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真理伦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抗震规范
1.R-μ-T关系及其应用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美国的权威人士G.W.Houser导出了第一条地震反应谱和对地震激励下的弹性反应规律的研究很快被学术界接受后,人们很快发现了一个与当时的抗震设计方法相矛盾的问题,那就是例如对一个第一振型周期为0.5s~1.5s,阻尼比为0.05的结构,结构地震反应加速度约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1.5~2.5倍,比如赋予上述结构一个不大的地面运动加速度0.15g,则根据反应谱导出的结构反应加速度已达到0.23g~0.375g,而世界各国当时的设计规定中一般用来确定水平地震力大小的加速度只有0.04g~0.15g,但让人不解是,震害表明,虽然设计用的反应加速度很小,但结构在地震中的损伤却不太大。这么大的差距是不能用安全性或设计误差来解释的,于是,各国的学术界加紧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家通过对单自由度体系的屈服水准、自振周期(弹性)以及最大非弹性动力反应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当地面运动特征(包含场地土特征)不同时,给这种关系带来的变化,我们把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关系其中R是指在一个地面运动下最大弹性反应力与非弹性反应屈服力之间的比值,称为弹塑性反应地震力降低系数,简称地震力降低系数或者反应调节系数;µ为最大非弹性反应位移与屈服位移的比值,称为位移延性系数;T则为按弹性刚度求得的结构自振周期。研究表明,对于长周期(指弹性周期且T>1.0s)的结构可以适用“等位移法则”,即弹性体系与弹塑性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总是基本相同的;而对于中周期(指弹性周期且0.12s<T<0.5s)的结构,则适用于“等能量法则”,即非弹性反应下的弹塑性变形能等于同一地震地面运动输入下的弹性变形能。
之所以存在上诉规律,我们应该注意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一些相关特性。首先,通过人为措施可以使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即结构在外部作用下,可以发生足够的非线性变形,而又维持承载力不会下降的属性。这样就可以保证结构在进入较大非线性变形时,不会出现因强度急剧下降而导致的严重破坏和倒塌,从而使结构在非线性变形状态下耗能成为可能。其次,作为非线弹性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结构将从弹性进入非弹性状态。在非弹性变形过程中,外力做功全部变为热能,并传入空气中耗散掉。我们可以进一步以单质点体系的无阻尼振动来分析,在弹性范围振动时,惯性力与弹性恢复力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体系能量在动能、势能间不停转换,但总量保持不变。如果某次振动过大,体系进入屈服后状态,则体系在平衡位置的动能将在最大位移处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塑性变形能两部分,其中,塑性变性能将耗散掉,从而减小了体系总的能量。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地震往复作用下,结构在振动过程中,如果进入屈服后状态,将通过塑性变性能耗散掉部分地震输给结构的累积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反应。同时,实际结构存在的阻尼也会进一步耗散能量,减小地震反应。此外,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后,其侧向刚度将明显小于弹性刚度,这将导致结构瞬时刚度的下降,自振周期加长,从而减小地震作用。
2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的不足之处
抗震规范规定,我国的抗震设防目标必须坚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而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丙类建筑应属于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我们知道,一栋建筑在大震下能否不倒,已经不是看其承载力的大了了,而是看它的延性是否能够到达设计要求。由上面的建筑物抗震类别划分可以看出,我们对甲、乙、丙、丁建筑物延性的要求是依次从高到低的,此时,结构的延性实际上是由其抗震措施来决定的,现以一栋乙类建筑和丙类建筑为例:
表1
设防烈度
抗震措施烈度
实际延性
6
7(6)
低
7
8(7)
中等
8
9(8)
稍高
9
比9度高(9)
高
说明:在抗震措施烈度中,括号外为乙类建筑,括号内的为丙类建筑。
由表1可以看出,如果按规范设计,就可能会出现9度(设防烈度)下的丙类建筑的延性比7度(设防烈度)下的乙类建筑延性还要高的情况出现,而根据上面所述的R-μ-T理论关系的研究可以知道,当R取值不变时,对结构的延性要求也应该是不变的,与处在什么烈度区没有关系,如果R-μ-T理论关系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那么我国规范对甲、乙、丙三类建筑的要求就存在概念性矛盾。
我国取R=3.33,与国外规范相比较,我们对乙类和丙类建筑的是比较合理,而对于甲类建筑则过于偏松,对丁类建筑过于严格了。
目前,国际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多层次,多水准性态控制目标”的抗震理念。这一理念主要含义为:工程师应该选择合适的形态水准和地震荷载进行结构设计。建筑物的性态是由结构的性态,非结构构件和体系的性态以及建筑物内容物性态的组合。目前性态水准一般分为:损伤出现(damageonset)、正常运作(operational)、能继续居住(countinuedoccupancy)、可修复的(repairable)、生命安全(lifesafe)、倒塌(collapse)。性态目标指建筑物在一定程度的地震作用下对所期望的性态水准的表述。对建筑抗震设计应采用多重性态目标,比如美国的“面向2000基于性态工程的框架方案”曾对一般结构、必要结构、对安全起控制作用的结构分别建议了相应的性态目标―基本目标(常遇地震下完全正常运作,少遇地震下正常运作,罕遇地震下保证生命安全,极罕遇地震下接近倒塌,相当与中国的丙类建筑)、必要目标(少于地震下完全正常运作,罕遇地震下正常运作,极罕遇地震下保证生命安全,相当与中国的乙类建筑)、对安全其控制作用的目标(罕遇地震下完全正常运作,极罕遇地震下正常运作,相当与中国的甲类建筑),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用地震动参数区划分图代替基本烈度区画图的工作。对重要性不同的建筑,如协助进行灾害恢复行动的医院等建筑,应该按较高的性态目标设计。此外,也可以针对业主对建筑提出的不同抗震要求
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核心抗震措施
我国抗震设计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提出的基本上是“高延性要求”,也就是要求结构在较大的屈服后塑性变形状态下仍保持其竖向荷载和抗水平力的能力,对于有较高延性要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必须使用能力设计法进行有关设计。“能力设计法”的要求是在设计地震力取值偏低的情况下,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合理设计使柱端抗弯能力大于梁端从而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形成“梁铰机构”,即塑性变形或塑性铰出现在比较容易保证具有较大延性能力的梁端;通过相应提高构件端部和节点的抗剪能力以避免构件发生非延性的剪切破坏。其核心是:
(1)“强柱弱梁”措施:主要是通过人为增大相对于梁的抗弯能力,使塑性铰更多的出现在柱端而不是梁端,让结构在地震引起的动力反应中形成“梁铰机构”或“梁柱铰机构”,通过框架梁的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
“强柱弱梁”措施是“能力设计法”的最主要的内容。
根据对构件在强震下非线线动力分析可知,强震下,由于构件产生塑性变形,因此可以耗散部分地震能量,同时根据杆系结构塑性力学的分析知道,在保证结构不形成机构的要求下,“梁铰机构”或“梁柱铰机构”相对与“柱铰机构”而言,能够形成更多的塑性铰,从而能耗散更多的地震能量,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柱的抗弯能力,引导结构在强震下形成更优、更合理的“梁铰机构”或“梁柱铰机构”。
这一套抗震措施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对于耗能机构却出现了以新西兰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思路。这两种思路都承认应该优先引导梁端出塑性铰,但是双方对柱端塑性铰出现的位置和数量有分歧。
新西兰追求理想的梁铰机构,规范中底层柱的弯距增大系数比其它柱的弯距增大系数要小一些,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在强震下,梁端塑性铰形成较为普遍,底层柱塑性铰的出现比梁端塑性铰迟,而其余所有的柱截面在大震下不出现塑性铰的“梁铰机构”。但是新西兰人也不认为他们的理想梁铰方案是唯一可用的方法,因此他们在规范中规定可以选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上述的理想梁铰机构法,另一种就是类似与美国的方法。
美国规范的做法则希望在强震下塑性铰出现较早,柱端塑性铰形成较迟,梁端塑性铰形成得较普遍,柱端塑性铰可能要形成得要少一些的“梁-柱塑性铰机构”(柱端塑性铰可以在任何位置形成,这一点是与新西兰规范的做法是不同的)。中国规范和欧洲EC8规范也是采用与美国类似的方法。
(2)“强剪弱弯”措施:用剪力增大系数增大梁端,柱端,剪力墙端,剪力墙洞口连梁端以及梁柱节点中的组合剪力值,并用增大后的剪力设计值进行受剪截面控制条件验算和受剪承载力设计,以避免在结构出现脆性的剪切破坏。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钢筋混凝土的抗剪能力由混凝土自身的抗剪能力、裂缝界面的骨料咬合力、纵筋销栓力和箍筋的拉力4部分构成,而通过对框架梁在强震下的抗剪分析可知,混凝土的梁端抗剪能力在形成塑性铰后会比非抗震时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有几下几个:
1由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分析可知,梁端总是正剪力大于负剪力,如果发生剪切破坏时,剪压区一般都在梁的下部,而此时混凝土保护层已经剥落,且梁下端又没有现浇板,所以混凝土剪压区的抗剪能力会比非抗震时偏低
2由于在强震下剪切破坏要发生在塑性铰充分转动的情况下,而非抗震时的剪切破坏往往发生在纵筋屈服之前,因此在抗震条件下混凝土的交叉裂缝宽度会比非抗震情况偏大,从而使斜裂缝界面中的骨料咬合效应慢慢退化,加之斜裂缝反复开闭,混凝土体破坏更严重,这使得混凝土的抗剪能力进一步被削弱。
3混凝土保护层的剥落和裂缝的加宽又会使纵筋的抗剪销栓作用有所退化。
我们一般在计算钢筋混凝土的抗剪能力时,只计算了混凝土自身的抗剪能力和箍筋的抗剪能力(V=Vc+Vsv),而把斜裂缝界面中的骨料咬合能力及纵筋的销栓作用作为它多余的强度储备。在抗震下梁端的塑性铰的形成,使得骨料咬合力及纵筋的销栓作用有所下降,钢筋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储备也会下降,同时由于混凝土的抗剪能力(Vc)的下降,V也会比非抗震时小,如果咬使V不变,那么就只有使Vsv变大,即增加箍筋用量,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抗震情况下箍筋用量比非抗震时要大一些,这不是因为地震使梁的剪力变大了而增加箍筋用量,而是由于混凝土项的抗剪能力下降,相应的必须加大箍筋用量。其他构件的原理也相似。
(3)抗震构造措施:通过相应构造措施保证可能出现塑性铰的部位具有所需足够的延性,具体来说就是塑性转动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
对于梁柱等构件,延性的影响因素最终可归纳为最根本的两点:混凝土极限压应变,破坏时的受压区高度。影响延性的其他因素实质都是这两个根本因素的延伸。
对于梁而言,无论是对不允许柱出现塑性铰(底层柱除外)的新西兰方案,还是允许柱出现塑性铰但控制其出现时间和程度的方案,梁端始终都是引导出现塑性铰的主要部位,所以都希望梁端的塑性变形有良好的延性(即不丧失基本抗弯能力前提下的塑性变形转动能力)和良好的塑性耗能能力。因此除计算上满足一定的要求外,还要通过的一系列严格的构造措施来满足梁的这种延性,如:
1控制受拉钢筋的配筋率。配筋率包括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前者是为了使受拉钢筋屈服时的混凝土受压区压应变与梁最终破坏时的极限压应变还有一定的差距(梁的最终破坏一般都以受压区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混凝土被压碎为标志的);后者是保证梁不会在混凝土受拉区刚开裂时钢筋就屈服甚至被拉断。
2保证梁有一定的受压钢筋。受压钢筋可以分担部分剪力,减小受压区高度,另外在大震下,梁端可能出现正弯距,下部钢筋有可能受拉,。
3保证箍筋用量,用法。箍筋的作用有三个,一是抗剪,这在前文已经说过,这里不再充分;二是规定箍筋的最小直径,保证纵筋在受压下不会过早的局部失稳;三是通过箍筋约束受压混凝土,提高其极限压应变和抗压强度。
4对截面尺寸有一定的要求。规范规定框架梁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2>截面高度与宽度的比值不宜大于4;3>净跨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大于4。在施工中,如梁宽度太小,而梁上部钢筋一般都比较多,会使混凝土的浇注比较困难,容易造成混凝土缺陷;在震害和试验中多次发生过腹板较薄的梁侧向失稳的事例,因此提出要求了2;一般我们把跨高比小于5的梁称为深梁,深梁的抗弯和抗剪机理与一般的梁(跨高比大于5的梁)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设计中最好能避免设计成深梁,如果实在不能避免,就要去看专门的设计方法和规造措施。
柱的构造措施也和梁差不多,但是柱除了受弯距和剪力以外,还要承受轴力(梁的轴力一般都很小,在设计中都不予以考虑),尤其是高层建筑,轴力就更大了,所以柱还有对轴压比的限制,其中对不同烈度下有着不同延性要求的结构有着不同的轴压比限值;另外,柱端箍筋用量的控制条件不是简单的用体积配箍率,而是用配箍特征值,它同时考虑了箍筋强度等级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对配箍量的影响。
高强度混凝土(C60以上)的极限压应变都比一般混凝土(C60及其以下)要小一些,而且强度越高,小的越多;另外,强度越高,混凝土破坏时脆性特征越明显,这些对于抗震来说是不利的。
3.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
结构抗震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是对结构最大地震反应的分析,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
1.底部剪力法
底部剪力法实际上时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一种简化方法。它适用于高度不超过40m,结构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此时假设结构的地震反应将以第一振型为主且结构的第一振型为线性倒三角形,通过这两个假设,我们可近似的算出每个平面框架各层的地震水平力之和,即“底部剪力”,此方法简单,可以采用手算的方式进行,但精确度不高。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理论基础是地震反应分析的振型分解法及地震反应谱概念,它的思路是根据振型叠加原理,将多自由度体系化为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的叠加,将各种振型对应的地震作用、作用效应以一定方式叠加起来得到结构总的地震作用、作用效应。此法计算精度高,但计算量大,必须通过计算机来计算。
3.弹性时程分析
弹性时程分析法,也称为弹性动力反应分析。所谓时程分析法就是将建筑物作为弹性或弹塑性振动系统,直接输入地面地震加速度记录,对运动方程直接积分,从而获得计算系统各质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结构构件地震剪力的时程变化曲线。而弹性时程分析法就是把建筑物看成是弹性振动系统。
4.非线(弹)性时程分析
非弹性时程分析法,也称为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就是将建筑物作为弹塑性振动系统来输入地面地震加速度记录。上面所提到的基于地震反应谱进行设计的方法,可以求出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内力和变形,同样可以求得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但是它不能确切了解建筑物在地震过程中结构的内力与位移随时间的反应;同时也难以确定建筑结构在地震时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发生的震害;由于计算简化,抗震承载力和变形的安全度也可能是有疑问的。而时程分析法就可以准确而完整的反映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反应的全过程状况。所以,它是改善结构抗震能力和提高抗震设计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1.1缺乏护理管理组织
护理管理组织缺乏是乡镇医院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主要由于乡镇医院中没有专门负责护理工作的干部或管理人员造成。乡镇医院的管理人员通常是从事医疗工作的,没有护理工作的亲身经历,对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不能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医院管理人员通常比较繁忙,使得其关注重心没有放在护理工作上,造成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护理水平和质量低,从而影响了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1]。
1.2护理人员知识结构较低
根据以往走访乡镇医院的经验看来,很多乡镇医院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偏低。调查显示,大部分护理人员为中专学历,其中极少数人员经过短期护理培训,多数护理人员未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医院中也没有相应的技术考核,使其知识水平得不到提高[2]。
1.3护理质量不高
由于乡镇医院中没有专业负责护理工作的干部或管理人员,再加上人员配备不合理,分工不明确,护理人员没有进行培训或再教育,使得护理人员知识水平不高,导致整个护理服务水平低,服务质量不高,距省卫生厅对乡镇医院规定的护理标准有很大差距,有的乡镇医院甚至出现了为迎接上级部门的质量检查出现形式主义等情况。如有的乡镇医院在上级部门质量检查时,为迎合上级部门检查而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护理服务,但上级部门质量检查后又恢复到原来护理质量不高的状态[3]。
1.4护理人员受情绪影响较大
乡镇医院由于医疗条件差、环境差、设备落后、待遇较低及乡镇医院领导不重视护理工作,使好不容易分配来的护理人员都在想办法去条件好、设备先进、人员多、环境好的县级医院,使得乡镇医院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突出,乡镇医院也变相的成为县级医院护理人员的培养基地。这种情况影响了乡镇医院整体护理人员的情绪,使很多护理人员不能安心工作,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造成乡镇医院护理质量不高[4]。
2乡镇医院护理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2.1完善乡镇医院护理管理组织工作
乡镇医院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体系中重要内容,医院工作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而护理工作又直接关系到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因此重视乡镇医院的护理工作是必要的。肖桂华[5]调查显示:某城市社区的人均医疗时间仅为5.3min,人均护理时间为31.5min,城市社区医院的护理情况尚且如此,乡镇医院的护理情况可想而知。护理工作是否能够满足患者需求和医疗需求,可直接影响医疗质量,进而影响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故医院必须培养出有能力、业务精、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管理干部,让护理管理干部有计划、有条理地制定出科学护理制度,在护理人员遵章守纪的同时尽量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系统,有利于乡镇医院护理工作全面开展,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质量[6]。
2.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无论对于那个行业来说都非常重要,医疗行业也不例外,没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就不能带来高质量的成果,尤其在知识结构相对较低的乡镇医院,如注重人才的培养,就永远跟不上社会进步和时展。因此,乡镇医院管理人员应重视护理工作,并给予护理工作大力的支持,打破传统弊端,用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乡镇医院护理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条理地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在职护理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思想观念,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乡镇医院护理人员的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乡镇医院的护理质量[7]。
2.3构建科学考核制度,增强护理人员竞争意识
考核制度在各个行业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对人员和企业都有积极影响。乡镇医院中也应构建一个科学的考核制度,并将制度切实地落实到基层,以增强护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8]。护理管理干部根据制定的考核制度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术、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业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建立护理人员个人技术档案,根据护理人员的考核成绩奖优罚劣,让护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提高竞争意识,督促护理人员相互学习、相互进步,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用良好的服务和专业的护理去满足患者的需求,赢得患者和医院的认可,以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9]。
2.4上级部门重视和支持
要全面提高乡镇医院的护理管理水平,离不开卫生系统上下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乡镇医院应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调度,避免出现人员外流和来源不足的情况,然后适当的提高乡镇医院护理人员的待遇和福利,以安抚人心,稳定乡镇医院的护理队伍。乡镇医院还应切实解决硬件设备落后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从而稳定地发展乡镇医院的护理事业[10]。
3小结
1.1乡镇林业管理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分析“林业管理”是一个专业的名词。它涉及到林业资源的管理,又涉及到林业经济管理等诸多与林业相关的管理工作。作为最基层的乡镇林业管理,它既具有林业管理的相关内容,又有自己的管理特点。换句话说,乡镇林业站的管理工作,既没有“林业管理”那个术语区分得那么精细,又在具体的林业管理中,表现得非常的宽泛。因此,在阐释相关问题之前,必须对“乡镇林业管理”有一个明确的内涵界定。所谓的“乡镇林业管理”是指乡镇林业站及其具体的工作人员,依照相关的林业管理法规赋予的管理权限,协助上级林业管理部门或独立行使相关的管理权限,对管辖区内各种林业问题进行管理的系列行为。根据这个界定,可以这样理解乡镇的林业管理工作:首先,乡镇的林业管理工作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管辖区内的违法、违规林业行为进行处罚和纠正;其次,乡镇的林业管理方式有两种。即协助上级林业管理部门进行林业管理工作或独立地行使林业管理权;最后,林业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需要一系列的管理行为来完成相应的管理工作。正是这种林业管理工作的系列性,使其林业管理得以有序地进行。
1.2乡镇林业管理工作的分类为了更好地研究和阐释乡镇林业管理所面临的现状,需要对“乡镇林业管理”的外延进行恰当的分类。可以这样说,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乡镇林业管理按照管理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林业资源管理和林业技术管理、林业处罚管理;按照具体林业管理的类别,乡镇林业管理可以分为:协助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的管理和独立行使管理权限的独立管理两类;按照管理对象,即具体林业所属权的不同,乡镇林业管理可以分为国家(集体)林业的管理和个体(私有)林业的管理;按照管理对象,即被管理人员的不同,可以分为林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监督)和林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按照林业资源现在状况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林业资源的管理和新兴林业资源的管理等等。
2乡镇林业管理的现状
在明确了乡镇林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本次研究的需要,结合当前乡镇林业管理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乡镇林业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2.1乡镇林业资源管理所谓的林业资源可以这样理解:林业资源就是指在某一个乡镇管辖区内的林地和管辖区内林地上生长着的森林以及所有森林产品的总称。在传统林业中,林业资源主要指林木资源,但现在的林业资源比其内涵较大,它还应该包括林间生长着的各种动植物。在传统的林业管理中,特别是乡镇林业管理中,有许多人误解林业站只对管辖区内的树木进行相应的管理,而对森林中的其他资源,特别是那些林木间野生的动植物都不归乡镇林业站进行管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其次,随着山地承包、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乡镇林业站管辖区内的林木所有权正在发生着变化,有一部分林地已被个人所承包经营。在普通承包人的心目中,仿佛自己经营的林地,只有承包者说了算,不必接受乡镇林业站的管理。因此,在乡镇林业资源管理上,普通民众的心中存在一定的误区,这种误区不仅增大了乡镇林业管理工作的难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林业违规、违法行为滋生的土壤。
2.2林业专业人才的管理乡镇林业站作为基层的林业管理部门,它不仅要对自己管辖区内的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的林业管理人员和林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换句话说,对林业相关人员的管理也是其林业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乡镇林业人才管理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管理方面是对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管理。林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指导,为了保障管辖区内林业的正常发展,乡镇林业站需要对其所管辖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所谓科学的管理既包括对其专业技术知识的更新,又包括对其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只有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相关的林业实践,才能保障管辖区内林业事业的正常发展。第二个管理方面是对管辖区内林业管理人员的管理。作为基层的管理部门,乡镇林业站不仅需要对其专业人才管理,而且还需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使其行使管理权的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才能从制度上保障管辖区内林业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2.3林业违规、违法行为的管理作为乡镇林业管理部门的乡镇林业站,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而且也是棘手的问题就是对管辖区内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如果对这些林业上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恰当的处罚,不仅事关自身的执法威信,而且也事关管辖区内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是协助上级林业管理部门行使林业管理权,还是针对管辖区内的违规、违法行为,独立行使林业管理权,都不能以罚代管。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到既有惩罚,又有教育。在教育的基础上处罚,在处罚的基础上教育。只有把对违法人员的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才能使管理权限发挥到极致。
2.4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林业资源的管理者,不仅要对目前的林业资源管理好,而且还要在管理好目前林业资源的基础上,为管辖区的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作出相应的努力。针对林业资源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不仅要从技术上对其提供对口的专业支持,而且还要从林业发展的高度,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认识到林业资源给带来的好处。因此,林业管理者,一定要根据管辖区内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林业资源的所有者,开发新林业的产品,在增加林业所有者收入的基础上,扩大管辖区的林地面积。不要因为林业资源增收慢等客观的原因,产生新毁林现象,不要因为一时的需要就发生大面积地毁林事件等。
2.5传统林业资源与新兴林业资源的管理乡镇林业管理还必须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传统林业资源与新兴林业资源的问题。传统林业资源以林木为主,新兴林业资源在传统林木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林地空间,通过饲养各种珍贵的动植物来增加林地所有者的经济收入,并带动新兴的林业资源开发。为了做到传统林业资源与新兴林业资源的发展,应及时地向林地所有者通报相关的林业生产信息。在做到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向他们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管辖区内的林业经济的发展。
3对策研究
3.1结合案例宣传林业管理法规结合管辖区内的违规、违法案例,向林业资源的所有者宣传相应的林业管理法规。管辖区的案例不仅具有针对性、新闻性,而且也还具有说服力。因此,结合管辖区内的违规案例,宣传林业管理法规,宣传林业站的管理权限,对提升大家的法律意识,提升乡镇林业管理的权威性都有极大的帮助。
3.2做好相关的业务培训无论是专业的林业技术人员,还是林业的管理者,都需要参加相关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不仅可以加强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相关的管理工作更加公平、有说服力;通过培训还可以更新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这些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各个林地的所有者就会充分地认识到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就可以使这些林业所有者在利用传统林业资源发家致富的同时,又能享受到新兴林业资源带来的好处。因此,相关的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是解决林业一切问题的基础。
4总结
1.1观察项目观察比较2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指从患者入室到初步诊断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患者从进入医院至首次行球囊扩张的时间)、住院时间,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治疗效果。
1.2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呼吸困难纠正,心功能Ⅰ级,心率正常,尿量改善。有效:以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为Ⅱ级。无效:患者症状无任何改善。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抢救效果比较观察组救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1)。
2.2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0,P<0.05)。
2.32组治疗效果比较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0,P<0.05)。
3讨论
AMI的产生原因是心肌缺血,该病在急性发作时需要尽早救治,否则可能会导致患者残疾或者死亡。近来随着AMI患者的逐渐增多,在护理及治疗方面的工作在不断增加,其对临床以及护理的要求也在逐渐增高。一般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对治疗的要求。急救护理是院内近期开展的一种高效护理方法。将临床的普通护理主动化,为治疗节约了时间。急诊护理优化了医院常规的护理模式。首先是在接诊方面的优化。在急诊处开设了绿色通道,减少了挂号等浪费的时间,无需再等待医嘱,节约了救治的宝贵时间。依照AMI患者的病情差异给予不同的安排。症状轻微者可以先在科室由医生给予治疗,而严重者则可直接进入抢救室救治,以防耽误严重者的救治,这样可以保证了护理的流程完善。其次是在交接方面的不断优化。该项优化增加了医护之间的转运,提高了护患间的交流,进而减少了可能出现的纠纷。最后是对护理方面的优化。通过加强对护士的学习培训帮助提高医院的接诊水平。
急诊护理将以前的普通护理方式打破,极大改善了医院的治疗情况。传统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才开始给予,并且完全按照医嘱,无确切的要求与目的。同时又由于护士不关注患者的健康以及心理护理,所以患者不能接受较为全面的帮助[6]。而急诊护理确是有针对性的,可以结合医生的首诊进行相关的护理帮助。在每天的护理时,能够根据其治疗的进程开展,更加增添了护理的独特性。护士在进行护理帮助时,可以积极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要求其积极参与治疗,并且可以定期进行相关的健康宣传,转变患者的被动治疗地位。有研究显示,接受了急诊护理的AMI患者,其住院时间显著较少,说明早期的急诊护理有效帮助了AMI患者的早期治疗,缩短了治疗所需的时间。急诊护理要求护士在接诊的第一时间内作出判断,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切准备,使得医院的护理更加规范,患者的满意程度也极大提高,急诊护理降低急救前时间的不必要浪费,将临床治疗主动化,为AMI的治疗节约了极多的时间。
1临床表现
潜伏期6~18天。平均15天左右。
1.1前驱期(3~4天)起病比较急,发热伴头痛、咳嗽、流涕、眼睑浮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结膜炎表现。90%病人在口腔第一臼齿相对应的双侧颊黏膜上出现0.5~1mm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有时蔓延至口唇及齿龈处。出疹1~2天后逐渐消失,同时可伴有精神萎靡、纳差、呕吐及腹泻。
1.2出疹期(3~5天)发热3~4天后开始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逐渐延及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达至手心、足底。多在3天出齐。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稀疏分明,压之褪色,直径2~4mm,而后皮疹增多加密,互相融合、成片,呈暗红色,疹间肤色正常,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达40℃以上。精神萎靡,咳嗽加剧,呼吸急促,肺部可闻少量啰音。结膜红肿、畏光、上睑浮肿。可伴有上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等,重者嗜睡、谵妄等。
1.3恢复期(3~5天)皮疹出齐后,体温于12~24h内降至正常,并顺序消退,同时有皮糠样脱屑及褐素沉着,如无并发症,全身情况好转,症状减轻,精神及食欲好转。
有一定免疫力的呈轻型麻疹,症状轻,皮疹轻而淡,疹褪后无色素沉着、并发症。年老体弱、免疫力低的有严重继发感染的呈重型麻疹,体温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皮疹密集融合,常有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喉炎、脑炎、心血管功能不全、心肌炎等等)或皮疹骤褪,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
2护理诊断及措施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病人40例。纳入标准:①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SLE诊断标准确诊为SLE病人;②经住院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③需门诊治疗或复查随诊;④年龄14岁~45岁;⑤学历:小学及以上文化;⑥有简单网络应用的知识和能力;⑦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狼疮脑病病人;②有精神疾病病人;③生活不能自理病人。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婚育情况、经济状况等。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共90个项目,分9个因子和其他。①躯体化,共12项,主要反映主观身体不适感;②强迫:共10项,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③人际关系:共9项,反映与他人相处时的不自在或自卑感;④抑郁:共13项,反映与抑郁症状相联系的广泛概念;⑤焦虑:共10项,反映与焦虑症状有关的精神症状及体验;⑥敌对:共6项,主要从思维、情感及行为3个方面反映病人的敌对表现;⑦恐怖:共7项,与传统的恐怖状态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⑧偏执:共6项,主要是指猜疑和关系妄想等;⑨精神病性:共10项,主要是精神分裂样症状项目;⑩其他:共7项,上述因子不包括的、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每项均采用5级评分制。本研究利用SCL-90测查SLE病人的心理状况。
1.2.3SLE病人门诊管理信息系统
由我科人员与软件工程师合作设计。软件工程师通过我科人员对其提供的有关专业信息,利用Access程序,建立SLE病人门诊管理数据库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应用部分包括:病人信息管理模块、健康教育模块和随访信息模块。利用SLE病人门诊管理信息系统对SLE病人进行管理。
1.3研究方法
1.3.1调查问卷发放及收集
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能够独立完成量表者,由其独立完成;独立完成有困难者,协助其完成。调查人员对研究对象不明条目给予解释,保证每条目解释内容的一致性。在管理前及管理后各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1.3.2管理模式的实施
利用SLE病人门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采集病例及建立管理档案:课题组对病人的信息严格管理,确保病人隐私不外泄。对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人,护士把采集到的资料输入电脑,分别储存在病人信息管理模块和随访信息模块。评估病人:对病人的资料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把不同情况的病人进行分类记录。如肾脏损害用“S”标记,血液系统损害用“X”标记,皮肤损害用“P”标记;使用激素治疗后出现高血压用红色“↑”,血糖高用橙色“↑”,血脂高用黄色“↑”标记。标记储存在病人信息管理模块中。根据病人使用激素量、免疫抑制剂使用或具体病情和医生医嘱设置复诊提醒时间。实行护理干预:根据病人信息管理模块中不同符号标记,识别不同情况的病人,给予不同的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处方根据病人信息管理模块中不同符号标记从数据库中提取导出,可通过Email方式或飞信发送,也可通过QQ传送。利用软件的查询、提醒功能,检索病情改变,2d~7d后需复查或更改用药量或执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两个月未来复查的病人进行电话随访。此工作每周执行1次。随访时不仅和病人沟通,而且与家属沟通。随访内容为相关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为病人争取家庭支持,督促病人按时复诊,严格遵医嘱用药。根据病人的需要及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处方。对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病人则约定时间进行专人辅导。为了方便与病人沟通,除了设立固定的随访电话之外,还有专用邮箱和QQ群,方便病人表达内心感受,也使医务人员能及时采集到病人信息,网络应用能力差的病人予以培训指导,保证每位参与病人能够利用手机短信、邮箱、QQ群这些信息平台传递、获取、分享信息,与医务人员达到互动。其目的主要是对病人用药、饮食、日常生活(包括运动、休息、学习、工作、皮肤护理、口腔卫生方面)生育与避孕、心理等各方面进行长期、系统、有效管理。每次随访及干预内容、时间都记录并输入随访信息模块中储存。按时复诊的病人,每次复诊的临床资料交专管护士处,录入数据库中存档。干预效果评价。通过门诊日志记录,查病人是否按时复诊,3d查1次。未按时复诊的病人,及时追踪原因。电话随访后的病人,1个月后再进行电话回访,主要了解病人是否按医嘱服药、饮食、日常生活(包括运动、休息、学习、工作、皮肤护理、口腔卫生方面)、生育与避孕等方面是否遵循医务人员指导。并把评价结果记录输入随访信息模块中储存,为下一次的评估及干预提供依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干预前后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SLE病人应用门诊管理信息系统前后SCL-90评分比较,各因子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因子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1.1污水处理量与污水处理率2011年贵州省全年污水排放总量55619万m3,各污水处理厂全年实际处理污水量45615万m3,污水平均处理率82.01%。从市(地)污水处理情况看(见表1),贵阳市、毕节市和黔东南州城镇污水处理率较高,高于85%;遵义市、安顺市、黔西南州和黔南州的城镇污水处理率低于80%,处理率相对较低。从各地级市城市污水处理看,平均污水处理率87.52%,高出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5.5个百分点。其中毕节市和贵阳市污水处理率高于95%;遵义市和六盘水市低于80%。从各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情况看,污水处理率低于60%的污水处理厂有开阳、湄潭、习水、仁怀、玉屏、安龙、普定、镇宁、长顺、龙里等30座污水处理厂,其中晴隆、望谟、普定三县的污水处理率低于30%。
1.2污水处理负荷率全省各污水处理厂平均处理负荷率73.19%,有51座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高于80%,其中负荷率高于90%的污水处理厂有小河污水处理厂(一期)(100.07%)、龙里县污水处理厂(111.75%)等25座,但金阳、盘县、红果、赤水、仁怀、茅台、万山、兴义顶效、晴隆黄果树、剑河、黄平、镇远等18座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低于50%,其中红果(25.08%)、德坞(16.05%)、遵义北部(26.76%)、兴义顶效(28.33%)、晴隆(21.33%)、黄果树6座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低于30%。从各市(地)污水处理负荷率看,贵阳市、毕节市、黔南州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平均污水处理负荷率高于80%,而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平均污水处理负荷率低于55%。相当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不高。
1.3运行效果2012年5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COD实际进水范围为97~550mg/L,进水平均值为194.85mg/L;COD出水范围为11~58mg/L,出水平均值为26mg/L;COD去除率范围为69.89~94.89%,去除率平均值为86.34%。BOD实际进水范围为32~160mg/L,进水平均值为80.51mg/L;BOD出水范围为4~20mg/L,出水平均值为9.41mg/L;BOD去除率范围为44.23~94.74%,去除率平均值为85.98%。氨氮实际进水范围为7.67~60mg/L,进水平均值为26.2mg/L;氨氮出水范围为0.40~9.94mg/L,出水平均值为4.27mg/L;氨氮去除率范围为17.24~98.90%,去除率平均值为84.14%。出水COD、BOD、氨氮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的要求。TP实际进水范围为0.12~8.81mg/L,进水平均值为2.69mg/L;TP出水范围为0.14~1.19mg/L,出水平均值为0.68mg/L;TP去除率范围为32.61~96.97%,去除率平均值为71.77%。除颜村、仁怀、安龙、凯里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总磷超标外,其他污水处理厂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的要求。从不同工艺总磷的去除率看,氧化沟、IBR、活性污泥法、曝气生物滤池、A-TF工艺的总磷去除率在75%左右,效果较好;而AB法的总磷去除率不足40%,相对较差。
1.4减排情况2012年5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共削减COD78039.25吨,减排效果显著。其中,贵阳市COD削减总量最大,削减量占到了贵州全省的35%左右;遵义市和毕节市次之,二者占到了贵州全省的25%左右;黔西南州、安顺市和六盘水市的COD削减量较少,三者全年削减量占到不足贵州全省的13%。从不同处理工艺看,活性污泥法单位建设规模COD削减量最高,曝气生物滤池次之,而生物湿地法、AB法等较差。全年5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BOD、氨氮、总磷削减量分别为22874.17吨、5806.40吨、547.05吨。不同地市、不同工艺BOD、氨氮、总磷削减情况与COD情况类似,但总磷削减以AB法和A-TF法较差。
1.5单位能耗、药耗贵州省2012年各污水处理厂能耗统计结果显示,污水处理厂单位能耗范围为0.02~1.33kwh/m³,单位能耗范围跨度较大;全省单位能耗平均为0.35kwh/m³,其中,单位能耗低于0.20kwh/m³的污水处理厂有小河、新庄、花溪、镇远等12座污水处理厂,其中多为贵州省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单位能耗于高于0.45kwh/m³的污水处理厂有赤水、仁怀市、下午屯、晴隆、从江、雷山、三穗等16座污水处理厂,基本为小型污水处理厂。说明污水处理厂运行能耗与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关系较为密切。不同处理工艺单位能耗统计见图4,生物湿地、IBR工艺单位能耗高,单位能耗在0.50kwh/m3左右;氧化沟、曝气生物滤池、微波处理三工艺单位能耗介于0.35~0.42kwh/m3之间;AB工艺、SBR工艺和A-TF工艺单位能耗较省,均低于0.20kwh/m3.贵州省2012年各城镇污水处理厂单位药耗范围为0.06~1.70g/m³,单位药耗平均为0.41g/m³,单位处理水量药耗的跨度范围也较大;其中,单位药耗低于0.20g/m³的污水处理厂有小河(二期)、二桥、花溪、朱家河、颜村、龙坑、榕江等1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单位药耗高于0.80g/m³的有遵义北部、仁怀、兴仁、织金、赫章、岑巩、麻江、三穗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这些城镇污水处理厂多为一体化氧化沟、IBR等工艺。不同处理工艺技术单位药耗统计见图5,AB工艺、A-TF工艺以及SBR、活性污泥法、生物湿地和微波处理单位药耗较省,单位药耗在0.20g/m3及以下;而HASN工艺、A/O工艺、IBR工艺和氧化沟单位药耗在0.40g/m3及以上。由此可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对单位污水处理药耗有明显的影响。
1.6单位运行成本贵州省2012年各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统计显示,污水处理厂单位运行成本较高的有晴隆、普安、红果、剑河、从江等11座污水处理厂,这些污水处理厂多为IBR、一体化氧化沟工艺的小型污水处理厂。不同处理工艺技术的单位运行成本统计见图6,IBR工艺、生物湿地工艺运行成本达1.0元/m³以上,氧化沟、HASN工艺、活性污泥法工艺运行成本在0.75~0.85元/m³之间,SBR、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运行成本在0.55~0.65元/m³之间,A/O工艺、AB工艺和A-TF工艺运行成本在0.30~0.45元/m³之间,微波处理单位运行成本低于0.10元/m³。可知污水处理单位运行成本与污水处理工艺、建设规模密切有关。
2贵州省已建城镇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的问题
2.1排水系统建设相对落后目前贵州省9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合流制2座、分流制37座、混流制59座,雨污合流制和混流制占了62.24%。至2011年底,贵州省排水管网建设总规模为5976.84km,其中污水管网长度3124.91km、雨水管网长度1568.41km、雨污混流制管网长度1283.52km。其中雨污合流制管网长度比例在50%以上的城镇有修文、清镇、六盘水市、遵义市、绥阳、都匀市等共23个市县。从区域分布看,黔南州雨污合流制管网所占比例达50.89%、安顺市达46.19%、遵义市达40.57%、铜仁地区达36.21%、六盘水市达31.88%。
2.2建设规模偏小因贵州缺乏长期积累的污水水量资料,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往往基于规划面积、人口和工业发展的预测及其生活污水量、工业废水量和公建、商业设施污水量所占的比例计算确定污水量,由于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水量计算估值趋于保守,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普遍偏小。根据2011年污水处理负荷率低于60%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与2012年污水处理负荷率高于90%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比较,修文、绥阳、湄潭、天柱、独山、龙里、瓮安共7座污水处理厂在列,管网建设有所完善的新建污水处理厂马上面临扩建问题,说明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论证上存在不够合理的地方。
3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本级人大、上级政府以及财政和审计部门对于乡镇财政预算和使用进行监督管理,明确提出了各级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之内需要至少两次向本级人大做预算执行的报告。但是我国乡镇政府当中,很多都是乡镇领导兼任人大的领导,这种情况就会导致监督方式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乡镇财政的预算监督以及考核工作很难落实到位。
二、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急需要解决的就是“三农”问题,同时这也关系到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我国乡镇政府作为最接近农村这一区域的行政机关,具有十分重要的职能,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职责。而我国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资源就是乡镇财政资金,如何从根本的制度上面解决当前我国乡镇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是当务之急。下文主要论述如何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一)乡镇财政需要确定统一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前文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当前缺少统一规范的乡镇财政体制。我们要想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就需要将具体的财政收入支出、预算结算、会计核算、财务报账、审计监督等一系列程序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体制之中,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财务预算管理出现问题的可能。以目前笔者所在的L镇为例,当前我镇的财政体制的建设正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基层财政由专门的财务部门负责,有专门的财务收支决策程序,不再只受行政领导主观性意志的影响。总而言之,规范乡镇财政预算体制最重要的就是规范财政预算内以及预算外的资金,统筹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二)完善我国乡镇财政的预算体系
要想真正解决我国乡镇财政预算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必须完善乡镇财政的预算体系。一般而言,乡镇财政离不开具体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方面,乡镇行政机关进行预算管理是为了更加明确财政资金的使用明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将预算支出的资金严格落实。完善并规范我国乡镇的财政预算体系主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乡镇财政的预算编制必须严格将预算与资金的支持联系起来,并且要保证资金的实际支出要符合支出规范的原则,从源头上防止部分领导干部,,挪用财政资金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其次,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需要进一步缩短预算编制的时间,并且进一步缩短预算的编制周期,减少财政机关的自主财政行为;除此之外,还必须对乡镇财政预算进行全面系统的绩效考核和财务审计,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督和控制,防止一些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科学使用。
(三)加强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技能培训
针对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必须加强对乡镇政府部门财务人员的财务技能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的基本工作技能,提高其依法依规进行财务管理的意识。政府要通过完善相关的培训制度,实现财务人员都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真正的提高乡镇财政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提升我国乡镇财政管理的水平。
(四)建立乡镇财政审计监督责任制度
1.1培训方式各层级护士在培训前进行摸底考试与考核,以小组为培训单元组织培训,组内上一层级护士是下一层级护士全方位的辅导员,进行一对一培训。每天晨会后安排10min~15min理论学习或制度、职责重申,各组在A班下班后自觉操作技能培训和情景演练;各组轮流组织专科知识讲座、护理查房、病例讨论;组织急救技能比武及模拟演练并进行现场评分;每月分层级进行2~4次理论考试,1~2次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每月随机进行患者和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各组上一层级护士为下一层护士准确填写每班工作量化表。
1.2竞比方法组长组成考核评比小组,进行核心能力考评,但N4级由护理部、科护士长和护士长进行考评。科室集中定期分层次进行各类考试考核评比,完成各层级培训内容,每月评比1次。所有考核成绩均以百分计,80分合格,90分以上为优秀;每人成绩均纳入全组绩效考核计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次奖励各项竞比团队第一名,考核成绩一人不合格即全组不合格。
2结果
对各层级护士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临床思维判断、教育与培训、协调组织与应急在培训前后考核成绩优秀率进行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3.1小组竞比方式能显著调动护士的学习激情和动力,快速提升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是知识、能力、道德的综合体现,良好的素质并非天生具备,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钻研、训练和提高。以往的培训方式是全科统一学习,各自练习,最后各自考核通过,培训方式枯燥乏味,难以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用小组竞比方式进行各项核心能力培训和考核,用一人不合格即为全组不合格的方法,激发了每个人的集体荣誉感,争先恐后想做得更好,考得更好,不想因为自己拖累全组,大大调动了大家的学习激情和动力;加快了专科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分组备课、竞比授课技巧,间接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授课的技巧;各层级教与学相结合,在教中学,又在学中教,组员间相互帮助、相互提醒、共同进步,在工作中倡导竟争意识,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