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马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意象有观念意象及高级审美意象之分,而文学艺术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在中国古诗人的笔下,马的意象就是“至情”、“至理”的高级艺术形象,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早在《诗经》时代,马意象就出现在了诗文中,到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中,马的意象频繁出现,并且马的意象在李贺的诗中具有不同的精神内蕴,如“瘦马”的怀才不遇,但仍刚劲执着;“肥马”的平庸无能但仍长期受用;以及“骏马”境况凄凉但仍显豪壮之情.
一、李贺诗中“马”的意象与杜甫诗中“马”的意象的异同
在唐代咏马的诗人中,李贺和杜甫是最具代表性的。据记载,“在李贺的诗中,咏马的特多,径题马诗及句中谈到马的竟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杜甫的咏马诗虽不算多,可查阅的整篇为咏马且有代表性的咏马诗有12首,[2]但是他的咏马诗不但史料价值高,而且艺术价值也很高。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咏马诗,却表达出不完全相同的寓意,且诗歌的表达形式也不完全相同。这是由诗人个性的差别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不同造成的。但是同样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不平的仕途又使二人的马诗传达出一些相同的信息。下面就二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论述。
(一)不同的吟咏主题与不同的审美取向
1、不同的吟咏主题
首先,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马诗”,乐观的态度和对仕途的无限向往,表现在马诗上,集中在这首著名的《房兵曹胡马》,他写到: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一般认为是作于开元十八年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之际,所以语词矫健豪纵,充满着天地任我闯的睥睨之势。诗歌风格超迈遒劲,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但是与李贺强烈的出仕之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仕途坎坷曲折、终不现用。但李贺为人又抱负不凡,自视甚高,在遭逢怀才不遇之下,自然郁结难抒,更何况造成他终生微卑的原因,竟是与之争名者所谓的“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这样的无稽之由。出身高贵却毫无补益,少年成名却不被赏识。
2、不同的审美取向
杜甫和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杜诗多歌行体,诗歌感情充沛。而李诗则一律用五绝形式,诗歌铿锵有力。[4]杜甫所写的十二首马诗中。有7首为七言古体,这七首古体诗中有6首是歌行体诗歌。如《高都护骢马行》和《李雩县丈人胡马行》各有十六句,《骢马行》24句,《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达34句之多。杜甫为何要用歌行体来写马呢?歌行体可长可短的自由形式便于对马进行细致的描绘,并且可以自由的抒情和议论。以《高都护骢马行》[5]为例。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然来向东。
全诗采用七言句式,句式结构比较自由,较少讲求对仗工整,形式的安排主要取决于内容的需要和抒情的要求。诗歌婉婉道出骏马的来历、志向和遭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全诗除了“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一对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对仗之外,其余的句对都算不上。
李贺的则不同,整组咏马诗都采用五绝,简洁明快,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马的群像,刻画有力深沉,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李贺能写出气势如此壮阔的全诗,实在难得。
杜甫和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另一个不同点是杜诗故事性强,李诗抒情性强。杜诗擅于对马进行整体描写,一首马诗就是一匹马的故事。马的形貌、气质、来历、遭遇等等,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二)相同的出仕愿望与相同的坎坷仕途
1、相同的出仕愿望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渴望出仕的普遍心态。杜甫和李贺也不例外。表现在咏马诗上,杜甫有“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李贺有“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2、相同的坎坷仕途
杜甫先是在安史之乱爆发时被囚于长安,后冒险投奔唐肃宗,肃宗见其忠诚,授予左拾遗。可是杜甫生性耿直,不肯屈从权势,多次向统治者提出忠言善谏,不被采纳,后被贬到地方任微职。他一等再等,始终没有等到再被重用的一天。出于对肃宗的失望,他最后辞去官职,举家搬到边地秦州。从此,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缺衣少食,诸病缠身。
二、李贺对“马”意象写作的继承与创新
从《诗经》开始,“马”的意象就成为中国古诗人抒写的对象,并且赋予了马一种精神品格,如《小雅・车攻》中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③写出了马的俊朗,且暗示出英雄的昂扬斗志,又如《楚辞・离骚》中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③则又以“马”的意象来寄寓诗人的壮志,以至到唐代,“马”的意象频繁出现,进而形成了一种写作有关“马”诗的传统,虽然在杜甫的诗歌中也曾经出现有关“瘦马”意象,但却不如李贺笔下的“瘦马”刻画的传神、意境构设的独特。
三、李贺诗中“马”意象的影响与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继李贺之后,又出现了众多写“马”的意象的诗人。如南宋诗人辛弃疾就是写作马诗最多的诗人,他继承了李贺写“马”意象的传统。游国恩说:“李贺的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诗,都或在意境、或在手法、或在语言、或在意象上受过他的影响。南宋、金元的诗人也有模仿他的诗歌的。”[6]在辛弃疾的《稼轩词》中,描写了数量众多的动物意象,其中数量出现最多的是“马”的意象。
马意象是李贺怀着一种深沉且特殊的感情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在诗人李贺的笔下,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马的形象,而且深刻感受到了该意象背后的独特内蕴;李贺以“瘦马”自比,寄寓忧愤之情,与“肥马”相比,深怀嘲讽之意,以“走马”作比,深表不舍之情,可见,马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已成为一种人格的显现。不仅李贺,在中国古诗人的笔下,马已经被赋予了一种精神品格,或积极向上或平庸无能或悲惨凄凉。可见,马意象作为中国古诗人的所咏之物,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写作对象,而且印证了创作者的情感历程并彰显了其人生品格。
参考文献:
[1]王充闾.李贺咏马. [M]中华诗词,2007:57.
[2] 巍立明.古道驰骏马画形寓深悲―浅析杜甫咏马诗 [J ] .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3] 杨凤琴.论唐代咏物诗的时代精神[J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
位众所皆知的母亲。小溪决定自己去寻找他的母亲。
小溪恋恋不舍地绕着风景秀丽的小山村缓缓流着。他流到
五颜六色的鲜花前,问:“花姐姐,你知道我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吗?”“知道!知道!”花姐姐激动地说:“你妈妈静得像一面
银光闪闪的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她是世界上最美的人了!”
花姐姐边说边握紧双手,一副羡慕不已的样子。小溪听了,兴奋
极了,为自己妈妈的芳姿而感到高兴。
小溪告别了花姐姐,缓缓的向前流去。她流到桃树下,粉
装玉彻的桃子,像抹了胭脂一般,好似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使人赏心悦目。小溪问:“姐姐,你知道我妈妈是怎样的吗?”
桃姐姐不紧不慢地说:“当然知道啦!”刮风的时候,她驾着风
车,狂飙疾转地在怒涛上驱走;她的长袖拂没了许多帆舟,威风
凛凛。黄昏的时候,霞光灿烂,太阳射出刺眼的光芒,她这时便
回波电笑,云发飘扬,丰神轻柔而潇洒。“小溪听完桃姐姐的
话,为自己美若天仙的母亲而感到骄傲。
过了几天,小溪弟弟来到河流姐姐那里,两个一起去找他
们的母亲。可他们对自己母亲的了解还是那么微不足道,那么肤
浅、朦胧。于是他们便问老态龙钟的乌龟。乌龟说:”你们的妈
妈有时温柔而沉静;有时威严而神秘;有时虚怀而广博;有时暴
躁而汹涌。那就是你们的海妈妈。
听完乌龟的道说,小溪和河流他俩果然找到了他们的妈
妈。可他们在见到盼望已久的妈妈那一刻,姐弟俩呆若木鸡,因
为他们的妈妈已经面目全非了。人们把垃圾填塞到她肚子里去,
把有毒污水、废水注入妈妈的血液中,人们把伴她快乐成长的生
灵带走。腐渣浊水使妈妈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容颜。此时,海妈妈
正伤心呜咽着:哗!哗!哗!小溪小河也情不自禁的自问到:
“这是我的妈妈吗?”
快住手吧,人类!你听到海的哭泣声了吗?再这样下去,
关键字: 盛唐 咏侠诗 “马”意象 作用和意义
咏侠诗即是“以游侠为对象,歌咏或表现其侠行、侠气、侠情、侠节等内容的作品,或以侠、侠义精神为意象,通过咏史、怀古、赠别等来言志抒怀的作品”。[1]盛唐是咏侠诗发展的集大成阶段,这一阶段,参与咏侠诗创作的诗人最多,咏侠诗创作的数量最多,咏侠诗的总体质量也高于其他时期,咏侠诗的艺术风貌也趋于成熟稳定。在我从《全唐诗》中挑出的164首盛唐咏侠诗中,“马”出现了101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远远高于“剑”(61次)、“酒”(44 次)等其它咏侠常用的意象。下面我就“马”意象在盛唐咏侠诗中的作用和意义加以探讨。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将意象用于文学批评的是南朝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2]这里的“意象”指“意中之象”,是“构思过程中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3]刘勰提出的“意象”概念为后世诗论家所普遍接受,此后的诗论家对意象的理解都以此为基础。如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云:“意象欲出,造化已奇。”[4]这里的“意象”指的也是“意中之象”。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云:“意象应曰合,意象离曰乖。”[5]这里意象指的是意象的融合。尽管各家对意象内涵理解不尽相同,但对意象包含“意”与“象”两个方面的认识上却是一致的。“意”即诗人主观的情感、志向、报复,“象”即物象。基于此,袁行霈先生认为:“意象是融入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6]
马是游侠的亲密伴侣,游侠无论是在都邑间游乐还是赴边塞征战,都离不开马,所以乐府诗中说:“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折杨柳歌辞》五曲其五)。 俗谚也称:“月下看美人,马上看壮士。”
盛唐咏侠诗中的“马”绝大多数是快马、骏马,它们的风神、气度、速度、神韵、遭际等都和诗中的游侠游侠形象相得益彰。咏侠诗中的“马”意象,按其对表现游侠形象的作用可分以下三类。
一、盛唐咏侠诗中常以“马”的神骏不凡、疾驰腾跃、骄气富贵等来烘托游侠的勇武气度及其骄横意气。
游侠的勇武气度常体现在擅长骑马、精于射猎上,这些游侠行为在诗中的展现,必然要借助于“马”意象。以擅长骑马表现游侠勇武气度的,如: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高适,《营州歌》)
自逐定远侯,亦著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高诗咏“营州少年”这一边城游侠形象,特别提到这些生长在边地的游侠少年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能够骑马,并将其看作是一种异于常人的卓异本领。而岑诗中作者以自己近来能够穿上剑客的“短后之衣”(《庄子・说剑》)、能骑上骏马狂奔疾走而自傲,这都是对游侠尚武精神的赞赏和积极反映。
以骑马射猎表现游侠勇武气度的,如:
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王昌龄,《观猎》)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高适,《赠王威古》)
侍猎长杨下,承恩更射飞。尘生马影灭,箭落雁行稀。(李嶷,《少年行三首》其二)
游侠少年们纵情游猎,骑着骏马,或在秋草凋落的原野猎兔,或在荒山深谷中射麋,或在皇家苑囿里射雁。在追逐猎物时,侠少们意气风发,纵马疾驰;获得猎物之后,侠少们踌躇满志,踏马而归,他们甚至还在马上饮酒,生食猎物。他们的勇猛让人敬畏,他们的侠气豪情更让人钦佩。
游侠的骄横意气,常常通过他们骑着骏马在都邑街肆中尽情游乐来表现。如:
遗却珊瑚鞭,白马骄不行。章台折杨柳,春日路傍情。(崔国辅,《长乐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四首》)
珠弹繁华子,金羁游侠人。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孟浩然,《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 )
日出乘钓舟,袅袅持钓竿。涉淇傍荷花,骢马闲金鞍。(常建,《张公子行》(一作古意))
这些诗描绘的都是一些贵游侠少的形象,他们所骑的马都非常娇贵,或配以“珊瑚鞭”,或配以“金羁”,或配以“金鞍”。这些马又常常出现在“章台”、“杨柳”、“高楼”、“红尘”、“荷花”之间。而且,贵游侠少急于行乐时,马则为之狂奔;贵游侠少闲暇时,马则为之闲庭信步;贵游侠少正在寻欢作乐时,马则被系在一旁;贵游侠少心满意足之后,马则骄惰不行。马的一切装饰、一切经行、一切动作,都能见出贵游侠少的骄横意气。
二、盛唐咏侠诗中还用“马”意象来表达侠客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古代英雄的建功立业,绝大多数是通过参与战争这一途径来实现的。而战争自远古时期便和马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晋书・五行志》云:“马者兵事。”因此,建功立业总离不开征战,而征战总离不开骑马,正如古人常说的“功名马上得”,就是指功名总是和马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咏侠诗中的“马”意象必然要为塑造征战沙场的边塞侠少服务,展现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见于盛唐咏侠诗,如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三云: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骏马如风,扬鞭有声,游侠急切地离开长安,跨过渭水,辞别了祖国的月亮。他如此形色匆匆,为的便是“插羽破天骄”,用自己的武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诗歌开头“骏马”的疾驰,精确地反映了游侠渴望赴边征战、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又如李白的《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千金市骏马,万里逐王师。
诗中的“刘副使”买“马”不惜千金,走“马”不顾路远,为的就是尽快奔赴前线,加入征战的队伍,从而实现其报国立功的愿望。再如: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西击长城胡。(王翰,《饮马长城窟行》)
高诗中持着弓箭的阴山游侠儿,骑着“大宛马”,加入战阵,为的便是破贼建功。岑诗以“马”在边地奔走的艰辛表现了诗中“游侠形象”为了报国立功而无所顾惜的高尚情怀。王诗中之“游侠形象”走马驰骋,为的也是攻杀长城西线的敌军,其中“马”的意象表现的也是“游侠形象”报国立功的愿望与决心。
三、盛唐咏侠诗还用“马”意象来抒发游侠功名不成的悲愤之情。
当边庭平静、国无用武的时候,或战事不利、困滞沙场的时候,或勇力渐消、年岁日去的时候,游侠对着他寄予了建功立业的梦想和希冀的骏马,难免会生发一种壮志未酬、功业不成的悲愤之情。见于盛唐咏侠诗中,如: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高适,《古大梁行》)
诗人以驱马荒城、骏马无用写内心的悲愤。他的悲愤是侠者的悲愤,因为大梁为战国时魏国的都城,站在这个已成废墟的古城中,他想起了昔日在这成就了不朽功名的古代侠客信陵君、侯赢、朱亥等人。昔日繁盛的都城,今日苍莽的荒城;昔日游侠成就功名的壮烈事迹。今日游侠被弃不用的冷落情形,种种今昔的强烈对照,不能不让作者感到悲愤。
又如王昌龄《杂曲歌辞・变行路难》中“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一句以马在黄昏凄凉的横笛声中嘶叫表现了诗中侠者因战事激烈而引起的悲愤之情。岑参的《送费子归武昌》中“剑锋可惜虚用尽,马蹄无事今已穿”一句,以“马蹄”虽然磨穿却一事无成来感概自己终身碌碌而功业未成的遭际。
综上所述,在盛唐咏侠诗中,“马”意象可烘托游侠的勇武气度及骄横意气,还可抒发侠客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功名不成的悲愤之情,是盛唐咏侠诗的用来展现游侠行为和情感的重要意象。
参考文献:
[1]汪聚应著.唐代侠风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49.
[2]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33.
[3]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2009:138.
[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205.
此刻,我正站在纽约的麦迪逊广场花园的外面,望着那座仿佛是四周开敞的巨大的帐篷似的大型体育馆,不禁惊呆了。但见里面华灯绽放,亮如白昼,远远望去,就好像是罗马焰火筒一般。今天晚上,将有三位爱尔兰男高音歌唱家在这里演出。而我,一个来自克尔肯尼郡的农村孩子,就是其中的一员。要知道,在人们眼里,我曾经是一个永远都不能走路的孩子,但是,没想到的是,这次,我却独自一人在世界上走了这么远的路。
我设法找到了专供表演者进入这座雄伟而又辉煌的建筑的入口,径直走进了化妆间。“哦,上帝啊,”看着外面那空旷的舞台,我不禁想,“我是不是走错了门?”要知道,曾几何时,这儿可是世界上一些最优秀的音乐家表演过的舞台,也是一些最优秀的运动员竞技过的赛场啊!
我缓缓地走到舞台中央,环顾四周。再有几个小时,我就要和我的两个同伴约翰・麦克德英特以及安东尼・卡恩斯一起站在这里为台下一万五千名观众演唱了。此时此刻,我不禁低下头,注视着我的裤子,心中顿时涌起阵阵波涛,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在我的裤子里面,掩藏着的不是和正常人一样的灵活自如、结实有力的双腿,而是两条僵直呆板的假腿!“根本就不敢想象我竟然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为人们演唱,“我想,”能够走到这儿,对我来说就已经是个奇迹了!”
自从我出生那天起;妈妈就一直说,在表现自己这方面,我从来都不畏首畏尾、羞羞答答。她说,当我从她的肚子里出来的时候,手脚就没有停下来过,不是抓就是踢,而且还哭声震天。但遗憾的是;我一生下来,就患有先天疾病。“是他的双腿,”助产士说。短肢畸形,这是一种双腿膝盖以下部分受到侵袭的畸形,每条腿的胫骨都向外张开,而且比正常的短,不仅如此,我的每只脚也只有三个脚趾头。
就这样,没过多久,我的父母回到了我们在克尔肯尼郡纳斯村外的农场,而我则被送到了位于都柏林的坦普尔大街儿童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尽管那儿也几乎没有一个医生能够治疗我的这种疾病。最后,他们只好把我送回了家。
于是,艰难的生活开始了。我不能站立,更不用说行走了。我很少离开我们在农场里的家。不管是什么季节,只要妈妈带我去镇里,她总是把我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当然,这绝对不是我的家人以我为耻,相反,他们非常非常地爱我,他们在尽他们最大的能力保护我。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妈妈有一个计划,为了我。
“我不想让他看见别人用古怪而又异样的眼光看他时的样子,”她对爸爸说,“我要让他在自尊、自信、自强中成长,让他相信自己也和别人一样,拥有同样的机会!”
“你不能让他与世隔绝啊!”爸爸对她说道。
“等他能走路的时候,世界会看到他的,”妈妈坚定地答道,”我相信他一定会行走的。”
从那以后,为了帮助我能站立起来,妈妈几乎尝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倾尽了她的所能。她曾经把玩具放在离我不远的地方,试图用它来诱惑我,“罗南,起来,站起来去拿它,”她总是这么催促我。可是,我却无法做到。后来,当我又长大一些之后,她和爸爸一起带我前往一家位于都柏林的假肢医院。
“罗南,今天你将会获得一副新腿。”走进医院,爸爸对我说道。那时,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假肢技术刚刚起步。而那一年,我刚满3岁。负责治疗的医生把我放在一张桌子上,仔细地给我检查起来。他们在我的身体上面放了一张又大又硬的白纸板。然后,有一个人在白纸板上面用笔画出了我身体的轮廓,另一个人则用尺子测量我的臀部到膝盖以及膝盖到足躁的尺寸。接着,他们用熟石膏做出了我的大腿模型,以作为为我做假肢用的棋子。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只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用的老鼠似的。
“妈妈,我为什么需要这些?”我不解地问道。
“为了让你能像其他人一样行走。”她对我说道。
“难道我今后一直都要用它们吗?”“是的,”她答道,“是的,你以后一直都要用它们。”
我不知道自己将来是否想要一直这样继续下去,也不知道这些东西将怎样帮助我,但是,妈妈却坚持要这样做,爸爸也鼎力支持她。“这对你来说是最好的办法了,儿子。”他对我说道。
几个星期之后,医院把我的假肢做好了。于是,我们再次来到了都柏林。在候诊室里,我们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医生的到来。这时候,妈妈闭上了双眼。我知道她正在祈祷,因为,每当她祈祷的时候总是会闭上双眼,这已是她多年的习惯了。不仅如此,我还知道她此刻是在为我而祈祷,祈祷上帝保佑我能早日行走。看着她那虔诚的样子,我也闭上了双眼,和她一起祈祷起来。
过了一会儿,几位医生走进了候诊室,其中一个人的手里还拿着一双靴子。“把这个穿上,”他一边说一边递给我一双皮袜子,“它们可以保护你的双脚不被靴子里的铆钉划伤或者磨烂。”待我穿上那双皮袜子之后,他就一手拿着一只靴子,一手扶着我的腿,把我的双腿依次塞进了靴子里,然后把系带系紧。靴子的两边分别装有起固定作用的钢管,以便能使脚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穿好靴子以后,他把我从桌子上抱了下来,并且让我一个人独自站在地上。
“抓住那架双杠,小伙子,”他指着立在我面前的一架双杠对我说道,“把一只脚抬起来,放到男一只脚的前面去,试试看能不能站起来。”于是,我伸出双手,紧紧地抓住双杠,然后,用力将自己的身体缓缓地拉起来,直至完全站立起来。“哦,我站起来啦!”我兴奋极了,禁不住冲着爸爸妈妈惊叫起来。那种感觉,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感觉,你可能根本就无法想象。即便是时至今日,那种感觉,那种终于可以站立起来的感觉,那种再也不用爬再也不用被别人抱着的感觉,我仍旧记得清清楚楚。
“嗯,好,现在再走走看。”还没等我激动的心平静下来,医生就接着对我说道。于是,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把身体的重心转移到了左脚上,接着,我缓缓地抬起了右脚,并小心翼翼地伸向前方。那一刻,我只感到那穿着靴子的脚竟然比铅还要沉。当我的右脚重重地落在那光滑锃亮的地板之后,我又以同样的方法伸出了左脚。
“我能走路了!”我惊喜地叫道。接下来,我又满怀信心地向前走了四步。尽管我走得很慢很笨拙,但是,在我、在爸妈的眼里,那简直就像是最美丽的舞步。当我停下来,转过头,开心地笑望着他们的时候,我发现,爸爸的双眼湿润了,而妈妈则紧紧地握着他的双手,正微笑地望着我,目光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回到家之后,我就穿上了我的那双新“靴子”,开始练习走起路来。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必须要扶
着某些物体才能站立和行走。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是在我四岁生日之前不久,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竟然可以不用再依靠任何物体而行走了。
“哦,罗南,你真是棒极了!”妈妈惊喜地看着我,激动地说,“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只要别人能做的,你都一样能做到!”说完,她又转过头对爸爸说:“现在,是该让罗甫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是该让外面的世界看看我们的小罗有的时候了。”
第二天,妈妈给我穿上了一件红色的粗棉布裤子和一件格子的衬衣,她自己则穿了一身夏装,并且给头发定了形,还简单地化了一下妆。然后,爸爸开车把我们送到了位于镇子边上的教堂门口。当我们从车子里下来的时候,妈妈拉着我的手,对我说道:“罗南,从现在起,抬起头来,要昂首挺胸。”
接着,我们向镇里走去。大约走了三百米之后,我们来到了我们此行的第一站:邮局。要知道这可是迄今为止我所走过的最远的路了。走进邮局的时候,我早已经累得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了。“嗨,大家好啊!你们看,我今天把儿子罗南带来了。”
她的话音刚落,一位女职员就连忙从柜台后面走出来看我。要知道自从我出生到现在,镇里还很少有人见过我罗南・泰南呢。
“这就是那个可怜的小家伙吗?”她递给了我一个黄色的棒棒糖。然后问道。
我们离开邮局之后,就沿着街道继续前行。妈妈拉着我盼手,昂着头,挺着胸,双眼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那光芒流露着一位母亲的骄傲,流露着一位母亲的自豪。她带着我先走进肉店,然后,又走进食品杂货店。接着,我们就这样一家挨一家店铺地逛着。这样一来,尽管镇上的许多人都认识了我,但是我脚上的那双沉重而又蠢笨的靴子以及我那向外张开的八字脚却让我吃尽了苦头,我不仅累得筋疲力尽,而且那难看的步态也使我感到极不自然。我感到镇上的人们都在盯着我看,有的人甚至在指指点点,悄声地议论着什么。
“妈妈,我不喜欢这样!”我一边走一边小声地对妈妈说道。
“罗南,我知道现在就让人们接受你的确很困难,”妈妈说,“但是过了今天之后,人们就不会再像今天这样注意你的双腿了。他们看到的将只会是你的勇气。”在村口,我们遇到了教区教士。“哦,这就是那个体弱多病的小家伙吗?”他问遭。“牧师,我的孩子没有一个是体弱多病的,”妈妈答道,“尤其这个,更不是。他不会一直都这么小的,他会长大的!”说完,我们就又继续向前走。
那天晚上,回到农场之后,我就立刻瘫到了床上、只感到浑身精疲力尽,疼痛难忍。不过,和能够自由行走相比,对我来说,这点疼痛又算得了什么呢?那一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因为,从那一天开始,我人生的新篇章开始了。
事实的确如此。但是,我的生活仍然充满了艰辛。最后,我不得不再次接受治疗,将双腿膝盖以下的部分全部切除,并且安装了一副新的假肢。但是,尽管如此,我每天仍旧生活在疼痛之中。然而,无论什么时候,每当剧烈的疼痛向我袭来,我都会想起和妈妈一起走过纳斯镇的情景,她给我上的那堂课永远陪伴着我。
下午在东风渠的小石桥边,我看到一对年轻夫妻正奋力把五六个沉重的塑料大水壶用绳子系上马背,旁边还有两匹马和十几个水壶。这就是这队马帮的马锅头营成军和他的妻子魏菊长,他们在运施工地和水泥砂浆需要的水。
营成军是个帅气健壮的小伙子,穿着件红色T恤,白色中裤,赤着脚,凉鞋甩在渠边的草丛里,他脸上、胳膊上的皮肤都被太阳晒得通红,挺拔的鼻子已晒脱了皮,长期在烈日下劳作,他的眼睛像高原上的人们一样,闪耀着一种炽热潋滟的波光。他的模样和他壮实而粗糙的双手双脚,正是艰辛的生活加在一个淳朴的漂亮孩子身上的结果。所有的水壶都捆扎好后,他的娃娃脸的妻子赶着马过桥上坡去了。
他告诉我说,他82年生人,16岁开始赶马,至今已11年了,从参加二滩电站建设到现在,他跟随着马帮已跑遍了全中国、他的妻子比他还小两岁,跟他赶马也有两三年了,他俩有个三岁的孩子留在德昌老家。刚说了几句,一位老汉赶着几匹驮着空水壶的马过来了,营成军忙着接过缰绳,卸下空壶,下到渠边的石阶上开始灌水。此后的几次采访中,他一直在忙着做活儿,或者在接电话,或者跟马帮老板商量工价,协调人员关系等事,我也不忍再打扰他。
马帮的爱情
他的妻子是被他的马儿踢出来的。马儿就是他们的媒人。
马儿被牵着上了山,营成军有了空,坐在地上和我攀谈了起来,讲到他的妻子魏菊长,整个在宜昌的马帮中唯一的一位女性,营成军的话就说开了,他告诉我,他的妻子是被他的马儿踢出来的,马儿就是他们的媒人。
营成军和他的妻子魏菊长都是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茨达乡新胜村的人,两人在村里一起长大,很早就认识,但很少来往。2001年6月,一天上午,营成军赶着马儿从村头一条小路经过,魏菊长也正好走在这条小路上,小路很窄,一边是稻田,一边是一条小溪。当营成军的马队走到魏菊长的旁边后,由于路面太窄,最后一匹马和魏菊长挤到了一起,马儿走不过去,马急了起来,后腿―下就把魏菊长踢倒了,魏菊长连人带东西一起滚到了溪水边。“当时把我给吓傻了,一看瑰菊长倒在溪水边半天都没有动,我连忙丢下马,跳进溪水里把她抱了上来。”营成军说。
营成军连忙牵了一匹最听话的马,把魂菊长放在马背上,用绳子把她捆好,牵上马就往县城里的医院里赶,没想到走到半路上,魏菊长渐渐地醒了过来,营成军把魏菊长从马背上放了下来,没想到魏菊长不但没有找营成军扯皮,还说现在没什么了,不用在去县医院了。在营成军的反复要求下,魏菊长又上了马。营成军牵着马到县医院彻底检查了一遍,看到魏菊长的确没有什么问题,营成军才放了心。
那一次去县城,正好碰上县城里赶集,两人看完病后,营成军还请魏菊长中午下了馆子,下午两人又看了一场电影,到了下午5点多钟,两人才回到村里。经过这一次后,两人就熟悉了,一有空营成军就去找魏菊长。营成军从外地赶马回来,每次都给魏菊长带一些衣服、口红等女孩子喜欢的东西。两边的家长也发现了他们两人在谈恋爱。2002年7月,他们在村里办了一场热闹的婚礼。
“当时我是牵着那头踢昏她的那匹马儿把她接回家的,因为这头马儿就是我们的媒人嘛。”营成军高兴地说。而现在,魏菊长也成了一个老练的赶马人,跟着爱人走天涯。
无论贫穷富有,无论疾病健康,执子之手,辗转相随,这就是他们的爱情。
在他们这队马帮的驻扎地老李家,堂屋左边的两间偏房里,十个赶马人的铺盖连成一片,挤在一起。右边,穿过厨房,出屋,几步开外是一幢石头垒砌的低矮的小屋,屋里黑黢黢的,待了一会儿,我才看清,这屋子分成三间,一间猪圈,一问厕所,大点的一间泥土地上散养着一群小鸡。我特别注意到屋子这边架着张双人床,床上吊着一顶灰色的帐子,老李说,这就是营成军夫妇的住处。
在外的赶马人,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见不到家人的。“我们赶马人在外一年很难回一次家,不像其他在外面打工的人,想回家甩开膀子就可以走,每天骡马都要自己喂,我们平时想回去也很难,只有等到过年才能回去。”除了他们人人都有的一部手机,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千百年来的先辈大概同样艰苦。看到那两张年轻的面容、我竟有些感动,无论贫穷富有,无论疾病健康,执子之手,辗转相随,这就是他们的爱情。
我们全家三代人都是赶马的
直到96年二滩电站修建,赶马的传统才由他继承了下来。
在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白洋坪村蒋家山组,是另一队马帮。
蒋家山位处宜昌西北部的深山,我们的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开了40分钟,从50多米爬升到海拔800多米,又在狭窄的碎石子路上开了20多分钟,才看见路边有两户人家。赶马人廖庆芳从屋前院坝上迎了上来,接过前次来给他们拍的照片,笑着说:“拿回去给儿女看看,看爸爸在外头赶马有好辛苦!”他告诉我们,今天他们开不了工,因为修通到塔基的路,要从当地农民的田里过,马锅头下到村里和村里商量青苗赔偿的事去了,等这事有了结果,他们才能开工
他说:“在这些地区,没有路的地方,以前都是靠人背上去,我们用骡子来运输水电工程的物资,骡子的工价比人工就便宜多了,大大降低了工程的成本,但这也让本地的农民觉得马帮抢走了他们赚钱的机会,与马帮产生一些纠纷和摩擦。前两天山那边的一队马帮就出了事:这里盛产柑橘,橘林遍地都是,前几天骡队正走在橘林边的路上,
匹骡子趁人不备,伸嘴啃了两个枝头的橘子,被当地村民看见了,非要赶马人赔偿500元损失费,争执中甚至打伤了赶马人的一条腿,还牵走了一匹骡子,说不赔钱就不让他们开工,马帮打了110,可警察来了也没办法,村民们人多势众,最后在警察的调解下,两个橘子赔了两百元钱,事儿才了结。我们也是出来打工赚钱养家的,也不想和当地人发生矛盾,有时候真是没有办法呀。”
廖庆芳边在院子里乘凉,边给我讲述了他家的历史。廖庆芳是德昌县茨达乡人,今年32岁,他家老辈子就是赶马的,爷爷赶了一辈子的马,他母亲赶了30年的马,那时主要是运盐,从德昌运到四川的盐源县。60年代他母亲交公粮,也是靠的马帮。80年代村里通了路,拖拉机能直接开到家门口了,家里虽然还留着两头骡马,但用处就不大了,直到96年二滩电站修建,赶马的传统才由他继承了下来。
廖庆芳说,他很喜欢赶马的生涯,虽然苦了点,但这些年,带着马儿走南闯北,也见了不少世面,07年湖南、江西下大雪,倒了很多铁塔,他们也去帮助运输物资,重新架设铁塔。08年奥运时,他们马帮为奥运会在北京郊区的山里架设铁塔。架设完后,还专门进了北京城、看了鸟巢。“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用的电,可能还是我们架设的铁塔输的电呢!”或许,这种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就是马帮人骨子里传
下来的吧。
德昌马帮虽名为马帮,用的却全是清一色的体力极好的骡子。
廖庆芳说:“解放前的马帮和我们现在不一样、我爷爷那时候的马帮主要是做长途运输的,有时候为了运盐,从德昌到盐源县,要走上十来天的时间。那时候社会也很动乱,路上强盗也多,30年代,我爷爷有一次在往运物资的时候就遇上了强盗,不光抢走了马帮运输的大批物资,还打伤了我爷爷,后来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才捡回了一条命。”
后来廖庆芳的祖父专门买了枪支,随身携带。在后来的几次运输中,枪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打跑过几次小股土匪的袭击。在解放大西南的时候,祖父的马帮还帮助过运送过物资,现在家里还保存着当时发给祖父的奖状。“我们现在跑的地方比爷爷远多了,也不再是在省里运输物资了,最远我还跑到广东去架设过铁塔。”
他爷爷在时,家里有一头骡子三匹马,那时的马帮人养的主要都是马,因为那时运的是盐、茶等生活物资,重量比较轻,而且人在路上出要骑马,马的个头比骡子要矮,骑乘的人容易上下,而现在他们马帮里给水电工程运砂石料的却都是骡子。因为在山区驮重物,马不能适应这样的重体力活儿,只有骡子才能受此苦累。骡子的负重能力比马要大得多,一匹骡子一般能负重320斤,最好的骡子负重能达到430多斤。因此德昌马帮虽名为马帮,用的却全是清一色的体力极好的骡子。廖庆芳出身“马帮世家”,钉马掌的手艺是他们当中最好的。
廖庆芳说:“现在我们出来打工什么都好,社会也比较安全,也没有什么强盗来抢东西,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老板是没有以前的老板讲诚信了。我爷爷、我妈妈那个时候,是做完工老板就结工钱,从来没有过拖欠工钱的情况,现在我们是做完了工,常常结不到工钱。去年在湖南做的一个铁塔,承包方的老板欠了我五千多块的工钱,到现在都没有结到。在湖南吃的、用的都是我们马帮垫付的钱,那一次做下来把我们都亏死了。现在我们打电话,那位老板都不接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把这一笔工钱要回来。”
正说着,山路上两个人背着一大捆青草走近了,那是廖庆芳的两个同伴,趁今天有空到山上割了些青饲料,给骡子改善生活。
铺好青草,他们从棚下牵了匹骡子出来,准备给它钉马掌,廖庆芳忙进屋拿了斧子、钳子、钉锤、镰刀等工具出来帮忙。事实上,廖庆芳出身“马帮世家”,钉马掌的手艺是他们当中最好的。这里的骡马棚都是随形就势,搭在路边的巨岩下,每个棚下有两三匹骡子。
他们将骡子牵到一棵碗口粗细的杨树下,把缰绳紧紧系在树干上,三个人合力抓住骡子的一只后脚查看。这只脚上蹄铁已快脱落了,突然,骡子脚一蹬,从三人的手中滑落,三个人赶紧跳开,可这一瞬间,廖庆芳左手的小拇指肚,已经被蹄铁的钉子划破,鲜血淋漓。大家忙上前准备给他包扎,可他只甩着手说:“没得关系,小伤,经常的事。”
跑到屋里,廖庆芳拎出浅浅一桶底的水,洗洗手上的血。他告诉我们,今天可能是有生人在,骡子有些怕,所以不听话,这次他们找了把火钳,一个人在前头把骡子的上唇掀起来,牢牢夹着,一个人在后面抱起蹄子,尾巴缠在蹄子上,这样只要一蹬,就会扯痛骡子的尾巴。骡子怕痛,老老实实任由老廖摆布。老廖麻利地挖出蹄缝里的泥土,用镰刀削平蹄甲,三下五除二就钉好了一只新蹄铁。他说,路好的话,一头骡子大约一两个月钉一次蹄铁,像这里这样的石子路,蹄铁磨损严重,一个星期就要全部重新钉一次了。
终将消逝的命运
我们现在在外面赶马赚钱,供小孩读书,就是要让我们的后代不再赶马。马帮终究会有一天要消失的。
一个阴晴不定的夏日午后,我随着黄花乡白洋坪村这边的马帮,来到海拔近1000米的山上,卸料的塔基位于山顶的悬崖边,海拔虽不是太高,可悬崖与山谷问的相对落差极大。杳不见底的山谷里、升起渺茫的青雾。对面远山如黛,遥遥横列在天空,高高的山脊线几乎平着,划过天际。
满载物资的骡队络绎汇聚到崖顶坡下的小块空地上,人马夹杂,骡马沉重的喘息声、蹄声、赶马人紧张的吆喝声,震响了寂静的山林。坡既陡,货又沉,赶马人奋力牵着骡子登上崖顶锥形的砂石料堆上,抽开背篓底部的绳子,满篓的沙石便从洞开的篓底轰然落下。忽然骡子脚下一滑,仰首长嘶,飘扬的长鬃与赶马人绷紧的脊背,在苍茫的天空下成了一幅古老而壮美的画面。
卸完料的骡子要依次列队下山,山路狭窄,不小心的话,骡子和人都会有被挤下山崖的危险。
“前两天,我们这里就有匹骡子在上山的路上闪了腰,第二天就死了,”一个赶马人说道。夏日的山间,雨毫无预兆地就来了,天色―下子黯淡下来,淡蓝的岚气从山间升起,大颗大颗的雨点疏疏地洒落,激起草木和泥土的腥气。一片一片盛开的夏枯草,擎着紫色的小灯笼,照亮了黄昏的雨。这氤氲的山雨的氛围,让我忽然想起屈大夫的诗篇。这里不正是他所描绘的生长着香花异卉的楚地吗?这里离他“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的九畹溪,不过40公里。
曲折的山道上,骡马队在雨中默默走着,静静的雨中洒下一路脆生生的马铃声。雨大了,今天下午他们只能运这一趟了。在山脚村外的小池塘里,赶马人饮过了马,牵着它们消失在废弃校舍的院墙里。
现在全国各地水电开发依然如火如荼,各种输变电工程很多,只要山区输变电工程建设有需要、而且工地又在车辆不能到达的山上,德昌马帮就依然有生存的空间。
不过一位长期在电力部门工作的工程师告诉我,在发达国家,不通车的山地架设电网运输建筑材料等工作都是直升机完成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不断增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也会有更多、更适宜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取代马帮这种古老的运输方式,来为电力建设服务。
马灵丽,1989年出生,成都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2012年大学生提名展金奖得主之一,作品《时间写的诗》,2013年组委会特邀,作品《观》。
夏日炎炎的午后,和马灵丽坐在今日美术馆旁边的咖啡馆聊这次展出的新作,谈她的艺术创作、谈生活、谈旅行,展现年轻艺术家的精神图景。
Q:请问你以前是学什么专业的?
A:川美国画专业。
Q:从小就学国画吗?
A:从小学画画,国画是上了大学才开始专业学习的。
Q: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呢?
A:在进入国画系之前,我对国画的了解是比较泛泛的,多是图像记忆,比如牡丹、玉兰、竹子之类的物象。进入专业学习后,发觉国画是很有意味的。比如在观赏古画时,就发现中国古代艺术家是很有先锋意识的。在西方,要等到达利和马格丽特才出现超现实主义,而中国古代早已实现超现实主义。在古代的山水画里就能够感受到艺术家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他们所追求的哲理意境。如果没有国画系的专业学习,我可能就不会了解到这些,也不会有现在这么强烈的感受。
Q:能介绍一下你去年获得金奖的作品《时间写的诗》是怎么创作的吗?
A:它不是纯粹的绢本绘画,而是绘画装置。作品由白绢绷框,正面描绘具体图像,绢的背面用透明无色但不透光的胶进行处理,然后在背面也描绘相关图像,利用光线再结合空间距离,墙上投映的就是背面的景物。正面图像与背面图像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可能前景是一片草地,墙上的投影是一株树;前景是一片蓝天白云,墙上的投影是兰波的《长夜》等等。这件作品是探讨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拓展平面绘画的一种尝试。
Q:去年是绘画装置,那今年的长卷《观》表达的是什么?
A:一直以来,我对空间结构都特别感兴趣,创作作品时也会不断思考。在之前的作品中,鸟是以实体或者虚影的形式出现,而在《观》里,则以白线虚勾形体,使物体的虚实关系更加耐人寻味。长卷《观》由穿插的两组图像组成,一组是观察到的死鸟每间隔30度的图像,一组是人走动的片断,各组12张,一共24张绘画。
《观》意在探讨动与静的关系,在平面绘画中能否呈现动态感、空间感。在过去的绘画里,鸟是飞翔着或者栖息着,都是活生生的,但在我的作品里,鸟是死去的,是静止不动的,通过360度的描绘,长卷的形式再结合行走观看的方式,鸟不再静止而是旋转着呈现。相应地,脚也在平面上运动着,就像每个分镜头的结合,展开连续的动作和时间。
Q:虽然还是平面绘画,但你的创作没有一味重复传统绘画的模式或图式,是否有更多的思考在内?
A:我觉得这与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环境有关,能广泛吸收东西方各类丰富的视觉资源,眼界更为开阔。创作时,也没有传统程式的束缚。没有截然区分哪些是传统、哪些是当代,我们可以自由地提取、运用各类资源。就个人而言,我自己习惯与其他人不一样,创作时,我也希望能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如果重复的话,做艺术就没意思了。
Q:你当时是怎么知道这个比赛的?这个比赛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
A: 大四时,在学校的网站上看到“大学生提名展”的消息,然后有朋友也提过。当时刚好要来北京,就说试一下吧,于是带着毕业作品参赛了。
作品获得的是金奖,最直接的是奖金,为我接下来的艺术创作提供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它是对我艺术创作的肯定及鼓励。通过获奖,也通过评委老师们的意见反馈,我的艺术创作方向更明确和具体。
Q:毕业时做过职业规划吗?
A:一点也没有,只想画好画,其它什么都没想。
Q:现在呢?
A:可能会考虑一些合作、展览什么的,但首要,也是最重要的,还是把画画好。
Q:你有看到其他入选的作品吗?有特别喜欢的吗?
A:有。我挺喜欢另外一位获金奖的版画。在这个展览之前我就看过他的作品,觉得特别好。
Q:平时看展览多吗?
A:多,只要时间合适,就会去看展览。不限定具体类型、类别,好的展览都会去看,吸收各种资源。
Q:看展览的时候会在心里比较吗?去看看有没有人跟我在做一样的东西?
A:不会,更多是看到好的作品会学习一下,比较反倒不会。大方向上可能会遇到与自己类似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最先从感官经验出发,想法会有相同也不奇怪,但做出来肯定会不一样。
Q:对你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谁?
A:马格丽特。(雷尼·马格丽特,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一直很喜欢他,我也画过关于他的一些东西。最喜欢的是他的《爱人》。
Q:接下来的创作方向是怎样的?
A:长卷《观》之后,我创作了几张小作品,主要是针对传统山水的图式体制。受西方构成主义、极简主义影响,我把中国传统山水拆开,以新的方式进行转变与组合,改变惯常观看模式与经验,提供新的审美经验及趣味。
Q:喜欢旅游吗?
A:特别喜欢旅游,喜欢四处逛逛,喜欢新鲜的、未知的风景。
Q: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
A:一直挺想去法国的,或许是因为它的浪漫、优雅,或许是因为人文艺术的吸引,各种原因混融得很神秘,我很难用具体的语言表述清楚。
我是一棵小草,
风来了,
她为我挡着,
雨来了,
她为我遮着。
妈妈是阳光,
照得我暖暖的,
妈妈是歌谣,
哄着我安睡,
妈妈最疼爱的是我,
我最爱的是妈妈,
妈妈是手掌,
在家里,妈妈是“理发师”。这个称号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想知道为什么吗?请听我细细道来。
这个称号是我给妈妈取的,是因为奶奶的头发长了就让妈妈剪,所以,我就把这个称号“送”给了妈妈。
今天,奶奶又让妈妈帮忙剪头发。只见妈妈拿起剪刀,“咔擦”一声,许多头发掉了下来。妈妈这儿剪一刀,那儿剪一刀,左看看,右看看,很快就剪好了。
我相信妈妈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理发师。
三年级:樊映霞
五年级(1)班
杨思成
成长中的每个道理,都很重要,都是我们长大后成功的秘诀,而最重要的,那便是信心和坚强。
记得有一次,妈妈说:“她上初中的时候,成绩非常好,总是排在前三名里。到上高中时的第一次考试,由于妈妈在上初中时没有住宿,所以不大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每天早晨5点起床,晚上10点睡觉,所以妈妈整天无精打采的,到考试的时候也没精神,由刚入学时的第八名考到了第五十八名,一直成绩优异的她,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背起书包就回家了。对姥爷和姥姥说:”我不想上学了,我学不会了。”姥姥和姥爷听到后说:”一次挫折不算什么,只要你有信心,才会取得好成绩,这次考不好,不一定每次都考不好,所以你要坚强,不怕吃苦,你一定能行的。”妈妈听了他们的鼓励后,又会到了学校上学了,从此,妈妈刻苦学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