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软件开发培训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软件开发培训计划

第1篇: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

转变观念是加强煤炭企业电子档案建设的根本途径。各级煤炭企业领导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把电子档案建设做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与电子档案建设同步发展,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与电子档案建设同步运作,企业内部职工培训计划与电子档案人员培训同时进行。要从人员上、资金上、设施上全方位的给予支持。

加强培训是提高煤矿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根本保证。现代化、数字化档案建设需要高技能型人才去支撑。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在具备档案管理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全面掌握计算机应用、数字化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档案管理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加强队伍建设,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构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确保电子档案建设正常发展。

规范体系是促进煤矿企业电子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煤矿企业档案管理要有一个科学先进的管理体系作保证,需要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和探索。首先,要根据数字化矿井建设的要求,根据矿井“六大系统”建设的内容,在矿井生产、安全监测监控、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建立电子档案信息生成体系,使生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档案信息经过分级筛选后能够自动生成,并转输到电子档案系统;其次是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管理的特点,建立以工区和机关科室为基本单位,以专职管理部门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对各种档案信息采取终端集中管理的体制;三是要完善电子档案信息公开、网站(页)建设与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电子档案建设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防止失密、泄密档案信息的事件发生,确保档案数据库的安全。

软件开发是促进煤矿企业电子档案发展的技术支撑。在软件开发方式上要按照国家标准,结合煤炭企业的自身特点,采取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研发。在软件开发范围上,一方面要重点加强系统软件的开发,同时,还要加强音像档案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建立科学、规范的音像档案录入、保存和电子档案异地备份库,促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

本文作者:杨周锁作者单位:宝鸡秦源煤业有限公司办公室

第2篇: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

据IBM系统部大中华区运营总监何国伟先生称,“蓝旋风”计划主要针对广大的中国本地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和系统集成商(SI),透过整合的内部支持资源,加强厂商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合作,促进合作伙伴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建立一个健康的渠道“生态系统”,提高ISV 和SI 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随需应变应用需求。

“蓝旋风”计划具体的实施将包括全方位的市场销售投入和深入的培训计划。如涉及到面向ISV 和SI 的七城市巡展、共同的合作伙伴解决方案推广及一系列销售奖励机制等。

事实上,渠道建设年年在谈,渠道队伍也时时在变。各外企公司为打通中国市场,必须与中国的商紧密合作,但渠道队伍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用“生态系统”来形容渠道队伍这一观念,可以看出IBM系统部对它的渠道队伍的希望。同时,我们也可以读出一些潜台词,那就是渠道领域存在着不够“生态”的“沙漠化”等需要改进的方面。

第3篇: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

关键词:开发人员 需求 职业生涯 激励

一、职业生涯理论简介

简单地说,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首次参加工作开始的所有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成的整个过程。

国外一些学者对职业生涯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证分析,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理论。萨柏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理论侧重于不同年龄段职业生涯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并以此为依据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职业准备阶段、进入组织阶段、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和职业生涯后期。埃德加・施恩提出职业锚理论,即技术,职能型职业锚、管理型职业锚、自主,独立性职业锚、安全,稳定型职业锚,是当员工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国内学者根据我国企业特点对职业生涯管理积极地进行了相关的探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张德教授认为企业职业生涯管理包含三项内容,即协调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帮助员工制定职业计划和实现职业计划;人力资源研究者罗双平用公式总结职业生涯管理的三大要素:职业生涯管理=知己+知彼+抉择。

二、软件企业开发人员的需求特点

马斯洛在其《动机与个性》中提出“动机是促发行为的内在力量”,他将人的动机分为5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并认为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一般而言,只有低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

我国软件企业开发人员一般有较高的学历和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个人创新能力;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较强,更加注重在工作中的自我满足和自身的发展,这使得他们比较忠诚于自己的职业。

软件开发人员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因此,软件开发人员更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可见,他们的个人需求较多地集中在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为了使开发人员能更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者应针对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实现员工个人成长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开发人员职业生涯的管理

(一)职业生涯的几个阶段

本文根据开发人员的需求特点,综合考虑萨柏和格林豪斯的阶段理论,着重分析比较其中比较关键的3个阶段:早期探索、中期确立和后期维持阶段。

1,早期探索阶段。探索阶段大约在18―25岁,该阶段的开发人员一般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工作经验较少。他们试图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其对职业的了解以及通过学校教育、生活、工作等途径中所获得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匹配起来,完成择业或初就业。

2,中期确立阶段。确立阶段一般在26―44岁,即选择、安置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多数开发人员工作生命周期的核心部分,个人经过早期的试探与尝试后,找到合适的职业并随之全力以赴,逐步寻求自我目标,最终确立稳定职业。 3后期维持阶段。维持阶段在45―64岁,是提升和专精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开发人员由于长时间从事软件开发,已经基本确定和实现想要达到的成就水平,在该领域已具有一席之地。

(二)不同阶段的激励措施

软件企业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生涯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满足开发人员的不同职业阶段的需求,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选配职业生涯导师。职业导师一般由企业有资历的管理者或开发人员的直接上级担任,职业生涯导师要阶段性地检查开发人员的工作,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沟通,指出他们应改进的方面以及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与员工一起制定今后的行动计划。

2,进行合理的培训。培训对于软件企业及软件开发人员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是开发人员个人在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背景下保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水平、提高满意度的主要途径。

首先,确定带岗人制度。即为新员工确定一位技能全面、熟悉业务且工作热情、性格外向的开发人员作为其带岗人,带岗人能带领新员工尽快熟悉与工作相关的各项具体事务,帮助新员工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其次,还要建立长期的培训计划。如:定期请资深专家授课、定期选一部分开发人员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学习等,不断对开发人员进行培训。

3,明确晋升标准。软件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个层次的晋升标准,员工可以在职业生涯导师指导下判断自己目前的能力、素质以及期望的下一职位标准与目前工作技能的差距,帮助其找到努力的方向。

4,实施适当的股权激励。股票期权是企业所有者向管理人员及员工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一执行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公司股票的权利。股权对于IT企业而言往往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它通过员工持股使员工的收入与企业发展挂钩,实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真正把员工的收益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

5,适当地对开发人员进行授权,增加其决策参与的机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软件开发人员一般都会有参与决策的愿望。采取适当的授权,一方面能增强员工的决策参与感和成就感,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有利于企业的民主管理;另一方面,为开发人员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留住员工并激励其努力工作。

软件企业应该对于属于不同职业阶段的员工综合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对开发人员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使他们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实现软件企业的发展。具体如下表所示。

对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的开发人员来说,企业应该为其配备良好的职业生涯导师,并和开发人员一起制定其今后的发展计划,同时还应重视对该阶段开发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使其较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尽早投入到工作中去。中期确立阶段的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适时底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可以不断提升他们的开发能力。此外,适当增加他们参与决策与晋升的机会,能更好促进其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后期维持阶段的员工一般在经历前面两个阶段的历练后,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他们而言,工作就是为了更好发挥其指导和咨询作用,即为年轻员工的技术、职业生涯等进行专业的指导,发挥其智囊团的作用。

此外,软件企业还应特别注意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中所采取激励措施的公平性。公平性的比重决定着在员工个人与其他同事的合作程度,甚至会导致他们因自身的不平待遇去排挤他人。企业一旦出现对待员工不公平的现象,就有可能导致开发人员的流失,造成企业关键技术的泄露,甚至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软件企业要认真对待员工公平问题。

第4篇: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是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与经济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专业,在国家大力支持计算机软件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下,大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走向社会,但并没有改变当前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当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没有对社会需求进行有效的调研与分析,所开设的课程过于陈旧,造成人才供需没有完成有效的对接。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发展现状,指出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培养策略,为解决这一现状提供理论支持。

1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我国发展过程较为缓慢,时间跨度较长,随着国内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软件行业的投入,各高职院校顺应社会需求,广泛开设有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解决社会人才需求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步入了平衡发展期。但随着软件行业相关新兴技术的出现,社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出现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软件领域的人数不多,其原因是学生在校期间未能掌握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人才供需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前各高职学校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培养思路,按行业标准开设相关课程,并引入新兴理论和技术,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正在悄然形成,有助于推动社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衔接。

2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师资力量整体水平偏低。高职院校教师在项目实践经历、行业领域标准等方向不够,年龄偏大的教师不愿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思维,另外,每年新进教师多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他们缺乏项目实践经历,不能了解软件开发全流程及开发过程中的细节问题,通过是把知识点讲授完即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其次,实验实训室设备缺乏、管理较差。多数学校都建立有专门的软件实验实训室,安装了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开发工具、数据库管理工具等,但在设备的更新换代、机房管理上还欠缺,现在的开发工具对硬件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设备响应慢、软件调试时间长,导致学生上机时间、项目开发时间不够。另外,机房的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软件冲突、设备无法使用等问题,也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再次,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规格上存在差异。在信息化大背景下,企业对软件行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同时,企业在承接的项目上对编程语言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人才培养规格的设计未与社会需求进行同步,导致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很难适应企业需求,无法达到企业项目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软件技术专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状。

3 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一,完善教师队伍,提高整体水平。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存在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师资水平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可借助国家师资培训计划项目、引入项目教学、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项目等手段提高教师软件行业领域专业知识,对于参与这些培训或实践项目的教师给予相关奖励政策,鼓励年轻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践,同时,引入具有工程能力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到校任教,开展软件技术专业相关理论知识讲座,对学生软件知识掌握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第二,更新实验实训场所,加强管理。根据软件行业领域分别建设相应的实验实训场所,如基础程序设计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网页设计实验室、移动应用开发实验室等,在建设时根据实验室性质和应达到的硬件配置要求进行设备采购,保证至少在三年之内不会被淘汰。同时,对实验室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包括系统与软件管理、设备管理、卫生管理等,营造干净、清爽的学生实验实训室。第三,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修订人才培养规格。每年对人才培养规格与方案进行修订,对企业及软件项目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企业

需要什么样的人、项目需要哪些技能才能完成,根据调研结果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引入校外课堂让学生接触软件行业发展新趋势,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第四,提高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利用课程小项目、毕业设计大项目的原则提高学生?件开发与实践能力,将每门课程的考核采用项目化形式进行考核,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项目过程中的能力,同时在大三毕业设计项目开发中形成一套完整的软件开发全流程考察指标体系,全面验证学生所学知识,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篇: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计算机信息通讯技术、网络控制技术、能源管理系统的综合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开放性通讯标准协议,并获得了巨大发展。随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酌发展,越来越多的业主。智能建筑的目标,是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提供快捷的服务,建立先进与科学的综台管理机制,达到环保和节能以及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因此,建立各种智能化系统共用的统一IP网络平台,实现智能化系统的高度集成,就成为了解决此间题纳有效造径。IP技术通过高效的以太网把包括电力监控管理系统在内的各种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纳入整个旧MS,使得建看任何一个子系统状况.满足智能建筑管理高度自动化的要求。为用户营造一个安全、良好、舒适、便捷的居住与工作环境,这也是智能建筑的最终目标。2IP技术在电力监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随着智能建筑对各种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监控管理系统的功能从单一的监测变为既监测又控制;从本地监控变成既能本地监控又能远程监控,直到天人值守;监控范围从只监控低压配电系统逐步拓展5U监控中、高压配电系统、变压器、应急(备用柴油发电机组)电源、直流电源、大容量不停电电源(UPS)互投电源(A下S)和应急照明(EP5)等;从监控单一配电室发展到监控多个变电站;从自成独立系统扩展到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链网、与BMS系统链网,直到与供电局的调度所链网;从一般酌供配电监控管理发展到对电能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管理。电力监控管理系统的信息流量已越来越大,一般的现场总线已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采用IP技术已是必然的趋势。 1、建设背景电力企业培训模型被提及比较多的有电力企业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等,但由于各种原因以及和实际培训工作存在一定差距,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加以推广和利用。行业内一度认为职业胜任能力模型“看起来很美“,但是无法在实际教育培训工作中加以应用。2010年,某市供电局作为省电网公司教育培训创先工作的责任单位之一,主要负责学习项目子体系创先工作。学习项目体系是教育培训创先的主线,围绕公司组织能力需求,全面梳理内部知识,以关键技术技能培训标准和课程课件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对公司内部知识的系统管理。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关键绩效指标等为依据,对应专业(工种)、岗位和作业目录,制订覆盖公司管理、技术和技能专业领域的、以应知应会为核心的能力培训标准。借助国内外企业培训先进理念,从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入手,开发菜单式培训课程,使每一个岗位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模块化,形成具有广东电网特色的学习项目培训系列教材和电子化课件。市供电局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分析了国内外的先进培训手段,结合广东电网公司创先工作思想及智能电网先进思路。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技术,在原有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基于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的电力智能化网络培训系统。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 配电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扩大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网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传统配电网走向智能配电网的必由之路。 配电自动化建设可谓源远流长。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开始使用时限顺序送电装置,自动隔离故障区间,加快查找馈线故障地点,而在此以前,配电变电所以及线路开关设备的操作与控制,均采用人工方式。 20世纪70、80年代,应用电子及自动控制技术,开发出自动重合器、自动分段器及故障指示器,实现故障点自动隔离及非故障线路的恢复供电,称为馈线自动化。这种自动化方式,没有远程实时监控功能,且仅限于局部馈线故障的自动处理,因而称这一时期为局部自动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包括远程监控、故障自动隔离及恢复供电、电压调控、负荷管理等实时功能在内的配电自动化技术。1988年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编辑出版了“配电自动化”教程,标智能电网知识读本志着配电自动化趋于成熟,已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电力自动化技术。之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供电企业开始大面积实施配电自动化,我国一些科研单位也开始进行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开发研究。这一阶段,称为系统监控自动化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lnformationSystem,GIS)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应用于配电网的管理,形成了离线的自动绘图及设备管理(Automated Mapping,AM/Facilities Management,FM)系统、停电管理系统等,并逐步解决了管理的离线信息与实时配电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Acquisition,sCADA)/配电自动化(Distributio Automation,DA)系统的集成,进入了配电网监控与管理综合自动化发展阶段。3.智能配电网的组成3.1能量与通讯系统集成能量与通讯系统集成是开放式的、基于标准的架构,集成了数据通讯网络和智能设备,用于支持未来的电力交换系统。3.2分布式电源分布式电源的建设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分布式电源的辅助服务是对电网的支持。 2、岗位应知应会的标准的定义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指员工完成某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进行梳理和规范后,制定出的可量化的标准。岗位应知应会标准是各单位开展年度培训需求分析和制定培训计划的主要依据,是系统建设的核心。3、系统的构建策略3.1建设思路由于系统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岗位应知应会模型的建立,主要工作都围绕岗位应知应会模型建设来展开,根据省电网教育培训创先工作方案的要求,建设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以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技术标准,以及设备和技术参数、关键绩效指标等为依据,对应专业(工种)、岗位和作业目录,制订覆盖公司管理、技术和技能专业领域的、以应知应会为核心的能力培训标准。某市供电局人力资源部和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开展了岗位应知应会标准培训模型信息化落地工作。邀请专业咨询公司及软件开发公司,对人力资源部梳理出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划分,拟定需求分析说明书、系统架构设计、拟定应知应会培训项目编码规范和项目开发监理,由实施厂家进行系统设计、开发以及相关数据转换工作。3.2建设方法3.2.1业务再造流程先固化后优化。为了保证流程再造成果得以迅速推广应用,在项目实施中佛山供电局采取“先固化后优化”的工作思路,由“点到面”的推广方法对系统进行逐步的升级和完善。3.2.2集中开发、统一部署。该系统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充改造,以佛山供电局为中心进行集中的软件开发、测试,统一对各部门和区供电局进行部署。3.2.3加强业务流程再造宣贯与培训。为更好落实“先固化后优化”的实施策略,佛山供电局通过专项培训情况,开展了针对培训业务人员的流程扩充成果的逐层宣贯工作。3.2.4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利用监理方丰富的实施管理经验深度介入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从项目的准备工作开始时就要求监理方深度介入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配合做好项目的组织、进度监控、成果审查和测试等工作,保证了项目的进度和质量。4、系统的主要功能介绍4.1应知应会标准固化与维护 由各负责单位培训员负责录入标准,可实现各个岗位的应知应会标准维护。通过人员编码与岗位代码的一对一映射关系,可自动形成人员编码与培训项目代码的一对多映射关系。4.2岗位符合度评估 根据人员和岗位信息,通过一定的公式和逻辑关系,得出个人积分,依据岗位应知应会标准,计算出人员岗位符合度。4.3培训需求调查管理 由员工所在部门利用岗位应知应会标准,确定员工应知应会差距清单,识别差距对员工培训的要求,从而得出年度培训需求,形成年度需求报告。4.4培训计划生成 年度培训计划应包括岗位应知应会培训需求调查每年自动生成的、员工自己选择的、直接上级领导指定的。由各单位培训员负责汇总录入每个人的计划,自动形成部门年度培训计划初稿。对下年度培训项目进行策划,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时间,编制培训预算。

第6篇: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沟通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和内部管理的全过程。面对审计资料无纸化、审计数据海量化的新挑战,内部审计对业务的监督逐步由现场手工查证的传统方式过渡到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监控与现场核实结合的新方式,内部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沟通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情况简述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审计管理活动中,以计算机为工具,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改进审计作业和管理手段,全面、及时、有效地检查和监督经营管理信息,维护资产安全,更经济、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能的活动过程。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推广有赖于企业内部网络化和计算机软、硬件投入程度的加大。近年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税务、财政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创建完善了财务收支和各种内部管理的网络系统。这些机构的内审部门也基本实现了与内部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互联,为实现信息交换网络化开辟了快速通道,为开展网络审计、实现实时监控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这些较大行业和系统积极推动计算机辅助审计建设,硬件投入和更新较为及时,软件开发也初见成效,使内部审计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引起沟通的主要变化

沟通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审计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 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以及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等,均给出内部审计活动如何进行沟通的指引。审计沟通的技巧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审计方式对比,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沟通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增加了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沟通。近十年来,各种业务电算化建设速度非常迅速,业务处理大集中模式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面对着繁多的平台模块、各不相同的数据表定义,内部审计师不可能具备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人员所具有的相关系统知识和技能。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类业务系统功能模块的具体用途和数据关系,有针对性地使用审计软件创建审计模型、查找审计疑点,内部审计师必须加强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沟通。

(二)增加了与审计软件开发人员的沟通环节。传统审计以现场作业为主,审计人员主要面向业务经办的一线业务人员及其管理者,通过审阅、核对、复算、盘点、观察、鉴定、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取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对审计软件应用的需求逐步加大,开发适用的审计软件对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参与设计审计软件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与技术开发人员进行良好沟通,才能将成熟的审计方法和技巧融入审计软件中,建立适用的查证疑点模型,有效建立业务系统与审计系统之间的关联,提高查找疑点的准确性。

(三)增加了远程沟通审计业务疑点的机会。受审计资源的限制,传统审计是在本系统内部选取某几个分支机构作为具体抽样对象开展现场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主要在审计对象的工作场所内进行查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借助审计软件,运行适当的审计模型,可以广泛地发现系统内存在的重大风险以及普遍性问题,不受地理范围的限制,真正实现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审计软件的运行,可以得到几十条、几百条、甚至上万条需要核实的疑点,除少数存在重大风险的疑点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到现场进行重点核实外,对中等风险的疑点可以通过系统追查业务的具体流向以确定问题所在,其他大部分低风险的疑点可以通过远程沟通方式进行核实:如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询问疑点的情况,移交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协助核实,对风险轻微的可以移交审计对象自查。由于远程沟通并非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审计对象可能会由于不了解审计工作而抗拒配合对问题的核实,又或是随便应付了事,因此,远程沟通需要审计人员更多的沟通技巧。

三、如何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有效沟通

(一)加强与管理人员和一线业务人员沟通,加深对业务系统的熟悉程度

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人员只有熟悉审计对象业务系统、了解审计客体信息的构造和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专用技术,实现应有的监督作用。首先,内部审计部门应以制度形式,制定与驻地审计对象的日常工作联系制度,要求审计对象定期将业务系统的发展状况、功能扩展、优化更新情况,以及新业务流程等文件报送审计机构。其次,日常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业务系统发展的新动态,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定期与业务管理人员联系讨论业务发展的新动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的培训班,保持业务知识的更新。再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短期跟班工作等方式加深对系统实际操作的了解,实地向一线业务人员了解具体业务流程,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与深入研究,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尽快深入了解业务动态及相关系统功能,为有针对性地将审计技巧融入审计软件打好基础。

(二)加强与软件开发人员沟通,实现审计技巧与审计软件开发的有机结合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组成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结合的研发小组,开发合适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首先,需要高级管理层重视,以内部审计章程的形式,要求所有业务系统的开发必须留有审计系统的数据接口,为获取完整的业务数据提供条件。其次,内部审计专家应从审计实务出发,将审计原理和内部审计程序转变为流程图的形式,以便开发人员理解审计作业流程,编译出符合审计规范的软件。再次,内部审计专家应针对本机构业务系统的具体特点,研发各类查证和分析技巧,并与开发人员一同选用适当的统计工具和常用的审计函数,使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出简明易懂、符合审计人员工作习惯的软件。

(三)增强远程沟通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顺利获得审计对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帮助和支持

在进行远程沟通时,首先要取得沟通对象的信任,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注意将审计目的、测试的范围、疑点核实的反馈方法等具体事项向每个审计对象进行详细说明,并取得审计对象上级管理部门与审计对象机构负责人的配合,以消除双方的误解,提高沟通的层次。其次,必须与审计对象声明审计工作的严肃性,明确核实工作中的审计联系人和提供核实材料的责任人,避免审计对象敷衍了事、避重就轻、无端否认事实等情况。再次,必须要保证远程沟通过程的信息交流通畅,内部审计应公开查证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定期公布审计工作进度,让审计对象理解和自觉配合审计工作,及时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

(四)重视内部审计软件应用的培训,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依然秉承传统的审计技术,只会使用审计对象的管理系统进行简单查询,对审计软件的使用也只是处于查询、编制工作底稿的初级水平,远未达到掌握数据库和灵活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模型编制、多纬度分析的高级水平。内部审计机构应注重加强对审计软件的培训,使所有内部审计人员熟练掌握操作知识与技巧,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业务,又了解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一是制定经常性的培训计划,编制从基础级到提高级的各等级培训教材,鼓励员工参与培训,逐步提高应用水平;二是推行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将考核成绩纳入内部审计职业准入的条件之一,并结合激励措施引导学习和应用的自觉性;三是要注重对业务查询、模型编制、疑点核实等使用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不断提高和加深对审计软件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实务(第五版)(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第7篇: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

实验体系建设侧重于课程学习阶段的实验环境和内容建设。建设原则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环境,不搞重复建设,立足建设几个“面向研究生并兼顾本科生”、高水平、开放式的综合实验室,在课程学习阶段为学生营造接近实际研发的综合实践环境。基于这一思想,学院建设了软件综合实验室、Unix环境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以及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实验平台,并与计算机学院共享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学院还与企业合作,建设了一批校企联合实验室,如HTC实验室、爱立信实验室、联想实验室、Adobe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可以满叉学科的实验要求。同时,以综合实验室为平台,将企业引进来,让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出去,具体包括:引入企业项目,建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学生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实习,可以提升实习效果;加强教师实践、工程方法等研究,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服务,学生作为助研参与这些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案例分析经验;加强软件工程理论、实践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跟踪企业技术与管理,最终推动需求、指导企业技术与管理。3.3组建交叉学科实践人才队伍组建交叉学科实践人才队伍,对交叉学科实践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培训。交叉学科对应专业的教师彼此听课;定期召开交叉学科专业知识交流会;与企业联合,关注行业动态的发展。通过以上举措来提高教师在交叉学科领域的业务水平。专业的人才队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交叉学科实践中去,这为提高交叉学科实践水平奠定了基础,也为交叉学科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人才贮备。

2加强交叉学科工程实践

在交叉学科实践体系建设方面,软件学院针对学生数量大、学生生源复杂、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培养时间有限和师资短缺等诸多问题,一方面在交叉学科的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强调作业和课程设计等实践内容,另一方面还专门成立了实训与基础部,配备项目经验丰富的专职老师负责所有专业“一级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一级工程实践(个体工程实践)是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网络编程融合在一起的综合实践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综合编程技能,通过实验、作业、讨论、笔试等多种形式来保障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快速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开发技能。另外,在每个专业方向内部,还设置了“二级工程实践”课程。二级工程实践(团队工程实践)中,学生自由组成4~6人的开发小组(团队),遵循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规范,以团队形式开发具有一定规模的应用性项目,通过立项、分析、设计、开发、现场答辩、演示等形式来保障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规范化软件开发和协作管理的能力。

3建立国内外实习基地

欧盟研究咨询委员会跨学科研究报告显示,欧洲高校的跨学科教育在研究生层面表现为开设更多的交叉学科培训计划,并与企业人才需求挂钩[4]。北航软件学院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合作建立了多个国外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通过学院的实习和就业基地,软件学院已派出大量学生到国外实习和深造。对于国内实习基地,软件学院在充分发挥北航在学科、办学政策、地域等方面优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合作形式,与国内多家企业合作,针对各专业需要,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国内实习基地。另外,软件学院还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基地,为其定向培养复合式软件工程硕士人才,为地方科研院所和企业培养高、精、尖后备人才贡献力量。这些国内外实习基地为交叉学科实践提供了综合性的平台。软件学院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所有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必须进入软件相关企业完成为期一年左右的实习,通过亲自参与的实际软件工程项目,把不同学科的理论内容利用实践很好地融合起来。

4设立交叉学科实践模式

为了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北航软件学院设立了5级实践模式:课程实验、个体编程实践、团队项目实践、企业实习和团队项目案例实训。以专业方向为基础,设计实践项目,将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实践贯通,以具体项目贯穿相关课程,让学生深入理解交叉学科知识在项目中的应用。该实践体系实现了由学校到企业,再回到学校的一个闭环实践过程。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回到学校实训基地,要总结实习经验,互相交流实习案例,与教师互动进行案例分析,在已有的编程和项目经验基础上,全程参与一个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及项目的管理等所有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编程能力,同时可以用所学知识对实习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纠正错误。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体验软件系统分析、架构、研发管理等在实习过程中难以参与的活动。在此基础上,由学院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从而大大提高论文质量。这样,学生在一个循环上升、逐级加强、总结交流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可以回馈企业,推动产业发展,以实现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

5结语

第8篇: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

1、维护内容

日常运行维护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主机维护、存储系统维护、系统软件维护、安全系统维护、应用系统维护、软件版本升级。

(1)主机维护

主要是对小型机、PC服务器进行日常维护。包括硬件外观检查,系统状态指示灯检查,清除灰尘等。

(2)存储系统维护

主要是对数据备份设备进行维护。包括对双机备份系统的日常检查和维护、系统运行日志的监控、服务器系统内存、CPU以及负载检查、服务器系统空间检查、综合调整系统配置使系统性能最优、按照备份管理办法完成对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日常备份、完成诸如增加用户、修改系统配置、提供系统咨询、解决系统问题等。

(3)系统软件维护

主要是对数据库、中间件、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的维护。对运行数据库进行日常检查、维护和操作、调整数据库配置参数等。

(4)安全系统维护

主要是对主要对安全保障的平台进行维护。包括安全系统状态、关键安全功能测试和安全日志检查、服务器系统安全检查,检查系统是否有可疑帐户及工作组、系统安全扫描、漏洞扫描等。

(5)网络维护

主要维护网络设备、链路和相关软件,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包括网络系统状态与联通性检测、Internet网络联通检测等。

(6)应用系统维护

主要是对各个应用软件、应用平台进行维护。包括对应用程序执行情况的监控和维护,系统运行日志的监控等。

(7)软件版本升级

在需要软件升级时,首先应从原厂商那里取得要更新的软件在信息中心模拟环境下首先进行测试,确保正确;并由原厂商提供详细的操作说明,说明可进行软件升级的内容,软件升级、迁移,在原厂商指导下进行;在必要的情况下,应由原厂商提供远程或现场的指导、支持。

2、维护方式及人员安排

对以上内容的维护管理一般分为日常性维护、预防性维护与巡检。

(1)日常性维护管理

维护管理人员应在工作日内每天对各项系统的工作情况按照维护内容进行严格检查。查看各类设备是否清洁,如有粉尘要及时清除。查看各类设备工作是否正常,有无故障,有无隐患。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股室负责人,由股室负责人视问题性质和轻重程度组织安排人员处理解决,问题严重的需及时报告分管领导。

维护管理人员应对每天的检查情况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的,还应详细记录问题描述、问题处理过程以及处理结果等。

日常维护管理人员由二名信息中心专职人员组成,其中一人负责主机维护、存储系统维护和安全系统维护,另一人负责系统软件维护、应用系统维护和软件版本升级。

(2)预防性维护与巡检

预防性维护主要是针对正常运行的设备、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等定期进行设备测试检查,找出隐患,尽早排除。对于系统性能问题予以调整,并定期进行设备的清洁保养。主要工作方式为巡检,由软件集成商进行现场维护。一般情况下要求一个月一次的定期巡检,如遇突况下,要求2小时之内到场。同时,要求做好维护与巡检记录。

二、安全防范管理制度

安全防范管理制度内容主要包括机房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介质和资料安全管理制度、数据备份管理制度、用户权限管理制度、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安全教育制度。

1、机房安全管理制度

(1)信息中心配备机房安全人员,专门负责机房的防火、防盗,负责机房供电系统、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的安全和日常养护工作,定期检查机房设施情况,做好安全记录,并对机房全体工作人员经常进行防火、防盗、防爆、防破坏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机房工作人员要进行必要的消防器具使用培训,做到会使用灭火器具。

(3)严禁易燃、易爆、易腐蚀品进入机房。严禁将水洒落在机房设备和地板上。严禁踩踏机房电源插座或网线插座。未经许可,非机房工作人员严禁动用各种电源开关,严禁动用任何线路和设备。

(4)机房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拆装设备时,不准带电作业;维修设备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再行维修;禁止使用汽油、酒精等易燃、易爆品清洗带电设备。

(5)机房必须保持安静、整洁,严禁喧哗、会客、吸烟。机房内实际温度应保持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保持为45%—65%。所有进入机房人员必须换拖鞋。

(6)严格执行机房值班制度,做好值班记录。值班记录应载明机房设备使用登记情况,凡机房的系统、设备及其图纸、随机资料等只限在机房内使用,未经批准不得带离机房。

(7)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机房。机房禁止会客。对外来参观单位,需由信息中心派专人陪同。

(8)机房内的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采用实时监控、定期养护,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9)为保证系统安全,除网络管理员外,任何人未经批准,不准对机房内网络或计算机设备进行操作。

(10)机房值班员应认真负责,及时解决问题。当出现突发事故,机房报警时,值班员应立即报告,并采取紧急措施。

(11)严禁携带病毒盘和游戏进入机房,严禁在因特网上下载与工作无关的内容,以防系统被破坏。

(12)严格机房钥匙管理。机房钥匙不准转借,若丢失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3)每周由安全负责人对整个安全情况做一次彻底检查,并作好安全检查记录。

(14)除工作需要,下班后,任何人不许在机房停留。

(15)严格遵守国家及各级有关安全与保密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2、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1)部署防病毒软件,通过服务器设置统一的防毒策略,获取完整的病毒活动报表,实施集中的病毒码和程序更新。

(2)部署防火墙,实时监控网络数据包的状态,网络上流量的动态变化,并对非法数据包进行阻断,防范网络上的攻击行为。

(3)部署IDS设备,作为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入侵检测技术IDS可以识别黑客常用入侵与攻击手段、监控网络异常通信、鉴别对系统漏洞及后门的利用、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主动发现网络的隐患,帮助防火墙对付网络攻击。

(4)部署漏洞扫描系统,通过对网络中的工作站、服务器、数据库等各种系统以及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逐项检查,测试该系统上有没有安全漏洞存在;系统管理员通过了解扫描出来的安全漏洞报告,及时修补漏洞,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有效的阻止入侵事件的发生。

(5)部署物理隔离网闸,对来自可信网及不可信网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内容检测、协议分析、访问控制,安全决策、查病毒等一系列安全检测,完全阻断网络间的TCP/IP连接,剥离通用协议,将数据通过专有数据格式由网络的一端发送到另一端,同时集成多种安全技术对进出数据进行安全检测,保证交换信息的安全,并完美的解决了网络间边界防护和安全信息交换的需求。

3、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1)数据中心机房所有设备必需设立设备操作管理档案,详细记录人员对设备操作情况,包括操作人员、操作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操作命令等记录。

(2)数据中心机房所有设备必需设立中心所有设备信息管理档案,详细记录设备及软件的名称、型号、购买日期、保存场地、运行及维修情况等。

(3)如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机房值班人员应该全程陪同指明须维修的设备,避免误操作。中心设备如需运出中心机房进行维修,维修前业务软件及数据要完全备份并彻底清理。

(4)定期清理数据中心设备外壳及工作台,需保持设备所在场所干净卫生,严禁在设备周围放置食物、易燃、易爆、易污染等物品。

(5)定期对主机设备进行杀毒、运行状态检查。

(6)严禁非专业维修人员拆卸数据中心相关设备,操作时应配带防静电手腕。

4、介质、资料安全管理制度

(1)介质、资料包括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或业务数据的光盘、磁盘、磁带和硬盘以及所有设备的使用说明、维护手册等。

(2)介质、资料入库要登记造册,介质的升级、报废等,由专人负责保管,所有介质、资料应存放在专门的管理柜中。介质、资料的存放地点应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对特殊要求的介质、资料应放置在规定要求的环境内。

(3)运行维护人员因检修设备需要领取介质、资料时,必须先登记。使用归还情况应及时做记录。紧急情况下可口头通知,但事后须及时补填登记。

(4)应定期检查介质、资料的可用性,版本不是最新时应尽快通知设备厂商升级。

(5)淘汰、损废的磁盘、磁带等重要介质要经中心主任同意后集中销毁。

5、数据备份管理制度

(1)定期、及时的对数据库数据、日志等进行备份。数据备份实行日备、月备。

(3)制作备份的数据要确保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备份数据不得更改。

6、用户权限管理制度

(1)用户采用"分级授权,统一管理"方式,即操作员所能进行的业务操作要设定权限级别。

(2)权限级别由专人管理,信息中心由系统管理员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各镇(街道)用户和各单位网管员操作帐户管理,并严格按照各镇(街道)以及各业务单位职责分配部门操作权限。

部门职责分配按照局相关部门规定执行。若部门职责变动应及时通知信息中心,以便重新分配部门权限。

各单位应指派一名网管员,负责本单位内部操作用户的管理,并根据本单位各业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分配操作权限。

(3)用户只能拥有自己业务范围内的操作权限,系统管理人员以及各单位网管员不得随意授予与其无关的操作权限;对于随意授权造成的后果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4)账号是计算机鉴定操作员合法身份的依据,凡用合法账号登录所进行的操作均视为账号持有者所为。

(5)操作员本人应对密码必须严格保密,不得外泄。若因密码外泄造成损失的,将追究当事人责任。

(6)为防止弱口令,密码应是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的组合,且不能小于6位。

(7)各单位,镇(街道)由于人员离职、操作员用户必须予以封存,不允许删除。

7、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管理员、系统管理人员等要重要岗位人员,上岗前要严格进行审查和业务技能考核,择优上岗。

(2)运行维护人员应熟悉系统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熟悉系统及运行方式,能熟练地进行正常操作,并能够处理系统异常和故障。

(3)定期对各类计算机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技能培训。

(4)重要岗位人员调离时,严格按照规定办理调离手续,各种资料的移交,系统密码、操作员密码的更换要在安全管理员监督下完成,并办理接交手续。

(5)调离人员离岗后,不得泄漏任何涉及安全保密的信息。

8、应急管理制度

灾难应急处理流程是对因人为或自然灾害造成的涉及全局的一时难以恢复的破坏性事件的处理流程。具体流程如下:

1)制定应急计划

风险评估

关键业务影响分析;

关键业务持续运行计划;

技术恢复流程制定等。

2)应急设备的维护

提供与设备系统及配置相匹配的备机;

7X24小时的监控与维护

3)应急恢复流程培训

对维护人员进行灾难恢复流程培训

使用灾难发生后会涉及的所有设备

模仿真正灾难发生后的设备配置和系统加载状况

4)应急业务恢复

灾难核实及业务恢复方案启动;

备用设备在约定时间内到位;

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故障设备的维修;

业务恢复后,恢复计划的回顾和改进。

病毒应急处理流程

病毒应急处理包括在病毒爆发前的预防性处理和病毒爆发后的紧急处理流程。具体内容如下:

病毒处理流程建立

预防性病毒警告

应急病毒防范与处理机制

全网性升级与病毒查杀措施

危害降低机制

后续报告与补救措施

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流程

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包括:

安全应急流程建立

事件识别

缩小事件影响范围

事件解决

后续报告与处理机制

补救措施

9、工作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应根据上级规定的培训制度和年度培训计划要求,将系统的学习纳入培训计划并按期完成。

(1)规程学习,根据本单位实际安排有关规程的学习。

(2)现场培训项目,按规定进行反事故演习。

通过培训使维护人员达到以下标准:

1)熟悉系统设备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熟悉系统连接及运行方式。

2)能审核设备维修、检测记录,并能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和巡视结果,分析设备健康状况,掌握设备缺陷和薄弱环节,能对设备状态做出基本评估。

3)熟悉运行规程内容,遇有设备变更时,能及时修订和补充运行规程,保证运行操作、事故处理正确。

4)熟悉设备的操作要领和相应的操作程序。

5)能熟练、正确地进行事故处理。

10、安全保密管理办法

(1)、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密规定。

(2)不得泄漏有关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机密信息,数据以及文件等

(3)不得泄漏如帐号,密码等信息。

(4)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使用与自己操作权限无关的功能。

(5)不得干扰和妨碍他人的正常工作。

(6)各部门要配合信息中心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如有违反安全保密制度的情况,将视其情节轻重,根据信息中心管理规定,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处理。

(7)未经允许严禁擅自复制、下载、传播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数据。

(8)业务数据必须按规定进行日备、月备和年备,并妥善保存备份盘。月终和年终盘备份两份,一份异地(与中心机房不同建筑物)长期保存。非经领导允许,严禁携带数据盘外出。

三、应用程序及数据维护管理制度

1、市劳动保障信息系统需求提交及问题处理规范

所有涉及业务应用系统功能新增、减少、变更以及出现问题的处理均按下述步骤执行。

第一步:需求变更和问题处理申请

各单位在应用软件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系统功能新增、减少、变更以及发现问题需处理的,首先应由需求提交人(一般情况下为股室负责人)填写《信息系统需求变更和问题处理提交表》(附件一),一表一需求,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后提交给信息中心指定人员。

各镇(街道)在使用软件过程中提出的新需求和问题处理,集中反映到归口部门后,由该部门按上述过程统一提出申请。

第二步:现场解释和交流

为保证信息中心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对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和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需求提出人提交申请后,信息中心指定人员应积极引导其与软件开发人员进行现场交流,对需求和问题进行详尽的解释,并积极参与。

第三步,需求变更、问题处理的评估、实施和意见反馈

分现场即时处理和限时处理:

1、现场即时处理:经现场解释交流后,信息中心人员和软件开发商要共同对需求变更做综合性和可行性评估,在对现有系统和数据没有较大影响或者改变、不涉及其他业务部门业务、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各单位的需求变更和问题处理申请经信息中心软件技术人员和开发公司项目经理在签署接收同意意见后实施。并将同意实施意见当场反馈给需求提交人,由需求提交人签字确认已接收到反馈意见。

2、限时处理:若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商中有一方认为提交的需求变更涉及到原有系统和数据的重大改变,不适宜实施变更的,或技术不可行的情况下,需签署接收意见,说明暂不能接收原由后,由信息中心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进一步的评估后确认实施与否。事情重大的,报分管局长同意后实施。并在需求提出日期后二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意见反馈给需求提交人,由需求提交人签字确认已接收到反馈意见。

需求若涉及其他部门业务的,需业务双方单位负责人签字同意后提交申请;涉及政策调整变更的,需相应行政科室负责人签字同意后提交申请。

若经现场解释交流后,需求提交人认为需求申请需要有所调整或变更的,需重新按申请程序提交申请。

第四步,处理结果反馈

1、信息中心和开发商应尽量满足业务部门的信息需求,并在计划完成日内对系统程序作出相应调整,并使程序达到最大优化。

业务部门有需求调整的,要尽早向信息中心提出,以保证信息中心有充裕的时间完成程序调整。一般的简单需求在信息中心接收后2至3个工作日内完成,稍复杂的在7至10个工作日内完成,涉及到政策变更以及程序调整较大的视具体情况而定。

2、需求变更和问题处理完毕后,开发人员要及时告知信息中心指定人员,由该人员通知需求提交人进行程序的测试和使用,并签字确认处理结果。需求提交人有责任对处理情况及时告知本部门签字领导。

其他事项:

信息中心人员应认真做好各单位需求变更和问题处理登记记录,并将妥善保管、存档。

3、数据后台修改管理办法数据后台修改程序规范

(1)严禁任何业务人员随意地要求信息中心或开发人员进行数据后台修改,也严禁信息中心和开发人员擅自对后台数据进行处理,造成的后果将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

(2)在前台业务办理出现差错时,应主动积极寻求在前台修正解决的办法。除以下三种特殊情况外,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进行数据后台修改。

(1)老系统遗留的数据问题;

(2)老系统数据经合并后出现部分信息不准确或缺失;

(3)前台业务处理差错,经业务部门、信息中心、开发商三方共同确认前台操作无法补救或修正的。

(4)由于以上三种情况确需进行数据后台修改的均需严格遵照以下流程进行操作:

第一步:申请

由申请部门填写《数据后台修改申请单》(附件二),将申请事项写明原由以及修改要求由申请部门负责人签署同意修改的意见后,将申请单递交给信息中心。

各镇(街道)若需申请数据后台修改应先向业务单位提出,由业务部门按上述过程提出申请。

第二步:评估

递交申请后,由信息中心指定人员和开发公司共同对其修改事项进行可行性评估,确实可行的确定修改方案,并需对该数据修改产生的后果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第三步:确认

开发公司和信息中心对后台数据修改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后,根据评估和风险评估结果,签署是否同意修改的意见,若不同意修改,需写明原因。此意见需由开发公司项目经理和信息中心主任分别签署,并需经申请部门负责人确认签字。评估和确认过程信息中心应在申请部门提出申请之日起三个工作日之内完成。

第四步:实施

三方共同确认同意修改的进入实施阶段,一般情况下由信息中心指定人员对数据实施后台修改。修改人需严格根据已定的修改方案实施修改,坚决杜绝随意修改的情况。修改时需由信息中心技术人在场监督。

第五步:记录和结果确认

所有涉及数据后台修改的,应由修改人做好详细的修改过程记录并签字,同时在登记表上做好登记。修改完成后修改结果交由申请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

3、数据定时检查纠错和质量控制制度

(1)对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内的所有业务存储数据实行一个月一次的定期检查。

(2)数据检查内容包括是业务数据是否输入错误(主要从逻辑关系上判断)、业务办理数据是否符合政策规定、系统参数设置是否正确、计算公式是否准确等。

(3)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定时做好数据检查纠错工作。

第9篇:软件开发培训计划范文

服务外包产业是指企业为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信息技术、商业流程、知识流程发包给企业外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而形成的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的新兴产业。为加快发展我市服务外包产业,促进全市服务业扩量提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现就加快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突出发展重点,加快自主创新和专业人才建设,不断优化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环境,大力发展境内外包,积极发展近岸外包和离岸外包,把发展服务外包作为拓展服务贸易的重点,促进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快速发展,使服务外包产业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服务外包产业业务总额达到30亿元;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本地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全市服务外包企业数达到50家,其中信息技术外包企业30家,业务流程外包企业20家;通过CMM/CMMI3级认证企业数20家;建设服务外包办公载体(含科技“三创”载体)达到30万平方米;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力争创建成省级服务外包基地。

二、发展重点

根据我市的区位优势、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以提升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层次和竞争力为目的,以各类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载体为依托,主动承接国内外服务外包业务,着力做大信息技术外包(ITO),大力拓展业务流程外包(BPO),重点发展以下服务外包领域。

(一)信息技术外包(ITO)。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应用和操作服务、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软件技术服务、软件与系统集成、应用系统设计、网络增值服务、创意设计外包等。重点细分产业是:应用软件开发、托管应用管理、动漫及网络游戏制作等。

(二)业务流程外包(BPO)。主要包括:技术研发服务、市场营销服务、产品售后服务(售后电话指导、维修服务)、数据管理服务、财务管理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后勤管理服务和采购、运输、仓库/库存为主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重点细分产业是:技术研发服务外包、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

三、发展布局

加快市服务外包产业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重点物流园区、城市商务楼宇等不同类型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引导不同领域和层次的服务外包企业向服务外包发展载体集聚,加快形成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特色和辐射效应。

(一)市服务外包产业园。作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入驻,主动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重点发展以应用软件开发、托管应用管理、动漫及网络游戏制作等为主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以金融服务外包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

(二)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作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特色区域,发挥科创中心的技术服务平台功能,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依托本地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以技术研发服务外包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

(三)重点物流园区。作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特色区域,以独山港物流园区、平湖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等物流发展载体为依托,做大做强现有物流企业,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同时大力整合物流资源,组建专业物流公司,重点发展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

(四)城市商务楼宇。作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节点区域,发挥商务楼宇的高标准服务和综合配套功能,鼓励各类服务外包企业的入驻,重点发展市场营销服务、产品售后服务、财务管理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等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

四、扶持政策

(一)对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在市场准入审批和工商登记时,给予审批和登记便利,以方便企业按照国际惯例承接服务外包业务。

(二)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域总体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服务外包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指标,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

(三)对新引进的服务外包企业,在我市独立注册企业,注册资金达到500万元以上经营期满10年的,凡是在本市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3年内依据有效支付凭证按年租金给予20%、累计不超过50万元的补助;凡是购买自用办公用房或购买土地自建办公楼的,给予购房房价或实际投资额的10%、最高100万元的补助。

(四)对新引进的服务外包企业,3年内给予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100%的补助。并自新办之日起一至三年内,如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后,给予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五)新设立的软件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政策。

(六)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七)2010年底前,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八)对从市外引进、在我市设立的服务外包企业总部(注册资金在1500万元以上)或地区总部、国际国内知名服务外包人才中介机构(注册资金在200万元以上)、经认定的专业技术培训机构,3年内给予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100%的补助。对引进的全球服务外包百强企业、国内服务外包前20强企业,再给予一定奖励。

(九)服务外包企业为承接外包服务项目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十)服务外包企业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对上述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实际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等技术开发费项目,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服务外包企业为再创新引进先进装备样机的折旧,可列入研究开发费用范围。

(十一)对软件生产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十二)服务外包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聘请属于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所支付的咨询费、劳务费用,可作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凭合法凭据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外,还可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

(十三)服务外包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计入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企业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实行加速折旧。具体折旧办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上述仪器和设备,是指2006年1月1日以后企业新购进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

(十四)服务外包企业购进软件,凡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适当缩短,最短为2年。

(十五)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内资企业的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与技术转让项目密不可分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收入,其年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十六)服务外包企业因生产特点无法实行标准工时工作制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或不定时工作制。

(十七)对服务外包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十八)大力发展离岸外包业务,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服务外包企业可将外汇收入的20%留存在境外,用于海外市场的开拓和业务发展。对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市统一组织的嘉兴以上国际招商推介会和专业展会,予以每个标准展位60%、最高1万元的补助。

(十九)完善IT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多宽带通信设施,鼓励电信运营商增加带宽、优化数据流向,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服务。

(二十)大力建设公共技术服务设施,对公共测试中心、公共数据中心、公共实验室、业务解决方案中心、企业交易平台和业务投诉平台等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并经验收后,给予投资额30%(或软件投资额50%)、最高20万元的补助。

(二十一)服务外包企业当年度获得国际认证(包括CMMI、CMM、PCMM、ISO27001/BS7799、ISO20000、SAS70等),单个认证项目一次性给予认证费用50%、最高10万元的补助,单个企业补助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二十二)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享受国家、省及本市促进品牌发展的资金扶持。

(二十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为服务外包企业在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保护等方面予以支持。

(二十四)吸引服务外包高级人才到我市创业和就业。本市服务外包企业聘用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或其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并被我市采用的,或用人单位紧缺急需、在某一行业(领域)具有特殊技能、经市有关部门认证的国内外人才,按市政府相关规定享受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新引进服务外包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其子女就学、家属就业、户籍迁移、出入境管理等由相关部门给予优先或照顾安排。

(二十五)加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人力资源培养方面的经验和优势,鼓励跨国公司独立或与教育机构合作创办人才培养机构。依托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引进国外先进的外包人才培训模式,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订单”培训,增加计算机和软件类人才的外语语言应用等培训。市政府每年按该培训企业实际培训的人员数量,给予每人50元、最高10万元的补助。

(二十六)积极接轨商务部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计划,用足用好国家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业资金及省相关鼓励政策,对国家、省等上级部门资金支持的服务外包培训项目,市政府给予在前款政策的基础上再适当配套。资助资金直接补助到培训项目的承办单位。支持企业开展新员工岗前培训及人才定制、人才资质、国际认证、相关法律、行业标准和知识产权的培训,支持校企结合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和实习项目,鼓励大学生参加服务外包培训项目。

(二十七)对在我市设立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软件企业的服务外包企业,可享受市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二十八)本政策中同一企业涉及租房和购(建)房形式的补助不重复享受,但可就高享受。

上述各项财政补助除享受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其他有关政策的项目外,所需补助资金在服务业发展资金中列支,按(平政发〔2009〕7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与地方财政贡献挂钩的补助按财政体制确定的分成比例由市本级和镇(街道)分别承担,镇(街道)承担部分由其自行兑付。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市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服务外包产业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协调推进工作。各镇(街道)、平湖经济开发区做好本辖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各项服务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大力支持,形成政府宏观引导、部门密切配合、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招商引资。把握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利用外资的新途径,把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新途径。重点加强与上海、北京等国内大城市知名服务外包企业的对接,积极承接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的转移。积极参与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分工,大力拓展国际服务贸易。加强服务外包招商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大对服务外包招商的考核力度。

(三)加强统计分析。依照国家有关统计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外包指标统计制度,加强服务外包发展趋势研究,做好服务外包发展数据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加强平台服务。建立服务外包信息网,为服务外包企业拓展市场、宣传展示以及国内外服务外包发包企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服务外包人才提供各类信息。利用政府网站、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加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