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飞屋环游记影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但是日子总没有像他们计划的那样,汽车要维修、房子在漏水、孩子要上学,他们被迫一次又一次地用到这笔积蓄,一次又一次地拖延出发的时间。最后有一天,老太婆过世了,老头子一个人待在这个空荡荡的房子里,变得孤僻起来,不愿与人接触。
如果不是房地产拆迁队威胁要拆掉这所老房子,如果不是政府派人来准备将他送到养老院,老头子不会爆发出这么疯狂的行动——
他在房子上面绑上成千上万个气球,在一天早上大喊一声,他的房子忽地飞起来了!他驾驶着气球房子,穿过雷电,飞往梦幻瀑布。
那是多么壮观的一幕,五颜六色的气球拽着一整幢房子在空中飞行,去实现妻子和他共同的梦想……
当他这辈子身体最糟糕、财务最贫穷的时候,他却开始了自己走向梦想的旅行,当房子腾空而起的,才发现原来无须等待存多少钱,自己早可以上路。
这就是《飞屋环游记》,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豆瓣的影评上我看到了来自观众内心的各种声音,有说爱情的、有说房子、有谈梦想的、还有谈年龄老去的。但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与其等待,不如尝试去做你一直想做的事情。
其实上帝不需要你做每一件事都成功,他只需要你尝试,勇敢去做。很多时候我们好似在等待一个机会,奋起勃发;抑或等待一个人来拉你一把;或者是我们总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我们把这些等待的原因很多时候归结为外部条件的不满足,其实是内心恐慌。怕被拒绝,怕没有面子,怕浪费时间,怕损失金钱,怕得到自己不想要的结果……所以我们选择了等待。
尼尔·菲奥里在《战胜拖拉》一书中写到:“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为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的项目质量之低廉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悔恨。”确实是这样的。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慢慢陷入了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因为时常的拖拉已经让我们养成了习惯。好似我们在寻找最大最好的稻穗或者苹果而错过了很多本可以很早拥有的东西。
新西兰导演塔伊加・维迪提在不惑之年的新作是《追捕野蛮人》,在独立电影人最
>> “这将是一场野蛮人的较量” “野蛮人”施瓦辛格 野蛮人 奇袭“野蛮人” “野蛮人”来了 “野蛮人”并不野蛮 《暗黑破坏神3》:野蛮人和三个追随者的欢乐旅行 PE野蛮人自白 野蛮人再度来袭 《门口的野蛮人》 “野蛮人”也是“情人” 门口的野蛮人 高贵的野蛮人 “野蛮人”姚振华 解读《等待野蛮人》 资本的“野蛮人” “野蛮人”的进化 野蛮人的“野蛮成长” 不能“野蛮”解决“野蛮人” “新野蛮人”等7则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先来一个小清新一起“追捕野蛮人” 先来一个小清新一起“追捕野蛮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局长")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大受好评的丛林探险
新西兰导演塔伊加・维迪提在不惑之年的新作是《追捕野蛮人》,在独立电影人最爱的圣丹斯电影节上,这部电影受到了极大好评。
按普通观众的逻辑,维迪提的成名之作是2010年的《毛利男孩》,而在内地他最有名的作品应该是前年的《低俗僵尸玩出征》,讲的是一群生活在现代的吸血鬼日常,他们也要付房租,他们也要沟女,他们也会为小事吵架……该片被香港导演和影评人大力推荐,还借由郑中基等香港演员配成粤语版发行。
今年这部《追捕野蛮人》是根据1986年新西兰畅销小说《野猪肉与西洋菜》改编,在烂番茄的新鲜度一时间达到100%,目前IMDb分数8.1,豆瓣也是8.1分,你问我是不是真的那么好看那么特别?又不见得。懵查查的小胖子跟丧偶倔老头的探险组合,《飞屋环游记》早就拍得妇孺皆知;展现壮阔自然的丛林探险,又比不上《蛮荒猎人》那么真实残酷。 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那么它好在哪?这是一部有点舞台剧的夸张剧,细节很好玩,13岁的主演朱利安演技纯熟让人有代入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更值得看的,是片里无处不在的“孤独感”。
在新西兰广袤的自然空间下,“孤独”这种容易被忽略的感受非常容易迸发,要不是因为孤独,相爱的猎人夫妇不会想要收养一个被称之为“bad egg”的小男孩,要不是因为孤独,小男孩也不会这么容易就融入这个家庭,要不是因为孤独,小男孩和老猎人不会相伴去丛林流浪……
相伴去流浪探险,这可能是人类之间最容易培养深刻感情的经历,就像《末路狂花》《杀出个黎明》《疯狂麦克斯》等等,大家都是在“历险”的过程中结成同盟,不离不弃,在危机与生存面前,人会展示出最真实的本我,而此刻陪在你身边的人,则是你系统默认的最佳陪伴者,而这时,你的孤独感就会在快节奏的“被追赶的危机”和有生死相关的同行者陪伴之下,得到解除。 孤独被消除的条件
关键词 动画教学;数码动画;软件;MAYA
1.学习Maya的必要性
三维动画已经成为电影、电视、游戏以及其他媒体中的一部分,它以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方式来表现特殊的效果。随着三维动画行业的不断成熟,我们看到产生巨大差别的不再是令人吃惊的技术,而是技术所表现的内容,当然还有它对观众情感所起的作用。并且现今影视作品当中,票房前十名都是用三维软件辅助制作的,这其中不乏Maya的影子。我们是动画专业的学生,应当与世界流行趋势接轨,所以应当掌握一门三维软件使我们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更具战斗力。
在游戏和动画的应用中3dmax一直占有主要的位置,但是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09年的票房宠儿都有3D技术助阵:《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冰河世纪3》《变形金刚2》《X-man前传:金刚狼》《飞屋环游记》《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等等。现在的国际大作中,每10个中有6个都是有Maya的参与的。在北美有46%的游戏动画工作室使用Maya,在日本更是有50%的公司的3D软件许可是Maya的许可证。这些数字告诉我们,Maya已经成为当今国际3D开发市场上的主流方案。
MAYA因其功能强大,所以成为专业人员们在这些领域中的首选工具之一。掌握MAYA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课程循序渐进的学习,利用相关的功能和命令加上自己的灵感创建出神奇的三维效果。记住:艺术是技术的前提,软件只是工具,但是没有很好的掌握工具,艺术也只能是空想而无法得到实现。所以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才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2.Maya的高级模块
2.1 在Maya中让我很感兴趣的是一个叫Artisan的工具
Artisan 工具可用于以更艺术的方式操纵几何体,允许使用笔刷工具绘制其值和特性。Artisan是一个基于直观绘制和雕刻的界面,可在最短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复杂结果。它让我们能随意的雕刻NURBS面,从而生成各式各样繁复的形象。如果你有数字化的输入设备,如数字笔,你更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复杂的模型。
2.2 在文件引用方面
新设计的项目窗口提供了访问和编辑你的项目文件的位置更大的灵活性。 一种改进的默认项目结构使其更易于管理的项目目录以及目录中创建自定义插件数据。另外,命名空间编辑器设计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控制创建和管理你的场景对象的命名空间组织。 功能改进包括对象名单在弹出的窗口,更好的命名空间层次结构显示,等等。
改进“名称空间编辑器”使您能更好地控制场景对象的名称空间组织的创建和管理。编辑器以新的树视图显示为特色,从而可以更轻松地查看名称空间的层次结构。 其他改进包括:1)现在“列出内容”在弹出窗口中显示对象列表,而不是仅在“脚本编辑器”窗口中。2)“选择所有空的名称空间”使得选择所有空的名称空间并对其进行操作更容易。3)“收拢到子名称空间”将移除空的名称空间。 4)“设置当前名称空间”提供了可视化指示器和对当前名称空间的控制。5)名称空间编辑器概述。6)创建名称空间。7)编辑名称空间。8)移除名称空间。
3.开创性的制作工具
3.1 Maya Cloth
过去我们的动画人物总是显得僵硬呆板,更不用说人物的外形细部刻画方面了,而运用Maya Cloth能够创建出具有强烈真实感的人物服装所用的布料,比如人物身上的各种飘逸的感觉,如飘带,披肩,上衣以及裤子上面的各种装饰、纹理等等,都能做的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一般。除此以外,Maya软件中所包含的动力学系统能够使服饰的运动效果更加逼真,高度模拟布料的动态动作。另外,运用这个模块还可以轻松地制作出其他各类织物,如被单,各类皮革制品,各种旗帜,帷帐等等,都可以表现的栩栩如生,极具模拟性。但是Maya Cloth最擅长表现的古代仕女那柔美的身材以及飘逸秀美的衣衫。
3.2 Fur
Fur是Maya的一个模块,利用Fur可以在多层面NURBS曲线模型上创建带有纹理和阴影的逼真的毛皮和短发,既可以设置毛皮的属性,如颜色、长度、宽度、秃度、透明度、凹凸、卷曲度,伸展方向等,也可以局部画出。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Artisan,把大多数毛皮的属性直接画到表面上并且梳理毛皮。可以利用牵引系统,定出毛皮的运动,或是毛皮对动力场的反应。
3.3 Maya live
Maya live是我们很喜欢的一个工具,它能把非线性编辑及后期合成的部分内容加入三维制作过程中,解决了三维虚拟对象与视频图像对位合成的难题。Maya live能自动进行并加速完成与移动匹配的这种耗时的处理任务。匹配移动是由计算机产生(CG)场景的活动电影胶片来匹配摄像机或物体的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重建活动场景中三维对象的复制品,它包括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和场景中摄像机或物体的移动。
由于与Maya集成,匹配移动过程与我们做的动画配合得天衣无缝。可以很容易地把CG物体载入到场景中去,以进行对效果的检验。还可以在两种处理中转换,这两种处理是:摄像机绕静止的点的移动;点绕静止的摄像机移动(称之为物体跟踪)。在最近上映的新片《紧急迫降》里,镜头从三维飞机的外观摇到驾驶员在机窗里操作的活动画面的天衣无缝的运动衔接便是用了Maya live完成的。
4.Maya 的工作流程
Maya的用户界面相当直观,且操作简便,用户可以非常容易的对其全局进行充分的把握,灵活性极高。在全屏范围工作下可以调出工作所需要的所有工具,再也不会烦恼多余的各类菜单和图标碍眼了。另外,对于一些重复性任务,我们可以编写一些简单的MEL过程来轻松应对,减少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在设计特定的环境特定的项目的时候,还可以用高端的三维操纵工具来控制各个场景的各个组成部分,相当的便利,且极具艺术性;如果要调整Maya内部的基于结点的体系结构也是相当便捷的,可以任意的进行拖放等等。。总之,Maya这种相对开放的界面能够使用户的自更宽,鼓励用户做出各种各样满足私人喜好的尝试,是一种进阶的软件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 范璐. 图象、动画软件的教学探索[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5).
一、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不乏对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的研究,这些研究或以传统的翻译标准对一片多名即同一部电影的不同汉译片名进行分析和比较,品评优劣, 以期改善因片名误译或片名不统一造成的混乱, 或分析英语片名的汉译策略该遵循的原则是归化还是异化, 或总结汉译片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进行分类, 提出或应直译,或应意译,或应两者结合, 或应音译等的翻译策略[1],或以审美的眼光,从翻译美学角度, 借助翻译美学理论和标准分析梳理汉译片名的翻译策略,认为在翻译美学视角下,在进行片名汉译时应充分发挥汉译优势,最大限度地追求汉译语片名的形式美和意境美。[2]笔者试图从接受美学视角进行分析,认为英语电影片名成功汉译的宗旨在于心中有观众,要让电影的观众即影片的接受者能够在看到片名的瞬间就被吸引并产生强烈的观看欲,甚至单从一个美妙的汉译片名就能获得美的享受。
二、接受美学理论简述
20世纪60年代末,以德国康坦茨大学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 (Hans Robert Jauss)和W. 伊瑟尔(Wolfgnag Iser)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最早提出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这一文艺理论,认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3]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文艺理论的界限,主张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对作品的接受活动,探索创作与接受、作品与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考察作品被读者接受并产生作用的条件、方式、过程和结果,强调接受活动和接受者在历史与现实进程中的能动作用,把读者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4]
三、接受美学影响下的英语片名汉译策略
姚斯提出了一个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期待视野。它“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5]期待视野决定了读者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判断标准,以及对作品的基本态度和评价。作者在创作时,必须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考虑到能否为读者所理解与接受。这就给作家提出了要求,希望作品的视界能与读者的视界相一致,即所谓的视界融合。[6]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这一原则尤为适用。一个好的电影片名不可忽视观影者即影片接受者的期待视野。译者在翻译时应以电影观众为视觉主体,将观众的审美体验与电影创作的视界相融合,充分考虑观众的心理认知特征、文化素养水平、审美情趣和期待视野,并力图创造满足观众审美眼光和期待视野的美妙译名。
(一)音美与形美相结合
电影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它是感官的,经验式的,既是社会的折射,也是人类表达内在感受的有效途径。电影片名之于电影的作用应为画龙点睛, 又为观众观影的向导。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片名的审美价值与观众的价值体验密切相关,片名翻译的宗旨在于唤醒观众,将观众导入特定的体验中,让其有跃跃欲“视”的感觉。[7]因此,英语片名的汉译应符合汉语的美学原则。
美的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美的体验和享受并引起美的共鸣。在翻译美学看来,“语言美”应该是存在于语言中的一个审美信息结构。既然是一个结构,它就不仅仅是可以意会的,也应是可以言传的,也就是说,语言美是具备其自身基本特征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先生将语言美的基本特征概括为:高度和悦的视听感性;精致独到的结构形态;深刻巧妙的涵义蕴含;精心铸造的审美意象;鲜明的文化着色。其中,最基本的特色即为对视听感性的要求:“看起来悦目,听起来悦耳。”[8]
因此,成功的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应做到音美和形美的完美统一。从音美的标准应能做到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形美的标准则应做到言简意赅,整齐匀称,看来赏心悦目。音美形美两者若能做到有效结合,则佳译成矣。
实际上,英语片名汉译中不乏做到音美与形美结合的佳译,例如:经典系列电影Mission:Impossible的汉语译名《碟中谍》,另一部题材相似的系列电影The Bourne Identity译为《碟影重重》,两部译名都通过叠韵和叠词的使用,成功做到了语音和结构上的双重平衡对称,又紧密贴切地反映了电影的主题,可谓经典的成功译例。另外,汉语四字格的使用也使得若干影片片名翻译增色不少。恰当的汉语四字格可使译名看上去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浮生若梦》,The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My Fair Lady《窈窕淑女》,Cast Away《荒岛余生》, Twilight,《暮光之城》,Inception 《盗梦空间》,Gattaca 《千钧一发》,I, Robot《机械公敌》等等,可谓数不胜数。这些四字格的使用无疑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这样的译名也极易让中国观众接受。
(二)意象美与形式美相结合
“意象”在中国美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意”指艺术构思时的意旨、情志、意趣、感受乃至联想、情思、思绪等等;“象”指出现在主体想象中的外物形象。[9]但要达到意象美的翻译目标又只能依托于语言美,因为不存在虚无凌空的艺术意象,要实现高层级的语言美的基本特征就必须依靠语言美。
而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译者若能追求意象美并实现形式美与意象美的有机结合,则对于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及审美期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电影片名翻译中追求的意象美可通过汉语词汇的联想意义或词汇构成的内涵组合烘托出意境之美而实现,片名译名应力图使观众对电影内容和主题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艺术共鸣,并激起观众对美的感受和追求。为做到这一点,有的译者甚至不惜舍弃电影原名而进行“重命名”。 如美国影片Up,讲述了一位老人曾经与老伴约定去一座坐落在遥远南美洲的瀑布旅行,却因为生活奔波一直未能成行,直到政府要强拆自己的老屋时才决定带着屋子飞向瀑布,路上与结识的小胖子罗素一起冒险的经历。影片英文名称可谓简洁至极,然而反而是这样极度简洁的片名更加难以进行翻译,译者在翻译时舍其简洁而去其精要将片名巧妙译为《飞屋环游记》,该译名紧贴影片主旨,体现影片题材的同时充分展现了影片梦幻的冒险色彩。又如:影片As Young As You Feel 译为 《豆蔻年华》。译者借用了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诗句本意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二三岁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豆蔻年华一词用来形容青春少女由来已久,见此词尤见初长成之少女娉婷玉立,意象如何不美。可见,这些译名无不符合中国观众的期待视野,并完美体现了形式美与意象美的统一。
(三)催发观众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促使主体在观览客体时产生感兴、催动灵感的绝好催化剂:主体在面对不同的人、物、景、境时,要从无动于衷到兴致勃勃靠的就是情感。[10]所谓触景生情,“情”可以将休眠状态的思维催动,文艺作品的价值体现即在于此。
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归根结底,电影是一门艺术。著名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艺术以情动人。情感的催化作用是多方面的,感兴之生、想象之起、物我之交也都是情感在起作用。观众对于一部电影的接受和喜爱始于对影片名称的接受和喜爱,因此影片名称本身就应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并激发其观赏影片的兴趣。
例如:经典影片Goodbye Again译为《何日君再来》,中文译名借用深受中国观众熟知喜爱的歌曲名称,让观众在看到影片名称的刹那似有袅袅歌声在耳,心中自然涌起隐隐的离愁别绪。这一译名即成功传达了电影主题,又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同时将影片主题要反映的无奈愁思丝丝入扣的感染观众,相信观众见此影片名称定如似曾相识,何愁不感觉相见恨晚而跃跃欲“视”呢?
结语
电影片名可谓影片的点睛之笔,英语电影片名的成功汉译对于英语影片的票房成功至关重要。要译好英语片名实属不易。译者在翻译时应将观众放在心里,充分尊重和揣度观众对于影片的期待视野和审美情感,尽力创造音美形美俱佳又颇具意象之美的佳译,有效帮助展现影片的艺术价值,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岩.英语影片名汉译现状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6):110-111.
[2]王容.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J].长沙大学学报,2013(1):95-96.
[3]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21.
[4]付晓丹.从接受美学看片名翻译的艺术魅[J].电影评介,2013 (10):70.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9.
[6]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143.
[7]彭晓希.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