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林业本科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本科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业本科毕业论文

第1篇:林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 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 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 问题多多, 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2003——20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 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林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1.“一对多”模式,指导效率低。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而由于学生的扩招,老师的短缺,导致一名老师需要指导10多位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就是“一对多”模式。不少高级职称的老师另外还要指导研究生,所以工作量也非常大,学生从老师那学到的知识也很有限。此外,同一导师指导的课题重复或具有相关性,会造成研究课题的狭隘性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实验资源竞争。

2.毕业设计作品空洞。我们在看历届学生的作品时,会发现不少同学的毕业设计很空洞,完全停留在概念式、形式化和表象化的视觉层面,或者缺乏背景学科的支撑,因而使得设计显得缺乏内涵,没有内容。事实上,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它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作为铺垫。由于科技的进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设计学科同样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如果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学习了园林、生态等专业的知识,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家具、材料等专业的知识,那么他们的设计带给人们的将不仅仅是美的享受,而且是经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同样,如果研究装置艺术的学生了解了电子控制、传感器、机械原理等知识,那么他们的设计作品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3.学生缺乏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由于当前社会发展正日益加快,竞争也日益激烈,不少同学正越发浮躁、功利,越来越迷失自我。很多同学仅仅是为了分数而看书,为了拿学位而学习,不求学到多少知识,但求完成任务。如在外实习的同学,有不少直接将公司的图纸、设计作为自己的本科毕业作品,企图蒙混过关。更有甚者,直接通过网络找,付费为自己完成毕业设计。

4.与求职高峰冲突。由于毕业设计环节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最后一学期,这个时期也是同学们求职的高峰期。因此,不少同学会请假去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或去单位实习,从而牺牲了大部分毕业设计时间。与毕业设计相比,学生更重视就业和实习。

二、艺术类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设想

1.加强毕业选题前瞻性和学术性。建议学生关注国际性设计问题,打破思维的局限,提升设计的高度。同学们可关注北欧的自然与传统、东亚的哲学与美感、美国的商业与技术、德国的严谨与创新[1]。这些关注将大大拓宽设计事业,启迪设计实施的灵感。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以其为方向指引,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选题。

2.进一步加强毕业展展览方式的多元化,展板、实物、多媒体进一步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展在美术界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各大高校每年都集中在5月、6月举行。展示方式的多样、艺术形式的多元和表现方法的新颖,应该是本科毕业展的重要特色。然而,与艺术类院校相比,综合性院校的本科毕业展在展览形式上较为单一。事实上,综合性院校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运用优势学科的力量,将艺术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加强团队合作,特别是跨专业或跨学院的合作。团队合作式的毕业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指导模式,其要求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及工作的自主性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方式,掌握经济分析能力,技术可行性,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专业性人才向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转化。这种毕业设计模式既可以避免毕业作品的抄袭,又可以也有效地缩短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时间。跨学科毕业设计的内容设计多个学科的专业内容,因此参与的人员也要包括多个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设计团队中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成员的设计质量以及进度都会影响到团队总体的设计质量与进度。老师也要及时跟踪,合理把握设计的大方向。然而与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相比,跨学科毕业设计难度较大,内容较多,适当提前毕业设计的布置时间。

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严格要求及时返校投入设计,将之列入考核范畴。学院要组织各教研室、指导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人员认真、深入地开展中期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好检查工作记录。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5.可实行二辩、三辩模式,防止同学心存侥幸,避免毕业设计的粗制滥造。指导教师审查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席情况,如缺席时间达到或超过1/3,则通知学生不可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环节,只能推迟到后面二辩、三辩。

三、结语

第3篇:林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物安全;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00-03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农林业生产、对外贸易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外来入侵生物潜在的危险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安全。[2]另外,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3]因此,根据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生物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迫切。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福建农林大学于2004年申报了生物安全专业,并获得教育部的批准,率先在全国设立生物安全本科专业。从2005年开始,植物保护学院设立生物安全系加强生物安全新专业建设,2005年9月招收第一届4年制生物安全专业本科生,2009年6月,首届毕业生已顺利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自生物安全系成立以来,按照人才分类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培养阶段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和福建省重点学科(昆虫学),以“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生态研究所”和“益虫研究所”为依托平台,以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验基地建设为重点,进行了生物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生物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践教学目标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生物安全专业办学的实际,结合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福建省闽台地域优势,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独具特色又要符合教育规律[4]。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和探索,确定生物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高尚的健全人格、宽厚的业务基础、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敏捷的创新思维、厚重的社会责任、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潜在的领导能力,毕业后能在学术上继续深造或进入社会并开展终身学习的复合型人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素质”的人才培养目要求,结合“研究型”学院建设的实际,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在生物安全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分流培养,并根据培养类型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研究型”人才培养:强化专业基础培训和科研素质培养,通过提供良好科研平台,争取使这部分学生能够推免考试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为生物安全科研方面的塑造后续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尤其是在生物安全检测技能、外来入侵生物的检疫处理技能、生物安全的评估等方面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长,争取获得国家或行业相关技能认证,为今后从事生物安全专业工作打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经验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优势,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条件,在人文素质、学科文化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色,调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为今后从事生物安全相关领域工作打好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通过整合和优化专业课程实验和加大实验教学的学分比例,设立创新性、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建立了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培养阶段和实验性质的不同培养锻炼相应的实践技能。

1.基础培养阶段的基本实践技能培训。该部分实践主要在大一至大二上学期进行,主要是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培养阶段,以通识教育为重点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开设网络教学、自学课程、讨论课程、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增设《学科文化》课程,组织师生交流、读书报告(人文底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学术沙龙(学生定期参与校、院的各类学术报告活动),通过总结、提炼、挖掘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深厚的学科文化引导学生巩固专业思想。这部分实践教学多为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上机实习(24学时)、《文献检索》上机实习(14学时)、《大学物理III》实验(15学时)、《植物学》实验(15学时)、《动物学》(12学时)、《微生物学》实验(30学时)、《学科文化》讨论教学(15学时)等。

2.专业培养阶段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该部分实践主要在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下学期进行,主要主要是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将专业基础课提前到二年级进行,将专业课的实验课独立开课,并提前到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执行,在三年级下学期即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究性实验,通过系统化培训全面掌握专业实践技能。这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为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内容。综合性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化学实验》(80学时)、《生化实验》(45学时)、《分子生物学实验》(15学时)、《农业昆虫学实验》(36学时)、《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36学时)、《植物检疫学实验》(45学时)、《生物安全检测技术》(45学时)等。同时,为开展科研素质和科研文化的培养,学校、学院设立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省、校级各类创新项目,学生双向选择导师,自主选择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设计、研讨的基础上,撰写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报告。由指导老师组成的评估专家进行评分,合格者计入学分。

3.综合培养阶段的综合实践技能培训。该部分实践主要在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下学期进行,主要是进行综合实践技能培训,重点是培养效果的提升及定位,强化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在大三下至大四上(3月15日~10月15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毕业实习。在大四开设《科研实践》(3周2学时)、《综合实践》(3周2学时)、《工作实习》(4周3学时)等综合性实践教学。本阶段强化实践教学,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对于“研究型”,进入导师实验室,参加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持各类创新项目,开展研究性工作。在完成创新项目的基础上,提前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学术论文、参加相关学术活动,提前做好保研和考研准备。对于“应用型”,进入校实验中心、动检局、检测中心和相关企业,主要涉及入侵生物诊断和鉴定、生物安全检测,服务社会,鼓励取得相关技能认证证书,开展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并完成毕业论文,提前做好报考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招聘准备;对于“复合型”,通过科研院所、企业、基层单位联系,指导学生开展野外科学考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工作,调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将实际问题带回学校进一步探讨,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

综合以上安排,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度安排(表1)。

三、保障措施

1.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经过几年的新专业建设,生物安全专业已建成“生物安全专业综合实验中心”,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对4间实验室进行改造,建成符合现代教学的多媒体实验室,添置了一批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诸如人工气候箱、超低温冰箱、基因扩增仪、酶标仪、电泳图象分析系统等高精教学设备。依托农业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应用生态研究所,益虫引进与利用研究所等,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目前已在校内建成了生物安全综合性实践基地并且安排专职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残留)检测、转基因生物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测、检疫性有物预防与控制研究基地等(表2)。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新专业建设,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安全专业与省内外生物安全专业相关单位联合建设了一批校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表3)。在省内的实践基地主要包括指导教师科研基地,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全省各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等。在省外的实践基地主要与从事生物安全研究的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联合培养实践教学基地。

表3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安全专业校外实践基地

3.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①采取多样化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生物安全专业实验教学考核采取多样化考核方法,分别按照实验报告、考察报告、专业论文、毕业论文等的质量和水平,参考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来分三类综合评定:对于研究性实验与论文(报告),主要以揭示生物安全相关规律、机理,具体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技术集成等为主,重点评价其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法的创新水平;对于应用性实验与论文(报告),主要以生物安全相关的检测、检疫等为主应用性研究,重点评价其以其设备使用和实验技能水平。对于实践性实验与论文(报告),主要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调查报告、考察报告为主,重点评价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水平。②采取双导师制的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在生物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合作单位开展合作研究,采用双导师制,促使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岗位工作相结合,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论文工作与岗位衔接,在场地与时间上实行弹性处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经过四年来的实践,生物安全专业实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学习积极性高,自觉学习文化知识,主动锻炼实践能力,积极塑造高尚品质,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等已在学生中蔚然成风,综合素质培养效果明显,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显著[4]。在后续的培养中,生物安全专业实验教学继续按照人才分流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支撑体系,加强实践技能培训。对于“研究型”培养对象,创造条件让学生主持或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计划项目,鼓励同学在毕业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鼓励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或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对于“应用型”培养对象,指导学生获得相关技能认证(检疫员、检验员等),在技能方面有生物安全专业特长,让毕业生能比较顺利地获得能够发挥其技能优势和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对于“复合型”培养对象,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优势,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条件,在人文素质、学科文化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色,使毕业生具有继续发展的潜能和优势,为今后从事生物安全相关领域工作打好基础。今后,我们根据社会经济与生物安全科技发展的需要,结合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福建省闽台地域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外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考核,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在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方浩,郭建英,张峰.中国入侵生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4.

[2]宋宗水.外来物种进入与生态环境变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1):11-14.

[3]陆群峰,肖显静.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模式的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2):68-78.

[4]侯有明,艾洪木,杨广,黄居昌,等.生物安全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增刊):15-19.

第4篇:林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1、开题报告的作用和整体思路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硕士研究生作开题报告的时间一般在第三个学期末或者第四个学期初,即基础课程学习完成之后,研究工作实施之前.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也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国内高校和研究院所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开题报告,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会议评审《开题报告书》.暨南大学 2002年1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并启用新版开题报告书的通知》.一般,对开题报告选题合适、方法得当、措施落实的,同意论文开题;对于尚有不足的,需要修改报告.有的要求书面回答开题报告会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对于不合格者,必须重做开题报告,通常只有一次重做报告机会,而且在一个学期以后.在审核开题报告时,若评议为科研能力差,缺乏培养前途的研究生,则认为不宜进入论文阶段,通过中期筛选淘汰.有的单位还要求填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尤其对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可是,对如何做好开题报告的文章很少见到,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博士生开题报告比硕士生开题报告要复杂得多,以下只针对硕士生开题报告加以论述.硕士生的开题报告与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不同.在科研中,重点项目要求写可行性论证等报告,一般项目写开题报告,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由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编写,涉及深度和广度都远大于硕士生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报告目的也不同,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选择论文研究题目、辨认难点、确定技术路线、怎样计划安排等,重在科研程序的训练.对应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科研过程,开题报告相当于《设想方案》和《实施方案》的阶段.中物院研究生开题报告内容包括3个大的方面:立论依据、研究方案和主要参考文献.立论依据包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方案包括:(1)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3)本项目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4)预期的研究进度.其它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生开题报告,因学科不同,格式有所区别,但主要内容和关注点,却大同小意.结合核能科学与工程硕士生近年的实际情况,对开题报告看法如下.按照东北林业大学史济彦老师[1]的观点,从课题选择到论题选择体现了选题的整个过程,由4个部分组成,其总步骤是: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开题报告.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开题报告的质量,在开题报告中反映出来.对没有太多实际经历、在相关知识方面积累较少的研究生,要作好论文研究,必须首先做好文献调研.虽然受到该领域科技发展状况、具体实验室条件、指导老师等因素限制,但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学位论文选题,充分掌握文献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值得学生付出艰苦努力.问题是指事物的实际运行状态和期望状态的差异,是与存在、发展、创造、成果等相关的一个概念.马斯洛[2]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以问题为中心,不应该以方法为中心.波普尔的理论中,认为科学研究起于问题, 止于问题.这二位科学家,时代不同,角度不同,表述不同,对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的看法却是相同的.文献调研的目的,除了掌握情况,丰富知识,提高文献综述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在研究生开始接触科学研究之初,就要树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观念.在文献调研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开题报告中明确研究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多种多样,对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应届本科毕业研究生,不宜选择难度太大的问题做毕业论文,因为硕士研究生尚处于科研培养初期,且时间有限;但是,在整个毕业论文过程中,需要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如何开拓新研究领域可以是问题,如何解决分歧可以是问题,如何提高部分技术指标也可以形成问题.没有能够较好地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对问题的研究就谈不上深入,这与研究生培养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其表现形式之一是研究内容扩张,以数量掩盖质量不足,列举了许多难度不大的内容,而需要经过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够完成的却讲得较少.特别是有多年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受完成工作任务观念的影响,容易提出过大的研究范围,在开题报告中需要纠正.文献深入调研后,研究生对研究领域的存在问题、解决方法等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对学位论文选题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因没有实际的科研经验,对复杂的现实情况了解不够,要同时兼顾现实性与研究价值,需要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选题.这一具体如何选题的过程对培养研究生是重要的.反映在开题报告中,学位论文选题不仅要有较大意义,而且具有可行性.科研条件良好的单位,为研究生提供的选择范围更宽,学位论文选题若能够结合研究生的特长与兴趣,促进研究深度,则是更好.一般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研究目标, 但我们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过分注重,规定得太具体和死板.其原因是,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未知因素, 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不同,评价研究工作的水平是复杂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目的是开展研究工作,培养研究能力,而不同于完成规定任务. 研究目标与其理解为衡量指标,不如理解为努力方向,问题的解决程度.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确定合适的研究内容,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直接作用.研究内容中各种各样的单元技术让学生实际地掌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课程学习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一边用一边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掌握,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重复能力,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开题报告中研究内容、技术方法应是具体而翔实的,体现以论文问题为中心,广泛深入地使用相关技术.研究内容体现了学位论文量的特征.关键技术、技术路线是达到目标、实现创新的途径,是解决问题的客观可能性与主观能动性的汇合处,体现了学位论文创造的特征.在文献调研和导师指导下,关键技术的辨别是不困难的;但是,确立技术路线与开展可行性分析,涉及多方面技术发展水平、文献调研、实验室条件、研究的共性和个性、创新、决策、逻辑和想象等,是开题报告中的难点和重点,需要深入全面地开展具体研究.技术路线与论题选择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决定了学位论文的最终选择.在开题报告之前,文献调研的同时,研究生应该尽量熟悉实验室情况,尤其是相关系统和关键设备.在研究生提出研究进度后,需要指导老师修改确定,一方面是因为研究生缺乏实际经验,另一方面是向指导老师学习怎样制定实施方案.开题报告会上,如何安排完成研究工作通常讨论较少.实施方案对实际有效开展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第5篇:林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

0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的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该计划的实施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机械工程专业属于工科范畴。传统的机械工程在向现代化机械工程转变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机械工程类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急需大批量的高素质的卓越型机械类的工程师。而我国传统的机械类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往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论是人才的培养模式或方式,还是成长环境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提出的高标准的要求和需求。这也迫使各大高校在国家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的大背景下,必须深化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创新,以培养出卓越的工程类人才。

1人才培养现状南京林业大学是江苏省

“卓越计划”高校之一,学校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结合学校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了全面的教育培养计划方案,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水平。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自1958年招收的首届机械类本科生以来,至今已经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多年来为国家农林机械类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现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林业机械工程等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农业机械化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现在已进入到改革深水区,高校必须面向市场办学,这将会对传统办学的理念和培养人才的模式需求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但就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依旧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院近5年的本科生就业去向统计分析,机械工程专业每年基本招生8个班左右的学生,就业率居学校各专业的前列,但是有近五分之一的毕业生并没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工作。进入机械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的毕业生,企业虽认可机械工程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但其存在的创新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及吃苦耐劳精神不足等问题,更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卓越人才计划”是一个系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不仅具有独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实施内容,也在组织实施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明确规定。国内工程教育界人士经过大量研究,提出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照行业标准和通用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本次就以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相应工作中的思路和做法进行分析。

2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培养卓越人才的途径与探索

2.1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

2014年11月至今,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通过走访校友,多渠道调研与宣传等方式对有意报名参加校企合作意向的企业单位进行面试与筛选,确定出镇江中福马机械有限公司、苏州苏福马机械有限公司、泰州林海集团、南京乐鹰商用厨房设备有限公司共4家公司签订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合作协议,作为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基地。这批实践基地将作为学院今后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开展汲取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也为今后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验班而培育。2014年11月与2015年11月,经学院大四年级学生的申请报名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老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试的双向选拔,即确定了一名学生由企业与校内两位导师共同指导的培养模式,共选出16名大四年级的毕业班学生分作为首批加入卓越工程师计划队伍,赶赴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经过近一年的校企合作中的摸索与探索,在双方指导老师的培养与学生自身努力下,这16名毕业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且其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明显要高于在校学生完成的质量,缘由归于这些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能直接接触到企业生产设计的一线,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的规范与流程及企业文化,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取得了优异成绩。

2.2强化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促进校企合作双赢

在确立作为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企业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都需从各自最关心的问题角度出发,共同商议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因为产学研相结合是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工程教育的一个本质要求。学校从学生教育的角度及办学理念出发,在校大学生的培养显然缺乏实际工程案例,企业的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就必然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为此,要实现工程教育的要求必然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企业从引进人才的角度来看,通过企业对学生培训,致使其能够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和考量,但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只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才可以使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学校教育与企业的专业培训对接起来,这对学校与企业来说是双赢的结果。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与上述提到的4家企业,在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就各自关切的问题均体现和表达出来,如学校通过企业对学生的培养的达标要求,企业需要学生完成的指标任务等进行详细商讨后在签订合作协议。

2.3强化卓越人才计划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本次选拔出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这批学生中,学校不仅仅关心关注他们在校期间的各方面的表现,更加注重和关心他们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表现,通过校企双方的相应指导老师对其加强思想教育,让其感受到校企双方的关心和关爱。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与企业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过程中也明确了这点,学院这边配备相应学生的政治辅导员老师作为这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牵头人,企业也专门配备一名指导老师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通过校企双方老师的定期沟通与交流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可能存在的些许问题及时加以引导与开导并加以教育,本批次的16名学生均很好地完成和遵守学校与企业为其制定的培养指标和政治要求,校企双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配备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保驾护航。

3结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工程教育满足国家战略需要,服务企业需求、创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脱节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为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即卓越人才教育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为今后学院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的开展积累经验,从而也为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立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吉林,翟华敏,彭斌.卓越林业工程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5):1-4.

[2]王桂荣,刘元林,刘春生,等.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机电本科毕业设计改革[J].教学研究,2014(1):89-91.

第6篇:林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实习苗圃;景观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33-04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尤其对于高等林业院校来说,开设的很多专业实践性比其他高校更强,实践教学是农林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实习基地尤其是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其建设和管理在高等林业教育中处于至关重要的环节。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目的是结合专业特点服务于本科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环境和条件,达到全面提高本科生实践教学质量的效果,最终使之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林业院校都在加强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以提高自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

北京林业大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就近资源的作用,于2010年创建了校内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教学实习苗圃,作为实践教学单位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主要为林学、园林、园艺、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环境科学、生物、草业、森林保护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实验平台,总面积31 181平方米,设校直属专职办公室管理。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师生对环境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希望在工作、学习中也能有美的享受。因此,利用园林艺术化手法,加强设施建设,打造集实习、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花园型苗圃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场所的建设发展方向。

一、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发展在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

(一)北京林业大学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场所的建设规划

高等林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许多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场所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各种类型的校内实习基地。那么,建设什么样的实习基地才能达到新时代农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人们亟待研究又无先例参考的问题。因此,实习基地建设往往采用边建设、边使用、边研究的方式进行。

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成立于2010年10月26日,建设六年来已初见成效,基本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在总体管理上已形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于一体的一套模式,实习苗圃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设发展的成熟期和稳定期。

下一步,教学实习苗圃的建设思路是对工作的优化和深化,要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将苗圃的景观美化建设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芳香宜人、赏心悦目、生态健全的实习环境,提高实习效果,同时更好地达到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教学实习苗圃目前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上的概况

北京林业大学实习苗圃距离校本部西北门仅300米左右,非常方便学校师生前来开展实验、实习,学生可随时到园内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自2011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实习苗圃每年安排生物类10个专业(班)的实习课程(含专业新开课)32门,38门次;接待实习班级66个班,113班次。

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的教学平台,苗圃的实习用地主要是圃地和温室。其中,圃地按功能划分为花卉培育及景观区;草坪草培育及景观区;药用植物展示区;大苗以及特色植物展示区;园林小品和水生植物展示园区等。在园林及植物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苗圃现有现代化教学实习连栋温室一个,目前已在里面开展林木育种学、花卉种苗与园林苗木生产学、切花盆花生产、园林建筑、建筑空间绿化等多门课程的实验操作及实习设计环节。

教学实习苗圃不仅为各项实习课程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培养大学生课外研学的能力开辟了新途径。苗圃内专门留出一部分用地供本科生进行课外独立科研与实践活动,满足他们开展创新课题申报和研究的需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五年来,共接待本科生国家级创新实验、大学生科研训练以及本科毕业论文实验63项。

(三)教学实习苗圃的景观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关系

在上述人才培养思路指导下,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的规划建设原则是以开展本科生实践课程为主,兼备行业培训、科普教育、游憩等功能。也就是说,苗圃不单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服务,还要作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为师生提供游憩、休闲的场地,使教学、培训、展示、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所以,北京林业大学十分重视教学实习苗圃的景观建设,在达到可持续性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基础上,力求集林业苗圃、园林苗圃、花圃为一体,圃容圃貌美观;换句话说,苗圃环境景观建设应与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相结合,将教学实习苗圃打造为集观赏与实践一体的花园型多功能开放性综合教学基地。

例如,花卉培育及植物景观区可以结合引种栽培实习课程,训练学生利用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多年生宿根花卉以及球根花卉类营造多种草花景观;大苗以及特色植物展示区可以放手让学生依据植物造景的原则和人的审美观进行植物种植布局;园林小品和水生植物展示园区可以根据地形和景观效果,引导学生设计置石、喷泉等小型景观。

二、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的主要景观对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连栋温室内的古建景观

2013年,苗圃与园林学院共同建设了连栋温室,里面设有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示范中心修建了两个教学实践观摩古建亭廊,分为北式和南式。2014年5月1日,北式亭彩绘完成,示范中心正式完工。作为《园林建筑》课程实习的对象,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这几处亭廊建筑不仅为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古代园林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标准范例,还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到古代建筑的内部结构――为达到这一目的,亭廊在修建时特意设置能反映屋顶内部结构的平面镜;还在北式南式亭柱上各留下一处古代油漆工艺的分层解析面。

学生通过对这些景观建筑的地形、结构与构造等,进行测绘与图纸绘制满足园林建筑课程实习内容的需求。另外,还可以利用正在建设中的建筑小品让学生现场观摩施工过程或者直接参与其中,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对建筑的结构感触更深刻,工程施工方面的动手能力更强。

同时,古亭廊还成为实习苗圃的特色景观之一,成为师生休闲游憩的观光地点以及园林界小型聚会的好去处。学生可以在日常休闲、散步、观景的同时,学习到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造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015年实习苗圃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在连栋温室古建亭廊大厅,联合举办了两次 “三顷园沙龙”,主题为“风景园林中的科学问题”,近30人参加了研讨,内容主要包括棕地改造、海绵城市、园林植物的培育等方面,大家各抒己见进行学术讨论,现场效果很好,这些活动为实习苗圃的学术平台营造和对外行业培训宣传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水生植物展示园区的水景植物风光

实习苗圃水生植物园由苗圃高级工程师闫荣教师设计、监理,天津碧祥龙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建设,于2012年7月10日开工建设,2012年9月13日建成验收。

水生植物园工程建设为教学苗圃实习平台增加了新内容,可为园艺、园林、风景园林、自然保护区、林学、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多门课程提供植物实验操作场所,也可以为艺术类专业提供写生场所。

水生植物园区建筑面积880平方米,其中水面252平方米,模拟湿地205平方米。由深水种植区、浅水种植区、湿地种植区和部分水面组成,能够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可为多个学院的生物类专业学生提供这三类水生植物的观察和鉴别实习。

其中,浅水区种植多品种荷花、睡莲,旁边滨水处配植水生木槿、石菖蒲、花菖蒲、柽柳、迎春等营造出一个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小空间。伴随着置石、跌水产生的潺潺流水声,使此处成为一处独特的湖面休闲观赏区。

在工程设计方面,使用了14种园林面层材料,运用了多种施工技术如7种动态水景形态、3种防水形式;路面采用9种铺装材料,设有两处喷泉、1处涌泉。这些景观设计要素可以为相关专业学生做水景园设计时,提供更多的考察机会和学习案例。

水生植物展示园建成时栽植有水生植物27种,陆生喜水湿植物50种,共计77种植物,形成了美丽的水生植物景观和水景景观。在展示园门口还布置了植物分布介绍图牌,以方便初学植物的学生前来观看识别各种植物。

水生植物展示园区建成后,每年都有很多专家、学生前来参观、实习、考察。北京林业大学校庆期间,一些校友也前来参观指导。

(三)营造地形,建设特色植物园展示区

2012年,苗圃建设的特色植物展示区――彩叶植物展示区景观基本成形,用于学生开展特色植物认知,兼作采穗圃,主要种植了16种彩叶树种。

该展示区用修建水生植物园挖掘的土,在水生园北侧人工堆起一座南北向小山头,构成蔽朔风的屏障,并科学设计、合理构建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展示区地形起伏虽然不大,但乔木―灌木―草本复层结构明显,让园林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以植物造景及人工植物群落的构建为主要手段,乔、灌、花、草、藤并举的多样性种植形式的实例。

该展示区以彩叶树种为主景,主调鲜明,再以丰富多彩的华北宿根植被和小型花灌木来兼顾季相、景色变化,山北坡多为耐寒之禾草,山之南坡为宿根花卉。其中,还用了很多有待开发园林应用的新型彩叶品种如金叶榆、金叶接骨木、紫叶风箱果、红叶杨、各色花叶及斑叶连翘等。在小山南侧,利用地形构成的小气候条件(山体和高大的乔木挡住了冬季北风和寒流),引种了欧洲常绿小灌木如金叶忍冬等。该植物展示区不仅成为实习苗圃一个特色景观,还让学生学习到复层人工植物群落乔灌草的合理配置设计原则――疏密相间、高低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多样;以及用科学合理的植物选择进行景观搭配,注意花期的衔接及色彩的搭配 ,保持持久的景观效果,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山林风光;特别是拓宽了学生日后工作中设计彩叶园或秋景园时,对彩叶树种的选择范围。

(四)完善多用途教室美化装修

苗圃还建有一个192平方米的多用途温室,它既可当温室种植植物(相关实习课程穴盘苗种植室),又可以做学生实习中教师上课的教室,还可以做陈列室(展示学生实习优秀报告和教学实习成果)以及学生“创意工坊”(创新实验创意操作室),为大学生发明创造提供培育场所等。2012年,实习苗圃对多用途教室进行地面铺装,美化装饰教室外墙,购置各类特色家具等,不仅美化了苗圃环境,还为大学生发明创造提供了美丽舒适的操作场所。

(五)建设岩石园景观

2014年,实习苗圃结合原有生态排水渠护坡,建设了70米长的岩石专类园,栽植岩生特色植物,以供园林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学习植物配置的专类园之一――岩石园的设计方式以及岩生植物认知识别。2015年春季,苗圃组织相关专业师生利用苗圃培育的树木花卉,动手将岩石园进行了绿化美化,效果良好。在劳动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作操作能力。

(六)屋顶花园景观

苗圃建设的一处屋顶花园在基础设施完成的根基上,2014年春季铺设防水层、阻根层,填充基质,完成了屋顶花园的植物种植绿化。为便于学生观察屋顶花园使用的植物材料种类及生长状况,特意在屋顶花园东立面设置了玻璃隔断。屋顶花园上共种植了38种植物供学生识别及观测,同时为将来工作后设计屋顶花园积累植物素材。

三、教学实习苗圃开展圃貌优化和景观提升工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苗圃是树木、花卉展示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的教学平台,建设花园式苗圃是提高生物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植物类实验能力的措施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两年,苗圃管理办公室结合本科生培养计划,加强圃容圃貌建设,对实习苗圃的主要景观进行优化提升,不仅达到更好的美化效果,也使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效果得到了更好的巩固。

2014年春季开始,艺术学院的学生到苗圃开展花卉景观写生,这使得教学实习苗圃的功能进一步扩大。绘画写生对花卉景观的品质要求更高,苗圃在今后的培育苗木及营造植物景观工作中要更加注意景观品质的高标准要求。

(一)圃地道路边缘的景观改造

苗圃的防护林带以国槐、绦柳为主,间植紫荆、黄刺玫、美女樱等灌木。防护林带与排水渠之间距离为1.5米,林下可以为园林、生物、草业等专业的教学实习培育耐荫、耐半荫宿根植物品种,配合生物类专业开展中草药课程实习,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的认知能力;同时也充分利用苗圃土地,增加苗圃地的使用率。

2015年开始,苗圃管理办公室在不多占地的情况下,在主要路边种植了花带,使圃容圃貌焕然一新。花带以宿根花卉为主,如春季开花的德国鸢尾、夏季开花的马鞭草、秋季开花的八宝景天和秋菊、冬季观赏麦冬的绿叶和子的红果……使苗圃四季都有美丽的植物景观;通过现场学习花带的设计与施工,也使园林及相关专业学生对《园林花卉应用设计》的理论知识有了与实践结合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花卉景观设计能力。

(二)水生植物园景观改造

2014年深秋,在水生植物园池边种植的郁金香、风信子等,2015年春季长势很好,形成学校最早的春季花卉景观;接着,实习苗圃带领相关专业学生将温室里去年冬季培育的各类花草移植在水生植物园滨水区,形成了很美的花境景观,吸引了大批师生及社会人员前来参观。6月,郁金香等球根花卉枯萎后,又带领学生将温室培育的一年生花卉种植在原有的地块,用这些夏季开花植物营造了夏季水生园滨水景观。这些举措,都让学校师生在沉醉美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了花卉配置、色彩构图、花草养护等方面的实际操作经验。

下一步,苗圃将与园林专业同学共同开展水生植物园景观更新改造建设。

(三)岩石园的植物景观补充改造

2016年春天,在上年绿化的基础上,岩石园补充栽植了大量草本岩生花卉。迄今,岩石园已经成为教学实习苗圃耐旱宿根植物展示的主要平台之一,可以为培养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植物基础,提供数十种岩生植物的识别与生长观察。

(四)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的改造

教学实习苗圃于2016年完成了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的改造,这次改造以宿根草本植物为主,不仅提升了屋顶花园景观效果,还向学生突出展示了屋顶花园植物的生态防护功能。

此外,实习苗圃还将配合相关学院师生实习项目进行特色树木园植物配置调整;开展花境植物改造及精准灌溉示范等景观提升工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而高校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要成为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巩固结合理论与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场所,也需要成为师生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生活场所,才能有助于新时代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基地的景观建设尤其是植物景观不仅能保持生态平衡,消除污染,净化空气,防尘抗噪,还有利于消除疲劳、促进思维、增进学生健康,从精神层面促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人才,因为优美的环境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教育因素,有利于教育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学校。

北京林业大学实习苗圃以其优美的环境、高负离子的空气、缤纷多姿的植物精华,在实习课程之外,成为广大师生晨读和亲近自然的最佳场地。不仅如此,让学生在实习苗圃景观建设中,随时亲眼目睹四季花卉树木的观赏效应及其景观应用效果,有助于增加生物类专业学生对植物的感性认知;观摩或参与实习苗圃各类景观建设还可以提高相关专业学动手操作能力,并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培养训练,期待相关专业本科生毕业时,能独立进行常见花卉的鉴别、栽培、繁殖、管理、整形、修剪等工作;园林专业同学还能准确进行花卉立体装饰和花坛、花境、岩石园、园林建筑小品等景观的设计与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珏,丁霞,刘宏斌.校内实习基地深化、细化建设管理举措及对学生实习的作用――以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为例[J].中

外企业家,2016,(1):211-213.

[2] 王珏,丁霞,刘宏斌.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习苗圃现代化机械化建设管理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5,(33):190-191.

[3] 陈阳,金一锋,王玉书,陈雅君.产学研结合促进园林专业人才培养[J].农业与技术,2015,(1):204-205.

[4] 王敏利.沪灞雁鸣湖花卉苗圃规划设计[J].南方农业,2014,(18):68-69.

[5] 鲁敏,等.高校生态校园植物配置概念设计――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1):9-27.

[6] 梁喜献,等.高校园林实训与校园环境景观建设相结合的探索――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3):

87-90.

[7] 贾德华.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70-72.

[8] 樊保国,李月梅,张永清,卫国.高校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林业教育,2010,(6):26-29.

[9] 刘敏,厉悦,徐洪国,等.基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园林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5

(2):197-200.

[10] 张变莉,卢伟娜,柴梦颖,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林苗圃学教学改革[J].河南农业,2015,(2):33-35.

[11] 曹秋艳.建设节约型园林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探讨――以韶关学院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95-98.

[12] 甘树生.西南民族学院校园绿化建设浅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5):222-223.

[13] 王春潮,王平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137-139.

[14] 罗耀,谢雅妮,巨军海,陈卫城.园林科普公园规划设计探讨[J].绿色科技,2015,(7):112-116.

[15] 程袁华.园林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5,(28):22-24.

第7篇:林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5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越加频繁。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作为一门以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调控机理为理论、以害虫天敌增强与利用技术为手段的应用型课程,在当今不断融入分子生物学、仿生学和昆虫化学生态学等新知识的情况下,不仅拓展了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促进了许多生物防治新技术的形成。因此,原有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与现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方法和体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

原有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的实验内容以各章节为单元开设,每个实验有其独立内容,缺乏与整个理论体系的连贯性;野外实践以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原病毒、昆虫病原真菌、寄生性天敌昆虫和捕食性天敌昆虫各大类为材料,进行林间应用和效果观测,忽视了各有益生物之间、应用生物与林间原有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调节的作用。造成了学生对单一技能掌握比较扎实,而缺乏基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害虫生物控制的综合运用能力。鉴于上述原因,依据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遵循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独立与综合、单一目标害虫防治与森林系统调控为结构的原则,本着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的循序渐进方式,建立了以鉴别与诊断、昆虫病原微生物致病机理与毒力测定为主的验证性实验;以单一目标害虫防治与有益生物综合运用的害虫生物控制为内容的应用性试验;以防治理论研究与林间综合生物防治技术相结合的毕业实践体系。

二、协调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是以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生物及其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产物控制害虫为核心内容,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为昆虫病原微生物、害虫寄生性与捕食性天敌昆虫、生物代谢产物及其合成物。由于上述有益生物及其生物代谢产物具有生命或生物活性,以侵染昆虫特定虫态与破坏某些组织、调节寄主昆虫生长与代谢等途径导致害虫死亡,与以往使用的化学农药相比具有:(1)一定的专化性和特异性;(2)昆虫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繁殖、致病和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程度受寄主抗性、虫态和密度等因素制约;(3)林间应用效果常常受到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验内容上要进行精心选择,在实验、实践组合上要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验是认识和验证所学理论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参与实验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升具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昆虫病毒是许多重要害虫的病原微生物,常常因引起昆虫大面积流行病而有效控制害虫的危害,是生产昆虫病毒杀虫剂和防治森林害虫的优良微生物。但由于昆虫病毒具有寄主专一性,往往仅对原寄主昆虫具有致病性,而对其他种类的昆虫无致病性或极低的致病性。针对以往仅用原寄主昆虫的幼虫进行病毒毒力测定的方法,改用不同科、属昆虫的幼虫进行对比测定。在实验中以分月扇舟蛾颗粒体病毒为材料,以分月扇舟蛾幼虫、舞毒蛾幼虫和落叶松毛虫幼虫为寄主昆虫分别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该病毒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致死率达96%以上,而对其他2种害虫几乎无致病性。对比分析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昆虫病毒只能防治原寄主害虫,因对其他昆虫无致病性而不能用于其防治。通过上述实验内容的选择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昆虫病毒致病机理的理解,也掌握了昆虫病毒杀虫剂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合理设计实验组合,培养学生应对实际生产的能力

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均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森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利用的各种有益生物也不列外。只有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昆虫病原微生物才能正常增殖、侵染和引起寄主害虫疾病;天敌昆虫才能正常发育和有效控制害虫。为使学生了解昆虫病原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气象因素不同,而影响到防治效果的好坏。为此,在苏芸金杆菌致病性实验中分别设计了5个不同温度梯度组合、紫外灯照射与非照射组合。实验结果表明,25℃~30℃之间和非紫外灯照射的组合对寄主昆虫的致病性最强、死亡率最高,而15℃和紫外灯照射2小时的组合死亡率最低。通过对比测定成功和失败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昆虫病原微生物杀虫剂应用时注意的问题,只有在适宜的温度区间和无强光照射的条件下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林间防治效果。

寄生性天敌昆虫是通过成虫产卵寄生和孵化的子代幼虫取食寄主的组织而消灭害虫的。因此,繁育出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的雌性成虫比例是决定防治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寄主营养、接种比例、环境温度等因素往往影响某些寄生蜂的雌雄比例。据此,在利用柞蚕卵人工繁殖松毛虫赤眼蜂的实验中设计了4个温度组合和3个不同接种比例组合,结果培养温度为25℃和母蜂与柞蚕卵比例为3:1的组合繁蜂效果最佳,其每卵出蜂数60左右,雌性比达90%以上,且成峰质量好。不同的实验设计和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繁育后得到的雌性比例和成峰质量差异显著,不仅证明了赤眼蜂雌性比受到环境因素调控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人工繁蜂的关键技术。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是一门以森林害虫生物调控为主要内容的应用型课程,其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真正具备独立从事森林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能力和提高应对实际生产防治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并非是纸上谈兵和实验室演练可以达到的,必须让学生深入到科研工作中、融入到生产防治第一线,从科研中探索规律、提升能力,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素质。为此,课程组以所在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平台,以本校拥有的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3个实验林场为实践基地,以教师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三、结束语

作为一门以应用技术为主的课程,必须本着理论融入实践、服务实践、指导实践的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目标,通过对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学实践教学内容及结构的优化,建立了以理论验证、理论与实践结合和综合运用性实验为单元的三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验证实验环节增加了不同结果对比性实验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实验环节补充了温度变化和接种比例的多重组合。通过不同实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有益生物应用的关键技术,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克铸.谈谈教学与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7).

[2]潘利华,郑志,罗水忠,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J].生物学杂志,2005,22(5):51-53.

[3]肖春玲,李晓红,尹彩萍,等.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的教改实践与思考[N].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26(1):35-36.

[4]肖仔君,陈惠音,朱定和,等.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143-145.

[5]孙连荣.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4-5.

[6]喻子牛.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98-114.

[7]王兴菊.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19(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