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

团队拓展训练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团队拓展训练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团队拓展训练方案

第1篇: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

1.拓展训练的校园文化特性

对于心理行为意义的理解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参照的语境。这一“心理具有文化属性”观点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在高校中,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校园文化,其文化环境存在的教育性、引领性、传承性和创新性,都是其他社会亚文化所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外力,对群体心理产生影响。通过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奋进、健康的大环境来影响、引导大学生群体,达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终目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对环境也提出了要求,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学生适应和改善环境的动机和方式,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以及思维、行为模式。拓展训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承载了心理的校园文化属性。因此,拓展训练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活动形式,在高校广泛开展。

2.拓展训练的校园文化价值和作用

校园文化承载着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校园文化的特点具有教育性、引领性、传承性、创新性,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包含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先进文化的传承。而拓展训练突出了体验式学习的特点,具有主体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色,强调通过参与者的实践与体验,挖掘自身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内驱力,感悟生命与成长的意义。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对校园文化的教育、引领、传承、创新起到了方式、方法的丰富和补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开阔了参与者的视野,实现了思维与理念的更新与改革。其作用如下:

(1)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采用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的实践活动,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丰富和发展。拓展训练中,注重教育引导和情感体验的力度,突出爱的教育,并把活动内容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同时,由于拓展训练具有新颖的方式、活跃的气氛、立体的互动、深刻的体悟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能够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从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持久性。

(2)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融入校园文化的拓展训练,借助精心设计的特殊环境,以户外训练的活动方式营造团结共进、合作共赢、尊重接纳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团队建设,将个体融入到团队中,寻求其在团队中的定位与支持系统,通过协商与配合,参与和互助,让个体体验到融入团队的和谐文化以及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在活动中感悟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内涵,营造积极健康校园文化氛围。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在拓展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坚持学生亲自体验,独立完成,自主分享。这种方式即有利于启发他们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身边的人和事,还有利于引导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会客观认识事物,消除抱怨、不平、无奈等负面情绪,学会向他人学习,并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做一个人格健康发展的有为青年。

二、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思路与策略

1.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具体思路如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是具有激进与先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的亚文化群体,根据这一群体特点,让校园文化充满时代的气息和适应学生求新的心理需要是我们丰富校园文化方式、手段的思路,即探索与实践以拓展训练为活动载体,促进各类教育之间、各专业之间、各系之间、各班级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资源整合,推动校园文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的优化。

2.校园文化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策略拓展训练具备典型的“先行后知”的特点,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以学生自身体验和经历为起点、以学生成长为目标、透过把每个体验内化为生命动力的这种富有创造、探索理念的活动,推进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进程,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坚持“一核心”坚持以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围绕校园文化内涵,通过对拓展项目的精心设计,以感受性活动为方式,以学生领悟内省为提升,促进学生内驱力的形成,探索和实践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

(2)把握“两结合”①自愿参加与协商安排相结合。充分发挥拓展活动项目本身所包含的奇、险、有难度、具挑战和群体学习等元素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历奇和勇于接受挑战的需要,吸引学生自愿参加拓展训练活动。而对于需要特殊辅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用协商的办法,以尝试性的活动巧妙地激励这部分学生参加,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全员成长理念。②自主成长与教育引导相结合。通过开放式、探索性的活动,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体会“尝试错误”中主观与客观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鼓励学生自主成长。同时,适时的建议,平等民主的交换意见以及活动整合阶段中活动目的的阐述、导向性的感悟和理解等教师引导环节,促进学生将感悟体验升华为人生成长的经验,从而实现预期的活动目的。

(3)遵守“三原则”一是多元化的内容体系原则。在拓展训练内容的设计上包含着各类对象和团队的内容,包括针对学生、辅导员、新教职员工等个人成长要求的拓展方案;针对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团队精神培养的训练方案;还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构建的大一至大三学生心理训练方案。例如:针对大一新生的“相逢是缘”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主题训练,针对大二学生的“我是最棒的、相亲相爱一家人”自信心、团队凝聚力主题训练,针对大三学生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压力弹簧”职涯规划和就业压力管理训练等。二是多层次的人际互动方式。在项目实施中贯穿着多角度、多层面的互动体验,例如“我是谁”、“自画像”等个人项目鼓励学生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通过“罐头鞋”、“有轨电车”、“穿越电网”等团体合作项目为“个性独立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与同龄人相处、交流和体验的机会,培养团队意识。三是多角度的人格提升。在项目效果上以促进学生突破自我,挖掘潜能,挑战极限,融入团队等内心成长为目标,帮助学生将包容理解、接纳合作等心理素质升华为全局意识,完善人格。例如“空中抓杆”要求学生独立爬上9米高25厘米的圆盘上跃起去抓住横在空中的单杠,为学生提供了充满信念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冷静、果断、坚韧的良好品质。

三、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启示

1.制定“接地气”的拓展训练实施方案

拓展训练最初是作为企业管理、社会培训、军事训练等领域的培训方式引进的,当它作为校园文化活动出现时,应根据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制定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接地气”的实施方案。

2.加强专业教师培养让“软实力”不软

在学生自助成长过程中,专业教师在拓展训练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专业的指导水平决定着拓展训练能否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学校在专业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上,应结合学校自身人才、学科、师资等方面的优势,重视专业教师“软实力”的培养与职业认证体制度的建设。

第2篇: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

组织此次活动,主要是通过少年儿童热爱解放军这样一种心理,利用军队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组织纪律,来培养孩子们一些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这里,许多小学员将经历他们人生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自己洗衣服、第一次自己叠被、第一次打扫卫生等工作,从而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我们会为参加夏令营的中小学生提供挑战自我,磨练意志,学会合作,掌握自救,培养品质,快乐生活的素质体验平台。力争让孩子们学会不依赖父母,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目的:

通过参加活动,培养学生坚强、刚毅的军人品质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敢于面对困难和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戒除不良行为;架起父母与子女心灵沟通的金桥;组织丰富多彩的益智游戏,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作息时间:

06:00 起床

06:10-06:40 早操

06:40-07:10 整理内务、洗漱

07:20-07:50 早餐

08:10-09:40 主题训练:站军姿、队列、军礼

09:40-11:50 拓展

12:00-12:30 午餐

12:30-13:40 午休

13:40-14:00 整理内务

14:10-16:40 学习时间

16:40-17:30 交友、沟通时间

17:30-18:00 晚餐

18:00-18:30 自由活动时间(休息)

18:30-20:30 小队活动

20:30-20:50 洗漱

21:00

熄灯、开始检查寝室(测体温DD查看孩子是否不适)

将活动安排细化到每一天:包括内容安排,训练时间及训练内容等;

观摩解放军组织各种训练及军事能力表演;

游戏项目(益智、健康)

结业联欢会(准备小食品、游戏等项目)

安排摄像、摄影设备及人员

三、体验主题及内容:

(一)军训

1、队列训练:纠正孩子不正确的姿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走习惯,做到挺胸、抬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2、翻越障碍:培养孩子克服恐惧的心理能力。

3、负荷拉练: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心理信念。

4、体验阅兵式、分列式;

(二)行为习惯训练:

1、着装及仪表;

2、室内卫生及物品摆放;

3、才艺比拼--篝火晚会;

(四)趣味游戏(所列为部分游戏):

1、互相熟识(交友能力):队员们以小组为单位站成一圈,由一人开始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然后将手中的球传给自己左边的队友,接到球的队友也要喊出自己的名字,当第一人重新拿到球后,改变游戏规则:现在接到球的队员必须要喊出另一个队员的名字 然后把球扔给该队员,在游戏结束后,邀请志愿者小组内走一圈,报出每个人的名字。

2、快乐抱抱爆(团队合作):背靠背夹住气球向终点线移动,终点还要放一个椅子并坐爆,再返回起点继续夹气球。所有队员最先通过者获胜。

3、金鸡独立(知识积累):成语接龙,在规定时间内接不上成语时要把脚下的报纸对折,直到最后,脚一直保持在报纸上的人胜出。

4、托球跑(协调能力):乒乓球放在球拍的中间,不能用手固定,每个人往返跑。在规定的赛程内用时最少者名次最好;

5、拍七令(反应能力):从4-99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数时,不许报数,要拍手一下,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者停顿超过两秒则出局,从出局的下一个开始重新报数。

6、坐地起身(团队合作):先四个人一组,分成两组,围成一圈,背对背的坐在地上,在不用手撑地站起来,随后依次增加人数,每次增加2个,哪个小组先做完为胜。

7、反向运动(反应能力):学员分为两个组,围成圆圈,主持人说“右”,全部人就将头转左,说“左”,做和口令相反方向的动作。发现有人犯错,几轮过后,看哪组的人最多则胜。

游戏目的:引导学生们就团队合作、沟通、冲突等问题展开讨论。

(1)在游戏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沟通解决的?

(2)哪些因素有助于成功地完成游戏?

(3)游戏过程中什么办法最有效?

(4)游戏过程中有无冲突产生?你们是如何处理冲突的?

(5)游戏过程中有无组织领导者产生?其他人是否属于被迫接受领导?

(6)游戏揭示了什么道理?

四、开营时间、营期、收费标准:

1、2013年暑期开营时间:2013年8月11日-8月16日

2、营期6天。

3、收费:6天期1180元/人;(以上收费含食宿、保险、训管、服装、洗漱用品、影像资料、夏令营总部往返基地交通费)。

4、每团限额60人;

五、组织形式:

1、每15人编为一个自然班,每班安排一名带队教师(辅导员),两名教官,从学员中选举班长、副班长各一名;每两个自然班编为一小队并安排一名领导负责;由班内学员讨论产生班组名称;

2、男女学生分开编班,生活起居由专人负责;带队教师每天组织本小队全体学员对每位学员当天表现进行一一点评并记录(为每位学员建立进步档案);

3、学员在部队生活期间安排专人为学员摄影(像),记录精彩瞬间留念;

4、在整个活动其间进行项评比:吃苦耐劳小勇士;遵守纪律好学员;自立自强好战士(阳光少年);创意奖;多才多艺奖;爱心奖;交友奖;进步奖;内务比赛优胜奖等;

5、每天统一安排时间组织学员完成作业(带作业)、撰写军旅日记;

6、组织学员与部队战士进行友谊比赛(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歌咏及其它特长比赛)

每天具体安排计划:(根据部队提供训练方案适当调整)

领队开会时间:每天12:30-13:00交代一天各小组所需注意事项及各小组需要配合的对象

第一天:

8:30-9:00

签到,站队,上车。车上准备一些游戏,互动,相互初次相识。

9:00-11:20

抵达营队

11:30-12:00

编组分小队

12:00-12:30 午餐

12:30-13:40 午休

14:00-15:30 破冰开营:姓名接龙,团队组建,团队风采展示;

15:40-17:00 学习时间

17:30-18:00 晚餐

18:20-20:20 学习整理内务、叠被

20:30-20:50 洗漱

21:00 熄灯 查寝(测体温、查看孩子有无身体不适)

第二天:

06:00 起床

06:10-06:40 早操

06:40-07:10 整理内务、洗漱

07:20-07:50 早餐

08:10-09:40 军事训练:站军姿、齐步走、敬礼

09:40-11:50 拓展游戏项目

12:00-12:30 午餐

12:30-13:40 午休

13:40-14:00 整理内务

14:10-16:40 学习时间

16:50-17:30 交友、沟通时间

17:30-18:00 晚餐

18:20-20:20 看电影

20:30-20:50 洗漱

21:00

熄灯 查寝(测体温、查看孩子有无身体不适)

第三天:

06:00 起床

06:10-06:40 早操

06:40-07:10 整理内务、洗漱

07:20-07:50 早餐

08:10-09:40 军事训练:礼节、礼貌、三声三相

09:40-11:50 拓展游戏项目

12:00-12:30 午餐

12:30-13:40 午休

14:00-15:30 国防教育- -枪械知识讲座 (内务比赛)

15:40-17:00 学习时间

17:30-18:00 晚餐

18:20-20:20 紧急集合训练、军歌拉练

20:20-20:50 洗漱

21:00

熄灯 开始查寝(测体温、查看孩子有无身体不适)

第四天:

06:00 起床

06:10-06:40 早操

06:40-07:10 整理内务、洗漱

07:20-07:50 早餐

08:10-09:40 自救训练- - 止血、伤口包扎救护

09:40-11:50 拓展游戏项目

12:00-12:30 午餐

12:30-13:40 午休

14:00-15:30 CS红蓝军对抗演练

15:40-17:00 学习时间

17:30-18:00 晚餐

18:20-20:20 彩排节目

20:20-20:50 洗漱

21:00 熄灯 开始查寝(测体温、查看孩子有无身体不适)

第五天:

06:00 起床

06:10-06:40 早操

06:40-07:10 整理内务、洗漱

07:20-07:50 早餐

08:10-09:40 射击前准备及瞄准训练

09:40-11:50 拓展游戏项目

12:00-12:30 午餐

12:30-13:40 午休

14:00-15:30 固定靶位射击

15:40-17:00 学习时间

17:30-18:00 晚餐

18:20-20:20 篝火晚会

20:20-20:50 洗漱

21:00 熄灯 开始查寝(测体温、查看孩子有无身体不适)

第六天:

06:00 起床

06:10-06:40 早操

06:40-07:10 整理内务、洗漱

07:20-07:50 早餐

08:10-10:40 汇报表演,总结评比。

第3篇: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

素质教育对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提出了与时俱进、大胆改革等要求,教师应精选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时展要求,且能够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拓展训练能够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锻炼,是一种娱乐身心的体育活动,同时具有创意性与探究性等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开展拓展训练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等优良品质,改善学生对身边同伴、周围环境、社会的理解能力、体察能力与适应能力。本文探讨了心理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以供参考。

关键词:

拓展训练;健康;体育;心理;小学

引言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进行讲解,还应重视调节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增强小学生的体质及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如自信心、自尊心、坚强意志、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及挫折承受能力等[1]。为达到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双重教学目标,可在课程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拓展训练属于先行后知型学习方式,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生活性及多样性等特点,可以让学生在团体流及互动中重新认识自我,激发自身潜能。为了全面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应从理论、实践两方面认识心理拓展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开展要点

在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应根据校内的体育运动器材、校园环境等制订心理拓展训练课程计划,在教学中合理安排心理拓展训练,确保其有计划性、有组织性地开展,使体育锻炼与心理拓展训练实现有机结合。其次,在设计心理拓展训练项目时,应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场地设施情况、教学标准,保证设计出的训练方案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另外还可以对传统训练项目进行合理创新,保持训练项目的新鲜度。例如,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盲人足球、地雷阵、背夹球、信任背摔等项目开展心理拓展训练[2]。此外,应采用合理的训练流程。教师应提前安排好训练场地,并向学生讲解训练任务、训练规则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例如,采用连环手开展拓展训练时,教师先将学生组织到平整场地中,介绍训练任务与规则:每组学生在场地上围成一个圆圈,圆圈对面的人相互抓住彼此的双手,且不能松手;随后想办法解开连环手组成的乱网,并形成相邻组员互相手拉手的大圆圈。训练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倾听与交流,并体会到团队协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学生对心理拓展训练产生感悟后,教师可让学生归纳感悟,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二、开展价值

1.实现课程目标

增强体能、培养运动习惯、提高保健意识及发展健康心理品质是体育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一方面,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有助于锻炼个人品质和意志,协调发展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同时能增强班集体的创新力与凝聚力,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下成长,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因此,在教学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多样化的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包括协作项目、挑战项目、信任项目及融冰项目等还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可同时实现社会适应领域的学习目标与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目标。例如,协作项目主要包括连环手、小火车、孤岛求助及联体足球等,这些项目不受器材、场地、性别或年龄的限制,在一年级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均可使用。开展协作项目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与同伴合作更容易解决困难,并重新定位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从而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有效对抗孤僻及不合群心理[3]。再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开展卧式传递及信任背摔等项目,可以让学生在挑战身体极限、身处险境时学会与同伴建立信任关系,消除因恶性竞争、定式思维产生的怀疑心理,重新信任教师或同学。此外,在刚入学的新生中开展我是记者、盲人走路、推手游戏与直呼其名等融冰项目,可以增进沟通与增强认同感。

2.丰富课程内容

一方面,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受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竞技运动如游泳、球类运动、体操及田径运动等通常被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竞技体育虽然包含了部分心理拓展训练内容,但其教学情境多为培养个体运动技能的常规情境,由教师在课堂中反复讲解与示范,学生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教学内容具有重复性、单一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设计教学内容时还存在过分追求完整的体系或系统等问题,这就会造成教学内容单调、机械化,难以满足社会、心理、身体三合一的时代健康观。心理拓展训练的引导方式为体能活动,操作方法简单,无需进行复杂演练,具有不确定性与新颖性的特点,能够将小学生的交往活动、意志活动、情意活动及体能活动融为一体,且训练形式多样化,教育价值极高,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教育性与趣味性[4]。因此,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能够丰富社会适应领域、心理健康领域、身体健康领域、运动技能领域及运动参与领域的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水平,还能让体育课堂重新焕发生机。

3.构建高效课堂

在体育课堂中开展拓展训练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案,同时为学生营造训练环境与训练条件,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为主,学生能够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发展动手能力与创造思维,教师在心理拓展训练中的作用仅限于诱导或启发。因此,开展心理拓展训练能够转换师生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进而构建高效体育课堂。例如,在体操、球类运动及田径运动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判断运动时横杆与空中身体的距离,跨栏与起跨点的距离、自己与终点的距离、对手与自己的距离等。在训练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建立空间知觉,根据空间距离、空间方位及空间大小等调整动作,及时矫正错误的运动姿势,同时在协调听觉、视觉与动觉的过程中调整心理。这样,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教学内容并掌握运动技巧,从而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结语

心理拓展训练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有诸多裨益,能够让小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减少逞强、自负、逆反、焦虑、孤僻、嫉妒及恐惧等心理障碍,有效塑造积极的人格。在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时应坚持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如野外训练、团队比赛、团队熔炼等,确保训练内容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可以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切身体验训练情境,主动参与训练活动,直接感受自我存在与自我价值。

作者:周守明 单位:睢宁县岚山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变迁、冲突及其整合——基于价值论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3):88-94.

[2]周志雄,席玉宝,章柳云,等.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的体育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8(1):90-96.

第4篇: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优秀教练的价值

事实上当今俱乐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都是以多个分部共同运作的,像为人熟知的LGD,下属就同时拥有DOTA2、LOL、CS:GO、英魂之刃等几个分部;而SKT不仅仅是制霸LOL的战队,在星际界也是韩国的一支传统强队。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俱乐部的实际持有者以及赞助商方面不可能对各种项目都了如指掌,这就导致在人员交易,相关管理,运营策略上每个分部都要有人能够有能力参与到管理决策上。俱乐部以及赞助方想要了解相关业务线的状况,单纯去和队员沟通肯定不是办法,那么教练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俱乐部和赞助商做电竞一定不仅仅限于情怀,每一笔投资必然要有期望。尤其在当今国内俱乐部运营还不能达到大资本运作时,教练投资的成本就显得更为显著,对其投资回报率的期望也就必然升高。那么到底怎样的教练对于俱乐部来说才是最物超所值的呢?

一个电竞教练,首先需要熟悉行业。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能否成为教练和其职业生涯成绩是否优异关系都不是太大。对比于足球,无论是穆里尼奥还是中国人熟知的“银狐”里皮,他们的职业生涯本身都可以说是平淡无奇,但这都不妨碍他们成为传奇教练;NBA传奇教头“禅师”菲尔?杰克逊当年在尼克斯时一个赛季吃到了330个犯规,职业生涯可谓一片惨淡,但即使如此,他们仍然是NBA最伟大的名教头之一。因此是否是一个好教练,好大脑,能否有自己的解读,理解是否深刻,是不能以个人成就下定论的。目前电竞圈里的绝大多数教练,虽然多数都是退役的职业选手,但未必是核心Carry,而多为团队大脑,例如擅长打巫医、光法这类策略型英雄的357,业内对其评价都是“天赋极高,稳健的顶梁柱”;另外LOL亚洲很多战队教练都是以前的星际选手或教练,他们在电竞圈的老资历,以及执教的经验,可以为他们的工作很好的服务。经验与解读,是战队教练的第一标准。

由于教练的日常工作还是围绕战队队员展开,尤其对于新队员,教练的经验和对游戏的理解可以帮助他们少走弯路,迅速成长,同时融入到团队之中。这也是为什么相当一部分教练都是相关电竞选手退役后转型而成。他们在行业里多年的经历使他们熟悉与战队有关的各种细节,同时了解选手的相关需求。EHOME的71麾下的选手,从当年的longdd,再到大酒神,从解散到后来重组请来老队长和国士无双两员大将,“传销大师”的外号,其实是业内对其沟通能力的一种肯定。理解与沟通,是战队教练的基本素质。

当然除了肩负教导队员的责任,教练还要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配置时间以保证选手的训练效率。在电竞管理专业化的今天,版本解读,对手分析这些工作都变成了赛前的必修课,选手自己如果去做这些事情,必然会影响训练效率。这就要求战队一线成员对这个细化分工有职能安排,这才涌现出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师以及优秀教练。他们与战队队员一同身处一线,为比赛胜利提供后勤保障。

以QG为例,在年初之时,当时还在QG效力的LOL选手UZI每天上午9点早起直播,这也让UZI获得了“狂早狗”的称号,而之所以UZI会选择早起直播,正是由于队内刚刚到任的教练朴龙云的要求队员早上9点必须起来训练。这位SKT前星际传奇教练认为,“上午的时间太重要了,必须利用起来,选手一定要在九点起床训练”,并且他规定不能完成这一方针的队员会被处以罚款。而这位教练的一反业内晚起晚睡常态的要求,非但俱乐部没有异议,选手也都表示理解。这不但与朴龙云教练的有目共睹的执教能力,和他做事以理服人的方式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他的时间安排,训练计划的确是可以让选手提升实力,保持竞技状态的。专业,是战队教练的职业素养。

与此同时,教练作为相比队员更高一级的身份,也肩负着队员监管,以及战队的决策权。在战队决策方面,SKT教练kkOma是其中典型,这位一手培养出Faker大魔王,并帮助SKT夺得两届世界总冠军,被粉丝称为电竞王力宏的帅气男人,在用人方面也是出了名的无情。S5初期Marin与Impact竞争首发,由于发挥不佳,即便Impact作为建队元老以及S3决赛大功臣,却也只得在kkOma的一声令下前去替补,一直到最后离开队伍。即使是Faker,在S5春季赛出现了版本不适时,也一度被kkOma打入冷宫。韩国的电竞职业化在对教练团的这种双向信任上展露无遗。高度的权限赋予,是韩国俱乐部普遍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由于教练本身经常要代表战队或俱乐部接受一些相关的采访,所以教练还有责任与能力去维护俱乐部以及选手的形象。高度的曝光率以及本身执教的成功,令很多优秀的教练本身就是带有一定关注度的,诸如kkOma,朴龙云,71这些可称为传奇的教练,他们的动向本身就有一定的新闻价值,甚至可以成为某些俱乐部的关注度的稳定来源。正如关注足球名教头的动向一样,随着电竞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水平、专业的战队教练出现,相信粉丝对战队教练的关注度也会水涨船高。因此,俱乐部尝试去提升教练的曝光度,不仅能提高自己战队的认知度,同时也对提升品牌形象有所帮助,增加俱乐部制造话题的能力。很多WE的老粉丝,都是有一定SKY情怀的,SKY做为俱乐部的经理,他良好的个人正面形象,也在粉丝心中为WE带来了类似的积极影响。个人品牌,是战队教练的价值属性。

正因为这种面面俱到,导致好教练本身凤毛麟角的同时,俱乐部的需求却愈发增大。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俱乐部除了选手之外,对教练的争夺也必然会加剧。

一个教练可能还不够,俱乐部需要一个教练团

随着中国电竞环境回暖,政策放宽,规范化与职业化已经提上了日程。教练的职业定位,工作模式等等内容都要求更为规范,明确。

首先教练一职未来很可能会发展为教练团,以一个高度前瞻的总教练为核心,下面配备工作内容高度细分化的助教,如数据分析师,体能教练,营养师,甚至于猎头或经理人团队。

教练团的运行模式以主教练为核心,通过数据分析师专业化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拓展思路和打法,提高团队思维方式,启发团队。在平时训练中发现队员的不足,然后通过体能教练以及营养师提供的包括体能,反应等等身体素质的补强方案,训练计划,合理的安排队员日程。

至于猎头或经理人团队,即使在传统体育里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梯队建设或青训制度在各种团队型的体育运动中都是为俱乐部持续补强的优秀解决方案。在足球中有青训队或体校制度,篮球中有试训制度。这些都能让俱乐部稳定的发掘到优质新人。国内的各个俱乐部目前也类似的建立起了二队、青训梯队,一些团体也组织起了一些相关的次级联赛。随着环境的完善,在二队或次级联赛中寻找年轻有潜力的选手也自然成为了教练团的责任和工作内容。那么长期的观察与跟进,数据的统计,就使有实力的俱乐部对猎头团队产生了要求。如今,VGR作为VG.DOTA2分部原来的青训队,在战神7的带领下成绩已经超过了没有配备教练的VG战队。

在有了完整的教练项目的结构之后,教练的工作内容以及权限也应规范。为了能够更好地使教练行使权力,在教练与俱乐部达成协议之初就要形成相关的框架为俱乐部提供一个稳定的结构。对队员的管理权限要最初就在俱乐部,教练和队员三方之间达成协议,预防信任危机的产生。无权管理可能产生矛盾,而权力过大就有可能会出现滥用。完全的不信任与过高的信任显然都不是个好状态,这其中的“度”,可能就要俱乐部自己把握了。

以直播为例,直播合同在很多俱乐部不止是选手收入的一部分,同时也有一部分提供给俱乐部的营收。现役选手很多年龄较小,懂游戏但未必懂生意,俱乐部以营收为第一要务,那么在高额利益面前,某些条款是否会对队伍产生不良影响也许就要由教练这个相对冷静,同时对俱乐部和队员双向负责的人做出分析与建议,从而避免因直播而造成影响训练等问题发生。同时在未来,电竞向娱乐行业靠拢,代言、商演这样的活动可能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衍生出经理人这样的行业,那么教练是否应该拥有对这些相关的合同内容的决定权这一问题就值得深思了。

第5篇: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提升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成功就业和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我校2006年与北京奔驰合作开办奔驰试验班,培养的毕业生在奔驰企业广受好评,以至于供不应求,成为抢手货,表明了奔驰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成功的。其中“软技能”的培养是奔驰班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亮点。

经过近七年的教学体验及奔驰企业对毕业生评价的探究,近年来招生方式、选拔形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的影响是显著的。奔驰班的教育教学不仅继承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更重要的是适应奔驰班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适度进行培养模式本土化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一整套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其中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继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原则,运用和强化德国先进的职教方法中的“软技能”训练,广泛深入开展以“生存与发展”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大力开展与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的渗透性训练和与公选课结合的专题性训练,从课程的宽度、广度,向课程的深度拓展,即在原有“软技能”的训练项目基础上,配合综合开发的提升与拓展训练项目,夯实训练基础,巩固训练成果,切实达到提升与拓展奔驰试验班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效果。

1.职业核心能力是奔驰班学生在奔驰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

1.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院校学生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学生在奔驰企业的各类工种,适应岗位的各种变换,是伴随他们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用一句话表示,即职业核心能力是奔驰班的每个学生,一辈子,在任何工作岗位都需要的基础能力。它包括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和自我学习等八项核心能力。

1.2奔驰企业需要职业核心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北京奔驰对奔驰班学生的要求,相比较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本身,更看重的是学生身上的“软技能”,即职业核心能力的高低。职业核心能力中的职业方法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是学生作为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而职业核心能力中职业社会能力是指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奔驰企业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它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他是学生在奔驰企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从北京奔驰选拔录用校企合作班学生成为北京奔驰的“准员工”的面试评分表可以看出,北京奔驰对员工的要求,在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责任心、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工作的主动性等各方面,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3在奔驰企业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奔驰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强化岗位专业能力培养,加上职业方法能力与职业社会能力培养并重,并相应地增加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构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具备由职业方法能力与职业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核心能力对奔驰“准员工”十分重要:⑴职业核心能力适应就业需要,帮助学生在工作中调整自我、处理难题、并很好的与他人相处。⑵职业核心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⑶职业核心能力有助于今后学生在奔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可以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新知识;可以很好的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

北京奔驰录用员工,比起专业知识本身,更看重应聘者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高低,也就是说,现代化企业所需要的是职业化的人才。

2.员工具备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是现代化企业的根本要求

根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广东珠三角地区2100多家企业进行历时四年的跟踪调查,以18项基本素质为基础,明确了大型转型升级企业对技能人才素质的需求。北京奔驰这样的国际知名汽车生产企业的用人标准与此结果基本一致。

3.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与拓展要通过具体课程设计实现

奔驰班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即具体训练方案,重点锻炼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及责任心的培养。

4.关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效果的测评方法

我们将十个训练模块,六项职业核心能力归纳在实际评估表中,每个模块都由学生、评价者共同完成。

5 总结

职业核心能力水平的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兼顾结果考核。考核以行为目标为依据,在培训过程中进行根据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来评估,要将培训目标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最终达到提升和拓展奔驰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

一、坚持“立德为根本”,构建活力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

1.突出德育管理“扁平化”。提出学生安全及常规“三管”教育的要求。打造“德耀实小”“非常5+1成长1对1”等常规管理品牌,现场展示优秀班级管理特色,搭建班主任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充分发挥“红领巾督查岗”“小助手在行动”管理平台效能,大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定期举行“小助手”常规管理培训,明确职责,轮流上岗,力争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学习、提升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注重德育活动“常态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三爱三节”等传统教育。“学雷锋”活动月,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义务劳动,举行“学雷锋”标兵评比表彰,提升了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三八妇女节”,开展“感恩亲情,感谢母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懂得孝亲敬长;清明节,组织学生赴庆丰开展“缅怀先烈,瞻仰伟人”及网上“祭英烈”活动,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六一节,组织开展“庆六一”“谈理想、谈感恩、谈成长”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举行“感恩有你”三年级十岁成长仪式、六年级毕业典礼仪式,增强了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3.推行家校共育“一体化”。积极实施家长“三助工程”。“课堂助教”,组织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家长为孩子上课,拓宽孩子视野,密切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安全助理”,组织家长在举行重大集会和上学、放学期间协助学校做好车辆及人员的疏导、学生过马路的引带等工作,为孩子做好安全防范;“卫生助手”,邀请家长与师生共同参与班级扫除活动、文化布置等,在体验中增强孩子环保意识。

二、坚持“素质为核心”,追寻高质全优的素养发展路径

1.多元设置开放课程。开设具有班级特色的“班本课程”,定期邀请家长来校讲课,丰富课程资源,增长学生见识,提升生活技能。开设菜单式选修课程及学校艺体社团活动,设立了科技、器乐、田径等校级社团,落实专职教师“一人一队”训练方案,定期进行集体辅导与训练,每学期进行一次成果展示,确保各自带的队出效果,出成绩。

2.全力提升教学质量。积极构建省、市、县、联盟、集团、校区、学科组的多元教研模式,有针对性地举行“绿色课堂”主题教学研讨,将“让学引思”落实到课堂。强化集体备课,推出“131”集体备课模式,努力使“131”集体备课成为提升课堂效率的主阵地。大力践行“体艺2+2”素养提升工程,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通过举办田径运动会、校园艺术节等活动,激发学生运动热情,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3.充分发挥特色引领。“生活作文”为孩子生活撑起一片艳阳天,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的同时鼓励学生创造生活,通过《生活浪花采撷》《生活作文报》、班级故事汇、班级生活作文博客、校刊《冲浪》等阵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内需。“艺术教育”为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着眼于学生发展,充分挖掘地方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和方式,逐步形成了“淮杂进校园”“乐器进课堂”“儿童绘画”等艺术教育品牌项目,学生发展精彩纷呈。“经典阅读”成就孩子美好的未来,以“经典润泽童年,阅读丰富人生”为目标,开展“阳光晨读、温馨午读、亲子共读”三读工程,让阅读成为我们每一个孩子的一种习惯。“娃娃足球”照亮孩子奔跑的童年,号召孩子们“逐梦绿茵,奔跑童年”,用快乐足球文化打造阳光校园,编写了《娃娃足球》校本教材,编排了快乐足球操,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科技教育”点亮孩子的智慧之光,抓实航模、车模、火箭、电脑绘画、信息奥林匹克等多个科学兴趣小组建设。每年举办一届科技节,听专家报告,逛科技超市,放亲情风~,看航模表演,进行科学幻想画比赛、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等,为学生探索科学、发现奥秘、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空间。“生命践旅”演绎孩子童年的精彩,春秋两季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历练中茁壮成长,韩国游学活动,更是让孩子们感受了异国文化的特色,开阔了眼界。

三、坚持“师资为后盾”,构筑持续发展的教师成长平台

1.打造敬业型的教师团队。努力唤醒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和对自己的爱与责任,用“对得起良心、挑得起重担、受得起尊重”的人生坐标来完善自己,不断提高师德规范。积极推行师德承诺制度,自觉践行“爱生、育人、服务、奉献”的行业精神;组织开展“向身边的最美教师学习的活动”,激发全体教师的见贤思齐、敬业奉献精神;深入开展党员“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争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第7篇: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

关键词:福建省;高校;体育事业;网球高水平运动队

传统的高校体育聚焦于对体质或者健康标准的追逐,体育精神和体育人格的塑造被置之高阁,因而窄化并矮化了体育的内在价值。高校体育需要上升格局高度,以更宽阔的视野适应国家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以“健康中国”的内核为指引重新审视体育课程的设置指向及发展可能,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动态交织和深度融合,助推高校体育成为托起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牢固地基,成为推动人综合素质全方位、全周期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早在1987年就批准了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福建省高校也借此契机推动体育教育发展。虽然有国家政策支持,但相应的培训模式并未实施革新,导致我国体育事业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福建省高校积极探究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期望以此借鉴发达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经验,为全国网球运动队建设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构建中国化高水平运动队。

一、福建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

(一)运动员的情况

大学生运动员生源是高水平网球队后续优化与创新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尽管福建省各类高校都在积极畅通体育特招生渠道,但各类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强者越强,弱者恒弱的状态,部分高校利用抢夺特长生提升学校体育力量。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省高校对体育相关的宣传策划相对全面,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占比也相对较高。许多运动员的每周训练次数能保证4次以上,每次训练时长不低于3小时,为保证网球高水平运动员综合能力逐渐增强,训练时间与训练周期正在逐渐增加,高校教育事业也逐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1]。

(二)教练员的情况

教练员是影响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的核心要素,加强对教练员的了解,能及时发现教练员的特长和薄弱点,并展开针对性训练,以此增强高校网球师资力量,确保教练员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增强。目前福建省高校网球教练都处于本科及本科以上水平,这也充分说明福建省已认识到教练员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从教练员的职称来看,许多教练员都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这也为福建省的体育事业发展积蓄力量。毕业于专业院校的网球教练员,正在积极利用多元手段完善训练结构,希望帮助网球人才丰富精神与物质生活。

二、影响福建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因素

(一)人才储备力量不足

福建省高校积极吸纳体育特长生和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水平运动队,但层出不穷的招生作假行为,使招生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通过了解我国福建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模式,发现缺少教育衔接是导致人才储备力量不足的主因。虽然体育强国梦的提出使福建省高校不断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和关注,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有效训练,其运动能力和运动素养不高,影响了福建省高校体育招生,也不利于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青少年阶段是人才体能增强的关键阶段,中小学缺少对网球教学的关注和重视是出现教育衔接问题的主因。由此可见,福建省高校应积极拓展人才储备模式,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才能真正打破网球发展困境,为我国体育实力的增强奠定坚实基础[2]。

(二)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随着逐渐加强对体育人才文化教育的重视,体育部门也逐渐完善体育人才相关的基础教育课程。高校吸收高水平运动员后,会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与学习平台,这一点我国的运动员教育方式与发达国家基本相似。但就教育效果来看,我国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与文化素养低于发达国家。网球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强度较大,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运动训练,对文化教育缺少重视,这导致运动员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加强学习,更无法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文化能力,部分运动员为提升自身体育能力选择放弃学习。虽然少部分运动员已认知文化水准较低,会影响其长期发展,但繁重的训练与比赛会使运动员缺少学习知识的时间,掌握的体育专业知识也相对较少,不利于其日后就业[3]。

(三)教练学习意识不足

福建省高校网球教练多为网球专项运动员或为体育院校运动员。虽然教练员已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但缺少系统性训练手段,无法强化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培养效率,导致网球训练缺乏主动性与科学性,影响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技术水平。网球高水平运动员需要兼顾训练与学习,因此只能在赛前展开集中性训练,教练无法进一步提升训练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也无法基于学生个性特点制订长期训练方案。由此可见,教练应进一步学习才能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教学素养,但部分网球教练缺少足够的专业能力作为支撑,又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导致无法推动网球运动员快速提升综合技能,影响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4]。

(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高水平训练运动队需要充足的物质条件作为支撑,才能实现日常训练的正常展开。在体育强国梦的支持下,区域政府和教育部门逐渐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高校体育竞技也逐渐商业化发展。因为网球高水平运动队需要较多经费,而经费来源过于单一,所以网球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经费有限。有限的经费无法长期维持高水平的训练模式,也使高校存在网球运动发展困难现象。例如,现阶段的场地和器材都需要定期维护和不断更新,虽然高校能基于网球运动发展投入一些财力与物力,但现有场地无法满足较多学生共同训练。网球运动本身对场地要求较高,缺少相关硬件和软件设施,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热情,更会影响高校网球事业发展[5]。

三、福建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路径

(一)优化培养渠道,健全后备力量储备模式

现阶段福建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生源主要为退役运动员、体校学生等,招生办会聘请网球专家对运动员进行全方位评价,并借助统一招生政策通过考试引进人才。强化对传统招生模式的分析,发现可能存在弄虚作假行为。例如,网球相关报名考试、运动成绩测评、运动员资格等都有可能出现造假问题,而水平不够的选手进入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后会严重影响运动队整体发展。故此,福建省高校应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畅通与小学及中学的沟通渠道,完善人才输送激励机制,以此拓展招生模式。例如,高校可基于自身发展需要激励中学及小学提升网球训练的主动性。高校可借助自身优势与相邻小学或中学进行合作,为加强资源共享也可与同类高校展开合作。在中小学举办训练中心,能有效健全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确保网球人才接受系统性教育,提升其网球水平,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积蓄人才。一方面福建省高校要打破传统地域保护理念,努力从不同区域招收优秀运动员。与专业团队的长期合作,能使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综合能力逐渐提升,而高校也可适当放宽对优秀运动员的优惠政策,以此吸引更多优秀运动员参与高校招生。高校网球运动员需要兼顾文化学习与训练,只有与中学与小学强化合作,形成一条龙培养模式,才能强化人才储备,倾尽全力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为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积蓄力量[6]。

(二)创新目标定位,完善传统人才培养架构

福建省高校创新目标定位才能在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过程中完善人才培养架构,推动网球高水平运动员全方位成长。虽然福建省会展开高校之间的联赛,但联赛水平有限,只有通过新的体育竞争机制,才能打破传统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才能推动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走上国际化发展。故此,高校需明确办队宗旨,将业余网球队训练模式转化为高水平训练模式,培养竞技能力与文化能力并重的全才。现阶段福建省高校需均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高校可积极争取职业网球运动员参加高校网球队;另一方面,高水平运动队发展过程中应构建体育训练与教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传统人才培养架构。例如,可借鉴清华大学跳水队发展经验,形成小中高一体的人才培养格局,引导人才从小学时加强课后训练,及时选拔具有网球锻炼天赋的体育人才,并确保人才具有充足学习时间。体育强国梦的提出对福建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福建省高校应借此契机均衡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帮助运动员从小学阶段加强文化学习,以此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确保网球高水平运动员具备较高的训练能力与专业知识掌握能力,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网球人才参赛频率

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是期望推动优秀体育人才进入高等院校,助力其接受系统性训练。但由于运动员运动素养参差不齐,因此高校招收高水平网球人才的初心无法得到实现。要提升高水平运动员专业技能,需进一步协调运动训练时间,并为其创造合理的训练空间。高校可强化网球运动员管理,基于运动员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训练。例如,可根据高水平网球运动员训练状态决定训练时间长度,明确参赛频率。高校可利用高水平网球运动队建设契机展开统一化训练管理。一方面教练员可强化对运动员的全方位了解和认知,确保规范化管理时,时刻督促运动员展开训练。例如,可完善激励机制,为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提供物质鼓励,以提升运动员训练积极性,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训练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应为运动员提供更多参赛机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竞技测试能使运动员真正认知自身综合水平与综合能力,为引导福建省高校高水平网球运动员与优秀选手展开比赛,体育管理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可联合制定体育竞赛制度,并提升网球竞赛的商业性,以此助力各界提升对网球竞赛的重视和关注,确保高水平网球运动员有更多机会参与高水准的网球竞技活动[7]。

(四)强化教练培训,加大教练岗位培训力度

教练员是提升高校高水平网球运动队综合能力的重要力量,其本身承担着训练学生和构建训练方案的重任。虽然许多网球教练员十分努力,但需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训练水平,提升高水平专业队的综合能力。高校应基于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制订科学化管理方案,激发教练员主观能动性,引导其积极接受再学习。例如,可将考核与评价引入教练员绩效考核体系,基于教练员水平对其进行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招聘教练员时也应构建合理的竞争机制,拓展引入渠道,确保竞聘优秀教练员展开教学与训练。福建省高校在为教练员营造良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时,还需利用不同方法帮助教练员缓解工作压力。经过与教练员进行沟通与交流,发现福建省高校网球教练员缺少外出训练和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因此,福建省高校应积极与网球专业机构展开合作,推动优秀教练员外出交流和训练,以此拓展其训练视野,使其掌握更专业的网球训练模式。例如,借鉴成功经验时也可邀请优秀网球教练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专题讲座能帮助教练员与运动员共同开拓视野,更能在优化训练方法时构建专业性训练模式。另外,福建省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历史与学术环境,为教练员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助力教练员参与训练时,参与网球相关科研工作,以此构建一支学者型教练队伍。

(五)拓展经费来源,完善网球相关器材设施

福建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存在资金不足现象,高校应扩展经费来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商业化网球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网球运动队的商业化发展,能在消费社会快速构建品牌,更能助力社会力量支持体育事业发展。为确保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快速发展可构建相应预算体系,确保收支平衡,以此推动运动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例如,为打破训练场地和硬件及软件设施制约,福建省高校可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通过合作为高校拓展室内训练场地。网球相关器材设施的完善,能打破传统网球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模式,确保在极端恶劣天气展开训练。而政府可为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提供相关税收支持,以此推动更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有机融合。产教融合过程中也可为企业培养更多体育人才,以此提升企业对校企融合的重视和关注,确保企业参与网球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从而构建符合商业发展模式的训练模式与运动模式,实现企业与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双赢。福建省高校致力于体育事业发展,能为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提供更多人才,完善相关管理体系能吸引更多优秀网球选手,并确保网球选手全面发展时均衡学习与训练比例,确保提升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影响力,从而为其长远发展汲取更多力量支持。

四、结语

虽然福建省高校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但由于在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优势,导致体育教育发展缓慢。目前区域领导与高校领导正在积极加强沟通,提升对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视和关注。而福建省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路径可从优化培养渠道,健全后备力量储备模式;创新目标定位,完善传统人才培养架构;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网球人才参赛频率等方面,为福建省高校培养更多的网球高水平运动人才。

参考文献:

[1]汤国进,邹克宁.网球精英运动员赛间训练调控影响因素SEM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9):86-94.

[2]李静,王赫.保发压力下中外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状态焦虑与自我控制的差异[J].体育学刊,2020,27(4):140-144.

[3]罗伟权,张磊.职业网球运动员制胜因素模型构建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3):78-81.

[4]尹树来,蒋宏伟.中国职业网球运动员开发系统重构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98-104.

[5]李静,等.江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2):126-128.

[6]佘丽源.呼伦贝尔学院转型发展时期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现状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25(5):46-48+57.

第8篇: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产性;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岗位职业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构架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紧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学习、吸收,在教学实践验证中不断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高层次、多维度、宽口径、多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发展应以学科科研建设为根本性引领,以“学科科研驱动专业构建”“教师研究促进专业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实践”这三大专业建设思路为主旨,强调本专业与其交叉专业的融通式共同建构,从而凸显其专业建设雄厚而宽广的学科知识系统。

一、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系统精准对接

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构建应体现开放融通的学科特点,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环境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深化以“理性教学、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整体设计”为主题的1~4年级的精细化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整合课程、精炼主干、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即形成以“现代室内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三大设计课程群为主干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梢怼绷⑻迨健⒀芯啃汀⑹导化的知识框架体系。其次,须积极探索分阶段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设计理论链接设计案例操作”的专业认识规律,籍此形成由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到真实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整实践学习过程。另外,还须积极建设制度化的国际联合教学平台并开展校内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交流设计,综合塑造“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施工设计”三大职业岗位群,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内生性培养。通过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坊课程、企业赞助课程、竞赛课题导入课程、校际联合毕业设计课程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和厚度。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亦可延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职业界人士为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经典的学术讲座,以建构浓厚的“学术型、研讨型、实战型”设计教学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在制定专业课程系统、综合素质培养与多方面能力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可在参考国家重点院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多轮式深化研讨,充分论证与修订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吻合社会人才需求要点的动态式培养计划,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高素质、重复合、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三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的精准对接(见表1)。具体的建设措施包括推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全面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加强实验性、主题性课程的建设,深化毕业设计及设计报告的质量管理以及学生设计工作室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行“实验设计工作坊”“设计创新孵化器”等创新拔尖人才的培育机制,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拔尖的学生,且进一步通过教学设施的重构、实践基地及企业导师的拓展,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营造综合的工作模拟氛围,帮助其自主创业。

二、支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构建一支富有“创造力、研究力、实践力”多元化结构的教师团队

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应具有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素质特色,“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应是教学团队成员所共同推举的大学精神和教学文化,即不仅追求设计理论研究的品性,更加注重设计实践底蕴的同步操作。而且必须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专业教师亦应具有较高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水平、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实施,为培养优质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持续不断地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项目的设计,或采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将其设计实践的经验、体会融入课堂,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摸索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平台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优秀生卓越培养持续化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探索建构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群。

(二)搭设一个富有成效的“三位一体”式专业发展支持架构与系统平台

1.教学改革支持

(1)学校层面可通过招生就业渠道、实习渠道调研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意见,并召开相关工作研讨会,反馈至环境设计专业的职前培养;学校须鼓励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深度的行业和社会调研;应适时组织召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组织商讨人才培养的修订,邀请学科专家、行业专家参与相关讨论,聘请相关专家审定修订后的人才培养动态方案等等。

(2)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MOOC课程、微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为龙头,鼓励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比如展开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积极鼓励其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予以资助。

2.装备条件支持

(1)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实验中心建设方面,结合设计教育类的特殊性,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创建集教学实训、教学模拟、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设计基础实验中心,该中心由学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能力训练服务。

(2)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质的特色性设施建设。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学校统一规划、统一预算,对于重点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建筑设计方向等)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予以支持并采取优先建设的原则,持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实验室为主导的设施建设。

3.经费重点支持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所需的实践条件、图书资料、师资引进等费用,学校根据规划,统一预算,进行资助,对重点专业方向执行优先预算、优先资助的原则。

三、全方位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在考生中的知名度,通过奖、助学金,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激励措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环境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创意文化企业、产品设计企业等合作单位采取委托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持续吸引与保障优质生源,同时也可为其解决高层次设计与管理人才的紧缺问题。

(一)制度

1.激励机制回馈优秀学生

建立与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专业招生工作制度,如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分考生的奖励力度,凡达到省一本线被正常录取并报到入学的考生,即可获一学年学费奖励;亦积极回应考生的关切,发挥新媒体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优质师资吸引高质学生

建立开放、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国内外重点引进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扶持并创造条件使相关教师晋升职称;实施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保证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师源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德才兼备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吸引全国及本省的高质量优质生源提供师资保障。

3.多元渠道培育有志学生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建立长期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同类院校、专家学者的信息联系和学术交流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4.师生互动关爱就业学生

通过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学生成长制度机制,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鼓励教师加入各类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并兼职或担任专家评委,不仅能够提升本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更能为学生的就业铺设通畅的管道路径。

(二)措施

1.以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结合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力推进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性设计教学项目;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的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完善“1+2+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优化课程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由此完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实验性设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大实验性与主题性教学的力度,增设实验性艺术综合设计、时尚设计等教学专题,并逐渐向研究型课程过渡。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从高等教育学学理的层面进行课程的全面整合,确立课程标准,重组课程结构,扩充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凝炼课程内容,注重原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扩大现有任选课的门类,增设讲座、报告和交流课程。加强各类设计社团的体系性建设,如景观设计社团、室内设计社团等,强化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3.以产教融合作为支点开发设计实践教育

构建实验、观摩、校内实训、考察、实习、研习相结合,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定岗实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以艺术设计实验、创新和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完善、拓展、建设等方式,建立实验型、创新型和操作型的校内实验室,以弥补一般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师生带着专业研究问题和项目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和运行规律,掌握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将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鼓励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关调研报告,收集形成相关教学案例,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

四、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三个强化”,即强化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专业建设的合理定位,并强调“两个突出”,即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同时,构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推进本专业设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设计教育质量;建立与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依据培养目标以及产学研结合标准、人才培养对设计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等对本专业办学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

本专业评估流程中的自评报告是自评工作的文字表现形式,应对照指标要求,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各类各级评价评估方式与效果,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以阐释本专业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现场考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实本专业《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了解《自评报告》未能反映的相关问题,对本专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做出判断,并明确指出本专业存在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通过《自评报告》与《现场考察报告》,进而输入得出本专业的《认证报告》,以全面评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即说明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的制度、机制是否已形成,同时,必须详细阐明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持续修改过程中行业和企业的介入情况(见图2)。

第9篇:团队拓展训练方案范文

关键词:网球;训练模式;竞技体育;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8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6-0001-08

Straighten out the Context,Overcome the Knots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s

――Thoughts on Building a New Model for Tennis Training

JIANG Hong-wei

(Nanjing Sport Institute,Nanjing 210014,Jiangsu China)

Abstract: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nnis in the decades,compared with the mature professional system in the West,China’s tennis is still at the period of learning from others.Especially,in the aspect of the capacity of learning,innovation and operation,China still lags behind and still has some systematic problems and stereotypes.In these years,in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China has achieved our own fruits.Therefore,we shall straighten out the context,overcome the knots issues and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s,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China’s tennis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succes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integrate the experiences with the professional system of the West so as to form a dynamic tennis development system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ennis; training model; competitive sports; professionalization

上一个奥运周期中,在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网球管理中心、各个省市网球管理机构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下,中国网球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在竞技成绩实现突破的同时,几年来,我们也对于网球的训练和比赛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由于职业网球的赛制演变,传统的训练模式和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相关的训练理论也相应实现了创新和突破性的发展。实践和理论的推进对传统的训练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北京奥运周期的探索和尝试中,我们逐步总结出了一些较为适合中国网球,特别是中国女子网球发展的路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进入了后奥运时代。后奥运时代的竞技体育应当如何发展,大家都在谈论,在思考,而对于中国网球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了尝试。女网金花的单飞,无论成功与否,已经开创了中国网球选手与西方职业网球圈全面接轨的先河。展望中国网球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清醒的意识到,在宏观上引入和创立新的训练理念和认识,在具体训练中增加和完善新的专项训练方法和手段,仍是目前中国网球训练和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去年以来,经济危机的爆发引起西方学术界对于“变革”的大讨论,学者普遍认为,要从以往总是强调“微调”的构成式变革观中摆脱出来,在深刻分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否定重建”的生成式变革观。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总结就是“不破不立”。这种全面变革的思想,同样适用于现阶段的竞技体育。我选择了“理顺脉络,打通节点,突破瓶颈”作为题目,就是希望与大家谈讨我们要如何在世界网球快速发展的态势中,触摸发展的脉搏,寻找发展的规律,找到中国网球训练和管理过程中的症结,寻根源,下猛药,来实现中国网球的真正变革,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隔靴搔痒的缓慢进步。作为网球训练变革的实践者,教练员的思想是否开放,理念是否先进,方法是否有效,措施是否得当,对项目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更加真实、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项目运动特征,才能在源头形成正确的训练方向;只有更加突出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才能全面和完整地把握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只有更加强调动态和细节,才能实现训练效益的真正最大化。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个人对于网球发展规律和训练规律的一些看法。

1 重新审视网球属性,理顺网球发展规律脉络

20世纪末以来,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哲学思想的创新对世界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哲学思维,为我们从“整体”或“系统”的角度,以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运动训练、把握运动训练及反思运动训练,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思维视角。

过去,我们习惯于研究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通过将训练中的要素简单化,程式化来降低训练控制的难度。用于指导训练的规则往往依赖于经验,依赖于对优势项目的参照和借鉴,而非依赖于训练方法的功能和项目特点本身。简单的“拿来主义”和“本本主义”使得训练与项目所需能力脱离,训练与比赛脱离,最终的后果就是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网球项目所需的实际能力脱节,导致训练中“出工不出效”。

系统论对于我们把握运动训练规律所提供的最重要参考,在于它提出:系统具有整体性的发展规律,其规律对要素有影响,但各个要素都拥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且并不等同于整体系统的发展规律。

换言之,研究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各个专项训练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帮助我们确立一些基本指导思想。尤其是近年来,在生物科学发展的推动下,“人体的生物适应性规律”等课题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到训练中,推动了各个竞技项目的发展,并帮助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对“三从一大”等训练原则和理念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然而,当训练进入高水平,当训练的对象是精英运动员,当训练的目的是适应高水平高强度的职业化比赛,就必然要求实施精细化训练,就对训练过程的把握提出了新的诉求,而满足这些诉求的前提则是我们必须探索各个项目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即专项化规律。对于专项化规律的探索,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运动项目的本质,对树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控制训练的正确方向,设计紧扣项目竞技核心要素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教练员的角度,就网球训练而言,专项化规律则至少应该包括对于网球项目属性的认识、对于赛练关系的认识、对于训练各个环节具体任务和方法的认识、对于网球训练操作要点的认识以及对于多学科介入的专项化训练理念的认识等。

经过两个奥运周期以来的探索,我们逐步确定了网球项目的基本属性包括三个方面。

1.1 自然属性 网球是一项以无氧能量代谢为主;以速度和爆发力技术为主;并具有长时间、间歇性、运动和恢复交替的专项特征的运动项目。该项目需要较强的专项运动节奏感、良好的身体协同性,协调性的身体机能特点;其所需能力的提升是在职业赛事赛练穿插的过程中,通过选手能力平衡状态的不断打破和上升式重建来实现的。

1.2 社会属性 网球是一项社会化程度极高的运动。它具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竞赛制度、项目规则和理念扎根于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又通过赛事举办过程中的球星打造、广告宣传等方式,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产生重大的文化影响。

1.3 发展属性 网球的发展属性是指:随着职业赛事的不断变革,规则和赛制的不断演变,网球比赛的对抗更强,竞争更激烈,项目的职业化、商业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介入和科学化标准的不断建立,对于网球项目的训练和运作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不断引领项目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对网球项目属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要适应项目的自然属性,就必须建立与项目要求相符合的训练模式,通过多学科的介入,挖掘选手的潜力,充分利用人体适应性发展规律,顺应选手状态的涨落施加适宜的训练刺激,不断来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要适应项目的社会属性,就必须树立全新的职业化意识,加强对网球赛事的理解、对网球文化的营造和对教练、裁判等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打造,推动我国选手职业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要适应项目的发展属性,就必须使得训练和管理更具有前瞻性,在深刻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把握世界和中国网球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工作的各个环节适应规律要求,引领项目发展。

在认识网球项目属性和规律的基础上,要更深刻的认知中国网球的现状,寻找制约中国网球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主要瓶颈。之所以称之为瓶颈,是因为我们的许多教练并不是带不出好的队员,而是将队员带到某个层次或水平时,就仿佛进入了电脑的死循环,再也无法在训练中看到明显的效果,再也无法带领队员取得进步,再也无法实现在竞技能力上的突破。于是,往往出现大量运动员到达某个平台之后,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处于“倒退-回升-倒退”的不良循环中,直至错过了发展的机遇,始终无法达到竞技能力的高水平。这种“平台现象”实际上反映的就是我们的执教方式中存在着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形成了一些没有处理好的死结,也就是我所说的――瓶颈。

从今年全运会比赛中运动员的整体表现来看,从训练和技术环节上来讲,目前我国选手的训练和比赛中主要表现出五个方面的问题:

1)重心瓶颈:运动员普遍在比赛中表现出重心高的现象。不但击球重心高,移动中重心更高。过高的重心使得运动员控制身体平衡和发力都受到影响,制约了整体的技战术能力;

2)节奏感瓶颈:运动员普遍在比赛中表现出节奏缓慢、平淡、混乱。事实上,我国运动员在绝对力量上要完全和欧美选手抗衡难度比较大,必须要建立“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快重并举”的技术和战术风格,通过加快抢点进攻,加快节奏,赢得时间,获得“时差性”的速度。只有建立良好的进攻节奏感,才能对场上局面实施更合理的控制。

3)发力瓶颈:运动员普遍在处理轻、软、高、低球方面容易失误。击球习惯于原地发力,或在击球时等来球完全没有速度时在低点发力,忽略了合理利用身体重心的移动所产生的“助力”。网前拦网时,常靠拉大动作发力,忽视内在“借力”所产生的“合力”作用,导致拦网的效果不佳,出球不实,没有足够的速度。

4)组球瓶颈: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技术的训练“痕迹”重,比赛运用战术的“做球”能力差,常常创造了机会却把握不住机会,有了机会不会利用机会。高水平训练阶段对于“组球”能力的训练不足,运动员手上熟练,但由于训练与比赛脱节严重,比赛中往往措手不及,没有制胜手段。

5)步伐结构瓶颈:相对于技术和体能,目前我国运动员在场上步伐移动上存在的问题更多,更严重。在西方的网球训练中,从青少年时期起就根据来球的特点,选手的实际站位和选手的技术风格进行专门而细致的步伐训练计划,而我们的队员在场上的移动方式单调,左右移动训练多但显僵化,前后移动能力差,而前后移动恰恰是攻防转换的关键环节,因而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选手的技战术水平。

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对训练的模式、节奏、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而进行这些调整的前提是我们必须首先理清思路,明确全新的网球训练观,以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训练,才能实现我国网球新的突破。

2 重设计,重节奏,“板块”指导打通训练安排节点

2.1 从“计划”到“设计”:训练安排重要性的突显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观察和改变世界的方式都在不断的发展。即将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已经处于信息时代。就资源的共享而言,不可能再有什么保密的训练方法;也就是说,大家几乎都互相知道在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进行训练。从我们对世界高水平训练内容和安排上的了解来看,外国的教学在绝大多数方面与我们相似,甚至看起来相同。因此,许多教练会认为我们已经掌握了现代的或者是最先进的训练方法手段,但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被忽视了,就是在大家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时,如果在训练过程对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要求不同,那么,所获得训练效果也会不同,有时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而这正是我们的训练与顶尖水平之间的差距之所在。

现代科学与经验科学的最重要区别,在于现代科学通过严密的论证,以数据作为支持,对过程进行控制,因而提高了活动的准确性。训练作为一种科学,其水平的高低同样取决于过程的严密性。科学理论向训练方法转化是通过设计而实现的,网球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是构成训练活动的空间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构成训练活动的时间因素,运动训练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实施运动训练计划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竞技能力训练目标与训练计划作为教练员开展训练工作的主要依据,绝不应仅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而是应当是以运动员的需求为核心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的个体化动态训练方案。

2.1.1 训练设计的系统性 训练的系统性是指对于选手在一段时间内所实施运动训练的整体把握,训练的系统性应当体现赛练关系,反映选手状态的波动和能力发展的整体趋势。在重视小的单元训练的同时,必须根据选手的实际情况、比赛的分布和安排等综合考虑,制定系统而有明确目标的阶段性训练计划。

就高水平职业网球训练而言,运动训练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适应循环的过程,可把这个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专项基础训练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运动员专项比赛所需的运动潜能。第二阶段为专项训练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能够充分利用已经获得提高的运动潜能,并通过逐渐增加强度的比赛性练习或通过参加一定数量的热身赛,使比赛能力逐步表现出来。第三阶段也就是比赛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已提高了的运动潜能在重大比赛中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这一阶段也是适应循环的结束阶段。

在大的训练阶段明确的前提下,周期的划分逐渐精细,以往我们更多关注年周期的安排,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一般基础能力的训练,常常在一年中规划不止一次4周以上甚至10周左右的集训。如今,在重视整体规划的同时,我们给予了双周计划乃至于单周计划更多的关注。要求周计划的设计制定也应当体现出系统性和连贯性,主要体现在训练目的的推进,周内、周间训练内容和目的的衔接以及负荷量度的变化,并通过训练课监控的实施来保障周计划的连贯性、可控性和高质量。

(技术周监控、周计划的例子)

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这是我们在江苏男队备战第十一届全运会团体决赛的过程中某一周训练课的监控情况,大家可以看到,监控内容包括:从准备活动到技术训练、体能训练以及牵拉的时间、内容和各自所占的比例,此外也包括运动员的感受等。

周计划的监控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帮助教练和运动员更好的理解和安排训练。

2.1.2 训练设计的目的性 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训练对象,每一堂训练课的结构是不一样的。训练方法针对性的使用和筛选,训练有效刺激和恢复后再刺激的关系正确处理,训练中计划实施中时间火候的调节和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刺激的尺度把握,训练情绪的调动和保持等,都是需要围绕训练目的来进行设计的。

运动员机体是通过“训练刺激―疲劳―恢复”之间的稳定与失稳的矛盾来实现竞技水平的提高。高水平职业网球训练必须在科学把握总体负荷的前提下,将一些对运动员专项成绩有重要影响和运动员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个性化、针对性地优先发展,即训练中必须体现出明确的目的。在总负荷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当前最需要提高的核心素质的训练负荷,通过集中训练和优先发展,实现专项能力的突破。在训练安排上,依据运动员个别核心能力突出发展的需要,其训练时间要按照对专项能力起到核心作用的素质和能力所需要的适应性进行安排。通过每一次训练课重点的刺激和连续课刺激的深度以实现超越原有适应性水平,并以此达到更高水平适应的训练目的。

以江苏男队曾少眩在备战全运会中的训练情况为例,作为一名28岁的队员,根据他的体能状况和技术风格,我们在训练的设计中着重突出其体能的训练,强调他能力的提高,同时注意在技术风格上解决“快”的问题。最终使得他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快速抢攻的进攻风格,在团体和单项赛中都有较好的表现。

2.1.3 训练设计的个体性 竞技网球是职业化、国际化、专项化、个体化很强的人才培养过程。忽略高水平运动员的个性特点所设计的一般意义上的训练是难以培养出顶尖选手的。由于受传统训练观念的影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安排,更多强调的是整体性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运动员个体提高的要求。

为适应当今职业网球的发展要求,使训练的组织与实施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我们在高水平选手的训练组织形式上要逐渐尝试“一带一”甚至“二带一”,也就是至少有一名技术教练指导一名选手的训练,或增加一名专业的体能教练同时执教该选手的体能和康复训练,并负责牵拉放松等相关训练辅助工作;在训练保障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做到“多对一”,实施包括营养、心理、康复、体能在内的全面保障;并以运动员个体的水平、身体机能状况、打法特点、排名、伤病等因素作为个性化训练方案的主要依据,使运动员既是计划实施的主体同时也是计划制定的主体;对组织实施过程的把握,方法手段的采用,强度负荷的掌控,技术结构的完善与调整等方面,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始终把握好质量和效果这个根本的落脚点。

竞技体育打造的是“精品”和“孤品”,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应用技战术时暴露出的每个小问题和细节都不能放过。要通过及时的观察和调整使运动员掌握更加细腻的技术,更加准确的技术动作动力定型,更加完善的打法,更加合理的战术运用体系。在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制定中,必须紧扣运动员技术动作结构的小细节,抓住看似小问题,但可以引发和制约运动员提高的大问题。只有注重小环节,才会有大突破。某一技术动作细处的改进,会带来一个选手技术革命性的变化,某一战术合理的组合运用,新的战术思想的形成,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不断挖掘出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加快全面推动其技战术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2.1.4 训练设计的动态性 训练设计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训练要有计划而不唯计划,职业网球教练在比赛中的训练计划,好多是“现在进行时”的“即兴计划”,“创意计划”,现在的训练对计划的要求,强调针对性极强的设计而不是简单的安排,尤其是注重根据训练对象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设计制定个性化计划。职业网球教练更是需要有动手能力,许多计划是通过自己和选手对打贯彻训练意图。

2)训练必须根据运动员的状态来进行安排。运动员的需求才是训练开展的最终依据和归属。在训练中,教练员必须随时和运动员进行沟通,在明确训练目的的前提下,及时对训练的负荷、量度、组织形式进行调整,以避免运动员机体没有受到足够的刺激或由于过度训练而受伤,通过及时的调整达到训练计划的真正落实。

2.2 从“周期”到“板块”:训练宏观安排的新思路 训练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冲突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就如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会产生矛盾。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一定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训练中的思考则总是推动我们去寻找新的,符合训练要求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推动训练效率的提高。

随着网球训练实践的发展和条件变化,由马特维耶夫所提出的传统的大周期训练理论开始引发争论,它所倡导的用足够的时间优先发展运动员一般能力的训练理念和模式忽视了“比赛”这一训练的唯一目的,在训练中过分强调了一般训练,脱离了专项的特点,虽然对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训练而言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显然已不符合当今职业高水平网球比赛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和当今职业网球赛制变化的要求。

相对于周期理论,“板块结构理论”显然更符合网球项目的实际。在实践中,我们也在逐渐深化着对于该理论的理解。首先,“板块”取代“周期”并非是简单的时间上的缩短,“板块”实际上相当于周期中的功能单元,若干个“板块”构成一个训练阶段。其次,在每个“板块”或每个训练阶段中,都要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的综合考量,科学地选择当时对专项最具影响的素质或能力,并结合专项技术,对其进行专门训练和优先发展。通过单一或者两个比较明确的训练目标,使运动员的身体受到集中的、适宜的刺激,从而打破机体原来的平衡,完成生物适应过程,达到训练目的。

网球比赛全年会有44周的比赛期,由于职业网球的赛事设置以及积分排名办法的要求,为获得更高的排名,高水平运动员在一年中一般要参加20-25站比赛。在板块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小周期的独立性,强化训练操作的实效性,在全年训练中根据比赛的安排划分若干个包括训练和比赛在内的独立训练单元,将训练和比赛真正融为一体,逐步加强网球运动员适应连续比赛能力的培养,根据现代职业网球对于选手的能力要求来实现全新赛练一体模式的建立。

2.3 从“赛练”到“赛练-恢复”:训练微观安排的新思路

2.3.1 重新认识职业网球赛练关系 传统的训练周期安排很少顾及到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在原则上认为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一定会有一次爆发,而事实上竞技状态是始终处在波动中,且波动规律个体化很强的。对于竞技状态的深入研究也进一步提示我们,要在当今国际大赛上取胜不绝对依靠在训练场上获得的先进的技术,制约取胜更重要的因素还有丰富的经验、胆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临场发挥,这些构成竞技状态的非技术因素只能在参加真实比赛的过程中通过感受比赛、理解比赛、适应比赛来练就。高质量的训练课应当按照网球比赛的场景,比赛的节奏,比赛的强度,比赛的战术套路,比赛分和局的间歇时间,运动员不同技战术风格的特点来安排。简言之,像比赛一样练习,运动员才有可能像练习一样的比赛。

在小周期板块训练模式中,过去那种“训练是积累,比赛是消耗”的旧观念已被,取而代之的是比赛阶段是训练阶段的延续和拓展,比赛对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技战术水平以及对调整竞技状态的作用已得到广泛承认。

就职业网球选手而言,在全年的小周期板块训练安排中,无论是比赛的负荷量还是时间,在整个年度的负荷量和训练时间中都占有较重的比例,甚至与训练的负荷量、时间大致相等。如今的比赛不仅仅是训练的目的,也是训练的一种手段,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

2.3.2 “比赛-训练-恢复”的有机安排与赛间训练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在进行训练设计时便不能再简单地将比赛视为一个独立的部分,而是应该在进行系统规划时将其纳入到整个训练的过程进行统筹计划和安排。把比赛也视为训练负荷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比赛数量的增加无形中也提高了整个训练过程的强度。通过将比赛与训练穿插结合而形成的训练负荷的“面”的推进和“点”的突出,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多赛的小周期项目训练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对赛练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同时,恢复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训练和比赛中更多的负荷和更强的刺激必然使运动员机体产生更多的疲劳。比赛越多、规模越大、压力也越大,运动员身体资源的消耗也越多,将导致整体竞技能力和状态从平衡向失衡逐渐转化,若不进行及时的恢复,当机体状态过度失衡,便可能产生伤病,造成严重后果。

在赛练一体的体系中,机体疲劳的恢复必须由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被动恢复,即“消极休息”,转变为以提高基础代谢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主动恢复,也就是“积极休息”。在这个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事实上我们形成了全新的“比赛-训练-恢复”的一体观。高水平训练不仅仅从机体疲劳恢复的专门手段和措施方面注重恢复,例如慢跑、牵拉、按摩、水疗、营养等;而且从训练的负荷方面加强“恢复能力”的培养,将康复训练与体能训练结合起来,作为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础上提高运动员的恢复能力。这种看似简单的改变,在实质上改变了传统的恢复理念。许多世界优秀运动员之所以拥有较长的运动寿命,并能够一直保持高水平的运动能力,与这种新的训练恢复理念有着直接关系。

随着赛练观的改变,赛间训练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过去我们认为在赛间要保持体能,减少消耗,才能确保比赛过程中体能的充足,因此选手在比赛之外往往是“吃喝睡”,能不动就不动,准备活动也生怕时间太长而浪费了体力。充分的热身对于防止伤病的意义早先已经逐渐被大家认识和重视了,而赛间训练的重要性对于选手竞技能力的提升而言显然比热身更加重要。我们现在已经明确的认识到,运动员比赛能力和状态的保持是通过训练和有效恢复来实现的,是“练”出来的,而不是“养”出来的。恰当的训练不仅是提高能力,同样是一种特殊的恢复手段。

在赛间安排有针对性的技术与体能训练,其针对性必须非常强,目的便是解决在比赛中暴露出来的具体问题,练习内容应当短小精悍,适可而止,体能则是以调整和保持为主要目的,不施加过大的负荷刺激。有效的赛间训练不但不会因为消耗而使选手的状态下降,反而可以起到帮助促成比赛状态生成,减少疲劳负效应等一系列积极效果。当然,赛间选手的体力资源无疑是宝贵的,因此,无论是技术训练,还是体能训练,都需要做到四个精,即:精选练习内容,精排练习顺序,精算间隙时间,精控负荷大小,通过精密的设计和安排,来确保赛间训练的高质高效,从而帮助运动员在连续的职业赛事中保持状态在良性区域内有序波动,获得持续的优异比赛状态,增强连续作战能力。

3 多学科介入实现叠加辐射效应,打通训练专项化节点

3.1 网球专项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特点及其诉求 运动训练学在发展中逐渐深化了对于竞技能力构成特征的认识,近几年来的新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之一是“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提出。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一方面强调运动员竞技能力具有整体性特征,整体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另一方面则强调竞技能力具有层次性,各能力对整体竞技能力的贡献不同,且彼此间存在相互制衡的影响机制。总之,选手具备的各个子竞技能力依个体差异形成特殊的网络结构,不同能力之间既有线性的因果关系,也有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与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共同构成选手赖以竞技的专项能力。

高水平的训练是要对选手专项竞技能力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全方面的支持,使系统中的每个要素得到有机的融合和优化。我们通常在训练实践和理论中提及的“力量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方法”、“柔韧训练方法”、“技战术训练方法”等,实际上这是典型的“单边”界定,这与网球专项能力的“多元性”或“整体性”是相背离的。专项训练要求不同的训练方法和理念之间高度融合,达到互补,任何训练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都不能被人为的割裂。

仔细审视网球项目的属性,我们可以发现,本项目对选手竞技能力的多元化要求是与“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描述相符合的。网球对体能素质的要求以无氧速度和爆发力为主,同时需要选手具备极强的协调性、节奏感、柔韧性等其他体能素质;对技术的要求不仅包括完成技术动作本身,还包括技术的有机串联、流畅连接、快速衔接等多方面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求选手具备较高水平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等综合竞技能力。

正是由于网球项目所具备的这种多元化的竞技能力要求,使得训练对于专项化程度的要求比其他项目更高。过去我们很多的训练与其他项目无本质区别,只满足与提高一般能力,许多所谓的“专项”力量练习流于形式,是在静止和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训练虽然能发展大肌肉群力量,却刺激不到专项动作所需要的肌肉群;许多技术训练只是简单动作的多次重复,甚至是错误动作的重复,对于提高实战能力没有任何贡献;训练与比赛严重脱节,在训练中没有模拟比赛环境,运动员没有获得心理抗压能力的机会,因此训练一个样,比赛一个样。长期的无效训练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扼杀了许多优秀选手的天赋和能力。

综上所述,训练对于专项能力的影响程度有几种可能:一是错误的训练导致运动能力几乎完全没有改变,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极少出现了;二是运动员的能力改变了,但不是专项所需要的,例如发展了大肌肉群却忽视了项目所需的小肌肉力量,这是我们现有的训练方法中最重要的问题;三是训练有效提高了专项所需要的能力,如专项速度和耐力的提高,场上步法的改善等。显然,这最后一种高质量的专项化训练正是我们希望实现的目标。

由于网球专项能力具备上述多元化非衡结构特征,就要求网球专项训练方法必须相应的具备多维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多维性特征是指各专项训练应当包括一系列训练方法和手段,各个具体训练方法之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是专项训练必然的趋势。发展性特征则是指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的构成也随之发生改变,发展原有专项能力的方法也必须进行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体现在方法内容的度量上,更重要的是对方法的性质进行重构。

在向西方职业网球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组建科研团队,引入多学科专家介入网球专项训练,是提高网球训练专项化水平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并在实践中对这一团队服务模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3.2 专项化科研团队的叠加辐射效应

3.2.1 组建专项化科研团队的必要性 美国奥委会总经理比尔•舍尔在谈到新世纪的竞技体育时说:“一个教练员有效训练一批运动员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任何一个伟大运动员的身后,都有一个由多学科人才构建的教练团队。”

随着对于职业网球项目特点和竞技能力特征认识的深化,多学科的科研团队和教练团队的组建已经是司空见惯。教练个体向教练团队的形式转化,本质上是训练职能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力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使竞技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日趋系统化。从无团队到有团队在中国网球训练史上是一次重要的变革。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是由于在强大的科研团队支持下,国家女网才能顺利完成了备战任务,获得了一枚宝贵的铜牌。如今,科研团队在发展中分工日趋精细,结构要素不断扩充,原来的辅助群体(人文科学管理、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统评估与诊断,心智科学的技术感觉与动机激励)已经逐步融入训练主体。

如今,各个省市在发展网球项目过程中都给予多元化科研团队的组建以相当的关注,在刚刚结束的全运会期间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队伍都拥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甚至人数几倍于运动员,从数量上已经达到了“多对一”。然而,是不是有了团队训练效益就一定能提升?究竟什么样的团队才是我们发展网球真正需要的?奥运周期以来国家女网的攻关实践和江苏十一届全运会的备战经验提示我们,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要发挥最大效率,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是团队是否具备专项化特征,也就是说,是否科研服务是围绕网球专项的需求开展的。只有当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在了解本项目特点的前提下,依据网球专项运动员在各个科研领域的能力和素质需求来开展工作时,科研团队的效率才能达到最大化。

早期我们在团队发展“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团队的“复合性”,希望团队内尽可能包含多的训练科研人员,体能、营养、技战术分析、训练监控、心理等等。然而,实践证明各个学科的简单组合并不一定能带来训练效率的大幅提升,脱离网球项目的理论再多也无法推进训练的进程,目的不明确的服务再久也无法帮助提高训练的质量,而在总体目的不明确,统筹不合理的情况下,不同学科之间视野的冲撞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而有可能使得科研团队成为教练员在手中的一块鸡肋,弃之不舍,食之无味。

3.2.2 提高团队专项化程度,促叠加辐射效应形成 强调提高科研团队的专项化程度正是为了解决科研团队服务效率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复合型科研团队的最主要作用是“信息”,信息时代大量资源的爆发使得教练员很难及时全面的了解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前沿动态,而先进监控和操作手段的专业性也是技术教练难以完全掌握的,但这部分信息对于训练而言又非常之关键。通过形成多元学科构成的科研团队,可以迅速建立其以网球为核心的复合性知识体系,从而为技术教练提供了更多的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参考信息以及决策依据。教练员通过信息的统筹作出综合决策,再通过技术训练辅以各个学科专业人员的操作,包括监控和干预等,就能对运动员产生综合的,更具备深度和广度的训练效应。这个教练综合决策和团队执行过程以网球为轴心,以教练为重心,使简单的“累加”效应升级为纵向的“叠加”与横向的“辐射”相结合的链动效应,将各个学科真正的有机融合在一起。

叠加效应是指各个学科在本领域内采用具体方法,来提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不同方面的薄弱能力或做到“优势更优”,从而实现加强竞技能力的总体功能,即每个学科单独对训练作出贡献。例如,针对运动员在比赛中暴露出的技术和体能环节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技术调整和体能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某项技术水平和某种体能素质。

辐射效应则是指通过竞技能力结构某方面的调整,来加强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或带动其它要素水平同时提高,即各个学科通过互动来对训练做出贡献。

辐射效应一方面体现在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横向联系上,例如体能训练和运动营养补充之间就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体能训练重点发展肌肉力量时,就需要配给运动员同样用于发展力量的乳清蛋白、肌御等营养品,且要根据选手机体在训练中受到刺激的强度和恢复的情况,选择恰当时机服用营养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又如训练环节和心理状态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阿加西在30岁复出网坛后,通过进行扎实有效的体能训练,不但有效提高了体能水平,还对其自信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左右了他在场上进行比赛的战术选择和整体技术风格,改变了他的竞技能力结构,使得他达到了竞技领域的又一个高峰。有时,竞技能力某个要素的微小变化可能引起其它因素的大幅度提高,获得以“点”带“面”的训练效果。

辐射效应同时还体现在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纵向联系上,这时的辐射效应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随着运动员能力上升而不断推进的良性循环。仍以阿加西为例:由于体能训练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加上技战术的调整,他会在比赛中越来越多的夺取胜利,而这些胜利的战绩会进一步加强阿加西进行体能训练的动机。随着他的体能训练不断推进,对及时的营养补充、康复训练都会产生自然而然的需求,这种主动的需求又会促进科研团队所提供服务对于阿加西影响的进一步深化,最终使得各个环节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有机联系,互补互助,互赖互利。

3.3 专项体能训练在网球训练中的特殊地位 网球项目是一项体能主导的运动项目。专项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竞技体育各个项群的体能特征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在高水平的竞技比赛中,特别是以体能为主导的大多数项目和技能类对抗性项目中,由于顶尖运动员之间技术差别不大,或各有千秋,因而体能的因素逐渐被看成是取胜的关键。体能专家成为竞技体育运动工作人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教练员、运动营养师、运动治疗专家同等重要的角色。

就网球项目特征而言,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肌肉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和核心稳定性的改善。在专项化训练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体能训练在本项目训练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职业比赛中,谁能保持体能,谁就有较长的比赛战斗力,谁就能在巡回赛中保持好的竞技状态,谁就有较长的职业生涯,因此,必须把体能训练看成是训练的核心部分。

3.3.1 专项体能训练的核心要求 体能训练的专项化程度是决定体能训练质量的核心要素。专项化体能强调功能性动作和功能性竞技能力,要求在确保运动员具有扎实全面的体能基础上,形成专项体能优势。体能教练需要为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专门设计体能训练计划。有氧和无氧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都应该依据运动项目对耐力和力量的不同要求来确定抗阻力训练的运动形式;负荷和练习的时间安排应当取决于不同练习和比赛对运动员肌肉组织结构的要求。

专项体能训练旨在消除比赛和训练的差距,因此不仅是一种时尚,更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的训练方法。它不仅提高被我们认为是“后天运动素质”的那部分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曾认为是运动员“天赋”所具备的运动竞技能力;由于专项体能训练更注重功能性和目的性,与解决比赛中具体问题直接相联系,因此训练活动不会再被认为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单调枯燥的大负荷运动,而是直接有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具体方面的提高。当教练明确了训练的目的后,运动员的参与会更加主动,动机会更加明确。从心理上会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我懂练”,此时只要方法得当,训练效果的提升是必然的。

3.3.2 专项体能训练的操作和实施要点 从整体训练计划实施上来说,专项体能训练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求体能教练时刻关注不断变化的运动员的基本状态,结合体能训练领域不断丰富的资料和方法,对运动员在专项训练中所取得的进步做经常性、规律性的评估,对每一个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总体方案进行有效管理,及时调整和完善。从单次专项体能训练课的操作来看,一次课的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训练目的、训练频率、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以及每一训练内容具体的结构特征,如力量或有氧能力训练或计划类型构成。

好的网球专项体能训练计划和实施过程应当能够体现项目以无氧无乳酸为主的代谢需要;应当能够根据具体选手的正、反手、发球等动作和移动中的特点,预测其机能不同部位损伤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专门强化;应该根据选手在击球过程中的用力特点建立符合肌肉收缩类型以及生物力学特征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总而言之,应该让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所耗费的身体资源用在“刀刃”上。

4 树立职业化理念,提升职业化素质,促进网球项目可持续发展

关于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论断:“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强调的是革新思维对于人类改造世界的重要性。没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抛弃旧思想树立新理念,很难有高效率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而在竞技体育的训练和管理中,如果没有先进的职业化理念,没有不落后于西方的职业化素养,就很难站在同一个高度上,与西方选手进行硬实力的打拼与软实力的较量。

网球作为一项发源于欧洲,扎根于西方文化的高雅运动项目,更多的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由于急功近利,使得我们对于项目的引入类似于截肢式的移植。中国现代体育人一方面缺乏西方人文精神的滋养,类似网球、高尔夫等西方运动项目的内涵、价值并没有被广泛了解和接受;同时又很难被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所包容,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在所难免。

网球项目具有高尚、高雅、高贵的项目特征,在网球从业者当中营造先进的职业化文化、理念是中国发展职业化网球的先导。要走好职业化发展的道路,我们不仅仅要追求运动成绩上的接近,办赛形式和教学模式上的表面类同,更是要追求全面和国际接轨,“全面”的含义应当是把网球职业的文化、职业的精神、职业的境界、职业的素养、职业的能力等多方面元素融入进来。

4.1 全面提高教练员职业素养 现代运动训练的多样化,科技化和极值化,对教练员的素质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职业网球项目所特有的国际性、高度职业化等特点,又为网球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的是面向全球化的国际性教练,善于合作的复合型教练,学习进取的知识性教练,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教练。

“面向全球的国际性”是要求教练员在突破英语语言观的基础上,胸怀世界网坛,勇于找寻契机,融入职业网球圈。由于网球项目扎根西方的特殊项目背景,最前沿的网球训练和管理动态主要是以英语为主。英语能力受限将直接影响我们对于新规则的理解、对于先进训练方法的把握,必然使我们的训练理念和操作相对滞后。在跟随队员打拼职业巡回赛的过程中,时时需要与外国裁判、赛事组织人员和官员沟通,为队员争取相关的利益和机会。因此,不懂英语的教练在当代已经很难成为国际化的职业教练。要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要敢于学习、善于学习、持之以恒,英语并不是一道攻不破的难关。

“善于合作的复合型教练”是要求教练员具备沟通的技巧和合作的理念,这也是新时代对于教练员教学艺术的最高要求。职业化网球需要教练与运动员之间采用合作的教学方式,同时教练作为复合性团队的核心,需要统筹各方信息,因此,与运动员和团队人员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就十分重要。在理念上我们要认识到,网球训练中运动员是作为训练的核心和主体,教练员是运动员训练的辅助,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只有关注运动员,真正的相信他们,真正的关心他们,真正的融入他们,才能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运动员对于训练的需求,才能在训练中有的放矢。沟通是一种技巧,需要学习,真正成功的教练员应当是杰出的心理学家,手段高明的沟通家和行为管理家。

“学习进取的知识性教练”强调的是不断学习和自我超越作为一种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反思过去的网球界,学习风气不浓,缺乏对本项目训练规律、比赛规律的深入研究,不注重有效的积累,训练长期处在低水平的反复恶性循环,学习方式基本属于“拿来主义”和“经验主义”,粗放型的学习状态。奥运周期以来,在孙晋芳主任的督促下,我们对国家队的训练方法和理念开始有了一些总结和积累,学习的风气逐渐形成,一些教练员在训练学的研究上注意跟进时代的潮流,有不少新的见地,但可惜这还不是普遍现象。成功的教练员能够随时学习新的技能,能够在需要时改变旧的方式方法,能够接受建设性批评意见,能够批判性的审视自己。真正的知识型教练会保持开放意识,时常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会在工作实践中,一直具有危机感,感到对训练、管理知识的匮乏,从而督促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教练”是强调教练员在执教过程中要有创新的意识。在国家队担任体能教练的南非籍教练Richard还很年轻,但已经是一位非常出色,并且在职业网球圈小有名气的教练。我留意到他经常在训练中使用一些自己改良过的方法和器械来进行训练,他时常思考并非常愿意和其他教练、运动员沟通的问题是如何将体能训练的手段最大程度上的接近于网球比赛的实际,并且他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着各种新鲜的方法和手段。事实上,许多中国和西方的优秀教练员对于本项目学习研究的投入程度都达到了“痴人”的境地,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这也正是他们胜人一筹之处。创新必须从否定自己开始。有时否定自己还需要有点勇气。唯有加强学习,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起来,不断产生新的训练思路和训练创新的灵感,才能始终保持执教理念的先进性。

4.2 全面提高运动员职业素养 作为训练和比赛的主体,竞技体育的真正核心和主角,运动员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当是训练之外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女网逐渐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职业网球的运作体制和中国竞技体育体制之间的差异,中国运动员素质与西方职业选手素质的差异都曾经给她们带来烦恼和困惑。如今,五朵金花单飞在外,有喜有忧,她们在职业圈的摸爬滚打中逐渐适应了同西方选手一样的自给自足,她们自己打起背包,用不那么熟练的外语和外教沟通,接受记者采访,穿起礼服参加晚宴,她们的经历改变了她们的思维,让她们变得更加国际化,更加“大牌”。

我们判断一个球员是否是“大牌”不完全凭借其成绩,还取决于其综合素质以及在方方面面表现出的令人称道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职业选手热爱网球事业,全情投入;他们尊重网球规则,尊重教练,尊重裁判和工作人员;他们对项目有深入了解,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准确判断;他们善于学习,善于沟通;他们珍视自己的形象,国家的形象,为自己营造竞技能力之外的附加值,使自己在事业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对于中国运动员而言,我们需要提高的还有很多。除了攻破语言关之外,如何引导他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和了解网球文化,善于钻研自己所从事的项目,学会沟通,学会正确的面对利益和职业圈的各种考验,仍是摆在教练和年轻选手面前的一道道虽不算高,但也不易逾越的门槛。

回顾中国网球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相对于西方已经接近完善的职业化体系,我们在许多方面一直并仍然处于学习和借鉴的阶段,尤其是在项目整体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运作能力上,与西方的差距仍较为明显,仍然囿于许多体制症结和陈旧的观念、行为惯性。西方职业化是从一百多年的市场变革中总结出来的,我们要学习它,但也绝非是要完全僵化的照搬。我们这些年来在探索和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成功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总结我们为什么成功,以后怎样持续成功,再将这些经验与西方的职业化体制融合,我们才能形成一个有活的灵魂的,由中国特色的网球项目发展体制。

不破不立,不立则衰,不进则滞,这就是没有退路的竞技体育。也许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能够应对现阶段的发展,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竞技体育形势,面对不断发展的规律和制度,我们要善总结,重积累,敢创新,求特色。我们必须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理顺发展中的规律脉络,必须要用超前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执行力去打破训练和管理中的节点,必须始终保持执教理念的先进性,执教状态的先进性,一切都要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才能突破一直以来制约着中国网球发展的诸多瓶颈。

在中国女网取得突破之后,在以双打促单打的策略为中国打造了第一批网球明星之后,我们要更加投入学习,更加勇于探索,我们要给予男网更多的关注,要力求在单打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要力求完善中国的训练和赛事体系,完善中国的球员运作体系,逐步推进和深化中国网球职业化的水平和层次,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打造中国特色的“后奥运新网球”。

参考文献:

[1] 蒋宏伟.国家女子网球队训练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7):101-104.

[2] 孙晋芳.锐意改革 不断进取,努力实现中国网球更大突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2):1-7.

[3] 刘世军.内善技术,外修体制――谈中国竞技网球职业化发展的两大着眼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569-571.

[4] 周建梅.我国国家网球队女子高水平运动员年度训练安排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7):1001-1003.

[5] 孙晋芳.中国竞技网球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5):1-4.

[6] 刘世军,张运亮.制约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