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1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当代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据教学标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调从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化,与学生价值观等得到进步和发展。再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及常规教学手段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迁移,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1.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已得到相当的实践,并体现出诸多优势,归纳起来,主要有:①图、文、音、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②直观,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突出要点,有助于一些教学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③化静为动,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难点。④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现实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⑤通过信息技术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⑥教学过程的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难点和克服遗忘。⑦针对性强,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⑧大信息、大容量,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⑨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的画面图,即化抽象为具体。⑩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和解释者的地位转变为技术助理,合作者和帮助者。学生的思维过程更侧重于调动各种认知策略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的确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2.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反思

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例外。我们在看到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优势的一面,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走入误区的一面。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发现误区,分析误区,走出误区。

2.1多媒体教学不可忽视学生的合作过程;合作学习指的是一种教学方法,指学生们在其成员能力各异的小组学习中从事学习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已经到来,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在素质教育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故此多媒体程序要设计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设计学生的反思过程,设计学生表述过程。情景学习的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对于交互式教学,应该设计一些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解决,以提高教学效率。要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学习情景,将学生分组,一起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辩论问题,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使缄默的知识变成清晰的表述知识”,从而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2有扬弃而不独重多媒体要画龙点睛;信息技术不是用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画龙点晴。还要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给孩子想象空间,想象的空间同时也是创造、探究的空间。信息技术的优势很多,但使用不当也会有副作用。欲善其事,先熟其器,了解工具的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有的老师在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在一些课上从头到尾都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了其它常规媒体的作用。有些教师甚至干脆用多媒体代替黑板与挂图。现代教育心理学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可使教学生动活泼,富有特色。要防止教学思路被多媒体所左右,自己好的教学风格被计算机演示的程序所湮灭,最终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按顺序把它写在黑板上,下课后学生仍然可以看一看,想一想,这样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当堂课的内容。尽管信息技术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它常规媒体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幻灯的静态展示功能和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都有其良好的教学功能,有的甚至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信息技术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优化课堂教学。

2.3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可忽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而被忽视。例如,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也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所决定的,在教学重量单位时,要注意让学生用的掂一掂实物;同学们不用手掂一千克物体有多重,怎么能感知道更重的物体有多重呢?教学长、正方体、角等几何图形时,要让学生动手触摸,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和物体的角,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再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这样教学,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2.4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障碍;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确影响,是任何媒体所不能达到的。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机械、单纯地操纵机器,应随身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适当走动,不能像离不开讲台似的,尽量多地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与学生交流信息,活跃课堂气氛。优秀的课件可以说是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思想与信息技术之间无缝结合,适合教学实际的产物。不能仅考虑知识的表现和媒体能否运行,还要考虑学生的感受,例如一位数学教师设计的“加法计算”课件,当学生答错时,屏幕上出现的不是满怀期待的“请你再试一试”,而是冷冰冰的“你错了”。这种设计就缺乏人性化,阻碍了计算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情感的交流,也会阻碍知识的交流。

2.5要避免滥用“效果”分散学生注意力;信息技术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在课堂设计和使用时,一些老师在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时,容易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在课件中过多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只会使学生把更多的无意注意放在添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无法专心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是其反。因此,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信息技术的效果。

2.6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关系;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成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的优点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能改善师生教与学的环境。

第2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26-02

现代教育提倡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指教学的效率要保持在一定的空间与平均水准以上。教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需要不断地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反思。但是,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低效现象,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观念陈旧,既使有新教材,还是按以前的教学方式去教;教师缺乏创新性;只是关注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教师反思少或者不反思。叶澜教授曾说过,如果一个老师常反思,他就会成为名师,只有在教学、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老师才能成长,教学质量才能提高。下面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做好反思,笔者谈几点认识。

1 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学习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并不是教师跟着自己的感觉随意进行,而是需要一定的实践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有了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教师就会进步更快。由此看来,对有关教育理论的不断学习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就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而言,教师进行反思,要做的就是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深入研究,领会其精神,把这种精神转化成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特别是研究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对于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2 课前教学设计的反思

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前要进行认真的准备,包括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写教学设计等。教师要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为了使教学更有效,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树立反思观,边反思边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但是,在一般的教学反思时,教师只是停留在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的反思,这是一种表面现象。自己的教学反思固然重要,但不能不考虑其他的因素,很少有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背后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与理论支持。反思时过于片面,比如只是简单地就一件事而论,就一种教学方法去反思好不好,该怎么做。没深入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坏处是什么,如果不好,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上的失误不是唯一的,导致方法上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观念上的误导,观念错了就给方法产生错误指向。要多听听专家的教学指导,听听他们的教学经历,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学活动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断反思。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技术能力,让自己的专业成长步伐更快。

在进行教学准备时要做到全面了解信息技术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什么方法把教学重点突出出来,用什么方法解决难点,根据本年级的学生认识规律与原有基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要注重集体备课,定期参与讨论教学,在集体备课中解决自己的教学疑惑,倾心听取别人的好方法,以运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中的核心环节,知识的传授都是课堂上传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学设计可能与教学生成有一定的不协调之处,要及时调整。

反思教学情境的运用合理性 好的情境能迅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比如,在动画制作内容的学习时,为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先给学生播放动画,让学生观察所看到的两个动画有什么不同。学生认真观看这些动画之后感觉很好奇,问从哪里找来的。时机成熟,告诉他们动画是从网上找的,他们也可以去找,Flas也可以自己动脑动手去做。学生听了都想自己也来做一个,这样,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接下来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好起来。

反思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达成的程度 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质量好坏要看目标的达成与否。目标既要有知识的目标,也要有体验情感目标,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推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形成。比如,在进行“常见的网络设备”教学时,很多学生对交换机与路由器这两个设备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概念。交换机其实按英文来翻译就是“开关”,可以通过这个设备把电信号转发出去,可以为接入交换机的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的电信号通路。而路由器是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是互联网络的枢纽,起到交通警察的作用。路由器能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达到最优化路径。

第二步提出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大家观察一下机房内用的是哪种设备?校园网连接外部的设备是哪一种?看一看家庭用的路由器,它能不能直接接入计算机呢?学生可能无法回答,可以让他们通过研究来解决,也可以带领他们认识学校的各种设备,看一看机房电脑的接入情况,记住设备的外观和形状。这样,前两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交换机可以直接连接电脑,交换机与交换机可以连接在一起,共同组成机房的一个整体,称为局域网;而路由器则可以把校园网与外部连接起来,而且只能由路由器来完成这个任务;路由器还可以与交换机直接连接。最后一个问题也自然解决了,然后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本来是好好的机房,电脑都可以上网,把其中一台的网线拔下来连接在路由器上,再看还能上网吗?结果是能。这说明路由器将电脑与局域网连接起来,电脑就可以上网了,所以就很容易理解家里的路由器为什么可以使电脑上网了。

4 信息技术课后反思

在一节课快要结合时,或者在一节课的一个知识点结束时,都要进行总结反思,对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把经验写在教案上,改正不足,以完善教案,使教学法更得体。进行课后反思,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理论联系起来,把教学方法成功或者失败的例子记录下来,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相联系进行合理反思。

对精彩片段与遗憾的地方进行反思 把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好的教学方法或者机智处理的问题记录记来,并对这些精彩部分进行分析。当然,教学难免会有疏漏之处,也对其进行分析改正,并在下次教学中改正。

反思教学是否以学生为中心 虽然自己在教学设计时想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使教学效率降低。所以,要及时地关心学生的学习。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发展,也没有进步。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时兆慧.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5).

[2]纪旭英.浅谈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电教,2010(1).

[3]卢明各.浅议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教学[J].教书育人,2006(20).

[4]李永胜.为信息技术课插上腾飞的翅膀[J].中小学电教,2011(4).

第3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

【教材分析】

《彩虹》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我”看到天上的彩虹后产生了三个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其爱爸爸、妈妈和哥哥的美好心愿。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二、三、四自然段以向爸爸、妈妈和哥哥询问的口吻分别呈现这三个美好愿望。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课标要求),同时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精力,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以及形近字的区别是保证掌握会写字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关注关键笔画和形近字区别的学习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结合音形义,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初步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仍有必要在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和趣味活动中寓教于乐,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虹、座、提、浇、洒、挑、兴、拿、镜、照、千、裙”等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着、那、到、高、兴、千、成”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通过本文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学会关心父母、关心家人。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文章的学习中教育学生做一个关心父母、关心家人的孩子。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虹、座、提、浇、洒、挑、兴、拿、镜、照、千、裙 ”12个生字,学会“着、那、到、高、兴、千、成”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

生:彩虹。

师:彩虹有什么颜色?

生:赤橙黄绿青蓝紫。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彩虹》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彩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了几件事情?

师:谁来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

生:三件事情:一是我在彩虹桥上洒水为爸爸浇山上的田地;二是在彩虹桥上拿镜子照妈妈梳头;三是在彩虹桥上荡秋千让哥哥高兴。(教师引导)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虹、座、提、浇、洒、挑、兴、拿、镜、照、千、裙”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着、那、到、高、兴、千、成”,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本文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学会关心父母、关心家人。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

听写生字。

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分段朗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学生分小组读,给生字正音。

2、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

3、课文读给同桌听,想一想,天上真的有一座美丽的桥吗?

三、课文详解。

1、分小组朗读课文,想一想:天上美丽的桥是什么?读后,小组汇报交流。

生:天上美丽的桥是雨后的彩虹。

师:文中的我把彩虹说成美丽的桥,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我爱想象、爱思考。

师:那“我”真的能走上这座美丽的桥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它是彩虹,像桥,而且在天空中。

师:那课文中“我”却在这座桥上为爸爸、妈妈和哥哥做了好多事,又是怎么回事?

生:这是“我”想的,希望可以帮助他们。

师:“我”能想象出这么多事,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我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2、全班集体读二、三、四段,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为每一个家人都做了事情。

生2:这三段最后一句话都是“你高兴吗”。

师:从这些发现上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懂事、关心父母、关心家人。

3、那么,我们也应该向这位小朋友学习,多关心父母、家人,同学们平时在家里是怎么做的?(学生自由回答)

4、小组分段朗读、小组比赛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除了学习,我们更应该多关心父母和家人。

板书设计:

11

彩虹

彩虹桥上为爸爸洒水浇田地

彩虹

彩虹桥上拿镜子照妈妈梳头

关心父母、家人

彩虹桥上荡秋千让哥哥高兴

第4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生成性资源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有效的被利用到人类社会生活中。伴随着我国新课程不断改革,信息技术学科越来越受课堂教学所重视。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教授、学习中所形成的理念、问题或困惑等教学资源,称之为生产性资源。新课改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有别于传统教学理念下凭借教师教学计划实现,它是教师是否能够抓住各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闪光点的体现。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主要学科,要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就需要将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就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四点内容:①小学生对于各学科的学习通常以兴趣为优先考虑因素。在现代小学教学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起步阶段,其中的内容也较为初级,然而该学科中所涵盖的概念和特别名词较广泛,且对记忆性的要求较高,所教授的内容较为枯燥且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联系较强。②小学信息技术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实际运用,增加了学生对该门学科学习的难度,同时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该课程难度的增加而逐渐对其失去兴趣。③由于小学生的的课业负担、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时间安排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虽然有兴趣,但重视程度不高。④课堂教学过程违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仍旧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课堂教学过程单方面的注重知识教授。每一个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考虑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我们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不同个性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反思

1.明确目标,各个击破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年龄范围大约在10~13岁之间,相关研究表明这个阶段的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他们对于教师的依附还不能够完全脱离,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已逐渐脱离小学生的稚嫩,且思维活跃,但在认知方面仍有局限性,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该学科是“副科”,可学可不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以及行为的变化,摆正学生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平均接受能力来决定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该学科的学习中来。例如,在对学生进行WORD软件的教学时,教师们可以用适当的比喻告诉学生WORD软件属于一种输入型软件,就好比人们和动物们接受知识的大脑一样,通过采用比喻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同时,教师在教授学生们WORD知识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常教师们会采用“教导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老师让学生们跟着老师的样子进行模仿,这样的教学模式通常会让学生们感到枯燥。因此教师们在进行WORD软件教学时,可让学生们自己摸索各个功能键以及操作界面的用途,通过鼓励学生们进行“尝试”,从而引起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以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

2.师友和谐互助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通常采用以老师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常较低。而部分学校由于经济能力有限等原因,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因此许多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通常通过老师的讲解而被动接受、学生们主动参与情况欠佳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该学科的热情不高。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对学生进行课业知识的传授,然而现代的教育理念对这种传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其观点是课堂教育是老师与学生双方占有同等地位,进行交流与反馈的过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分析,来决定教学的进程和速度,学生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以及对老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来吸取计算机知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们不断与学生进行学术上与心理需求上的交流,明白学生所想,从而制定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3.理论结合实际,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该学科的实际操作性较强,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加强理论与操作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程度以及掌握程度,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其对学习该课程的抵触心理。有些学生空有理论知识,却毫无实际操作经验,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的掌握程度普遍不高的现象,这也是目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教师们应该大力开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们在对学生们进行键盘打字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们进行键盘字母位置的讲解,并让学生们进行一定程度的识记,以提高学生们对键盘字母分布的熟悉程度。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生成性课堂教学,是教师特有实践教学智慧的体现,一定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实现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作为教育者,一定要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稳步前进推动课程改革,让广大学生真正喜欢上信息技术学科。

参考文献:

[1]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8,(07):158-159.

第5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小学信息技术;概念;可能性;促进作用

鉴于元认知理论的丰富内涵,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日渐得以凸显。笔者通过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对元认知理论的概念、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可能性以及元认知理论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进行了一番分析与探索,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教育同仁对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刻认知与体验。

一、元认知理论的概念

元认知即认知者对自我心理状况、能力水平、预期目标与践行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全面认知,也指认知者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积极计划、监测及调节的行为。该理论最早由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认知者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等的大致判断及初步认知)、元认知体验(认知者自身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个体认知体验及情感)及元认知监控(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我认知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等进行主动监测、调节及控制的态度行为)三大部分。究其本质,元认知就是认知者对自我认知活动进行有意识调节、控制的有效活动形式。

教育实践表明,元认知理论对于锻炼及发展认知者(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整合的可能性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运用元认知理论的必要性

不同于其他学习科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科特征,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付诸大量的课堂、课外实践,这就与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者尽可能地进行实践的特性不谋而合。除此之外,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与实践,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完整的结果,而这就有利于他们得以及时认清、改正自身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对自我实践活动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与分析,这些都对学习者自我意识、行为等的监督、调节及控制等综合素养的显著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此,也同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者对自我认知活动进行有意识调节、控制的本质达成了一致。

此外,在元认知理论中,认知者在认知活动中需具备一定的元认知能力,即自我学习、发展的综合能力,该能力是认知者习得、掌握特定知识内容的最基础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元认知理论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效结合的必要性。因为,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完成对新知识、新内容的自主、积极学习,这一学习活动离不开其元认知能力的参与,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本身元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学科教学形式决定了其运用元认知理论的必要性

“任务驱动”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而这种典型的教学形式却恰恰与元认知理论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实践表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上述教学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小学生自身包括自我体验、自我监测、自我调节等在内的多项元认知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是指教师根据主要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前为学生设置特定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或独立完成或团队合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的感官认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主要操作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依据目标制定活动任务―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执行该活动任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进行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与分析。这样一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就在很大程度上同元认知理论中认知者在自我认知活动中依次进行认知活动计划、认知活动监控、认知活动评析等步骤形成了大致的吻合。

三、元认知理论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1.利用任务驱动法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体验能力的发展

前文提到,任务驱动法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通过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与分析,我个人认为,恰当利用任务驱动法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体验能力的发展。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设置了特定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不再需要毫无章法地进行新知识、新内容的预习或者巩固工作,而只要在明确具体任务要求及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建立起多层次且完整的结构体系,并将一个整体的任务目标分解成若干个阶段性、简单易操作的小任务,如此便可使其自身在一步步完成任务实践的基础上逐渐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而成功体验的获得就对他们元认知体验能力的显著发展形成了极大的推动力。

此外,任务驱动法对于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元认知活动参与兴趣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在教会学生Excel相关理论知识点之后,我要求他们尝试帮助我对某次考试成绩表进行统计与分析。这一情景的设置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有利于他们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更有利于他们在合作讨论、实践操作中逐渐提高自身元认知体验能力,真正收获了预期中的良好教学效果。

2.借助问题提问法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监测能力的发展

实践表明,借助自我提问,学生能对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进行实时的监测,这对于他们自身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以我自身为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就会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一些同他们信息课程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如下为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提问学生的部分问题,仅供教育同仁参考:

本节信息技术课程要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

学习任务主要分为哪几部分?

你认为,要想顺利完成该任务自身需要掌握哪些信息技术素养?

在之前的学习活动中,你是否遇到过大致类似的学习任务?如果有的话,之前的学习任务能为当下的学习任务提供哪些实质性的帮助?

在任务进行中,你是否能始终遵循自己之前所制订的任务计划?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你的操作步骤是否完全符合教材理论知

识点?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遇到困难,你会如何做?

通过该任务,你学习到了哪些新知识?

对比预期,你是否满意任务完成后所呈现出的结果?假如不满意,不满点在何处?

针对任务完成后的不足,下次你是否会尝试进行改进?

……

如此,借助上述简单问题,就使得学生在活动任务中能及时、充分地进行监测,有利于其自身元认知监测能力的显著发展。

3.借助多元化评价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反思能力的发展

元认知反思能力是认知者元认知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借助多元化评价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反思能力的发展。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如,我在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师生共同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实现对自身学习活动的公正、客观认识;学生小组评价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竞争关系,便于其互相学习、借鉴与共同发展;师生共同评价则既有利于师生彼此之间建立起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学生信息技能的提高与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手段的发展……而这些又都将促进学生逐渐学会对所参与的实际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总结与归纳。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自身元认知评价及反思能力的稳固进步与发展。

21世纪以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发展成为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积累,同时更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水平与综合能力。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决定了学习者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应具备计划、反思、监测、调整等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背景下,锻炼、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就变得举足轻重。鉴于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进行认知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如此方能在保证学生自身元认知能力显著提高的同时确保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菲菲,杨雪,黄海林.我国元认知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09).

[2]吴迪.元认知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学,2009(04).

第6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培养途径

时代在不断进步,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对我们精神上、物质上都有很大影响,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对我国的教育水平也提出了新要求。作为目前发展的主要内容,国家教育部门要求自2001年开始,经过5到10年的时间使信息教育普及到每一所中小学校当中,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教育,大力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人员,其信息素养水平关系到整个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水平,当遇到问题时,教师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来解决问题,在探索中实现教育价值。本文主要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培养途径进行研究与讨论,主要内容如下。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

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培养人员,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很大的教育责任。既要负责教学,还要负责整个校园网络的通畅,以及对相关学科教师的培训等,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相较其他学科的教师要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教育计划和教师专业上,其内涵主要为:经过信息技术教育后,教师可以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水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情感、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信息科学知识与信息处理能力,我们主要也是针对这几方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1.教师的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素养的主要前提为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含义为个体对信息的敏感程度。这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拥有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对信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地应对信息需要。信息意识作为信息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和实践两个大方面,在信息情感上主要包括使用信息技术的情感以及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发现眼光以及认知能力,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坚持不懈地了解目前最为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实践效果,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教师的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

教师信息素养的大方向取决于信息道德,在传播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可以损坏社会以及他人的权益。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对每一位学生尽到自己的职责,必须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伦理精神。要合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宣传真实、善良、美好、积极向上的事物,在面对其他丑陋不公平的行为时,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处理方式,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3.教师的信息技能知识

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在于信息技能知识,主要包括对信息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信息源头和技术工具的掌握情况。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掌握很多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操作知识、计算机相关软件知识、如何设定程序、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等。与此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知识,如马克思思想道德知识、现代科学与现代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思想、行为语言表达素养等。在科学教育方面需要掌握教育与心理学的知识,还有就是学生学习和学习发展方面的知识。

4.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

作为信息素养的最主要部分,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非常关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具有以下几点能力:设计教学过程、组织管理教学过程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研究教学能力,灵活运用相关教学设备维护管理学校与计算机室网络、做好教学评价的能力,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创新教学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自我培养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提高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为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不管发展环境如何,优越还是匮乏,教师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不持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达不到理想的专业发展水平,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1.增强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主要为:根据一定的设计理念,以认知学习、建构主义等多种学习理论为根本,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所形成的学习模式。它是一种灵活、方便、自主的学习方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优点培养专业素养的主要方式。这种学习过程可以充分调动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教师可以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网络信息是最强悍的学习信息资料库,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查找有利于自身学习的资料,还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网络学习小组,和其他信息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学问题,提高教学经验。教师还可以建立网络日记,将自身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与教学经验发表在日记中,这样既可以让他人了解教育信息,还可以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解决问题与提高自我教学水平的方式,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形成一个自我导向,并为之努力。

2.开展相关的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含义为:在社会大环境当中(包含教育环境)对自我的反省与探究,参与人员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相关人员,主要目的是增进教育实践的合理程度与正义性,使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实践工作的效果。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是由浅至深的,其中包括很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互相关联、互相依存,这几个环节主要包括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要对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和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合并,做出研究与讨论。如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以此做出研究。行动研究的主要实施过程为以下几点:第一,在中小学校的班级中选择30名学生,其中写作水平好的10名,写作水平一般的10名,写作较差的10名。第二,通过两节课的时间,让这30名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交卷,语文教师在所有学生完成后进行批阅,将30名学生通过计算机写作的文章与平常教学中完成的文章做出比较,比较结果为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三,每隔一段时间,让这30名学生再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并对写作的文章与之前在教学中的文章进行对比,通过三次的研究得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记录。第四,得出研究结论,使用计算机进行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多数中小学生认为,通过计算机进行写作可以保证书写工整、整洁、清楚,还方便修改,可以一定程度上拓宽中小学生的思维。

3.开展教师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

我国教育部门在2011年了《课程改革纲要》,其中明确表明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充分表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质与主导地位。教师的自我评价主要为:教师按照评价标准,研究与分析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程度,寻找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对自身的教学作出评价与反思。自我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发展水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评价方式可以通过自我评定表、自我报告、录音及录像表达,以同事作为学习榜样、同事之间互相监督、开展会谈讨论等方法来实施。在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对自我评价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充分的认识,以正确心态面对自身所出现的问题,合理地利用身边的资源,获得有利于自我评价的相关信息,按照自我评价结果改进自身的不足,进行合理的反思。

参考文献:

[1]宁宇.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2]郭广民.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3]吴玲莉.山丹县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4]马洪波.潍坊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与教学效能感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5]赖豪.广州市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1.

[6]周鸿.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问题与培训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

第7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四个变革,而这些都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探究,反复地实践。因此,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素养与研究能力,使他们成为研究型教师,是当前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问题意识则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基础。

[关键字] 新课程 究型教师 问题意识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问题,都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所谓研究型教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前提,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四个变革,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反复的尝试,这些都要在教学研究中进行,因此,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素养与研究能力也就相应地成为我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1.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状况

(1)我区信息技术教师具有比较好教学能力

从2001—2004年这四年间,笔者参与了区教育局教研室对我区部分中小学的教学调研分别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通过调研及平时听课、与教师交流及教研活动中发现,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已具备了比较好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能力,如根据我区教育研发中心(原区教育局教研室)所制定的教师教学行为评价指标,被调查的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等级都是在B等以上,其中A等的占32%左右;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根据新课程理念以及自已对教材的理解来重新设计组织教学内容,课堂中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又如,在杭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我区也是多次取得较好成绩。因此,我区信息技术教师已经具备了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

(2)我区信息技术教师的论文撰写能力亟待提高

第8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适合 可操作 长效 多层交流

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洛阳市教育局师训科的带领下完整地经历了两轮新课程推行试验。许多同学科教师和笔者一样在此过程中经历了思想观念到教学行为的转变,经历了教育教学中的疑惑、尝试、挫折、突破等等不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对各位教师的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教学行为的转变,在每两年一次的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集中且充分的展现。

12年5月,洛阳市举办了一次包括九县市区信息技术教师参加的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参加优质课比赛的既有城市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有来自农村的教师,是中部地区一个典型的教师群体缩影。三天时间,40余节微型课,我经历着、记录着,从中感触颇多。

一、变化很“明显”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一批来自农村、城镇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微型课例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法原是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对历史文献内容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后来美国的传播学者利用这种方法分析报纸、书籍、演讲、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又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

我们先从学生、内容、方法三个纬度看一下这些优质课(共41节)的情况:

从上面统计可以看出,所有教师都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熟悉本学科的脉络结构,并且在课堂上能够清晰地描述;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来促进学生学习。与课改前相比,改变是很“明显”的。

一个共同特点是基于校本的教学设计:不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都能根据所处学校和自身的特点,对相关授课内容加以调整加工,没有一位教师从引入到展开完全遵照教材给出的事例与活动进行设计,这一方面得益于新课程师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农远工程”的推行,洛阳地区许多农村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甚至超过了某些市区中小学,从硬件上保证了信息技术学科课改的全面推行。

二、改变未“深入”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些课例对细节的设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组织信息技术课堂的方式和细节设计跟4~5年前相比进步不大——那时“任务驱动”刚开始风行,建构主义思想在新课程中的作用被广泛关注,但对课堂每一分钟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手段与细节的设计往往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出现了教学设计方向正确,操作性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弊端。这在下述五个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第一,任务不清。所有的参赛教师都注意到了任务驱动的方式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帮助,或直接设置任务,或通过任务驱动进行自主与小组探究,但只有24%的教师给出具体的指示和详细的引导(细分任务到每个步骤,并给出处理问题的提示与具体的时间要求)。

第二,分工不明。教师们(100%)设置了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一方面活跃课堂的气氛,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希望借此促进教学,但只有1位教师(2.4%)对小组成员的角色进行了指导分工,其他教师仅仅提出:“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作品……”,最多再规定一下人数。

第三,讨论成为形式。交流讨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是相当大的,同样所有的教师在活动前(后)都安排学生进行讨论,但只有12.2%的教师明确告诉学生提问与回答的方式,如何记录,如何获得帮助等,其他教师往往是发出“开始讨论”的指示后仅作象征性指导,就处于半隐退状态了。

第四,反思质量不高。学习反思对促进学生高阶思维、总结所学知识等方面很有帮助,只有少部分(12.2%)教师对如何反思和通过什么方式总结作做出指导,绝大多数(95.1%)教师组织学生反思与总结,希望通过这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与巩固所学知识,但往往只给出了思考的题目或罗列出“本节小结”,这怎么能保证反思与总结的质量呢?

三、问题背后的原因

如果将表1与表2对照,就可能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

虽然所有的教师都注意了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并且选择了适合自身情况、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但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成长需求方面认识得仍然不充分,这在教学细节上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

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低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主体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正在形成、完善,情感的发展与心理的矛盾增多,表现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不够鲜明和感兴趣的事物反应不足。这时候如果提出的问题、给出的任务可操作性不强,要求不明确,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偏差、产生倦怠;如果在组织讨论、反思与评价活动时指导不够深入细致,学生就可能无所适从,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四、我们该怎么办

再回到这次优质课评比,像这样的教研活动各地区都在搞,是非常有利于促进当地教学发展的,教师们可以从中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教学特点,取长补短,但往往重比轻评,教研室的专家点评过后,大家回去该怎样还怎么样,教研活动的作用大打折扣。

开展多层次交流——包括“教师—教师”、“教师—专家”、 “教师—主管部门”等形式互动交流,除了本地教师相互交流,邀请专家进行培训,介绍当前课程改革中新的现象、问题和解决方法,教师们将自己教学中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整理归纳,找出问题请专家指导,教师们提供的信息又可以帮助专家对课程改革推行做出局部调整,从而相互促进;教师还要多参加教研活动,提高自身教研水平推动学校发展,争取学校领导和当地教研部门的支持。

当然,要继续坚持立足本地区、本学校,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深入细致地设计我们的每一节课,解决自身在校本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绩效从哪里落实——细节。祝愿像我一样从事基础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们在教学上能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9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

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 ----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是学校层面落实“整合”实效性的能力保障,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校本层面推进“整合”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的静态结构分析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时,是以其教育基本理论修养、教学理念和教师角色的改进等其他一般性能力和素养为基础的,但除此之外, “整合”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系统的要求。信息技术整合素养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构成: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其中,第1方面是整个素养结构的知识技能基础;2、3、4是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其中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核心;第5方面是与整合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人文修养;第6方面是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的动力系统。

二、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理论建构和实践

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其自我职业发展的研究普遍发现,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1)教师的职前教育;(2)教师的校本实践;(3)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总结;(4)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同行交流、合作;(5)专业引领。除了职前教育外,其余因素均属于教师培训和自我职业发展的范畴。“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下述前后相继的行为链:“教师在专业引领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在校本实践过程中开展教学反思并与同行进行交流研讨----新一轮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

三、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实施流程

1、专家报告,专家----教师研讨。

采用专家报告、讨论等方式,系统地介绍有基本概念。结合案例分析,介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关理论研究、应用模式、实施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避免的主要问题。通过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研讨和观念碰撞,理解整合的有关模式,引导并帮助教师从教师的视角理性、全面地思考和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

本环节的关键是改变教师 “被动受训者”的角色,组织教师合作研讨、主动理解和建构有关理论和模式。

2、以教师为主体,合作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将有关 “整合”的理论和模式应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关键环节:

( 1)教学设计培训:以其他教师的课例为载体,采用案例分析法,向教师介绍系统教学设计应包括的所有环节、要素,各环节和要素应如何设计及其注意事项等;展示并讨论“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教学设计模板”,介绍“模板”的使用方法。

( 2)按领域/学科分组:每组由教育技术专家、课程专家和学科教师代表组成,教师控制在10名左右。向小组成员布置明确的合作教学设计任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如半天)内,经过研讨,合作设计出一堂或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准备案例展示材料。

( 3)选定教学主题、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并非所有的教学主题都适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因此,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适合的教学设计主题,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小组成员首先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备选的教学或活动主题(最好是近期计划教授的主题)。然后,对备选主题的价值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每组选定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为了便于操作,教师按学科/领域分组,但每个小组在选择和确定主题时要注意渗透课程综合化的思想,有条件的学科小组可设计一些跨学科或者综合化的主题单元,切忌由于按学科分组人为导致学科之间的相互孤立和脱节。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分析环节可渗透到主题选择阶段进行,主要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学习难点、培养目标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的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 4)系统思考和讨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教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学习的理论知识,参照“教学设计模板”,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对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论证教学理念,选择或创造教学及评价方式,论证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选择合适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确定适当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设计各环节(包括教学和学习准备、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后)的具体教学和学习活动,重点考虑教学任务的设置、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等方面;论证教学活动对人力、物力、设备等各方面的需求和所需的各项准备工作等。

( 5)小组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后小组讨论教学设计方案并修改。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地执行课程专家设计的课程成品,教师应由被动的课程“使用者”和“消费者”,转变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成为校本课程的创造性的“生产者”。[1]

3、展示、交流、评价教学设计方案

各小组向全体教师展示各自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专家和其他小组教师对各组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讨论、评价,重点分析和学习各教学设计方案的优点;发现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

4、制定校本方案,实施教学方案,开展校本研究

( 1)制定校本方案和实施计划:合作教学设计之后,教师根据小组设计的教学方案,结合当地/本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教师、学生和设备的现状,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或调适,制定出在本地和本校切实可行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案,周密考虑并列出实施该教学方案所需的资料和资源。

( 2)在自然情景下实施校本实践和校本研究,形成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的档案袋。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实施教学,并在本校的自然情景下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应全面翔实地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形成完整的 “教师教学档案袋”和“学生学习档案袋”。教师教学档案袋包括教学方案(在教学实施后,教师应及时修改、补充教学设计方案,尤其是补充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选用的或自己制作的教学材料、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中实际使用的教学任务、教学组织方式、具体的评价量规或测验、教学过程中关键的教学处理策略等)和教学录像。学生学习档案袋包括:学习过程录像、学生作品和成果。

5、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自我反思、总结

教学活动完毕,教师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包括:分析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总结能有效解决本校实际问题的信息技术整合模式;比较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审视实际教学活动与自己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审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设想。

通过第 4、5个环节,重在帮助教师通过校本的实践及反思,提高教师教研能力,逐步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员”的转变。[1]

6、案例展示与评价,经验总结与交流

组织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的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展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案例,交流优秀经验。案例展示至少应包括 3部分内容: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展示教学录像,交流自己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反思总结。每个案例展示后,组织专家和教师对案例进行深入、系统的讨论、分析,总结出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必要时,可组织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教师展示各自的校本实践案例,交流校本教研经验。

教学设计环节是教师将整合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过程,而本环节就是将各自的教学实践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论的过程。其间,要发挥专家,包括专家型教师的理论特长,与教师共同总结适合当地特色的整合模式,考察有关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实现条件,分析原有理论的缺陷或不足,提升理解和认识,总结能有效解决本校实际问题的、具有高度适恰性的 “个别化”理论。[2]本环节既是一轮“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的最后环节,也可以作为下一轮“专家-教师理论研讨”的起点,以此形成环环相扣的校本实践行为链。

四、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特点和实施关键

1、以教师持续的自我专业发展为目标:帮助教师获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为整合的有效推进提供师资保障。

2、在校本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立足于本校或当地实际,将有关理论应用于本校的信息技术整合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模式和理论,弥合一般性的理论和模式于学校教学工作复杂性和各地巨大差异性之间的鸿沟。

3、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的参与和实践:与传统的教师培训不同,教师在本模式的所有环节中都是实践的主体和主动创造者,培训者或专业指导人员只是教师的“协助者”、“协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同时,专业指导人员在帮助和引领教师的同时与教师共同学习和提高。[3]

4、重视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和校本实践习惯性的反思,可通过多重途径促进学生的成长,例如:使教师清楚看到自己的进步和纵向发展轨迹,有助于确立自我职业发展的信心;帮助教师分析自己理论修养方面的缺陷,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新知识、新信息;发现自己具体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教学习惯及其消极后果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避免。

5、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在与各地区、各学科的同行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更多的视角和层次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良好的社会建构;同时,同行之间持续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各地、各学科的教师逐步建立研究共同体,以便分担压力,共享资源。[4]

6、重视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实现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如果脱离专业引领和理论总结,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实践很容易陷入从实践到实践的低水平重复,学校的实践工作和教师的专业能力都难以提升。本模式的各个环节都重视专业引领的作用,组织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全过程对话,唯此,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修养,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持续推进学校的信息技术整合工作。

[参考文献]

[1]傅建明.(2002).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5期。

[2]施莉.我国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综述[J].成人高等教育,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