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新课标范文

小学数学新课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新课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新课标

第1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范文

【摘要】对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读写算进行研究。通过读、写、算来分析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读、写、算"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点拨,更

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同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通过师生之间的和谐配合,进而取得教与学的最佳

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写算

数学这门学科是客观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与数

学应用结合起来学习,从培养学生数学的意识到学会用数学的理念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解决其它

学科及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读、写、算"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

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点拨,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通过师生之间的和谐配合,进而取得教与

学的最佳效果。

在新课标的教学背景下,怎样教好书,怎样让学生听进去,爱学习,对数学感兴趣,学生的心理现状, 在

教学上对读、写、算的引导,从而更好的学习数学。

一、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

①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可以了解教材

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

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②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中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小学生数学报刊杂

志等。比方说读报,它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

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

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③读题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学生最终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数学题,很好的完成数学题,重在会读题,读懂题,理解、分析、解题。

不管是抽象的题,图形题,或是文字题,都是需要大脑、手、眼完成做题的全过程。它是循序渐进的,同

时又是举一反三的。掌握了此方法,其实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二、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读",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

"读"的检验,对"读"的深化。即解题的步骤,解题的程序付诸笔端的过程。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

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不要认为这是语文的东西,它其实也是数学中"写"的基本功的

体现。写读后感: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

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写小

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

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数学学习中的"算"

数学学习中的"算"包括心算、演算和计算,"算"重要的是要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算"受心、脑

、手的牵制,只有写和算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后续的解题得到升华。

四、掌握学生的心理,从而很好让学生在读写算上下功夫。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小学生的心理是很纯洁的,

他们就像是一张白纸,你画什么它就是什么,可朔性非常强,积极性也很高,求知欲浓,我们一定要抓住

这么好的心理环境引领他们走科学的道路,渐入读写算的佳境,更好的学习数据这门学科。小学生都很听

话,好管理,在组织教学上不费劲,教师要掌握好的点拨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动脑筋,使学生非

常愉快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

第2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范文

关键词:数学;探究教学;课标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的接收数学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不能全面的发展。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扮演好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进行数学教学。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不断引导学生用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在当前新课标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是指数学教师给出相应的问题或者任务,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但可以获得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可以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和思维能力。当前的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自主探究的情景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数学情景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三角形认识及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开始就出示公式给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在尊重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数学情景:一个三角形的池塘,高3米,底长4米,求池塘的面积,提出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公式,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2.营造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才会积极参与课堂,与教师进行互动。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创设问题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和探究,允许学生在不偏离知识轨道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创新。例如,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出示学生喜欢的水果,并提议把一定数量的水果分给几个同学,问同学们该怎样分,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分的方式。这样,可以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促使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构建一定的数学模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教学模型,就是指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转换成数学概念,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喜欢挑战,数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给学生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并分层点播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在比例尺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拿着尺子去研究地图,并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你想去哪里游玩?”,“你知道你想去的地方离你现在在的地方有多远吗?”等等,学生在研究地图的过程中不断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不但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养成利用数学知识不断探究、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习惯。经过教师最后的总结和点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比例尺和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自己分析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分数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事先叫学生准备硬纸和剪刀,上课时让学生剪出硬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在不断的实践中经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面积是相同的;在这样的自主探究中,不但加深了小学生对对分数的认识,而且使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5.进行恰当的激励评价

新课标要求教师对学生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进行引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给予小学生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的观察探究过程和结果,表扬表现得好的同学,鼓励表现不足或不认真的同学。无论是语言鼓励还是书面评语,或是奖励小红花等,总之,教师要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究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是当前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问题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在探究式教学中,小学生通过亲自观察、猜想、比较和归纳等探究活动,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养成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适合小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法,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有效;质量

一、重视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要转变教学思维,优化教学设计,做到“授人以鱼”,也要做到“授人以渔”。新形势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上的习得之外,还需要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贵在方法的掌握。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其实习得知R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相关的学习思维和解题意识,因为方法与知识更重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第一个步骤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学知识中的关键字句、符号标记,并且理解题意,搞清楚数学理论或是数学公式间的逻辑联系,这是基础。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多思多练,能够灵活利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还需要一定的检测,以测试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加以改进。

二、摆正“教”“学”的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的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能力建设,认为学好教材上的基本知识,能解决相应的考试问题就可以了。对一些实际问题或者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很少涉及,担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或者没必要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因为考试的时候不会牵扯到这些知识,也考查不到这些能力。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小学生虽然受到学龄和年龄的限制,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拥有认知世界的好奇心,拥有解决难题的渴望和意志,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定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三、布置有效作业,做到精讲精练

小学数学这一门学科除了课堂知识讲授之外,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知识消化、吸收和应用能力,还需要强化练习。让学生在作业辅导的过程中温习知识和应用知识。在以往,很多的数学教师在上完新课之后就布置大量的作业,搞题海战术,学生需要完成教材后面的习题,另外还有一些辅导材料,海量的作业让学生苦不堪言,有用没用的问题,重复多变的问题,学生会与不会的问题都要来来回回地做几遍,可以说很多都是无用功。课堂教学的亮点要展现在课堂上,更应该体现在作业的布置上,那么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再布置,超纲的问题不布置;同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因生而异,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照顾到学生的层次性。在课堂上,在问题的设计上,讲究难度和密度适中,并讲究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说把练习题设计成课堂当中的抢答题,由于小学生好胜心都比较强,而且很渴望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所以把练习题设计为课堂抢答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认真地学习。

第4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新课标

在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中,概念是形成命题和进行推理、证明的基本单位,概念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征。做好概念教学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计算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至关重要。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与运用过程。笔者从概念的引入、形成和运用三个阶段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灵活引入数学概念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引入数学概念,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从具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人类认识规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按照直观性、生活化的原则进行概念的引入教学。例如,在长方形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桌面、书本、墙壁等事物,引导学生从特殊的例子中寻找普通的规律,总结出它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长方形的概念。

(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入概念。新课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提倡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加以引申和提高,引入新的概念,让学生参与概念的生成过程。例如,在讲解“百分数”概念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概念的基础,通过列举一组百分数让学生了解它其实就是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只是表示的方法有所不同,并专门用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样就能够将新概念与旧概念联系起来,降低新概念的学习难度。

(3)通过计算或演示引入新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概念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者不便于用具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或者计算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正方形的概念中,可以通过命题的形式对正方形的概念加以说明,教师应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到正方形就是四条边都相等的长方形。同样在循环小数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其循环的规律,可以计算1÷3和70.7÷33,得出0.3333……和2.14242……,认识到循环的概念就是小数部分循环节的规律重复。

二、合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逐步形成数学概念

(1)合理界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学习是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过程,教师应用准确的语言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合理限定,让学生认识到概念的本质属性,在事例选择、例题讲解时注意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进行一定的变换,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数学概念。例如,在三角形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列举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在位置上进行一定的变换,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是有三条边的封闭图形都是三角形,与大小、位置、角度等无关。

(2)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数学概念时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动手操作,可以在实践中观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概念打下基础。例如,在米、千米、厘米、分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量一下课桌、操场、铅笔、书本等长度,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相关长度单位的概念,把握之间的换算关系。

(3)对相联系的概念加以比较分析。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教师对有一定关联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形成概念。例如将“质数”与“合数”,“整除”与“除尽”等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在于能否被其他数整除,而“整除”要求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整除”包含于“除尽”的概念之中。

三、在练习中灵活运用,巩固数学概念

概念教学之后,教师还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加以灵活地运用,帮助他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学以致用,达到巩固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练习,用以巩固概念。例如,在“垂直”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几组直线是否垂直进行判断,并为图形中的几条边做垂线,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垂直的概念。

总之,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在深入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类学习的一般规律,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好概念的引入、形成和巩固,让学生主动参与概念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数学教学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建斌.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J].考试・教研版,2013(6).

第5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22-01

《新课标》指出:计算教学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实施计算教学,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计算兴趣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对过去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充满生趣。创设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们可以以教材为本,灵活设计一些学生生活中的或是身边的题材来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更易于接受,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操作性情境: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不断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创设开放性、探索性情境: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一定的探索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会参与、爱参与的目的。

二、互动教学,促进算法多样化

多样化教学目标是我们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该明确的道理,辅助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对学生自主创设的多种类算法,我们应公平对待,适度为学生创造条件,进而在比较、互动学习中内化为学习动力。对学生提出的多种不同的解题方式,我们可科学组织全员展开讨论交流。讨论间,学生主动发言、各抒己见,在这一交流、讨论进程中,我们的最终目标并非判定哪类计算方式最优化,而是通过该种比较讨论、交流互动,令学生形成一种对各类算法再理解、再认识的过程,进而辅助学生构建良好优化的数学思维方式,激发其自主探究学习热情,进而升数学学习能力。

三、竞赛模式,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具备较强的口算能力。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三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以卡片、PPT 课件、听算、小黑板视算等形式出示,然后任意抽一组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答,然后由我计时,看该组学生答完十道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于是我一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学生答对的人数最多,并且答十道题用的时间最少,哪组就为本星期的口算优胜组,并给予优胜组奖励。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

四、密度强度,保证计算效率

有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计算教学重要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高效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要经过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明确算理等过程,这样留给我们巩固提高的时间已没有多少。因此要注意:练习的量和质要控制好,并不是量多就好,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利用电脑做课件出示,便于检验、订正,同时保证了计算练习密度、强度,使效率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算法算理的掌握。

五、强化意识,用估算解决问题

估算意识是指当主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估算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中方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让学生用估算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通过估算训练,让学生们在心理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主动探索估算方法,增强学生们的估算意识。

六、多样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第6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成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数学尖子人才,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对数学不同的需求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下面就谈谈本人就分层教学谈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做好教学分层

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各个方面的,做到教学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1.知识结构设计的分层。

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都是针对中等学生而制定的,它要面对绝大部分的学生。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讲了这一点点东西,部分优秀的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课堂上很无聊。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课外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补充进来,或者把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发散开来,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

例如,我在上《利息》这个内容时,在要求全体学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的前提条件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国家在加收20%的利息税时为何不直接把利率下调20%,而要如此麻烦操作,害得我们算税后利息时又要多算一步?”这个问题是要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金融知识才能答得上的。而事实上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也有个别学生回答得非常好。同时,我也乘机补充了一些金融知识,简单讲解一些税收和利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知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

又如,在教学《体育中的数学》一课时,除了学习简单的单循环比赛场次的计算。我还以世界杯足球赛事和澳大利亚网球赛事为例,补充了分组循环比赛场次计算和淘汰赛比赛场次计算的方法。这些内容的增加,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因为不需要全部学生掌握,学生也不会觉得增加了学习负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数量的知识,培养数学尖子。

2.问题设计的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给他们投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老师的提问是很有艺术性的,问得太难学生答不上,最后老师自问自答,课堂沉闷,问得太简单,学生得不到提高,也觉得没意思,课堂显得没有深度。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难易适度的问题,要让他们想一想能够得着,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子”。还要跟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他感兴趣的问题,调动他的积极性。想像力非富的学生多提猜测性的问题,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多提逻辑思维性的问题,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多提概括性的问题,胆小腼腆的学生多提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提基础知识概念性的问题等。

3.教学要求的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程度我们都要有不同的要求。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这个内容时。公式的推导过程复杂而难以理解,字母运算也较多,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能掌握。这时我只要求这些学生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就可以了,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公式推导过程一定要求掌握。对于学生当中的后进生,我们教师确实要做到心平气和,课堂上也允许个别学生听不懂课,到了课后我们还可以用单独辅导来弥补。

二、做好教后分层

1.课后练习的分层。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长期以来都坚持三套作业。一套是全班都要做的,即当天新授的内容必需巩固的知识。一套是思考题,每日一题,给班上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做,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一套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班上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出的基础题,多数是计算类,文字题或近段时间内他们掌握不太好的知识点,等等。因为每套题目的量都不大,学生是选择性的做,所以并没有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知识本是一种积累,一个学期下来,做思考题的同学可以做到60道左右,见多识广了,思维自然也开阔了。有时我忘记出题目,学生还追着要做,而且做思考题的同学还越来越多。做计算题、基础题的同学受到长期训练,计算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基础知识也打牢了。

2.评价学生的分层。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很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平等的。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基础差的学困生永远抬不起头,也让成绩优秀的学生高高在上,产生优越感。我的方法是分组评价。我把班上成接近的学生按4人或5人分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从作业、平时测验、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来进行竞争。因为同组的同学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月评选一次,加以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拥有同样获胜的机会,也能得到奖品,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大,也会失败,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刻都有紧迫感。

经过这几年的经验,我觉得分层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在平常教学中要坚持。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发挥的作用也将逐渐加大,不断提高分层教学的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学习方法的引导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谓形成了一种成熟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因为数学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给学生创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与发现,从而领略知识的过程。笔者身为第一线,对当前教育的改革感受颇深。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新的教学理念,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如何做?要做些什么?本人在此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对学习的条件反射,即学习动能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捷径,它不仅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也是今后继续发展的基础。因为它是行为的载体,在调查中发现,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一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会在课前进行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学会独立思考,课后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等。而那些成绩落伍的学生则是拖拖拉拉,经常旷课,抄袭作业或作业的完成需要家长或老师的督促等。从以上调查可知,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教师的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

1、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时间。

教师要使学生学会劳逸结合的科学用脑,例如在课堂中教学20分钟左右,让孩子修息几分钟,教师说说笑话或者说则与课堂相关联的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中动静结合,养成在学中玩,玩中学。课后作业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考虑到作业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我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般分为两个类型题,第一题是必修题,题目内容一般与当天知识有关,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第二题是选修题,一般二至三道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做一道小题,内容注重开放性,并与前面知识的协接,做到及时巩固,及时拓展。总体完成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当然,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避免拖堂、课后补课等习惯。教师在课间要主动带动学生走出教室,做一定的适量运动。课后多抽时间家访,督促和引导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等习惯。

2、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细节培养。

教师要把良好的行为习惯带到课堂中,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使学生潜移默化。例如有些教师不注重板书,遇到划线时习惯一笔,写错了随手一个差等。这样的教师带动的学生做作业同样是马马虎虎、粗枝大叶。教师只有在书写、朗读等各环节及时强调,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学习方法是自己学习过程的方法,高效的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引导学生不做练习的奴隶,要做习题的主人。

第一,在教学中带动学生自己建立知识档案袋,也就是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错题收集成册,并整理存档,做为学生期末复习手册。

第二,我在教学中注重三堂课的培养,首先是开学初的第一节课,无论是曾经带的班级还是新任的班级,我都要让学生讨论如何学习,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例如预习要独立思考,对难点要做好记录,并作一定的笔记,预习后可用铅笔自己解决课后的练习题,预习的最大好处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好循环;其次引导学生如何听课,课堂中带动学生做到五到,即耳到、口道、手到、脑到、心到。做数学题时要一题多变,举一反三。最后引导学生如何复习,捷克著名数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假如同一件事常常重复,最后,哪怕智力最低的学生也领会到。”我引导学生每天晚上及时复习。可通过“放电影”的方法来再现所学的知识;第二堂课设在期中举行,通过班会主题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其他学生总结并提意见。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第三堂课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开始复习之前。通过师生共鸣,带动学生制定复习计划表,注重小节、单元的进程。比如复习资料、复习时间的处理都要注重合理的安排。让学生在做每道题时都能说出自己作题的方法和理由。

三、教师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学过程可以理解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学生的自主习惯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可是教师一惯的教学方法又如何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遇到“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不妨多采用情景教学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再创造:教师在教“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多采用试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师在教“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用分组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从而总结经验。当然,教学提倡教无定法,我这并不是一概而论,教师要根据执教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做到这些,就得随时反问自己?

1、你的课是平等的吗?

2、你的课是开放的吗?

3、学生理解了吗?学生是否快乐?你是否轻松?

四、教师要合理的运用教材进行有效的组织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涉及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更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例题的选拔上教师要转变照本宣课的老一套教学,尽量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材,要给予他们数学时间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的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总之、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化过程,数学教学是一种内在的艺术美,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给人的将是一次快乐的享受,在新的课堂理念下,实施好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发现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我们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不被社会的进步而落伍。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2.01

第8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范文

一、创设情境,创造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如果说语文课堂是缠绵与激情相交接的艺术,那么数学课堂就是充满智慧与想象的艺术。一堂课的开始,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设法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唤起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精心设计导语,在教学中能起到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同时它也能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实现由“要我学数学”到“我要学数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例如在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一课时设计这样的创设这样的情境。

师:有4只小兔在树林里玩耍。兔妈妈带来了它们最喜欢吃的胡萝卜(课件凸显主题场景中的一盘胡萝卜,上面有遮盖,能看出是胡萝卜,但看不出几根)。

师:提出问题:要把这一盘胡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可以分得这盘胡萝卜的几分之几?(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是一种非常高兴的心态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师:兔妈妈还带来了一盘青菜和一盘蘑菇(课件出示遮盖着的一盘青菜和一盘蘑菇)。

师:提出问题:把这盘青菜和这盘蘑菇也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可以分得这盘青菜的几分之几?分得这盘蘑菇的几分之几?

生:这盘青菜的1/4,这盘蘑菇的1/4。

师:为什么小兔分得的胡萝卜、青菜和蘑菇都是一盘的1/4呢?

(把一盘胡萝卜、一盘青菜、一盘蘑菇分别看作一个整体,各自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都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二、动手操作,鼓舞学生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奥秘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人们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甚至可以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起学习兴趣,是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则要求学生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而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认识后,教师又安排学生利用这些图形的学具进行拼图游戏。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非常认真地拼,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房子、机器人、小动物等。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交流,情绪高昂,兴趣盎然,他们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更加热爱数学学科。

这样,通过搭一搭、拉一拉、做一做、拼一拼等动手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感知、理解并逐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风趣语言,活跃气氛

数学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课本的死知识讲活,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兴致浓厚,就必须广采百家语言之长,要向哲学学习语言的深刻;向逻辑学学习语言的严谨;向语言学学习语言的规范;还要学习语言的幽默,如果数学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既吃透教材精神,又掌握形象丰富的素材,那么,数学课一定会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却常常忘记将余数写进横式里,如:28÷5=5……3,有时被写作28÷5=5,我说:“‘28’和余数‘3’三兄弟同时去一个地方,‘老3’走得太慢,被甩在后面了,但‘老3’毕竟追着‘28’两兄弟的脚印(……)追来了,大家不够‘兄弟’情义啦!”同学们哈哈笑起来,大笑声中悟出了余数的重要性。又如在学生作业没完成的我会打“0”,但在班集体中,我会问:“今天又有谁要去市场买‘茶叶蛋’呢?”,使这些同学知道自己的不足,又不会太难为情,及时补做。在联系看图解题时为了教学生寻找已知条件,我让学生给图戴上“数字帽”。计算混合运算时,为了计算的准确,我把计算过程叫“一步一个脚印”,“走路”脚踏实地别忘了留下“脚印”(即把每步计算得数写在计算符号上)。幽默是融合师生关系的剂,是改变以往数学教师“刻板、不苟言笑”形象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数学的感受理解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

四、创造成功、给予激励

第9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开放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77-0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师要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创设贴近孩子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孩子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课堂生活化是新课改的一种理念,用“生活化”这把钥匙去解决课堂上的教学效率问题,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化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使课堂变得贴近生活。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进步和发展。”

1 联系生活经验设计开放式练习

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更积极主动地解决数学问题。

[例1] 58个同学到公园租船游览,大船每条6元,限乘4人,小船每条5元,限乘3人,怎样租船最划算?这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需要考虑的因素除已知条件外,还需学生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作出决策,从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我先引导学生求出大船和小船平均每人多少元?然后让学生知道要尽量坐大船才能使费用最少。再看有没有浪费位置,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学生经过点拨、思考和讨论,得出最划算的方案。这样的开放式习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通过分析、推理,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交流、比较,选择出最佳的方案,既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又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

2 多角度思考设计开放式练习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注意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开放式数学问题。

[例2]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如果在长方体水箱中放进一个长和高都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那么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

这道题大部分同学都只想到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这时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候水面上升的高度即为: 20×20×10÷(40×25)=4(厘米)。

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即不是将20×20作为底面,而是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的这一种情况,同学们却忽略了。因此,我进行演示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让学生观察到,这时候铁块没有全部浸没在水中,在此基础上,我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时候学生都认识到,如果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时水面上升的高度为:

设水面上升X厘米,则可得方程:

20×10×(10+X)=40×25×X,

解得: X=2.5

这类开放题的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观察问题,用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坚实的铺垫。

3 拓展原知设计开放式练习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例3] 用一张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纸,裁剪粘贴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不考虑损耗及接缝)。要使它的容积大于550立方厘米,请问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它的容积又是多少?

因为要使这个纸盒子的容积要大于550立方厘米,考虑到高是整数,则有:

解法一、在这张正方形的纸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3厘米的小正方形,将其折合成一个长方体纸盒子,这纸盒子的长和宽均为:20-3×2=14(厘米),高为3厘米,因此这只纸盒的容积为:14×14×3=588(立方厘米)。

解法二、在这张正方形的纸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4厘米的小正方形,将其折合成一个长方体纸盒子,这纸盒子的长和宽均为:20-4×2=12(厘米),高为4厘米,因此这只纸盒的容积为:12×12×4=576(立方厘米)。

如果考虑到高是小数,则还有无数个答案,如果考虑将剪去的四个小正方形再进行分割后再进行粘贴,则还可得到其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