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毕业生论文范文

金融毕业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毕业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毕业生论文

第1篇:金融毕业生论文范文

1.1金融危机下,企业是否不愿意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高职生

66.7%的企业对此持肯定态度,金融危机下,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校园招聘,他们招聘人才显得更加谨慎,不愿招聘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高职生而增加企业的开支和花费时间、精力。高职生没有经验,是企业不愿招聘高职生的主要原因。

1.2金融危机下,企业是否更愿意招聘担任过学生干部或班级干部的高职生

58.3%的企业表示特别看重这一点,金融危机,让众多企业纷纷倒闭,让企业更加感觉了解到需要引进最有能力,最优秀的人才来为自己工作。杭州韩进口贸易有限公司的孙经理表示,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可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绩效。同时,担任过学生干部的高职生更懂得换位思考,站在领导者的立场想问题,减少抱怨,有利于上下级和谐相处,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团队的力量,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1.3金融危机下,企业更看重高职生哪方面的能力

41.7%的企业看重高职生的创新能力,25.0%的企业看重人际交往能力,16.7%的企业注重高职生时间管理能力,17.6%的企业注重学习能力。金融危机,部分企业倒闭是由于其不懂得自主创新,没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实力,导致在危机面前无能为力而倒闭,让现存的企业深刻了解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1.4金融危机下,企业录取高职生后,是否会将其直接放在重要的岗位

41.7%的企业对此持否定态度,25.0%的企业表示会,另外还有33.3%的企业表示会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而定。可见,大部分企业不会将其直接放在重要的岗位,浙江新世界国际旅行有限公司的经理表示,大部分高职生都比较心浮气躁,“眼高手低”,他们会将其先放在基层的岗位工作,一方面,让他们了解公司的基本流程,同时考验一下他们是否具有勤奋,踏实,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更加重视高职生身上所具备的精神状态,才会委以重任,希望高职生能够不要只注重“眼前”,而应着眼于“将来”,先放低自己的身价。

1.5金融危机下,企业是否更加重视高职生的知识面

66.7%的企业对此持肯定态度,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倒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闭门造车”,以致在危机到来时纷纷倒闭。因为现代经济是“全球经济”,他们更多需要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前经济形势的高职生,高职生应该以所学主业为主,与其他相近专业的、有较大相互作用的知识作网状连接,形成“蜘蛛网”。企业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1.6金融危机下,企业看重高职生那些方面的素质

50.0%的企业重视高职生的心理素质,33.3%的企业重视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16.7%企业看重自学能力。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企业更加看重高职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具备面对失败或挫折时表现出的坦然态度,是否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积极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1.7金融危机下,企业是否特别强调高职生的对企业忠诚度

100%的企业强调高职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危机面前,企业更需要的是能与企业共同努力度过难关,懂得发挥团队的力量,不会随便跳槽的人才。拥有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的高职生,并做好为公司长期工作的准备的人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留得住的人才”。

2调查结论

企业出现“招工荒”,有一部分原因是其将“门槛”设的过高,但更大一部分原因是高职生所具备的素质无法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金融危机下,企业更加需要有社会实践经验,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强的高职生。他们注重高职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高职生全面素质的综合体现,是高职生素质的核心。

同时,企业特别看重高职生是否具备的勤奋的品质,他们更需要懂得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具备脚踏实的、坚持不懈精神的高职生。

知识经济的时代,呼吁大批新型的知识分子,高职生应该具备宽阔的知识视野,博大的战略胸怀,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心理素质属于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思想道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的物质基础。企业更加注重那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具备责任心,懂得发挥团队的力量的人才,需要“留得住”的人才。3建议

从以上的调查结论,我对高职生就业提出以下建议:

(1)高职生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一些兼职的工作来增加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应该做好自我定位,清楚自己就业方向,到相关的行业实习,提高自己实际操作能力。

(2)高职生应该积极参加学生干部的的竞选,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等,很多企业招聘时都写明“学生干部优先考虑”的要求。

(3)高职生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勇于突破思想束缚,敢于挑战权威,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4)高职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勤奋,踏实,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勤奋。企业更需要勤奋的人才。

(5)高职生不应该“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传外事”,同时要了解世事,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一些财会、安全、商业、保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

(6)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敢于接受挑战和面对失败,培养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并能力积极地找出应对困难的方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具备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出的坦然和镇定。

(7)高职生准备去一家公司面试前,应该问自己是否做好为这家公司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清楚这家公司吸引你来应聘的理由,如果认准了一家公司,就应该全力以赴为之工作,而不要随便跳槽。

4高职生就业前景展望

金融危机,虽然给高职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高职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更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高职生思想前卫、视野宽广、专业性强,容易接受先进的技术和新思想,不论大小企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有真本事、专业水平高的高职生。杭州巨创网络公司的高总表示:“只要能力与素质达到企业的要求,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作出努力,不论学历高低,我们都会考虑录用。”

高职生应该做到知己知彼,了解社会需求,明确自己的求职地位,主动改造自己,主动适应社会,而不是一味地盲目闯荡“才市”。高职生们更应该向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标准去努力,适时充实自己,只有这样,高职生的求职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杨立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思路探微[J].现代企业教育,2007,(10).

[2]潘懋元.金融危机应引起高等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反思[L].中国教育报,200946.

[3]管健.金融危机下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J].考试周刊,2009,(32).

[4]梁丹.浅析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J].成功•教育,2009,(6).

第2篇:金融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就业数据;培养方案;金融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87-02

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根基,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式等都需要在培养方案中一一界定。目前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基本上都是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和重点院校的培养方案制订的,没有考虑地方院校和重点院校相比在生源质量、教学水平、基础设施及就业方向上的不同,导致制订的培养方案不能很好的执行,不能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所以地方院校必须在重新审视本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校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要看其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本文以学生的出口即就业为依据,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进行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对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2015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其次,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分析结论;最后根据调查问卷的结论,提出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对策。

一、问卷设计与测试

1.问卷设计。目前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学生工作者针对毕业生就业方面做了很多调查,但是这些调查都是对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渠道等进行调查,无法为专业发展和培养方案改革提供建议。因此,为了给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本文以就业为主题从五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包括:基本就业信息、通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①基本就业信息。对基本就业信息的调查主要想弄清楚一个问题,即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就业情况是好还是不好。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设置问题:首先是客观指标,包括就业单位的属性、就业单位类型和初次就业时的起薪;其次是主观指标,即实际就业和期望就业的差距。②通识教育。本部分调查主要是想理清基础通识教育(包括专业通识教育)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以便对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进行改革。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专业基础知识对就业的影响。③理论知识教育。本部分调查主要是希望理清金融学专业知识培养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包括:课程的重要性排序。④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一般来讲,企业都比较重视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本调查的目的是理清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课程对团队合作、实践与应用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撑。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亦是企业比较看重的能力,本调查的目的是理清目前培养方案中哪些课程对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撑。

2.问卷的测试。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共有35人,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前,35人均返校参与答辩准备。此时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找到了工作单位,因此,针对这届毕业生发放了问卷。问卷发放35份,收回35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问卷的结论所揭示的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1.虽然就业率较高但是就业层次偏低。①客观指标所揭示的问题。客观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就业单位的属性、就业单位类型和初次就业时的起薪。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私营企业,其次为国有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以金融企业为主,还包括其他类型的企业,例如外贸类企业。国有企业以银行为主,但是主要就业单位集中在各类银行的县级支行,甚至镇级支行。银行是就业的最主要去向,其次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从起薪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于2000~3000元,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起薪为1000~2000元,1000元以下主要是未就业学生。总之,从客观指标来看,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层次不高,毕业生就业的第一选择是银行,只有在银行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时才考虑其他金融企业。起薪普遍较低。②主观指标所揭示的问题。主观指标主要考察了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和预期就业情况的差距。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低于就业预期。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专业的就业水平较低;二是,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期望较高。

2.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空泛和时代的融合度不够。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毕业生并不认为人文社科知识对就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产生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认为目前学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及授课内容设置并不符合社会的需要,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②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的影响。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毕业生并不认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对就业有很重要的影响。经与学生详细了解后发现:一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类知识对金融学学习的重要性;二是,这类课程的设计和专业课程脱节,其实用性并没有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体现;三是,金融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③专业基础知识对就业的影响。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毕业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在就业中所起的作用都比较认可。鉴于此,应该在今后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特别重视专业课程的选择和优化。

3.专业理论教育众口难调。专业理论课开设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金融工程学》、《投资学》、《计量经济学》、《保险学》等十二门课程,让每位毕业生选出这些课程中对就业最有价值的3门课程。从结果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投资学》、《保险学》以及《证券投资基金》是排在前面的课程。这说明不同就业志向的毕业生看重不同的课程。这虽然给我们制订培养方案带来了困难,但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课程的多样性,并突出重点。

4.实践教育培养方式粗放,精细度不够。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和实习两个部分,涵盖了从金融交易模拟到毕业论文的十门课程。同样本次调查让每位毕业生从中选出最具就业价值的3门课程。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最具就业价值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经济数据分析、金融交易模拟和认识实习。经过和毕业生的深入访谈发现,实践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实习内容充实、安排合理,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增加实践知识,掌握操作技能。

5.创新创业教育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有三门课程,分别是创新教育、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根据毕业生调查结论,这些课程并不能对就业产生良好的支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授课内容脱离实际、教师素质和上课形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

三、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建议

1.培养目标定位应更加切合实际。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规格,也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取向和自我认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金融学专业的就业更趋向于基层金融单位,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基层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的应用型人才”。

2.优化通识课内容紧跟时代。从调查结论可以看出人文社科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在就业中起的作用不大,原因在于这些课程内容陈旧,无法和学生专业知识融合。因此,新培养方案应该充分对通识课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和学生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

3.专业课程应模块化。从调查结论可以发现,不同就业取向的毕业生看重不同的专业课,所以专业课应该尽量模块化,例如:将银行类课程、投资类课程以及保险类课程分别设为不同的模块,供不同就业取向的毕业生选择。

4.实践类课程应避免流于形式,要和金融行业紧密结合。目前的实践类课程有一些流于形式,学生不能从中获得就业需要的实践技能。在未来培养方案的调整中有三点需要加强:一是,充分利用金融实验室,目前的金融实验室可以进行包括股票、银行及保险的模拟操作,应充分利用;二是,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到金融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三是,聘请金融界人士作为专业的校外导师和本专业教师共同授课。

5.创新创业教育要更注重效果。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教师素质还是创新创业环境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因此,未来对培养方案的调整应着重于两点:第一,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素质,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增加行业经验,或者引进有行业经历的教师;第二,从授课形式上来讲,应该将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结合,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充分利用各级创新创业平台。

总之,通过这次对大连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发现了目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为未来对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斌.2014届管理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期望调查报告及对应分析――以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4,(5):68-69.

[2]董井瑞.财经金融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70-75.

第3篇:金融毕业生论文范文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创业理论

2.1.1 创业的概念

2.1.2 创业的类型

2.1.3 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概念

2.1.4 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基本简介

2.1.5 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原因

2.1.6 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形式

2.2 融资理论

2.2.1 融资的定义

2.2.2 融资的类型

2.3 创业融资理论

2.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4.1 国外关于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文献综述

2.4.2 国内关于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文献综述

3 国内外大学毕业生创业主要融资模式及借鉴

3.1 国内模式

3.1.1 自融资金

3.1.2 合伙融资

3.1.3 政府政策性融资

3.1.4 天使投资

3.1.5 风险投资

3.1.6 金融机构贷款融资

3.1.7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兴网络融资

3.2 国外模式

3.2.1 国外大学毕业生创业融资渠道现状分析

3.2.2 美国模式

3.2.3 日本模式

3.2.4 英国模式

3.3 国外模式借鉴

4 驻马店大学毕业生创业融资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驻马店大学毕业生创业融资问卷调查设计

4.1.1 调查目标

4.1.2 调查方法

4.1.3 调查步骤

4.1.4 调查结果分析

4.2 驻马店大学毕业生创业融资现状分析

4.2.1 驻马店大学毕业生创业者基本情况分析

4.2.2 创业模式及创业行业调查分析

4.2.3 驻马店大学毕业生创业融资现状

4.2.4 融资渠道选择对创业行为的影响

4.2.5 对创业大学毕业生的访谈总结

4.3 驻马店大学毕业生创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4.3.1 创业初期的规划理想化

4.3.2 选择项目过于理想化

4.3.3 筹集资金过于理想化

4.3.4 融资需求上存在急功近利性

4.3.5 融资对象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4.3.6 对创业融资预期成效不明确

4.3.7 对创业融资渠道的认知片面

4.3.8 融入资金使用上缺乏责任感

4.3.9 创业风险的认识缺乏

4.4 驻马店大学毕业生创业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政府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政策资源浪费严重

4.4.2 政府扶持资金少且渠道单一

4.4.3 有关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不足

4.4.4 高校对创业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

4.4.5 高校的资助体系不完善

4.4.6 风险融资环境有待完善

4.4.7 社会缺乏创业创新氛围

5 驻马店大学毕业生创业融资渠道优化对策

5.1 优化创业融资渠道选择

5.2 优化创业项目不断创新

5.3 提升创业融资能力

5.4 优化创业能力教育

6 驻马店大学毕业生创业融资渠道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政府全力保障大学毕业生创业

6.2 加大多元化融资渠道建设和宣传

6.3 完善创业小额贷款政策和手续

6.4 发展创业园区助推科技创新型创业

6.5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6.6 完善创业支持政策与法律制度

6.7 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培训

6.8 联合企业成立创业基金

6.9 营造良好的校内创业环境

6.10 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平台

6.11 营造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

第4篇:金融毕业生论文范文

 

一、民族院校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选题大而空泛,与实践严重脱节

 

好的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选题方法,选题随意,选题范围重理论轻实践,或好高骛远、求大轻小。例如,金融专业的同学前几年喜欢选诸如“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等,去年甚至有同学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些同学选题犹豫不决、随意换题,不少老师都抱怨学生选题不和导师商量,当导师不同意时甚至随意从网上直接下载论文,结果不但影响了选题的质量,又不利于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创新与分析问题能力不足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也应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即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实践中,不少学生只为交差过关了事,不仅相关文献阅读十分有限,如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网上转载的各类文章甚至博客文章等,笔者甚至发现有个别同学的参考文献竟然是学院自己办的内部杂志上的文章,既不权威又不准确,有的参考文献几乎都是几年前出版的教材等,对于文献调查等基本收集资料的方法不会运用。同时,论文写作过程中又缺少相关的调查和实证分析,要达到深入分析,甚至要有所创新自然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三) 论文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欠规范,极个别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

 

按照我国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笔者所在高校也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的相关规定,但不少学生却达不到这些要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论文评阅环节要求:(1)内容:立论正确,方案设计、论证、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充实,论文结构合理;结论正确;工作量足、难度适当。(2)水平:有独特的见解与创新,或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好地运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价值。(3)格式:全文格式、中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完整且符合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数据、图表完整,图纸规范。而不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或者出现头重脚轻,即前面的概念、发展历程、问题现状等罗列较多,而后面的原因分析和相应的对策部分十分简略;或者是另一极端,前面的分析介绍简短,而后面列出的建议对策动辄十几条,甚至有的问题分析和后面的建议几乎没有直接关系,论文质量堪忧。笔者还遇到过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有限,完成规范的毕业论文有相当的难度。

 

二、影响民族院校金融学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论文写作中投入精力十分有限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又遇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直到毕业,除了考研的同学外,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上面。而一般毕业论文撰写正好是这段时间。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知道,毕业论文成绩对找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论文并不重视,投入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个别学生在答辩前两三周才与指导老师联系,论文写作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与提高。笔者每年指导的学生中,总有个别同学忙于实习或各地找工作,要等到最后才与老师联系,考虑到就业的压力等老师往往无法严格要求学生。笔者所在学院的老师还发现,对毕业论文投入较多精力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工作落实得较早的学生,自然毕业论文也写得比较规范;那些工作一直没有落实或落实较晚的学生,很难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毕业设论文撰写上,论文选题和质量自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在二本院校中应该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

 

(二)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指导投入不够

 

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指导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毕业论文指导一般从学生选题、拟订论文提纲、收集资料到规范写作、反复修改等过程中都要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而现在高校教师本身也存在攻读学位、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压力,再加上论文指导的报酬通常都不太高,因而面临指导动辄10来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实际分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指导论文的时间、精力必然相当有限。如笔者所在的学院,老师平均指导的学生通常在10个左右,甚至有些学院的个别教研室老师指导学生有时多达15个以上,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尽管毕业论文早就布置下去,但学生往往集中在最后时间才联系导师,这时在正常的教学、生活之外,导师的指导工作量突然增加。所以,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老师也是希望论文只要过得去就行,论文质量的提高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

 

(三)学校对毕业论文答辩等管理流于形式

 

与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不同,国内高校多年来普遍实行“严进宽出”原则,只要学习成绩、学分修够了,很少有高校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在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对论文自然采取东拼西凑的态度,毕业论文答辩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尤其是现在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反过来使学校在论文质量把关和就业率压力之间偏重就业率的提高,自然就会更加放松论文答辩及其管理环节。因为高校每年都面临一次就业率的排名,甚至第二年招生指标、招生计划等的变化都与就业率直接相关,论文质量的提高也就被忽略了。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毕业论文成绩=评阅成绩(60%)+答辩成绩(40%),且答辩成绩不能低于60分,但在答辩中,即便对极个别答辩学生想给低分,考虑到就业形势以及民族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文化基础等综合因素,最后往往也是手下留情。

 

三、完善民族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一些建议

 

在面临持续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民族类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的努力。

 

(一)学校要加强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民族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努力探索切实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途径,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如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适当提高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报酬,努力提高教师积极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又如,近年各省(市)教育厅(局)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抽查和评优等,在职称评聘、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倾斜;再如,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论文写作与实践的联系, 加强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生产部门、企业之间开展协调工作,为学生论文选题、写作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另外,民族类高校有些汉语水平确实较差的学生,可否采取其民族语言写作和答辩,至少不要和其他高校一样搞一刀切,真正发挥论文写作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考察和提升功能。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应早作准备

 

针对目前就业与论文写作的冲突,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写作也应宜早不宜迟。如果前面几年的学习中没有思想准备和材料积累,仅在几个月乃至最后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里,要完成从选题、研究到写作的全过程,确实很难指导或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如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就应先学习一些指导论文写作的有关论著,提高文字修养;还要选读一些本专业的优秀论文,从中学习写作经验和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做简单的文献综述的方法和基本格式等;对本学科领域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些专题或方面,有意识地积累资料,为论文写作进行各方面的准备,还可适当缓解导师集中指导的繁重任务。

 

(三)学生要正确认识论文写作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客观地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没有就业压力,可专心致志做毕业论文;而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应聘时若已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工作会落实得较早、较容易。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正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应正确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其就业、毕业论文完成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5篇:金融毕业生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培养经济金融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地方高等财经院校,如何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地方高校自身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调查,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体制以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提出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引言

当前,随着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中远景规划的实施,特别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区域的发展进程,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资本市场日益发展,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不断丰富,对整个金融学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二Oo八一二O一五年人才发展规划》的预测,到2010年,经济区金融业人才总量约为27000人,金融业人才达到29800—31300人。作为培养经济金融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地方高等财经院校,如何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提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已成为地方高校自身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课题组为了解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调查用人单位对金融专业(包括金融学方向、金融工程方向、保险方向、投资方向等)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质量评价,深化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我们作了关于《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100份。样本涵盖面广,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二、基本统计信息及其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招聘意愿的情况

1.用人单位近三年招聘的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占招聘的全部毕业生比例。

该项调查显示,调查单位最近三年招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占招聘的全部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是为28.16%;最低比率为4.55%。

2.今后几年用人单位继续招聘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意愿

经调查,近8O%的企事业单位今后愿意招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

3.今后几年用人单位招聘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层次

调查显示,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率是最高的,比率是69.15%;其次是研究生,为25.47%;最低的是专科生,为5.38%。当被提及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学校时,有45.76%的被调查单位仍然以倾向于重点高校毕业生为主。

4.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

经调查显示,投资专业方向需求最多,比率为47.00%;其次是金融学方向,为45.76%;而金融工程方向与保险方向相当,均为3O.O2%。

(二)用人单位在招聘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时最重视的能力选择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金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是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再次是专业知识,然后依次是毕业生的社交能力、知识面、外语水平等。(见图2)

(三)用人单位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

工作态度方面:经调查显示,45.76%的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工作态度评价为一般,认为较好的占41.61%;用人单位评价较差的占4.97%;评价为很好与很坏的比例分别为4.14%、0.62%。

专业知识方面: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评价一般的占45.76%;41.61%的认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较好;认为很好的比率为4.14%;很差与较差的比率分别为0.62%与4.97%。

综合素质方面:调查显示,约50%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一般,其次是较好,占36.65%;认为很好的占3.52%,6.42%与0.41%的单位评价分别为较差与很差。

合作精神:通过调查发现,46.7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合作精神较好;认为其合作精神一般的比率为38.10%;认为较差的比率为7.45%;7.45%认为毕业生合作精神很差。

社交能力:经调查显示,46.38%的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社交能力评价为一般,认为较好的占38.72%;用人单位评价较差的占6.00%;评价为很好与很坏的比例分别为4.97%、0.41%。

开拓创新:调查显示,55.49%的企业认为本科毕业生开拓创新能力一般,认为较好的占24.64%,较差的比例为13.66%;认为很好与很差的比例分别为最低比率是2.07%、1.45%。

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能力评价上,企业认为一般的是最高比率的,为45.55%;第二是较好,比率为42.44%,其次是较差,占4.55%,再次为很好3.93%,认为很差的占0.21%。

外语水平:在外语水平评价上,59.21%的企业认为一般;认为很好与较好的分别占17.39%、16.15%;认为很差占2.69%。

计算机水平:通过分析发现,在计算机水平方面,企业认为毕业生水平一般占48.45%,认为较好的占36.65%,认为较差与很差的比例分别为6.21%、0.83%。

调查显示,从总体上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进行评价,企业的评价基本上都是一般和较好。

(四)用人单位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

1.重点高校与地方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质量方面是否存在区别

通过分析发现,在重点高校与地方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质量方面,企业认为区别不明显的占51.55%;而认为明显的占了41.41%;认为没有区别的只占5.59%。

2.用人单位认为在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认为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其次是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同时认为学校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狭窄、空洞、案例教学欠缺,教学设施落后与教材过时等问题也是影响高等学校教育的因素。

2.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用人单位认为最应加强的能力

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企业认为最应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比率为54.O4%;其次是机算机应用能力,比率为43.89%;第三是市场调查研究能力,为38.72%;随后是创新能力,比率37.89%;再次是组织协调能力,为35.61%。

3.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用人单位认为应重点掌握的课程

对于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企业认为应重点掌握的几门课程是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会计学、金融英语、金融营销学,次重要的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投资心理学、财务会计。其中企业认为较为不重要的几门课程是计量经济学、信托与租赁、是期货与期权。

三、结论与启示

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其实践的过程中,呈现出动态性特征,即随着本科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修订和调整。尤其在今天,为满足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财经类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尤其是适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发展的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突出地方高等财经院校的办学特色,地方高等院校层面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必须狠抓整个社会经济宏观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等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需要适时修订、调整,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我们课题组在了解调查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状况后认为:

1.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应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建立“三位一体”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着现代教育理念,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强化“国际化视野”和“应用型”及“创新型”的培养为重点,以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保障,以现代化的软硬件平台为依托。对于“国际化视野”的培养,遵循着“课程内容国际化+强化英语语言能力+加强与东盟交流”的思想,对于“应用型”及“创新型”能力的培养,则重点构建“校内实验+行业实践+专业认证培训”的“多渠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2.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一是应考虑突出市场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即要继续保持微观类课程比重,以满足地方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要不可忽视地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加强运用金融数学实证分析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和法律性意识相结合,即要突出满足广西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进程对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意识要求,重视国际合作意识能力和金融网络应用能力;也要加强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良好的金融法规意识的培养,为后续工作中养成良好的遵循国际惯例和制度法律的综合素质根植思想烙印。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涉及双语课程选修学分的要求,引导学生选修熟悉东南亚金融市场和法规的课程。专为开设紧贴工作需求的商务英语课程,鼓励学生考取中级商务英语证书,提高学生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英文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分别掌握越语、泰语、马来西亚语、印度尼西亚语等东盟国家语言并掌握金融知识的特色人才。

3.在教学体制上,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强化国际交流体制。可以考虑与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建立稳定的教师培训和学生培养的国际交流体制。每年安排一次与东盟经济金融较发达的国家进行(不)定期互派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包括对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相关金融行业的考察和高校交流。同时在东盟国家招收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在东盟国家建成一个金融实践基地,每年派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国际实践教学。可以考虑增加专业的实践课时数,实践实习的时间为6个月到一年,提高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所占比重。

第6篇:金融毕业生论文范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主要由初中等职业教育承担;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完成; 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由此可知,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定位于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由初中等职业教育承担

【本页关键词】职称、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正文】

( 一) 目标定位: 我们知道, 人才队伍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类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一类是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主要由初中等职业教育承担;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完成; 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由此可知,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定位于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要实现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克服办学的浮躁心理和攀比心理, 不能过多地考虑“高等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 不能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 误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 因此高职学生的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 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 二) 方向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应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办学前提, 不能以普通高校传统的学科型来组织教学, 而应突破传统办学模式, 按就业需要来设置专业, 组织教学。坚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变纵向为横向“即把纵向的按学科、分门类的课程变为横向的以岗位能力为前提, 按照劳动过程需要而将各种课程重新组织成综合化课程。在办学模式上, 要以“订单”为纽带, 要与行业和企业紧密结合, 这是根本方向。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 三) 层次定位: 职业教育有高等、中等、初等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目标和方向上有所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属职业教育的高层次, 它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 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共同性, 又有层次上的差异。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一技之长, 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 前者比后者的层次要高。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应主要定位在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决不能两眼向上, 盲目指望升格。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7篇:金融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4]刘波. 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 教育与职业 2009(6)

第8篇:金融毕业生论文范文

【摘要】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安、民生的大问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局性的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失业;就业

1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1.1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加大就业压力。

伴随着失业上升和收入下降,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显现出来,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我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2%,出现了自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服装、纺织、电子原件、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加大了就业压力。

1.2金融危机使我国服务行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加大就业压力。

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服务业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外贸服务部门、国际金融和国际等部门,在经济增长放慢带来的收入减少情况下,国际旅行和旅游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国外游客数量减少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服务业贸易和本地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从而加大就业压力。

1.3金融危机影响外资投入,减弱了投资拉动就业效应。

中国是全球吸收FDI投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下降,也减少了投资者盈利预期,从而减弱对中国的投资意愿。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出口滑落使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减弱了投资拉动就业效应。

2金融危机形势下解决就业问题的探讨

2.1深入理解贯彻国家政策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相继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这些有利的政策因素包括:通过扩大投资实现保增长和保就业;通过对企业减轻负担和加大扶持等措施稳定就业岗位;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通过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以及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扶持;采取积极的措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措施,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第9篇:金融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高职毕业生 就业心理 心理调适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

逐年加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正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自从1999年我国大学扩招以来,昔日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和“天之骄子”逐渐成为就业市场中的“天之焦子”,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2008年,大学毕业生559万人,2009年猛增到610万,2010年更增加到630万,然而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却“生不逢时”,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产生重大冲击。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锐减,内需不振,企业经营困难,尤其是能吸纳大量就业人员的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纷纷裁员或倒闭,大量人员失业,在此背景下已经“消化不良”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可谓是雪上加霜。2010年,应届毕业生加上未能就业的往届生,再加上企业裁员下岗的失业人员,该年度我国劳动力供求缺口在千万以上。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该有多大,而占大学毕业生半壁江山的高职毕业生,更是压力空前。

由于自身学历较低和社会上存在的对高职生的偏见,高职毕业生在这个就业市场“人才高消费”的社会环境下处于“夹心层”的尴尬境地。上面有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压制”,下面有中职生和大量农民工的“挤压”,处在中间层的高职毕业生在这种腹背受压的就业形势下如何“突围”就成为每个高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在这种艰难“突围”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出现了许多突出的就业心理问题。

二、金融危机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一般来说,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心理、自负心理、盲目攀比心理、焦虑心理、挫折心理、嫉妒心理、依赖心理等。然而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高职毕业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凸显并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一)就业心理压力加大,焦虑情绪明显。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高职毕业生造成很大的就业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表现得更为突出。个人前途与就业是致使高职毕业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最大的因素。经过十年寒窗苦,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有个好的职业和光明的事业发展,但高职毕业生由于学历原因,和本科生相比似乎一毕业就输在了起跑线上,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环境使得高职生更加焦虑不安。

择业心理焦虑是在择业心理压力下所产生的一种不踏实感、失落感和迷惘感,表现为焦躁、忧虑、烦恼、困惑、恐慌、紧张等,容易患得患失,对未知困难担心不已。焦虑心理在毕业前夕表现更为突出,有些高职生总是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遇到求职失败更加沮丧灰心。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职生更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心理,而过度的焦虑会使毕业生失去应有的判断力和自制能力,从而严重影响正确择业。

(二)就业心理期望值有所降低。

大学生经过“寒窗苦读,终成正果”,一般都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对择业的期望值相当高。但在精英式的高等教育被淡化为普及型的高等教育及千军万马争抢就业市场的现实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一般都放低了自己的身价,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职毕业生更是降低了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去非东部沿海城市、中心城市不去,非福利高待遇好的大机关、大企业不干的就业观逐渐变成先就业再择业,先做到自己能养活自己,再谋求个人发展甚至自我创业的务实的就业观。另外,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引导下,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去发展,到基层去发展,到中小企业去发展,甚至去当村官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大学生择业显得更趋理性。当然,沿海城市、中心城市高昂的房价也使得大学生望而却步,选择回自己的家乡去谋发展。

总之,在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况下,许多高职毕业生理性选择降低就业心理期望值,比如对就业起点工资的要求、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对基层工作的态度、工作是否专业对口、对首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要求等各方面要求都有所降低。

(三)自负心理相对减弱。

自负心理是一种缺乏自我客观评价、心理素质极不成熟的表现。高估自己,低看别人,自以为高人一等、胜人一筹,在求职择业中,好高骛远,一旦未能如愿,则情绪一落千丈,产生孤独、失落、抑郁等不良心理现象。部分高职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思想不够解放,认为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毕业时理应找个回报丰厚的职业。尤其是一些家庭环境好、社交能力强、参加社会活动较多、接触面较广的学生及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无形之中会有一种优越感,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自视清高,在求职择业时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从而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而在金融危机寒流的刺激下,很多高职生变得更为冷静现实,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能够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了过去那种择业非要“一步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他们逐渐意识到在当前高职毕业生学历、素质还有待提高的前提下,获得一个十分理想的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先选择一个职业,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实践经验,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过去许多高职毕业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贫困地区的发展及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这些地区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能够给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生把择业的目光投向了中西部地区,高职生的自负心理比以前大为减弱。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自我调适

心理调适是指改变或扩大原有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击时,能够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困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就业本身就是毕业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产生心理冲突、困惑等不良情绪都是正常的。高职毕业生在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及时调整心态,从容、冷静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具体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就业市场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高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不能怨天尤人。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不只是简单的谋生手段,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了解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要树立重视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较差,但发展空间广阔,能充分发挥个人才干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高职毕业生要树立适合个人发展需要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实现正确择业。

(二)正确认识社会与自我,主动寻找机遇。

高职毕业生择业要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德智体等方面的情况,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要明确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高职毕业生应在择业前进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了解职业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自身存在的某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克服缺点,发展和完善自己。广泛搜集就业信息,主动寻找机遇,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对本科生合适的,对高职生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还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及时把握,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三)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挫折会比本科生多,这时,保持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重要的。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市场需求不旺,就业竞争严酷激烈,出现求职失败是正常现象,不能期望自己一次求职就能成功,要知道即使是本科生也很难一次择业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过程看作是一个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绝好机会,通过求职活动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促进自我完善成熟。另外,应明白求职失败并不一定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高职毕业生有自身的优势,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自身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相符,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学生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挫折时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下次的求职过程中。

(四)积极调整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应当自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主动性,当自身心理趋于失衡,即将产生或已经产生心理障碍时,应当根据自己心态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自我反省法、自我转化法、自我适度宣泄法及松弛练习法等来调节自身心态,重建心理平衡。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学生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应该说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这种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现在没有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这些问题还会对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困扰。因此,要正确面对就业过程中自身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因为绝对的人格健全者几乎不存在,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顺利就业。

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要保持持续良好发展势头,必须加快实现经济转型,由制造业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变,而要成为创造强国则需要大量技术精湛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占整个大学生人数半壁江山的高职学生正是我国要着力培养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有着广阔、美好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因此,广大高职毕业生在当下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应该充满信心,合理自我定位,以健康的心态加入到就业市场竞争中去,凭借自己的专业所长,去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事业天地,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2]于良.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探究与自我调适[J].北京: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

[3]张尚兵.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及调适策略的研究.河海大学硕士生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