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企业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一、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
二、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
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三、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
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四、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五、结论
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迅速,且随着产业性质的转型,在旅游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目前的旅游企业应该尽快转变战略重心,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是较为滞后的,因此对知识管理的基础建制有更多的要求。当前,在我国旅游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也必须仍然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国网。2007。
[2] 刘纬华郑向敏: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发展新趋势。旅游科学[J].2000,2:p8-11。
关键词: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旅游内容到旅游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成为生态旅游中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的前提下,生态旅游也成为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由此,茶叶与生态旅游之间的融合也成为旅游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创新思维。
1.茶叶生态旅游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通过人与自然的亲距离接触,使人们获得身心的愉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旅游本身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创新性,不仅是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能够影响世界各国对于生态发展的重视。茶叶来自于自然,茶叶生态旅游也是源于生态旅游的一个分支,给现代生态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旅游对于旅游企业管理来说也是一次理念的创新。生态旅游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中既有生态学、经济学,也包含了环境学、生物学等学科,而传统的企业管理学则相对简单,涉及面较窄。其次,在生态管理中,所涉及的层面更广阔,即强调人的价值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管理究其根本是关于人的管理,人是企业的重要组成,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与支撑。所以,对于人的定义,提出的要求,都会对企业管理模式起到积极的创新作用。生态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人们从传统的书本规范管理逐渐转变为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与收获,茶叶生态管理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茶叶最早起源于我国,集天地之灵气,是大自然的产物。茶叶作为茶文化的载体,被赋予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茶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同时还包含了茶道、茶德、茶性等内容。茶叶生态管理的理念是以自然朴实为核心,茶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茶文化融入茶叶生态管理中,即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说,茶叶生态管理对现代旅游企业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在茶文化的渗透与推动下会更加健康完善。
2.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分析
旅游企业管理是现代旅游市场发展的组成内容,其核心在于管理。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传统旅游企业中,企业管理的唯一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对于生态效益的关注少之又少。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对生态旅游企业的期望不仅在于拉动经济增长,更多地是希望提升他们对于生态文化的传播与贡献。因此,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需要从过去传统单一的管理目标向现代管理方向发展,应当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创新管理模式,深入企业内部,更好地探索旅游企业的管理新模式。
2.1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意义
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离不开茶文化,而茶文化与生态环境又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旅游企业管理就要从茶文化中汲取精华,将其融入到茶叶生态管理当中,使人与自然之间找到平衡点。茶叶生态管理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相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因此,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意义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生态管理理念强调的不是单纯的人类,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通过对环境的多方位保护,能够使整个生态旅游系统得到保护,而不是狭隘地以经济收入作为管理目标。因此,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二是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工业经济正在由劳动型逐渐向集约型方向发展,由此,生态旅游管理也逐渐显现出其重要性。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森林资源被过度开发,许多风景旅游区的环境遭到破坏,不仅影响了整体的生态环境,而且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现代生态旅游企业想要得到长远发展,就要加强对自然的保护,坚持茶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新模式也要与时俱进,达到可持续发展。
2.2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协调性
茶叶生态旅游企业要开创新模式,就要从协调性方面入手,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协调、游客与环境的协调。首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是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指导,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基础。旅游企业只有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茶叶生态旅游企业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不仅要考虑到该地区的环境气候,还要考虑到农业的休养期,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否则生态环境被破坏,企业也就无法继续开放,也无法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其次,在现代旅游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中,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使人才得到合理应用,才能更好地管理企业,使企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达到协调。最后,游客和环境要达到一定的协调,就需要提高游客对旅游景点的满意度。当游客在景点感到身心愉悦,就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由此,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的设备和措施,给游客营造一个舒适的游玩环境,提高服务质量,达到游客和环境的协调。
2.3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统一性
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统一性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游客和环境的统一等。在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模式中,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既包括游客、设施、交通等,而是人与自然形成的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这就需要坚持两个内容,即人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其中,人与自然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是生存的基础,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际上就是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方式。在现代生态旅游企业发展中,对于景点的建设和使用要建立在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交通设施、饭店宾馆等,一切的开发应当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为前提,这也与茶叶生态管理理念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一致。人与人的统一,主要体现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统一。提高旅游企业人员素质,减少彼此之间的矛盾,可以将茶文化中的德育功能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营造更加和谐的环境。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茶文化的传播,更好地达到育人的效果。在我国许多茶文化生态旅游景点,都有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茶文化本身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关于茶的故事、茶的习俗等都十分丰富,从茶文化中可以探寻到久远的历史印记,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旅游企业可以以文化为核心卖点,将文化传播融入到当地的旅游宣传发展当中,不仅提升了旅游企业的营销管理手段,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传承。由此,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的统一性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和生态效益方面都很适用。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今天人类共同的责任与义务。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的发展离开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有进行更加科学的开发和利用,茶叶生态旅游企业才能在人和自然之间找到平衡。茶叶生态旅游企业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生态管理理念作为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础保证,加强以文化理念作为发展传承的核心,才能更好地实现茶叶生态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迎合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郝亚静.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
[2]井跃博.自然保护区环境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的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08).
[3]和献中,王世金.云南省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战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
[4]邱海蓉,冯中朝.茶园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01).
关键词:环境;旅游企业;管理;柔性化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6-0140-05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任何企业都处在风云莫测的动态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危机。美国著名的管理咨询顾问Steven Fink曾对财富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进行过一次调查,高达89%的被访者认为,现代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危机。零点调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2003年8月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项“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也同样显示有超过半数的被访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之中,其中40.4%的被访企业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的被访企业处于高度危机状态。
旅游企业外部环境是受技术、资源、经济和社会诸多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旅游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可分为一般外部环境和行业特殊微观环境。一般外部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环境、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和外部微观环境(供应商、旅游消费者、竞争者等诸多行业环境内容)。行业特殊环境是由旅游企业特殊性带来的,一次旅游活动会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需要诸多环节的协调配合,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影响旅游企业的经营。因此,旅游企业与其它企业相比较,更容易遭受危机侵害。同时,由于上述环境中的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导致旅游企业系统的不确定性,表现为系统初始条件的一点小变化,最终能带来行为结果的巨大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即一个原以为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小变化,可以造成结果的面目全非。如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风暴就对旅游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9年入境旅游的外国人数2193.75万人次,比2008年下降了9.8%。三峡游轮目前的订单情况显示,2010年境外客源减少近50%。维京公司承销的新世纪游轮公司的两条游轮,2010年可能放弃一条,公司在各国的游客量已下降20%。因此,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与内、外环境互动,并能动地适应环境,进而持续地塑造环境或者进行有效的调整,以增强旅游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为特点的管理柔性化必然成为旅游企业管理的趋势。
一、柔性化概述
《未来的组织》一书中,关于“推动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年营业额达5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中,85%的公司把管理柔性化作为2010年的一个主要竞争优势。可见,增强管理的柔性化已成为21世纪企业组织的管理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
关于管理柔性化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哈特(Hart)、梅森(Mason)与贝克曼(Backman)等人关于经济周期的震荡对企业影响的关注,其后,由于公司官僚制的出现与集中化体系的失效,企业柔性化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主要基于快速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柔性的重要性问题上,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安索夫等学者开始利用价值工程理论、信息理论等对企业过程柔性、企业柔性的价值、功能和成本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定量研究,以期增强企业柔性。80-90年代,学者们开始从企业家创新、学习、时滞、组织成长等层面理解组织柔性化问题。在这些研究中,学术界关于柔性的内涵界定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柔性是指企业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有学者认为柔性是企业通过协调的政策和行动从一种产品转向另一种产品以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的能力的衡量指标;还有学者认为柔性是组织满足更加日益多样化的顾客预期而无需过多的成本、时间、组织混乱和损失的能力。管理学上关于柔性争议最少的定义是指“对变化的反应、处理和适应”,因此也可定义为“对变化的反应能力”,即应变能力,指一个系统或组织面对外部刺激(环境变化、市场机会)能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应对措施的能力。一个组织拥有的这种能力越强,其柔性越好,竞争优势越强。
二、旅游企业管理柔性化的基础
由于旅游企业环境的复杂性经常引发旅游企业的危机,导致旅游业发展的大起大落,因而业界人士把其总结为旅游业的“脆弱性”或“易波动性”。显然,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并没有对引起这种“脆弱”或“波动”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如果增加旅游企业管理的柔性,就可能较大程度地减少这种“脆弱”或“波动”,况且,旅游企业本身的经营特性也非常适合柔性化管理。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企业的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管理的规范性较差,因此,现阶段加强管理的柔性化(而不是柔性管理)更为切实可行。
第一,适应旅游业的现状是旅游企业管理柔性化的客观要求。中国旅游企业至今仅仅走过了30年的时间,而这30年里又有长达20多年的政策性保护,真正自主面对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不到10年,与西方旅游企业几百年的管理经验相比,差距明显。尽管近几年中国旅游企业借鉴了许多国外管理的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但由于没能将这些理念、技术与方法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现状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起到的效果甚微。增强管理的柔性会使旅游企业的经营更加灵活,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更加灵敏,避免出现较大地损失。中国旅游企业的规模偏小,适合柔性化管理。基于水平分工体系下形成的旅游企业,多数规模较小,2008年,全国星级饭店共有14099家,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353.25亿元,营业收入总额1762.01亿元,每家星级饭店平均拥有固定资产仅为4087万元,年营业收入只有1250万元;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0110家,资产总额521.8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665.48亿元,每家旅行社平均拥有固定资产仅260万元,年营业收入只有828万元。尽管近几年来成立了几个大的旅游集团,但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基本没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在复杂的国际旅游竞争环境中捉襟见肘。但是,所谓“船小好掉头”,可以通过增加管理的柔性化抵消规模小所产生的弊端,增强与国际大型旅游企业竞争的能力。
第二,旅游企业的产业特殊性是增强管理柔性化的有利条件。旅游企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并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环节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行业,具有依赖性、综合性、脆弱性、波动性、季节性、涉外性以及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等特点。旅游企业的这些性质和特点表明旅游企业的发展比其他产业更容易
受到危机的影响,造成一损俱损,引发全行业的波动。增强管理的柔性,能够有机地协调各个要素间的联系,并有效地化解部分要素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三,旅游企业的高文化性是增强管理柔性化的基础。从旅游者的角度看,一次旅游所要获得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是对自身素质的再提高,具有高素质劳动力再生产的特性,文化含量较高。因而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必须围绕着旅游者获得精神愉悦的需求而展开,能否使旅游者获得预期的感受是衡量其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各部门和各类从业人员必须密切配合、相互支援才能够动态地适应旅游者的不同要求,高质量地完成经营任务。这种经营性质是管理柔性化的基础。
第四,旅游企业人本化的管理是管理柔性化的核心。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多数为服务产品,其产品质量本身受提供服务者本身各项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具有较强的波动性,不适合使用硬性考核指标加以控制,必须通过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实行人本化的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服务产品的质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隐含了管理的柔性化内容。
三、旅游企业管理柔性化的内容
旅游企业管理柔性化主要包括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和组织结构等四个方面内容。
1、旅游企业文化的柔性化
旅游企业文化的柔性化是旅游企业管理柔性化的前提。文化的柔性与文化的硬性是相对立的。文化的硬性是指具有高牢固度、一致度和系统和谐性,但缺乏开放度和宽容度的文化。该类型企业文化在不断的自行稳定过程中,逐渐僵化,并通过一种文化的“超社会化现象”不再让人觉察到改变它的必要性,只有当突然出现危机时才会从根本上怀疑基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管理氛围。中国的旅游企业发展历史比较短暂,因此,旅游企业的文化多源于其他企业的传统文化,还来不及消化、吸收和改进,况且,迄今为止,旅游企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还远没有西方旅游企业那样成熟,因此,旅游企业的管理者多数还停留在跟随、效仿西方企业经营理念过程中,并没有动态地审视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提出的挑战。可以想像,当与企业有关的环境发生变化而需要变革,而该变革又与现有企业文化相矛盾时,企业成员根据目前占统治地位的企业文化,没有准备接受也不可能接受战略变革,更不会付诸实施,企业文化所应具有的原始和衍生功能遭到破坏,以致成为一个有副作用的企业文化。
为了解决旅游企业文化与管理柔性的适应性问题,企业应该不断改变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等文化因素以适应管理柔性化的形成及实施。文化柔性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及经营理念在动态环境下的不断创新,以期形成相应的企业使命和有利于管理柔性化的氛围。
2、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
旅游企业是旅游服务人员借助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硬件向客人提供各项软。旅游企业的投入除资本外,重要的是服务人员自身所具备和掌握的热情、技巧和知识,通过服务人员与游客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沟通,以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赢得游客的认可与赞同。人员因素在整个行业中占主导地位,设施设备处于从属地位。无论设施、设备的现代化、自动化程度多高,都不能完全取代服务人员面向游客提供机械式的标准化服务,它只是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手段。人是旅游企业发展的最终依托和实现企业目标的最佳途径。由于旅游中包含着一种亲情因素,游客要求各服务部门所提供的服务都能热情周到、关怀备至,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些难以物化的心理感受需要具备一定服务技能、服务知识、服务意识的服务人员通过自身的活动来传达出来,表现出旅游国(地)、旅游企业的特点和对游客的尊重,使游客在旅行途中获得愉悦的心情和精神上的享受。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是旅游企业管理柔性化的基础,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观和组织成员能力的柔性。
(1)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观念,因为观念左右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观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对管理柔性的认识及所表现出来的支持程度。现代旅游企业处在一个动荡变化的环境中,旅游者消费需求多样化、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使得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客观上要求企业成员必须重视、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必须对变幻不定的市场做出灵活、迅速、及时地反应,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和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柔性观念基础上。
(2)增强组织成员能力的柔性。精干、灵活是现代旅游企业的用人观。自从丰田公司推出一反传统的“定员制”,开创了随生产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弹性配置作业人员的用人模式,并取得了骄人业绩后,西方旅游企业就开始了从业人员能力多样化的研究,利用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扩大化等手段增加组织成员的柔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生产节拍、作业内容、范围、作业组合以及作业顺序等更加灵活,要求从业人员要成为熟悉各种工作的多面手,每个成员应是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多种业务的需要。那种只能做导游不能承担计调业务、只能从事餐厅客房管理不能承担营销业务、只懂财务不懂生产的单一型人才已不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需求。
3、旅游企业生产的柔性化
外部环境的复杂化、旅游者旅游动机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短期化以及旅游企业竞争对手经营手段的丰富化,要求旅游企业必须因人而适时、适地、适质地进行有效的生产调整,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制造和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或服务,满足旅游者多变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在客观上要求旅游增强企业的生产柔性化,包括品种柔性化和时间柔性化。
(1)旅游企业时间柔性化。这里的时间主要是指旅游企业从发现市场机会或接到订单到旅游消费者得到了其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这一系列过程所持续的日历时间,其实质是指短时间内快速满足旅游消费者需要的能力,即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越短,则系统的时间柔性越好。旅游企业时间的柔性还具体地体现在旅游消费者旅游过程中对时间分布的要求上。通常,旅游消费者期望“旅宜速,游宜缓”。这就要求旅游带队人员能够根据旅游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把握时间节奏,做到张弛有度、快慢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2)旅游企业品种柔性化。品种柔性是指生产系统能在不做大的改变(或不增加过多的额外成本)的基础上,尽可能提供(或储备)多种旅游项目或服务,以便能够灵活组合旅游产品。在需求多样化的今天,旅游产品品种柔性决定着旅游企业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的程度,进而影响着旅游企业的市场地位。
(3)旅游产品质量柔性化。由于旅游者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会出现差异。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高的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就高,反
之,要求就低。旅游企业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应该能够根据旅游消费者的经济实力,灵活地进行产品质量组合,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4、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的柔性化
组织结构规定了企业活动和各项业务的基本流程,是组织各项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这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决定着企业内部的流程。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业务流程,而不同的业务流程又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需要旅游企业之间及内部各部门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其合作性生产的特征十分明显。如旅行社的外联部把招揽的游客交给接待部,接待部选择导游,安排司机,根据合同的要求设计线路、预订饭店、安排餐饮,以及确定购物次数和购物商店,并根据合同或游客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娱乐活动。这就形成了一个以游客为中心的临时工作团队。它在一定的时间内由来自不同等级、不同部门以及具有不同技能的工作人员共同组成,成员相互配合共同促成一次旅游活动的完成,获得的评价是对整个旅游活动的综合评价,强调的是集体绩效。当旅游者离开旅游地,这一团队的使命也就完成并解散。如果再接待其他客人,会形成另一个不同人员构成的团队提供各项服务。这一特点使旅游企业在组建之初就已具备了组织结构柔性化的特征。但是,依据马克思・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而建立起来的金字塔式(或称为科层组织)的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多数为直线职能制结构,其容错性差、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低、应变能力弱、管理协调成本高等缺陷越来越突出。每个部门只顾及本部门的利益最大化,而很少关注整个流程或全局的整体利益,各部门之间虽然分工明确但缺乏快速统一的沟通协调机制,再加上各部门间相互隔离,信息流动受到部门边界的限制,很容易形成信息壁垒。这种几乎“刚性”的部门设置与以游客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很不匹配。同时,森严的等级制度极大地压抑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使旅游企业无法对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和旅游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发现曾经辉煌一时的大企业迅速衰败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其组织结构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因此,旅游企业要在激烈变化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组织结构柔性化建设。
旅游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主要包括部门设置的柔性化、部门边界的柔性化和职权分配的柔性化三个方面。
(1)旅游企业部门设置的柔性化。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的部门设置刚性较强,往往强调结构的稳定性以适应较长时间的经营管理需要,在环境稳定的市场条件下,有利于部门工作的长期规划,便于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但在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技术变革的不连续性、技术诀窍和知识的快速扩散与交叉渗透、产业边界的日益模糊,使得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市场不断细分、企业竞争不断激化,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竞争规则和竞争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经营环境变化。因此,“刚性”较强的部门设置明显不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甚至阻碍了企业与环境的动态协调。必须加强部门设置的柔性空间,实时地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增减或重新组合部门。
(2)旅游企业部门边界的柔性化。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的部门设置,是依据亚当・斯密的专业化分工理论,部门间通过清晰的界线界定以便于责权划分和归口管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频繁变化,清晰的部门边界对信息传递和团队建设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旅游企业必须通过在企业内部各子系统(各部门)之间建立“网络结构”、“虚拟组织”、“工作团队”等柔性化的部门,来模糊企业系统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边界,使得企业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富有“弹性”,不同层次的部门都能同等地面对环境,相互并行地协同并适应环境变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境,惟有如此才能增加企业系统的开放度,提高企业系统适应系统环境变化的能力,激发每个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整体提高企业的经营活力。
关键词: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145-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当前,我国旅游业收入主要是通过旅游企业获得的,旅游企业肩负着发展旅游业和推动旅游经济的重大责任。旅游企业是指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并专门为旅游者提供导游、咨询、交通、住宿等服务,借以取得旅游收入的经营性组织。我国的旅游企业虽然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在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满足旅游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促进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其财务管理。
一、变革企业管理模式,确立财务管理战略核心地位
目前,很多旅游企业管理模式落后,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往往得不到应用,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旅游企业的领导要带头认真学习有关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不断提高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自觉性,增强财务管理和依法理财的能力。其次,企业领导要定期听取本企业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支持财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督促员工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保障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通过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核心地位,切实做好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发挥财务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保证旅游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二、完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
财务管理作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手段,是否拥有一套运作良好的财务管理模式,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有长远的发展。由于国家的会计准则与企业的实际执行存在一定的差距, 各旅游企业应在现有的会计准则、会计法以及相关法律的基础上, 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结合本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 深入研究,逐步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流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为解决财务管理问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制度的制定要以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目标,坚持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七拼八凑,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条文在表述上应尽量通俗易懂,操作方便,并与日常会计核算的实务紧密联系。旅游企业要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严格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形成有效的内部相互制衡机制,坚决杜绝不规范、不合法的会计业务和财务行为的发生。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要加强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所有资产都要定期核对,切实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另外,还应经常对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当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有变动和修改,或评价发现内部控制出现薄弱环节时,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通过这些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将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的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财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三、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实现财务信息化
现代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信息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旅游企业受外界影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代性,因此,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实现财务信息化对于加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保证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旅游企业的财务部门要扩大财务信息采集范围,建立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利用的一系列流程和规范,随时对各种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形成以财务信息为主,其他各环节信息为辅的信息系统,通过对财务信息高效有序的管理和应用,保障财务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水平,加强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其次,旅游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强化信息理念,关注一切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全面、准确、迅速地搜集、分析、利用和反馈信息,为企业的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四、加强旅游企业财会队伍建设
做好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素质高的财务人员队伍。目前,旅游企业中财务人员队伍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财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专业知识陈旧,知识结构单一,后续教育接受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财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应有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不能严格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开展财务工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旅游企业必须加强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熟练技能的财务人员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注重培养和选拔具备较高政治思想觉悟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求其熟悉本职工作和相关财务知识,还要求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熟悉国家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企业还要积极创造各种机会为财务人员提供知识更新的机会和渠道,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和技能。其次,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完善用人制度。在财务部门开展岗位竞聘,对从业人员进行政治素质、业务技能、政策水平和职业道德等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职称的聘任、行政职务的任免、奖金的发放等挂钩,形成完善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
五、建立旅游行业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旅游业是一个敏感性行业,旅游企业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建立旅游行业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首先,行业主管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建立起高度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对全行业进行不间断的景气监测,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 及时向旅游企业传递市场信息和环境信息,提高全行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其次,旅游企业一定要增强风险理财意识,提高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把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有预见地、系统地识别、监测和评价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风险的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原因、强度、影响范围以及对企业资本经营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等。通过对风险的跟踪监测,旅游企业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财务风险情况。另外,旅游企业内部的预警系统在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保持与行业预警系统的协调与沟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最后,政府应建立旅游行业风险保障基金。风险基金由各旅游企业按规定比例缴纳,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一旦发生经营危机或财务危机时,一方面可以帮助旅游企业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减少政府的负担。
六、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检查机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各旅游企业应该根据旅游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建立适合本企业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职能,强化责任,对违反内控制度的行为要做到严厉惩处。通过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有助于帮助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方针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强化经营管理,控制经营风险。其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是强化旅游企业内部监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确定专职的内审人员,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独立、权威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审计监督。通过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对企业内部进行经常性、全面性、直接性的监督,并将审计结果直接向高级领导层及时报告,并果断处理所发现的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充分和有效地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最后,主动地接受外部监督。旅游企业在加强内部财务监督机制建设的同时,也要主动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以弥补内部监督的局限性。外部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的监督。通过外部监督,一方面可以检查企业内部监督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使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旅游业的发展使我国的旅游企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旅游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其财务管理,顺应经济发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魏趁.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管理[J].现代商业,2008,(1).
[2]李晓光.对旅游饭店财务管理的一点认识[J].中国农业会计,2008,(8).
关键词: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创新;激励管理
一、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谈到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可能最突出的就要算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据统计,全国旅游专业院校毕业生每年不足50万名,由于收入等原因其中仅两成会选择本行业就业。而在旅游企业内部已从业人员由于缺乏长久的就业保障、对个人前途感到渺茫、工资待遇水平相对过低等因素也不断从旅游企业中流出,转向其它行业。
(二)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知识学历结构失衡,培养机构失衡:目前我国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中大多是中专、高职等学历层次较低的员工组成,培养高学历层次人才的院校数量与招生规模不成比例。旅游教育与培训机构的人员自身知识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手段落后;第二是从业人员年龄失衡:许多旅游企业基层从业人员年龄大都在18~30岁之间,中高层管理人员年龄也相对较青,容易引起企业内部“管理共振”现象和外界误认为旅游是“吃青春饭”的错误认识;第三是性别失衡:据统计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内,近70%左右的员工均为女性。这种现象直接引发社会就业观念的错误理解,认为旅游好像就该是女性去工作,不利于旅游企业内部人员均衡发展。
(三)旅游市场开发,外资进入人才争夺战。国内旅行社面临的最直接挑战将是人才流失。合资旅行社要在中国开展业务,必须网罗一大批本地的专业人才。一些经营不善、待遇不高的旅行社,它们的业务骨干很有可能被合资旅行社挖走。
(四)职业经理人和专家型人才匮乏。我国旅游企业现有的高层管理队伍普遍学历偏低,经验型多,新知识、新技术掌握较差,创新能力较弱,信息不灵。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已不适应市场竞争、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新经济浪潮的席卷。另一方面由于培养机制的相对滞后,造成上市场上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不断加大。
(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落后,人才激励不足。大多数旅游企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经验型的观念阶段。企业往往“人治”大于“法治”,缺乏长远有序的发展计划。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认识不足、技术掌握不够、管理方式较为单一;旅游企业还没有树立起“人力资本”的管理观念,没有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出发,全面多样化的激励组织中关键性的“核心员工”。激励问题集中表现在:激励手段单一,难以满足员工多样化需要;激励层次上仍然较为偏向于关注企业利益,没有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激励更加关注短期经济效益,没有关注对员工长期贡献与士气的影响;对激励对象的认识和需要认识不足,难以对其产生足够的激励效用。
二、创新激励管理与提升旅游企业管理水平的关系
(一)使旅游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与“以人为本”理念相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承认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已经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未来我国旅游企业将直接与国内外各种各样的竞争对手展开博弈,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前景、竞争对手策略、旅客各种新形式的需求、政府和行业政策的相关走势等综合因素制定符合旅游企业自身情况的战略目标计划。
(二)激发员工忠诚与热情,提升员工满意度。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质很高的行业,顾客所感受到的满足度和美誉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但放眼望去是谁在服务我们这些“上帝”哪?是我们的员工,更是那些奋战在第一线的基层员工。西方企业管理者早就认识到要使客户感到满意,首先必须要让我们的员工们感到满意。因为只有员工满意了,他们才能带着最愉悦的心情、最甜美的笑容、真出色的发挥服务于我们的每一个客户。
(三)推动旅游企业规范化管理,再造管理流程。创新激励的引入将直接引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再造:从岗位分析、岗位价值评定、员工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福利管理、培训与职业生涯设计、沟通反馈一直到企业文化再造,这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将围绕着新的“激励机制”展开修正。
三、创新激励的对象与创新激励的方式
(一)创新激励的对象。(1)企业高层领导团队。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对旅游企业管理层的激励重在以事业和感情激励,并附之以长效薪酬和福利的综合手段应用。将高层团队的声誉与收入直接于旅游企业发展的好坏和长远前景相挂钩,促使其从更宏观的角度考虑和负责任的推动旅游企业的战略发展。(2)核心员工队伍,就旅游企业而言核心员工就是外事人才、部门经理、“金牌导游”、技能骨干等对旅游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人才。对这些人才的“留”不能仅仅从物质上考虑,而且必须充分的予以沟通。了解其目前最实际的困难与需要,争取其参与到企业管理过程中来,为其设计个性化的激励套餐。(3)协助型人才与一般员工。对于这些员工的激励,旅游企业同样不能等闲视之。这是因为旅游企业运作的流程是一套系统的服务,顾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可能要面对企业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顾客的最终满意、核心员工业务的准确开展、企业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这些“幕后英雄”的努力和协作。
(二) 创新激励的方式。(1)服务于企业战略的薪酬激励机制。从目前情况看,旅游企业市场竞争激烈、人才抢夺已经进入高峰期,因此薪酬的主要指向应该针对高层管理者、核心员工、其他专有型人才。笔者建议旅游企业总体薪酬水平应该高于或持平与市场平均水平,同时将薪酬与整个旅游项目的达成相挂钩――也就是更重团队整合,适当鼓励个人发挥。(2)着眼于员工现实需要的福利设计。对旅游企业福利设计笔者有两项建议:第一采取“西南航空模式”,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规定其员工和家属可以免费乘坐西南航空的所有航班。旅游企业也可以定期组织绩优员工及其家属参与企业开发的旅游项目,也可以采取对员工介绍朋友采取打折的优惠方式。第二可采取自助式福利计划。该计划是指旅游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市场水平,设立多项目、可选择、凭综合积分领取的自助式激励筐。由于员工参与到福利项目的设置和最终福利项目的自主选取,从而可有效提高其满意度和奋发意识。(3)基于企业未来发展和员工成长的培训和职业生涯计划。培训和职业生涯设计作为激励形式的存在是基于未来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双赢”的需要。新技术不断产生的影响和知识产业的快节奏,以及旅游业自身“文化底蕴、美感渗透”的需要,都要求旅游企业必须不断提升其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4)吸引员工参与管理,从精神上认可员工价值。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更重视精神激励,不只是赞赏、表扬或荣誉等传统式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型的精神激励。即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利和责任,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事务,在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指导下,让员工参与到组织的决策和系统建设中来,使被管理者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一员,进而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5)再造旅游企业文化,通过文化来激励员工。旅游企业文化是种服务经营型文化,其企业文化必须特别突出人性化的特点。旅游文化是旅游产品生命力的关键要素。一方面,旅游企业的宾客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企业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尊重宾客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旅游本身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旅游企业为适应市场需求要开发出文化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企业的文化意识越强,员工文化素质越高,所提供的服务品位越高,越能满足宾客的需求。
参考文献:
引言
重庆作为我国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在“十三五”期间,将重庆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渝旅游城市群。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位于重庆渝东南的黔江,地处国家“十三五”旅游规划――武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核心区,也是乌江风景道、武陵山风景道过境地。与旅游直接相关的旅行社、景区、酒店、旅游电商、乡村旅游等行业需要有质有量的讲解、餐饮、住宿、导览、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等服务与管理的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用人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毕业生需要良好服务意识,动手能力强,岗位培训周期短,综合素质强,能够在平凡的岗位脚踏实地并可持续发展。订单培养成为校企双方共识。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旅旅游管理专业在2014年开始订单班人才培养,目前拥有5个订单班,其中与杭州知名企业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开展的订单班为第二期,在订单班中尝试企业化管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经验。
一、实施过程
(一)双班主任负责制
东方订单班接受重旅和东方集团的双重领导,实行双班主任负责制。校内有辅导员,同时专业课老师担任班主任,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担任班主任。校园班主任和企业班主任负责校企双方信息沟通和班级管理,在校由校园班主任负责监督和管理班级,保证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的公平公正。顶岗实习过程由企业班主任负责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和按照学生特长定向培养。
(二)成立以班为建制的虚拟公司
东方订单班更名为东方企业,由班级在开学设计公司标志,在班级门口张贴公司标示和公司机构设置。成立企业化管理机构,企业共30名成员。由校园班主任出任董事,班委成员为公司经理,主管各项事务,小组长分管各专业工作。董事为两个班主任,班长任董事助理,下设总经理、副总经理、支部书记等职位,分管公司业务(学业)、后勤保障(生活服务)、纪律监察、支部书记(思想政治)、人力资源总监助理。其他组长分管餐饮、客房、前厅、景区讲解、营销,每个部门招聘3-5人为本部门服务。各部门负责人每5周进行轮选和述职,班级按照企业建制进行自我管理,全程由校园班主任进行监督和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为人民服务意识。
(三)企业化绩效管理
将企业绩效管理引入班级管理,明确奖惩。班委是班级管理的骨架和支撑,各司其职,月初通过班会讨论制定相应职责,形成《东方班班委月度绩效任务表》,月底总结述职。班委根据《绩效考核加减分制度》严格考核,月底将学员月度加减分情况汇报团支书处,团支书汇总《东方班学员月度绩效得分表》,该表作为东方集团奖学金及其他评优评定依据。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将被踢出班级。学生通过企业式的绩效自主管理,满足学生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个人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企业认同感,调动学习积极性和班级的学习氛围。
(四)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订单班积极营造独特的班级文化,在课堂上、生活上、环境上、制度上均呈现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在班级墙壁张贴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培训、班级绩效管理评分标准、评分卡。实行部门化的圆桌教学,每个部门均将自己的卡牌放在桌上,标明部门和人员及职位,方便进行任务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企业经理、技术能手进入校园开展讲座、技能培训和授课。开展各种企业活动,比如“千天人才计划”,理念是:每天进步一小点,三年朝前跨一步!原本是企I对新入职员工的人才培养计划,引入订单班管理,营造积极、努力向上的学习氛围。由订单班开始的每周图书馆2小时,每天晨跑半小时,每3天换洗一次衣物。已经在学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促进了校园的学风建设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五)企业工作任务融入教学
在多年校企合作基础上,每年暑期选派教师进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收集企业工作案例,深入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经营特色,这些都为教学奠定基础。在理论教学中融入企业的真实案例进行模拟教学,比如:1.遇到客人顺手牵羊拿走餐具如何处理?在技能实训周,利用校园多样化的实训设备,按照公司部门设置进行技能实践。一方面课程设置能够呈现“企业化”特征,并能与市场需求、行业特点接轨,保证了订单班的人才质量,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扎实掌握专业服务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不仅能够培养出企业需求的一线服务人才,而且可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基层管理干部来源,为企业后备人才库提供坚实的保障。
(六)期末课程考核职业化、动态化、多元化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了保证学生“今天所学”与“明天所用”之间的一致性,更接地气,订单班学生的课程考核做出了重大改革,取消以校内课程知识考核为主的考评方式。根据合作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标准,把订单班学生的考核内容改变为更能体现高素质、职业化特点的五项集合即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专业技能水平、工作纪律性、工作学习能力,形成企业评价和学院教师评价并重的过程化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避免“学非所用、考非所用”现象。一方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为合作企业人事部门的最终录用和提拔学员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和凭证,可谓一举两得。
二、效果评价
(一)创新订单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在旅游管理专业群按照“淡旺互补,双师双证”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立足重庆,服务大西北。校企合作开展“企业管理模式”,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方式,形成学校开放办学,企业深度参与的长效机制。并带动其他专业开展“冠名班”、“员工定制班”等多样化的订单班形式。形成企业用工和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提升学生毕业对口就业率。既为企业储备了后续人才,也为学校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通过不同企业角色定位,以及轮岗竞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企业化管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满足学生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作为企业员工,学生强烈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要有敬业精神,增强对事业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自律、规范的工作态度。并通过班级溢出正向效应,在整个系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带动教师进行教学理论研究
在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中,专业与企业联系进一步加深,学校与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中,不断进行事务性合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系部教师已申请了2项与订单教学直接相关的市级课题“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职学生轮岗实习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高职酒店类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训为例”。为订单办学提供理论支持,也提高学院老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结语
1.盲目照搬预算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各个行业的企业都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热潮,许多企业开展与成本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以现金流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以及以销售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不同的预算管理模式的出现给企业进行预算管理模式的选择带来了困难,目前许多旅游文化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明确企业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选择不合适的甚至错误的预算管理方式,错误的预算管理模式与企业自身特点以及惬意的发展阶段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给企业的发展和预算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隐患,不利于旅游文化企业的健康发展。
2.缺乏有效的激励配套措施
旅游文化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激励与考核机制,造成了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得不到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缺乏配套的奖惩措施,没有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缺乏健全的预算绩效考核机制与企业预算管理体系进行衔接和挂钩,削弱了预算管理的控制目标。其次,旅游文化企业在进行以预算标准对企业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考核时,存在过度强调客观因素对于预算绩效的消极影响,而避开主观因素的影响。另外,在进行预算目标考核的过程中,存在掺杂个人情感等因素,严重影响了企业预算管理的效果的实现。
3.缺乏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旅游文化企业对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没能够将企业的预算管理与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来抓。旅游文化企业对预算管理的概念认识不清楚。认为对企业的经营计划做好组织安排,就是做好了企业的预算管理和控制。这种观点没有将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工具。企业领导者和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企业预算管理与控制缺乏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严重制约了预算管理与控制在现代旅游文化企业管理中有效作用的发挥。现代企业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而目前许多旅游文化企业对预算管理认识不清,对如何组织和实施预算缺乏基本的认识,比如会影响旅游文化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缺乏有效的预算执行和过程控制
旅游文化企业的预算管理的目标是对企业的管理、资金、成本等进行预算,并为旅游文化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指导。但是,在旅游文化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执行和预算目标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没能够真正发挥企业预算管理的作用。在旅游文化企业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预算管理目标的落实流于形式,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环境缺乏思考。当旅游文化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重大变化的时候,旅游企业预算管理缺乏相应的应变机制,造成旅游文化企业预算管理执行缺乏有效调整。另外,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企业预算管理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机制。旅游文化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造成预算管理的完整性、规范性不足。在旅游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健全的预算控制机制,会造成企业预算管理的不理想,没有健全的预算控制机制,旅游文化企业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5.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现代企业制度在旅游文化企业中的建立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进行的。当前,旅游文化企业在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依旧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严重的影响到了旅游文化企业的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加强。当前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企业上下采用统一的、高效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旅游文化企业业务流程与企业的财务信息一体化的实现,许多企业还采用和自主开发了适合旅游文化企业自身特点的ERP系统软件,加大的提高了企业在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目前,我国许多旅游文化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制约了企业采购以及成本核算等环节的财务资金信息时效性,不利于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改善旅游文化企业预算管理的建设性意见
1.企业应科学选用不同预算管理模式
作为旅游文化企业,其企业生命周期同样存在着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等四个阶段,在旅游文化企业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中,其预算管理的核心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旅游企业在初创期,必须以资本预算作为企业预算管理的核心,注重对投资的风险控制,防止大量的资本支出和现金流出,降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其次,当旅游文化企业发展到成长期阶段时,企业应该以销售为核心编制企业的预算,为企业的销售目标的实现,营销战略的实施以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提供有效的预算管理支持。再次,企业当步入成熟期发展阶段时,旅游文化企业的预算管理的核心应该向成本核算转变。这一阶段,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得到了保证,市场价格也趋向稳定因此,企业面临巨大的管理压力和成本压力。因此,企业预算管理在这一时期的目标应该将重点放在企业的成本控制上面,企业应该以成本控制作为企业预算编制的核心。以成本为核心作为企业预算管理和预算编制的核心,是大多数成熟期的企业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预算管理模式选择。最后,当企业步入衰退期时,企业面临市场份额的下降和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企业的销售业绩出现负增长态势,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应该以现金预算作为企业预算管理的核心。有效的监控现金的有效回收和利用是这一阶段企业预算管理的关键所在。
2.加强对旅游文化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视
旅游文化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相同,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组织社会化的盈利性组织。因此旅游文化企业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机会,必须不断的创新和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树立系统的全局观念,重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与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旅游文化企业内部各个层级的预算管理机构,促进旅游文化企业预算管理实施的组织保障。另外,旅游文化企业应该加强对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员工的预算管理的观念的认识,提高企业内部成员的预算管理与控制意识,推动员工参与企业预算管理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的提升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和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得到认可和深入推广。
3.完善预算管理相关激励机制建设
对于旅游文化企业内部而言,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对于提高员工参与热情,促进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旅游文化企业将预算方案分解时,应该将预算管理落实到各个预算责任中心、管理人员以及员工身上,充分的发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和效率。通过建立健全旅游文化企业预算管理与控制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内部员工积极参与旅游文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注重对企业员工的激励,营造旅游文化企业预算管理的环境氛围,提高旅游文化企业员工在预算管理执行中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4.完善预算审批制度和预算监督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旅游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预警机制
一、前言
旅游企业主要包括旅行社、饭店、度假村、游乐场、歌舞厅、餐馆、酒楼、旅店等各类服务型企业。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召开后将带来的巨大旅游业大发展机遇,我国旅游业目前正面临着关键的加速发展时期。而面对国内旅游市场的竞争渐趋白热化,面对外资旅游企业的巨大冲击,面对着经济危机的冲击,在内外交困中,我国旅游企业“内功”的修炼也日益显得突出,对一个旅游企业而言,如果在财务管理问题上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对旅游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极为不利。为了满足旅游企业不断发展需要,促进旅游企业的健康的发展,只有针对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防止并化解当前的财务风险。
二、旅游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
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是基于其旅游产品的特点的。旅游产品不同于工农业产品主要表现为: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的结合,生产与销售的同时实现,出售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结合,不可移动性,不可储存性、不可返回性。旅游产品的特点即表明了旅游企业的特殊性,也为旅游企业潜在或已经存在的财务风险提供了“发作条件”。
(一)存在的财务风险
1.潜在的资产总额小于负债总额――资不抵债
由于旅游产品是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的有机结合,无形资产的特点就是资产定价的灵活与不确定性,以及在未来偿债时的变现能力差等特点。所以,旅游企业常常会发生资不抵债的财务风险.
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已经出现负数
生产与销售的同时实现,使得旅游企业有更多的自信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当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出现负数时也往往被忽略。其实,这样的情况的出现要注意,这是财务风险的一种表现,这意味着企业的获利原动力此时可能已经发生了故障。
3.过度依赖短期借款
旅游企业出售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结合,旅游产品所出售的产品不是单纯的所有权,而是某个时间段旅游产品的使用权。显而易见,旅游企业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影响。在旅游淡季或者是在旅游地发生意外的自然灾害的时候,如果旅游企业在此时严重依赖短期借款,企业容易发生筹资困难,进而周转不灵,难以偿还到期债务,或到旺季来临和意外因素消失时难以维持经营。
4.其它潜在影响的财务风险
由于旅游产品的不可返还性――旅游产品销售以后不能退回也不能换。旅游企业无法收回其已经出售的无形资产产品。或者说,旅游企业由于服务不好,给客人造成的影响几乎是无法消除的,旅游企业所能做的也只能是采取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其负面影响。若因为服务方面导致其信誉度下降,其之后的运营能力下降、筹资能力下降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的财务风险的存在不在话下。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1.决策时缺乏真实可靠的信息
由于旅游企业的行业特点,大多数的旅游企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各个性质相近旅游企业往往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竞争,而导游在向上反馈信息时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违背客观真实的情况。财务部门在信息审核的时候往往也侧重于将单证作为依据,致使资产收益在来源上就存在信息失真,导致潜在财务风险的存在。
2.资产负债评估时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旅游产品是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的有机结合,使得在财务管理时大多数的无形资产难以用数据来准确评估,不同的财务人员依据不同的财务核算标准会做出不同的核算结果。比如说,以酒店为例:一个酒店为国际知名酒店,有的财务人员的评估时,其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就会在其资产中占有很大比例;然而当经济危机到来的今天,由于存在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的破产导致了对品牌这一无形资产信心不足,在评估时就会导致企业的净资产就会大幅缩水。如果无形资产在做评估时被高估就往往会导致潜在的资不抵债的财务风险的出现。
3.经营方面的因素
旅游企业运营灵活,一方面带来的是利润,另一方面带来的却是风险,最终殃及财务,致使旅游企业短期流动资产比例下降,危及其生存。当前由于旅游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各个旅行社不是以特色服务吸引游客却运用大肆降价地策略进行行业内竞争,然而旅游企业正处于产业化水平较低,缺乏经营的规模效益,企业的运营能力较低,这种片面追求业务量和销售额的最大化,降低其信誉的种种行为,由于旅游产品的不可返还性,以致牺牲了利润最大化,并最终导致了旅游企业在筹资、运营方面出现财务风险。
4.财务控制薄弱,资金回收困难,应收账款周转缓慢
从理论上讲,旅游企业的财务控制难度比其它工商业企业困难。应收账款的控制薄弱,导致了旅游企业的大量流动资产被占用,延长了其运营周期。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应收账款的存在,导致账面利润的虚增,夸大了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
5.财务机构不健全,相关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大部分旅游企业的财务机构正处于完善阶段,不同形式的旅游企业特点不同,财务机构的设置以及岗位的设置也应该不同。以酒吧为例,其存在24小时营业状态,就应该设置夜审岗位,以核实各收款点的全部单据以及收到的现款和有效挂账,保证收入数字准确无误。
在各个行业都存在着“道德风险”、违约风险以及“寻租行为”,旅游企业也不例外,人员素质不仅仅指财务核算、财务管理的技术性质,比起这些专业性技术素质,相关人员的道德修养也需要加强管理与监督,并且在这方面一定要有合理的相互监督机制,然而当前我们的旅游企业却缺乏这种管理、监督机制。所以这种存在的“道德风险”、“寻租行为”导致的财务风险数见不鲜。
6.外部经营环境变化
“五.一二”地震过后,我国四川相关旅游景点损失严重,大家都有余震发生的担心而选择其他地方旅行,结果导致该地区收入的减少,如果时间一长,由于资金占用在收益小的行业,这些地方的旅游企业必然会面临破产的财务风险。
另外,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有可能导致企业被迫转产或做出重大经营政策上的调整,也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巨额亏损,乃至破产。此外,宏观的经济环境也会影响旅游企业,并且不同性质的旅游企业所受影响也不同。
三、进一步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加强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与成本管理势在必行,不仅有利于旅游企业的自身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新会计准则在实践中的应用进程,除在财务成本管理方面的注意事项外,总体上我们还要:
1.在管理上强调内部的相互制约,并加强审核与视察工作
做到财务与稽核人员可以随时点查,这样就可有效的杜绝舞弊。在单据上签字盖章是财务上的一项重要手续.对于签字盖章的图章.旅游企业也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规定。
2.注重会计工作的实际执行
会计部门是计划、检查及核算的综合部门,也是推行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要由会计部门加以系统的记录与分析,从而使财产状况与经营业绩得到正确反映。而会计员则是企业财务运作中的核心人物,除要保持会计记录的齐备、账务手续的清晰外,还要依据各项数字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意见以作为经营管理上的参考,同时还须防止不经济的支出,并依据实际工作情况向总社建议会计制度的改进等。
3.加强资金和费用管理
做到一切费用都有预算,每半年就预算一次。预算制度为保障自身的一种方法,量入为出,从而可避免开支过多,而导致人不敷出。这样就能使企业的营利获得保证,同时也使主管人员在制定下期营业计划时胸有成竹。
4.制定各项财务工作细则
由于国家的会计准则与企业实际执行有一定的差距,各旅游企业应在现有的会计准则、会计法以及相关法律,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做出研究。然后根据实际的操作制定本企业财务会计执行明细操作规范,加强财务风险的监测。
5.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根据财务出现风险的景气警兆(现金净流量为负数,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过度依赖短期借款筹资等)以及经营出现风险导致财务出现风险的动向警兆(主导产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失去主要市场,或有负债与或有损失数额巨大,关键管理人员离职且无人替代等),建立起高度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根据捕捉到的危机征兆,制定对策,把危机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企业自我诊断,分析经营状况,客观评价企业形象,找出薄弱环节,以便采取必要纠错措施。逐渐使预警系统制度化,把财务管理纳入旅游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领导,由企业公关部、市场部、企管办和信息中心组成的危机预警组织,定期开展危机预测工作,分析危机信号,制订危机预防措施。
此外,引入前期性的财务危机预警管理工作到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建立起针对性较强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便能在一定程度上,从前瞻性的角度对旅游企业在生存乃至发展的问题上,起到防范财务风险和化解财务危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红,张踏青.财务部操作实务.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刘潭彬.旅游企业会计核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3]魏趁.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管理.现代商业,2008年1月第255-256页.
[4]杨萍.旅游企业危机管理对策初探.企业管理,2008年4月第35-36页.
关键词:旅游企业;资金管理;风险控制;对策
随着国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旅游行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对于旅游企业而言,要在行业高速发展的上升期扩大公司规模、抢占市场必须全面完善公司的管理体系。在财务管理方面,加强公司资金管理并有效防范资金风险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旅游企业资金管理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预算、监控、制度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旅游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预算管理有待加强
企业资金管理是对资本筹集、调度、结算、运作等内容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的体系。从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角度来看,旅游企业在融资、投资、生产、盈利等过程中资金的合理运转首先要求企业具备专业的预算管理能力。预算管理对公司的全年资金分配规划有重要限制作用。资金预算管理的专业性同时对应着企业管理的高管理成本投入,因此部分企业会因为资金运转紧张而精简管理成本,进而取消掉预算管理。在当前旅游行业,企业集团之间的吞并以及内部调整较为普遍,在该背景下资本运营的专业性与有序性遭到破坏,资金调配不合理等问题较为普遍。
(二)资金管理和监控力度不够
公司在生产运营中对资本运转缺乏实时有效的监控是旅游行业资金管理中另一突出问题。一旦资金监管不到位,极易导致公司内部资金调控失调或分散占用等严重问题。当前旅游行业的热潮吸引许多大集团公司的加入,以规模较大的企业为例,总公司与下属公司之间的业务运营中常见的问题是总部对子公司或分部门的资金缺乏直接有效管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快速灵活地发挥总部与子公司直接的协同配合优势。缺乏全面有效的资本监管,极易出现员工利用职权窃取企业资产,或利用财务管理漏洞严重威胁企业经济安全。
(三)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资金管理体制问题的具体体现有:首先是资本运转紧张,旅游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资本利用率明显低于行业水平。资金的集中管理需求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分散性矛盾导致资金预算计划难以实际落实,资金运转效率低下且闲置资金多于预算量。其次是财务资金管理体系结构过于落后,无法适应快节奏的企业业务需求,且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观念较差。旅游企业在筹资过程中的盲目性直接反映了资本管理的落后性无法对企业的资本操作起到应有的监督性和风险防控作用。
二、旅游企业资金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
预算机制是从企业运营现状出发,以其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并以行业风险防控为依据对企业现有资本进行合理分配的科学机制。完善企业资金预算机制有助于促进企业业务活动的有序性和计划性,加强预算管理需要结合收支状况与成本现状对预算机制进行有效设计与完善。旅游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的完善需要全面考虑旅游产业的行业特性以及现代化企业运营的先进考核机制,把旅游企业运营中的成本投入以及经营收入全面包含在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以专业性的预算计划作为公司运转过程中资本调配的重要指导。从预算编制、审批、监督三大角度全面建立预算管理体系。
(二)强化资金管理和监控力度
资金监督力度的加强要求旅游企业建立完善资金监控体系,首先要求大集团公司落实财务监管。总部要对子公司进行财务人员派驻,对其经营活动中资本运作进行参与性监督,还应全面深入接触子公司的财务现状,总部通过派驻人员保证全面真实地获取子公司的财务信息,为旅游企业对生产运营资本的宏观调控做必要准备,有助于完善资本管理并降低资本风险。强化监控力度的重要实施方式是建立集团化监督体系,对旅游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全方位远程实时监控,有效调控子公司的资金占有权,杜绝资金的滥用、转移等问题。资金管理监督的核心体现在安全性和收益性两大方面。资本的集团化监控体系在资金调控与风险防范两大方面表现突出,监控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有助于资本调控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调整,达到运营收入的最大化。另外集团化资金监管要求企业从部门体系结构出发,建立统一的资金调度监管机制,使各部门之间的资本流动公开化,便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监管,在资本风险防控的同时促进资本调控的合理性。
(三)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
健全资金管理制度首先要求强化管理意识,旅游企业应立足于旅游产业特征从公司内部管理现状出发,首先对各部门在业务中的资金流动环节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经办员的财务操作要杜绝专权和多权,全面完善资金管理中的责任落实机制。另外资金交易的前后期操作需进一步规范化,保证交易行为的正式性并完善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从财务人才储备角度,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善需要企业加强专业财务管理人才储备以及人员业务培训等活动的开展,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进行资金管理制度优化的重要保障。人才素质的改善要求公司对员工尤其是财务人员的招聘流程与制度进行规范化,对重要的财务岗位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全面审查。另外在员工入职后,定期的业务培训可保障员工个人能力成长与企业人才需求共赢。
三、结语
资金管理对旅游企业的正常运营以及长期发展有深刻影响,企业在旅游行业热潮中要想不断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并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必须对资金管理以及风险防控进行高度关注。针对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预算问题、监控不足、制度问题,企业应加强预算管理、加大资本监控力度并深入优化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李克难.企业资金管理策略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