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竞技武术论文范文

竞技武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技武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竞技武术论文

第1篇:竞技武术论文范文

1运用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1.1活性污泥法

微生物类型非常多,不一样的微生物它们的特性是不一样的,按照它们自身的特点可以分成很多的去污措施。利用微生物的喜氧性使水和污浊物分开,这种微生物可称为有生命的去污剂。接下来介绍具体的去污措施。在受污染的水里面有很多化合物,此类物质是很多生物的食品。将大量含有氧气的空气注入被污染的水中,水中的各种微小生物迅速地得以繁衍,与那些被污染了的有机化合物一起漂浮于水面,其中喜氧性微生物将水中溶化了的有机化合物作为食物,不断地繁衍增多,水中被污染的有机化合物最后消除,将处理后的水与漂浮物分开。

1.2生物保护膜法

这也是利用微生物喜氧性进行污水处理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进行微生物保护膜的挂膜。在生物滤池中投放滤料,使那些喜氧性的细菌和大量的真菌粘附在过滤性的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带粘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在生物滤池中微生物保护膜与水充分接触,溶于水中的被污染的有机化合物被微生物保护膜吸住,变成了他们的食物,被污染的水得到处理。此措施在当前阶段的应用非常普遍。

1.3天然微生物处理法

大自然里面有许多的微生物,通过它们来治理污水效果非常好。人们可以建立大小合适的生物塘,把土地合理的的处理,在其附近布置围堤等,借助里面的微生物来实现污水处理的意义。主要是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生物塘中各种菌藻通过光合作用提供大量的氧气,用以溶解有机污染物,这些被溶解的有机物成为好氧微生物的食物,从而达到污水的净化。生物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建设投资和运转费用低、维护和维修简单、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无需污泥处理等优点。

1.4厌氧生物处理法这是利用

一些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不需要氧气就能将水中的有机底物降解进而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的有机污水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分为酸性消化和碱性消化两阶段。在第一阶段,在产酸菌分泌的外酶作用下,大分子有机物变成简单的有机酸和醇类、醛类氨、二氧化碳等;第二阶段酸性消化的代谢产物在甲烷细菌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甲烷、二氧化碳等构成的生物气体。这种废水处理能耗少,是一种低成本的废水处理技术。它是一种将废水处理与能源回收利用相结合的技术,十分适合废水浓度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部门使用。

2生物技术应用于废气净化处理

现在较为常用的废气净化方法主要有:利用微生物进行过滤法、利用微生物对某些废气的吸附法,还有微生物洗涤法。通过微生物开展的废气处理工作和之前的处理措施比对来看,它的优点是所需的资金较少,而且不存在危险,不会生成垃圾。它指的是结合废气的特征和微生物自身的独特性,借助吸收以及过滤等步骤开展的处理工作。吸附法主要是含有胺、酚、乙醛等污染气体通过微生物时,它们会将气体吸附,净化效果非常好。而过滤措施指的是当有气味的气体经过生物体的时候,它们就对这些气体分解。

3生物技术应用于固体废弃物处理

所谓的固体废物具体的说是在开展生产工作时生成的废弃物质,以及生活产生的废弃物质和水净化生成的污泥等。当前我们常用的处理措施有三种,分别是积聚,深埋以及焚烧。对于第一种来讲,它是最早使用的措施,当前已经不再使用了,这个措施的缺点是它的占地规模很大,由于很多的废弃物制聚集到一起,也会生成难闻的气味。对于第二种来讲,它指的是先确定一个场地,然后挖掘出坑洞,将废弃物制放到洞里面,再在上面盖上一层土,这时在封闭的区域之中,物质就会发生各种反应。除了盖上土之外也可以在上面开展建筑工作或是种植植被等。对于焚烧来讲,它具体指的是将废弃物品加以高温,不过此措施在开展的时候非常耗费资金,而且面对后续的污染现象。我们可以将废弃物质中的有机物获取出,将其变为肥料,这样不但能够节省资金,还能够再次使用,不论对于生态亦或是农业发展来讲都是很有帮助的。

4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污染修复

所谓的微生物修复具体的说是通过微生物自身的代谢活动把生态中的有毒成分去除的一种科技,当前常用的措施有三种,分别是增加透气数,补给营养,添加生物群。通过微生物本身独特的生命活动治理环境,把自然界中的有毒成分去除。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在利用该项技术的时候都是参考国外的案例和工艺等来进行的。在经过长久的发展滞后,获取了很多成就,不过却很少涉及理论方面的内容。最近几年,该项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此时的修复内容也增加了很多。除了之前使用的修复技术之外,目前还使用了植物以及真菌修复等措施。能够利用生物修复科技的区域非常广,结合具体的处理环境可以分成很多种,比如土地生物修复、堆积物生物修复、用水生物修复和大海生物修复等;而按照参加者的具体状态又可以分成自然界生物修复和人为生物修复,人为生物修复又包括原位置生物修复、移动位置生物修复和运用器械帮助生物修复。

二结束语

第2篇:竞技武术论文范文

原产于中国的茶叶C.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Var.assamica是山茶属植物中最具世界性经济意义的作物,茶树与属于热带植物的咖啡和可可有所不同,无论在温带或寒带都可生长,从南纬33度的南非共和国以北地区至北纬42度附近格鲁吉亚共和国高加索山区都有引种栽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茶叶的出口贸易量迅速增长,由70年代的55.5万吨猛增至1994年的101万吨。到2005年预计将达145~150万吨。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国之一,1995年全国茶园面积111.54万公顷。全国茶叶产量55.7万吨,茶叶也是云南省的重要产品之一,1995年全省栽培面积为16.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14.7%,年产量6.41万吨,占全国11.5%,居全国第四位,茶农120万户,年产值6.2亿元,加工产值4.2亿元,是农村的重要产业,而且存在巨大潜力,因为在现今世界上有40余个国家出产茶叶,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拥有众多的品种及制茶方法。云南省更是得天独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省内分布的许多民族都有制茶、饮茶的习俗,值得大力开发、挖掘。

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关于对茶叶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有关神农氏的传说"神农为民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原为药茶,而非嗜好品。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已有了有关茶的文字记载,在三国时代(公元222~280年),茶已开始成为日常的嗜好饮料。到了唐朝时,茶已相当普及,唐朝元年陆羽所著《茶经》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作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陆羽也被人尊为"茶圣"。

关于茶的原产地有种种说法,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茶出自高原的东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带,最早被看成是一种药茶,后来,逐渐繁殖到内地,一是顺黄河而下,二是顺长江而下,到公元3世纪,已普及到民间成为嗜好品了。进入公元8世纪,茶叶已成为农家的专业或副业而大面积种植起来。公元8世纪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侣引入日本,17世纪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1788年传到印度;1869年进入斯里兰卡,1833年已广泛地被移植到俄罗斯等国家。在云南,有一条始于唐代,从云南西部经、印度到中亚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是中国西南与中亚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同时茶也一直是内地与地区的大宗贸易货物。

与茶叶近缘的同组(TheaSection)野生种类,据载共有12种,5变种,大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其中不少种类当地百姓长期采制作茶饮,如贵州普百县的"炒青茶"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红河一带的"苦茶"为厚轴茶,凤庆、大理一带的"野?quot;"感通茶"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时,就曾记录为"感通茶"的采制工艺。

据现代药理研究,茶叶内含物主要有维生素、蛋白质、咖啡因、茶碱、茶多酚、单宁、挥发油等,其中茶碱、茶多酚有强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过量摄入对健康不利,目前国内外都在对降低咖啡因的含量进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强、对人体刺激小的优质保健茶。

二、中国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属植物中另一类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作物,在中国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还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国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几种,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红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广东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腾冲的红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腾冲的红花油茶就是一种优质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会逐渐减少,而茶油作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食用油,市场需求会逐步增加。油茶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还可以作为肥料、杀虫农药。目前,对油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育种、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营养成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时还可将油茶的栽培与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为山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属植物另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方面是观赏花卉,现代的人工栽培范围遍布中国长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传统上作为观赏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属植物均是山茶组(Sect.Canellia)种类,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称"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现"山茶"的名称,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彦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晋《群芳谱》中都有对山茶形态、分类、用途及栽培的详细记录,历代文人对山茶也有许多题咏。

约在公元7世纪初,茶花传入日本,并于18世纪时传入欧美,目前栽培品种已达1.5万余个,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庭院观赏花木,而且有的国家进行大宗的商品化生产,作为出口创汇的物资之一。

云南山茶虽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隋唐开始,宋、元、明以后渐盛,但地处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国知道较少,云南山茶的学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纪中叶,但到20世纪后半叶才引起各国园艺学家的重视。云南山茶花大色艳,花型变异较多,极具观赏价值,而且野外分布较多,常易形成自然杂交新品种,如腾冲野生红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杂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区别的新品种,90年代初由腾冲县城建局组织了对红花油茶林中自然杂交新品种的鉴定,经专家仔细研究后共评审鉴定了62个云南山茶新品种。1995年又从昆明震庄国宾馆的栽培品种中鉴定出10个新品种。我国茶花育种应发挥我国茶属众多的种质资源优势,进行种间和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出我国特色的茶花新品种。目前对新品种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芳香茶花:用有香味的茶属植物杂交,形成有香味的茶花品种,如美国已培育出的"香粉红"Fragrantpink,以及"辛迪玉桂"CinnamonCindy等多个具有香味的茶花品种;

2.不同茶色茶花的选育:茶花的花色仅有红色(从粉红、银红、桃红到深红)或白色,60年现了黄色的金花茶,以后又发现了20多种开黄花的种类,但黄色花的花型较小,花瓣较少,观赏价值不太高,目前国内外正在将黄色花的种类与茶属其它植物杂交,希望能得到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黄色品种;

第3篇:竞技武术论文范文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明确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的理念,明晰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体系,对现有环境设计的改造———与现实环境的结合,以普适设计为设计核心,结合校园现有的各类环境,突出校园环境的特点与功能区划,包括利用并改造现有的软硬件设施,达到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包括教学楼、生活区等环境的各种普适设计,尤其针对软环境设计的研究。依据不同的校园功能区域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方案,构建校园无障碍软、硬综合环境(建筑及其附属物、公共设施、导向系统、声光电控制系统、网络系统等);并依托原有硬环境设计,充分发挥无障碍软环境的视觉导向作用,对视觉、听觉和语言能力损伤等感官损伤人群,在设计中要能够建立足够多的交流媒介确保所有人可以通过沟通系统获得信息及自我表达。对使用手、手指上有局限的人,在对调节装置及硬件的操作中进行设计,确定设备和控制装置的位置,使它们在轮椅上或者身材矮小的人能够方便使用。而对活动性损伤的人群要在空间和交通系统中进行设计,保障他们的通行以及通道对于所有人都能方便且安全地从地段周边到达并且通过建筑所有区域。同时弥补不足,加强并突出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在均衡校园软硬环境整体化设计中,进一步加强软环境设计,突出校园的特色,体现校园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博爱”的文化本质,凸显独特的校园文化设计理念,更好地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在大胆创新和标新立异之间取得平衡。同时,在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中,充分了解校园各类适用群体行动特征的分类,以及各种非安全环境因素及非导向环境因素,在校园建筑外环境、道路、室外坡道、台阶及其扶手、停车场、广场等区域选择适合的造型、色彩、表面细部处理以及材料,最大限度利用场地的环境潜力来达到设计效果。例如将校园设想为曲线和点两种类型的空间组成,线在校园空间里为行人或车辆流动提供条件,这不仅要求便于驱车或步行,而且能有助于引导人们在行动中确定方向和寻觅途径。线包括穿越校园的一系列人流或车流的路线网,点是指在路线上提供人停留的一些结点。充分体会每条线和每个点的不同功能、尺度和特性,充分体现我校具有特点的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完善校园无障碍整体环境设计

在研究校园文化整体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普适设计”、“无障碍”、“环境”、“导向系统”等前沿设计理念,对校园软硬环境进行分析,加强校园功能区域的划分与融合,从信息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角度分别进行研究;在深化现有校园无障碍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校园无障碍软环境建设,特别是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多媒体导向系统设计、信息交互系统设计、硬件设施的设计与使用规范;南京特教学院校园文化核心是博爱塑魂,办学理念中突出了特色立业,加强校园文化的广泛性和认同度,有效提升我校校园文化与特色体现公平教育、特色办学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对于学校办成具有示范性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有着促进和提升作用,将办学理念和文化特征通过软环境建设转变为随处可见、可听、可触的,普适于残障人群和普通人群的无障碍的校园文化环境。各种生活舞台上的人群;有视觉和听觉损伤的人;轮椅使用者和有其他肌体差异的人;以及所有在紧急情况下的人。应利用现有的校园无障碍硬环境,结合软硬环境的整体建设,需要进行综合的,从信息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角度分别进行研究设计。

三、结语

第4篇:竞技武术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对证券经纪业务的困境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券商要走出困境应树立品牌、走专业特色的道路。

关键词:证券经纪业务经纪人

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证券经纪业务的暴利引发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一方面加快了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券商发展的不确定性,甚至生存危机。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会员部统计,2002年128家会员平均亏损1534万元。形成券商经纪业务这种惨烈状况的原因,除了市场周期的影响外,笔者认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业内外的恶性竞争。因此,分析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竞争的形成机制和后果,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证券经纪业务陷入困境的根源剖析

1恶性竞争

券商间竞争的状况与动因价格大战。券商之间的价格大战是竞争的主要形式。在2002年5月1日实行浮动佣金制之前,我国证券交易佣金管理制度是固定佣金制。所有券商都十分重视核心价值客户,认定这20%的客户为他们创造了80%的交易量。由于各券商提供的服务没有较大的区别,除了通道服务外,都是通用信息传递,咨询无特色。因此,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手续费打折。因有价格管制的存在,佣金的总体水平还是稳定在券商的保本点之上。浮动佣金制的出台,对价格大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中小券商希望以此为契机,抢占市场占有率,于是出现了“零佣金”口号,价格大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免费午餐。为了留住客户,各营业部提供了不同程度的以免费午餐为主的一系列生活服务,这笔开支在暴利时代或行情火爆的时期,对营业部来说是一笔小数,但到了行情清淡时期,占到了营业部经营费用的5%~10%,是营业部的沉重负担。装修攀比。以豪华装修为主的硬件比拼成为不少营业部打出的星级服务旗号,一般营业部都有500万元左右的固定资产和递延资产,每年的摊销压力非常大,占到营业费用的20%左右,加上每月的房租水电费等刚性成本,行情低迷时,自然要亏本。政策法规上走钢丝。有关法规明确规定营业部不准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不准自行受理客户资产托管业务。但还是有不少营业部铤而走险,通过三方协议的形式变通进行。

导致竞争不断升级的原因有:券商无系统和明晰的市场竞争目标,利润不是公司唯一的经济目标,不能在利润平衡点达成妥协。券商往往是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两项指标都要,时而重视前者,时而重视后者。企业数量过多。全国130多家券商都想分切已经饱和的大蛋糕,但第一名市场占有率不超过10%,前30名市场占有率之和不超过30%,在市场占有率上并没有形成垄断地位。大券商有资本和管理资产规模的优势,但在品牌认同度上没有优势,提供的咨询服务也无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过多的竞争者在同一市场上,竞争无法达成妥协。客户的需求同一性太强。客户的投资主要不依赖于券商的个别研究产品,而是对消息和政策的把握。券商用品牌竞争代替价格竞争的难度很大。

2产业选择

一个新兴产业诞生后,许多进入者便开始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市场地位或市场影响力,便开始了彼此之间的自由竞争。产业发展选中竞争者(选中者)还有下列原则:其一,成本越低退出越晚;其二,效率越高被选中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优秀的企业、优秀的券商应该留下来。那么,在产业的自由竞争中能确保优秀的企业都会永远被选中吗?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那些有创新精神、效率高、为广大客户所喜欢的企业,但很多都消失了,而那些保守、低效率、高成本的企业却因种种原因生存下来了。

因此,没有节制的恶性竞争对产业的发展是有害的,过度竞争就会使券商没有实力来进行创新。过度竞争还可能诱使券商在政策法规上进行博弈。因而竞争需要管理部门和竞争参与者共同修订规则,以求得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壁垒保护

在我国证券经纪业发展的初期确实存在暴利,使暴利消失的力量除了业内的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外,还有行业之间的资本及经营者转移,研究经纪行业的健康发展还必须研究行业之间的相互影响。暴利或超额利润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对于新的进入者有门槛和壁垒存在。根据经济学的贝恩定义:在某些行业,必然存在某种类型的进入限制,使得其他企业不能利用有利的市场状况,结果是系统性的利润大于其他行业,进入壁垒是企业获得超正常利润,不受进入威胁的因素。现阶段我国证券经纪业进入的门槛还相当高,这也是当前许多券商处境艰难、但还能生存的原因。

5暴利消失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证券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这种壁垒也在慢慢冰释,社会环境又在从另一个方面对证券经纪业的超常利润进行侵蚀。

这种超常利润的消失过程规律,在西方经济学中称之为租金耗散假说,许可证制度使先入者或在位者获得了一种租金,竞争使得租金趋于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把这一过程描述为产业利润的平均化过程。资本的属性是追逐利润,行业间的资本转移会使利润在行业间趋于平均化,即社会资本得到水平大体相同的利润。行业间的不同资本或资本代表人进行反复的较量,最后或合作或替代,分享了这些超额利润。

因此,业外的资本和其他市场参与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证券经纪业务的竞争,必将使该行业的利润水平降至行业平均水平。因此,传统的券商必须寻找新的利润空间和赢利模式。

二、证券经纪业务发展的整体趋势

面对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所带来的冲击,券商的高利润时代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转型和更加激烈的专业化竞争,目前的同质性金融服务与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经纪业务的竞争模式由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过渡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客户需求趋于个性化、复杂化,证券经纪业务将经历从价格竞争到产品竞争再到服务竞争的变迁。在服务竞争阶段,营销和服务成为核心竞争要素,各主要券商在前期积累的客户服务经验的基础上,纷纷建立起健全的客户服务体系和客户管理机制,从而为主要客户提供系统完善的服务。

营业部由交易通道向金融超市转型佣金市场化及进入壁垒不断降低给传统的营业部模式带来严重挑战,营业部作为交易通道的价值迅速下降,而客户对交易的安全、便捷性及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要求却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营业部由传统的通道提供者转变为客户资源开发和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综合性、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同时,营业部的存在模式也将发生转变,由中心营业部、证券服务部、技术服务站、网上交易服务站等服务网点组成的虚实结合、层次多样、布局合理的立体营销网络组织将取代单纯的营业部模式,成为经纪业务营业机构的主要形态。

以证券经纪人制度为核心的营销组织模式日益成熟证券经纪人负责市场开发和客户维护,是证券经纪业务与客户接触的第一线人员。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券商在经纪业务中必须注重客户资源开发和维护,这就使得证券经纪人的地位日趋重要。西方券商借鉴了保险人制度的成功之处,普遍建立了相当完善的经纪人制度,通过经纪人为客户提供财务计划书、为客户投资交易各种金融工具提供便利、提供及时的金融信息资讯、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提供投资组合等高质量的经纪服务。随着我国券商在经纪人管理机制、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方面的探索日益成熟和深入,证券经纪人在券商今后的经纪业务中将会逐步承担现有证券营业网点的职能,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客户关系管理将成为客户服务的重要手段客户关系管理就是在理解不同客户、不同需求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它是通过优化的管理方法对客户进行系统化的研究,通过识别有价值的客户、客户挖掘、研究和培育,改进客户服务水平、提高客户的价值和忠诚度,同时达到缩减成本、寻找新的市场和渠道、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目的。为使对客户的管理逐步迈向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很多券商正在努力开发和建设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期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三、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利润平均化凸现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在经历过价格战的阵痛之后,我国券商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管理模式,并通过流程重整、技术革新实现低成本扩张。

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重组与经纪业务职能转型相适应,经纪业务的管理模式开始转型,对传统经纪业务实施流程再造,实施以客户、市场为导向的流程管理将是证券经纪商的又一发展趋势。具体而言,业务流程的重组包括客户资源开发流程、客户维护和管理流程、产品供应流程等内容。客户资源开发的核心就是要充分重视客户需求、进行营销观念的创新、形成业务特色以达到获得客户资源、吸引增量客户的目标。客户维护和管理流程则要求根据客户交易行为特征来细分客户群,对客户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的维护和管理,让客户满意并留住客户。产品供应流程则为目标客户提供更多真正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务流程重组将有效延伸经纪业务价值链,证券经纪商的投行、研究、理财等各业务部门与经纪部门之间的联系得到有机整合,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经纪业务也将由单纯的通道服务向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产品、理财产品以及咨询产品的综合转变。

集中交易模式将逐步取代分散交易模式传统券商经纪业务基本上是一种基于营业部的分散交易模式,每个营业部相互独立、不仅公司资源难以利用、成本较高,而且风险难以控制。推行集中交易模式将各营业部的后台系统统一起来集中处理,为证券经纪商构筑一个整体的交易平台,改变证券经纪商内部营业部相互分割的经营形态,各营业部共享各种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同时集中交易也将改变营业部的功能,使其由交易、清算、托管、营销于一体的功能定位向营销、客户服务的服务中心转变,并大大降低证券经纪业务的运营和管理成本,有效控制风险。但由于集中交易投资巨大、技术要求较高,券商推行集中交易也往往采取渐进路线,因此现阶段,集中交易、区域集中交易和分散交易模式并存的局面将继续维持。

技术创新的发展使经纪业务的形态由现场交易向非现场交易转变非现场交易特别是网上交易的出现,大大突破了传统经营中地理区域的限制,能有效降低券商的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使券商间的竞争进入一个崭新的起点。各券商在整合和压缩有形证券营业网点的同时,纷纷加大以网上交易为主的非现场交易拓展力度。目前网上交易发展迅速,在某些证券经纪商的经纪业务总额中已经占到35%以上,而柜台交易等现场交易的比重则持续下降。非现场交易的工具和手段也呈多样化发展态势。

经纪业务的外延将进一步拓展除了通过整合自身资源以外,证券经纪商还尽可能地与银行、电信等存在潜在投资者客户群体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尝试不同产品的交叉销售,不断拓展经纪业务的服务边界。

第5篇:竞技武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传统武术;发展困境;制约因素;对策

0 前言

传统武术发展正在走进问题时代,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发现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动因。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传统武术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挖掘传统武术的潜力,追索古朴剽悍的战斗形式与意味,展现传统武术的风采,是时代赋予武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文化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运用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制约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提出传统武术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有所裨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传统武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中文体育核心期刊、武术教材、武术专著、历年各体育院校博硕论文为主要参考文献,为文章的论述提供理论前提和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对武术传人、专家学者、民间拳师、社会大众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看法。

1.2.3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本文的论证支持。

1.2.4 逻辑分析法

对传统武术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进行逻辑推理,及对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制约因素进行归纳分析,为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逻辑基础,从而获得本文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2.1.1 中国传统武术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首先,国际武术联合组织的建立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我国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国外的表演和宣传,中国传统武术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传播。从1990年10月3日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到现在,已有108个正式会员国,五大洲也相继建立了洲际武术联合会,促进了传统武术在国际上的发展;其次,传统武术在国外倍受推崇,习武人数越来越多、来华参加传统武术比赛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再次,传统武术受到好莱坞的热捧。最后,越来越多的传统武术名家也经常奔赴国外教学,促进了传统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

2.1.2 国内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和武术主管部门都把如何发展传统武术放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传统武术在拳种的挖掘,技术动作的整理,比赛推广,以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看似繁荣景象的背后也隐藏着传统武术发展的诸多不足和隐患。第一,武术类电视节目得到空前发展;第二,弘扬中华武术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多;第三,近些年来,关于传统武术的书籍、影像制品和科研论文如雨后春笋般纷沓冒出,呈现出繁荣景象;第四,练习传统武术的人群急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近2亿人练习武术,这个数字在中国至少有几千万;第五,近年来,以传统武术为主要竞赛内容的交流比赛或年会比较频繁。

2.2 当前传统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中国传统武术大量拳种消亡,随着武术竞技化的需求,把传统拳种搬上了竞技舞台,在以争牌夺金为目的的现代竞技武术竞赛规则引导与规范下,致使许多拳种都失去了自己的技术风格和原有的特色。加上在当今快节奏生活的前提下,人们大多不愿意花费很多的时间去修炼某一门派的功夫,而使传统武术拳种逐渐衰退,产生了“人去艺绝”后继无人的现象;其次,传统武术倍受冷落,呈现竞技武术一支独秀的局面,从目前我们国家的指导方针上来看,上至国家武术管理部门,下至地方武术协会,竞技武术始终是其工作重点和培养目标,在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竞技武术仍然是国家重点扶持对象,而传统武术只能在民间发展,且基本上处于自行发展状态,步履维艰;再次,中国传统武术呈现内冷外热的反差性,在中国人中学习传统武术的人正在减少,而外国人不断增加;中国人学习传统武术更注重形神兼备,而外国人更重视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学校武术绝大多数是名存实亡,而国外的部分学校正在增设武术内容。这种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香”与“庭外开花庭内枯”现象,呈现出传统武术内冷外热的极强反差性;最后,传统武术逐渐被异域体育项目蚕食,传统武术的生存不仅面对着竞技武术的冲击与演变,更面临着被很多异域体育项目蚕食的危险。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西方的体育运动项目大量涌入,不断蚕食着传统武术。

2.3 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当前,传统武术的发展正在走进问题时代,“传统武术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变化中的传统,自然这个传统处在不断变化中的传统武术,就不可能是永远不变的;时代在变,传统在变,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自然也必须发生变化。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发生变化是必然的,但是,其在现代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却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人们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促成的。”要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在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自身因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

2.4 促进传统武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强传统武术科学理论体系研究,促进传统武术科学发展;确立传统武术体育性与本质性相统一的发展方向;简化传统武术套路并制定国家标准以促进其普及与发展;加强传统武术的自身改革与创新;加强传统拳种间的交流,借鉴太极拳的发展模式促进其他传统拳种的均衡发展;政府对举办传统武术比赛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扩大传统武术的宣传渠道和加大向世界推广的力度;以旅游为平台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播;在企业中开展传统武术活动,促进传统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加强高校本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3 结论与建议

中国传统武术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也铸就了许多辉煌的成就,然而,时过境迁,传统武术的现展面临着大量拳种消亡、竞技武术一支独秀、内冷外热和被异域体育项目蚕食的困境,并存在自身、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针对各种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因素,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传统武术科学理论体系研究,促进传统武术科学发展;确立传统武术体育性与本质性相统一的发展方向;简化传统武术套路并制定国家标准以促进其普及与发展;加强传统武术的自身改革与创新;加强传统拳种间的交流,借鉴太极拳的发展模式促进其他传统拳种的均衡发展;政府对举办传统武术比赛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扩大传统武术的宣传渠道和加大向世界推广的力度;以旅游为平台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播;在企业中开展传统武术活动促进传统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加强高校本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1.

[2]李宁,江百龙.中国武术史略[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8.

第6篇:竞技武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竞技武术;资源;区域差异

我国竞技体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在“举国体制、奥运争光计划”的战略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53年开始,武术以体育项目竞赛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并逐步形成了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现代竞技武术运动。其运动形式主要有套路、散打、太极推手。我国竞技武术事业的发展与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互相依存,也与武术特有的文化传统相互交融。因此,本文根据竞技武术综合能力的评定指标,结合全运会武术竞赛的规律特点,对我国竞技武术的区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从资源有效配置角度出发,根据各个省市、地区的武术资源优势,灵活发展、区别对待、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合理指定发展规划,最终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的地方,突出优势,按地区武术资源优势规划,最终形成竞技项目带动群众项目、武术强省带动弱省,实现我国武术的可持续科学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第八、九、十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各省获得金牌及奖牌数量、参加武术决赛人数、交流队员的人数。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有关区域划分、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评定指标、武术的历史、文化特征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 数据统计法 对全运会武术比赛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3 逻辑分析法 对数据结果、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力图全面、客观找出竞技武术区域差异的原因。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区域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评定及差异特征

2.1.1 评定区域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因素 地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导向、调控、鉴定、激励等作用。根据李卫在其博士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对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概念界定和建立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竞技武术的综合实力可以理解为各省域间影响竞技武术活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竞技武术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是生存力、发展力和协同力三者的有机综合。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因此评定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因素有:竞技武术实力表现及其结构状况、竞技武术内部发展潜力、外部环境激励、其中竞赛成绩、竞赛所体现出来的人力资源特点、社会文化环境、政策导向为核心因素,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2.1.2 竞技武术发展的区域差异特征 经济发展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体育是经济发展的外在特征表现形式之一。以陈栋生为代表的经济学界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特点,适当考虑行政区划分的完整性,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地带。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东、中、西部划分来分析竞技武术的区域发展。东部发展水平较高,包括辽宁、北京、上海、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中部一般,包括吉林、内蒙、江西、黑龙江、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9省;西部较为落后,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四川、陕西、贵州、云南9省。竞技体育区域差异是世界各国在发展竞技体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由于地理条件、民族习惯、经济基础、体育科研、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差异,竞技武术也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格局。全运会是各省、市、区4年一次的竞技体育实力大比拼,由于武术的民族性、历史性、文化性,使它成为全运会中唯一的非奥运项目,也是展示各省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舞台。根据评定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核心因素,全运会竞技武术比赛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2.1.2.1 全运会武术比赛成绩的区域差异 竞技武术是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是反映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从表1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在全运会比赛中无论是金牌总数还是奖牌总数都远远高于中西部。说明东、中、西部在全运会的武术比赛中表现出明显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区域差异。

2.1.2.2 全运会参加武术决赛运动员的区域差异 人才是竞技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和基石,竞技成绩也是反映各省区竞技武术人力资源的构成和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从图1可以看出,参加三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决赛的人数存在着地域差别。东部优势明显大于中西部。说明东部地区在武术后备人才、优秀运动员、优秀教练员的数量上都好于中西。

2.1.2.3 全运会交流运动员的区域差异 优势互补是人才交流的显著特征,不同地区在经济实力、人才储备、师资力量、训练条件等方面各有千秋,源起于八运会的人才交流到十运会已呈如火如荼之势。在十运会交流、两次计分、联合培养、双重注册运动员名单中所示,十运会武术人才交流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人才和资金的结合,也就是人才大省交流到经济大省,如两次计分的运动员共59名,其中东部49名、中部5名、西部5名选手交流到,后者强大的资金保障可以给运动员更好的训练条件;二是选手和强项的结合,如果某个省区在哪个项目上有着国内一流的教练,那么就会像高校的博士点一样吸引不少人才和门生,如武术联合培养运动员共88人,其中,西部84名选手到了东中部经济强省和武术强省;三是一些省区不具备该项目的训练条件并且后备人才匮乏,可以把有条件省区的选手引进来,避免人才浪费。如在交流146名运动员中,69人从东部交流到西部,10人从西部到东部,22人从河南交流到西部,其余为区域内交流。

在查阅资料和调查过程中还发现,竞技武术发展整体上呈现出东中西部非均衡发展格局,但各省之间也千差万别;在中部地区,河南是获得金牌和奖牌的大户,也是人才输入和输出的大省;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本是北方的优势项目,但在全运会中表现的不明显,是因为近年来,北方运动员有向南方流动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南方经济环境好。

2.2 影响我国竞技武术区域性差异的致因分析

2.2.1 竞技武术资源的区域性差异 竞技体育资源可表述为能够满足竞技体育发展所需的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或条件。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这个不平衡通常指不同地区、行业、人群在发展过程

中资源分配、财富积累、经济收入、权力运用等方面产生不平衡或不均衡现象。竞技武术具备了竞技体育的共性,因而在竞技武术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竞技武术资源的区域性差异。从上面分析我们得出我国的竞技武术发展存在着东中西部区域差异,而导致这些差异的是我国竞技武术资源区域发展的差异,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2.2.1.1 自然地理条件差异 自然地理条件是竞技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外部因素,对竞技武术发展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欧美学者对人类生长的地域性差异以及遗传、环境影响有大量的阐述。武术套路是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在智能上要求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散打是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运动员要灵活善变。因此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人类遗传学的观点,南方人在竞技武术比赛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分布上的不平横和空间运动上的差异为我国竞技武术发展区域多样性提供了前提。

2.2.1.2 经济条件差异 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就是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同时也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竞技武术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用于武术事业的财力,即武术经费。一个地区体育经费多少,首先取决于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同样,一个地区的竞技武术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区的经济水平。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存在着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从整体上讲,改革开放后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要快于北方,东部沿海地区要快于西部地区。现在虽然进行着西部大开发,但在经济上还是相对落后。因此东部良好的经济环境证明在中国的竞技武术舞台上,经济资源的差异造成了东部比中西部有更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更大的潜力。

2.2.1.3 人力资源差异 竞技体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竞技武术活动是围绕着人展开的,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此人力资源是发展竞技武术最重要的因素。这个人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等等。而由于区域经济、文化、政治、信息、环境等的差异,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差异。如优秀武术运动员特别是尖子运动员的缺乏,是我国竞技武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且,从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看,这个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因为,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由于各种政策的放宽和社会就业多元化,自愿投身从事艰苦的竞技武术训练的青少年呈下降趋势,武术运动项目挑选好苗子遇到困难,但在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在一些武术运动项目上,却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人才潜在优势。困扰着他们的是缺乏资金、高水平的教练员、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的重视程度。而在这些方面,东部地区却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应当在“举国体制”和“奥运战略”指导下,通过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促使东西部竞技武术资源整合,实现优化组合,优势互补,以扩大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的选材面,扩大我们的优秀运动员基数,从而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尖子运动员。在现有条件下,在“出成绩、出人才”方面,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1.4 武术产业化程度的差异 武术产业刚刚的兴起,它与上述所谈到的诸多因素都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武术产业经济人非常缺乏,仅少的一部分人也活跃在东中部;我国很多的大企业也存在于东部,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超前,对武术的理解和对竞技武术的宣传载体作用有独到的见解,用于东部的社会武术赞助和经营收入远远的高于西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精神生活,需要享受竞技,这种精神上的需求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东部地区的信息化程度高、交通便利,这大大促进了我国竞技武术产业化的步伐。因此我国武术运动的产业化程度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2.2.2 武术历史文化的区域性差异 竞技武术除了具有竞技体育的共同特征外,还受到武术本身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的制约与影响,因此竞技武术区域性特点的形成跟武术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中原地区武术土壤肥沃,名家辈出。有的以尚武为乐,以节烈为荣;有的重义轻利、刚直不阿。他们所表现出的刚健有为、生生不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区域性武术的魅力所在,对今天竞技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南地处我国的中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以农为本”的观念和传统宗法制度,使河南武术的发展连绵不断,并自称体系。良好的习武传统、广泛的群众武术基础和政府的重视使河南竞技武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外,中原地区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地理因素所造成的固守传统的文化心态,这里的人民历来认为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武术是最有效的武器,战斗促进了中原武术的繁荣,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资源优势并延续至今。

2.2.3 政策导向的区域性差异 政策导向是影响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外部环境激励条件,领导的决策也是造成武术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吴彬是如日中天的好莱坞巨星JET李――李连杰的师傅,御林军――北京武术队30年辉煌的缔造者,中国武术界绝对的大腕儿级人物。1993年,吴彬重返北京武术舞台,任北京武术院院长、兼任北京武术队总教练。为了再展北京武术队的雄风,大刀阔斧地加强运动队管理,推广规范化训练。1994年,全国武术锦标赛上,北京队以4枚金牌、2枚银牌和4枚铜牌的优异成绩高居各队之首,重新夺回失去多年的团体冠军。吴彬更是开全国武术界“交流”之先河,一手创造了集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全国冠军于一身的三冠王刘清华这一杰作。吴彬又提出了新名词“洋拉练”。从1995年开始,连续5年,北京武术队赴美国冬训,开创了一条边冬训、边表演的新路。“洋拉练”不仅使队员相对封闭,真正达到闭门苦练的效果,并且将训练与表演相结合,培养了队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敬业精神,闯出传播中华武术的崭新途径。

第7篇:竞技武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竞技武术

长拳套路演练风格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57―03

1 前言

自2001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为使武术项目进入奥运大家庭,从规则入手,对竞技武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经过几年时间的应用和实践证明,竞技武术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运动员和教练员以规则为导向的对于难度动作完成的过分依赖,导致忽略武术套路演练水平的问题较为严重,其特征表现为运动员和教练员不注重竞技武术套路演练风格的完整性,套路编排趋于程式化、规范化和难度动作统一化的现象,缺乏展示武术文化的视觉效应和各类拳种特色的审美情趣。近几年随着优秀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的日臻完善,竞争的重点再度回归到武术套路讲究精气神和个人风格的演练水平上。因此,优秀运动员当务之急要在套路演练上的自我突破,力求套路编排的创意,注重技术亮点和编排策略的选择,借鉴其他运动或艺术的经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演练风格和演练技巧,达到其演练水平的更高境界,从而引领竞技武术技术的发展。因此,研究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演练风格的问题,不仅可以完善竞技武术理论,从根本上提升竞技武术套路水平,还可以指导武术套路编排的实践操作。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国内外有关资料,着重研究竞技武术长拳套路历届评分规则和2007版国际竞赛规则精神。查阅解放后有关武术套路演练风格的相关文献;重点查阅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的相关资料;查阅体操、艺术体操、舞蹈、雕塑、书法等运动项目和艺术成果经验的论文资料和学术专著,并进行归纳和逻辑分析,为本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武术专家和美学专家,从套路演练的美学视觉分析和归纳当前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演练的风格。专家问卷设计力求符合专家调查的规范。

2.3 录像分析法

收集解放后我国现存的竞技武术套路演练风格的影像资料,采用录像剪辑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特点的代表性竞技武术长拳套路,分析和归纳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演练风格的基本特征。

3 现代竞技武术长拳套路风格的特征

3.1 动作规格型

动作规格型的长拳套路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基本功扎实。运动员演练时功架规范、步型稳固、力顺劲刚、动静分明、清晰准确,自始自终保持一种精神抖擞的竞技状态。此类技术风格的运动员,套路内容素材不充实,大的动作多,小的动作少,动作单一并且动作幅度较小,动作组合又缺少腰部的运用,缺乏内涵及攻防意识,特长技术不明显,个性不突出,很难给裁判员和观众留下较为强烈的视觉感应。

3.2 高飘舒展型

高飘舒展型的长拳套路运动员一般身体匀称、四肢修长,具有良好的弹跳能力和柔韧性。运动员演练时能够准确运用基本技术,发挥个人特点,动作大开大合,收放自如,空中动作技术新颖、娴熟,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此外对于单个动作间的连接、用力方法及运动路线掌握的较为准确。在静态时,由于在较强柔韧素质的支撑下,身体各关节能够按运动员理想中的要求做出满意的动作造型,加上运动员四肢修长的各人身体条件,其展现出来的技术动作给人一种洒脱飘逸、舒展奔放的大气之感。今后的武术套路技术对于运动员来说要求较为全面,必须要有较好的身体机能水平、身体素质、特别是出众的弹跳力和柔韧性。而该类型的运动员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在力量、速度方面往往不及其他类型的运动员,从而整套演练节奏相对平淡、场上气氛不够激烈。

3.3 身法韵味型

身法韵味型的长拳套路运动员在身体素质,特别是力量、速度、耐力上不及其他类型的运动员,但是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良好的柔韧性、协调性在套路编排和技术细节上加强自身的演练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技术。此类技术风格的运动员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的见解,善于推敲和借鉴,在套路演练中注重身法韵味对快与慢、动与静、重与轻、刚与柔、实与虚、高与低、起与落之间的把握非常合理。但是此类技术风格的运动员由于过多注重动作的表现,套路编排中技术动作的表现大大高于难度动作的完成,体能支配上的不合理而使得跳跃动作不够突出,特别在难度上较为吃亏。另外在力量、速度、耐力上与其他类运动员的明显差距使得在整套演练中节奏平淡、场上气氛不够激烈。此类技术风格的运动员在近年难度动作出台后,比赛中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

3.4 迅猛有力型

迅猛有力型的长拳套路运动员肌肉线条清晰、健壮有力。具有良好的力量、速度和耐力。运动员演练时动作快速有力、勇猛凶狠,把武术的阳刚之气展现的淋漓尽致。此类运动员性情开朗、热情奔放,通过套路的演练往往充分的折射出其鲜明的个性。不仅营造了赛场轰轰烈烈的气氛,调动了裁判员及观众高涨的情绪,而且获得较高的印象分。此类运动员的不足之处在于柔韧性差、动作幅度小、动作放不开,从而造成定势动作难看。此外因为过于追求动作的演练速度而忽视了动作的运动轨迹,使得动作缺乏规范性、严密性。在动作过程当中,方法不清、动作不到位,而且动作过多、过快、多有重复,容易造成主题不突出,整套的演练节奏变化不明显。由于此类技术风格在比赛中占的比例最高,而且此类运动员的套路编排内容、布局有较多相似之处,使得在比赛中有雷同的感觉。

新规则下长拳套路运动员不仅在编排上突出难度动作的有效完成,更在演练时注重难度动作的稳定性和实效性,越来越忽略长拳套路的整体风格和运动员的个体特征。以上长拳风格的总结和提炼为当代优秀运动员提供可贵的经验和借鉴,长拳运动员可以根据以上风格的技术特征和身体素质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长拳风格,并在大型、高级别的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4 现代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演练风格的技术要素

由于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无论在动作难度选择和连接难度的选择上,应从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心理水平等几个方面考虑,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以突出个人演练风格特点。此外,创新不仅要体现在技术动作和套路结构编排上,还体现在运动员个人技术风格上,这是一个更高层次、更复杂的问题。

在长拳套路动作演练技巧中,动作规范是基础,身法是关键,劲力是保证,神韵是最高境界。动作规范指武术套路动作元素要符合竞赛规则的要求;身法是指俯仰、含展、转折、拧带等动作表现;劲力指进攻方法力量要充足;武术神韵是指精神、意识、神态、气质、节奏等方面,精为全体之营,神为仪表之威,意为动作之首;节奏具体表现在动作的快慢、轻重、刚柔、动静起伏等方面的相互衬托。总而言之,武术套路要求外在的形体动作与内在的精、气、神高度地协调一致,做到武为外形、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形神兼备,充分反映出武术套路动作演练技巧的韵味。

4.1 长拳套路演练风格的动作性

长拳成套动作内容即基本动作与难度动作是其审美基础。长拳的内容是指长拳的基本动作和难度动作两种。基本动作包括种手型拳、掌、勾三种;步型弓、马、仆、虚、歇等,以及多种手法、步法、腿法(伸屈、直摆、扫转、劈叉)、平衡直立、屈蹲、仰俯、拧转等以及多种跳跃(直体、垂直转、旋转等)与跌扑等动作。难度动作包括单个难度动作和组合难度动作。长拳动作的内容和形式不论怎样变化,其动作结构主要由“势”和“法”构成。“势”主要指运动员动作完成时的姿势,“法”主要指动作过程中的各种手法、眼法、身法、步法、腿法。定势时看姿势是否舒展沉稳,造型是否规范。在演练过程中看动作运行的路线、方向是否准确、力点是否准确。一般来说,静看姿势、动看方法、转换看灵活、腾空看高度与造型、平衡看稳定与姿态。如果长拳套路背离了上述要求,就意味着该套动作偏离了“真”的轨道,就不成其美了。

4.2 长拳套路演练风格的节奏性

节奏性是武术艺术的基本要素。所谓节奏是指一个完整技术动作完成的次序和节拍次数,包括步点和用力次数。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的节奏性是区别于自然状态生活动作的主要标志。它如同一个人说话的语气和停顿。抑阳顿挫、一板一眼、赋有韵律感、时而高亢,时而激昂,给人美的享受。它又如京剧中的出场亮象,武打场景的锣鼓点。节奏性使竞技武术的演练更加艺术化,并成为集技击、健身为一体的中国武术艺术。

节奏是人们对时间的一种知觉反映。它是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和规律性的反映。竞技武术长拳套路节奏是指长拳基本动作和难度动作的节拍变化、时值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以及它们之间根据个人风格特点和要求所形成的比例关系的总和。这就要求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演练中,不但要重视每一个完整技法的动作节奏,还必须注意每一段、每一组合动作的动作节奏与衔接、节奏次数乃至全套动作的总节奏次数、停顿和转换。力求场地、风格、气势、线路和谐而统一,使之节奏清晰、劲力顺达,起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4.3 长拳套路演练风格的意境

竞技武术套路的演练形式,其核心都围绕体现各种艺术化的攻防格斗技术,长拳套路的演练是长拳类技击技术的艺术化展现过程,其“立美”是以战斗的意境美为最高追求的。长拳的意境不仅要达到“情技交融”,而且要求“情”与“技”交融的艺术形象能够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

长拳套路动作虽源于技击,但不是技击动作的纯客观模仿和简单再现。而是以技击动作作为素材,将其进行选择、修饰、提炼、概括、抽象、分解、组合等艺术加工。艺术化的套路动作,既不脱离技击动作的原形而变得面目全非,又不机械化地照搬摹写,而表现出技击动作搏击时的神态气韵,是运动员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溶化到形态造型、节奏和谐的运动之中,在运动中抒情写意,激起欣赏者的联想,以获得绵绵无尽的美感。长拳套路运动员将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对技击动作的艺术体验融入动作之中,从而使无生命的动作“人格化”。长拳套路运动员凭借具体动作的演练,将其本来虚幻无形的个人理念在精气神中表露出来,以至于情与技、动作的形与运动员的神达到互相融合、有机统一。这就是形神兼备、情技交融的意境。

4.4 长拳套路演练风格的综合性

竞技武术兼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相结合的特征。在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美学特征。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的前身是传统武术查、华、炮、红拳等拳种演化而来。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源头,更是竞技武术取之不尽、有效挖掘的宝藏。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也是竞技武术长拳套路可资借鉴的瑰宝。因此,长拳套路演练综合性的审美特征就是以竞技武术长拳套路运动员自身作为物质材料,运用流动的、艺术化的人体技击动作,动静结合的造型和变化迁换的动作技术路线,吸收传统武术、传统艺术等的营养,不断丰富自身的艺术手段,扩展表现领域,结合音乐、服装等表现手段,形成了以长拳为核心的综合性的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

4.5 长拳套路演练风格的主题性

竞技武术长拳套路演练时间要求为一分二十秒以上,一般运动员会将套路演练时间控制在一分三十秒之内。如何在这段时间将运动员的技术、艺术水平表现出来,符合裁判员和观众的审美需求,这是每一个竞技武术长拳套路编排者所要考虑的问题。从目前现状来看,运动员和教练员更关注难度动作的编排和临场的完成,很少考虑运动员套路编排的美学需求。随着新规则对竞赛套路配乐的要求,以及运动员难度完成的成功率的提高,如何在编排上求新、求变,突出运动员的个体风格,编排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纵观当前长拳套路演练看,运动员和教练员一般会按照运动员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状态,创编符合运动员自身特色的长拳套路,但是由于运动员和教练员自身艺术修养的局限,往往更注重武术元素,而忽视其他艺术对套路创编的渗透和影响。其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套路创编缺乏主题性。这是竞技武术套路编排的通病。无论舞蹈、诗词,还是音乐、雕塑等文化艺术,在表达一件作品、一首歌曲、一座雕像时,都会在一个主题下展开,表情达意。但是竞技武术长拳套路在目前还很少有编排者注意到这一问题。套路编排主题突出、分明,更能激发裁判员视觉艺术感应和观众的观费情绪,也更能显现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之美。因此,追求竞技武术套路演练的主题『生是未来竞技武术套路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8篇:竞技武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武术教学,理论传授

 

中国武术并非一种简单的竞技或游戏项目,也非单纯的技击术,它融入的几千年传统文化内涵,很难以近代西方体育的认知模式去解释、去规范,或以竞技方式去体现它,只有深入于其中,才能真正了解它所蕴含的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因此我们应该用更严肃的态度去重视武术——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作为体育课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发扬光大。

1 武术的特点

1.1 武术的价值特点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所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1.2 武术的文化特点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讲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就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理学中阴阳互济的认识,这种强调和谐、互济的人体运动方式显然不同于西方体育那种更多、更快、更强的文化主旨。

1.3 武术的适应性特点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打、推手、短兵,有适应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少。

2 武术的作用

2.1改善和增强体质

武术运动具有强体健身的作用,它不仅是形体上的锻炼,而且使人体身心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尤其是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是十分有益的。

2.2 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

武术具有技击的特点,通过习武,不仅可以掌握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持之以恒地练功,还能增长劲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

2.3 磨练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武术的学艺和练功,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还需要常年不懈,坚持有恒。不仅能培养坚忍不拔、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良好手段。技、身、性是中国武术的有机价值体系,有人说中国文化是道德文化,武术同样折射着这一文化特点,因而形成了具有武术本身特点的人本主义——武德。

2.4 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赛场上两人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搏斗,还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套路演练,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此外,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可以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式。

3 学校武术课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武术理论及相关知识在教学中的忽视

武术课即是室外课,这已成为一种观念,也是因为有这种观念的存在,武术理论及相关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也就越来越少了,大家都只围绕着一些模式化动作来进行教学。一些关于武术的由来、历史演进、未来发展、健身要求、拳种和类型等等,基本上都没列入教学计划,有的也只是在动作教学中一带而过。另外,武术特有的文化内涵——武德,其大多被忽视。

3.2 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没有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教学中大多都只以动作的教学为主,仅把武术作为一种肢体活动传授给学生。教学中自始至终都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方法循环重复,形式枯燥,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形成单一的被迫性练习。没有采用生动的武术攻防练习,缺乏单个动作或基本动作的趣味性练习。

3.3 缺乏合适的武术教学方法

每次教学课的内容累积增多,教学和复习时间都比较紧张,学生在没有消化完所学知识的情况下又开始接受新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示范不合理,没有完整的整段、整套示范动作;不能及时发现错误予以纠正;重点、难点讲解示范重视不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实施。。学生缺乏武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往往要在学习基本动作组合的过程来教身型、步型、手型、手法等基本姿势。

4 结论与建议

4.1 加强理论教学和武德教育

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国武术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对弘扬民族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武德教育也应加强,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也是学校武术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4.2 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针对某些学生提出的武术套路是“花拳绣腿”的想法,一方面讲解套路中有技击含义的动作;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武术套路的演化与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并认识武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有着广泛的实战意义,利用武术攻防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用游戏的讲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预防某些学生的学习武术就是为了学“打”。

4.3 抓基本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加强基本功、基本动作训练,有侧重点的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和简单组合动作,以配合“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基本练功方法。这对以后的套路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4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武术教学的关键

首先,完整重点与难点的示范是学生掌握动作的主要手段。教师首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完整准确的示范,使学生在大脑中对所学内容有大致了解。然后再分段示范,再单个动作讲解示范(2—3遍),并抓住难点,突出重点与关键环节,用规范的示范动作、准确的术语引导学生,使之形成一个完全的技术造型。

其次,规范的示范与准确的讲解结束以后,接下来就是“手把手教学”——领做。较简单的技术动作一般采用在学生队伍的正前方,按套路的运行方向背向学生进行同方向领做。以便达到教师在不同的示范面使学生准确看到教师动作的运行路线,进行正确的模仿练习,准确掌握动作要领。

第三,纠正错误是在学生初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技术动作达到正确掌握的有效练习方法。即时改正每个错误动作,直至所学动作全部掌握。

参考文献:

[1] 贾宇龙. 浅谈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改革[J]. 科技资讯, 2009,(04) .

[2] 金建栋. 浙江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 2009,(04) .

[3] 郭广辉. 浅谈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培养的必要性[J].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

[4] 洪伟文. 制约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发展的因素探究[J]. 知识经济, 2010,(02) .

第9篇:竞技武术论文范文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新定义;形式逻辑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1-0023-06

An analysi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and ways to

correct the new definition of Wushu

YANG Jian-ying,GUO Fu-mo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basic theories about Wushu, firstly, in terms of formal logic and specific content, the authors dissecte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new definition of Wushu which was given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pointed out the followings: in terms of form, the most prominent problem is the mixing up of “definition” and “concept”; in terms of specific content, major problems include inaccurate connotation definition, chaotic category relationship, neglecting traditional Wushu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extensions, igno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emarcation” and “division” etc. Aiming at the said problems, the authors corrected the new defin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according to requirements for concept definition by applying formal logic. Lastly, the authors formed two types of Wushu concepts from such two perspectives as “property definition” and “occurrence defini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new definition of Wushu;formal logic

目前,国家层面使用的武术定义是2009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全国50余位专家在河南登封举办的“武术定义和礼仪标准化研讨会”上经充分讨论,在高度民主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该定义表述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相对以前的武术概念,新定义既取得了新突破,也产生了新问题。对此,学术界早有讨论。如新华社记者王俊璞[1-2]的《武术新定义融入中华文化内涵 新定义着重突出文化性》、《武术新定义诞生记》、乔熛等[3]的《武术新定义诞生 武术事业新时期》、周伟良[4]的《“武术”定义的新成果》等从不同角度对武术新定义取得的新进展和重大突破进行了总结。又如张显[5]的《质疑武术新定义》、黄文龙等[6]的《中国武术新定义辨析》、周伟良[7]的《武术概念新论》、卢元镇[8]的《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等则从多方面论证了新定义存在的问题。

对于新定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遵从,而应该客观地对待,形成既符合武术的客观实际,也符合形式逻辑界定概念的基本要求的更为准确的表述。对于新定义取得的新突破,以上学者已经总结得很全面,对于存在的问题,虽已有学者讨论,但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研究拟从概念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的剖析,并给予修正,以形成更为客观、严谨的武术概念。

1 武术新定义存在的问题剖析

给一个事物下定义、界定概念,必须牢牢把握两方面:其一,形式上,必须遵循形式逻辑下定义、表述概念的基本要求;其二,具体内容上,必须根据不同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尽量接近事物本质,全面、客观、准确地进行表述[9]。因此,对武术下定义、表述概念,首先要从形式上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范,其次必须由武术专业人群根据武术专业理论知识确定形式逻辑所规定的形式中的具体内容。武术新定义存在的问题正涉及形式和内容两方面。

1.1 武术新定义在形式上存在的问题

武术新定义在形式上存在的最明显问题是将“定义”与“概念”混淆,其他细节问题还包括没有弄清“划分”与“分解”的区别、将“交叉关系”视为“属种关系”等等。这里重点讨论前者,对于其他细节问题将穿插在接下来的具体内容中讨论。

“定义”与“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名词,两者的联系在于:定义是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之一,它揭示了概念的内涵;区别在于:定义仅揭示事物的内涵,而概念除了要揭示事物的内涵之外,还要运用划分的逻辑方法明确事物的外延。也就是说,定义仅仅是概念中的一方面,而非全部。

2009年7月于河南登封召开的“武术定义和礼仪标准化研讨会”所形成的成果“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到底是武术的定义,还是武术的概念?——该表述中既用“属加种差”的方法揭示了武术的内涵“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体育”,也用划分的方法明确了武术的外延“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这显然是武术的概念。如果仅仅是给武术下定义,表述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体育”即可,无需画蛇添足地加上“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冠名武术定义研讨会,却形成了武术概念,这是逻辑学方面出现的一个明显失误。改正方法有二:其一把新成果中相关武术外延的内容删掉,其二,把“武术定义研讨会”改为“武术概念研讨会”,把新成果“武术的定义”更正为“武术的概念”。

客观地讲,仅从形式上,新定义优点大于缺点,因为从大方向上该定义遵循了定义事物普遍采用的“属加种差”的逻辑方法,将武术的“属”确立为“传统体育”,将“种差”确立为“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只是在细节上有所疏忽,没有对定义与概念进行辨别。

1.2 武术新概念在具体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1)内涵方面。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一般运用“定义”的逻辑方法揭示,常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新概念将武术的内涵定义为“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体育”,从武术专业知识角度来看是否合适?

首先,作为内涵之一的“中华文化”既笼统,也不全面。形式逻辑要求给一个事物下定义时“定义项中不能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9]27,“中华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词语,它包括很多内容,难道都是武术的理论基础?另外,“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只是针对传统武术,对现代竞技武术显然不合适。以现代散打运动为例,撇开具体技术,仅从文化角度,它与西方拳击运动几乎没有区别。无论从训练过程中的强度、密度、运动量的控制、训练方法的选择、训练周期的安排,还是从训练和竞赛的具体组织实施方法、场地器材服装的选择、比赛结果的判定,现代竞技散打和西方拳击运动一样,都是建构在具有明显西方文化特色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运动项目。确切地说,现代散打运动更多的是以西方文化为理论基础,而非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如果将“中华文化”作为武术概念的内涵,无疑将把现代竞技武术主要分支的现代散打运动排除在外。因此,表述为“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不全面。

其次,作为内涵之二的“技击方法”并不是所有武术内容的内涵,不能反映中华武术的新发展。对于传统武术而言,用“技击方法”还勉强说得过去,因为各拳种的绝大多数动作都是围绕技击方法而形成的。对于现代散打运动而言,这种表述也十分贴切,因为其每一动作都是“技击方法”。但是,对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竞技体育领域,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属于难美表现类运动项目,它是武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从技击术领域质变到艺术领域的一个新分支,其具体动作仅仅具有象征性技击含义,早已失去了技击价值。用戴国斌[10]的话说,套路和散打是“两种不同的运动形态,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编码和解码系统”。可以肯定地说,用这种套路动作与技击对抗,每战必败。因此,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根本就不是技击方法。如果把“技击方法”作为武术概念的内涵,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无疑将被排除在外。另外,被武术管理中心确定为第130个拳种的木兰拳,其中基本没有多少技击方法,难道也将其排除在外?显然,以“技击方法”作为武术概念的内涵,等于否定了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成果——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及其他新内容,不能全面地反映武术全貌。

最后,作为新定义之属概念的“传统体育”与武术不是属种关系,而是交叉关系。“传统体育”是否属于“武术”?也就是说,是否所有的武术内容都包含在“传统体育”之中?仅仅对现代竞技武术而言,还勉强说得过去。因为可以称现代竞技武术为现代体育,因为它融入了太多的现代元素,是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可以称其为传统体育,尽管它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但仍蕴含着一些中国文化的传统。称其为现代体育,是相对传统武术而言,称其为传统体育,是相对外来体育项目而言。因此,称现代竞技武术为传统体育,虽然不是很恰当,但尚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传统武术而言,问题就大了,因为传统武术根本就不属于体育,更不用说属于传统体育了。以传统武术中徒手技法为例,其中不乏二龙戏珠、海底撩阴、双峰贯耳、脑后摘盔等致命的技击招法,这些是现代体育规则所能容忍的吗?以武术中的器械为例,只是到了近几十年才改为目前这种样子,之前刀剑都是有重量并且开刃的武器。1958年时任国家体委运动司司长李梦华为贯彻国家层面发展武术“淡化技击”指导思想,而在一次简短的报告中说:“即便是练习枪刀剑棍,也不应该理解为战斗武器,而应理解为运动器械。”[11]他之所以这样强调,正说明当时人们仍把武术器械理解为战斗武器。追寻童年习武之初的记忆,有位曾参加对日寇白刃战的老武术家向我们讲解刀应该如何用力才能够快速刺入人体,刺入之后应该如何用力才能够既迅速拔出又让对方立刻毙命的技巧。这种技巧显然是武术中的刀术技法,但是,如果将其归为体育,恐怕既有悖常理,也难以被人们接受。程大力[12]将“真正的武术”界定为“杀人术”、“杀人艺术”或“艺术杀人”,可能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客观地讲,无论武术徒手技法还是器械技法,长期以来都是自卫应敌的技术,只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体育化发展的趋向,有些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安全保障的竞技运动,有些发展成为人们健身的手段而已。

在体育界,卢元镇、张洪潭等名家都极力反对把武术归属于体育。卢元镇[8]指出“中国武术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丛体,它以多个触角与哲学、军事、教育、医学、养生、竞技、娱乐、休闲、民俗等相关联,具有跨领域、跨学科、跨人群的性质,它不仅仅属于体育,体育部门对它的定义只能算是其中一家之言。”有学者引用张洪潭[5]的观点指出“武术与体育在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在武术界,邱丕相[13]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提出质疑:“难道由于武术归体育部门来管,它只带有体育属性吗?诚然不能!从广义上说,武术的定义并不是体育能够涵盖的。”在其新近再版的专著《武术初阶》中又强调“武术在古代并不是作为体育形态出现的,武术作为一种社会形态,首先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技击术,从严格意义上武术广泛的功能和社会价值,体育尚不能涵盖它的全部。”[14]李印东[15]在其博士论文专著《武术释义》中也以图示的方法说明“武术和体育的逻辑关系不是属种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如果以体育涵盖整个武术,显然有悖常理,既不符合武术界的认识,也不符合体育界的认识。另外,随着武术的发展,目前很多内容跨入舞台艺术领域,成为“演艺武术”,这些恐怕“传统体育”也难以涵盖。应该说,中国的传统体育包括拔河、跳绳、秋千、风筝、毽球、导引养生术等很多方面的内容,而武术的主体原本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技击术,只是有一部分内容具有了体育化发展的趋向,成为健身术和竞技运动,并逐渐成为当今武术的主流而已,武术与“传统体育”是上述逻辑学中所列举的第4类——交叉关系,而非下属关系。“传统体育”不能涵盖整个武术,所以将其作为武术的上属概念,显然是犯了逻辑学方面的错误。

2)外延方面。

划分是“把一类事物分成许多小类,或把一个属分成几个种”,而分解则是“把一个具体事物分成许多部分”[9]60。例如,我们对“树”进行分类时,可以分为针叶树、阔叶树,而绝不能分为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等组成部分,前者是划分,后者是分解。分解后的部分不一定具有整体的属性,而划分之后的小类都具有原事物的属性[16]。新概念中将武术按照“主要运动形式”划分为“套路、格斗、功法”3大类,是否合适?

对现代竞技武术而言,无疑套路、格斗、功法是将武术划分之后的3类内容。因为在现代竞技武术领域首先得到开展的是竞技武术套路(20世纪50年代后期),然后是竞技武术散打(1979年试点,1989年成为正式竞赛项目),最后是竞技武术功法(2004年始第1届武术功力比赛),这3块内容相互独立,所以可以将现代竞技武术划分为套路、格斗、功法3类。然而,对于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武术,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温力[17]曾将武术传统的训练体系提炼为从基本功、套路,到拆手、喂手、对抗性练习、实战的训练过程。程大力[18]将拳种流派下面的内容概括为“有各自不同风格和内容的基本功、功法、内功、若干拳术套路、若干器械套路、拳术和器械的拆单练习、拳术和器械的对抗练习等等。”周伟良[19]从很多拳种中总结归纳出“以拳法为诸艺之源,以套路为入门之法,最终以‘既得艺,必试敌’即由招至化这样一个‘不离日用’的基本习武程序。”在绝大多数传统武术拳种的技术训练体系中,基本功、套路(单练、对练)、拆招、喂手、散手、实战等,构成了一个有机技术体系,套路、格斗、功法仅仅是这个技术体系中的3个环节,而非3类。如果对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武术进行分类,可以按拳种分为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不同拳种,也可以按地域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不同地域的武术,还可以把每个拳种横向切开,划分为徒手和持械两类,但是绝对不能划分为基本功、套路、拆招、实战等。因为前3种划分之后的每一小类都具有武术的本质属性,可以单独成类,而后者只是列举了每个拳种的技术环节,每个环节不一定具有武术的本质属性(如武术中的踢腿、劈叉、下腰、翻腰、站桩、举石锁等一些功法练习只是武术技击的辅手段,根本不具有技击含义),这显然是分解。

形式逻辑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是划分,而非分解,将武术概念的外延表述为“套路、格斗、功法”仅适合官方开展的现代竞技武术,不适合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武术。如果上述武术新概念仅仅是针对现代竞技武术没有问题,如果也涵盖传统武术,那将犯混淆“划分”与“分解”的逻辑错误。

2 按照形式逻辑表述概念的要求对武术新概念的修正

2.1 对内涵的修正

由于揭示概念内涵逻辑方法是定义,而定义一般采用“属+种差”的方法,所以,首先应该确立武术的属概念,在此基础上再界定相应的种差。

既然传统体育与武术是交叉关系,不是属种关系,不能涵盖所有的武术内容,那么就应该选取更大能够涵盖武术整体的属概念。经反复推敲,“人体运动文化”是一个合适的选择。由于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层面一直把武术定位于体育领域的技术层面,由此导致了本来作为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丛体”[8]的武术失去了很多文化特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层面把文化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武术界很多学者也开始从文化角度重新认识武术,武术的文化景观得以重现。邱丕相[14]13在《武术初阶》的序言中总结道:“我们不能仅仅将武术作为一项技术来认识,也不应把它只看作强身健体的手段,更不能只从防身自卫去考虑。应该说,这些认识都没错,但是不全面,站得不够高,看得不够远”;“中国武术是以身体动作诠释中国文化的生动载体,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与教育资源。”站在文化的高度从人文学科的视角重新认识武术,是研究武术和发展武术的制高点,由此而言,可以将武术归属于“人体运动文化”。人体运动文化既包括舞蹈、杂技,也包括体育、技击术,是一个涵盖面更广的属概念。目前的武术既有一部分仍属于技击术范畴,也有一部分发展成了体育运动,还有一部分跨入了艺术领域,只有“人体运动文化”才能涵盖这么庞大复杂的文化现象。因此,将武术的属概念确立为“人体运动文化”是一个恰当的选择。

鉴于新概念中“以中华文化为基础”既笼统含混,也不能涵盖基本丧失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武术散打等内容,所以建议将其直接拿掉。但是,拿掉之后,又将出现涵盖面过宽的逻辑问题,势必把国外武技也包括进来。因此,还必须加以限定。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只需在其属概念加上“由中华民族创造的”修饰语即可。因为尽管现代散打丧失了众多中国文化特色,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它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的。而且“由中华民族创造的”语义明了,清晰易懂。因此武术的属概念可以限定为“由中华民族创造的人体运动文化”。

属概念确定之后,就要确定种差,即武术不同于“由中华民族创造的人体运动文化”这个“属”中其他种类的事物的属性。对种差的确立,既可以从武术的性质角度出发,也可以从武术形成发展的角度出发,下面分别论证。

武术新概念之内涵“技击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武术的新发展,把竞技武术套路等内容排除在外。为了把这些内容涵盖进来,可以将“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修正为“以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为主要内容”。首先,对于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动作而言,虽然失去了技击价值,不再是技击方法,但是,这些动作毕竟由技击动作演化而来,大部分还保留着象征性的技击含义,所以可以称其为“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又由于竞技武术套路中还有少数动作根本没有技击含义,所以直接称“以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为内容”过于绝对,加上“主要”二字,称“以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为主要内容”更为恰当。其次,如此修正,也涵盖了现代竞技武术散打和传统武术。因为现代散打技术体系中的每个动作都是实实在在的技击方法,都已经是技击方法了难道还没有技击含义?无可否认,这些技击方法肯定是“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传统武术亦然。因此,以“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作为武术概念内涵的种差,基本能够涵盖所有的武术内容,是一个更为合适的选择。

有学者可能质疑:概念应该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将概念内涵的种差修改为“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是否会扩大武术的本质?形式逻辑教材在讲解事物的属性时说:事物有很多属性,其中有些是特有属性,有些是偶有属性,特有属性又包括本质属性和固有属性[9]15-16。而界定概念只须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即可,不一定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因为界定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选取不同的属,由此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种差。例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武术时,武术与书法、绘画、舞蹈、戏曲、杂技以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种差就是“武术主要由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组成”。而如果从世界技击术的范围来认识武术,武术与世界其他国家武技的种差就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技术多元、内外兼修、形神兼备、诗意审美等的中华文化特色”。从不同角度出发,事物的特有属性是多元的,而本质属性则是相对固定单一的。鉴于形式逻辑界定概念的要求,此处没有必要一定揭示武术最本质的属性,只须揭示与相应的属概念相对应特有属性即可,而“以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为主要内容”正是武术相对由中华民族创造的其他人体运动文化的种差。

综上所述,武术的新定义可以表述为:“以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为主要内容,由中华民族创造的人体运动文化”。

以上定义是“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性质作为种差的定义”,属于“性质定义”[20]。形式逻辑告诉我们,“一类事物的种差,可以是这类事物现有的属性,也可以是这类事物发生或形成过程中的情况”,“用事物发生或形成过程中的情况作为种差的定义”[9]46称为发生定义。对于武术而言,也可以根据现有武术内容的历史形成过程进行定义。现有的武术内容,无论是保持着原有技击本质的隶属于技击术范畴的武术,还是经健身化、竞技化发展之后跨入体育领域的武术,或是进军艺术领域的演艺类武术,都是在技击的基础上,围绕技击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技击是各类各色的武术内容的本源和核心。长期以来,针对竞技武术套路对武术技击特点的淡化,武术界很多学者曾展开激烈争论,但是,强化技击特点也好,淡化技击特点也罢,都没有离开技击,都说明竞技武术套路与技击的内在联系,是在技击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武术现有的各类各色的内容都是围绕技击而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可以从“形成过程”的角度,将“围绕技击而发展起来”的作为种差,将武术“发生定义”表述为“由中华民族创造的围绕技击而发展起来的人体运动文化”。

2.2 对外延的修正

前面已经论证了将武术概念的外延表述为“套路、格斗、功法”,混淆了“划分”与“分解”,仅考虑官方开展的竞技武术,没有兼顾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武术。而“武术不仅仅属于体育,更不仅仅属于竞技体育,尤其不属于行政垄断体制管制下的、以‘金牌至上’为理念的竞技体育”[8],所以,应该突破竞技体育的思维限定,改变单纯从竞技武术出发考虑问题的单一思维模式,着眼于武术的整体全局,界定包含所有武术内容的新概念,这样才既符合武术发展的实际,也符合武术主管部门新近提出的“大武术观”。

把武术分成几个小类,可以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多种划分。例如:根据文化学方面赖以构建的理论基础,可粗略地划分为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根据活动人群,可大体分为学校武术、大众武术、专业武术;根据技术风格,可划分为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等不同拳种;根据形成的地域,可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武术等等。但是,这些都不是完全遵循形式逻辑的严格意义上的“划分”。形式逻辑对划分事物有严格的要求,既不能子项兼容,也必须穷尽母项,还应按照同一标准。以上显然难以满足这么苛刻的划分条件。

翻阅各种武术资料,发现老一辈武术家蔡龙云[21]1在表述武术概念时曾采用“徒手或器械”的分类方法,邱丕相[14]13在《武术初阶》中介绍武术“原本”时将其称为“徒手或手持武器用于搏杀格斗的方法与技艺”,也采用了“徒手或手持武器”的划分方法。从逻辑学角度,将武术划分为“徒手”、“持械”,应该没有逻辑问题。

首先,这种分法是“划分”而非“分解”。无论是徒手技击、徒手演练,还是持械技击、持械演练,都具有武术的特有属性——技击,其主要组成动作都具有技击含义。以形意拳的徒手练习为例,其中包括三体式(站桩)、五行拳(单势)、十二形(组合)、杂式捶(单练套路)、安身炮(对练套路)、形意散手等组成部分,基本上包括了武术技击的全息影像。即使竞技武术领域的长拳套路,其动作虽失去了技击价值但也大多基本保持着象征性的技击含义。武术器械中,以温力[22]著《六合大枪》为例,其中介绍的枪术既包括拦枪、拿枪、劈枪、挑枪、拨枪、闯扎枪、穿指挑枪等单势对扎技法,也包括六路单练套路,还包括四路对扎套路,这些技法都可以拆开实战,可以说,这套枪法同徒手拳种一样,也基本包括了武术的全息影像。其他很多武术器械也都如此。即使现代竞技武术中的花枪套路,其大部分动作也保留着象征性的技击含义。因此,把武术分为徒手和持械,绝非将其肢解之后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其划分之后的两大类内容。

其次,这种划分不存在子项兼容、未穷尽母项、未按同一划分标准等逻辑问题。将武术划分为徒手技术和持械技术,属于划分中最特别的“二分法”,两者之间既没有相互交叉的内容,也是按照一个而非两个标准进行的划分,同时也涵盖了武术的所有内容,穷尽了武术这个母项,因此,从形式逻辑划分事物的角度,不存在任何问题。

按照运动形式将武术划分为徒手和持械,以此作为武术概念的外延,可以解决将武术划分为套路、格斗、功法带来的逻辑混乱问题,应该是一个比较科学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俊璞. 武术新定义融入中华文化内涵 新定义着重突出文化性[EB/OL]. http://.cn/o/

2009-07-11/21504477185.shtml,新华网,2009-07-11.

[2] 王俊璞. 武术新定义诞生记[J]. 中华武术,2009(8):30-35.

[3] 乔熛,乔晓芸. 武术新定义诞生 武术事业新时期[J]. 少林与太极,2009(9):7-8.

[4] 周伟良. “武术”定义的新成果[J]. 中华武术,2009(8):31-34.

[5] 张显. 质疑武术新定义[J]. 体育学刊,2011,18(6):12-15.

[6] 黄文龙,屈国锋,王建华. 中国武术新定义辨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1,8(3):13-15.

[7] 周伟良. 武术概念新论[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1):10-13.

[8] 卢元镇. 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J]. 搏击·武术科学,2010,7(3):1-2.

[9] 金岳霖. 形式逻辑[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 戴国斌. 武术:身体的文化[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202.

[11] 苏晓晴,李一平,施文忠. 试论时期中国武术发展的特征[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6):29-32.

[12] 程大力. 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J]. 体育文化导刊,2005(1):21-25.

[13] 邱丕相. 对武术概念的辨析与再认识[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2):7-10.

[14] 邱丕相. 武术初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3-15.

[15] 李印东. 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功能价值体系阐释[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7.

[16] 张起建. 新编形式逻辑[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81.

[17] 温力. 武术传统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形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31(2):13-17.

[18] 程大力. 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J]. 体育文化导刊,2005(2):16-20.

[19] 周伟良. 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74-86.

[20] 连丽霞. 形式逻辑简明教程[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