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评课稿范文

语文评课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评课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评课稿

第1篇:语文评课稿范文

1、继续加强教材、文本的研读,

了解语文本体目标是什么

2、熟悉课程标准:低段、中段、高段

3、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目标明确,

有针对性(或者针对语文知识,

或者针对句子内容的了解、句式的模仿)

叶老师意见和建议:

1、2-4段每一段的结构都是总-分,

第一句总起句概括了下面内容的意思。

教师应该要帮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

对这种段落结构有所了解。

2、第二段读句子,层次、目标不清晰。

比如:第一次读“银杏叶”和“枫叶”的句子,

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二次读让学生想象着画面,读出感情。

也可以小诗的形式出现,师生合作读文。

第三次把两个句子比较读,找出相似的结构。

再让生用填空的方式,背诵这两句优美的句子。

第三步进行仿写:

“它把_______(颜色)给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

后面的仿写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提高。

徐老师谈三年级语文教学

中段语文教学中,

记叙文中语言的表达特色和段落结构是重点

1、学字

通过抽学生(特别是朗读水平不太好的)读课文,

既可以检测学生是否读准字音,

也可以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

2、学词

尤其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或者创造语境,

也可以设计一些语境,

帮助让学生了解掌握。

3、学句

第一步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交流,

解读这句话的意思。

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让学生说说在讲什么?有

的会说是讲“银杏树叶子”,

有的会说讲“秋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也可以围绕“五彩缤纷”

让学生选一种颜色说说“它把什么颜色给了谁?”

第一次读句子,定位在让学生把句子读通顺。

第二步可以从表现形式出发,

让学生想想为什么“红色”给枫叶,

“黄色”给银杏树,“金黄色”给田野,

“橙黄色”给果树?

注意搭配的习惯性和科学性。

第三步可以积累写“银杏叶”、“枫叶”的句子,

从填空的形式直到完全放手让学生背诵。

(1) 仿写环节,也应该由易到难,

第一步先让学生完成

“它把_______(颜色)给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

后面的仿写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提高。

4、学段

以第二段句子为例,

请学生读一读写“银杏叶”和“枫叶”的句子,

第2篇:语文评课稿范文

第一,朱老师在教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一些体现矛盾的词语,先让学生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从而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比如“说它……可是……”等,从这一点来看,朱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首先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通过一组句子的比较,“脏脚印”与“小梅花”的比较,接着,从猫的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三,朗读比较到位。《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黄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然后紧紧抓住描写猫的特点的语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从而在读中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

第3篇:语文评课稿范文

关键词: 提问评价激趣

【中图分类号】 G633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课堂提问与评价直接反映了合作的理念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承载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与基本理念,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成败,是广大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和教学突破的焦点。教师的提问要使学生能够接受、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且提问的形式要科学合理,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把握住一个“度”的原则。同时有了好的提问也需要相应的评价行为,只有二者合理配合,才能达到一节课教与学的统一。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高中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教师的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这种师生互动,有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这种合作学习开始变形。《语文教学通讯》中有这样一个材料: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下讲台开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一些学生不会合作,只在那里听好生“主讲”,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针对此类情况,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大多数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2、层次性与量力性

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序。按照这样一个序,教师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下面就从对提问顺序的设计的角度,来谈一下教师提问应遵循的层次性与量力性。

首先,有的课文本身的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有序的组合体。其次,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的构思,而且开头难以理解,后面却峰回路转,所以教师设计提问就要打破现有的序列,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一般这种课文可以从结尾入手。

3、和谐性与计划性

和谐性,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敢于大胆答题;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肯定,相信和谐性很好的课堂教学,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提问要有计划性,绝不能信口设问。每堂课应当围绕教学的目标,扣紧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出一个个准确、鲜明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与层递性,每堂课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整的结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

三、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撮取几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2、蚕食鲸吞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划整为零,提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3、暂时搁置法

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其有效,明知问题学生很难回答,但还偏要提出,暂时搁置,留待酝酿,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如同打一个灯谜,暂时不揭谜底,让猜谜之人煞费苦心地反复琢磨,给学生充分思索的回旋余地。这样,一旦以后揭开谜底,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刻,很长时间不会忘记此问题。

4、深挖激趣法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来兴趣,但教师如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

四、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

在语文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中,有的问题的答案要有统一的标准,有许多问题的答案不应要求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现在许多还未定论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

我们从许多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期待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放任自流,而不整理不归纳,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认识,这种做法在许多条件下是不正确的,教师应明确:答案的虚化和不清晰并不等于多角度的理解。

对于我们现在还无定论的许多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问:“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是封建礼教。”有的回答:“是祥林嫂特殊的遭遇。”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教师不应彻底否定哪一种观点。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进行评析总结的时候,不应直截了当告诉其答案就完事,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加以委婉指出其不足。因为中学生心理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师针对他们这一心理结构特征,在作出总结评价的时候,若方法不当,评价过激,极可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学生怕回答问题,怕讲错的心理特点,时间一长就会很少有人敢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沉闷,养成学生不爱思考问题的惰性,所以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些不带任何消极感彩的中性词语。通过有效的评价,相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陈旭远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冀平 《语文教学与学业评价》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第4篇:语文评课稿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4—0058—01

一、在创新实践中提高选修课实施水平

1.准确定位,提高认识。促进人的发展是选修课的基点,也是选修课的终点。而选修课程要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知识,也不只是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选修课的责任就在于丰富学生的阅历,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应该实现独立的课程价值和教育目标,不能沦为必修课的附庸或高考训练课。

2.合理选课,创新安排。根据“甘肃省选修Ⅰ指导意见”和学校实际,我们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4个模块。

为了充分实现选修课的课程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我们在选修课课程安排顺序上进行了探索尝试。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古代诗歌散文”和“先秦诸子选读”皆为古代诗文,内容丰富,思想广博,背诵量大,为此我们改变一个模块一个学段的常规安排,将这两个模块分别安排一个学期,教学过程中穿插其他两个选修模块,体现了优化组合、追求实效的特点。

为了解决“被选修”、不能真正实现选修课“走班制”的现状,我们在选定的4个模块之外,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再选择3个模块作为自修内容,每周安排两节课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要求认真精选做好研修作业。

3.指导学法,因“材”施教。选修课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为切实践行课改理念,我们合理运用课改经验,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学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注意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个性化地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文本及作者思想情感全方位多层次地碰撞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选修课程的不同模块差异较大,学习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这两个模块,都是文言文文本,教师不能大包大揽,应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重视作品形象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建构文本意义。《外国小说欣赏》侧重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向知识和能力的纵深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学中可借助必修课学习的小说鉴赏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对外国小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语言文字应用》是专门讲授汉语语言文字知识和应用的,意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应用性是其鲜明的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变“告诉式”为“参与式”。

二、在科学评价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强调综合,引领学生激情参与。各班建立语文选修课评价小组,由学生担任组长,语文教师负责指导督促。评价中,根据选修模块的特点和要求,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将评价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评价项目包括修习课时、学习表现、作业情况和模块测试4个板块。模块测试试题命制时体现“学什么考什么”,力避简单套用高考题的功利化做法。

2.探索创新,拓宽模块评价方式

(1)读书交流评价法。在“外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等模块评价中,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名著等优秀读物,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活动,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2)诗文朗诵评价法。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系列模块评价中,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3)演讲辩论评价法。在“语言文字应用”等模块评价中,举办演讲、辩论比赛等口语表达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5篇:语文评课稿范文

一、及时评讲,增强时效性

首先,试卷刚做完后,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结果的主观愿望,此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形象地比喻说,注意是学习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其次,由于试卷刚刚做完,学生的记忆中还会清晰地留存着试题、思路的痕迹,乌申斯基也曾强调:不要等记忆的大厦崩溃之后再去重建。鉴于以上两点因素,教师的及时评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评讲越及时,就越有利于评讲课效率的提高。因此,评讲试卷能早则早,趁热打铁会更好。

二、充分准备,加强针对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试卷评讲课教学。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试卷评讲之前,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坚决不打无准备之仗。首先,如果时间允许,教师一定要做下水试卷,因为不做不知深浅。其次,要做好分析工作,统计好平均分、优分率、低分率、各分数段的人数的分布情况等等,越细越好。甚至于出现典型性错误的同学名单都要记下来,以避免教师课堂提问的盲目性。个别有特殊错误的同学名单也要记下来,便于老师课后进行面对面的个性化辅导。第三,根据分析的情况,教师至少要弄清楚试卷的难易题的分布,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共性的错误与错误原因,从而准确确定好本节课 “讲”与“不讲”的内容。即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这样的试卷评讲课才会更有针对性,不至于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

三、授人以渔,注重规律性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试卷评讲不能仅仅满足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答案错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错,关键是能够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即通过一条题目的解决找到解决一类题目的钥匙。评讲课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这把钥匙,并能让学生牢牢握住这把钥匙。例如,我在评讲“诗歌鉴赏”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时,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读不懂诗文的现状,引导他们总结规律,读懂文本。针对如何读懂诗,我们总结出 “五抓”,即抓题目、抓作者、抓朝代、抓注释、抓意象等;针对读懂现代文,我们总结出“三抓”,即抓中心句,主旨句;抓开头句,过渡句,结尾句;抓议论抒情句等。当然答题也有答题的规律。例如在解答技巧类题目时,我和学生主动寻找规律,共同明确了这一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即技巧+分析+效果。又如在解答“写景有什么特色”一类题目时,我与学生从大量同类型题目中总结出这类题目常见的几种答题角度,即虚实角度、动静角度、空间角度、感官角度等。注重规律性后,我发现学生做题的能力和以前比明显提高了,他们能够主动运用评讲课上所掌握的规律去解题,这一点在后来的几次考试中得到了验证。

四、分类集中,重视整体性

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现象:一节课被切割成几个板块,课堂变成了多个板块的杂乱组合,如诗歌鉴赏、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等;板块之间缺少联系,且教师仍然按照原有的题目顺序,按部就班地组织评讲,这样的评讲课,只会给学生带来一种零碎、繁琐、杂乱的感觉。实际上,每个板块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例如,有不少学生会在不同的题目上出现相同的错误。这时,教师就应该打破原有试题的顺序,将这些带有相同错误的题目先分类集中,再以之为本节课的“支点”,将几个不同的板块“打通”,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支点”进行。这样的课堂,目标才会更明确,学生才会获得一种整体感,课堂的效率才会真正得到提高。在一次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在不止一道题目上犯了“审题与答题”的错误,于是我就以“审题与答题”为标准将题目原有顺序打乱,分类集中,并以“审题与答题”为教学“支点”组织教学,效果良好。

五、巩固延伸,坚持拓展性

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仅仅通过一次评讲,就要让学生完全真正掌握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评讲结束后,要坚持拓展性,帮助学生巩固延伸,消化吸收课堂所学。一方面,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后认真订正试卷,最好能利用时间对学生订正情况再进行小结,以此进一步巩固所学。另一方面,教师要留适量的有针对性的题目为作业,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进行练习巩固,这就像盖房子一样,要将房子上的每一根钉子敲实,否则,再好的房子也不牢固。我们只有这样去做,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至于出现上课全懂,下课全忘的怪现象。

第6篇:语文评课稿范文

一、客观评判,鼓励引导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探究过程、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教师要及时给予实事求是的动态生成性评价。

我组织学生品读《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这一段时向学生提问,本段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刘兰芝的什么性格特点?有个学生回答,本段写出了刘兰芝果敢刚强,这从“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可知道。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答案,紧接着让他作具体分析。他解释不了并承认是从参考资料上看到的答案,真正的原因说不清楚,引起全班哄堂大笑。对此,我首先肯定他能实事求是,然后我就这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并在最后向学生指出,资料是告诉我们答案,但我们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有收获。这样,教师评价的态度诚恳,评价内容较有针对性,既鼓励又纠偏,既授“鱼”又授“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法。

二、点拨启迪,激活思维

课堂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组织学生品读《荷唐月色》中写《采莲赋》那一段的教学片断中,我深刻体会了教师的动态生成性评价对点拨启迪和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作用。课堂上,我首先向学生提出旧教材删掉《采莲赋》这一段应不应该的问题。学生明显受思维定势影响,认为教材修订补上了一定是正确的,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应该删!”这时,我抓住学生的习惯性思维,点评、启迪和引导并用,教育学生不能迷信教材,并故意提出相反看法。学生纷纷表示惊讶和疑惑。接着,趁热打铁,正话反说,我又故意提出“因为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的观点,进一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们思维更加活跃。我接着引导学生说:“看来大家有较大的分歧,那么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这篇文章究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巧妙地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各抒己见,有认为是一种喜悦、详和的感情,也有认为是一种惆怅的心情。这样,学生思维又出现了一个关键节点,我再次故作不解:“这就怪了!刚才同学们说的好像都是对的,都在文中找到了依据。那么,朱自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或者说混乱呢?”这一及时巧妙点评,又一次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经过思考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不矛盾,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

学生已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于是,我抓住时机更深一层地推进:“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终于明白:“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第7篇:语文评课稿范文

一、重视评价课外阅读过程的原则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评价建议”中强调:“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可见,对学生的评价来说,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都是必要的,但是要更重视形成性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旨在激发和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质,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过程。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对学生某个阶段完成的任务情况作出总结性的评价。过去,我们对教学的评价,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十分功利主义的做法。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其成效。因此,我们的评价更要注重课外阅读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淡化对课外阅读结果的评价。

二、强调对课外阅读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原则

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建议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因此,课外评价绝对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也不能局限于冷漠地、严肃地评价,而要发挥其激励功能。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及时对每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赏识性评价,赞赏每一位学生对课外阅读作出的独特评价。我们要用热情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要用赞赏激发学生更大的潜能。因而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中,我们应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点热情赞赏。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努力获得他人的肯定时,他会产生更大的动力。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很强,更渴望获得外界的积极评价。

三、课外阅读评价应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评价建议”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因此,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这种解读如果与传统的见解不同或者学生的关注点不同的话,我们应对学生的创造性见解予以鼓励。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当然,部分学生由于阅读能力较弱,对文本解读较浅,教师也不应批评甚至无意中嘲笑、讥讽学生。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对文本空白品得具体化,也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在这种创新阅读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果,获得了身心的愉悦。而教师的开放民主的评价态度,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阅读空间。作出个性的解读,而不要囿于成见缩头畏脑,不敢表达自己见解。

例如在阅读《简·爱》时,也有一些女同学对简·爱的选择不以为然,认为简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应该说女生这种见解更多是受了当今奢华世风的影响,是不够正确和全面的。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强加批评的话,会使他们失去对课外阅读的信心。教师只能因势利导,分析女生误读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她们的价值观,从而帮助她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婚姻观。

四、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第8篇:语文评课稿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4-0038-02

教育评价的改革有来自社会的压力,社会不支持,政府不认同,家长不理解,这些无形的压力,使得教育本身对评价的改革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而教育基层管理者,茫然不知所为,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现实与课改要求的反差,不得不令我们去反思。 一、高中语文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分析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领域中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课改前的评价理论、方法和制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

(1)评价目标的片面性。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在备课时,未抓住完成该教学目标的关键。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应包括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更有各种能力的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也许包含着创新意识,可是教师只抓住认知目标不放,忽略其他目标,怕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认知目标。

(2)评价追求完美性。

传统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程序的井井有条,环环相扣。公开课、观摩课,教师不敢自然生成,生怕“漏洞百出”,教师希望学生按课前设计学,然后答问,整个教学过程“丝丝入扣”,结果往往表演课,演员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教学过程好似一杯白开水,观后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收益甚微。因此,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究者。

(3)忽视学生主体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有十分完备的评价指标,每一项指标都有明确的要求。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观摩课的设计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定的。然而,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服务的,理应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求来设计,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传统的评价标准的弊端和局限性,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我们不得不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4)评价内容的狭窄性。

目前课堂教学评价的最大误区是忽视思维因素。我们认为,一节课的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诸多指标中,我认为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评价一节课是否好课,关键是观察该节课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进入了课堂,其思维结果是否得到尊重,其思维能力是否得到锻炼,思维品质是否得到培养。只关注学生缺乏思维因素的“动”,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略了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目标的达成,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最大误区。从思维层面分析,教师们为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提出的问题,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缺乏思维因素的。例如有位教师执教《小狗包弟》时,就向学生一连串地发问:“你见过小狗吗?”“你们知道老师今天要上什么课吗?”“你喜欢小狗吗?”“小狗能勾起你哪些有趣的回忆?”还没转入正题,学生已经被追问得晕头转向了。而且,教师所设的都是些肤浅的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

另一方面,超出学生的思维水平的。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总结李白的《将进酒》的艺术特色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李白的作品和我们过去学的杜甫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区别?各有什么特色?他们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怎样?”当问题提出时,学生即目瞪口呆,一脸茫然,问题“卡”住了,怎么办?只好由教师自己出示“答案”。这样的问题大大脱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

(5)评价缺乏日常性。 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工作本身来看,缺乏日常性、可控性。往往重视教研课、比武课等的评价,忽视日常性评价。只重视学校教学管理者的评价,忽视了社会、家长、学生参与的评价。使评价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增大了评价的主观性、片面性。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究其原因:

(1)教师思维僵化。教师思维严重滞后于新课改的需要。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必须树立民主的师生观,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永远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被动的。

(2)课堂教学序化。用僵化的方法,来评价变化发展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何异于“刻舟求剑”?

(3)应试思想固化。以追求“升学率”为教学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农村基础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的导向强化作用下,为了实现学生及家长“跳农门”的理想,导致重结果轻过程现象,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长期被忽视。

三、针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树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新观点。教师要转换思维,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准确把握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正确定位,找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参照点。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建立素质教育观下的语文课堂评价体系。

(2)把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立足点。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语文培养目标,素质教育要求;立足于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观念和方式方法的转变,教师本身的提高和发展,发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杠杆作用。

(3)开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增长点。丰富学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使评价内容更加全面化、科学化、合理化。实施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以下特征:①形成的而非终结的。不否定结果评价,更重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发展、推理与创新能力的显现。②多元的而非单一的。从多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评价对象全体;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标准多面;评价的方式多样。③互动的而非单向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注重评价中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与认同。④发展的而非奖惩的。承认学生个性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相信学生的判断能力,承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立价值,尊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尽管偶尔也会使用一些必要的奖惩,但它的本质特征是发展的而非奖惩的。

参考文献:

[1]刘悦梅,赵洁.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行为的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1).

[2]王曦.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第9篇:语文评课稿范文

如何提高课堂价值,体现评价的艺术性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结合我校的课堂模式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于漪教师早就大声疾呼:“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卓越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强调指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语文教学需发展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给不同能力层次、不同认知特征、不同价值取向的学生以不同的评价,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现班级语文整体素质的提升。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学生大体划分为三类: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将学生分为感性、中性与理性;根据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将学生分为积极型、观望型、消极型。如此以来,一个学生便具有了三个维度。如学生W属于“尖子生”“感性”“积极型”,学生L属于“学困生”“中性”“消极型”。若他们都回答了一个问题,对于W我会重点评价她的语言之美,会点出她答语中的关键词,甚至会让学生记录下来,此外,我还会引导她打开思路,向问题的更深处探究;对于L,我则重点评价他的参与意识,会将他的回答加以提炼,润色,并争取其他学生的认同与鼓励。

这样,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便勇于选择独特视角,勤于思考、探究,实现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中等生们便会见贤思齐,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学困生也有了不断进取的愿望,一步步找回自信,获得学习语文的“密码”。

二、倾注真情,运用表扬激发学生的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激发学生的热情,但表扬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情。

只有切切实实关爱学生,真真正正地为学生的哲思而惊叹,为他们的偏误而惋惜,为他们的批判精神而喝彩,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评价看作动力之源。

当学生回答出色时,我们不应吝惜赞美之词。当学生迸发有哲理的语言时,我们不妨这样评价:“你说的颇具哲理,耐人玩味。对了,大家可以把它记录下来,要注明这则语录的作者是××哦!”当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时,我们不妨评价:“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创造性,这点我特别欣赏。请大胆探索,永远做幸福的思考者!”当学生的发言条理清楚时,我们不妨说:“看,××对这个话题如此有研究,而且表述起来层次明晰,这便是学者之风啊!”

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完美,教师也可就发言的积极性,准备材料的严谨性,表述中的闪光点加以褒奖,从而使他们能自觉融入本属于自己的课堂。

三、兼顾理性,不可盲从

评价有激励功能,通过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有时教师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与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其实,批评无!因此,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不厌其烦地进行点拨;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时,就应加以引导。

我曾听过一堂课,教师执教的是《智子疑邻》,品析完课文,他问学生:“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我明白了有好的建议千万别告诉别人,因为好心总是得不到好报。”教师想也没想,便说:“好,不错。下一位同学请你谈谈。”我便不解了,这样的回答也好吗?作为教师,你的职责是什么?难道不需要纠偏吗?

这样的教师,毫无理性可言,带给学生的只有“负效应”。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时,让一个学生读第七自然段,这个学生慢条斯理地读完。孙老师评价道:“我特别欣赏他良好的心态。你看他读书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生笑)我也要向他学。但是有的时候,该快的时候还是要快些,该慢的时候还是要慢一点,是不是?谁再来读一遍。”既有鼓励,又有善意的矫正,不失严谨。这样委婉的批评,学生是能接受的。教师的评价语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

四、适时引导,巧妙点拨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最担心的便是发言者回答起问题来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甚至脸一红,索性僵在那里。当我感觉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我会说:“或许是过于紧张吧,没关系,坐下后再想想,或许能打开思路呢。谁来帮帮他?”这样的评说后,学生便有了台阶可下,之后,他在聆听中会更为专注,随后的表达即使无法翻出新意,最起码也能做到有话可说了。

当学生的回答陷入“死胡同”而无法取得角度的拓宽时,我们切不可“袖手旁观”,应准备随时“救场”。

一次,我在执教《心声》一课时,我让学生谈谈“心声”的内涵,一向睿智的毛晨玉同学却急得抓耳挠腮,原来他说出“‘心声’指李京京想在公开课上读书,不过,好像还有其他方面,我再想想”后,其他同学盯着他,他越发焦躁,我想,他肯定是思维短路了,于是,我引导他:“你是从学习角度来谈的,如果从家庭、教育等角度考量,‘心声’还有哪些内涵吗?”他豁然开朗,作出了精彩的表述,赢得了阵阵掌声。

五、适时互动,倡导多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评价方式应力求多元化,应将教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结合起来,不宜唱评价的“独角戏”。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能让课堂交流呈现多边化的良好态势。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

如学生朗读完课文后,教师可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一开始,他们的评价局限于“定性”――“好”或“不好”,在一步步的引导下,他们学会从语音、语调、语气、语感等角度进行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