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环境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降低成本。网络环境下,信息更加透明、传播速度更快,使得企业间、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沟通效率更高,企业可以很方便地搜集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趋向和意愿,开展针对性名牌营销,降低企业对外交易成本;另外相比传统广告,网络环境下广告形式更加多样,费用更加低廉;同时借助网络实现的内部信息化管理又使得采购、生产、财务、销售等部门实现无缝的连接,从而对采购量及采购时间间隔的掌握更加精确,大大降低采购及库存成本;通过网络实现无店面销售,则省去了店面的租赁费用和营业员的薪资,大幅度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二)促进新市场的开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名牌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能快人一步地掌握信息,从而进行新市场谋划已成为企业决胜的关键。而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的发散性特点可以对市场信息进行多路径收集,如直接在网上设置调查表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通过网页统计软件的方式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征、通过建立互动平台来搜集消费者购后评价,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而确立新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帮助企业成功定位新市场。接下来的新市场开发推广可采取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各大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微博宣传和介绍名牌产品信息;二是通过网上商城提供商品信息,开展产品样品提供及试用活动,以各大网上商城原本强大的信誉为支撑打开新市场的大门。
二、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名牌策略
(一)网上名牌并购策略。互联网所特有的全球性和快速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减少市场进入成本。这种并购实际就是品牌的并购,网络名牌并购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网上名牌之间的并购,即直接并购其他网上企业从而把对方的市场份额收入自己的囊中;二是网上名牌对现实名牌的并购,由此实现传统业务和网络业务的互补和融合以及网上名牌向传统市场的延伸。如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使得原公司的业务范围从电子商务拓展到媒体和娱乐,并试图向传媒巨头转型。在运用并购策略时,企业首先要明确并购目的,制定出潜在的和必须达到的并购目标,然后再制定并购战术并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并购行动,同时还应当根据实际反应作出适当的调整,在并购完成后对并购目标进行合理的整合。
(二)网上名牌上市策略。上市策略是指网上名牌通过自身良好信誉和发展前景作为支撑争取到股票上市的机会,从而获得企业后续发展的大量资金。例如,长江实业集团董事长李嘉诚借不断兴起的网潮之势和他个人的名人效应,策划创建公司上市,上市当天认购股额超出预想四倍以上。这种策略可以为网上名牌的长期发展打好坚实的资金基础,更能使网上名牌的知名度再上一层台阶,同时分散经营风险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要想正确有效地开展上市策略,有几点需要企业注意:一是经营者必须最大限度利用各项信息,让投资者对购买发行公司的股票感兴趣从而进行购买决定;二是对股票进行一定的让利,使购买者有利可图,同时让证券商也能获得一定的利益;三是借助社会媒体对发行公司进行宣传报道,让更多的公众了解网上名牌。
(三)网上名牌授权策略。名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花费很长时间,耗费人力物力进而积累形成的,自然希望从中获取大量的利益回报,名牌的重复利用不仅不会使其价值降低,反而会因为提升了名牌的曝光率而使价值不断得到提升。名牌授权策略可追溯到美国迪士尼的创立之初,它曾以300美元的价格把米老鼠形象授权给一家家具制造商,而时至今日迪士尼在全球已经拥有4,000多家品牌授权企业,其授权产品范围从几块钱的文具到2万美元一块的手表,可谓应有尽有。使用这种策略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在企业选择授权对象的时候,必须要非常详尽的了解准备授权的对方企业的声誉、生产能力、服务品质、员工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务必在候选企业中优中择优,并在授权后对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服务活动等进行适当的监管,避免由于授权企业的不当行为损害原有品牌的声誉和名牌效应。
(四)网上名牌延伸策略。在网上成功地创建了一个名牌之后,将名牌效应渗透到相关的产品、服务中去,也就是所谓的网上名牌延伸。该策略可以让消费者快速识别新的延伸产品和服务,产生认同和忠诚,降低促销和广告费用,更加有效地打入市场。例如,Yahoo成名后速把Yahoo这一品牌应用到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上面,如日本雅虎、中国雅虎、雅虎杂志等。网上品牌延伸策略的不足之处是,它可能会使该企业原有品牌个性淡化,甚至损害原本品牌的声誉和名牌效应。因此,企业在运用该策略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网上平台和其要延伸的品牌应该有一定的匹配;二是延伸的品牌质量一定要得到保证,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把握进入市场的时机。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名牌的维护
(一)域名的保护。网络环境中具有专有性特征的网络域名作为一个能起到识别作用的标志,又常常被人们通俗地称为“网上商标”。对于商家而言,一个好的域名不仅能很大程度上节省网络推广费用,而且还有很强的传播效应,能够为企业创造持续的商业价值。与此同时,对于驰名商标的域名抢注而造成的商标淡化问题对于商标权人的品牌策略来讲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此,从企业建设角度来看,做好域名保护非常重要。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海尔公司,伴随其海外市场的扩张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海尔集团在1997年就在国际上注册了域名。为了进一步保护他们的网上商标不被侵犯,海尔还注册了大量的相关域名,防止其他人通过注册海尔的相关域名来混淆消费者的视听。
档案信息化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与以往的纸质档案资料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1设备依赖性。
不同于过往的档案记载,信息化的档案资料再也不是一支笔、一份纸记录的过程,从输入到输出都是经由计算机与其辅助设备实现,管理与传输也都依赖各种软件与网络资源共享,信息处理速度与质量在某些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的性能与软件的适应性。
1.2易控性和可变性。
信息化的档案资料一般是以通用的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储存下来,这给信息共享带来了便利,但也增加了档案资料的易控性和可变性,对于文档资料可以通过office工具删除修改文字、对于图片资料可以通过photoshop轻易地改变其原有的面貌、对于音频和视频资料可以通过adobeaudition和premiere工具的剪辑变成完全不同的模样,这些都造成了档案信息易丢失的现象。
1.3复杂性。
档案信息量不断增加、信息存储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不仅有前文所述的文档、图像、视频、音频等形式,不同格式之间的信息资料还可以相互转换,如视频与图片、文字与图片的转换等等,进一步增加了档案信息的复杂性。
2目前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特性。
档案信息化有其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的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属性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表现在信息共享的无边界性,发达的网络技术使得整个世界变成一张巨大的网,上传的信息即使在大洋彼岸也能及时查看,一旦信息泄露,传播的范围广、造成的危害难以估量。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档案信息化系统也存在着脆弱性问题,计算机病毒可以入侵系统的众多组成部分,而任何一部分被攻击都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此外,网络安全问题还存在一定的隐蔽性,无需面对面交流,不用对话沟通,只需打开一个网页或是鼠标轻轻点击,信息就会在极短时间内被窃取,造成严重后果。
2.2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1)档案信息化安全意识薄弱。很多情况下,档案信息被窃取或损坏并不是因为入侵者手段高明,而是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自身安全漏洞过多,其本质原因是档案信息管理安全意识不够。受传统档案管理观念的桎梏、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管理人员并未将档案信息看作极为重要的资源,对相关资料处理的随意性大,也无法觉察到潜在的风险,日常操作管理不规范,增加了档案安全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档案信息化安全资金投入不够。现代信息环境复杂多变,数据量急剧增加,信息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对各种硬件、软件设备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需要企业在档案信息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定期检查系统漏洞。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企业在这方面投入的资源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
3)档案信息化安全技术问题。技术问题首先表现在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特征中,互联网的基石是TCP/IP协议,以效率和及时沟通性为第一追求目标,必然会导致安全性的牺牲,诸如E-mail口令与文件传输等操作很容易被监听,甚至于不经意间计算机就会被远程操控,许多服务器都存在可被入侵者获取最高控制权的致命漏洞。此外,网络环境资源良莠不齐,许多看似无害的程序中夹杂着计算机病毒代码片段,隐蔽性强、传染性强、破坏力大,给档案信息带来了严重威胁。
3网络环境下实现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原则
3.1档案信息安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无需置疑的,是任何企业特别是握有核心技术的大型企业必须注重的问题,然而,档案信息管理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与传统档案一样,不存在绝对的安全保障,某一时期看起来再完善的系统也会存在不易发现的漏洞,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会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同时,档案信息安全维护技术也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简单的技术可能性价比更高。
3.2管理过程中的技术与非技术因素。
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不是单一的网络技术维护人员工作,也不是管理人员的独角戏,而需要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不具备专业网络技术人才的知识储备量,但一定要具备发现安全问题的感知力与责任心,对于一些常见入侵迹象要了然于心,对于工作中出现的自身无法解决的可疑现象应及时通知更专业的技术人员查看。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档案安全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员工的力量,以系统性、全面性的理念去组织档案信息管理工作。
4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具体保障方法
4.1建立制度屏障。
完善的制度是任何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复杂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来说更是如此。在现今高度发达的信息背景下,档案管理再不是锁好一扇门、看好一台计算机的简单工作,而是众多高新技术的集合体,因此,做好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包括保密意识教育与信息安全基础教育,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特别是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应注重责任制度的落实,详细规定库房管理、档案借阅、鉴定、销毁等责任分配,详细记录档案管理培训与考核工作、记录进出档案室的人员信息,具体工作落实到人。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记录每一个操作步骤,将档案接收、借阅、复制等过程完整、有条理地编入类目中,以便日后查阅。
4.2建立技术屏障。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技术主要体现在通信安全技术和计算机安全技术两个方面。
1)通信安全技术。通信安全技术应用于档案资料的传输共享过程中,可分为加密、确认与网络控制技术等几大类。其中,信息加密技术是实现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关键,通过各种不同的加密算法实现信息的抽象化与无序化,即使被劫持也很难辨认出原有信息,这种技术性价比高,较小的投入便可获得较高的防护效果。档案信息确认技术是通过限制共享范围达到安全性要求,每一个用户都掌握着识别档案信息是否真实的方案,而不法接收者难以知晓方案的实际内容,从而预防信息的伪造、篡改行为。
2)计算机安全技术。从计算机安全角度入手,可采用芯片卡识别制度,每一名合法使用者的芯片卡微处理机内记录特有编号,只有当编号在数据库范围内时方可通过认证,防止档案信息经由计算机存储器被窃的现象发生。同时,应加强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设计,注意查找系统漏洞。
4.3建立法律屏障。
CBI教学是一种通过主题或学科内容达到外语学习目的的教学方法,是将语言教学和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学科内容结合起来,从而促使学生既可以习得目的语,又可以掌握学科知识的教学路径。CBI教学宗旨是让学生弱化纯语言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上,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语言的能力。CBI教学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教学实验班,其成功的外语教学经验很快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外语教学中。CBI教学理念具有以下3个要素:
1.以学科知识为核心。CBI理念的根本原则是围绕学科知识来进行,而不是围绕语言的形式、功能、情景或语言技能;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在学习一些具体的学科知识过程中获得的。
2.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课程学习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应选自本族人所用的材料。教学活动主要注重理解和传递有意义的信息,用真实的目标语言完成现实的任务。
3.课程设置符合不同群体学生的需要。教学中的话题、学科知识、语言材料及所组织的学习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语言程度、认知和情感需要,并适合他们将来的职业需要和个人兴趣。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CBI教学理念下药学类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践
(一)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
专业英语既不同于公共英语课程,又有别于纯粹的专业课程。药学类专业英语课程目标应是全面提升学生对药学专业资源的看、听、译、说、搜等综合能力。其具体目标是:通过药学类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认识到药学类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掌握常用的专业词汇;能够合理地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并充分借助网络资源查阅本专业最前沿的学术资料,把握药学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能正确阅读简明药品英语说明书、USP和BP药典、FDA法规;熟悉药学专业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掌握药学专业应具备的专业英语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该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药学领域英语的具体应用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阅读、写作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及教学实践
我院的专业英语课程一般是安排在大三或大四授课。由于目前缺乏既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又适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教材,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药学类专业的知识结构、专业特点和课程培养目标,自编了一套授课讲义。授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专业英语词汇。旨在增加学生的药学相关专业词汇,为专业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2.专业英语文章的阅读、翻译与写作技巧。本部分内容的专业英语文章选材方面,除保留参考教材中最经典的英文文章作为教学内容之外,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网络上筛选最新发表的反映国际专业领域发展的相关专业文献和最新出版的药学类相关英文书籍,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专业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药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专业相关英文资料的能力,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3.药品英文说明书的阅读和翻译。旨在增强学生将来从事药剂方面工作的能力。本部分教学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药品说明书范本进行阅读和翻译外,还借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网站,在线查找一些药品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4.各国药典的阅读与翻译。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各国最新版药典电子版作为教学内容,以使学生在正确阅读药典的同时,又能很好地了解各国药典的最新构成内容,熟悉各国药典的使用方法,并了解各国对药品质量标准研究的最新要求和研究方法。
5.美国FDA和联邦法规的介绍。本部分教学除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外,还应用美国FDA网站,进行FDA组织结构和联邦法规的在线讲解,以使学生对美国FDA和联邦法规有实际的了解,并了解FDA最新法规文件的查找途径。为补充教学内容,拓展学习资源,每一部分还为学生准备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和课外习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三)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药学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教师通过平时提问、作业、讨论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做出动态的评价,占总成绩的30%。期末的终结性评价采用笔试,内容包括专业词汇、英汉互译和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占总成绩的70%。我们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研究结果
图书馆的分编业务是其他各项工作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业务工作的重头部分。图书的编目是文献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讲就是按照一定标准对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并将书目的详细信息加以登记,最终使无序的文献资源信息组织成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检索体系。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文献资源载体的形式也日益丰富,从单纯的纸质资源发展为如录影带、光盘、磁盘等许多电子资源形式,资源的丰富使读者对信息的需要及检索方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加上计算机的不断普及,这些都促使图书的编目工作必须走向自动化和信息化。编目工作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迎来了较大改变,从传统的封闭性手工操作逐渐向集中化、网络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其服务内容也由引导式服务向自主服务方式转变。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深深影响了图书编目工作,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的革新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编目工作的转变
1.工作职能的转变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很多时候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是网络技术支撑下的数字化信息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中,承载信息的载体是完全虚拟的,由此,传统图书馆的纸质文献收藏职能也逐步发生了改变,变成了资源和信息的中介者。图书馆馆员的工作也由之前的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比如,编目员不再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对馆藏文献进行信息加工,而是在共享的数字化环境中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加工。
2.工作模式的转变图书馆编目工作模式的转变,是网络环境下编目工作最显著的变化,由封闭型的手工操作模式,转向利用数据库的网上联合编目。CALIS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的建立,将高校图书馆的书目数据资源整合起来,编目员通过汇文系统下载书目数据进行套录编目,大大降低了成员馆的编目成本,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同时成员馆一起参与到数据资源的维护中,实现了书目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如今,CALIS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的成员馆的队伍已发展到500多家,网络技术的支持,使编目工作更加社会化、规范化和网络化,编目业务在工作流程上也随之得到相应简化,即编目、数据的录入和审校、书标打印、典藏统计、数据交送等系列工作一次性完成。
3.编目馆员的角色转变随着编目工作性质,职能,模式以及流程的变化,编目馆员的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编目员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角色进行转变。联机编目数据库的使用,使得编目员不用再像从前那样花费大量人力和精力对文献信息进行手工整理和加工,同时随着近些年来,书目数据套录的外包加工业务的兴起,编目员的工作内容大大简化,一般多是进行书目数据的审校工作。由此,编目馆员工作重心应更多的转向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指导,在分类专业技能上应更具判断力和分析力,使得馆藏资源分类更加精准化,还应及时关注相关信息技术知识、数据库知识等。因此,专业技术知识与全面的综合素质,是对当今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
4.编目人员配置的变化联机套录编目工作模式的流行,加上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书刊发行商也开始从事文献的编目工作,图书出版公司也根据市场的需求为图书馆提供了书目数据。这些变化对编目人员的配置产生了影响,在高校图书馆的采编人员中,出现了一些书商或出版公司的工作人员,从事基础的数据套录工作,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人员配置比以前复杂了起来,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无形中加大了管理难度。
三、存在的问题
网络信息环境给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联机编目逐渐取代手工编目而成为主要的编目方式,极大节约了工作时间,图书编目工作进入新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机遇之中仍有挑战,新的工作方式和环境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1.联机编目标准不能绝对统一尽管现在图书编目有相应的著录规则和编目条例,CALIS联机编目也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编目规则,但实现高校图书馆编目标准的绝对统一仍有困难。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著录规则是有限的,但文献资源的表现形式是无限的,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图书的包装形式日益丰富,很多书的外在书目形式已经超出了著录规则的条例范围,因此对于这些书便有了不同的书目数据,难以统一;二是编目员自身对于文献资源外在形式的认知以及实际中对编目规则的运用是各有所见的,对于某些著录字段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从理论上讲很难判出对与错,因此,在对待某些图书的著录中便会出现书目数据的不一致等问题;三是对于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这样主观性很强的字段,更是无法用规则去统一了。综上,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联机编目的数字化图书馆进程中应深化对编目标准化问题的研究,使编目规则更加精准化,从而有效实现成员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2.编目审校制度不完善近年来,各高校对图书馆的图书经费不断加大,有些高校每年能达到10万册的进书量,图书采编任务明显加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业务外包流行起来,但由于片面追求速度,外包书商大都对书目数据的质量不够重视,编目人员的业务素质也略为偏低,从而出现了工作欠缺,分类号五花八门,著录信息粗糙等各种问题,编目数据审校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这些问题数据不断进入高校图书馆,最终的结果直接导致图书编目工作的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师生无法通过搜索途径有效查找资源。
3.编目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采编业务是图书馆工作的业务基础,是各项工作有效进行的基础,因此,编目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整体工作。图书编目员的素质主要包括综合业务水平,对各项业务细则的理解水平,自身知识储备量等。随着网络时代和联机编目的到来,编目人员的综合素养也应随之提高,除了具备专业的图书著录技能,还应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敏锐的信息意识。目前,在这样一个新旧工作模式交替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编目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培训,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工作量的逐年增大导致编目员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给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四、解决方案
1.高校图书馆应加大对编目工作的重视作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编目工作应受到更多的重视。网络时代的来临,图书编目业务面临着各种新挑战,高校图书馆应加大对采编部门的人力物力投入,积极组织编目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和培训,掌握新的图书编目工作模式,顺应新环境下的发展要求,转换观念,对原有的工作模式和工作重心进行必要的革新。
1.1优化图书馆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图书馆逐渐朝着市场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就使得图书馆需要处理的信息更加复杂,而要提供的信息也更加广泛。在图书馆情报工作中,为确保各项信息的准确性,必须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剔除无效信息,并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处理,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处理分析信息,极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1.2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
目前,很多图书馆都设置有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一种信息资源共享、馆藏资源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但受互联网的冲击,数字图书馆中蕴含着很多无效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从这些无效资源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并通过检索方式,快速的搜索出这些信息资源,极大的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1.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情报工作的新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网络信息已经远远超过文献信息的增长,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图书馆情报工作面临的信息数据越来越多,这极大的增加了有用信息的查找难度。网络信息的急剧增加不但没有缓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问题,还增大了网络信息与人们个性化信息需求的矛盾,这无疑拯增大了图书馆情报工作的难度。在以往的图书馆情报工作中,人们都是通过情报服务机构的文献检索和传递式服务来满足信息需求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们都能在网络环境中获得信息,从而满足自身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但仍有少数人由于习惯了传统的情报信息服务方式,不愿意接受新的情报服务方式,这就对图书馆情报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2图书馆情报信息服务
2.1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技术的快速推送功能和大容量储存功能,极大的改变了图书馆原有的服务方式,拓展了图书馆服务功能,为确保图书馆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及时跟踪各种科研信息、搜集学术论文,并加大对电子出版物网站的关注力度,确保图书馆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及时性、有效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
2.2加大信息收集力度
图书馆情报工作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情报信息,为读者提供使用,为保证获得的信息及时、有效,图书馆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工具进行信息资源收集,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处理,从而汇集成简洁的情报集,供读使用。在网络环境下,读者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经常会在各个载体中出现,为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需要加大与外在系统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从而解决传统图书馆情报信息资源储备丰富,但开发不足的现象,这不仅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还能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资源,这对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3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获得的情报信息更加广泛、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情报人员需要有更加敏锐的信息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图书馆情报人员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基础,扩展视野,更快、更准确、更正确的判断情报信息,并从海量的情报信息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适应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3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反思
3.1信息技术的不足
在图书馆情报工作中,信息技术虽然有不可代替的地位,但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很多情况下,信息技术并不能代替其他工作,如信息技术并不能改善当前图书馆的管理状况,技术大多数是由管理发展出来的,如果管理不到位,就无法为技术的更新提供保障,这也使得信息技术的优势无法充分体现出来;信息技术并不能代替文献信息,文献信息是图书馆的象征,图书馆不能因为吸引广大读者而使用数字图书馆代替文献信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了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情报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存在的不足,优化图书馆情报工作。
3.2图书馆文化的变化
在图书馆情报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时,要与图书馆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网络环境下,随着图书馆情报工作方式的转变,很多工作人员难以适应,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做好准备,很难改变技术实施过程,这就使得信息技术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图书馆情报工作中采用信息技术时,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图书馆文化的有效结合,利用图书馆文化帮助图书馆情报工作人员掌握信息技术,从而为信息技术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信息化程度整体不高,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程度较低,高校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都存在严重问题,资源通常限制在高校内部,形成信息孤岛现象,由于共享问题无法解决也基本没有体现高校的服务社会功能。
1.1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不均衡
由于高等教育的严重不均衡,高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都存在着重复建设和分布不均,一些公共性质的资源,每个学校都在建设,且参差不齐。另外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投入不均衡导致一些高校资源浪费严重,而另一些高校无资源可用。大部分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些科研项目和实训课程由于没有实验环境无法开设。
1.2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无统一标准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高校独立建设各自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各个学校独享,每个学校、每个教学团队、甚至每个教师均有自己的标准,资源没有通用性。精品课程和实训平台建设的不同,特别是大量的公共课资源,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等课程重复建设率最高,但标准不统一。
1.3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利用率低、成本高
高校教育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大量的教育资源闲置率高,通常达到50%以上。特别一些IT实训室资源更新速度快,长期闲置易损坏,且维修和升级成本非常高。建设的教育资源大多只是为了申报项目,一些实训室甚至为了竞赛和检查而建,造成资源巨大浪费。
1.4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内容单一,共享层次较低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许多高校己经拥有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但从总体上讲平台建设还处于探索与实践的起步阶段,其中相当一部分教育资源质量不高,多是一些视频教程,交互性差,资源的形式和内容也都比较单一,许多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跨学校的学习需求,共享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作用。
2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存储和网络服务,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计算可以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云计算的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和服务等。云发展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IBM云、微软云、腾讯云、阿里云和红帽云等企业的云平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开始提供不同层面的云计算服务,云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云改变了个人桌面系统为中心的模式,而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终端变得简单,云封装了所有的内容,在解决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弥补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孤岛问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必将导致当前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3基于云环境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解决方案
在信息化浪潮中,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积极思考、应对第三次浪潮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云计算在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设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包括硬件资源、网络课程、素材库、案例、文献资料等。以国家、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自顶向下进行设计规划,分类筛选优秀的教育资源,实现云存储,并以云的方式提供服务。
3.l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建设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保证云教育资源平台的兼容性,必须遵循相关的标准,以国家、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建设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同的资源可以以某些高校为主,其他高校辅助的形式,整合之前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最后在云资源教育平台进行统一,减少在各个高校的资金投入,集中建设云资源平台,在同城、同省、同区域实现同云。
3.2建立统一建设标准,分类开发教育资源
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资源,组织专家制定相应的标准,在统一的标准下,组织高校教师在统一的部署下共同设计开发。对于教学类资源,应优先整合通用的教育资源,比如基础类课程的课件、试卷、素材、教学视频等资源,改变像精品课程类的开发方式,全员参与;对于软件类非实体的资源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采购,统一管理,比如软件采购、文献数据库等资源;对于不易直接整合的硬件等一些实体资源,比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类的比赛,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均涉及到大量的硬件设备,每组设备价格不菲,每年中标的硬件厂商也不相同,且设备种类也不相同,各个高校重复建设现象尤为严重,且利用率极低,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利用虚拟化等技术纳入云教育资源建设平台,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各个高校按需获取服务。所有的类型的教育资源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统一部署,委托部分高校建设,最终把所有的资源纳入到教育教学平台。
3.3分层设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
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采用模块化、分层进行设计,分为资源层、管理层和应用层。资源层主要采用集群技术和存储技术,实现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数据、网络设备等海量数据的存储,由于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各类资源应合理分类并分别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管理层位于资源层和应用层中间,是教育教学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对资源层进行封装,由于服务器运行各种应用、数量众多且地点分布不同,采用虚拟化技术向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接口;应用层直接面向高校的云用户,由资源共享平台和用户终端,主要提供各种应用服务接口和资源管理接口,应用服务接口主要为不同的用户终端提供接入服务,用户终端可以是PC、手机等各种可接入平台的设备,资源管理接口为资源的管理、添加、删除及对平台的管理,应用层还提供安全管理和计费,用户身份鉴别功能。
3.4建立资源共享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环境可以为企业建立商品、原料、客户的数据库和信息库,通过差异性搜索和专业性咨询可以明确企业交易的对象,使企业的订货、展览、交易等各项工作得到形势和实质上的改变,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交易的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益,更开拓了企业管理的新方式。
2网络环境中创新企业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2.1企业管理组织的扁平化
传统的工业社会,企业管理工作的把握在少数人手中,企业投资、企业生产、价格定位、产品开发等企业管理工作都来源于决策层的决策,为了确保信息和管理的顺畅,传统企业必须建立起垂直式的管理和信息结构,形成了企业内部金字塔形式的科层结构与信息传递层次。在网络环境中,共享性和互联性成为主体,企业的生产、经营、运行的信息成为企业员工、管理者和决策层的共享元素,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必须适应这一环境带来的改变,犁平传统的上下结构,扩宽管理的范围和幅度,使企业管理的渠道变得更加顺畅,适应企业和社会信息高效传递的需求,因此,企业管理组织要实现扁平化的管理,在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同时,是企业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
2.2企业管理工作的网络化
企业管理工作需要体现出网络化特点,在企业内部组织要体现出网络化特点。在扁平化要求下,企业内部管理的层次跨度会逐渐加大信息传递机构减少而执行部门增加推动着企业的内部组织体现出网络化特点;四是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形式要体现出网络化特点。在网络化环境中,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在这些技术应用与普及的基础上企业中的信息传递体现出了网络化与数字化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企业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对企业的现状以及发展目标作出了解并且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也能够提高企业信息传递的效率这对提高企业管理应变能力以及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重视对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来体现出企业信息传递的网络化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2.3企业管理的柔性化
传统的企业管理追求效率和质量,导致企业管理必须具有绝对的刚性,这会对企业管理的对象产生影响,造成企业管理双方的抵触和对立,不利于企业管理的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管理的柔性化主要指的是企业需要具备参与内外部环境变化并且能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中存在的不稳定性因素作出及时反应的能力,从而确保企业能够根据对环境变化的判断来调整企业管理工作。在网络化环境下企业面临着更加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所以企业通过抓住市场机会以及开展新产品研发来实现成本的降低所以企业这种具备能够不断调整和不断适应能力的柔性化组织结构是网络化环境中对企业管理和组织结构重构方面提出的必然要求。
3结语
关键词:网络环境课堂教学建构整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人类的要求也注入了新的内容。“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明确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可见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课程标准》理念指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多媒体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何不同呢?
当前,课堂教学分为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前者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后者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前者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符合了人本主义及素质教育的对教育的要求。从以上论述中可知,网络环境有助于形成素质教育的一种氛围,在内容和要求的水平一样的情况下,媒体选择及使用情况就体现出来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以多媒体组合的课堂教学比起照本宣经的原始方法先进了许多,但它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地位依然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学依然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舞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本身是线性的(从开始到结束),但内部教学资源的使用不再是线性的,因为各个内容区是用虚框围起来的,学生可任意在各个区漫游,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时中占了90%的时间,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位置,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广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当然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整合、试验、测试等)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习过程。毕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意义建构,个体特征不一样的学生对某一教学目标意义的建构就不一样,有的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有的可能会问在导航系统设置一个虚拟教师,随时随地指导学生,不是更好吗?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
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语文课堂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以语文备课为例,教师的备课要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师应成为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劳动的主体因素。教学工具的单调化、简单化阻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化。在网络环境中,教学已经从教案生成到媒体使用以及组织过程、效果检测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对于所教授的知识,教师必须付出大量努力进行再创造。如教师必须时常核查知识,搜集信息。以我校的实验老师的备课为例,他们每天都要进行网上查询,合理科学地组织教材,把相关的知识要尽可能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体系,知识要联贯,思维性要强,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规律上。同时由于大量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图、文、声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以书面处理文字的工作明显减少,伴随而来的是了解网络提供的与本课相关的大量的现代的信息。要对net、校园网中资料库的东西了如指掌,现有的尽量不要自己重复再制作,尽可能从资料库中调用,尤其是练习题,课前选好后,可直接调用。备课过程中更多的是思考、设计课件应用和制作脚本,以最佳的表现形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更新课本的知识,确保自己第二天所授是更丰富的知识。有时为了一堂课,需要多学科老师的共同帮助。再如教师必须制作课件,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即使有现存课件,很多时候也要进行加工改良,以适应本地教学。这些都是一种艰苦的再创造劳动。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承载因素。孔子说“知无涯”,谚语说“活到老,学到老”。网络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本身即需要人们认真学习。网络连接所构成的知识的海洋、信息的海洋也决定了人们在“知无涯”的世界中必须终身探索。在网络环境下,任何人都是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努力提高。也决定了教师不能再以师道尊严对学生指手划脚,而应谦逊相待,甚至互为师友。
2、网络语文课堂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现代信息网络工具所特有沟通、互动、共享信息的良好学习环境中,主动地探索未知空间,增强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得适应未来的“数字化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娓娓动听的歌曲和栩栩如生的动化场景,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知素材,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通过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按照真实的学习情境,共享资源,交流信息,主动建构、修正和整合自己的观点,给学生交往合作的空间,达到“一切知识技能和思想的获取,都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感知、消化和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和掌握。”通过我校的大量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参与,改善学习心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改变静态、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交往合作的环境,实行生生之间的网上交流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发挥网络教学作为激发学生交流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而不同于教师唱独角戏的独特功能。
3、网络语文课堂的教学促进了各个学科的整合。
关键词:组织再造电子商务组织结构虚拟企业
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传统企业组织结构不能够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顾客要求。因此,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模式的诞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软硬环境,新的组织模式将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信息技术促进着组织创新的进行,而组织又不断进行着自身的改造与创新,去适应电子商务的经营环境,在这种良性的双向互动中企业的发展被推向新的高度。
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
网络经济中企业竞争的中心已向服务竞争转移,优质的、个性化的服务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现代企业应树立新的企业营销观念,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信息技术为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提供了条件。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使企业的各子系统活动都紧紧围绕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目标来协调与规范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使内部组织的有效市场化成为可能,它打破了的官本位,破除了传统组织信息沟通不畅的弊端,使结构更加精简、扁平,但这种组织结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扁平化,而是根据企业再造的思想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企业间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与整合。
企业内部组织的整合创新
在进行企业再造的过程中,企业的各子系统如生产、营销、研发、财务、后勤服务等业务部门的功能将重新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将因此而改变。
传统组织基本上是按照管理职能的专业分工而进行部门化设计和职能部门设置。进入信息时代,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能智能化地实现大部分的组织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因此组织内部的分工方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由职能分工型的组织结构向任务分工型的组织结构转变。企业组织将是由价值链上的若干“任务系统”集成的组织系统,即每一任务系统功能是实现市场价值的一部分。企业的主要任务系统包括:营销系统、开发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等。
从组织结构看,组织按业务流程进行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多层次、官本位式的等级组织模式,大部分中层管理机构将被分解到各业务系统,彻底地改变了组织的活动流程。通过建立起包括从市场研究、开发与设计、供应、生产到销售等业务流程的面向用户的快速反应组织系统,满足了激烈竞争下的市场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一)加强企业营销组织建设
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将面向国际化的大市场进行营销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中间商将逐步向物流机构转变,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营销系统的职能已由大力构建营销网络,转变为重点加强网络营销。通过建立网络营销机构,利用电子商务系统,企业可以在Intranet(企业内部网)上迅速进行市场信息交换、跟踪定单。市场营销人员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可以访问公司负责维护的最新客户资料库。另外通过与客户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企业能够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并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顾客在与企业双向互动的沟通中得到了最大的程度满意,而企业也可根据市场信息随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战略规划。
(二)创新企业的研发系统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不仅为研发系统提供了市场信息、需求信息,而且提供国内外科技方面与新产品方面的资讯,进而为确定研发方向、科研规划、新产品上市计划提供帮助。研发系统的组织可建立以核心能力与科研人员为基础的网络化科研队伍,实施国际化的研发战略和技术开发战略联盟。企业的研发系统通过内部网络与营销系统、生产系统紧密关联,使营销、开发、生产成为一体化的流程组织,避免了传统组织难以协调与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转变企业生产运作方式
在生产系统方面,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将由原来的存货生产方式转变为订货生产方式。通过因特网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自己所需产品的设计,厂家也可以利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向用户展示自己现有的商品,使用户真正实现足不出户的网上购物。一般意义的电子商务与ERP等的紧密结合构成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它的内端使生产计划、控制等生产管理活动全都在企业内部网上实现,管理人员可通过采集各环节的数据对生产能力及生产状态进行实时分析,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管理。
此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财务部门和新兴的信息中心将从企业的一般职能部门晋升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财务核算功能逐步由电子会计取代,而财务管理的负责人将更多地在决策层从事企业投资、融资等分析与资本运作活动。信息管理负责人则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不但对外界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分析、整合后提供给CEO作决策参考,而且使决策信息畅通无阻地传达到各环节员工,并进行双向沟通,使信息这一战略资源发挥其应有作用。企业组织的外部创新
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组织形式和概念的出现。超越了传统企业的边界,使企业在利用品牌、网络和资本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取得超常的发展。
虚拟企业是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为实现某种市场机会,将拥有实现该机会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组织。当市场机会不存在时,虚拟企业则自行解体。虚拟公司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高速公路网络连接;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成员企业具有核心能力;随市场机遇而存在;无严格的公司边界。这种企业形式充分整合了面向Intranet的全球资源,达到了及时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但又未改变原成员企业的产权结构。
战略联盟是指多个具有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利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形成的优势互长、风险共控的网络组织。与虚拟企业相比,它更强调一种行业的战略性,着眼于长期的合作与发展,并非某个短期的市场机会;他们可以避免两败俱伤的对抗性竞争,达到动态博弃的协同合作的双赢结果。这样使得每个联盟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的发展,共享各自的资源,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柔性化组织结构模式将是21世纪企业组织的主流。柔性化组织模式则是一个超越组织边界的概念,它是围绕核心企业,融合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网络化组织的基本组织方式,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以适应复杂性、动态性、交叉性的经营环境,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企业组织创新中需解决的问题
企业要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对员工实现观念重建。将现代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观、信念、精神等通过各种方法移植于员工的脑海中,培养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增加对组织创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在总体系统思想指导下进行流程重组,这也是组织再造的核心过程。最后完成组织重建,以达到对组织单元、组织结构、员工角色转换的组织创新的最终目的。
在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组织创新需要信息管理技术的支持。企业应建立用于帮助在新型组织中承担新任务的管理人员的决策支持系统,如基于Intranet的MIS、DSS和EIS;用于支持组织单元决策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如专家系统(ES);利用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管理软件;组织之间以及组织间的通信与协调机制等。
企业文化创新。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企业文化的改革和完善是社会整体改革的前奏和量化积累。就企业本身而言,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企业形象。是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理念的集合反映。因此,企业实施组织创新之际,应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打破原有的保护带,建立与新的组织结构相适应的保护带,使得组织的历史文化不会成为企业组织创新的阻碍,而成为企业组织创新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