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病句类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平时复习中,虽也反复强调这六种病句的特点以及临场应试的技巧,如,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及逻辑分析法等,可是一到做题时,学生就很难运用具体可行的判断方法。因此,无法摆脱一种困境:师生花费了很多工夫进行训练,但语病题的得分率仍然非常低。
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的指导思想存在问题,操作流程也仅限于题海战术。也就是说,在带领学生复习语病这个专题的时候,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如中医所说的,只治标未治本,因而无论搞多少轮的题海战术,都只能是效率低下的结果。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摸索出判断语病的有效途径,那就是分级训练法。
所谓的分级训练法,就是将语病判断分为四个级别进行训练的方法:第一级训练为词性判断训练,第二级训练为短语类型划分训练,第三级训练为句子成分划分训练,第四级训练是语病专题综合训练。下面就这四级训练,作具体阐述。
一、一级训练:12种词性判断训练
凡是在一线教学的高中语文教师都知道,通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是没有关于词法和句法知识的专题内容的,初中教师自然也不会就此刻意去设计和训练。所以,接手的初中毕业生的语法知识,其实相当于零起步。因而在实践中,很多学生甚至不能准确地区分形容词与动词、副词与介词、部分介词与连词,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语病判断,正是比较集中、概括地考查学生的语法知识的一道题目。所以在高一的时候,就有必要补上词法知识这一课。其要点步骤可以这样安排:1、分清实词六类、虚词六类;2、重点区分动词与形容词、副词与介词;3、适当练习。
二、二级训练:短语类型划分训练
短语是构成句子的语言单位,实践中,学生划分句子成分最大的困难其实就是对短语的了解不够,因而准确快速地辨别短语类型显得尤其重要。短语划分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步骤,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步,讲解短语的有关知识。要让学生明确短语的概念,并能识记短语结构类型(这个过程也是对词性判断的一个具体运用的过程)。
第二步:要有一定量的短语类型判断训练。先由学生对教师给定的短语进行快速判断,再由学生随意制造短语给同桌来判断;还可以进行一次课堂小检测,以提升学生对短语类型的熟悉度。短语类型判断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句子成分划分的质量,因而可以反复多加练习,力争人人过关。
三、三级训练:句子成分划分训练
句子成分的划分,特别是快速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是语病判断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核心能力。实践证明,倘若短语类型的相关知识掌握得比较牢靠,那么划分句子成分就会显得轻车熟路。这一级的训练步骤,可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讲清基本知识,可以首先要求学生记住句子成分的公式。
第二步,教师示范讲解,主要采用造句举例法、例句分析法,带领学生学会分析句子成分。
第三步,大量实践练习,为保证质量,教师在选编练习题的时候,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四步,专题性效果检测,句子成分划分的专题检测,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四级训练:语病专题综合训练
语病专题综合训练,是高考语病判断有效训练的最高一级训练,它必须以前面三个级别的训练为基础。这个阶段的训练,又可以分为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明确概念。实践中,许多学生对高考规定的语病类型不甚了解,概念也不太清晰,这种状况当然会影响判断质量。所以,强行要求学生识记考纲规定的那6种常见语病类型非常有必要。
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实施把准结构、意义压缩这一关键方法,抓实类型建模形成系统、压缩辨改掌握方法、变形训练巩固强化和综合运用灵活应对这四个环节的教法,可有效地改变病句辨析和修改“多、快、差”的教学现状。
一、类型建模,形成系统
首先要教给学生基础的、必需的词法、句法等常用的语法知识。词法如词类、词能、词用等;句法如单句中主谓宾定状补的功能、位置等,复句的类别、关系、组合规则与习惯等。
其次要教给学生病句的主要类型,并要求学生形成系统,烂熟于心。病句有很多变化形态,但只要掌握它的主要类型,就可以促使学生触类旁通。病句的主要类型,教师应通过典型的例句去引导学生有效地牢记。有的典例必须一字不错地识记住,如多层定语“我们学校的两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优秀语文教师也当上了代表”,多层状语“许多代表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等。
1.搭配不当。包括主谓、动宾、主宾、关联词语、修饰语与中心语、一面与两面等搭配不当。如四川卷C.1999~2011年间,我国造林6643.36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句中“植被覆盖率”与“十分严重”主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应在“但是……森林病虫害等”后增加“问题”或“现象”)
2.语序不当。包括多层定语、多层状语、定语和状语、虚词、主客语词、并列词语、分句等的位置不当。如安徽卷B.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句中修饰语语序不当,“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应调整为“为其制订专门培养方案”。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包括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词、必要的虚词或附加成分等的残缺。如浙江卷A.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句中谓语动词残缺,应在“群众”前增加“提高”。
(2)成分赘余。包括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词、附加成分等的赘余。如天津卷B. 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2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句中“善款”与“费用”重复,“费用”应删去。
4.结构混乱。包括句式杂糅、中途易辙、藕断丝连等。如北京卷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有7家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句中把“依据……结果”和“……结果显示”两句话糅成了一句话,任意保留一句即可。
5.表意不明。包括因动词的施动方向与管辖范围、介词的管辖范围的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因修饰两可而产生歧义,因同音词、停顿而引起语音歧义。如山东卷D. 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句中“公开谈及”和“极不负责任的”主语是“在野党”还是“财务大臣”存在歧义,表意不明。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改。
6.不合逻辑。包括并列不当、自相矛盾、否定失当、强加关系、不合事实等。如江西卷A.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句中“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两个概念的内涵关系交叉,不能并列。
二、压缩辨改,掌握方法
首先要教给学生基础的、必需的词病、句病等常用的辨析方法,如压缩法、搭配法(习惯法)、审读法、分析法、识记法、推断法、造句类比法、标志规律法等。
其次要选择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去具体分析、辨认,抓住病点对症下药地进行简要修改,从有效训练的实践中体悟、总结适合于自己的方法。特别要科学引导学生从实践中不断学会、牢固掌握结构、意义压缩法和抓住病点简要“调换、删除、调整、增加、修改、综合”等修改方法。
结构、意义压缩法是指在辨析病句过程中,通过压缩句子的基本结构,来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为保留原意、有的放矢地简要修改病句提供可靠保障。通过先压缩句子结构的主谓宾再理顺句子结构的定状补,就可明白地知道搭配是否恰当、语序是否合理、成分是否残缺或赘余、结构是否混乱、表意是否明确、句意是否合乎逻辑等一系列问题。辨析和修改单句如此,辨析和修改复句亦然。它是辨析和修改病句最关键、最基础、运用得最多、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1.搭配不当——用压缩法、搭配法(习惯法)辨析,用“换”和“删”修改。如:
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江西卷D.)
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北京卷A.)
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天津卷D.)
关键词:修改病句 现代汉语语法 语文教学
语法知识虽然在新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没有系统的教学要求,但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还是很有必要掌握字、词、短语、句子等基本的语法知识。语文《考试说明》中要求辨析并修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种类型,涉及语法与逻辑两个方面的病句。因此,在修改病句中应该教给学生哪些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又该如何教的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一、如何辨析病句?
修改病句应首先检查毛病在哪里,然后再加以修改。就跟治病一般,要查出病症所在,而后对症下药。由此看来,修改病句的第一步是检查毛病的所在。怎样辨析病句呢?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
语法分析法:几乎所有的句子,都是按语法规则组成的。不按语法规则组成的句子就是病句。因此,划分句子成分,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检查出这一类的病句,如成分残缺、成分位置不当、结构混乱等。如: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这个句子不容易看出毛病在哪里。进行语法分析就能检查出毛病来。主语“资源卫星”的谓语动词是“完成”,“完成”的宾语从逻辑上看是“事情”。这样一检查,可知“完成事情”不能搭配,应把“完成”改为“做完”。
审读法 :就是通过审慎地阅读,去发现句子的毛病。一般说来,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地方,就可能是毛病的所在。找到了病处,就要仔细分析判断,查清别扭的原因,然后加以修改。例如:后来,弗莱明对泥土中进行了分析和提炼,找到了消灭葡萄球菌的青霉素。读一下上面的句子,就不难发现,读到“对泥土中”这儿时,一定会觉得别扭,毛病正在这里。因为只有“从……中”或“在……中”这样的格式,没有“对……中”这样的格式。找到了别扭的原因,就可以修改了。把“中”去掉,读起来不别扭了,那就证明修改好了。
类比法:当对是不是病句拿不准时,通过类比的方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如:①任何困难也挡不住英雄的。“英雄的”对不对呢?因为“英雄的工人”,“英雄的农民”,“英雄的侦察员”,都不妥,所以“英雄的”也不妥,应把“英雄”改为“英勇”。②他有浓厚的虚荣心,不愿埋头苦干,不愿做事务性、技术性的工作。“浓厚的虚荣心”,对不对呢?由于“浓厚的上进心”、“浓厚的爱国心”都不行,可见“浓厚的虚荣心”也不行。“虚荣心”只能说“有没有”、“强不强”,不能说“浓厚不浓厚”,应把“浓厚”改为“很强”。
二、如何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一定要尊重原句的意思,切忌大删大改,一定要做到:原句有的意思不要删,原句没有的意思不要添。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训练,了解造句时常见的错误,更好地培养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下面就各种不同病句的语病该如何修改做详细分析。
(一)成分残缺:这种语病常见的有缺主语、谓语、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例如:①经过开展机动车使用乙醇汽油的活动,使百色城的空气更加清新。缺主语,多用了介词或介词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删去“经过”或“使”。②每当站在中国地图前,使我产生无尽的联想。缺谓语,删去“使”。③空降兵部队具有机动能力强、突击速度快,可以越过地理障碍迅速向目的地投送兵力。缺宾语,在“突击速度快”后加上“的特点”。④江苏还将鼓励各地区把地方戏种引入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缺必要的限制语,在“有利于”后加“培养”或“增强”等,也可去掉“的意识”。
(二)重复多余: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楚,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常见的情况有:语法成分重复、语意堆砌。例如:①这次会议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语意堆砌,删掉“最多”或“不超过”。②“美尔雅”牌西服,无论在款式、质量上,还是在包装上,都可堪称全国一流。句中“堪”的意思就是“可、能”,所以“可”字重复多余,必须删去。
(三)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例如:①一不小心.手臂被小毛刺扎了一下,疼得我差点叫出声来。这是主谓搭配不当,在“一不小心”前面加上“我”,或把句中的“我”移到“疼得”的前面。②宜万铁路和沪蓉西高速公路建成以后,将为我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这是动宾搭配不当。把“开端”改为“基础”。③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删去“的高低”“的大小”或在“成功”后加上“与否”.或将“成功”改为“成败”。④它们原本是以星星定向的,城市的照明光却常常被它们迷失方向。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句中“被”,应该为“使”“让”等。
在学习修改病句的过程中,学生无论是检查语病还是修改病句,都时刻渗透着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修改病句的解题思路,即首先要读懂原句,弄清句子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其次要围绕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句子在表达上的毛病,弄清是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再次,要针对病因,对病句进行修改。除此之外,还要对所涉及到的语法知识加以掌握,毕竟修改病句在中高考中的出题目的不只是解题得分,还是希望学生能掌握好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并将其投入到阅读、写作等运用中去,只有明确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修改病句的真谛,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语”字。
参考文献:
[1]高敏华.莫让“玫瑰”在新课改中凋零――谈加强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有效教学[J].现代语文,2011(03):98-99
关键词: 高三语文 江苏高考 教学策略
面对江苏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等考题,一些学生往往一片哀号,留给老师的就是对现实高三语文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绝不是一句“学生把大量时间都花在数学上了”就能了事。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客观现实,教师必须从主观上加以重视。
一、高三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初中语文教学受中考影响,语法教学几乎“瘫痪”,造成学生对句子结构、成分关系判断不清,直接影响到病句判断、文言文倒装句式辨认,甚至影响到文本理解。比如,“当他和自己同甘共苦、一路走了半个世纪的老友……”这句话,很多高三学生认为是对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缺少介词,其实要在“和”的后面加上“同”,这两个字,一个作连词,一个作介词。
(二)江苏最新一轮课改及高考方案,降低了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近年来,江苏省高考本科线是按照语数外三门功课划定的,数学的分差最大,接着是英语;从学生现实来讲,数学相比语文,其规律性更强,练习后见效快。因此,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分配上,更倾向于数学。
(三)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的使用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规范、认字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培养,比如“小强”一词源自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只蟑螂,在网络语言中泛指生命力特别顽强的人。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网络快餐阅读,阅读文章时的深度和静心程度越来越低,影响语文素养。
二、高三语文教学应对策略
面对困难,语文老师绝对不能袖手旁观,从现实角度看,语文和数学一样,是绝对的主课。高三语文老师要动用智慧,从细节处寻求到一条适合语文学科发展的阳光大道。
(一)找准母题,用好用透。
复习“母题”的挑选,是高三语文教学增效的一大突破口。教师在寻找“母题”的过程中,首先要瞄准《考试说明》;其次,在目标的指引下做题、品题、选题、改题;再次,根据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教师在使用母题时,应通过这一例题,发散开去,讲清讲透。以病句题为例,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病句题考点分为六大类型。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命题人的“病句”也是根据一定原则“制造”出来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判断病句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体会病句“制造”的过程、原理,让学生在总结中,提高判断病句的敏感度,进而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二)重视文本,结构为先。
现代文阅读,文章看不懂、答题找不到切入点,让满脑子答题宝典的考生无所适从。回归本源,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考查、对文本结构判断的考查,就是在引导高三复习,不要为了解题而解题,勿忘文本本身。反观教学,基础年级在各种“创新”理念的“指引”下,抛开文本抓活动探究,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到了高三,阅读复习课堂,一直把“陈题”细细咀嚼,嚼题目、嚼区间、嚼表达,唯独把文本一带而过。殊不知,文章读不懂、脉络理不清,一切都是徒劳。其实,许多文章,即使没有直接考结构,但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照样能高效答题。比如说2008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侯银匠》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明确并分析这三大方面内容,理清“侯菊出嫁前后生活状态”这一文本线索,将整个文本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后,许多题目,只要抓住小说中的相关内容情节思考就能正确解答。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比重复的审题训练重要得多。
(三)凸显自主,巧借理性。
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高三语文老师与其担心无法掌控学生课余时间,不如明确指导学生课后可以“干什么”、应该“怎么做”。如语音题、成语题,教师除了在课上告诉学生常见的错误类型、一些解题技巧外,更多的要靠学生课后的巧妙积累。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参考答案自我提升,一些主观题,可以将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进行对比,看是思路上的偏差还是表达上的欠缺。如作文,我们不能要求学生背诵范文、一味模仿,但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他人佳作时,积累素材、学习他人素材的运用技巧等。
(四)挖掘魅力,各显神通。
“亲其师,信其道”,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会积极热情地学习这门学科。”语文教师的独特的人文素养是其他理科教师无法匹敌的。如果语文老师能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成为“杂家”,那么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能带来常饮常新的活水。一切凝聚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该进入语文教师的视野,这样的语文教师才能底气十足地走向学生、走进语文课堂,才能以广博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一位饱读诗书、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甚至会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化成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强大动力。
三、对高中基础阶段语文教学的期待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迎接高考绝不能仅依靠高三的强攻冲刺,从起始年级,就应该打牢根基。首先,高一、高二的语文课堂必须与高三明显区分,利用教材和读本,将文本读通、读顺、读懂。其次,高一、高二可以适当接触高三习题,但绝对不能高一、高二练习高三化。最后,领导要理性看待起始年级的考试分数,有些老师为了应对分数、考核,无奈地选择“煮夹生饭”,成绩看似说得过去,实则能力没有提高。
面对教学实际,高三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不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妥协,其实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主动发展式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讲,一门好不是真的好,各门功课间的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是权宜之计,才能得到实惠。语文学科的思变与高姿态,会让学生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多了几分淡定。
参考文献:
目前的写作教学状况是,大多数教师停留于陈述性知识的“告知”层面,较少有教师通过有序的写作训练进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我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认为“读写”教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下我就这么多年来的实际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将“读”和“写”有利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语文教学。
一.加强批注式阅读训练,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每次授完课之后,我都要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学完此课后,请找出你认为最欣赏的一句话,并且在此句话的旁边作出批注,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在第二天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大声地读出所找的句子,同时要求同学们点评。例如,我在教授《春》这一课时,有些同学就找出以下的句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并作了如下批注:此句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句子形象生动。学生们通过这样的读写训练,学到了以后在写作文时也可以和朱自清先生一样,多使用修辞手法,增添文章的语言特色。
除了要求学生作批注之外,我要求学生在读到好的句子时,也一定要进行仿写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还是以《春》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在课堂上我就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这一句的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所写的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怎样的,并当堂完成此句的仿写任务。
二.加强作文片断训练,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
课堂上,我努力寻找着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用片段作文的形式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以七下第一单元《童年的朋友》为例,在仔细研读课文之后,确立了写作训练目标:从表象看到人物性格或特点。在此片断作文中,小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来突出“淘气”的人物性格特点。
除了此类作文片断训练之外,还经常对学生进行以下训练:
1、病句修改。根据《考试说明》:凡是不合“简明、连贯、得体”的语句,均是病句。我们可在初中的基础上,加大病句修改的力度,归纳语病类型,教给解题方法,再让学生自改或互改,这样可谓一举多得。
2、提纲拟写。这种训练,主要在于锻炼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对促进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独特性、创造性有莫大的好处。
3、语言锤炼。主要从词语的锤炼、句子的锤炼、各种表达方式的锤炼、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
4、开头片断训练、环境描写训练及心理描写训练等,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了。
三.及时评改学生的习作,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
此小点方面的“读”,并不是让学生阅读课本,而是让学生互相阅读自己的习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写作的能力。每周五语文连课时,我都会安排学生当堂写作文,我个人认为,写作也是及时讲授,及时点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第一节课时,学生必须把作文写完,第二节课时就开始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讲解。我的作文点评教学主要分四个步骤:1、学生写完作文之后,把自己的习作在本小组中传阅点评。2、被评为本次优秀的作文,由本人上讲台大声朗读,接受全班的点评。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不再对写作文有恐惧感。3、每小组的成员要把自己对其它同学作文点评大声朗读出来,让同学们能有所收获。4、最后,由我来分批批改学生的习作,并对所批的习作进行点评,批出哪些地方是“亮点”,哪些地方还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提高。
让学生批改学生的作文,刚开始时虽然有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出现,但是教师在操作时能及时引导,这种方法还是可取的。因为学生在批改他人作文时,可以发现他们写作时优点,并借鉴,同时也可以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相互促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关键词】作文;优化;提高成效;初中语文
作文一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难点,许多语文教师都深有体会。而形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大体表现为学生的畏难情绪,写作技巧掌握不到位,写作素材匮乏。教师应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展开研究分析活动,以创新教育理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艺术来促进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学习热情
许多初中生在作文学习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针对这种现状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是简单粗暴地压制学生接受,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反而有碍于提升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所以,做为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感知成功的喜悦,激发习作的积极性。
二、增加学生文学积累,强化读写训练
初中作文教学始终低位徘徊,那是因为学生的文学积累不充足,由于畏难情绪,习作强度也不够。阅读量可以积累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在校时间已经全被占用,课余时间也用于题海练习,学生的阅读量也得不到保证;此外,由于学生习作的数量偏低,学生的作文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师可以强化学生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文学积累增加了,作文的教学成效也会提高。首先,教师可为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阅读的类型和数量列举出来,最好详细到每月、每周、每天,新课程也要求初中生的阅读量应控制在50-80万字左右。其次,教师应提高学生的习作技巧训练。教师让学生在阅读后科学地做读书笔记,摘记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借鉴文章结构及表现手法。时间一长,学生在写作时才会厚积薄发,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学生习作训练活动。教师可每周设置一节课为口语课,并制定题目让学生按照此范围进行口语训练,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加强对作文教学薄弱环节的辅助教学活动。
三、指导学生仿写范文,提升写作能力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做提纲式的提点,在学生进行习作时,简单的提一些条纲要求。这样的指导满足不了学生学习写作的要求,导致作文教学成效得不到提升。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教师要选取一些适当的范文或是准备下水作为实例和样本,引导学生针对这些教学素材开展研究与分析,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首先,教师让学生从文章的遣词用句、主题立意和布局结构方面进行领悟和分析,找出范文的优点,进行学习和借鉴。其次,教师可以在学生分析学习范文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仿写。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进行单纯的仿写,而是要让学生消化吸收范文的成功写法,并以这样成功的写作方式多用于相类似题材的文章写法训练。学生通过这样的范文引导和仿写练习,提升了他们的作文技巧,尤其针对一些写作能力不高的学生,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文章立意和框架结构版本,这样有助于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鼓励学生融入社会,累积写作素材
“无米之炊”是作文教学成效不高的主因之一。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增加对生活的感知积累,将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通过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接触,拓宽他们的生活圈子,解决作文素材的缺乏问题。首先,教师应尽可能多的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养成自行寻找生活亮点的习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让学生多看新闻和报刊等等,对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对其感悟和思考。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如针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汇报和辩论,通过学生的自行感悟和积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五、改变作文评改模式,提高教学成效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中,作文评改的主角只有教师一个人,而学生对于教师辛苦做出的作文评讲内容不予重视,他们只是关注结果性评价,也就是教师评定的分数,这样局限了学生写作技巧和能力的提升。自新课改以后,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将批阅文章的主角也转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换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开展作文讲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互评方式,从“找错字、改病句、理解文章立意和总结文章特点”进行自主批改活动。学生在接到评改任务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文章中是否有错别字,然后再找出文章中的病句并进行修改,对照教师布置的文本选题和结构要求,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文章的立意,在分析文章不足之处的同时,也要发现文章的优点,并在小组交流中进行讨论。另外,在学生做出评改后,可让其与所评改的文章作者面对面的进行交流,讨论所批阅的评语和建议。教师可对学生做出的最后的评改结果给予把关,确定最终的分数。
一、 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动机。
很多初中生对于“语文是学什么的,为什么要学语文?”这样的根本问题不了解,他们往往只认为,这门主科在考学考试中很重要,可是很难得高分,特别是作文不少人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甚至觉得是一种负担。
因此,教师一开始就必须把语文学习的内容和重要意义给他们,讲清楚,并注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使其显示出来。当学生亲身体会到学好这一门基础学科对这好其他学科所起的重要作用,真正了解它在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意义,他们就会逐渐重视学习语文,对语文产生需求感。
二、 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1.课堂采取“寓教于乐”,多设计有游戏性,有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获得知识,如在教“形声字”这一知识时,我考虑到学这一项知识的目的无非是要让学生识字,辨字,防止错别字,所以在讲授中,这一知识时,我设计了“文字医院”的练习。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改病句知识后,我把病句归纳为几个类型,设计出一些练习题,开设病句医院,让多一个学生都来当大夫,为“文字医院”“病句医院”的“病人看病”,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每一个学生都争当大夫,把病人一一治好后,我问他们:“这些病人经常在什么地方出现。”他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从此以后,在他们的作业簿里,很少再出现这些错字和病句。
2.认真开设语文活动,把语文活动当作正课一般看待,语文活动对学生是一项活泼有趣而有又实用性强的活动,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我除按课本安排的语文进行外,还补充一结活动内容,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生开展普通话竞赛,讲故事,诗歌朗诵,同学向同学介绍一本好书等活动。既活跃了语文课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由于把竞赛带入课堂,多数学生都不愿认输,预先准备,暗自训练,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感兴趣,学习气氛越来越浓。
三、 教学学生“会学”,学得生动,主动。
从教学生学会,到学生会学,这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它是时代的要求和提高学习效果的需要。
1.要教学生会学,就必须坚持多读一一点拨——巧练。多读就是多读,熟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了解。
点拨,就是教师精讲。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能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我在讲《梁宝生买稻种》是怎样根据中心意思的安排选择材料,什么地方详写,为什么要详写,什么地方略写等,指导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这个,以这篇课文为例,在《分马》这课中自己求得“反三”一一分析《分马》是通过运用材料安排详略来表现主题的。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一”,因此,顺着问题,自己求知探索,得出《分马》的“三”。由此而懂得了写一个人,一件事,不应全面面俱到,而应根据中心的需要来选择材料,安排详略,这样才能突出主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获得新的知识,总结出一般规律并真心体验到举一反三的光趣。比较就是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区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知识。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别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记叙顺序,修辞手法的意思,我给他们列出一个表; 转贴于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喻、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
记叙顺序:顺叙、插叙、倒叙
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反复
学生通过比较,一目了然,很快地掌握了知识。巧练,就是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根据《大纲》要求,课文训练的重点,选择精而巧的题目让学生做练习,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能能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知识。
2.要教给学生会学,还要教给学生写作知识的规律。:1教给文章结构的一般形式。例如教学生写记叙文要先写时间、地点、人物;中间写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议论,照应等这三大块。写议论文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步也是缺一不可的。2教给学生了解文章的思路,也就是一件事,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想的,怎样安排的。
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思考深度,写作能力常常是靠课外阅读得到提高的,应多给学生介绍好书,好文章,好报刊,好杂志,指导他们读书的方法。还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一一各种讲座和竞赛活动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参观访问,出版墙报,手抄报等。以此训练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五、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让学生钦佩你,对你产生感情。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1.应试痕迹较为明显,学生写作技巧掌握不牢 在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工作中,始终盯着应试目标,以提高作文卷面成绩为唯一追求。在这样的片面理念指引下,有些教师针对应试的几种类型文章进行所谓的突击巩固,简而言之就是针对几种命题类型的文章进行机械训练,无论考试中出现哪一种类型都能够应付自如,看似学生写出的文章取得了较高的分数,实际上学生的创作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2.教学模式趋于固化,作前指导内容形式不丰 有些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是沿用老一套教学模式,课堂上讲一些作文写作的原则性要求,接下来就让学生进行独立写作。讲评环节读一读优秀的习作,要求学生订正好错别字与病句,这样的教学模式让作前指导的指导作用未能有效体现出来,学生的写作技巧性提升明显滞后。
3.事例缺乏真情实感,拼凑捏造现象较为严重 翻开初中生的作文,相当比例的学生所写出来的文章给人以一种虚假的感觉,所描写的事情、刻画的人物远离我们的实际生活。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能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素材,缺乏生活积累作为写作的基础,为了写出作文而照搬其他文章中的事例,或是拼凑捏造一些事例。
二、强化理念创新,扎实推进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广大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当前制约教学成效提升的因素,对面临的困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在教学措施优化方面下功夫,扎实推进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1.多途径引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 丰富的生活素材是学生写出优秀习作的基础,而学生对生活感知的匮乏将直接导致文章空洞乏味。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尤其是对社会热点、群众关注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其次,笔者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人物、事件进行细心的梳理、思考,并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积累下来,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素材积累水平大有帮助。学生都准备了素材笔记,随时将自己在生活中所发掘到的有价值信息积累下来,通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丰富的感知材料,作文创作中各种素材如同放电影一般在脑海中盘旋,学生可以随手拈来、厚积薄发。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书籍,以及通过电脑、电视等媒体搜集社会生活中的有价值信息,通过这样的积累提高他们对生活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以有效弥补自己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生活范围的狭窄,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增强写作的生活化素材积累效果。
2.立体式开展写作技巧技法指导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既要立足作文教学课堂,还要进行充分的延伸。笔者首先将阅读分析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分析中渗透写作技巧的指导,如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结构特点,选题立意的新颖之处,以及总结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阅读分析与写作技巧渗透有效融合起来,达到延伸拓展的目标。为了巩固阅读分析中的技巧指导效果,笔者还通过续写、仿写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后及时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其次,笔者在作前指导环节运用形象化的载体开展分析引导,无论是下水作文还是选取的范文,其中都蕴含着较为巧妙的构思手法、技巧技法,笔者在向学生出示这些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技巧技法,以及组织学生开展汇报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作的提纲撰写以及构思交流活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作前指导中能够形象把握写作技巧,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信息容量,营造了浓厚的教学氛围。另外,笔者还通过自主评改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技巧的借鉴效果。通过自主评改活动,学生可以对他人作文中的写作技巧技法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在创作活动中引以为鉴,达到取长补短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复习措施
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似乎都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复习计划如此周密,为何复习效果不明显,甚至有的学生经过总复习之后成绩反而会下降?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知识的机械重复,忽视知识的运用技能。
有些老师的复习,仅仅是将初中一至六册的基本课文重讲一遍。小到字词音形义,大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也都一一重讲;也有的老师将基本课文按照体裁分类,然后逐篇细致讲解分析。以上两种复习方法大同小异,教者不管学生以前是否掌握或掌握到什么程度,多是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重复讲授,殊不学生花两三年的都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能在短短的一两个月的复习中完全掌握?教者的愿望不论多少美好,其复习结果是会与之背道而驰的。通过这样的一轮甚至两轮的复习,学生只能获得一些机械的死知识,还是没有把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复习时间越长,学生思维越僵化,钻进了死记硬背的怪圈中不能自拔,哪会有什么复习效果?
二、热衷于知识的专题讲座,忽略了语言的整体感受。
我们有的老师将语法知识、文体知识的复习,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复习,如语法知识的复习分为:语音、语义、词类、短语类型、句子分类、句子用途、修辞等若干个小的课题,教者每节课精讲一个专题,以期达到加深学生理解的效果。从打牢基础来看,这样做也许十分必要;但从初三总复习的要求来看,这样只能是给知识划清界限,不能给学生以整体感知语言的基本能力。这与近年来侧重于考查学生语段阅读能力的中考趋势相背离。初三的总复习,应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语言实际运用中一些具体的问题的能力,是由掌握理解阶段向运用阶段的飞跃。教者所要完成的任务不是继续打基础,而是为学生搭设一架通向运用阶段的梯子,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
三、走进“题海战”误区,迷失学生的主动性
新学期伊始,各种复习资料和配套训练铺天盖地而来。诚然,其中不乏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试题。但绝大多数所谓的配套试题都只是出题者东拼西凑和剪刀加浆糊的产物,粗制滥造痕迹斑斑,大多是一些常见题的简单重复。有些试题甚至根本背离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被埋在这样的题海中,应接不暇,精神疲惫,整天被讲义试卷牵着鼻子走,哪还有自学的时间,更不用谈“广泛的阅读”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丧失殆尽。难怪一些对语文本来还感兴趣的学生,也对语文丧失了信心。
四、强化阅读复习,淡化作文训练
语文中考命题趋势越来越明朗;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两项能力是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绝大多数初三语文老师在制定复习计划时,也考虑到这两项能力。但在具体实施复习计划的过程中,阅读复习往往被得到强化,而作文训练却常常被忽视。究其原因,阅读复习的范围较窄,无非是有限的基本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花大量的时间复习,也许在中考中能碰上几道题,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作文训练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作文水平高低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这些综合素质都是学生长期在语言训练中形成的,非短期训练所能奏效,教者感到无处着手。久而久之,作文训练就成为语文复习中的难题。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性。中考前的语文复习是一个系统严密的过程,更要认真筹划一番。计划应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较为扎实,那么计划应侧重于对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对基本能力加强训练;如果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不是很好,那么计划就应花大力气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笔者认为,在复习语文的过程中,处理好复习各环节的关系,是达到预期复习目的的关键。
1、理清头绪,做一个优秀的“编曲者”。理清头绪,就是要弄清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步骤和方法等。这里只就复习内容略谈一二。初中语文复习的内容,简言之,可归纳为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听说能力、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五大板块。基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文字知识(形声字;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意字;汉字形体的演变等)、词汇知识(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词语的感彩;成语及其运用;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等)、标点符号知识、语法知识(单纯词与合成词;词类;短语类型;病句分析;复句类型;句群等等)、修辞知识(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引用、借代等修辞格)和文学文化常识(包括重要作家及作品,文体知识,古代文化常识等)。对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可理解,会分析,能运用,不必死记硬背名词术语。现代文阅读是对基础知识和学生能力的综合考查,而现代文阅读能力则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泛而灵活的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是对学生古文语感和基本理解能力的考查,因此,作为初中学生,应重视文言文的背诵、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文言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基本理解。写作是对考生综合语文素质的总体考查,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多搜集、多练习。听说能力主要是对学生外在语文素质的考查,但由于条件限制,在现代语文考试中占分很少。但大家平时仍应重视对自己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如听新闻后复述要点,即席讲话或演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