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科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复杂理论 高中语文 问题生成
问题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问题生成”,是师生与具体的教育情景发生交互作用时的建构与生长,是师生、生生之间在交往和对话中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发现和新问题。
问题生成是非常必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不应该拘泥于固定不变的程序,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的确,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之间多种因素动态作用的推进过程。这正契合了复杂理论的内涵,复杂理论认为世界不再是有序的、简单的,而是随机的、不确定的,体现出非线性、生成性等特点,这就为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语文课堂生成不足的原因
“生成”并不容易实现,据平时的教学观察,笔者发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生成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对理论缺乏研究,教学中生成意识淡薄
有些教师只凭感性认识进行教学,不能有效地把握课堂中问题生成的尺度,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对生成的内容过于理想化,对生成资源的利用偏离教学目标等。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活动,是离不开一定的秩序和纪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进行一定的计划、设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控制,这也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重视教学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忽视问题生成,则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相违背。
(二)教师的教学模式僵化,教学中生成能力不足
从教学实施的角度来说,有些教师更愿意采取预设的方式,虽然他们也看到了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容易使得教学过程人为地变得呆板枯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的弊端。但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过分注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的灌输的现象,教师习惯了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上课,习惯了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教师对课堂中的问题生成资源就会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自然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生成。有的教师缺乏生成能力,在实践中走向另一个极端,采取“放羊式”教学,以为这即是问题生成的方法。其实这是形散神亦散,是放弃教学的责任,放弃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其实,课堂上问题生成是有规律的,依循规律,精心预设,科学引领,我们就能为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增添灵魂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创建充满灵性的课堂教学。
二、语文课堂问题生成的策略
(一)树立过程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高度技术取向的教学模式,它追求各个环节高度的精确化和程序化,问题设计得严丝合缝,对诸多可能的变化都做了预设,想好了对策,教学成了一种程序化的表演活动。
复杂理论认为,教学中的各种存在既是一个物理性存在、关系性存在,又是一个社会性存在、精神性存在,教学要素相互作用呈现的是非线性关系。如学生与教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交织在一起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评价都必须建立在这种非线性的关系之上。同时,教学实践是整体性的活动,是多因素、多主题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诸多因素和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教学活动不仅仅是种种要素的复合,更是种种过程的复合。有了过程意识,才会有整体的概念,才不会把教学目标固定在一个或是几个目标上,将受教育的人简单地归结为达成某些目标的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二)树立课堂“留白”理念,善于把握问题生成的机会
1.善于“留白”
我们知道,诗歌、绘画、建筑等都讲究“留白”的艺术,不过于丰满,以便使作品富有弹性、增添美感。课堂亦如此,要给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空间,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得满满的,不留一点余地。
2.把握问题生成的机会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的这样,课堂具有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的特点,因此,即使有了“留白”,教师还要善于把握问题生成的机会,积极构建问题生成的语文课堂。
(1)深入钻研教材,激发生成
抓住教材中可能引导学生生成的“联想点”和“发散点”,引导学生对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还有什么”,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利用错误信息,生成精彩
由于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错误信息,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程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善于利用错误生成一个主题。当教师能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对教学预设做出具有创意的调整时,课堂就会成为动态的课堂。
3.关注学情,积极互动交流
教师要熟悉学情,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及思维特点,根据这些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加拿大著名复杂理论学者Brent Davis认为:“智慧或能力更多是习得的而不是授予的。”教师不要把心思都放在教材和教案上,而要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让学生通过自身经验获取新的智慧,完善自我建构。当教师的关注点从教师的“教”更多地转向学生的“学”时,就易于在课堂中有效地引领生成。
复杂理论认为,孤立封闭的系统是无法存活的,只有开放、动态的系统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这种复杂理论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必须保持合作与交流,要通过课堂互动来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开发,这样才易于问题的生成,才能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能。
如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别里科夫从楼上摔下来安然无恙,为什么别里科夫会死呢?笔者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加以肯定,表扬其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接着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探讨别里科夫的死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认为,别里科夫因婚事告吹,悲痛、伤心过度而死;有学生认为,别里科夫摔下楼来被两位女士撞见,这让他颜面无存、无地自容,他怕众人耻笑,怕上级鄙视,他是恐惧而死的;有学生认为,他生活在重重压力之下,无力挣脱孤僻的“套子”,对社会生活已彻底绝望,最终选择绝食身亡。笔者也积极参与,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并适时加以引导、点拨。通过探讨,学生们认识到真正杀死别里科夫的是沙皇专制制度,在这种制度的毒害下,别里科夫成了可悲的牺牲品。
4.调控教学走向
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上有了生成的问题,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迅速做出辨识,以便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适当调整或重组,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对于有积极意义的生成,要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推进教学流程,形成能够引发学生新的问题生成的兴奋点。比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发现焦仲卿和刘兰芝殉情前表现不同,以此提出“仲卿对兰芝的爱是不是淡一些”,笔者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二人当时的不同心理,再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焦仲卿的成长环境,以此得出结论:他们的爱情悲剧背后有深广的社会因素,焦仲卿受到的精神折磨远胜于刘兰芝,所以我们不能苛责焦仲卿殉情前“徘徊庭树下”的举动。学生直到下课还久久回味课堂上所做的分析。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 这门艺术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磨砺。要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生成,需要高超的教学智慧,需要以复杂理论来审视、指导,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境化场所!
参考文献
[1]金亦挺.课堂教学中的美丽生成策略[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9).
科技论文;生物科学素养;文献检索
高中生物学教学使用的教材以及生物科技书籍与生物科技新进展存在较大的时差,将生物科技论文中的新观点、新作法,以及相关的新知识、新成果和新应用传播给学生,可促进学生对不断发展的生物科学及其研究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生物学学习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一、科技论文的概述
所谓科技论文是指论证、描述运用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获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学术性文章。中国国家标准GB7713-87明确指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做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科技论文能体现最新的科技成果及科技发展,科技成果已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科技论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二、科技论文的选择
应选择近期发表的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注意选择研究角度新颖、涉及生物学热点话题的研究文章。如学习有关育种知识时,介绍有关华中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克隆出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该科研成果可加速水稻“两系”不育系培育,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引导学生由此相关信息为主题,检索有关科技论文,让学生获取科学性、权威性的基因工程育种的最新科学进展。
还应注意选择有关促进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科技论文。例如,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根据不断加剧的“雾霾”天气,引导学生学习《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北京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的气象因素和气溶胶演变特征。学生结合“雾霾”天气亲身体验,加深了对“雾霾”天气的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许多实验验证性的科技论文包含有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结论,不仅具有科学的、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还有翔实的实验数据,让学生易于理解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体现科技论文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
三、科技论文的教学应用
首先在课堂上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份论文,要求学生围绕“文章的研究的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结论或结果、研究的问题对社会或研究领域有什么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快速地获取有关信息的 能力。
然后指导学生罗列论文中相关的生物学概念和难理解的专业名词,并尝试理清生物学概念与难理解的专业名词之间的关系,通过新情境的构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等迁移能力,为理解实验和科学进展打下良好基础。
科技论文表述的实验原理和步骤等具有前瞻性,专业性比较强,学生难以理解。课堂教学时教师应简要地解释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尝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简化复杂的实验条件和方法,设计相关类似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科技论文的教育价值
1.促进学生学会文献检索
指导学生从公共媒体如报纸、公共科学杂志,比如《新科学家》《科学新闻》或者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采用“文献检索方法”“数据库检索方法”“出版物检索方法”,使用关键词搜索,在论文期刊上网站上或搜寻合适的论文,比如早期原创性研究论文,进行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最迅速、最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是建立在一般概念、原理和规律之上的对生物学核心问题认识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生命的本质,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生物学主干知识。在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核心概念学习中,以关键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速率等”检索到《不同营养条件对金鱼藻净化作用及其生理生态的影响》《静止和充气培养条件下光强对龙须菜光合生理效应的影响》等科技论文,通过学习,拓宽视野,加深对光合作用速率、光合效率、净光合作用速率等生物学核心概念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和图表处理能力
生物科学经常以生物绘图或图表方式呈现科学研究方法或成果,在教学中尝试将论文的数据用简化的图表进行特殊处理,剔除冗余信息,并将图表与文字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习惯,提高图文转换和图表处理能力,加深对新的科学实验的理解。
4.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大众健美操; 高中生; 生理机能; 心理机能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60-001
一、研究目的
通过分析高中生在快速发育时期殊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着重阐述了大众健美操对高中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体形体态和心理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旨在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大众健美操对高中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以达到促使健美操运动在广大高中生之间开展和普及,促使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2.实验法
对直接或间接的有关健美操教师、学生进行调查访问。
三、结果分析
1.大众健美操对生理机能的影响
1.1大众健美操对高中生生理机能的影响。对高中时期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应注意顺应它们的生长发育特点,合理的安排体育项目和锻炼内容。高中生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对其心血管机能的发育非常重要。经常参加健美操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身体各部位肌肉纤维组织和关节组织的韧性,提高关节的弹性和灵活性,大众健美操的动作幅度大,灵活多变,动作的衔接很紧密,是一种节奏韵律感很强的运动。
1.2大众健美操对高中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大众健美操的身体练习,是在音乐的伴奏下,依靠审题的自身负荷,有节奏、有力度和幅度的身体练习,经常参加大众健美操活动,能够达到均衡、全面的发展身体素质的目的。健美操动作编排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小到指关节,大到髋关节,都体现了动作均衡性和对称性。
1.3大众健美操对高中生体形、体态的影响。在高中生时期,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富有弹性,但牢固性不足,因此易于弯曲和变形。大众健美操是将体育、美育、音乐融为一体,在求“健”的基础上,又十分讲究“美”。
2.大众健美操对高中生的心理影响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心理状态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叛逆的心理。
2.1大众健美操对高中生自信心的影响。提高了高中生的自信心,大众健美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练习者磨练意志,克服困难,从而提高练习者的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性。通过优美欢快的音乐节奏,活泼愉快的形体动作,使人陶醉在美的韵律之中,很快排除学习上的紧张和压力,身心得到全面调节,精神面貌和气质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善和提高,使他们更富有朝气。
2.2大众健美操对高中生心理压力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来自方方面面的精神压力也同样影响高中生。健美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以其动作优美、协调、锻炼身体全面,同时有节奏强烈的音乐伴奏而著称,是缓解精神压力的一剂良方。
2.3大众健美操对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健美操锻炼增强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大众健美操是一项群体运动,学生们在集体场所进行运动,能使他们体会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时候在互相练习、互相帮助的过程中,练习者之间有助于增进友谊,结交朋友,提高集体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现代健美操是一项练体力、练意志、练品质的活动,通过练习,不仅可以使人们的各个部分身体机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增强体质,塑造完美的体型和健康的体魄,而且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练习者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直至创造美的能力。
1.1大众健美操能够提高、改善高中生的生理机能。经常从事健美操训练,能够促使高中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达到较好的健身效果,并达到改善体形体态的目的。
1.2大众健美操锻炼能改善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增强高中生的自信心,改变精神面貌与气质修养,提高群体意识和适应能力。勇于接受挑战,不惧失败。同样,自信心的不断增强,会使学生勇于迈开走向成功的步伐,缓解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
2.建议
2.1在健美操教学训练中,应遵循其生长发育的规律,重视生物学因素对运动训练的制约,及各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全面促进高中生身心的发展。
2.2注意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健美操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经常采用游戏和类型多变的练习和比赛,使教学训练始终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2.3在大众健美操教学中应注意:a.创造“快乐”氛围,以减少顾虑,让青少年能够在快乐的气氛中得到锻炼;b.音乐选择注重高中生心理特点,选用活泼欢快的音乐,既兴奋脑细胞、延缓有氧运动的疲劳,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2.4大众健美操因为具有的这些生理功效和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在高中生当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2
关键词:中学教学;生物课程;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0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自发的力量。对高中生而言,兴趣的浓淡,心情的好坏,产生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高考填报志愿直接面临专业抉择的问题,如果仅仅从就业角度选择专业的话,可能由于兴趣不高,未必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具有极强探索性的科学,对学生的兴趣要求很高,只有持续的兴趣,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才能做出类拔萃的成果。
如何学好高中生物这门课程,有很多学习方式方法需要注意。要学会“看”“听”、“说”、“忆”、“练”、“纠”。说到底,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然而,这只是针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方法,是从考试角度出发的。对于真正想要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所发展的学生来说,有几点是要特别注意的:一是会探究,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和自己的细微观察,能洞察秋毫,并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索;二是会讲,跟同学和老师交流以及做各种报告,这是对自己所学知识及思考的凝练,不会通过交流来提高自己的学生其能力很难有快速提高的;三是会写,学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总结报道出来,这样才能为人认识,获得承认,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所以,高中生在学习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课本,也要跳出课本、考试的限制,从更长远角度,来引导、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为了解高中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我们对武汉市部分高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生物学习兴趣的调查,总计调查了120名学生。从这份调查问卷中,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也对目前的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改进方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学生对生命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具体表现在:喜欢生物这门学科的学生占到68%,不喜欢的仅有2%;就兴趣而言,希望把生物排在所有学科1-4位的占到50%;如果生物课考试成绩不理想,55%的学生会感到难过。这正反映出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生命科学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随着人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加深,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对于教师而言,怎样利用好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引导学生钻研进去,使学习兴趣转化为内在学习的动力,就显得十分关键。
二、就重视程度而言,多数高中生把生物课排在了第二梯队。具体表现在:所有功课中,认为生物课学习一般的同学占78%,平时每周用在学习生物的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94%,并且认为每周上2节生物课是合理的占57%。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是在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为主导的课程设置体制下进行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因而对未来从事生命科学方面的工作没有明确的信念,愿意从事这份工作的仅占41%,不愿意的也有17%,其它的无所谓。目前,我国的高考分数中数、理、化、英所占比例还是大头,因此导致学生对有兴趣的生物课程反而不够重视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在现有的特殊高考环境下,提高教学效果,加强课外学习,或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是很有意义的,生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将使学生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愿望。
三、媒体报道、社会关注的话题对学生的兴趣方向产生了明显影响。如生物课学生最想了解的内容为环境保护的占40%、生物技术占40%。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疾病医疗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时刻对学生的关注方向有所影响。为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的补充这些“课外”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高中生;早恋;家庭因素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49-02
1 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早恋一般指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的爱情都已明确列入早恋的范畴。一般把早恋认为是处于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少年过早地对异性产生爱慕的感情并以恋爱的方式进行交往的现象,因而早恋又俗称“牛犊恋”。近年来由于高中生早恋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以及由早恋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早恋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现象。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员开始研究早恋的影响因素。影响早恋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本文主要调查研究高中生早恋现象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2.1 问卷发放
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某高中3800余名在校学生进行抽样,抽取学生1000人。共发放相关问卷1000份,收回1000份,剔除9份未按要求完成的问卷,有效问卷共计991份。本次调查采取团体测试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对1000名学生施测,调查时间共计60分钟,量表以匿名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填写,问卷由施测者统一收回。施测过程中,老师及家长均不在场。
2.2 被试选取
根据有无早恋经验将991名学生分为早恋组与非早恋组,发现早恋组与非早恋组人数之比为1∶3。根据1∶3的比例,从早恋组中随机抽取45人作为被试,从非早恋组中随机抽取135人作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早恋组即年龄小于18周岁,正在谈恋爱或曾经谈过恋爱;非早恋组即年龄小于18周岁,从未谈过恋爱。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被试进行施测。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是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及行为的问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有力而客观的工具。原有81个条目,包含15个分量表。1993我国岳冬梅等经因素筛选保留66个条目,包括6个父亲分量表(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偏爱被试F4、父亲拒绝与否认F5、父亲过度保护F6)和5个母亲分量表(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M1、母亲过度干涉M2、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惩罚严厉M4、母亲偏爱被试M5)。本次研究由于调查需要,对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进行设计,在量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般情况调查的相关问题,包括性别、年龄、学号、本人恋爱情况、父母婚姻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等问题。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由费立鹏等人于1991年修订,对一些不适合中国文化的条目进行了修改,该量表包括10个因子: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情感表达,即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其情感的程度;矛盾性,即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独立性,即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成功性,是指将一般性活动(如上学或工作)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知识性,指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娱乐性,即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道德宗教观,即对伦理、宗教和价值的重视程度;组织性,即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控制性,是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
3.2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等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高中生早恋与父母婚姻状况的关系
本研究认为父母在婚为核心家庭,父母离婚或一方死亡为残缺家庭。结果表明:早恋组和非早恋组的家庭类型无显著差异,即高中生早恋与父母婚姻状况无关。
4.2 高中生早恋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划分为大学、中专(包括高中)、初中和小学。对数据进行肯德尔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亲及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高中生早恋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4.3 高中生早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通过对早恋组与非早恋组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11项因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早恋组与非早恋组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存在显著差异(P
4.4 高中生早恋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分别对早恋组与非早恋组的家庭环境量表的10项因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早恋组与非早恋组的家庭在亲密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5 讨论
5.1 父母婚姻状况对高中生早恋行为发生的影响
调查研究显示父母婚姻状况即家庭类型与高中生早恋行为的发生无显著差异。有研究表明有些家庭由于结构缺失,青少年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容易出现早恋现象。本次研究未得到一致结论,可能与抽取的被试人数较少以及调查对象中父母离异率较低有关。
5.2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高中生早恋行为发生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与高中生早恋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王秋英(2001)的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对教育动态敏感,易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开放、理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将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与早恋行为的发生呈负相关。本次调查未得到一致结论,可能与调查抽取的被试人数较少有关。
5.3 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高中生早恋行为发生的影响
对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分析表明,早恋组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均低于非早恋组。对家庭环境量表的分析显示,早恋组与非早恋组的家庭在亲密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
6 结论
高中生早恋与父母的婚姻状况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无关;高中生早恋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关,且与家庭的亲密性和组织性有关。
参考文献
[1]韩宝磊,倪娜.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与应对策略[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2):31-33.
[2]马芳.大连市中学生早恋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09.
[3]邱丽娜.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早恋态度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林文.对青少年“早恋”问题的理性思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5]钟思嘉.家庭气氛与管教态度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影响,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A].1986.
[6]曾秀云.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分析及对策[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2):143-144.
[7]黄平.中学生“早恋”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08):225-226.
[8]刘敬伟.用爱心为中职生导航——中职生“早恋现象”的心理分析及引导措施[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03):106-107.
[9]韩培.当代中学生早恋与家庭环境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2008,(18):121-122.
在新课标下开展初生物教学,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营造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重庆,初中生物作为一门非中考学科,减少了学生学业的压力。在这种相对较为轻松的氛围下,通过对生物的学习,将来源于生活的生物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活动,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更能体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在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多种多样的方式应用到教学中,创设更多的情景吸引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设置很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更好地营造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生物和细胞这个板块,对高中教学也是一个重点内容,笔者组织学生制作细胞模型,让学生通过制作细胞模型加深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不少学生用塑料袋、果冻盒、一次性杯子、乒乓球壳等来当细胞膜,并且写出书面制作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细胞的结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中,笔者事先让学生准备材料,丰富了学生能观察到的植物细胞,加深对细胞的认识,为高中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生物的分类学上来看,初中的内容介绍了生物的分类学知识,学生接触了生物的分类方法,认识到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的物种。我们的校园环境非常优美,是全国绿色先进学校、重庆市首批森林校园、市区级绿色学校和区级环境教育基地,建立了全市首个城市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小区,物种丰富。当学习到生物的分类以及生物多样性时,笔者会让学生先做好功课,设计好调查报告,然后带着大家到校园里调查,同时将校园里的物种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做好分类。同时,学生也会很积极地投入到绿野仙踪绿色志愿者行动委员会、蛇蛙记研究会、寻禽记观鸟会、昆虫记研究会、桃花鱼研究会、水清木华环境保护协会、生物学会等学生社团活动中,不仅对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分类,对动物也进行了调查,还非常积极地采集标本。而且对于这个课题,笔者还做了延伸,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校园内的环境,拾起周围的垃圾,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校园的绿化提出自己的见解,设计绿化校园方案等等。
在微生物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笔者通过学校开展的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与食用菌的培养,米酒的酿造、豆腐乳、酸奶以及泡菜的制作等等。让他们能亲身体会到生物知识是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到生活中去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保意识;雾霾;高中生 ;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自2013年1月28日中国首次单独的霾预警起,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频现,“灰霾”、“空气质量总数AQI”、“pm2.5”等词语成为高频检索词。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雾霾高发季节必须佩戴口罩出行,高危预警时工厂停工学校听课已不再是新闻,人们认识到雾霾会对人体、交通生态和环境产生巨大危害,大气污染是除了气候因素之外雾霾的重要成因。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科学研究和环保事业的繁荣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研究和环境教育方兴未艾[1]。《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青少年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应成为全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2]。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环境意识、培养环境素质的重要一环。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环境教育应渗透至基础教育多门学科之中。以地理学科为例,环境保护作为选修课程七个模块之一列入选修课程计划,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地理教学中的核心部分[3]。
在国际学术界,研究者大都同意环境意识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前者反映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后者是指人们保护环境的行为[2]。如,俞继灿认为环境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的主观反映,其核心是对生态环境及相关问题的认识、判断态度及行为取向[4]。在公共媒体和学校教育对环境问题的双重重视下,当前高中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如何?本文将研究主题定位高中生从媒体和学校教育中学习积累的有关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以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和价值取向。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者依据日常积累素材和网络资料自制了《高中生环境问题认知和环保意识调查》问卷,并交流、网络征询和发放书面问卷等调查方式,对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江陵中学和北门中学部分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依照便利原则在2015年5月-8月间进行。删除答题有明显规律和答题不全的问卷之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00份,表1为他们的年级和性别分布情况。
(二)研究工具
研究者自制的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个人情况、环境问题和环保知识和环保行为。其中,个人情况包括学校、班级和性别。环境问题和环保知识包括15道单选题和10道多选题,例题分别如下:
8.下列哪个标志为中国环境标志:(图略)
环保行为包括15题行为取向和15题价值取向单选题,前者采用4等级计分法。例题分别如下:
1.你是否重复使用购物袋?1从不 2很少 3经常 4总是
13.如果条件允许,你更喜欢的出行方式?A自行车 B出租车 C公交 D开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高中生环境认识水平和高中生环保意识现状。在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知识部分,首先按照参考答案改卷并计算总分,再用Excel软件统计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高中生的平均得分。将个人资料和环境保护行为部分的等级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检验。在环境保护价值观部分,使用Excel软件对各题分别进行百分比统计。下面是具体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关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
目的是了解新课改后的高中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参考了中学课程的有关习题和网上搜索到的环境知识问题集,经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确定了最后的25道题目,被大部分参与讨论的同学老师认为难度适中、范围恰当。每题按照1分,总分为25分,不同年级和性别高中生的环境知识得分的平均分如表2所示。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关于地理教学目的的部分明确要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本研究从下列方面考察高中生的环境知识水平:常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生态圈、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环保法律法规、环保小知识等。结果表明,高中生的环境知识水平较高,其中高二学生得分最高、高一学生得分最低,男女生性别差异不显著。
由于学校取样较不均衡,本研究没有比较高中生环境知识的学校差异,后两部分亦同,如果有后续研究,可以在充分取样的情况下,进行学校间的比较研究,以了解不同类型学校环境教育的差异。
(二)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行为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常用于社会和教育调查,把同属一个概念的项目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常见有4点、5点、6点或7点量表。本研究考察的多是日常行为,采用4点计分,便于研究对象快速作答[6]。
结果表明,高中生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性差异),高二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最多,高一学生次之,高三学生最少。女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较男生的多。高三学生环境认识不差而环保行为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忙于学习,空余时间较少,以致于环保行为也较少[5]。
(三)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
除了环境保护的实际行为,对环保观念和态度的调查对了解高中生环保意识现状、环境教育的成效也有很大作用。本研究从多个方面考察了高中生对环境问题、学校环境教育、常见环保措施等的观念看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80.2%的高中生认为,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或非常严重;
68.7%的高中生认为,学校对环境保护的知识教育很少或还不充分;
42.5%的高中生对学校课程之外的植树等环保活动有兴趣;
84.2%的高中生认为,学校当前使用的环保设施很少或基本没有;
65.2%的高中生认为,日常生活中应考虑环保问题,养成环保习惯;
45.8%的高中生认为,与环保政策相比,个人环境意识的提高更加重要;
38.1%的高中生未来希望从事有关环保的工作或愿意参与环保推广活动。
四、研究结论
(一)当前高中生关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水平较高。
(二)当前高中生表现出一定水平的环保行为倾向,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高二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最多,高一学生次之,高三学生最少;女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较男生的多。
(三)多数高中生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十分关注,希望有更多途径了解环保知识和环保科技,认识到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环保的重视不仅仅是出于国家政策的规定。有一定比例的高中生未来想要从事环保研究及推广等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卫华.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解决路径[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4(1).
关键词 水文化 高中生 教育 宜昌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62
Discussion on Carrying out Water Cultur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Take Riverside City Yichang as an example
GUO Jia
(Yichang Yiling Middle School,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rigin, composition and water culture connotation, analyzes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problems and Wat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and for the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of Yichang water features discussed in a key high school in Yichang pilot feasibility and embodiments water culture education for school-related application reference.
Key words water culture; high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 Yichang
0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基。所有的人类文明几乎皆起源于水。尼罗河、恒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黄河分别孕育了著名的四大古代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根本也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人们在用水、治水的过程中开始对水进行深入的思考,如老子云:“上善若水”;孔子遥望滔滔不绝的蓼河,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贺知章乞骸骨归家,受封于镜湖……水孕育了我们,也孕育了我们的文化,使水文化呈现出如水般的多姿多彩。
水的伟大还在于在德行和精神上给人类树立了最高的典范,启迪了人类的智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人们把水人性化,给水赋予了意志、品行和情感。以水为德、以水寄情,彰显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些宝贵的财富是自然和历史对人类的厚赐,为做人树立了很高的榜样。对于学生来说,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逐渐成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让文化教育尤显重要,而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崇高品质,对培养拥有伟大智慧、优秀思想、健康人格,充满使命感、责任感、危机感,饱含创新意识、审美情趣、实践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水文化的构成与内涵
所谓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主要有三个层面:(1)物质层面的水文。指以物质为载体,融入了人类劳动,形成了社会价值的财富。物质层面的水文化主要包括水形态、水工程、水工具、水环境、水景观等。(2)制度层面的水文化。主要指水文化与心、物、人相结合,指导和规范人的行为的文化。主要包括,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以及人们的实践。(3)精神层面的水文化。主要指与水有关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水哲学、水精神、水价值、水文艺、水著作等。其中物质层面的水文化是水文化的载体,制度层面的水文化是水文化的主体,精神层面的水文化是水文化的灵魂。
2 高中生开展水文化教育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由青少年走向成人的前夜,是人生塑型的关键阶段。由于同学们在这个时期正确的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是非分辨能力缺乏,加上青春的冲动、成长的孤独感,以及应试教育造成的过度的学业压力、现实生活与自身理想的冲突、人际交往的困难、情感的困扰等等,使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嫉妒、自卑、孤独、挫折、逆反、苦闷、焦虑、早恋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何化解这些成长的烦恼,有针对性地疏导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堰塞湖”,开展凝聚着人类的文化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水文化的教育是一个极佳的方法。
2.1 以水文化塑人德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汉朝刘向所著的 《说苑・杂言 》中记载的孔子的一段话最集中地论述了以水比德的道理。孔子日:“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生者,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 似智;其赴万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该文从不同的角度,把水比作人的道德、仁爱、礼仪、智慧、勇敢、坚定、公正、包容、灵敏、有为、趋下、有度、意志等,几乎人的所有美德都可以从水中得到相应的启迪和表现。类似这样的话还可以从先哲的著作中找到许多。高中阶段汲取水文化的营养,可以:
(1)使水的崇高品德在学生的思想中生根发芽,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什么是该做的, 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该守住的,什么是该改变的,在心底中形中一道“水平线”,坚守必需的道德底线。
(4)周期性地在学校开展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活动,通过组织演讲、知识竞赛、书画比赛、科技制作等方式,普及推广水文化,弘扬水利精神,培养同学们严谨勤奋、勇攀高峰的品格,培育“润物无声”、“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
3.3 乐水――社会实践提升水文化素质
宜昌市地处三峡地区,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发展的滨江城市,不仅具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画卷,更有如大禹导江治三峡,不与污浊同流而怒投汨罗江的屈原,昭君出塞洒泪香溪化为桃花鱼等绚烂璀璨令人遐想的尚水文化。
同时宜昌水资源丰富,建有众多的水工程。除长江、清江干流外,境内仅集雨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64条,河流总长达5089公里。现代宜昌是世界瞩目的水电之都,除有世界最大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外,还有葛洲坝、清江隔河岩、高坝洲等一批国家大型水电工程,宜昌还建有江河堤防530km、水库400余座、小水电站近500座,各类灌区40个。这些水工程的建成大大促进了宜昌水文化的发展。
对水文化的学习,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课堂的说教,更应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向自然学习。宜昌丰富的水文化资源为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保证。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水景观、水工程,考察本地的水文化,可让他们从长江的蜿蜒感受水之美,从水库的巨大感受水之容,从大坝泄洪感受水之刚,从巨轮的穿梭感受水之载……通过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让他们了解当今中国的水问题和治理成果,思考治水精神,感悟新一代建设者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树立献身祖国建设的理想和决心。
4 结语
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还不尽成熟,学习水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理性的思维,是促进他们心智和行为正常发展的最好方式。课堂学习、校园水文化氛围建设及社会实践活动是水文化教育三种基本方式,三者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宜昌地区水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在高中生中开展水文化教育的优越条件。
参考文献
[1] 姜弘道,严忠民,李玉柱.水利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 李宗新.略论水文化的基本架构[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3):25-2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4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12
甘肃定西普通高中选用的生物教科书里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环境保护和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发展平衡的内容,还有一些人口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探究生物的兴趣,为我们开展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素材。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试图利用特产资源为“专题”(或问题、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工程中可以选取形式多样的主题进行,例如,马铃薯的专题讨论形式、马铃薯的课题研究形式、马铃薯的研究方案设计形式、马铃薯的模拟体验形式、马铃薯的实验操作形式、马铃薯的社会调查形式等,探究马铃薯的各种生物现象和问题。只有将书本中学到的东西与实践结合起来,知识才会变得鲜活、丰满、深刻。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很重要的内容。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4月进一步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就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的一项重要科目,并将研究性学习定位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所修总学分的 12.8%。
二、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进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整合我们的生物课堂的资源和本地乡土文化马铃薯资源,在整合选取有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拟定综合性研究主题,为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和素材,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养成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对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开发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升师生的自豪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实效性大大提升了,师生的生物课程的生成意识和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提升了,本地特产马铃薯的价值和品位提高了,它们的经济价值实现了。只要我们多动脑,多思考,走出教室,走向社区,走向农村,走向实践,在大自然中求知、求真,我们的生物教学的目的一定会实现,并且会实现得更好。
三、整合课程资源注重选题指导
教师对参加者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做所需知识技能的准备,并且举行选题讲座,将专题内容与课本中相关知识点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一)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
紧密联系课程资源,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乡土特色,选取学生司空见惯的马铃薯,引导学生走向农村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归纳总结马铃薯凸显的各种生物现象。学生要认真探究总结出其中的各种逻辑生物关系,并且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举措,并形成小论文。在学生选题研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选题一定要小而精,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创造性,让学生亲历实践,在实践中观察发现。
(二)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法
1.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延伸扩展法:对生物教学中有关实验作适当的调整、扩展,就材取题,借题发挥。如细胞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测定的一组实验,可以巧妙变换为“马铃薯不同品种、部位淀粉分布的因素”“淀粉含量与深加工”等专题。这些专题与教材要求贴近,课本知识与课题研究互相渗透,有利于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
2.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追根究底法:根据教材的有关知识点设疑激思,层层探人,设计相应的实验,加以论证和探索,就能产生新的研究课题。如根据课本中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点设计“马铃薯的保鲜与催熟”专题。
3.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类比迁移法:在原型启发下,将现有的研究方法稍作改进,或改变控制现象产生的变量,来研究另一种信息,从而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4.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时事热点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选择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如“马铃薯瘟与马铃薯制品”“马铃薯育种”“马铃薯无性生殖”等,查阅图书资料,扩大知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