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手抄报版面设计范文

语文手抄报版面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手抄报版面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手抄报版面设计

第1篇:语文手抄报版面设计范文

学困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些学生往往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于语言思维,不愿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

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智力方面、情感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学习态度方面、性格方面等。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农村大多地方地处贫困山区,有的学校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农村大多数学校所居地偏僻。长期以来,这些农村学校信息闭塞,加上长期以来文化教育落后,由于师资水平有限,一些小学没能认真扎实地抓好小学基础作文教学,因而造成学生普通话会话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更差,学生升上初中后就感觉作文难写,因此形成了语文学习上的学困生。

在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存在有一定的比例。在语文课学习方面,学困生往往觉得作文非常难写,学困生害怕写作文,教师也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引导他们写作兴趣的途径。笔者在此粗浅地谈论一下如何运用目前校园自办媒体激发学困生写作兴趣,以扭转学生“写作难,怕写作”的被动局面。

所谓校园自办媒体,是指学校自办广播、校刊校报和学生自办的手抄报等。巧妙地利用这些直观的媒体,能激发学困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一、开办校园广播站,组织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参与编播节目

办好校园广播站,能活跃校园气氛,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师生审美能力,陶冶师生情操,同时培养一批批优秀播音员。学校应努力办好广播室,让丰富多彩的节目吸引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达到影响、教育学生的目的。为了办好广播节目,就必须组织一支得力的小记者队伍、小编辑队伍。

我校这些年来的做法是:由学校团委和语文教研组负责广播站的策划和编辑工作。每个学期开学初,学校广播站招聘记者、编辑和播音员若干名,先是由学校团委发出招聘启事,然后学校团委和语文教研组对考生考核和面试,择优录取。语文教研组指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这些“新闻工作者”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1. 如何采访新闻事实;2. 如何进行新闻写作;3. 如何组织、编辑稿件;4. 如何用普通话进行播音。

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 认真组稿、编辑、播音,扩充采编人员。学校广播站除了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外,每个班级还组织了新闻写作兴趣小组,且拥有一大批可以“口头报料”的“业余通讯员”。这样,能培养广大学生的“新闻敏感度”,能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2. 严格要求播音员,努力提高播音质量。为了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播音员队伍,从而提高广播站的播音质量,我们对播音员进行严格要求:一是提前备稿,做到无字音错误,播得自然、流畅。二是播音时情绪饱满,坐姿标准、全神贯注。三是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亲和力强。四是平时加强基本功训练,包括口腔开合、气息控制、唇舌灵活度训练等。同时,对播音员的每次播音当场划等、评分,期末据此评选优秀播音员。通过一系列严格要求,播音员水平提高了,播音质量随之提高,使师生们更乐于收听播报内容。

3. 开辟丰富而有特色的栏目,使播报内容精彩纷呈。结合师生实际,开辟十多个师生们喜闻乐听的特色栏目。栏目设置注重语言节目与娱乐节目相结合,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洋高雅艺术相结合,文艺性稿件与知识性稿件相结合。总之,春华秋实,阳春白雪,各具特色。学校广播站节目主要有《校园新闻》、《同学优秀作文展播》、《知识百科》、《奇趣世界》、《散文欣赏》、《校园歌曲》、《听众点播》等等。

学校广播站每天早晨、中午和傍晚各播音一次,很受同学们欢迎。学校广播站活动丰富多彩,对转化学困生影响很大。

二、办好校刊校报,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刊、校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通过此平台,以我手写我心,不仅能很好地展示自我,而且还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听、说、看、读、思、写的热情,大大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大大促进了语文教学,从而形成了“人人竞相为文”的好风气,让生活在其间的学生感受着高尚的道德熏陶,沐浴在春风满面的文化氛围里,触摸着时代的脉搏,吸收着进取的动力。

校刊、校报是学校的重要宣传阵地,是向学生传播写作知识的一座桥梁。校刊、报报有保存的价值,它比广播站更有直观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校刊、校报意义重大,我们应努力探索,办好中学生报刊,以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语文教研组可以组织文学兴趣小组、文学社,吸收爱好文学写作的同学参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并以校刊校报为园地,让学生有一个发表作品的园地,让学生们有一个展示才华的地方。通过此举,以点带面,带动一大片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办好校刊、校报,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筹建、成立学生文学社团

由语文老师指导文学社开展活动,帮助筹建文学社、选定负责人,制定活动细则、稿件的审定、编辑报刊等辅导工作。师生群策群力,共谋文学社成立及运作中各个方面的工作。语文组老师负责其所任班级编辑人员的选定工作,确定文学社成员建全文学社构成,制定文学社宗旨,选定文学社名称和报刊名称,拟定报刊期类和文学社活动时间,制定活动制度:责任制度、出勤制度、奖励制度、人事任免制度、编辑活动细则。

征稿启事,由社长(主编)负责公布,以设投稿箱投稿方式收集稿件,由每次文学社活动时间编委集中审稿。由班级筛选并经所在班语文老师(顾问)审定,选送稿件。归类整理,并拟定好目录。编委和打字员将审定稿件输入电脑,并进行初步编辑排版。任常务顾问的老师负责指导和审定封面、封底后,由微机老师帮助完成整体电脑策划。任常务顾问的老师协助进行印刷、装订、分发工作。每期评选出优秀编委、优秀作者、订阅优秀班集体、优秀指导教师,予以表彰。

1. 注意思想的正确性。目前,学生办的一些报刊有时为了吸引读者,往往只注意内容的可读性和形式的新颖性,却忽略了思想的正确性。校刊、校报是宣传教育的工具,这就需要编辑思想解放,有创新意识。

2. 注意内容的可读性。报刊是办给人看的,如果读者不喜欢看,就起不到宣传教育的效果。可读性包括:真实性、时间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

3. 注意版式的协调性。报刊编辑的主要工作,除了组织稿件、编辑稿件外,还有设计版面。

这些年来,我校的教师们还经常把班里学生的优秀作品编成班级小报,“发表”在班里,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取得了互相影响、互相受教育的好效果。

同时,我们还经常鼓励学生向县内外报刊投稿。近几年来,我校陆续有一些学生在县报、市报、市刊物发表了作品,这对学生来说,确实是极大的鼓舞,给予学生的感觉是“我也行”,“我能行”!

三、举行手抄报比赛,创设人人动脑、人人动手的机会

手抄报是中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一。学生直接参与编辑、撰写、制作等全过程,深受学生的喜爱。

自己动手编、写出版一份小报,在如今的信息时代,这对城市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可对信息落后的山区学生来说,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何撰稿,如何排版、如何抄写、如何配插图,这一切均在统筹之列。

指导学生办好手抄报,应抓好如下工作:

1. 美化与设计。手抄报的美化与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有: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和花边设计等。

2.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3. 手抄报的编绘制作步骤。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二是编制阶段。

手抄报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搞专题性的。手抄报的制作设计与黑板报制作设计要求和步骤大体是相同的。

第2篇:语文手抄报版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 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学 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 人文素养

一、在阅读教学别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我特别重视阅读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课堂教学的引路人,突出学生的绝对中心的地位,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落到实处很重要。我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尤其加强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切实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想方设法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尽可能地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同时,对教材的处理,我还根据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认真分析,总结相应的教学规律。在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人文素养上来。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力求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另外,教学过程 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我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要求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采用分组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这样在一个小组内,学生参与学习、发言、交流的机率大大增加了。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生不但喜欢上了这样的学习方式,而且简直不能离开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还特别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阅读教学就教材学教材,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学习需要的。我就在努力运用现有的教材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课本的潜在资源,这样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快速作文教学改革,使学生的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快速作文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一改过去作文教学的僵化模式,使学生的作文速度和作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听、说、读、写、思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这样一节课中,学生要进行认真的思考、构思、选材,要进行精心的创作,学生要听读文章,要口头点评,要阅读和修改,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锻造的过程。我主要是在作文评语方面进行了改进。接过一个班后,我就精心思考引导学生评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来批改作文并非就是放手不管,学生批改得好与坏,全靠老师引导。首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批改作文不可能一下就很好,由不好到好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这必须给学生指定一个评改的框架。比如,一开始可以让学生主要说说一般性的东西,书写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语言是否通顺,选材如何,构思怎样。再往后就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谈谈更深一步的内容。如作文当中的一些写作的特点,作者的想象能力,描写的顺序,写景的方法,修辞的运用,文章有无文采等。这样,学生的批改水平定会不断提高,他们的批语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这样,学生批改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变成了再一次的写作训练的过程,变成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进行深入的探索、认识和精神审美的过程。

三、大量阅读成为检验和丰富语文基本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多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差不多成为当今语文教育同仁的共识。在此,我所说的多读,不仅是指对课程教材上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要多读,更是特指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对学生的阅读分为自由阅读和集中阅读两种形式,自由阅读,是指对学生的阅读不规定具体的阅读内容,也可以不分地点,但教师对阅读的方法要作指导。集中阅读,主要是指在教师亲自指导下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规定阅读时间,交代读书方法,回答有关问题。更有甚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朗读训练,玩味欣赏,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鉴赏能力。古典文学是沙里淘金经受了时间检验的艺术精华,让学生去感悟和咀嚼古典文学精品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了人文素质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补充大量的古典文学精品。如学习了北朝民歌《木兰诗》,就给学生补充同时代的南朝民歌《西洲曲》,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和感悟中,体味南北朝民歌不同的审美趣味。我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在多读多背中,在反复玩味中,学生潜心感受祖国语言的精妙,汲取祖国文化的美的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3篇:语文手抄报版面设计范文

那一年,刚接手一个班级,我们发现,早晨学生们到校不是拿起课本放声朗读,而是一副萎靡不振地呆坐着;课间,学生们不是整理、准备学习用品,而是丢下满桌的书本,追赶打闹;午间,学生们不是静静地看书,而是三五成群地闲聊、搞笑……整个教室热闹得如同菜市场。见此情此景,让身为班主任的我们深感痛心。那么,如何来改变这一种现状呢?为此,我们对本班的56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结果发现,全班学生中一点都不喜欢读书的孩子有17人,占30%;偶尔会看一看书的孩子有26人,占46%;真正喜欢看书的孩子只有13人,占23%。由此可见,喜欢看书的孩子才占整个班级的五分之一多一点。这实在是一个很不乐观的数据呀!

在经过反复思忖并多次实践后,我们发现利用好晨读时间、午间休息以及每周的班队活动,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对改变教室闹哄哄的现象不失为一条良策。我们的做法是:

一、抓好早读,呈现书声朗朗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早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好的读书习惯,在一天的时间当中,早晨是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多多读背,有助于更好地锻炼记忆力。早读,一方面在于巩固,另一方面在于记忆,而且还能提高个人的精神。 古往今来,学校都重视早读,早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没有理由不去摸索。

1.带读――强化学生注意

选两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在老师还未到教室之前,按周轮流组织全班同学齐读已学课文,各个大组长协助配合。即使有个别学生想偷懒,听到整齐、洪亮的齐读声,也会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入到队伍中去。这种带读不但强化学生注意,还能对已学课文知识进行巩固。

2.轮读――纠正朗读错误

在不断实践中,我们觉得“轮读”也是落实读的训练的一种好形式。练习朗读,如果总是用“齐读”这一种形式,长时期“吃大锅饭”,势必会出现一些“南郭先生”,那一部分不读书的人就会跟着大家一样,嘴一张一合,装装样儿。通过小组轮读、男女生轮读、一个个学生单独过关读,哪一些字音读得不准,哪些词语由于不理解而读,都将在轮读中显露无疑。

3.对诵――提高阅读技巧

学生对刚学过的古诗词、儿童诗的兴趣非常浓厚,教师可参与进去,与学生进行诗的对诵,同桌同学间的对诵,更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由于学生都有爱表现的欲望,这样的晨读能不有效吗?

4.赛背――增进朗读趣味

背诵能加强记忆、积累知识。大诗人苏轼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为了让学生主动的背诵语文教材中优美的文章,精彩的片段,我们采用比赛背诵的方式。每次背诵只要能进前十,一律加1分,一段时间后,把总得分公布,并为前十的同学发喜报。最令人高兴的是,班里的两个最讨厌背书的学生,一改常态,也积极地投身其中。一名学生还因获得喜报,当场欢呼起来。

二、用好午间,回归静心自读

1.美文共赏――陶冶性情

每个午间,花5分钟左右时间,将配有舒缓音乐、柔美画面的文章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学生明白:阅读是一个审美过程;而美与心气浮躁背道而驰。心不静,气自浮。气浮则囫囵吞枣,“吞枣”又怎知“枣味”。就如一个匆匆“过客”怎能领略和欣赏“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R”所蕴涵的美景和情愫?只有你心静如水地去阅读、去欣赏,你才会体味到一本书、一幅画所蕴涵的情、理和美。

2.静心自读――走进文本

有了先前的铺垫,再让每一位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书籍,自个儿静静地阅读。一切似乎都那么有序,无须教师多言。教师只需准备一些书,以备不时之需。等一切就绪之后,教师可对几个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我们想陶渊明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就是这种阅读的情境与心境吧。

3.师生共读――培养习惯

午间是师生最放松时间。我们常常在这时走进班内,与学生谈生活话学习说读书。当大部分学生到班内,我们就与学生一同读起书来。教师投入,学生投入,教室安静。几周下来,学生就养成了午后一到校,完成作业后,就捧起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还时常与我们与同学分享书中的故事。这不但让学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也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丰富了教师的组织经验,而且使得教师真正爱上了午间阅读活动 “午间阅读”是爱书之源,是师生共读,交流思想的小天地。

三、开好班队,分享书香乐趣

1.分享读书习惯

要想真正维持好班级纪律,只有让所有学生都能养成静心读书的习惯,又考虑到本班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爱看书,故在开学后的第二周班队活动课,请那些一直都喜欢看书的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读书习惯。

师:我们班的小沁茹可称“小书迷”,每当休息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她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读书。从她那专注的眼神中,我们懂得了:读书是消磨时间的最好办法。现在,我们有请小沁茹同学为我们做经验介绍。

生:(手里拿着一本《青铜葵花》)……一本书在手,我们会一读封面,二读内折,三读目录,四读故事,五读插图,六读后记……

师:老师可以再问你一个问题吗?(指着她手中的书)这本书你看了几遍?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

生:我已读过三遍,因为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当然以后我还会再读《青铜葵花》。

……

师:我还发现我们班的龚小宇同学总是在书的空白处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欢迎他来讲讲。

生:(讲读书的故事)

师:快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会在书中重要的词句下画上圈、点、线。读到精妙处,反复诵读,并且提笔在页面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

除此之外,其他上场的学生也热情的道出自己的读书好习惯:优美的文章应该大声地朗读;准备一本摘抄簿,读书时随时摘录喜欢的词语、句子;写读书笔记;为故事配画插图等等。

2.自制书签活动

书签,顾名思义是用来给你看过的书做记号的。喜欢读书的人一定热爱生活、热爱美,如果在你心爱的书本里夹上一枚小书签,那赏心悦目的美一定能给你带来别样的享受。首先学生自备卡纸、彩笔、小剪刀等用品。其次从书签的样式上给以指导(金鱼形、灯笼形、长条形等)。然后在卡纸上写上读书名言或古诗句,并配上图画。

3.编写读书小报

为了更好地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我们确定了每月每人出一份读书手抄报,定期在班队课中交流。首先我们与学生讲解了手抄报编写的要求、版面的设计、内容的选取、插图的搭配等;其次,重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通过共读、共写,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后组织好多种形式的评比、展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制作手抄报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质。

一时间,学生在校积极投入阅读,回家精心编写读书报。逐渐,我们发现学生在校爱玩的少了,在家听话的多了。同时,我们根据年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中年级读书报设计应以课外阅读为依托,在形式上引导摘抄好词好句,缩写精彩故事片段,进行简短的作者介绍等。版面设计上我们给与较为详细的指导,力图清晰、有序即可。到了高年级,学生不论是课外阅读赏析,还是版面的谋篇布局,抑或修饰美化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在内容选择上我们要求他们可以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版面设计也可以自主参照杂志、刊物等。让读书报真正成为他们挥洒才情,秀出灵性的舞台。 “我读书,我快乐,我编写”成为我们班编写读书报口号。

4.评选读书达人

为了让学生们体验到读书的快乐,也为了激励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我们先让学生们自己从读书的习惯、所读书的总数、摘录并背诵的情况,以及所做的读书笔记绘制成一张读书成果表,之后,展示成果表。一学期结束,教师向优秀阅读者颁发习惯章、读书章、创意章。

第4篇:语文手抄报版面设计范文

一、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

课内语文教学和课外语文活动相互促进这一规律,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的,虽然语文课所占课时在中学各科中占第一位,但毕竟还是有限的.而语文课堂之外却有语文活动的广阔天地.这些都足学好语文的有利条件,但由于无论校内和校外都可能存在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的语文活动和语文习惯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如果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语文学习的效果就会被抵消,不规范的用语、文风就普遍存在于学生的作业中,一方面,课内语文教学对课外语文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对课堂教学所学知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同时,课外活动还可能涉及一些新知识,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它们,促进了课堂教学,有些老师担心开展课外活动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分散了学生的精力,那是因为他没有品尝到语文课外活动的甜头,在必要时,我是宁愿停下课堂教学,补足课外活动的时间不足的,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

尽管语文科自身以优美的文章.多彩的内容赢得了不少学生的兴趣,再加上语文老师的准确,生动,严密,流畅的讲解,以及对课文的饱含深情的朗读.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是有足够的兴趣的,但语文课毕竟不是文学欣赏,老师的讲解也不可能节节都像说评书那样富有吸引力,还有大量的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如汉语知识,应用文以及多数说明文、议论文等,因而,大多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单凭以上因素之影响,是远远不够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所周知,学生的成绩,除了取决于先天的遗传这一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后天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毅力、习惯、自信心等)的影响,因此,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因为形式变了,学生感到新鲜、好奇,这样符合这个年龄的学生心理特征,在活动中,他们得到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为自己在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而陶醉:这样,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课堂教学虽也注意培养能力,但不少教师仍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上,因此,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结合初中第三册第三单元介绍的办报知识.指导学生办黑板报、手抄报,他们在组织搞选材料的过程中提高了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在进行版面设计、书写题文,进行花边、尾花装饰的过程中,既锻炼了他们的绘画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黑板报的总编安排设计板报的各种栏目,各个栏目的负责人,安排书写和绘画装饰,又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

四、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

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是比较紧张、单调的,差不多是上课,作业、考试如此循环,而中学生阶段是多梦、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需要的五彩斑斓的生活、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来丰富他们的单调、机械的生活,在教学中开展朗读比赛、办报比赛、演讲比赛,进行资料卡片的展览等,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又可培养他们的能力.还可陶冶他们的性情,

五、有利于学生正确、合理的安排课外时间

第5篇:语文手抄报版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作业;学习;初中生

一、在命题上要注意趣味化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动力。初中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去设计充满趣味的历史作业。变机械重复的作业为实践性强的动手动脑作业,减少简单的抄写练习。如果学生能带着兴趣去做作业,这样的作业才能事半功倍。如收集、讲演历史小故事。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战国争雄》学完后,我布置的作业为: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并进行讲故事比赛。课后,孩子们积极收集准备,然后组内进行评比,推荐出优秀的,将其在教室后的作业展板上展出,以示激励。再推荐一名学生在班上讲故事比赛,好的小组,小组集体加分,当堂以学习用品进行奖励。又如组织编演历史短剧。

二、在类型上要注意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布置一般为课后“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题。一是题量较多,二是形式单一、呆板,长此以往,就容易使每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统一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意义”等,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因此在布置作业的类型上,要丰富一下题型。前段时间电视台有许多知识竞猜的节目深受初中生的喜爱,根据这个情况,在作业题目设计时我一改过去历史练习单调老套的题型,设计出有创意、趣味的题目进行竞赛。如,“成语对应”(一方用简洁的语言叙说历史故事,另一方对出相关的成语);“历史诊所”:将学生容易弄错的一些问题,如,“曹操是否三国时期人物”“雕版印刷术是毕发明的”“蔡伦是否纸的发明者”等问题,设计成对话式的形式叫学生诊断错误之处。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既考查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又让学生在有趣的形式下愉快地完成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又如,办历史手抄小报,老师先布置主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拟小报名称,自行版面设计,自行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课后学生经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小组内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组员进行分工。最后以手抄报的方式在作业展板上交流、展示。办得好的,给予表扬、激励。这样的作业,学生觉得很有满足感、成就感,乐于去做。

三、在内容上要注意开放化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在新课改下布置作业时,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走出校园与生活接轨。尤其是实践型作业对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的作用明显。如,布置学生动手探究作业。初中生探秘心理强,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学生探秘解谜。比如,针对七年级下册教材《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一课,课后,我布置学生“选择适当的材料制几个你的名字的活字,然后用它们印刷,自制简单印章,看谁做得最美观。找出它们的优、缺点,体会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课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按书中介绍的方法,制作泥模,刻繁体字,然后将泥模烧硬、排版、涂墨、上纸、印刷,还有的干脆用白萝卜刻繁体字,更有甚者,图省事,干脆用土豆来刻字,真是不一而足。类似这样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学生乐此不疲,互相交流展示,津津乐道。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爱上了作业。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历史作业创新方面的一些认识与小尝试,旨在通过对历史作业设计的创新让学生乐于去做作业,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与有效作业相得益彰,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第6篇:语文手抄报版面设计范文

一、激发阅读兴趣,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

为了使课外阅读深入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好的读书环境,为他们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

1. 开展阅读手抄报制作比赛。把个人的读书心得反映在自办的报纸上,从版面设计到稿件组织都亲力亲为。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把学生的阅读、写作、画画、书写各种能力融于一体,在自我参与中受教育,使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 结合教育教学开展读书活动,读书达标活动中,可规定学生一学期读几本优秀书籍,并写读书笔记。

3. 结合读课外书活动,进行各种交流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是专题性的活动。在我班,我结合读课外书活动,在班上定期进行讲故事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及时总结、判断,给予恰当的评价,评出班级“小小故事大王”。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二、保证阅读时间,养成良好习惯

足够的阅读时间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有力保证,只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控制学生的作业量,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测验中解放出来。保证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选择和阅读书籍,学生才有可能完成标准提出的课外阅读任务。

在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还能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认识到课文只是体现阅读理念的一部分,更多的阅读实践应该放到课外。

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多的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形成。建议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氛围。家里要有报刊、杂志、书籍。只有每天挤出一点时间来,天天读,才能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当孩子有零散、短暂的时间,可要求他们随手拿一份读物;当他们有完整的时间时。可要求他们捧起一本书静静地打发时光。父母不但要关心孩子每天应花多少时间看书,还要关心孩子所看故事的情节发展,让孩子告诉你故事讲到哪里,这样可以培养孩子阅读的成就感。不要要求孩子不能看电视。该去看书,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书与电视是个矛盾,也不要奖励看完书的孩子,应让阅读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一个人一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就可以自我完善“终身教育”,就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三、强化学法指导,提高自主能力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喜欢读书,也读了不少书,但是读写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相当多的学生并未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出现了随意性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是相机点拨学生如何读,并给他们机会在每次阅读实践中反复使用,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并正确运用,才能真正从实质上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1. 结合年龄特点选择推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识字少,阅读能力低,但富于幻想,可以多给他们推荐内容短浅的童话、寓言、儿歌等。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知识面有所扩大。阅读能力有所增强,就可以推荐一些革命故事、儿童小说、科幻故事、儿童诗歌等。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知识进一步扩充,就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历史故事,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小说,同时,还可以推荐一些社会、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等。

第7篇:语文手抄报版面设计范文

一、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课堂合作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优化整合识字教学内容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变枯燥为生动、变单一为多样、变呆板为活泼,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要优化识字教学内容环节,先明确要学习哪几个生字,再由四人小组合作学习:(1)组内互相拼读生字,发现错误及时纠正。(2)指定一名组员领读。(3)组内互相分析字形,了解字义。(4)学完之后,每个小组汇报学会了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学会的。例如学“峻”,学生在汇报时说:“我们用学会了‘峻’,我们是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牢它,把‘峻’字的山字旁换成单人旁就是‘俊’。”又如学“胖”字,学生是这样汇报的:“我们知道‘胖’的反义词是‘瘦’。”本组的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还有补充,我们还会用‘胖’字说一句话――我家养了一只胖胖的小猪。”

课堂教学中这样把合作方式与学习内容整合起来,学生就能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善于表达,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2.优化整合朗读教学内容

教师在指导课文朗读的时候,应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合作的形式和方法。例如像《穷人》这样对话式的课文,我们抓住课文里渔夫和妻子桑娜的对话,先让学生在小组中练习,然后再选择部分小组在全班的同学面前表演。在非对话课文的朗读中,我们可以采用两人一组的办法,一个朗读,一个倾听,发现对方读错的字、停顿错的句子及时纠正,然后再互换角色,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3.优化整合阅读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可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合作学习教学实验课,我们在第一课时要求完成:(1)四人小组互相拼读生字,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讨论:课文如何分段?几分钟后,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实验观察后,我们发现连平时上课提不起精神的个别男同学也学得很认真,他认真地拼读了课文中的生字,也很认真地听别人读生字,并会提出一点建议,如:这个字是翘舌音,不要把它读成平舌音,最后他们一起核对第二题。第二课时,要求完成:(1)四人小组读一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地读。(2)想一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3)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学习任务一明确,每个孩子就能有序地展开学习。先读读课文,很多小组采用的是分角色朗读,一个读父亲的话,一个读母亲的话,另外一个读旁白。组内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课堂教学这样做,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与提高。

4.优化整合作文教学内容

作文合作是指在指导写作文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题目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审题,再根据要求进行合作作文。这样做,可以克服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提高作文水平。比如第十册习作三《我的理想》的作文,首先让学生轻声读题目,然后小组间进行讨论,总结出作文的要求,再由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老师通过总结学生发言,得出这次作文的要求。即:想象作文,写一件未来自己想做的事。学生明白了作文要求以后,就可以自己在头脑中进行筛选,选择一件事,然后再在小组间进行交流。由一个人先说,其他三个同学认真地听。说完以后,由三个学生针对作文的要求进行评说,接下来互换角色进行评说,最后各自打草稿写文章。

5.优化整合口语交际教学内容

在教学口语交际中,把有争议的学习内容或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并把全班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赛。在别开生面的辩论中,学生之间既会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会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会紧张而又其乐融融。如我们在第十二册口语交际《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实验教学时,让学生先自由组成两组,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学生为了在辩论会上赢得对方,会想方设法收集相关的资料,这个收集信息的过程,就是自然的分工过程,也为课堂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课堂上学生个个胸有成竹地参与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会深刻地明白: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什么让人类开始了新的生存方式?这就是科技,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在这辩论活动中,他们从课外补充了不少资料,汲取了丰富而健康的营养,在观点的碰撞中实现认识的提升、情感的升华,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合作精神。

6.优化整合古诗教学内容

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让学生合作学习。例如:我们在教学古诗《望洞庭》时,当我们讲完有关刘禹锡写作此诗的故事再配以音乐范读后,让学生读、划、说、记,展开学习。十分钟后,各组相继亮出组牌,告知学习完毕,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有的组提出疑问“如何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显而易见,学生对本诗重点、难点都把握得较正确。顺势而导,我们便出示讨论题:(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字面意思是什么?(2)仔细读读,想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马上投入了第二轮分组练习中。这样一步步让学生合作学习,各个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既培养了合作学习精神,又提高了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二、拓展教学内容,重视课外阅读,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简单地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因此,在生活中展开多层面、丰富多彩的语文合作学习活动,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课外阅读的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多地获得课外阅读资料。我校开展了以“点燃读书激情,书香溢满校园”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要求每班设立图书角。各班就采用了学生捐赠、班级购买等方式,组建班级图书角,同学之间相互借阅图书,班级之间交换、借阅课外书……这样一合作,一人有一本就等于拥有好几本以至几十本课外书。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每天看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作简单的读书笔记……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和量大大地增加了,拓展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习视野,丰富了文化知识。

2.在课外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第8篇:语文手抄报版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阅读 创新 鉴赏 实践

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必须与各门各类学科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切实地起到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下面,谈谈在语文科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活用现有教材。教材的许多篇目跟不上的步伐,迫切需要进行取舍。对于现行教材中的课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由学生拿出意见,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感受。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两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提供更广泛的阅读材料。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把学生带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去远航。

二、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指点阅读方法

阅读材料内容上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一定要求学生一上图书馆就得啃大部头,刚开始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比如《读者》等杂志,或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又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为阅读材料;最后再向他们推荐大部头的,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如鲁迅小说,中外名著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消除了学生对名著的恐惧,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学生对书籍怀有一种好奇,从生理与心理都比较适应。

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读《三国演义》,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没有灌输,只有拿来,没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课堂与语文学习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巩固阅读效果

鼓励学生读书,就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并鼓励他们有独到见解,增强他们的自主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

课堂上,激励学生突破教参,训练创新思维。为了训练学生自主的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在结论,而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体会,自主讨论。如在学《出师表》一课时,教参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臣,对刘禅一片忠心,可彰日月。可有许多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还举了许多刘备与刘禅的不得劲处,认为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那样倒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并由此谈及了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如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倒不是说这些人的忠本身有什么害处,而是他们的忠收到了危害于民族的反作用,观点可能偏颇,但思维活跃,表明学生已在自主思索了,较之低层的被动接受,这自然是上了一个台阶。

课堂外,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方法有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因为辩可使思维明晰,可以综合人人的不同意见,从而更容易看见新的思想火花。比如学生关于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一贯的介绍说这是一个爱虚荣的人所得的教训,是一个个人的悲剧。可却有学生认为,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这些是无价的,她是因祸而得福,我们不应该为她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拨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已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领悟能力了。

四、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记得作家叶文玲曾说过一句话:“社会与人生这部无页码的,亘古的大书,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得通啊!”这是广义的阅读,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读人生这部无字天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手抄报、办文学社刊物,办壁报、黑板报等,从征题到写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第9篇:语文手抄报版面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素养;数学活动;学科建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文化资源,渗透数学文化,实现数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协调发展。笔者通过课题研究实践,试从教师素养、数学活动、学科建设三个方面来谈谈小学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思考。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把握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根本点

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根本点。作为数学教师,要能够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数学,能够用数学的目光来审视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身上的数学文化气息。那么,如何让数学教师身上有独特的数学气息呢?

第一,要勤于读书。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因为学科特点,数学老师平时接触的书籍大部分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或是本学科知识的,比较少接触到人文类的书籍。因此,数学老师应读三类书,一是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如教育学、心理学书籍。这些书可以让我们明白教育的本原和教育原理。二是教学艺术方面的书,如《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数学教学中的逻辑问题》等,可以提高数学老师的教学技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三是人文素养方面的书,如《教师人文读本》、《论语》、《柏林苍穹下:一位数学家的文化随想》等,可以让数学老师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是什么,让老师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的高度来看教育,这样,才能体会到教育的真正魅力,才能观察到课堂外的美丽风景。

第二,要善于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话深刻揭示出学习与思考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最需要什么》第25章“做一个善于思考的智者”让我们懂得,教师要成为智者,更要成为“善于思考的智者”,在学习的同时要不断思考:小学数学是什么?小学数学文化是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有了这些思考,我们才会更有智慧,才能轻松驾驭课堂,让数学与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让数学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

第三,要善于总结。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随笔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归纳总结是实践向理论的上升过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总结,教师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教学情况,可以正确认识以往教学中的优缺点;可以明确下一步教学的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教师对教学、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将自己失败的教训及感悟、成功的经验、典型的教育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归纳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在理论上得到提升,而且能在实践上得到突破。

二、设计创新数学活动,突出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关键点

渗透数学文化,要立足于学生的数学活动这一关键点。数学活动能充分展示数学的美妙和神奇,引领学生用文化的眼光去品味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数学活动的开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开展了如下几种形式的数学活动。

第一,举行讲数学家故事或数学史比赛。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这部分内容,有很多数学史及数学家内容,如《九章算术》、《墨经》、“十进制”、“圆周率的历史”、“黄金分割点”……这些数学著作、数学史或是数学思想,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第二,编写数学手抄报。我校有编抄报的优良传统,我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每月选择一个主题,以小组为单位,编写数学手抄报。主题有: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话、数学思想、图形设计比赛、数学在生活

中的应用等等。学生从查资料、版面设计、数学知识摘抄等工作中,感悟了数学文化,拓宽了数学视野。

第三,开展动手实践活动。“数学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与实践是数学教学中的内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中低年级的学生制作七巧板、钟面等简单学具、游戏材料,高年级的制作长方体、圆柱等模型,在动手实践中既巩固和运用了知识,又可以渗透数学文化。课外,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如让四年级的同学结合教材中的“数学好玩”――滴水的调查,调查我校寄宿生每天的用水量及每间宿舍没有关紧的水龙头的滴水量;调查统计寄宿生食物的浪费量,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数据,提出建议,在实践活动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巩固加强学科建设,抓住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着力点

渗透数学文化,还要依靠数学学科,依靠数学课堂。这就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题材及呈现方式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文化的角度对数学进行诠释,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数学课堂。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着力点。

第一,营造数学课堂的文化氛围。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育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材的“你知道吗”栏目中,提及了刘徽、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大数学家,也列出了《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周髀算经》等古代数学著作。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灿烂的数学文明,营造数学文化氛围。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时介绍《九章算术》,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由于使用了十进位值制,所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极为方便优越;在学习《鸡兔同笼》时,我介绍了《孙子算经》;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介绍了圆周率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刘徽、祖冲之,知道了《周髀算经》及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第二,挖掘数学课中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有显性数学文化和隐性数学文化两方面体现:显性主要指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数学好玩”等栏目中介绍的数学史、数学家等;隐性的数学文化主要指教材或课堂教学所隐含的数学精神、数学观念、数学思想。如《三角形》的分类隐含了集合思想、《字母表示数》隐含了符号化思想、《鸡兔同笼》和《点阵中的规律》隐含着数形结合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用活显性的数学文化,充分挖掘隐性数学文化,发挥其价值。如教学《字母表示数》一课,教材呈现的素材很丰富,表面上看,教材体现的是用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等四方面的知识;透过这些知识,隐含的是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简洁美,渗透特殊到一般以及符号化思想和函数思想,这些数学思想正是数学课中的文化价值。

第三,加强数学与其它学科联系。数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它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诗歌意境中的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把数字嵌进诗歌里,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如美术学科中的数学文化:有常见的对称美、通过图案平移和旋转得到的美术作品。因此,要加强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宽文化渗透渠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建立完善机制保障,重视数学文化校本化实践的立足点

建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是构建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没有机制作保障,校园数学文化也就难以为继,昙花一现。需要从制度层次进行较为长期的活动运行,形成一种惯性力量,才能有效地促进活动的开展,因此,它是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作为数学学科也就确立了建设文化数学的目标,并通过活动、评价等机制来实施。因此要着力建设学校层面的数学环境和建设班级层面上的数学环境。学校层面主要通过的途径有:建立定期举行数学节或数学文化周的制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读数学科普读物;每个班级的板报都有数学乐园角;每个月腾出一节数学课作为数学科普读书指导课;每个学生至少要拥有一本科普类数学书(报)。各班级则为学生创设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比如班级开展的快乐读报;数学信箱;数学小论文的撰写;生活中的数学故事等。当然学校在资金上、时间上需给予扶持和帮助。

总之,数学的色彩应当是五彩缤纷的,数学的空间应当是神奇瑰丽的,而构建校本化数学文化体系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数学文化的校本化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加强数学文化活动,重视数学学科建设,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数学,让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含有人文价值。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美,从而爱上数学、学好数学、享受数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毓信.数学文化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3]沈晓东.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J].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12):4-7

[4]金松武.从数学文化的视角实践数学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6(12)

[5]金一民.结构化:融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J].江苏教育,2010(12)

[6]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丛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