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李时珍夜宿古寺范文

李时珍夜宿古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李时珍夜宿古寺范文

一、夜宿古寺――长年累月的生活之苦

本文共有13个自然段,其中用了7个自然段描写了李时珍夜宿古寺之苦。而夜宿古寺这样聚焦的特写镜头在李时珍将近30年修订《本草》的岁月里不是一次,而是他一种生活的常态。所以学习这篇文章不是感受李时珍一时之苦而是要以点带面,感受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读第1~7自然段,用他们原有的知识作为起点找出自己觉得是描写生活之苦的成语。学生很快找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和长年累月”三个词语。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背景资料理清这三个词语的关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是李时珍在修订《本草》过程中长年累月的一种生活状态。那么联系课文如何理解“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呢?学生通过静心默读,批注,自悟自得:

1“饥餐渴饮”,联系文章第5自然段中“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一段话,感受他们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体会他们生活之苦。其中有很多可供感悟的地方,如“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用陶碗舀来泉水”“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尤其是一个“啃”字写尽了他的生活之苦。

2“晓行夜宿”,联系文章第1、2、4自然段体会。“晓行”不只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早行之苦,更有行程之远(安徽、河南、湖北等地,行程几千里)路程之艰难的暗含。“夜宿”之苦,在第5自然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要启发学生细细品读、批注、体会。比如:

到处是灰尘:早就被人遗忘了,积满灰尘,很脏!

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断垣残壁,墙壁倒塌了,断裂了,残缺不全了,外面刮大风,里面就刮小风;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难怪上面长满了青苔,青苔一般就生长在这样阴暗、潮湿的地方。

中间的神像上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不仅墙壁上长满青苔,而且连神像上都蒙着厚厚的蜘蛛网,说明年久失修,无人来住,荒凉、颓败。

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说明李时珍丝毫没有犹豫,住这样的地方他已经习以为常。

至此,学生在通过特写镜头充分体味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之苦后,再来回味“长年累月”这样的生活,我想他们对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一定会有深切的感受。

二、月色、砖块――长年累月的工作之苦

对艰苦的工作环境的描写集中在文章的第8、9自然段,李时珍以透过露天屋顶的月色为灯,以砖块为桌,边忆边写,神情专注。文中对工作环境之苦的描写虽是寥寥数笔,但是在李时珍长年累月奔波修订《本草纲目》的岁月中却不是可以省略的细节。因此教学中在这儿虽然无需浓墨重彩,但是点拨体味还是大有必要的,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环境去比较,去切己体验,感悟一盏明灯不可得,一张桌子亦困难的环境之苦丝毫没有影响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热情的可贵精神,从而彰显不怕苦的文章主题。

三、亲尝药草――长年累月的研究之苦

文章的第12自然段集中而简明地描写了李明珍为了使记录准确,甘冒生命的危险,亲尝药草,从而表现了他严谨认真的研究之苦。教学中要抓住他的几个动作“端详”、“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来体会,并在他“若有所悟”的基础上启发思考:鹅肠草和鸡草“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是李时珍区别不了吗?既然他能区分,为什么还要亲口尝?从而让学生体会李时珍“甘尝药草,求真求实,万民得福”的济世情怀。也借此辐射《本草纲目》的全篇,感受他长年累月这样奉献追求,严谨认真的研究之苦。

教学中通过对长文短教的处理,让学生在词句的品评中处处体会到李时珍修订《本草》之苦,却又处处体现他的不怕吃苦,步步深入地体会了他“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的博大情怀。

第2篇:李时珍夜宿古寺范文

一、 排查式读

“排查式读”主要是落实“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重要的基础性目标,也是刚性的教学要求,必须人人达到,个个过关。“排查式读”主要排查三项内容:一是逐一排查每个学生通读课文情况,以“正确、流利”的标准对照衡量,及时反馈,评赏和激励;二是排查学生朗读中的失误,重点是生字词认读情况,纠正错误,认真练读,直到正确;三是排查学生朗读中的难处,以范读、指导读或反复练习等化解困难,以顺利过关,增强学生的朗读信心。

“排查式读”要始终以“正确、流利”这一目标为标准,严格把关,反复练习,形成习惯。所谓“正确,流利”就是清人崔学古所提出的“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等,也就是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字,不重复,不颠倒,声音不高不低,语速不快不慢,停顿自然”,要恰到好处,力戒唱读或“矫情做作”的腔调式朗读。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课文念出来。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课,虽然没有什么特别难读的长句难句,但是生字词比较多。有10个必须掌握,还有9个是只识不写的。对于这些生字词,学生在自读课文时当然会自发自主地拼读,自然而然地学会,不可孤立地单独学习,增加学生的认读负担。“宿”是个多音字,是文中比较重要的生字,怎样确定它的读音呢?首先借助课题知道“宿”是“住宿”的意思,是动词,读第四声;而在“一宿”等词语中是表示数量的,则读第三声。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判断多音字读音的方法:根据词的意思来判断字的读音。教学,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生才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悟得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 俯瞰式读

“俯瞰式读”主要是以整体式,全方位,大视觉来鸟瞰课文,宏观地观照文本,统摄性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俯瞰式读”常常采用默读的方式,更利于学生独立地静心思考。跳出课文,转换视角,快速地浏览课文,捕捉最具代表性的信息,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概括性的表达训练,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和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首先从课题来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课题的信息完整而准确,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还需要读文来进一步验证;其次,浏览、比较和选择课文中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然后结合引导学生连起来说一说:住破庙――议吃苦――记所得;还可以从文中主要段落入手,将主要段落的主要内容相加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求学生能够较为准确、精炼、通顺地表述主要内容,这是语言表达训练的好时机,要以读促说,以评促说,既感知课文内容,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质疑式读

“质疑式读”主要是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根据情况自主地解答有关问题,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初读课文的“质疑式读”主要是理解文中生字词的意思。学生提出疑问后,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让学生借助课文的信息和已有经验,自己独立思考或合作商讨,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一课共有10个生字词。其中“药材”“徒弟”“灰尘”“煮沸”“破庙”“修订”“砖”“扯”这8个是常用词语,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就可以知道,不必多言;而“端详”一词,学生可以联系课文有关语句,或联系已知的“观察”等近义词独立解决;但是“晓行夜宿”这个词语则比较难懂,需要教师点拨才能准确理解。先要指导学生理解“晓”,然后借助“宿”的字理理解“宿”的意思,最后再联系课文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学生的疑问才能够充分地化解。

当然,学生除了对课文内容产生疑问,还会对课题,对文中的环境描写等也产生问题。如:课题是《李时珍夜宿古寺》,可课文为什么没有写李时珍是怎样住宿的?课文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为什么再三进行环境描写呢?课文又为什么详细介绍李时珍记录的药名,药的特点和药用呢……这些正是精读课文所要研讨的重要内容,学生的质疑为精读感悟找到良好的切入点。

四、 发现式读

“发现式读”重在学生读文过程中的独特发现、个性感受、自我所得等。作为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新课文时都会有自己的收获,我们要倍加珍视。要放大学生的个性发现,及时交流展示,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文本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也激励学生的“再发现”和再提高。

通常,学生除了发现课文中的新词语、新句式、新内容、新人物等这些外显性的内容,还会对文章的段落结构,文章的写作顺序,人物的性格特点等产生兴趣,并由此产生新的个性感受。这些,对语文学习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领学生更加关注语文的特质――语言表达,以独特的表达来促进学生语言的领悟和运用,这样的发现才更具备语文的特性。学生的充分交流,言说,是内化、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更能激发主体对文本,对语言材料的亲近感。发现本身就是主体肯定自我的学习方式,因而总是具有表现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的强大力量。

五、 赏评式读

第3篇:李时珍夜宿古寺范文

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教学?笔者以为,阅读就是通过有声的朗读或无声的阅览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事物特点、思想情感、人生哲理、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阅读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提取这些信息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李时珍》一课主要讲述了李时珍立志为穷人治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编写《本草纲目》的事情,表达了李时珍刻苦钻研、勤于实践、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课文后列了两道思考题:第一,《本草纲目》这本书是怎样编写出来的?第二,第四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找出主要的几个词语。

下面是朱凌燕老师的教学过程,共有五个环节:

(1)学生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李时珍特别喜欢学医。(学生围绕下列内容进行了交流:看到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父亲一时想不出的药方,他能及时说出古方。)

(2)旧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标注记号。(旧药物书的缺点有: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不全;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性状和生长情况,不详;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不准。其中,“不全、不详、不准”,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概括得出。)

(3)为了完善药物书,李时珍做了哪几件事?用刚才的方法在第四自然段中标注。(组织学生交流,归纳出:采药、品尝、访问。在此基础上,概括第四自然段的段落大意,总结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4)出示自学提示:默读李时珍写书过程的三件事,在感受深的词语下面标出“”,想一想:这些词语让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时珍?用一两个词语写一写。(组织交流。抓住这一段中的关键词句品味,如“山高路远、严寒酷暑、亲口品尝”等,并播放下雨、下雪的视频,补充李时珍品尝“曼陀罗”药的文字资料,体会李时珍的品质。)

(5)默读第五自然段,用一个词说出对李时珍的印象。(结合“二十七年”、“一百多万字”、“一千八九百种”等数字,品味“伟大”一词。)

《江苏教育》杂志主编张俊平等专家将京派教学风格概括为:扎实、严谨、稳健、厚重。笔者以为,朱凌燕老师的课体现了京派教学风格,而这节课所体现的教学风格又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相融合。

朱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教给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方法。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的信息包括:李时珍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他发现了旧药物书不全、不详、不准的缺点,通过采药、品尝、访问来完善旧药物书,最终完成了伟大的《本草纲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培养了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等。这样的训练过程扎实、严谨。教学过程不急不躁,显得稳健;教学内容丰满,显得厚重。

听了北师大实验小学朱凌燕老师的课,笔者想到了江苏的课以及苏派教学风格。国家督学成尚荣等专家认为苏派教学风格是:清简、灵动、精致、厚实。反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苏派十分重视朗读训练,重视写字指导,重视品悟人物特点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重视教学设计的精巧。当然,现在还重视品悟文本的表达方式。

笔者以为,京派与苏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下面以《李时珍》为例:

一、 教材编排方面

个人以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要比苏教版难一些。《李时珍》编排在三年级下册,而苏教版在四年级上册编排了《李时珍夜宿古寺》。《李时珍》主要采用了叙述的方法,逻辑性很强;《李时珍夜宿古寺》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法,抓住了师徒的对话,故事情节更浓些,文本更生动些,在理解上相对容易些。就是同一个文本,两种版本安排也不同。如《装满昆虫的口袋》,北师大版安排在三年级下册,而苏教版则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北师大版同样安排在三年级下册,而苏教版则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可见,北师大版教材的难度要大于苏教版。笔者以为,北师大版教材更加符合“跳一跳,够得到”的理念。当前,使用苏教版教材的教师觉得教学难度增大了,因为不少课文学生读了一两遍就能理解,这就给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带来了困难。因此,不少课堂教师所教的往往是学生已懂的,或学生能够顺利学懂的。而北师大版教材因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就能容易地捕捉到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内容,即比较容易确定教学内容。

二、 朗读指导方面

苏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很重视朗读指导。通常情况下,朗读占课堂教学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有的甚至达到一半时间。苏教版教材,几乎每课的练习都有朗读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面简称2011年版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但不等于所有课文都要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并不适合于所有文体,比如说明文、议论文。《李时珍夜宿古寺》适合有感情地朗读,而《李时珍》一文主要是叙述,不宜提“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朱凌燕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是以默读、自由读为主,是符合文本特点的。这样的课,如果让江苏的教师上,会有不少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且花的时间不会少。这是需要警惕和正确对待的。

三、 写字教学方面

苏教版教材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都安排了描红,教材还编写了与课文相配套的仿影、临写作业本。江苏省对写字教学是十分重视的。现在,几乎在每天的小学语文课上都安排了写字指导与练习环节,这就将2011年版新课标规定的“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的要求落在了实处。北师大实验小学朱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少了写字练习与指导这一环节。笔者以为,这个环节是需要补上的。时间从哪里来呢?应减少教学内容分析的时间,减少非主要内容的教学时间,如:让学生用“不怕……不怕……”句式说话,过渡句的认识,李时珍尝“曼陀罗”药这一补充内容的阅读与分析等。

四、 能力培养方面

苏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视对人物特点和情感的深入感悟,即更加注重品悟关键字词的“微言大义”,往往使人产生“过度”之嫌。这需要警惕。朱老师的课务实、简朴、稳健,课上,没有过多地挖掘人物品质的伟大,而是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着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师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激昂的情感抒发,从容,沉稳,但学生学得扎实。苏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感悟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情感的能力,但对提取多种信息能力的培养显得不够。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就是一个“读”字。事实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仅仅用一个“读”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仅仅剩下朗读指导与练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朱老师所执教的《李时珍》,在思维能力训练上是扎实的。

第4篇:李时珍夜宿古寺范文

铃声过后,一切遵循着教学设计的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学生们一会儿书声琅琅,一会儿静心凝思,一会儿又侃侃而谈,教者、学者、听者都沉浸在了课堂之中,沉浸在了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李时珍所饱受的“苦”之中(执教的课文是《李时珍夜宿古寺》)。

不知不觉,课已接近尾声,此时,学生们积淀的情感已蓄势待发。于是我顺势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也用一个字来概括李时珍对‘苦’的看法,你想说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其实早已有了充分的预设,因为文章中李时珍自己说过的一段话中提到过“值”这个字,所以我理所当然地将标准答案锁定为了――值。几乎没有花费思考的时间,学生们的小手已林立于课堂之上。

甲:“甜。”

乙:“乐。”

丙:“甘。”

丁:“福。”

……

学生的小手依然林立,可我却无法从容面对,因为有限的时间已容纳不下我有待完成的教学环节。慌乱中,一抬手,一位后排的男生站了起来,不见其貌,只闻其声――值。谢天谢地,标准答案终于出现了,故作镇定后,我疾步走到黑板前,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值。

课后,关于这逾越了标准答案的小插曲,我却听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同事的话――怎么孩子在最后的这个环节总是和你捉迷藏呀?他们就是不说你要的答案,挺浪费时间的。

专家的话――这可是你这节课最出彩的地方。你看,学生们畅所欲言,不正体现了他们的个性解读,独特体验吗?

反思: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定会出现提问,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实施,教师也会同时酝酿出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

同事和专家的不同见解不禁诱发了我的思索:这类标准答案,应该是什么?回忆着那次公开课的经历,回味着专家的话语,我有了些许感受――

1.标准答案应该是一种可能。

这里对“标准答案”的看法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剖析:其一,标准答案,仅仅是许多可能中的一种;其二,标准答案,仅仅是一种可能。

从第一个角度来看,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会产生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因此,即使教师心中已经有了标准答案,也不应该让其成为唯一的标准,而要允许多元化的答案出现。我们应该把标准答案看成是对教学这一半未知情境的预设,应该认识到这种预设仅仅是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众多答案中的一种。

从第二个角度来看,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在课前所酝酿的标准答案有可能会一呼即出,也有可能千呼万唤就是不出,所以说标准答案就是一种出现概率在50%的“可能”。

2.标准答案应该是一个方向。

既然是一个方向,那么循着方向行进时,沿途的风景都应该收纳入我们的视线。在我们引导学生朝着标准答案这一方向前进的过程中,应该怀揣“边走边欣赏”的心态,去发现学生们在探寻标准答案过程中的精辟见解,也许精彩的生成就会在这时产生。

3.标准答案更应该是一种理念。

常常会听到老师因为学生就是说不到点子上而抱怨,也常常会看到老师因为学生说不出标准答案而困惑。可当我们去细细揣摩这些有困惑、会抱怨的教师所预设的标准答案时,就不难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推想标准答案。

第5篇:李时珍夜宿古寺范文

一、阅读感悟――重言语习得,轻文本分析

如一位老师执教《少年王冕》,主要教学流程:

1.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母亲的无奈、愧疚和王冕的孝顺、好学。)

2.积累语言,体会景色之美。(即美在层次、美在色彩。)

3.拓展延伸,拔高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王冕热爱自然、崇尚高洁的品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儒林外史》。)

静下心来细细反思:语文课,就这样上行吗?字词不教了,学法写法不提了,对课文内容一度地开发、挖掘、分析、感悟,这种感悟大多停留在理解分析的层面,属于语言的输入范畴,是第一层次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不是在教语文,而是在教课文,这样的阅读课,学生能得到什么呢?

阅读教学中,人文性的感动当然要,但引领学生推敲语言的妙处,习得语言的规律,提升语文能力,才是语文课的核心价值。《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语言直白浅显、情节清晰明了,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多少阅读障碍,应该把时间用在学生未知的领域和需要指导的生长点上:指导学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来阅读写人的文章;指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准确的动词、抓住色彩、注意层次或顺序、描写与议论相结合、情境相融的写法等等,指导在学生积累优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其中若干方法描写身边景物。就是这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品味、探索语言形式的秘妙之旅程,这就是语文应该要教的内容!

二、朗读指导――重言语展开,轻朗读形式

在时下倡导“读占鳌头”的阅读教学观下,不难发现,老师们的课上朗读方式多样化,引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师生配合读、表演读、小组分工读……但真正将朗读深入的,为数不多,大多流于形式。如一位老师上《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其中有一朗读教学环节用上了现行课堂上较为时髦的一种“反复回环”朗读方法,大致教学流程如下:

老师以李时珍的语言“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了李时珍吃的苦后,对李时珍的语言设计了如下的一唱三叹:

师:骄阳似火,师徒俩顶着烈日,攀山越岭,他想:_________。

师:北风凛冽,雪花纷飞,衣着单薄的李时珍师徒俩依旧迎着锥心刺骨的寒风攀山越岭,他想:____________。

师:又是中秋月圆时,李时珍独自一人坐在客栈,仰望着明月,思绪万千,但他转念又想:__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师几次激情的引语下将李时珍的话语读得一遍比一遍响,一遍比一遍铿锵有力。

细细想来,以上案例中的“反复回环”朗读教学,没有语言内蕴的朗读指导,没有角色转换的内心体验,没有揉理解、感悟于一体,这种朗读指导价值何在?个人认为,中高段的阅读教学,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用心灵触摸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从而通过感情朗读再现自己的理解,再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对一个重点段或重点句进行朗读指导时,本人一贯的做法是:

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这段话讲了什么,适当做做批注;第二步,凭借语言文字读进去,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适当乘机追问、点拨、引导,加深对句子的深层次的理解;第三步,借助情感体验、想象等手段,设法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同步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情感氛围中,品出言中之音、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第四步,在此基础上学生试着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教师随机评价、引导,同时适当提示朗读技巧。

三、课堂练笔――重言语训练,轻练笔形式

练笔是读写结合的有效载体,已挤身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之中,占据了课堂的一席之地。公开课上,老师们基本上都会安排课堂练笔,如: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用自我介绍的形式介绍互联网的特征、工作原理等;

《开天辟地》:,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

《一路花香》:学了课文,放飞你的思绪,给课文续编故事……

第6篇:李时珍夜宿古寺范文

一、比较辨别,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词语教学要逐步使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应注意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不同的含义,通过分析比较,准确理解词义,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认真揣摩语言的良好个性。苏教版7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中“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这里的“端详”不是一般的“看看”,而是认真、仔细、反复地看,从后面的“一阵”这个词可以证明,李时珍在认真细致地辨别鸡肠草与鹅肠草外形上的区别;这里的“嚼嚼”不能用“尝尝”替代,“尝尝”仅仅是说简单地品品食物的味道,常常指尝个鲜,粗略感知美味佳肴之味道,而这里的“嚼嚼”嚼的是药草,要仔细分辨两种草药药性药味上细微的差异,且不能有一点差错,最后李时珍终于“若有所悟”,得出结论:“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通过比较辨别,准确理解“端详”、“嚼嚼”两个词,才能真正感受到李时珍科学研究的严谨作风。

二、挖掘内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智力活动中能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语文教学中理解和掌握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抓住句子,通过分析、比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苏教版5册《金子》一课中理解彼得说的话:“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师:“你觉得这里的‘真金’指的是什么?”生1:“他的意志。”生2:“他的坚持。”师:“很好,让我们回顾一下彼得找金子的过程,究竟哪些是他找到的‘真金’呢?”(提示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深入思考。)生3:“不甘心落空。”师:“对,遇到困难,不甘心,不放弃,这是一块‘真金”’。生4:“埋头苦干。”生5:“全部精力。”师:“认准目标,竭尽全力去干,这是一块‘真金’。还有新的发现吗?”生6:“他有梦想。”师:“对。心中要有梦想,梦想成真,梦想是金。”生7:“若有所悟。”师:“为什么说这也是呢?”生7:“因为他知道了才会去做。”师:“对呀,认清方向非常重要,要多思考,有智慧地干。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真金’。”在教师的“指引”下,挖出一块块“真金”,思维逐步深入,使词句内涵一一变得厚重起来,并化成一种力量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第7篇:李时珍夜宿古寺范文

1. 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2.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

3. 引导学生凭借课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以文化人。

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 收集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例子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聆听水滴,初悟“启示”

1. 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走进了安徽广德的太极洞,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那块状如卧兔的石头,而是那接连不断的水滴声。你听!(播放水滴声)

2. 它就是这样不知疲倦地滴着,它滴穿了石头,也滴进了老师的心房,它一次又一次撞击着我们的心灵,给人启迪。你从这滴答滴答的水滴声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水滴声中勾起了对课文的回顾,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些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巧妙地引出了本文的论点】

3. 课件出示: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4. 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是个什么句子?什么意思?这一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6. 齐读第二自然段,指导读好反问句。

二、 品读名人,深悟“启示”

1. 过渡:作者说如果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什么事情都能做成,你信吗?怎样才能让读者也相信这个道理呢?课文用的是什么写法?(举例)

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举了哪几个人的例子?

2. 根据回答板书:李时珍 爱迪生 齐白石

3. 我们来看第一个例子,出示句子: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4. 李时珍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编写《本草纲目》?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时珍是如何持之以恒的?

(1) 抓住 “二十几年”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谈感受“目标专一”。

(2) 二十几年,由30多岁的青年到60多岁的老人,人的一生能有几个这宝贵的二十几年!这二十几年他都做了些什么?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引导学生联系四年级学过的《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内容,再现李时珍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等画面)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过程紧紧抓住“二十几年”这一个词,引导学生谈感受并再现李时珍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等画面,巧妙整合了学生所找出的关键词】

6. 指导朗读:

在这二十几年中,他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不知承受了多少寂寞和艰辛,他放弃了吗?(女生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

在这二十几年中,他遍访名医,不知要遭受多少白眼和挫折,他放弃了吗?(男生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

在这二十几年中,他不知亲自品尝过多少带毒的药草,那要面临多少次死亡的威胁啊,他放弃了吗? (全体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

7. 就是凭着这份决心,这份艰难的探索,这份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补充《本草纲目》相关资料,体会李时珍的成就)

8. 学了李时珍的故事,我们明白了(课件出示):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设计意图:教者的激情小结以及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孕育了情感,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从而真切地体会李时珍为写成《本草纲目》付出的艰辛,感悟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9. 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像水滴一样的精神,在此基础上练习有感情朗读。

10. 自学二、三两事例: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二、三两个事例,想一想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在你有所感悟的地方作批注。

(1) 学生自学,教师相机指导。

(2) 交流

过渡: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生活也比较艰苦,可是他为什么能成功?

① 学生谈爱迪生成功的经历。

② 哪个词最能看出他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生补充讲述爱迪生的故事。

③ 师:5年过去了, 10年过去了,几十年过去了,他像小水滴一样锲而不舍,日日研究,月月研究,终于成为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④ 爱迪生的故事让我们明白(课件出示):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过渡:谁来讲讲齐白石的故事?哪个词最能打动你?

① 引导学生抓住“始终”“不叫一日闲过” “数十年”“坚持不懈”等关键词体会齐白石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②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找共同点(由作品的落款可知共同点是:都是齐白石高龄所作的画)

③ 师:九十几岁还能画出这样的画,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命不止,对艺术的追求不歇。(引读描写齐白石的语句)

④ 齐白石的事例同样让我们明白(课件出示):

第8篇:李时珍夜宿古寺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百家争鸣,这也为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陶冶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变化期,此时如果有正确的导向,就可以为学生逐步奠定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情感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使情操受到陶冶。三年级语文教材《掌声》一课,文中主人公英子是个残疾人,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战胜自卑,成为一个快乐的女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你身处困境的时候,这种对别人的鼓励,对别人的支持,对别人的关爱。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要多作挖掘,教育感染学生。小学语文教材中像这样有积极情感的文章有很多很多。像《桂花雨》《姥姥的剪纸》中浓浓的思乡之情;《地震中的父与子》《月光启蒙》中的亲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的爱国之情……所有这些带有积极情感的文章,都是我们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习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如,《孔子游春》中孔子对水的一番论述,不仅让我们认识了水的特点,教师还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辩证思维;《最大的麦穗》中的求异思维;《九寨沟》的奇丽风光,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在具体的思考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其实,当前的课程改革,无时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过去的“满堂灌”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才能打通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通道,走向学习的深处,思维才能得到历练和生长。

三、锻炼坚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事例,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中,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历时27年,终于写成《本草纲目》;《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中,司马迁身受酷刑,仍矢志不渝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学巨著《史记》……这些人物的坚定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获取潜在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心灵的成长,是其他任何营养都无法取代的,钱理群老先生就曾经说过:“这种精神的底子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是生命的一种亮色。”

四、提高自我修养

第9篇:李时珍夜宿古寺范文

一、斟酌式品读——品文本语言之纯

读文章如同品酒,酒要浅斟慢酌,慢慢品味才能品出个中韵味。读文章亦是如此,需要咬文嚼字、字斟句酌才能品出文中用词之妙、意境之深远,才能感受阅读的快乐。

1.拓展品读,品文本语言之广度

例如,我在教学《爷爷的芦笛》时,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第三段,不断延伸对文本的理解。出示第三段内容,指导学生品读。学生读第一遍后,在脑海中浮现海水、海面、海风的直观画面;学生在读第二遍后,仿佛触摸到了温暖湿润的海水,看到了如同平镜的海面,嗅到了温馨的海风,感受到了形容词在表达中的作用;第三遍品读后,学生感觉到了文中用词的美妙,越读越能感受到温润与温馨在文本中传情达意的独到之处。通过这样的反复品读,学生在每一次的阅读中对文本都有进一步的体会和认识,不断挖掘文字中深藏的意蕴,品出了文字的饱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尝到了品读的味道,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兴趣,提高写作实践中对词语的推敲能力。

2.替换品读,品文本语言之精度

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对李时珍啃干粮的“啃”字展开替换品读。我问:“小朋友们,文中的‘啃’字改为‘吃’行不行?”学生进行词语替换后,读了几遍,说:“‘啃’是要非常用力地咬,而且有一点点地咬出来的味道,而用‘吃’字,则没有这样的感觉。”我追问道:“为什么李时珍要用力地啃干粮呢?”学生思考,然后说:“因为是干粮,而且带在路上很多天了,变硬了。”我说:“对啊!那么,从这个词中我们还可以读出什么呢?”学生说:“李时珍为了采药很辛苦,风餐露宿的,吃不上饱饭。他这么辛苦的目的是为民造福。”在这样的替换品读中,学生读出了作者在关键词语使用上的水平,体会到准确用词的重要意义。

3.对比品读,品文本语言之维度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课文中出现了两个“啄”字,前面一个是“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后面是“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我引导学生们品读两个啄字的不同之处。生1:“啄的地方不同。”生2:“第一个啄是试探性的,第二个啄是友好的体现。”生3:“体现出珍珠鸟对主人公的信任和亲近。”虽然同是一个“啄”字,出现在文中的不同位置,但却表达了不同的意思,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到了文字的多维度。

二、想象式品读——品文本意境之美

1.留白处想象

在优秀的文本中,往往会留有空白点,给人想象的空间,使文本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这样的留白地带,需要读者发挥想象,让思维在天马行空间,品出文本的韵味。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一只眼睛要盯着纸面文字,一只眼睛要看透纸背,读出字面后面的意思。”在留白处引导学生品读,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例如,在上《天鹅的故事》这一课时,文章写了天鹅群在老天鹅的带领下,成功破冰,获得食物的情景。我这样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第五段:在这一段最后有个省略号,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师:小朋友们,老天鹅是怎么破冰的?

生:用自己身体的重量重重地撞击冰面。

师:那么,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意思呢?

生:表达了老天鹅不断重复这一撞冰的动作。

师:在每次撞击下,冰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冰面慢慢地颤动起来,经过无数次的撞击后,冰面慢慢裂开一条小缝。

师:同学们,你们能体会老天鹅的感受吗?

生:我想,它一定忍受着剧痛,但是为了天鹅群的生存,它觉得自己的牺牲是值得的。

在这样的品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品出老天鹅的坚强和奉献精神,感受动物世界的真爱。

2.在情境中联想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一物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联想是一种重要的想象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联想的作用进行品读,能使学生从有字的文章中读出无字的意境。

例如,对于《鸟岛》这篇课文,我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孩子们发挥联想作用进行品读。先出示鸟岛的真实图片引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学生产生的第一感觉就是:鸟好多啊!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结合图片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生1: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鸟的天堂”。

生2:如果所有的鸟都飞起来的话,该是怎样一幅美景啊!(沉浸在画面情境中)

生3:这里的鸟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它们好开心啊!

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一读,然后动笔画一画、写一写,看看文章是怎样表现鸟多的。

生1:“各种各样、鸟的世界、密密麻麻”等词语描写鸟多。

生2:还有“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也能读出鸟多。

师:真棒!这样美丽的一处鸟的天堂,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呢?

生1:我很想去鸟岛亲自看看,与鸟儿一起玩,感受漫天飞舞的鸟儿,倾听鸟儿奏出的美妙音乐。

生2:我希望人们能永远保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