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损的手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爱国朗诵的文章一
山河鼎沸。祖国的大江南北
有多少华夏儿女在声嘶呐喊。吐气扬眉
此时,东方已熹微
就让我们愤怒吧,痛快淋漓一回
跪拜列祖列宗。尔后,连同那过去的耻辱
一起撕毁。抑或
让我们用子弹。告诉那些魍魉魑魅
今天,我的祖国
已坚不可摧
关于爱国朗诵的文章二
俺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俺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俺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俺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擦过无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暖和,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俺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俺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和一切期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俺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关于爱国朗诵的文章三
灿烂的太阳,
普照着海峡两岸,
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里,
骨肉同胞分离几十年,
睡梦里思念亲人,
常常是泪水洗面,
我们等待,我们等待,等待着早日回到母亲身边。
白发苍苍的妈妈擦着早把泪水流干的双眼,
等待着亲生骨肉早日归来。
兄弟姐妹等待着骨肉同胞早日团聚,永不分开。
江黄二龙等待着日月潭的陪伴,
五十六个民族等待着团结和平、和平团结、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
我们等待,
我们等待,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69-0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程长,致残率高。随着医学的发展,RA的防治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但RA病人的护理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改善和提高RA病人的生存质量,已成为我们护理研究的重点,目前在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做好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健康教育进行以下论述:
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接触病人时,首先要仪表端庄,举止稳重,言语亲切,态度要和蔼,以取得病人的信任。第二,争取亲属积极配合和谐美满的家庭及护理人员和家属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周到的照料,能给患者带来心灵上的安慰和对康复的希望,从而使病人情绪稳定,有利于病情缓解。第三,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减轻心理压力,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其忧虑的原因,为其解郁答疑,达到情调志悦的目的。
2 生活护理
残疾病人不但要照顾好已残损的肢体更要照料整个人,护理人员应在必要的情况给予协助,并引导病人充分发挥健全肢体的作用以替代残损部分。另外房间应干燥、温暖,阴雨天不要外出,不要直接吹风,注意保暖,多晒太阳,生活有规律。
3 预防畸形和并发症
嘱病人要经常更换和姿式,通过更换和姿势,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褥疮和下肢水肿,促进肺的良好扩张,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预防关节痉挛。指导患者做任何事情时,要使用最强壮的关节,如起床时应手掌或前臂用力,手指不能负重。长期用激素的患者,皮肤脆弱如纸,要当心意外伤害,防止皮肤撕裂。
4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营养要丰富,多喝牛奶,多食鱼油、蜂蜜、藻类、虾皮,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要禁烟、禁酒,禁辛辣刺激及凉性食物。
5 康复锻炼
言语智慧就是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有一定的敏感性,再通过一定的技巧去鉴赏、感受,继而能创造性地表达。笔者觉得对于“言语智慧”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要抓住三个关键词:敏感、鉴赏、表达。下面就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谈以诗歌为载体构建学生言语智慧的研究和实践。
一、在朗读中触发言语智慧
构建学生的言语智慧首先要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要有敏感度,因为“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了语感才能触发学生的言语智慧。
(一)在读中体会音韵感
教师在指导朗读中要抓住音韵的平仄、节奏、停顿、重音、韵脚等特点,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充分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感。例如执教《我用残损的手掌》时,首先是配乐范读,并指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摸索、已、只是、该、蓬勃、力量、运、希望、永恒”等词重读;诗歌中柔美的部分如“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等诗句由女生读,而刚强部分如“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等诗句由男生读;再如“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采用小组递进读,总之笔者指导学生紧抓诗歌的停顿、节奏、重音等特点,充分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为深入感悟诗歌的内蕴打下基础。
(二)在读中体悟情味感
诗言志,教师要在读中触发学生的情味感,让学生的心靠近诗人的心,让学生的情感融进诗人的情感,我们要在读的训练中把握它理解它表现它。
例如执教李白的《行路难》时,笔者采用各种朗读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情味感。笔者先让全体学生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找出重音,划出节奏,酝酿情感;译读,了解诗歌大意,为体悟诗人情感奠定基础;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讲讲对诗歌的初步感受;结合背景朗诵诗歌,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感,诗歌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性动作的词要重读,体会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重复诵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体会诗人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用轻快语调读“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体会诗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再通过叠读“行路难!行路难”发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感叹;最后两句诗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色彩的精彩体现,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
二、在品鉴中汲取言语智慧
诗歌的语言常常是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的,读诗就得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接下来重点论述动词和形容词在诗歌中的表现力。因为动词、形容词其表现力并不逊色,如果运用得当,能达到妙趣横生、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
(一)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动词。
例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第一节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引导学生解读诗的第一节时,笔者主要抓住诗中的动词,课堂中笔者采用改词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如将“卷“字改成”吹“字,“洒”字改成“落”字等,让学生领悟到“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二)修饰语
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歌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如执教江河《星星变奏曲》:“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诗歌中“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笔者试着将“柔软”换成“宁静”或“柔和”,让学生用换词法体会形容词“柔软”的表现力,体会诗歌传递出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给人温柔如梦的感受。这几句诗描绘了一个夏夜般柔美的世界,给人以如梦如幻的美妙感受,能激起读者对这种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菩萨湾;摩崖造像;唐末五代
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6)03-0035-11
Abstract: There is a cliff sculpture of the Pusawan, or Bodhisattva Bay, in Yueyang Town, Anyue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consisting of nineteen niches filled with various Buddhist sculptures. Many motifs and classic Buddhist figures have been found, including the thousand-Buddha motif, Pure Land illustrations, thousand-armed and thousand-eyed Avalokitesvaras, Fifty-three Buddhas, Buddhas of the Ten Directions; even an inscription explaining why these sculptures were made is present in niche five.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and styles of the sculpture as well as the inscription, the sculptures were mainly made during two periods, the first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the second from the Qing dynasty till today. The work from the former period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sculptures.
Keywords: Pusawan(Bodhisattva Bay); cliff sculpture; later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一 造像点概况
菩萨湾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东北1.5公里的岳阳镇新村一组菩萨湾东面山腰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0°06′39.0″,东经105°21′13.9″,海拔323.9米。现存摩崖造像19龛,2012年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开凿在3个呈“品”字形排列的石包上。1号石包位置略低,平面呈方形(图1),东面开第6―8龛,南面开第3―5龛,西面开第1―2龛,北面开第10―12龛,东面与北面转角处开第9龛。2号石包位于1号石包东南15米的现代寺院建筑内,位置略高(图2),北侧崖面由东向西依次开第13―16龛。3号石包位于2号石包东北侧约10米,石包上部脱落不存,其上开第17―19龛(图3)。
2008年7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安岳县文物局对该摩崖造像点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1号石包的12龛造像进行编号(第1―12龛)。2014年7―9月,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岳县文物局联合组成调查队,对该摩崖造像点进行了仔细调查和记录,并首次对2、3号石包上的造像进行编号(第13―19龛)。
二 龛窟介绍
第1龛
该龛为单层方形龛,平面呈弧形,左壁及底部左侧破坏、残损严重,龛宽100厘米、高170厘米、深96厘米,龛向316度{1}。右壁下部有纵向裂隙,龛外顶部有圆形凿孔,正壁前低台左侧现代水泥修补。正壁前起1厘米的低台,台上造一像,连座高102厘米,像高87厘米。头顶有一个八角形华盖,装饰璎珞,华盖下方、造像头顶有一个扁圆形物。造像头戴风帽,面部方圆,有圆形头光;颈部残存两道蚕纹,着交领袈裟;左手于腹前托一圆形物;右手于右胸前持禅杖;左腿下垂,跣足踩于莲蓬上;右腿曲起,平放于身前;半跏趺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台座上部覆帷幔,束腰装饰立柱。座前中部有卷曲莲茎,其中伸出莲蕾、莲叶、莲蓬。低台右侧凿一兽,头部残,面向龛外,四足趴跪。龛内左侧下部似有一人轮廓,残不可识。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造像均在现代被改刻、妆彩。
第2龛
该龛为单层方形龛,顶部左侧左壁及右壁下部均残损,龛内中上部有凿孔,底部被水泥覆盖。龛残宽340厘米、残高252厘米、深46厘米,龛向316度。正壁中央开单层圆拱形小龛,平面呈弧形。龛面呈尖桃形,装饰火焰纹,左右壁及底部皆残,宽35厘米、高37厘米、深5厘米。龛内正壁造三身像。中央主尊上身残,风化严重,残高25厘米,仅可见结跏趺坐于仰莲台座上。台座底部呈四瓣形,装饰四瓣形花纹。左右侧各有一像,仅存残迹。正壁及右壁均造千佛19排,大多风化严重。千佛头上有肉髻,均结跏趺坐于上平下弧形台座上,一般连座高14厘米、像高10厘米。袈裟有三种:一为通肩式袈裟;一为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o支;还有偏衫式袈裟。姿势有两种:或双手置于腹前,或双手置于胸前(图4)。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
第3龛
该龛为方形龛,平面呈横长方形,现仅存中下部及左壁下部两侧,宽168厘米、残高180厘米、残深32厘米,龛向140度。
正壁中央雕一像,坐于高台上,头部、左右手均已无存,连座高120厘米,像高70厘米。双层圆形头光、身光,外饰一圈火焰纹。雕像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o支,其上束带打结,胸前戴圆环状项圈,项圈两侧及中部各有饰件垂下,中部饰件呈十字形;左手似托宝珠置于腹前,右手举于右胸前,盘右腿,左腿垂下,踩于仰莲圆台上,跣足。台座分两层,上层为束腰方座,底部刻二莲枝,分别自中央伸出,伸向左右,莲枝下部饰卷云纹;下层为方形,方形台上左右各置一莲台,莲台上各置一物,莲台中央似有一物突起。台座底部雕一狮子,朝向右侧,右前腿前伸,按宝珠,左前腿直立,左后腿前屈,作蹲坐状,尾部翘起,似回首龛外(图5)。
主尊头顶上方及左侧各雕祥云,仅存左侧祥云的底部。左侧祥云中有从像三身,高28厘米。左起第三身着袈裟,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圆台上。另两身从像风化脱落较为严重,残不可识。主尊左右各一立像,均高49厘米。左侧为一菩萨像,头挽髻,披巾自两肩垂下,于腹前横两道后经小臂下垂及座,下着长裙,双手执禅杖。禅杖顶部装饰复杂,风化不识。右侧立像上半身及圆台残,着袈裟,下身着裙。
主尊左右各雕四排像,从上至下第一、二排各两身,第三、四排各三身。第一至第三排像,均高35厘米。第四排像高49厘米。每身头部内侧均阴刻一竖长方形框,内磨平,字迹无存。左侧从上至下第一排左起第一身残;第二身双手似置于胸前,倚坐于方台上。第二排左起第一身头挽髻,右手执棍状物置于胸前;第二身似着袈裟,双手捧方形物置于胸前,倚坐于方台上。第三排左起第一身头戴冠,着交领广袖大衣,足穿鞋立于圆台上;第二身头似戴冠,双手捧物置于胸前,倚坐于方台上;第三身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托物置于胸前,倚坐于方台上。第四排左起第一身头戴冠,面目狰狞,髭髯,着广袖大衣,双手抱棍状物置于左胸前,倚坐于方台上;第二身头戴冠,头微右偏,左手托物置于左腹前,右手举于右胸前,倚坐于方台上;第三身头戴冠,双手交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托竖长方形物置于右胸前,倚坐于方台上。右侧自上而下第一排已不存。第二排右起第一身坐于方台上;第二身头似挽髻,发辫垂肩,着广袖大衣,双手捧一竖长方形物置于胸前,倚坐于方台上。第三排右起第一身为立像,两侧披巾下垂及座,左手置于腹前;第二身头戴冠,双手置于腹前,倚坐于方台上;第三身似头戴盔,双手置于腹前,身体微左转,倚坐于方台上。第四排右起第一身双手捧物于腹前,倚坐于方台上;第二身头戴冠,髭髯,双手执竖长方形物置于左胸前,倚坐于方台上;第三身头似戴盔,上身着铠甲,双手托物置于左胸前,倚坐于方台上。
另左壁底部雕一立像,光头,着袈裟,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跣足。龛窟年代为唐宋时期。
第4龛
该龛为双层方形龛,内、外龛平面皆呈横长方形,内、外龛右壁被第3龛左壁破坏。外龛残宽193厘米、高190厘米、残深105厘米;内龛宽180厘米、高176厘米、深73厘米。龛向135度。
内龛正壁雕西方净土,正壁中央高浮雕一佛二菩萨,均结跏趺坐于仰莲台座上(图6)。佛像连座69厘米,像高48厘米。身后有举身光,高肉髻,颈部有三道蚕纹,着通肩袈裟,衣纹于胸腹前呈浅U字形,双手交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掌心向上置于腹前,仰莲座底部雕出三个椭圆状物,其上各雕一壶门。
左侧菩萨连座高67厘米,像高48厘米,头后有尖桃形头光,分为三层:内侧一层饰花瓣,中层为连珠纹,外侧一层为火焰纹。身后有内素面外火焰纹身光。菩萨戴高冠,发辫覆肩,缯带自两耳后下垂及肘,颈部有三道蚕纹,胸前戴圆形状项圈,项圈上有挂饰及缨络垂下,缨络经腹前自两膝折向身后,饰腕钏,上身斜披胳腋,两侧披帛自双肩垂下搭小肩后下垂及座,双手托圆柱装物置于腹前。
右侧菩萨连座高65厘米,像高47厘米,头光、身光与左侧菩萨同,头戴高冠,发辫垂肩,颈部有三道蚕纹,缯带自两耳后下垂及肘,胸前所戴项圈及缨络、腕钏、络腋与左侧菩萨同,双手托莲蕾置于胸腹前。
佛与两侧菩萨之间各有一弟子立像,头后均有圆素头光,着交领袈裟,双手合十于胸前。右侧弟子颈部三道蚕纹。佛与两侧菩萨座间各有一身菩萨坐像,均结跏趺坐于仰莲台座上,发辫垂肩,上身斜披络腋,两侧披巾自两肩垂下搭小臂后下垂及莲座,双手合十于胸前。
佛头顶浅浮雕华盖。华盖两端向内卷曲,顶端饰火焰纹,内置宝珠。华盖底部有挂饰垂下,中间挂饰向左右分别伸出长飘带。飘带缠绕,各形成三圆圈,飘带尾部飘向龛顶。左侧左起第一圆圈内雕一佛二弟子。佛有高肉髻,双耳硕大,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覆莲台上。两侧弟子均为立像,身体微侧向主尊。第二圆圈内雕一菩萨二弟子。菩萨头顶向上突起,两侧缯带下垂及肩,身着袈裟,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覆莲台座上。两侧弟子均为立像。第三圆圈内雕一佛二弟子。佛头顶向上高高突起呈三角状,双耳硕大,身着袈裟,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覆莲台座上。两侧弟子均为立像。右侧右起第一圆圈,雕一佛二弟子。佛头顶向上突起,双耳硕大,着通肩式袈裟,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覆莲台座上。两侧弟子均为立像,微侧向主尊。第二圆圈内雕一菩萨二弟子。菩萨头顶向上突起,两侧缯带下垂及肩,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覆莲台座上。两侧弟子均为立像。第三圆圈内雕一佛二弟子。佛头顶向上突起,双耳硕大,着袈裟,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覆莲台座上。两侧飘带末端各雕一朵祥云。祥云内各雕五身像,分两排。前排为三身佛像,着袈裟,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后排两身菩萨立像,头顶向上突起,两侧缯带下垂及肩,似着袈裟,双手置于胸前。
华盖后雕一楼阁(图7),可见围栏、圆柱、屋顶,屋檐两角向上翘起,鸱尾回首相向。圆柱将楼阁分为三开间,左右二开间前方各雕一立像,风化不可识。屋檐外侧各有一飞天,朝向楼阁,回首看龛外,身后飘带高高飘起。左侧飞天双手举物于身体两侧,双腿向后翘起;右侧飞天双手托物于胸前,双腿向后翘起。
两侧菩萨外侧各雕一经幢。幢座分五层:从下至上第一层为圆形覆莲状;第二层为圆球状,上饰卷云纹;第三层为素面盘状;第四层同第一层;第四、五层束腰;第五层为圆形仰莲台座。幢身为八棱柱状。幢顶分七层:从下至上第一、三、五、六层为圆形仰莲状;第二层为圆球状,上饰卷云纹;第四层为方形,中央开小龛,内一坐佛;第七层为尖桃形。经幢下方各雕一坐像,头后均有圆形素面头光、身光,挽高发髻,两侧缯带下垂及肩,上身斜披络腋,披帛自两肩垂下,搭两臂后下垂及座。左侧菩萨盘左腿,右腿曲起;右侧菩萨盘右腿,左腿曲起,身体微转向主尊,坐于仰莲方座上,脸朝向龛外。经幢外侧各雕八边形双层楼阁,雕出围栏、圆柱、屋檐。从下至上:第一层中央雕一佛二弟子,佛帐自顶部及两侧垂下。佛有高肉髻,双耳硕大,着通肩式袈裟,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两侧弟子均立像,双手置于胸前。第二层中央雕一佛二弟子,佛帐自顶部及两侧垂下。佛有高肉髻,双耳硕大,着通肩式袈裟,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两侧弟子均立像,双手置于胸前。第二层上为八角攒尖顶。双层楼阁底部外侧各雕一立像,头后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肉髻较高,双耳硕大,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置于腹前。双层楼阁底部内侧各雕一菩萨立像,尖桃形头光,挽高发髻,发辫垂肩,颈部有蚕纹,上身披络腋,下着长裙,披巾自两肩垂下,于腹前横过一道后经两臂下垂及底。左侧菩萨双手托圆盘,内盛火焰状物置于胸前;右侧菩萨双手托物置于胸前。二者均微侧身向主尊,回首龛外。
主尊及二菩萨底部雕通壁围栏。围栏上部中央雕二菩萨立于方形莲台上,均有圆形头光,头挽高髻,发辫垂肩,上身披络腋,下着长裙,腰束带,裙腰外翻,双手执飘带,身体微内倾。二立菩萨左右各雕七身菩萨,结跏趺坐于覆莲圆台上,均有圆形头光、身光,挽高髻,颈部有蚕纹,上身披络腋,下着裙,腰束带,裙腰外翻,披巾自两肩垂下,搭小臂后下垂及座,双手合十于胸前,身体微侧向主尊,头微偏,仰视主尊。
围栏下部中央雕双头鸟,双翅张开,尾部翘起,两头相背,踩于圆台上。圆台左右各雕一鸟相向而立。双头鸟两侧各雕人首鸟身形象,头后有双层圆形头光,头挽高发髻,尾部翘起,双手执物置于胸前。人首鸟身造像外侧各雕四身伎乐,均朝向主尊而坐,回首向龛外,头后有圆形头光,挽高发髻。左侧左起第一身似捧笙,第二身捧圆形物,第三身似抚五弦琴,第四身似执横笛。右侧右起第一、二身仅存轮廓,第三身似执横笛,第四身捧柱状物。乐器均置于头前做吹奏状,两侧伎乐外侧各雕一菩萨立像,头后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挽高髻,发辫垂肩,上身披络腋,下着长裙,披巾自两肩垂下搭两臂后下垂及底,双手举于胸前,身体微转向内侧,回首龛外。菩萨外侧各雕一佛,均结跏趺坐于仰莲台座上,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高肉髻,双耳硕大,颈部有蚕纹,着通肩式袈裟。左侧坐佛左手置于胸前,右手置于右膝处;右侧坐佛右手置于胸前,左手置于左膝处。
双头鸟及伎乐下部又雕一重围栏。围栏中央雕水池。水池中伸出莲叶及莲蕾,其周围雕有水波纹。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
第5龛
该龛为外方内圆拱形龛。外龛顶部及左右壁皆残损,底部被凿去,现为水泥地面,宽210厘米、残高232厘米、残深135厘米。内龛顶部及左右壁上方残,平面呈长方形,宽187厘米、高230厘米、深87厘米,龛向135度。龛顶左部有巨大裂缝贯穿左壁与后壁交界处。龛外左右壁上部有方形凿孔,左壁有圆形凿孔。
龛内正壁底起低台,正壁中央开圆拱形小龛,龛面呈尖拱形,平面呈长方形,宽81厘米、高62厘米、深10厘米。小龛正壁造三佛(图8)。中间一佛头部残,连座高51厘米,像高31厘米,肉髻,双耳硕大,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颈部三道蚕纹,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o支;双层椭圆形身光,双手掌心向上置于腹前,上覆布帛,上有圆形物,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仰莲台座上。台座上部覆帷幔,下部装饰双瓣莲花。左侧佛像头部残,连座高51厘米,像高32厘米,肉髻,双耳硕大,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颈部三道蚕纹,着通肩式袈裟,有双层椭圆形身光,双手于腹前结弥陀印,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台座上覆帷幔,束腰装饰立柱。右侧佛像头部残,连座高52厘米,像高32厘米,肉髻,双耳硕大,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颈部两道蚕纹,着通肩式袈裟,有双层椭圆形身光,左手于腰前托宝珠,上有火焰,右手抚右膝,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台座上覆帷幔,束腰装饰立柱。
正壁除中央小龛三尊佛像外,另造五十佛,从上至下共分为六排,第一排造佛9身,第二排10身,第三排6身,第四排4身,第五排11身,第六排10身。佛像除两身戴风帽者,均有肉髻,双耳硕大。所有佛像均有尖桃形头光、颈部三道蚕纹,结跏趺坐于方形仰莲台座上。莲座下皆有莲茎相接,莲茎上伸出莲蕾、莲叶。佛像连座一般高28厘米,像高21厘米。
第一排左起第一身,残不可识;第二身,双手置于胸前;第三身,双手于腹前托圆形物;第四身,双手置于腹前;第五身,同第二身;第六身,着通肩式袈裟,掌心向上,持圆形物于腹前;第七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于腹前托圆球形物;第八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于胸前合十;第九身,双手笼于袖中置于胸前。
第二排左起第一身残不可识;第二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掌心向上托圆形物于腹前;第三身,戴风帽,双手笼于袖中置于胸前;第四身,双手置于腹前;第五身,残不可识;第六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于腹前结弥陀印;第七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于腹前托圆球形物;第八身,着通肩式袈裟,左手抚左膝,右手置于胸前;第九身,同第六身;第十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置于腹前,上似搭布帛。布帛上有一圆形物,分两层。
第三排佛像均着通肩式袈裟,左起第一身,双手托宝珠于腹前;第二身,双手托;第三身,双手于胸前合十;第四身,同第三身;第五身,戴风帽,双手笼于袖中置于腹前;第六身,双手于腹前托宝珠。宝珠上有火焰。
第四排左起前三身均着通肩式袈裟。左起第一身,双手置于腹前,掌上搭布帛,上有圆球形物;第二身,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抚右膝;第三身,左手抚左膝,右手置于胸前;第四身,双手置于腹前,掌上搭布帛,上有圆形物,分两层。
第五排佛像均着通肩式袈裟。左起第一身,双手笼于袖中置于胸前;第二身,双手于腹前结弥陀印;第三身,双手于腹前托;第四身,双手于胸前合十;第五身,双手掌心向上置于腹前;第六身,双手于腹前托圆球形物;第七身,同第二身;第八身,双手于胸前合十;第九身,同第三身;第十身,同第五身;第十一身,同第一身。
第六排左起第一身,着偏衫式袈裟,双手置于袈裟之中;第二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笼于袖中置于腹前;第三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于腹前托圆球形物,分两层;第四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于腹前结弥陀印;第五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o支,腹前束带打结;第六身,同第二身;第七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于腹前托;第八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置于腹前;第九身,同第一身;第十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于腹前托圆球形物。
龛内右壁中部刻一碑,有碑首、碑身、碑座。碑首呈梯形,中部装饰卷云纹;碑座呈梯形,装饰覆莲瓣;碑身呈长方形,宽51厘米、高110厘米,阴刻楷书题记12行,满行18字,共存181字(图9),全文如下:“敬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并二菩萨一龛/敬造五十三佛一龛/右弟子白绍少在使劾职卅余年累主持/使钱投重务罢归乡久蒙差署勾覆官阻为征/讨宦()人迫作十恶五逆无门忏悔今已年七/十有恶之身然远遂发()心于此上代/内石上件功德今已成k伏/为白慕道见后发愿求来世中常于/十生诵持不退转何多罗三藐/三菩眷属往生净土/……二果永为供养/……可……男儿使官可求。”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
第6龛
该龛为单层方形龛,平面近方形。龛顶右侧表层脱落,龛口、四壁风化严重。宽226厘米、高170厘米、深55厘米,龛向120度。龛外右壁上部有两圆形凿孔,右上角坍塌处延伸一道裂缝,纵向贯穿右壁。龛内有大面积烟熏痕迹。
龛内正壁底部开高22厘米的低台,台上正壁造千手观音及其眷属、十坐佛(图10)。千手观音位于正壁中部,面部、手部、足部及台座残。连座高131厘米,像高124厘米。千手观音戴镂空卷草纹高冠,面部方圆,双耳垂肩,头两侧缯带下垂,颈部有三道蚕纹。胸前戴宽带圆形项圈,中部装饰几何形花纹,项圈下部装饰卷草纹。胸前至膝前垂饰璎珞。着双领下垂式袈裟。披巾自左右肩垂下后,横过身前,持于膝前两手中,垂于座前。身后有尖桃形身光,边缘装饰一圈卷草纹。跣足,倚坐于方形台座上,足下踏方形仰莲台。左右侧各残存20手,最上两手捧化佛于头顶;胸前两手合十;腹前两手拇指和食指相连,捧圆形物;膝前两手掌心向上,执帔帛。左侧由上到下,可见一佛着通肩式袈裟,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方形双层台座上,身后有尖桃形身光;其下一手持圆形铜镜,中部有日形钮,右侧一手持莲蕾;其下一手持盾牌,盾牌前雕出狰狞兽面,右侧手持弓;其下数手持物皆残;最下一手掌心向外,置于身左侧。右侧从上至下,一手持圆形物;其下一手持宝塔,宝塔为方形楼阁式,分两层;再下一手持一环形物;再下一手持方形物,上有一“人”字形顶;再下一手持短棍形物;最下一手掌心向外,置于身右侧。
台座左右前方分别跪饿鬼贫儿。左侧饿鬼头部、左肩及双手残,残高124厘米,双手置于身前,上身,腰束带,下着裤,面向右侧而跪。右侧贫儿面部风化,高37厘米,头戴冠,冠带垂于身后,着圆领长袍,腰束带,双手于身前持长条形口袋,面向左侧而跪。饿鬼左侧及贫儿右侧分别跪一男一女。左侧男子的头冠、面部残,高46厘米,面部丰圆,颈部残存两道蚕纹,帔帛自左右肩垂下,横过腹前,绕左右臂后垂于身侧,腰束带,下着裤,跣足,双手于胸前合十,面向右前方伏跪。右侧女性左胸残,全身风化严重,高40厘米,头束高髻,面部丰圆,颈部残存一道蚕纹,右侧帔帛自右肩垂下,绕右臂后垂于身侧,腰束带,下着裤,跣足,双手腕戴镯,于胸前合十,面向左前方伏跪。
男子左侧立一男子,面部、足部残,高77厘米。头上有小髻,双目圆睁,面容狰狞,下颌存三角形胡须。衣服从左肩处垂下,经腹前于右腰侧绕向身后,腰束带,下着裙,足部着“T”字形履。左手握拳置于右胸前,右手持锏置于身侧,微向右前方而立。
女子右侧立一身像,头部及双手残,高62厘米。着圆领广袖大衣,腰束带,下着裙,双足着云头鞋,双手置于腹前,微面向左前方而立。
龛内后壁左右侧上部各有五身坐佛,皆坐于方形台上。台座高8厘米。座前装饰似花纹,外部为四花瓣形,内部装饰卷云纹。台座上左侧五身佛像头部残,均高12厘米,结跏趺坐。左起第一身,双手笼于袖中,置于腹前;第二身,着交领袈裟,双手置于胸前,手上覆盖布帛;第三身,着通肩袈裟,双手笼于袖中置于腹前;第四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置于胸前,手上覆盖布帛;第五身,着通肩式袈裟,双手置于腹前。右侧五身佛像均风化严重,均高12厘米,结跏趺坐。左起第一、三身双手置于腹前;第二身双手置于胸前;第四、五身姿势残不可识。
左右壁前各造一身天王像。左侧一身,左手、足部残,风化严重,高90厘米。戴冠,冠上部后侧立呈拱形,冠前装饰放射形纹饰,头后垂发。双耳下垂及肩。身着盔甲,飘带绕过膝前飘于身侧。右手腕戴手镯,叉腰,呈立姿。足着履,足下有低台,上部刻斜井字形凹槽,可能表现山形座。右侧一身头部、右臂及双足残,残高97厘米。头戴冠,头后垂发。身着盔甲,腰束带,飘带绕过膝前飘于左右侧。双手掌心向下,于腹前持剑,呈立姿。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
第7龛
该龛为外方内圆的拱形双层龛,内外龛除右上角外,四壁均残损殆尽。外龛残宽53厘米、残高78厘米、残深4厘米;内龛残宽45厘米、残高67厘米、残深3厘米。龛向120度。内龛正壁中部造一像,全身及台座均残损严重,连座高84厘米,像高50厘米,仅存轮廓,可见一像坐于束腰台座上。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
第8龛
该龛为单层圆拱形龛,平面呈弧形,四壁均残损,左下角坍塌。龛残宽60厘米、残高98厘米、残深5厘米,龛向90度。龛内正壁造一像,残损严重,仅存轮廓,高90厘米。头戴三尖冠,下着长裙,呈立姿。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
第9龛
该龛为圆拱形龛,平面呈长方形,仅存上壁及左右侧壁上部。龛宽77厘米、高170厘米、深7厘米,龛向70度。龛内正壁磨光,无造像。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
第10龛
该龛为内方形双层龛,内龛平面呈长方形,外龛顶部、右壁及左壁上部不存。外龛残宽152厘米、残高149厘米、深106厘米;内龛右壁中部残损,宽145厘米、高149厘米、深52厘米。龛顶有数个凿孔。龛向70度。
正壁近壁处造12厘米的低台,台上造一佛二菩萨。佛像头部、双臂残,风化严重,连座残高102厘米,像残高96厘米。有尖桃形头光,边缘处装饰火焰纹,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o支,左手抬起,跣足,立于圆形仰莲台座上。左侧菩萨头部残,风化严重,连座残高102厘米,像残高85厘米。双重头光,缯带自头左右侧垂下,帔帛自左右肩垂下,横过身前,绕左右臂垂于身侧。左手托净瓶,右手持净瓶颈部,置于腹前。腰束带,下着裙,右膝微曲,微向左扭胯,跣足,立于圆形仰莲台座上。右侧菩萨头部、双臂及台座残,连座残高108厘米,像残高90厘米。有双重头光,缯带自头两侧下垂及肘,双手置于胸腹前,帔帛绕左右臂垂于身侧,腰束带,下着裙,左膝微曲,微向右扭胯,跣足,立于仰莲台座上。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
第11龛
该龛为方形双重龛,外龛顶部及右壁不存,宽163厘米、高167厘米、深100厘米。内龛右壁部分残损,平面略呈长方形,后壁略弧,宽147厘米、高147厘米、深86厘米。龛向37度。
正壁及左右壁的近壁处造15厘米的低台,正壁台上造一女性主尊及二侍女,中央主尊面部、双手、双腿及台座残。连座高110厘米,像高97厘米。主尊头束高发髻,前戴镂空卷草纹发冠,右后侧插步摇,一端装饰花朵,下垂珠饰;面部丰圆,颈部三道蚕纹,着双领下垂式长袍;内着抹胸,胸前束带打结;左手抬起,右手置于右腹前,垂足,坐于方形台座上。台座分两层,由转角处立一柱支撑。左侧侍女足部残,高100厘米;头上双丫髻,面部丰圆,颈部三道蚕纹;着双领下垂式长袍,内着抹胸;双手笼于袖中,置于胸前,怀抱扁圆形物,呈立姿。右侧侍女全身风化严重,高93厘米;头束高发髻,面部丰圆,双手于右侧抱小儿,头部残,面向内侧,右手持莲蕾状物,呈立姿。
左壁台上立二像。左起第一身,头部、双臂残,全身风化严重,高55厘米;戴高冠,左手于右侧抱物,右手置于身侧,下着裤子,呈立姿。第二身全身风化严重,高53厘米;头左右侧束髻,左手置于腹前,右手曲于身侧,手中持短杆,杆上有圆形物,呈立姿。左侧台前有一物,残损严重,上圆,下似一台。右壁台上立二像。左起第一身,头部残,全身风化严重,高54厘米;头似戴冠,左手置于左腰前,右手置于胸前,下着裙,呈立姿。第二身,头部及双臂残,全身风化严重,高45厘米;颈部残存两道蚕纹,帔帛自左右肩垂下,飘于身右侧;下着裤,左手置于腰侧,右手置于腹前,呈立姿。台前有一物,上部呈圆形,下似一圆台。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
第12龛
该龛为双重方形龛,龛底左部残损,宽264厘米、高183厘米、深200厘米。内龛平面呈方形,龛口风化严重,右壁略有残损,宽247厘米、高168厘米、深57厘米。龛向9度。
正壁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底部造8厘米高的低台。台上造五身坐佛,均连座残高65厘米,像残高45厘米。左起第一身头部残,内圆外尖桃形头光,圆形头光边缘装饰双层花瓣,外层头光边缘装饰火焰纹;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o支;双层椭圆形身光,边缘装饰火焰纹;双手掌心向上置于腹前,手上搭一布帛,上有圆盒形物;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仰莲台座上。台座束腰和底部均装饰卷云纹。第二身头部及双臂残,头光与第一身相似,着通肩式袈裟,身光与第一身相同,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台座上部覆帷幔,束腰处装饰立柱,下部装饰双瓣仰莲。第三身头部残,戴冠,缯带自头两侧垂下,头光与第一身相同,着偏衫式袈裟,身光与第一身相同,内层身光边缘装饰莲瓣,结跏趺坐于方形仰莲束腰台座上。上层莲座覆帷幔,束腰处中部有一人头,左右手向上撑起台座;左右侧各有一兽头,双手向上撑起台座,下层装饰卷云纹。第四身头部、右手残,头光与第一身相同,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o支,腹前束带打结,身光与第一身相同;左右手抚膝,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仰莲台座上。莲座上部覆帷幔,束腰分上下两层,平面呈八角形,上层凸出,每面均有方形框,下层转角处装饰立柱。台座下部亦呈八角形,装饰双瓣莲花。第五身头、胸残,头光与第一身相同,着通肩袈裟,身光与第一身相同,双手掌心向上,捧圆形物于腹前,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仰莲台座上。台座束腰分为四瓣,每面装饰四瓣形壶门。台座下部装饰卷云纹。
正壁下部近壁处起低台,大部分残损。台上造五身坐佛,均连座残高65厘米,像残高45厘米。左起第一身头、胸部及台座下部残,头光与上层第一身相同,着通肩式袈裟,身光与上层第一身相同,双手于胸前合十,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台座上部覆帷幔,束腰装饰立柱。左侧台座前部有一小人,下身残,仅存轮廓,面向右前方而立。第二身头部、右手及台座下部残,头光与第一身相同,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o支,腹前束带打结,身光与第一身相同,左手掌心向上托圆形物于腹前,右手置于胸前,结跏趺坐于圆形仰莲台座上;左上方阴刻“东方阿”。第三身头部及台座残,头光与第一身相同,着偏衫式袈裟,内着僧o支,双手掌心向上置于腹前,身光与上层第三身相同,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台座上覆帷幔,左上方阴刻“南方佛”。第四身头部、右臂残,腰部以下风化严重,头光与第一身相同,胸部肌肉发达,着袒右袈裟,身光与第一身相同,左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第五身头部、双臂、双腿及台座残,头光、身光与第一身相同,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台座上(图11)。
左壁下部造二像。左侧一像仅存轮廓,残高20厘米,呈立姿。右侧一像头部、左臂及腿部残,残高43厘米,着广袖衣,双手置于胸前,呈立姿。
上层低台左侧前部,第二身佛像台座下,阴刻1行12字楷书题记“养佛志明僧金秋”。左壁上部中侧有阴刻楷书题记“十方佛……”。左壁下部,阴刻楷书题记:“……永为供养”(图12)。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
第13龛
该龛为外方内圆拱形龛。外龛右壁略存,宽190厘米、高180厘米、深134厘米。内龛呈圆拱形,平面呈竖长方形,宽140厘米、高156厘米、深77厘米。龛向45度。造像及台座均有后代改刻痕迹,造像现代妆彩。正壁中央造一坐佛,有肉髻,内圆外尖桃形头光,左手掌心向外,右手抚右膝,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左右壁内侧前部各造二像,均立于方形台座上。其身后各有四身立像。左右壁外侧下部各造一力士,均有圆形头光,面向中部而立。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造像均在现代被改刻、妆彩。
第14龛
该龛为圆拱形龛,平面呈拱形,龛顶部分残损,宽205厘米、高155厘米、深84厘米,龛向32度。正壁及左右壁前起1厘米高的低台,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中央主尊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头部略大,面部方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托圆形物置于左膝,右手垂于身侧,结跏趺坐于方台上。弟子位于主尊左右两侧,立于圆形台座上。弟子外侧各一菩萨立于圆形束腰台座上。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造像均在现代被改刻、修补和妆彩。
第15龛
该龛为内圆拱形双层龛。外龛除底部和左侧下部外,均残损,底部前有后代垒砌条石,宽170厘米、残高134厘米、深125厘米。内龛平面呈横长方形,龛顶及左右侧壁均有残损,宽100厘米、高116厘米、深55厘米。龛向45度。龛内正壁前造一佛,有尖桃形头光,面部方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o支,双手于腹前托扁圆形物,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左右壁内侧前部各造两立像,均立于台座上。右壁前部两立像身后又有两身立像。左右壁外侧下部有二力士。龛窟年代大致为唐宋时期。造像均在现代被改刻、妆彩。
第16龛
该龛为单层龛,龛及右壁皆残损殆尽,形制不明,残宽80厘米、残高101厘米、残深15厘米,龛向27度。正壁左侧造一像,仅存轮廓。龛窟为现代所造。
第17龛
该龛位于3号石包西南侧的一大龛内。大龛上部残,仅存下部,残宽270厘米、残高125厘米、残深35厘米,龛向315度。第17龛上部残损,残宽48厘米、残高30厘米、深8厘米,龛向315度。龛内正壁前造一像,头、胸残,像残高30厘米;双手置于腹前,广袖下垂于龛外,结跏趺坐于龛底。龛窟年代大致为清代。
第18龛
该龛顶部残,宽51厘米、残高22厘米、深10厘米,龛向315度。龛内造一像,结跏趺坐于台座上,其余残不可识。龛窟年代大致为清代。
第19龛
该龛顶部及右壁残,残宽98厘米、高66厘米、深9厘米,龛向315度。正壁前造四像,均坐于高21厘米的低台上。左起第一身,高62厘米,戴冠,胡须下垂,身着铠甲,左手置于腹前,右手托举圆形物置于头部右侧,左腿下垂,右腿盘坐。第二身,高66厘米,戴三尖冠,披巾自双肩垂于座前,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托尖圆形物置于头部右侧。第三身,高63厘米,戴三尖冠,披巾自双肩垂下于座前,双手置于腹前。第四身,仅存残迹,残高18厘米。龛窟年代大致为清代。
三 年代及价值
菩萨湾是安岳一处保存较好的佛教摩崖造像。通过调查可知,第1龛左壁打破第2龛右壁,第3龛左壁打破第4龛外龛右壁、右侧打破第2龛左壁,第9龛左壁打破第10龛右壁,第15龛右壁打破第14龛左壁,第16龛打破第15龛左壁。由此可知,第2龛早于第1龛,第2、第4龛早于第3龛,第10龛早于第9龛,第14龛早于第15龛,第15龛早于第16龛。
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石包打破关系,结合现存造像的题材、风格和题记看,菩萨湾摩崖造像可分为两组,一组为第1―15龛,另一组为第16―19龛。两组龛窟的年代差异较大,第1―15龛为唐宋时期;第16―19龛为清代至现代,其中第17―19龛为清代龛,第16龛为现代龛。
第2龛的千佛,此种题材的造像主要出现在川西、川东地区及川北的巴中地区,主要流行于8世纪末至9世纪[1],其题材与造型风格与四川蒲江石马沟第3、第8龛以及蒲江花置寺的第3、第5、第6、第8龛极为相似,后者皆为晚唐时期的造像[2]。第4龛为西方净土变,此类题材全川皆有分布,约从7世纪开始出现,流行时间较长。像第4龛一样的一佛二菩萨坐像、左右两侧雕刻天宫阁楼者主要集中出现在川西以及重庆的大足地区,流行于8世纪至9世纪左右[1]194。第4龛与安岳灵游院第7龛年代大体一致[3],其年代亦应为晚唐、五代时期。据第5龛碑刻文字,五十三佛与西方净土变俱为白氏发愿所造,二者为同一时期的造像,故第5龛的年代亦应为晚唐、五代时期。第3龛打破第2、第4龛,其年代比第2、第4龛略晚,从造像的风格看,其年代也应为五代时期。第6龛为千手观音,类似的题材主要出现在安岳和大足地区,多为五代时期的造像,其造像风格与造像内容与重庆佛湾第243、235、218、273龛以及四川安岳圆觉洞南崖第21龛相似,重庆佛湾第243龛的年代为唐天复元年(901),其余均属前、后蜀时期{1},故可判断第6龛的年代大致为五代时期。第12龛根据题记可知其造像为十方佛,此类题材目前发现不多,根据其造型风格,其年代应为晚唐时期。
菩萨湾摩崖造像的主体年代为唐宋时期,保存较好的6龛造像年代均为唐末、五代时期,造像题材丰富,雕刻精美,西方净土变、千手观音、五十三佛等都是当时社会流行的造像题材,反映了安岳地区佛教信仰及文化等情况,而西方净土变底部雕刻的伎乐,为研究唐代生活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雷玉华.巴中石窟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09.
深沉而浑厚的旋律把我的思绪拉到了那一段历史长河之中。那些鲜活的面容总会一一浮现在眼前,有一个音容笑貌总是挥之不去,那便是羽扇纶巾,谈笑自如的诸葛亮。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兴深。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打动,他不顾刘备此时的境地是多么落魄,仍愿为刘备奔走效劳。从此便踏上了一条会让自己呕心沥血一生的道路,却无怨无悔……
兵败痛失街亭,挥泪斩的马谡。但他却不怨天地,只从自身找原因,怨自己不该不听取刘备的遗言,而错误地重用马谡。他不顾后主和同僚们的再三劝阻,愿连降三级,免去丞相之职,以告先帝之灵,却无怨无悔……
北伐中原,将要成功之际,却被刘禅召回,付出的许多便都这样毁于一旦!他忍受着刘禅荒唐的话语。他那一声绝望的叹息,让人心中一痛,这一刻,怕是他的泪水已涌出眼窝,滚落在尘埃吧!他却还是如此尊主,他辅佐刘禅之忠心就如同刘备三顾茅庐时对他的诚心一般!他宁愿重新北伐,却无怨无悔……
他用残损的手掌,弥补失陷的天空,但他再也抵挡不住历史长河的惊涛骇浪!星落秋风五丈原,他深深闭上了双眼,再也醒不来了,再也不能为兴汉室而力挽狂澜了……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时光带走了他,却带不走他的千古壮志。念天地之悠悠,冥冥无际,世事茫茫,但历史是不会让诸葛亮如蜉蝣一般消失。他的一生,刻骨铭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在我心中,有着般的坚贞不屈;莲花般的淡泊名利;梅花般的浩然正气!任风雪冰霜之欺凌,依然傲然挺立!丈夫在世有何为?为民播下太平春!他,历史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他的光芒一直在我心中延续,促使我在挫折面前从容,催我执着奋进!
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手段,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要通过阅读实现。阅读是一个人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心灵自我关照的过程。通过阅读,可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对课外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基本教学过程安排
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理论,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提出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安排,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操作范式。
在普遍情况下,多数语文教师会在一节课中的新课内容学习完成之后,相机设计一个单独的拓展阅读教学环节。例如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拓展汪国真的同题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习七下30课蒲松龄的《狼》时,会顺势拓展蒲松龄的《狼》的另两则。学习《斑羚飞渡》时,一般会拓展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或者是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
之所以选择在教完“新课内容学习”之后,再安排学生的拓展学习过程,主要是源于我们对教科书的基本作用的认识。应该说,教科书是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工具性材料;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确定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教科书是教师确定本学科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教科书选取的内容中,多为比较经典的课程学习材料,具有范例学习的基本特征。所以,我认为教科书中选择的学习材料理所应当地成为教师安排拓展阅读的首要基点。
三、拓展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
结合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思考分析,我认为拓展阅读学习策略大致可以分为纵横两个方面的拓展。所谓横向拓展,主要指的是与本课学习在对象和内容方面存在联系的学习拓展。即指与本课内容在学习中有一定关联的同一作者的相关作品内容的拓展、同一学习主题的不同作者的相关作品拓展、同一题目的不同作者的相关作品的拓展等三种类型的拓展。
所谓纵向拓展,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时段,根据教学的需要相机安排的拓展阅读学习,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不同类型不同时段内的拓展有不同的作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横向拓展
1.同作者的拓展。例如我在九年级朗读指导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中,在拓展阅读环节安排的是同作者的拓展阅读《等待(二)》,这样可以有力地升华文本,也使学生再次受到感染,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2.同主题的拓展。同为《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中,我拓展了同主题的《囚歌》、恽代英《狱中诗》、《杨超烈士就义诗》,期望通过进行同主题的诗歌拓展阅读,使本课凸显情感的热度、审美的高度和文化的厚度。
3.同题目的拓展。比如上文提到的在教授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后,拓展阅读汪国真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又如我曾经上过一节课外同题阅读课《听雨》,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阅读元代虞集、唐代王建、宋代赵文、杨万里等人所作的诗《听雨》,初国卿、廖征西、季羡林所作的散文《听雨》,以及我自己的下水文《听雨》。这种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识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二)纵向拓展
1.课前拓展。还以《乡愁》一课为例,在课前可让学生朗读积累的关于表达“乡愁”的诗词,如《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黄鹤楼》等。这样通过学生联系阅读积累创设情境,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初步感受离愁情绪,从而引入乡愁的主题。
2.课中拓展。在讲授《乡愁》的第四个画面后,顺势拓展于右任的《望大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回归情结”,体会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3.课后拓展。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如果课时所限,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如《乡愁四韵》、《当我死后》及席慕容的同题诗歌《乡愁》。虽然一节课时间有限,但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视觉延伸于课外阅读,让学生用阅读本诗的方法阅读更多的诗篇,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四、拓展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向着路边扬起的尘土叩首
向着盘旋头顶的乌鸦叫声作揖
跟在一大串称号后面变成蚂蚁
在炽热的铁板上失眠 翻来覆去 心急如焚
站在自己面前就变成乌云 故意的不故意的
都朝着中心广场坠落
掉下去 掉下去 掉下去
掉下去你就成为臣民 成为宇宙的中心
成为丢失的证据 值得考究的现象
以相对正义的姿态被昏花的老眼发现
被讲稿、论文、书籍争相引用
主席台上的专家说:看
电脑桌旁的教授说:看
抽红塔的少年悲伤地站在废弃的铁轨上
一只手指向宇宙边缘说:看
一万只手指向宇宙边缘说:滚
少年就顺着声音隆隆地滚向大海
薄冰上喝茅台的男人说:好
十万只手掌噼里啪啦一阵欢呼
看来看去都是活蹦乱跳的鬼影
活蹦乱跳的是一只酒瓶在酒吧里跳舞
舞池中央一口巨型锅炉在蒸煮着不幸
庞大世界向着舞池中央膜拜 姿态谦卑
谦卑的姿态里有一道闪电在孕育
失眠地和他的情人
走路二十分钟,穿过华凤镇的桥头
酒糟的香味仍旧准确的穿过我的脖子
宿舍后面的狗依旧准时在凌晨撕咬
彻夜不眠的清晨五点
卷帘门和鸟雀都开始新生,孤独
来自五点一分,水龙头滴出的那滴水
春天从师大路上少女们的大腿根部漏出
性的启蒙来自夜晚的后山或者学府花园
我的空酒瓶还扔在灯光球场,我的病症
都留在深夜,留在爱人的身体里
风是巨大的,一季一季的刮
一年一年的刮,走在鼓楼山我就是巨大的
我不是青虹也不是太阳
被百叶窗剪断的叹息
云盘北路,月亮刚圆的时候我被自己兼并
无暇于悲悯、耕种和泥沙俱下的爱情
只在深夜的雨声里才看见苟存的影子
那颗放射出咄咄逼人的光的恒星
如今也只得在天花板上躲匿
终于,命运决堤,从窗户开始
蓝色窗帘上的椰子树
像你隔着一百多公里打出的重拳
我从日记本上开始崩塌
接着是桌子、毛巾、装衣物的纸箱
以及在身体内部偷偷藏了你的那副躯体
就连最细微的和叹息都被拒绝
在越狱的过程中被百叶窗加工成夜色
人生面对的困境就是如何才能给自己制造
一座永远不能被的谎言的囚笼
我们要做的就是制造并信以为真,假戏真做
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囚徒
相信囚笼就是你的命定
信仰需要化妆品来修补
情绪如巨大的锅盖罩在头顶
这让人心慌 这让人心慌 这让人心慌
只有在山脉的最顶端才看得见破败
只有在灵魂的最深处才看得见堕落
城郊的富乐山顶 黑云的凝视下
人早已被欲望洞穿成一张张漏筛
漏筛们在更大的漏筛里拥挤着
他们被自己装进铁盒子如封存一块废石
年久失修的信仰需要昂贵的化妆品来修补
秋天晴朗干燥的天馊梦腋械交怕
我在一场大雨里看见一双少女的手
少女在河边捡起一片树叶她的腹部就开始悸动
脑袋嘎吱嘎吱的发出要生吃河水的信号
我长开嘴巴向着阴郁的天空伸长了脖子
关于欲望的索求和对于纯洁的渴望
都带着麦子的重量,麦子的重量是一个错误
不待倾诉,如注的雨水就毫不讲理的漫过鼻梁
我是一颗不知道怎样安放的太阳
喝酒,写诗。一如既往的生活
伏在阳台上,我是一个巨大的叹号
不知道怎样安放
也不清楚时间会怎样
捉弄一个被风干的人
我经过你的脚印
也数过你故乡房屋和树桠
唯一没数清楚的是你的念想
光从南方来,我往北方去
不习惯于被曝晒在月光下
星星也不行,除了
你爱时抚摸我的目光
沿着夜色往深处去
在一家上世纪的旅店里
看见雪白半米宽的两张床
和萧红的命运,质地坚硬
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
那些窗户为什么要向上
由内而外的坍塌,决堤的命运
从一张被子到另一张被子
分明是肉体的塌陷
夜色以外的目光,虎视眈眈
黑白电视机,用过的二号电池
残损的蒲扇,遗留的烟味
哪一个不是态度坚决,不容置疑
越是坚硬就越要往深处走
越是残损就越要往残损处去
沿着夜色走入某诗会酒店
空调,热水器,电脑,保险箱
宽大而柔软的床上
一个诗人正用他写诗的笔
着身边的文艺女青年
洗衣台上数星星
我打算把自己运回平武
季节正好
鳅儿在土城河里繁衍生长
光腚游到对岸伐竹
构建成最简单的逻辑
生活从来不是三角形
河水以收获为诱饵
在岸边垂钓
钓鱼人上钩
二娃,三娃盖上被子
准备梦游到城里去
四娃,五娃背着背篓
在夜最深的时候消失在老林边
六娃,七娃娶了娇妻
在昨天生下了两把锄头
老八老九还在山顶
吮吸九龙山的乳液
老十把一把斧子扔进檐沟
然后坐在伏龙观里安静了下来
我在青石板的洗衣台上唱歌
把增高鞋和平底拖鞋扔在路上
让他们也感受一下自在
感受一下深山里的孤独和星光
我有满天星星
你猜那一颗最像生活
白沙街96号
来到白沙街已经八十六天
每天都要路过通往疼痛的岔路口
每天都要路过清真寺、龙尾街、茅坝街
浓郁的生活丝毫不见悲伤
但我们都知道
安昌河的上游有无数黯哑的琴声
兴许它太过久远
又或许它太过沉重
在尚未抵达之前便已沉落江底
只有少数影子湿漉漉爬出来
稀稀拉拉的洒在街上
冷暖自知
老爷子生前总觉得冷
即使他早在青年时
就开始在身体存储白酒
即使火塘里的火焰已经裹住铜壶
即便过冬的柴火已经堆齐楼堑
他总是感觉寒冷
只在正午时才准人推着轮椅
到院坝里坐上一会儿
他总觉得很冷
除了他死的那个下午
儿女们都从远方赶回
伸手递给他一簇苍白的火苗
悲伤不期而至
人走阳关道
水过独木桥
羊群还在守候牧羊人
河边的风很轻
走在岸边的人很轻
静悄悄的到来又离去
而我依旧等待着一只
啄食我的飞鹰
我把悲伤藏进鱼腹
顺着秋水的温度走向冬季
在银闪闪的雪山脚下
埋下我的207块骨头
等待过路的吉普赛人把
我流通到b远而宁谧的马孔多
秋天的鸟
所有的鸟都死在同一天
如果死亡意味着结束
那么秋天的风会绕过陌生的故乡
飞鸟会射中脱下尖刺的太阳
一个人多次闯入诗歌
一个人多次在深涧颤抖
一个人多次在稻草里沉默
我不言语也不作为
长翅膀的人类在河边洗手
长翅膀的人在我的心里钓鱼
那都是不可能的
正如枯老的树桠不可能抓住雪花
由死亡凝聚,在词汇里凝结的悲伤
秋天的鸟在秋天发育
秋天的鸟在秋天死亡
秋天的鸟在夜里互相梦见
北方的祝福
我在一座北方的城市
尝试了一千种方式将自己打垮
抽烟 喝酒 吸霾 吃红烧肉
到中心广场上回味生活
在干枯的卫兵和高大的遗像前
以相对显眼的方式自拍,在黄昏
坐上一辆满背枯叶的现代轿车
我出走的方向脱离了中心思想
我离题万里的想起毛毛和葱葱
她们在枫Z成为了风景 成为了生活
我尝试的第一千零一种方式
就是如何在太阳出生之前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共同主办,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支持、《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协办。来自全国18所中学的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大会。
上午8:30,大会在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礼堂拉开序幕,开幕式由副校长程翔主持。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袁为民、线长久,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伊道恩,《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张蕾、副主编王希文,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卫东,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校长郭涵、党委书记王涛等校领导,以及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部分参赛学校负责人及参赛师生约500人与会。郭涵校长对各地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指出一0一中学的语文学科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朗诵体系,并强调朗诵经典对于中学生情感培养的意义;李卫东高度评价此次大会富有“新意”,填补了当下各类“赛事”的空白;线长久、伊道恩致辞,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上午9:30,比赛正式开始。本着“鼓励原创,弘扬经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以个人朗诵与集体朗诵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参赛选手的热情与朗诵功力,亮点纷呈。朗诵篇目范围广泛,既有豪情逸荡、气势磅礴的《将进酒》,也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与妻书》;既有展现人世沧桑、书写爱国深情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又有紧扣时代脉搏、催人奋进的《中国梦》;既有反映语文课改精神的《绿色语文》,也有抒发人间疾苦的《北方》;更有同学们自己原创的诗歌《永恒的屈原》《旧时燕都》《诗话金陵》……经典的篇章,声情并茂的朗诵者,个性化的演绎,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巧妙结合,赢来评委与观众的阵阵掌声。最终,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北京市潞河中学获初中组特等奖,山东青岛二中、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北京四中、人大附中获高中组特等奖,另有北京四中、山东省菏泽一中等7支代表队分获初、高中组一等奖,江苏无锡市河埒中学、浙江宁波中学等9支代表队分获初、高中组二等奖。
“颁奖仪式暨名家朗诵会”于当晚6:30在一0一中学的大礼堂举行。首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袁为民、线长久,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校长郭涵、党委书记王涛等领导向获奖的各代表队颁发了证书和奖杯。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这次活动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随后,与会者一起聆听了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和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朗诵,获得特等奖的北京市潞河中学、青岛二中、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代表队做了汇报展演。
“差了一点”,差什么?
先让我们来看这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饱含爱国之情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先请大家自由朗读。(生自由读)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选择两名学生读)师:读得很熟练,下面我们齐读一遍。——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了对课文的朗读,表面看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加强,形式也多样,但其结果是学生对诗人的情感、对文本的内涵没有丝毫的触摸。天马行空的朗读方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位老师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只不过是让其没有目标的乱读而已。
反思这堂课,究其原因即是老师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差了一点,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也差了一点,自然就不能引领学生细细咀嚼文中精妙的语句,对所教内容的整合也就相应欠缺了,往往就课讲课,不能居高临下。假设,在教学初时,加上这样的点拨:“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们故意 缺少“已”“只”“该”,这看似简单但却饱含感情的几个字,使学生在自由式朗读反复对比中,读出了家乡景物前后的变化,体会出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更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侵略者对我领土蹂躏之恨!接着老师继续渲染感情: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思念,更何况是多情的诗人,更何况是他的家乡——西湖有着世上最美的风景,现在那里又如何呢?同学们齐读!
除此,还差什么?差了一点激情,在中考的压力下,许多语文课堂缺少应有的生机;差了一点与生活的联系,不能让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学生的心灵与世界沟通。再说“多了一点”: 多了一点音乐、录像。还多了什么?多了一点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中考考什么,老师便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
这“差了一点”和“多了一点”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实效课堂”的距离。然而要补上这“差的一点”和去除这“多的一点”,决非易事,任重而道远。
为走近实效课堂我们老师可以怎样去做?
一、关键在于语文老师能正确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和特点,语文教学是一种阐释,但又不能过度阐释。
不要以己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真正以人为本,在课堂上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的自主参与过程中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读文本,入其境,会其义,悟其神,并逐步养成学生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我们的老师应是“三型”老师
1、“学习型”:学会尊重学生、学会深层对话。深层,指有一定深度的有价值的对话,而不是浮于表面、琐碎的看似热闹的一问一答。
2、“合作型”:老师要有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态度;要有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品格。这些是合作教学的保证。如果我们老师间能够知识互补,风格互补,就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