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理创新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
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辨证原则。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
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在做固体融化的实验过程中(直接加热),开始的实验结论和课本上总是不一致,学生甚至考虑了课本的大胆想法。在引导学生考虑小学学习的热平衡的知识后,就有学生考虑是不是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讨论,最终使用了水浴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结论与课本基本一致。这就是运用来探讨新知识新方法,在探讨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教育
物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重要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一,物理学习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训练的模式,其需要较强的逻辑能力思维;其二,它需要将理论与实验相互结合起来,两者不可或缺;其三,物理学习的过程是需要不停地探索及创新,如果我们没有求知欲,那么对物理学习难以深入.对于以上物理学习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1.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多数物理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课堂教学的重点多在于理论知识,注重对学生记忆理论和公式的培养,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应对考试,大多数实验课都较为匆忙,甚至不做实验.初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他们对物理保持一个不解和未知的状态下,其兴趣还没有产生,这时教师开始采用固化的教学模式进行物理教学,让学生早期就对物理学习形成了应试为导向的观念,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原来的物理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发展的需要.初中生对于灌输式的知识传输难以提起兴趣,没有兴趣,学生自然就难以自主学习,也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对此,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育是当前物理教学十分迫切的需求.
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方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内在的一种驱动力,可以促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形成自主学习.初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这时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物理探究.(2)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从古至今,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直都是不平等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台作为自己展示的舞台,而学生则是扮演一个听众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对教师具有恐惧和盲目迷信的心理,认为教师的话是真理,是权威,就算是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也不敢对其质疑,对于不同的问题也不敢提出来,这样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平等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鼓励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展示自己的观点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注重实验课程的开展.教师需要注重物理实验操作教学以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验中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课外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如“鸡蛋从三楼扔下去可以不碎”的小实验.在当前注重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背景下,物理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对物理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转变学生固化的思维,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因而,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学已经迫在眉睫.笔者也在这一方面提出了自身的看法,希望能对初中物理教学有所益处.
参考文献:
[1]邵泽玲,侯庆伟.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77.
[2]杨兴莉.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12):27-28.
[3]刘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9):27.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所具备的发展新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教育,也要进行适当的训练,逐渐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创新之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从高中物理这门学科的角度来看,物理这门学科,包含着广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基础的概念、原理、定理,等等,学生在运用这些基础内容进行一些创新问题的解决时,他们的创新思维就得到了锻炼。所以,创新教育在高中物理的学科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运用基础的物理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数学,化学等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可以被我们关注并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明确创新教育的含义,扎实做好高中物理的创新教育工作
高中理科教师要首先明确创新教育的含义和具体的做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创新教育的实践工作。创新教育具体含义是在“育人”的基础上,带动人类去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这里面说的创新精神包括两类:一类是人的创新意识;另一类是指人在创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还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感知能力。所以,创新教育的内涵是非常明确,非常清晰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参考点,从细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所以,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角度,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就可以适当地引导,让学生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和灵活,能够不墨守成规,不固化思维。而在创新能力的构成方面,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才能有所依托,才能把基础的知识和能力作为工具和手段,来进行创新的研究和发现。所以,创新教育并不是培养简单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结合物理学实验教学进行创新教育
物理这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实验密不可分。所以,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也要从实验开始,实验是学生将基础理论与问题解决有效结合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这在学生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途径和方法。所以,要将实验好好地运用起来。在实验教学中,将学生的创新教育作为一个实验设计和实施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仔细地观察,科学地分析,并且进行严谨的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够逐渐养成科学的研究型思维。这样的思维,只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才能有效地体现出来。在历史发展当中有很多伟大的发现,都得益于科学的观察,而有很多人之所以与发现失之交臂,也在于观察的不够细致和科学,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观察和记录的重要价值,并且在实验过程中逐渐的通过训练养成习惯。物理学实验在高中物理学习阶段占有一定的比重,然而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在实验的设计和创新方面多下功夫,用教师自己的创新表现为学带去生更多的创新影响。所以,要做一名创新型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理念方面不断创新改革,打造出更具创新性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创新氛围中,自然在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方面有所侧重。
一、培养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与他们一起探究,一起欢乐,一起享受成功,为学生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敬佩教师,听从教师的教导。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没有强制,它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的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种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型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挑战精神
创新教育是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书本和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例如,对于“小影成像”的现象,教师可让学生留意观察为什么夏天的树下会有一些斑斑圆点,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可结合物理原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学习起来也更加勤奋。
三、采用鼓励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每个人都需要认可,需要鼓励,尤其是学生,他们需要教师的认同,需要家长的理解,需要同学的关注。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或不变的态度去看待学生,而要以发展的规律去观察学生,在结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的情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这样学生就会对物理课产生好感,从而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如此一来,便能将学生内在需求的满足感,逐渐转化为学习物理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物理成绩。
四、做好实验,增强学生的求知感
物理教学和其他学科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以实验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学科。许多物理常识、物理规律、物理定律都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可以说物理是实验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物理实验,积极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对物理的认知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往往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学生常常觉得物理实验很陌生,不容易接触,进而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其实,物理实验并不都是在教室或实验室完成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做物理实验。例如,用筷子和一碗水做光的折射实验;用滑轮做力的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物理实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如果注意观察和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物理实验。这样,学生会觉得物理其实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从而大大调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五、重视学习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为了让学生形成这一习惯,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纠正自己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新见解、新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不同观点。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得到迅速提升,有利于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六、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可以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奇特的实验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导入新课。例如,在“大气压”内容教学中,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将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象,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可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当手移开后,卡片并不下落,此现象一定让学生惊讶不已,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再展示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让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学生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当教师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的确存在大气压并且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
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在讲授“浮力”内容时,为了说明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制作一个剪去底部的塑料可乐瓶(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可让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学生感到好奇,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学生感到疑惑,于是引导他们,让学生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三、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白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记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例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正负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误差较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探究其他电学实验,如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等,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比较深刻、牢固。例如,教材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动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电铃”等小实验、小制作,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五、利用设计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设计性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以自己学过的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测定盐水的密度:
方案一:①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②用量筒量出50 mL 的盐水;③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④求出盐水的密度ρ。
方案二: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②倒入量筒中50 mL的盐水;③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④求出盐水的密度ρ。
通过比较两种方案,发现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壁上),所以选择方案二。
【关键词】中学物理 教学 艺术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完成知识上的初步积累,再应用创新思维从不同维度和角度积极、愉快地实现思维维度的积极转变,同时注意非智力因素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的持续、纵深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基础教学向创新素质的逐步过渡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呢?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创新教育。
一、探索精神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探索精神和非智力因素在中学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和探究是探索精神的源泉。而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学习态度和兴趣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下面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非智力因素:第一,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以及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之乐于参与创新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甚至终生坚持不懈;第二,通过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学的价值,使学习的兴趣、动机转化为情感,从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第三,通过深入研究物理规律,引导学生多动脑、动手,克服困难,使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完成认识上的初步积累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着特殊性。在这一认识活动中,学生要认识客观世界,可以对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探索,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即将学生自身的思维内容和方式做一改变,这种思维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的材料既来源于外界物理环境,又基于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使思维内容的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从而使学生物理认知结构重新组合,最终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采用“填鸭式”教学,做到了学生思维内容的累积。但缺乏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采用“引探式”教学,使其应用前人苦思多年才认知的方式完成知识上的累积,从而期望学生养成思维在认知客观世界时的多维性和思维的灵活性。以下是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构建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抛弃应试教育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培养学生提出探索性新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不盲从教师和课本,对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要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承认、附和、接受某种观点、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出那种出乎意料、不经思维加工而难以回答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二)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理想化方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现象的发现、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伽利略利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验法、理想化方法)发现了惯性定律的实质;惠更斯把光的传播同人们熟知的声音的传播相类比(类比法),创立了光的波动说;赫兹利用当光、电两种不同运动形式被稳恒电场能量量度时所表现的等效性(等效法),测定了电子的逸出功;麦克斯韦创立麦克斯韦方程组时,大量运用了数学法;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地使用了假说法等。我们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数题一解、一题数解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往往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宽。脱离习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能够解决为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上有创新,用新颖、巧妙的方法简捷地解决复杂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一)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有多种: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移植法、微元法、逆向法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认识活动变得有序,可以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样,创新不再“高不可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设计探索性实验的能力。表现在能够根据实验任务提出新颖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完成。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研制教学仪器,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教育 实施探索
目前,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惑或误区: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把创新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还有人认为上活动课、成立鼓乐队、减少主课时、不打百分而改为“等级加评语”等就是创新教育。但是,实践证明,基础知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众所周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怎样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构建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及其改革实验,总是按一定的模式进行的,实施素质教育也应当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创造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呢?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中小学曾做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就构建了“自主创新学习”的教育模式。该教学模式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以师生关系和谐为基础,以培养质疑品质为关键,以教师创新示范为前提,以小组交流为主要方法,以更新教学手段为有力保证,以及时反馈鼓励为有力措施,进行教学。因而其具有六个特点:第一,其学习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第二,从教育对象看,要求全体学生自主参与;第三,其教学关系为民主、互助、合作、愉悦;第四,其教学方法是启发、导学、激励、内化;第五,其教学要素包括语言、工具、形象、价值、人际关系;第六,从评价方式看,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广大中小学也应当如此,要在实践中探索出更多的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使创造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宽。
二、创设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情景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再如学到重力时,向学生提问:物体不受重力作用时,下例现象不存在的是:A、人跳起后,不会落到地上。B、水从碗中倒不出来。C、人可以倒着行走。D、中学生将200千克的石头举不起来。这样一提问,好比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在学习初二物理摩擦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没有摩擦存在,下例哪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A、我们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无法写字。B、房屋会倒塌,砖瓦会四处飞溅。C、微风可以沿铁轨将火车吹动。D、人可以在地面上自由行走。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存离不开摩擦。通过猜测失去摩擦,物体究竟将处于什么状态,从而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重视学法指导,奠定创新基础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今天的教育不仅要“给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关心学生“学会”知识,对学生是否“会学”知识思考甚少。为此,我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主线,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理研究方法。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再用理论或实验去验证的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阅读理解课本的方法,解答问题的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对称法、叠加法、定性分析法、反证法、图像法、等效法等),“会看、能做、善设计”的实验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类的方法,应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等。通过这些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掌握了一套学习、研究的基本方法,奠定了学生获取知识、自主创新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新教育 实践与探索
创新教育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就是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营造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接触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营造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挑战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不加思考就自以为是地下结论,如八年级上册在讲完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可追问:“我们照镜子时,离镜子越来越近,像会变大吗?”等学生思考作出判断“变大”,接着发问:“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难道我们自己会变大?”提出质疑后,学生会进一步思考,再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帮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印象深刻。
三、采用赏识教学,保证持续兴趣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就是为了需要的满足,因此,需要就是动机。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并注意引发学生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就有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不要一棍子打死,多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获得的。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更新实验思路,克服教学困难
1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酷爱.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功能.在实验教学中兴趣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学生的好奇往往产生于具体事例,物理是以生产、生活为基础的学科,在各种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习惯,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当然和必然,让学生产生困惑,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领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创设情景,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践、思考,让奇异的物理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教学中,可用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未知世界进行探索.
问题1(演示):让金属块和一张张开的纸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让学生观察现象,由此得出“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结论.(教师强调指出这个结论与某些生活经验相符)
问题2(演示):让金属块和同一张纸团成的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现象,由此又得出:“同时落地”的结论.
这两个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受力分析角度入手,使他们很快想到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缘故.那么如果验证这一想法呢?这个时候就进入了创新教育的阶段.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对空气阻力的处理,一大张纸可以捏成一个纸团,通过缩小面积来减少空气阻力带来的影响;那么,面对不能破坏外形的羽毛,如何减少它受到的空气阻力呢?这时就需要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羽毛自身不能改变,那么可能改变的就是外界环境了,具体来说就是能否将产生空气阻力的空气减少呢?这就充分凸显了创新意识的韵味.照此思路展开,就进行了下面实验.
问题3(演示):抽去牛顿管中的空气,观察无空气阻力时物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情况.结果是“钱币”和“羽毛”同时落地,这时学生才深信: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物重决定的.这个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相违,此时学生的情绪反映强烈,思维活动被引到了高峰.
又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用力推桌子,桌子就运动,停止用力,桌子就停止;当起大风时,树叶就开始摇动,当风减小时,树叶的摇动幅度也开始减小,最后风停止时,树叶也不再摇动等等,通过列举实例“概括”出“力是产生运动并维持运动的原因”(教师的“观点”).然后提出一个开放的发散思维的问题:“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让学生讨论,并要求学生要用实验或实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大胆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从而教师的观点,最后结合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共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心理学家希尔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创新意识就是这个小小的差异之一.实验过程中,看似微小的一个调整,可以导致结果的千差万别,这就是创新意识的魅力所在.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各种现象和有着相互矛盾的结论所产生出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有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思考、具有敢于创新的意识,这才是开启培养教育的好方式.
2引导学生亲历实验探究,深刻领悟创新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就要让学生多动手去体验物理实验.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形式,很多的学生分组实验,可能由于受实验器材和课堂时间的限制都没有开展,只由老师演示实验代替或根本就没有做实验,这样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主动权,创新教育的环境非常糟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如何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的方式,以学生活动和讨论为主线,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全过程.教师可结合物理自身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验、问题和情况,通过指导或引导,让学生去操作、分析、讨论和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是接受者,让他们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创新、感悟创新、孕育创新.例如在上“二力平衡”一课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作用,可把课堂移到实验室,让学生用一张纸牌跟两根棉线和几个钩码在两个铁架台上展开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又如,在讲“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电阻的串联”、“电阻的并联”等内容都可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活动,学到的知识不仅印象深刻、来龙去脉清楚,更重要的是在真实情境中的项目学习,需要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实验探究过程中调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敏锐地聚焦问题,深邃地思考问题,开放地寻找线索,缜密地设计方案,在面对各种失败面前坦然接受并锲而不舍地一遍又一遍的实验,即使实验成功也要清醒地知导这只是阶段性的暂时成果、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经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学生深刻地体会了创新的过程,感悟了创新精神,并在身心上留下永久的痕迹,逐渐转化成个人精神世界的创新元素.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教学中的探索成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还可以设计出有开放性答案,并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设计出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的题目.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回答,创新性的见解往往就在学生的各抒已见之中.例如在长度测量的总复习课上,设计了这样一个可供学生讨论的实验题目:要求不用长卷尺来测量两座相距较远楼房的距离.有的学生提出利用自行车来测量,先量出自行车轮的半径,记下自行车通过两楼房的转动圈数,然后通过计算可测得;有的提出利用声速测量等等.这些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体验,同时又培养了创新精神.
3优化实验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实验教学仍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实验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优化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综合培养.
例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否利用现有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吗?你能设计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预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挥.
又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科学的批评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