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

资金集中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金集中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金集中管理论文

第1篇: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

资金是企业运营的血液,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时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管理是直接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和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当前只有根据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资金集中管理方式,才能发挥财务集约化模式的真正内涵和优势。资金集中管理还要依托于一些经济学理论,如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一、财务集约化模式中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势

(一)财务集约化模式中资金集中管理使资金规模效益达到最优化

企业项目的开展取决于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同时企业财务管理取决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和能力。当前企业财务集约化模式中资金集中管理主要是依托于银行管理,实现企业资金的回笼控制,实现项目管理、内部控制管理、投融资计划的资金同一进出,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行,也使得企业资金能够形成规模化,产生规模效益,最终协调资金规模形成创造最优化的效益收入。同时财务管理下的资金集中化管理使企业能够形成定期的银行账户查询,实现资金流通的电子化远程操控管理,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的坏账和假账。

(二)财务集约化模式中资金集中管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资金成本

由于当前企业的资金支出主要由项目资金和内部资金构成,相应地要求企业资金归集也实现项目资金归集和内部管理资金归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明确的资金归集方式能够实现每笔资金流通去向的清晰性,从而保证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同时对于项目资金所产生的收益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企业各个项目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减少企业对没有收益的项目进行资金投入,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提高资金集中管理的积极作用[1]。

二、财务集约化模式中资金集中管理的困难

(一)财务集约化模式中资金集中管理信息技术支持不足

当前企业的财务集约化模式主要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对于各项企业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但影响资金集中管理的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相关数据收集难度较大。另外企业财务集约化全面、系统的信息平台主要就是依靠信息数据构建起来。信息技术的不足容易导致资金集中管理中较难实现资金的统一调度、拨备,同时影响数据产生和传输,影响资金管理的集中性特点[2]。

(二)财务集约化模式中资金集中管理的管理体制落后

财务集约化模式并不是企业经营先天拥有的管理体制,而是在后天经济环境发展中不断优化创新得来的。因而当前企业财务集约化模式中关于资金管理的相关体制制度延续了历史有关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具有落后性,如资金预算管理采用的是传统的预算方式,而资金预算的规划和设计的项目具有繁复性特点,项目管理需求和内部管理的资金预算往往交互叠加,导致资金预算结果混乱,实际操作效果较差。

(三)财务集约化模式中资金集中管理资金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危机所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资金集中管理会增强资金风险应对能力,但同时由于资金集中,规模较大,系统风险会较为集中。同时,资金信息安全也是影响资金风险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当前主要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中缺少对资金信息安全和资金系统安全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机制,未能有效的应对资金和信息安全的挑战 [3]。

三、财务集约化模式中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化措施

针对于上述提到的关于财务集约化模式中资金集中管理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措施[4]:

(一)持续提高企业财务信息技术水平

加强企业财务信息技术水平,不仅仅要求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创新使用,还要求对企业整体的信息技术的协调统一,实现各个相关信息的衔接和共享。同时要求在信息技术水平的支持下优化创新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企业各个环节资金财务信息的统一对接,加强企业对资金管理的及时把握。

(二)创新优化资金预算体制

资金预算涉及到企业项目资金、内部管理资金等建设运营资金,是企业财务集约化模式中和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明确各个项目各个生产、投资环节的资金预算指标,提高资金预算的条理性;或要求资金预算具有完整的组织结构特点,能够采取合理的预算程序和预算方式,加强不同项目之间资金预算的协同管理,最终建立资金预算评价体系,提高企业资金预算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三)完善资金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是企业经营发展中必不可避的现象,关键在于采取合理方式予以应对。建立完善资金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对资金风险的预警能力,通过企业资金发展规律,建立一个资金风险管理体制,有效构建指标因子,赋予指标权重,通过指标变化进行资金风险识别,合理评价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另外要实现资金风险管理体系和信息技术平台的有机结合,实现电子信息化的风险管控,通过资金数据的动态变化,进行资金风险的事中控制。

第2篇: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质量,内涵建设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实验教学的条件及其利用、实验教学水平、实验室开放及其效果等各方面都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内因是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外因是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环境和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对内因和外因都有着促进作用,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我院注重内涵建设,在各方面努力提升学校实力,实验中心作为学校的实验教学管理部门,同样加快了建设步伐。可以说,近五年是我院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取得成绩最多,投入最大最集中,见效最快的五年,为学院的升本工作做出了贡献,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作出了贡献。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我们本着“厚德求是,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升本工作为契机,积极加强内涵建设,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

(一)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对于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培养则取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实验教学环节在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从思想上提高对实验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教育管理论文,树立实验育人观念,努力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我院领导高瞻远瞩,看到像我们这样的应用型学院要想生存下去并具有旺盛生命力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是实验教学提升的前提条件。学校发动教师、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文件,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按照优质本科院校指标要求,分阶段落实各项实验室建设任务,逐年扩大实验用房,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增加仪器设备,使实验室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全校形成人人为实验室建设添砖加瓦的良好氛围,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满足教学需要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作保障建设实验室资金保证是关键。实验中心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资金,增添了大量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利用率是证明实验室建设是否具有可用性的重要指标,在2009-2010年第一学期,我校共完成学生实验教学数近50万人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师生普遍反映良好论文提纲格式。在实验室建设中,学校始终把实验室的建设作为本科教学条件建设的重点,加大建设力度,满足教学需要,促进实验室整体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2006-2010年共投入了3000万元资金。经过五年建设,现有实验综合楼一座,使用面积近3万平方米,基础实验室14个,专业基础实验室10个,金融类特色实验室6个,全部按照实际应用环境建设使用,这30个实验室2300个计算机终端可以同时为教学服务,起到规模效益作用;教学软件20个,其中会计软件、数学建模、国际贸易等目前较先进的教学软件得到了充分利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实验室建设效益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验室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共享程度低。不少高校分为多个校区办学,教学资源紧张,存在重复建设,使用单一的情况。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影响了实验室建设效益的整体发挥。在实验室建设中,应树立“水平、效益”理念,突出以大开间、平台式、功能化的形式,改变以往实验室小且分散建设的旧模式。2006年我校将分布各系的实验室集中管理,成立实验中心,统一调配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软硬件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对相关的实验器材统一管理,大大改善了原有的机器利用率的弊端。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节省投资成本,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我校从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按照“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教育管理论文,注意按功能设置实验室,取得了良好成绩。五年的实践证明,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利大于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使用,有问题可以内部协调解决,保证了教学顺利进行,同时,教学专业人员可以集中精力搞教学科研,日常繁杂事务将由实验中心协调处理,保证系部领导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实验中心按照系里的要求建设、管理、维护实验室,搞好综和服务;各系充分利用,不断提高使用要求,促进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科学与规范的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转变观念,重视实验队伍建设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核心是实验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实验队伍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首先要转变观念,确立实验队伍是高校人才队伍中重要方面军的思想,解决好实验队伍建设中人才缺乏和人才浪费并存的现象。实验教学人员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其次应当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通,由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活动,注意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学术水平,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我校通过实行“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及“按需设岗,按岗定薪”的制度,积极稳妥的引进人才,加强了实验队伍建设。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要求实验人员树立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积极做好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组织实验室相关人员到其他高校学习考察,同时鼓励实验人员在职继续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实验技能和管理水平。实验人员的职称、待遇及发展潜力是这支队伍得以发展的重要方面,对此,学校高度重视,形成了相对稳定、技术水平较高、服务意识较强的实验队伍,有效促进实验室的管理与应用。

二、改革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一)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要“注意内容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要建立由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项目、教学方法到考核方式等内容组成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形成一种系统传授与创新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新局面。

我校实验中心针对基础层搭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对校内所有学生进行基础实验能力的训练。针对学科大类及专业基础层设立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培训,对其相关专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培养。学校根据培养方案中的实验教学计划要求,在精简理论课学时的同时,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积极推进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如会计电算化课程,从第一节课即在实验室充分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教学,使学生毕业就可以立即上岗作业,取得了良好效果论文提纲格式。

(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重视实验教学研究

随着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已从过去把实验当作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过渡到了把实验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财经类院校,我校采取的做法是:1、广泛开展了“五能三好”技能训练活动,学生五笔字型打字能力、小键盘输入能力、微机应用能力、点钞能力等适应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有了较大提高。每年的4、5月份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节举办期间教育管理论文,各实验室除保证正常教学外,业余时间全部被学生利用进行五项技能的培训、竞赛等活动。2、建立各专业的特色实验室。如:证券模拟实验室、金融会计实验室、营销技能实验室、营销沙盘实验室、数字银行实验室、国际信贷等等。各实验室充分模拟各专业真实情况,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优良环境,锻炼专业技能,为毕业上岗尽快进入角色打下坚实基础。3、更新实验手段,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预习或仿真实验,提高实验课效率;

(三) 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实验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最好场所。为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对专业基础主干课程的实验计划进行了调整,单独设置实验课。增加专业课中实验的比重,开设专业的综合实验课。由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实验。通过此举,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机会明显得到增加,在近几年全国及省里举行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06年世华财讯全国投资证券竞赛二等奖,2007年第一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技能大赛(高职高专组)省级团体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007年第一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技能比赛一等奖、优胜奖,2008年第二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与创业大赛一等奖、特别奖,2010年第二届“中华会计网校杯”全国财会实务大赛东北区域决赛团体第三名,2007年第三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总决赛一等奖,2008年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季军,2010年全国商科院校市场调查分析技能大赛参赛三等奖,2010年第六届“用友杯”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国家级优胜奖,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9人,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12人。

(四)校企联合,资源共享

学校提供实验设备,企业提供研发人员和资金,学校教师参与研发,研究开发企业管理软件及教学管理软件。

三、结束语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革,只有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实现真正的创新,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才会有所提高,才能逐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潘泰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下的实验室管理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

[2]蔡国民.推进实验室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J]. 科技信息,2009.(4)。

[3]蔡炽,蔡炳新等.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全面提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水平[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2)。

[4]张文桂.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3)。

第3篇: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

一、企业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位置

国内外专家对企业文化所涵盖的内容与范围,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与表述,而较有共识的是:企业文化应包括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这就清晰地确认企业文化并不是作为精神、意识的虚无形态而独立存在,而是可以渗透在企业的运行过程、经营过程、管理过程以至产生物质成果过程当中。其中制度文化与企业的主体经营理念关系非常密切,在企业文化中占据非常大的分量,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抓住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这个重点。只有实现文化与管理的紧密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才能走出只做表面文章、空提概念口号、满足表层“效果”的误区,而扎根于企业管理的沃土之中,突显其生命力。

经营一个企业,一是靠人才,一是靠管理,管理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套的完善的管理体制、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理念。如果说,企业的体制、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体手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提炼先进的管理理念,培育良好的管理行为,就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必须“结缘”,才能使企业在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中实现持续发展。

二、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关系

企业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法治手段”,企业管理的运行是以企业的一系列制度、规则、章程的有效执行来维持的,具有显性、刚性的形态特点,员工一旦进入企业,就必须认真执行维护企业正常运行的管理制度,没有可执行,可不执行的选择。而企业文化是企业倡导的“道德规范”,企业文化的确立是以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的培养和有效践行来实现的,具有隐性、柔性的形态特点,员工在企业中有认同或不认同,或逐步认同、或认同另一种理念的选择。企业的经营决策者要善于提炼、倡导、培育有本企业特色、对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有激励、导向、促进作用的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与管理制度深度融合,并让员工感受到这种融合,对形成严谨而和谐的管理氛围、严密而高效的管理效果,推动企业发展、使员工受惠所带来的好处,从而在严格中感觉宽松,在压力中感觉自如,再鞭策中感觉激励,使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产生剂、粘合剂、催化剂的作用,使员工既有制度化的规范,又有价值观的导向,显性与隐性相融,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实现“刚柔并举”。这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追求的一种目标,企业文化建设也因此发挥了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载体的作用。

公司在两年的企业文化建设中,紧紧抓住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为企业管理提炼出管理理念,让员工所认知、认同、接受,员工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从“要我执行”变为“我要执行”,从“刻板执行”变为“创新执行”,实现了公司管理的高效、优质运行,公司管理水平也由此提高。

三、企业管理导入企业文化的运行方式

企业管理由整体管理和分项管理组成,分项管理是整体管理的基础,整体管理是分项管理的统领。企业管理导入企业文化分为整体导入和分项导入。

关于整体导入。*年初,在公司的年度行政工作报告中,把“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公司的首要任务,提出了“诚信、和谐、关注业主、关心员工”的经营管理理念,强调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让全体员工达成理念的共识和价值观的认同,最终融合为全体员工的默契、习惯和氛围,从而使企业内部环境更加和谐,管理更加顺畅,内耗大大减少,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企业文化理念的培养和形成,为公司同时进行的业务流程再造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理念支撑。公司把主体理念导入公司整体管理模式的调整和优化(即业务流程再造)当中,企业文化成了业务流程再造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流程再造以前瞻性的眼光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一定程度的超前设计,这本身就是提出了一种文化,新理念的要求;也就是说,没有新文化、新理念的支持,流程再造就会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碍,而公司的每一流程又反映了企业文化的特征,深受企业文化的影响,理顺了公司的管理流程,就是完善了公司的制度文化。

关于分项导入。更好地诠释“诚信、和谐、关注业主、关心员工”:对市场,诚实守信是我们的第一承诺;对企业,和谐协调是我们追求的环境氛围;在市场,顾客是我们第一关注的焦点;在企业,员工是我们第一关心的对象。把这个主体理念贯穿于公司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在这一经营管理理念的引导下,按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管理、品牌管理以及对业主的回访服务等分解出具体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为公司各项业务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导向作用。

工作理念作为管理思想境界,具有引领作用和目标性的特点;工作模式作为管理行为习惯,是优化了的流程和手段。前者引导后者,后者实现前者。对每项管理提出工作理念与工作模式,有利于引导员工培育、形成并规范有本业务管理系统特点的精神动力指引与工作行为准则,激发员工提高本业务系统的管理层次,打造管理工作品牌。

在项目管理上,导入了“用精品回报业主,靠诚信链接市场;用管理提高效益,靠团队实现目标”的项目管理理念。引导员工认识项目管理是公司一切工作的核心,是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离不开建设优秀的项目文化,以优秀的项目文化激励员工为实现项目和公司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在局提出推进“三大文化”(项目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建设后,公司对“三项文化”建设的目标、措施、任务作了系统的分解,使项目部及员工知道“三项文化”是什么、有什么、做什么,切实将局提出的项目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融入到项目管理、安全管理和廉政建设中。

四、企业管理导入企业文化的具体成果

在业务流程再造中,公司按业务分类和参照国际工程公司部门设置模式调整组织机构,为公司按照现代施工企业的特性和适应市场运作的需要建立管理体系,提供了保证。同时,公司编制出版一系列的业务管理程序,把公司的各项业务纳入程序管理,使公司的经济活动按规则运行,并以此推动资源高效整合,显性、刚性形态的企业管理体制、管理规范初步形成。公司按照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的工作思路,将隐性、柔性的形态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培育起来,促进了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的形成,营造出和谐、顺畅、高效的管理行为、管理习惯和管理氛围,使业务流程再造“如虎添翼”,使管理流程的执行“事半功倍”。企业管理导入企业文化催生了公司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的生成又推进了公司的现代管理。

在确定了各项业务管理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模式后,各业务管理系统提高了自身的工作标准,明确了自身的工作目标,并按局“争港工第一,创建筑一流”和公司“建设水工工程施工一流企业”的发展目标的要求,提出本业务管理系统争创同行一流管理水平。如: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人才优势充分发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实现项目成本过程可控,提高了盈利水平;材料、分包集中采购,确保了预期效益;资金集中管理,极大改善了经济运行质量;规范合同管理,规避了法律风险;资源、信息共享,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优化船机结构,增强了竞争实力;实施经营策略和诚信履约,培育了主业地域市场和扩大主业市场占有分额;实施科技战略,打造了优质品牌等。业务流程的有序运行使公司逐步实现按现代施工企业管理模式运作。通过管理创新,使公司达到低消耗、高效益的目标,加快了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公司对业务流程再造工作进行总结,形成了“高效整合资源优化流程管理”的公司管理工作品牌,获得“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正申报国家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公司在施工企业管理杂志上发表的《资源整合推动持续快速发展》、《以文化力打造企业品牌》等文章,引起国内多家管理科学研究机构及论坛广泛关注,被确定为征集、交流论文。公司《强化施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整合管理》、《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经验材料,在局*年度企业管理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交流。公司选定采购管理、QS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作为*年创管理工作品牌具体项目。公司召开了第三届青年管理论文、技术论文交流会,相关部门、项目部撰写了《采购业务中流程管理的瓶颈与展望》、《项目QS成本核算报表编制及成本管理工作》、《QS制度及其在“四航二”的应用》、《项目的合同管理》、《创新安全理念全面提升项目部安全管理水平》、《7S架构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等一批管理论文交流,获得一批管理工作品牌成果。这些成果是各业务部门在管理工作导入文化理念,又以文化理念引领管理水平提升的总结。

第4篇: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连锁超市    财务管理    资产配置     沃尔玛。

超市作为一种商业形态自上个世纪在美国出现以来,有80余年的历史。我国超市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过不断发展,逐渐发展成熟。近一二十年来,连锁经营形态又被引入到我国,连锁业与超市的结合,使得连锁超市在我国取得了迅速发展,从符合商业发展的需要,也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便利需求。连锁超市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实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促进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加强财务管理与资产配置成为研究连锁超市的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

一、连锁超市经营概述。

连锁超市是经营同一类别的商品的普通超市以统一的标准形式组合成的整体,它往往具有统一的外观形象、经营管理模式、规范的人事和内部管理,以统一的形式使得多个超市经营的标准化和简单化,以达到规模效应。连锁超市具有低价格、高周转率、销量大、顾客开放选购等结合连锁业和传统超市的特点,具有统一形象、采购、价格、管理、销售、服务等优势。从经营上来看,连锁超市的资金、资产、物流、财务、人事、服务管理都要有较高的水平,缺一不可,只有在各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准才能在连锁超市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前,我国国内出现的连锁超市主要有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大润发等,其中沃尔玛以其强大的规模和市场营运能力在国内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力。

二、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

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是在连锁超市整体的经营目标下,对投资、资本的筹集和营运资金以及利润的分配等方面的管理。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商品零售业的利润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之下,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的发展过程中所占地位尤其重要。

1。

连锁超市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作为一项反映超市各方面经营状况的晴雨表,不仅是一项专门性的工作,更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与超市经营管理的其他各个方面紧密相连。财务管理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连锁超市经营状况的好坏。良好的财务管理可以通过指导经营,帮助连锁超市追求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完善资本运作,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强日常经营策略的监管,及时掌握连锁超市发展状况,迅速处理存在的问题,降低经营风险;还可以通过数据和指标来促进连锁超市对其他方面的管理。因此,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的经营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中的巨头,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对财务管理有着较为成熟的体系,在成本的控制和利润的追求方面占有巨大的优势,以财务管理带动了其他各个方面的管理,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2。

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对策分析。连锁超市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四个方面。当前我国的连锁超市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标准化程度较低,控制系统建设不完善等方面。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连锁超市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运营中的重要作用。

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领域的巨头,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经验。沃尔玛自1996年进入我国以来,截止2010年1月,在内地门店总计达到175家,它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与其成功的财务管理分不开。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融资能力强,投资活动活跃,营业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强劲,存货周转率的管理能力强等。

第一,建立和完善适合连锁超市发展的财务控制系统。首先,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将连锁超市的战略发展目标同各个门店的具体经营状况结合,将总的预算细分到各个具体的目标,力图通过预算的刚性促进各个基层经营实体的经营活动的改善,提高连锁超市的整体营运能力。

实行全面预算还可以为连锁超市进行整体考核和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其次,加强连锁超市的资金管理。连锁超市的现金流量大,资金利用率高,因此资金管理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连锁超市的资金管理要实行集中管理,实行信用结算,提高资金的运营能力,建立统一的结算中心,加强对资金的监控和统一管理。再次,要加强连锁超市的存货管理,从进货、储存、退货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控制。存货是流动资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连锁超市的商品周转快,销量大,种类多,需要根据已经建立的商品目录进行进货的决策和管理,同时对储存的商品进行合理分配,规范退货程序,力图实现存货的最小化和商品的最快流通,提高经营效率。最后,还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一支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完善财务管理的制度。连锁超市的统一性使得其可以设计出规范统一的财务管理流程,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职责权限的规范,建立起由人员管理控制、财务安全控制、审计控制和绩效评估等机制在内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财务管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第二,改善财务管理的客观条件,建立起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连锁超市作为一个拥有较多分支门店的经济实体,其财务管理设计的地域和分支机构繁多,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必须建立起与其组织结构配套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财会的电算化和联网管理,实现信息的互换和电子的审批监管,以及及时收集财务信息并进行财务分析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

三、连锁超市的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的目的是让连锁超市的资产充分发挥其效率。资产配置几乎涵盖了整个供应链,包括商品的采购数量与方式,仓库的设置,商品的配送与运输,以及人员的配置等多个方面。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行业的巨头,采用了高效率的供应链。沃尔玛在中国目前有近两百家店,只设了深圳和天津一南一北两个商品配送中心,采用集中配送的方式,有效控制了商品的采购、运输以及库存成本,同时还有效控制供应商交货时间。配送中心在当天让商品配送到各个门店,在保证门店的货源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库存,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

从投资上来看,沃尔玛的资金筹措能力强,通过采取持续巨额投资、阶段性筹资、维持高杠杆水平和激进的营运资金政策,提高了其资产效率的充分发挥。

从沃尔玛的经验来看,连锁超市行业既要充分发挥其流动资金的作用,尽量减少其库存,提高货物的流通率,让资产在流动中不断升值;还要充分利用其固定资产进行各种方式的筹资,增加投资,已取得规模效应,保证连锁超市的资产得到全方位的充分利用,以促进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提升其营运能力,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综上所述,我国连锁超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从财务管理与资产配置学习沃尔玛的先进经验和现代化的理念,结合自身寻找出一种最有效的财务管理和资产配置的模式,壮大自身的力量,促进自身营运能力的提高,为我国连锁超市行业的发展和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国明,连锁超市财务管理最优配置研究,财会通讯,2011年23期;。

[2]陈兴蔷,连锁超市集团的资产与财务管理,上海商业,1995年02期;。

第5篇:资金集中管理论文范文

一、建立我国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框架分析

(一)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制度缺陷

1.有效银行监管的基础没有建立起来,缺乏社会联合防范机制。金融机构上级行对下级行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下级行经营者强化内部控制的激励不足。同时,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重要内容的稽核监督体系隶属于各级行经营者,没有有效独立出来,其监督职能也容易流于形式。由于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有效银行监管的基础薄弱,中央银行忙于外部监管,其结果,往往是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精力,但监管效果不明显。此外,社会信用秩序不健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金融运行的问题仍然存在,金融机构恶性竞争多,规范化的金融互律机制不健全,一个地方政府关心和支持、强化行业自律和社会力量参与监管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2.缺乏一整套系统性的风险预警、处置、缓冲、补救机制。金融监管没有形成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体系,缺乏早期预警和早期控制,监管信息没有有效利用,风险防范工作忙于事后“救火”;在当前机构市场退出主要采取撤销(关闭)和破产等方式的情况下,稳定的市场退出和保障机制(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和完善的破产关闭程序等)没有建立起来,导致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不得不由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行政性的手段加以解决,国家财政和中央银行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总体而言,系统化的事前预警、事中灵敏处置和缓冲化解、事后及时补救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不利于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3.基层中央银行尚缺乏一套科学严密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方法,监管工作具有被动性,监管权威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由于商业银行报送数据可用性较差,中央银行非现场监管体系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监管相结合的现代监管方法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从现场监管情况看,检查走过场、应付上级行任务、工作主动性差等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对监管工作中发现的未达到监管标准和违规违章的机构和人员,有的没有依法严肃处理,监管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金融监管的严肃性和中央银行的监管权威。

4.金融监管存在分散性或孤立性问题,系统性和持续性监管不到位。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仍然是分层监管,没有实现按法人的集中监管,无法全面系统掌握金融机构经营的整体情况;人民银行内部监管职能分散,监管工作孤立,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合力监管工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同时,监管内容不全面,监管手段在许多方面仍然停留于手工操作,监管标准随意,监管操作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够,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监管、并表监管等持续性监管手段没有建立起来,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无法实现对金融机构的全过程系统监管。另外,分业监管使各监管机构自成系统,缺乏配合,存在监管工作漏洞,出现分业监管与跨业违规经营的矛盾。

5.金融监管的核心仍然停留在合规性监管。我国金融监管仍然把重点放在机构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上,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未全面展开,对市场退出前的监管基本空白。在现行监管中存在着重审批、轻管理,重国有银行、轻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重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轻表外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等问题。

(二)建立我国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

建立我国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机构内部治理体系、金融业行业自律体系、社会联合监管防范体系四个层次。

1.人民银行监管体系是我国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金融监管职能是一种政府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金融业行政主管机关。因此,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体系理当成为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其内容包括:(1)人民银行内部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明确、纵横结合的合力监管组织体系;(2)过程连续、衔接有序、运作规范、方法科学的现代化金融监管操作体系;(3)内容可靠、传递及时、部门共享、目标明确的金融监管信息体系;(4)预警超前、处置快捷、灵敏有效的系统化风险防范控制体系;(5)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指标体系,等等。

2.金融机构内部治理体系是我国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如前所述,现代金融监管体系重视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而市场约束依赖于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其中,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或者所有者对银行的监督约束体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称之为金融机构内部治理体系,是在信息充分披露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实现自我约束的保证,因而是市场约束的实质。因此,金融机构内部治理体系是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立金融机构内部治理体系要求加强所有者或上级行对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职能。因为,所有者或上级行对金融机构负有监管责任。总分银行体制下,分支行是总行或上级行的派出机构,在总行或上级行的授权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并不是独立的责任和风险承担主体。总行或上级行作为分支行的所有者,必然负有监管责任。

3.金融业行业自律体系是我国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补充。行业自律是指各类金融机构通过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等自律性组织进行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金融同业协会在维护金融秩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我国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补充。x=B.TJ!N+~z{t[+ef8elG,;=7旅游管理论文EC?2sy(,fe_ei29=sH

4.社会联合监管防范体系是我国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环境保障。金融活动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诱发金融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没有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是不可能的。以各级地方政府为核心,包括人民法院、公安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财政部门、新闻宣传部门、会计或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广大社会公众等在内的社会联合监管防范体系,构成有效银行监管的外部环境。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联合监管防范体系是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环境保障。

论文建立我国现代金融监管体系问题研究来自免费

二、建立我国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对策研究

(一)建立中央银行有效金融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其监管的核心作用

1.合理划分职责,强化合力监管,努力构建监管与再监管相结合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一是建立职责明确的纵向组织体系。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根据本辖区情况,建立和健全分行、中心支行和支行三级监管体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监管、部门落实、责任到人”的工作制度,合理划分各级行的监管职责,使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纵向监管组织体系中,要逐步实现监管操作与监管政策制定的分离,合理进行监管分工,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二是建立合力监管的横向组织体系。建立人民银行横向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核心是建立以金融监管职能部门为主、其他职能部门为辅的职责明确、部门联动的合力监管工作体系,达到金融监管的及时性、全面性和有效性。要探索建立金融监管领导协调小组和工作协调会议制度,促进部门间的协调,使之形成监管合力。金融监管领导协调小组是各级行金融监管核心和责任主体,主要职责是协调各监管部门的业务,就共同的监管事项制定统一规划;根据辖区风险情况和监管实际,制定监管政策;负责创建金融安全区;与政府及其各部门、保监会、证监会联系沟通信息。成员由行长、分管副行长以及金融监管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在领导协调小组下,由分管行长协调监督各相关处(科)室,形成从金融监管领导协调小组、分管行长、部门负责人至具体责任人的四级组织体系。工作会议制度采取定期会议制度和重大事项通报制度两种形式。金融监管领导协调小组要通过协调会议,建立起人民银行内部各部门在监管操作和监管政策两个层次上的协调机制。同时,要结合完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实施信息共享制度,建立监管工作流程等,进一步探索建立人民银行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合力监管工作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对监管部门和人员的再监管机制,切实防范监管工作中的道德风险。要建立监管业绩考核制度.结合年度考核、年度评优,加强对监管部门和人员的绩效考核。建立金融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对因监管失误或监管不力导致金融风险事件发生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处罚。进一步健全对监管人员的社会举报制度,对被举报部门和人员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为促进监管部门加强金融监管,提高监管积极性,可以依据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对人民银行分支行及其各监管部门进行责任考核。

2.建立和完善系统连续、衔接有序的全过程监管操作流程,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系统化、电子化。要通过建立全过程的监管操作流程体系,真正使金融监管成为一个由市场准入、日常营运、风险防范与控制、跟踪监控和市场退出等各要素和环节构成的系统、连续、完整、循环的过程。建立监管操作流程,要在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做到工作衔接有序、运作规范、职责分明,使各环节能够自动配合、自动运行。

在监管操作的各环节上,要注意建立规范化的监管操作文本规范。金融监管文书体系包括:(1)《金融监管操作手册》。内容包括监管组织体系、监管职责、监管流程、操作方法等。(2)非现场分析报告和现场检查报告。(3)金融监管报告。同时,适应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发展趋势的要求,要不断加强监管操作的计算机软件开发,逐步实现监管操作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提高金融监管效率。要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为金融监管提供安全的现代化的技术保障。

3.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金融监管数据库,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管在风险预警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是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按照区别对待原则,对不同的监管对象建立不同的预警指标体系。对于政策性银行,重点监测信贷资产质量;对作为非法人机构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重点监测信贷投向和资产质量、流动性、效益性,不考虑资本充足性指标;对法人机构包括城乡信用社实行全面监测;对非银行金融机构重点监测风险性和合规性指标。非现场监管部门要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如水平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同业分析法等,对上述指标进行单一和组合分析,并根据预警指标在不同的变化区间所预示的风险状况,对金融机构的风险作出评价,判断其所面临的风险状况。要探索建立金融分析师制度,实现非现场监管分析预警的专业化,为金融监管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二是建立金融监管数据库。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管的作用,必须建立金融监管数据库。监管数据库是风险预警、处置、补救等风险防范体系的前提,是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基础。建立科学的金融监管数据库,必须实现预警指标的数据采集、汇总、加工、传递的电子化、网络化。金融监管数据库要在金融统计数据库的基础上,按金融监管预警指标体系的内容需要建立,由金融统计部门负责建设。条件成熟后,连通人民银行监管数据库与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数据库,使人民银行能够调阅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数据,从而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分析、评价金融机构经营情况,使风险预警更加客观。三是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真实性责任追究制度。为确保监管数据真实可靠,要建立金融机构对人民银行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和真实性责任追究制度。金融机构必须按人民银行的要求报送有关报表、报告,对人民银行要求披露的信息,必须按要求披露。主要签字负责人对有关报告、报表以及其他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人民银行发现虚假行为,要追究签字负责人责任。4.建立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统一的监管方法体系,实现金融监管的持续性、计划性、超前性。非现场监管为现场监管提供分层次的早期预警信号,现场监管据以制定检查计划,采取层次不同的检查措施。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相辅相承,互为补充。非现场监管部门根据金融监管预警指标体系和其他信息,从资产安全性、流动性、资本充足性、效益性等,对金融机构风险情况和经营情况进行监测,作出评价,提出预警报告,传递给相应的专业监管部门。专业监管部门根据专项检查方案和非现场监管部门的初步评价和风险信号,通过质询、谈话、现场检查、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等手段,对风险进行确认核实。同时,结合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市场风险水平等的分析评价,对金融机构进行综合分析预警,提出整改措施。要强化现场检查,根据检查的目的、范围和重点,对金融机构开展全面检查或专项检查、常规检查或非常规检查。全面现场检查要涵盖被检查金融机构的各项主要业务和风险,以及管理内控的各个领域,要对金融机构的总体经营和风险状况作出判断。专项检查要针对金融机构的一项业务或几项业务进行重点检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金融机构的常规性全面检查应定期进行;非常规或专项检查的频率视具体情况而定。对关注的高风险或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对其现场检查的频率应更高。同时,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监管人员要注重与金融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制度,要建立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监管工作制度,要建立跟踪监控工作制度,要强化对法人金融机构的并表监管和集中监管,逐步克服当前分层监管工作中因“各管一段”所带来的监管信息零散或者不综合的问题。

5.建立灵敏快捷的系统性风险防范控制体系,按分类处置原则,有效防范化解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金融风险。在建立前面所述的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的风险预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信号传导和风险控制处置体系。监管部门要在风险综合预警后,及时发出风险警报。对一般问题警报,应采取巩固性或改善性措施,包括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某一业务领域的风险控制,纠正违规行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业务结构及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比例等,由专业监管部门监督金融机构执行。所采取的监管行动可以是非正式的,包括向金融机构发出信函、备忘录和协约等,指出问题所在,提出整改措施或要求。如果信函或者备忘录没有产生明显效果,特别是银行管理层未给予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可以采取正式的监管行动,包括正式签发停止办理有关业务的命令,要求其立即增加资本、调整主要负责人等。对重大问题警报,要区别情况,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救措施。包括重组,政府出资,动用存款准备金,资金拆借,人民银行紧急再贷款,人民银行接管。二是市场退出。包括兼并或收购,行政关闭、破产。

6.建立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共享制度,努力提高金融监管效率。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是持续性监管的基础,是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重要手段。金融监管信息系统要在完善金融监管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内容包括:非现场监管的报表、报告资料;现场检查报告和处罚记录;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档案,其中包括有关部门的处罚记录;市场准入和退出的有关资料;金融监管报告。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金融监管提供连续、系统、动态的信息服务;通过信息共享制度,节省各监管部门监管信息的搜集成本,提高监管效率。监管信息系统实行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重要监管信息实行集中管理。监管职能部门和监管员对所辖业务资料进行分散管理。有关信息管理责任人员对金融监管的有关政策规定、领导批示、重要调研报告、有关高级管理人员资格档案、市场准入监管资料、有关数据,均应科学分类,建档保存。原件需送出的,应复印保存(规定不易保存的除外)。必须注重监管资料的积累,保持监管资料的历史连续性。各类信息资料应统一口径,实行电子化、网络化管理。实行监管信息共享制度,凡是经过正当途径、手续齐备的,需要调阅有关监管资料,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和协助,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注重建立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通畅的信息传递渠道。各监管部门之间要在监管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就市场准入、日常营运和市场退出监管的情况互通信息,就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对策,将有关信息传递给金融监管信息系统。

7.建立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制定年度金融监管规划,努力提高金融运行质量。金融监管指标应根据辖区金融风险情况,按“立足现状、区别对待、简单明确、突出重点、全面实用”的原则设立。监管部门要根据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制定年度金融监管规划。要根据上年度金融监管指标完成情况,确定本年度金融监管指标值,作为本年度金融监管工作目标。监管部门根据监管目标,制定本年度监管措施规划,根据规划展开本年度金融监管。

(二)建立以央行监管促进、所有者责任追究为核心的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监督体系,夯实中央银行有效金融监管的基础

如前所述,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自我约束能力差严重制约了中央银行监管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必须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监督体系建设。要通过建立中央银行监管促进和所有者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金融机构健全内部治理体系,以中央银行外部监管,促进金融机构内部监管职能发挥。

1.建立对金融机构内控监测制度和备案制度。细化金融机构内控指标体系,包括重要单证印鉴保管制度、岗位牵制制度、内部操作规程科学性、结算纪律、贷款审批程序、财务管理制度、“三防一保”措施、内部审汁稽核制度以及内控组织体系严密性等。依据细化指标,对金融机构内控制度进行跟踪监测,发现问题,督促金融机构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同时,建立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备案制度,金融机构实施新的内控制度必须事先报人民银行同意。

2.建立对有内控问题和金融违规问题机构的上级行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对有内控问题和金融违规问题金融机构的双重处罚制度。即在对有问题金融机构进行处罚的同时,要对有问题金融机构上级行进行处罚,追究其监督不力的责任,以此增强金融机构上级行对下级行执行人民银行监管制度的信号传导,增强对下级行的监督约束力度。

如前所述,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自我约束能力差严重制约了中央银行监管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必须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监督体系建设。要通过建立中央银行监管促进和所有者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金融机构健全内部治理体系,以中央银行外部监管,促进金融机构内部监管职能发挥。

1.建立对金融机构内控监测制度和备案制度。细化金融机构内控指标体系,包括重要单证印鉴保管制度、岗位牵制制度、内部操作规程科学性、结算纪律、贷款审批程序、财务管理制度、“三防一保”措施、内部审汁稽核制度以及内控组织体系严密性等。依据细化指标,对金融机构内控制度进行跟踪监测,发现问题,督促金融机构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同时,建立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备案制度,金融机构实施新的内控制度必须事先报人民银行同意。

2.建立对有内控问题和金融违规问题机构的上级行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对有内控问题和金融违规问题金融机构的双重处罚制度。即在对有问题金融机构进行处罚的同时,要对有问题金融机构上级行进行处罚,追究其监督不力的责任,以此增强金融机构上级行对下级行执行人民银行监管制度的信号传导,增强对下级行的监督约束力度。

如前所述,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自我约束能力差严重制约了中央银行监管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必须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监督体系建设。要通过建立中央银行监管促进和所有者责任追究等制度,促进金融机构健全内部治理体系,以中央银行外部监管,促进金融机构内部监管职能发挥。

1.建立对金融机构内控监测制度和备案制度。细化金融机构内控指标体系,包括重要单证印鉴保管制度、岗位牵制制度、内部操作规程科学性、结算纪律、贷款审批程序、财务管理制度、“三防一保”措施、内部审汁稽核制度以及内控组织体系严密性等。依据细化指标,对金融机构内控制度进行跟踪监测,发现问题,督促金融机构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同时,建立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备案制度,金融机构实施新的内控制度必须事先报人民银行同意。

2.建立对有内控问题和金融违规问题机构的上级行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对有内控问题和金融违规问题金融机构的双重处罚制度。即在对有问题金融机构进行处罚的同时,要对有问题金融机构上级行进行处罚,追究其监督不力的责任,以此增强金融机构上级行对下级行执行人民银行监管制度的信号传导,增强对下级行的监督约束力度。

3.建立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考核通报制度。人民银行每年要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遵纪守法、金融违规行为及其处罚、个人处罚记录、个人素质等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通报金融机构的上级行或其股东、董事会,使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情况能够被其上级行或所有者所了解,以强化监督约束。

4.建立金融机构违规责任人处分建议制度。对金融机构违规责任人除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给予处罚外,记入其任职资格档案。同时,对违规程度较重、尚不足以取消任职资格的高级管理人员,由监管部门起草《金融机构违规责任人处分建议书》,与纪检监察部门会签后,经行党委(组)讨论决定,由行长签发,送有关违规责任人的任用机关。同时,要求任用机关反馈处罚措施。

5.将商业银行各级行的内部监督体系独立出来。即在金融机构总行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将金融机构各级行内部稽核部门分离出来,直接隶属于该审计委员会。各分支机构的内审或稽核人员由上一级内审或稽核委派,其人事关系不受分支行行长领导,工资待遇由上级行确定。在此基础上,建立内审或稽核人员的异地交流制度。

6.强化金融机构的市场信息披露,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金融机构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经营透明度,从而逐步强化债权人和股东单位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提高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能力。

(三)建立银行同业自律体系,强化金融机构的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

要在各省范围内分别成立银行同业协会,各地市分别成立,接受省协会指导。银行协会可以比照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形式建立。建立人民银行对同业协会指导监督关系。银行同业协会作为民间团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独立开展业务活动。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监管行政机关,对其进行业务监督和指导。同业协会应积极监督、引导各会员单位遵守人民银行规章制度。人民银行对有关违规机构的行为及时通报同业协会,要求其监督解决。人民银行不干预同业协会正常的自律行为,但自律行为明显违反国家法律或损害其他当事人利益时除外。同业协会的自律公约、规章应征求人民银行意见,接受人民银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