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时光如飞逝,很快,开学已经近三个月了,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报名参加了西洋乐器合奏《我心永恒》。没想到,没过一级的我,居然被音乐王老师破格录取了!
从那天起,我进入了紧张的乐器训练当中,每天都要占用两节自习课及一节课外活动课来进行彩排,每天的作业都要写到很晚,写完作业还要抽出时间来练习乐器。
忙碌的训练生活让我感到厌烦,甚至还有些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选择报名呢?也是存在一些侥幸心理吧,即使报名了也选不上,因为一共有四个萨克斯手,这几个选手分别是八极九级十级,和他们比起来,我应该算是出学入门者吧,但事实却是相反,我被选上了还通过了种种选拔。
(一)通过公共艺术实现文化价值,彰显地域文脉与认同
公共艺术是当代的文化现象,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与精神追求,是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共艺术具有显而易见的文化隐喻功能。楚国800年的辉煌既是历史,也是巴国楚地上人们的共同记忆,这种记忆往往以图腾、绘画、曲艺等方式体现在一代代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的身上。人们骨子里的文化情节却往往在文化自觉的应力下,让人生在其中而不自知。文化的沉淀在现实中的反映便是艺术之美,它是对生活的真实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结果。在城市个性日渐消隐的今天,“千城一面”的脸盲症既是社会现象,又是文化病态发展的结果。在城市建设中没有了彰显城市气质的文化和浸润在生活点滴中的艺术,又何谈城市价值和文化认同?巴楚文化亦如此。傍晚城市广场上的汉剧表演、武汉江汉路步行街的“热干面”雕塑、古琴台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既是时间长河里平淡生活影像中的一帧帧画面,也是文化投射在真实世界中的印记。正因为公共艺术作品美学效应的发挥有特定的空间构造,只有彰显场所精神,联系地区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承载地区文脉,才会获得较强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动力。由此可见,利用公共艺术的文化隐喻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并继续形成固定的社会态度,证明了公共艺术是地域文化传承中最温和亲民的手段。古人强调形、气、神的互转共生,“形”为“物觉”,“气”为信息传递、能量转换,“神”为大道升华。①艺术人类学指出,所谓同化不会产生和谐,建立在差异之上的美与美的共生,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不可否认的是,巴楚文化亦是中华文化的一支,以其鲜明的特色影响着巴国楚地人们的现代生活,与中华大地的人民共享祖先的馈赠。这些馈赠该如何以活态的形式传承,恩施州的三岔傩戏以国家认可的艺术表演和以国际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定位,成功实现了现代转换。②
(二)公共艺术可尝试用现代的、艺术化的、开放性的手法传承巴楚文化
对于文化遗产这种言必称古的财富,其传承发展却需要以老树发新芽的态度进行,毕竟只有“活”的文化才有传承下去的可能。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面向公众的艺术形式,它以表达公共意志为核心,以艺术内容公共性和市民的广泛参与为主要特征。巴楚文化并非单一的“巴文化”,也并非单一的“楚文化”,而是先在巴地后在楚地界域上受巴文化和楚文化浸染从而显示出巴、楚文化共同特征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本身就是在交流和融会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动态文化,其发展必须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所以这里选择城市公共艺术这种现代的艺术形式,发扬以城市市民为受众、在公众的参与中发挥作用的特点,将巴楚文化以现代的手法继承下去。结语中国文化史是各民族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当代的文化趋同性特征亦得益于以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代表的相互沟通。文化的趋同性对艺术的影响绝不是当代出现的,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唐朝文化添上异域风情的一笔,日本浮世绘让西方绘画艺术挣破了写实的牢笼走向抽象和自由,以及曾红遍全球的流线型设计都是文化交流对艺术影响的有力佐证。艺术是穿越时空维度的自由的因子,承载着公共精神的公共艺术更是文化的沉淀,可以说生活不息,文化不止。虽然人们对美的看法不尽相同,但社会属性使人对物质形态外在的审美情趣趋于相同,这些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形式美的法则。由于公共艺术设置于公共空间中,人们在与公共艺术交流、互动中产生情感的交流。在体验城市空间的过程中,糅合人文环境而产生文化认同,公共艺术实际发挥了空间场性的功能。由于公共艺术一般存在于特定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并在实际功能和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周遭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存在着整体的利害关系,因此,整体关照与协调就成为公共艺术在营造具有共享性、人性化和审美效应的场所的重要问题。③运用公共艺术的方式在环境和社会变换的状态下,将传统艺术以活的姿态有机地延续下去便是可行的。
作者:郭媛媛
[关键词]艺术学 形式美 特征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学这个大门类中,包含着一般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戏剧学、舞蹈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建筑学等多个具体的艺术种类。以绘画和书法来讲,现在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历代的文人艺术家和宫廷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即文人书画和宫廷书画。实际上,在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中,也有不少优秀的书画作品值得去发掘和研究。我国艺术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历朝历代出现了无数的优秀艺术家和艺术产物,宛若天上的繁星一样,难以计数,让人目不暇接。因而,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同样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一、形式美的艺术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我国遵循的较成熟的艺术体系,在艺术的领域中有心理要求的一般法则,也有民族审美心理要求的特殊法则,以建筑为例,大体上有以下4方面:
1 对称与均衡:环境和组群,多为立轴型的多向均衡:不同地区用法各异。存在着动态均衡和静态均衡两种形式。
2 韵律与节奏:凡是构成序列转换的一般法则。如起承转合,通达屏障,抑扬顿挫,虚实相问等,都有所使用。韵律在外观的处理上依靠连续。间歇,反复,交错,增强,减弱等布置某些构件,可以使建筑在变化中获得统一,统一中仍有变化,造成生动活泼的效果。节奏则单座建筑规则划一,群体变化幅度较大。
3 对比: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对比关系可以突出主题,强化艺术感染力,重视造型中的对比关系,形、色、质都有对比,常见的是体形的大与小,实与虚,直线与曲线,色彩的冷与暖的对比。但对比寓于统一。同时也很重视造型中的微差变化,如屋顶的曲线,屋身的侧脚、生起,构件端部的砍削,彩画的退晕等,都有符合视觉心理的细微差别。即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鲜明的视觉艺术效果。
4 比例:形式美的比例关系成熟,无论城市构图,组群序列,单体建筑,以至某一构件和花饰,都力图取得整齐统一的比例数字。比例又与尺度相结合,规定出若干具体的尺寸,保证建筑形式的各部分和谐有致,符合正常的审美心理,也符合造型中比例与尺度的规律。
二、艺术与建筑的美学特征
(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是一种具有多种决定因素的历史,它传达历代建筑文化,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正由于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才使得建筑一直在忠实地扮演着历史赋予它的文化特色。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是文化的表征,我国文化所具有的内倾心态、群体意识和伦理价值及思维的直觉体悟。都在建筑中有深刻的表现。四合院可说是单体简明、群体丰富、虚实并重的。实是建筑物,虚则是指建筑物的个体,二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如宫殿屋顶用黄色琉璃。彩画用贴金龙凤,以表示帝王的尊严,私家园林用青砖小瓦、原木本色和精巧自由的砖木雕刻,以体现超然淡泊的艺术形式。我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
(二)实用价值和结构紧密结合,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起着画面剪辑的作用,因之带有一定的结构关系。是活动的媒介和组织者,也就是景象观赏――连续与不连续――视点运行的凭介和向导,对于游者具有途径的意义。是一项颇为活跃的因素。必须通过导引才能组织成为景象,否则便是一些偶然的物质堆砌,不能体现园林的实用功能及其艺术思想。通过其自身所包含的导引,才使其要素成为一种富有趣味的、具备游览实用价值艺术空间――使意境作用于游者而发挥其艺术感染力。同时又可使人身临其境做画中游。主体与各体是互相包含。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有机体。各体是有限的,主体是无穷的,这种有限与无穷的对立统一。构成园林景象的丰富多彩。正是这样,才显得格外美妙奇幻。而感人至深。遗存至今的优秀作品,总是巧妙地使基础与导引双方融会一气,提供了艺术研究的范例。
(三)它们大部分都趋向规格化,定型化,有相当严格的规矩做法,通过互相搭配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但也很注意细微的变化,既可远看,也可近赏。又有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融于环境,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缓慢。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紧促,如人工经营的园林。但不论哪一种序列,都是由前序、过渡、、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四)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皇家园林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庄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无论是建筑或是装饰,所包括的范围极其广阔。大到宇宙、风水、宗教,小到书法、诗文、绘画、戏曲,其所选用的题材和手法更是数不胜数,雕镂、堆砌、绘刻、镶嵌,内容有神话故事、人物历史、寓言传说。凡是和皇家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建筑、装饰莫不利用其形象和布局作为一种象征的艺术手段。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占地甚少,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园景的处理,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空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堂奥纵深,激发游人探幽的兴致。有虚有实,步移景换,主次分明,其趣无穷。江南以“栗柱、灰瓦、粉墙”为特色,强调色彩的调和风格清秀、朴素淡雅,而北方皇家建筑以用色大胆,追求对比效果,镏金、彩绘很有特色:红柱、琉璃瓦、红墙或灰墙为特色,色彩以红黄蓝绿为主强调色彩的对比。注重突出庄严华丽雄伟的气势,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我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孕育了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建筑体系,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他们之间相互渗透影响,我国历代有很多大诗人赋予人们各种感受。也就是说,意境能使建筑的景观有灵魂、赋予环境情感和生气。寄情山水、托物言志,大大的丰富了其文化内涵。感化人的思想境界,打动人的心灵。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的象征。在艺术中,形式是载体。内容是表达。是要追求的至高无上的“意境”。而意境产生于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艺术团体,来学校为师生普及高雅艺术,使学生们近距离享受高雅艺术的魅力,感受经典、学会欣赏、懂得艺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受到师生热烈的欢迎,在校园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坚持长期开展,提倡普及教育。高雅艺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与现代社会脱节,也不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享受的专利,学生们希望学校能更经常性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高雅艺术引进校园。普及高雅艺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由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在高校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期深入开展下去,为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学习、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的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倡导红色校园文化,营造高雅艺术氛围。红色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种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具有感染力强、形式多样化、与时俱进、价值高等优势,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例如本校每年举办一期青年者团学干部培训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连续三年赴革命圣地西柏坡进行红色教育;利用寒假“三访三学”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红色教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党的伟大。通过主题班会、我的团日我做主、广播台、QQ群、微博等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红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的舆论氛围。
加强学生艺术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今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各个高校都应当组建自己的大学生艺术团。这些艺术团招收有一定艺术素养背景的学生作为主要群体,组建舞蹈队、合唱团、管乐队和话剧社等艺术团体,并给艺术团提供相应的场地、教师等资源,使其成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主力军,在校内外各种文化交流与艺术教育展演活动中承担重要的任务。
本校从2002年开始,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已经举办了10届。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给同学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是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的一次盛会。参与人数和获奖人数都是全年学生活动中最多的。此外,目前我院已有包括大学生艺术团在内的学生社团80个,学生中不乏会小提琴、钢琴、古筝的同学,且有几位达到八级、十级水平。学生参与各个协会的兴趣也很大。可以说,全院师生对文艺生活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期盼。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把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大力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普及高雅艺术,让艺术的气息充满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生都有机会欣赏高雅艺术、参与高雅艺术,构建真正符合学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园艺术。这不仅培养了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了校园舞台艺术水平的提高与繁荣,更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敦煌文化艺术;影视;传播
敦煌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在敦煌考察时曾强调,“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为文化瑰宝,敦煌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珍贵的史料价值。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就是通过视听结合的影视艺术传播方式传承敦煌文化,记录敦煌历史,呈现敦煌史料。
一、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现状
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成果主要有动画片《九色鹿》(1981年)与《夹子救鹿》(1985年),电影《敦煌》(1988年,中日合拍),电视剧《大敦煌》(2006年),纪录片《敦煌》(2010年),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第5集《飞天》与第25集《敦煌经变画》(2020年),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第八期之“敦煌大劫案”篇章(2014年),以及网络原创全景式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敦煌》(2020年)等。整体来看,目前敦煌文化艺术在影视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动画片和各类纪录片与综艺节目,这也是当前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现状。近年来,纪录片与综艺节目导演不断挖掘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拓展创作空间,推出了一批符合现代受众审美趋向的高品质纪录片与节目,在国内外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近年来,在中国电影年度票房不断突破400亿、500亿、600亿和电视剧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以敦煌文化艺术为主要文化内容的电影与电视剧数量却屈指可数,现有与敦煌相关的部分影视剧作品也仅限于对敦煌外景地貌的呈现,缺乏有代表性的文化核心内容。从本质上看,影视剧留给影视工作者的艺术创作空间更自由、更多样、更丰富,传播力也更直观、更持久、更深入人心,但目前实际以敦煌文化艺术为主要文化内容的影视剧作品却较为匮乏。数字化时代,视听传播成为时代趋势,加强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剧创作传播,打破当前固有的传播类型现状,可以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二、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方式
影视作为视听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传承、传播敦煌文化艺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方式主要有纪实性创作传播、动画创作传播、电视节目创作传播与影视剧创作传播。纪实性创作传播主要针对敦煌的史料价值和传承意义,以高质量纪录片为载体,以期达到史料价值呈现与文化传承效果。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2020年播出的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的《飞天》(第5集)与《敦煌经变画》(第25集),通过视听结合的影视艺术呈现出“飞天”运动与自由之美、“敦煌经变画”色彩与形象之真,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并受到诸多赞誉。纪实性创作要求在精准把握敦煌文物景貌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做到表现内容真实生动、传播形式新颖独特,更好地传播敦煌文化,进而提升大众文化审美力。动画创作传播指根据较低年龄段人群特点进行特定创作传播,如可以推出以敦煌壁画故事为灵感来源的单篇或是系列动画片(含动画电影)。取材自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和《舍身救鹿》两则故事,创作播出的动画片《九色鹿》与《夹子救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儿童与青少年。敦煌壁画故事精彩、内容丰富,动画创作传播应以广大学龄儿童及青少年为主要目标受众,加强敦煌题材故事文本创作,打造具有敦煌文化特色的动画作品,使其成为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及时代特征的系列专题动画,提升敦煌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综艺节目创作传播指根据敦煌题材进行情景式或全景式的节目制作与播出。2020年爱奇艺以敦煌文化为题材推出原创全景式人文探索类节目《登场了!敦煌》,由知名主持人汪涵担任团长,与青年艺人组成“敦煌探索团”,在“敦煌有缘人”(其他艺人)的帮助下,集齐徽章,解锁敦煌谜题。在探索的旅程中,节目嘉宾拜访并结识了多位敦煌文化艺术领域的名人与专家,探寻敦煌文化艺术的“奥秘”。此类节目以游戏体验的方式将敦煌文化艺术融入其中,使神秘而遥远的敦煌文化走进生活、走近大众,让大众感受到敦煌文化艺术的魅力。影视剧创作传播是指以敦煌文化为主题或主要表现内容的影视作品制作与播出。电影《敦煌》(1988年)和电视剧《大敦煌》(2006年)虽专注于敦煌文化,但从内容与形式来看,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加上播出时间较早,因此知名度并不高。此外,2002年上映的电影《英雄》,以及分别于2011年、2015年上映的电影《鸿门宴传奇》《天将雄师》等影视作品都曾在敦煌取景,虽展现了敦煌的地形地貌,但对其历史文化涉及较少。敦煌作为具有独特文化艺术资源的大宝库,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创造成果是进行影视剧艺术创作的独特资源。在“一带一路”与西部文化崛起的过程中,打造“敦煌文化”影视IP,推出叫好又卖座的影视剧精品,以此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使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三、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提升策略
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创作与传播,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人文精神,体现其审美品质,这需要在传播策略上仔细斟酌与实践。经过研究梳理,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的提升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加强传播内容多元化表现。首先,丰富人文情怀和人性情感,使敦煌文化艺术更有温度和热度。敦煌文化艺术影视作品要以人文情怀和人性情感为原点,进行艺术化加工打造,使影视作品传播出人文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其次,突出民族精神和敦煌精神。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精湛技艺在敦煌壁画、雕塑、文献等方面均有所体现,要着重选择能够体现团结勤奋、坚韧不拔、执着奋斗的民族精神与敦煌精神的影视作品。最后,体现环保意识与生态思维。文化艺术影视作品创作者要把保护自然和爱护环境的理念艺术化地植根于传播文本内容中,以点带面,使观众可以产生深刻的生态观念,形成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存局面。二是借助传播载体多样化呈现。新媒体时代来临,电脑、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移动终端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传播格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和B站、西瓜视频、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及直播平台也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无论是移动终端还是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等平台,都是传播载体,区别在于前者属于设备类传播载体,后者属于软件类传播载体。敦煌文化艺术可以借助丰富的传播载体,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的便捷性和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等即时性、碎片化的特点,向大众传播敦煌文化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敦煌文化艺术便达到了大众化与日常化的传播效果。三是引导创作人员专业化发展。在敦煌文化艺术的影视传播中,创作人员即传播人员,只有以这样的身份自我定义,才能在创作环节带有强烈的传播责任与意识。由相关专业人士负责敦煌文化影视创作的筹备策划、团队组建、资本投入、经营管理、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市场营销等环节,可以借鉴好莱坞创作团队和国内优质IP系列创作团队的产业化影视作品生产模式,形成敦煌文化艺术影视创作与传播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将敦煌文化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在赢得当前国内利好的影视市场的同时,进军海外影视市场,更加强有力地传播敦煌文化艺术,促使敦煌文化艺术创造出更大的人文价值和经济效益。
结语
从平民百姓到皇室贵族,从物质生活到意识形态,中国人与陶瓷艺术品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辉煌的历史,陶瓷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她使中国走向了世界,更使得世界认识了解了中国文化。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中国陶瓷精湛的制作技艺曾经影响了世界,从而冠以中国的英文名“CHINA”亦即陶瓷,足以证明中国的陶瓷文化在世界上辉煌的影响力和地位。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因此,它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广泛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陶瓷艺术品以自身独特的“泥”的精神,“玉”的品质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见证。
朱熹曾说:“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新石器时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记录着先民生存的愿望。秦兵马俑,张扬着力量,张扬着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烟四起的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形象地记录着那个时期的历史。“唐三彩”所表现的那种激扬慷慨、瑰丽多姿、壮阔奇纵、恢宏雄俊的格调,正是唐代那种国威远播、辉煌壮丽、热情焕发的时代之音的生动再现。宋代陶瓷艺术的俊丽清新,正是那个时代审美习尚、哲学观念的反映。明清时期的斑斓与柔丽,是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使然。改革开放以后的雄俊、奔放也是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观念、生活综合作用的结果。
陶器和瓷器是人为制作的物品,它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人的主观意识,陶瓷艺术装饰表达了人的自然观念,人的想象、情绪和理想。陶瓷艺术装饰精致地表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历代陶器和瓷器装饰纹饰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龙,又有人类自身,而且在这一纹饰中,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国陶瓷还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陶瓷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所映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艺术化的追求,它不愧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中国陶瓷遵循着中国古老的造型法则:“制器者尚象”。“象”是器物形式意味的特定指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象”要既指向形而下的有形之物,又指向形而上的无形之道。在中国古典陶瓷艺术作品中我们看到古代艺术家往往借助器物的造型来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深深地沉浸在自然中去体味自然的奥妙。“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这首题画诗通过“穴窗窥野鸟”的故事,阐释了中国人的这种“道法自然”艺术态度。这种虔敬的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的艺术态度千余年来一直贯串在中国古典陶瓷艺术之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圆似月魄堕,轻如云魂起”。“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这些古代诗人歌咏陶瓷的名句中,用来形容古代陶瓷之美的全是大自然的物象与物事:苍翠的峰峦、皎洁的圆月、飘逸的白云、清冽的霜雪,吟唱的是一种纯净无暇的与自然相和谐的心境。中国陶瓷为中国人创造了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空间,一种情景交融的空间,一种氛围和一种气象,让人心境平和、身心合一地去亲近自然,去与万物和谐。
中国陶瓷文化,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中国陶瓷艺术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国陶瓷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更是现在和未来的。在世界上,中国陶瓷是一种象征,其文化精神超越了时空的限定。中国陶瓷艺术有近万年的历史,它的遗存无比丰富,这是任何其它门类的艺术品种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刻,可以说中华民族将她最内在的本质、她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精神的心领神会,完美地表现在了它的博大丰厚的陶瓷艺术中。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体中孕育、成长与发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意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民族文化,叙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伴随着民族的喜与悲而前行。中国陶瓷文化散发出沁人心肺,震撼着现代文明的火与土的结合,是人类在艺术史上瑰宝。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阳路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学院)
【关键词】羌族文化 释比文化
一、艺术与巫术
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羌族的族源来自我国古代的西羌,最初居于西北河湟一带,大约在秦汉之际,其中一只迁来岷江上游,一直传袭至今。我国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中的各民族,他们的族源均与古羌有着联系。羌族迄今信仰原始宗教,巫师称为“释比”。
羌族是一个信奉原始宗教,信封“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的民族。依羌人观念,视天地日月,山川树石为神,笃信大自然有无数法力无比、威严神圣的神灵治理期间。受这种民俗信仰的支配,羌人自古好巫,繁生出崇尚祭祀、禳灾纳福、驱疫解厄以及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成套仪礼和民族习俗。在羌族社会中,年中祭山、祭庙、还愿祈福,都有定规祭日。在众多的祭祀活动、生活礼仪中,不但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议程、仪规。且必请一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能任主持,擅长占卜、能驱鬼邪,并且能歌善舞,唱诵经典,还能编演由上述神祇、先祖、民族英雄业绩为故事的十个、传说与戏剧表演的人,出任主祭。这种人,就是所谓的释比。因此,这些被羌族称为释比的人物,受到羌族社会的尊重与爱戴。而释比者,以及由他们传出的精神与文化的信息,给予了羌族社会巨大影响。
因此释比与释比文化也是羌族社会中颇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现象。
羌族释比的主要社会职司是祭司,是民间巫师。他是羌族祭祀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但在他主持祭祀礼仪,从事禳灾解厄、施展巫术驱邪,操办婚丧嫁娶的各种仪礼过程中,也借助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体现着释比乃是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于一身的民间表演艺术家的作用。
二、释比的音乐
作为“演唱、演奏家”,释比在主持法事时,要念唱请神经、解秽词、消灾经,并诵唱民族史诗和民间故事传说。若是喜庆婚礼中,要唱喜歌、酒歌,主持丧葬祭祀,要唱诵丧葬词等。而且,在各种演唱中,都要敲击羊皮鼓,拨浪鼓,或率领一个小型乐队做伴奏音乐,气氛性音乐、或作为念诵经文的节拍与过程。尤其在跳羊皮鼓舞时,此舞为祭祀性舞蹈,释比跳时无乐曲、无歌唱伴随,只有羊皮鼓、相盘两种打击乐器,敲击不同的音响、节拍为舞蹈伴奏。释比变法器为乐器,发挥音乐功能,其演奏伴奏的作用,更是明显。在个别地区还有多声部民歌演唱。释比在这些活动中,或为主奏员或似乐队指挥,指导整个乐队的演奏。这种以演唱为主、主奏打击乐,是实际上的乐队指挥,充分显示释比是一位民间音乐的艺术家、指挥家。而且,通过他的祭祀中发挥的音乐作用,也继承传播了羌族民间声乐器乐的演奏艺术。为保留、承继羌族古老的民族音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释比的表演
作为“民间舞蹈家”,释比舞蹈表现的形态是有目共睹的。羊皮鼓舞是每年四月初一、十月初一举行羌族祭山会欢度羌历年,由释比必定安排的一个仪式程序。届时,释比头戴金丝猴皮帽,左手拄神杖、右手执响盘,率领一队人手执羊皮鼓的释比,围着“山王塔”庄严起舞。有的地方还用此舞,于灵棺前,围棺而跳,以送死者,或谢宾客。也有安葬完毕,仍请释比到家,在室内堂屋、寝室击鼓跳动,以驱逐晦气,迎来吉祥。
作为“戏剧表演者”,释比在祭司职司中的表现,可以任其为民间音乐家、民间舞蹈家。说释比是戏剧表演者,这是从释比在法事仪式中的表现而提出的。释比在主持各类祭祀礼仪活动中,不但要主持仪式,要开坛诵经,在一些大型祭祀活动中,不但要讲颂民族史诗的光辉业绩,并还要演唱由上述史诗、英雄传统而演化出来的同民戏剧或插演娱人为主、神人共乐的戏剧剧目。这就是说,要演出“释比戏”以娱深、娱人。事实证明,释比者作为戏剧表演者是客观存在,是其形态尚处于戏剧萌芽状态而已,还须说明的,释比者不仅在羌族历史文化,诗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传承上有着极大的功绩。而且对羌族的民间歌舞、戏剧艺术的传承上有着极大的功绩。而且对羌族的民间歌舞、戏剧艺术的传承发扬,也有着很大的贡献。
摘要: 本文通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服饰特征进行大致论述,来阐释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只有以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创作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才能推动辉煌灿烂的中国服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时尚的殿堂,只有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当代服饰中看到更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文中并举出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较为精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水墨画与剪纸加以论证说明。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服装设计;结合与融合
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疆土辽阔的国家,更是文化古国,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中国的服饰艺术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练与发展,取得了如今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及各个阶级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服饰制度与服饰风俗。并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可参考对象,很多元素更是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加以应用,这就需要如今的设计师对中国的服装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时刻怀揣一颗敢于探索与发现,敢于创新与实践的中国心。
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何为中国传统文化呢?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形成了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文化符号从原始氏族的图腾、商周的象形文字、秦汉的印章到形形的民俗图形、吉祥纹样,构成了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为服装设计创作提供无限的灵感源泉。寻找体味本民族各种文化差别,用现代的语言解读其中不同,用现代的手段表现这种差异,用现代的技术体现这种个性。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多元化的设计日渐发展,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这些传统和特点无疑会在设计师的身上打下烙印,并将其注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必然会使设计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展示中华文化的艺术特色和美感,塑造独特服装造型的重要手段。这些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服装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源泉。学习借鉴民族服饰文化应当是每一个设计师都不可忽视的课题。又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回眸中国悠久的服饰发展,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虽在汉朝确立,但其得到重大发展的阶段却在唐代和清朝。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深刻意蕴。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承袭历代服饰发展的,都逃脱不了继承、延续、革新的紧密关系。不仅中国古代各朝服饰如此,中国现代的服饰也延续着这样的步伐。在现今世界文化如此频繁的相互影响下,中国的现代服饰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创新、个性化、商业化、强烈的民族风格等等成了如今服装的代言词。
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们的创作之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了很多优秀哲人的思想,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考形式,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众多的表现形式,很多元素可以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诠释,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以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多元传统文化将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不管承认与否,我国传统多元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创作观。
从传统服饰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获得各种时期的配色、材质、图案以及精美绝伦的传统工艺。闪耀的巾式面料,艳丽的民族色彩,传统的凤凰、牡丹、祥龙等中国吉祥图案,精致的刺绣、滚边、盘扣,这些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被设计师们运用在时装设计中,成为表现中国风情的重要手段。对于传统图案可以较自由地运用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这些新元素进行新的设计重组,达到一种独特的效果。例如香港设计师张天爱,在她的设计中选用了鲜艳的晚清时期龙案苏绣,这种元素与前卫极端的西方妆扮相融合,另类的诉说着现代生活对传统东方情调的怀念。在运用元素时,必须从整体考虑,服装的造型、材料、色彩、图案、细节、饰品以及人体形态、化妆都要在一种格调下统一起来。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推陈出新,把传统与现代融合,创造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服装。
当我们追溯传统文化的渊源,民族服饰的特色,去解释当前的服饰现象和当代的服饰风格时,可以看到,现代服饰并不是所处时代仅有的和自发的创造,而是历史进化的产物、传统文化的延伸服饰设计的艺术表现力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支撑,没有文化积淀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浅薄的。因此,传统文化至善、至真、至美的文化内涵,是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灵魂文化,传统文化深厚的艺术美感,是现代服饰设计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源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国画、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剪纸刺绣等数不胜数,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若我们把这些元素巧妙地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去,用现代的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借助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形象地表述,比如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传统水墨画。水墨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首先体现在水墨艺术有的简洁的形式语言,即“计白当黑”的朴素形象。水墨艺术简约的画面不等于简单,而是形象简捷,寓意丰富,妙在以、极少的要素表达最多的信息。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运用的就很多了,在服装中留白的运用,淡墨与浓墨的和谐组合,服装整体造型抑或图案纯粹简洁而又丰富,磅礴大气而又飘逸非凡,大面积的白与或浓或淡不同层次的黑制造出脱俗灵动的意境,将中国画笔墨的灵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这又为何不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的经典融合呢?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剪纸艺术,它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民间美术的基础,更是能为服装设计锦上添花的重要课题。剪纸艺术造型体现了人类的丰富设计思想,既有直观的图形,又有内涵丰富的特定文化,它与服装设计水融,是物化了的艺术符号,表达了一系列的社会意义,是民族的思维群体同化的艺术符号。我们面对如此丰厚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再认识、再发掘,准确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中国审美精神的内涵。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服装设计思想,而服装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文化审美观念。服装作为一种不论是原始时期主要以遮羞保暖为主要功能或者现代人们所追求的个性化符号性等更高层次追求的体现和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中华五千多年文化做铺垫,放眼世界,无论从款式造型上吸取营养,还是在设计意识及设计形式上,我们应底气十足,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服装设计领域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论传统文化对影视服装的影响与作用,《电影评介》2009年19期。
[2]论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上海工艺美术》2010年01期。
[3]关于中国元素概念的论述,《文学教育(上)》2011年08期。
乐都区第五届
梨文化艺术节收入创新高
4月16-18日,海东市乐都区第五届“碾伯·寨子”梨文化艺术节在乐都区碾伯镇下寨村梨园盛大开幕。本届梨花节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推进环境卫生治理,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为宗旨。三天来,我区共接待游客15.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万元,这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本届梨花节是由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主办,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和碾伯镇人民政府承办。活动当天,吸引了近万名游客前来观赏。除赏花以外,还有诗歌朗诵会、婚纱摄影展、酒文化擂台赛、旗袍走秀、太极拳表演、地方曲艺展演、器乐演奏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拥有五百多亩的生态梨园,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赏花游玩,乐都区梨文化艺术节成为乐都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本届梨花节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短程旅游引主流。本地游客出游热情高涨,其中自驾游游客数量剧增,外地游客以省内周边城市为主;二是周边农户产业带动明显。每户农家提供的农家饭、品农家菜、买农产品等带动了景区内农家乐及农户家的发展,使农户们在经济效益上得到提高。三是旅游消费带动明显。梨花节期间,我区酒店、餐饮、星级酒店等收入明显增长。四是旅游市场秩序井然。旅游、交通、公安、市场监管、消防等有关部门严格执行专人值班制度,确保了梨花期间旅游市场安全。展示乐都乡村旅游的优美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