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监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统计理念:统计信息是公共产品
统计信息资源不是由政府垄断的产品,更不是统计部门的私有财产,而是为全社会共享的公共产品。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出来的信息和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因此是一种公共产品,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统计部门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强调银行业运行的透明度,包括不良债权在内的信息的公开披露已成为监管的一种趋势。树立统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的理念,打破对金融统计信息的屏蔽,满足外部审计和公众机构查询的需要,不仅符合先进的统计思潮、国际惯例,更是银行监管的本身的技术前提。
二、统计制度:需求多层面的整合和观念的变迁
(一)依法界定监管者与监管对象在统计上的关系。树立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法律地位上平等的新观念。从行政法律关系上,银监会统计部门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关系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但是它们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树立法律地位平等的观念要求我们依法规范监管统计工作,加强对统计监管者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银监会行使统计调查权力应减少随意性,尊重被调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权益。有法定填报义务的调查表都要有法律根据,要在调查表中注明法律依据,并且将统计调查制度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公布,统计结果也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二)准确把握监管统计工作的核心。风险是监管工作的核心,揭示和控制风险就是监管的目的。监管统计工作要始终把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和风险状况作为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底数、风险指标变化情况、风险的关键部位和特征作为监管统计的核心,为真实的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盈亏水平,为全面评价银行业机构发展能力和风险状况提供基础数据。为此,构建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监管实际,全面反映境内外、表内外、本外币的信息情况的监管统计体系是监管工作的基础。各项统计工作都要以风险统计为核心,必须以风险为切入点,全面反映银行业机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情况以及银行自身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这不仅意味着监管统计的统计内容、重点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监管统计的统计方法的变化。
(三)丰富监管统计工作的内涵。现代的监管理念越来越强调商业银行的内控和治理。监管统计工作不仅仅是监管部门风险监管的需要,是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管统计以风险统计为核心,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产质量,二是资金流动性,三是盈亏情况。这些内容也是银行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以及银行的投资者所关注的。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报送监管统计报表,也可以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资金流动状况和经营成果,本身就是进一步风险管理和经营决策的前提。对监管统计报表填报过程的信息收集和判断本身也应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加强内控的重要的手段,银行业监管统计制度也应是银行业内控的重要制度框架。这对监管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监管统计指标和统计报表的设计要体现国际金融风险监管的最新发展要求,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风险评估的基本要求,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有敏感的反应。
(四)科学地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统计制度。
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提醒我们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即必须认识到实施监管也是要耗费资源的,在追求理想的监管目标和设计监管法律制度时必须有监管成本的观念。这意味着我们的监管统计制度和方法上都要坚持科学和合理的原则。在新的制度和方法制定前,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被调查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科学论证,既满足监管和各方面的需求又避免繁杂烦琐,做到科学、合理、简洁、规范。要做到这一点,统计观念的改变是必须的,要有开放的先进的统计理念,既运用成熟的统计方法,又借鉴先进的统计技术成果。
(五)完善监管统计的技术平台。统计信息化的核心,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生产方式和统计生产模式。既要建立与监管工作相配套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报表制度,同时也要建立与统计工作相配套的银监会独立的信息化工程。信息化始终是统计工作所必须依托的工具和载体。推进监管统计工作信息化其实质就是实现监管网络化统计。所谓网络化统计,就是指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完成统计设计、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储存和等统计信息的生产和管理活动。
三、统计功能:银行监管统计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常说统计具有“三大功能”即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银行业监管统计的基本功能也同样是信息功能、咨询功能和监督功能。信息功能是指统计部门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系统地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银行业金融机构统计信息,为银行业金融监管服务;咨询功能是指统计部门利用掌握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统计分析和专题研究,为各项银行监管工作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监督功能是指统计部门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银行业体系的运行状态,对银行业体系及单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
发挥监管统计的三大功能,必须从监管统计部门职能定位入手,使监管统计部门成为银行业监管的“数据库”和“资料库”,充分发挥统计的矩阵式管理功能,成为银行业监管的“信息中心”、“风险预警中心”和“信息技术支持中心”。监管统计的“数据库”是一个以描述银行风险为核心的一个有机协调的互为补充的数据集合体,针对我国银行业风险状况和风险控制技术的发展,这个“数据库”至少应涵盖以下几个子系统:非现场监管数据系统、现场检查数据系统、风险评价预警数据系统。所谓“资料库”是相对于“数据库”的数字形态而言的,是指和金融监管统计相关的反映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和风险状况的各类经济、金融情况反映和分析报告。“数据库”和“资料库”的完备是监管统计发挥信息功能的基础。“信息中心”的建立就是要通过对“数据库”和“资料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实现统计的咨询和监督功能。建立“风险预警中心”可以充分发挥统计的监督功能,及时地向监管部门通报和反馈预警统计信息,提示监管的工作重点和切入点,起到窗口指导的作用。建设“信息技术支持中心”是用信息化推动监管统计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支持中心不仅是监管统计功能实现的技术保障,它本身也是监管统计信息化、实现网络化统计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农资市场;信息化;监督管理
1 农资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各个地区农资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存在差异性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从而造成各个地区的监管水平也存在着差异性。通过实际生活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好,信息化监管发展较早,同时农资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也较快。但是我国的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农资信息化的监管基础相对薄弱,甚至还有些地方并不重视农资市场的监管,没有认识到农资市场信息化监管的重要性。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农资市场在监管的过程中总是强调体制建设,以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等客观的原因。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农资市场监管过程中工作人员主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观察表明,有些地方还单纯的将信息化建设看成是一个技术问题,将信息化建设看作是整体工作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并没有深入研究农资市场建设这个重要的问题,缺乏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来监管农资市场的思想概念。
1.2 信息化建设制度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 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农资市场信息化建设制度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环境中,农资市场监管的职责安排落实不到位。在信息化的建设的环境中,不仅造成了监管人员的工作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还促使监管人员的工作方式发生了突出变化。针对当前农资市场的监管环境表明,监管人员需要防范的风险有待进一步调整,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其二是不断强化农资市场的监管技术。针对当前农资市场的监管环境可以看出,监管体系和指导思想都是针对农资市场监管的,很多内容都不够明确。这样的情况都是在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下提高日常工作量和业务所产生的重要后果。但是监管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应该不断深入到信息化监管技术的内部,从而确保信息监管农资市场精确可靠。
1.3 农资市场信息监管采集能力相对较低 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存在差异性,有些地区在信息监管方面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这些地方在农资监管信息采集能力有限。当前农资市场虽然降低了业务工作量,但是一旦出现众多的数量时,便会导致输入信息无法及时更新。这种情况特别是在销售旺季显得更加突出,无法确保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到整个农资市场监管数据的质量。
1.4 农资市场监管信息软件和硬件水平较低 当前农资市场信息化监管的重点主要是在各个地区的农业局。当前各个地区的农业部门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的问题:其一是监管信息的硬件水平欠佳;其二是农资市场信息化监管人才缺乏。在当前农资市场的监管队伍中,工作人员的年龄相对较大,缺乏高素质的年轻人才。
2 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对农资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提高建设水平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个地方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转变监管思想,准确把握农资市场的发展方向。针对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从而提高农资市场的信息化监管水平。
2.2 进一步优化制度,提高农资市场信息监管水平 在农资市场信息化监管工作中,应该及时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的农资市场发展中出现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各项监管制度落到实处,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农资市场的监管水平。
2.3 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提升数据采集能力 随着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个地区的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引导大型经销商和公司,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主动去网站输入相关农资商品的信息。通过采取这种措施能够大大降低基层监管部门的工作量。除此之外,针对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还应该加强移动监管模式的建设。移动监管是当前信息化监管过程中最基础的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具有多种优势,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能够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其二是通过应用移动设备,对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和录入、查询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农资市场监管采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农资市场监管的效率水平,为信息系统建立坚实的技术,确保监管系统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推进监管信息走出固定的工作环境,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进一步降低农资市场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力提高农资市场信息监管的水平。
2.4 加强数据质量建设,提高信息利用水平 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就是在各项完整的数据整理基础上,切实做好各类数据的整合,优化数据资源。同时不断强化农资商品信息在输入过程中的安全性,并且定期整理相关过时信息,从而确保农资监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建立健全监管责任机制,明确相关工作任务,并且将工作效率纳入到工作目标的考核中。通过大范围开展数据质量检查,不断促进数据质量水平提高。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推行社区资产信息化监管工作,以达到资产规范化、透明化、公开化的目的,促使街道和社区干部时刻保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为街道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做贡献。
二、主要任务
(一)街道、社区进行资产清产核资和登记汇总工作。
(二)规范资产处置程序。明确资产转让、租赁、设备添置、报废等工作流程,明确街道、社区各级领导的审核审批权限。按照要求规范各类资产、资源租赁、转让等合同的签订。
(三)健全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加强街道、社区资产管理的配套措施,建立日常维护管理制度,明确街道相关部门和社区的职责。
(四)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库。全面借助街道社区资产信息化监管软件系统,实现对所有集体资产的全程监督管理。
三、实施步骤
推行街道社区资产信息化监管工作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开展培训、清产核资阶段(2014年3月5日—3月31日)
各社区成立资产管理工作小组。街道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各社区清产合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全面开展社区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全面查清集体资产的状况、明晰资产所有权,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二)登记汇总、数据录入阶段(2014年4月1日—5月31日)
在全面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资产情况进行分类登记汇总。按照软件系统的要求,建立资产信息档案。由软件公司负责指导各社区安装软件,对具体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现场指导。各社区将资产信息档案全部输入软件系统。
(三)运行验收、动态监管阶段(2014年6月1日—9月30日)
在全面完成数据录入的基础上,整合软件系统,进行试运行。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对软件进行测试后正式运行;将街道和社区资产信息以公开及非公开形式公布于系统上,接受群众及机关领导监督,以达到资产管理透明公开;聘请辖区“两代表一委员”组成考核团定期对街道和社区资产运行台账进行查阅。
(四)分析总结阶段(2014年10月1日—年底)
对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组织辖区内网格长、党员、居民代表座谈会,听取街道、社区资产工作意见建议,形成汇报材料;对实施较好的社区进行年底通报表扬,对未完成任务的社区进行诫勉谈话。
四、有关要求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街道、社区资产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各社区、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行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抓好贯彻落实。
二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街道资产信息化监管小组负责工作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各社区要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第一负责人及具体工作人员,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顺利推进。
[关键词]金融;非现场监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57 — 02
随着外汇管理改革步伐的加快,国家外汇管理局通过简政放权,提高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程度,有力促进实体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目前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程度不够,加之外汇管理的配套系统功能不强,造成外汇交易市场风险加大。目前,实现市场主体自主发展与外汇管理约束的和谐发展,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寓监管于服务之中,交易风险可控的外汇管理体系,在外汇管理的信息化,以及非现场监管智能化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才能不断扩展外汇管理内涵,提升业务综合监管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外汇业务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在向行为主体监管方向迈进,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立一个符合“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外汇管理体系难度较大,主要问题是目前外汇业务监管系统信息化程度不高,在内部资源共享、外部横向联合、工作效率考核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各业务部门“独立作战”现象突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外汇业务部门普遍存在关联度不够,数据共享不足,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同一业务主体的资本金运用、外汇贷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由不同外汇业务部门采用不同的外汇监管系统进行管理,虽然经过系统整合,大部分外汇信息已实现共享,但利用率还不高,不能满足主体监管需要。另外,结汇后人民币资金流向、购汇人民币资金来源的监管问题一直是外汇管理的“短板”,因为人民币资金的使用往往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真实用途,监管环节的缺失制约了外汇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监管的“不作为”现象较多
外汇业务监管系统在开发初期侧重于业务办理,其事后业务监管功能不能及时跟上当前职能转变的需要,容易出现非现场监管功能弱化的现象。在此情况下,部分外汇指定银行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等原因,不能严格履行“代位监管”的职责。主要表现是主观上不作为,不能积极主动纠正或制止违规业务发生,甚至还有银行业务人员“指导”企业或个人打政策球,为违规办理业务提供方便之门。行业的不正之风会引起的“逆向淘汰”效应,严重影响银行执行外汇管理政策的积极性。
(三)违规“成本”低影响政策执行力
由于目前缺少全国统一的违规责任追究系统,一些外汇违规信息不能够及时准确曝光和处理,形成企业或个人的违规成本相对较低现象。例如,在个人外汇管理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分拆结售汇,针对出借个人年度结售汇额度的个人,虽然可以将其列入“关注名单”限制其再次办理结售汇业务,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长期不需要办理结售汇的个人来说,此种限制并无太大实际意义。不正常现象长期存在而得不到应有纠正,相关责任人得不到应有的惩戒,也就不能够引起社会公众的足够重视,最终结果是导致外汇管理政策在执行效果方面打了折扣。
(四)资源共享度低影响工作效率
从近年发生的外汇违规案例看,很少是孤立发生的事件,办案过程中往往需要多个部门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任务。外汇业务核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真实性”核查,业务人员仅凭肉眼审核纸质材料真伪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当前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例如,外汇管理部门经常需要审核企业提供发票的真实性,而发票种类繁多,且不是所有的发票都能在网上查询到真伪,靠手工识别不但工作量大且效果难以保证,如果外汇管理部门与税务部门实现信息交流则监管效率会飞速提升。
(五)绩效考核标准不够客观公平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分为主观考核方法和客观考核方法。目前,针对外汇业务人员的考核主要采用主观考核方法,由上级考核部门或同级纪检、内审等部门根据一定的标准设计的考核指标对被考核者进行主观评价,优点是灵活方便,而不足就是缺少了量化的指标体系,考评过程中不可避免掺加了考核者的主观性和感彩,所产生的考核结果虽然能做到局部公正,但在有地区差异的大范围内就会显失公平,限制了绩效考核应有的作用。同时,主观考核由于量化程度低,其结果也仅是在本单位或一定范围内公开,公开的信息完整程度也不够,不利于其他人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
二、信息化是提升监管水平的有效途径
主体监管和分类管理是国务院对所有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要求之一。近年来,外汇管理在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管理、外汇指定银行分类考评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实践,受到社会和业内的充分肯定。而深度整合现有系统资源,是解决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各自为政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施主体监管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外汇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本外币应实现联合监管
外汇管理部门可结合监管业务实际,将企业和个人正负两方面信息提交给征信管理部门,并纳入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管理。例如,个人参与分拆结售汇的不良记录,可以影响其贷款、税收、保险等额度的确定,那么个人出借个人年度结售汇额度的违规成本将迅速加大,从而警示个人遵守外汇管理条例,减少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的发生。实现本外币联合监管,不但可以丰富征信系统数据库内容,为金融机构、借款人和担保人提供信用信息服务,而且可以实现外汇局与人民银行的信息共享,实现本外币联合监管,进一步促进涉汇主体的合法经营,维护良好的外汇市场经济秩序。
(二)信息交流合作应成为主流
外汇管理部门应加强与税务、海关、工商、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加强信息交流,积极探索与其他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政策联动监管机制,积极争取到在外汇管理过程中必需的被监管主体信息。随着国内企业和个人对外交流活动的增多,外汇业务信息将深入平民大众的生活,外汇管理工作跨部门交流合作会越来越多,建立定期组织的信息交流会议机制十分必要。同时,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监管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与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全方面、多渠道开展信息交流合作活动。而中介机构必须是按照法律法规、规章或受政府的委托,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实施社会性、技术性、执行性、服务的社会组织。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服务、监督、鉴定、公证等功能,以弥补外汇管理部门在人力资源和相关专业技术方面的不足,更好获得非现场监管所需要的真实、全面、客观的信息和专业协助,为外汇监管工作提供客观科学、准确的决策辅助依据。
(三)绩效考核要实现信息化管理
为了提高外汇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可以根据工作实际,探索建立业务监察考核系统,对业务部门办理外汇核准、审批的流程从始至终进行监控。基本做法是从各外汇管理部门业务数据库中实时提取业务受理、业务核准过程、业务办结情况等信息,按文件规定的办理时限开始计时,临近办结日期进行提示,超过法规规定的日期还未办结的进行督办,对于未按规定留存相关资料、未按规定时限办结且无正当理由的进行问责。评价的指标有人均业务量、人均业务办理效率、辖区的各项评价指标的环比、同比,地区间的比较等。监察部门对业务部门的再监管及全系统的绩效考核,必将推动整个外汇管理系统的服务效率水平提高。
三、综合监管平台是控制风险的有效工具
加强各外汇管理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和业务合作,实现外汇业务的信息化是提高外汇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而建立规范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则是其关键环节。
(一)强大的数据关联度可提高分析功能
根据外汇业务的特点,利用现有的统计监测系统和数据综合利用平台,在已有的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功能基础上,针对外汇资金流动特点,不断加强相关业务数据之间的关联。一方面,要与人民银行各业务部门建立外汇管理本外币一体化监管机制,打造本外币数据综合利用平台,制定数据接口规范,实现业务数据实时关联。另一方面,要发挥金融系统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的相关联监管部门合作,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增强在数据信息共享、情报交流等方面合作,进一步增强对涉汇主体的监管合力和威慑力。例如,提高数据关联程度,就是要使同一企业的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外汇业务信息,不但可以在各自的业务系统相互链接查询,还能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的业务总量和业务发生额的对比分析等,切实提高业务系统的综合统计监测和分析水平。
(二)全口径监管体系将提高“真实性”监测能力
综合监管平台要实现健全的监管体系,不但要有现行资本项目、经常项目、国际收支、个人项下等外汇业务相关信息数据,还要延伸监测的范围,实时监测涉及外汇业务的人民币的使用情况、涉汇主体的经营状况、高级管理人员基本情况等,从而构建全方位外汇资金流动监测体系,提高综合监管分析能力。例如,1笔外汇资金,从汇入国内进行国际收支申报开始,经过划转、分拆、结汇等环节,到结汇变为人民币,这一整条资金流向要全部纳入综合监管平台形成完整的监控流程,而最终人民币资金流向,往往是资金的实际流向。因此,通过外汇监管流程的进一步延伸,将极大提升外汇业务“真实性”监管能力。
(三)实时业务沟通协调能形成强大监管合力
随着外汇业务改革推进,外汇局与银行之间需要进行监管协调的工作越来越多,协调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外汇业务监管合力强弱。各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主要通过外汇局提供的平台进行沟通,随着银行“代位监管”职能越来越多,对外汇管理平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个人外汇业务为例,目前外汇指定银行在各自的电子银行中设立了“关注名单”,列入“关注名单”中的个人将停办其在该行的自助结汇业务,但各行的“关注名单”不能共享。外汇局利用综合监管平台将各家外汇指定银行的“关注名单”进行综合管理,同时协调各银行执行统一口径的“关注名单”,将会有效避免被A银行列入关注对象而转道B银行再办理外汇业务的情况发生。
关键词:财务信息化 医院 监管模式 探究
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每个行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是各不相同。医院,作为特殊行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也是各尽不同,但如何避免管理现状中的不足,建立完善的监管模式,却是一直在探索追求的问题。
一、医院财务监管中存在的不足
(一)财务管理理念、方式落后
当前医院的基础财务管理水平各不相同,而且每个管理层对财务数据也是各有要求和差异,财务没有发挥期望的管理和监管效果,这种现象在其它行业里也有发生,认为财务没有很好地监管和控制各项业务的进行,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或为了完成一些必要但没意义的程序。财务信息化缩短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时间,但很多医院仍然采用传统的记账、算账方法,仍然用原来的财务核算方法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管,这些落后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医院各项业务迅速增长的需求,会导致医院逐渐失去发展机会。
(二)财务内部控制不够强大
医院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可以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处理业务,还可以自动生成数据,电脑处理的准确性极高,但人们过于相信电脑,降低了敏感性,有时候也会出现差错。比如说电脑中毒,人员岗位划分不清楚,出现漏洞等。所以要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力度,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
(三)医院管理层忽视了财务监管的重要性
医院管理中财务监管占据重要地位,由于个别部门和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导致了不支持财务监管的事情发生,有些人还甚至认为监管的太严,认为财务人员做事太古板,不解放思想,导致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只重视业务的开展而忽视监管的规范化,在资金管理方面有些管理层只重视前期的投入,忽视对后期的效益评价,另外医院财务管理中还有一种比较不好的现象就是重视业务收入,忽视支出管理。
(四)财务数据利用率不高
当前很多医院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只局限在财务凭证的记账、统计、报销等使用功能单一的财务软件上,无法建立一个可以供医院内部人员共享资料的服务器,很多部门不能与其它部门交换数据资料,导致了医院人员不能对信息的高利用率。财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保障医院各项日常事务的正常运作,还要管理药品采购、医疗服务、科室盈亏、科研经费、教学经费等,但在除了日常工作方面的其它管理工作中,缺乏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交换的平台,客观上造成了不能共享数据信息。部门与部门间的数据核对和核查不能定期进行,也就导致了财务部门收集到的信息千差外别,相当混乱,浪费了人力和时间,工作效率自然下降。
二、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医院管理层要重视并统筹规划
医院财务管理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采取科学、有效、合理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将医院财务工作做到井井有条,这样不仅可以简化工作流程还能提高办事效率。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发展,涉及到医院整体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影响到医院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信息化管理的成败。因此医院必须要采取措施推动财务信息化的管理,首先,上级领导要重视,从建设医院财务信息化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围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中心,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的正常有序开展。
(二)加快建设财务信息化
医院要想实现基于财务信息化的监管模式,必须要从根本上着手,将硬件和软件结合统一起来,合理规划,全面提高医院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医院应总结财务管理工作的数据信息的分布特点,根据分布特点和医院对信息网络的需求情况,建立以HIS系统为基础的服务器或可以独立运行的服务器,确定所要建立服务器的标准、布局、技术要求等,达到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稳定可靠、安全保密的目的。医院还要不断完善所需软件的功能,利用数据信息的共享和整合特点,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效率,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加强培训财务人员和引进优秀人才
信息网络时代,医院对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更高要求,财务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基本核算管理知识,还要能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因此,医院要及时培养现有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他们展开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还要进行计算机软件操作方面的综合、系统的培训,帮助财务人员熟练掌握财务信息化所需的计算机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自主地使用和维护财务核算管理系统。在对财务人员培训结束后,医院管理层可以适当地组织考试,巩固财务人员对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医院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情况,引进综合素质高、财务信息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以此填补医院财务部门的人才空缺,壮大财务人员队伍。
三、结语
医院财务信息化进程可以巩固和完善监管模式,给医院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通过实施信息化,可以将财务事务集中管理、信息高度共享,也才能发挥信息化应有的巨大作用,使医院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的优化配置,加快医院财务核算管理信息化的脚步,巩固监管模式,不断提升医院的财务管理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元蕾.建设医院财务信息化的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1(2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闵行区0~3岁流动儿童。
1.2方法
查阅门诊个人健康档案获取保健管理信息。按照上海市0~6岁儿童系统健康检查要求[1],儿童满2个月均在相应社区儿保门诊或保健院建立体检卡并开始健康体检[2],规定1周岁内完成4次体检。满6个月时开始验血,此后每半年验血1次;满9个月时听力筛查;满1周岁时智力筛查和尿常规检查,此后每年智力筛查和尿常规检查。
1.3统计学分析
儿童数为统计年度内在闵行区接受免疫接种的0~3岁儿童数;保健管理数为该统计年度内接受1次及以上体格检查的总人数。常住儿童数为统计年度内在闵行区住满1年的0~3岁儿童数;系统管理数为该统计年度内常住儿童按年龄要求完成规定检查项目的总人数。保健覆盖率为保健管理数除以儿童数;系统管理率为系统管理数除以常住儿童数。率的差别比较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分析。
2结果
2.1流动儿童总数
闵行区2008年、2009年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率分别为99.5%和99.7%。流动儿童的总数近似为在计免科进行免疫接种的儿童数。闵行区2008年、2009年0~3岁儿童数分被为38959人和42941人。
2.2流动儿童保健管理情况
2009年闵行区流动儿童保健覆盖率和系统管理率均较2008年有大幅增长(见表1)。表12008年、2009年上海闵行区流动儿童保健管理情况
2.3验血率情况
2009年度内满6个月儿童验血率与满12个月儿童验血率均较2008年度有增长(见表2)。表22008年、2009年上海闵行区流动儿童验血情况
3讨论
3.1流动儿童管理现状
闵行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流动儿童人数多,为户籍儿童的2倍,且流动性大,对儿童保健缺乏认识,保健依从性差[3]。通过信息化建设,闵行区推动了流动儿童管理。2009年流动儿童保健覆盖率94.7%,较2008年明显提高,说明有更多的流动儿童参与到保健管理中来。同时,流动常住儿童的系统管理率为84.9%,满6个月验血率和满12个月验血率分别为88.1%和84.9%,提示保健管理质量也有提升。
3.2信息化建设
2008年1月,闵行区作为“卫生部应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进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试点区”开始了信息化的建设。构建了覆盖卫生局、区域医疗中心、专业站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村卫生室、居(村)委的网络体系[4]。不同于传统的健康档案,eHR具有一点(源)采集,多点综合利用;在线、实时、连续、整体、捷便的特点。2009年初,在完成了前期的规划、试运行后,闵行区儿童保健实施了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从出生开始的信息为基础的管理流程。区内每个儿童(包括户籍和流动儿童)均建立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eHR)”。辖区内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妇幼保健院的儿保门诊应用统一的儿童保健信息模块。同时,儿保信息与计划免疫、孕产妇管理、计划生育等部门相互链接,实现资源共享。社区儿保工作者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及时建立儿童保健卡,在区内实行网络化管理。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妇幼保健院网络一体化,区内儿童可以在任何一家单位完成系统保健管理。一旦出现儿童未按照预约时间来进行儿童保健时,系统会及时提供相应的信息,社区基层儿保医生会通过催访等多种形式提供保健服务。
3.3信息化建设对流动儿童管理的推进
个人电子健康档案(eHR)的建立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了便利。儿童保健工作是通过三级妇幼保健网络运转来开展工作的。社区儿保医生作为网底是儿童保健工作的具体操作者,妇幼保健院承担保健网络之间的枢纽功能。这一模式为儿童保健事业的普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流动更趋便利,给基层儿保工作者带来了诸多的困难。信息化的建设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服务形式,儿保工作者转被动为主动,完善了社区流动儿童系统管理服务模式,建立了疾病、生长发育的科学检测体系。使流动儿童的保健管理覆盖率高、控制效果好、可拓展性强、满意度高[6]。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目前应用信息化技术、现代化信息管理理念强化基础工程建设、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已成为全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尤其对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应用更可谓实现了多元化的创新发展。然而在建筑行业,由于基于信息化管理理念开展全方位建设的实践进程起步较晚,因此总体上展现出了信息化改革管理推进缓慢的局面。一些建筑企业管理者为了充分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希望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切实提升企业管理经济效益及服务水平,同时他们又担心在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既想发展又瞻前顾后的矛盾心理。
2、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管理实践的特点及难点
建筑施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悠久的发展历史决定其具有显著的行业特点,主要体现在由生产对象、施工工具及建设地点的分散导致的离散性;由建设对象单件性导致的生产过程一次性、按需制定性及不可复制性;由业务环节、子系统逻辑联系性不强导致的业务松耦合性;由生产人员、材料不确定导致的流动性;由行业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强、不能开展流程化管理导致的非标准性及随机事件频发导致的突发特性等。这些特性导致了建筑行业当前鲜有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全面应用,无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自动化控制特性借鉴其他行业模式展开对不确定性、充满特殊性质行业的信息化控制。综合以往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建筑施工行业管理的失败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行业内采用的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的、客户的管理水准是高端的,然而其系统管理模式的构建却往往不能充分适应用户的现实管理需求,同时又不能强迫用户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管理模式。而过分的迁就用户管理习惯同样会造成计算机庞大的信息管理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只能停留在肤浅信息化建设的层面,或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受到技术瓶颈的牵绊,这一环节便是在建筑行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3、建筑行业管理中信息化应对策略的科学实践
3.1强化行业研究、遵循行业特性,理性推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决定,我们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而是应从行业研究强化做起,以遵循行业特性为根本,以夯实基础建设为前提,以成本控制为目标,以信息化持续发展为动力才能最终使科学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契合行业的业务核心特点,并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适应性提升。倘若一味的追求资质与表面形象的建设,那么势必会造成信息化系统建设成为一个毫无内容的空壳,对建筑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面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认清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漫长、艰巨而又复杂的重任,而非一朝一夕便能实现的短暂目标。同时坚决树立按照客观规律开展流程式施工管理,避免不务实、追求快速建设的不良现象,总结经验教训,从本质出发,制定科学的建设策略,才能使信息化建设之路走得更顺畅、更持续。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我们应从理性观察、理性看待的角度出发,不应全面依赖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功能,不应将其赋予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神奇色彩,将信息化建设的覆盖面延伸的过于宽广,而是应充分树立计算机是一种服务型管理工具,是被人的意志所控制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智能化、现代化控制特色,使之与人脑的充分优势实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高效完备的融合,并最终使两者在契合的良性发展中促进建筑施工行业的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同时,施工企业管理者还应以清晰的改革管理思路认清行业任务的核心发展目标,既不能过分依赖传统机械式管理方式,开展滞后性管理,忽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密集型生产企业、工业式施工的传统文化管理思想,而应从适度强化做起,促进循序渐进的信息化建设与传统人性化管理的充分融合。
3.2适应行业特点,推进信息化动态管理策略的完善建立
针对目前建筑施工行业基础、标准化管理环节相对薄弱,没有适应施工企业发展特色建立统一、成熟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现状,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开放性优势,采取循序渐进提升、持续发展的改革方式,从完善建立建筑业务信息化系统入手,从创新、再学习、再改进等进程控制入手,推行温和建设的改革发展,才能有效避免行业由于过激烈的理念碰撞而造成休克式的不良发展。依据行业中不确定性变革因素较多的现状,我们还应充分依据动态式管理策略促进信息系统的全面完善,而非可复制的一沉不变式方案规划的固定管理。
3.3构建复合型人才团队、注重信息化管理投入与产出的科学评估
针对目前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特殊复杂性,完全依据外包管理或充分利用内部能力进行开发建设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为了促进建筑行业实现适度投入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我们可以采用内外统筹结合的先进模式构建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采用对外合作、强化内部建设的共同提升使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多元化、科学性、系统化的创新发展。同时在实践中我们还应充分注重信息化管理投入与产出的科学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稳固持续投入、量力而行,使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成本及维护投入在科学的配比下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基本数据要求;单元网格
Abstract: In the city management, digital c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a nationwide promotion, the city itself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ccording to a certain principle of division of grid, digital, and the city part, events are encoded, will involve the city parts, events according to coordinate an annotation to the grid, according to their ownership, the city and its infrastructure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design, construction, function mechanism of automatic information collection, dynamic monitoring and decision support services.
Key words: city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basic data requirements; unit grid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第1章 绪论
1.1 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规划的背景
随着市政设施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市政管理难度也日益增大。城市道路、桥梁、下水道、隧道、供水供气管道等基础设施或称市政设施,是充分发挥城市载体功能的先决条件,也是发挥城市综合功能的基础,是城市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管理和维护好市政基础设施将直接体现城市的管理水平,对城市人民的生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2 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近年来, 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推动下,城市市政管理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以及市政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我国城市市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通病。主要有如下几点:
1、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2、存在重复建设
3、数据不能共享
4、需要统一的IT管理
第2章 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数据内容
2.1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作为系统运行的背景数据,包括:
1、行政区划
2、道路
3、水系
4、地形图
2.2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模式单元网格数据
最终提交数据应包括街道办事处、社区和单元网格三层数据。这三层的空间数据要求如下:
任意一个下级区域(社区对于街道,或者单元网格对于社区,下同)必须完全包含于上级区域(街道对于社区,或者社区对于单元网格,下同)内。
与其它区县相邻的街道办事处边界必须和区边界吻合。
下级区域与所属上级区域如有接边,必须正确接边。
同级区域(街道与街道,或者社区与社区,或者单元网格与单元网格,下同)必须正确接边,不能互相叠压。
2.3 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部件数据
1、部件components
指道路、桥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以及其他设施。本标准所指的城市管理部件,主要指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区域内的各项地上设施,不包括地下的市政管线和非公共区域内的设施。
2、事件events
指人的行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正常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
3、归属部门responsibility department
指根据城市管理各专业部门职能和“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对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问题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落实城市管理问题处理的责任单位,即归属部门。
2.4城市市政监管信息化地理编码数据
1、兴趣点地址数据
兴趣点除了上述《标准》中所指的店铺、公共设施、单位和建筑之外,还应包括开放性场所,如开放广场、开放公园、立交桥、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
2、门(楼)牌地址数据
门(楼)牌地址数据包括门牌地址和楼牌地址。该类数据应包括能够调查的所有门(楼)牌。地址描述规范参见《标准》。
3、标志物地址数据
标志物地址应包括以下内容:
(1)具有地名意义的纪念地与建筑物,包括建筑物、广场、体育设施、公园绿地、纪念地、名胜古迹等。
(2)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与院落,包括医院、学校、单位等。
(3)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包括桥梁、道路环岛、交通站场等。
第3章 城市部件内外业普查数据基本要求
3.1 单元网格划分遵循的原则
1、法定基础原则
单元网格的划分应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其比例尺一般以1/500为宜,但不应小于1/2000。
2、属地管理原则
单元网格的最大边界为社区的边界,不应跨社区分割。
3、地理布局原则
按照城市中的街巷、院落、公共绿地、广场、桥梁、空地、河流、山丘、湖泊等自然地理布局进行划分。
4、现状管理原则
单位自主管理的独立院落超过一万平方米时,不应拆分,以单位独立院落为单元进行划分。
5、方便管理原则
按照院落出行习惯,考虑步行或骑车方式便于到达。
6、管理对象原则
兼顾建筑物、城市市政管理对象的完整性,网格的边界不应穿越建筑物、市政管理对象,并使各单元网格内的市政管理对象的数量大致均衡。
7、无缝拼接原则
单元网格之间的边界应无缝拼接,不应重叠。
3.2 城市部件数据的特点
目前的城市管理主要针对城市公共设施,一个独立的城市公共设施即为一个城管部件。城管部件数据呈现如下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城管部件数据采集有自己的方法和规律。
1、类型复杂,涵盖城市公共设施的各个方面。
2、产权单位和维护单位众多,涉及园林、绿化、城建、规划、市政公用、道桥等多个城管部门。
3、更新快。城市建设加快和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导致了城管数据变化也快。
4、主要分布在城市公共空间,如道路、广场、道路两侧的建筑物上。
5、同一空间位置可能有多个城管部件。如路灯和路灯上广告的空间坐标就相同。
一、我国卫生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我国信息化科技是在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在某些行业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应用。在卫生经济领域,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实施时间并不长,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信息化科技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卫生管理信息化投入与发展极不平衡,主要存在着下列问题:
(一)基础业务系统不完善一些小城市或者农村,信息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尚且没有建立起各种基本卫生业务的信息系统。这些小的诊所或者医疗机构通常都采取手工又或者是半手工的方式对业务数据进行管理,因而工作效率比较低,很难适应当今医疗卫生的体制改革要求。如果没有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卫生管理的工作效率与科学决策水平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数据交换的共享设施不完善2003年之后,我国人民针对非典事件所反映出的指挥不灵、信息不通等问题,采取信息化科技加快了我国卫生管理业的发展步伐。在此过程中,很多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也迅速形成,对卫生事业产生了影响。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建设的标准没有统一等原因,各个系统间很难进行数据的交换与信息共享。通常数据都局限于某一个部门或者业务系统之内,数据资源和信息具有封闭性,致使内容不一致,从而导致数据的标准也不一致。假如需要开展多个部门及领域的业务管理工作,往往就需要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整理数据,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人、财浪费。
(三)数据的共享交换方法不标准通常来说,综合的卫生管理及决策是需要使用多个信息系统数据的,而且各业务系统间也存在着数据共享与比对要求。在缺乏统一数据标准体系的情况下,往往是通过开发系统之间接口的方法实现数据的交换及共享。这类两两接口的对接数据共享模式非常简单,而且极易实现。但随着业务的应用系统不断增多,所需要的接口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因而接口开发的工作量与成本也会大量增加。尤其是当某一业务系统发生变动之后,所有的相关接口都要进行调整和维护,这会直接影响到卫生管理的信息共享效率及稳定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保障数据真实性及准确性
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利用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等技术实现图像、语音、数据、图表等诸多信息采集,存储,阅读,复制,处理,检索及传输,也就是信息化与医疗设施、医院的信息系统、办公系统的集成。它的特征是无胶片化,无纸化以及无线的网络化。医疗卫生机构应用通讯、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医学模式控制,使疾病的保健、预防、护理、诊疗等业务及行政的管理工作走向了自动化、信息化,实现了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一)利用网络数据库的技术减少人为的错误发生可以对系统数据库当中的重要表格进行统计,又或者是利用LOG_MINER对日志进行分析,还可以采用一些措施限制前台的客户端出现违规操作,这样可以有效的防范人为的错误发生,尽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二)对系统工程不断进行完善数据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保证系统正常运转,应当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开发一些应用程序,补充系统的功能,以满足用户需求。
三、充分利用好网络数据
数据作为卫生经管行业极为重要的资源,对于促进卫生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作用。就目前卫生行业来说,数据如何利用是重中之重。在卫生经管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利用网络经济资源。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对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及费用进行分析,并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管理人员一定要抓好信息数据的统计工作,切实为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坚持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做好成本核算和效益的分析工作,设定合理经济公式和分析模型,提炼出有用的数据信息。公式和指标的有效运用可以为决策的制定提供切实理论根据。研究证明数据模型及完善经济核算体系的应用能够为系统奠定理论的基础。这些公式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多,其中有考核企业效益的财务指标、反映企业的运营能力指标、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等等。可以将信息化的技术作为决策的支持系统,这样的话,可以为管理工作者提供很多真实数据,进一步保障行业的稳健发展。
四、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起统一的系统数据平台
卫生经济行业发展到如今,数据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多,已经从最初的LISPACS、HIS发展到现的移动护士及医生站等。如果想要充分的利用好这些来自复杂系统的数据,应当尽早进行整体规划,切实从数据标准化、正规化着手,早日实现数据的管理和管控,建立起统一的系统数据平台。
第一步,应当开发出内容详尽、数据丰富的多种报表系统。这样就可以为管理层做决策提供相应数据支持,有据可寻,这对于管理层而言极为重要。
第二步是在完成第一步基础之上,开发出相应的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提供出更加为人信服的依据。
第三步,企业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数据系统,并进行数据的挖掘工作。利用纵向与横向的数据比较,最终建立统一、系统化的数据平台,保证数据管理实现信息化。未来,在卫生经管行业,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必将更加成熟。通过网络系统查询数据、利用数据、整理数据,是整个卫生经管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样,不仅仅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损失,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发展是无止境的,所以管理行业信息化的建设也始终没有终极的目标。卫生经管行业将会走向信息化,相关人员一定要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提高网络信息技术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