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范文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第1篇: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包含了大量基础概念、理论和原理,它关系着学生生物科学概念体系的建立,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科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核心素养教育模式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改革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促进生物学科教育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生物学科教育中充分运用核心素养教学模式,能够帮助高中生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世界观,还能为生物科学领域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包含了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研究人员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情感、价值观等,还包含了生物科学领域的探究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既要激发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利用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目前高中生物W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高中生物学科教育的发展。

1.教育模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物学科教学都是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听讲,课下重复做题,背诵知识点的模式。高中生物学科中含有很多比较抽象的基础概念,机械化的“填鸭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难完全理解抽象的基础概念,常常同一个知识点换种方式考查就做不出来了。教育模式的落后还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缺乏创新和探究意识,只会做题,实践操作能力低。此外,在我国高考制度背景下,教师的任务重,教学压力大,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和班级升学率高低成为衡量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致使高中教学更偏向于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2.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高中生物学科概念很多,加上“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枯燥的基础知识、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自然得不到保证。

3.部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随着多媒体平台的普及,教师们也开始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但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过去,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水平,只是将过去的板书“搬”到了电脑上,这样的教学课件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探究精神。

4.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

高中生物也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一些生物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但一些学校教学资金不够充裕,没有能力为生物教学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实验用具,缺少硬件设施基础。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只靠教师的描述、学生的联想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看到、听到、亲手操作过才能完成生物知识的内化过程,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的核心观念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核心观念的培养。根据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生物核心观主要是学生通过生物学基础理论概念的学习和自己的深入思考,形成一个基本的生物学科认知框架。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自己要从高中生物教材中提炼生物学科的核心观念,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以满足教学需求。

2.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创设情境是近些年来常用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也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就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来活跃气氛,提出问题。比如,很多古装剧会运用“滴血认亲”的方式来鉴定亲子关系。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电视剧片段,然后询问学生“滴血认亲”是否真的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为什么?美剧中经常用DNA鉴定来找出凶手,那么DNA为什么可以确定身份?如果你是警察,给你一份DNA鉴定报告,你能分析谁是罪犯吗?等等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交流顺利了,教学效果自然就达到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举办生物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

(2)巧设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情境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给学生提供思考方向,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细胞的构成,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什么区别。有了教师的提问,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切入点来解决问题。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或者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成员自己动手操作,共同观察、思考,总结实验结论,找到问题答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能加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谊,促进班级关系的和谐、稳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以引导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克隆技术一直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用相关电影片段如《生化危机》引入现代生物技术,让学生分为两组,辩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继而延伸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社会伦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情感态度,形成对生命科学的初步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生物学科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制约了高中生物教育的发展。因此,高中生物学科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学生核心观念、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理性思维的培养,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生物科学领域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俞红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6(8):18-19.

第2篇: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实验;核心素养

新课改要求下的生物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课程目标中要求的生物概念,还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不仅要会学,还要会做、会用。尤其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更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着重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设计能力,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接下来笔者将从实验过程中搞清器具原理、分析实验现象以及改进实验方法这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如何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核心素养。

一、搞清原理,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原理是实验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只有了解了实验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实验的原理。正所谓“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所要教学的实验内容以及所使用的实验仪器、药品,为学生进行相关原理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完成高中生物教材中“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这一生物实验时,先为学生讲解了这个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实验过程之后再开始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使用显微镜时十分吃力,甚至不懂得如何对光,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操作。针对这一现象,我先利用实验操作之前的一段时间为学生讲解了显微镜的具体原理和使用方法,也对高倍镜和低倍镜不同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讲解。很多学生单纯地以为高倍镜比低倍镜看得更加清楚,应该多使用高倍镜观察实验。其实不然。高倍镜相对于低倍镜来说,放大的倍数更大,分辨率也更高,但是观察的视野比较小。在了解了高倍镜和低倍镜各自的特点后,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就能恰当地选用,也才能更加准确和方便地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实验原理的理解是完成实验操作的基础。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为学生讲解实验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基本属性,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验过程中所运用的原理。通过结合所要教学的实验内容,为学生讲解实验仪器的原理,让学生在理解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分析现象,深化解决问题能力

实验教学的本质也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实验仪器,如何进行实验操作,也应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根据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有效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完成高中生物教材中“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一实验时,首先要求学生培养洋葱根尖,再进行10%HCl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准备完成后,便开始实际的实验操作。有一部分学生按照这一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后,发现并没有取得自己意料之中的结果,不能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便认为自己的实验失败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仔细思考自己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操作,想一想有可能哪一部分出了问题,再结合最终的实验现象,思考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结果。学生思考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结合实验准备过程,得出了以下几种可能出现的结论:漂洗和染色的时间过短、压片处理得不好,也有可能是因为解离的程度不够。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实验分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兴趣,也能增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并能进一步深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进方法,升华创新设计能力

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实验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师可以根据原有的实验方法结合一些创新的思想进行改进,使学生在完成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设计能力。

比如,在讲解高中生物教材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实验时,我先为学生讲解了质壁分离原理,并与学生共同完成了教材中“紫色洋葱鳞片叶”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在学生大致了解了实验原理,并掌握了实验操作步骤之后,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材料或者是实验溶液进行更换来实验。学生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溶液进一步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原理,也运用了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进一步测定某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通过在生物教材中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不仅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有效升华学生创新设计实验的能力。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代教学的主体目标,也是高中教师应当致力于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学习时,应当从实验教学的细处入手,引导学生搞清楚器材使用原理,并搞清楚实验现象,针对实验过程与结果进行实验方法的改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范文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研究现状及定义

1.现状

在知识大量爆发的时代,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已经接受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主流知识”的“核心概念教学”的思想,相应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更是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国内目前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比较和以核心概念为主的教学设计。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

2.定义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家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之上,经过归纳、推理而得出的解释、规律和结论。而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科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生物学核心概念能够充分展现当代学科的图景,它既可以统摄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作用,同时又具有迁移价值,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二、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及熟练运用知识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效活动称之为教学策略。以核心概念为主的教学策略的选择要结合教材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阐述知识的工具,通常以圆形图表或方形图表来表示。它包括概念与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这种概念或命题之间用连线来表明,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一个完整概念图的完成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选取一个知识

领域;(2)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4)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接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二者之间的关系;(5)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理想的概念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概念之间具有明确包容

关系的层次结构;(2)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用适当的词或

词组标注出来;(3)不同层级概念之间的纵横联系要清楚明确。因此,概念图中的概念是不能被单独表征的。

2.科学史教学策略

利用科学史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生物发展史资料为材料,沿着发展的历程,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转变为学生的探讨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总结实验结论,深入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

3.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的自主学习。其原则如下:①积极向上的态度;②各个组员要有责任感;③组员之间要处理好人际关系;④进行反思和评价。

第4篇: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以人为本;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85-01

从1978年以来,高中生物教学就几经改革,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经历了大起大落。高考要考时就教、就学,高考不考时就不教也不用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长期以来,高中的生物教学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靠满堂灌,靠死记硬背那些考点,使本来实践性、趣味性都很强的生物课变得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可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师们必须转变观念,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把生物教学引领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轨道上来。

一、在学生现实生活背景下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这是由生物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在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传统的课堂教育中无“人”,把学生当知识的接收机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生物学研究的是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趣味性和探究性都很强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生物生命科学在社会、生活方面所涉及的面越来越广,它的价值也越来越高。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比如:食品和农业、环境保护、人口问题、疾病与医生、健康与保健、经济活动等都与生物学有关。

英国的生物教材也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1] 。因此,对生物学的教学我们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必须在学生现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下实施教学。这既是由生物学科的特点决定,也是世界科学课程的发展方向。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目的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让学生具备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能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于把人放在了教育的第一位,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人的天赋,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使其都能得到相应能力的提高。

现有的高中生物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由于高考生物所占分数比例较低,使得学生不重视生物课的学习,学校在生物学科的资金投入也相对不足,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根本无法开展,为应付考试,教师长期实行满堂灌,学生则就死记硬背重点、难点,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生物的快乐,逐渐丧失兴趣,对课堂上记住的知识很难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教学中“无人”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能力从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育中处处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善于观察、归纳和总结,具有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良好的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对于中学生物这种科学课程,它具有科学性、过程性、开放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与生活、社会联系非常紧密,非常适合对上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教育学生尊重科学,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记住,这种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主体作用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形式,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尊重科学事实、养成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既然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一些生物现象引人到教学中,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中的核心理论。引人社会上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让同学们从生物学的观念去讨论,比如现今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在讨论中既能训练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又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基本理念中的首条内容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在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其有个性的发展。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有关科学教育的生活目标,如标准A要求:选择科学内容,修改与设计课程,使之适应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其他能力和他们的经历;标准B规定:科学内容必须嵌入各种适合学生的发育水平、有趣和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课程形式[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和能力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能够把新的生物科学和技术引人到教学中,开阔学生的眼界,激起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重视探究的过程,尊重学生的学习感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多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因此施教,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克服疲劳学习,让他们会学、愿学、主动学,从而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是适应生物科自身的特点和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转变观念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开展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实验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1.引言

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实施中的核心任务,而实验探究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促进他们在观察、动手操作、科学思维、识图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标》中提出11项具体要求,其中的许多方面只有通过实验探究才能实现。本文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课堂教学阶段实施生物实验有效性的若干措施,旨在促进学生在课堂实验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设计、动手操作、交流探讨,以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的质量,落实《课标》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目标。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特点及现存的问题

2.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课标》建议开设的实验内容在必修模块增加到了27个,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倡导探究实验,强调实验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具体环节,让他们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形成学习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新课程的生物实验教学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不是讲授生物实验现象及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主动构建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体系。第三,新课程的生物实验教学倡导多元评价,注重生物实验技能的训练。生物实验课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生物实验基本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需要教师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客观地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熟练地进行生物实验操作,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2.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在我省实施了5年,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实验课堂效率低的现象还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不能合理分配实验课堂中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探究的时间。有的生物实验课堂,教师受传统思想的限制,以教师为中心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实践时间;有的实验课堂教师放弃应有的主导地位,什么问题都交给学生自主探究,造成教学目标流于形式;二是实验课上还存在着不少学生对实验目的、内容、操作步骤不明确,课堂纪律涣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三是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现象的记录;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只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分析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在近年的生物实验会考中,仍然有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实验课学习效率低,而表现出对实验考察的畏惧心理,甚至认为抽到考显微镜操作就是倒霉的事。可见低效的实验教学,连最起码的显微镜操作都没能让学生充分掌握,更不用说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了。

3.生物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3.1多途径反馈评价机制是实验有效教学的保证

实验课上授课教师要及时完整地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是不现实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自评是促进学生自我监控,对本节实验课操作过程性反思和进一步规范实验操作的有效途径;互评能够让他们互相学习交流,有所分析和借鉴启发。同时可以委任学习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组织评价并成为小组实验的“顾问”。这样既提高了小组长的学习热情,又能通过组内的同伴互助学习促进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帮助教师把握课堂实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多途径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重新审视实验思维和实验操作。而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的关键是“把目标和评价标准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和结束时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即实验开始前明确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哪些行为结果,实验结束时应该呈现哪些实验结果。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针对性地设计实验课堂评价表,对课前准备、实验设计、仪器药品使用、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结果记录等环节进行过程性评价,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落到实处。

教师在实验课的巡视过程,应积极参与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支持与辅导;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观察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和实验结果。多元评价能激活实验教学过程,让学生能集中精力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和实验结果。实践证明,实验课堂上实施具体的评价标准,进行及时的多元评价能够有效提升实验完成效果。课堂多元评价比教师扯着嗓子维持纪律,强迫学生认真实验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评价制度下,学生在实验课结束时呈递的有效实验结果的数量明显增加。

3.2多起点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学生实验,不单是通过实验结果来证实课堂知识,也不单单是为了学会某种仪器、器具的使用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培养研究生物学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用课本中的实验步骤生搬硬套,教师应该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个处理的意义,以及各实验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精心设计一些新颖独特、多起点、多层次的问题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解决实验问题。要让学生既要知道实验方法怎么做,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观察植物细胞的DNA与RNA的分布这一实验中,可以针对实验原理、实验的选材和实验步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1)甲基绿和砒罗红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一定浓度盐酸处理样品?(3)为什么口腔上皮细胞要浸润在0.9%的氯化钠溶液中,而不能用清水?这样让学生边动脑边动手,做到手脑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同时课堂提问与个别实验辅导要顾及实验室内每一个位置的学生,正视实验课堂中学生的情感需求,绝不能有“被遗忘的角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关注到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在实验课中受到任课教师的辅导与交流而失去实验兴趣,学习动机减弱,实验效率不高甚至无法提交实验结果,导致无效学习。另外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是否善于进行正确、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是生物学实验能力的重要表现。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和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是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质壁分离实验中,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按要求做了,却没有看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该引导这些学生寻找原因:引流方法是否正确,洋葱表皮细胞是否浸润在30%蔗糖溶液中?是否蔗糖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取材时是否把洋葱表皮细胞扯破?是否由于视野太亮、反差过小而未能看清?是否取到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等等。经过教师的启发,促进学生不断查找产生误差的原因,纠正改进操作方法,直至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3.3注重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实验思维是实验课培养的重要目标,而探究实验就是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创设条件把教材中较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的同时实现了探究方法和探究思维的训练。例如,在“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一节中,如果按照教材设置为验证性实验,很多能力较强的学生实验速度很快,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得到实验结果。转换成探究性实验后,我没有事先告诉学生桌面上样品的成分,而是告诉他们在三份液体样品中分别有稀蛋清、葡萄汁、淀粉溶液,要求他们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实验思维,先用双缩脲试剂把稀蛋清与其他两种糖类分开,再用斐林试剂把葡萄汁和淀粉溶液区分开。这对于刚开始高中生物实验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事实证明,把验证性实验转换为探究性实验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4.结语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基本方法。高效的实验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将手、眼、脑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了感性认识,深化了理论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生物实验获得生物知识、认识生物规律、形成生物概念,提高各种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教师实验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学生实验预习的引导与监督,充分的实验器材准备及学校的实验室配置,等等。本文仅从课堂教学的管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等方面对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析。教师在实验课准备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把握好课堂实验教学,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陈伙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北京:教育研究,2007,(6).

第6篇: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现状 策略

当前正值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全面试点和推行,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已经开始接触新课程的理念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生物课堂已经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笔者通过多年对高中生物教学的经验总结,阐述了高中生物课堂中现状,并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出应对策略或建议,以飨同行。

一、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一)师生交流流于形式,缺乏思维深度

从教学现状看,许多教师主观上希望强调与学生的交流,但由于未能对学生的基础进行准确的把握总是流于形式,在课堂上未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在课堂中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会比较肤浅,更谈不上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把教学目标窄化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巩固。

(二)探究教学过于程式化,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教师在组织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误区:(1)探究点偏离;(2)探究程式化;(3)探究泛化;(4)动手实验=探究式学习。从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来看,较为突出的是前二个问题,教师常会因抓不准值得探究的问题而发生探究点的偏离;而探究教学出现程式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太过于追求一节课中各个探究步骤的完整,使探究过程在课堂中往往比较匆忙,学生像游客走马观花,未能收到应有的探究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效率较低,缺乏有效的组织

在许多生物的公开课和优质课评比中,常能看到教师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但从组织成效看,真正高效的小组合作却很少。反观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一些教师观念有误,似乎为了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而特意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把这种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这样的直接后果是:由于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有效训练,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加上合作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较难把握等原因导致许多合作学习活动显得比较生硬而肤浅,成为了一种摆设,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二、应对策略

(一)重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反思教学活动的全过各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强调通过丰富的生物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面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其实这也反映出生物教师的“教学境界”。在当前生物课堂里,许多教师把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当作教学的一切,这样做是很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生物学的学科思维的,其实若能围绕一些知识点教师常能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如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科学史实和科技新闻、生物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生动手进行一些生物实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或者在课堂里围绕某个学生关心的生物学命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辩论(如到底能否支持克隆人类的研究等)等,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动性,又能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多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加强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开展有成效的生物校本教研活动

抓好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要重视研究和制定教研组的详细发展规划,根据生物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实际,善加压力,为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目标和动力支持;(2)生物教研组长要重视帮助每位生物教师确立明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重视发挥组内名师和骨干教师等的帮教作用,发挥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合力;(3)重视设计和组织好每次生物教研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分工、有讨论、有总结,建立有良好合作氛围的生物团队。

(三)致力于提高生物探究教学的成效,避免程式化

探究学习应成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中如何才能组织好生物的探究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使教师正确认识探究学习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不能仅为追求探究而进行探究教学,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探究学习是学生养成生物科学素养的必要途径。

第二,因地制宜,围绕教学重难点问题,尽量设计一些利于学生实施的生物实验、调查、考察等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探究活动设计的泛化和探究点的偏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现象和问题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科学实践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意识。

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探究学习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要重视二个转变:一是改变课堂教学的目标观,即要把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转变为让学生产生新的疑惑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二是改变问题教学的顺序和方式,即要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强调对合作学习组织的训练,重视提高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对合作学习技能的训练和合作交流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通过训练,使学生将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形成一种默契,训练时应坚持“由易而难,由意识到行为,循序渐进”的原则。

其次,要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形式,在人数上一般以4人~6人为宜,在组员的组成基本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基础上,既要保持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同时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变换学习小组,使学生学会与不同个性的同学进行合作和交流。

第7篇: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实验 外植体 接种 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把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核心任务,因此,如何落实这一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华盛顿图书馆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2];同样,我国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3],由此说明,行动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基于此笔者以实验 “外植体接种”为例,浅谈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实验内容与操作分析

1.1 实验背景与内容分析。“外植体接种”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3“的组织培养”中的重要环节[4],其内容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植物的组织培养[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技能,其过程主要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及其灭菌、环境消毒、外植体消毒与接种、培养与观察以及进一步诱导操作等,对实验环境要求严格、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较高,目前主要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理论课上,尽管教师采用图片、实验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其结果是学生机械地记住了相关的术语,但并未能深入理解以及建立起相关知识的联系,不利于将知识进行拓展和迁移。通过实验活动的方式进行,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深入地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无菌技术、理解植物组织培养原理。

1.2实验操作及其分析。该实验目的是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无菌技术;体验“外植体接种”的操作;理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实验前师生互动、认识和分析实验器材,为成功操作做好铺垫。实验器材包括消毒剂(无菌水、70%酒精和10%NaClO溶液),实验器具(固体培养基、三角瓶、无菌吸水纸、酒精灯、封口膜、镊子、剪刀、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新鲜的未开花的嫩枝叶)。师生互助、外植体的消毒和接种进行演示,以避免学生盲目操作和获取正确的实验技能。

在明确环境消毒的方法后,学生两人1组、体验操作:用酒精对双手和操作台消毒点燃酒精灯外植体消毒(具体步骤:清水漂洗、酒精消毒、无菌水冲洗、次氯酸钠消毒、用无菌水漂净、无菌吸水纸吸水)器具灭菌(灼烧镊子、剪刀并于置物架上待冷却)外植体切割外植体接种到三角瓶中(整个过程在酒精灯火焰旁边进行)清洁工作台,熄灭酒精灯。

2总结操作、成果展示,知识、能力和情感从中升华

2.1总结操作、交流讨论,问题拓展,智慧由此而生。学生对接种的结果充满期待,希望自己的实验不染菌并迅速脱分化,在教师建议下,各组相互观察、交换意见。交流后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但教师并未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尝试解答,将确有困难的问题整合板书:①对外植体消毒时,为何需严格控制时间?②漂净的外植体,为何要用无菌吸水纸吸干水分?③嫩叶外植体为何多处刻伤? ④外植体与培养基应怎样接触更有利于脱分化?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问题,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收集资料,最终解除疑惑。

2.2样品展示,深化知识理解。由于外植体诱导愈伤约一周以上方能观察到结果,因此教师请课外兴趣小组展示2个月前的组培样品:外植体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诱导丛芽、丛芽诱导生根、再生植株,以及被污染感菌的样品。在观察中,兴趣小组成员的解释,进一步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对植物细胞全能性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后认识到:外植体接种成功与否,与外植体的消毒和器材的灭菌密切相关;而外植体脱分化是否良好,培养基中植物激素浓度的配制比例是关键。

3教学后记

本节课围绕体验“外植体接种”的环节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亲历实验操作、发现问题、交流讨论解决疑问、展示成果与欣赏的一系列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批判性地获取、深化、拓展和迁移知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与表达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从活动中,学生感悟到生物科学技术在科研、农业生产及经济等方面有重要价值,促使他们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总之,在生物教育教学中,运用实验做基础,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认知能更好地内化,并为他们合理地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为将来进一步学习与步入社会做准备,这正是生物科学素养基本的含义。

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朝夕就能实现,需教师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了解学生,利用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可能排在首位的特点[5],利用生物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获取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中树立科学的精神与态度,生物科学素养在其中必将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5.

[2]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30.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第8篇: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研读教材,合理加工

(一)研读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大纲,准确理解核心知识和核心概念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加强核心知识、核心概念”的观点,新的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科学领域中的核心的基础内容,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就是教材。因此,课程改革理念强调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因此,要设计好教学方案必须要反复研读教材、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大纲,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准确理解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

(二)挖掘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对生物教师来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课本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有哪些联系。

二、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类在认知过程中, 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现代思维科学认为: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开始, 是学习的起点, 是发明创新的前提。近代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诚然如此,科学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研究,并最终获得突破的,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

在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的答,而忽视指导与培养学生的问,学生根本没有按自己的思路去思考、提出疑问,只是被动地等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在回答问题时还努力去遵循老师的意图和思路,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学生越学越不问,越不善问,越不敢问。鉴于此,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设疑。其次,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适时选取一些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或与现实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事例来充当问题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层次、多侧面的对材料进行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并勇敢提出问题,成为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最后在问题的发现、探究中牢牢掌握新知识。

三、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

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微细结构多,这就决定了生物课的教学也应灵活多样,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交叉并用,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了生物课堂。多媒体教学能够融声、形、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优点,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知识,已成为现代课堂教育的潮流。

在课堂上,多媒体可将抽象的的概念和理论通过图片、模型、动画声响等手段栩栩如生地展示给学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降低了所授知识的难度。例如: 在讲 DNA 双螺旋结构时,利用动画效果制图进行讲解,形象直观、清晰易懂,远远胜过了纯语言讲授。再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依照课本图示逐步进行文字讲解,耗时较多,而学生也需要借助想象才能似懂非懂。有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只需插入一段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光盘动画,短短几分钟就可让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及时小结,升华课堂教学

(一)注重反馈的及时性

及时反馈可以借助存贮的深刻印象有效提高强化学习效果的作用;反之,在期望中漫长的等待,最后会产生绝望和淡忘,同时又会被新的学习活动所冲淡,所以对学生的提问、讨论、作业、检测和其它学习行为都要及时作出反馈。难怪加涅说道:“在获得新习得性能的过程中,频繁反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程序教学法也非常强调对程序中每个“框面”的反应进行确证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突出反馈的个性化和主动性

学生一方面以在继续学习中获得先前学习行为成功的喜悦心理作为反馈的方式,另一方面应在分析和纠正自我错误中获得一种能力,使他们能消除失败所产生的心灰意懒,并且在失败中登上成功的彼岸。不少学校将典型错误探究引进课堂、建立错误档案等做法,都值得借鉴。

五、结论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资源因素的影响,没有很好领会“以学定教”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还是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不注重引导学生对一些生物问题解决办法过程的探究,课堂效率还不高,学生的能力培养更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金明森,高中生物课改反思[J].中国-东盟博览,2012/08

第9篇: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范文

关键词:生物;改革;目标;角色;地位;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对学生进行科学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生物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执行者和推进者,必须转变教学方式、理念,必须遵循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顺应时展的需要,重视和突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正确认识课程目标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物学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不是唯一目的,而是建立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形成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开发学生智慧相统一的过程。尤其要注重观察教师是否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包括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加工、利用能力,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的习惯、能力和技巧,主动参与、与人合作、汲取不同意见作决策的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评价、处理和解决个人和社会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科学与技术、社会相互关联的态度和价值观。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同时,新课程目标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这些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对生物教育价值的追求。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从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来看,纵向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横向是学习、探究和练习。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新课程生物教师及时作好角色的转变,担当引导和参谋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注重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再仅仅是教科书,这就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变化。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面对新课改,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杈威向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转变。从知识的传递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核心特征。

三、重新审视学生地位

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主动、合作、探究”。其中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技能的发展、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等多重任务,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三位一体得以实现,因此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成为生物学学科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的先开始概念、规律学习的方式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重在“做”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通过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模拟体验、社会调查等活动,积极主动去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由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学生也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教学过程要成为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动脑筋思考的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经历“做”的过程才能深刻理解所要学习的概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重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探究的水平,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测量、分类、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培养学生对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表达与交流、预测、推论和假说以及从事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注重教学方式变革

1.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常规,包括实验常规、听课常规、看书常规,作业常规;二是结合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指导学法,如把观察与思考的联系,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形成点、线,面、网结构化的学习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推理的方法:用辩证唯物观去认识问题的方法等。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