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课学习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11月初有幸聆听了侯小英老师一行为期两天的朗读培训课,让我受益匪浅。从侯老师的课上让我知道了原来语调、朗读技巧等也有如此大的学问。让我对朗读有了新的认识的同时,也感慨自己和大师之间的差距,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我们更好得去改正,去提高自己的朗读技能。还有朗读发声与嗓音保护,朗读体态语技巧……等等,都让我们对朗读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收获了许多的朗读技巧。
课后我想:如果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课文,学生不但自己可以把一些内容简单的地方理解清楚,还可以把整篇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作系统的了解。然后老师把重点内容加以强化,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更加深了影响,这样教师教得轻松的,学生学的也容易。对于小学生来讲,朗读课文既是读的训练,又是说的训练,多读可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环节,课上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就要善于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低年级的课文多以童话故事为主,情节生动,人物的对话内容较多,最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角色,配之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这其中最能体现出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感情的把握,因为他们真正地做到了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参与,这时的孩子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章中的人物。这样读出来的语句必然趣味横生。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尤其是跟我所教的年级差不多的班级的课,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中的图片和音乐,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二、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几位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有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204-01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师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乐于学习。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 创造和谐氛围、打造乐学课堂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和谐氛围,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内因,就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枯燥乏味的学习就变得有价值、有兴趣了,学习也就快乐了,难的问题也就容易了。
2 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即: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3 妙用非智力因素,激活学生课堂学习
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4 教师运用策略,实现学生学习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课堂上我们观看了富有感染力且充满着梦想与激情的《赢在中国》的节目。看完之后,同学们受到人物的感染,对自己,对这个社会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听他们激情盎然的讲说,观察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我们或感到,或被激励.......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天,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课件,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教学,不是将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去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相加,而是充分发挥其融图片、视频、声音、文字于一身――形象性与生活性的特征,达到教学各要素的丰富与和谐,使现代科学教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现代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结合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模式刻板且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形象教学语境,教师可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互动和启发式的学习氛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课件,正好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写话练习不再那么乏味。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写话实践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小学一、二年级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由此可知,写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话刚入门,这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笔者就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一提到写话就感到头疼,害怕动笔,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笔。有的学生为了应付写话次数,随便写几行字,或从某些书上抄些句子。有的学生写的话一眼看去还很好,书写工整还有一定篇幅,但只要仔细一看,问题就出来了,文不成句,很多句子读都读不通,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标点符号就更不用说了。
教材里,在低年级写话训练的编写上,用了不少提示,如"要求、例句"等。这种引导提示,可以说是很好的写话指导。让学生在低年级就明白文法和句型结构,在写话上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但教材安排的训练量比较少,四册书只有二十次写话练习。如果我们两年就写这几次的话,那学生要想获得一定的写话实践能力就几乎不可能了。下面是笔者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1.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仿写兴趣
把写话练习融入到多媒体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在上《沉香救母》这一课时,一位教师对课文的一个句子录制了旁白并配制了悦耳的背景音乐:沉香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当教师让学生模仿写时,学生表现的比往常在黑板板书时更加主动和活跃。有学生这样写:我不知吃了多少面包,也不知喝了多少水,才把肚子填饱。还有学生这样写:我不知给我家的小狗洗了多少次澡,也不知浪费了多少水。当场就有学生给这个学生更正说把浪费改成"用"好些。我们应为学生的踊跃参于摹写而感到高兴。再如另一位教师在上《猴子种果树》一课时,孩子们通过观看多媒体动画后教师向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故事中的这只猴子一心想吃水果,可是到头来,什么树也没有种成。同学们,你们想对它说些什么吗?请把你的话写在课堂作业本上与大家分享吧。同学们写出来的内容是多元化的。S1:小猴子,你太勤快了,但是怎么老是听别人的呢?S2:你别听别人说,你就按你自己的做,我相信你会吃
到水果的。S3:你怎么就那么没有主见呢?以后想吃什么你就种什么。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学习情境,可以形象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可以逼真演示事件的经过,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位教师体会到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中猴子的生动形象,孩子们的答案可能是单一的,因为有了多媒体的运用,所以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致的发挥,答案也就多元化了。
2.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变通能力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渗透着许多学科知识。按某种需要,灵活运用已积累的词语、句式,把写话内容表现出来。
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认识了远离我们生活实际的东西:伸着"大鼻子"的货船、航标灯、斜拉桥、拦河大坝、水力发电站、宇宙飞船等图片。在此基础上这位教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课文内容:
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鱼儿和水草吗?有戏水的小朋友吗?
银河呀,在你宽阔的河道里,有南来北往的客轮和伸着"大鼻子"的货船吗?它们也需要航标灯引路吗?
银河呀,在你宽广的河面上,有雄伟的斜拉桥吗?牛郎织女能经常在桥上相会吗?
银河呀,在你的上游有拦河大坝吗?有葛洲坝那样的水力发电站吗?
银河呀,我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要问你。总有一天,我要驾驶着中国的宇宙飞船,到你那儿去做客呢!
然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小朋友一定有很多很多问题要问银河,你们能学着小作者的样子问一问吗?
"银河呀,在你( ) 吗?有( )吗?"
孩子们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反复观看,把上面的句子变成了这样:"银河呀,在你深深的河水里有潜水艇 吗?有小朋友在河面上划船吗?"有的学生还把自己的问题整理成了一首小诗,这样通过以上句式把写话的内容表现了出来,即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把写话内容也上得合情合理。
3.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写话欲望
比起听名师讲课,我更喜欢听身边的同行上课。我觉得身边的同事的课堂就更像一面镜子,它能让我更清楚地找到自己的教学中的不足。这次听课,有三点我感触最深:
一、教学基本功让我佩服。
无论是教态、教学语言还是教学机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课堂上老师仪表端庄,举止从容,一言一行极富感染力与亲和力。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它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这次赛课中,好几位老师的普通话标准,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还有那声情并茂的范读,也绝非一日之功。比如我校的邓晶文老师在教学《怀念母亲》一文时,教学语言精炼,特别是过渡语设计自然流畅,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铺垫效果。在她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的引导下,学生能入情入境地体会文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读中体会、读中积累是我们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在这次的赛课中,老师牢牢把握着以读为原则,让学生在读中学文、读中悟理,放手让学生读,朗读形式多样:有初学课文的自由读,有让学生带着问题的自读自悟,有引导学生美读,有合作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等。整堂课始终围绕文本,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真正做到了语文课堂书声朗朗。比如,《钓鱼的启示》这课,在老师的引导下,真正落实了“读中感悟 以悟促读”的教学理念。
一、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凭借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待语文教材的正确态度由此可见,一是教材内容只是提供教学的一个例子,为师者决不能照本宣科,以教材为纲;二是教材选的不是一般的例子,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具有很强代表性和示范性的例子,因此,教师还必须带领学生走入教材,吃透教材。像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荷塘月色》是学习散文的范本;像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阿Q正传》是学习小说的范本。课本为学生学习体会、阅读理解、鉴赏品味和写作文章提供了良好凭借。因此,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范文,启发引导学生熟读深思,感悟理解,吸纳文章的精髓,并举一反三,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理解并且运用语文,最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性内容
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觉得语文没意思,缺乏吸引力,就是因为有些老师对教材内容研究不够,只注重教材中的阅读鉴赏,对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挖掘不够。“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单元后面,高中教材的每一册后面,都设计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一课程资源,按照教材设计开展好“手抄报”、“书法展示”、“读书比赛”、“朗诵会”、“演讲赛”等语文活动,把理论语文和生活语文完美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领会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感受语文快乐。
三、要确保使用语文教材上语文课
语文教材有很多思想性、教育性、实用性很强的文章,语文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要时刻站在语文的角度去思考,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挖掘教材的语文特性,确保不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生物课。初中语文《新闻两则〈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师在讲解时,应着重借助这篇文章来让学生了解新闻稿的结构及写法,体味新闻语言的特点,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而不能大讲这个历史事件的详细过程,上成热闹的历史课;教师在讲诸如《看云识天气》等科普类文章时,应着重协助学生了解课文怎样构思,采用什么顺序,运用哪些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这类文章的特点及写法,不能大讲自然地理等内容,把它上成物理课;在上《劝学》等思想性、哲理性很强的课文时,不能上成了政治课。语文教师要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语文课堂要以问题为中心
“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内容应始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源以知识而练以能力,思于问题而归于方法,启以思维而激以心灵,起于学习而至于应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应按部就班的就教材去讲教材,而应统揽全文,努力围绕课文素材,设计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浓浓父子深情,设计以下问题:文章总共几次提到背影?文章写父亲的背影目的是什么?(疏通文意,把握主旨)文章通过那些方法来体现作者情感的?你还读过类似的文章吗?你对课文还有什么疑惑?(能力提高,写法探究)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吗?你是如何感受到的?(联系生活,情感迁移)请你用一小段文字写出最能体现自己与父亲感情的文字。(真情碰撞,学习应用)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对全文可以理解得更加透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
五、找准教材与课外材料最佳契合点
既然教材只是一个凭借,那教师还要补充哪些材料、哪些知识,又该如何处理这些材料,把握好这个度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找准教材与课外材料二者最佳的契合点,恰当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认为,教材就像一条由很多“实”点和看不见而感觉得到的“虚”点构成的主线,“实”点就是素材、基础知识,“虚”点就是能力、方法、素养和价值取向,课外材料就是与主线上蕴含的各个点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小支线,帮助学生编织成一张脉络较为清晰的知识网络,学生的语文素养发现学习于教材,巩固提高于课外,所选的每一个课外材料都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以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为例,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和相关资料,收集有关作者、写作背景、科举制度等相关课外资料,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上课时,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两个重点问题时可以这样处理:一是理解小说如何刻划人物时,可以补充一些精彩的小说片段,像《阿Q正传》、《祝福》,甚至现代著名作家的小说中经典的人物细节刻划,帮助学生理解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二是在理解课文主题时,可以补充《范进中举》等相关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也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补充类似素材,加深理解。整个过程,教材起到一个启发点和衔接作用,把很多相关内容有目的地串在了一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小结;初中语文;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结是教与学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师生共同梳理本课知识,归纳阅读与写作技巧,进行自我反思,实现知识的重构与升华,从而加深知识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巧用课堂小结,归纳方法,提高综合技能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良好素材,学生可模仿与学习文本结构特点与写作技巧,得到阅读方法与技能,从而丰富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但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语文中的技能与方法并非显而易见或集中呈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阅读与探究文本时,师生不但要分析文本结构特点,还需分析文本的表达内容以及语言形式等知识,因而在理解文本时,学生是较为零散的理解。而若想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教师则需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使其系统而清晰地认识所学知识。如引导学生梳理与归纳课文的写作方法或者所含的阅读方法,从而构建与完善原有认知结构,学会迁移知识,灵活运用,为今后写作与阅读奠定坚实基础。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后,教师可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结构,把握文本脉络,加深记忆。
然后要求学生分组由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等画面中各选一幅进行品析。教师可为学生点拨赏析要求:在品析时,需注意理清所描写的景物顺序、景色特点、写景角度、写作手法、语言表达、修辞手段,然后重点赏析自己认为描绘得最精彩的语句,把握关键字词,发挥丰富想象与联想,说说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当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教师可点评与补充,并进行小结:这几幅图画均抓住了景物本身特点,并根据一定的顺序,利用总体轮廓与局部描绘的不同写作手法与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运用形象生动、明快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大地回春与生机勃发的美好景象,同时赞美了春的活力以及其给人的希望与力量,抒发了朱自清对春的喜爱之情。这对我们的写景作文是很有指导作用的,我们需要用心感受、领悟。
二、巧用课堂小结,理解文本,升华思想情感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生生以及生本的对话过程,通过这些对话可让学生碰撞思维,点燃智慧火花,拨动情感心弦,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与作者以及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深入文本,抓住文本内涵,感悟思想情感,学会感悟生活与人生,全面而健康成长。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若随着教学结束,但学生思维却没有得到碰撞,学生未进行巩固与归纳,这就制约了学习价值的发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如果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中,积极诱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归纳知识,利用吟咏诵读等方式来加深文本理解,亦或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来表述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情感,则有助于强化文本认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
如教学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一文时,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感悟文中“父母的心”。学生紧扣如下情境,使用两句话来总结文中父母的心理活动。
情境:财主夫人 心理活动
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 犹豫不决,要求商量
送走长子时 条件优越,减轻负担
用次子换长子时 难舍长子,想法换回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难舍次子,设法换回
要回女儿时 难舍女儿,决意不送
过渡:文章结尾中写道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那么他们团聚之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呢,这让读者为之担忧,担心他们是否可度过这艰难岁月,担心他们是否会“饿死在一起”。于是,读起来总感觉有缕哀怨的情调,形成一种伤感情绪。在课文中,川端康成不管是泼墨挥洒浓浓亲情,还是轻点丹青流露淡淡哀怨,总会拨动读者心弦,使其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作者创作魅力所在。请设想下这一家人在团聚之后会有何遭遇,为本文续写一个故事。这样,通过课堂小结,可深化知识,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