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徽因徐志摩范文

林徽因徐志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徽因徐志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林徽因徐志摩范文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事,从最初提起,到最终达成,整整走过了十年才修成正果。在这十年里,梁启超安排他们见面,接来徽因就学,挡走徐志摩,安葬林长民,还支付林徽因留学费用,供给林徽因的亲娘、弟妹,投入了巨大的情感和财力。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关系,可以说是由梁启超一手打造,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玉汝于成,该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林徽因终于做了梁家的媳妇。

几乎不用怀疑,单凭梁思成自己,可能压根儿娶不到林徽因这样的女人,而林徽因若是没遇到梁启超,人生也可能达不到后来的高度。

林和梁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梁启超策划下的两个知识分子家庭双赢式的结合。

几乎从林、梁相遇的那一刻,梁启超的心里,似乎就已然朦朦胧胧摆好了一个局,一边是起点,一边是终点,中间过程,则需要他一点儿一点儿去实现。

身为前辈,梁启超呕心沥血,亲手将梁思成打造成了一个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知识分子,国之栋梁;身为父亲,梁启超舐犊情深,亲自为梁思成挑选了一位无可挑剔的太太林徽因,成就一段佳话。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人生的许多重要关口,梁启超都及时出现,打点一切。

他的身影,成为林徽因和梁思成从相识到结婚过程中最关键性的注脚。

他看中林徽因,一手促成林、梁相遇相恋

1918年,梁思成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彼时,他们一个是金童,一个是玉女;一个十七岁,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稳重幽默,一个十四岁,玲珑可爱,神采飞扬,明眸善睐。

这样的相遇,绝非偶然,它有点像预热,彩排,仪式性的,不是相亲,却胜似相亲。

梁启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安排儿子梁思成和林徽因见面,力图成全一对他看好的姻缘,但他却并不着急。他深知,强扭的瓜不甜,强配的婚不顺,与其强行安排,使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不如顺其自然,让他们自由地培养感情,水到渠成。梁启超是睿智的。他在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中找到了一条中庸的途径:见面包办,交往自由,循序渐进。他的妥协式改革家的气质,在梁、林相遇、恋爱这件事上,居然也意外得到展现。

但相遇只是一个开始。

1920年起,林长民带着女儿林徽因游历欧洲,遭遇徐志摩,父女俩都被徐吸引得心神大乱——父亲林长民和徐志摩时常一起玩乐,而徐志摩又弄到要为林徽因同正在怀孕的原配张幼仪离婚。纠结之下,林长民带着林徽因回了国。

林长民告别徐志摩,带着林徽因返乡,梁启超的推动作用不小。

1921年,林长民带着林徽因回到上海。梁启超立刻便派人把林徽因接到北京,仍旧安排林徽因回培华女子中学读书。接林回京,梁启超一来是照顾朋友的女儿,义不容辞,二来,他是想为梁思成创造机会,与林徽因多接触。

果然,不久,梁思成先生开始“登门”拜访林徽因女士了。他们已经有几年不见,亲密谈不上,更何况,没见面的这段时间,他们生理上心理上的变化都很大。彼此的感觉很懵懂。林徽因与梁思成是同龄人,在精神层面,没有她与徐志摩交往那么深。梁思成和林徽因比,要晚熟一些,他始终有些男孩子的天真气,在情感上,他则更依赖林徽因。梁思成后来回忆说:“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告诉我,那是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可见,是林徽因把梁思成领上了建筑之路。

与梁思成不温不火的拜访相比,徐志摩的追求显然要热烈得多。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到上海,聚会、游览、讲学等事项把他的日程填得满满的,但他从未忘记过林徽因。正巧,梁实秋邀请他去清华文学社讲演,徐志摩星夜兼程赶往北京。此时,林、梁并未订婚,徐志摩更有信心了。

他一手挡开学生徐志摩,催促林、梁尽早定婚

婚约尚未履行,尚不保险。半途杀进来一个徐志摩,梁启超怎能坐视不理?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学生,相比之下,梁启超显然更偏向儿子。他一方面给徐志摩敲警钟,一方面督促梁思成和林徽因互定终身。前后就那么几天,梁启超便安排好了一切。1923年1月2日,他写信给徐志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放弃对林徽因的追求。他写道:“若沉迷于不可求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无可惧耶!无可惧耶!”

梁启超的“善意”劝诫,徐志摩并不理会,而是据情力争,全力回击,“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如泣如诉,如歌如哭。梁启超无法,只好抓紧催促梁、林定婚,以期“生米煮成熟饭”,绝了徐志摩之念。

仅过五日,即1923年1月7日,梁启超在给女儿的信中便说:“思成与徽因已互定终身。”其动作简直迅雷不及掩耳。徐志摩急得写诗:“这颗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接着跑去北海快雪堂松坡图书馆,找在那里约会的梁、林二人,直逼得梁思成挂出抵抗牌——他贴了一张字条在门板,上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要单独相处)。徐志摩见相恋无望,心才渐渐冷了。

绵柔运力,排开夫人李蕙仙的阻挡

第2篇:林徽因徐志摩范文

提到徐志摩的名字,世人所想的差不多就是个民国风流多情种子的代名词。

他的名字总是连着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这些女人的名字。

这些女人因为缠绵着他的情事,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不知道是徐志摩的才名成全了那些娇艳如花、颇有慧心的女人们,还是那些当时名动天下的才女们成全了他的诗文。

在爱情的包裹下,唯他自己沉醉不醒。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受困于世人的目光逶迤百年,心甘情愿地无悔怅然。

徐志摩度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今天我们只能以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

连他自己都说,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诗词就波澜过你我的整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蘼谢尽。

2

在没有认识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只能够算是半个才子,尽管他已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但感情上还算是个处子之身,一片空白。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结合,差不多是他的父亲徐申如和张幼仪的哥哥张君劢两人联手包办的结果。以致后来两人的婚姻解体后,徐申如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一度不愿意承认徐志摩这个儿子。而一向提倡妇女解放的张君劢,不但不同情妹妹的遭遇,竟然还骂她伤风败俗。

因为是包办的婚姻,徐志摩也曾经反抗过,但是在父亲的高压下失败了。结婚那一年,他才18岁。“笑嫣然,舞翩然,当垆秦女,十五语如弦。”那时候,张幼仪也才15岁。

七年之痒后,风华正茂的徐志摩爱上了他这一生中唯一真正深爱过的女人―林徽因。

而此时听说张幼仪怀孕了,已经被爱冲昏头脑的徐志摩已经无暇顾及张幼仪的感受,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和徐志摩婚姻的解体,张家父子竟然把责任归咎于自己的亲人张幼仪,后来张幼仪的父亲临终时竟然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等到他死掉那天,不要在他的丧礼上放悲痛的哀乐,改成朗诵徐志摩这个前女婿的诗歌作品。

两人婚姻解体后,自己的娘家是回不去了。张幼仪不得不以徐家寄女的身份,独自承担了徐志摩对家庭该承担的责任。

徐志摩离开后,张幼仪把自己的情感闸门也一并关起,她也不是没遇到过,她只是遇不起。在徐志摩1931年遽然离世后,他的几个绯闻女友争吵不息的时候,只有张幼仪这个元配夫人出奇地不语,那时已是一位出色金融家的她,默默出资完成了徐志摩遗著在台湾的出版。让世人记住曾有一位天才的诗人。

在做完这一切之后,1953年,张幼仪终于迎来了属于她的爱情。一个男人开始走进她已经枯萎的情感世界。为了慎重起见,她写信征求她和徐志摩的孩子的意见。

儿子情真意切地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这一年,距徐志摩离世已恍惚22载了。

徐志摩爱过张幼仪吗?

张幼仪说,徐志摩根本没有真正地爱过她,她不过是徐家的一个保姆,从他们相识的第一天起,她不过是他眼里的土包子。

但是徐志摩的好友梁实秋却说,其实张幼仪是个很有风度魅力的女人。那么她真正爱过他吗?还是听听张幼仪的自述吧:

世人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她把她的爱连同那些流逝的青春岁月,都一起揉碎在这些浅浅深情的自语和她孤单渐远的背影里。

3

淡若莲子,美艳如花――这是林徽因给徐志摩的第一印象。这样的美丽与气质,甚至折服了张幼仪。

可徐志摩毕竟是有妻有子的已婚人士,这份沉重的爱,令林徽因欣喜中也有惶恐,尽管她情窦初开。无奈,她想到了徐志摩的朋友,自己的父亲林长民。于是林长民以林徽因的名义给老朋友徐志摩写了这样一封信: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怵,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想足下误解了。

寥寥数语,其情何堪。不久,为了躲避徐志摩的追求,林长民带着林徽因回到了国内,并很快与梁启超公子梁思成正式订婚。

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出国的欢送会上,徐志摩只能以英国式的绅士风度接受现实,看着她和另外一个男人远去。他只觉得五脏俱焚,直到一声低低的呼唤:“志摩,你怎么哭了?”他才意识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徐志摩痛苦万分,写下了遗留后世的诗歌辉篇。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4

凌叔华和徐志摩的一段情感纠葛,当时并不为外人所知。后来她和林徽因,因为徐志摩的一箱日记引发了一桩公案,这段隐秘的情感才逐步显现。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猝逝后,他的生前好友为他在各地举办了追悼会。追悼之余,由领头,拟将徐志摩已发表的作品和未发表的手稿、书信、日记全部搜集,编成《徐志摩全集》,以尽对亡友的责任。

在同年12月5日,同是林徽因和凌叔华好朋友的沈从文给王际真的信中就提到:“朋友们在预备印行他(徐志摩)的信里,选出一些使活人看来不至于红脸的信,印出一部分,一面纪念他的死,一面或者对于此后生活毫无依归的小曼,稍有补助。这些信件,照我意思主张将来由一个人保管(我以为叔华最适宜于做这件事)等大家都死后再印,可不知这事情结果怎么样。”

凌叔华何许人也?她是那个时代与林徽因、冰心齐名的才女,民国怪才辜鸿铭的高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1925年4月30日,徐志摩致信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女作家凌叔华小姐,你曾给她很恰当的奖誉,认为她比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徐志摩后来在给凌叔华信中说:“我一辈子只是想找一个理想的通信员,总之我是最感激不过,最欢喜不过你这样温和的厚意……”

徐给林徽因的求爱信,有莲心的苦味。离开了林徽因后,徐志摩和凌叔华通信,他的心再次生发萌动。

在凌叔华这厢,徐志摩恣睢地“半疯半梦”,他说她是他心中完美的中国的曼殊菲尔女神。而她,都姑且笑纳。

一次凌叔华为徐志摩设计一种贺年卡――一个小孩子,在沙滩上种花。徐志摩以“海滩上种花”为名在北师大附中讲演:“我的朋友是很聪明的,她拿这画意来比我们一群呆子,乐意在白天里做梦的呆子,满心想在海沙里种花的傻子。”

然而,凌叔华也知道,徐志摩真正爱的人是林徽因,她不是他的归宿。

当徐志摩投入陆小曼的怀抱时,凌叔华几近酸楚地对陆小曼说,男女的爱,一旦成为夫妻,就会慢慢变成怨偶的,夫妻间没有真爱可言,倒是朋友的爱能够长久。

因了这层关系,基于对凌叔华的信任,1925年3月,当徐志摩决定游欧时(除赴泰戈尔之约外,更重要的是为躲避他与陆小曼的绯闻),临行之前他把一个装有“天堂和地狱”案件的小皮箱交给凌叔华保管。这小皮箱就是后来大家通称的“八宝箱”。

箱子里放有什么东西?据推测,有徐志摩的书信及他平时随手写下的一些散文或诗歌的手稿,最重要的有两本英文日记,那是1921年与1922年间他在英伦和林徽因相恋的日记,通称“康桥日记”。据林徽因给的信,谈及还有《雪池时代日记》(那是1922年11月徐志摩回北京后,在景山西街雪池胡同苦追林徽因不得的失恋日记)。

得到凌叔华送来的《康桥日记》,无疑转给了林徽因。林徽因在这之后的一封给的信中,明白地表示,这些日记在当时是不宜出版的,也不急着用这些材料作传,目前“只是收储保存”。

可以肯定的是,这“爱情的潘多拉”一直保留在林徽因的手中,直到她过世后,“有人有意”让它确是消失于人间了。这本消失的日记,记载了徐志摩和林徽因感情的全部秘密。

5

没有遇见徐志摩之前,陆小曼的婚姻并不是世人想象中的那样凄惨悲凉。

她的丈夫王庚英俊潇洒,才学显赫,是公派日本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也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否则当初和徐志摩也成不了朋友,只是王庚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朋友却是个夺妻的主。陆小曼的母亲在一次宴会中,一眼就相中了这个未来的女婿。王庚一回国便被当时的委任为东北五省联军的总参谋长,成为军中实力派系中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陆小曼嫁给这样的男子,差不多是个养尊处优,养在闺中人不识的贵妇人。陆小曼后来与徐志摩婚姻的悲剧,和她第一次婚姻有很大的关系――徐志摩不能够像王庚那样满足她的物质欲望。

从他们二人背叛各自的家庭开始恋爱的那天开始,他们各自遭遇了世人的白眼,这白眼陪伴了他们一生,直到今天。

1926年10月3日即农历七月初七,陆小曼终于挣脱了与王庚的婚姻,徐志摩也不顾父亲的反对,义无反顾地和张幼仪离了婚。

也就是中国情人节那一天,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兼具娱乐性和轰动效应的婚礼,这场婚礼几乎牵动了当时中国文化界的所有大腕。新郎是诗人徐志摩,新娘是陆小曼,证婚人是梁启超,主持是。

只是这一次,证婚人梁任公说的证婚词,和五年前徐志摩的《离婚通告》一样惊世骇俗。

梁启超的证婚词是这样的:“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就这样尴尬地开场了。很快,他们神仙般的生活结束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终于做出了令陆小曼难以接受的决定。因为看不惯陆小曼的做派,他先期到了上海,不几天就要妻子到上海与他会合,然后启程赴北京去找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这是陆小曼与徐志摩婚后在徐家受到的第一个打击。不久后,陆小曼得了肺病。很长一段时间后,她的身体才慢慢恢复。

不久,徐母过世,陆小曼赶到海宁硖石。但徐志摩的父亲不让陆小曼进家门,她只得待在海宁硖石的一家旅馆里,当天就回到了上海。而张幼仪却以干女儿的名义参加了葬礼。

1931年,当陆小曼听到徐志摩的噩耗时,她当时就昏了过去。

没有了儿子,徐父把痛失亲子的所有悲恨撒在她的身上,在他眼里,是这个不洁女人的骄奢华夺走了儿子的生命,他把她挡在了门外。

1933年清明,陆小曼最后一次独自来到硖石。归来后,陆小曼心灰意冷地写了这首七绝:

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第3篇:林徽因徐志摩范文

徐志摩与才女林徽因的恋情没有终成眷属,这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大的遣憾,对于这段恋情,徐志摩的态度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最终他却没有得到,也只好认命。

林徽因,这位气质如兰的灵秀女子,她听取了家人的劝告,果断地拒绝了徐志摩,嫁给了真诚正直的梁思成,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徐志摩作为一个有妻子的人却狂热地追求林徽因,可见,他是一个浪漫多情而又见异思迁的人。虽然他后来选择和妻子张幼仪离婚想娶林徽因,但是徐志摩如此浪漫多情,难保林徽因嫁给他不会成为第二个张幼仪。男人成家也想浪漫,而女人成家需要的却是安全感。

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得到了一生的幸福,而徐志摩娶了风流成性的陆小曼,带给他无限痛苦,最终在一次飞机失事中离开人世。

徐志摩的诗是美的,徐志摩那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名言也在一些爱情不如意的青年口中广为传诵,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恋情也因为遗憾而成为永恒的美丽。

《梁祝》是一首柔美忧伤的小提琴曲,人们喜爱它不仅仅是因为乐曲本身,还因为那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为什么那么牵动人心,因为是一场没有如愿的爱情悲剧。

朋友从南方回来送给我一把扇子,打开一看扇面是诗人陆游写给唐婉的词《钗头凤》:

“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这首《钗头凤》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是因为陆母不喜欢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让陆游感慨万千,提笔写出《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这就是这首词的来历。

第4篇:林徽因徐志摩范文

我喜欢张晓风,她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女子。可我更爱徐志摩的文字,那若隐若现的忧伤。那让人猜不透的情感,那让人心疼的心思细腻。是啊,文字连缀这一个又一个忧伤的故事,而我却只是忧伤,想要感同身受却总是做不到。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美的让我一次又一次落下泪水。那文字里琉璃而又破碎的故事,我想只有有心人才能明白吧。

雨后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正如徐志摩倾心于林徽因。那段爱情,我心醉又心碎。有人说,最爱林徽因的是金岳霖,他守护了他一生。那么,徐志摩呢?这个男人的悲伤,又有几个人愿意去体会。

他文字里的忧伤仿佛透漏着那段爱情的悲哀。包办婚姻的悲剧,是啊,如果是在现代,林徽因和徐志摩应该是一对佳偶吧!

第5篇:林徽因徐志摩范文

读《再别康桥》,许多人只将其当一首体现“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特征的经典离别诗来读,主题指向诗人对促使其精神觉醒、确立其人生取向的母校的依恋之情,这是不够完整的。

如果绕到诗歌文本的背后,看看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经历,我们会发现,这首诗中其实隐藏着一个秘密。要读懂诗中绚丽、哀婉而缠绵的意象,理解诗人挣扎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眷恋、不舍而惆怅的情感,诗中的“梦”是一个重要的抓手。诗人再临康桥,触景生情,文字背后究竟深藏着什么,玄机就在那“彩虹似的梦”里。康桥,是诗人梦开始的地方,“向青草更青处”是“寻梦”的方向,诗人要作别的也是曾经的梦幻。解读这首诗,如果能找到解梦的密码,也就能发掘隐匿于母校情背后的秘密,走进诗人真实的情感世界。

那么,牵系着徐志摩情感的梦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是诗人的爱情之梦。

1920年,徐志摩违背父亲的意愿离开哥伦比亚大学来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当了特别进修生。在这里,他接受了文学的洗礼,开始步入文学殿堂;也正是在这里,他遇见了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

对徐志摩来说,至美的康桥给他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康河的柔波”等,这些清新优美的意象营造了浪漫温馨的意境;“那河畔的金柳”和阴榆下都曾留下过徐志摩和林徽因恋爱的足迹。林徽因的确是徐志摩“康桥情结”的一个梦。倘若没有她,康桥也不过是母校平凡的风景。因此,与其说《再别康桥》是对康桥的赞美,倒不如说是对爱情的歌颂。康桥是徐志摩对林徽因爱的象征、爱的载体,这就是他所寻之“梦”的内核和隐匿于诗中的真正的秘密。

梦是美好的,但现实又是残酷的。1922年底徐志摩离开剑桥回国,他写《再会吧康桥》一诗相约:“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望我含笑归来。”然而,“明春”徐志摩并没有回康桥。因为回国之后的林徽因斩断了这段恋情,与梁思成远赴北美求学。徐志摩理想中的爱破灭了,他一个人再回到康桥,依然“寻梦”,只是已“不能放歌”。

徐志摩注定是康桥的匆匆过客,也是才情女子林徽因爱情生活中的匆匆过客。康桥的这段情感生活是一段曼妙的插曲,让诗人难忘。他生命中的那抹“彩虹”“揉碎”在了现实的“浮藻间”,也“沉淀”在了梦里。

一直以为,“梦”是留存在徐志摩心中的母校的印象,是他曾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观;其实“梦”更应该是徐志摩一段往昔生活的甜蜜记忆。我们解开了梦的密码,发现了诗人隐藏于诗歌背后的那段刻骨的爱情故事,不禁再次轻吟起这首内涵丰富而情感复杂的孤独的情歌。

悄悄地,诗人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当然,也没能带走那个“彩虹似的梦”。

第6篇:林徽因徐志摩范文

这份“证婚词”,便是梁启超在其爱徒——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婚礼上当众讲说的。

梁启超“8岁学为文,9岁能缀千言”,16岁中举,18岁拜康有为为师并参与“”,23岁发起“公车上书”,后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兼京师图书馆馆长。身为新月诗派代表的徐志摩对梁启超极为崇敬,便拜梁启超为师。

梁启超虽爱才如命,但却性格刚耿,率真诚挚,他喜欢爱徒徐志摩,但却看不惯徐志摩的私人生活。徐志摩留学英伦期间,结识了好友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便向发妻张幼仪递交了离婚通知书。

梁启超闻讯后,写信对徐志摩的草率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但徐志摩离意笃定,一句“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我灵魂唯一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便将恩师的规劝置之脑后。

后来,因林长民父女均对徐志摩的人品“表示疑虑”,林徽因便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徐志摩随即转而追求京城有名的交际花,北京大学教授王庚的妻子陆小曼。

徐志摩经常陪陆小曼出入灯红酒绿的场合或游山玩水,一来二去,两人便产生了感情。陆小曼为了徐志摩而与王庚离了婚。不久,陆小曼便同徐志摩举行了婚礼。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坚决不同意儿子娶陆小曼。一是他不喜欢陆小曼,认为这样的女人品行轻薄;二是觉得儿子离婚已属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

后经、刘海粟等人斡旋,徐父才勉强同意儿子再婚。但他提出:婚礼必须由做介绍人,梁启超做证婚人,否则不予承认。

1926年10月3日(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情人节”,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礼上,梁启超霍然站起,宣讲了有史以来“最坦诚、最直率、最另类”的证婚词:

“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人们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

徐志摩,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和自误误人。

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做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第7篇:林徽因徐志摩范文

我喜欢蓝天白云,小鸟也不要打破它的宁静,就单单是它们就好。我喜欢一个人吃饱饭买一瓶酸奶沿着竹园后面的幽深小径散步,听着校园广播,我偶尔走走神,不知为什么会笑,很安适,就喜欢这样,很享受。我喜欢静,喜欢林徽因的安好,喜欢你若安好的晴天,所以我毫不犹豫的看了这本书。

记得在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我有点忘记了,就特地上网查了一下,它的内容如下:

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

这本书写得就是林徽因一生的经历故事。包括她的年幼生活,她出国留学的经历,她与徐志摩相识相恋,她与梁思成相见相亲相爱相依相伴一生,她与金岳霖的漫长故事……对于林徽因的具体介绍我就不多说了,何况我怕自己描述的不够准确,对有些内容也有点不记得了。我就想说说一种感觉吧,对林徽因,对这本书、对她的一生说说一些我的感觉。

不知道为什么,就只看到、听到这个名字,我就由心的喜欢上这个人,可能我把她想象成我心目中定义的她。通过书看了她的一生,同样的,我欣赏她,喜欢她。看了她的面容,(记得今年四月份去新会梁启超故居时,看到了几张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妻的生活照)她的气质,真的很美,很吸引我。我觉得这位女子,真的让我喜欢。可能,她就是这么一个招人喜爱的人儿,或者,她就对了我的眼。

第8篇:林徽因徐志摩范文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上海松江区某部门。出版散文集《那些人 那些景》等多部;主编《语文新阅读》等十多种书籍,作品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等书种。

几年前,一部《人间四月天》将已经渐渐隐入历史烟尘的风流诗人徐志摩拽回了人们的视线,同时也让我们得以拨云见日,一窥那些与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女子。张幼仪、林徽因、凌叔华、陆小曼、韩湘眉,这些姓名不仅仅是一个个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无比的灿烂生命,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中她们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今天的主人公是张幼仪,她的人生即使没有徐志摩,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从一个初中毕业生成长为大学教授再摇身一变成为银行家,她的一生堪称一部女性成长的史诗。但是,人生没有如果,她遇见了那个风流才子,从此在孤寂中消磨着自己炽热的情感。

张幼仪出生于世纪之交的1900年。从小她便居住在上海郊外嘉定的老宅里。水乡古镇温暖的微风将她塑造成了一个性情温和的女子;老镇淳朴的风土人情让她养成了真纯质朴的个性;家庭教育又让她拥有了许多传统的道德约束。张幼仪12岁的时候,离开上海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这段时间也许是张幼仪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徜徉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她的努力和拼搏换来了一个个令人称羡的成绩。如果她可以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那么她的聪慧和学识不会亚于林徽因,也许徐志摩会爱上她。但是,生活不会有如果。三年之后,她的四哥张嘉着手为她挑选夫婿了。他在巡视杭州一中时发现了才华横溢的徐志摩,便迫不及待地与徐父申如定下了两人的婚约。于是,年仅15岁的张幼仪还未完成学业,便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今天翻看张幼仪的照片,我惊讶地发现她非但不丑而且五官端正,只是旧式的装束让她少了几分少女特有的灵气。她的身材是略显高大的,但是永远挺得端正笔直,下头是一化的大脚,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头。但徐志摩对她却是嗤之以鼻的,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他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与徐志摩的鄙夷不同,张幼仪对他却是一见钟情。自从嫁进了徐家,她便用一生的时间织情网作茧自缚。婚后的张幼仪做到了一个家庭主妇应尽的全部职责,恪守妇道、相夫教子。但徐志摩对她却是愈发冷淡了,几乎到了相敬如“冰”的地步。其实,这种现象在当时的中国是普遍存在的,萧红在她的书里便提及过,当时的进步青年是将家中奉父母之命娶来的妻子视作封建残余的。

张幼仪随着徐志摩出国后,他们的关系更是急转直下。徐志摩是浪漫多情的诗人,对每个人尤其是他追求过的女子来说他都是温柔的,但是对张幼仪他却是冷酷无情的。张幼仪第二次怀孕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他对张幼仪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她一人撇在波士顿。张幼仪再见到他时,是签署离婚协议的当口,徐志摩果断地签完协议之后,便义无反顾地投入新生活中去了。对于这段纠缠不休的感情,男主角的态度是决绝的,但对于女主角,却是永远难忘的,不管对方知不知道,她都竭力想成为对方心目中喜爱的女子。

第9篇:林徽因徐志摩范文

后来,我读了关于她的一本传记。

读的时候就在猜测那个作者是否也是生长于水乡?灵动的文字像郑愁予的那首《错误》的意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是因为笔尖泻下的诗意总是会与梦里水乡联系在一起。纸上的文字更让我确信,林徽因骨子里有一种朦胧的、静谧的美――她是一朵玉白的睡莲,悄悄地浮坐于映出夜空星辰的荷塘之中,波澜不惊,像是在做一场梦,轻轻地垂下眼帘。

哦,那梦境一定是美好的,就像是在英国与那个风度翩翩的诗人――徐志摩的相遇。同为诗人,壁炉边两张小沙发,两杯咖啡,几本书,他们两个人一起畅谈古今,把玩文字。一直是这样的,一直到分别的那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再别,那段时光今生不再。

林徽因淡然地面对这位故人,也淡然地收藏了那段玫瑰色的时光。也许那时她喜欢的还是“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所以这段还算快乐幸福的时光就被收藏起来,变成心中最柔软的回忆。也不得不说她是冷静理智的。就像后来席慕容写到的:“我们离回忆太近,离自由太远。”然而徐志摩做不到,他“念念不忘,只是爱上回忆”。当然总有人说,徐志摩是一团热烈的火,然而林徽因是一泓清泉,澄澈却有深不见底的安静、深邃――水火终没有融合。

渐渐地,知道了她的事业――建筑。与她丈夫一样,建筑就是她的生命,是点燃她生命的火炬。她是那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对事业的挚爱让她的一生更加璀璨,就像东方天空的那颗启明星,不可忽视。

尽管如此,但是聪明如她,在她的丈夫梁思成问她为什么愿意嫁给自己时有一段诗意的回答:这个答案很长,要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了么?这样灵巧的人,犹如月光“那轻,那娉婷”――洒向城市,让所有人平静;漫向大海,让浪涛乖巧;笼罩大地,让整个世界都感到安宁。

与祖国一起经历了无数苦难,生命中的后半部分,她安稳下来,在她热爱的事业之中飘然离去了。

这位人间的仙女走了。有一个人默默地守护了她一生,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他就是金岳霖。金岳霖对林徽因的守候是纯洁的,纯粹的,他也许更像一个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