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美术教学;升学压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10-02
很多人都认为在宽松的环境下,人的心情就会变得非常舒服,而且大脑会非常兴奋,很多创新的思维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如果一个人始终处于压抑状态下,那么他的创新思维和思考就会停止,甚至会发展后退现象。文章就个人的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一定指导。
一、零压力状态学习
据有关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右脑可以通过学习美术得到很多的锻炼,而且学习美术还可以对人的智商的提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美术生大都能表现得活灵活现,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美术学习让他们变得灵敏和聪明,他们对于空间的理解和色彩的辨别能力要比普通人和其他学科的学生要强的多。美术学习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中,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创新能力也比较强,所以会成为受欢迎的人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也就导致了美术教育边缘化。所以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现象,教育部门应该把美术学习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同时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自身找问题,学生对美术课没兴趣也有老师很大的责任,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发现美术的艺术美,来吸引学生的注意。零压力学习状态,就是说老师在课堂中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做课题的主人。这样学生们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坦露出来,这样也非常有利于老师发掘这些学生的优点。虽然零压力学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学习状态,但是这是为学生减压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平时的课程让他们喘不过起来,当他们来到了美术课堂,让他们感觉像是呼吸新鲜的空气一样,感到非常的清新,这样美术教学的零压力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应该注意学生的无压力学习方法,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发挥他们的优势。这同时是学校和教育界应该反思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失去了天真的笑,为什么他们害怕学习。这一切都是学习的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压力是可以有的,适度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压力过大,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更会对他们的心灵形成创伤,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二、活跃教学气氛
美术教学同其他科目的教学一样,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老师的态度首先要做到亲切、和蔼,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老师的外表和言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外表利索,充满气质的老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其次是老师的个人能力,老师可以拿出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在同学面前展示,让同学们感到老师很和蔼的同时,还给他们一种学习向往。那么你的教学肯定就成功了,给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才是一个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的基本功。其次是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可以将大师的作品通过PPT来给同学们展示,让他们对大师的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对大师作品有了更直观的了解。然后老师还可以将同学们的作品做成课件,然后在课堂上逐一播放,老师对其一一做点评,之后让同学自己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样课堂就没有传统教学那么枯燥了,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肯定会非常的激动,然后他们会努力下次画的更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前面说过多媒体在教学中有很广泛的应用。老师可以找到一些比较抽象的作品,让学生观看,然后对其进行点评。众所周之,不同人对于一幅画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认识,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尽情的对这些作品进行点评。老师通过对学生点评的总结,然后发现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不足和优势,这样对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的去教育他们。
三、师生共同学习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高高在上,要和学生能玩到一起,那样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不仅要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更应该表现出谦虚的一面。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和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布置作业,同时老师也和学生一样,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这样学生就会因为心情的兴奋而努力学习,老师还可以对每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同时让同学们对自己的作品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达到师生同时学习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推广到任何学科,不仅适用与美术教学。老师不能把东西嚼烂了送到学生嘴里,只能授之于渔,教授学生学习方法,远远要比教他们一个问题好的多。教师在通过和学生共同学习,可以总结出很多有益于将来教学的观念,学生的思维是不受约束的,所以他们在很多方面的见解可能比老师还要前卫,所以师生应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结合和相关教育者的交流,我总结出很多能提高学生上课气氛的方法,而且都对其进行了实验。经过不断努力,这些方法已经有很多应用到了日常的教学当中,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无压力的条件下学习,这是一个教育者最应该思考的问题,这里包含了非常多的学问,对未来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育者,我的责任不是教会某一个学生某一件事情,而是要教会每一位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才是学生的最大收获,同时也是老师最大的期望。
参考文献:
[1]赵广军.初中美术欣赏课浅见[J].教学实践札记.
[2]刘开红.浅谈初中美术教学法[J].教学艺术.
关键词:药物分析 教学改革 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157-01
制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在对高校本科专业调整时设立的专业,适应我国医药行业的需求[1]。制药工程是涉及化学、药学、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的交叉学科专业。自制药工程专业建立以来,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就在不断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改革等,目的在于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医药行业企业需要的药学人才。
药物分析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职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2]。药物的检查、鉴别、含量测定是药物分析的主要内容。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牢固学生的药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不断查找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方式进行改革。
1 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
有药物的地方就有药物分析。药物分析贯穿着药物的研究、生产、供应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实际的药物分析包括取样、药物杂质检查、真伪鉴别和含量测定等。这也决定了药物分析是一门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药剂学等多学科的强综合性和强实践性课程[3]。
2 药物分析的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考虑到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点的承接,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药物分析》第6版(刘文英主编)作为教材[4]。该教材扩展了药典中的规律性知识,增加了分析代表性药物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利用特殊方法进行分析的药物进行了重点介绍[5]。
药物分析和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这3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互为基础,相互交叉。在药物分析教学中加入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基本原理的学习,使三者相互穿插,互为补充。
此外,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应医药行业企业的需求,有侧重点的选择药物分析的内容,结合实验分析,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强化检查、鉴别和含量测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掌握仪器分析中药物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2.2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2.2.1 设置课堂悬念
在药物分析教学中设置悬念,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能增加授课魅力[6]。如果完全按照课本讲,学生易厌倦,精力不集中,甚至睡觉。因此,老师需要把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让悬念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急切想找到答案的情绪学,让学生主动起来。
2.2.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案例剖析,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有针对性地研究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教学方法[7]。
2.2.3 双语教学
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可以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药物分析新理论和新技术。双语教学为学生创造与专业外语“亲密接触”的环境[8]。
2.3 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2.3.1 多媒体结合“板书”
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生动、形象的表达,还能增加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9]。但有时多媒体会出现知识量过大而无从下手整理的问题。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 教学[10],就是将生动、形象的动画内容和简练、突出的主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2.3.2 网络课堂
建立的网络资源可以包括课程学习、仪器设备、相关知识、答疑测试等模块[11]。在“仪器设备”模块中提供大量的视频和模拟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学生训练时产生实训效果,真实、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相关知识”模块安排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药剂学等学科内容,以扩展学习范围,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3.3 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同时具有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良好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有效地克服课程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缺陷,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12]。
3 结语
药物分析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上。因此,建议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以“加强基础训练,注重能力培养,贴近生产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分析的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林贝.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陕西教育,2010,3:78.
[2] 何道航.浅议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J].广东化工,2007,34:93-94.
[3] 徐溢,郝敦玲,卢倩,等.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40-41.
[4] 覃亮,路宽.探讨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教学[J].广州化工,2011,39:151-152.
[5] 刘文英.药物分析[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6] 黄海英.药物分析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J].卫生职业教育,2007,24:53-54.
[7] 马廷升.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药学教育,2006,22: 35-37.
[8] 陈纭,李俊,陈飞虎,等.药物分析教学方式改革[J].安徽医药,2008,12:822-823.
[9] 郑敏,侯玉华.药物分析技术基础[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10] 孙媛媛,姚宏,林新华.药物分析教学实践与认实[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0-52.
【关键词】煤炭企业 培训 探索
企业培训良好外部条件的建立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保证,而培训的各个环节则会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培训质量。
一、做好培训需求预测
需求分析的核心就是通过对企业及其员工的现有与应有状况的差距分析,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其培训内容。煤炭企业的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具有多样化,可采用全面分析的方法、工作任务分析法,也可采用绩效差距分析法等来进行需求预测,从而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许多培训质量差,与培训需求预测不精确有直接的关系。
二、开发适用的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在整个培训活动中具有核心地位,但在实践中企业培训课程照搬普通学校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成司空见惯的现象。培训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研究开发构建一个紧扣培训目标的课程体系方案。确定这一方案,必须根据课程目标所界定的规格层次及岗位的职责任务,科学合理地组合课程结构、内容及其教学目标,并且做到:(1)以能力教学为核心。职业培训的最大特点,是突破能力训练,知识理论是能力的补充。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确保和项目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2)以操作目标体系为框架。围绕能力教学,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需求为依据,按照项目的要求,强化操作比重,淡化概念和推理。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都要体现以操作为主的原则。
三、开发适用的培训教材
培训教材质量如何,在某种意义上讲对培训质量高低有决定性的影响,行业培训教材 本来就缺乏,再加上各企业生产、经营、地质条件不同,更没有现成的培训教材可用。即使有现成的培训教材,往往也不能紧密结合本企业的生产实际,必须对已有教材进行编辑修订。因此开发培训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1.教材的开发的方法有:(1)科学归纳法。就是将与培训专题相关的零碎不全的资料信息,按一定的模式归纳整理,并进行加工提炼后,形成序列和专题,并经反复加工,适用当媒介记录下来论证后形成培训教材,如安全培训教材,有些就是对若干事故的归纳提升后形成的。(2)科技同步法。指培训教材的开发要紧随最新科技前沿发展,将业内公开的最新科技资料,如使用说明书,文献资料,专利技术,操控说明,经过适当的修改,编辑或加工,就是一份很好的培训教材,对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维护人员使用的培训教材开发可用此法。(3)科研法。对于一些前沿科技培训教材开发,可采取组织科研攻关,参与科研攻关等方式进行开发。科技质量高。而又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内容,通过科学实验予以确认,对科研过程进行较详细的观察、记录、整理、归纳成为教材。(4)科学预测告法。通过组织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对某些培训科目课题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广泛的讨论分析,最终达成共识,适应超前编写所需材料。(5)经验总结法。将工作生产岗位中的创造发明,及技能大奖获得者的岗位技能经验、案例、应急处理方法等进行系统整理、归纳,经过去粗取精后,整编成教材。(6)交流研讨法。就某一培训领域培训内容展开双向或多边、多领域科学的经验交流,将交流后的经验、观点理论、做法,经过分析论证,取其有关部分编辑成培训教材。(7)案例转型法。大范围搜寻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类案例,可以成为很好的教材开发素材,经专家加工后,形成有价值的系列教材。(8)网上收集归纳法。从网上收集世界各地的素材,下载收集后,再进行编辑,其做法可极大丰富教材内容,使之与时代保持同步。
2.培训教材开发的基本要求。要查漏补缺,对培训中急需而且又没有现成教材可用的,要优先开发,保证培训急需。做到:短,即教材要适应培训周期短的特征和短期培训特征,不断开发出内容简练的教材。快,即教材开发要快,注意时效性,要与生产活动保持同步。变,即教材内容要随环境变,随生产工作的重点难点变,随科技、新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新,即教材的内容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能。只要满足这些要求,我们的培训才能满足生产与发展需要,才能保证培训应有的效果。
四、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
培训课程确定之后,师资水平高低决定着课程的成败。人员数量少,女教师偏多,业务素质较低,是目前煤炭企业培训师资的突出问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专业技术人员不愿做教师,女教师按规定不能到井下锻炼,因此缺少一线生产经验,只能讲解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业务进修机会少,导致培训课质量差,一些教师甚至没有学员的水平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训工作的当务之急。
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发展,对职工培训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凭专职教师队伍已不能满足培训工作的需求,企业也不可能配置众多门类的专职教师,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是企业职工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就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聘请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专职教师要精、兼职教师要全”的新局面。在专家和拔尖人才队伍中聘任兼职教师,是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是企业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的必要保证。
五、建立科学的考核鉴定制度
培训考核鉴定是培训工作的最后一环,对培训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没有考核的培训往往是无效的培训。
(一)突出考核鉴定工作重点。在实施技能鉴定中,首先鉴定特有工种岗位的职工,然后在通用工种中推广开。对技术工种职工首先进行初次定级鉴定,达到一定规模后再开始晋级鉴定。
(二)统一考核标准。结合单位实际统一职业标准、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考核命题、统一考务管理、统一颁发证书。对不符合本企业情况的可以修订。既能达到规定、规范要求,又突出单位实际,满足企业实际要求。
(三)改进考核方法。在实际考核鉴定工作中,常常都是笔试,这是考不出实际技能的。专业理论考试可采用闭卷笔试考核。实际操作技能考试必须采用生产现场或模拟操作考核方法,当场确定考核成绩。技能答辩由考评员根据技能与业绩总结报告技术论文现场自述及解答问题的情况,综合确定成绩。
(四)逐步建立考核鉴定复评制度。为防止一评定终身,促进职工不断学习技术,建立定期复评制度,淘汰技术落伍的。
总之,煤炭企业员工培训要想发展中前进,在前进中谋求发展,就必须要面对企业现状,根据生产实际,在新形势下不断的探索员工培训的新方法、新途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员工培训的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效果得到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日渐走入人民大众的视线,也因此得到群众的关注。高职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事业之中,也备受关注。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关注自身的局限与不足,寻求发展之路,如何找寻高职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新道路,以满足社会需要,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具体探讨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不足
多年来,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受到重视,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呈现不平衡的情况,其发展势头相对缓慢。
(一)音乐等艺术专业受冷落
多数院校致力于专业性专业的发展,忽视音乐专业等艺术专业的发展。高职音乐专业因此成为被冷落的对象,期待有所发展却又不被重视。学生缺乏发展机遇,无法更快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导致专业发展受阻碍,发展缓慢。
(二)专业科目设置不出彩,难搏眼球
动力来源于兴趣,如果学生的兴趣不能得到调动,那也就不会积极的学习。高校专业设置方面如果不懂得与时俱进,缺乏适当的创新,那专业体系的构架就会严重与社会脱轨,理论与实际缺乏沟通,高职音乐专业因而发展缓慢。
(三)高职音乐专业学生水平一般
师资力量影响着教学水平、办学水平。很多学生选择高职院校是由于成绩无法满足大学的分数要求,再加上近年来招生过程中出现的生源不足问题,导致学生整体素质偏低,阻碍日后的发展。
(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脱离社会需要
多数院校本身师资力量就不强,再加上不能进行适量的科研活动,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办学水准也难以得到提升。而且教学模式也只是单纯的生搬硬套,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特教学方案,音乐专业的办学水平也就无法提升。因此,强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希望得到重视。
二、如何找寻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新道路
需求推动发展。社会不需要僵化的知识,需要熟练掌握知识经得起实践考验的人才。高职音乐专业教育发展一定要与社会需求接轨,不可以只是拘泥于理论知识的传播,这样它的发展才是被需要的。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与不足,笔者总结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决定着教学力量,教师水平影响着学生水平。高职院校在聘用教师的过程中要严格筛选,针对性地选聘教师队伍,有条件地聘用。其次,学校也应该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学术交流会,多多进行科学研讨,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思想建设。同时,教师队伍应该以考试与研讨不断武装自己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以发展学术,培养人才。
(二)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单纯看中理论知识的传播,不联系社会实践。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每秒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教学方式也应该因时而变,不断创新。书本知识是社会总结,社会正确的经验总结,是值得人们学习的,但是却不能完全适用于所要面对的社会。现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既掌握优秀全面的理论知识,又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的人才。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教育方式,理论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素质,探求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需求。
(三)音乐专业新的发展方向的探索
需求推动发展。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功效在于输出各方面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不能只以教学为依据,还要做好社会考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改善教育结构。要结合社会需求让学生充分与社会接轨,这是音乐专业教育发展方向需要考虑的问题。音乐专业的发展方向不应该局限于音乐知识的传播,还应该赋予其更多的内涵,增强其魅力与特点。
(四)凸现音乐专业发展的魅力
世界发展迅速,瞬息万变,一成不变的事物无法得到大众的关注,创新才更能抓住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眼球,更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站稳脚步。高职音乐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自身的内涵与独特之处,将其扩大发扬,凸显其文化特色,赋予其时代特色,追赶社会的脚步,发展特色文化专业,不只是针对音乐的发展,也可以致力于文化底蕴的赋予,文化内涵的展现。
中外结合,是现今不少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特色。高职音乐专业教育在注入时代活力、丰富其内涵的同时,还可以考虑与世界接轨,融合其他国家文化的优秀部分,并使其不断本土化,真正为中国高职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服务。还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教学方法,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为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助力。
关键词:体育高考;身体素质;训练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79-1
江苏省的体育高考分为身体素质必考科目和专项选考科目,身体素质考试项目为100米(反应速度,动作速度)、800米(速度耐力)、立定三级跳远(弹跳爆发力)、原地双手头上向前抛实心球(力量爆发力),专项考试项目设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体操、武术、健美操、羽毛球等九个项目,由考生根据自身特长在上述九个项目中自主确定选考一项。身体素质考试占100分,每项各25分,专项占50分。一般考生的训练时间是从高二年级四月份小高考结束之后开始训练,到第二年的4月考试,训练时间一年,中间还要除去暑假和寒假,真正训练的时间也就9个月,训练时间的合理安排对学生的成绩的提高很很重要的,根据本人近几年带队训练的经验总结,本文重点谈谈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时间安排与方法手段。
我校的高考体育训练队是从4月中旬份开始组队训练的,4月份到7月份这段时间训练时间从每天下午的第四节课开始到放学,一般训练时间在1个半小时,这期间的训练主要是学生学习基本动作,提高身体各项素质,具体安排如下:星期一下肢力量综合训练、星期二实心球、星期三立定三级跳远短跑、星期四耐力、星期五上肢力量综合训练、星期六素质综合训练。
9月份到11月份为巩固提高技术动作,提高身体素质阶段,具体安排和上阶段相同,11月份到寒假开始为冬训,冬训以力量和速度耐力的训练为主,四项素质训练辅助练习为辅,冬训期间开始安排早锻炼。具体安排如下:星期一早多级跳与弯道加速,下午下肢力量综合训练。星期二早越野跑,下午立定三级跳远与短跑。星期三早上肢力量综合训练,下午立定三级跳远与实心球。星期四早上肢力量综合训练,下午立定三级跳远与变速跑。星期五早多级跳与弯道加速跑,下午下肢综合力量训练。星期六专项训练。温度上升后以四项素质的技术动作训练为主。四月份开始考前适应训练,强化专项训练。
四项素质中100米的训练在每天的热身活动后都会安排专门性练习,如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等,最后安排3组60加速跑。100米训练特点一、发展爆发力练习:爆发力由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确定,即速度与力量。因此,可采用以下练习方法:1.跳深;2.纵跳;3.负重纵跳;4.负重蹲跳起;5.负重深蹲;6.负重弓箭步交换跳。二、柔韧的练习:柔韧素质是指人的各个关节活动的幅度,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它在短跑运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增大运动员的步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训练中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体前屈练习;2.把杆拉腿;3.纵、横臂叉;4.肋木体前后快速屈伸;5.踢腿(正、侧面以及外摆内合四个方面),盘腿坐膝等;6.快速的蹲立练习。三、动作速度的训练:这个环节是短跑训练的关键,人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辅助练习法、重复法、比赛法和游戏法。其中比赛法是进行速度训练经常使用的方法,由于速度练习时间短,经常使用比赛法,能使运动员情绪高涨,表现出最大速度。训练后期我主要采用150米冲刺法,150米训练时一般安排3-5组。一般经过一年的训练,男生平均成绩在12秒4左右,女生在14秒6左右。
实心球训练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1.投掷实心球时腕指无用力。原因:持球手指完全放松,手指、手腕力量差。纠正方法:要求持球握球时两手手指应适度紧张,可以用铅球进行抓握练习;注意发展手指、手腕力量。2.投掷实心球时两个肘关节过早下降或摔小臂现象,造成出手角度过小。原因:球出手时肩部前移过早,上臂用力不当,使球出手点低,投掷近。纠正方法:两个肘关节不能过早弯屈,投球时不能低头,眼看前上方。3.投掷实心球时腰腹收缩与两臂用力不协调。原因:投掷时单纯用两臂力量将球投出,而腰腹没有协调做动作。纠正方法:先进行徒手练习,注意蹬地,收腹,投球协调,再由轻球到重球进行练习。五、力量训练的几点建议由于投掷实心球是属于力量型运动,要想提高投掷实心球的成绩,需发展投掷实心球的爆发力,可以从下列几方面进行训练:1.发展局部肌群力量:俯卧撑、引体向上、卧推、举重物练习或爬竿。2.发展腿部肌群力量:负重蹲立、蹲跳。3.发展躯干肌群:仰卧起坐,俯卧收背,转体练习。4.用哑铃或重物做上举后仰前摆的模仿练习。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开展“名师行动”,名师跨校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每月去所帮扶的学校上一节示范课,主备一个单元的,听一节帮扶对象的课,并负责讲评。
2.组建名师学科博客,在网上为学科教师解疑释难,提供帮助。
3.组建学科QQ群,实行实名制登录,就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交流研讨。
4.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在原有学科核心团队基础上,各学科组织教学研修班,在教学骨干中选择优秀者进行定期研修,使其成为教学带头人的后备队伍,组建学科新秀班,使其成为教学骨干的后备队伍。
5.组织以评课为主要内容的全区人人参与的教学基本功培训。
6.组织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课件制作网上评比和学科命题能力网上评比。
7.组织教研员教学实践周活动,推进网络教研,
(二)、完善教研常规管理
1.组织教务主任及业务校长定期对常规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
2.组织各校教学常规管理亮点展示,选择有特色、有成效的学校召开现场会,推广其先进经验或成功做法。
3.定期召开观摩、研讨、推进会,举办各种课型的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
4.制定并实施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五认真要求,集体备课要求,教学管理要求,组织教学工作检查和先进备课组评比。
5.加大随机督查制度建设,特别是对教学常规,发现问题,限期改正,并进行“回头看”。
6.推行教研员联系薄弱学校制度,实行定点定期帮扶。
(三)、加强科室建设
1.制定课堂教学要求。
2.推行调研蹲点制度,每月一次不定期地对学校进行教学视导。
3.制定跟踪听课制度。
4.各学科中心组每单元进行一次网上集体备课,重点是教学目标与教的关系研究,教材内容的取舍,重难点突破,学法指导,训练要求,每一单元要备一节课的详细教学案,以帮助学科教师准备教学。
5.教研员要增加到学校的次数、推广跨学科听课,加大对常态课的督查力度。
6.教研员督促薄弱校根据校情,制定学校和学科两个层面的常态课管理要求或规范。
(四)、致力提升教学质量
1.定制各学科教学目标管理方案,对学校和学科目标的实施进行过程监控,建立教研员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
2.加大随机抽测力度,促学校、学科、教师进步。
3.阅卷,有效评价抽测成绩,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
4.继续实行毕业班跟踪调研制度。
二、特色活动
(一)、实施“学”、“研”、“做”、“培”、“创”“五字”推进策略,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002年我区开始新课程改革,2004年我区成为校本教研实验区。实施新课程、开展校本教研多年来,我区成果纷繁,但问题也接踵而出。为此,拟实施“学”、“研”、“做”、“培”、“创”——“五字”课程改革推进策略,旨在将我区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五字”中“学”是前提:搭建多维平台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研”是先导:针对我区新课程实施7年来的阶段性或专题性问题展开连续性的研究,使每位教师参与全过程,了解、把握课程实施中的关键性问题,从而培养研究型引领团队;“做”是关键:开展校、、片、区级的实践研究解决课程推进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培”是提高:结合“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采取拟定、实施“教师自我提高计划”的自主行为方式,围绕教师的业务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分别对教研组长、教师等不同群体开展分层培训,全力提高教师的能力;“创”是升华:是推陈出新,学习和借鉴优秀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校创造性开发校本教研形式,创造性地实施课程,适时地指导、推动教师进行创造性地工作。
“五字”课程改革推进策略其关键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形成相应的科研、教研制度,保证教师学、研、做、培、创的时间、空间,为教师营造努力向上的环境,促使全区教师不断努力并获得成功。
(二)、实施“二‘名’工程”,加快*区高层次教育人才建设
为我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建设高层次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队伍,拟实施“二‘名’工程”,即“名师”、“名校长”工程。在《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管理细则》的基础上出台《*区“名师工程”实施方案》、《*区“名校长工程”实施方案》该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选拔、培养一批在全市、全省以至全国享有较高声誉,有先进教育思想、较高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名校长、名教师,促进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实施“名师工程”除了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以外,还为了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有些教师在评选完中级教师和高级教师职称以后就觉得缺乏目标,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实施“二‘名’工程”,会助于激发教师进取的热情。
据此,将成立“*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努力使每一个工作室成为一个集思想引领、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经验总结于一体的优秀教育团队,发挥辐射作用和集聚效应,从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成长”。同时,每年开展“*名师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名校长教学管理艺术研讨会”活动,力图在更广泛的范围发挥名师、名校长的资源优势及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开设“名教师”、“名校长”网站,建立博客群。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一、研究意义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土地管理,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发展及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而且,它能缓解我国土地需求矛盾,加强土地管理,并且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进而建设节约型社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可以提高用地效率调整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从而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投入。
二、研究的重点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鲜有对于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的直接研究,而与之相关的就是对土地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模式的研究。从土地利用层面来看,斯坦普(英国)开创了土地利用研究的先河,通过领导30~40 年代英国第一次土地利用调查,绘制出了土地利用图并论证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从土地集约利用层面来看,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古典经济学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从土地利用模式层面来看,学术界对于土地利用模式这个概念的定义是较为模糊的,尚不存在一种具有权威性的、统一的、标准的定义。
三、三门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案例分析
三门县属台州市管辖,位于浙东沿海三门湾畔,地处“黄金海岸线”中段,北接宁海市,南邻临海市,西枕天台县,东濒东海。正是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近年来在实施“工业强县、海洋富县、开放兴县”三大战略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为此探寻一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路子使其发展的关键。因此,本研究选取三门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为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有一定的推广作用。
(一)三门县概况
三门县位于浙江中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少人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优势明显。近几年来,全省各地市开发提速,三门县经济带建设正式启动,经济大发展外部机遇来临。随着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将形成以设施大投入、工业大发展、旅游大开发为特色的跨越式发展格局,产业转型提升面临重大机遇期。
(二)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现状
根据 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10440.33公顷。其土地利用主要以农用地为主,为87531.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79.3%,而建设用地8187.4公顷, 占到土地总面积的 7.41%。未利用土地14721.3公顷,占到土地总面积的 13.33%。农用地则主要以林地、耕地和沿海滩涂盐碱地利用为主。
2、问题
三门县的传统土地利用是建立在三门县人的认识层面上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的经验总结,没有一整套完整的土地利用模式。而这样传统的土地利用导致的结果就是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下,进而导致城镇建筑密度高,容积率低,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1)土地滥用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形象化的不断发展,政绩观左右用地观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以土地资源的消耗可以赢得政绩。换言之,没有土地的承载,一些地方干部难以通过招商引资这个平台得到仕途上的提升。土地滥用现象严重十分严重。
(2)执法打击难度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在执法中目前仍有一些官员默许、纵容乃至在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批先用、以租代征,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擅自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违规侵占基本农田,损害农民权益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政策保障
1、土地供应计划
一是相关调控政策和工作实际,主动与住建、规划等部门以及各投资运作主体加强协调对接,并针对保障房、拆迁房等需求,对年度用地需求进行预判,合理编制用地计划,控制总量。二是严格落实国有建设用地及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合理、适时、有序地供地,确保供应量控制在年度计划的95%-105%这个区间,对年度经营性用地超出计划的地区严格审批流程,原则上不增加供应计划;对往年供应量明显偏低的地区,相应的核减计划供应量。
2、土地规范管理制度
第一,重点提高农地征收产权保障收入,让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可借鉴国外土地发展权的设置思路,规定农民可以享有一定的发展权,直接取得产权收入;也可对增值部分进行征税,通过特定税收来反馈农民。明确土地收益分配中支农支出标准,建立刚性的支出标准,细化、增加支农科目,对城市支出进行一定限制,并加强土地收益征收的监管的力度。
第二,规范评价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管理规范化考评体系,通过规范工作台账、工作流程、文本格式,规范土地前期整理会审、上市方案编制、市场公开出让、供地备案登记、档案整理分类、全程跟踪管理系统维护等环节,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二是推行国有建设用地网上公开出让。
3、土地监管制度
一是建立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机构,构建市局、分局、基层国土所三级批后监管网络,明确监管制度的时序要求和操作流程,并做到工作台账健全,人员、经费、车辆三落实。二是对认定的闲置土地采取由政府牵头、国土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作的方式强化处置。每年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对闲置土地清理处置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个辖市、区,并纳入到年度考核内容之一。
五、结语
由于多因素的限制,本研究尚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对此有以下几点说明:一是受资料获取等因素的限制,对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分析不足,而且没有对三门县分区进行评价分析,这些有待今后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进行补充和修改。二是灰色预测模型对样本数量少、信息不全条件下进行短期趋势预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无法确定预测趋势的波动性,因此今后在进行趋势预测时应与其他预测方法结合使用,进一步增强预测结果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1] 王勇,杨小雨.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其一是凸显问题化。跟进式组本研训的立足点是:将组内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立足于教学实际,并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
其二是凸显系列化。跟进式组本研训的核心是:将问题、方法的探讨付诸新的实践,并根据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实践与讨论,在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教学研究的良性循环。
其三是凸显跟进化。跟进式组本研训不是“同水复”,而是一个由封闭趋向开放,多层面的信息交流的过程,研训的目标指向是提升组本研训的质量和效率。
当然强调组本,并不是要放弃校本,而是要把组本研训在学校层面和教研组层面的双向落实。因为组本研训如果疏于管理,就会失之规范而流于形式。因此我们的研训要基于组本又要高于组本。基于组本就是在研训主题、研训主体、研训方法上要重心下移;高于组本就是在观念引导上、操作规范上、制度保障上要有学校层面的全面监控和引导,以“行为跟进”来规范行为,引导观念转变:以“行为改进”来反思行为,研究问题。
一、行为跟进:从行为规范到观念转变
有人说:好的规范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教师的成长更多的时候是文化氛围的熏染。所以落实常规,对学生而言是幸福的课堂,对教师而言是成长的阶梯,对学校而言是发展的动力。
1、日常行为跟进――调研让我们有方向
任何教学行为,在操作中都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调研,就成了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和手段。学校以教学调研视导组为单位,以调研为抓手,结合随堂听课,重点加强备课、上课、作业等教学常规过程的调研。以导为主,兼顾检查,挖掘亮点,反思不足,调整改进,由此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常态课教学质量。
调研有层次有区别。调研的主要功用不是去批评教师的问题,而是帮助教师自我发现并找到弥补问题的对策和方向。在学校的教师群体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年龄结构是不同的,因此调研的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有的青年教师岗位适应比较慢,班级课堂管理有问题,重点是课堂调研,努力让他做到“先入格”,“再入规”。对成熟期但责任心不强的老师重点看他的作业批改及时性和后进生辅导这一块上。对班级管理薄弱的老师重点看展读、午读的管理和班队课的调研。调研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是打招呼听课,有的是推门课,有的是学生座谈的,有的是查看作业和备课本的。
调研有侧重点。教学常规几乎涉及日常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每个学期有一个侧重点,每学期巩固做出一个亮点来。200年重点做如何听课:听课的准备、听课的问题意识、评课交流意识、听课笔记的记录方式、听课反思的方向寻找。2010年重点是规范备课和后20%的跟进。2011年重点是作业的布置批改和学情分析。在这样的调研下,帮助老师对教学常规的落实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塑造和指导。
调研有及时反馈。常规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自我发现存在的问题,而发现问题的目的则是为了改进不足之处。所以,每次调研检查之后都要及时反馈,以使被检查者明确存在的问题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予以矫正。所以调研的反馈非常重要,我们要让老师感觉到你是去帮助他做得更好,是去帮他想办法的,不是去检查他,去给他压力的。反馈的形式有多层面:一是调研者和被调研者的当天及时反馈;二是调研组成员的小组反馈;二是学校层面的阶段反馈。
调研是常抓不懈的。光靠学校层面调研精力有限,说服力不强,因此我们在每次教研组活动时有教研组长带头互相检查一项常规工作。说是检查,其实更是互相学习借鉴。比如作业本的保洁度、作业的批改、小练笔的交流等等。在同年级的平行教师间举行的调研让常规更有亲和度。二是学校层面的调研:上学期进行了三次,每次都有及时性的全面总结和反馈。除教研组每周一次的调研外,2011学年在全校层面上也进行了五次,其中包括非考试科目的调研和班主任班队活动开展的调研。
通过多次的不同年龄层面、不同学科教师、不同侧重点的调研规范了教师的行为,也使老师们认识到教学常规不是让教师低头照着做的教条,而是引导教师抬头找到方向,并为之努力实践的一种信号。
2、新手教师跟进――阶梯让我们有目标
为了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相应的提升,我们以“教师发展”的跟进式研训为手段,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与需求,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研训目标,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使“老有所领、中有所求、青有所压”,从而增强组本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同一层次的教师通过组内合作的形式,相互启迪、相互竞争,达到互动提高。
除了常态的阶梯名师培养、教研组岗位练兵外,我们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更有措施和阶梯培养目标。
先人格――重在思想引导
新教师面对复杂多变难以适应的教学实践,一些印象式的现成的教育学知识几乎是不堪一击。所以让这些新教师寻找距离最近、时间最短的行为模仿对象,站稳讲台是第一位的。我们依托师徒结对和群体师德创优,用榜样和氛围去引导他。对10年青年教师组成“青年教师联盟”。每两周开展一次“相约星期三”活动,让青年教师也找到自己的精神同盟。克拉克老师的“规则”,雷夫老师的“卓越课程”,常丽华的“农历的天空下”都是我们的精神源泉。
再入规――重在技能培训
我们要求青年教师一年能上课,两年能说课,三年能听课评课,故而立足岗位的跟进式锻炼是常态的活动。我们以“青年读书会”、“群体师德创优”、“品牌教研组创建”为抓手,以晚上6:30到8点的新教育沙龙“相约星期三”为阵地,对老师进行“作业、试卷设计”,“学科周活动方案策划”、“讲故事的技巧”、“教育情景的机智应对”、“数学的思维建模”等微技能培训。我们以见面课、汇报课、展示课为推进,关注教师的点滴进步。我们以“青年教师才艺比赛”、“说课比赛”、“百小新苗”“小课题跟进展示”活动促教师自我的反思和目标定位。
二、行为改进:从行为反思到问题研究
“行为跟进”以“跟”字为着眼点,强调学习与规范,意图养成习惯和夯实根基,是每位老师从教的必然之规。“行为改进”以“改”字为
着眼点,注重反思与研究,从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通过理性观照和实践验证,不断脱离“匠”字束缚,走向研究者之路。基于组本的跟进式培训意图通过对同一问题或同一课的多研跟进来达到教学的优化和行为的改进。
1、基于“教学问题”的跟进式研训(如图1)
从流程图的上面,我们可以发现:基于“教学问题”的跟进式研训,将教师个体问题、个体需求转化为组内共性问题、共同需求,体现了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自学”、“专业引领”等理论学习和“课例研究”、“专题研讨”等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研训活动为重要途径,既注重切实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又注重教师概括提升、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能力的培养,实现理念更新与行为跟进的相互作用与共同提高,使教师不断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型”人才发展。主要操作点有四个:
一是真实问题的发现。我们在组本研训活动中,让每位教师结合每天的教学实践,随时记录一些切口较小的真实的教学问题并附上教学案例或教学现象,供自己或集体研究。一段时间后,每个教师总结梳理自己一段时期以来记录的“真实的问题”,从中选出一个最具实际性、最可操作的问题,记录在“问题记载表”中,记录时要求先描述发现这个问题的“我经历的教学现象”,再阐述对这个问题“我的分析思考”,形成问题的书面材料。
二是研训主题的确立。各学科组就将每位组员的“真问题”汇合在一起,通过集体合作研讨,最终选出形成一个具有共性的“挂牌问题”,也就是本次组本研训的主题。接下来,组内成员共同围绕这个问题查找资料、交流观点等,通过一系列途径寻找和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设计觎决问题的策略和研究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不仅是个体化“寻找”,更具有合作意义的“寻找”。从阅读教学论著、和专家对话、看录像、听报告等途径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从同伴的交流、讨论中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同时将自己的经验和“他人的经验”作比较,想方设法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终组内成员在探讨争鸣中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是基于活动和课例的问题跟进和行为改进。比如高段语文教研组在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表达的时候,语言词汇的丰富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情趣性是非常欠缺的,基本停留于童年的本色语言阶段。于是我们考虑“用习作意识来观照阅读教学”,在关注阅读内容的同时更关注表达形式和运用表达形式。借助课例《鲸》、《为人民服务》、《我的舞台》来进行系列的主题磨课,在几个课例的研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基本的课堂操作策略,如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向语言的学习,关注表达的应用等等。课堂的随机小练笔和拓展性练习渗入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四是形成教研组案例,转化为课题研究。在连续一到两个学期的问题跟踪时间后,教研组长将围绕此问题进行的研究进行梳理,形成“教研组案例”在全校进行工作的交流和经验分分享。最后在5月份的规划课题和个人课题中将挂牌问题进行转化,变成课题申报,进行第二轮的研究,从而在课题的统筹视野中来改进行为。比如高段语文组的挂牌问题经过一轮研究后就成为省立项课题《习作意识观照下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基于“教学课例”的跟进式研训(如图2)
形式一:―课三研,及时跟进
“一研”是如何把握教材、如何定位目标、如何基于学情来进行教学的预设和调整。通过自主式的理论学习、互动式的交流、问题式的碰撞来提升教师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二研”是基于课堂的设计落实,围绕“文化课堂”的评课要求,进行实践检验。“三研”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剖析有效性体现在哪里?效果怎样?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调整?教师们从内容是否合适、材料是否有用、方法是否得当、指导是否正确、效果是否呈现、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提升等方面来反思。通过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而服务。
把研贯穿“教”的全过程,通过“学习”、“实践”与“反思”的一层深入一层的研究,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分享了许多有效的教育策略。本学年经过精心磨课后形成了不少精彩的课例。如《关注言语形式凸显语文本色――(雪雨)教学谈》、《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后感》、《一课三研磨出思维品质――11-20各数的认识》。
形式二:同课异构。对比跟进
同样的上课内容,不同的教学过程,两位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不同的课上肯定都有不同的亮点,给大家不同的启发。组内成员的“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老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增强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切实提高了组内研训活动的实效性,从而构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可以促进组内成员的专业成长。
形式三:校际共研,智慧改进
本学年英语组、科学组、语文组数学组在嘉兴市范围内进行了组本共同问题的共研。英语组与嘉兴建设小学联谊,研究“音标提前介入教学”;科学组与嘉兴友谊小学联谊,研究“科学实验的指导”;语文组与天妃小学进行“课外导读的研究”;在三校联谊的活动中,音乐组研究合唱教学的课堂实施;数学组研究数学广角与生活的渗透。这种横托式的共研,引进了外部思考,避免了“萝卜炒萝卜”的重复,同台研究,教学相长。
目前,国内外对于教育教学大数据的价值都有充分的认识。国外,特别是美国在政府层面,以及高校、企业、教育者和教育教学研究者对大数据的利用都有着比较多的实践,产生出较多的已经投入使用的应用系统。而国内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而实用系统,多为企业行为,如一些网站,也仅仅在局部应用上提供一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服务。国内高校大数据视角下的教学研究主要是对MOOC/SPOC平台上产生数据的分析,主要关注对于在线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帮助。利用教育教学大数据进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的线上线下、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的研究,还正在起步阶段。
国内外对于大数据视角下教学研究方法的讨论较少,特别是新视角下教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规律和方法的涉及较少。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研究得到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大量的教学法和教育教学技术,也形成了专门的学科――教育技术。但是对于教学研究方法论的关注不够,多数教学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经验总结和实验实证研究层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数据采集及处理技术、分析方法的发展和进步,教学模式的变革、大数据视角下的教学研究的方法论研究越来越得到关注。笔者试图将视角放在大数据之下,探索这一新视角下的教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范式,发现教学研究的一般性过程和规律,建立教学研究方法模型,用于指导教学研究,从而最终在教学中发挥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优势。
一、国内外对于教育教学大数据的应用综述
(一)国外利用大数据进行学习过程和行为分析,学习评价、学习干预、学习引导和学习成绩预测,设计学习自适应系统
国外的学者已经通过对学生的在线课程资料阅读、作业提交、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考试测验成绩等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对学生的不良学习成绩表现给予干预性指导,从而有效、高效地改善学生的出勤率、辍学率等,提高学习成绩,改进教学。如,美国Harford和MIT对EDX平台上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世界各国学习者的行为模式,增加了行为评价和学习诱导的成分,以便打造更好的在线平台;美国DreamBox Learning公司和Knewton公司,已经成功设计了利用大数据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旨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美国McGraw-Hill公司、英国的Pearson集团共同开发的“课程精灵”系统,能够跟踪学生的学业进展,并显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成绩等大量的数据信息;加拿大的Desire2Learn公司面向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推出“学生成功系统”,系统地分析每个学生的在线学习数据,从而及时诊断学习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预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等等[1]。
美国教育部在《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的简报中指出,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习分析(LA,Learning Analytics,以下简称LA)和教育数据挖掘(EDM,Educational Data Mining,以下简称EDM)。EDM的目的是研究和利用统计学、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方法来分析教和学的过程中产生的数据;LA的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情境,其中一个重要应用是监测和预测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据此做出干预以预防学生在某一科目或课程学习中产生风险。国外学者对于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几乎侧重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2]。应用LA 和EDM数据分析结果,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和观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顺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3]。
(二)国内集中在在线教育网站或所有引擎网站为学习者或用户提供个性化?W习指导和个性化需求服务方面
相比而言,国内的研究者针对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相对少些。少数学者从理论层面进行了大数据学习分析在考试评价、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部分从事在线教育的网站利用大数据,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个性化考试指导,报告学习问题、学习能力的增长、学习状况的预警等。一些搜索引擎网站利用对搜索数据的分析,利用大数据与自然语言算法将搜索数据与个性化需求相匹配,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帮助,如高考估分、专业选择和学校报考。一些国内著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它利用在MOOC/SPOC教学中产生的数据,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对在线课程内容、顺序、进度进行改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服务[4]。
二、教学研究方法模型构建视点和依据
(一)模型构建的视点
1.时代特征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投影带来教学和教
学研究实践的变革。大数据时代的突出表现之一是对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重大变革,带来了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方法的变革。大数据时代:(1)研究事物的全面性,即非采样性的全面数据模式;(2)研究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而非因果关系;(3)数据的价值在于利用和创新等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不再仅仅是经验的总结和体验的提炼,而是在采集到所有教与学数据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找出学生学习过程、行为、习惯的特征,发现规律和联系,使教学和教学研究趋向量化、科学化和智慧化。
2.在教学和教学研究实践中,关注和重新认知大数据的价值。根据IBM、Gartner等定义的大数据一般具有4V特征,包括数据体量大(Volume)、数据种类繁多 (Variety)、实时性强所要求的处理速度快 (Velocity)和数据提纯后的价值高 (Value)。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不断发展,MOOC、SPOC、微课等在线课程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出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大数据,这些数据除了量大之外,种类也多,有传统方式产生的传统学习数据,如考勤数据、测验数据、作业数据、考试成绩数据等也有利用网络平台或移动互联技术自动采集的学生学习观看视频、课件等学习资料的时间、时长、频数数据;学生检索和浏览主题或页面的数据;学生交流讨论、分享等日志、Wiki、讨论区记录数据等。而这些数据所具有的潜在的“大价值”正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研究中建立数据意识的意义。
大数据促进信息化教学变革,产生出新的资源观、教学观和教师发展观。教学资源向学习资源转变,MOOC、SPOC、微课和翻转课堂使教育教学信息化前移,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中科学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得到更多的运用。
与“教育教学+大数据”不同,“大数据+教育教学”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研究观念和模式,并充分认识和利用数据价值服务于教育教学,这正是构建教学研究方法模型的基本视点。
(二)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教学研究通常是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19世纪末出现了“教学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科学”的争论。前者认为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方法”的行为;后者认为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20世纪上半叶西方出现了教学科学化运动,产生了后来著名的“教学有效性理论”。在教学研究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还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都与教学有效性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和相关的阐述。教学有效性理论所倡导的教学科学化,教学研究的目的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观点,正是大数据视角下进行教学研究所秉承的思想方法和目的。
(三)模型构建的应用价值
随着国内外高校基于网络平台和在线课程管理系统开展教学活动越来越普遍,MOOC和SPOC理念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正在蓬勃开展。在此条件和环境下,教学中产生和采集大数据成为可能,教师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也成为目前迫切要探索和实践的。利用哪些数据、怎样获取和利用、利用效果评价等问题的解决是大数据视角下教学研究的任务,也是这类教学研究方法论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研究方法模型的关键问题
模型本身就是对某个实际问题或客观事物、规律进行抽象的形式化表达。大数据视角下的教学研究方法模型就是用形式化方法,抽象表达大数据观念下的、以教学有效性理论为指导的教学研究方法。故该模型要描述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面向数据处理及应用问题的研究维度,包括数
据、操作、过程和应用四个维度。
2.面向科学化方法的科学体系问题的研究体系,包括主题、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研究指标和人员结构。
3.面向大数据处理和应用的复杂性问题的研究保
障,包括政策保障、人员保障、技术保障、软/硬件保障和时间保障。
四、大数据视角下的教学研究方法模型
(一)研究维度
多个维度描述教学研究过程中的数据支持。数据维度为数据种类,如使用传统方式收集的传统数据,如学生和教师的基本数据、学生作业测验考试数据、问卷调查数据等;大数据,特指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或其他交互式交流讨论平台自动采集的数据;元数据,即描述数据的数据,对研究系统中的数据的含义、特征、指标、取值范围、有效性、处理和应用方法等进行描述的数据。操作维度主要描述整个数据处理过程及其各处理阶段的技术和工具,包括数据的采集、集成、清洗、表示和存储,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与半结构化数据的表示和存储,多种采集方式下、不同格式的数据集成,冗余、缺失和噪声数据的处理等;面向主题的数据仓库的设计和实现,数据分析和挖掘结果的利用方式,如学习内容的选取和推送,学习途径的设计、学习模型的建立等。过程维度主要描述大数据视角下的研究过程,可以从个别一般个别的归纳演绎的过程入手。可从具体课程入手,研究其特点、一般过程、规律、环境等,在大数据视角下,研究开展教学研究的方法,找到一般性规律和过程,形成教学研究范式或模型。在将该模型用于教学研究工作中,并将教学研究结果应用于具体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评价验证模型。应用维度的应用目的很大程度体现了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包括学生学习行为和过程的可视化、学习成绩预测、学习干预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服务以及评估等。
(二)研究体系
科学化教学研究体系的要素,包括问题边界明确的研究主题,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研究模式下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指标以及人员结构[5]。其中自然科学研究模式主要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 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在人员结构中除了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外,数据工程师在整个研究体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研究保障
大数据视野下的教学研究因其内容和过程的复杂性,使得研究保障尤为重要。为了保证教学研究的顺利开展,从政策层面到具体的技术层面,以及支撑的软硬件条件和人员配备,都需要有严格的要求。
五、教学研究方法模型的应用评估
(一)模型的应用
在研究保障具备的情况下,选择具体课程或教学活动,确定研究主题,在一定的研究框架下,在研究方法的指导下,选取和应用操作技术和方法,获取各类数据,依照研究过程,获取符合研究指标的研究成果,包括分析数据、模型、模式、报告等。围绕应用目的,依据一定的应用方法在设定的时空下,应用于研究对象,获得??用评价。
(二)模型的评估
它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估模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
1.定性评估。在应用评价中,可调查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研究对象(学生或受教育者)对模型应用的主观感受,来进行质性分析和评估。研究者深入教学活动,而不是人为设定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各种教学和学习表现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与研究对象进行实际互动,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通过理解他们的行为,得出模型的有效程度、可信程度、可推广程度等定性结论。
2.量化评估。依据研究指标的量化以及应用评价的量化结果,通过对数据的特征、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的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从而对模型进行量化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