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调查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调查的6个村分别为镇村和村、乐村和村、镇村和村,所处地势均属于丘陵(半山区),均不是革命老区、郊区、少数民族聚集区,6个村包含的自然村26个,每村有自然村4个以上。
二、6个村所包含的自然村全部通电、通电话、都能接受到电视节目,但通公路的自然村只有19个,占全部自然村的73.08%,其中镇村3个自然村均不通公路。他们出村主要依靠轮渡,目前大桥正在建设中,预计下半年可以通车。6个村距城区距离平均20公里、距乡镇5公里,距最近的初中2.33公里,另有1个村仍然没有小学。
三、6个村总户数2821户,总人口11488人,其中男性人口6129人,占总人口的53.35%。总劳动力6608人,每个劳力赡养人口1.74人;6个村当年举家外迁的户数53户,举家返回的户数39户;2011年外出半年以上劳动力3338人,占总劳动力的近一半,由此可见外出劳务收入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6个村总耕地面积10076.9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423亩,只占耕地面积的43.89%。全年粮食播面12757.01亩,其他作物播面7597.38亩,粮食种植仍以一季为主。全年粮食产量5095吨,亩产达399.39公斤,比全市平均低44.02公斤,表明贫困村耕地并不肥沃,且遭遇的自然灾害偏多。基本上没有使用节水栽培、塑料大棚等新技术。6个村只有乐村有一个个体企业,吸纳的从业人数30人,年销售收入20万元左右。
一、区内企业用工与用工需求情况
根据区委、区政府在全区领导干部会议精神,我局安排两个工作小组深入到园区企业调查,区内园区企业用工与需求情况汇报如下:
二、区内企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大量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区全面实施“主攻项目、决战两区”战略部署,以扬长避短、差异化发展为战略思路,以“经济工作项目化”理念推进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随着工业园区建设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进了一大批项目,新建企业相继落户并投产,提供了一些优质就业岗位,需要大量熟练的技术型工人进厂务工,客观上造成了企业用工需求的大扩张。
(二)工资水平偏低,企业缺乏用工吸引力。一是工资待遇偏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现象比较普遍。出现招工难问题的企业多为建筑建材、针织服装、、餐饮、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根据我局近日派人深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普通一线生产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环境差,但月薪大多在800元左右,与求职者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而加重了企业用工紧缺现象,二是有法不依、制度欠缺问题比较突出,权益保障不到位。个别企业存在短期行为,劳动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对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重视,不同程度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不参加社会保险、,有的收取押金、扣压证件、拖欠工资等现象。三是配套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大部分企业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缺乏适合员工文化娱乐、休闲放松的场所。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员工对企业认同感、归属感不强,造成部分建筑建材、针织服装、餐饮、加工、涉农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短缺,“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突出。
(三)劳动力供求错位,结构性矛盾突出。“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这一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在性别、年龄、素质等方面的错位。部分企业在招工信息中,70%以上明确要求招用18-30岁的年轻员工,像针织、餐饮业、电子加工业等,都偏向招收年龄在18-30岁女性,还有一些企业在产业升级换代中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定招用具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熟练工人。但目前,我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一线工人大多数是本区富余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更是缺乏专业技能,使得劳动者在求职时受到了诸多限制。据了解,在我区农村富余劳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高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是少部分;有初级以上技能的更是少之又少;下岗失业人员中普工占了绝大部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各类技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口加剧了用工短缺的供需矛盾。同时本地劳动力外流较多,许多求职者特别是年轻人求职的首选还是发达地区。
(四)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渠道不畅通。通过调查了解,部分企业在缺工时往往习惯在企业门口或人口集聚区张贴招工海报、发动企业内部职工招来工人等方法招工,或者到一些非法中介场所私雇乱招,招工渠道比较单一。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是企业招工难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部分企业因规模发展,招用工时没能通过正规的就业市场用工信息,难以取得劳动者信任感,加之供求信息传递手段落后,渠道不畅,“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较为突出。
(五)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农民务农收入增加。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逐步到位,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行“两免”政策,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务农效益与打工收入差距缩少,不少农民认为在家也有钱赚,与外出打工的收入相比较基本接近,又能照顾到家庭,外出打工的意愿降低、人员减少。
三、为缓解区内企业招工难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
根据区委、区政府在全区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区人社部门组织了两个调研组,分赴县、县、县、县、县等用工量大的县市区进行调研,根据各地的经验,拟提出缓解我区企业招工难问题采的主要措施如下,供领导决策:
(一)组织领导,成立企业招工服务办。由区领导为小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招工办与区就业局合署办公),安排工作经费,并从人劳社保局、教育局、园区办各抽调2人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乡镇和有招工任务的区直单位必须成立招工领导小组,乡(镇)长、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招工第一责任人,同时,还要明确一名班子成员,配务2-4名干部,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招工工作。
(二)拓宽招工渠道。运用好网络招工、媒体招工、委托招工、中介招工及校企业联姻等方式,扩大用工来源渠道;抓住春节、元旦、“五一”、“十一”民工返乡多的机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招聘会,尽可能多的吸纳本地区人员在园区就业。
一、发展现状
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始终坚持把牛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常抓不懈,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张基地规模,推行科学饲养,兴办龙头企业,完善服务体系,牛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止2010年底,牛存栏总量达10.71万头,年出栏5.7万头,实现收入1.4亿元。止今年6月底,牛存栏总量达12.31万头,出栏商品肉牛3.45万头,冻配改良1.78万头,实现养牛收入9800万元。全县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场)34处,其中养牛小区29处,青贮窖26.2万立方米,玉米秸秆饲料加工点74处,为进一步提高全县牛产业发展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特点是: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了牛产业发展定位。县委、县政府立足我县悠久的养牛传统和丰富的饲草资源优势,科学决策,牢固树立了“牛果产业富民”的指导思想,先后制定下发了《县牛产业发展规划》、《县“十二五”牛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县十四届二次党代会把“建设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列为全县经济社会“三二一六”发展战略之中,县十四届十七次全委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对牛产业发展进行了部署安排,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牛产业发展的奖励政策,进一步提升了牛产业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统一了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各乡镇、有关部门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紧密结合实际,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为促进牛产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突出繁育基地扩张,强化了牛产业发展基础。坚持把肉牛繁育基地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方面加快建设集中优势产业带。按照不同区域饲养传统及基础条件,科学合理布局,在南部山区8乡镇利用天然草地优势,重点发展基础母牛,繁殖后备牛群,在什字塬区5乡镇发展规模化肉牛育肥,初步形成了“南繁北育”的产业布局。另一方面加速肉牛繁育步伐。继续坚持走以千家万户繁育为主体、专业繁育大户为骨干的路子,落实了一系列基础母牛及犊牛保护措施,近两年投放能繁母牛保护资金150多万元。现有基础母牛存栏6.9万头,占牛存栏的64%。
3.大力发展规模养殖,转变了牛产业发展方式。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积极招商引资,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集科技研发、繁育育肥、饲料加工等为一体的标准化养殖企业。二是加大小区建设力度。把标准化小区养牛作为发展现代牛产业的重要措施,坚持“科学规划、统一标准、机制创新、管理规范、效益突出”的原则和“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人畜分离、综合利用”的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在注重场址选择、规划建设、科学饲养管理等工作的同时,探索出了两种养殖小区发展模式:一种是项目带动模式。依托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暖棚牛舍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建设,建好小区基础设施,引导农户入驻小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分户经营。另一种是农户联建模式。由政府协调,动员养殖大户联合投资建设养殖小区,由入驻养殖户选出负责人负责小区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农户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养殖小区的建成,有效地调动了群众开展规范化养殖的积极性。截止6月底,全县共建成养牛小区(场)29处,饲养肉牛4200多头,实现经济收入1100万元,入驻农户户均增加收入0.55万元。
4.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了牛产业发展进程。一是加强黄牛改良工作。坚持把黄牛冻配改良作为科技推广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采取多种形式每年开展两次黄改冻配技术员业务培训,累计培训黄改技术骨干780多人(次)。多方筹措资金,组织乡村修建黄改冻配点38处,定期运送政府统一采购的液氮细管,督促指导各点开展黄改业务。持续落实黄改冻配“以奖代补”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黄改冻配工作,使肉牛良种率达到了78%,良种化程度明显提高。二是提高秸秆利用。充分利用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狠抓了玉米秸秆加工转化利用工作。每年青贮时节县上统一采购,下发青贮包装袋、菌素和饲草料加工机械,协调组建服务队,采用“来料加工、回收兑换、上门服务、成品销售、引进开发”五种模式,积极推行养殖小区“联户青贮、分户使用”和村集体“统一青贮、分户使用”机制,派驻技术人员下乡入户指导,严把“青、碎、实、满、严”五关,确保了青贮质量。2010年全县玉米秸秆加工转化率达到73%,不仅保障了牛产业饲草供给,促进了肉牛养殖从粗放饲养向精细化养殖的转变,提升了养牛科技含量,而且加快了农作物秸杆利用步伐,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5.强化疫病防控,确保了牛产业安全生产。坚持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为重点,严格落实了动物防疫双轨承包责任制,牢牢抓住“免疫、检疫、监测”三个关键环节,按照“格式统一、一户一帐、一头(只)一号”的要求,狠抓了春、秋两季动物防疫集中免疫、经常性补针补免、防疫档案建立和免疫卡片、家畜耳标的佩戴等工作,做到了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100%,标识率100%,保障了牛产业生产安全。
6.狠抓项目建设,增强了牛产业发展后劲。把项目建设作为牛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招商引资等渠道,先后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冷链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南德温肉牛冻配改良、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等一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同时,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预算100万元牛产业发展资金,用于黄牛改良、村级防疫员报酬等。特别是近三年连续实施了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项目,总计投资1534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99万元,为我县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良繁体系建设、玉米秸秆加工转化、基础母牛补贴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牛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与创建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和牛产业富民增收的总体要求来衡量,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思想认识不到位,抓落实不够有力。牛产业虽然在我县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将牛产业确定为农村支柱产业之首,但在抓宣传、强措施、促落实的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将牛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应有的位置,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对发展现代畜牧业认识不足,缺乏敢创敢试、大干快上的勇气和胆识,同时,受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力不足;肉牛繁养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养殖小区入驻户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制约,仍然以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分户经营为主,规模养殖仅占全县总农户的10%,牛产业发展步伐缓慢。
2.产业化水平较低,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一是大部分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标准低、档次低、技术水平低,设施设备不完善、不配套,与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差距较大。二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短、加工带动力弱,与基地农户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凸显。三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信息不灵,交易市场功能不足,收购、运销、加工等环节不畅,牛价基本掌握在牛贩子手里,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养殖户得利不大。四是畜产品市场波动周期加快,幅度加大,而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弱。五是随着规模化养殖和养殖小区的发展,畜禽粪便和污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养殖场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3.系列化服务滞后,科技养殖水平不高。一是基层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薄弱,技术人员少,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技术水平低,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二是畜牧科技示范推广普及面小,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落实还不到位,农民科技养牛意识不强,肉牛饲养管理水平和效益不高。
4.资金短缺,制约了牛产业快速发展。一是产业发展融资渠道不畅。由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群众自筹、社会帮扶相结合的融资机制尚未建立,群众普遍自身积累少,自我发展能力弱。养殖企业薄利经营,存在贷款难、融资难,影响扩展养殖规模。二是县财政每年列支的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牛产业需要。三是畜牧建设项目少,缺乏大项目带动,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资金短缺成为牛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
三、几点建议:
发展牛产业,创建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全面提升牛产业开发层次和水平,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推进全县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扭转阻碍牛产业发展的比较效益低等不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牛源不足、资金困难、综合养殖水平不高的局面,建议在今后的牛产业发展中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增强对牛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从全国情况看,肉牛产业有萎缩的迹象,但肉牛市场需求有增大趋势,肉牛价格将逐步走高,大力发展牛产业前景乐观,加之我县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牛产业的诸多有利条件,为此,全县上下要坚持大力发展牛产业的信心不动摇,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牛产业发展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持之以恒的把发展牛产业摆在重要位置,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以建设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为契机,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组织领导,细化措施落实,优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体系,努力营造更加浓厚的牛产业发展氛围,做到牛果互抓,互促互支,全力推动牛产业快速发展。
2.加强规模养殖,进一步提升产业化养殖水平。要按照经营规模化,饲养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定位,坚持以提高养殖效益为中心,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努力向千家万户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养殖发展。同时要坚持以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和规范养殖大户建设为突破口,以发展大、中型繁育场、育肥场为骨干,以外销市场为导向,着力扶持培育“一户一棚一窖一池”养殖大户,大力发展规模养牛重点村、重点社,继续扶持建办规模较大、标准高、管理科学、效益好的肉牛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大力推进基地规模的扩张,带动牛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3.加强肉牛繁育,进一步提高肉牛存栏总量。一是加强肉牛改良工作。要以建设全省农区优质肉牛繁养基地为目标,以扩量提质增效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本地黄牛良种的选留和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切实加强肉牛冻精改良站点建设,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狠抓肉牛品种改良,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和肉牛品质。二是制定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标准。针对目前散养户养牛比较效益低下,养牛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对适龄母牛可每头每年补贴500元,优秀母牛犊每头每年补贴300元,调动群众养牛积极性,吸引有条件的农户主动养牛,养殖农户、育肥企业加快补栏,增加母牛存栏数,提高自繁自育能力。对闲置的温棚牛舍,已建成的养殖场、养殖小区要采取大户承包、无偿使用、农户联营等多种形式,引导群众进行集中养殖,彻底消除空壳圈棚。同时要出台措施,对于基础母牛进行保护,防止母牛、牛犊被宰杀和外流,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养牛的热潮,通过养牛总量大幅度的增长,为规模化养牛奠定坚实的基础。
待建项目鑫虹整机项目
(一)项目进展情况(截止到月日)
1、施工单位进场;
2、临建设施搭设基本完成;
3、完成基坑测量放线,准备动土施工。
符合大日程计划
(二)存在问题
自来水市政供水压力只有0.2MPa(自来水公司提供的测试数据),图纸设计要求水压力0.5MPa,目前施工队已进场,面临夏季的到来,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供水现状不能满足要求。
(建议:建设局协调供水公司,帮助企业解决)
在建项目
一、彩虹光伏项目
(一)项目进展情况(截止到月日)
1、临建活动板房安装进入尾声;
2、项目主厂房、成品库土建工程承台施工已完成近80%;
3、桩基础施工本月日完工离场,桩基检测同步进行;
4、设备招标工作前期准备阶段已经开始;
5、氧站、余热锅炉设备及方案交流完毕。
符合大日程计划
(二)存在问题
目前商品混凝土供应不及时,造成一定程度的窝工现象。
(建议建设局帮助企业解决)
二、彩虹蓝光项目
(一)项目进展情况
1、101#厂房目前钢构已完成大部分钢柱的吊装和钢梁的连接,共完成钢柱吊装179根(还余8根)钢梁1175片(还余543片),二、三层已铺设近4000平方米。计划月日全部封顶,目前工期稍有滞后;
2、102#厂房楼层板已铺完,正在进行电梯基础筏板的混凝土浇筑,屋面四周女儿墙模板已搭建完成70%,完成工程量的60%。施工进度正常;
3、103#厂房除电梯井口外,已在月日实现封顶,目前筏板已浇筑完毕,非筏板区进行耐磨地面混凝土浇筑,已完成70%。施工进度正常;
4、301#动力站部分进行外墙和内墙的砌筑,部分进行模板和脚手架的拆除。屋面女儿墙已砌筑完毕。施工进度稍有滞后;
5、401#科研楼一层屋面已浇筑完毕,正在进行二层模板和脚手架的搭建,完成60%。施工进度正常。
(二)存在问题
1、103#电梯井3根钢柱还未到场,影响电梯井的施工;
2、101#厂房楼承板铺设人员和焊工力量不足,已要求施工单位采取各种办法立即增加人员加快施工进度。
(建议建设局现场督导人员加大协调力度与督促力度,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管)存量企业
一、电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值计划为80亿元,分月度产值计划中预计月份22924万元,月份累计为34779.4万元。月实际上报产值为24682.8万元,其中月份当月完成13468万元,占年计划3.1%,完成分月计划71%。
二、方显示光源有限公司
年产值计划为65994万元,分月度产值计划中预计月份为4049万元,月份累计为8137万元。月实际上报产值为3087.2万元,其中月份当月完成2015.1万元,占年计划4.7%,完成分月计划37.9%。
一、学生为什么要补课?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减轻学生负担,三令五申禁止占用学生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可为什么这种现象呈越演越烈之势呢?
1、目前教育体制的“产物”。虽然政府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惟“分”论英雄的事实普遍存在,而整个社会仍在为学校排名次,用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另外我国目前的招生,入学,就业体系,以及官民子弟在待遇上的差别,使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不“享受”在上重点高中时因差一分而掏6000元钱的“待遇”,或者在将来找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选择了平时花“小钱”,给孩子补课,打“预防针”。
2、家长的“安慰剂”。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学生之间的竞争随之加剧,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正说明应试教育的局面并未从根本改变。家长们不会空喊口号,“考入重点高中,上了名牌大学”才是硬道理。迫于此压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自然就要要求补课,暂且不看结果如何,起码能从心理上安慰自己,因为这是在给孩子“充电”啊!
3、学生的“镇定剂”。有的学生因为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班级排名出现下降,产生焦虑急躁自卑等心理。于是上课外补习班,或是请家教,结果成绩有所提高,从而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镇定。须知,学生在过渡时期成绩一时跟不上,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学习方法,一般都可以赶上。
4、老师的“新产业”。一些老师故意在正常的学校课堂对讲课的内容有所保留,将精髓留在“私塾”上讲,有的老师甚至故意在补课中向学生楼考试题,迫使学生加入补课的队伍,显然,这些教师是将补课作为一种“创收”的“新产业”。一个老师可以通过开设补习班,一个月赚到上万元,这与每个月XX多元的工资相比,真令这些“误人子弟之士”动心啊!
二、补课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
国家明令禁止学校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时间给学生补课,那么学生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补课的呢?
1、学校设“新班”。一些学校为了能使自己的补课名正言顺,不与国家相关政策唱反调,而开设课外提高班。说是学生自愿选择参加,而所谓的提高班只是提前讲新课。一些没有参加的同学到正常课堂上发现老师的进度是按提高班进行的。自己没参加自然就跟不上了。所以也得“自愿”的去参加了。
2、老师开“私塾”。在国家三令五申的禁止下,公开不可少了。然而老师家里的“私塾”式的补课却多了起来。在调查中,100%以上的学生或多或少参加了“私塾”是不可。不可时间一般都是择在假期、周末或每天放学后,补课地点多是在老师家里或历史租借的房间,不可对象多是毕业班学生。
3、家长请家教。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关系,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孩子。但又不放心孩子能否独立的完成作业。于是就请一些高小的大学生在周六、周日或每天孩子放学后到家里,为孩子辅导。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8%以上的孩子都请过家教或正在请家教,且高年级学生占大多数。以英语、数学为主。
三、补课后的结果如何?
家庭花了大量的钱,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补课,那补课的结果如何呢?
1、学生的依赖强了。不少学生尝试过请老师或上补课班的“甜”后,容易产生以来心理,要和家长继续找老师补课,以保持自信和正常上课时的轻松感。一名同学在谈到不可的好处时说:“可以学到但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有补课即使上课走神了也不用怕。有时不开心不想听课,有补课垫底就不听。“
2、家庭的负担重了。补课不但增加了学生是学习负担,也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在调查中了解到,各校老师一对一补课,一般每节课都要100元以上。如果几个学生一起补,起码要50元一节课。这样一学期下来也要几钱元钱。这对于普通中产阶级家庭来说,是有一定困难。
3、老师的腰包鼓了。一些老师通过补课,经济收入如股市“熊去牛来,”全线飘红,买电梯房、开轿车、有的甚至专门买上一套价值不菲的商品房当作“补课基地”、“课外产业”从此进入了良性循环。
四.如何看待当前风行的补课现象?
迫于各种形式的压力,学生们纷纷选择了补课,补课已成为当前比较风行的一种现象,那这种现象究竟是否正常呢?
学生要求补课,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信息,学到更多的技能,这似乎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但我们明白一般事情都有两面性,而要衡量其本身的价值,这就要看是利大还是弊大。
中国自古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说,反观现在的一些老师的行为,不免让人寒心。在正常的课堂上把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没有给予学生,而留一手于课外的“私塾”。可见老师不是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串道收业截获”,至此,我想起来了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句话:在每年月日人们庆祝教师节之时,老师们又没有反思自己是否误人子弟又一年。
任何事情都有其发展的规律,一切不切实际,与规律背道而驰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只会落得害人害己害国家。我们仔细算一下,现在学生一般早晨六点半从家走,下午五点半左右到家,如果有补课,又要上到晚上八九点钟,回到家后还有学校的作业和课外补习班的作业需要两三个小时,而他们的睡眠时间只有六个小时左右。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违背其发展规律的,,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另外,这是的学生自我安排的时间少了,自主性减弱,而依赖性增强,如果有一天让他们独立的走向社会,他们能否挑起自己的那一份担子,承担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1、涉案标的额较高。双方当事人之间诉求的差额工资、经济补偿金、违约金以及赔偿金等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2、在同一法律关系中本诉与反诉交织同在。劳动争议案件经仲裁后双方不服至法院,飞行员要求解除劳动合同,航空公司反诉要求继续履行或者要求赔偿招录费、培训费等经济损失。
3、诉讼具有群体性。一家航空公司的几名或者十几名飞行员集体辞职,因此诉讼也具有了群体性。他们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基本相同,航空公司的意见也基本一致。
4、审理结果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由于法律适用的变化,法院的审判思路呈现动态变化,不同时期不尽相同的判决结果对行员劳动市场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成为在职飞行员流动意向及航空公司应对态度的参考。
纵观几年来飞行员辞职事件,呈现以下发展脉络:
一、至今涌现了两次飞行员辞职浪潮。
第一次是至之间,原因在于民营航空公司的市场准入。8月15日,国家民航总局颁布的《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正式实施,第二条明确规定:鼓励、支持国内投资主体投资民用航空业。由非国有投资主体投资的民营航空公司的陆续出现为飞行员流转提供了市场环境。但实际上,飞行员辞职的浪潮从初就已经开始涌动,到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第二次浪潮发生于-间,原因在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致使航空公司的经济效益下滑,航空公司缩减飞行员福利待遇引发不满,飞行员纷纷跳槽另觅它途。两年间,该院共受理该类劳动争议案件28件,其中,撤诉4件,调解18件,判决6件,调撤率高达78.6%。
二、飞行员解约诉辩方向发生变化。
之前,飞行员要求解除与航空公司的劳动合同时,航空公司均表示不同意,如果要解除合同,则要求飞行员支付巨额的违约金及法定赔偿金。因为在,五部委出台规定:“航空运输企业对招用其他航空运输企业在职飞行人员的,应当与飞行人员和其所在单位进行协商,达成一致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并根据现行航空运输企业招收录用培训飞行人员的实际费用情况,参照70-210万元的标准向原单位支付费用。”这表明,只有新东家向老东家支付了“转会”费用之后,飞行员才能顺利“赎身”。诉讼实践中,当飞行员尚未确定新东家或新东家怠于与老东家协商时,航空公司便依据该规定将索赔法定赔偿金的对象指向飞行员。法院在航空公司提供证据的基础上一般会在判决解除双方劳动关系的基础上要求飞行员支付航空公司招录费、培训费等各项损失。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劳动合同法》赋予劳动者劳动合同的“任意解除权”,该法第37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另外,《劳动合同法》22、23以及25条的规定,除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和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这说明,即使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违约条款,只要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两种条件的,违约条款无效。依此,只要飞行员能够证明提前30日向航空公司发出辞职通知,法院就会认定其为正当的行使权利,不构成违约,这与一般劳动者无异。
三、飞行员与航空公司解约后仍难真正“赎身”。
法院判决航空公司与飞行员解约,并要求航空公司在法定时间内转移飞行员的飞行、人事档案等,但判决却很难执行。因为飞行员的档案仍在原航空公司内保存,由于未就飞行员跳槽达成一致意见,航空公司的损失尚未弥补,于是往往拖延履行转移档案的义务。而档案是飞行员重新飞的必备条件,这样导致很多离职的飞行员很难找到其他的飞行岗位,即使与新东家达成了签约意向,也不能承担飞行任务。民航总局【】号意见第三条规定:飞行人员辞职后到新的航空公司复飞,该公司仍须按五部委文件的规定,与辞职飞行员原单位主动协商,对没有经过协商而私自流动的飞行员,各地区管理局不得办理其在新公司的注签手续,不准予其参加新公司的运行飞行。“不能飞”使飞行员的薪资福利等待遇大幅缩水,造成经济损失,即使向法院申请执行,但交付转移等行为义务难以强制要求义务人履行,导致飞行员虽然胜了官司仍难以真正“赎身”重新飞。
飞行员辞职浪潮反映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飞行人才的供给难以满足民航业迅猛发展的需求。民航业改革使得民营航空公司“白手起家”,国内航空业对飞行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有资料显示,“五”期间民航业需增加飞行员9100人,但受教学资源、体制等多方面限制,飞行员培养数量难有大的突破,飞行员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成熟飞行员成为各大航空公司争抢的对象,尤其是民营航空公司提出诱人的条件到国有航空公司挖人,因此导致飞行员与航空公司屡屡对簿公堂。
二是航空业中的劳动市场管理尚不规范,缺乏有效流动机制。航空公司在日常管理中存在很多诸如超时飞行、克扣工资、承诺不兑现、同工不同酬等现象,对飞行员缺乏有效的人性化管理,尤其航空飞行是一项高危行业,很多航空公司对行员的疗养、休假制度都没有完全落实。在直接关系飞行员工资薪酬的飞行小时的计算上,航空公司更是管理混乱,这些都是飞行员时提出的解约原因。而现有的民航有关规定特别强调对行员流动性的限制却缺乏对于航空公司的约束,引起飞行员对现状工作的不满,使得双方的矛盾常发却缺乏畅通的流转渠道,最后只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三是飞行员培养途径狭窄,缺乏有效的新陈代谢机制。飞行员的培养是飞行员新老交替的必备条件,但就我国目前的飞行员培训市场来看仍不能满足要求,航校培训能力没有增长,民办航校刚起步,经费师资力量弱,难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飞行员,新鲜血液供给不足,使飞行员短缺现状得不到缓解。
为妥善处理飞行员与航空公司劳动争议纠纷,该院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民航总局等有关部门针对民航业特点制定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用人用工制度和规定,规范航空公司的日常管理行为,保障飞行员的各项福利待遇得到实现,以人本管理稳定飞行员队伍,预防和减少罢飞、返航等现象的发生,从而保障广大乘客的飞行安全。
二、继续完善飞行员培育市场,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校,提高飞行员培养扶植的力度。因为在现有条件内,飞行员的数量是有限的,各航空公司之间争夺飞行员只是飞行资源的分配发生变化,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飞行员短缺的现状,也不利于创造有序的飞行市场竞争环境。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入外籍飞行员以及民等渠道扩大国内市场飞行员的存量。
一、乌鸡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乌鸡迎来了新的发展的机遇,到2000年,乌鸡饲养量达到2000万羽水平,一大批乌鸡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形成8大系列130多个品种,年加工消化乌鸡400多万羽,产值超亿元,成为我县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为全县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作出过巨大贡献。
2001年以后,由于受价格持续低迷的影响,乌鸡的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饲养量骤然下降。尽管目前全县仍保有1家乌鸡原种场,11家乌鸡养殖场,1家以乌鸡入药的制药厂,5家乌鸡酒厂,70多家乌鸡产品营销企业,乌鸡产品涵盖养殖、饲料加工、食品加工、医药、保健食品、酒类生产等多个行业。但从整个乌鸡产业来说,规模在不断萎缩。目前,乌鸡种鸡存栏不过20万羽,年均饲养量不足500万羽。
二、制约乌鸡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品种保护意识不强,饲养方法不科学。九十年代全国各地到来引种乌鸡,引走的都是纯种乌鸡,使种质资源流失,导致全国各地到处都是用乌鸡在当地进行杂交繁育的杂交乌鸡,原种的乌鸡反而没有销路。加之,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乌鸡价格不断攀升,本地一些养殖户急功近利,掺杂使假:一是使用激素饲料,促其疯长,降低了乌鸡的品质;二是大量引进杂交乌鸡,挤占了正宗乌鸡的发展空间;三是以利为先,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损毁了乌鸡的形象。
(二)外地大型禽类养殖企业的兴起,打压了乌鸡的生存空间。一是成本较低的杂交乌鸡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使消费者难识庐山真面目,挤占了乌鸡销售市场;二是乌鸡的生长周期长、体态矫小、料肉比低、饲养成本高,无法与杂交乌鸡竞争市场,更不用说与饲养低风险的孵化、防疫、回收一条龙服务的大型禽类养殖企业竞争。
(三)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多年来,乌鸡的销售主要以活乌鸡、速冻冰鲜乌鸡、礼品包装的鲜蛋为主,不利于长途运输和保鲜,且附加值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制约了新的销售市场的拓展。尽管全县现有7家乌鸡加工企业,但由于投入不足,要么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低,要么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开发不力,使乌鸡的加工转化一直停滞不前,自然无法带动整个乌鸡产业的发展。
(四)投入不足、研发滞后,品牌优势难发挥。多年来,各级领导一直把乌鸡当作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优惠政策,2009年以来县财政每年给予了1O0万元的资金扶持。但作为一项产业来说,总的投入仍然是杯水车薪。一是在拓展销售渠道和占领市场方面办法不多、投入不足。主要是政府投入受财力所限,企业因规模小不愿投入,只想搭车赚钱,使乌鸡品牌优势难以发挥;二是乌鸡现有系列产品因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低,早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而且在新产品的研发上又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乌鸡的营养、药用价值没有得到应有挖掘,使乌鸡的加工转化能力停滞不前。
(五)侵权严重,维权乏力。乌鸡因其特有的营养、药用、观赏价值誉满全球,吸引了国内众多养殖和加工企业的眼球,有些企业盗用乌鸡的品牌,大肆养殖和加工杂种乌鸡及其衍生产品销往市场,就连本市范围内的一些地方特产供应商也以低价的土鸡蛋冒充乌鸡蛋包装销售,挤占了乌鸡市场,损毁了乌鸡声誉。为了打假维权,有关部门也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工作,乌鸡办还拨出经费制作了正宗乌鸡防伪标识标志并启动了防伪查询系统。但因“乌鸡”商标目前只适用于活体鸡上,乌鸡蛋又没有简便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使打假维权工作难有实质性成效。
三、培育壮大乌鸡产业的几点对策
(一)挖掘乌鸡的营养、药用价值,研发新产品,用科技振兴乌鸡产业。目前充斥我国市场的肉用鸡种,虽生长快,但肌纤维粗、肉色发白、肉中含水分多,无鲜味。而乌鸡营养丰富,肉质细嫩,鲜味强,一直被列为营养珍品。由于乌鸡生长期长、个体小,在低端消费市场上不占价格优势。但作为药用、营养保健品,则大有前途。据国内外专家研究表明,乌鸡肌肉和内脏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血糖、血钙等营养成分,其氨基酸种类齐全,鸡肉和鸡皮可提取纯度较高、具抗衰老作用的黑色素,乌鸡蛋蛋黄所含卵磷脂也比普通鸡蛋高,而卵磷脂具有保护心脏肝脏、促进婴儿大脑发育的功效,是配制营养补品较为理想的材料,乌鸡血的提取物是未来攻克癌症治疗困境的良药。因此,我们应在乌鸡的营养保健、药用价值上做文章,采取与科研院所联姻、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设备和技术研发营养保健、药用等新的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将会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可以提高乌鸡知名度,带动乌鸡及其它衍生产品的消费,促进整个乌鸡产业链的振兴。
(二)组建乌鸡产业发展集团,打造产业航母。整合现有乌鸡生产和加工企业资源,组建乌鸡产业发展集团,打造乌鸡产业航母。利用科研检测数据制定乌鸡衍生产品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从饲料种苗供应、禽病防疫、价格定位、产品销售等方面规范市场秩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降低产销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让乌鸡系列产品进入大型超市,占领大中城市。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功能。通过整合兼并、内引外联的办法,引进并着力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帮助他们上规模、上档次,做大做强,力争到2015年,全县拥有年加工能力300万羽以上,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乌鸡省级龙头企业1家,年加工能力100万羽以上,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乌鸡市级龙头企业3家,确保乌鸡系列产品能够占领省内外市场,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发展专业化合作组织,提高饲养户组织化程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创建一批乌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养殖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架起从生产到销售的桥梁。同时,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养殖农户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让乌鸡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对接,提高饲养户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促进乌鸡产业的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保护并弘扬乌鸡品牌优势。
1、做好宣传推介工作。一是通过财政支持、企业筹资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乌鸡药用价值、营养保健价值的宣传,为消费者建立市场信心;二是鼓励加工企业走出去,参与大中城市举办的农产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加强与外界沟通,提高乌鸡知名度;三是大力提炼乌鸡的饮食文化和保健文化,提高宣传效果。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是推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政策之一。面对农民医药费用得不断攀升,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低下,因病致贫现象的不断增加;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得宏伟目标,如何建立起一个人人可及而又有效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解决农民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当务之急。
年两会上卫生部长陈竺对农村医疗和公立医院改革表示不满意。在农村医疗改革上政府的财政投入非常重要,我国医疗资源总体比较短缺,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务人员的培养也非常的不易。从去年到今年,农村医改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总理提到保障制度的进步、基层服务能力也在逐步增强。60%基层目前正在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药价降低了30%,老百姓切实得到了实惠。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足,譬如农村欠账太多、公立医院改革是在太复杂。目前的医改工作路线不太清晰,在公立医院深层次问题上,比如四个“分开”等问题也并不十分简单。县级医院能力不够等等问题。
从开始的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社会老年化的加剧,人们对于切身医疗保障的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普片关注医疗问题,但是政府对于医改的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并且宣传力度不够致使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不了解医改,尤其是农民这样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人群。从切身与医改有过接触的人来说,感到带来益处的人只占1/3,一半以上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医改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由此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政府农村医疗改革是不力的。
从我了解我当地下塘镇的农村医疗改革情况如下:
一、长丰县医疗改革基本情况
有一次,我家人出了点车祸,由此便和医院有了深层次的接触。从中我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情况。新医疗改革实行以后,说实在的看病也没少花多少钱。烧了的钱是乡村镇卫生所里的药变成最基本的了,说白了就是没有好药新药,只是由于现在药品分配都是县级及以上的医院分配的,为了降低药品价格,便只给下面的小卫生院分配低廉的基本药物。这本来是件好事,禁止医院私自购药,降低药品价格。却也带来个些负面的影响。比方说现在的流感在中国有60%的变异,这在欧洲些国家只有4%,这和我国消炎药乱用滥用所致,而现在乡村医院里的基本流感药物和消炎药却大部分都是无效的或者效果差。如果有个人出了车祸腿部大面积受伤,这种村镇的小医院根本没法医治,这种情况是综合所致的,医院里没有好的药物给予治疗,基础设备差,医疗改革后这种医院的医生工资低了很多,医院医生流失严重,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医院为了维持基本的运作,最终还是得向患者下手,不管什么病,进去就是三项检查,然后才给你看病。在大医院里在办理入院手续的时候,医院会问你有没有参加新农合,新农合是从2003年起逐步实行的,旨在减轻农民的负担,解决一定的农村看病难问题,但是一般农民都不愿意说自己参加了新农合,即使他已经参加过。这方面的原因很耐人寻味。这是我的亲身经历的事。
二、制约农村医疗改革的主要问题
全国绝大多数乡镇逐步把合作医疗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许多干部在成绩面前没有抵住诱惑,开始侵吞医疗专款,更多的却是政府工作者的不作为。在医疗改革中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利益问题,政府不愿意彻头彻尾的来个“斩草除根”,当然这也有政府的难处。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赤脚医生”大大降低了行医者的门槛,对当时的农村医疗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这些医生的水平是没法和一个正规的医生相比的,现在中国有8亿的农民,这也为现在的遗留下了很大的隐患。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是种畸形的成长,农村医疗在最初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由公共卫生所负责农村村民的基本医疗,这还是个社会服务型行业。之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变,公共卫生所基本上由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充当,此后,逐渐演变成私人诊所,医疗设备因为资金匮乏、医疗观念落伍等因素影响,未能形成一系列整体性的医疗器械和一套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农民的医疗再次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是种长期积累下来的沉疾,现近改革只是把这些“赤脚医生”聚集到村镇卫生站来,结果只是双败不是双赢,这些“赤脚医生”也因工资低而离去,最后卫生站只不过是个空壳而已。
三、对农村医疗改革的意见
政府在在医疗公共产品方面不应缺位,政府应主动承担的公共产品的服务。加强政府在医改方面的监管,防止某些官员在医改方面不作为或者挪用医改公款,让属于农民的每一分钱都落实到实处。加强农村医疗改革的资金投入,可以由政府投入和社会募集相结合,社会募集资金保守在每年3000亿左右,加强资金投入用以改善村镇医疗的基础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招募上。在全国建立全面的互联的医疗信息网,医院资金的流动和用途向社会公开,保证透明公正的原则。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由上级直接领导,实现“四个分开”。
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在区民政局班子成员的陪同下,来到蜀山区养老中心调研。
一行探望了入住的三十位五保老人,来到老人中间,与老人们亲切交谈,询问老人“饭菜合不合口味?”“住的习不习惯?”“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他来到卧床的刘金山老人床边询问:“护理人员照顾得好不好?药是否都按时吃?” 随后,查看了养老中心的宿舍、活动室、医疗室,书画室等,并向中心工作人员详细询问养老院的工作情况。
在会议室,民政局局长向详细汇报了养老中心的建设、运作情况,养老中心二期工程的规划调整建议以及民政局的总体工作、人员编制和示范社区建设等情况。听后对民政局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民政工作是我区的一个品牌,尤其是社区建设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社区的管理体制上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革,民政局班子是一个团结、和谐、进取、干事创业的班子,要继续发扬传统,大胆创新把养老中心规划好,建设好。
对下一步工作,他提出:一要以“重民生、谋幸福、创和谐”为主旨,充分发挥养老中心的作用,提高五保老人的伙食标准和生活质量。二要积极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提升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三要积极与区直相关部门一起谋划好二期工程,提高建设档次和水平。四要提高服务质量,狠抓内部管理,打造特色和品牌。五要积极探索社会养老、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提高我区养老事业的新水平。
强调,民政工作就是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就要把工作做细做实,无论社区建设还是养老服务,都要真正惠民利民,以群众满意为宗旨。要不断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着眼长远,以示范社区建设为契机,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作用,同时要认真总结各方面的成功经验,创新思维,打造符合我区实际的特色品牌,为“xx”的民政工作开好头,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