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管理学学习经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路径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物联网、大数据迅速发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时刻会产生数据,尤其是移动电子产品、社交网络的普及,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发生了显著变化。大数据对于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下,智慧校园已经建设完毕,针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消费、成绩记录、档案等,均可使用大数据来记录、分析,在这一时代下,如何利用大数据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成为高职院校与学生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学生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分析
1.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在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一般是采用调查统计、发放表格、信息调取等方式,对于管理者而言,这是庞大的数字基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完成。但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让数据分析变得快捷、便利,借助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学生各项信息,省去后续统计的麻烦,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满足了人本管理要求大数据时代下各类技术的应用,满足了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要求。例如,在教育扶贫中,尽管传统扶贫方式可以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困惑,但是公开的扶贫方式,会给其心理造成一定影响,而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传统扶贫管理工作的尴尬,不仅管理工作更加科学,也具备了人性化特色。
2.实现学生信息的动态化。学生信息并非一成不变,在就学的三年中,时刻会处于变动中,在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一般是在大一登记信息后,就很少更新。将学生各项信息录入系统后,可定期更新,帮助管理者掌握学生信息在各个阶段的变化,从而实现精准化的管理和扶持。
二、大数据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路径
1.转变管理思维,提升工作认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占比并不多,管理者数量有限,面对复杂的工作形势显得力不从心,信息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要充分发挥出大数据等技术的作用,首先,管理者要树立数据思维。对于管理者而言,要用全新的信息化思维来看待数据化时代的学生管理工作,认识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助数据思维来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同时,管理者要具备大数据预判力,在应用大数据过程中,不能盲目信任,也不能以此作为长期预判,要具备数据控制力。如,在针对学生的精准扶贫上,数据的采集、变化都要根据学生情况来及时改变,否则就很容易由于信息不更新而出现经验主义错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将与学生相关的信息数据化,将其学习、生活、评价、实习、行为、心理健康等数据纳入到学生管理系统中,确保对各类数据都能够及时查询,发现其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科学引导,管理系统的构建要以学生作为中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人与资源、人与人之间进行深度融合、开发,让学生更好的接收。同时,提升教师队伍的大数据使用水平和意识,通过持续性的培训,让教师能够掌握教学资源、教学信息的搜集方式,通过大数据来调整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方法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并引入高素质大数据人才,弥补学校技术人才缺乏的困境。另外,管理者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其数据管理能力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对此,高职院校要针对管理者开展专项培训,提升其数据素养,除了要提升管理者的数据采集、处理能力外,还要帮助管理者养成良好的数据使用习惯,让学生管理工作朝着前置预判、科学决策的方向发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身份多元,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思想的领路人,学生职业规划的人生导师。在培训上,要涉及多项内容,让管理者能够利用大数据引导学生走出困境,更好地为学生发展而服务,帮助其科学制定学习计划与职业生涯。
2.建设管理平台,打造采集链条。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以及云计算推动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的改革,为了满足管理要求,需要构建学生管理平台,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核心业务纳入其中,包括智慧学习、心理预警、思想教育、综合考评、舆论引导、生涯规划等,构建统一的访问入口。平台的建设需要关注几个问题:首先,确保各类信息数据之间可以连通,促进信息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各个业务数据应当是无缝流通的,以促进数据、信息的多元共享,提高数据利用率,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再次,平台使用者要面向学生管理者、学校各级领导、学生、家长等,根据不同角色需求将业务功能放开,实现多个主体的联动;最后,以学生管理工作的业务需求着手,深度研发其他数据分析系统,强化信息挖掘,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的作用与价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其数据来源包括传统学生工作的数据、校园基础系统数据、网络社会平台监控数据,在数据采集上,要将线上、线下结合,融合数据采集模式,进一步扩充采集渠道,构建完整的数据采集链。在具体工作上,需要针对性采集关键数据,包括学习数据、一卡通消费数据、社团活动、图书借阅、宿舍进出、网络社交、关注话题、生活困难等数据,作为一手管理数据。同时,有目的针对个别学生采集数据,通过网络测试、问卷调查等了解特殊群体的生活情况、学习状态、思想变化、心理状态,确保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代表性,充分利用好平台,对零散数据来梳理、清洗,将其转化为适合分析、利用的数据。
3.整合管理信息,优化管理决策。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养成,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活,而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在这一方面稍有不足,对于学生信息的了解主要依靠入学输入的信息,信息获取方式静态,滞留时间长,一些潜在性的问题无法被及时发掘,对此,需要对各类管理信息整合,让学生在享受高质量学生管理服务的同时,能够树立良好的品德。在大数据的应用上,需要关注学生实际需求,以为学生提供便利,借助技术了解学生动态,高职大学生数量多、性格各具差异,在数据的整合、处理上要突出个性化。在数据整合环节,对各个子系统数据来汇总,清理出其中的错误、不完整数据,对可信赖数据来汇总、完善,根据数据应用范围将其纳入不同子系统中。在数据处理环节,充分发挥出数据挖掘技术的作用,了解学生行为、生活动态的联系,根据学生活动频率、男女消费差异、学生消费水平、消费偏好、阅读兴趣等分析出不同经营活动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食堂餐单调整后学生的满意度等,准确分析出学生的生活状态,设置预警阈值发现学生异常,予以及时有效地干预和处理。此外,还可以借助平台来跟踪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就业规划等,并对学生就业后的发展数据来持续分析,了解其成长轨迹,弥补传统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
4.完善管理机制,优化制度内容。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下,大学生的自由度显著提升,学生与高职院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变得复杂,针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学生管理信息化方面,要构建完善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主体联系,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构建出平等、自由、和谐的校园。首先,将各个部门统一起来,科学分析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问题,对信息做出规范整理,针对信息化管理要求完善学生工作机构,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提升管理者责任意识。在制度内容上,要注意保护好学生隐私,确保学生隐私不受侵犯,强化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信息安全并非简单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与管理、制度息息相关,在搜集数据前,要做好宣传、说明工作,让学校知晓学校搜集了什么信息,数据分析结果的使用对象,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和隐私权,在搜集数据信息时,不能违背学生意志。
5.避免过分依赖,发挥主观能动性。大数据时代下各类信息化技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只能作为决策参考,不应让技术成为决策主宰。尽管各类技术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便捷,但是也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过于依赖大数据,大数据可以提升数据分析准确性,但却无法做到百分百描述,人们选择、接受大数据,是因为大数据让管理活动变得便捷,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如果过于依赖数据分析结果,那么必然会被大数据所支配,因此,管理者要注重自身意识的培育,发挥出自身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数据处理要关注个体差异,在得到分析结果后,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
在知识性和控制性上的交互作用显著。第二,不同性别和城乡来源在心理一致感总分和意义感上存在交互作用。第三,大学生家庭环境和心理一致感相关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环境;心理一致感
【中图分类号】G710
1引言
在过去多年的大学新生心理建档、新生心理访谈和日常的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如来源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家庭结构、父母的养育方式等,这些因素是影响学生生理、心理以及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部分。
心理一致感是个体内部的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结构,是个体的总体心理倾向性,影响着个体对生活总体认识、判断和感知,其形成和一个人的经验有着密切联系,综合体现在个体应对内外环境应激、发掘自身资源以及对生活的总体感知1。心理一致感的研究基本证实个体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最快,个体的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对这一心理倾向必然有着深刻影响,而国内关于家庭环境和心理一致感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研究家庭环境和心理一致感之间的关系,探求有益于大学生健康保持的影响因素,积极评估内外界环境的应激,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水平,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4省市9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兼顾不同专业、性别、年级,随机整群抽取,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48份,其中有效问卷1052份,问卷有效率为87.67%。
2.2研究工具
2.2.1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
大学生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年级、性别、城乡来源、是否独生和专业等基本情况。
2.2.2心理一致感问卷
本研究采用的是Antonovsky开发的13个项目的心理一致感问卷,其中4个测量意义性,5个测量可理解性,4个测量可控制性。
2.2.3家庭环境量表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第三版(FES-CV-Ⅲ),共有90道是非题。此量表包含10个分量表,但由于独立性、情感表达和道德宗教观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差,因此在统计数据时,只使用了其余7个分量表,共63个题目。
2.3数据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进行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家庭环境的特点
3.1.1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和城乡来源大学生家庭环境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和控制性上有显著差异。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娱乐性和控制性方面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成功性方面低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性别和是否独生对娱乐性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别和城乡来源对知识性和控制互作用显著。
3.2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差异状况
3.2.1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和城乡来源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差异研究
研究显示出,性别对可理解感和心理一致感总分的主效应显著,男生的心理一致感水平高于女生,而且在可理解感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性别和城乡来源对意义感和心理一致感总分存在交互作用。
3.3大学生家庭环境、心理一致感的关系
3.3.1大学生家庭环境、心理一致感的关系研究
将大学生的家庭环境的各因子与心理一致感的各因子及总分之间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出,家庭环境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和心理一致感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矛盾性和心理一致感及各因子存在十分显著负相关。
3.4.2心理一致感对家庭环境的回归分析
由家庭环境和心理一致感的相关分析可知,家庭环境各维度中除了控制性维度外其余各维度与心理一致感呈显著相关,其中矛盾性与心理一致感呈显著负相关,其余因子与心理一致感呈显著正相关。现在以家庭环境中各维度为预测变量,心理一致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家庭环境中的四个因子(亲密度、知识性、组织性、矛盾性)对心理一致感的预测力较好,能够解释心理一致感总变异的27.6%。
4讨论与分析
4.1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和城乡来源大学生家庭环境的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除亲密度外,性别对家庭环境的其他因子的主效应显著。知识性、娱乐性在是否独生上主效应显著,城乡来源对成功性、娱乐性和控制性的主效应显著,性别和是否独生上交互作用显著,知识性和控制性在性别和城乡来源上交互作用显著。
4.2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和城乡来源的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一致感和可理解感水平在性别上主效应显著,性别和城乡来源在意义感和心理一致感总分上交互作用显著。可能由于男性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理、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被给予不同的养育方式和期望,男女两性的差异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机制2。男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个性品质大多包括性格倔强、理智的情感以及对竞争和刺激的偏爱,而女性则是比较温柔,情感丰富。3。
4.3大学生家庭环境、心理一致感的关系研究
对大学生家庭环境和心理一致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环境中矛盾性与心理一致感显著负相关,其余各维度除控制性因子外,成功性、知识性、亲密度、亲密度、组织性和心理一致感显著正相关,矛盾性与心理一致感存在显著负相关。
以前研究发现,家庭环境的亲密性和组织性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有正向预测作用4,个体在家庭中对亲密度和组织性的感受越多,对外界社会支持也会有越多的感受。本研究也认为,家庭环境融洽和谐的学生和父母以及家庭成员间有着更多的交流,同时感受到父母很多的关爱,使得在生活中感受更多积极面,父母注重家庭成员对知识和世界的探索和学习精神,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外界的支持越多,个体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理解更倾向于积极,心理一致感水平也就越高5。
5参考文献
1Antonovsky,A.Thesenseofcoherence.Anhistoricalandfutureperspective[J].IsraelJournalofMedicalScience,1996,32:170-178.
2方刚.性别心理[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5:24.
3朱丽亚・T伍德.著.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M].徐俊、尚文鹏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18-125.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内涵
大学生自我管理就是指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每个人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自我管理的核心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管理。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现状
当代的大学生来自于90后的一代,90后性格有其独特的特点。如:张扬胆大,桀骜不驯,敢于挑战,自我意识强烈等。但是,在90后大学生群体,我们发现,他们同样缺乏自我管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有以下几点表现:
1、缺乏明确的目标
高中时期,学生都有一个相当明确的目标:考高分进入一个好大学。进入大学之后,这个清晰的目标突然没有了, 大学生往往容易处于迷茫的状态,无论学习或生活都缺少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说学习和生活很难围着一个中心展开,想法可能特别多但是无法坚持执行。显而易见,缺乏明确的目标,长期下来使得大学生容易出现一种消极的状态,得过且过,懒散的对待生活和学习。
2、缺乏时间、计划管理
大学生缺乏时间、计划管理有以下几种表现:第一种,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睡觉,游戏,上网,电视上面。第二种,没有培养制定计划的习惯,或是并不善于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好计划,或是安排好计划却不能坚持执行,很多大学生紧紧满足于计划停留在纸上或脑海中。第三种,空忙。有的大学生表面看起来似乎很忙碌,但具体他也说不出来到底干了些什么事情,没有明确的计划,生活和学习呈现紊乱的状态。总而言之,大学生执行能力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时间管理能力较低。
3、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低
独生子女是当代大学生主体,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到困难,面临挫折,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自我否定等消极心理。
4、生活方式不健康,身体机能下降
远离了父母,大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养成了种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作息紊乱,吃饭不定时、睡懒觉、经常熬夜、抽烟、酗酒、长时间不运动,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引起亚健康。
三、影响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主要因素
1、传统的教育方式
首先,在家庭教育上,中国的父母缺乏培养子女自我管理的意识。孩子的自我管理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重视,认为学生最重要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事情都不是那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自我管理也没有给予足够的信任,怀疑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中国的父母习惯于主动的去解决子女遇到的问题,习惯于安排子女的人生,往往忽略了对于子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子女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团队意识薄弱、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低等。其次,国内固有的填鸭式学习方式,没有形成学生自主的意识。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依旧是应试教育的制度。因此,学校教育在理念上、教学环节中上基本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侧重于知识的灌输,缺乏独立人格教育;学生则以服从教育为主,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2、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大学生自我管理参与程度不高。大学生对于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家庭环境还是校园环境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管理,长期以来家长的管理、学校的教育使得大学生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他们没有想到的事情自然有人为他们打算,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师长也会为他们处理,大学生自己自然不用考虑太多,可以置身于管理之外。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1、提升自我管理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之上
有许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大学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弄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特别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天赋在哪里。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呢?多尝试,多去尝试那些自己有可能感兴趣的事情。无论是选修课程还是参加社团或者是假期工作或者去网上求知都是可以的。但是重点是要给自己分配时间努力的去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可能存在的地方。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安排时间使得大学生活过的充实而又有意义,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2、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刻不容缓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价值,重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挖掘自我管理的潜在能力,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3、强化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是重中之重
家长和学校应该转变观念,强化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大学生也要有自我管理意识,做好从“被动服从管理”到“主动自主管理”的角色转化。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自主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培养自己的自主生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五、结语
大学时期是衔接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认识自我,锻炼,提高个人自我管理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自我管理能力应该引起学生、家长、学校的共同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谭艳芳.论高校加强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 2009(2).
[2]李满林.大学生自我管理探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3
近十几年来,我们国家不管是国家财政科技投入,还是全社会的研究投入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三。在国家科技投入大幅增长的大背景下,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科协的一次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十以来,中央巡视组已开展多轮巡视,涉及科技部、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四个科研相关单位。中央巡视组反馈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存在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问题,复旦大学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违规现象突出,存在腐败风险。2014年,科技部在国科发财〔2014〕200号文中点名通报四起违反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典型问题,其中,北京邮电大学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具体包括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发放不规范且金额较大、以虚假火车票报销差旅费、以零余额账户串户使用资金、关联交易等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而且引起了社会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益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财政部《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第2条指出:“财政精细化管理,是指树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粗放式的管理,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强执行力,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
根据财政部的指导意见,在管理实践中要作到精细化管理,首先就要结合本单位的现状,按照“精细”的思路,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其次,就是要建立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第三,推进精细化管理要分阶段进行,每阶段性完成一个体系,便实施运转、完善一个体系,并牵动修改相关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整合全部体系,实现精细管理工程在单位发展中的功能、效果和作用。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薄弱环节
(一)对科研经费认识不统一,严格报销管理不被理解
现有的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往往只限定在对科研活动过程中实际支出的确认上,如资料费、数据采集费、差旅与会议费、设备费、材料费、专家咨询费和无工资性收入者的劳务费等,但不允许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从科研经费中获得劳动补偿。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这一制度规定,目前争议比较大,不同的认识直接导致了经费报销环节的矛盾。
有人认为这一制度规定是制度设计上的缺失。因为从经济人假设理论来讲,科研人员支付了劳动,必然有索取相应劳动报酬的动因,否财,就很可能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取劳动补偿。于是,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便出现了一些与科研相关性不大、不合理但合乎报销制度要求的票据,而且这种现象往往还能得到相当程度的理解。但是,作为经费使用监管部门的财务处,所处的经费报销环节往往是防范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和科研经费腐败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不管制度设计是否确实存在缺失,出于职业习惯,考虑更多的还是程序执行的合规性和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因此,财务部门在报销环节的严格管理与科研人员合法但不合理的票据报销要求之间便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以至于有部分科研人员不仅不了解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和财务制度,而且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存有很大的偏见,认为只要过了财务处这一关,把钱报出来就行了,而不管报销的票据是不是经得起检查,这就给科研人员自己埋下了财务隐患。
(二)政策不落地,科研经费监管难度大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校应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合理确定科研、财务、人事、资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责任和权限,明确院系监管责任,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但是实际上,很多高校或者没有相关规定和措施,或者虽然有规定,但难以落实到位,导致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局面,财务监管难度比较大。例如,高校对商品和服务采购一般都有额度规定,在额度以上的需要纳入政府采购或资产管理部门集中采购,额度以下的由项目负责人自行采购,但对于如何甄别和防范化整为零、刻意规避政府采购或集中采购的业务却没足够指引,也没建立规范的出入库制度以确保采购的真实性,这就给财务部门的审核带来了极大的难题;有些高校审计部门没有按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尽早在校内得到解决;在科研项目课题制下,项目负责人掌握课题经费的支出管理大权,院系如何落实监管责任也是一个难题。
(三)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任务重,专职财务人员少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校科研项目累计立项数目不断增长,而且单个科研项目的经费少则几十万元,大则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科研规模上亿甚至上百亿的高校比比皆是,今非昔比,而且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 号)文件要求,对于从中央财政以外渠道获得的项目资金,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以及相关资金提供方的具体要求管理和使用,即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管理要求不一样,一种经费一个制度。因此,科研经费管理已成为一个复杂的工程。但是相对于繁重的科研经费管理任务而言,限于人员编制,高校专门从事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财务人员普遍偏少甚至没有,以致无法及时充分了解、掌握相关经费管理规定,往往只能提供经费报销和信息查询等基本服务,难以为科研人员提供从项目立项预算编制、中期检查到项目验收结题财务决算等全过程的专业化管理和服务。
(四)传统报销手段落后,科研经费报销困难
当前科研经费管理基本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即项目负责人掌握课题经费的使用支出管理大权。高校传统的报账模式,是项目组支出经费取得票据交由项目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报送财务处并现场排队等候报销。财务处根据递交的报销单据手工逐张审核、计算汇总,然后录入电脑,打印记账凭证交经办人签字确认,再交财务复核人员复核后交出纳最终付款。在这种报账模式下,由于每日报销的财务单据数量非常庞大,专职财务人员又少,因此科研经费报销变成了一件非常耗时的工作。而且,科研人员是科研工作的专家,但缺少票据的基本常识,对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和财务制度、学校办事流程也不太了解,因此经常出现因票据不符合财务规定,或不符项目预算开支范围,或没按要求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而无法成功报账,从而产生了科研经费报销困难的问题。
三、华南师范大学探索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路径
针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华南师范大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精细化管理,力求使国家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实实在在落地。
(一)分级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根据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和教育部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了管理责任和流程。分级管理责任的落实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学校层面管理职责的界定,一个是财务部门内部管理职责的划分。
在学校层面,针对科研经费,学校专门制定并下发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学校领导的领导责任,清楚界定了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责任和权限,而且也进一步明确规定了院系对单位科研经费的使用负监管责任。
在财务部门内部,成立了专门科室,负责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宣传,集中提供从科研经费到账确认、科研经费代码设置、科研经费预算指标下拨、计提管理费、代扣税款、科研经费报销,以及最后的科研项目财务报表预审、配合科研项目审计检查等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
管理责任界定清楚了,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推进便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推行科研经费秘书制度
学校建立了科研经费秘书制度,由科研经费秘书协助项目负责人办理从科研项目经费的到账确认、经费代码的开设申请、开具发票、预审科研项目经费报销单据、履行审批程序后报送财务处审核报销以及科研项目预、决算的预审等全过程服务,除此之外,财务部门不再受理其他人包括学生办理相关业务。科研经费秘书人选由院系提出,经学校科研和财务部门联合培训并考核合格后确定为各二级单位的专职科研经费秘书。科研经费秘书制度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解决院系如何履行对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责任问题。从制度安排上来讲,科研经费管理秘书不是简单地协助科研项目组成员预审报销单据这么简单,他们其实是代表学院,对本单位科研经费是否合法合理使用实施监管,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本单位主管领导反映,以便及时纠正。这样,院系对本单位科研经费的管理便有了一个有力的抓手,院系对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负监管责任的规定也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其次,解决科研经费报销困难的问题。科研经费管理秘书经过培训后,比一般的报账人员更了解科研经费政策和财务制度,也更熟悉办事流程,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更细致、更个性化的服务,协助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经费规避财务风险,弥补财务部门人员不足造成的服务短板,使科研人员能放心地全身心专注于科研工作。事实上,从运行效果来看,经科研经费管理秘书预审的票据的合规性和准确性相对比较高,因此一次成功报账的概率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大大缓解了科研经费报销困难的问题。
(三)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流程改造
在传统报销手段下,单据要手工填写、报账要排队等候、单据要手工审核,而且每日的现金收支量大。这种现状既不符合现金管理规定,而且流程繁琐、报账效率低下,因此,除了管理机制的完善,还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及时升级更新,促进流程改造。
1.实行网上银行支付
借助高校与开户银行之间的直联系统,华南师范大学用网上银行支付代替了高校传统的现金支付手段,实现对资金收支业务直接进行电子货币转账,改变了传统的现金收付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最大限度减少了现金的流动,进而减少了现金保管的成本和风险,有利于强化内部控制效果。与此同时,实行网上银行支付方式也大大缓解了出纳人员繁重的现金收付工作压力,促进了财务人员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工作效率。
2.推行网上预约报账
如何帮助科研经费秘书履行职责,使科研经费秘书制度具可操性,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延用传统的报账模式,要求科研经费秘书在财务部门现场排队轮候,不要说现在大部分科研经费秘书是兼职的,就算是专职的科研经费秘书恐怕也耗不起这个时间。但是如果不要求现场等候报账,那么科研经费秘书如何与科研项目负责人办理单据交接,又如何与财务部门办理交接手续,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要落实科研经费秘书制度,推行网上预约报账势在必行。
首先,网上预约报账由项目负责人或其授权指定的报账人员通过个人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网上报账系统,在线录入报销业务内容和付款信息,然后在线提交、传送到财务账务处理系统。这样,既能有效规避手工操作条件下容易假冒签名的风险,留下在线操作痕迹,便于划分责任,也能将原来单据由审核人员集中录入的方式改由报账人员在网上分散录入,财务人员只需审核和修改,从而显著减少财务人员录入凭证的工作量。
其次,科研人员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上按指引操作提交报销业务后,能自动生成单据,不再需要手工填写,提高了填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报销效率的提高。
第三,在网上预约报账系统自动生成的单据带有业务流水号,通过财务处接单系统的扫描,可以为报销单据的交接数量和交接时间提供交接凭证,实现不等候报账,从而大大减少财务人员和报账人员“面对面”的时间。
3.在项目管理基础上实行额度控制
原来的科研经费虽然实行了项目管理,但是项目信息中一般不反映科研项目预算和经费管理要求,因此科研人员不按预算要求使用经费的情况时有发生。后来为了管理的方便,部分高校在项目代码下增加子代码以反映预算要求,但是这种方法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在目前“一经费一制度”的情况下,子代码所包含的预算要求和开支范围很难被所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所掌握,因此实行起来,预算执行效果并不太理想。执行科研经费秘书制度后,在原来的项目管理条件下,报销单据设计中只有项目代码但没有项目名称,大多数项目代码也没设子代码,而科研经费秘书又掌握不到本单位项目负责人的项目信息,因此要求科研经费秘书根据项目预算和开支范围进行预审,从操作上来说也无法做到。为此,财务部门在原来的项目管理基础上实行了额度控制,将科研项目预算和开支范围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固化下来,这样,科研人员在网上申报报销业务时就能实时掌握项目经费的余额、支出范围和预算执行情况。与此同时,额度控制也使一般财务人员的审核工作重点放到了审核经济业务真实、票据合法、程序合规、内容归类和计算准确上,从而大大简化了他们的工作要求,而且也使科研经费秘书的预审具有了可操作性。
四、结束语
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必须持续地努力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既要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要求,又要立足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阶段科研经费管理的目标和工作重点,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鼻咽肿瘤;经导管动脉内介入治疗; 血管介入鼻出血;
在鼻咽癌放疗之后,鼻后区出血的情况是非常难处理的。目前经导管介入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的相关文献还不是很多,因此,本文就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选择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的50例鼻咽癌放疗出血患者,其中男性有28例,女性22例,年龄32~49岁,平均年龄43岁。鼻咽癌治疗时间大约为4个月~6年。所有患者进行鼻咽部CT检查,全部患者在进行检查后确认为鼻腔填塞或水囊压迫止血或激光烧灼止血等治疗后仍不能止血而行急诊介入治疗。
(二)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经过皮右股动脉,然后插管,进行双侧颈内动脉以及颈外动脉造影,主要采用4FCobra 导管或者采用多用途导管。在造影以后,我们可以观察到出血的位置,然后在制定治疗方案。治疗的方式为: 10例弹簧钢圈加明胶海绵栓塞上颌动脉;8例单纯钢圈栓塞双上颌动脉; 5例双上颌动脉钢圈加明胶海绵栓塞, 12例双上颌动脉及右面动脉弹簧钢圈及明胶海绵栓塞; 2例颈内动脉带膜支架封闭假性动脉瘤出血;8例单纯可脱球囊栓塞颈内动例;20例双上颌动脉PVA 颗粒加右上颌动脉弹簧钢圈栓塞;5例左颈内动脉可脱球囊栓塞。
二、结果
50例患者中,43例患者生命维持正常。在进行介入治疗之后的第二天、第五天、第八天、第二十天,患者的鼻腔再次大出血死亡的各为2例,第三十六天患者由于全身衰竭,局部受到感染出现死亡的患者为2例。
造影所见现象:进行动脉造影以后,其中有2例患者双上颌动脉出血;5例患者双上颌动脉出血加左颈内动脉出血;8例患者双上颌动脉出血加右颈内动脉出血者; 2例患者左上颌动脉出血加左颈内动脉出血者; 1例患者右上颌动脉出血; 3例单纯左或右颈内动脉出血。
介入治疗以后,有2例患者出现复视现象;1例患者出现右侧肢体肌力较差现象;有1例患者出现双侧面颌部隐痛、张嘴困难、局部麻木现象,在治疗以后,病症基本消失。
三、讨论
(1)鼻咽癌出血经动脉介入治疗的解剖学基础
在鼻前庭的动脉在供血上市非常复杂的,一方面有颈外动脉的分支供血,另一方面还有境内动脉的供血。前者主要通过颌内动脉和面动脉大面积供血。鼻前庭供应主要是眼动脉主要通过前后筛额动脉供血。鼻前庭的主要供血动脉为蝶腭动脉和分支、中支。蝶腭动脉是鼻部的一个主要供血动脉,也是上颌动脉的终末支。如果患者的鼻出血现象比较严重,采用非手术治疗没有治疗效果,我们就采用栓塞这一动脉,会取得良好效果。
(2)颈外动脉造影所见与介入治疗
鼻咽部的动脉主要依靠上颌动脉达到供血的目的,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应该重点对上颌动脉进行观察。一旦出现上颌动脉出血的现象,不管是单侧还是双侧出血都要采用栓塞,防止一侧栓塞上颌动脉后,另一侧也出现出血现象。通常情况下,在上颌动脉造影中,小血管虽然比较多,但是发现的出血点却非常少。根据患者的病史,在患者的上颌动脉上也要进行栓塞。因为在解剖上存在困难,因此,使用4F多用途导管比较难以穿过上颌动脉的动脉分叉处,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同轴导管技术,将SP微导管插入上颌动脉中。当患者鼻出血的时候,采用栓塞治疗技术,单纯的明胶海绵比较容易导致血管再通,PVA颗粒由于直径比较小,所以很容易通过血管,但是可能引起误栓塞,因此,我们采用1mm的明胶海绵颗粒与弹簧钢圈一起进行栓塞。
(3)介入治疗后并发症与死亡原因分析
我国对于经导管动脉内介入治疗难治性鼻咽癌已经有很多研究文献。例如在张希全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和栓塞治疗严重鼻腔大出血》中,很大部分的患者出现面瘫、张口困难、头痛的现象,在本次研究中也有5例患者有类似的现象,引起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暂时性缺血。另外,鼻咽癌放疗可能会造成放射性神经的损伤,在后组脑神经是比较容易出现这一情况,特别是在舌下神经、舌炎神经等地方非常多见。而动脉栓塞,容易出现缺血,对颅脑神经更加重了损伤。有的患者出现复视、肌无力等症状,他们都是由于行颈内动脉栓塞引起的症状,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尽管可以通过良好的脑动脉环供应,但是在侧眼动脉和脑组织地方容易出现缺血现象,在及时治疗后可以改善这一情况。
在手术后第二天到第二十天中,有8例患者突然大出血导致死亡,占患者总数的20%,由此可见,患这一类病症的死亡率是比较高的。它的治疗效果与高血压、一般外伤、自发性鼻出血、鼻咽血管纤维瘤等相比,治疗效果更差,鼻出血动脉的栓塞情况也更严重。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肿瘤的破坏,二是放射疗法对颈内外动脉的损伤,都有可能会导致止血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Low YM, Goh YH .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epistaxis in patientsirradiated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 J] . Clin Otolaryngol Sci,2003, 28(3): 244-7.
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高校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相适应。目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高层次发展,经济结构由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向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因此,现实经济活动迫切需要大批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掌握管理技能、具有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管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显而易见,提高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培养足够数量的适用人才,是我国高校管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管理学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出发,分析目前管理学教学的问题,并探讨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管理学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启蒙、奠基性的课程,对于所有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学生而言,通过课程教学,应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建立有关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其中包括对管理的正确理解以及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知识框架体系,尤其是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将为今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
2.培养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具备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管理学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必须在实践环境中才能学会管理学知识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尽管管理知识围绕在每个人身边,但普通本科学生通常对管理学知识的运用缺乏概念,缺少理解,不知其作用。因此,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使大部分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管理办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具备最基本的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个高校普遍重视管理学科的研究,许多经济管理类院校在理论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管理学的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课程的开设缺乏专业针对性。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专业知识框架中不可或缺。但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异,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必然存在差别,因此,管理学课程在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不同,讲授的理论深度和内容必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区别对待,所以无论从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侧重上都需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符合各专业特点对管理学课程的需要。但目前看来,许多高校在管理学课程的开设上缺乏专业的针对性,没有考虑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很好地配套。
2.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初期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认识不清晰,缺乏学习兴趣。
通常管理学课程都在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开设,学生对专业认识少。在管理学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课程的性质,学习该课程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管理学课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作用,使学生了解管理学知识的运用时刻在自己身边,一点也不深奥,很好理解和运用。但目前总体来看,教师在授课之初的引导普遍缺乏,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缺乏兴趣,觉得管理学遥不可及,尤其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3. 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目前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形式,但从各高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
首先,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缺乏,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难以体现。在案例教学中,全国各院校普遍引用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学模式,但哈佛的案例均来自教师和学生的生产实践,针对性强,层次高,而我们的教师普遍实践能力欠缺,案例多选择国内企业案例,一方面综合性强,对课程的适用性差,另一方面,低年级本科学生没有实践工作经验,也缺乏分析案例的能力,从而使案例教学变成了案例介绍,失去了其应达到的教学目的。
其次,教师和学生都对案例教学不太适应。一方面,我们现在的教师多是来自高校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对企业管理本身感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本科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虽然在课堂上能参与到案例教学中,但因为对企业实践不熟悉,往往容易形成本位主义。
4.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会学生运用管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形成最基础的管理思维模式。但目前在管理学教学中普遍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管理理论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明显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5.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研究上投入不够。
首先,由于管理学课程内容较多,所以部分教师仅仅以是否完成大纲要求作为标准来组织课堂教学,对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认真细致的考虑和设计,在学生看来缺乏生动性,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条件下高校学生的整体现状缺乏清楚地认识,仍然按照以往的标准来进行教学,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而没有从现实条件出发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第三,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更多地强调科研。虽然多年来对教师的考核包含教学和科研两方面,但在具体执行时,在教学工作中更多地只体现了数量的要求,对质量的评价很难进行,而科研的考核相对比较容易,在年终考核、评职称等工作中也是对科研相对关注更多,因此也导致出现了部分教师不愿意在教学工作中投入,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科研上的现象。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1.管理学课程教学应与各专业培养方案相辅相成,针对专业特点因材施教。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异,有些专业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综合性管理人才,有的专业则强调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能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尽管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安排有管理学课程,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差别的,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厘清课程讲授的思路和目标,使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与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保持一致,突出不同专业对于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因材施教,重点突出,提炼经典,讲述清楚。
2.加强课程教学初期的引导,强调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本科生在开始学习管理学课程之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更不清楚其用途,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管理学的积极性,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要介绍管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介绍管理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管理学讲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说明管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它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学好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工作、学习、生活统筹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在一开始就强调管理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比较注重实用的现阶段本科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3.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使学生易懂易学。
在管理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为了使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更易于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讲解管理学知识。例如,结合学生宿舍生活编写“如何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进行有效沟通,形成融洽的同学关系”,结合学生组织各类活动编写“学生会活动没有搞好原因何在”,结合学生大学学习计划编写“是继续读研究生还是毕业工作”、“每一年大学生活该如何度过”等。运用这些来自校园生活的自编案例,尤其是结合学生所在院校特点的案例,由于学生和教师对于发生在校园中的案例发生的背景和情况都比较熟悉,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也容易引导和教学,通常能够比采用社会上的案例和国外的案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必须重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调查、广泛收集、分类编写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案例,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和企业特点编写短小精悍的案例,适应管理学教学的需要,并对案例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更新,形成一个适合管理学课程服务对象的、内容新颖而全面的管理案例库,给管理学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4.选择多渠道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性教学环境,做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设计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行为模仿教学法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布置学生观看一部电影或上网了解年度财经人物的经历以及成功的经验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当然,对于调研活动经验、结论以及学生网上了解的相关感受必须进行课堂展示总结,有条件的可以给予课堂奖励(书籍、光盘等)。
其次,加强与社会合作办学。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演讲,例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高层管理者就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邀请企业负责生产管理的人员介绍生产管理的经验和问题;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就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相关问题谈谈相关的做法和经验;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等。让学生通过与实际企业工作人物的接触与现场沟通了解认识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借他山之石。
另外,为开拓学生视野,了解企业实践,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企业管理的现场,与企业工作人员交流,感受企业实际工作的氛围,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分析能力。
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寓学于乐,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5. 鼓励教师加强教学法研究,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生动性。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鼓励教师注重根据本科生的特点,加强教学法研究的力度,各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法研究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蔡根女.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2期,第85-88页.
[2]周裕全,赵水生,苏小玲,吴光华,何鹏.《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第5期,第73-76页.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管理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大学期间要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架构、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如何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很多管理学任课教师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从课程的内容和性质来看,管理学的学习过程明显不同于高中时期的数、理、化等课程的学习,管理学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发散的思维,正所谓“管理在学更在悟”。因此,在管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只掌握课本上的相关理论,即使能够做到“倒背如流”,可有时也是不够的。在此背景下,最早产生于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但由于种种约束,管理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也不能保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到底有哪些原因制约着管理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呢?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因为这对于提升包括管理学在内的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笔者一直担任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本人注重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教学方法的总结,并且注重向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的教师不断学习。在外出参加教学研讨会、学术会议期间也找机会同其他高校讲授管理类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分析了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现作如下的总结和归纳。
1.1 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缺乏
自从我国从1999年高校开始持续扩招以来,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激增,教师的数量也就“水涨船高”。经管类专业的办学门槛较低,很多学校的专业目录中都可以见到经管类专业的身影,管理学课程的开设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现实选择。但学校的年轻教师不仅缺乏教学经验,对于企业的从业或实践经验更是“望尘莫及”。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努力通过一些案例来论述理论知识,但是相关的案例往往是在互联网上找到的案例资源,有些案例也不完整。并且一些教师所用的案例比较“久远”,很难引起学生浓厚的讨论和学习兴趣。这种“校门到校门”的教师比起经常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或咨询的教师,在对案例的获取、思考等方面确实是有一些差距的。
1.2 学生案例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学生积极的案例讨论参与对于提升案例教学,乃至整个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苏格拉底所言,学习是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而教师不过是助产婆。如果学生的案例学习主动性不强,势必会影响整个案例教学和管理学课程的学习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时会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的案例学习主动性不强。与其积极讨论和思考,有些学生更愿意选择“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能否提升学生案例学习的主动性,直接影响了案例教学在包括管理学在内的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1.3 案例内容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强
在所有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否实现案例内容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与一些任课教师和已经学过管理学课程的学生交流得知,有些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所应用的案例往往篇幅较小,有的甚至1~2页的幻灯片内容就陈述完毕,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和详细的案例资料。准确地来讲,这不能称之为案例,只能称其为小的例子。案例教学往往需要大学的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等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等来建设案例库,有时还需要对案例主体的持续跟踪研究,以此来进一步丰富案例资源。如果能够加强与本土或本地一些企业的联系,不仅对于丰富本土化的案例资源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升任课教师的企业实践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1.4 案例教学的控制体系不规范
案例教学模式的产生从出现到现在已经将近100年,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案例的探讨和学习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通过理论所学学生又能够对案例主体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鉴于这种教学模式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高校也逐渐意识到了案例教学在管理类课程中独特的魅力,纷纷重视案例教学。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并没有形成比较规范的控制体系,缺乏有效的控制标准,教师在实际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有时缺乏统筹全局的能力,难以给予必要的知识引导,从而导致了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教学中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5 案例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较薄弱
为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气氛和教学效果,必要的硬件设备投入就显得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很多大学随着学生人数的激增,对于一些基础课而言,往往都是大班授课,影响了课堂教学,尤其是案例教学的效果。另外,一些高校对案例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案例教学方面的投入力度并不大,案例教学所需的教室和相配套的硬件设备有些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影响学生案例讨论和学习的感受,这势必会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2 解决上述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2.1 创造机会提升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
尽管目前国内大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科研压力较大,但还是要创造机会,使得包括管理学在内的管理类课程的教师走近企业,增加企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因为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丰富上课内容、充实案例素材,而且对于教师挖掘科研课题、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实践价值也具有重要的作用。①要想走近企业,需要学校或管理学院、商学院等和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学校或管理学院、商学院等通过官方联系为教师走近企业开辟渠道;教师个人也要积极同企业联系,在企业这个大学堂中汲取营养,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需要管理学院、商学院等为教师适当地开绿灯。
2.2 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案例学习的优势,并且要让学生感觉到在案例讨论和案例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提升学生案例学习的主动性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学校或二级学院的学风建设等都会影响学生案例学习的主动性。但教师在二级学院的支持下,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提升学生案例学习的主动性。一是预先找高年级专业成绩优良、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组成一个四人小组,给学生做一个案例学习和讨论的展示,在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案例学习的同时,也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二是可以考虑以竞赛的形式组织案例学习和讨论,并要找到此方面的专业教师或企业界人士进行点评,使得管理学案例学习的形式更加灵活,这些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2.3 增强案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好的案例会给学生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了形成好的案例素材,案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管理学院、商学院等二级教学单位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努力提升案例素材的质量,避免同一个“古老”的案例总是被“老生常谈”。另外,有条件的二级单位最好进行案例库建设,挖掘身边的案例资源,增强学生对案例素材及案例教学的认同感,这也有利于提升案例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2.4 强化对案例教学的过程控制
为了避免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产生无序状态,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对案例教学的过程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案例讨论的分组人数要进行控制,按照现行经验,以每组5~8人为宜,确定组长和组员;其次,对篇幅较大的案例,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前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加以熟悉,为课堂交流讨论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再次,任课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引领工作,控制好全局;最后,控制好案例讨论的整体时间安排,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5 加大对案例教学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
为了确保案例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学校或者相关部门一定要注意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为提升案例教学效果创造必要的条件。学校或者管理学院、商学院等可设置一些案例教学所需的专用教室,比如放置了“圆桌形”、“矩形”、“六边形”等桌椅和一些包括投影、活动挂布、麦克风等在内的多媒体设备的教室,这些都能够为获取好的案例教学效果奠定重要的硬件基础。②与此同时,对于市场上已有的管理决策等方面的软件,也可以考虑购买或自行开发,进一步为包括决策模拟等在内的案例讨论的顺利实施提供软件保证。
3 结论
案例教学在提升管理类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也是一个常青的话题。管理学相关的案例库建设需要学校或者管理学院、商学院等二级教学单位的持续投入,如何获取好的案例教学效果也值得任课教师之间不断进行交流和讨论。本文对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任课教师更好地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一个参考。
注释
关键词:转型背景;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融合
管理学是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交融的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对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发展过程和管理职能的学习,使学生们更好的树立起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伴随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常态,我国普通高校未来的发展将逐渐向“注重自身专业特色的建设和加强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来,培养时展需要的人才成为高校转型的重点。
一、转型发展背景促进管理学教学“再改革”
管理学课程在高校教学设置中的对象是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这些学生由于进入大学前的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和课堂中度过,鲜少参与社会实践,很难将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进行结合。教师单纯依靠传统口头语言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大多数学生都会呈现实践经历较少、理性思考能力较差、缺少应变能力等特征,在对抽象的管理理论学习中容易出现理解不够全面、概括能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1]由于社会、高校与家庭之间关于职业教育长久以来的片面性认识,使得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制度不相协调的问题更加凸显,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人才难得”与“学难致用”的矛盾。教育部相关人士在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就指出:“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将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对国家提出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高校管理学教育如何帮助学生从课堂学习者向掌握基本管理知识的初级管理者的转变,如何将学生从课堂的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对知识的探寻,是高校管理学教学“再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管理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进入新千年,“全球资源匮乏”和“人口相对过剩”成为地球千年发展的又一难题,专家学者给管理赋予了“就是生产力”的新内涵。此时,国内普通高校管理学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重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并未得到改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管理学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不适应社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内高校使用的管理学教材多是翻译国外早期管理学的相关著作而来,该类著作大多理论性过强,实用性、操作性较差。部分著作中虽也注重穿插案例等内容,但是书籍整体框架仍然过于理论化、条理化,生动活泼的图案不多、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偏少。书籍整体版面设计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程章节设置多而冗长,语言过于学术化、不够通俗易懂,难以吸引学生深入阅读。在国外,从事管理学相关课程讲授的专家学者,大多都有在企业和政府相关部分从业的经历,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国内大多高校教师基本都是从校门出再到校门进,大学毕业后或是获得相关学位后就走入了讲台,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实践经验,许多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缺乏实际问题构建、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从而导致给予学生启发的角度比较单一,实践教学不够深人、全面,进而影响管理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管理学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动力不足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我们看到人类真正的管理困惑的解决不是通过研究那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道理”的学术价值来实现,而是如何把这些“大道理”通过现实生活的演绎,最后朴实无华的表达出来。[2]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果继续沿用旧有的“仓储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过于偏重管理知识的数量性、完整性和继承性,似乎显得越来越无实际价值和意义。受国内重点高校普遍扩招和高考生源不足之间的矛盾等因素的影响,众多普通本科院校所招录的学生大多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学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课堂纪律较差、缺乏思辨能力等问题。由此看来,在国内外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下,我们应该重点阐明管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获取的思路、方法,把已有的案例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涂鸦式教学法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敢于发言的自信能力、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吸引学生参与到方法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思考,教授学生“获取知识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学会学习和思考。[3]
(三)管理学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教学功能比较单一
高校管理学教学中,现行的教学模式由于过多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没有把管理实践放在导向地位来组织教学,课程内容纷繁芜杂、覆盖面广,但没有突出重点,缺少一定的深度。在实际教学中,管理学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将课时平均分配,无法有重点地选择,这就必然出现很多讲过的内容学生工作后用不上,而需要的内容又相对不足。许多高校的管理学教学中并没有设定实训课,即便是设置了实训课,实训课与理论课间的信息交换不顺畅、理论讲授和实践相脱节。实训课的开设本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但是由于教师对实训课的内容与教学目的认识不足,实训课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反而使许多学生认为是增加了负担。
三、完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发展,现代社会中教师己经越来越少地以传递知识为主,更多地是以激励思考为主要职责,除了教师自身的正式职能之外,他还将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4]为了更好的践行这一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著作中的重要理念,我们需要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使用一些方法和措施,注重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曾经的阶层关系为民主教育关系。
(一)注重管理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学习
管理学的课堂教学理论仍然是当前教学的重要方面,要增加教材外的教学信息量,注重更新一些与管理学相关的实事信息。在精简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重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的演示,给学生传达更多实践教学的内容。课堂之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实践性,可以和一些企业联合,加强校企之间的专业合作,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相关岗位实习、实训以便获得实际的管理经验。同时也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为学生授课或做有关管理学知识方面的讲座,把管理者多年管理实践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而且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管理实践作为案例,融入到课堂中,组织学生探讨并加以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加强各种学习方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融合作用
以课堂为依托,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管理原理方法实验。以理论直接联系实际,带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互动过程,以集中其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参与式教学法,以提高管理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布置案例分析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注意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精神,并引入团队竞争机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需要根据管理不同章节的需要,选取适合该章节讲解过程中教学方法,发挥各章节之间的融合作用。
(三)注重教学团队建设,适时更新教学模式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提高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也掌握了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观、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的同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5]面对信息更新速度的不断提升,我们应该注重教学模式的动态稳定,适时为其注入有助于管理学教学发展的新鲜能量。同时,还需要注重以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为基准,进一步梳理课程的教学结构,完善和增补各类教学资料,总结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经验,注重管理学教学团队建设和优秀教师的培养。逐步实现给低年级学生配以导师的目标,导师能够和学生充分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满足学生的相关要求,利用掌握的信息适时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思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学的教学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学生是我们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对象,经常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补充教学内容。加强与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沟通,紧紧抓住本科教学的特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不断开拓进取,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萍平,许莹,等.基于建构主义的应用型本科管理学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07.
[2]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2.
[3]袁渊,陈戟“.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37-3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108.
关键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工作经验
通过细心阅读相关文献与本人在本科学习当中所感受到的相关问题,可以大致了解到旅游专业不论是在课程培养,亦是课程安排,课程计划,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问题,而本文主要从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入手,通过对国内外的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进而反映国内整个旅游专业的整体概况。
一.国外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分析
(一)瑞士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提倡管理理论、实际服务、操作技能并重的综合学府。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以培养具有国际意识、能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课程设置:瑞士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针对性比较强,课程内容细致具体,尤其设置了辅助学生未来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课程。课程的设置则是关注学习者个人职业需求的发展,课程紧紧围绕学习者的实践经验和实践需求。以此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灵活的掌握自己感兴趣专业以及满足专业就业的需要。
(二)美国旅游专业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美国旅游专业的大学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美国院校主要的基础专业课程大致有:旅游学、旅店管理、交通管理、旅行社管理、营销学等课程。其特点为:强调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及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金融等方面理论基础的夯实;重视学生应用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选修课课程所占课时多,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旅馆管理学院这里是全美首屈一指的。
(三)日本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日本旅游学科把具有综合技能的旅游专门人才成为各国旅游教育专业人员作为奋斗的目标。
课程设置:课程设计的特点是在让学生实现阶段性学习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三个模块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就职方向选择喜爱的学习课程。总体来看,日本旅游学科的设置比较强调基础性和宽口径,并与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相结合。
二.国内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时所占比重大
理论课时比重大,实践课如同虚设。
(2)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当今高校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现“以旅游学为本,以经济学为纲,以管理学为用”的旅游学科特点。因此大多数高校都是在旅游学、饭店学、旅行社学等模块设置课程,并且设置的课程也大多都是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及其缺乏本土地方特色的教学案例以及创新,为此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速度,这也是现行课程中的诟病。
以上两点也不能充分体现国内的课程设置的缺点,还有待后来人发现。
三.国外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我们的启示
(一)立足本专业特点,以确定培养目标
各方面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国际接待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国际接待业,尤其是世界一流的酒店、餐馆和连销饭店培养高层管理者。休斯敦大学则定位于为饭店和餐饮业培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掌舵人物。以上都是我们国内各大旅游院校应该借鉴的。有一定宏伟的培育目标才会有国内旅游研究的良好的课程设置,进而创造出旅游业美好的一天。
(二)重视学生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
学生就业多元化虽说与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有很大的联系,但同时也说明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相衔接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旅游院校要时刻与学生的就业去向相结合,这样毕业生的就业率才会有所提高。所以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发挥才干的地方不单单只停留在校内那狭小的空间上,而是更加注重对旅游人才的实战经历,至此旅游人才才会在旅游业以外的其他领域也会有所作为。
(三)注重旅游教材的更新和创新
旅游专业的课程是必须要注重质量品质的,并且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一定要根据旅游产业的发展来改革教材,并推出高质量的教材体系。如美国课程理论家曾对美国 110 所四年制的学院的课程做了调查统计,发现这些学院每年要淘汰5% 的旧课程,增加 9%新课程,这一点也应该向国外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建春,张宏梅.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初探[ J]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9
[2]陆林,杨钊,黄剑锋.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 J]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9
[3]粟娟,尹华光. 旅游管理引进”绿色环球21” 实施模块化教学法研究与实施[ J]. 高等教育研究,2005
[4]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 技术学范式[M] .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王艳平;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与属地化――对比中日旅游教育[J];旅游学刊;2003
[6]徐东北;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质性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7]杨星;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