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梅花绝句陆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得健步移远梅,乱插繁花向晴昊(hao)。
——唐·杜甫《醉歌》
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
(注:越岭吴溪指江浙一带。)
——唐·罗隐《梅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林逋《山园小梅》
昨日倚阑枝上看,似留春意入新年。
——宋·范仲淹《梅花》
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人树来。
——宋·蔡襄《十一月梅花盛开》
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宋·苏轼《再用前韵》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有什么办法可以变成千万个我(放翁),这样我才能站在每一株梅花下细细欣赏。)
——宋·陆游《梅花绝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1月27日
星期日
昨天,我、妈妈,与旅行团一行十几人,坐车来到杭州。
今天,起了个大早,就和旅行团一起出发了。也许是昨日的颠簸,我还没有彻底从晕车的难受中“解脱”出来,使我并没有预计的兴奋,反而整个人“病殃殃”的。
走着,走着,在不远之处看见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梅花林,导游看我们一个个累了,就说,让我们在梅花林中休息,1小时后在这儿集合。
我是个爱花之人,经过妈妈的同意,我独自一人先跑进了梅花林。还没有进去时,梅花的清香就一个劲地钻进鼻子里。那清香不像美酒的醇香,可比起那茉莉的清香,倒添了几分浓郁。不论怎样,那清香使我陶醉,让我加快了脚步,一头扎进这林子之中。
可没跑几步,我慢了下来。本想走马观花似地草草看过花的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这花比我想像中的还要美。这样的美丽,想把梅花比做仙女、姑娘等。都觉得无法衬托出它的美丽,反倒庸俗了许多。美丽的梅花,使我放慢了脚步,欣赏它的一丛、一簇。渐渐地我远离了同伴,但我已经被梅花深深地吸引了,丝毫没有察觉到,反而继续向林子深处走去。
1、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5、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释文向《过苕溪》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9、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10、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1、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1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1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15、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16、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行》
1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20、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2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22、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2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24、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
2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26、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写情》
2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8、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2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30、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3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3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3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35、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翁照《与友人寻山》
3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37、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3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9、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贾岛《戏赠友人》
40、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41、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42、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43、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谌》
44、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
45、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欧阳修《吊僧诗》
4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
47、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杂感》
4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9、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50、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51、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52、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53、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遣兴》
54、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5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5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5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58、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5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6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6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6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63、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昼夜乐》
64、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65、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赵翼《论诗五绝》
66、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67、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68、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6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70、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7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7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74、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75、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陈亮《三都乐》
76、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77、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黎志远《汉阳舟次》
78、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7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8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8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8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83、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8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8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8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88、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89、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90、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9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9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9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94、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9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9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9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阳春曲。题情》
98、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9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00、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0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102、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10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10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10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06、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10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
108、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王若虚《论诗诗》
109、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11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1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112、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1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11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11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16、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17、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18、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
119、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2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论诗》
关键词: 古诗词 意境 意蕴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把握意境的不同形式
有意境的好诗,一般都写得情景交融,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意境创设有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情由景生。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2.缘情造景,景由情生。此类诗一般先抒情后写景。如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诗歌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以凄清的笔调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砧杵、秋山、荆榛、寒雨,是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他用怨恨伤别之情开凿出来的艺术境界,抒情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3.景语情语,情景交融。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4.景略情在,直抒胸怀。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其不满现状的呼声中,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幽州台的氛围,而且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是完整的。
二、反复揣摩意象
一首诗的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便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例如,“梅”这个物象,本是一种客观事物,但由于诗人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和美学理想等,因此,它在不同的诗里,便有了不同的意趣,寄寓着诗人不同的情感。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就明显不同,前者傲霜挺立、笑看风物,后者寂寞孤独、无依无着。同样写梅花,谢燮《早梅》是这样的:“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突出的是梅的坚强、不甘人后,但它也没引起人们重视,有怀才不遇之感。而王安石的《梅花》则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的梅花同样也傲寒,但表现了一种风度与风格,它洁白无瑕又暗暗地给他人送去清香。
三、善于展开联想
诗词的主旨常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联想或想象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诗词中情与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有即景述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幽情,表达诗的主旨。如杜甫的《蜀相》,着力描写的是诗人游武侯祠的情景,但只要我们联想到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安史之乱时期,正处于人生最困苦的晚年,为国出力的远大政治抱负不能如愿,就不难理解,诗人是在借游武侯祠,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来感伤、叹惋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
四、通过再造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可以根据作品的描述性语句,调动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再造形象,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例如,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几句,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在飒飒秋风中,残破的茅屋前,一位老人倚杖独立,满目焦虑和无奈。通过这种再造的想象,可以深刻地感受诗人痛苦的遭遇和凄凉的心境,就不难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美好愿望,是建立在诗人凄惨的厄运之上的。
五、准确捕捉诗眼、词眼
诗眼、词眼就是集中体现该诗、词情感和特色的字、词、句。有了诗眼、词眼,诗、词中的形象会更鲜明,韵味更浓郁。如《过香积寺》的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仿佛危石在痛苦地幽咽。“咽”字用得极其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阴浓,使得山林显得幽暗,日光照射在其间,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可谓新奇绝妙。“咽”“冷”两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全出。可见,找准诗眼、词眼,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就会更加真切、深刻。
六、把握作者人格
一、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内容的概括
例:阅读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其思想内容。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答案示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自伤怀才不遇,希望得到张九龄的推荐及做官从政的心情(作者的思想感情)。诗的前四句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象征了兴旺发达的开元盛世;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入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和希望张丞相引荐的期望(具体内容的概括)。
二、形象=形象+形象特点(概括词语+具体诗句分析例证)+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阅读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赏析其艺术形象。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答案示例: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梅花的形象(形象)。“寂寞”“愁”“争”将“梅”人格化(形象特点),“无意苦争春”写梅的不流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梅花至死不变的本色,全诗看似写梅,实则写人(具体诗句分析例证)。这正是诗人不随波逐流,至死不改其志的具体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意境=客观景物营造的氛围+具体景物的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赏析柳宗元的《江雪》的意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示例: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远离世俗、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氛围)。前两句中,“千山”“万径”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广阔无边的背景,“绝”“灭”又营造了一个异常静谧的气氛。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间是如此的纯洁寂静,一尘不染;渔翁的生活是如此的清苦,渔翁的性格是如此的孤傲(具体诗句的分析)。这也是作者自己孤高自傲感情的真实写照(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艺术特色=主要表达技巧+具体诗句分析例证+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阅读杜甫的《绝句》(其二),赏析其艺术特色。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案示例:这首诗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主要表达技巧)。前两句描写春光的美好,以江碧衬鸟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红,青红互为衬托。清新的景色令人赏心悦目,但这美好的景色不但不能引起诗人的游玩兴致,反而勾起诗人对漂泊的伤感:岁月荏苒,归期遥遥(具体诗句分析)。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用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的深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语言=主要语言特点+具体诗句例证+效果
例:赏析杜甫《登高》的语言特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梅花的第一特征是它的“早”
春节前后,正是冬去春来季节转换的时候。处在冬眠中的大自然刚刚开始复苏,严霜冰雪还在横行,隆冬寒气仍旧袭人,此时“万花取向雪中出?”只有梅花“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桢梅诗)它傲霜斗雪迎接春天的到来,“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南朝陈谢燮)“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宋五十朋《江梅》)
梅花是报春的信使,是春回大地的象征,故历代诗咏呤不绝。如: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
庭梅对我有娇意,先露枝头一枝春。――宋候夫人《著梅诗》。
冷霜磨练后,忽入几枝新。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清张可度《梅》
王安石则从另一个层面描写梅是春天的信使。
“从教腊雪埋藏得,却不怕春风漏泄香。”――《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二)
江南岁成多几风雪,也有红梅泄漏春。――《红梅》
“泄漏春”三字形象确切,春天来临信息的机密被梅香、梅花泄漏出去了。王安石首创的这个语汇和意象,为后世诗人不断地模仿,反复地借用。
数花黯读带寒烟,漏浅春光辞屋边。――宋吴龙翰《久客买舟西还》。
漏浅春光洛水旁,紫云名字袭人香。――宋段克已《乞梅》。
是中天趣哪能识,惜被东风漏浅春。――元僧明本《梅花》七之五。
以描写《早梅》而闻名于世的诗作甚多,最早咏《早梅》诗的大概是南朝梁代的何逊。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①
南朝・梁何逊
兔园标物序②,惊进最是梅。
衡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③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④
朝洒长门经⑤,夕驻临邛杯。⑥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⑦
注解:①扬州:今之南京市。齐梁时扬州治所在建康,故称建康为扬州。建康即今南京市(见《谳史方奥纪要》卷二)。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之前,今“扬州”称为“广陵”或称“江都”。法曹:汉代当管邮递正务的官署。隋以后称为“功曹”。
②兔园:即梁园,汉建安王所构筑的园名,是其游乐和接待宾客之所,故地在今河南商全一带。此处或指建安王在扬州(南京)的官部花园标物序,标志时序、节候的变化。
两句意为,而最令人惊异的就是梅花――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③拟:向,对着迎着。两句:梅花凌霜傲雪,在路边迎着寒风开枝。
④枝横:描写梅花枝条横斜的风姿;花绕:喻梅花之繁盛。却月观,凌风台,皆为扬州观(楼上赏月平台)台之名。此用宋徐湛之事。《宋书徐湛之传》广陵城北有被泽水扬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翟宝,招集文士尽游说之,适一时之盛也。“此亦为泛指二句为梅花盛开,风姿阿娜,点缀看观台的风景。
⑤长门:汉客名。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谪居于长门寄宫,悲然幽思。曾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武帝,幸其回心转意。比喻央宠立人。
⑥临邛:汉县名,今为川邛崃县。司马相如在临邛卓王孙家饮酒弹琴,与其女卓君私奔。两句意谓:梅花盛开时,既能引发怨女的悲思,也能拨动钟情男女的情肠。
⑦上春:孟春,指正月,《初学记》卷三果元帝《筹要》“正孟春,亦日上春”。
二句谓:梅花知道自己飘落时间早,所以赶在正月(早春傲寒时)就开花了。
清乾隆江日方《何永部集》刘本在此篇下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府会有梅花一株,日吟其下,赋诗云说。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科傍徨,终日不能去。
此往转引内宋人伪托苏轼之《老杜事实》亦见《分门集往杜工部》卷二《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引苏轼说。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
老杜诗说: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按:逊若无扬州事亦无扬州梅花诗,但有《果梅诗》说:杜公前诗乃逢早梅而作诗,故用何逊事。又意“却月”“凌风”皆扬州合观名尔。近时有安人俘东坡名,作《老杜事实》一编,无一事有据,至谓逊作扬州法曹,解舍有梅一株,逊吟咏其下,岂不误学者。又明扬慎《升庵诗话》卷六亦对此说加以辨析。《临汉诗话》(见《复斋漫录》)引《三辅央录》说:逊在扬州,官梅乱发,赋四言诗,人争传写。可知:一何逊确曾在扬州事,传来载其事乃史缺失耳;二何逊除此梅花外,或另有四言咏梅诗,但已失传耳。
这是一首咏物寄怀诗,通过赞美梅花凌风傲霜的坚贞品质,表达诗人贞洁自恃孤高脱俗的情怀。“惊时”二字,点出一个“早”“衡霜”二句赞扬它傲霜斗雪迎风怒放的品性,是点晴之笔。“枝横”二句描绘了它的风姿远解“朝洒”二句,以典展示梅花对人们具有特殊的情致;“应知”二句与“兔园”二句遥相呼应,揭示其“早”之原因。此篇在南朝咏梅诗中,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至真至美的境界,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乙见寄》
“平生东阁风流在,何逊而今塘欲丝。”――金・站迎《梅花》
“遨头词伯今何逊,一笑诗成字字香。”――金・李献能《上请官梅》
“扬州一树春多少,殒得何郎瘦不禁。”――金・仇远《梅》二之二
再谈南朝诗人谢燮的诗:
早 梅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紧扣一个“早”字,以拟人化手法,通过“疑”和“畏”两个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生动地刻划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六朝以后,有唐代张僧、柳宗元、齐己、之人的早梅诗多首,明人遂源的一首,近代宁周元的一首,王适的《红滨梅》可算是写早梅代表作。
东亭送客逢早梅
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逢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然。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文催人自白头。
[说明]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正值早梅开放,因而思念杜甫,作诗寄赠杜甫。幽清调,别有风神。诗虽非专咏梅花,却句句是梅,句句是和咏梅,又看不出痕迹,咏物而至此,故前人赞为“古今咏梅第一”。
[解释]①原题为《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裴迪是王维、杜甫的朋友。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蜀州刺史王侍郎幕中与杜甫有唱和之作。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见早梅开放,因而思念杜甫,作诗寄赠,杜甫即写了此诗和他。
②东阁:即东产。观梅:亦作官梅。何逊:梁朝诗人。为建安王记宝时正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咏早梅》行。故杜甫将裴迪比作何逊在扬州之咏早梅。
③雪:梅花色白如雪,故喻。赠春:指梅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梅开象征春来,故言赠春。
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作者简介]张谓(约公元711―780年)字正言,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少时读书在嵩山,青年时其曾从军十年,稍立边功。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登进士第大历间官礼部侍郎,三典贡举。与李白等交好。他的《早春》诗,收进《唐才子诗》卷四,称其格度严密,语政精深,多有击节之音。《全唐行》录其诗一卷。
时尚的流放礼郎途经此地,故友重逢,兴与李白饮于江城南阳。席间张谓读诗为做命名作诗。见李白《泛两州城南郎官湖》。
[说明]通过对梅花凌寒独开风姿的描写,赞美它倔强的性格。突出其“早”,风格清俊。笔致灵妙,以残雪喻早梅,可谓别出心载。语意隽永,构思颇新。
[解释]①白玉条:梅花盛开的枝条犹如白玉似的。②迥(音炯)临:远临。傍(音蚌):临近。③发:怒放。⑤疑:怀疑。前两句意为,如果不是知道近水的花草先知春的话,人们误认为是冬雪未曾融化,仍然凝结在梅树枝头上呢。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大诗人、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家”。
[说明]此诗作于永州司马会上。后人以梅花自喻。前部分写早梅不畏北风严霜、昂首怒放的英姿;后部分写梅花遭受冷落,寂寞凋谢的处境,以寄寓自己被贬后的若闷心情和坚贞不屈的斗志。
[解释]①楚:春秋战国时国名,在今湖南、湖北等省,这里泛指江南。②朔吹:北风。③滋:益加。④“欲为”句:即南朝宋陆凯《赠花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之意。万里:指永州距离此地有万里之遥。⑤杳(摇)杳,遥远的梅子。⑥寒英:指梅花。坐:空使,徒然。销落:凋谢。
江滨梅
王 适
忽见寒梅树,开花江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作者简介]王适,幽州(今北京市西南)人。武则天时,与刘宪、司马铂、梁载言糊名考选,相次入第二等。圣历(公元698―700年)中,曾参与修撰《二教珠英》(见《唐会要》卷三十六)。官至雍州司功参军。晚年谪居蜀中。陈子昂未成名时,王适见其《感遇》诗,惊叹说:“此子必为海内文宗矣!”
[说明]早春时节,诗人漫步在汉水之滨,忽然瞥见寒梅正在展枝吐艳,一朵朵晶晶莹洁白的花蕊,怀疑是江滨二妃在摆弄珠玉呢。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梅花捎来了春天的消息。
这是一首吟咏早春寒梅的绝句。首二句点题,说明寒梅生长的地点。三四句联想发挥,因汉水之滨而忆弄珠解佩之神,本地风物,信手拈来,可谓神来之笔。用典叙事,使人不觉,盖增诗情画意。明人杨慎赞其”一首是传“(《升庵诗话》)卷二)当非过誉。
[解释]①汉水:一称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②弄珠人:指汉水神女。《韩诗外传》:“郑交甫过汉江,遇二女妖服,佩两珠。交甫与之言曰:原请子之佩。二女解佩与交甫而怀离去,十步探之,则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张衡《南都赋》)神女弄珠于汉江之曲,王适的《早梅》引用了此事。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解释]①应律:顺应季节时令。春台:指春天游赏胜地。《老子》有云:众人照之,如享太平,如登春台。杜甫《王十五前阁会》就有“楚岸收新雨,春台引细风”。若说齐己的《早梅》诗是一首富有“唐调”的佳作,倒是十分确当的。这首《早梅》诗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着意描写一个“早”字。它不是孤立的、片断的描写,而是多镜头、多方位、有侧重、有层次地逐步展开的。
[说明]首先从树木本根入手,以同类比照落笔,意在说明梅根复苏之“早”,天寒地冻,季节环境相同,而生态迥异:一面,自然界的动植物还在冬眠沉睡,一面回春的暖气已在地心开始涌动;一边是百草凋零,万木摧折,一边是梅根得风气之先,恢复了生机。“万木摧折”与“孤根独暖”这是多么强烈的比照。它说明丁梅树有与众木不同的特性,表现了梅花耐寒的品格;“孤”“独”二字的点逗,更突出了它的生命力。唯有此花,无遑有他,已暗伏一个“早”字。结构上,它既照名题旨,又开启下联。
领联紧接首联,深层地写出寒凝大地,雪满村野,玉树一枝,凌雪怒放的奇异景象,展现了一幅“梅将雪共春”的美丽画图。此情此景,前人也曾写过类似的诗句,如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三四句:“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一枝秀”“斗雪开”辞义虽同,而意境迥别。元稹的诗格律谨严,对仗工整;齐己诗则清健质仆,自然流畅。宋诗以叙述议论见长,齐诗以描写比照见意,境界清远,富有美感。清人纪昀说齐诗“起四句极有神力”当非过誉。“一枝开”是此诗独开,诚见其早;“一枝”又先于众枝、群梅更显其早。
颈联承“一枝开”着意写梅花的风姿和神韵以及人们对它的神往。风传送着梅花的清香飘向远处,鸟窥见到梅花的素艳芳洁被吸引而来。诗人从梅花的色、香两个方面加以描写,而从“风递”、“禽窥”这个侧面突出其“早”“禽窥素艳来”令人惊服,叹赏和倾慕偏说禽鸟为之吸引倾倒;对鸟的情态刻划愈细致愈真切,而人情的雅趣和情味也就愈浓烈。宋朝林逋的《山园小梅》颈联亦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情趣与此相似,疑即受齐诗的启迪。
尾联诗人撇开眼前现实,展开想象翅膀,就“幽香”“素艳”期望明春先发,仍然紧扣一个“早”字。赏识“前村”的孤梅,只有“风”与“禽”,已显得孤单和冷落,有负于早梅的一片诚意。于是诗人寄希望于未来,明年若能应时发,梅花与春台必定辉映成趣,供更多的游人观赏。这充分体现了诗人爱梅、慕梅、与人共乐的思想情怀。
全诗处处扣题,句句照应,虚实相间,旨趣盎然。语言清丽、笔触含蓄、梅花的品性和风韵跃然纸上,故为当时禅林诗友所称道:“冰生听瀑句,香发早梅篇。”(唐栖蟾《读齐己上人集》)
据陶谷《五代史补》记载,齐己写了这首《早梅》诗求教于当时著名诗人郑谷。领开头两句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梅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不如改成“一枝”为佳。齐己佩服,称谷为“一字师”,遂传为诗林佳话。
早梅
明・通润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舒人家。
诗人从“色”、“香”、“影”三处着墨,赞扬梅花耐寒、早发的品格。“香闻”二字,意境清幽,饶有韵味。
2.梅花的诱人特色是它的色与香
凡是咏梅花诗,总离不开对它的色、香的描写。
白梅,在梅花中是最可见的,最有光彩的,也是诗人吟咏最多的题材。
金代诗人段克己有《梅花十咏》的第四首为证。
探梅
虢国夫人约素身,不教脂粉天真。
一斑曾向春前见,颜色如今更可人。
以虢国夫人不抹脂粉来形容白梅之洁白。又,第九首《浴梅》以杨玉环在华清池温泉洗澡出水之姿喻梅之洁白。
洗尽铅华见玉环,肌肤冰雪照人寒。
临风脉脉娇无力,轻哀香罗来未开。
而麻九畴《红梅》等喻红梅之俏。范成大的“从来颜色休论似,夹路漫山取次红”,描写梅花的色彩的更是别具风韵。元王冕《墨梅》更是脍炙人口,请看: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不仅写出墨梅之墨色,而且写出墨梅之性格和品质。
还有许多诗描写梅花的香。香是梅花最明显的特征。在诗人的笔下,梅花的香有多种多样。因为,梅花的香是惹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1)幽香:“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唐僧齐己《早梅》“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宋蔡襄《十一月梅花盛开》)“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宋陆游《雪中寻梅》)“不怕幽香妨静观,正须疏影伴仙。”(宋陆游《再赋梅花》)
(2)清香:“引我江头梦,清香忆满衣。”(宋晁端友《探得早梅》)
(3)暗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清香全与江梅似,只欠横斜照水枝。”(宋吴永斋《腊梅》)“素艳乍开珠蓓蕾,暗香微度玉玲珑。”(元刘秉忠《江边梅树》)
(4)冷香:“冷香疑到骨,琼艳几堪餐。”(宋王琼《梅花》)“连环骨冷香犹暖,如意痕轻补未光。”(宋萧贞《落梅诗》)“疏影冷香题不到,梦惊烟雨暗西湖。”(金刘仲尹《墨梅》)
其他或则写馨香、凝香、夜香、寒香、残香的诗也不少。如:“雪里吹放香,繁霜滋晓白。”(唐柳宗元《早梅》)“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香。”(北周庚俗《梅花》)“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唐崔道融《咏梅》)以上均写梅花之香,却别有一番情韵。宋代诗人张道治《咏梅》诗尾联有说:“何须问探春消息,自有花香梦里通。”意思是说有什么必要去探听春天几时到来的消息呢?梅花的清香正在梦中与春天幽会,息息相通,呼唤着与春天的到来。这种比喻堪称绝妙。在这里,梅香成为春天的使者,象征着春的信息。
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可以说是代表作。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本来就是在春天到来之前开放,根本没有与春天斗胜之意,“无意”二字突出,梅花不愿意与百花争芳的高尚品格。纵使梅花凋零,化成尘土,碾成尘埃,它的芳香是永不消失的。“只有香如故”一句它所赞美的不仅是梅花的芬芳,而是升华为梅花的精神、气概和意志。这“香”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崇高永生的精神之美,亦是诗人崇高人格的体现。
3.耐寒是梅花的本质特征。
这是诗人们最乐于歌颂的主题。以雪来形容梅花,这是诗人笔下最常见的手法。
如:梁简文帝《雪里觅梅花》:“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唐刘方平《芳梅》:“莫将辽海雪,来比中。”
这只是一般性的描写,尚未将雪、梅形姿体现出来。而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就写得很有特色,前已分析过了,此仅就雪梅关系解释一下。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在这临村路的不溪桥边,一株早梅凌寒傲立,洁白如玉的花朵盛开一树,初看还以为这是经冬的白雪积压在枝条上,还没有消融呢。疑心怒放的梅花为一树积雪,这“疑”字,不仅真切地写出了诗人这望梅花似雪非雪的恍惚迷离之感,而且也以妙笔再现梅花的形姿,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再看王安石的《梅花》诗,可谓反张谓诗之意而用之。远远望去,知道是梅不是雪,因为有阵阵的幽香飘送而来。这不是以雪喻梅,而是借雪、梅之喻突出梅花之香。
宋代另一诗人卢梅坡写有二首《雪梅》颇负盛名。其第一首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通过对梅、雪的品评、比较,阐明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有雪无梅哪有春意可言,如果有梅无雪也会索然寡味,只有两者共存共处才能装点成早春的美景。故其第二首即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写雪,突出其白,绘梅,突出其香。将梅雪都写得极有个性。
南宋陈亮《梅花》诗颈联:“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这两句刻画了梅花为传递春天的信息,不惜被冰天雪地所埋藏,敢于向冰雪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描写“梅格”,即描写梅花的精神、品格,是诗人们共同所求的主题。正如池仁冠所概括的那样:“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宋苏轼《红梅三首》之一:“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元段克己《忆梅》:“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明徐谓《王元帝例枝梅画》:“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
这里的“梅格”、“标格”、“高格”,都是指梅花的风度、品格和精神。
落 梅
陆 游
雪虐风饕愈桑然,花中节气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白东君更乞怜。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实现祖国的统一与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
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描绘到了“儿子远行,母爱切切”的画面,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成为了千古绝唱,真切地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五、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边塞艰辛、悍卫的教育。
关键词:杨万里;七绝;句法;意象选择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046-05
陆游在《杨廷秀寄南海集》中说:“夜读杨卿南海句,始知天下有高流”“四百年来无复继,如今始有此翁诗”;他还在《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云:“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范成大在《次韵同年杨廷秀使君寄题石湖》说:“文名藉甚更诗声”“句从月协天心得”,他们所评价的都是杨万里的诗歌创作。
杨万里的诗歌之所以受到著名诗人的推崇,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自成一家的“诚斋体”诗风。对于“诚斋体”的具体涵义,大概自此概念提出之后就众说纷纭。近代以来,现代及当代学者对“诚斋体”的看法不断更新、补充,大有涵盖杨万里诗歌的全部优点之势。笔者认为,这样不加限定、毫无界说包括一切诗作特点的看法不符合杨万里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而且过于宽泛的探讨“诚斋体”的内涵不但不会对杨万里诗风的深入认识,反而会使“诚斋体”的特征进一步晦涩难懂。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诚斋体”的真正内涵,恰当地界定具有“诚斋体”特色的诗作。
一、“诚斋体”的典型代表七绝
杨万里是一位长寿的诗人,在他八十载的人生经历中,诗歌创作有很明显的分期,即使在“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就他本人的主观努力而言,仍在不断追求着诗风的变化,但是如果从整体特色看,诗人自己在“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的“求变”无疑是对“诚斋体”作完美的追求,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因此,以“诚斋体”诗风的是否形成为标准,杨万里诗歌的创作历程可分为模仿、探索、成熟三个时期,至于“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的“求变”完全可以认为诗人对自己诗风不懈的完美追求。
诚斋体的形成就是以其诗风进入“欣如”阶段为标志。杨万里在《诚斋荆溪集序》中说得十分清晰,“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寤,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其中的“欣如”就是诗人自己诗风成熟的境界。至于“欣如”的含义,正如杨万里自己所说“试令儿辈操笔于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其中的“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即是作诗时应对自如、诗思泉涌的“欣如”境界。达到这种作诗状态,是诗人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诗人长期探索、积累的结果。“欣如”境界一旦获得,会令诗人欣喜若狂,创作大丰。因此,杨万里说:“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可见,至“戊戌三朝”,杨万里诗风已经,成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诚斋体”风范。而这一时期的结集主要就是《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三本诗集。
梳理这三个集子,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七绝数量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看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研究成果,他对杨万里各本诗集中绝句数量做了一一统计,通过整体的对比,七绝诗体占杨万里整个诗歌数量的一半以上。而具体到《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三本诗集中,七绝更占有不小的比重,如在《荆溪集》中七绝占66%,在《西归集》中占72%,在《南海集》中63%,这些数字无可争辩的说明:七绝在诚斋体诗风的重要载体。
至于杨万里为何选择七绝的形式来创作“诚斋体”诗歌,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绝句诗体本身具有的“七言四句”自由不拘的形式,这种诗体形式最能表达杨万里的心口,也是诗人进入“欣如”状态后最容易采用的,正如张瑞君在《杨万里评传》中所言的“在五七言诗的各种体裁中,七绝最容易写得富有情趣、活泼、灵动。它既不象古风那样讲究章法,也不象律诗讲究对仗而形成拘谨和板滞”,“就五绝与七绝而言,七绝因能巧用虚词、重字等更灵活多变”,这些分析准确概括了七绝较于其他诗体的优势,可谓精到,也再次说明七绝之于杨万里创作“诚斋体”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大致粗略地认为杨万里选用了七绝,而七绝成就了“诚斋体”。
二、杨万里七绝句法词法的运用
有人总结杨万里绝句的作法,依据对仗还是散句总结出若干结构,其实这种路数不是依据绝句总结结构,而是以结构去套绝句,因为结构是完全式的、具有绝对包容性的,以此全部结构模式去衡量绝句形式,当然总能找到例证,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分析总结路数无疑是削足适履,更不能加深对于绝句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先有概念,后找例证,也即是“主题先行”。因此,分析总结性探索应避免此类观念先入,在未有定论之前,科学的态度是先个别再一般,即从个别的特点走向一般的总结。所以,笔者结合杨万里七绝的创作实践,力求通过具体作品的归类分析,得出较为正确的“一般”性结论。细细梳理杨万里诗风成熟时期的七绝,我们可从以下四方面来把握其艺术特征:
(一)虚词的巧妙运用
诗歌以字少凝练见长,要求言短意长,因此篇幅十分有限,就七绝而言,一首诗作四句二十八字,可谓极其短小。一般情况下,诗人创作诗作要表达丰富的意蕴,必须多用实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丰富含义的传递。而杨万里则喜欢用虚词,而且用的很巧妙,一首诗的好坏甚至取决于一个虚词的点缀装饰,这无疑是“诚斋体”七绝的独特之处。具体而言,杨万里七绝诗句中副词、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等虚词用的最为精当,可举诗例如下:
1.副词的运用。副词虽属虚词,但由于它具有表情态、程度、时间等方向的功能。所以杨万里喜欢在七绝中运用,其七绝诗句中常见的副词有“忽、乃、皆、曾、聊、犹、堪、自、复”等。例如:
一峰忽被云偷去,留得峥嵘半截青。(《入常山界二首》)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呜。(《宿灵鹫禅寺二首》其二)
忽开风起仍波起,乃是飞声与落声。(《净远亭晚望》)
路南路北皆秋水,净洗行人屦上泥。(《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其三)
归舟曾被此滩留,说著招贤梦亦愁。(《过招贤渡四首》其一)
道边篱落聊遮眼,白白红红匾豆花。(《秋花》)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
昼落无声夜有声,只堪醉听不堪醒。(《秋雨叹十解》其七)
我自愁吟无意思,蝉声移近入檐枝。(《秋热二首》其二)
春风也解嫌萧索,自送秋千不要人。(《晓寒二首》其一)
吹乱众红还复整,海棠却不怕春风。(《晓寒二首》其二)
2.介词的运用。在诚斋体绝句中,杨万里常用的介词有“于、从、与、和、替、将、向、以”等。例如:
梅于雪后较多花,草亦晴初忽几芽。(《雪霁出
城》)
上巳春阴政未开,寒窗愁坐冷于灰。(《上巳三首》其一)
待倩春风作媒却,西湖嫁与水仙王。(《水仙花四首》其二)
只有向南接天去,更和一线也无痕。(《过新开湖五首》其一)
问渠何故终不语,却倩滩声替佛谈。(《兰溪双塔》)
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与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观,戏道傍群儿》)
岂有心情管风雨,向人弹泪绕天流。(《罗溪望夫岭二首》其一)
莫以甘棠南国荫,便忘蓝草北堂别。(《送庆基叔德上犹二绝》其一)
3.助词的运用。杨万里在七绝中常用的助词有“得、却、煞(杀)、来、将、了、去”等。例如:
柳上青虫宁许劣,垂丝到地却回身。(《过招贤渡四首》其二)
野鸭被人惊得惯。作群飞去却飞回。(《登净远亭》)
上却城来忘却归,迎他来属送他飞。(《晚衙野望》)
到得欲开浑别了,玉肤洗退淡脂。(《瓶中红白二莲五首》其四)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立秋日闻蝉》)
茅屋破时偏入画,布衫洗了晒枯桑。(《野望二首》)
无数菊苗齐老去。多时花径不曾来。(《雨后行郡圃》)
4.连词的运用。在绝句中,杨万里常用的连词有“与、及、和、且、若、虽、要、只有、又、而、况”等。例如:
无波可照底须窥,与柳争娇也学垂。(《垂丝海棠二首》其一)
七字全胜五字城,清於庾信及锺嵘。(《和昊盐丞雪中湖上访梅四首》其二)
从教三日风和雨,闭户烧香不看花。(《巳未春日山居杂兴十二解》其二)
见说前头山更好,且留好句未须吟。(《舟过黄田,谒龙母护应庙二首》其一)
野鸭被人惊得惯,作群飞去却飞回。(《登净远亭》)
若要顺风兼顺水,拖头背指谢家山。(《过凌献台,望谢家青山》)
若遭好月唤登楼,脚力虽慵不自由。(《清心阁》)
要寻疏影横斜底,拣尽南枝与北枝。(《雪中看梅》)
只有睡时愁可遣,眷愁又向梦中来。(《纷纭》)
秋风遣我疏团扇,又被春风遣唤渠。(《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二)
柔条如线长而细,不贯双鱼只贯珠。(《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其十)
有得俸钱无吏青,如公官况世间无。(《和岩州添停赵彦先寄四鲍句》其二)
5.语气词的运用。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的语气词有“么、无、休、哉、矣、些”等。例如:
一年好处君知么,寒食千门插柳枝。(《清明雨寒八首》其二)
我昔属官今属我,子能略伴瘦藤无?(《送傅山人二绝句》其一)
莫笑山庄小集休,篇篇字字爽於秋。(《题山庄小集》)
荆溪老守底风流,哦就千诗一笑休。(《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得因十诗》其十)
闻道常山水壮哉,问途何惜小纡回。(《晨炊江山悬驿》)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二首》)
未论似得酴醵否,且是幽香野得些。(《入上饶界,道中野酴醵盛开二首》其二)
(二)句法的灵活多变
这是有关诗句中“句法”具体运用的问题,也是指诗句之间的关系方面,杨万里在《和李天麟二首》一诗中说“句法天难秘,工夫子但加”,说的就是诗句句法的功夫。至于杨万里所言“句法”的含义,笔者认为当是指诗作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与连接规则。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中国的文字尤其是中国诗的文字,是一种紧凑非常――紧凑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这种诗意的美,完全靠‘句法’表现出来的。”诗作风范的确立离不开“句法”,同样“诚斋体”的形成也有“句法”运用的功劳,因此,句法的灵活多变无疑是“诚斋体”七绝的独特方面。结合具体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杨万里在诗句的组合关系中使用了以下“句法”:
1.反问式的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反问式连接诗句,以加强语势。例如:
不特山盘水亦回,溪山信关暇徘徊。(《过下梅》)
春光尽好关侬事。细雨梅花只做愁。(《甲申上元前闻家君不快,西归见梅有感二首》其二)
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其四)
尽日舞风浑不倦,无人柰得柳条何。(《六月六日小集二首》其二)
尽日向人挥玉尘,知将何事语春风。(《宿南岭驿二首》其二)
2.设问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设问式联系上下旬,在一问一答中,使句间关系更为紧凑。如:
登山得似游湖好,却是湖心看尽山。(《同君俞季永步至普济寺晚泛西湖以归得四绝句》其二)
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棱车。(《观蚁二首》其一)
如何对立烛光中。只见江梅白于雪。(《烛下瓶中江蜡二梅》)
郎峰好处端何似,笋剥三竿紫水精。(《江郎峰三石山在江山县南三十五里,礼贤镇望之极正,里人又呼为郎峰》)
平生山水看多少,最爱真阳第二峰。(《过真阳峡六首》其一)
3.倒装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倒装式,后句常常是前句行为或N"说的原因,即倒原因于后、变结果于前,如此更使语势跌宕。例如:
走上松梢绕却它,为他满插一头花。(《入上饶界,道中野酴醵盛开二首》其二)
花品已高香更绝,却缘韵胜得清愁。(《木犀落尽有感二首》其二)
荷衣芰制雪为容,家住云烟太华峰。(《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藕》)
风掠水衣无处去,柳塘著在角头边。(《万安出郭早行》)
破晓篙师报放船,今朝不似昨朝寒。(《明发阶口岸下》)
梦中草草披衣起,爱看轻舟下急滩。(《明发阶口岸下》)
4.转折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转折式,前后两句形成矛盾之势,以化深化诗意引人惊醒。例如:
袈裟未着愁多事,着了袈裟事更多。(《送德轮行者》)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
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过显济庙前石矶竹枝》)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春衫不裹头。(《过百家渡四绝句》其一)
也知滩急船难上,仰踏桅竿卧着篙。(《过招贤渡四首》其四)
三、杨万里七绝意象与表达手段的选择
(一)物象选择“小”的意趣
在杨万里现存成熟时期诗作中,数量上七绝占一半稍强,其中更以众多的咏物诗为人们所关注。与其他诗人创作咏物诗不同的是,杨万里的独特性体现在物象的选择上。从某种角度说,物象选择的倾向是诗人诗风意趣的所在,因此,以所咏对象来考察杨万里七绝咏物诗也能窥测出“诚斋体”的基本风貌。
细析具体诗作,我们会发现杨万里的七绝咏物诗有以下三个特点:
1.选择大动物、大植物诗作数量较少,选择小动物、小植物诗作数量众多。
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大动物如牛、马等很少单独描写,即使写到牛、马等大体格动物,也多是诗句中提到,而全诗的中心决不是围绕其展开,如《过大皋渡》一诗中“黄牛无数放春晴,船行非与牛相
背,何事黄牛却倒行”虽三句涉及到牛,但都是放到首句“隔岸横州十里青”以及诗题“大皋渡”背景展开的。至于大植物如柳、松、桑、枫等,虽然比大动物牛、马受关注的机会多,但其根本命运也未有主要的改变,其地位和作用在诚斋体咏物诗中同大动物一样,例如在七绝咏物诗中,柳树是杨万里选择最多的大植物,但其有关柳树的诗作多着眼于柳丝、柳条等小的部件。如“辇路金丝半欲垂,外间玉爪未渠开”(《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新柳》)“一巷海棠千架锦,两堤杨柳万窝丝”(《游翟园三首》其一)等等。
相比较而言,诚斋体七绝咏物诗更多的描写小动物、小植物。
小动物如鹊、莺、萤、蛙、蜂、蚁、促织、蝇、鸦、蜘蛛、啄木鸟、雁、子规、蝉、鱼、蝶、蜻蜒、鸡、水螳螂、蛩、鹅等,可谓为数不少。至于小植物更是数目众多,如梅花、海棠花、杏花、木犀花、李花、牡丹等反复出现,数量很多,占有咏物诗的绝大部分。
2.描摹动物的诗作明显少于描写植物的诗作数量。
细细梳理杨万里诗歌全集,我们会发现其中以咏动植物为题的各类诗体共有450首,而咏动物的诗只有6l首,尚不足13%,如果以诚斋体七绝咏物诗来考察咏动物的诗数量将更小。相对而言,不少诗作直接以植物命题,如《腊梅四首》、《木犀二绝句》、《神堂铺前桃花》、《野菊》、《黄菊》、《残菊》、《残梅》、《垂丝海棠》、《葵叶》、《道旁草木二首》等都是较为著名的诗作。
3.多用拟人化的描写来表现意趣。这种特点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反映的极为普遍,更极为突出,以至于任意捏来一首七绝咏物诗,都能说上它对意趣或日谐趣的表达。如《郎石峰》一诗:
四旁不与众山连。特地孤尖立半天。
碧落诸峰非不好,让他郎石一峰先。
这一诗言众山之中的一耸独峰――郎石峰单独直立说成“特地孤尖”而且“立半天”,且其有意识的“不与众山连”,典型的人格化;而且诗的前两句还可看作诗人站在“郎石峰”的角度来发言,而诗的后两句则站在众山的角度上说话,意为之所以郎石峰单独直立,不是因为其他山峰不好,而是其他山峰相互谦让,所以说“让他郎石-峰先”,其拟人化的谐趣令人忍俊不禁,而且又令人深思。再比如《鹅鼻铺前桃花》前两句是说自己归家较晚,而后两句则采用拟人手法,将桃花的盛开与自己的归家之喜连接起来,进而使人看到了桃花之喜,所以说“路上桃花亦喜。为人浓抹湿燕支”。总之,这种拟人意趣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随处可见。
(二)叙述、议论的完美组合
在杨万里七绝中,叙述与议论的完美组合也值得我们关注。按诗句所言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叙述句和议论句,任何一首诗都可分为这两个部分,都由两部分组成。叙述与议论的完美结合,也是诚斋体七绝的一大特征。以二者在诗作中次序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
1.先叙后议。即诗歌开头先进行铺叙、描写,或交待物象或言说事情,而后诗人则表达自己对物象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这种形式使诚斋体诗风更为平易,因为先叙述再议论的顺序很符合读者的接受阅读规律。如《余于沂流至安仁》一诗,前两旬“半篙新涨满帆风,两岸千山一抹中”点出了自己所处的水域环境,而后两句“惭愧棹郎能袖手,若非袖手更无功”则是由水域环境而发出的议论。以此考察杨万里的七绝诗作,数量不少,如《玉山道中》、《郡斋梅花》、《二月一日郡圃寻春二首》、《晨炊黄冈望海》等都是较为典型的先叙后议的诗篇。
2.先议后叙。即先发表自己对某事某物的看法和态度,随后在叙述当前的事情和物象,这与逻辑学中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较为相似。这种先议后叙的形式,有助于诗人表达自己对事对物的真正态度,从而较为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如《过招贤渡四首》其三一诗,首句“倦游客子自无聊”即是议论。说出自己的因为倦游而百无聊赖,第二句“不是江山景不饶”以议论的形式说明了不是其他原因,总的来说前两句以议论为主,而后两句“危岸崩沙新改路,断渠横石自成桥”,虽然暗含一定的深意哲理,但如果以字面意思而理解为自己游山时看到的景象也是十分妥当的,因此可定为叙述。再如《正月二十八日峡外见子二首》,其两首诗都可看作先议后叙模式,当中最为典型的要数第二首,其前两句“不宿青枫学子规,不穿绿柳伴莺啼”完全是议论,而后两句“双飞只爱清江水。自喜身轻照舞衣”,可以看作叙述。在诚斋体七绝中,先议后叙模式的诗作代表还有《海岸七里沙二首》其二、《初四日晨炊横翠亭》、《榕树》、《南雄驿前双柳》、《蜡梅》、《过扬二渡》等。
3.叙议一体。即叙述与议论合而为一。很难分清哪是叙述、哪是议论,这是叙述和议论的真正结合,有助于诗人意绪的表达和物象、事情的融会贯通。如《过招贤渡四首》其四一诗,咋一看全诗从首到尾均为议论,其实是叙述与议论的融汇:前两句“岸上行人莫叹劳,长年三老政呼号”,既议论规劝行人“莫叹劳”,又叙述言说生活在此“三老”生活极为不好;后两句“也知滩恶船难上,仰蹈桅竿卧著篙”,既是言说“岸上难走水上却更难行”,以致于“仰蹈桅竿卧著篙”才能前进,可见其全诗是议论与叙述的融汇。《读严子陵传》“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全诗同样也是议论与叙述的合一。同类的代表诗作还有《题山庄小集》、《春晓三首》其二、《垂丝海棠半落》、《静坐池亭二首》其一、《红叶》、《蒲桃乾》等。
四、诗学意蕴
杨万里是位学者型诗人,他的诗作内容绝大多数是对平凡生活的吟咏,从而表现出独具特色的生活意趣。如前所言,“戊戌三朝”时节的七绝是杨万里诗风成熟的标志,也是其“诚斋体”形成的最初成果和典型代表。经过第三部分的分析,我们更能明确把握住代表“诚斋体”诗风的七绝的美学特征,而这些美学特征背后的理学观物态度的支撑,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探讨。
正如前所论述的那样,杨万里在为数众多的七绝咏物诗中,十分侧重于对植物的关注,这体现了他的静的观物态度,而背后正是理学观物方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