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规范化原则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智能性、及时性以及开放性特点需求会计信息标准化,所以会计核算方案也要按照标准化准则,关键是能够协助真正完成会计信息的比较性,提升会计信息品质,完成会计信息体系和单位内部外部相关机构体系的及时连接,更加推动了会计体系间的合作以及相互监管。能够推动会计核算程序开发的标准化、科学化,增快管理类程序的探索运用。确保会计信息的比较性,降低会计工作者主观意识的干扰,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会计资料的切实性。1.2准确性原则在信息化环境下,在选取会计核算方案时一定要着重思考其精准性、适宜性以及科学性。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很多核算工作是由计算机进行操作,所以在选取会计核算方案时,核算工作量的多少就不在考虑范围内;并且,因为信息化条件下信息能够一起分享,会计资料相对于手工条件下获取的更加便利,不用再因为计算的准确性和程序的繁琐性而采取不是最佳的方案。1.3及时性原则信息化条件下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及时性,会计资料收集、处置,会计资料的下发、运送以及运用可以及时化、动态化。会计资料处置的动态化需要会计处置方式的选取一定要想到实时性准则。1.4开拓性原则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会计核算方式的质量在持续改革以及发展,会计工作者在选取会计处置方案时,要选取会计发展程序中最现代、最新式也最拥有活力的会计核算方案,完成会计方案的持续创新,紧跟时代脚步,提升会计核算的速度以及品质。
2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处理方法的新选择
2.1计量属性的新选择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算的好坏、公允价值的明确和其实施等状况是现在会计行业中商讨的热题之一。在手工工作条件下,因为公允价值不容易获取,必须使用简单的历史成本计算性能。但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资料处置的高程度自动化、材料资源的高程度分享能够推动资产根据公允价值进行计算成为现实。经过互联网能够将会计信息体系和单位内部外部存在关系的体系及时进行互换资料,互相得到信息,能够从网上得到最及时的资产买卖价格资料,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资产的算计,计算本质向公允价值计算的方向发展。2.2存货计价方法的新选择在手工会计下,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而移动加权平均法将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最佳选择。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移动加权平均法的优势在于:会计信息化的动态化为移动加权平均法的使用创造了便利条件,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企业组织内部的存货数据,只要出现都会储存到相关的服务设备中,同时实时传递到会计信息体系中进行处置,计算机主动搜索储存资料库得到存活的成本资料同时开展移送加权结算。这种方案如果使用手工进行十分繁琐,不过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是软件策划中最简易的方案,是会计信息化环境中最优的方案。2.3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新选择账龄分析法。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主要有:余额百分比法、销货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等,而账龄分析法将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最佳选择,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和销货百分法的不足之处在于:这两种方法虽然简便、易于操作,但忽略了应收账款拖欠的时间长短与发生坏账可能性之间的正比例关系。一般来说,应收账款拖欠的时间越长,应收账款被收回的可能性越小,发生坏账的风险就越大。账龄分析法的优势在于:账龄分析法较为准确、合理,能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符合对应收款项的管理要求。不过对会计核算需求细致、工作量多的,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中,因为很多的核算工作通过计算机实现,工作量多少已不是关键,所以账龄解析方案是最优选择。2.4累计折旧计提方法的新选择加速折旧法。累计折旧方法主要有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等,而加速折旧法将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最佳选择,直线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直线法虽然具有简单明了,易于掌握的优点,但其缺点在于没有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同时也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优势在于:可提前收回投资,对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着重要意义;符合会计准则的稳健性的原则;符合配比原则,固定资产在使用前期因设备新、效率高,使得产量高、维修费低,所以就应多提折旧,而在后期则相反。
3结束语
关键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因素;原则
1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的稳步迈进,逐渐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而当前的信息化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对于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日常的经济决策行为,由此来说,作为企业对于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适用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经济利益。一般来说,在新的会计准则下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企业将针对性的选择最为合适的会计核算,由此便是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众所周知,作为企业来说,在企业的日常经营发展进程中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的影响因素较多,从具体的环境分析,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最优适用标准等,例如存货计价的核算方法、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法、制造费用以及折旧费用等的会计核算方法等。而企业在日常经济管理中,无可避免的会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由此来说,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以及什么因素最终对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造成影响将是研究的主要对象,针对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能够为企业的经济行为处理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便于补充作为企业自身的会计处理规范,节省大量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成本。
2当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大环境
2.1会计核算的模式优化,范围扩大
随着当前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研究。当前会计核算的模式不断优化与完善,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下对于总账核算、会计报表以及明细核算等均丰富了其模式,例如传统的会计核算形式下的总账核算只有一种模式,而信息化应用下具有记账凭证、多日记核算等多种形式;会计核算的范围不断扩大,一般来说,会计核算的范围主要涉及核算标准以及核算指标的处理等,而当前信息化技术应用将传统会计核算范围由单一的核算标准尺度扩大到人力资源信息、审计信息等,例如当前的大型跨国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核算时在财务报表环节需要按照不同的货币形式进行全面的信息披露。显然当前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对于会计人员的单一的财务核算职能来说极大的减轻了工作压力,并从单一的财务核算职能向管理型会计职能转变。
2.2会计核算的内容丰富,灵活性提高
当前会计核算的内容不断丰富,其主要表现在会计科目记账模式为科目编码,而当前的会计科目记账采取的是棋盘式报表体系,大大的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较为显著。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不断提高,其主要表现在对于随机核算的处理,传统的会计核算仅仅能够处理简单的实时定期的核算,而当前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条件下会计核算能够实现随机核算应用,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不断提高。传统的会计核算内容仅仅是执行的定期的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但是当进行随机的检查以及核算时便难以得出较为客观的数据等,不便于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经济策略,而当前的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显著提高,当外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时,企业可以适时的根据财务信息进行经济行为调整。
3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3.1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原则
对于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标准来说,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规范性、及时性等要求。首先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来说,当前会计电算化模式下以及信息高度共享下,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并不作为影响因素,由此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与精确性是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首要因素,会计核算方法下对于企业所要传递出的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直接的联系,为此只有切实保证会计核算方法对于适用的经济行为的准确性,才能够为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人群,例如投资者、税务机关以及企业的管理者提供进行经济决策的依据;其次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当前的会计信息具有实时、开放与智能的特点,由此来说,会计核算信息的规范性能够便于企业内不同部门间进行信息共享,规避信息孤岛效应,便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间进行相互合作,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要求开放与智能的属性,其主要涉及到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企业管理内部以及社会的投资者,为此规范性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便于解读以及监督;对于会计核算方案的及时性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必须要强调实时性,由此会计信息属于动态实时的过程,当前的随机进行会计核算也证明了这一趋势,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具备时间价值属性,即会计核算信息的时效性要求。
3.2会计核算方法
当前的会计核算方法的研究处于动态的过程,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实际成本法以及移动加权平均法处理存货计价、代数分配法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制造费用联合分配法、加速折旧法累计折旧计提、公允价值计量、坏账准备计提的账龄分析法等。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将有多种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由此来说,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适用性分析,例如对于辅助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来说,对于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等均有各自不同的有点与缺点,为此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4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4.1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法规因素
显然,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要需要符合当前的会计核算法律法规要求。会计信息系统条件下对于会计准则以及会计核算处理流程均进行明确的界定,由此企业在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时需要针对性的进行会计核算方法决策,由此来说,在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因素中,法律法规因素是其中首要的地位,是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基础与前提。另外会计中收入费用配比、稳健以及客观等相应的原则是进行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之一,会计原则的相关性是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基本因素,由此可以作为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适用性评价标准。
4.2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潜在因素
对于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的潜在因素来说,本文主要从企业的潜在承诺以及信息披露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对于企业的潜在承诺来说,对于潜在承诺是企业在日常与其他企业的经济行为中与相关的利益群体进行合同关系维持,由此这样的潜在的经济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在具体的合同中进行标定,由此存在对销售客户的承诺、对供应商的承诺、对于职工的承诺以及对债权人的承诺等,例如对于销售客户的承诺来说,主要涉及到持续的供货与服务能力以及特定的经济水平,对于供应商的承诺群体来说,包括对于企业的原材料或者服务的持续需求等;另外对于信息披露因素来说,企业的治理环境下需要保持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环境的高度统一,由此来说会计作为公司治理权责与义务联系的核心纽带,会计信息披露对于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治理环境的客观反映能够代表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而会计信息披露的最主要形式便是财务报表,通过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产生不同的财务报表,而外部的治理环境,例如外部审计以及投资者将主要依据会计信息下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4.3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经济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因素是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其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市场价值、融资经营成本以及税收等环节。首先就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说,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或者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股票价值,而对于企业来说,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例如存货计价方式以及折旧处理方法等均会导致股票价值的变化,由此造成企业的市场价值变动;企业的融资经营成本来说,如果物价的上升存货水平下降,直接会导致企业存货价值进入低成本的存货层,从而导致财报中盈余和税收的支出都相应增多,由此来说,面对企业的经营成本,需要在日常支出与经营收入之间进行衡量分析,而同样对于企业进行融资行为时,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信的说明自己的财务状况,而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均导致最终财务数据的不同,为此银行等机构设定自己针对的会计核算方案标准加以强制实施;从税收的角度来说,主要涉及到所得税因素,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执行的是低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案,由此来说能够降低缴纳所得税,例如采取加速折旧法的计提折旧处理等。
5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不一而足,而当前互联网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技术应用不断升级,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及时性准确以及规范才是不断优化的方向。本文针对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进行研究,从法律法规因素、潜在因素以及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现状的因素,其中法规方面包括会计准则法规以及会计原则的相关性,而潜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潜在承诺以及信息披露需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市场价值、融资经营成本以及税收等环节。
作者:樊兴 景刚单位:佳木斯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夏惠.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的新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10-12.
[2]梁晓丽.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0(31):124-126.
[3]宋红艳.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5(10):148,150.
[4]孙长峰.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演进与现实选择[J].会计之友,2014(5):92-94.
关键词:商誉;会计核算
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商誉的会计核算的不确定度非常高,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商誉的会计核算一般是按自创与并购两种情况来分开处理的。企业自创的商誉属于无形资产,是各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判定哪项支出是为了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且支出所得到的回报也无法判定,因此很难对之加以量化确认。并购商誉一般是在支付结算时当作当期的支出来处理的。当一个企业并购另外的企业时,商誉由其所付的价款超出获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
商誉的概念
商誉是指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的经济潜在价值,也可以指一家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超出可判定的正常化获利能力的经济价值。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誉本身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且商誉的形成非常复杂,有关企业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商誉也经常被定义为一个企业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估算价值,也就是超过了其他企业投资相同资本的盈利水平所剩余的价值。每个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关于商誉概念的说法不一。但共同的是所有学者都一致认为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2. 商誉的特点
2.1没有实物形态。
2.2商誉融入企业整体,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
2.3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商誉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2.4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按国际会计惯例,只有外购的商誉才能确认入账,即在企业合并时才可能予以入账。自创商誉不能入账,即使有费用的发生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关系,但也应确认为费用,其理由在于,无法确定哪笔支出是专为创立商誉而支出,无法确定发生的出生地同多少商誉以及发生支出的受益期有多长,根据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将这些支出均作为费用处理。
3.常用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3.1 永久性保留法
永久性保留法要求将并购的成本进行资本化,但并不摊销,而是将其作为一项永久性的资产保留于账本。当商誉所依赖的企业被出售或者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商誉确实发生了永久性的贬值时,才能将其注销。商誉属于一项无形资产,必须对其资本化,商誉与企业整体密切联系,只要企业仍在经营,则其商誉是永续存在的。商誉的价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增加,不摊销可以有效避免双重计量。
3.2 立刻注销法
立刻注销法要求在购买的当日将并购的商誉进行立刻注销,以冲减股东所持权益。商誉属于一项具有特殊性的无形资产,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也不能够兑现,其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商誉是由企业所付的价款超出所得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的,是企业资本损失的一部分,应当立刻冲减资本公积或者类似的资本准备金,相应地对会计报表中股东权益进行调减,按照谨慎原则,不应该将并购时所支付金额的差额的资本化作为一项独立的资产,应该用股东权益来弥补合并造成的损失。
3.3 逐年性重估法
逐年性重估法要求将并购的商誉进行资本化,然后逐年性地对其总的投资金额的净值进行评估,在相应地调整了资产与负债之后,将剩余部分应归类于随投资而并购的商誉范围。当进行会计核算后的商誉小于其账面的价值时,要对其进行摊销,反之则不摊销。
3.4 系统性摊销法
系统性摊销法要求将商誉当作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入账,并在核算的有效期限之前进行系统性摊销。对商誉的成本进行系统性摊销非常必要。商誉的成本是指预测的超额盈利能力的真实值和预期的净收益所超出有形资产而正常获得收益的价值差额。把并购的商誉作为预期收益的一部分来进行提前核算,应在核算商誉并购支付的有效期限内,进行系统性摊销,在收益中抵减这一部分差额,有利于正确地估算预期收益。
4.目前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
4.1 不符合责权发生制的原则
责权发生制原则规定要以应计制来对企业当期支出与收入的情况合理地进行核算。在创业初期,企业用在形象宣传方面的支出会非常大,收入往往很少,企业盈利的能力也比较差。通过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知名度逐渐打响,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而目前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切实地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忽视了商誉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把企业后期收入变化纳入核算范围。
4.2 不符合重要性的原则
对企业做决策时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如企业投资的重大决策、企业的经营方针转变等,应该对其进行分项反映和分别核算,并要在会计的最终报表中明显标记。但是目前会计核算的一般做法是:在企业没有进行转让或者清算前,既没有对商誉资产进行特别反映,也没有在会计的单体报表中加以标记。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经济的具体信息,导致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4.3 不符合全面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原则
会计核算是以会计报表形式向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投资者则通过分析会计报表以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投资。而无形资产所占企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对于企业盈利的影响也不断增大,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投资者不能单从会计报表上全面了解企业,其投资的方向容易受到影响,有可能因此遭到损失。
5. 改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建议
5.1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要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必须要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只有突破了传统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对于自创商誉进行会计核算已经逐渐地成为了业内的主流,随着资产的概念不断发展,会计核算标准的不断突破,解决好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指日可待。会计核算应该加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改善其理论体系, 以适应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需要。
5.2 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
商誉要比无形资产产生得更早,无形资产都是基于商誉而逐渐地被认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权、专利权、着作权等无形资产逐渐得到确认并从商誉中分离出来。而两者重要区别在于商誉的不确定性,商誉的会计核算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远比无形资产复杂。由此看来,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显得非常必要。并购商誉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应按重要性的原则, 将商誉与无形资产严格区别开来, 制定独立的商誉会计核算标准, 并在最终会计报表上对其进行单项披露。
5.3 制定企业商誉会计核算的标准
商誉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判断商誉的标准应是企业是否具备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 并且将企业的获利能力大小定做商誉大小的标准。企业超额的利润不是凭空产生的,商誉在企业中肯定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等量的投资资本产生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的利润, 则是负商誉,反之就产生正商誉。
5.4 制定商誉会计核算的原则
商誉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可实现的原则, 要以会计报表上反映的资产及负债作为依据来进行核算, 而不是仅以主观的判断来将企业未来盈利的水平当作商誉会计核算的数据。商誉的价值不宜在短时间内频繁地调整,为了简化会计核算, 可将商誉会计核算的时间定为一年。
6. 结束语
随着商誉会计核算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对于商誉研究的逐渐深入, 商誉的会计核算会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是,当前我国商誉会计核算的框架结构还不完善,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完善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琴芳.对新会计准则下的合并商誉进行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 2011(07)
【关键词】企业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一、商誉的概念
商誉是指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的经济潜在价值,也可以指一家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超出可判定的正常化获利能力的经济价值。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誉本身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且商誉的形成非常复杂,有关企业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商誉也经常被定义为一个企业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估算价值,也就是超过了其他企业投资相同资本的盈利水平所剩余的价值。每个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关于商誉概念的说法不一。但共同的是所有学者都一致认为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商誉的特点
(一)没有实物形态。
(二)商誉融入企业整体,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
(三)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商誉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四)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三、常用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一)永久性保留法
永久性保留法要求将并购的成本进行资本化,但并不摊销,而是将其作为一项永久性的资产保留于账本。当商誉所依赖的企业被出售或者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商誉确实发生了永久性的贬值时,才能将其注销。商誉属于一项无形资产,必须对其资本化,商誉与企业整体密切联系,只要企业仍在经营,则其商誉是永续存在的。商誉的价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增加,不摊销可以有效避免双重计量。
(二)立刻注销法
立刻注销法要求在购买的当日将并购的商誉进行立刻注销,以冲减股东所持权益。商誉属于一项具有特殊性的无形资产,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也不能够兑现,其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商誉是由企业所付的价款超出所得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的,是企业资本损失的一部分,应当立刻冲减资本公积或者类似的资本准备金,相应地对会计报表中股东权益进行调减,按照谨慎原则,不应该将并购时所支付金额的差额的资本化作为一项独立的资产,应该用股东权益来弥补合并造成的损失。
(三)逐年性重估法
逐年性重估法要求将并购的商誉进行资本化,然后逐年性地对其总的投资金额的净值进行评估,在相应地调整了资产与负债之后,将剩余部分应归类于随投资而并购的商誉范围。当进行会计核算后的商誉小于其账面的价值时,要对其进行摊销,反之则不摊销。
(四)系统性摊销法
系统性摊销法要求将商誉当作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入账,并在核算的有效期限之前进行系统性摊销。对商誉的成本进行系统性摊销非常必要。商誉的成本是指预测的超额盈利能力的真实值和预期的净收益所超出有形资产而正常获得收益的价值差额。把并购的商誉作为预期收益的一部分来进行提前核算,应在核算商誉并购支付的有效期限内,进行系统性摊销,在收益中抵减这一部分差额,有利于正确地估算预期收益。
四、目前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
(一)不符合责权发生制的原则
责权发生制原则规定要以应计制来对企业当期支出与收入的情况合理地进行核算。在创业初期,企业用在形象宣传方面的支出会非常大,收入往往很少,企业盈利的能力也比较差。通过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知名度逐渐打响,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而目前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切实地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忽视了商誉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把企业后期收入变化纳入核算范围。
(二)不符合重要性的原则
对企业做决策时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如企业投资的重大决策、企业的经营方针转变等,应该对其进行分项反映和分别核算,并要在会计的最终报表中明显标记。但是目前会计核算的一般做法是:在企业没有进行转让或者清算前,既没有对商誉资产进行特别反映,也没有在会计的单体报表中加以标记。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经济的具体信息,导致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三)不符合全面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原则
会计核算是以会计报表形式向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投资者则通过分析会计报表以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投资。而无形资产所占企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对于企业盈利的影响也不断增大,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投资者不能单从会计报表上全面了解企业,其投资的方向容易受到影响,有可能因此遭到损失。
五、改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建议
(一)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要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必须要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只有突破了传统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对于自创商誉进行会计核算已经逐渐地成为了业内的主流,随着资产的概念不断发展,会计核算标准的不断突破,解决好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指日可待。会计核算应该加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改善其理论体系, 以适应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需要。
(二)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
商誉要比无形资产产生得更早,无形资产都是基于商誉而逐渐地被认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逐渐得到确认并从商誉中分离出来。而两者重要区别在于商誉的不确定性,商誉的会计核算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远比无形资产复杂。由此看来,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显得非常必要。并购商誉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应按重要性的原则, 将商誉与无形资产严格区别开来, 制定独立的商誉会计核算标准, 并在最终会计报表上对其进行单项披露。
(三)制定企业商誉会计核算的标准
商誉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判断商誉的标准应是企业是否具备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 并且将企业的获利能力大小定做商誉大小的标准。企业超额的利润不是凭空产生的,商誉在企业中肯定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等量的投资资本产生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的利润, 则是负商誉,反之就产生正商誉。
(四) 制定商誉会计核算的原则
【关键词】 所得税会计; 核算方法; 比较
一、 应付税款法
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这种核算方法的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即本期从净利润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金额均在本期确认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抵减所得税费用,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在会计报表上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即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也就是说,不管税前会计利润是多少,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均应按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调整为应税所得,再按应税所得计算出本期应交的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即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
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时,需要设置两个科目:“所得税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从本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核算企业应交的所得税。
二、纳税影响会计法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应交的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即将本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采取跨期分摊的办法。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间,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时间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包括在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项目内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税款余额中。
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递延法和债务法。采用递延法核算,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但是,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应当按照原所得税税率计算转回;采用债务法核算时,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应当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在转回时间性差异所得税影响金额时,应当按照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转回。
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除了需要设置“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外,还需要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用于核算企业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和以后各期转回的金额,以及采用债务法时,反映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整的递延税款金额。债务法按差异确认的基础不同,又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利润表债务法。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一)特点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其特点是:当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也就是说,首先确定资产负债表上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然后倒挤出利润表项目当期所得税费用。
(二)理论基础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是资本维持观,即只有在原资本已得到维持或成本已经弥补之后,才能确认损益。资本维持观又分财务资本维持和实体资本维持两种观点,前者认为,资本应视为一种财务现象,即包括由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源,收益就是一种实物现象,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实际“生产能力”,企业资产超过原“生产能力 ”的部分即为收益。后者则着重考虑现实价值的资本维持。这两种观点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一定期间价格变动对持有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和处理上。
企业在一定期间所实现的赢利或亏损,必然表现为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收入伴随着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成本费用减少了企业资产或增加了负债。资产和负债变动引起利润变化的情况不外乎以下4种:
1.资产增加,负债不变,表明企业取得了利润;
2.资产不变,负债减少,同样表明企业获得了利润;
3.资产和负债都增加,但资产增量大于负债增量,表明企业获得了利润;
4.资产和负债同减,但资产减量小于负债减量,同样表明企业获利。
如企业在一个期间的资产和负债发生了与上述相反的变化,则企业当期的成果为亏损。因此,可通过计算和比较期初和期末净资产来确定一个会计期的利润。在确定资产变动时,所有者在此期间的追加投资和派给所有者的款项必须除外。所以资产负债表法也称净资产法,其利润计算公式可表示如下:
利润总额=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本期派给所有者的款项-本期所有者投资(减资和付给所有者的利润)
(三)会计处理步骤
1.根据税法规定,以税前会计利润为基础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计入“应交税金――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纳税调整增加额和纳税调整减少额都是由于会计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而产生的。例如,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作为收益需要交纳所得税。
2.根据资产和负债计税基数与账面价值的不同,来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减暂时性差异。
3.根据应纳税或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来计算确定并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4.根据“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来调整“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在采用资产负债表核算递延所得税时,如果预计转回期的税率能够合理确定,发生时按预计转回期的税率核算。另外,不论发生或是转销期间,如果税率变动,均应按变化后的税率进行调整。
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利润表债务法的区别
(一)核算观念不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负债观出发,认为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应首先关注其对资产负债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或损失)。所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认为,所得税会计的首要目的应是确认并计量由于会计和税法差异给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带来的影响,将所得税核算影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放在首位。而利润表债务法从收入费用观出发,认为首先应考虑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确认,从收入和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的收益。我国过去对企业的评价一般强调利润指标,核算观念更多地侧重收入费用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收入费用观逐步被更为科学的资产负债观所取代。此次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准则中明确指出企业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说是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中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迈出了极大的一步。
(二)核算基础不同
所得税会计研究的是对按照会计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进行会计处理的方法。利润表债务法从收入和费用的会计确认标准与税法确认标准的差异出发,将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划分为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是指由于税法与会计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的差异,所反映的是当期差异,时间性差异强调差异的形成以及差异的转回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与负债的确认出发,采用暂时性差异取代了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指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账面金额之间的差异,强调差异的内容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所反映的是累计差异。故称二者的核算基础不同,利润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而资产负债表法是从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
(三)核算范围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而资产负债表法是从暂时性差异出发,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核算的范围是不同的。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除了包括时间性差异,还包括非时间性差异。例如:1.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没有向母公司分配全部利润;2.重估资产而在计税时不予调整;3.购买法企业合并的购买成本,根据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计入这些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而在计税时不作相应调整;4.作为报告企业整体组成部分的国外经营主体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以历史汇率折算;5.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的账面金额不同于其初始计税基础等。
(四)核算结果不同
导致二者范围不同的原因在于:以上这些项都是对资产或负债进行直接调整而导致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税基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对于这部分差异的税收结果,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其产生的当期就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以后各期转回。但由于这部分差异不是时间性差异,因而按利润表债务法核算反映不出这部分差异的未来税收影响,只作为永久性差异,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影响以后的会计期间。这样,两种方法核算下的本期及以后各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均不相等。
(五)递延含义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使用“递延税款”概念,其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分别代表预付税款和应付税款,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概念,大大拓展了“递延税款”的含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它是指资产负债表中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确认及该企业预期收回或清偿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如果能使未来税款支付额大于或小于这种收回或清偿从会计角度应纳税金额,则要求企业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产生的原因在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该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不一致。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负债应当与其他资产和负债分别列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与当期所得税资产和当期所得税负债区别开来。
(六)核算的程序和方法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纳税所得×适用税率±递延税款。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暂时性差异所反映的是累计的差额,而非当期的差额。首先,根据暂时性差异计算出期初和期末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然后倒挤出本期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其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五、正确选择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
(一)小企业可选择“应付税款法”
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小企业因业务简单,核算成本较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高,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
(二)大中型企业应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必须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具体属于本文中谈到的“利润表债务法”。
(三)我国上市公司只能选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企业(目前主要是上市公司和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必须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由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企业;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利润表债务法的基础上,对差异的处理更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能够提供更多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侧重于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不仅包括时间性差异,而且还包括非时间性差异,内容更为广泛。如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断繁荣,企业重组、并购和股份制改造大量涌现,资产重估业务必将日益增多,这必将引起许多非时间性的暂时性差异的发生。而且,资产负债表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分门别类地处理与披露,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更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无论从理论上的合理性还是从实践上的实用性来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都具有优越性。使用者在选择核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本企业的情况和各种方法的特点,确定相关方法,使之既能符合国家政策,又能节省企业资源,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7.
[3] 企业所得税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4]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教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7] 倪成伟.所得税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甲供材”即甲供材料,是指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即甲方)自行组织采购的材料。有“甲供材”的建筑工程,即由基本建设单位(即甲方)提供建筑材料,施工单位(即乙方)仅提供建筑劳务及部分材料的工程。
第一,“甲供材”的两种结算方式。一种是甲供材料直接计入投资账户,即建设单位直接将材料按实际购买价计入“基建工程支出”(或“在建工程”)明细账,结算书中不再列甲供材料费。在这种结算方式下,会计核算方法是:基本建设单位在“甲供材”领发出时,按材料实际购买价,借记“基建工程支出(或在建工程)建筑工程(或安装工程)――XX工程”,贷记“工程物资”。而施工单位在收到材料及以后发出材料时不敝账务处理,只在账外登记管理,“甲供材”部分不反映在施工企业的工程收入和工程支出中。另一种是甲供材料通过转账结算,即建设单位将材料按预算价格和材料价差计入结算书中。在这种结算方式下,会计核算方法有两种:一是基本建设单位在发出“甲供材”时直接按材料的实际购买价,借记“预付账款”,贷记“工程物资”。由于在工程预算时,材料是按预算价核算的,且该部分材料由建设单位提供,因此在工程最后结算时,双方直接按材料的预算价从工程总造价中扣除,剩余部分付给施工单位。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单位按实际购买价抵作预付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但施工单位在收到材料时仍按材料的预算价,借记“库存材料”,贷记“预收账款”。而在工程竣工决算时,施工单位一般只将材料的预算价开人发票缴纳营业税及附加,基本建设单位将这部分材料预算价与实际购买价之间的差额(即材差)视材料价差的正负情况,借(或贷)记“基建工程支出(或“在建工程”)――建筑工程(或安装工程)――XX工程,贷(或借)记“预付账款”。二是基本建设单位在“甲供材”发出时,直接按材料的预算价抵作预付给施单位的工程款。材料发出时,借记“预付账款”(或预付工程款),贷记“工程物资”(或库存材料)。由于冲抵的预付账款(或预付工程款)是按材料预算价,而转出的工程物资是按实际购买价,之间存在的差额(即材差)直接计入工程成本,视其差额的正负情况,借(或贷)记“基建工程支出(或在建工程,或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建筑工程(或安装工程)――XX工程”。而施工单位一般都是在收到材料时按材料的预算价,借记“库存材料”,贷记“预收账款”。在这种结算方式下,因存在材料计划用量与实际用量的差异,在工程竣工决算时建设单位要做好“甲供材”的超欠供核对工作,对超供部分按材料的实际购买价,借记“预付账款”(或预付工程款),贷记“基建工程支出(或在建工程,或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建筑工程(或安装工程)――XX工程”;对欠供部分按材料的预算价,借记“基建工程支出(或在建工程,或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建筑工程(或安装工程)――XX工程”,贷记“预付账款(或预付工程款)”。
第二,“甲供材”第一种结算方式下会计核算方法的弊端。首先,该会计处理的依据是,建设方认为所买的物资给施工方用于自己的工程,在发出材料时直接计入所属在建工程是合情合理的;另一方面,从会计核算角度看,如果能为会计信息的第三方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该会计处理方法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建设方在发出甲供材料时,材料并没有立即用于工程,只是从建设方保管转至施工方保管。从会计处理看,如果建设方将材料发出时,就直接计入工程成本,但实际上材料还没有用于或全部用于工程,此时直接计入在建工程,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施工方在收到材料和发出材料时,均不进行任何会计处理,不利于建设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对甲供材的使用和监督管理。所以,该结算方式下会计核算方法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其次,按照国家关于工程造价计价程序的相关规定,工程造价中的直接费由料、工、费三大块组成,其中的“料”包括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和消耗材料等所有材料,并且还要作为取费提税的基数。因此在工程中,无论材料由谁提供,工程造价应当包括全部的材料价款,而不能排除“甲供材”。但按照第一种结算方式,“甲供材”是不列入结算书中,且不反映在施工企业的工程收入和工程支出中。正常状态下,“甲供材”应进入工程造价,并进行取费提税,结算时扣除其金额后再开票入账。但采用该结算方式下的会计核算,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单位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建设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作为强势的建设单位,尤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从成本效益考虑,不希望“甲供材”进入工程造价,并进行取费提税并人工程总造价,而这种结算方式和会计核算方法给建设单位带来了便利,从而导致作为料、工、费(或料、工、费、利)中“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甲供材”未进入工程造价中的直接费或工程量清单计价。所以,采用第一种结算方式下的会计核算方法可能会导致工程造价计价程序与国家规定不相吻合。再次,根据国家现行税法相关规定,甲供材必须并人施工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这一规定自1994年税改之时便一直存在,其存在是合理的。因为从工程造价来讲,无论材料如何核算,工程总造价中都包含所有的材料价款。如果材料是由施工单位购买(即乙供),必然是包含在营业额内征收营业税。而换成由建设单位购买(即甲供),只是材料的购买主体发生了变化,其构成工程造价的性质和营业税的计税依据并没有改变,所以“甲供材”必须并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从理论上讲,无论建设方对“甲供材”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对于施工方而言,其税收负担是不变的,只不过是根据建设方的会计处理的不同,开票金额有所不同。但实际操作中,在第一种结算方式下,会计核算方法是建设方直接将“甲供材”计入工程成本,这样就不需要施工方开票。由于税务机关监管不到位的原因,该部分不开票的甲供材,一方面,即使在工程造价中已经取费提税,施工方也一般不会去主动申报缴纳营业税,因此,施工单位不仅少交相关税金及附加,还截留了建设单位“甲供材”税金,施工单位受益更大;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同施工单位办理工程价款结算时,由于建设单位的主动权,对“甲供材”部分只计取施工单位的相关费用,而不计取项目的应交税金,最后的结果是施工单位的利益未受损,但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由于建设单位将“甲供材”直接计入工程成本,所以有些建设方甚至在进行工程预算确定工程造价时,对该部分甲供材未按照工程计价程序列入工程造价的直接费或工程量清单计价,也就不可能取费提税并入工程总造价。这样不仅逃避了“甲供材”应承担的税金,而且减少了施工方应计取的各项规费,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采用该种结算方式下会计核算方法,如果税务机关监管不到位,甲乙双方就会利用“甲供材”偷税漏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但在这种会计处理模式下,施工方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因为无论建设方会计处理如何,施工方是“甲供材”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如果税务机关发现了问题,要求施工方补税,施工方只有缴纳,甚至还会承担偷税而被处罚的风险。此外,在“甲供材”第一种结算方式下,一方面,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是直接计人了工程成本;另一方面,施工方在收到材料以及以后将材料用于工程时就不做任何会计处理了。因此,甲乙双方也就不再存在“甲供材”结算价款的问题,这就给甲供材的使用和监督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利。
“甲供材”第一种结算方式下的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笔者建议采用第二种结算方式下的会计核算方法来处理“甲供材”结算价款问题。因为该种结算方式下的会计核算方法不仅避开了第一种结算方式下会计核算方法的种种弊端和漏洞,而且与第一种结算方式下的会计核算方法相比还是比较合理的,也符合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同时,建设单位在发出“甲供材”时,不是将材料直接计入工程成本,而是按材料的实际购买价或预算价抵作施工单位的预付款,那么该部分材料成本最终只有通过施工单位开建筑工程发票才能进入工程成本,即施工单位必须将该部分材料价值并人营业额征收营业税,这样税务部门就能很好地将“甲供材”税收问题纳入监管的范围,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也就不能利用“甲供材”来实现偷税漏税。因为,如果建设单位不将“甲供材”税金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就不会将该部分材料开票给建设单位。所以,建设单位为了能得到合法凭证把“甲供材”计入工程成本,就必须将“甲供材”这部分的税金给施工单位。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施工单位在建筑施工合同谈判过程中也就有了一定的主动权,从而使得在“甲供材”营业税中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关键词】电算化;信息化;核算方法;原则;选择
一、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原则
在手工会计条件下,会计核算主要考虑成本效益、真实性、可比性、相关性、及时性等原则,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选择既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成本效益又比较好的会计核算方法。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大部分通过计算机完成,因此在信息化条件下需要考虑的原则与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有所区别。它着重注重以下几个原则,也是我们在会计工作中应该考虑的。
(一)规范化原则
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共享程度高,这就要求会计核算必须遵循规范化原则,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共同遵循一个标准,使得会计信息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促进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互相监控,使会计人员减少主观判断,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准确性原则
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内容真实,数值准确,资料可靠。在信息化条件下,不必过于考虑会计核算工作量的大小,也不必因为会计核算过程的复杂而选择次优的方法。
(三)及时性原则
会计核算工作要讲实效,会计处理必须及时进行,保证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对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传输、利用能够实时化,更加要求会计处理要及时。
(四)开拓性原则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需要伴随着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不断变革,与时俱进。
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一)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可以采用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采用先进先出法会使企业期末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会高估企业利润与库存存货价值:个别计价法是以每次(批)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各该次(批)发出存货成本的依据,成本计算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但在存货收发频繁情况下,其发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较大:移动加权平均法可以使企业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由于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数据的采集能够实时化,数据处理高度集中和自动化。数据处理具有高效性,因此企业可以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比较客观的反映企业存货结存状况和发出存货成本,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二)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选择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有余~百分比法、赊销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应收帐款余额百分比法是根据年末“应收帐款”帐户余额一笔计提,计算较粗,因此计提结果的准确性较低:赊销百分比法计提坏账时没有考虑到坏账准备账户以往原有的余额,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账款净额也就不一定能正确的反映其变现价值:账龄分析法是根据帐龄分段计算,计算较细,计提结果的准确性较高,采用账龄分析法能够更加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即使工作量较大,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因此就不必考虑选择次优的方法。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年限平均法忽略了配比原则,折旧费在各个期间是固定不变的,忽视了固定资产使用磨损程度的差异及工作效能的差异:工作量法未能考虑到修理费用递增以及操作效能或收入递减等因素,并且所提供服务数量也难以准确估计:而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考虑到了配比原则,初期产量高多折旧,后期效率低少折旧,符合稳健性原则,因此在电算化条件下应采用这两种方法比较合理。
(四)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方法的选择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方法有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直接分配法计算工作简便,但当辅助车间相互提品或劳务数量差异较大时,分配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顺序分配法比直接分配法合理,但它的分配结果准确性也并不是很高:计划成本分配法可操作性比较差,合理制定计划价格存在诸多困难;交互分配法的交互分配率是根据交互分配前的待分配费用计算的,不是各辅助生产部门的实际单位成本,因而分配的结果也不够准确;而代数分配法计算结果比较准确,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但是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这不再是一个问题,所以应该选择代数分配法比较能反映企业成本核算的真实情况。
【关键词】网络技术;会计;核算方法
一、对现行原始凭证的填制与传递的影响
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与网上交易的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与传递发生变化。现行格式的发票、账簿正在被无纸化的电子发票、电子表格所取代。由部局域网的建立,企业组织内部各部门,如采购部门采购员需用资金时,将不再到财务部门领取支票,而只要通过内部局域网向财务部门发一个电子申部门收到申请,对照财务预算核准后向采购部门下达付款授权指令(电子密码),即可据此向购货单位付款(电子货币)。多数情况下,电子凭证的审核与对账可来完成。
二、网络技术对现行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设置的影响
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所进行的一种分目的是为了取得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综合数据和核算指标)。作为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科目的设置当然是必要的,但科目设置的原则可能会发科目体系也不在适用,主要表现在目前的科目设置主要集中在反映财务信息,对重要的表外信息只能以零散的说明来进行描述,缺乏体系。同时对于多元、立体计信息并不适应。
三、网络技术对现行账务处理程序的影响
账务处理程序亦称“会计核算形式”、“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凭证组织、账组织、记账方法和记账程序相互配合的方式。现行复式簿记常用的账务处理程序有: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等。上述账务处理程序的主要区别在于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但它们的目的和结果是一致的,即将记账凭证的数据分别记到相应的明细账和总账账户中去。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之所以有多种账务处理程序,主要是为了简化总账登账的工作,当然也包括一些其他作用,如有利于总账与明细账间的稽核等。在财务软件中对于会计的登账工作不需要人工去完成,由于计算机数据处理速快、准确度高,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稽核也显得毫无意义。
四、网络技术对复式记账方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式的日益复杂化(实体、规模、业务种类、时效要求等),对为其服务的经济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工作内容和工作量也因此大大增加。信息需求者要求会计核算系统不仅能提供常规的平面(二元)分类的记账信息,还要提供非常规的立体(多元)分类的多种有关信息,例如为了进行责任会计核算,现行复式簿记一般是采用增加科目级数的方法,在常规会计科目主中心设立更明细一级的科目。这是一种平面的延伸,虽能达到细化核算的目的去满足管理当局同时直接取得按常规会计科目分类和按责任中心分类的数据。当的要求需作更多的非常规分类时,这种单纯细化科目的平面延伸就无法适应了。常采用辅助账、备查账、账外记录的方法来应付,效果不甚理想。这个要求需要核算系统提供处理的信息种类超过二元的单纯复式(借、贷)记账的范围。多元化这些信息虽不一定是对外会计报表本身所必需的,但却能为日后进一步处理信息供管理和决策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不在会计核算系统中预先处理这些信息,后阶段再继续输入、存贮、处理的话,将会带来种种麻烦,降低整个会计信息效率。
五、网络技术对现行记账凭证、账薄和报表的影响
通过考察现在流行的各种财务软件,可以看出,所有的会计信息都存贮于数据库中,账薄和报表只是对记账凭证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后的结果。账簿和报表在数据处理仅处于一种从属地位。记账凭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确定经济业务能否入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会计事项,即起到了会计确认的作用;二是记录了会计事项的全基本信息,生成各类数据库文件,随时满足信息使用者查阅、打印会计信息(包括打会计报表)的需要。可见,记账凭证是记录会计基本信息(基础数据)的唯一载体,在会计核算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大地增强;而账簿和报表只是一个可随时合成输的适应某一类需要的信息产品,其原来的特殊地位己被淡化。
因此说会计凭证数据库是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核心文件和核心数据库,然而随着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要求的全面提高,以凭证信息形式的数据存储将不可能完全应多元化数据处理的要求,数据元素的处理模式将会替代凭证信息数据库的存储形式。
参 考 文 献
[1]韩玲炳.试论IT环境对现行会计实务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02,83
[2]傅元略.在计算机网络化环境下会计的困惑和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0,9
《会计核算方法》作为我院会计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2009年已开发成省级精品课,随着课程的实施,网站的资源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今年又开发了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在三年实施过程中,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精品课的精品和标杆的作用日益显现。当然通过实施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何让学生所学的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如何更好地让学生随时、随地、个性化的、交互式的学习和测评;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视频教学的功能等问题,也亟需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 取得的成效
1.校本教材成功的开发与实施
《会计核算方法》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实施三年来,我们发现外购的参考教材不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几位主讲教师经过实践、探讨、总结、提炼,在原来校企合编三套课业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了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会计核算方法》及配套教材《会计核算方法技能训练》。本教材以十堰东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了6大模块,包括:会计及会计职业认知;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建立与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档案的整理与归档。每个模块中设计若干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包括任务描述、培养目标、知识链接、实战演练、巩固提高。设计的实战演练,真实地再现了会计工作过程,并且将有关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机地融入,突出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步进入会计角色,加深了对会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和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本教材的配套教材还选取了代表十堰地区产业特色(旅游业、汽配销售、汽车生产)的三个实体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载体,与行企专家共同开发了小型服务业、小型商业、小型制造业三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核算方法技能训练”,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使用效果良好。
2.教学组织方式更趋合理
在三年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通过手把手、半松手、放开手,让学生学习工作、学会工作、理解工作。通过每一轮的实施,我们的任课教师都在不断地改进和探索更加适合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三套账第一套账老师手把手,学生参照完成,第二套账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第三套账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每套账完成后小组制作PPT总结,每组都要展示自已的成果。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为了考证的需要,每套账完成后都要进行相应的理论知识测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刚柔相济的教学方法:课内课外结合、技能与考证结合、知识与素质结合。
3.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实施前后对比:以往的学生一进校就讲授抽象的理论,仿佛置身云里雾里,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出现了退学和转专业的现象;现在的学生一进校学会计,就如同在做会计,好奇心和积极性大幅提高。以前是先学理论,另行操作,学时死记硬背,做时糊里糊涂;现在是要做啥就学啥,做中学,学中做。以前是上课开小差,要我学;现在是人人有事干,我要学。以前学习是个人行为,现在是小组讨论,团队协作。尤其是通过递进式学习,不断总结,测试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自主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显著。尤其是小组分阶段制作PPT汇报,总结了成绩,找出了问题,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程亚兰:《会计核算方法》课程数字化探讨——省级精品课实施三年后思考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二、存在的问题
1. 课程网站亟待更新
后期经费不足,更新能力有限具体体现在:录像资料不完整,动画辅助教学有待完善等。为了防止精品课程的老化, 便于学生自学,更好的辅助教学,越是往后推,越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加以维护。尽管学院采取了对精品课程实行后期课程维护的措施,例如定期检查教学资源库的补充完善,网站的更新维护情况,并以此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年终考核内容,但是没有追加任何经费,最终也会导致大家的积极性不高,如果不注重更新维护,时间长了,精品会变成次品和废品,当初的心血和汗水付诸东流。
2.现场教学实施困难
按照课程设计的思路:对于初涉会计专业的高职生来说缺乏对企业和会计的感性认识,入门阶段——挑选4个产业优势企业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认识会计进行现场教学。熟悉企业的经营过程和资金运作过程;在企业财务部门了解会计岗位的设置和分工,了解会计的工作内容,初步总结出会计的主要工作任务,让学生领会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如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有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学习结束阶段应重返企业,接受检验。但通过近三年的实施,应该说当初设计的思路是先进的、可行的,但就是实施起来太困难。究其原因:一是企业方面出于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的需要,不可能让学生知道得太多,并且把学生的到访看成额外负担;二是班容量大,到企业后的确给企业添麻烦,尤其是学会计的,企业财务室就那么大,不可能接受太多的学生;三是学校经费有限,企业兼职教师的报酬待遇不高,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校内专任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强,没有形成互赢机制。因此课程的校企合作得不到落实,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校园网络资源不足
校园网络资源不足直接影响学生开放式、个性化、交互式学习。目前对于大一的新生,没有电脑,不能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图书馆的电脑数量有限、时间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希望的是学生能够在家里、寝室、教室都能自主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针对自身情况通过网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形成个性化学习。同时能利用进入精品课网站的在线测试和在线实训系统随时检验自已的学习效果;学生遇到了疑难问题能够在网上随时与老师、同学交流,还可以帮助教师创建课程内容,安排作业和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如此以来,必须加大校园的网络环境和资源建设,否则都是空想。
4.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兼顾考证课程的理论知识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学做合一,强调工学结合,尽管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但如果不注重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就会走极端,将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中职教育或社会技能培训。最终的结果是偏离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有可能在侧重理论考试的职业资格考证中失败,使学生缺乏职业后续发展的潜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动手能力培养与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二者的关系。通过近三年的总结、探索,我们也在不断地改进:加大分阶段的理论测试,通过举办会计知识大赛和考证前的强化训练等使二者结合得更好。
三、数字化探讨
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操作性强。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动画教学、视频教学生动、形象、直观,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解决到企业现场教学的困难局面,能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业务流程,加深对会计处理方法的理解及运用。因此,为了使精品课真正发挥精品的作用,提升课程的服务功能,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数字化探索是未来课程建设的趋势。它是集文字、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的超媒体系统,可以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便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选择性和开放性,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可以用于网络课堂和远程教学,方便校内外学员的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丰富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推动国家骨干校建设。本课程的数字化建设拟从以下方面着手:
1. 方案设计
作为专任教师要与行企专家密切配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融入国家职业资格相关要求及规范,设计数字化课程建设方案。对于本课程而言,如何更好的将讲解、演示、动画、视频、图形相得益彰,操作部分需要设计多少动画,哪些业务流程需要录制视频,哪些地方需要配合讲解、演示,什么时候在企业现场教学,什么时候在模拟实训室演练,需要设计系统化的方案,并力求达到科学性、实用性、独创性、操作性、趣味性。当然这种设计方案不会是一蹴而就,应该在后续制作和实施中不断完善。
2.素材积累
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收集整理数字化所需素材。一是原创,自主开发,我们的专任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如自制的教案、讲稿、课件、动画)这些资料分散在教师个人手中,应注重集思广益、集中整理提炼;也可以对优秀的课堂教学进行实录,边建设、边使用、边完善;还可以模拟企业现场拍摄制作业务处理流程;当然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录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和会计岗位设置及会计业务流程。二是共享,全方位获取网上开放性的公共教学资源\[1\],尤其是同门类精品课程的动画及录像视频资料可以借鉴、改制、加工使用,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三是购买,随着开发商对数字化趋势的敏感预测及提前应对,有的课程已经开发出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数字化产品,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购买使用,丰富教学资源。
3.专业制作
通过上述多渠道收集的素材,如何按照课程的设计思路进行序化、整合,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层级分明、内容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库,还必须借助专业人士的技术特长和技巧加工制作。基本思路是:一方面立足本校教学团队,尤其是从学校层面和系部层面组建开发团队,利用团队的优势自主开发制作;二是业务外包,提供相关资料并提出相应要求和预期目标,请专业公司开发。
4.政策支持
数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学校一方面应给予课程组大力的经费支持,当然也可以寻求政府、行业、企业多方支持或走联合开发的道路。另一方面要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一是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和使用(教室要配置必要的多媒体设备、微机、投影、网络)\[2\],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开放式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通过“数字化”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像吃“自助餐”,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