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公关礼仪范文

现代公关礼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公关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公关礼仪

第1篇:现代公关礼仪范文

关键词:公共利益;现代公共;公共管理;管理本质

Abstract:The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usuallyhastwokindofentirelydifferentstandpoints:Superintendent''''sstandpointandpublic''''sstandpoint.Standsinsuperintendent''''sstandpoint,the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mainattentiontakesthepublicinterestspokesmanandvindicator''''sPublicsector,howcancarryontheeffectivemanagementtothepublicaffairs.Standsinpublic''''sstandpoint,the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mainattention“howcanthecitizenobtainthethingwhichfromgovernmenttheretheyneed”(thenote:HowardFrant:UsefultoWhom?PublicManagementResearch,SocialScience,andtheStandpointProblem,InternationalPublicManagementJournal,Volume2,Number2,1999,p.324.).

keyword:Publicinterest;Modernagepublic;Publicadministration;Managementessence

引言

显然,这两种立场都没有脱离公共利益这个核心问题:前者以“公共部门如何实现和服务于公共利益”为焦点;后者以“公共利益是怎样被实现的”为焦点。进一步对比可以发现,前一种主张所说的公共利益多半是抽象的,而后一种主张则意指现实的公共利益,它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

事实上,研究公共利益时有两个关键问题不容回避。第一,公共利益是抽象的(虚幻的)还是现实的(具体的)?第二,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完全一致吗?围绕这两个问题,本文将在区分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概念差别的基础上,界定公共利益的本质内涵;进而力图阐明公共利益乃是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

一、对“共同利益”的概念辨析

“共同利益”和“公共利益”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两者在词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通常所说的“共同利益”有两个英文词与其相对应,即commoninterest和generalinterest。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common在被解释为“共有的、共同做的、共同受到的”时,是指“两个人或更多人,或者是团体、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所享有的东西,所做的事情,或是属于他们的东西、对他们有影响的东西”。而general则被解释为“普遍的、全面的”,此时它指“影响所有人或绝大多数人(的事物)”。(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7页、第612页。)

可见,“共同利益”首先是指“多数人”的利益。“多数人”可能是指两个人、少数几个人、绝大多数人甚至是所有人。他们都可能从“共同利益”中获益或受其影响。这是共同利益的相对普遍性。

同时,“共同利益”是被“共享的、共有的、共同承担的、或者是共同受到影响的”。它与共同的立场、共同的行动相关。它不局限于某个单个的个体,不可能也不应该为其所独有。这是共同利益的不可分割性。

通常,共同利益可以指代共同体利益,或是利益关系的产物。我们将分别阐述这两种指代关系。

(一)共同利益与共同体利益

共同体是个宽泛的概念。一个组织、一个社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或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可以分别看作是共同体。作为现实的载体,这些不同层次的共同体都存在着自身的利益,因而可以分别被看作是利益共同体。在对这些利益共同体进行考察时,可以采取几种视角:一是以单个的利益共同体为单元,分析其共同利益的属性;二是以不同层次利益共同体的相对关系为单元,分析共同利益的相对性。

1.共同体的规模与共同体利益

共同体是由相关成员组成的。其成员数量的多少,影响着共同体利益的内容。既然共同体利益不局限于某个或某些特定成员,它就应该是绝大多数成员或者是所有成员共同的利益诉求。共同体规模越小,共同体利益的内容越简单、越狭窄;共同体规模越大,共同体利益的内容越复杂、越广泛。但无论如何,共同体利益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这是由利益需求“总量”和利益差异程度所决定的。

最为主要的是,共同体规模制约着共同体利益的认可和确认。在共同体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利益聚合比较容易实现;或者说共同利益容易被认可和确认。随着共同体规模的不断增大,利益的差别性和多样性使得共同利益的“形成”越来越困难,因此也只能在形式上用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来代表共同体利益。这在实践中存在困境:“少数服从多数”的集中原则是否忽略甚至是侵犯了少数人的利益?

通常认为,不管采取怎样的表达机制,共同体利益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并不能抹杀其实质上的“普遍性”或“差异性”。如果少数人的利益被忽略或侵犯了,他们就会游离于共同体之外,共同体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共同体总要采取一些救助弱势群体的措施。其背后的逻辑是:这些少数人的“共同利益”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得到确认,但在实际上应该得到实现。就是说,共同体利益并不以大多数人主观的确认和认可为限度,它还包括一些客观的、在特定时期内没有得到确认和认可的利益。

比如,人们在和平时期可能并不会感受到共同体安全的重要性;一旦共同体安全受到威胁时,任何成员都不可能否认共同体安全乃是最大的共同体利益。再比如,在追求共同体利益的过程中,共同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能被“无意”地破坏了,此前似乎没有人意识到“外生的”自然环境也是共同体利益;当共同体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惩罚或威胁时,保护自然环境就会理所当然地成为共同体利益。可见,形式上的共同体利益并不能抹杀那些客观的、具有普遍影响力的潜在共同利益。

这表明,共同体利益并不否认差异性和客观性,它既包括形式上的“共同利益”,也包括客观的“普遍利益”。

2.共同体的层次与共同体利益

既然共同体及其组成部分都可以看作是利益实体,那么就应该考虑到不同层次共同体及其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一体化的角度而言,人类社会这个最大的共同体是由若干层次的次级共同体按一定规则组成的。高一层级的共同体利益制约着低层级的共同体利益,两者之间也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冲突。比如,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看成是由国家组成的共同体,国家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次级的共同体。基于国家利益,一些国家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是对人类社会整体利益的威胁;同样,一些核大国发展核力量形成核威慑也是对人类社会安全与和平的挑战。这是国家利益与人类社会整体利益的冲突。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其他形式的国家间合作,则是协调国家间利益关系、维护人类社会“共同体利益”的措施。

3.共同体的性质与共同体利益

以上,我们只是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探讨了共同体利益。事实上,除了规模之外,共同体的性质也是影响共同体利益的重要因素。比如,对于组织这类利益共同体来说,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区分为“公共的”或是“私人的”。这近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显然,两者都具有各自的共同利益,但因为性质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其共同体利益也有所不同。这正如斯托克斯所说,“‘公共’与‘私营’之间的根本区别并不是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区别,而是追求公共利益与追求私人所得之间的区别”(注:DavidMathasen:TheNewPublicManagementandItsCritics,InternationalPublicManagementJournal,Volume2,Numberl,1999.)。

在这里,政府被看作是代表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公共部门。这种传统的看法受到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挑战。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政府也是有自身利益的,因而并不见得能够代表公共利益。事实上,这种冲突可以用共同体利益来解释。布坎南等人所说的“政府的自身利益”近似于政府这个公共组织的共同体利益,而斯托克斯所说的“公共利益”乃是社会这个共同体的利益。传统观点认为,这两种共同体的利益根本一致;而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两者可能相分离。可见,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并不等同于公共利益,这取决于共同体利益的指向。

这种逻辑同样适用于对国家、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分析。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政府部门、地方政府都不能被看作是纯粹的利益共同体,但它们在形式上具有利益共同体的某些特征。如果将国家看作是最大的利益共同体,那么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可以看作是次级的利益共同体。我们通常所说的“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在这里都可以理解为低层级的共同体利益。它们是其成员的“共同利益”,在各自的范围内也都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它们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并不少见。这种冲突再次表明:不同层级共同体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国家利益显然是高于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

上述分析表明,共同体利益首先是共同利益,它是共同体成员利益的综合。随着共同体规模的扩大和层级的提升,共同利益聚合的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同时,在探讨共同体利益是否是共同利益时,必须选定合理的参照系、辨别其适用范围。因为低层级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并不一定是高层级共同体的共同利益。

(二)作为利益关系产物的共同利益

在探讨共同体利益时,实际上是从静态意义来理解共同利益的。除此之外,共同利益也表达了利益主体横向的利益关系。通常认为,“由于利益自我性和社会性的作用,任何利益关系中都包含着三种利益内容,即利益关系两个原构利益主体的利益及其相互结成的共同利益”。确切地说,共同利益乃是“利益关系中的第三种利益”(注: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1页。)。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引伸:

1.共同利益的动态变化性

尽管利益关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按照上述逻辑,如果利益关系发生变化,那么其所产生的“第三种利益”也会随之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说,共同利益也具有动态变化性,而且在变化过程中其主体内容也将有所调整。这使得共同利益本身也是一个难以完全把握的概念。如果仅仅是共同利益的内容发生变化,那么共同利益的公共性或私人性就不会变化;如果两者同时发生变化,那就意味着利益关系本身发生了变化。显然,两个私营机构为垄断市场而形成的利益关系及其共同利益,与基于合作性地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而形成的利益关系及其共同利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意味着共同利益作为利益关系的产物,可能在其动态变化过程中改变其公共的或私人的属性。

2.共同利益的本质属性

如果我们承认利益的普遍性以及利益驱动假设的话,那么就同样应该承认利益关系的普遍性。也就是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可能会发生潜在的或现实的利益关系。但在利益关系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原构利益主体”的性质不同,所产生的“第三种利益”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两个公共机构基于公共目的而产生的利益关系及共同利益,显然与两个私营部门基于私人目的产生的利益及其共同利益有所不同。换言之,不同利益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可能具有私人的性质,也可能具有公共的性质。

由此可见,共同利益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难以分辨,这取决于作为共同利益基础的利益关系的本质属性及其动态变化性。或者说,不能仅仅从概念上将共同利益等同于公共利益,尽管公共利益也具有共同利益的某些属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呢?

二、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共同利益并不一定是公共利益”(注:陈庆云:“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8期,第37页。),尽管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特殊的联系。要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对“公共利益(publicinterest)”作出概念上的界定。

(一)公共利益的内涵

按照《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public意味着“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或者是“为公众的、公用的、公共的(尤指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提供的)”。(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6页。)在这里,公众是一个集合名词,公众组成的群体可以看作是共同体。因此公共利益首先与共同体利益相关。不过这个由单个公众以一定方式组成的共同体,与由单个个体组成的私人性质的共同体存在实质性差别。前已述及,共同体的性质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共同体利益的性质。基于这种认识,公众组成的共同体已经包含着公共性而不是私人性的内涵。

其次,公共利益意为“公众的或与公众有关的”,它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这也决定了现代公共管理转向公众立场是合情合理的)。不过,公众利益并不能代替公共利益。因为公众利益既有纯私人性质的,也有公共性质的;公众除了消费公共物品之外;还大量地消费私人物品。反之,公共利益则应该代表公众利益,否则它就失去了依托而成为一个纯粹抽象的概念。

再次,公共利益与中央或地方政府的供给相关。这是由政府的公共特性所决定的。尽管在公共选择学派看来,政府也具有自利性,但谁都无法否认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这一方面,往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即因为政府是代表者和维护者,而认为公共利益只能由政府来维护、增进和分配。这排除了政府以外社会主体的补充作用。事实上,西方国家大量出现的志愿性团体、社区自治,以及“治理(govenance)”概念的提出都表明:“政府并不是唯一的提供者”(注: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也同样可以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二)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

作为共同体利益和公众利益,公共利益是一个与私人利益相对应的范畴。在这一意义上,公共利益往往被当成一种价值取向、当成一个抽象的或虚幻的概念。以公共利益为本位或是以私人利益为本位,并没有告诉人们公共利益包括哪些内容,它只阐明了利益的指向性。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利益也具有一些基本的属性。

1.公共利益的客观性

公共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叠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基于利益关系而产生的共同利益。不管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公共利益都是客观的,尤其是那些外生于共同体的公共利益。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这些利益客观地影响着共同体整体的生存和发展,尽管它们可能并没有被共同体成员明确地意识到。

2.公共利益的社会共享性

既然公共利益是共同利益,既然它影响着共同体所有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那么它就应该具有社会共享性。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所谓社会性是指公共利益的相对普遍性或非特定性,即它不是特定的、部分人的利益。第二,所谓共享性既是指“共有性”,也是指“共同受益性”。并且这种受益不一定表现为直接的、明显的“正受益”;公共利益受到侵害事实上也是对公众利益的潜在威胁。

以上两种特性都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讲的,但公共利益并不是完全虚幻的概念。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公共利益主要的现实的物质表现形式。一般认为,“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货物。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使用者不能被排斥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注: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如果将非排他性看作是源于产权而派生出的特性的话,那么,它在形式上保证了公共物品“共有”的性质。而非竞争性则从实际上保证了公共物品可以是“共同受益”的。这决定了公共物品是公共利益的物质表现形式;进而,公共物品的现实性决定了公共利益也是现实的而非抽象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共物品的这种特征往往被误解,即公共物品往往被理解为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利益。不能否认这样的公共物品的确存在,但不能借此认为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应该具有这种特征。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利益事实上是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物品来实现的。

从纵向上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共同体利益的层次性来界定公共物品的层次性:(1)全球性或国际性公共物品:世界和平、一种可持续的全球环境、一个统一的世界商品及服务市场和基本知识,都是国际公共物品的例子。(注: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页。)(2)全国性公共物品:提供宪法、法律等制度安排,国家安全和防务,发展初等教育,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公共设施(比如道路),都是全国性公共物品。(3)地方性公共物品:地方基础设施(比如城市道路)、垃圾处理、街道照明、警察保安等都属于地方性公共物品。(4)社区性公共物品:社区绿化与环境、社区治安、社区基础设施等乃是社区性公共物品。

从横向上来说,同一层次的公共物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1)基础性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基础设施一类的公共工程。(2)管制性的公共物品,指宪法、法律等制度安排以及国家安全或地方治安。(3)保障性公共物品,比如社会保障、疾病防治。(4)服务性公共物品,比如公共交通、医疗卫生保健等服务性公共项目。

由此可见,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和多样化实际上代表着公共利益的层次性和多样化。在这一意义上,公共利益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现实的概念了。这是现代公共管理探讨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从而确保公共利益的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的基础。

三、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

从上述对公共利益本质属性的阐释中可以看出,既然公共利益具有社会共享性,既然它具有相对普遍的影响力,那么确保公共利益的增进和分配就应当是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样,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传统观点基本上秉持着管理者的立场,即以政府公共管理作为核心研究对象。这对于探讨政府这个最大的管理主体如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是大有稗益的。不过,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却力图改变这种立场,顾客取向和结果取向并不仅仅是政府公共价值观念转型的目标,它也蕴含着公共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同时,市场化供给机制的引入似乎并没有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政府身上——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甚至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的参与同样能够带来有效的产出和更高的绩效水平。因此,转向公众立场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现实基础。

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公共利益是现实的。它表现为公众对公共物品的多层次、多样化、整体性的利益需求。这些需求与公众个人对私人物品的需求相区别。后者可以通过在市场中进行自由选择、自主决定而得到实现;而前者则需要集体行动、有组织的供给方式才能得到满足。毫无疑问,政府是最大的、有组织的供给主体,这由政府传统的公共责任所决定。但仅仅有公共责任并不能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政府的能力和绩效状况是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是对传统政府理论和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批判的焦点在于政府组织的低效率并不能有效满足公众的需求。即使对这一相对普遍的现实忽略不计,也应当承认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基于这两大前提,必然要求寻求政府以外的社会力量。从西方七十年代以来的公共行政改革实践来看,基本上都倾向于放手让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参与公共物品的供给。改革的成功经验都贯穿着“政府不必是唯一提供者”的多元化主体信念。这一信念应当这样理解:

第一,政府的有限能力决定了它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公共物品。建立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关系是必然的理性选择,也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公共利益的组织基础。

第二,这一信念意味着政府不必直接提供某些公共物品,它可能通过有效的、激励性的制度安排来鼓励其他社会主体参与供给,也可能通过集体购买的方式满足公众的需求。这样,政府既不必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直接提供公共物品,也能够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

第三,政府虽然不必是唯一的提供者,但政府的某些传统责任和职能是不能放弃的,而且某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也就是说,主张多元化供给并不能全盘否认政府的作用。政府毕竟是最核心的公共管理主体。

同时,以公众为立场并不代表公众只是被动的、挑剔的消费者,因而也并不是与公共管理主体相对立的群体。既然公众可以从公共物品中“共同受益”,他们也应该付出相应的“代价”。除了以税收等方式集体地购买不特定的公共物品之外,公民参与也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集体表达利益需求的途径,也是与公共管理主体合作从而降低管理成本的方式。

第2篇:现代公关礼仪范文

1.进行档案管理现代化中出现的问题

1.1档案工作缺乏制度化的管理程序

当前档案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收集不规范。在收集过程中,制度形同虚设,想交就交,不想交就不交,档案收集考核不明确;二是档案整理不规范。近几年发展较快,新档案人员不断进入,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在立卷过程中有的没有按照卷内文件目录顺序进行排序组卷,卷内目录与实际整理文件不相符,卷内资料漏失现象比较普遍。三是档案利用不规范。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借阅内松外紧,借出的档案没有按期归还。

1.2档案工作缺乏长期性、连续性的发展规则

档案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进行了档案的达标升级工作。但达标工作作为一项运动,一次考试在进行,整个过程加班加点,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达标以后,就出现后力不足,没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再由于部分领导对档案综合管理的参与程度不够,对档案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足,甚至有部分还认为档案室就是资料没有地方存放了就放的地方,档案室在某些人眼中成了废纸仓库,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发展规则。

1.3软件开发应用问题

目前我国各地档案部门已建立的计算机档案检索系统有限多相似之处,有很多是低水平的重复,是一种浪费。很多单位过分注重自己出成果而不愿采用别的单位研制的软件,同时封锁一技之长的技术经验。应当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重视通用软件开发应用和标准化工作,通用软件提供灵活扩充的功能和自编程软件接口。各单位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集众家所长,研制优化通用的各类应用软件。

1.4计算机应用两种知识的结合问题

在应用计算机的开发试验中,曾出现两种欠妥的做法。一是完全依赖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去研制,因为他们对档案管理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以致实用性差;二是主要由档案工作者去研制,以致功能低。只有对档案管理业务有着深刻的了解,对改进档案业务有着科学的创想,才能搞好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应用,既要重视计算机软件知识,又要重视档案管理业务知识,二者缺一不可。因此,特别是今后为扩大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范围,更需要两种知识的结合,更需要档案业务人员的主动进取精神。

1.5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准备不充分

虽然一些档案管理部门已经开始进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普及工作,并且较多的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开始进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准备工作,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进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准备工作仍然显得不充分。在一些档案管理部门中,档案管理人员已经开始使用采购的计算机等档案管理现代化设备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但是由于进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有着高质量的数据输入才能很好地实现,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人员在短期内无法进行很好的计算机数据输入,也就决定了在进行实际的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工作中无法很好地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并且由于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所输入的数据量十分巨大,而且大多数是需要手工完成的,因此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工作显然效果不好。

2.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中的思考

2.1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科学的档案管理理论的指导,整个档案管理的发展便会受到影响,也就谈不上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由于纸质载体的时空局限性阻碍了档案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因此电子档案以其存贮方式的高密度、传输迅速、体质轻巧等优势受到人们的厚爱,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猛烈地冲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冲击着档案工作人员的传统理念和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档案工作人员应用先进的思想理念武装头脑,着眼科技发展的趋势,运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档案管理积思考解决档案新新载体方面的问题,如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信息安全、成本收入、载体寿命等,站在时空的高度,总结档案载体从难到易,档案信息传播与转化从慢到快,档案信息利用的时限性逐渐减弱等规律,思考电子档案取代纸质档案时,档案管理工作应当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为适应档案新载体的保护,思考档案馆库的建筑风格,档案库房的设计、室内设计的布置等,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思考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促进档案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2学会现代化管理技术

目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角落,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档案信息,可以广泛的实现档案信息共享。而实现档案的信息共享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理论基础,又要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知识,这样才能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转化,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要学会用计算机和网络知识,通过技术处理,采取必要的手段加以鉴定、利用和保密控制等,以适应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对档案利用的需要。

2.3建立现代档案管理体制

目前,档案管理体制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关系不顺,相互封闭,各自为政,设施陈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浪费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档案管理体制,档案馆与行政机会之间建立合理的关系,档案馆设施设备要达到现代化的要求,以利于档案事业的科学合理发展,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其档案管理职责。

在具体工作中,现代档案管理体制应将传统的档案服务提升为信息和知识服务,在不同的类型档案管理部门进行档案制度建设的试点与探索,进一步理顺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使其朝着有利于档案工作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强档案工作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制度来协调各方向关系,要将依法治档纳入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主旋律。宏观上,依照档案法检查督促档案行为实现宏观的间接指导,微观上依据健全的档案标准化体系,体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可操作性。

2.4建立现代化档案工作机制

好的工作机制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关健,档案部门必须运用体现档案工作特有的工作体制、工作方法进行管理,具体包括管理程序合理,管理秩序井然有序,管理措施得力等,使其更好的保证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档案工作的顺利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档案工作作用于社会的范围越来越大。档案事业要适应新时期的变化,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在管理程序上,建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级负责的档案工作责任制,责任到人,层层抓落实;在工作手段上,建立数字型档案馆,进行档案的全文输入和检索自动化,档案目录做到查则有目,看则有档。

第3篇:现代公关礼仪范文

[关键词]医疗体系;匹配性协作;优化改善;员工关系

一、现代医院员工关系管理的定位和价值

员工关系的概念起源于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是相关利益方为了应对社会动荡下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日益严重的对抗性关系而建立的一套危机预防和处理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和关于企业员工关系理念研究的丰富,员工关系预防和处理体系的管理要素涉及经济趋势、技术水平、时代政策、法律法规、文化背景、权力体系、力量冲突、职能合作和层级协作等多元化领域。

(一)清晰认知现代医院员工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定位

从广义层面来说,员工关系的预防和处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国家职能部门、企业管理模式和员工自身觉醒意识等共通交流对话,拟定和实施相关利益者都能从中获取最大利益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狭义层面来说,员工关系的预防和处理的建立是以企业组织为主体,通过自上而下的交流沟通机制如交谈对话、激励政策、薪酬福利和心理关系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解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激励员工职能落地的积极性和高效益,最终降低企业运营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甚至是增加企业在社会效益层面的积极性作用。从广义层面和狭义层面对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概念性定义来看,现代医院的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有效落实,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如何让员工充分的切实感觉到自己存在本身也是企业发展管理行为的目的之一。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职能模块具体可以划分为劳动利益、信用承诺、秩序冲突、投诉响应、培养留存、危机应对、心理关怀和员工层级等维度的流程化、创造性和有效性的预防处理,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调动企业的各种资源围绕企业诉求和员工需求的平衡性来进行,从而将企业和员工关系之间的冲突性引导至可沟通协调的状态中,将关系危机转变为关系机遇,进一步加深员工对企业的品牌认可度和工作积极性,也为其他观者展示企业的信用体系和承诺兑现能力。

(二)建设现代化医院员工关系管理的价值

医院的良性发展是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健康发展为基础的系统性工程体系,是以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问题的解决为核心的社会公共体系,是以医院内部的所有工作人员和医院组织的经济效益为支点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医院的服务内容、流程、环境、态度、技术和效果等都要体现在医院员工的具体行为当中,只有医院员工的自我驱动力和积极才能够激发医院的发展活力。良好的员工管理体系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员工在工作时间内的积极性和自发性,从而充分地将患者的诉求作为行动选择的首要目的,并最大限度地按照明确的行为标准进行执行,甚至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及时性和匹配性的创新,从而高效率地降低问题的风险性,最大限度的提升医院的品牌知名度和信用体系。良好的员工关系体系能够充分对企业和员工关系出现问题是进行预警,并能够调动相关资源及时将冲突本身的危害性及可能引发的二次伤害降到最低,也能够通过解决员工的物质诉求和精神需求降低员工培训的成本,并进一步提升医院内部的运营管理效率和业务运作效率。

二、现代医院员工关系管理面临的困境

制约员工关系管理的良性运转是内外各种因素的相互交织的结果,尤其是在信息化高度纵深化和员工个人意识觉醒的现代化社会,处理好企业尤其是医院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与经济、技术、政策、薪酬、制度和管理人员等多个方面紧密相关。

(一)职责能力流程标准化不足

在很多医院的员工关系管理过程中,很多高层、中层或基层在处理与员工及同事的关系中,由于缺乏足够标准化的标准作为参照,使得员工关系的处理上缺乏灵活性和适宜性,尤其是对员工关系的问题界定层面,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和流程化的评估界定体系,在处理冲突时缺少必要的和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如人事部门的干预处理,这就导致很多冲突性管理在被发现和解决前就被隐藏下来,从而为以后衍生出更大的问题埋下的根源。

(二)激励评估机制的不完善

很多医院在员工关系的管理上,容易出现滞后性的现象,无法通过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绩效评估机制将员工关系的冲突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前置,提前将解决方案嵌入员工关系的管理流程中。缺乏对员工个体优势劣势的科学界定、部门工作职责能力标准的差异化制定、绩效管理人员认知能力不足、员工工作绩效指标量化困难、员工工作作为流程缺乏实时性引导、工作结果沟通对话渠道匮乏、绩效考核内容仅聚焦薪酬和职位晋升……激励评估机制的不完善,无法引导员工聚焦于绩效考核指标背后的岗位责任,无法约束绩效评估者和员工关系管理者聚焦于员工表现,从而无法实现员工的工作质量大幅度提升。

(三)信息数据化程度相对滞后

在大部分的医院内部的信息化平台,功能模块的开发和使用主要聚焦于与医疗相关的挂号、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并未倾向于员工关系管理尤其是广泛化的绩效管理系统。而在员工关系管理问题上,导致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更多地集中于员工在绩效评估方面与管理层的冲突,但是在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中,并未从绩效指标、考核时间、评估流程、绩效结果、问题反馈、沟通对话、岗位性质、技能提升和科室类别等领域进行全方面的信息化和数据化考量。忽视了通过员工个人需求的精细化分析、洞察和支持,从而降低员工对自身利益、权利责任和方案供给等方面的时间成本和决策成本,提升医院对员工需求的差异化关注、能力的精细化评估和成果的全面性界定的效率和质量。

三、现代医院员工关系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策略的探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区医院数量和医院内的各项事业不断逐步的增加,这就导致了医院从业人员数量随之不断增加,也为医院的员工关系处理和管理增加了各种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要以一个基础性的评估标准体系来衡量、评估和界定员工关系的问题和处理方案,我们要将医院运营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员工利益等相关利益方纳入基础性的评估标准体系中即绩效评估管理体系,以此为核心对医院管理层和基层员工的行为标准、相互关系和岗位职责进行清晰化和系统化的限定,从而为员工关系的管理提供充足的决策依据。

(一)建立自下而上的基层员工信息反馈渠道

为了建立医院员工关系管理体系,其基本原则就是保证基层与能够最大化地向相关管理层进行问题发生前的征兆、问题发生时的方案和问题发生后的建议等信息的反馈沟通。我们要通过各种信息反馈渠道如员工满意度调查、沟通座谈会、微信小程序和关系问题管理危机的管理团队的明确性等方式来进行全年的信息收集、分析和评估,从而及时发现医院潜在的危机和问题,及时减少和纠正相关的低生产率、高耗损率、高流动率和高浪费率的行为动作,同时及时了解员工的发展需求并由此制定匹配性的激励体系,从而激发员工的自我驱动力和创造性。

(二)建立动态化的员工关系跟踪机制

员工关系的管理工作是以员工进入医院前的筛选选拔到员工离职后与医院停止关联为止,其中的流程体系包含员工招聘、筛选、培训、激励、纪律、沟通和冲突等全环节。招聘员工的时候,要从员工对医院价值观和文化使命的认可、与岗位职责的匹配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筛选,并最终录用且建立个人信息化数据档案;员工在初期进入医院的适应性,尤其是工作强度的接受度和工作能力的匹配度层面,通过培训和具体工作来了解员工的未来发展的动态性和问题处理行为习惯;员工在正式工作期间对激励体系的反应和纪律的遵守程度,尤其是在出现理念的冲突时,双方的沟通是否在安全的、良性的环境下进行处理。通过这种流程化、动态化的员工关系跟踪机制,能够提高医院对员工关系问题的提前预警和高效处理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员工心理疏导系统

医院员工面临的医疗任务繁重、工作时间动态调整和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都会导致员工的心理出现高负荷的状态,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导致工作关系出现紧张和冲突问题。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员工心理疏导系统,通过心理评估、危机干预等方式进行心理动机和行为举止的评估、界定和干预,既能防止关系问题的进一步扩大,也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为医院的员工和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精神文化层面的支撑。

(四)优化改善员工关系管理系统信息数据化

目前大部分的医院都引入了信息化平台,更多地集中于医疗服务数据、诊断数据记录和数据存储等层面,在员工的态度、感受、建议和需求等层面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收集和响应,导致医院无法建立动态化的记录更新、标签分类和分析洞察机制,无法保证医院将绩效管理范围进行规模化、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推进。我们要建立能够承载医院内部员工能够记录的各个层面的信息数据技术平台,为员工提供充足的技术操作和新鲜的信息化理念,创造可执行、便利的信息平台进行记录、反映和沟通,提高各种可能的问题信息在平台上的曝光度,从而最终提高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信息抓取和问题处理效率。

(五)建设相对独立的员工关系管理监督体系

目前大部分的企业包含医院系统都逐步重视和关注员工关系的管理体系的搭建,在员工关系问题处理的过程中,我们要保证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在领导层处理员工关系问题时人力资源部门要在场进行记录,并监督员工关系管理体系中的领导层和员工层,从而确保领导层在员工关系问题处理方面的科学化和标准化。现代医院的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充分立足于员工的成长需求,积极地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平台和激励体系,利用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绩效评估标准推动医院员工与企业对话沟通的高效率、科学化和安全性,从而提高现代医院员工管理体系的系统化运转。

参考文献:

[1]余少女.绩效考核措施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价值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8):96-98.

[2]刘善.试论平衡计分卡在医院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新经济,2016(18):124.

第4篇:现代公关礼仪范文

[关键词] 现代化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制度 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医院档案管理虽然不是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档案管理对医院的发展意义深远。基层公立医院档案管理中的问题较多,影响到了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在基层公立医院实施现代化档案管理是当前医院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基层公立医院现代化档案管理的要求

现代化档案管理是当前各单位档案管理的普遍模式,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现代化档案管理注重以下几点:(1)要及时收集各类档案。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以往很多档案都是后期不断补充的,但是在信息化社会中,如果不及时收集档案信息,那么可能会产生遗漏,从而影响档案的质量,所以现代化档案管理中必须要及时收集档案信息。(2)实施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档案管理中要求对档案管理中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按照规范程序进行。(3)数字化档案存储。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医院档案管理势必也要进行一定的转变,从纸质档案转化到电子档案,要尽量节省存储空间,降低档案管理成本。(4)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现代化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采用计算机进行档案资料存储和传输,能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各个群体的需求。

二、基层公立医院现代化档案管理中的问题

1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未有清楚认识

由于基层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不高,因此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有限。一方面,基层医院的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认为档案管理不能直接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所以没有为档案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一方面,医院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度不高,甚至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也认为自己的工作不重要,没有工作热情,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档案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保管和利用。

2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因为基层公立医院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因此并未制定适合本院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责任制度、档案管理考核制度均缺乏,必然导致医院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较多的漏洞。比较常见的问题有:因为没有对档案的借阅、复制等制定严格的规定,很多档案使用者忘记归还档案,造成档案丢失;因为没有严格的归档措施,很多档案归档不及时,后期收集不全面,给使用者带来麻烦。

3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虽然目前在一些基层医院中已经逐渐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管理档案信息,但是在较为偏低的地方,依然以纸质档案为主。而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设备老化、管理软件不合适等情况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并未从根本上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4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基层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与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直接挂钩,就我国基层医院目前的情况而言,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具有专业档案管理知识的人较少,大多数人员学历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与现代化档案的管理要求不符。同时基层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较低,工作不细致,出现管理失误的情况较多。

三、基层公立医院现代化档案管理的措施

1提高医院现代化档案管理意识

要提高基层医院整体现代化档案管理意识,首先必须要从医院领导入手,要促使医院领导站在促进医院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对现代化档案管理的作用深入认识,加强对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其次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档案管理人员要站在自身工作角度,从大局入手,支持医院推进现代化档案管理改革,积极对以往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缺陷进行总结。最后,要加强医院其他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认识到档案与自身利益的关系,积极为现代化档案管理献计献策。

2制定现代化档案管理制度

制度是保证活动规范性的重要条件,基层医院要实施现代化档案管理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要从档案的收集、归档、使用等各个环节制定具体的制度,对各环节的目标应该明确,做到条理清楚,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另外针对电子档案的保管,除了对于档案信息的检索、查阅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之外,还需要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做好档案备份,防止重要档案丢失。

3做好保障设施

基层医院实施现代化档案管理就是要全面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因此必须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做好准备工作。在硬件方面,基层医院要加大投资,以本院实际情况为依据,配备足够的计算机、硬盘作为档案的存储设备,同时配备打印机作为档案应用设备。在软件方面,由于目前市面上的管理软件较多,基层医院必须从自身情况出发,选择与本院档案管理工作相适应的软件系统,另外,在选择软件系统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与其他医院的联系,尽量做到各医院间档案管理软件兼容,实现档案资源共享。

4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医院发展中形成的各种档案资源是对医院发展历程的真实反映,其价值不言而喻。档案管理的目标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因此在现代化档案管理中,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服务意识,加强对档案资源的开发,为档案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档案管理人员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对部分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要扩大医院档案信息的服务范围,除了部分涉及医院隐私和个人隐私的档案之外,医院应该要扩大档案资源的公开性,让更多的人应用档案资源。

5重视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

基层医院档案管理水平落后很大程度上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关,因此在现代化档案管理中要重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一方面要重视业务素质,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同时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对医院相关情况有清楚了解。另外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确保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认真、仔细。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基层公立医院档案管理水平较低,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是造成这种现状的最主要因素。实施现代化档案管理是基层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基层公立医院必须要从人员、设备、制度、思想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沈娜,李诗,李长庭.浅谈医院档案现代化管理与创新[J].企业导报,2012(2)

[2]谷奇.浅议基层医院档案现代化管理[J].科技信息,2013(2)

[3]孙奇,孙富国,张斌.医院档案现代化管理之浅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3)

第5篇:现代公关礼仪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特点;

Abstract: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industry make a spurt of progress, especially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construction density increases, the birth of a higher dem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o ensure safety in produc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gives the suggestions to control.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而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不同项目地点不同,不比工业生产的稳定性, 因此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多,易产生质量问题。工程质量是建筑项目的灵魂,因此,如何把握好工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工程质量,是在建筑施工中永远存在的问题。

1 建筑工程的特点、原则

由于建筑工程是一个极复杂的建设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繁多

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立项、规划、设计、审核到施工直至竣工验收。建筑工程质量受到工程技术环境(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劳动组合、劳动工具、工作面等)、人文环境(当地风土人情、社会治安、富裕程度等)的影响。任何一环节出现偏差都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1.2 工程质量波动性大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很多,如材料性能的差异、机械设备正常的磨损、环境微小的波动、施工方法不妥等偶然性因素均会引起建筑工程的质量波动。建筑产品在建设中要尽可能把质量变异控制在偶然性因素范围内。

1.3 工程质量受制因素多

成本和进度是制约建筑工程质量的两大因素。因此,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合理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正确分析投资偏差,使质量、成本、进度三者对立统一,在安全文明施工的前提下确保工程质量。

1.4 工程质量存在隐蔽性

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很复杂,施工工序交接很多,隐蔽工程多, 不及时检查或是只看问题的表面, 就容易判断错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出现不符合建筑工程质量标准的产品。

1.5 工程质量事关重大

工程质量关系到社会公众安全,任何工程事故都可能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工程质量是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建筑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信誉已成为企业的共识,只有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建筑业才能稳定的发展;工程质量是国家经济建设效益的基础,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利益,劣质工程会因返修、加固、补强等增加人工、机械、能源的消耗。同时,劣质工程使用年限短,降低资源利用率。

2 具体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一般质量控制是对五大影响因素的管理控制,即施工管理人员素质、施工工艺方法、建筑材料及构配件和设备质量、质量管理体系等五方面,我们应尽力从各个环节保证工程的质量。

2.1 优选施工人员,奠定质量安全基础

人员素质是参与建设活动的人群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作业能力、组织能力、公关能力、经营能力、控制能力及道德素养的综合体现。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能为工程质量控制奠定坚实基础。高素质管理者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 施工人员具备较强的技术水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就会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等。

因此,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必须要考虑到人员素质,充分调动人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建筑单位应牢固树立施工人员“质量第一”的意识,充分挖掘员工潜能,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并通过物质精神奖励全面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人员素质。

2.2 采用先进施工工艺方法,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工程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紧密相关。施工技术指建设项目在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和施工组织设计等。在制定和审核建设方案时,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操作、经济等角度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工艺先进、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措施得力、操作方便,确保工程质量。

施工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质量特性设置质量控制点,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定要求。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从各个方面努力提升建筑工程最终的质量。为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质的飞跃,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保证施工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以确保工

程质量。

2.3 购置合格机械工具,采取合理安装

在工程实践中,工程所用的机具设备不仅要符合质量标准,还要合理安装,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还须经过有关专业部门验收才能使用,同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来保证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施工机具的控制库管员要对施工机具妥善保管,分类存放,并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治理。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守操作规程,领用工具时要向库管员说明使用目的,按照施工机具领用登记制度,以谁领用谁保管谁负责为原则,共同保证机具正常的使用寿命。

2.4 严控材料质量

工程材料质量是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的保障。工程材料品种繁多、用量大、质量及档次相差悬殊。建筑工程应尽量使用高质量材料,这样不仅带动了建筑材料、部件、设备质量和整体工程质量的提高,还能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及标准化意识。针对建材市场产品质量混杂情况,材料进场前必须先报验,材料进场后须依样品及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报验合格才能使用。采购人员采购时,也要严格执行材料的检查验收手续,保证采购材料一次合格。此外,应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保证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进而确保工程质量。

2.5 建立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一,应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政府职能,不能因工程监理制的推行而削弱其力度:二,加大对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表现的监督力度;三,加大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力度:四,施工企业必须改进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最后,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构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只有企业结构合理、功能优化、职责分明,才能成就高质量建筑。

施工单位在保证质量的环节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实施全方位管理。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再行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质量计划和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质检,其结果要通过定量分析得出。

3 结语

建筑工程中,质量管理与控制应该是全方面,全过程的。现代工程项目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项目的复杂度增大,因此,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需要通过更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来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及经济效益, 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胡君英.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建筑工程,2011(1).

[2]黄有良.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西部科技,2006(10).

第6篇:现代公关礼仪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 财务 管理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并推行网络财务,提供互联网环境下实行财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和监督等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方式及各项功能,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管理数字化,并最终实现管理信息化。

1.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1.1财务管理软件的发展滞后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开发出融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于一体的财务管理软件,而目前绝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财务软件只是用来做账和核算,对外提供会计信息资料,很少有软件能同完成预算、成本管理、资金核算的需要。对企业来说,提供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含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审计监督为一体的财务管理软件是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国外大公司的一些软件在考虑企业集中管理的功能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也不完全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特点;而国内的软件虽然对个别行业的单体企业管理功能的开发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仍不符合大型企业集团实现集中统一管理的需要。因此,如何加强我国软件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财务软件,是推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又一个难点。

1.2传统会计流程存在缺失。在传统的会计体系结构中,当某项经济业务发生时,该经济业务历史记录的简化版本资料被送到财务会部门。会计信息系统以汇总的方式重复存储数据,难于反映经济业务的本来面目;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体系所反映信息往往滞后于业务信息,信息的滞后不仅影响了信息的质量,降低了它的相关性,以至企业无法从效益的角度对经营生产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当IT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之际,许多组织的财务人员积极将IT技术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人们在传统财务会计体系结构的束缚下,并没有充分发挥IT技术的优势重新设计财务会计流程,只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手工的流程。传统会计流程下,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时,业务部门要处理单据和记帐,财会人员还要根据业务单据(采购发票、销售发票、入库单等)编制记帐凭证,并将其录入到系统中。

1.3信息失真、信息不集成,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现代企业管理最根本的是信息的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物流、资金流。然而,当前我国相当多企业的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没有做到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数据采集、处理口径不一。或出于各自的利益,企业管理部门间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另外,由于应用的软件不够统一,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造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企业的各种业务信息不能实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信息在集团内部缺乏必要的集中和控制,表现在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业务信息数据按纵向和横向分割,形成诸多信息的孤岛。信息的不真实,直接影响企业的科学决策。

2.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具体解决策略

2.1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管理观念彻底更新。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现着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它不是—个单一的IT系统,而是—个极其复杂的多系统组合,不但涉及个性作业流程,而且要求改变领导方式、内部政策、组织结构、考核程序和标准,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它带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它是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例如并行的工作流程、以任务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扁平控制模式等),对传统财务模式的工作环节、工作单位、工作步骤加以判断,并对逻辑关系、时间耗费、可否并行等进行分析研究,大胆创意构思出能够最佳地完成统一工作任务或目标的一系列工作单位和环节,以求在质量、速度、成本、服务等各项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得到改善。

2.2培养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的复合人才。 首先,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训。企业要对这个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参与国内相关组织的软件培训,这种规模大的培训不仅成本低,而且能与很多企业的同行沟通和交流,针对性也很强,能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效果。其次,可通过产学研的模式来培养人才。当前的现状,是企业需求与人才供应的脱钩导致的,应通过产学研的模式,定点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专门培养财务管理信息人才,这不仅能为企业解决人才忧患,也为毕业生能在一毕业就能适应新的工作。最后,建立人员培训制度。企业必须在系统建设初期开始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并在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以提高财会人员及其他员工的相关业务素质。

2.3财务、业务一体化,实现信息集成。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业务和财务的完美结合,即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因此,用统一的信息管理软件,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从而建设有效运转的信息系统。逐步引进、消化、开发使用国际先进的ERP系统软件,是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通过建立统一的计算机平台,采用统一的信息管理软件,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数据共享,管理统一,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成本控制为重点,建立产、购、销、存一体化的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做到“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 和数据共享, 真正为决策服务。

2.4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发挥企业监控作用。企业除了实时掌握各部门的动态情况,业务的变化外,最终要进行数据的合并,掌握企业整体的资金运作动态及企业发展状况。过去由于企业各部门或子公司的会计核算不规范,处理依据不统一,成本费用的划分标准不统一,致使上报的数据不规范而损害了数据的参考价值,甚至由于数据的不规范给企业决策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在启用财务管理系统以前,企业一般情况下会将提供的报表数据进行合并,然后企业高层再将各部门或者子公司提供的报表数据进行合并。报表提供的表面数据不能清楚地分析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且可能具有不真实性。现代财务管理系统提供了账目合并的解决方案。通过系统对会计核算的规范程度控制,由高层界定成本费用的划分标准并通过系统对标准进行有效的控制,各部门或子公司的数据更可靠,高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各分公司财务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合并后,再输出报表。并在系统财务分析的帮助下对企业各行业、各地区的运作情况,取得了很多的帮助决策的信息,提高了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企业的账务数据按不同的管理角度汇总后,能够进行多维立体分析。因公司在汇总中可以直接查询每一财务数据的数据来源,从而企业高层可以横向比较各经营中心的业务运行情况,分析哪一个地区经营状况较佳;或各经营中心横向比较下属企业的运作情况,为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结束语

第7篇:现代公关礼仪范文

【关键词】医院供应室;管理;发展方向

现代医院供应室的工作质量能够直接地影响到医疗护理的质量,其宗旨是满足临床的需求,其核心为尽可能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医院供应室的质量控制以及员工的素质都应该在不断提高,物品器械的清洁、消毒、灭菌以及设备都要不断更新[1]。自2009年12月1日卫生部了关于消毒供应室三个强制性标准,各地供应室在不断提高各方面工作质量,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针对目前医院供应室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医院供应室的现状,应该更加注重各环节中质量的监控,在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地进行管理质量的持续发展,不能仅仅对现存的问题以及缺陷进行改进,还要对其中不符合管理发展方向的项目进行不断改进,以求现代医院供应室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临床而服务。

1目前医院供应室的不足状况

1.1人员结构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其中以年龄偏大的护士占大部分,同时可能由于部分领导对医院供应室的重视程度不足,将一些无法安置的人员安排在供应室工作,导致了人员的结构和队伍不稳定,工作人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均衡等问题[2]。同时由于工作人员能够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较少,人员的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老化。还有些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不足,不注意对自我的保护,在处理污物的时候不愿意使用围裙、手套以及护目镜等用品,导致其身体的暴露部位以及衣袖等部位被污染。再者有些工作人员不重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对器械以及管道的清洁不到位,甚至有的导管内还残留有血渍。

1.2一次性无菌用品管理在一次性无菌用品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次性无菌用品入库时发觉生产的厂家所提供给的质量检测灭菌报告批号出现错误,或者入库的一次性无菌用品没有提供质量检测报告单,甚至有的厂家所提供的无菌用品其外包装贴的仅为消毒合格证,诸如此类的无菌用品仍然入库使用[3]。

1.3设备设施供应室使用的设备陈旧并且设备的数量不能满足需求,同时由于一些操作人员的水平不足导致了某些工作的预期目标不能按时完成。

1.4外来器械管理由于外来器械在各级医院使用,部分医院由商负责清洗以及包装,而供应室只负责对其进行灭菌,但是有些商并不具备有器械清洗以及包装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器械的清洗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对医院感染所造成的潜在隐患也是不容忽视的[4]。

2管理决策

2.1院领导的重视医院领导应该对医院供应室的重要性引起重视,供应室应该设置在医院内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区域,并且布置合理、规范,建筑面积要足够并且建筑的设计要符合要求。供应室内采用现代化的消毒以及清洗设备[5],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

2.2合理配备工作人员对于供应室工作人员的配备,不仅应该注重个人的素质以及工作的能力,更加需要注重整个工作系统的效应,配备有不同学历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工作人员,能够使人与人之间优势互补,达到整个工作系统的优化。

2.3技术支持根据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特点,可以有计划地组织进行院内以及院外的学习培训,强化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除了注重知识的培养外,也要注重对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其具有“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6],才能更好地为工作服务。

2.4设备更新及网络管理医院供应室应该根据医院的需求及时地新添设备或者更新原有的老旧设备,以保证供应室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同时对供应室实行网络管理,通过联网的方式传达供应室要送达各科室的物品,通过网络的形式为临床工作服务,能够有效地减少物品的浪费以及无菌物品的反流现象,更加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更可以帮助减少发生院内感染。

3管理及管理方向

3.1健全制度要加强医院供应室的管理,首先应该建立起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供应室的工作要求以及质量标准协同管理,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加强管理,对管理更加细化,规范整个工作的过程,并有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可以追溯,对于在质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以求实现供应室的各项发展目标。

3.2加强防护工作人员在污染区工作时要做好各种防护准备,因此要加强对人员防护意识的培训,避免人员在接触废物是徒手进行操作,若是有特殊污染的器械更好做好标记,同时对各种医疗器械进行清洗要规范其操作流程。

3.3小组考核制度[7-8]对供应室工作人员建立小组考核制度,建立起文件式的质量控制标准,由考核人员分工进行督察并不定时地进行抽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物品的洁净程度、包装是否规范、各种穿刺针是否合格,对打包的合格率以及灭菌的合格率均应该达到100%,对不符合规范的内容要及时进行整改。

3.4严格灭菌要严格进行灭菌程序,做好各个方面的监测工作,每天要检测使用的灭菌器是否完好,装载物品要严格规范,使用各种手段对工作进行检测。每天要记录各种检测的结果,若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同时为了对消毒灭菌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对于消毒过程中的设备、操作台、环境以及工作人员的手卫生等均应该作为检测管理的重点内容。

3.5改进服务供应室最终仍是服务于临床,因此要及时征求临床反馈的意见以及建议,应与临床工作及时进行沟通,在工作中形成互动,供应室通过自身的工作质量取得各临床科室的支持、信任以及配合,供应室根据临床反馈的信息实行自身的质量改进,以求更好地位临床工作而服务,例如根据各科室的要求合理地安排运送的时间以及运送的次数,对于某些科室长期不使用的物品进行回收,做到资源的共享。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供应室是医院感染中一个需要重点控制的部门,要建设其现代化的医院,就必须配备有一流的医院供应室,需要不断地加强供应室的管理,明确其管理方向,使医院供应室更好地为临床服务,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翠.区域性医院供应室一体化管理的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1,9(3):473-474.

[2]潘继瑛.探析现代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持续改进[J].吉林医学,2010,31(27):4844-4845.

[3]麦桃香,谢春梅,唐小龙.医院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J].中华全科医学,2006,4(3):358-359.

[4]李洋.医院供应室物品信息管理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0):63-64.

[5]Greenberg,A,Angus,H,Sullivan,T,Brown,AD.Development of a set of strategy-based system-level cancer car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Ontario,Canada.Int J Qual Health Care,2005,1236-1238.

[6]姜涌,王艳丽.供应室管理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9(03):153-154.

第8篇:现代公关礼仪范文

[关键词]职业道德 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85-02

某中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时,利用业余时间在一餐馆打工。老板告知员工,洗盘子时要洗6遍。该学生一开始,很是认真,洗够6遍。干得久了,发现少洗一遍也能洗干净。于是悄悄地改为5遍。后来,如法炮制,次数又减少。这样下来,他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远远超过一同打工的另一日本籍员工。因为交情不错,中国留学生悄悄地传授“经验”,少洗一遍也很干净。日本人听了,很不理解问“规定是洗6遍,怎么能少洗一遍呢?”

试想如果你是该企业老板,你愿意雇佣哪一位员工?

现代企业的飞速发展对企业职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仅表现在对技术和知识水平的要求上,同时还表现在对职工职业道德的要求上。任何一个企业,如果职工自律性不强,就很难做好员工,更难以跟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职工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本职工作,才能不断忘我地求索,使知识、技能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素质,为竞争胜利提供前提条件。所以加强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自律意识,增强员工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培养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是一个现代企业绝不能忽视的大事。

一、职业道德是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一般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环境、企业规章制度、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之道、企业目标、企业作风、企业礼俗、企业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企业职工职业道德、以及企业形象等等。

由此可见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占一席之地,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职工职业道德培养在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现代企业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呼唤职工职业道德

现代企业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的前提是企业职工拥有相关的职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招聘会上,招聘单位经常这样问应聘者“请问你到这家企业就业,有相应技能吗?”这向我们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职业技能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对职工的技术和知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社会需求变化加快,企业经营环境变化莫测,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及时收集、处理和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才能灵活地适应各种变化。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合格的职工队伍,职工的职业技能不仅仅决定着求职的成败,从某种程度上说员工的优劣影响着企业的成败。这些都要求企业的职工必须不断学习,精益求精,掌握现代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现代企业提高产品服务质量要求职工应具备认真态度和敬业精神。因为敬业的员工具有较强满足感,而具有满足感的员工在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不会有挫败感;敬业的员工能去真正了解公司战略方向和目标:敬业的员工清楚自己的工作与公司目标和成功间的直接联系,所以乐于奉献。

现代企业提高产品服务质量要求职工忠于企业。员工的忠诚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大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员工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职工职业道德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美国人力资源专家在员工培训班中讲了耶鲁大学的一项跟踪调查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问参与调查的学生们:“你们有目标吗?”只有10%的学生确认他们有目标。然后研究人员又问:如果你们有目标,那么,你们是否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了呢?”这次,总共只有4%的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20年后,当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追访当年参与调查的学生们的时候,他们发现,当年白纸黑字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写下来的人,无论从事业发展还是生活水平上,都远远超过了另外那些没有这样做的同龄人。不说别的,这4%的人所拥有的财富居然超过了余下96%的人的总和!专家说,这些人之所以有明确的目标,那是因为他们有“洞察力”,说白了就是有“创新”意识。结论是:意识决定行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失去了创新,企业将停滞不前。现代企业要求职工提高创新意识,努力钻研、革新、发明创造,具备创新能力。

三、提高职工职业道德的措施

(一)实施与绩效挂钩的奖励制度

职工敬业的主要动因是薪酬。企业利用薪酬奖励和认可职工,可以令员工产生自己是企业的重要一分子的感觉。所以企业将奖励与员工的个人绩效挂钩,可以促进职工保持和改进绩效。企业可以多树立成绩突出、道德修养较高的典型,使大家有榜样,并开展竞争。

(二)重视对职工的学习培训

职工培训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措施。职工培训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例如:组织业绩突出的职工去外地参观先进企业,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进修予以报销费用等。据有关调查,进修培训是许多职工看重的一个条件,因为金钱对于有技术、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是暂时的,一段时间可以,长时间不行,他们更看重的是通过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三)帮助员工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能帮助员工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公司,员工的敬业度要高的多。在员工敬业度高的公司,员工每年大约会与其主管或外聘咨询师会谈两次,讨论他们的职业发展。

(四)向国外学习,向优秀企业学习

第9篇:现代公关礼仪范文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ce and objectives of modern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hospital, analysing causes of common problems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the hospital, combining the author's practical experience, this paper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work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 finance ,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core posi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hospital management work to maximiz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under market economy.

关键词:现代医院;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Key words: modern hospital;financial manage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30-02

1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的意义及工作目标

1.1 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以下几点意义:①财务管理和医务管理一样,是医院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系统化,是完善医院管理体系的要务之一;②科学的财务管理是实现医院社会效益的基础。作为具有特殊社会职能的事业单位,医院的经营服务需要以物质资源为保障,完成其各项福利职能和服务功能;③高效的财务管理有助于医院对经营环境的适应。金融、资源等背景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医院管理者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分析研究和控制功能,充分发掘卫生资源潜力,尽可能降低成本消耗,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空间;④财务管理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现代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其进行医疗技术、设备、管理等各方面的创新工作,运用合理的筹资方法和分配方式,进行医院的重点学科建设和基建投资,是医院长期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1.2 工作目标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的工作目标,应结合医院自身的现存问题及经营特色,在社会性和经济性兼顾的原则下,健全财务内部管理机制;在保障医院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的有效性;拓宽筹资渠道,为医院的长期发展计划进行科学评估和理性投资;如实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实现对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与控制;力求在不断完善医院社会功能的同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2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前我国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尚未完善,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传统财务管理观念陈旧,缺乏风险意识一直以来,医院都存在着重医疗轻管理的现象,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对医院经营活动的重要影响常常被忽视。经济管理观念的陈旧使大部分医院存在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利用效率低下,成本与效益核算不科学,甚至是账务混乱、监督不力等现象,严重束缚了现代医院体制的改革速度。另一方面,一些医院的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市场意识,对医院资产结构的不合理视若无睹,导致医院在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2.2 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管理者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直接导致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与道德水平难以达到职位的要求。岗位流动性大,使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和较有潜力的高学历毕业生思想不够稳定,不能安心工作。此外,传统的工资体系在当前形势下无法达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通过竞争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3 管理系统的制度尚不健全一些医院缺乏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和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工作随意性强,时间成本浪费严重。由于经济核算不明、责任认定不清,常造成资金管理混乱和账务信息失真等现象,如材料实物与账目不符,或盲目购置设备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的现象,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

2.4 预算编制体制亟待完善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的编制可以对医院的经济活动产生重要的控制和约束功能。但一些医院的预算编制却存在主观、粗糙、脱离实际等缺陷,让严肃的财务预算程序流于形式。或者没有科学的核算技术和准确的核算成果,或者没有形成制度性的规范给以刚性落实,使预算管理失去了在控制经济活动中的导向性作用。

3加强现代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作为公益事业单位,既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同时也是市场体系中的经营者和消费者。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必须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结合自身的资金、建设情况,积极开展财务管理部门的制度创新,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避免经营风险的出现。

3.1 深化认识水平,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必须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观念,并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由记账查账转为对医院宏观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财务管理,致力于在保障优质服务的前提下,以低成本、高效率赢得市场。医院管理者及财务人员应深化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运用管理会计学原理,对各个财务风险点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控制,从而因应市场变化做出预测,平衡经营收益与风险,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企业对不确定因素的应变处理能力。

3.2 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建立并落实完善的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应首先明确岗位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次,要调整财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使其逐步脱离传统的会计业务,转而强调对财务分析预测、战略计划制定与经营过程改进等的学习,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加强电子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财务管理技术的培训。此外,还应着意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其能了解落实国家及医院内部相关制度。培训的同时也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政策,用待遇的提高维护专业人才的工作热情和成就感,并制定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关注个人的全面发展。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是预防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的必要手段,通过财务信息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作用。

3.3 做好预算管理及成本核算等各项工作①预算管理:根据经济环境的宏观因素和医院自身的发展计划,以统筹兼顾、积极稳妥为原则为医院年度、月度经济活动编制详细、合理的预算,并对预算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和相应的调整。开展多层次的绩效考核评价医院的经营成果,通过与预算的对比找出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②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预期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手段,通过对医疗服务、药品、能源成本的控制,减少不合理的支出和重复投资,促进医院走向高效、低耗的健康发展之路。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兼顾医院的社会效益,不能以降低医疗服务水准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③合理分配:不但包括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成绩的员工体现不同的薪酬,更包括对医院资产的合理分配。要确保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和特色医疗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并充分重视人才的引入和培训。在这些方面,应给与一定的资金倾斜,以期通过特色技术的提高赢得市场份额和未来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经营者只有将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中心工作来抓,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财务部门评估、计划、控制、决策等多方面的职能,才能确保医院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促进医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代军.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02).

[2]王玉.浅析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