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名师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师:谁来回答今天讲课的题目是什么?
生:狼和鹿的故事。
师:是狼和鹿还是鹿和狼?
生:鹿和狼的故事。
师:对不对?(问其余同学)
生:(齐答)对!
师:你敢于第一个回答问题,奖励你把今天的课题写在黑板上(该生到黑板前,书写:鹿和狼的故事)。好了,大家打开书,读过这篇课文没有?
生:读过。
师:既然读过了,我得问一问,如果你没有读过这篇课文,鹿和狼你喜欢谁?
生:鹿。
师:为什么?
生:因为鹿比较可爱,在森林中比较少见。
师:鹿很少见到,很可爱,所以他喜欢鹿。你呢?
生:我喜欢鹿,因为我在童话故事里看到鹿都是美丽和善良的化身。(生鼓掌)
师:(请另一生)你说呢?
生:我喜欢狼。
师:有喜欢狼的,说理由。
生:因为狼能使森林维持生态平衡,减少鹿群对森林形成的压力。
师:你没看课文这个道理就知道了?
生:以前预习过。
师:我问的是没预习课文之前你喜欢的是什么,(请另一生)你说。
生:大多数人都喜欢鹿,我觉得狼太可怜了!所以我就喜欢狼。(笑声)
师:有意思!
生:我喜欢鹿,因为鹿很善良。
师:你来。
生:我喜欢狼,因为狼是森林中的清道夫,所以我喜欢狼,而且狼可以捕捉一些坏的动物。
师:你说狼是森林中的清道夫,你为什么把它比作清道夫?
生:因为狼会吃掉一些死去的动物,所以我把它称作清道夫。
师:这样就不会污染森林了,很好。(走上讲台)这个同学写得对吗?(指着板书)
生:(部分生答)对。
师:仔细看一看,一笔一画地看一看。(有生举手)发现问题了吗?
生:我发现他“鹿”上的两竖没有接到横上。
师:这里是可以这么写的,你发现什么问题了?
生:我发现“鹿”字下面的“比”应该是一横,他写撇了。
师:注意到了没有(师板书“鹿”字上半部)?谁知道“鹿”底下是个什么字?
生:(齐声)比!
师:“比”字,(手指同学写的“鹿”字),谁知道这个比字第一个笔画是写什么?
生:横。
师:对了!先写横,再写——
生:竖提。
师:然后呢,写撇。(把“鹿”字写完整,手指同学写的“鹿”字),他写得对吗?(把同学写的“鹿”字改正过来)这就对了,记住没有?
生:记住了!
师:你以后就不会写错了!好了,咱们还是先把课文读一下,好吗?
生:(齐声)好。
师: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听到没有?
生:听到了!
师:我这句话有几个要求?还得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回答我的问题。
生:我认为有三个要求。
师:老师这句话有三个要求。
生:一个是各自,自己管自己读,还要放开声音读,还要读一遍。
师:听清没有?
生:(齐声)听清了!
关键词:农村学校;名师教学视频;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2-0007-02
名师精品教学视频,凭着校园网络教学的推广和广泛应用,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与学的格局,有效地拉近了农村与城市教与学的差距,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极利于提高农村学校课堂的实效。
那么,怎样才能最大效应地发挥名师精品教学视频的作用呢?
一、精心钻研教材,正确取舍视频资源
(一)多看教学视频,了解设计意图
要将名师通过网络请进我们的课堂,首先要反复地观摩、研究名师教学视频,看懂视频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看懂其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及其所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看懂其所选择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看懂其学生学习中的思维和理解……总之必须准确、清楚地把握其教学细节,理解其教学方略,明白其教学原理。
(二)识记教学线索,熟悉教学环节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一般有40分钟,而一节精品教学视频虽然包含了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主要环节,却只有大约15-20分种,不能满足40分钟的课堂教学的全程需要;其余20分钟教学课时需要使用的教师现场去填充,教学任务最终要靠自己完成。而一节课是一个完整的、不间断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全面而完整地把握整个教学流程,又要熟记视频教学的设计思路、各个环节及其内容、任务,以对教学全程胸有成竹,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与之衔接、互动、落实;尤其要自然、自主、恰当、准确地控制好教学进程中视频与实际课堂的衔接及停顿,以提高课时效率,优质地用好远程教育优势资源,取得预期成效。
二、改进课堂教学,合理使用视频资源
现代优质视频教学资源,不仅凝聚了各地先进教育、教学的精华,而且做到了农村与城市的教学资源共享,使农村的孩子得到了与城里孩子接受同等教育的机会,开阔了农村师生的眼界。但有些名师教学视频与使用教师所用教材版本不一,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从教师、学生、学科、教材的具体需求和角度出发,灵活使用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又不受它的束缚。
在使用视频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五点。
(一)正确选择教学视频
正确选择教学视频内容是借鉴名师经验的前提。首先要结合教学,认真观察课堂教学中需使用的教学视频,了解、熟悉视频的教学内容,感知教育发达地区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课标”精神的效果,学习、借鉴其先进教法、学法,从而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做好准备。远程教育项目提供的教学视频资源呈现的是先进的发达地区的教学状况,与我们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实际存在差异。为此,教师要提高教学安排的自主性,就要依据自己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条件两个方面的实际状态对项目提供的教学视频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选择切合需要的内容进行合理加工,使其与自己的教学无痕地融和在一起。
(二)精细安排补充解说的内容和时间
使用名师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其教学过程进行补充解说,其难点是解说与画面的恰当配合。一方面,教师的解说必须且只能是画面的必要补充,画面上一目了然的内容,不应重复;另一方面,教师的必须与画面保持同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仔细思考每一段解说词,精细地为必要的详细解说安排画面暂停的时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设计好解说语,要准确、简洁、明了、生动、通俗、口语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解说。例如,在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因我们农村的孩子大都没去过北京,更不知道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因此,当视频中的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先回忆回忆平常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时,现场教师就应先按下暂停键,再说:“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那位同学来说说?”
(三)在恰当的视频时段进行必要提示
在名师教学视频的播放中,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和指导,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与视听的有机结合,促进概念的形成。视频的内容往往以直观、具体的声像为主,而教师的语言提示可以使学生把从视频中获得的抽象经验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如观看《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片段,当视频跳转到一组新图片的时候,教师的“注意这种民居的特色”一句提示,就能迅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提示也须选择恰当时间,一般应安排在没有解说词的部分,必要时也可采用暂停,以使学生清晰地听到教师的补充内容。但教师提示务必及时、必要,既能提示视频内容及其优势,丰富、深化教学内容;又切合本班教学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能力。
(四)以视频中的学生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学生
我们都知道,农村的孩子一般不善于回答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也不如城市孩子。视频里的大多数学生普通话标准,发言精彩,勤于思考,对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反应敏捷,他们自然是农村孩子的学习榜样。为了避免视频里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表现压抑了自己学生的表现欲望,应先暂停播放,待自己的学生充分思考、回答之后,再引导他们观摩视频里小伙伴的讨论、回答状况,鼓励他们学习视频里小伙伴的长处,提高对自己的发展信心。
(五)多种媒体资源综合使用,
为了追求最佳教学效果,运用名师教学视频的时候,应将电教媒体、传统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使用,这样可以取长补短,既能充分展现视频中名师的教学特点和魅力,又能高效发挥多种媒体的各自优势。
在名师视频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的电教、传统媒体都要安排好固定的位置,以便同时使用,诸如在黑板、麦克风、投影仪、DVD中,不能因DVD及其播放的教学视频,而忽略了其他媒体,而应使各种媒体各得其所,各显其能,取得最佳整体教学效果。
三、使用视频教学,更要注意合理板书
多媒体课件,具有书写、作图便捷、文字图形清晰、设计美观大方、图示形象逼真等优点,但不能较长时间保留,不利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与概括,特别是教学视频上的名师板书更是转眼即逝。而这恰恰是传统黑板板书的优势:能够整板显示、长时间连续保留文字、图形,能够呈现课堂知识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理清思路和概括、总结学习内容。因此,绝不能因用多媒体播放了名师教学视频,而偏废了传统板书,而要将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最大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板书务必适当,能帮助学生理清课程思路和总结学习要点即可,切勿耽误课时,影响教学。
四、媒体视频教学,也要体态语言引导
进行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教师往往会忽略体态语的表达和发挥。因为视频课多用鼠标操作视频,切换课件,教师往往多站在电脑前,手握鼠标,直视电脑,关注屏幕,表情呆板,动作单一,这必然会给学生一种机械、呆板的感觉。因此,在视频课上,教师除运用巧妙、智慧的言语引导、点拔视频教学内容之外,还应该恰到好处地使用体态语,对教学情景进行必要的补充、配合、修饰,使教学情景呈现得更加准确、丰富,使名师教学与现实课堂浑然一体。例如,教师亲切的目光、期待的眼神、真情的微笑,得体的举止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有效缩短视频内外师生的感情距离,促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五、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改进视频资源使用
期间,我一共听了陈庆宪、朱国荣等6位名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名师的课上得怎么好,而是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的课后答老师问给我的启示。我记得吴老师与她带来的两位徒弟同台竞技,朱民老师上的是《数字编码》,刘鹏老师带来的是《搭配问题》的说课,她本人教学《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课例结束后,吴老师安排了一个答老师问的活动,会场千余个座位座无虚席,老师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有些提得很尖锐,但吴老师却妙语连珠,解开了一个个疑团。
从吴老师对老师问题的回应,我觉得课堂教学没有完美,只有完善;课堂不要刻板,要灵动。下面回放几组镜头来悟解。
镜头一
吴老师从猴兄弟俩摘桃的情境图入手,创设了一个智慧人前后看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并采用辩论纠错、画图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轻松掌握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课后,一女老师直言不讳地问吴老师:“吴老师,您好,我来自南昌,听了您讲的课,我有一些困惑。您在课中采用了辩论的方法,我想问,北京是不是都像今天的现场这样30人一班,我曾经教过一个班人数多到89,怎么才能保证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首先感谢这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带来的问题,北京一个班的学生数控制在50以内,不知江西对每个班的学生数控制在多少。我向这位曾经教过89人一班的女老师致敬,你想想这么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教着这么多学生,每天还要改作业,怎么不叫人心疼。碰到这种情况,采用辩论法确实很难照顾不到全面,那就采取讲授法呗,能用讲授法教会学生学习的老师更厉害。”面对这样的问题,吴老师似乎早有准备,言外之意是只要能把学生教会,不管你用什么教法,都不过时。
针对这一问题,吴老师还指明了操作的方法,她说:“面对人数多的课堂也不是不可以用辩论法,但得有个过程让学生适应。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次开展讨论,教师应侧重关注一个小组并参与其中,这样若干次就把每个小组的组员学习情况都摸透了,对今后开展讨论式教学心中就有数了。”
吴老师这一席话让我悟出了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不可用,教学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这样就能使自己的课堂成熟起来,做到游刃有余。
镜头二
吴老师的课我是第二次听,她上课时学生不拘谨,学生敢言、善言,所以总是能生成许多意外。她上《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课所有的板书都是学生完成的,因此就有老师质疑:“吴老师,久仰您的大名,在这之前,我已从网上看过您的诸多视频教程,觉得您上课很有感染力。今天您上的这堂课让我亲眼目睹了大师的教学风采,我有个疑问,今天您上课没有板书,是不是以后上公开课和竞赛课可以不要讲究板书?”
“我没有板书,可是我的学生板书了,虽然不是很严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到了学习中,孩子们学得很快乐。板书不一定要老师写,板书也不一定要写在黑板上,能把板书写在学生的心中才是最有效的板书。”
大多时候,我们设计板书总是为了板书而板书,往往忽视了板书的学习效应。吴老师对板书的简短诠释,提醒我的不仅是如何对待板书,还让我真真切切感悟到课堂不要规范得太多,不要刻板成方,课堂是灵动的,要尽可能多让学生参与,师生融为一体了课堂才有戏,教学才有生命活力。
镜头三
刘鹏老师的《搭配问题》的说课,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她从教材入手对“两种饮料、三种点心从中选2种,有几种搭配方法?”这一知识做了课前调查,发现有93.3%的学生已经会做这一类题了,竟然有5名学生能用2×3=6列式算。开始刘老师心里很高兴,当刘老师问学生:“你用的是怎样的思考方法呢?”,学生没有回答,当继续问:“你是怎么知道用乘法算式来解答的?”学生的回答是:(1)爸爸教的。(2)课外辅导班学的。再问:“为什么这么列式?”学生都摇摇头。就是这样一个课前调研,让刘老师的说课在“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性知识”这一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凸显了有效教学就是把握数学本质加研究学生的位置。但台下来自全省各县市的千余名教师代表中有沉不住气的,主要针对的还是关于说课前的课前调研。
“吴老师,您好,我刚才听了刘鹏老师关于《搭配问题》的说课,由于经过课前调研,刘老师的说课才言之有物,有理有据,使我茅塞顿开。但是,我们这是说课,是不会提供课前调研的机会的,我想请教吴老师,怎样说好不能进行课前调研的课?”一位参加过说课竞赛的老师站起来向吴老师发问。
吴老师回复此问的原话我记不大清楚,大概意思是各个地方对于说课的要求不同,说课教师要适应不同的要求,平时教学要稳扎,要注意积累教学经验,才能预见到学生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使自己的说课具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这样的说课才能有感染力。
星期三晚上,学校安排全体教师观看名师讲高效课堂。由于就餐稍迟,四楼会议室已经座无虚席,只能站在会议室的后门外面走廊上引颈观看。
只见一位花白头发的教育专家讲的是语文教学。以前只知道语文教学是给学生教如何读书识字以及考试答题,听了专家讲语文教学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出乎意料!专家侃侃而谈语文教学要回归于生命、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游戏。“四个回归”真是一语中的啊。现在的语文教师不是教不了语文,而是没有注意语文教学的方法而已,这在我们二十一世纪推广素质教育十多年来的今天是很普遍的现象。大部分的教师还是为了成绩、看学生的分数而授课,一天到晚采取“看管”式的教学”、“填鸭”式的上课,学生唯老师是从。大部分学生依然是被动学习,甚至是逼迫中学习,没有了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创新,甚或没有时间玩。真是无法想象素质之教育到底是什么?高效课堂如何来上?深思过后才知道都是考试惹的祸。如果有一天,学生不用考试,那该有多好啊!到那时,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再谈名师讲语文教学回归于生命,一个学前班的学生还要做家庭作业,美其名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个一年级的学生除了做练习册外,还要做老师复印的试卷,这怎么可能回归于生命?他们才六七岁啊!晚上九点甚至十点还在做家庭作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不仅学生不能早睡,家长都得陪着熬夜,学生的生活可想而知了。回归于农业,学生哪还有体验到农业的机会?随着国家政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许多孩子从小就生长在城市里,对于他们来说,农村以及农业越来越陌生了。最后,语文教学回归于游戏,课堂上的游戏是越来越少了,能把知识集合于游戏的课堂简直是寥寥无几。当然,这一切与当地教育政策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只要考试制度不改革,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是空洞的。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轻松,教师上好高效课堂,务必要求教育政策进行改革,否则一切皆是空谈。多少年来的素质教育在我的印象中还是我在学生时期的模式:学生为了考个高分数,老师为了有个好成绩。不同的是现在的学生所拥有的硬件设备要比过去好多了,比如教室、桌椅、电脑之类的。语文教学如专家所讲真能达到“四个回归”,我想这样的教师即可成为名师。努力吧,只要努力,只要在进步中寻求变革,肯追求自己的梦想,我想这将与成为名师的距离就越来越近了。
本文以《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中的教学实录为素材,对李镇西老师课堂中的言语评价行为进行分类整理,分别从言语评价行为的应用频率、内容指向、评价对象、具体程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1)应用频率:笔者通过对李镇西老师17次课堂教学实录的整理发现,教师的言语评价行为(特别是表扬性言语评价)使用的频率越高,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课堂氛围就越活跃,整个课堂就是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的课堂。(2)内容指向:新课程改革以来,“三维一体”的教学评价目标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笔者对教学实录的整理发现,言语评价行为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有30%,指向学生知识的有50%,指向学生能力和感情态度的占总次数的20%。由此可见,李镇西老师教师的言语评价的目标指向还是与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多角度评价要求一致的。(3)评价对象:笔者对李镇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言语评价行为的指向对象问题进行了统计发现,教师言语评价行为指向学生个体的占50%,教师言语评价行为指向学生小组的占7%,教师言语评价行为指向全班同学的占43%。由此可见,其言语评价大多指向学生个体和全班同学,很少针对学生小组。(4)具体程度:按照言语评价的具体程度,笔者把言语评价行为分为笼统判断式评价、追问到底式评价、同步解说式评价。笼统判断式评价就是简单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对”或“不对”的权威性评价;追问到底式评价是指当学生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独到的想法,但是思维不是很深刻、理解不是很到位时,教师采取一问到底的方式;同步解说式评价是指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时条理不清楚,教师根据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予同步的恰当解说,既肯定学生的理解,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励学生。根据笔者对课堂实录的整理显示,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言语评价摘录如下:“好,出现了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哪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很好,还有吗?”、“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好,谁来帮她解答?”、“好,继续说下去”、“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虽然笼统判断的评价包含其中,但对于高中生来说,曲径通幽的追问紧随其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言文字,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如:
男生G: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已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
教师: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大笑)同学们别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之前,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孔已己最后究竟死没死?
众学生:死了。
教师:根据何在?
众学生:作者在结尾说孔已己“的确死了”。
教师:嗯,孔已己“的确死了”。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已己为什么会“的确”死去?
(学生思考)
教师:李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个思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
女生D:取决于他的遭遇。
教师:对,很好。取决于他的遭遇。
男生H: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
教师: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他的命运。那么,我们来看看课文,孔已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中?
……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大致了解到,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语评价其实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时,一句看似平常的评价语言,细细推敲,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能给人很大的启发。课堂上恰当地使用语言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力!
关键词:一师一优课;课堂实录片;拍摄规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64-04
2015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这是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惠及全国的一项公益活动项目,涉及到普教系统的小学、中学的所有教师,面广量大,意义重大。
南京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启动以来,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各区教育局、电教中心、教研室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2015年共有1.7万多名教师注册,晒出了1.5万多节课, 有102节课获得部级优课。在活动中,教师们课上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课下积极研究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方法,平时注意积累自己上课的视频资料,积极参加晒课。这些课均按照一节完整的课堂实录片(以下简称“课片”)的形式呈现。活动开展一年多来,我们已经发现并积累了一批优质的课堂实录。但是,我们也看了很多参赛老师提供的视频,从拍摄的技术层面上看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拍摄的前期准备,拍摄期间的摄像手法、拍摄后的编辑技巧等环节,都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目标不明确、声音不清楚、画面不稳定等等。
虽然很多老师对课本身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由于技术上的欠缺和认识上的不到位,造成课的质量受到了影响,应该说是很不值得的。因此,笔者在这里想结合自身从事课片拍摄10余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组织和评审活动的切身体会,跟大家一起交流课片的摄制规范。希望能够给参加这项活动的参赛教师和从事视频制作的人员带来一些启发。
一、课堂实录片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想拍好一节课片,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课片?
所谓课片也就是记录一堂课完整过程的视频。有人可能会讲,这也太简单了吧,没什么好讲的呀。其实不然。我们知道,一节合格的课片,需要能够把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清晰的交代清楚,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这在技术上首先就要让观众看得清、听得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信息传达的基础。设想一下,如果一节课片画面非常清晰,但是没有声音,还能够有效传达教学的信息吗?如果一节课声音录制很好,但是画面聚焦不实,观众看起来就会觉得非常费劲甚至根本看不懂。
所以说,看得清、听得清是摄制一节课片最基本的要求。在这基础之上,怎样才算是会拍课呢?
拍课片最核心的宗旨就是“跟着课走”。我们很多非专业人士拍课片,都是把镜头紧盯着教师,始终把教师放在画面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镜头,但这种拍法会比较容易忽视其他信息的传达,比如板书、学生、课件等等,比如教师写完板书就走到学生中去了,但实际他嘴里说的内容还是刚才的板书,这时候的画面,应该依旧是板书,我们完全可以让教师在写完板书后走出画面。同样的,教师讲到课件的时候,画面就应该是课件。所以“跟着课走”这句话,基本可以理解为“老师在讲什么,就拍什么”。经过笔者十几年的实践,也有了一些自己新的体会,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观众想看什么,就拍什么”。@句话强调的是为观众服务,强调拍摄的目的性。
二、课堂实录片拍摄的前期准备
经常会碰到一些负责视频拍摄的老师,在拍摄之前不做任何的准备工作。其实,这是拍摄课片的大忌。要想拍好一节课片,作为拍摄者,充分有效的前期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需要做到明确拍摄目的,进行有效沟通,做好技术准备。
1.明确课堂实录片的目的
明确拍摄目的是什么?是用于教师培训?赛课?教研活动的素材?还是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同的拍摄目的,就有不同的拍摄手段和表现方法,从摄像机的数量和位置、拍摄的侧重、剪辑的技巧、录音的技巧,甚至课件和板书的停留时间都不一样。所以说,拍摄课堂实录的第一步是明确拍摄的目的,只有明确了目的,你才能以执教者和观众的角度去思考,他们要表达什么,他们想看什么,从而决定思考拍摄和剪辑的方法。
一般来说,课片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示范课:主要目的是强调、展示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产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的规范等。可以通过字幕等形式强调教学环节、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让学习的教师有更大的收获。甚至可以穿插专家的点评,及时说明一些要关注的内容。
(2)参赛课:突出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中优异的一面,突出教学环节中的亮点。通常需要通过剪辑以实现尽可能完美的结果。“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课堂实录,就属于这个类别。
(3)研究课:通过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学过程和效果,达到研究和评价的目的。通常会保留一节课里成功和不成功的各种行为和教学环节等。
在明确了拍摄的目的后,作为拍摄者还需要弄清楚这节课的主体是谁?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这直接决定了画面的主体。以及到底采用何种手段进行拍摄?是需要真实的记录还是可以在后期进行二次加工,这也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拍摄。
2.进行有效沟通
有些拍摄者在拍摄之前,没有与任课教师进行很好沟通的习惯,在不知道这节课讲什么、怎么讲,出镜教师有什么想法和要求的情况下就贸然录制。可以预见这样录制出来的课片,质量一定不会高。拍摄之前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拍摄者要去了解教师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哪些地方是重难点,了解他们对拍摄的想法。此外,既然是沟通,就一定是双向的。我们在倾听老师想法和需求的同时,也要对老师提出专业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只有双方充分沟通,各自从自身的角度提出要求,才能把课拍好。
(1)询问老师的拍摄需求
询问老师这节课的内容设计、要突出的环节等,在拍摄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2)告知老师拍摄的要求
老师不属于专业演员,但是由于其需要出镜,因此还是要有一些服装、化妆等方面的规范。
例如,服装方面,根据实践经验和电视规律,可以有如下几条:建议老师穿着暖色调的服装,忌穿纯黑或纯白色衣服;服装颜色简洁,不要有条纹;服装面料不能反光;忌穿无领的衣服;若有可能,请多带一套衣服备选;拍片时眼镜易反光,最好不要戴。
再比如化妆方面,一般我们会建议中长发女教师全部将头发扎起,用发绳束之,忌用发夹(尤其是带闪光装饰的发夹)。所有教师不得佩带戒指、耳环、手镯、项链等饰品。男教师需剪短头发,刮净胡子,确保端庄有神。
教师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从电视的角度,也是有要求的。如排版应尽量“字大行稀”,页与页的切换不要使用任何特技;课件中字体建议选用黑体字,英文可用Arial字体,字色的选用不建议超过3种;字号介于32-40,字大观众容易看清;每页的内容上下左右要留有空白,不要顶天立地,左右也不能太靠边,防止课件内容在转换为电视信号时被去掉等。
此外,在录制过程中,我们也建议老师尽可能正面面对摄像机、不要挡住镜头,特别是在板书、提问学生的时候。尽量减少频繁走动、提醒学生不要挡住镜头,尤其是在小组活动或写作业的时候,提醒学生坐姿和写字姿势,请学生发言时尽量做到声音洪亮(便于拾音)等等。
3.做好技术准备
在与老师充分沟通后,拍摄者应当对需要拍摄的这节课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应当根据课的要求和特点,从专业的角度做好相关的技术准备,包括设备的选用,如是用一台摄像机还是两台摄像机?需要几个摄像人员?是否需要额外的话筒等等。这些准备工作必须在拍摄之前完成。此外,还要做好空间和时间的准备。例如如果是在学校教室拍摄,教室的光线是否满足拍摄要求?教室的隔音是否合格?选定的拍摄时间是否会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又或者是否会被课间的铃声、噪杂声干扰从而影响正常的录制等等。
可以说,充分有效的沟通,是成功拍摄一节课片的基础。
三、课堂实录片的拍摄方式
从2015年南京市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情况看,从拍摄技术的角度,绝大部分课片都采用了以下四种方式之一:单机拍摄;双机拍摄;多机位现场切换拍摄;录播系统拍摄等。
1.单机拍摄
单机拍摄通常只需要一位摄像。由于大部分课片是由老师自己解决拍摄问题,因此,成本最小、实施最便捷的单机拍摄,也就自然而然成为这次活动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拍摄方式,这是这种拍摄方式的优势所在。同时它也有很明显的劣势,就是由于机位单一,会造成无法很好的兼顾教师和学生,在后期剪辑中可能也会造成前后画面因为相同机位拍摄而无法自然衔接的问题。因为只有一台摄像机,所以单机拍摄的机位选择非常重要,要能兼顾教师、板书、投影、学生的空间位置,减少摄像机镜头摇动的幅度(摇动幅度大而频繁,会让观众头晕)。在用摄像机随机话筒拾音时,还要注意离教师近一些。在教室一边是窗户,另一边是墙时,尽量靠近窗户,这样处于顺光拍摄,师生的脸不会“黑”。
2.双机拍摄
有些课片,安排了前后两台机器拍摄。在原有一台机器拍摄教师活动的同时,增加一台用于专门拍摄学生活动。@种方式较原有的单机拍摄,可以更好地兼顾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更加准确地反映教学的真实过程。但是由于是两台机器进行拍摄,画面素材增加一倍,后期的剪辑工作量大幅增加,需要找到相同的时间点,并对齐,对制作人员的剪辑能力有一定要求。
3.多机位现场切换拍摄
我们还看到,本次活动中还有少数一些课片,采用的是类似专业EFP现场制作的模式,包括使用两台以上的摄像机,一台以上的视频信号(图像)切换台,以及调音台等组成完整的拍摄录制系统。采取这种模式录制的课片,音画质优良、画面切换自然流畅,且一般不需要后期再花费太多的时间,制作效率高。当然,这种模式成本较高,对设备和人员的专业要求也较高,通常只有电视台、电教馆和部分专业视频公司才具备这种拍摄能力。
4.录播系统拍摄
此外,还有一些课片是在学校的录播教室里拍摄完成的。近年来,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许多学校新建了录播教室,为教师们录制课片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方便。录播教室的环境和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画面和声音的质量,且这种模式通常只需一个人甚至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录制,因此在有录播教室的学校中,也经常被采用。不过由于纯粹的自动录播系统暂时还无法做到像人工一样智能,所以无法完全应付各种突发的场景变化,有时会发生画面切换延时、不到位、构图不准等一系列问题,会影响整节课的展示效果。如果想通过这套系统进行高质量的拍摄,可以采用人工切换的方式,即取消自动切换,改为手动切换,由摄制人员手动进行镜头的切换。目前大多数自动录播系统都具备该项功能。
四、课堂实录片典型场景的拍摄规范
任何与拍摄有关的规范,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拍摄基本功为前提。如作为一位摄像,需要了解摄像机的性能,需要知道机位、景别、光线、构图等基本概念,需要能够运用“推、拉、摇、移”等基本拍摄手法等。基本功的训练,需要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靠自身勤加练习。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多赘述。这里仅就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若干典型场景,提出摄制的经验与建议。
1.如何拍好小组学习课片
在一些小组学习的课中,教师通常让4-6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全班有若干个小组。想要反映出全部小组的学习过程,看清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太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应当集中精力,用摄像机“盯”住2-3组学生,交替拍摄。同时,也需要给教师一些镜头,表现教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的。
那么,如何确定“盯”哪几个小组呢?这其实就要求拍摄者在拍摄前与老师做好沟通,清楚地知道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拍摄的主要对象。同时也要求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以便准确迅速地捕捉到有价值的镜头。
此外,在拍摄小组学习的时候,声音的拾取是一个难点。每个小组都在同一时间进行讨论,如何突出想要的声音?笔者建议:画面上出现某个小组的时候,让一位录音师用横竿将话筒举到那个组的上方,在不进入画面的情况下尽量靠近学生,与此同时调音师只保留这一路声音,把其它声音都消除,这样就能确保观众听得很清楚。当然,这种方法对于人员和设备配置都有一定的要求。
2.如何拍好数字化学习课片
现在有不少老师选择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由于平板屏幕小,学生有时候还是手持操作,普通观众无法看清学生平板上的内容,给这种数字化学习的课片拍摄带来了一些挑战。那么,怎样才能拍摄好此类课片?
(1)直接拍摄。与小组学习类似,用摄像机直接拍摄平板屏幕。这种方法对摄像师要求更高,需要其能够尽可能拍摄特写画面,清楚的拍摄出屏幕上的内容;此外对现场导播要求也较高,学生手持平板操作的画面有时稍纵即逝,需要其及时切换。
(2)事先与老师沟通。请老师及时将符合要求的平板信号通过教室的广播软件切换到教师电脑,然后通过采集卡等手段采集教师电脑信号,就可以获得画面质量较高的全屏信号。
(3)事后补拍。某些时候,可能没有办法录制到课上即时的平板画面,不得已只能在课后进行补拍。这种方法不建议常用,一是会造成后期工作量的增加,二是有时某些画面是生成性的,等到课后再拍已经不是原来的状态,也会造成工作量的增加。
五、课堂实录片声音的拾取规范
课片声音的录制,对于一节课片来说,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画面。课片的声音录制,主要包括教师声音录制和学生声音录制两方面。
1.教师声音的录制
最好的办法是让老师佩戴无线话筒。把无线话筒的发射端戴在老师身上,把无线话筒的接收端装在摄像机上。这样,老师的声音就能清楚的记录下来。无线话筒尤其适用于拍摄体育课,教师无需再为话筒的线缆所约束。如果因为条件限制没有或者无法使用无线话筒,可以使用有线话筒。这样就需要注意话筒的线缆,不要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教学,且由于有线话筒不方便随身佩戴,因此教师要注意不要离有线话筒摆放的位置过远而造成拾音不清。如果无线、有线话筒都不具备,只有摄像机上的随机话筒时,通常录制的声音质量不会太高。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当首先选择隔音环境更好的场地进行录制,此外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提高音量,有意识的面向摄像机、靠近摄像机,以使声音更加清晰。
2.学生声音的录制
在拍摄过程中,理想的方式是为学生配备若干手持无线话筒。当有学生发言的时候,可由老师交到学生手里或者由学生自行传递,学生通过无线话筒发言。
如果没有无线话筒,而老师佩戴了无线话筒,可以请老师走近学生,用老师身上的无线话筒拾音。有时候,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没有任何话筒。在这种情况下,拍摄人员应该事先跟老师做好沟通,请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简要重复学生的重点词句。观众可以通过老师的重复获得学生回答的信息,有助于观众准确的理解这节课。
潘小明老师在执教《重叠问题》时,首先由问题引入,让学生自己进入学习,出现错误时,老师积极启用学生“那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寻找错误的地方,并追问出错的学生“说说自己怎么错了”。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徐斌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倒
推》的课堂精髓:“解决问题中见功底,教学无痕”。徐老师执教的示范课,过渡自然,在实际生活“路线图”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掌握了倒推的意义,体现了徐老师“教育无痕”的教学思想。刘永宽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示范课体现了“学生审题不认真,要在课堂上纠正”。学生课堂上出现问题不要紧,要给学生暴露问题的机会,这样才会在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互动中为学生找到错的原因,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给学生反思、纠正的机会。
经过深思,结合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对比分析,寻找我们与先进教育省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三维目标的认识还不到位
新课程改革虽然已过去了十个年头,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其间,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绞尽脑汁:有的是老师尽量地少讲,学生自由学习;有的是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有的是重过程,轻结论;还有为了学生的“情感”而“情感”,将三维目标相互割裂,互为一体。潘小明老师就明确指出:“三维目标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问题出发,给学生思维的方向和动力,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下或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引导下,经历学习的过程,总结学习的方法,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增强数学学习的能力,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实现自己学习进步的价值。”
纵观三位老师的课堂,他们都是由一个个富含数学因子的生活情景入手,将学生很快引入数学学习活动,在课堂学习中注重课堂生成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有充分的发言权,在和谐融洽的课堂上进行着师生、生生智慧的碰撞,一个个数学结论在互动激发中自然生成,而且每一个数学结论都揭示了数学的本质。
再看我们的数学课堂,为了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做到有效,过于注重形式;为了情景而情景,情景缺少数学味;为了得出结论,老师将结论脱口而出,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与数学结论的归纳与提升。
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急于求成
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个教师,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就能做到的,它需要一个团体,需要全学校老师,长期不懈的坚持努力,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氛围或教学文化,这样才可能完成“课堂高效率,学习高质量”的目标。
定义、概念与结论,学生记忆不扎实;知识形成过程,学生模糊不清。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还是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生成为主?知识的结论是学生自主得出为主?还是老师总结为主?老师心中早有答案。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印象、理解程度和效果就会不同。这些问题在三位专家的课堂上被轻松自然地解决:他们由问题引入,
让学生尽快进入数学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在交流中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的获取过程。错误的出现,并不可怕,关键的是看错误出现在什么时候,如何去处理。学生一次次思维的创新都是教师适时正确引导的结果,而不是教师的给予,给予的东西绝对不能成为能力。而且,每位教师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这样的培养我们做到了吗?
面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印发实施,面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自身素质,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转化。
一、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首先,数学课堂就是数学活动,数学学习要有浓厚的数学味,体现数学本质。因而我们要领会新课程理念的精神,扎实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钻研教材,领会本质
现在的教材,从丰富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元素。而没有现成的定义、概念、公式,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活动材料,引导学生互动激发,自主建构知识。因而,教师要研读教材,不但要看到教材中显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领会教材背后隐藏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从而在数学课堂上引导概括,直至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数学模型,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通力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的习惯受益终生,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在学习上会事半功倍。全体教师都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扎实上好每一节课,实现每一堂课的高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反思的习惯、复习的习惯、总结的习惯等。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自然而然地衔接起来,不至于某个时期衔接不上。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一个地方出现问题,许许多多地方就会失去联系,造成知识断层。
关键词 “荣誉后”教师 课堂智慧 立体重构
利用主持特级教师工作室跨区带徒的契机,笔者对多所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少取得“高级教师”职称或获得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一线教师(简称“荣誉后”教师),其专业成长往往处于停滞甚至相对后退现象,其突出的表征是,他们的课堂似乎少了年轻教师的活力,而又明显缺乏卓越教师的丰富智慧和特色追求。
不可否认,相对于新人职的教师,在多年日常教学以及参评、参赛过程中,“荣誉后”教师一般都熟练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但是,即使是被广泛认可的课堂,还需要更多智慧的支持。常有这样的情况,观一些“荣誉后”教师的课,总觉得比不上其几年前的课,且受应试压力和自身懈怠等因素的影响,其课堂格局越来越“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智慧,是“荣誉后”教师走出课堂教学瓶颈、突破成长高原的关键。
笼统地说,课堂智慧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积极而健康的教育情感,渊博而有效的知识验体系,敏捷而缜密的思维决策,娴熟而巧妙的课堂行动机智。这是教师职业信仰、学识素养、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立体地看,课堂智慧包含三个维度。从具体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不同模块或不同专题、不同内容侧重的教学智慧;从课堂教学进程的维度看,课堂智慧包括教材解读的智慧、学情把握的智慧、教学设计的智慧、教学生成的智慧、课堂评价的智慧、教学反思的智慧、后续优化的智慧;从课堂策略运用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合理组织学习的智慧、适度讲解分析的智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智慧、方法指导与方向引领的智慧、助力与生成点化的智慧,等等。
一般而言,一线教师的课堂智慧是在学习中感悟、实践中生成、研究中明晰、反思中发展的。基于名师工作室成员合作、聚焦课堂智慧立体重构的研修,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自我课堂研究,促悟成智
正如学生的课堂学习,须有课前的基础与预习、须有课后的作业跟进一样,名师工作室的合作研修,集中的时间与机会是有限的,而有限的集中研修活动,须有成员自我研究的基础与准备,而集中研修的最终目的也是指向成员独立自主的后续跟进。因此,合作研修的第一步是引领成员对自己的课堂作必要的研究,这是方便经济的起点,一定程度上也是终极之目的。
1.撰写“课前解读录”
孙绍振先生在其《名作细读》序言中说到:“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向名师行进中的教师,必须要拥有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
工作室研修以笔者发表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上的几十篇文本解读文章为例,进行归类研读,把握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每次活动之前,围绕确定的课堂展示或说课交流之具体篇目,各个成员写好自己的文本解读文章。
2.撰写“课堂推演录”
与一般的教学备课或教学设计不同,“课堂推演录”,主要是通过了解或揣摩学生状况,聚焦重点问题或学生可能困惑的问题,虚拟课堂进程、师生对话和活动状况,并在不同预想中调整,筛选最佳方案,使备课、设计更具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实现对学情的充分把握;二是揣摩课堂的可能走向,实现进程的简化与优化。很多情况下,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3.撰写“课堂回忆录”
一学期至少打造一两堂“拿得出”的课,并录制成像,然后反复观看与揣摩,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两个动作。一是尝试把录像课转换成文字实录。在转换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慢”下来细细思量,包括师生对话中的“嗯”“呀”之类多余的言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清晰全面地走近自己的课堂,把握自己的得失。二是在课堂实录基础上进行反思自评,每次可以抓住一、二个点展开,总结成败,提高技能。
二、名家课堂研习,转识成智
听课、观课,是教师向他人学习借鉴、提高教学能力的基本方法;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名家名课进行研习,则可以在提升自己对课堂及其规律有更高更深认知的同时,成就自己的课堂智慧。
1.实录名家课堂奠基
这里的实录,主要是指把名师名课录像转换成文字记录,这样可以还原名师课堂,回到课堂现场,并深入名师课堂所呈现的智慧内核。这种研修,不受听课时间与机会的限制,是学习揣摩课堂智慧的重要方法。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也足可以让高中语文教师“居高临下”地看,看得更清楚,特别是观察到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自然与真实。
2.研读专家评析引路
一般教研活动的评课,大都只是应景性的言说,少有深入的探析,很难触及课堂的智慧与不足。研习名师的课堂,也可以借助名家的评析来增强对课堂智慧的感悟与借鉴。笔者主持的工作室在课堂智慧研修中,选择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和《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进行研读和研修。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摒弃一般听课、评课中偏重教学技法和课堂枝节的现象,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观课评教,其“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对课堂的研习提供了方向和方法。从评课,反观教材解读、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现场生成和课后反思调整,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综合智慧。《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则更多地在还原课堂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作翔实的解释与评析、建议,接地气而更易找到揣摩与借鉴的抓手。
三、工作室集中研磨,聚慧成智
1.“一点多研”,聚焦核心能力重点突破
“一点多研”,就是确定课堂智慧的核心要素为研修点,然后聚焦于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重锤敲打式的突破性研修,进而点点相连,形成综合素养。
比如,教师自身基于教学的文本细读与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设计,是阅读课堂的核心智慧。工作室聚焦于这一研修主题,以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为对象,展开了合作研修。
(1)任务前置与知识补给
每位成员抛开现成参考资料而自行“裸读”《品质》,简要列出自己的解读成果。同时,结合对此文的细读,自学钱理群的《名作重读》、孙绍振的《文本细读》、莫提默・J・艾德勒的《怎样阅读一本书》、王先霈的《文本细读讲演录》,把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策略。
(2)主题讲座与切近示范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笔者作《文本细读的智慧》之讲座,结合自己发表于《名作欣赏》《语文学习》等刊物的《缘何让人怦然心动?》《聚焦“傻”问题,凸显“真”阅读――伯尔(在桥边>的一种读法》等文本细读文章,从八个方面阐述文本细读的主要方法。
(3)课堂教学与说课呈现
由杨伟民老师和胡育强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呈现,具体地展示自身对《品质》的细读成果;由汤见光和李晓敏两位老师用说课的方式,阐述自己基于细读的教学设计。然后,每位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细读思考。最后主持人与大家一起梳理细读《品质》的主要收获。
(4)后续跟进与成果固化
集中活动之后,各成员进行后续研修跟进,在进一步把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有效吸纳同伴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研读,并把自己的研修成果撰写为论文。工作室15位核心成员撰写的相关论文有20多篇,其中数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2.“定点抛锚”。提升辩证施教的能力和智慧
教师对各种课例或主张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在广泛借鉴中有主见,这是走向专业成熟必不可少的素养。
就语文学科而言,对类似“长文短教”“短文长教”“浅文深教”“深文浅教”“少教多学”“学为中心”等理念,真正具有智慧的课堂,要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辩证思考而不作简单化的教学处理。
(1)“长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祝福》的教学,离开文本对主题作抽象化讲解的较多,偏于诸如用“断案”的方式探究“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之类的形式求异不少,简单地对此文进行走马观花式“长文短教”的更多。在集中研修活动中,成员金中老师的展示课从“深文”如何教的视角,尝试对《祝福》的“深难处”进行有效突破;笔者的展示课则基于自己“‘长文短教’批判”的理念,引领学生在“长文”里“慢慢走,欣赏啊”。在专题研讨中,笔者提出了“适度‘长教’:从任务取向到学生视角”“适当‘复读’:从巧妙追求到实然引领”“尝试‘多学’:从简单辩证到多维探究”的“长文”教学策略。
(2)“浅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在不少师生眼里,《像山那样思考》的主旨是显豁的,写法似乎也无特别之处。其实,引领学生在“一望而知”处见“技巧”,引领学生在“不解处”见用心,引领学生在“没有感觉处”处见匠心,方可为学生的阅读素养真正奠基。
(3)“深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对于《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有一定难度且不在学业水平考试篇目之列的“深文”,不少教师往往不加思考地进行“浅化”处理。其实,从“深文”的内在特质看,较一般文章具有更丰富的探究资源,如果引领学生在“深文”中停留充裕的时间,可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探究惯的养成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深文”教学更需教师的课堂智慧。
对于这些有特征性的文本教学,以往都有一些看似辩证的理念,对这些理念进行深入的思辨,以探索的姿态进行新的实践,则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课堂智慧。
3.“道”“器”并举,实现“微技能”分享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堂“微技能”。这些技能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与不同层面之中,包括学情调查与分析的技能、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技能、课堂导人与课堂提问的技能、课堂讲解技能、学生偏误纠正技能等。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教学,还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差异和特性。工作室合作研修,可以在理念共享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个人教学“微技能”的筛选、提炼、甄别、完善、交流与共享、融入。
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体悟诗化语言,可以使用一些微技能。教学《春酒》,一般教师都会关注“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但是,大部分教师对此进行“概括”,概括“我”的心理,概括“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学生与诗化语言的品味失之交臂。其实,在这个片断中,“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似乎是一种“常态”,而“有一次”是一个“特写”。先试着还原当时的情形,将常态“泡开”:“我端着,走来走去;我闻着,走东走西;我赏着,走进走出……”这样,似乎多了一份从容,自得,甚至是炫耀。而原文的“端着、闻着”中间只是一个顿号,表示两个动作的紧密,联系前面的“一点点”,可能更能表达出“我”的急切与珍惜心理。但不管是“从容,自得,甚至是炫耀”还是“急切与珍惜”,都可看作作者在回想这个片断时感觉自己当时的“可笑”,我们分明感觉作者就坐在我们面前,娓娓而谈,说到这里,她可能噗嗤一笑,在这种“一笑”中获得一种快乐与满足。
名师的博大精深,高招妙举令人拍案叫绝;名师的挥洒自如,出神入化让人心驰神往。为进一步提升新课程课堂实效,展示交流新课程教学艺术,我们特在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美丽的海上花园厦门举办“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一、活动内容:
(一)4位全国最为顶尖的著名特级教师闪亮登场,各上2节示范课,各围绕示范课开1堂精彩学术讲座。(示范课共8节,学术讲座4场。按姓氏笔画为序)。
1 于永正:四年级作文示范课2节;讲座:作文教学新实践。
2 支玉恒:六年级阅读示范课2节;讲座:语文课改新思考。
3 王崧舟:高年级阅读示范课2节;讲座:诗意语文新境界。
4 孙双金:五年级诗歌示范课2节;讲座:情智语文新探索。
(二)优秀青年新锐上研讨课2节,由名师作专题点评。
1 何捷: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知名作文教学专家,五年级游戏作文创新课1节。
2 吕云萍:厦门英才学校小学部校长,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中低年级阅读教学探究课1节。
二、活动时间:2008年11月28~30日。28日全天报到。
三、报到地点:福建省厦门市(具体地点待收到回执后再具体通知)。
四、与会对象:小学语文教师、校长、教研员。
五、活动报名:
1 以报名回执为准,额满为止,最终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31日。
2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市坑内路23号,邮编361003)412室邵巧治老师。电话:0592-2665094(办),邵老师:0592-8934092,肖老师:0592-8634613。
六、活动费用:
1 收取会务资料费每人250元(含29、30日两个中餐);
2 住宿费每人每天约65元、80元、110元。与会代表食宿、交通等旅差费用回原单位报销(与会代表交通等安全事项自己注意,自己负责)。
厦门市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
二八年九月五日
附:“相约名师,聚集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回执(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