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应用语文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语文趣例 高中语文教学 情感体验
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教学对情感的表达。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的阅读、写作都是最好的体验情感的过程,其中语文趣例在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验情感的氛围,促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快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老师要以快乐为主旨,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生动形象的例子;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感知知识获得的过程;以情感体验为指导建立语文课堂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艺术的熏陶魅力。
一、语文趣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语文趣例的应用可以烘托出课堂情感的教学气氛,优化课程设置。老师在应用语文趣例进行课程讲解时可以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感情氛围。例如在讲解关汉卿的《窦娥冤》时,可以介绍相应的作品背景,使学生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氛围,这样再进行课程讲解,就会使学生自觉地融入作品中,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语文情感,进一步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2.语文趣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获得的渠道,促进学生的情感升华。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是建立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上,实现情感的表达目标。合理运用语文趣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基础知识,提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有效进行情感交流,实现彼此沟通顺畅,促使自身情感的升华。
3.学生对语文趣例进行理解时可以更好地联系到生活实际,提升自身的情感感受。通过高中语文课堂开展语文趣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更好地提高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更好地进行情感表达。
4.语文趣例可以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情感的体验。高中语文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语文课堂情感体验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语文趣例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好地发挥语文趣例应用的实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5.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对语文趣例进行实际的应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情感,培养乐观的心理素质。语文趣例已经成为课堂导入的重要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语文趣例的应用有很多手段,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讲解课程内容。
二、情景教学中对于语文趣例的应用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语文趣例教学,有效进行语文课堂导入,将学生引领到教学情景中。情景教学可以将学生引入语文情感体验中,这是情景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的情感可以通过情景激发出来,在感性的基础上领略文章的内涵。否则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消极地对待学习,这对教学及学生的成长都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进行语文情景教学时,要注重对情景的设置中适当地应用语文趣例。
三、写作教学中对语文趣例的应用
1.语文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知识的总结,是实践的重要过程,同时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用语文趣例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语文趣例的应用可以使写作教学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例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明确写作是一种书面形式的表达,学生在词汇的运用上会出现一些相应的错误,老师通过语文趣例的应用纠正学生写作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在趣味中增强高效写作能力。
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语文课堂情感体验教学已经成为指导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思想,关系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语文趣例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情感体验的效果。正确地运用语文趣例可以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例应用,不断优化教学架构,更新教学形式,使高中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四、结语
我们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语文趣例教学,正确对待语文趣例带来的功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取得成功。不断发展教育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例子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方法,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彬福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一、转变理念,认识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学校的支持和重视是前提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社会评价体系与社会需求体系的脱节,导致医学教育偏重于自然科学,忽视医学的社会属性,忽视对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不强。医学生将来要面对的工作对象除了疾病,还有患者(人)。医学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知识,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汉语应用能力,使他们善于与患者、家属沟通,提高疾病治疗效果,适应新时期医学模式的转变。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医疗事业发展和医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摆正医学教育中人文类课程的位置,打破以单一医学为主的学科体系,重视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增设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方面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实用语言艺术、口才训练、阅读学、交流与沟通、应用写作等课程。
2.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是关键
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相当数量的专业老师认为那只是大学语文老师的事,自己只要教好专业知识就行,其实不然。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是靠几个大学语文老师和几堂大学语文课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长期培养才能形成。所以,专业老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锻炼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始终牢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汉语应用能力,用良好的知识修养、生动流利的教学语言感化每一位学生,并适时地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当然,作为承担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主要任务的大学语文教师,更要坚定信念,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汉语学习的魅力,为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感到自豪,从而愿意、乐意学习汉语。
3.学生的认识和行动是保障
医学生大多数来源于高中的理科生,对汉语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兴趣。许多学生做论文,写文章,甚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利用电脑网络下载现成的文字资料,进行剪辑拼贴,疏于动脑、动手。再加上,在校期间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外语,参加各种培训和证书考试,无暇顾及汉语学习。学生有意无意忽视自身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了他们提笔忘字,用词混乱,造句为文错误百出,开口用语平庸乏味,与患者交流缺乏技巧。受传统思想影响,他们认为只要医术高明就是一名好医生,孰不知,临床工作中病历书写,治疗问诊,术前谈话,处理医患、医医、医护关系,医学科研工作中的论文撰写,医学生涯中的知识更新,都需要汉语应用能力的综合运用。所以作为将来要成为白衣天使的医学生,一定要认识到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素质提高的作用,从而在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汉语应用能力。
二、凝聚力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书写习惯
1.发挥班主任对学生阅读、书写习惯养成的引导作用
班主任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每学期的阅读计划(可到图书馆去借阅查阅,也可以自己购买,请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阅读指导讲座),督促学生按计划阅读,开展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要求手写),并定期进行检查评比。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为提高汉语应用能力积累大量的素材。
2.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课外阅读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性,出现了无限的文献资源和有限的阅读时间之间的矛盾,使得有强烈求知欲的大学生产生了困惑,需要图书馆及时有效地进行阅读指导。
图书馆可开设文献检索课,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文献;组织管理学生读书社团,了解他们的阅读心理和方向,引导他们健康阅读:设立《阅读与欣赏》栏目,推荐优秀图书的介绍和赏析,领悟作者的感情,体味书中的意境;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交流会、书目推荐会、读书有奖征文、书评论文、读书心得演讲比赛等。
3.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提高网络阅读质量
随着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现在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网络阅读,但因缺乏有效的网络阅读指导,阅读质量不高。因此,学校要开展大学生网上阅读调查,加强网络阅读指导,推荐优秀网站目录,组织专题网络资源导航,指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阅读中的各种评价标准,创建自己的WEB站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信息、综合信息,实现互动、研究型学习,提高网络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锻炼,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提高
1.利用课堂大练兵
这里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大学语文课堂,也指专业理论知识课堂,无论是大学语文老师,还是专业理论老师,要共同承担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任务。在大学里,大学语文课时数相当少,以学医学知识为主的医学院校就更少,有些甚至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专业理论课老师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又不注意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那么,培养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就成了一块教学的盲区,极大地影响了医学生素质的提高,影响医学生的培养质量。所以,医学院校的所有老师要发扬团体教育精神,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教师可把理论知识设计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前一周或一个月利用手机飞信,QQ群等途径,通知要上课的学生。让他们查阅资料,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堂上老师、同学交流讨论,解答问题。医学理论知识在查找资料、交流讨论中得以掌握,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增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2.抓住实习多实践
医学生在医院实习的时间有一年,一定要抓住实习的时间培养汉语应用能力。开展实习教学晨会,由学生轮流主讲各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注意事项,讨论存在的问题以及特殊病例。对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安排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并利用多媒体进行专题报告和讨论。鼓励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治疗方案,教师只在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开展与患者沟通交流活动,教师示范与病人沟通的技巧,鼓励学生多接触病人,与病人交谈,详细解释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方案,从患者病痛的角度多给予患者体谅和关心,获得病人的信任,提高口语能力和交流技巧。实习完后每生上交一份实习体会,锻炼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高校教育;应用文写作教学
一、高职高专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内容
高职高专学生应用文的写作包含类型较多,主要有行政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用来处理公务型应用文,个人或集体用来处理私事类型应用文。具体应用到实践中的应用文包括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请假条、说明书等。
二、高职高专学生应用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在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中注重“人”思想的教育,调人际关系、处理事件的方法和方式,应用文的教育上实际应用的缺乏,导致学生应用文写作格式不规范。例如,公文按照其的应用范围,要先列发送机关,书信上需要先写收件人的称呼,表示明确的收信人称谓。但是在实际写作中常常缺乏正确的称谓和发文机关落款,用语口语化,简单化,未能按照正规格式的公文书信规范来写作。
(二)应用文中用词轻重不分
应用文面对的不仅仅是个人事务处理,也常常涉及到企业对个人的通知、组织对个人的通告等。词义的正确理解,恰当地运用词义可以最符合表达个人、团体的意思。但是现实中高职高专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词义缺少推敲、辨别,常常出现词义过重的现象。如应用文教学课中某企事业的总结中提到“采用经济处罚和行政管理措施制裁违反劳动纪律的员工”中的“制裁”一词义过重,明显将违法劳动纪律的员工行为严重化,易造成误解。
(三)应用文逻辑性偏低
应用文的主要的标准是符合逻辑、符合事理,即文中的用词和陈述与事理相符,不能有歧义,阐述要恰当。高职高专学生的应用文写作逻辑性偏低主要体现在对某些特定的用语不能正确掌握,出现特定用词错误造成阅读者的误解。如某企业的招聘广告商强调应聘者学历是“大专以上,硕士生优先”,希望表达的意思是岗位要求大专以上的学历,如果应聘生是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可以考虑优先录取。但是实际的中会让阅读者产生“大专生、硕士生都可优先录取”的误解。
三、增强高职高专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阐述应用文的规范性及注意要点
规范,是应用文的性质决定的。高校学生的应用文教育课程需要加强其实例的规范写作。首先需要阐述应用文规范性的重要性和具体的要求,包括应用文的应用范围与写作格式一一对应。应用文的用词要简约,注意部分应用文有约定成俗的规律和用词。[1]其次教师要通过布置实际情景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所需应用文的写作。学生在实际的应用文写作中了解用词的规范和格式标准,也可以将课堂的实例场经验应用到后期社会工作中去,也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恰当教学方式。如某企业董事成员因公去世,需要在追悼会上由主持人追忆该员工的,在追悼会的开头一般会要求出现这样的句子“让我们为XXX同志默哀三分钟”,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明确用词的“默哀”是特定场合的规范、习惯用语,不可随意更改,如不掌握用词规范将“默哀”改成“难过”、“伤心”、“痛苦”等表示悲伤的词语,就会破坏词语运用的气氛。
(二)应用文规范性写作的情景教育
应用文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应用范围稍微狭窄,主要是学生个人事件的处理上运用较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课程要求模拟应用文的情景,要求学生写作实际情景的应用文为作业。目的都是一个--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2]学生毕业时要写求职信,择业时用人单位既要考核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也要考核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写作能力,如写一个报告、请示、竞聘演讲稿等等。从简单的请假条开始,布置学生课后写一张请假条,要求内容简单、陈述清楚、格式规范。针对性讲述应用文的应用范围和对象,对于文秘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行政公文、公关礼仪文书是教学重点;对于理工类学生来讲,事物文书如调查报告、计划、总结则是教学重点;而相对于经济类学生而言,如合同、条据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从经常用得到的应用文入手,以自身的实际经历结合应用文的写作要求,将在校期间及初到社会的应用文都实际操作一遍,在真正应用时就不会犯低级错误。
(三)增加应用文教学的趣味性
应用文,跟其他散文、小说等具有情节的文章差别较大,在教学中常被认为枯燥乏味的章节。在教学中增加应用文教学的趣味性,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将应用文真正应用到实际中。例如,在讲授求职自荐信这节课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现场模拟一个面试的小情景。学生们根据观看面试的情景,增强学生的应聘者角色意识,让学生走向面试情境亲身体验、感悟、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3]学生面试后上交求职报告,对报告合格的学生讲授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并扮演企业的考核者对这部分学生录用表扬,将整个求职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对求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正确处理。教师还可以运用应用文的比较教学,从错误的应用文范文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修改,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避免毕业就业后犯类似错误。
四、总结
应用文是实用性较强的一种文体,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中,需要学校引起重视,教师应当将趣味性和规范性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实际情景的应用文写作进行演练,逐步规范应用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1]陈燕青,何新平.强化高职院校教务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66-67.
【关键字】教育观念 能力培养 教育功能 培养自学能力
“语文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教学大纲这样要求,那么我们语文教学中又应该如何做到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体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呢?在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教育模式的更新,但始终改变不了的一点就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目标。
一、更新教育观念,侧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我们教学实践中,要走出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其实,教育不只是为了学生的升学,教学观念要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能力转变,从教给学生到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历史实践证明,单纯的应试教育是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的。我们语文教学要侧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教给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每篇课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会这样写。”使学生掌握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规律与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教给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生活,发挥联想和想象,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训练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学习。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传授知识,却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叶老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主张教师少讲,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启发和引导上,就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增强其自学能力。学生如果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他们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及未来的工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教育功能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首先是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中常用的语文知识,注重应用性,把语文当成工具进行讲解。遗憾的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无形中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功能。由于教学的误导,使得现在的初中学生几乎把语文当成了文学,而不屑于去学习那些诸如消息、总结、通知、计划等社会常用的应用文体。他们的特长就是凭空杜撰、编造情节,因此,他们的作文几乎是空话、假话大全,过分强调了文学的虚构性和创造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严重脱离社会实际不无关系。为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鸿岑指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文学教育当然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中学阶段的文学教育不同于大学阶段的文学教育,绝对不能搞成大学阶段的文学,不能超越阶段,不能要求过高。”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教育功能,要求教师要以课本为凭借,以课堂为阵地,切实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
四、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吕淑湘先生指出:“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大纲中对初中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有明确的规定,即:“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养成礼貌说话的习惯”,这些习惯怎样养成呢?首先要让学生思想上重视,明白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其次,要在不断地听、说、读、写各项训练中,随时警觉,认真对待。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切实落实语文的这一教学任务,让学生把养成良好习惯当做语文学习的根本目标。
五、教学中要重视美育渗透
徐中玉教授指出:“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显著效果,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彻审美教育不够颇有关系。”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美育渗透。
语文作为一门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列为教学目的之一,提到了语文教学的日程上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选择适当的审美观,以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趣味,并让美感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得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提高和美化其精神世界,从而实现“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有以下几种形式:1.教态仪表传达美:课堂上教师要举止大方,端庄文雅,用自身的教态仪表传达美。2.板书设计美:板书工整规范,字迹秀美,排列疏密相间,给学生以美感。3.导之以读感受美 :教师在范读课文时,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律等会更直观地再现祖国语言的优美。4.引之以折欣赏美:在课文分析中,教师作为审美中介,导向审美因素,使学生在美的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的审美乐趣。5.欣赏优美的画面,从而达到寓教于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 多元智能; 语文; 计算机; 教学融合
身处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引起教育界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紧随信息化步伐,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改革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一个多元化、网络化的校园教学平台愈加清晰地出现在高职教育的视域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搭建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成为崭新的课题,笔者做了相关探索,构建高职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双向整合的教学模式。
一 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既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也是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都要以此为指导。
语文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应强调培养学生在职业环境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即工作能力或辅助工作能力的培养教育。高职语文应当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进行专项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语文能力,通过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高职计算机基础是各个专业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与考试形式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应用为主的教学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实操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
二 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各个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应用计算机的素质,是文化教育、基础教育。无论是语文还是计算机基础的学习,都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多重思维训练的过程,涉及多种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元化的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他认为每个人虽然拥有多种智能,但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和组合情况各不相同,且个体之间、个体内部的智能也存在差异;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发展和加强其智能;各种智能之间绝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作用,通过组合发挥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对于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即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1、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与学生的语言文字智能息息相关。祖国的语言文字伴随每个人终身,语文的学习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借助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维训练,表达思想,语文的基础作用毋庸置疑。
2、学生某一智能的发展需要其他智能的协同,教师应当使用多样化的手段,设计学科之间的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语言文字智能为基准,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迁移,以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
3、语文课程通过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多方面协调学生的智能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一过程中以深刻的思想、精彩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陶冶情操,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因此,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容忽视。
三 高职语文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融合的设计思想
在信息化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学科不可能单打独斗,都会与相关学科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这正说明人的多元智能并不是孤立发展的,需要与其他智能相互结合发挥作用,以强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以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主训练语言文字智能,通过综合活动的设计,借助计算机技术为多元智能的训练拓展空间。
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以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核心,嵌入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使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理解感悟的同时将计算机基础的技术应用进来,以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为主,应用计算机技术为辅,从而更有效、更牢固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如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明确一个人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将专业技能应用到更有用、更广阔的地方;运用自己的计算机能力将语文学习的成果沉淀稳固下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内涵修养。在这样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语文的审美教育,也增强了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训练;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学生不仅知识广博,有技术专长,而且还要情趣高雅,从而进行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
四 教学示例
教学内容:个人简历
教学目标:学生理解、掌握个人简历的结构和写法;学生能够利用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功能制作电子版个人简历。
教学条件及设施:多媒体教学软件;机房等
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应用文写作的常识,在学习求职信、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基础上,能够阅读理解“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能够借助范文设计个人简历框架。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但动手操作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设计思想: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上,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和能力通过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使用Office办公套件完成一般文案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自己的成长历程有一个反思,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综合文化素质。
智能目标:
语言文字智能:学会使用简历中的关键词语,如个人简介、教育经历、求职意向等;撰写个人简历的具体内容;运用口头语言向同学解说自己的简历。
数理逻辑智能:能够正确地组织自己的信息,形成个人简历的基本框架,突出重点内容。
视觉空间智能:利用教学软件为 学生讲解简历的格式与写法;演示简历制作中文字编辑的技巧。学生在电脑上制作电子版个人简历时,训练眼手协调能力,增强文档的视觉美观度,以显示自己制作的独到之处。
身体运动智能:学生当众讲解简历时的体态语言。
人际交往智能:能够与老师、本小组同学共同合作讨论。
自我认知智能: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反思,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教学过程摘要:
1 教师在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基础上,向学生简要讲解个人简历的相关理论知识,重点讲解个人简历的结构和写法,学生能够结合范文分析简历的各个组成要素,教师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简历主要内容和结构的设计。
2 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以自愿结合为原则,促使学生结成学习小组。每个同学根据教师的讲解,先各自在电脑中运用WORD文档编辑个人简历,要体现简历的格式特点,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符合求职面试的语境。
3 小组内部交流简历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每组推选出一份优秀简历进行
展览。教师组织学生代表当众讲解自己的简历,小组之间交流写作经验,要体现写作的思路。介绍WORD文档编辑的技巧,如能使用Word工具栏或菜单命令正确设置段落左、右缩进及首行格式;能使用Word工具栏或菜单命令正确设置行及段落(前、后)间距等。注意表情、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
4 教师评价学生的简历和讲解,并视具体情况补充学生没有涉及的东西;点拨学生正确认知自身的成长历程,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总结简历制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结构、语言表达、文字编辑技巧等;
5 学生根据同学和教师的示范、总结,在电脑上修改完善自己的简历,然后提交作业。
6 教师批阅评价学生的简历作业,及时反馈给学生。
7 拓展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小组同学进行面试的情景训练,将求职信、简历等求职文案运用到虚拟的语言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明确求职面试的相关要求。
教学小结: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的操作技巧。教学过程始终以语文的写作能力为主,WORD文档的编辑能力为辅,前者是后者的内容、对象,后者是前者得以有效呈现的平台。在以语言文字智能为主的多元智能的训练中,达到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
五 结语
高职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更多的是在实践环节中的探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两者的融合在一种文化层面上意味着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基础教学融入语文课程,多渠道、多空间培养学生的智能学习方式,既能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即信息素养,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提升学生对生命质量的体验。通过融合,在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素养积淀下来;通过融合,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自然行为,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成为信息社会开展学习活动的自然表现。
因此,在语文教学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融合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自觉利用当下的信息资源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开展智能学习,促进自身信息素养的文化内化。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既要对本学科有厚重的感悟,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要以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合,同时也要注意自身信息素养的文化内化。
参考文献:
[1]蒋丽清,薛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以文化变革为视角[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
[2]坎贝尔.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提高整体素养 激发想象力 培养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16-01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各界对于教育师资水平方面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经过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育工作当中的经验来看,语文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一门课程,实践的教学当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着重进行培养,使学生可以在大量语文实践当中掌握语文知识以及运用语文知识的规律。针对在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措施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情景剧,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下文对情景剧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所谓的语文素养,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方法与习惯”三个维度提出的。而设置情景剧,并让学生参与到表演中来,对于提高学生以上几方面的素养有显著的效果。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小说的主题,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为此,我在课堂中增设了两个情景请学生思考:(1)假设于勒在外发了大财,衣锦还乡时菲利普一家将会如何接待?(2)假设于勒破产,穷困潦倒中来找菲利普,又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紧扣人物各自的性格和小说的主旨,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以六人为一小组,自主选择一个情景,进行编排和表演。通过四组学生的对比式表演,学生不但对小说主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学生的心灵也是一次无形的洗礼。在整个编演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情景剧的表演,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隐性维度,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语文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 有助于激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的潜能”。情景剧在编排和表演过程中,都需要对人物的生活环境和语言动作进行合理的假设和想象,无形之中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学结尾,有的学生对皇帝游行结束后的举动发生了兴趣,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四人为一小组,围绕“皇帝回宫以后”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后,编排一段情景剧上台表演。事实证明,通过这种自由随意、轻松活泼的创作和表演,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从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想象力带给他们学习中的快乐,我们也会被学生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所感染。
3 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由于情景剧表演讲究默契配合,会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更进一步增强;会使学生们产生更大的兴趣,不同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必然有不同的看法,所展示出来的东西就有所不同,这就促使学生不得不自主探究;由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在学生的编排、表演中融为一体。从而逐渐养成勤于思考、惯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例如,小说《范进中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的形象,我把课文内容按照需要设置出其中的四个场景:(1)范进进学,丈人贺喜;(2)范进借钱,挨骂受气;(3)范进中举,乐极发疯;(4)治疯无方,胡屠逞能。
要求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自主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表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剧中的角色进行挑选,如遇到两人同时喜欢同个角色时,可以用抓阄的方式,也可以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公平选择角色,给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氛围,提升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确定要扮演的场景和角色后,再通过反复阅读小说中相关的片段,深入思考人物性格和小说场景,开始设置角色的台词、语气、表情、动作等。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学习已经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然,通过编演的过程,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也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对小说的主题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通过编演运用到生活学习当中,我们也感到很自豪。
4 结语
综上所述,将情景剧与语文教学有效地结合到一起,在语文教学当中,熟练地运用情景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并有效激发、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和其它教学方法一样,情景剧的设置要受到教学内容、目标、课时及学生水平等多重因素的限制,运用不当,也可能适得其反,产生过程失控、主题淡化等负面作用。但是无论如何,设置情景剧在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效果,因此,语文学科教育可以大力推进情景剧的应用,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妙媚.论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
[2]伍成伟.浅谈课本剧在语文课中的教学效应[J].文学教育(上), 2012(05).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文化教学 文化导入
基于英语新课改的要求,我国英语教学的目的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学要求明确提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要兼顾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和世界文化素质。对于语言学习和教学来说,如何让学习者具备外语言本族人具有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语言知识是外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某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个人或者集体想要掌握目标语言文化的过程就是外语教学的本质。语言学习应该继承语言的文化,因此语言教学与传授语言文化息息相关。
一、英语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
想要获得好的语言学习效果,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不顾英语的文化背景而急于快速获得英语语言能力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学习误差。近来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自觉加强听、说、读等更方面的训练,并且他们可以通过发达的网络媒体等各种途径获得英语的语言知识,但是学习的成效并不理想。这一结果主要是因为缺乏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很多英语的语言表达依据文化积淀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通过单纯的字面意思无法解释。比如red在英文中不仅有红色的意思,也有残暴和血腥的象征,我国学者在翻译红楼梦时就因为这一点,而放弃使用red一词来译名。可以看出,在理解英语文化背景后学习英语,对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内涵更有帮助。
就课堂教学效果来说,在进行语言知识结构讲解时穿有关的特色人土风情,神话故事等,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也更好地调动了课堂的气氛,让英语教学更富趣味性。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探究,语言知识通过英语文化得以丰富,语言是表达文化的背景,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在通过对文化的了解后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综上,教师应通过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介绍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内涵。
二、语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原则
以知识的实用性为主,适用为度,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导入与学生所学语言知识有关的语言文化,确保语言实践与教学文化的紧密联系,避免出现语言教学出现过于抽象的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教学内容也要符合时代的主流,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和方法,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步骤、分层次的开展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塑造英语文化意识,使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开拓。
三、语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
1.课堂教学中英语文化的穿插。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西方文化,例如加强对中西方文化习惯和社交礼仪方面差异的讲解,向学生灌输英文的文化背景,从而对所学语言知识有更好的体会。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通过有趣的学习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总结知识的兴趣。可以就课本教育为基础,引入与课文内容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的对话活动,通过有效的设计,要使学生在对话中运用到所学的语言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在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例如网络和多媒体,生动的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让文化背景的学习成为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方式。
2.将优秀的英文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教学。优秀的英语原版电影作为一个集合声音与图像的文化载体,其无论是观赏性还是趣味性都能够有效的吸引大部分学生,通过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可以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在观赏电影的同时,学习地道的英语语言表达和标准的英语发音,充分体验英语语言知识的运用和英汉文化的差异。通过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使学生树立重视表达内容而非仅限于语法形式的新观念,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通过理解文化来促进语言的学习和积累。
3.开设有关文化背景的课程。开设有关文化背景的课程这一措施,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且系统的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对英语文化形成整体上的清晰认知。开设这类西方文化介绍课程,利于学生形成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培养文化认同的能力。
4.将深层文化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文化教学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指导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标和内容都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这个重要的阶段,深层的文化内容应该是文化教育的主体,引导学生关注深层文化,帮助他们培养深层次思考的能力,可以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理解创造能力。
四、总结
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并且两者在不同的名族中体现出广泛而巨大差异。在现今新课改的进程中,英语文化教学愈来愈受到重视,国家教育部提高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的重视度,更有效的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穿插适当的英语文化信息,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培养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1.问题的提出。现代社会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社会,面对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它为国家培养的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人才。正由于社会对这类人才的迫切需要,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过多注重的是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单纯的“操作手”,成为了某一行业的“机器人”。随着这些学生逐渐走入社会后,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比如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人文知识的贫乏,为人处世缺乏涵养,甚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出现错位……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高职教育不得不反思,现行的教育思路是否出现了偏差,高职院校应该如何面对学生这种人文素养的缺失。在高职教育体系中,语文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其他专业课所欠缺的。然而以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及教授有它不合理之处,急需改革,从而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文素养。这一客观背景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2.问题的目的及意义。人文精神不仅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呼唤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的必然需要,重视人文素养又是职业生涯的需要。然而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忽略人文素养教育。致使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虽然专业技能扎实,但人文素养较低,对社会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像我们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低直接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中国人自古就主张通过语文的学习懂得做人的道理乃至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到了现代,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等老一辈文学家也都强调工具性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只不过,多年来在我们升学率的牵引下,使得语文的工具性成为了考核的重点内容,也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重点内容。语文的人文性的失不是在高校语文教育中开始的,而是从小学教育就开始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会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如何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已经成为我们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了。而语文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该研究的重点。
二、问题研究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如何既有效提升在校学生人文素养又能兼顾为专业课提供扎实的语文技能,这是问题重点研究的内容。
1.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从而在教学中有所侧重。
2.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打破以往单纯的文学赏析为主的授课方式,而是进行两个模块并行的教学模式。课堂以专业语文授课为主,主要为了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技能基本功,比如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实用医学文写作能力等等,多采取实训课授课方式,切实有效的提升了学生们在未来职场中的工作能力。文学鉴赏课主要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开设,既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3.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的前提,是要改革现任语文教师的既有教学模式,使教师从思想上意识到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的欠缺,未来职场应用能力的欠缺。从而在各方面提升现任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能够贯彻执行语文教学改革。
三、问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任何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潜能。课题研究要充分遵循主体性原则,学习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和氛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自己悟出创造的途径,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养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2.创新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本课题实验的目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课题进行中要时刻牢记这一原则,并时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原则,即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动脑、动手、求新、求异,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不唯命是听,不唯名家定论是从。
3.实践性原则。课题实验活动,除了教师理论研究和教学探索实践活动以外,最主要的实践者就是学生,要让他们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实训训练,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课外要亲历阅读名著的实践、思考评价名著的实践、书写论文的实践,在实践中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
4.鼓励性原则。实训课堂实践中,要充分体现鼓励性原则,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大胆争辩;帮助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改进评估机制,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5.发展性原则。强调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为核心。实训课堂体现为不忽略任何一位学生,注重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四、问题研究的思路
1.确立问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
2.进行调查问卷,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3.分析学生的调查问卷,明确在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从而思考如何面对这种现状。
4.积极探索语文课程的改革,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问题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在于:在当代,以追求实际经济利益为主要价值选择目标的商品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过分注重强调学生技能培养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较为薄弱。本选题有助于人们关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低下,从而在课程改革中,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实践价值在于:在高职院校,面对大学语文的尴尬境遇,两个模块并行的教学模式是改变现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切实可行的。
六、问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考察法。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从而获得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从而确定实施进度,及时调整实施方法或步骤。完成了《高职学校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汇总,为本问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任务型阅读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以静态教学为主,教师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重点讲解文章客观表面的一些写作结构、特点和中心思想,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初中生阅读教学的需要,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此,任务型阅读法孕育而生, 也有效提升了初中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
一、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现如今,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单一的,基本上是采用教师备课的方式, 即教师们在课前先将文章理解与分析一番,并要求学生进行记录,然后在课上直接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进行讲解。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根本没有时间对文章进行详细的阅读和分析理解,导致学生们被动的接受知识,以致于他们在上课期间无法提起精神,对语文阅读提不起兴趣。长此以住,学生们感觉学的很费劲,而教师们也会感觉教的很辛苦。
(一)教师们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一堂语文阅读课的有效完整性都是从课前准备开始的, 然而,现在许多初中学校的语文教师们在教授语文阅读这一门课程时没有充分进行课前准备,他们在教授之前,没有很好的制定学习目标,没有为学生们预先进行文章内容指导,导致学生们阅读文章非常盲目。
(二)对学生的指点较少
在上课时,教师们对学生语文阅读的指点较少,在教授过程中,教师们只是单纯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讲解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们简单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和内容结构。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们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二、任务型阅读教学理论依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要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课本知识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 并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任务,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进步。美国心理学家 Lamber? 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中不仅要解决学习者的实用价值(即通过考试并进入理想学校),更要培养学习者的归附倾向,使学者通过学习扩大知识面,对本国的历史文化人文有所了解。 Willis(1996)总结了语言学习的四个基本条件:第一要有语言环境,有大量的、真实的语言输入(exposure)。 第二要有使用语言的机会(use),要能使用语言做事情,交换信息。 第三要有使用语言(包括听、说、读、写各类活动)的动机(motiva-tion)。 第四是理想的状态,应该有教学的条件(instruction),也就是有机会注意语言的形式。
三、任务型阅读教学的内涵和运用
任务型阅读教学指的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具体的教学任务为基础,促进学生学习、实践,完成语文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从而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化,更加真实具体化,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语文阅读的基础训练,掌握阅读任务型阅读文章的能力和技巧,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形成学习语文的素养。任务型阅读法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加强课堂的联系,增加初中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丰富初中语文课堂的内容,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设计一些任务型阅读;其次让学生随学随用,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完成任务型阅读;最后,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型阅读来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同时理论上,任务型阅读法的任务有这样几条要素:(1)任务型阅读的首要的、关键的目的是学生能够在做任务型阅读的过程中表达思想;(2) 学生能够通过做任务型阅读来使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解决问题;(3)在阅读任务中,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可供语文教师开展一些课堂活动;(4)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做任务型阅读的结果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结果做出科学的、全面的考核。
四、任务型阅读教学在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在采用任务型教学时,教师应首先着眼于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合理把握以及对学生、教学条件等等环节的客观分析与调控。任务前,教师向学生介绍主题和任务;任务中,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尽其所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各种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进行语言输入过程;任务后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运用的知识,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在阅读课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时的任务设计要坚持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任务等设置,并要考虑到各层次的学生进行任务的设置与安排。 通常阅读任务的设置依据这三点:任务目标、构成任务内容的输入材料和基于这些材料而设计的各项活动,并且在阅读教学中的任务设置要遵循以下原则:(1)与阅读话题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突出文章的语篇结构,尽可能包括文章或段落的主要内容;3)注意任务形式与文章内容、体裁之间的关系; (4)简化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便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任务型阅读法,能把静态的课堂变为动态,并且吸引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与语言素养,从而有效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