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忆读书课堂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英语新大纲中,关于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初步应用交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那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是学好英语的几个好习惯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在课堂上积极寻求老师的语言点,训练听力。
听力在平时考试中占有20分的分数。除了平时听广播、听磁带、看英语电影,听力的关键,还是在英语的课堂上,课堂才是听的主阵地。学习一个新的语言项目,在必要的复习,引入新课之后,一般都是从听入手――听老师口头介绍,演示新的内容,紧接着是教师进行初步的口头操练与练习,然后是把书合起来听课文、看书、认读,朗读课文,将听懂转入读懂认得。其中合上书听讲就是相对独立,相对专门化的一个听力训练活动。因此课堂上寻找老师的语言点,这就要求我们学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语言一出即逝,不容你慢慢考虑,必须立即记清、记住。快速反应,这样就要求听者注意力高度中,认真倾听说的内容,所以进行听力训练必须重视注意力的训练与培养,并培养耐心和专注的良好习惯。
此外,听的目的是听懂老师所说的内容。这就离不开记忆,所以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尤其是在英语考试听力题中,短文的理解,就是边听边作记录,手脑并用,强化记忆。
训练听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记忆力。因此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对学好英语有好处。
二、抓住朗读的机会,训练读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样样不能少。那么读与说有什么区别呢?说,那是学生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听懂了老师的话,才能说出来。而读,是读编辑们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好的东西。那么,,为什么还要读呢?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好好地读,是为了我们能好好地说。俗话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感知过程,是一个记忆过程。机械地读也是读;有感情地朗读,符合人物角色的朗读,这样读才会让人身临其境。例如在教材中:Eddie 和Hobo的对话,每上到这一课,听到磁带中二者的对话,学生往往会发出笑声:一、是因为内容有趣,二、是它们的讲话符合人物角色性格特征。英语读书也要求读得欲扬顿挫,象唱歌样的好听。我们除了平时学老师读,也可模仿磁带读,同座位读,晨读等等。在英语教学中,常发现每次当有齐读的时候,就会有学生乘机溜号,假读、偷懒地读,或读一读,歇一歇,殊不知,这会放弃了一次学习、训练的机会,有弊而无一利。因此我们老师平时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在课堂上的读,其实背书也是读,不过我们老师要予以检查,不能糊弄,不能走过场。常读英语会让我们的说更流畅,知识点记的更牢,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训练写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听家长这样问老师:我家小孩,蛮聪明的,老师你讲的东西,他一听就会,一听就能记住,打开他的英语书,没有笔记,这会影响英语学习吗?我的答复是:肯定会,一定会,往往这种小孩考试不可能高分,尤其是进入初中后单词的增加,语法的深入。俗话说的好:“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忆它是一个巩固的过程,有暂时性记忆到永久性记忆,直至终身难忘。更何况进入初中后,新的知识语言点、语法、用法的量远远超过小学,可以说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新单词,词组、句子结构等新的知识点。因此,如果出现以上这种不重视课堂笔记的情况,时间一长就会淡忘,也许老师特别强调的都忘记了,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课堂笔记可以帮助你实现复习巩固的目的。在课上把内容写出来,训练了写,也考察了听。课堂笔记的内容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是我们同学完成作业的相关依据。学生不可能把书上的每个字都记下来,所以在做课堂笔记时,我们老师要教会学生做笔记,并不是像有的同学那样老师讲的每个字都记下来。进入初中以后,一个单元有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Vocabulary, Grammar, integrated skills, Study / skills / pronunciation, main task, checkout八个板块。我们老师应从孩子进入初中后就开始强化与训练,告诉学生它的重要性、方法,必要时进行检查。听、说、读、写都是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在45分钟的英语课堂上养成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双向受益,更有利于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锻炼。
[参 考 文 献]
[1] 薛金凤. 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J].科技资讯, 2009(02).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关键词: 语言积累阅读语文实践活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便是语言这“米”。看来,语文学习的基础环节,应先帮学生积累“米”,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句子、文章等,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
语文学习重在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语言积累就是储存语言信息,说和写需要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这是毫无疑问的。可以设想,若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素养,则是一句空话。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点功课:
一、“观千剑而后识器”,应在朗读和背诵中积累语言
“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
1.淡化内容分析,加强读、背训练。
课堂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渠道,枯燥的讲解、乏味的分析只会令学生对语言产生味同嚼蜡的感觉。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读出感受。要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进入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感知和感悟课文的情感,使其心灵受到震撼。这样,许多优美词句自然而然地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来评价教学的成败。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所以笔者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外,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会得心应手。
二、“书到用时方恨少”,应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得少,二是记得少。于是说话写作时便很拮据。如果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写文章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精选读物。
语文各年级段课外阅读活动的目标尚在起步阶段。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补充读本》与教材配套,有利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图书馆的现有藏书,列出推荐目录,鼓励学生踊跃到图书室借阅。
2.勤做笔记。
俗话说:“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等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提高语文素养并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它是一种与社会、家庭、学校,与自然、文化等紧密联系的广阔的语文实践园地。在研究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并辅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各语文资源的联系,启迪学生认识它们并主动利用它们进行语言文字积累。
1.灵活摘抄。
笔者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本“采蜜本”,一方面摘抄课堂中学到的好词好句,它可以是课文中的经典字句,也可以是课堂上同学老师的精彩发言。另一方面摘抄课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它可以是课外书上的经典句子,也可以是街头俚语,也可以从电视、广告、广播上获取。每周交一次由老师根据数量和质量给出等级。
2.读书交流。
可不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在读书活动中,不限制交流的形式,可以复述、细品,也可以谈体会、介绍,或者是表演,由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复述不能变成对原文的背诵,可以添枝加叶,语言力求丰富,有新意,可加以自己的评论;介绍可以是向同学介绍一本好书,学生将看过的名著从作者到内容概括地向同学介绍。
3.评选笔记。
评选优秀读书笔记也是促进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首先教学生记读书笔记的方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班内每周要检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情况,既要检查数量又要检查质量。评选时候,学生互看互评,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表扬或批评,然后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
4.自办报刊。
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自办手抄报。如期中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举办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接近期末,结合学校的活动安排,举办喜迎奥运班级小报评比。学生为了办报需要阅读各类读物和搜集有关知识,然后对其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报纸。对学生的报纸无论怎样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的观摩、互相的比较学习中又会悟到很多的东西。
5.整合资源。
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报刊书籍上了,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语言积累的渠道。在实验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学生单一的积累途径:一是老师和学生轮流当故事员给同学们推荐并讲故事;二是利用电视机、电脑等视听媒体以听、看的形式诱导学生多读书,拓宽视野;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和校园网络,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兴趣。
6.展示才华。
一、初中化学课堂笔记的意义
(1)课堂笔记是对教材的必要补充。沪教版的化学教材,书本内容不多,而且实验也很开放。无法否认的是,在教材的某些具体环节上,基层化学教师完全可以灵活地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来处理:或增、或减、或修改、或替代。例如在讲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时,课本中只是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记起来比较困难。化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会将自己多年来总结出来的、很实用的记忆口诀补充进去,学生很有必要记录在笔记本上。记住了老师讲的化合价的口诀以后,化合价不仅好记而且易牢记在心。对这些“增补”内容加以学习与掌握,有益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化学学习的深入。同时,整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行为中获得一些隐性的思维品质,比如:“不迷信书本,找寻书本中可能存在错误的地方”“随时了解科技动态与国家大事”“理论联系实际”等等。
(2)防止学生上课开小差。学生平时花在化学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按照常理来说是属于基本的学习常规。但是,听课不写字是现今学生的一种现象,怕动手、不想记录、不愿记录是多数学生的一种常态。这样听课的效果,可想而知。就班上很多学生而言,做笔记,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不容易分心。而我们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绝不仅仅是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还有其他一些需要学生主动发挥的内容,如果不专心,就往往会跟不上教师和班级整体的节拍。教师从第一学期一开学,就对学生的笔记和课堂行为做出严格的规定,并且严格地执行,那么习惯成自然,学生也不会认为这是“辛苦”“麻烦”的额外负担。
(3)化学笔记,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化学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成分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记忆和理解的过程,而记忆是理解的根基,没有记忆,理解就是一句空话。即使最浅层次的内容,不需要记忆就能够理解的话,那么这种理解也是浅层次的、浮于表面的,这种理解很难深入,很难达到较高层次。可以说,记忆是理解(尤其是深度理解)的基石。与此同时,没有理解就不可能长久记忆,暂时记住了将来也很容易忘掉。而化学课堂笔记,就充分体现了它的作用,即增强记忆和加深理解。这样做的好处,既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对于化学抽象概念与规律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化学课堂记笔记的基本方法
记化学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自始至终细心加耐心地培养、指导与督促。具体而言,教师应该从教师和教师指导学生这两个层面去开展工作。
(1)教师层面。①教师备好课是关键。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教师课前备好课,是学生做好笔记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充分领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还要教学生用简洁字、符号记笔记,以便简单、清楚、快速、高效。②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板书的设计,首先要与所授内容相结合,它应该反映出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及主要推导过程,它应有例题及其解答过程,它应有总结性的内容提要和规律、要点,在内容书写上不宜过详或过略,板书要求工整系统,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安排有计划,这样,学生记录时就很容易。对于重点的知识,讲解时,节奏要稳健,反复加以强调,这样有利于学生领会知识的要点,提高学习效率。③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改变过去那种要求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教学环节,让课堂笔记成为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有力工具。比如,某一节内容,由学生阅读思考后自行设计笔记内容,而不是教师记学生抄写;设计一些空白内容,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补充新的证据;板书或结论故意出错,考察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批判精神;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对某一问题不直接给出唯一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得出各式各样的答案,将所有答案记录下来,供以后进一步思考,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读书笔记;重要意义;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03-02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到了写读书笔记的方法,那么在阅读实践中要注意运用,随时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如:好词好句,精彩片断等,产生的想法、体会,悟出的道理等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做读书笔记,教师要经常组织展览、评比、介绍经验等活动,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样更有利于形成习惯。
1.明确写读书笔记的意义
明确什么叫读书笔记。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读书笔记"的理解。教师展示以往学生的读书笔记本。明确写读书笔记的意义。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把所读的书、文中,有价值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但能够增强记忆,储存信息,准确地掌握知识,更能够积累丰富的资料。
2.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2.1摘录笔记。摘录笔记就是把所读文章的好句子、好材料摘录下来的笔记。这种笔记有的同学做过,但是坚持下来的人很少。摘录笔记做多了,经常读一读,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在作文时可以参考、模仿,有的甚至可以直接引用。
2.2提纲笔记。提纲笔记就是把所读文章的要点归纳记录下来的笔记。它对于我们阅读分析很有帮助,也有助于我们提高作文的构思能力。
2.3评注笔记。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这就是评注笔记。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读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2.4心得笔记。心得笔记简单的就是扼要地写一写读书的心得,可以不过多考虑格式,把心得记下来即可。所谓找文章的"眼睛",实际就是一种心得,你把它记录下来,不用过多地展开议论,这就是心得笔记。
3.明确读书笔记的内容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 一般是分为三步来进行的:
第一步:了解写读书笔记的内容及作用 ,由于我们是小学生,考虑学生的水平,我主要是把摘录笔记、提纲笔记、评注笔记、心得笔记四种做一个简单的结合作为本次研究的内容。即读书笔记的内容有:(1)摘抄喜欢的词(2)摘抄你喜欢的句子(3)写感受(3句话)。从二年级开始:分类摘抄喜欢的词、句,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的积累,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使自己的作品语言生动、形象、优美。三年级:写感受。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一段落进行思考,联系生活体验写下自己的想法。为今后写作中运用,使自己的作品有真情实感。
第二部:教师以班级订阅的《个性化作文》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
作品名称:《个性化作文》
好词:红扑扑 水灵灵 红红的 闪亮闪亮 整整齐齐 樱桃小嘴
好句:她那红扑扑的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闪亮闪亮的,那小小的鼻子下面的一只樱桃小嘴红红的,在嘴上有两排整整齐齐的雪白的牙齿。
好段:我有个小妹妹,小名叫小听听,今年7岁。她那红扑扑的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闪亮闪亮的,那小小的鼻子下面的一只樱桃小嘴红红的,在嘴上有两排整整齐齐的雪白的牙齿,她一天到晚都缠着我,弄的连作业都写不了。
我的收获:——(预计三年级练习)
自我评价:——(预计三年级练习)
第三部:学生谈写读书笔记的感受是什么。相互交流心得体会。
4.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读而不写,印象不深。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读物、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方面我的做法有五种:
4.1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句段、格言警句等,为写好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例如《三亚落日》一文,作者对三亚落日做了细致的描写,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词句,生动的句子,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感悟三亚的美,就可以尝试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摘抄一些描写景色的优美词句
4.2列提纲。如写出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4.3写读后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在写读后感时注意感受可长可短,只要表达学生的内心感受即可。
4.4写书评、如评价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如:在学生学完了《三克镭》之后,我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居里夫人的一些文字资料和图片外,还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原三克镭著──《居里夫人传》。读完了全书,学生对居里夫人无私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后我就试着让学生写出对书中主人公居里夫人的评价,写一写对《居里夫人》这本书的评价,通过写书评的练习,有利于提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写好书评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对书评的内容给予及时的点拨、发现书评内容中有不妥的地方,要马上纠正和指导。
4.5做好批注。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做好批注。如:眉批,适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受。遇到写的好的地方,可以用笔在书上画下来;自己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以便阅读后解决。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一)感知阶段(预习阶段)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新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内容和思路”,这就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用心感知材料,然后独立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用了哪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写作目的是什么?读后有何感受?
2、充分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等问题
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应变教师串讲为学生主动探索。在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原来的机械记忆,变为理解性的记忆,真正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3、写好预习笔记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字词,对于文章的结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等不能理解的地方,都要做好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然后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课堂的讨论来完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理解阶段(分析阶段)
1、讲究导入艺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培养多方面的能力;4、归纳总结,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
(三)巩固、运用阶段
1、背诵精彩片段,注重知识的积累。2、运用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创办报刊园地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加强语感训练。3、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规律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1、文字符号教读法
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做记号是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方法。例如可以用“――”画出课文中的生字难词,用“~~~~~~”画出文中的典型句子等等。至于在各种文体的课文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此法,就有待于每个人去总结,去创新了。
2、抓住“文眼”精读法
文眼是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全课,带起对全文的理解,更好地把握全文的中心。
3、多做比较细读法
语文阅读中的比较细读法,就是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比观察、综合分析的手段,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此法最适合于单元学习。现行教材,大都把同类型的课文放在同一个单元中,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有的比较记叙文记叙的顺序,有的比较议论文论点的提出方式,有的比较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等等,目的性很强,可通过列表格等归纳方法进行比较细读,一目了然,突出重点,便于掌握,还可以增大教学容量,提高阅读效率和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4、著名篇段熟读法
熟读,就是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朗读的默记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能够牢记心中。这是前人学习的有效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即,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够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知识的有关规律,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阅读方法很多,在实际运用中,可选取一种,也可以多种方法交叉使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内外阅读要相结合
1、首先学会选择书籍。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让人才华横溢。所以要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重点地去阅读。不适合的、不健康的书不要看。还应广泛地阅读文学名著、报刊杂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进行量的积累,从而达到质的飞跃。
2、学会选择读书方法。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如果想作知识性的了解,就来取泛读、略读;如果是美文佳作,就要精读之、品赏之、甚至熟读成诵,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有浏览标题法、摘录要点法,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阅读,方法要根据需要而定。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首先要通过语文课内的阅读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读书,但决不能成为唯一读书。试想,每册语文书的阅读文章按40篇计算,一年学两册,即365天读80篇文章。这样的阅读量对于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记忆力处于黄金阶段的小学生,的确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内教材的阅读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丰富、有益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热爱阅读,热爱语文。这样,“促进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注意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实践,我体验到以下几种可行的方法。
一、课堂推荐
新课标新教材中经常会有与教材相关的课外书的推荐,这些书当然是向学生推荐的重点。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两次“课外书屋”,分别向学生推荐了《绿山强的安妮》、《根鸟》、《窗边的小豆豆》等表现人间真情的书籍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狼王梦》、《荒野的呼唤》等表现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情感、动物的内心世界的书籍。我都会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时间向学生推荐,为学生简单介绍书籍的主要内容。若时间允许,我还会为学生朗读其中的片断,这样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板报引导
我在本班的黑板报中专门开辟了“书海拾贝”专栏。其内容每周更新,所含相当丰富。有名人介绍、名言警句、唐诗宋词、语文知识等等。有的是我读到的好诗文,介绍给他们,有的是某个孩子发现的名人名言、课外知识,推荐给大家。因此,这一专栏成了孩子们课外阅读和积累的小小阵地,孩子们既关注专栏中不断更新的内容,还乐于将自己的新收获从这里推荐给大家。
三、阅读积累
教学生不仅要读,还要学会做阅读笔记。阅读笔记可以是对文中好词、好句、好段落的摘录,也可以是阅读某段、某文时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在读书的同时作阅读笔记,不仅是一个记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感悟的过程。几年来,我班学生每学期坚持记阅读笔记,大多数同学已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
四、展示交流
多动口
在教学中应该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则是课堂的引导者,把握整体方向。对于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示范,也可以点拨,更可以将发言权交给其他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言,在教学中,应做到有指导性地让学生精读课文,当然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与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努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己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时,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选择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有的学生不谋而合读到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翠鸟的艳丽外形。文中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描述,使得学生读起来津津有味,从一开始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支持学生多交流。“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是一首歌当中的歌词。体现在课堂中,正是要学生充分的自主。的确,课堂不是专门为某一个人而设,它是要教师和学生在友好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放弃以往高高在上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地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进行组内交流,班级汇报交流。对于小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大问题则合作解决。学生在交流中逐渐提升自己,不仅完成当堂的学习任务,长远来看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锻炼积累过程。学习《和时间赛跑》一课的生字词时,在学生充分进行了课前预习的前提下,先让学生组内综合。班级汇报展示环节,其中一组的学组织得井然有序,每个学生都有汇报任务,他们结合自己做的字词卡教认生字,甚至提出了文中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同音不同字、多音字等等。接着再由其他学生互动提问,许多小问题在互动中迎刃而解。就是这样的生生自由对话使得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而作为教师的我就成了课中的计分员,悠然自得。
多动脑
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以往“填鸭式”的课堂总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源动力,久而久之学习就变成了被动接受,这样的方式极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我们提倡让学生快乐学习,这就势必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灰雀》一课,学生充分朗读后提问:灰雀到底去哪里了?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列宁喜欢灰雀,他想些什么?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样学生在质疑中感受到了自己拥有学习的自,在解疑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成就感。教师的教就显得十分有效;学生的学也变得积极主动。
鼓励小组内有序、有效合作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个体,但他们却置身在一个群体之中。由于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强、喜欢模仿等心理特征,因而群体的力量、榜样的作用对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怎样使合作学习变得有序、有效?
安排小组成员要有层次。正因为学生的学习积累、学习习惯参差不齐,所以小组成员结构要有差异互补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内成员互相影响,互补互通。某方面优秀的学生带动了这方面有缺失的学生,扬长避短,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为他们以后尽快融入社会作出了铺垫。
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在组合小组时,先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了命名。然后,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点,分别由小组成员讨论推选出本组的学(负责组织学习)、中心发言人(负责总结汇报小组交流成果)和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内容与结论)。其中的中心发言人的人数可以为多位学生。
要注意合作目标和方式。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时候,小组交流汇报展示变成了个别学生的“拿手好戏”,大部分学生则选择了沉默,这恰恰与合作目标相违背。要在各个小组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学习关系,培养每个成员的小组责任感和荣誉感。
多动手
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记录课堂笔记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多动手,主要就是提倡学生边学边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主人
新课标把教学的重点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上来,引导他们想学,会学,善学。在这里笔者就在小W语文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谈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或体验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
例如课堂上我一般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将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写出来,把你认为最感动的句子划出来,并写一写让你感动的原因。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课文中哪些句子你认为写得最优美?读了课文以后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你是怎样分段的?你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学生的问题一个个穿起来,一个个智慧的火花加以引燃,照亮学生的心智,最后回到课文的主旨上,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不少学生学习语文精力花了许多,效果却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会怎样发展自己。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做好课堂笔记。小学阶段课堂笔记比较简单,一般有两种方式:(1)是圈点勾划即用不同的圈点线条等符号标出文章的段落层次,圈出重点词语,勾划出重点句段。(2)是用笔记本或在书的空白处记录,记录的内容主要是段落大意,中心内容,写作特点及多音字。我还要求学生将自己读书时读出的感受和体味在一旁进行批注。同时也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摘抄,摘抄在笔记本上。在记录学习笔记的过程中,我建议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记录。重点难点易错的内容用红色笔记录加以突出,同类知识点可以用同一种颜色。这种有色笔记,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也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下课后我都要抽一部分学生的笔记进行检查,指出学生笔记中的错别字,以及不当之处,帮助学生纠正。同时对那些笔记详细、清楚、认真、有创意之处的同学予以表扬。对那些没有记笔记的同学,我一般要求其课后补上,并给他讲清作笔记的重要性。时间长了,学生慢慢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我鼓励学生相互借阅笔记,以便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可学习到别人的长处。
2.读书指导。语文教学就是要“读”占鳌头。新课程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改变了按语言知识体系构建语文教学系统和过分强调语言知识教学与训练的倾向,而特别强调了诵读,强调积累感悟和熏陶,也就是要求“多读”。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读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1)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2)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3)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学好语文,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我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3.鼓励学生质疑。学贵有疑,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我们总担心学生不会提问,事实上一旦学生思想的火花被点燃,学生会提出很多的疑问,但有时也会出现学生的问题乱飞,提的问题不着边际。这时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如:提出一个你不认识或不理解的生字或生词?在词语用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用这个词语?换个词语可以吗?……也可以引导学生向老师发问,往往一个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能激活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学生随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个敏感的问题适时出现能刺激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活跃区”。
三、引导学生的学习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一个不断参与和实践的过程,学生只有亲身参与了,去看了,听了,想了,那些感受到的事物和知识才会慢慢地丰满具体起来,生动鲜活起来,最终成为自己的知识。要让孩子们能像蜜蜂一样博采众“花”,教师就必须设计建设好的学习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语文。
比如在教学《秋天的画》一课时为帮助学生加深对秋天的印象,课前可以组织学生秋游,带着孩子们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让学生在田野里边欣赏金黄一片的稻谷,观赏一碧如洗的天空,采摘火红的枫叶,抚摸枝头的硕果累累。再回到课堂,举办一次座谈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的秋天,然后再学习课文,并让学生们用手中的笔画出心中蓝蓝的天,金黄的稻谷和火红的枫叶,不经意间学生将感情的认识与抽象的文字符号联系在一起,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与生动丰富的语言融为了一体。
作为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