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九寨沟的资料范文

九寨沟的资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九寨沟的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九寨沟的资料

第1篇:九寨沟的资料范文

根据九寨沟的水系和水源特征,人们对景区湖泊水位的下降作出了几种猜想:其一,地下水的渗漏,很可能是湖底出现裂缝,水顺着裂缝渗走了;其二,蒸发量加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由于温度增高,使得湖泊内的水蒸发加快,从而使水位降低;其三,天上降水减少,由于雨雪补充不足,使得整个九寨沟的水资源日趋匮乏,从而使湖泊内的水量随之减少,水位下降。

这几种说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据科学家分析,认为引起九寨沟水量减少的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天上降水的减少。

天上降水减少的原因

天上的降水,一部分在九寨沟四周的高山上形成积雪,融化的雪水形成九寨沟地面径流的源泉,而另一部分降水则直接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补充地面径流的水量,或是渗入地下,形成丰富的地下水。因此可以说,大气降水是九寨沟水资源的根本保障。但近几十年来,九寨沟的大气降水正呈逐年减少趋势。

科学家们通过对九寨沟地区1959—200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44年来该地区的大气降水呈减少趋势,而与之对应的是,九寨沟景区湖泊的水位也出现了下降,两者呈现正比例关系,尤其是在降水减少最多的7月,景区湖泊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低水位现象。据此,科学家们认定:天上降水的减少,正是九寨沟景区水量减少的直接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九寨沟上空的大气降水减少呢?原来,这一罪魁祸首是夏季风。

夏季风,来自广阔无垠的洋面,它就像一台巨大的水泵,把水汽源源不断地从海洋输送到陆地。冬、春季节,九寨沟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的水汽输送,夏、秋则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专家指出,近几十年来,夏季风发生了异常变化,它吹向内陆的北界出现了偏差,使得南来水汽向北输送减弱,从而造成了九寨沟水汽不足,大气降水因此减少。

第2篇:九寨沟的资料范文

一提到七彩斑斓,我想起的就是那美丽的七彩池、张家界、云南。但是我最爱,最向往的永远都是那美丽、神秘、朦胧,有如仙境一般的九寨沟。

九寨沟,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九寨沟的名字人人知晓,那美丽的景观令大家赞不绝口。但是为什么我们又说它陌生呢?那又是因为,实际上并没有几个人能够了解九寨,也有许多人都没有亲眼见过九寨沟。许多人都只是靠文字资料去了解九寨沟而已。

但我却幸运的看到了这幸福、和平、安详的世界。

九寨沟的每一个景观都很美。有山、有水、有花草。走到哪里都是那么安静。看到什么都会令你产生联想。那一个个湖,都那么特别。有的是各色各异的,有的是各型各样的,最令我叹为观止的是那一个湖中居然有好几种颜色的水,但却一点都不混浊。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水底的石头高低不同,所以才导致水面吸收阳光的颜色不同,才使水面上反出的颜色不同。我感叹到:这个世界真奇妙,究竟有多少事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呢?

而且九寨沟中的瀑布更是美丽无比。从那高高的山上流下了清澈的水,落在了石头上发出“哗哗”的声音。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那清澈的水旁胧着一层轻薄如纱的薄雾,令人心情无比的舒畅。

第3篇:九寨沟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自然遗产 科普教育 九寨沟 景区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90-03

为促进世界遗产保护,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了《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公约》“教育计划”第27条强调“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1和第2条中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针对我国的世界遗产(地)教育,有研究者分别从其教育意义、内涵、对象(青少年、旅游者)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科普即科学技术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普教育是世界遗产(地)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精华,不少还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国家级地质公园,其科普工作对我国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与此相关的文献报道还较少。

作为我国著名的世界遗产地之一,九寨沟在自然遗产的管理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成功经验,并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科普实践经验。继2005年被授予首批“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称号之后,九寨沟又在2009年成为为数不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本文通过对九寨沟科普工作的回顾总结,探讨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事业,以期在保护好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应有力量。

1 主要科普教育内容

科普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因其突出的、不可再生的存在价值,保护保存是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基本功能和重要目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特有的生态系统、地质景观是开展科研和自然科学科普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时,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人为影响的印记,其中不少是我国“天人合一”等朴素环保理念的重要例证,对于了解认识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普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让人们在欣赏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自然之美、感受其文化底蕴的同时,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新近的科研成果,普及增强人们有关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保存、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环境维系与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理念,使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地、保育有益生物、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作为世界遗产教育的组成部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还涉及世界遗产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的部分内容,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了解认识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生态,克服狭隘观念,培养全球意识和平等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 主要教育对象

一个有效的教育项目必须有明确的教育对象。世界自然遗产地既可以把科普教育对象确定为那些到景区参观的人,也可以针对那些尚未到过景区的人。对大多数世界自然遗产地而言,主要的科普教育对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景区领导与员工:领导、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直接影响遗产地的管理、保护、科普教育水平,并通过其行为影响公众对景区的形象认知和景区社会认可度。(2)遗产地及其周边居民:社区居民是景区最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对社区居民的科普教育,可以在增加他们对本地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知识及其保护方法认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豪感。(3)旅游者:对游客的科普教育不仅能够增强他们对遗产地的认知与尊重,从而提高游客满意度、促进遗产地保护,而且通过游客的再传播,更能发挥遗产地的科普教育功能。(4)旅行社与导游: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的宣

传、教育和导游解说来影响更多的社会公众。(5)学校: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理想基地及许多大专院校课外实习的理想场所。(6)青年俱乐部:对年轻人的遗产地教育可促使年轻人树立对遗产地的正确认知态度,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遗产地保护、研究、教育工作中来。(7)其他利益攸关方、关注者,如:大众媒体、科研工作者等。

3 重要措施和方法

3.1 建立综合性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是游客获取世界自然遗产地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世界遗产地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九寨沟景区游客中心于2000年建成,集旅游咨询、科普、环境教育等功能为一体。中心设有民俗文化、动植物、地质、历史成果等展区,以多媒体电脑触摸屏、电子书、电子沙盘、实物展示(动植物标本、生物化石等)、图文展板、导游讲解等形式和放置有关世界遗产知识简介、九寨沟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图书杂志、影音资料,向游客介绍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设有专门的“儿童天地”针对儿童开展科普、环境教育,及一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一个学术报告厅,供科研、科普报告之用。

3.2 提升导游讲解水平,规范景区牌示系统

导游讲解和牌示系统是遗产地环境解说的重要形式。环境解说具有服务和教育两大基本功能。九寨沟非常重视导游讲解和景区牌示系统在大众游客的科普教育中功能和作用,如:(1)在每年旅游淡季期间对全体导游进行有关世界遗产地保护、九寨沟生物多样性、旅游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通过提升导游工作人员素质和讲解服务影响游客旅游行为;(2)锤炼导游词,在导游词中减少删除传说的部分,代之以科学研究发现,增强游客对九寨沟的科学认识;(3)规范景区牌示系统:目前,九寨沟主景区有景观解说牌、化石标牌、动植物标牌、指示牌、环境警示牌等各种解说标牌千余个。尽管内容形式不一,但是都刻(印)有九寨沟景区的标志,按照统一的标准制作。另外,在景区道路沿线还张贴有不少科普、环保公益广告。  3.3 开展主题科普、环教教育活动

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公众环保意识,我国设立了专门的主题科普、环教教育活动日(如全国科技周、科普日等),在每年结合最新的发展动态设立相应活动主题;同时一些重要的全球性科普、环境教育日(如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也是开展世界遗产地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节日。九寨沟在这些节日中,每年根据有关的活动主题,结合自身的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展了系列针对游客、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等不同社会群体的主题科普、环教活动,如环保征文、爱鸟周、“保护母亲河”清理河岸卫生活动等;开展暑期夏令营和游客中心暑期儿童科普、环境教育;成立环保节能小组,宣传环保知识。

3.4 打造科普旅游精品,开发小众型生态旅游

科普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能够满足人们在闲暇游憩之余获取知识的欲望,是对目前我国以大众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方式重要补充和丰富。小众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小规模开发、高知识含量的旅游产品,是科普旅游的重要形式。九寨沟于2009年5月正式成立了扎如沟特种旅游即小众型生态旅游开发小组,在旅游旺季期间推出扎如沟徒步宿营科考活动,由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硕士研究生和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本地居民提供本地民俗文化、动植物知识的讲解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如:认识九寨沟的红叶植物;以文成公主入藏的典故介绍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以蕨萁分泌淀粉、蛋白质吸引蚂蚁帮助其防御天敌的故事介绍生物界的互利共生关系等。

3.5 编制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是传播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文化知识的有效载体。九寨沟结合自身的资源特色编写推出了系列科普读物,并放置在游客中心供游客免费取阅,如:《九寨沟的生物多样性》、《九寨沟生物论文集》、《风景区泥石流治理》、《九寨沟扎如沟植物手册》、《九寨沟扎如沟鸟类手册》、《九寨沟扎如沟兽类手册》、《九寨沟扎如沟文化手册》等;向社会征稿,编制《九寨沟》杂志,分管理建设、科研开发、自然生物等部分介绍九寨沟的发展动态、自然文化生态。另外,还制作了介绍九寨沟地质成因、生物多样性的影音光碟,在景区入口电子视频循环播放。

3.6 其他方法和措举

现代大众传媒尤其电视、互联网是普通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20

03年我国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高达93.1%。因此,大众传媒不仅是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的信息传递和宣传推广平台,更是遗产地科普教育的重要途径。世界自然遗产地可以充分借助央视、新浪、搜狐、网易、雅虎、腾讯qq等国内知名媒体的宣传效应,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公众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料,同时充分发挥自身门户网的作用,开展科普教育。在报刊杂志方面,较为知名的有:《科学世界》、《中国国家地理》、《discover科技与生活》、《中国中学生报》、《科技导报》等。九寨沟管理局与不少上述媒体杂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针对不同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珍稀植物展示区是普及植物学、生态学知识的良好平台,九寨沟目前正在着手扎如沟生物多样性中心的规划建设,届时将成为集九寨沟活植物(珍稀濒危植物、药用植物等)收集、保存与展示等为一体的又一重要科普教育场所。世界遗产地在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如我局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各种研讨会,举办摄影、书画比赛,结合特殊节日或纪念日举办大型活动等形式,既增加了九寨沟的社会关注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自然、文化保护意识。

4 经验总结

4.1 转变观念、深化认识

重开发、轻保护、遗产资源过度利用等矛盾是我国的世界遗产工作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虽然其原因众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世界遗产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开发规划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世界遗产常识的不足。要实现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转变景区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把遗产地教育尤其是科普教育工作提升到重要高度。九寨沟管理局不但把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工作看做是《公约》和《科普法》规定的责无旁贷的重要义务,而且在实践中认识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不是无谓的单向付出:科普教育能够激发与培养人们对遗产地景观、遗址与文化的赞赏和尊重,对于科学认识景区、提高游客满意度、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促进遗产地保护有重要意义。

4.2 重视人才、加强员工培训

人才资源缺乏是制约我国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和科普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问题。张义忠和汤书昆(2008)调查发现我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不足40%,愈四成的基地近三年都未开展相关的中长期教育与培训。九寨沟管理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面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目前我局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数占全局总人数的73.63%,其中,博士学位为2人(包括研究员1人)、硕士学位15人,专业涉及企业管理、生态学、法学等;成立九寨沟博士后工作站,招收美国博士后1人;重视员工的培训教育,每年由局领导带队,组织中层干部和优秀员工到国内知名大学进行培训,并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员工赴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等国留学、交流学习。

4.3 自足科研、以科研促科普

科学研究是生态资源保护和科普教育的基础和支撑。只有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把握景区自然、文化资源的属性和特点,才能科学地集成景区知识,有效地开展科普教育。九寨沟管理局制定并严格执行《九寨沟科研项目规划》、《九寨沟生物圈保护区科研规划》,由科研处负责对九寨沟的大气、水体、地质灾害、森林病虫害等进行常规性监测、分析和开展景区生态系统、藏文化、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加强对外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院校和美国约塞米蒂(yosemite)等国家公园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科研工作的进步为九寨沟的科普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并进一步推动了景区工作人员科学素养的提升和科普工作的发展。  5 发展建议

5.1 专岗专设、统筹协调、分工协作

尽管国内外长期以来对于科学知识的生产者(科学家)和职业科学传播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中的角色都存在争论,但在当前科普工作中,两者之间存在不断分化的趋势,职业化的科普工作者队伍正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科普主题策划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科普工作有效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策划人员的比例仅为3.8%。一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外世界自然遗产地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把科普教育列入

体发展规划的做法是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应该学习、借鉴的。同时,由于主题科普活动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在很多时候不是单凭几个科普策划人员的个人努力就能完成实现的,因此统筹协调和多部门分工协作尤为重要。

5.2 科普经费来源多样化、专款专用

与国外许多国家世界遗产地多样化的资金来源相比,我国大多数世界遗产地发展经费还主要依靠门票收入及政府财政拨款,保护、发展经费举步维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经费也不例外。我国《科普法》第6条规定:“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可将市场机制引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事业,鼓励企业投资、社会捐赠,及加强与一些著名国际非政府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等的合作,多渠道拓展科普资金来源;建立科普项目发展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推动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

5.3 加强交流合作

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普工作的良性发展不能闭门造车,一方面,应当吸收借鉴国际上一些遗产地教育工作的有益做法,推进科普工作;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尤其是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在开展科普教育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应当多搭建交流平台,如以年会的形式将科普教育列入会议议程的形式加强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 宋才发.论保护世界遗产与培育民族精神[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2-98.

[2] 马育倩,邸丛枝.我国世界遗产教育发展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6):82-85.

[3] 任文举.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者教育浅谈[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153-154.

[4] 宋晶.中国世界遗产地与青少年素质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3(8):124-125.

[5] 尹国蔚.世界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认知与实现[j].世界地理研究,2009(4):162,173-176.

[6] 章小平.自然遗产的管理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九寨沟风景旅游区的实践[j].山地学报,2006(b10):349-354.

[7] 吴必虎,高向平,邓冰.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3):326-334.

[8] 连玉銮.生态旅游的“小众”模式管窥——从王朗等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谈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5-40.

[9] 朱效民.30年来的中国科普政策与科普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9-13.

[10] 周年兴,林振山,黄震方,等.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8(1):25-32.

[11] 孙克勤.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40.

[12] 张义忠,汤书昆.社会知识化转型中我国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审视——基于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1):85-88.

[13] 许再富.植物园的科普教育及其发展[j].生物多样性,1996(1):52-53.

第4篇:九寨沟的资料范文

“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幸福课堂的感受。这样的课堂,可谓是课伊始,趣已生。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向我们展现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壮丽的景色,但是台湾的蝴蝶谷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蝴蝶谷景象的迷人,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以及祖国的热爱呢?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蝴蝶飞舞的美丽景色,并伴以轻快的乐曲。明丽的色彩、跳动的音符,不仅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情境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也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准确、优美。教学第3自然段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蝴蝶谷迷人景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的优势,播放一段与文字相配的群蝶翻飞的视频,借助信息技术,刺激学生的感官,不断加深学生们对蝴蝶谷迷人景色的印象。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感受到了逼真形象的情境,领悟到了美妙和谐的意境,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朗读便声情并茂。

二、 前移后续,感悟文本,实践幸福

对于学生了解甚少的教学内容,我采取前移后续的方式,先让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进行课前预习感知和课后拓展延伸。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不断更新的知识。适当地引进、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可以作为学习前的准备,有的可以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有的可以作为学习的拓展,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加开放,成为一泓不断更新、永远流淌的活水。

如学习《莫高窟》一文,学生对莫高窟的了解甚少。所以,我提前让学生搜集了莫高窟彩塑、壁画及藏经洞等相关资料,制作了教学课件,其中有Flash影片、有图片、有文字介绍,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莫高窟有清晰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感悟文本内容。整堂课,我以幸福课堂理念为依据,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以及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样,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最大限度地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

课后,我还带学生来到微机房,上网浏览有关莫高窟的资料,有的学生欣赏形态各异的彩塑、壁画,有的学生沉醉在对美轮美奂的飞天的想象中,有的学生来到藏经洞,观看莫高窟被帝国主义破坏的录像。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莫高窟辉煌的艺术成就以及饱受屈辱的历史,激起了悲愤的情感。

由于架设了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课前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 视频演示,升华感情,创造幸福

第5篇:九寨沟的资料范文

初识九寨还是十几年前,我的同事好友买了一套九寨沟风景的贺年片,那名字、那奇山丽水就象画一样在我的心中定格。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就对九寨沟充满了向往,正象歌中唱的那样——深情向往。

天色微露曦光,睡眼惺忪的我们就往九寨沟方向出发了。

远近山峦笼罩着一层蒙蒙云雾,空气潮湿而阴冷。

司机开着车,小心翼翼、缓慢地在泥泞险峻陡峭的山路上盘旋。一边是嵯峨巉岩,一边是万丈深渊。“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怕是有记忆以来我所爬过的最为险要的路了,虽然我们曾经驱车走过横断山脉上的云贵高原。一路行来,汽车经常在急转弯处与迎面过来的车辆向隅交换。看到车身一边的悬崖峭壁,真让人胆颤心惊地捏着一把冷汗。

由于多是山路,路面不平,汽车车身不时地猛烈地上下跳动着,像一只欢快的小狗一样,屁股一颠一颠地向前蹿,左右晃动着、上下颠簸着,坐在后面的我头晃得跟拨浪鼓似的,顿时心烦意乱、耳晕目眩。无心观赏两边雨雾朦胧中的寂寞山峦,来时的兴奋感已渐渐被旅途的疲惫和不安的情绪替代了。

突然间,我的座位靠背摇断了腰,我只得向后躺着仰在上面,后脑勺放在硬邦邦的靠背上,像老和尚不断敲击的木鱼似的磕来磕去。没过多久我发现脑袋便生疼生疼得不敢动弹。特别是爬越雪山时,摇晃加上高山反应,我的头觉得比唐僧给孙悟空念紧箍咒还疼痛欲裂,没办法我只好站在车后,脚尖点地以此来减震。

说实话,像这样的苦旅我还真没尝试过,听导游说,由于雨天路滑,到九寨沟最起码得十一、二个小时。

一路颠簸着,浑身有说不出的难受。看看灰蒙蒙的雨天,我有些懊悔选择了九寨之行。

我们曲折在盆地与3000多米的崇山峻岭间上下翻转,直到艰难地翻越4700米的杜鹃山,才算走完一半的山路,已经经历了数次雨雾锁山与晴天朗日的交错,初识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杜鹃山以它那绝对的海拨和险峻终于让我们能够极目蜀天了,放眼才发现四周山峦起在山峰上,连着云和天,群山罗列着群山,分不清远近高低,我们就在天的下面,伸手可触云和脚下无底的峡谷里参天大树的尖端。我们凌绝顶了,再低头、侧目才发现脚下这山原是无坡度的直立着的。司机说有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是在这同一座山里起伏着前进、盘旋着上升的,这是前往九寨的必经之山,沟堑对岸随处可见滑坡所夹泥石将巨大的山体淹埋的痕迹。就算在睛朗九月的天气里也可能随时见飘雪甚至冰雹,只有在这时你才能明白“风光在险峰”的真实。那不仅仅是碧波万倾、彩虹千道的气势美;那更是一种胸纳千壑、包容万象、能直击长空万里而声息不现的刚柔相济。再向高处,乔木林就渐高渐成了灌木丛,我们踏歌高原仿佛平地……

在绵绵青山中,我们的车继续前行,忽然出现了一座光秃秃的山,大约是石灰岩质的。据导游介绍说,当地人叫它“火焰山”,傍晚的时候晚霞映在山上,象一片火焰在燃烧、升腾。可惜我们由于错过了时间,无眼福了。

旅游车接近松潘,气温降低到10来度。路边的屋顶上不时能看到飘扬的经幡。逐渐进入藏族居住地区,藏区奇特的风土人情,无不显透出一种迷人的异域风情。一处处古老的木楼,一条条随风飘舞的经幡,一片片绿油油的青稞麦田,以及远处层叠起伏圣洁的皑皑雪山,仿佛在向旅游者诉说着那数不尽的古老传说。只是车旁经过的藏族小伙和姑娘们的热情招呼声,让你感到些时代的气息。

感觉最深的是那木制藏宅,上、中、下三层,上面空空,下面空空,人居住中层。怎么都感觉那房子不暖和,上下通风似的。这与我们北方的房屋是俨然不同的。

或依山或带水、蕴藏玄妙和神秘特色的藏羌民居,是你走过汶川走近松潘、九寨沟,先要感受的高原地域魅力。一路上车人从莽山和高原的极处拂尘而过,极目翘楚中,你盼来的感动和景致,便是这些人与自然决斗后写下的万古风情之作。一拨村落闪退后,漫长地又等待下一拨村落的到来,直至你在夜幕下不堪的疲惫与困顿中,松潘悄然而至眼前。

进入松潘县境内,入眼青翠欲滴、草丰水美,相比之下,北方的草原未免显得有些干涩、荒 瘠了。天气逐渐晴朗起来,车窗外闪过的一幕幕美景让我如痴如醉:远 处 的雪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近处山顶倾泻而下的瀑布如飞扬的哈达,色彩鲜艳的藏族民居随意地散布在山间,被风雨洗涤得褪了颜色的经幡在藏家院落里随风招展,勤劳的藏族妇女三三两两地在田间劳作。草地上一群牦牛或卧或立,闲适地吃着青草,一名藏族汉子抱着柴禾从牛群中穿过……一切的一切,让我觉得那样地原始、古朴和神秘,我陶醉在从未有过的宁静、悠然里。

一路上,过早在山谷中渐浓的夜色,使我们无缘欣赏周围山峰俊俏的模样,映入眼帘的,只是淡淡暮霭的苍翠,而回环起伏的山路又让人难辨东西。然而,九寨沟的青山雪岭、翠海叠瀑,依然浮现在眼前,飘荡在我恍恍惚惚、颠簸不已的梦里……

秋雨后的高原迷离中,一道巍然屹立的长城,在山脚喇嘛庙和猎猎作响的经幡旗囊的映衬下使人惶然悟醒。莫非九寨未到,梦里长城先来?其实此乃松潘长城。虽然从外表上已经明显看出衰败破旧的样子,但松潘城墙和城楼等古建筑依旧不减当年的雄姿。松潘,古称松州,这里是回族人的天下,是藏、羌、回、汉杂居的地方。沿路的村镇中,松潘是唯一一个回族聚居的村寨。按照史书的说法,整个阿坝以前也只有这么一个成规模的城镇,可以说是最有历史的寨子。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广大的松潘平原也很利于松潘镇的发展。然而事实上,自治州的首府却并不是松潘。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偌大一个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不可能让一个回族村子来领导的。

据说松潘城始建于唐朝,已有上千年历史。1400多年前,松赞干布遣使求婚,两次求婚都未能得到应允,情急之下,发兵20万到中原和青藏高原交界处。后来唐皇应婚,有了汉藏通婚的佳话,而20万藏兵却在那僻远的地方常驻了下来,一住就是数个世纪,这就是今天的松藩。而60多年前,松藩一战再度使这座名城名噪一时。攻城未果的打不通北上的通途,被迫转道,开始了过松藩草地的悲壮之举。

现存的城墙建于宋朝。那城墙十分壮观,几乎可以跟长城比美,这样的城墙打防御战是易守难攻的。松潘城在古代主要是用于镇守边关。城不大,城墙全长只有6公里多,但却用了整整60年才修建完毕,可见当时对这座城堡的重视程度。据说现在城内还完好保留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古城墙建筑遗迹。松潘城也被定为四川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四川省的重点推荐旅游景点。

藏在深山里的松潘,是前往“童话世界”九寨沟与清幽神奇的黄龙寺的必经之地,又是它们的近邻。所有的宾馆饭店都坐落在青山绿水里,连生活在那里的人也有了不少的灵气。夜色下的松潘是宁静的,在群山隐入了暮色之中后,街灯便闪烁了进来。窄窄而又弯折不平的街道上,行人不多,两边是低矮的木头房屋,有的还没有完工,但看上去好象都一例歪歪斜斜的。街道两旁间或出现的砖瓦楼房,细看去不是机关便是公司。店铺的门大都冷冷的开着,柜台后坐着的,是袖着手打盹儿的老板。门上方挂在伸出老远竹竿上的低瓦数灯泡,在寒冷的风中摇摆着,闪着昏黄的光,给我们晕染出松潘深秋的街景,让我们感觉到又见人家的温暖。有一种祥和的气氛漫漫地从心底升起,我用行走的脚音击打着一腔心事,淡淡的想念就显得了更加真切。

松潘县城有着数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这是一座古风依然存在的小镇,现代的气息从古老的城墙中透射出来,从古城门下穿过时就有了穿越时空的感动。那古城墙,分别位于城东、城南、城北,三座城门顶部均呈半月形,门基大石上镂刻着流云、奔马等别具匠心的浮雕;城门正面施马面,有贴壁石门楣,柱础雕莲花,两旁大石上有“鹤鹿回春”一类浮雕,古色古香,至今保留着远古的韵味。一切都是变化着的,唯有历史会通过它们的方式存在下来,就如那座古桥,连接了两岸也就连接了古今往事。松潘长城的进深厚度为全国明代城门之冠。

松潘镇绵延数里,颇为广大,不过在因旅游而迅速崛起的川主寺面前却也不敢称大。但与川主寺相比,老城就有了很重的份量,这就使人想到一个地方的内涵总比外表重要。川主寺整洁的街道和夜晚闪烁的灯光虽给了人“天上的街市”的感觉,却又好似浮在水上,尽管美丽、现代、大方,但与被残墙、门洞、老桥与相应的历史文化托举的老城相对照,还是显得了些许的轻浮。

我们雇了辆三轮,那位师傅很尽职地为我们当起了导游,拉着我们走崎岖不平的石板路,穿斑驳苍老的古城门,几乎逛遍了整个县城,还作一些简单的解说,耐心地等着我们拍照,让我感慨此处的民风淳朴。不过景色并无此前看过的资料迷人,总让人觉得干燥无比。

在导游的催促下,我们又登上了车,继续向九寨沟进发。走马川西北,好似在历史长卷中畅游。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无不汲取天地精华,见证着岁月变迁。眼前的每一块山石,都凝结着历史,溶入了传说。生活在这里的顽强生命,更昭示着一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岷江汩汩流淌,来自远古,又淌向未来。

岁月如逝,在冲涤去一切尘垢后,留下自己的足迹,留下永恒。

岁月匆匆,作为世上的过客,千百年后,我们给后人又会留下怎么样的刻痕?

随着夜色渐深、海拔的降低,水也变得越来越来绿了……九寨沟快到了,心中忽然平静得让人难以想象。

第6篇:九寨沟的资料范文

一、换位阅读,激发共鸣

新课改提倡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下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换位阅读的方式来实现。换位阅读,实现了学生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文本,深刻体会文本中的情感意蕴,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

例如,在教学《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时,教师就运用了换位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情感,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实现思想情感的深刻体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浓浓的亲情,在文章中描绘的画面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唤起了大家美好的回忆――夏夜的月光下,母亲唱着民谣、讲着故事,这样的情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经历,所以作者表达出来的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怀念之情大家基本上能够感受到。为了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换位阅读,也就是让自己变成文本中的小主人公,想象自己在夏夜柔和的月光下,听着母亲轻柔的声音,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童年一样。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阅读训练,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对文本中蕴含的浓浓亲情以及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的体会就更加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文本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换位阅读,在换位的过程中深入品味,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领悟,让学生获得和文本相同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

二、互动阅读,碰撞思维

互动教学是阅读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教师以及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互动阅读,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激发学生的个性体验,这就是深度阅读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生动优美的句子向我们展示了九寨沟的美景,我们也被九寨沟的神奇景色所深深陶醉。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将审美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其中采用了互动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获得自己的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获得自己的初步感知,然后为学生展示了关于九寨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视觉方面深刻体会九寨沟的神奇景色,同时和文本描绘进行对比,找一找文本中的哪些句子和视频资料相对应,让学生形成视觉上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一读文本,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读完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体会,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最后,教师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教师采用了配乐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情感表达以及朗读中的处理,引导学生体会应该如何处理朗读中的细节。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对九寨沟神奇景色的体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在阅读过程中,互动阅读更加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展现,让学生在和文本以及教师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同时展示自我,实现了深度阅读的最终目标。

三、拓展阅读,延伸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也是帮助学生深度阅读、升华学生阅读体验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延伸的^程中学生的视野逐渐开阔,情感得以激发,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意蕴的深刻体验,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深入体会。

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为了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本的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特点,就选择了这样的阅读方法。首先教师通过播放乐曲《二泉映月》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让学生产生探究文本的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的主人公阿炳:“听了优美的曲子,你想了解阿炳其人其事吗?那么,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去找一找阿炳的相关资料,然后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搜集整理阿炳的相关资料对阿炳的坎坷经历有了深刻的了解,教师又补充了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对 《二泉映月》 的高度赞誉,学生由此对阿炳不禁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获得深刻的体验。

第7篇:九寨沟的资料范文

一、巧用白板,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如《莫高窟》这篇课文,学生对莫高窟的知识了解甚少。课前教者搜集了莫高窟彩塑、壁画、及藏经洞等大量图片,查阅相关资料,又将这些资料进行有机整合后,储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在导入新课时直接利用“电子笔”导出,播放了一段关于莫高窟的视频,让学生对莫高窟的神奇瑰丽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样很快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开始神秘瑰丽的莫高窟之旅。

二、“指”点课堂,体验互动精彩

交互白板与电脑、投影机的互联构成互动式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课堂活动都可借助白板来完成。教师手中一支电子笔,随点随拨、即触即停,不需要辗转于黑板和多媒体讲台之间,音乐和图片的呈现更加便捷,课堂的流程更加流畅,“指”点课堂,精彩一触即发。

1.利用拖拉功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过程中,如果过分突出教师的“表演”,必然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缺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缺少应有的思维与语感训练,其语文学习能力显然难以提高。听《台湾的蝴蝶谷》一课,对其中一个细节记忆犹新。教者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蝴蝶拖拉到山谷中去。这个设计让学生和白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亲密接触,拉近了学生和媒体之间的距离,各种颜色的蝴蝶谷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电子白板与众不同的就是具有拖放的功能,可以随意拖动蝴蝶飞行的动作,这吸引了低年级学生的眼球,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者的想象。接着,老师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句尽情地练习说话,“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红颜色的蝴蝶,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灿烂的朝霞。”“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白颜色的蝴蝶,就像朵朵雪花,漫天飞舞。”……学生们的妙语连珠,一定是被白板独特的功能所激发出来的。

2.利用批注功能,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是教学的难点,运用交互白板的批注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决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仍以《莫高窟》为例,在教学藏经洞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品析词句,感悟昔日的藏经洞和如今有什么不同,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同学们朗读这段话后,各自感悟,在重要的或有感悟的句子、词语下面划线或圆圈。为及时得到同学们反馈的信息,教者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感应笔,在交互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悟,再把自己的感悟带进朗读里,将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到位。这种方式的阅读教学,使师生、生生真正地互动起来。

3.利用演示功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课文《詹天佑》中“开凿隧道”时采用“从两端向中间开凿”和“竖井开凿法”,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及时书写、绘画功能,让学生在白板上画出两种示意图,并加以点评。让学生感到有趣的是,它竟然可以随意擦除或者清除进行修改,简直太神了!这时的白板,不仅仅属于教师,它也属于学生。这种学习,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也更富有实效。

三、创设情境,感受语言魅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学提供了音乐、图片、板书、实物等教学手段,可以根据教学时机信手拈来,适宜地营造学习氛围。创设生动精巧的情境,可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四、整合资源,演绎灵动课堂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丰富的库功能,其中有软件自带的公用库和教师自建的资源库,它能够实现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灵活整合。库中的所有资源都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调用、添加、改编、重组。教师可以在自建的个人库中添加教学所用的素材,可以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互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添加到库中。如《九寨沟》一文主要向我们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它向我们展示了九寨沟的雪峰、湖泊、森林、金丝猴、大熊猫等自然景观和珍稀动物。教者有效利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教学资源库,不同性能输写笔,放大缩小,内容存储等强大功能,非常轻松地为学生们诠释了这一文本内涵。事实上,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并不是就这两个自然段所能展示的,因此,在拓展学习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资源,编成课件供学生学习参考,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领略九寨沟的奇特与壮观,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第8篇:九寨沟的资料范文

在第一天的游程中,我们的旅行车经过了红原草原。草原上风景很美,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有牛群、马群、羊群等在悠闲地吃草。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真正的草原,沿途上我兴奋得不停地大叫,“看,帐篷!像一朵白色的蘑菇!”“看,长角的黑色牦牛!”“看,马群!”车上大多数人也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草原,所以一车人都激动无比,叫喊声此起彼伏。同行的一个比我年纪小的弟弟,禁不住地车上作了一首自编的小诗:“蓝蓝的天空白云漂,白云下面马儿跑。我挥鞭儿把歌唱,白云深处是我家。”草原的景色让男孩儿想在草原上骑马奔跑,我想变成一只小羊把鲜美的草吃个够,然后在草原上打个滚儿。嘻嘻,这个想法让我自个儿偷着乐了好一阵。

接下来,车上的人没有了最初看见草原的兴奋和激动了,因为,我们的车开了近两个小时都没有开出草原。车外总是连绵不断的草原,草原上总是有些零星的叫不出名儿的小花,牛群、马群、羊群等还是一如同前地散漫地在吃草,天空还是同样的深远,我们的车像一个孤独的骑士一样在草原上奔跑,看不见路的尽头,好像要开到天边去似的。我有些头晕了,妈妈说这是正常的高原反应,因为此时我们已到了海拔3200多米的高度了。妈妈让我嚼一嚼口香糖,少说话,在车上别动,说这样有利于氧气的保存,人慢慢就会适应高原反应,就如同人一样可以长年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

我正想象着人如何适应高原生活时,看见身旁的妈妈开始呕吐了,其他人也哇哇哇地吐了起来。先前那位“挥鞭”的弟弟,也扑进妈妈怀里一个劲地叫唤头痛。司机只好把车临时停了下来,让全车人稍稍调整休息了一下。我呢,轻轻地下了车,只感到头重脚轻,迈不了步子,一股暖流涌在喉咙,我吐了一地,才感觉心口没有了先前的沉闷。

终于,车行到了一个中途的休息站点。这里可以骑马、射箭、钓鱼,可以喝酥油茶、住帐篷等。我选择了钓鱼和骑马。钓鱼平时是我的绝活儿,我总是比同行人早半个小时钓上鱼儿来,害得别人都说是鱼儿喜欢我呢。据说高原上的鱼儿是真实的绿色食品,无污染的。我真想多钓几条鱼儿。也许是太乐观地估计了自己,结果我惨败而回,一条也没钓着。

第9篇:九寨沟的资料范文

一、自主阅读,搜集信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局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

1、课内外相联系

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九寨沟》,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到许多描写九寨沟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有的把九寨沟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这样的阅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学会了读书,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金。

2、书本与生活相联系

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七大会议、申奥活动、国际局势;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报纸、电视、广播,了解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学生搜集到了以下资料:2000年9月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遭受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塌,死伤无数;阿富汗战争让无数的妇女、儿童无家可归;车臣绑架人质案;让300多名人质死于非命;至今伊拉克人民还生活在苦难中。这样,学生就对“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组合信息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没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相互学习的精神,仅凭个人很难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我结合书本生活,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即进行专题研究阅读。如《卡罗纳》这篇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受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的理解他,热情的安慰他,默默的关爱他。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有关父爱,母爱,师爱以及其他描写亲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其中收录了《争吵》、《为父着想》、《纯真的孝行》等经典名篇。有一小组收集了许多老歌《妈妈的吻》、《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还有的则搜集了童话、童谣;有的小组推荐了电视剧《静静的爱敏河》等。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感受着,体验着,感动着,震撼着。不用说教,他们从中感悟到的东西可以够他们咀嚼一辈子。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