会计实践来编写符合本国实际状况的会计教材。
3.会计研究的缺乏。科学研究被视为大学学术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沙特的会计研究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会计教师缺乏自由时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太重,大约每星期有12个小时的教学工作。当然,这种状况并非沙特所独有,而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普遍现象。
二、对我国大学会计教育的启示
(一)对本国语言与文化的重视。通过沙特的大学课程体系可以看到,其校级必修课均为本国语言与文化课程。反观国内的大学培养计划,英语的地位远高于汉语。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会让学生产生误解,以为英语的地位高于母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同时,课程体系中对本国文化的内容也很少涉及,造成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上出现问题,而且学生对本国语言掌握的程度也在不断降低。值得庆幸的是,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一些学校也在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这些问题已有所改善。将更多的本国优秀文化与语言纳入大学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本国文化的滋养下健康成长应该成为一项基本原则。我国的教育应该面向世界,但不能忽略的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这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本国的语言与文化。
(二)学生成绩评定中对作业的重视程度较高。学习本身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但我们主流的评价方式却是终结性的。这种评价方式与学习的过程相背离,因而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评价简单、评价不客观、对学生的激励程度偏低等。因此,合理的成绩评定应该是“淡化期末考试的地位,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监督”。沙特大学会计教育中将平时作业的占比确定为40%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三)注重学生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沙特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有必修课“小组讨论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可以说,在我国的大学会计教学中对学生这类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尤其是本科培养阶段。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但培养体系中该类课程的缺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四)强化计算机在会计领域应用的教学力度。将当今时代视为一个计算机的时代并不为过,因为计算机正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会计领域也不例外。因此,加强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们要加强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能力培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五)根植于本国文化特点与实践的会计研究与教材编写。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资料,高质量的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如何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也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沙特会计教育中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那就是以本国的会计实践为基础,以欧美等国家的先进会计方法、数量分析方法为参考,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方法上先进,实践上落地”的良好局面。对于会计研究活动依然要立足于本国的会计实际,研究和分析本国会计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本国会计实践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学会学习与思考的方法。目前,我国的许多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习目的不明确是一个重要因素。借鉴沙特学者的观点,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学。在当今社会,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和重要内容。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之后再谈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才有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北方民族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世界伊斯兰国家(国情与数据)[M].2014.
彭韶兵教授1984年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工业会计专业本科,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师从我国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攻读财务方向博士研究生,2001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教授。
彭韶兵教授1987年起任教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长期奋斗在财务与会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线。他的教学层次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MPAcc、MBA、博士研究生。他主编、参编《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教材9项,担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财务管理》教材主编,其编著的《会计学》教材获教育部2002年优秀教材二等奖。
彭韶兵教授潜心研究,治学严谨,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突出的财务研究方向,丰厚的科学研究成果。他长期致力于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领域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财务与会计基本理论。彭韶兵教授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并分获省部级、学会等优秀科研成果奖20余项。
作为我国知名的会计学家,曲教授常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鞭策自己,投身中国会计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财务会计和国际会计领域的教学科研成果斐然。
教学上,曲教授以方正为人、严谨治学要求学生,以坦荡胸襟、高尚品德感染学生,以女性特有的关怀与体恤温暖学生,成为学生们心目中的严师、楷模和慈母。她重视教学质量,讲求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以研究支撑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改革尝试,授课力求条理清晰、表述准确、突出重点、讲透难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理论联系实际,并特别注意将育人寓于教书之中,把目标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她对学生尽其所能,无私地倾注着几乎全部心血,以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引导学生。她的理论功底扎实,科研先行,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而不失谦逊,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得当,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科研上曲教授先后主持国家项目5项、部级重大重点项目8项、其他部级及国际项目6项、横向项目若干,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23部(含主编、主译、合作),在《The International JoumaJof Accounting》、《Frontiers of Busrress Reseamh hChina》、《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等期刊近百篇(含合作)。曲教授还担任《Accounting 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编辑顾问、《China Accounting and Finance Review》、《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Frontiers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中国会计评论》等学术期刊编委、《当代会计评论》主编。
一、个人简要生平
1944年,霍普伍德出生在英国特伦特河畔斯托克。1962年,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在威廉・斯帕兰德・巴克斯特(William Threipland Baxter)、哈罗德・艾迪(Harold Edey)和B.S.亚梅(Basil S.Yamey)等教授的指导下,他专注于研究会计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各种奖章和奖学金。在1965年的大学毕业典礼上,他获得富布莱特奖学金去芝加哥大学的商业研究生院学习。
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霍普伍德又获得会计学的福特基金博士奖学金和亚瑟・安德森奖学金,这使他得以继续留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在戴维・格林(David Green)和其他教师的影响下,以及在新办《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的支持下,他对经验研究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1970年,霍普伍德在芝加哥大学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回到英国的曼切斯特大学商学院工作;1973年,他成为泰晤士河畔亨利工商学院的高级职员;1976年,他加入牛津大学牛津管理研究中心;1978年,他进入伦敦商学院工作,后为该校的博士生项目组组长,同时也被任命为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的会计与财务报告教授;1985年,他回到母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国际会计与财务管理ErnstYoung教授。十年之后,他回到牛津大学,先后担任管理研究教授、坦普顿学院研究员、管理研究教育中心副主任。1999年,被任命为牛津塞德商学院院长之职,并工作了七年。同时,他还保留1997年牛津大学授予他的美国标准公司营运管理教授席位。另外,霍普伍德曾进入基督教会学院,并担任过该学院的教师。2010年5月8日,霍普伍德在威尔士病逝,终年66岁。
二、理论与实务的主要贡献
(一)促进行为会计研究
霍普伍德作在行为会计的发展上起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在行为会计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上比任何学者更有影响力:一是创办了行为会计研究的杂志。1976年,霍普伍德创办了《会计、组织与社会》(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杂志,开辟了行为会计研究的阵地,该杂志为开阔会计研究新领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随后,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霍普伍德铺设了一个范围涉及欧洲以及美国的、致力于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和教学的学者群体网络。二是他撰写了大量与行为会计有关的论文。集中体现其行为会计学术观点的论文集―《来自于外界的会计》(Accounting from the Outside)一书于1988年由Garland Publishing公司出版。此书以评价会计艺术开篇,追忆了霍普伍德从事会计研究的兴趣变化:会计的作用―会计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方式―决策过程、组织现象是如何影响会计的。
(二)积极服务于各种职业组织和政府机构
霍普伍德为会计学发展所作的贡献包括为职业组织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30多年来,他与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高级管理研究所进行合作,并在1995~2003年间担任该所所长。另外,他还在欧洲会计学会的成立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先后两次出任会长之职。同时,他还先后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土耳其协会、加拿大注册会计师研究基金会以及其他机构的委员会、理事会中担任过职务。
在政府领域,霍普伍德也为有关的委员会和工作组提供服务,而且还为欧盟、美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英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和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的欧洲基金会等提供咨询服务。此外,他还是威尔士亲王项目“持续性会计”的高级顾问。
(三)利用法国批判理论研究会计问题
在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上,霍普伍德钟情于福柯的法国批判理论,他曾用这种研究方法发表过不少很有影响的论文,也用这种研究方法来剖析英国的增值会计问题。福柯的思想中最有名的内容就是他对历史非延续性的观点。福柯研究历史,取材于独特事件和其背后可能的多元条件,他称这种研究思路为心灵系谱学。所以,霍普伍德认为,在将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在会计现象上,往往集中在会计要素的改变时刻,并研究其背后可能产生改变的多元条件,研究时需要将千丝万缕、纠缠不清的多元因素细心进行整理,最后得出结论。
由于其突出的成就与贡献,霍普伍德获得许多奖章和荣誉,包括获得五所欧洲大学的荣誉博士;1981年美国会计学会国际会计部授予的国际杰出会计教育奖;1998年英国会计学会的杰出学者奖;2008年美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部颁发的管理会计终身成就奖。
三、主要论著简析
霍普伍德一生著述颇丰,独撰和合作发表了很多经典论著。他的论著影响了无数的欧洲和美国学者,并且开创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会计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其代表性论著和观点如下:
(一)《管理会计研究(第一、二卷)》(2007)
2007年,由霍普伍德与克里斯托弗・S.查普曼(Christopher S.Chapman)、迈克尔・D.希尔兹(Michael D.Shields)三位教授联袂组织编写的《管理会计研究(第一、二卷)》由Elsevier公司正式出版。该书立足当代与历史两个维度,为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地透视全球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平台,同时为致力于管理会计学术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资源。该书第一卷建立了研究脉络,对管理会计作为一个学科和一种实践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了梳理,从社会科学理论视角进行了丰富的针对学术文献的分析。第二卷汇集了一系列关于特定产业部门和特定管理会计实践的文献。该书于2008年荣获美国会计学会(AAA)管理会计部授予的“2008年度管理会计文献杰出贡献奖”。
(二)“会计研究向何处去?”(2007)
霍普伍德在2007年《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上发表了“会计研究向何处去?”一文,体现出他对会计研究现状和方向的忧虑。虽然在许多不同的情况下,不同学者使用了许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会计,但会计研究还是显得缺乏创新力,与实务也逐渐脱节。霍普伍德为会计研究的领域给出了自己明确的观点,这些观点涉及它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
霍普伍德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新的经济问题的不断涌现,准则制定机构需要协调会计实务来解决这些问题,为此世界会计组织、审计机构需要进行根本的变革。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会计实务界更加国际化,会计规范也已超出了国界。所以,管理会计的改革也遍及整个世界,管理方面的咨询事务也遍及开来。然而,在面临复杂而又确实存在的问题时,会计研究却逐渐变得谨慎和保守,不能协调解决新问题。目前会计研究只是信奉新的知识体系,会计专业人士宁愿关注现存的传统研究问题,而不是探索新知识。霍普伍德最后指出,会计研究在职业管理体系所起到的作用也很危险,因为阅读这些会计研究文献的人员也跟随先前的会计研究。会计研究界过多的关注他们之间的相关参考,较少地关注多样化问题,而这些问题却更能创造新的会计知识,也更能形成积极的会计研究者。
(三)《会计系统与管理行为》(1973)
《会计系统与管理行为》一书于1973年由Saxon House出版。在该书中,霍普伍德表达了其对会计系统与管理行为的观点,意在告诉读者一个有关人类社会因素更加结构性的感知,而这些因素影响着会计体系的运作。书中检验了行为因素对大型芝加哥公司的会计系统的有效性。公司的会计系统是建立在灵活的预算和标准成本预算程序之上的,会计系统不仅仅提供业绩信息,而且可作为对下级评价的一种方式。先前的研究说明这种情况对行为管理和不良行为来说是成熟的,职工行为受到了会计系统的监督。为了调查职工行为,作者采用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不仅检验了许多已知的环境因素,而且观察到职工应付不同监管者管理风格的潜在行为。本书的结论是支持良好的管理层关系能产生更好的工作环境,并且管理风格能一直存续下去。此文的创新点是在类似的工作环境里将影响因素量化,然后通过比较几种注重会计信息的行为变量来探索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管理模式。
(四)《作为社会与制度缩影的会计》(1994)
《作为社会与制度缩影的会计》(Accounting as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一书,是霍普伍德和彼得・米勒(Peter Miller)合作的成果,于1994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第2~10章,将会计的社会历史研究与当前的会计实务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扩展了会计作为一门技术的传统历史认识,认为经济领域的方法是被不断变化的计量实务所建立或再建的。书中有几章说明了社会制度和会计的关系,也探讨了新型的商业与银行机构。复式记账法的影响和发展应与教会、教育机构和印刷机构三类社会机构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实务界与机构的相互影响使得新的“可控制的实体”―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成为可能。当会计作为客观经济后果的惟一影响时,现代组织和会计就确定了相对的关系。
全书的结论是,会计被认为是社会与制度的一个缩影。从本质上讲,它是由社会关系组成,而不是衍生出来的或是派生的。会计作为社会与制度实务,说明会计是如何进行研究的,是如何被理解为社会机构、经济和管理技术、知识体系、社会形式、以及计量与分类技术的历史交叉点的。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许多见怪不怪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使毕业论文回归它的初衷,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写作周期太短,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周期约三个月。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理解、熟悉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训练,部分学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许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处于“什么题目都可以选,什么题目又都不能选”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什么,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士学位,迫不得已,部分学生只好赶鸭子上架,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抄公”、“掺水”现象不时而生。
(二)就业压力过大,论文写作应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且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求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自然会把毕业论文放到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所以无论是找到工作与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写作基础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没有宽厚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就很难有什么新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在校时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又大多以试题考试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即使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学校安排了几次专题讲座,但不少学生实际动笔时仍感觉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讨了“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思路就是构建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见图1:
模式中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和《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其中《大学语文》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课程先行后续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时间上的衔接性,而且也体现了大学与中学知识的延续性。
模式中的“8”是指围绕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八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具体要求可视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确定。比如刚学习《基础会计》时,考虑是专业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读书体会即可;《财务管理》可考虑案例分析,等等。专业主干课程论文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同步。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既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专业基础。
模式中的“2”是指开设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完成。首先,安排论文指导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讲授2至3次论文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询资料的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等。随后安排5~6周时间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问题,事先拟定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换意见,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科研切入点和师生之间协调的结合点。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为毕业论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选好题。论文选题无论来自教学或科研,都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难度太大和太小的题目都不宜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难度太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学年论文的质量要求。题目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其次是深入实习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阶段要达到毕业论文写作前期模拟训练的目的。
模式中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笔者建议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化升华,使内容不断充实。理想状态应是学年论文的扬弃而不是抛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的压力,使研究具有延续性,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能较好地解决就业求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组织毕业论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求职与论文撰写的矛盾。其二,循序渐进,分阶段训练,有利于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其三,这种新模式能克服原来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课程论文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交叉性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学校日常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明确思路才能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案。其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实施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规范各阶段具体操作规程,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华,蔡晓波.关于提高财经类本科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徐群.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