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消费论文范文

文学消费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消费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消费论文

第1篇:文学消费论文范文

本文作者:张萍丽工作单位: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调查研究的细分统计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对高端品牌不是很了解,也不会刻意去关注高端品牌产品的服装,只有极少数学时尚专业的人懂得奢侈品。女生:有32%的人会买一些时尚的杂志,55%的女生会选择网购原因:众所周知,目前高校都远离市区,加上杭州交通拥堵,再者平时课业的原因,所以选择网购,价格实惠,选择面广,质量还是不错的。13%的人选择各自集市和夜市地摊去选购。男生大部分会选择去商场、专卖店,以大众品牌为主。65%的人看中的是质量,18%的人追随潮流。问卷主要问题分析经过对本次调查发放收回的问卷信息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性别来看:有37名男性,34名女性接受问卷调查。而女性不论是在实体店面还是网购上,消费支出大于男性。(2)大学生消费与户籍所在地联系不大,主要与家庭经济情况,个人的消费心理,家庭的消费教育有关。(3)调查对象包括艺术、信息、语言各专业,专业间的消费习惯有差异。(4)七成的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差不多二成的学生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下或左右,一成的学生月生活费超过2000元。调查发现女生的主要消费还是在服装化妆品上,占绝大比例。男生主要是交通费用和数码产品。大学生对数码产品的需求。发现大家还是对品质要求很高。大学生,虽然是学生,但是意识总是在社会前沿,购买的产品也更加的时尚化。大家攀比情况也还算可以,有能力买,没能力就不买,量力而为。沿海地区消费能力高。相较于内地,沿海城市的女大学生数码时尚消费能力高,也更注重品牌。交通方面主要是在公交车方面的公共交通费和购置电瓶车自行车等代步工具的费用,极少数人会购买汽车。但在大四毕业阶段,攒钱买车的人也不在少数,更多购置汽车的费用多为家长负担,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大学生时尚品消费的社会关注据数据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对时尚品的消费还是偏高。现在普遍大学生人手一只苹果,相机。化妆品也属于高端的,时尚消费已经成为了过度消费,形成了一些追求奢侈、互相攀比的心态。而且现在很多大学生,由于懒惰,从小被宠惯,出行方式都习惯于打的,这种偏激过度的消费已经形成了一种潮流,大家互相的攀比,造成如今社会的不协调。大学生时尚品消费的时代特征从上一代人传统理解上看,时尚消费行为大多等同于贪欲、挥霍、浪费。是大部分人消费不起的物品和行为,其实,从经济意义上看,时尚品实质是一种较为高档消费行为,本身并无褒贬之分。从社会意义上看,是一种个人品位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有些时尚品和时尚消费行为既不是必需的又没有实际的用途。然而,尽管时尚消费行为的价格大多昂贵且浪费,但是,还有非常多的人在不断地追求,因为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稀为贵,稀缺性是使物品成为时尚品和时尚消费行为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时尚品消费的正确引导时尚消费行为,它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隐含着各种社会价值观。当时尚品消费形成一种趋势,追随的消费者将会越来越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尚品消费就不再是大众不可企及的消费行为了,而渐渐成为很多人可以实现的时尚行为。并不能说,时尚消费行为是不好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有能力对时尚行为进行消费,这将会是人们开始享受生活的良好标志。但是,对于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而言,用家里的钱,进行自身的过度消费,是不值得提倡的。这对一些家庭普通的学生来讲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虽然据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大学生追求时尚消费行为的现象并不是十分严重,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追求时尚品的现象确实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且具有逐步扩散的趋势。就此,我们提出以下的建议:(1)大学生本身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正确理性地消费。切莫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盲目的攀比跟风。学会理财,尽量亲身体会一下挣钱的困难。(2)家长应该定时定量给学生提供生活费,而不应有求必应。给孩子更多自己锻炼的机会,体会金钱的来之不易。另外,家长自己也要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3)学校要开展健康消费方面的专项宣传,抵制攀比的不正之风。辅导员也可对学生理性消费方面进行教育,纠正学生不良消费行为。

当代90后大学生时尚消费观念日趋前卫、开放;时尚消费行为日趋理性、成熟;对时尚品的消费与要求越来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更崇尚新奇消费,个性更为明显,更为超前。而这些看似合理的时尚消费,体现出诸多不良的消费伦理观:如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品牌消费等。有时候我们也该反省现今社会所造就如今大学生现状时尚消费的原因。

第2篇:文学消费论文范文

本文作者:王晓娜工作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当今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及原因分析

注重消费品的实用性和品牌。从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可以看出,大学生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消费占较大比重;在学习消费中,重点选择技术类、娱乐和消遣类等这些实用类书籍为主,而那些科普读物、理论性较强书籍的选择率较低;在休闲消费中,学生认同友谊、爱情、旅游等,各类消费中都渗透着浓厚的实用色彩。在大学生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中,质量和价格的首要地位为他们的消费方式注入了实用的内涵。在实用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学生进行购物选择时,非常看重品牌。大学生把品牌看作是一种质量保证和品味象征,学生购买时关注品牌,实际是想购买品牌背后的高质量、市场信誉和优质售后服务等。大学生在对某一新品牌的尝试中,依据它的好用程度,慢慢形成对品牌的忠诚度。消费行为的盲目性与个性化并存。大学生年轻有朝气,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首次离开父母在外求学,每天都面临和朋友、同学、青年一代的亲密接触,他们渴望群体的认可和能够让自己零距离地融入学校的群体之中,就产生了很强的模仿性。常常不自觉地使自己的消费行为与大多数人的行为保持一致,大多数人喜欢的事物,自己也乐于接纳。因此,有时候有的东西别人买了,不管自己需要不需要,总是会也买一个,以便使自己缩小与群体成员的差异。与此同时,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不断增强,追逐独立和彰显个性的心理比较强烈,在消费行为中他们又常常表现出独特的一面。消费中他们选择一些新奇、风格化的特色产品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消费中他们不断变化着自己的需要和品牌偏好,来展示自己独特的消费理念。大学生的从众和求异的心理使盲目和个性矛盾地共存于他们的消费行为之中。消费行为中的感情型消费和随机性消费突出。大学生做为青年一代,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消费观念,活跃的思想使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流行趋势的影响,加上人生阅历较浅,他们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还不成熟。学生在商品上,常常依据心理对商品好恶的感觉来决策,把情感诉求做为购买决策的主要判断标准,只要能够在情感上激起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会迅速购买,消费行为常常伴随着感情型的冲动行为。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除了以心理感受评判商品外,还有着强烈的求新求奇的心理,喜欢去尝试新产品和新品牌,所以容易受媒体宣传诱导和周围同学群体的影响而改变选择意向,一旦受到外在的吸引刺激,随时可能发生购买行为,消费的随机性较强。消费对象日益多样,消费结构日益多元化。当今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孕育了多元化价值取向,反映在消费市场中出现了消费文化的多样性。跟随消费市场的新潮流,大学生进行着高雅的、通俗的、实用的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消费,消费对象也日益丰富。大学生的消费一方面要满足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精神享受、自我提高和文化修养提升的需要,大学生的消费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自我发展的消费,随着享受费用和自我发展费用地日益增多,消费结构越来越多元化。

大学生的消费趋势

从基本的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从过去以吃穿住行为主的传统生存型物质消费,开始转向以健康和精神文化消费为主的享受型消费。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用于购买营养品、保健品和特色用品的费用支出增加,随着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转变,生活质量也必将有大幅度提升。用于自我发展和提升的消费不断快速上升。知识经济时代使终身学习成为必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更新。为了使自己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需要借助书籍、培训、网络等各种手段进行持续性学习,吸纳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大学生将来用于学习的支出也会大幅度增多。休闲和娱乐消费以多样化方式增加。大学生是有活力的群体,他们有着超越其他年龄群的强劲需求,随着大学生对健康和健美的要求不断提高,体育健身和美容产品逐步成为大学生的消费时尚。青年学生在音乐、咖啡厅、影城等主流消费娱乐方式外,越来越追求旅游观光等品味度假和登山、潜水等新奇和刺激性休闲活动。对特殊群体的模仿性消费意识增强。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有较高的期待,一方面不仅期待将来能过富裕舒适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有着高雅的内涵和高级白领的内在气质,他们常常对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商界名流、群体偶像和高级白领有着潜意识地模仿,以期改变和塑造自己,向着自己对未来的设想而努力。

第3篇:文学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消费文化;马斯洛需求层次;符号消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46-02

一、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双重满足

在经济学范畴里,消费指“人们通过对各种劳动产品的使用和消耗,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在文学范畴里,消费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本文所探讨的消费文化意指其普遍带有某种符号象征意义,借此来满足人们想暗示或明示的品位、个性、等级、地位。对于“消费文化”这个概念学者们也有诸多定义,其中以尹世杰为代表的消费经济学派认为“消费文化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消费方面的创造性表现,是人们各种合理消费实践活动的升华和结晶”。

消费文化分为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生态消费,高校英语教学主要涉及前两种消费现象,即一方面把语言知识当作消费对象,教学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消费活动;另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满足了教师作为语言传播者的使命感和学生渴望提升英语层次的优越感。

在经济学意义上,英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内容和手段来满足授课过程中的需要,大学英语的授课活动在消费“语言”这种物质形式时也在创造语言财富。与此同时,英语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受益于广大学生,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收获基本的语言知识,提升英语等级水平,从而考取相应的等级证书,这都是大学生在消费大学英语学习时所获得的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

满足表层的物质消费进行语言内容的教与学的表象活动,也包含满足精神消费的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小组活动、演讲比赛、个人展示、PPT演示等。这些展现大学生英语功底和增加交流的方式都在某种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形象地融入了物质消费,提高精神消费的满意度。没有这些吸引大学生眼球和引发他们积极主动思考的教学活动,也只是掌握了语言这种形式,没有使他们得到精神财富,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消费文化角度阐述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就是不仅从语言消费过程中分析教师和学生的低层次的物质消费活动,主要在更深层次研究他们的精神消费活动,发现其学习需求,转而作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活动。

二、把任务型教学转变成需求型教学

近些年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已屡见不鲜,专家学者均认为探索学习动机在语言教学过程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客观条件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呈现出多种消费模式。“动机”与“需求”截然不同,需求是产生动机的前提,动机为实施需要而产生,本文试图用“需求”而非“动机”来寻找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动力及教师授课的起点,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包括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精神消费主要是要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社交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大学英语的课堂的社交需求突显出来,也会产生激励作用。现在绝大多数的英语教师都会在课堂中融入西方文化,设计多种形式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有多少学生是被动的任务型参与,而有多少是需求型的主观能动发挥?就任务型教学而言,且不论大学生的参与程度,往往听到学生的抱怨是一堂课也没有多少收获,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社交需要重视不够,任务型教学的顺利进行并不代表与学生的互动是出于互相理解。因此,进行深入的需求型教学,重视与学生的交流,考虑学生的社交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

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这就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相比电子传媒的敏锐和灵活度,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标准特点是学分化。每个离开高中校园走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期望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收获更多的语言知识、达到更高的水平,而水平的量化标准恰好是学分。被动的任务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也浪费了先进的教学资源,束缚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考,限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尊重,成就感大大降低,无法满足尊重需求。需求型教学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建立成就感,增加认同感,淡化学分制的影响,鼓励和尊重大学生学习成果。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要。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主要表现在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随着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四种需求的满足,人们开始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而当传统的大学教育无法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时,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师生们带来了更加新颖的呈现方式和教学资源。

大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不断扩大,同时也带动了文化消费,反过来也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产品过剩给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师提供了很多资源,各种学习资源应有尽有;各大教育机构推出的网络课程中也呈现一片追捧现象,由此催生的网络教育跃跃欲试,在网络教育的平台中,各学科教育不断涌现,譬如新浪、网易的公开课等;手机网络平台的建立,网络用户数量的激增,近年出现的微博和微信都聚集了一批忠实粉丝,也把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口袋英语文化转变成手指英语文化,不仅符合现代的电子消费观念,也把随时随地学习英语的可行性大大提高,满足了人们的即时文化需求。这些都体现了大学生对英语消费文化的新的心理表现,同时也为大学英语教师们引入另一种达到大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目标的可操作方式。

弱化大学生的学分化影响,把被动的任务型教学转变成主动的需求型教学,由教师带给学生学习动机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这一过程体现了语言学习中的消费文化整合,也满足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思考学生内心的真正学习执行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三、需求型教学与符号消费相结合

法国哲学家让・波德里亚提出的“理论上的实践”认为人们的消费首先源于欲望,这种欲望不仅是基本的物质需要,而更多地表现为情感欲望。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欲望,也就是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可把被动型的任务型教学转变为主动的需求型教学,再结合符号消费的理念,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消费文化不仅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们的学习方式,而且也使整个语言学习向符号消费发展。符号消费的概念最初由让・波德里亚提出,认为一切的消费都只是象征符号的消费,消费系统是“建立在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上的”,这些象征或符号并不表达一组既存的意义,意义只诞生于吸引消费者注意的符号或象征系统中。

在消费文化下,大学英语课堂成为英语学习符号消费的主场,也是大学英语教师需求型教学的主要平台。大学生通过课堂学到的复杂的语法结构、作家作品、批判性思维,通过考试拿到的各种证书,都能反映出个人的实力和需求类型,这些都是高校英语教学的符号消费标志,成为他们区别于其他层次、级别或需求学生的符号。通过符号消费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相契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大学英语的学习意义与价值。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本身成为消费的对象,被提供“三包”和包装,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大学英语也成为消费的对象,本文从消费文化角度探讨了高校英语教学,一是从物质消费角度(教学内容),二是从精神消费角度(教学方法:媒介),使学生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提出把被动的任务型教学转化为主动的需求型教学,教师要关注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结合符号消费理念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林白鹏.消费经济辞典[K].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1.

[3][美]杰姆逊.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尹世杰.消费文化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17.

第4篇:文学消费论文范文

摘要摘要:在英语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一节教师苦心设计、思路清楚、连接紧凑、逻辑严谨的英语课却不一定赢得学生的喜爱。这是怎么回事么?本文旨在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通过运用教学心理学理论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小学儿童外语学习过程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小学儿童外语学习过程的重要功能及其途径。

或许许多小学英语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心得摘要:一节设计得思路清楚、连接紧凑、逻辑严谨的英语课学生却反应平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还得从小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去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人在学习时,有两方面的因素在共同参和,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主要指动机、喜好、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智力因素在成人的外语学习过程中起主要功能,而在儿童的外语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却具有决定性的功能。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相对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坐不住,坐不久,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爱表现,“好玩就学,不好玩不学”,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拿着厚厚的一本书读呀、背呀、分析课文的语法结构,但他们有优势,那就是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好,模拟能力强。同时,语言运用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是一种自动化能力。小学生学外语重要在于碰到熟悉的语境就脱口而出而不是先思索讲这句话要用到哪些单词,然后再根据语法规则将其构成句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学习外语动力主要来源于非智力因素,学生学习英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喜好,所以一节逻辑严谨的英语课不一定能吸引学生。要想吸引学生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非智力因素参和教学过程,把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首先,学生的动机、喜好和外语教学。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英语,动机和喜好密不可分,甚至喜好就是动机,动机就是喜好。总而言之直接动机胜过间接动机,他们之所以学英语是因为“我喜欢”,喜欢英语老师、喜欢英语课可以表演、喜欢英语课课以唱歌、喜欢英语课还可以跳、玩等,少有学生说为了学好英语而喜欢上英语课。所以在感情上接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和学生交往树立平等的观念,留意他们有特色的语言,观察他们喜欢的活动,偶然参加学生“幼稚”的游戏,对他们和蔼可亲能让你成为学生心目中“好玩”的老师,这是维持学生直接动机的基础。除此之外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和结构为主线,围绕任务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有趣的活动,迎合学生对演、唱、做、玩、画等形式的活动有较大的喜好的特征。如在巩固英文字母的书写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英文字母画画。如下图所示摘要:

第二,学生的情感、情绪和外语教学。英语学习中的情感,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而产生的体验,基本的情感可分为快乐、悲哀、厌恶和惧怕等。情感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对学习有动力或阻力功能。积极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喜好,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消极的情感妨碍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语言输入和吸收消化的效果以及大胆使用语言的信心。教师的评价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重要途径。表现得好,抚摩着学生的头说摘要:“Fabulous%26#33;”;做得不够好就告诉他假如能怎么样就更好了。学生善于从两个方式中学习,一、从肯定中得到强化;二、从示范中得到纠正而不会丧失信心。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状态,使之勇于并乐于使用所学的语言,从中获得成就感,永远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尽管事实上他并没有学好。

情绪是学生上课时具体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及由此决定的外部表现,表现为兴奋、兴奋、着急、疲惫、无精打采等。语言学习有时需要不断的机械操练,假如教师一味地“Sayafterme,please.”语言学习便无法不是一种枯燥的东西。机械操练更加需要兴奋、觉得好玩等情绪,此时动作是一个绝好的选择。要教“dance”就跳舞,要教“run”就跑步,即使教“Iamgoingtoyourhouse”也一边拍手、跺脚一边说,学生不但练得很好而且乐此不疲,情绪高涨。

第三,学生的意志和外语教学。学生在课堂中的意志体现为自觉地克服各种干扰以认真参和教学活动的心理过程。坐不住,坐不久是小学生最典型的意志体现。教育要顺其天性而开发,外语教学也要因地制宜。学生坐不住要求多些教学游戏,学生坐不久要求动静结合。读累了听一会音乐,坐累了唱一首actionsong。

第四,学生的人格和外语教学。人格包括性格和气质,指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固的心理趋向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通常表现为聪慧、外向、严谨、迟钝、害羞和不拘小节等。心理学探究表明学生的人格对其英语学习能力、效率等的影响有很高的相关系数。一个主动、外向的学生比一个害羞、依靠的学生把握英语的速度快,应用英语的能力高。前者往往羞耻心较弱,耐挫折力较强,而后者情感细腻,不善于表达,学习以内省为主。对于前者要给以更多的机会,善于利用其来带动全班朗读、发言等,可以给以一定的否定性评价;对于后者除了适当的鼓励外,应当给以适当的机会通过倾听别人来学习,非凡注重保护其自尊心和学习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Glaser把非智力因素开发称为“新能力”探究。“新能力”概念的提出,改变了有关人类能力的理论内涵。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能力应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探究非智力因素开发的途径亦成为外语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智力因素开发,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参和教学过程,对有效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果无疑有重要的功能。

参考资料摘要:

1.《创新教育和大学英语教学》孙渝红周振义周东王莉玲http摘要:///cxw/jiaoyu/suen.htm

2.《小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小学英语课面临的挑战》刘道义《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2001年第8辑

3.《外语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应用》赵伟荣北京161中学(教海纵横1999-12)

4.《小学英语课程应遵循的几个原则》王蔷《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2001年第8辑

5.《学和教的心理学》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心理学教程》王振宇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5篇:文学消费论文范文

消费者要选择一些广告与产品都比较规范的商家。消费者首先要观察广告本身是否是规范,其次要对产品本身的标识及说明等是否规范,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去了解厂家的正规性。《广告法》规定: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或者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有表示的,应当清楚、明白。《产品质量法》要求产品包装上的标识必须有:检验合格证明;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厂名和厂址;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中文警示说明。例如:在医疗广告中,首先要注意是否具有医疗广告审批文号。只有正规的医疗机构,经过卫生局和工商局的严格审批,合格的才发放广告审批文号。虚假整形美容广告肯定没有医疗广告审批文号。

二.用“挑剔”的目光看广告产品的信誉

是关注信誉还是价格、还是广告好坏呢?我们不可否认:有的产品还没有什么大的信誉,但是质量并不错。看广告,更要看企业的信誉品牌。一个业已形成的品牌是经过了市场严酷的检验得来的,是吃得住考验的。消费者在一般情况下,多了解信誉好、品牌强的厂家的广告,从中进行选择,基本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于广告做得好但是知名度并不够的商品,最好还是让市场去建议一下,再去考虑。当前,网络电子商务发展越来越迅速,很多消费者会在淘宝或者其他商城中挑选满意的商品,这时候首先看的就是每一个商家的广告说明。很多人的经验表明,网络购物不能够贪图价格便宜,而是要选择一些信誉星级较高的商家进行交易。很多小的卖家可能也有信誉好的,但是消费者没有必要去发掘这些商家、也没有为他们提供机会的义务,这就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基本规则。对于网络购买商品的消费者而言,要对所邮购的商品有充分的认识,包括商品的型号、规格、质量等级、数量、成分、颜色、用途、性能、产地、生产者、有效期限、包装、交货期限等;同时还要应对经营者的信誉情况有所了解,有很多广告上的图片是下载的,所以要认真审查广告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是否一样。

三.用科学的眼光看广告产品的功能介绍

尤其是一些保健品、美容等广告,宣传的功效非常多而且短期内得不到有效的证实,出现问题后,广告在法律上又不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承诺。根据我国《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标准》等规定,医疗广告内容必须真实、科学、准确,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骗或误导公众。但是我们在广告中,仍然经常看到诸如“100%治愈、药到病除、根治、30分钟见效”等字眼。2005-2006年前后,在北京地区一家私人医院,秘密地卖一种高血压药物,对外宣称秘方,两个疗程能彻底治愈高血压,以后就不用吃药。这种药价格上千元,简易的包装上只有名称,用短短的两年时间聚敛了上千万的钱财。工商部门查抄以后发现,所谓的高血压新药其实就是普通的高血压药与鸡饲料混合而成的。其实,辨别这样的宣传是非常简单的,大医院的很多专家都说:高血压一般要终身用药,一个江湖郎中能让你不吃药?我们很多消费者的武侠传奇看多了,真的幻想在这个世界有一个神秘而强大的江湖奇人,这是不现实的。这个例子说明:忽视厂家正规性的消费者是缺乏理性的。

四.用淡然的目光漠视过于热情的宣传推销

当前,有一种企业堪称是“推销型企业”,这些企业不是在产品的质量上、售后的服务上下功夫,而是组建强大的推销团队,用高额的返利,刺激商的推销潜能,发掘一切资源把产品卖出去。这样的推销目前主要存在在一些保健品、保健器材、一些新的未经市场检验的“高科技”产品。这样的商品只有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市场检验,产品功效不实在;二是针对一些缺乏理性与科学常识的人群,对他们进行心理暗示与误导。对于这样的热情推销,消费者要抱着漠视的态度。小李的妈妈65岁了,经常有失眠等症状。一个卖磁疗床垫的中年妇女盯上了她,一有时间就拉着她去免费试试他们的新产品,逐步让老人失去戒心。在这个中年妇女为期一个月的公关下,小李的妈妈终于下狠心,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定的认为这样的床垫具有神奇的功效,化了9900元高价,买回一个中间只夹着几块磁铁的所谓高科技床垫。这个床垫的价格等于李妈妈五个月的退休金。

五.用谨慎的目光注意消费促销中的陷阱

现在广告促销无所不用其极。一些商家为了招揽生意,出台了很多消费的优惠措施。这时候我们消费者一定要注意的是:商家永远不会做亏本的买卖。所谓的促销中一定有有利可图的获利点。如果我们消费者能明显地看出其中的获利点,这可能是好事,如果我们发现不了其中明显的获利点,这就意味着必定存在着消费的陷阱。商场与饭店赠送的购物券、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一看就有大好处,但是其中很可能隐藏着危机。例如,2009年1月15日东方网的新闻看点栏目报道这样一则新闻:王女士被某电视直销频道中宣传的女性内衣“买一送一”所打动,根据电视中提供的销售单位资金帐户进行了汇款购买。然而一个星期过后,王女士来到消保委投诉:她收到的只有一套内衣和一双袜子而不是两套内衣,要求对方根据广告宣传的承诺再寄一套内衣遭到拒绝。消保委根据消费者提供的情况与该公司取得了联系,原来销售公司是在天津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通过电视和网络来销售自己的产品。虽然公司承认在广告中没有明明白白告知消费者所谓的“买一送一”,但公司只同意为消费者再寄一些其他内衣系列的产品,最后消费者也只好接受了这个结果。这里也提醒我们:遇到这样的购物陷阱,一是要谨慎,二是要留好证据。女士是用手机短信进行购物的,很难得到有力的维权。

六.用务实的眼光看待广告的宣传

人们的消费心理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从众心理引起的消费、攀比心理引起的消费、求异心理引起的消费以及务实的心理引起的消费。从众心理的消费与广告有一定关系,一些人认为买东西要选熟悉的买,广告看的多了,大家都认识这个东西了就自然熟悉了,感觉就是适合自己的,这是凭直觉消费;攀比心理引起的消费与广告关系更大,只有上黄金时间广告的才是高档的,明星代言的就是好的,买这些东西有面子、适合自己的身份。其实,我们说了这么多的关于怎样看待广告的方法,但是最好的方法是越过这些纷繁复杂的广告宣传,考虑这样几个内容:

第6篇:文学消费论文范文

教育消费主义最初起源于美国校园内,并于上世纪末逐渐兴盛起来。很早就有美国的电视新闻频道对此进行过专题报道,并认为教育消费主义对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3]。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真正重要的不是你学到什么,而是你通过考试得到什么。换言之,对于信奉教育消费主义的人来说,其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其功利性价值,却忽视了作为教育真正价值所在的发展性价值。教育日渐工具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手段与彰显自我的方式。这种“轻过程,重结果”的观点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大相径庭的。由此,我们可以把教育消费主义看作消费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即秉持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及在其指引下所从事的各项教育活动与实践,其主要表现为:将教育行为简单地视为一种消费行为,将教育管理单纯地视为一种商业化运作,唯教育的经济价值为首要而忽视了教育其他价值所在,使教育存在“逐渐丧失本性的可能,学校教育失去真正意义的危险”[4]。而教育消费主义又有着如下主要特征:(1)在教育的性质方面,将教育活动简单等同于商品交易活动,认为教育活动具有商业性,是一种商业化行为;(2)在师生关系方面,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将师生关系简单等同于雇佣关系;(3)在价值导向方面,认为高消费必然代表着高回报,对于教育评价只关注其功利性与经济性价值而忽视其他价值蕴含。简而言之,等价交换便是教育消费主义所蕴含的教育本质属性,即要求付出必然有现实可见的直接回报。

二、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教育消费主义倾向分析

(一)教育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过热

虽然在学前教育的定性上,我国一直否认教育产业化[5],强调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定位,反对简单将学前教育与商业行为、儿童与商品划等号。但是在宏观教育财政不足、学前教育供需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下,“积极鼓励和提倡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6],开放学前教育市场、鼓励民办幼儿园、民间资本的进入等措施让市场机制参与到学前教育的资源配置,将市场经济机制与规则运用到学前教育中来,这便是教育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并且已成为了一种缓解我国学前教育客观供需矛盾的必要手段。固然教育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对于解决我们现实的客观供需矛盾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也不得不看到,由于教育产业化与市场化过热所带来的学前教育非营利定位与市场营利环境的矛盾。如城市学前教育消费水平偏高,“城市3~6岁儿童家庭的学前教育总消费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1%”[7],贫困家庭的学前教育总消费甚至占到了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优秀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致使幼儿园学费节节升高,并“在学前教育市场上甚至出现了垄断经营的现象”[8];教育资源的供求失衡,“优秀的公立教育资源不断向私立教育资源流动”[8]等。市场利益是教育产业化与市场化过热的诱因,“逐利”导向凸显了学前教育本身的公益性在市场环境下的发展困境与教育消费主义倾向。

(二)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断弱化

在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紧张、学前教育产业化与市场化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之下,原本社会权威就不高的教师,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在维护自己的社会权威,尤其是维护在幼儿家长心目中的权威便显得更加困难。由于市场机制的引入,民办幼儿园正在逐年增多,并且已经成为许多大中城市学前教育的主体。虽然民办幼儿园与公立幼儿园相比,收费一般较高,但其服务意识一般要高于公立幼儿园,且特色鲜明。在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背景下,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愈发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选择民办幼儿园。有相当部分主动选择民办幼儿园的父母正是秉承着等价交换即“高投入有高回报”的原则,简单地将幼儿教师看成是自己花钱所雇用来的“人”,认为儿童与幼儿教师、家长与幼儿教师只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并且在企业化管理机制的助推下,民办幼儿园的投资者只知道一味地迎合作为“顾客”的家长而不顾教育的客观规律,使得许多家长在对待民办幼儿园和幼儿教师时自然有了优越感,成为了“以顾客身份对教学计划指手画脚”的人”[9]。虽然许多民办幼儿园仍存在着教师整体学历偏低、流动性大、待遇低等问题,但在“逐利”导向所趋势下,民办幼儿园的投资者们更多的是去迎合作为“消费者”的幼儿家长,却不关心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幼儿教师的正当权益,殊不知幼儿教师才是学前教育质量的真正保障。(三)功利的价值导向逐渐蔓延随着社会的进步,学前教育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各位家长来说不言而喻。但在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的同时也衍生了一些不良现象。如部分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可以上教育资源相当较好但名额相对有限的公立幼儿园,从而催生了一些“暗箱操作”现象,使公办幼儿园也戴上了一顶市场的“头纱”。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更关注幼儿园硬件设施的豪华舒适程度,却忽视了幼儿园的人文氛围与环境布置,在选择幼儿园时主要考虑的是幼儿园的保育服务和教学内容,在对幼儿园进行评价时也是以孩子的照顾情况和学习情况为依据,考虑孩子是不是在升入小学后能够顺利适应学习。致使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不断的更新硬件设施,一味追求硬件建设而忽视“软环境”的创设;幼儿园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教育规律提前开设繁多的小学课程及各种所谓的特长兴趣班,而不断减少幼儿的游戏与户外活动时间等,致使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显著,幼儿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得不到足够重视。虽然家长对于儿童在学前阶段的选择性和扩展性教育支出越来越多,但是却很少顾及到儿童的真正需要,只是建立在“有利于儿童更好的升学”基础之上。其根本原因便是人们在进行价值判断时,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依据,而是片面的追求其功利性与经济价值,将教育简单的视为一种“高消费高回报”的消费行为,一味追求现实可见的显性效益而忽视了教育的长期性及隐形效益。这种不断蔓延开的急功近利的价值导向正是教育消费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

三、教育消费主义倾向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挑战

(一)教育公益性受到挑战,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教育公平是教育做为一种社会活动其公益性的最直接体现,更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以目前我国的现实状况来说,教育公平只能是相对的公平,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平等,其主要是保障原则上的平等性。2006年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谈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0]教育公平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学前教育领域,我国倡导的是在政府管理引导下,引入市场规则与竞争的市场运行机制。虽然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一直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与正向引导,但是客观上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不足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在开放的学前教育市场中,学前教育的发展难以避免教育消费主义倾向的冲击。教育消费主义其追求市场化及单纯将教育视为商品交换的特点,与幼儿园的公益性以及福利性特点是相矛盾的,“我国现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还很难在市场化和公益性中找到一个教育公平的结合点”。[11]因此教育消费主义倾向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必然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

(二)教师权威受到影响,幼师关系发生转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学前教育以及愈发的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认可程度还相对较低。师生关系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而发展变化的,旧式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教师的绝对权威,而现代的新型师生关系则追求的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在强调师生平等的同时,也兼顾强调了教师做为教育者所应有的权威。但是由于教育消费主义倾向的影响,幼儿教师作为社会权威的力量正逐渐失去,幼儿教师正逐渐被家长所雇佣,甚至“教师在学生面前都正在逐渐失去其作为社会权威的力量”[12]。随着消费主义倾向的影响,使部分家长产生了幼儿园由保教育人的机构变成了买卖消费的市场的错误观念,认为幼师关系也由民主、平等而演变为契约、合同式关系。而在教育消费主义的倾向下,家长甚至可能会以交了高额学费为由向幼儿教师提出有悖于教育规律的要求,认为幼儿教师与家长乃至儿童之间只存在简单的雇佣关系,以“顾客”的身份对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指手画脚。在没有民主平等的幼师关系,幼儿教师的社会权威得不到保障的背景之下,是很难有效的实现“家园共育”,更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长效持久的健康发展。

(三)教育观念遭受侵蚀,儿童的价值导向易受误导

教育消费主义倾向对儿童的教育观念乃至价值观念具有不可忽视的错误引导作用,致使学前儿童易形成功利化实用化的学习观,极易偏激的将教育乃至学习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投资或是消费行为,片面追求现实的经济效益及工具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潜在性与长久性,忽视了教育的发展性价值及人的全面发展。亚里士多得曾经说过,希腊人“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4]。这种精神在当前我国的教育领域乃至学前教育领域中都实难见到。教育消费主义把师生、同学乃至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单纯的等同于一种商品交换,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崇尚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从而忽视商品(服务)的实际价值,而更多地强调其象征价值,“在非理性的炫耀消费中肆意显示等级分化”[2]。处于学前阶段的儿童还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与学习观,很容易受到教育消费主义倾向的影响形成不正确的学习观与价值观,致使功利的价值导向在学前儿童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发芽,从而对其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教育目的产生偏离,素质教育的实施遭受阻碍

第7篇:文学消费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77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有34例男患儿,43例女患儿,年龄为8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6.7岁,其中有15例患儿为婴幼儿,25例患儿为学龄前儿童,37例患儿为学龄儿童。发病季节:有43例患儿发病在春节,7例患儿发病在夏季,13例患儿发病在秋季,14例患儿发病在冬季。

1.2临床表现

1.2.1症状及体征

在本组资料中有65例患儿在入院即出现发热,其中有33例患儿体温在39℃以上,21例患儿体温在38.5~39.0℃,有11例患儿体温在38℃以下,有55例患儿热程在一周以内,15例患儿在一周以上。病症:有75例患儿伴有咳嗽,50例患儿有阵咳,16例患儿有刺激性干咳,11例患儿夜间出现频繁剧烈咳嗽,28例患儿咳嗽持续在二周以上;51例患儿有痰,大多数为白色黏液痰,17例患儿伴有喘憋,11例患儿有咽喉痛。2例患儿出现心悸,5例患儿出现腹痛,1例患儿出现胸痛,3例患儿出现乏力,4例患儿出现皮疹。肺部体征:有5例患儿呼吸音减低,3例患儿胸部叩诊浊音,9例患儿干啰音,4例患儿大中水泡音,10例患儿小水泡音,15例患儿肺部始终没有阳性体征。

1.2.2X线检查

有40例患儿肺纹理增强,9例患儿云絮状片影,24例患儿斑片状阴影,1例患儿结节状阴影,2例患儿肺门阴影增大增浓,1例患儿胸腔内少量积液。

1.2.3实验室检查

在本组资料中有14例患儿血白细胞增高,最高达到28.6×109/L,有42例患儿血沉增快。对所有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均为阳性,其中有45例患儿经心肌酶检查,有19例患儿正常,9例患儿AST增高,7例患儿LDH增高,2例患儿a-HBD增高,8例患儿肝功能检查不正常。

1.2.4心电图检查

经心电图检查有4例患儿出现异常及窦性心动过速,5例患儿窦性心律不齐,2例ST—T改变,1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束支传导阻滞。

1.2.5治疗与转归

本组病例中大多数的患儿有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无效史,有75例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首选口服罗红霉素或阿奇霉素针剂)进行治疗均治疗,有2例患儿病情好转。

2结果

在本组选取的77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患儿进行有效的诊治,该组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

第8篇:文学消费论文范文

行为经济学也被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分析框架对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从研究对象看,行为经济学侧重于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产生的动机研究;从研究方法和手段来看,由于行为经济学注重分析微观主体的非经济动机或者非物质动机,因此不同于传统的主流经济学,更多依赖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在研究中较多采用了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等方法。行为经济学继承了经济学对日益复杂化的人类经济行为的研究诉求,但是在研究具体方法上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经济学方法,从而将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经济行为分析一直都是经济学关注的焦点。亚当•斯密则试图采用“损失厌恶”等个人心理可能会对经济行为造成的影响。随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也一直致力于对微观经济行为的研究,并号称经济学即研究经济行为的科学。但是,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研究框架都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上的,因而分析的都是经济动机驱动下的理,而复杂多变的个人心理特征都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中被有意无意忽略或者抽象了。特别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被经济学广泛接受后,行为研究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已经消失。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乔治•卡托纳及赫伯特•西蒙开始将经济行为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可以将行为经济学的创立追溯到西蒙的“有限理性”思想的提出。随后,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科学,其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和成熟,极大推动了大量具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联合研究,并为行为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20世纪70年代,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存在系统偏误,并进一步构建了不确定条件下行为主体的判断模型,从而颠覆了主流经济学的个体选择模型,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断成熟,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也不断深入,甚至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展到了金融领域,促进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二、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

行为经济学的先驱西蒙在其研究成果中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认为经济活动中的微观主体在进行选择决策时并不完全依循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因而经济选择的最终结果完全可能背离了古典经济学家的最优化均衡点,从而解释了现实中的复杂经济世界。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批评和发展首先就是建立在对行为人的假设上,并进一步提出了由于行为人并不总是完全理性的,因此也可能存在偏好无法排序或者偏好不一致的情形,这就构成了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主要分歧。

(一)行为人的假设不同主流经济学假设经济主体都能进行理性决策,即假定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同质的,具有完备的信息。行为经济学对这些假设前提提出了挑战,认为微观主体的选择和决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理性受到了主体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而表现为“有限理性”。与此同时,在做出最终的经济决策时,决策情景、当事人的心理活动特征、决策模式等都会对最终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微观主体的异常行为也因此产生,加剧了经济现象的复杂性。行为经济学强调当事人认知能力的局限,强调决策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尽管行为经济学也坚持理性假定,但是认为行为主体的理性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对微观行为主体的假设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同质经济理性人,承认人的复杂异质性和社会性,并且利用心理学构建了自己的分析基础,从而导致了其和主流经济学并驾齐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派。

(二)偏好的假设不同主流经济学中偏好是外生的、稳定的,并满足自反性、完全性、传递性和连续性条件,从而在不确定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的选择过程可以概括为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的期望效用函数。所以,偏好一致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期望效用最大化构成了主流经济学的理又一重要基石。以严密的逻辑和数学分析构建的预期效用理论成为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的经典理论。但是法国经济学家阿莱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了现实中的人们面临风险时不总是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选择行为也不是完全依据概率行事,即著名的“阿莱斯悖论”。特维斯基和卡尼曼(1979)对此做出了进一步的合理解释,并提出了前景理论。前景理论对于偏好的理解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偏好并不是完全外生的,不同期望的偏好并不独立于判断和评价的程序;其次,不同期望的偏好并不可以表示为单纯的概率分布函数,通常还取决于对给定分布函数的描述。他们的研究表明,决策程序以及决策的外在环境等都会影响到当事人的偏好,偏好既不满足完备性假定,也不满足传递性假定。另外,很多研究表明,诱导偏好会导致偏好反转(perferencereversals)。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在消费行为理论的主要分歧就是围绕着行为主体的理性假设人而展开的,对于前者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行为经济学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观测,发现了在现实世界中,消费者存在的非理性、非自私自利的选择行为,违背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假设,从而将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成果引进来,合理解释了行为主体的“非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阿莱斯悖论”做出了解释。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分别解释了行为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选择,因此对复杂多变的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两种理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应该互为补充,共同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

三、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方法

行为经济学试图将心理学因素纳入到传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并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质疑,提出了认知心理学概念,并侧重于行为主体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活动可能对经济行为造成的影响,其代表人物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研究中对传统经济学研究假设进行了修正,并进一步提出了“前景理论”,使得经济学的研究对经济世界的描述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一)预期理论长久以来,期望效用理论作为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分析的经典框架在主流经济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阿莱斯悖论”对此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通过大量实验数据验证了期望效用理论和现实世界存在的严重背离。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大量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不确定性条件下人类决策行为的分析框架——预期理论,对“阿莱斯悖论”给出合理完整的解答,奠定了行为经济学分析的理论基础。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认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微观主体个人特征共同影响了人类的理性决策,应该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改造。他们认为人类的效用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而且期望效用本身也是由个体主观认识所决定,因此采用了权重函数和主观价值函数来描述人的效用。主观价值函数反映了预期结果与人的主观满足大小之间的关系。卡尼曼进一步提出了效用评价函数是基于S形价值函数中的一个参照点,由于行为决策人更多的表现为“损失厌恶”而非“风险规避”,因而效用函数存在着拐点。所以,预期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分析中的最大不同即对效用的描述。在预期理论中,效用是由价值函数决定;而在预期效用理论中,效用是由效用函数决定。根据上述的预期理论分析框架,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点:①影响人们决策的因素不是财富的绝对量变化而是财富值相对于参照点的相对变化量;②同样数量的财富减少引起的痛苦远远大于等量财富增加的快乐;③随着离参照点的距离增加,与参照点的差异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减规律。以上结论解释了期望理论对不确定性下决策的分析框架,也是对“阿莱斯悖论”的理论阐释,在很大程度上切合人类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

(二)研究方法传统经济学经历了近200年的发展,已经从定性研究转向了定量研究,在理论构建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学语言构建数量模型,运用逻辑推理方法获得假设推论,并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但是,这样研究存在着的不足即往往将个体的心理因素忽略掉了抽象了。虽然同样是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但是行为经济学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人类的心理因素,因此往往借助于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另外由于决策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决策结果之间是互动的和关联的,因此行为经济学偏重于动态分析,而不是静态分析方法。

四、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信贷决策分析

机制消费信贷在我国已经有了近20年的历史,消费信贷的产生与扩张是否能够有效释放居民的潜在需求,促进消费总量的稳定增加,从而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国内很多学者在上世纪末即着手研究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并且也试图运用实证分析手段验证我国消费信贷的消费需求刺激效应,不少学者认为消费信贷可以促进居民的短期消费,但是对长期消费效用不明显。现有的研究结论主要是建立在主流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上,并运用流动性约束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构建了实证分析模型,提出我国居民存在消费的过度敏感性,而消费信贷的产生可以缓解居民的流动性约束,减少其预防性储蓄动机,从而增加当期消费。传统经济学的消费信贷分析框架更多的建立在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之上,认为消费者是同质的,不存在差异的,都是根据经济利益驱动做出最终决定。因此,建立在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的消费信贷研究通常认为消费需求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放松了人们的预算约束限制,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但是,正如上文阐述的那样,人类行为不仅由经济动机决定,也存在其他很多非物质动机。另外每个个体对不确定条件的判断受到各自过去经验判断的影响,尤其受到各自所选择的参照点影响,微观主体不应该是同质的经济理性人,而更多的表现为复杂多变的异质性,所以现有的消费信贷分析通常都将微观主体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等重要因素抽象或者忽略了,由此得到的结论很可能不能很好地刻画微观主体的现实决策行为。本文将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个体决策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分别探索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信贷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搭建居民消费信贷的决策机制,并希望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因素。

(一)消费信贷行为的决策机制根据上文述及的传统经济分析框架下的期望效用理论和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的流动性约束理论,理性经济人在不存在消费信贷的情况下,其消费需求的最终决定即一定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行为人的决策影响因素包括收入水平、预期的收入变动、商品的偏好、商品的价格等。而消费信贷产生以后,消费信贷可以改变当期流动性水平,进而使得消费者存在着新的跨期消费选择,那么增加的影响行为人消费决策的因素有信贷可获得性、消费的时间偏好。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行为背后存在大量的复杂多变的心理因素,而且心理因素也会对最终决策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借鉴行为经济学的预期理论以及随后发展的心理账户理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对消费信贷行为主体的微观决策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并希望建立一个较为完整而且更加贴近现实世界的消费信贷决策机制。根据上述的预期理论,行为主体对客观事物判断往往会受到自身的经验影响,也会受到个人对信息获得以及认识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消费者的教育水平、以往的消费经验、对新生事物的理解以及风险态度都会影响到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而且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也都是不确定的。另外,行为经济学中的行为消费理论以及心理账户理论进一步提出,不同类型的财富或者货币收入并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效应,消费的时间偏好也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消费决策分析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消费者是否存在消费的不同账户划分。具体来说在分析中可以充分调查消费者不同类型消费月支出的平均水平,以及消费者对电子、通信等具有明显更新换代特征商品的消费态度来考察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差异。

第9篇:文学消费论文范文

1.政治因素。

十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但是身体健康才是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这既为高校体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我国高校经历了1978年高考制度的重生,国家选拔优秀的学生免费上大学,这为国家正待恢复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亟需的高等人才。那时高校体育基本是苏式体育教育模式,基本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跳箱、单双杠等一些对于现今都属于高、险、难动作的体育项目,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造就了那时人高、大、瘦,却一副“铁骨刚筋”的体格。但是体育一直是教育的附属品,当大力发展教育被国家一直作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在不断吹响时,体育一直在寻找“真身”中游离,始终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带。虽然也有学者为之努力,但在高考指挥棒的阴影下挥之殆尽。

(2)1999年,在国家大手笔的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等因素影响下,教育部宣布将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且在今后几年将继续扩大,自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空前发展时期。高校通过扩大招生,把“精英教育”普及成“大众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全民素质,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撑。寻求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追赶国际领先水平,为解决“举国体制”下的国家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体育发展重大问题,创新发展思路。

2.经济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教育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需要重点建设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事业,需要国家和政府进行大力的经济支持。“经济是社会科学中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谈竞技体育的发展,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这个时期,国家对高校的投入采用中央集中调控,为了一定的目标和需要,统一、集中力量对扶持高校进行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这种模式就是现在“举国体制”———国家可以按国家意志和国情需要,统一调配社会稀缺资源,使高校体育适度超前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社会资源采取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配置方式,高校体育也逐渐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依靠市场资源来求得发展,求生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非均衡发展是源于经济学中非均衡发展理论的。该理论认为“由于人类生存的社会、自然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统一的资源配置模式显然难以获得有效的资源利用率,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采取适度的‘偏好’发展策略,将资源优先配置到社会、自然禀赋较好的区域或部门,使之形成良性的合力区,通过这些有条件的区域或部门优先发展所发挥出的辐射效应与扩散效用,带动落后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国家实施高校211工程,究其本义就是想对优势高校进行有限资金的集中投入,优化体育教学资源配置,实现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得到所要求的效果和效益。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选择的必然结果。

二、实施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非均衡发展利弊剖析

1.积极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非均衡发展的实施主要带来了三个效应:①示范带动效应。我国高校的“211”工程计划的实施,就是要通过示范区的作用,以点带面,局部带动整体,先进高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教学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发挥教学特色,起到其他学校借鉴、学习的榜样力量。②融合凝聚效应。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殷切的希望。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高校间体育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已成为当前各界发展的共识。以清华跳水队、北工大足球队等为代表高校体育教学在融合各方面的优势而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③辐射、扩张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势高校优先发展起来,必然会对相关地区其他的高校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对其他地区的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发展和结构配置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高校还会产生巨大的扩散效应,与相关地区高校体育产业形成有效的联动,从而拉动相关高校间产业的快速发展。

2.消极作用。

这种集中投入,优先产出,短时间内解决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收益,使局部高校体育教学成绩出现了闪光点,但是就教育整体来说弊大于利。这种集中力量,发挥作用的弊端导致国家、政府对高校体育教学资源资金投入不均衡,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出现了“马太效应”———强势者愈强,弱势者愈弱。当“马太效应”使社会资源向少数人高度集中时,就会降低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中国的教育机构拿着人民的资源,却把教育办得越来越马太效应化,中国的教育机构应该深刻反省!孔子说“有教无类”,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国家经济对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投入的不均衡导致了学生教育不公平,就业不公平,最终形成社会有失公平正义的困厄局面。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