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表扬信范文

小学生表扬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表扬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表扬信

第1篇:小学生表扬信范文

一、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摒除自卑心理

学生不踊跃回答问题,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相当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怕回答问题有错难堪,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这种消极因素往往使他们“羞而止步”,或者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于是干脆不做声,更不敢主动参与交流。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提问的重要性。其二,对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埋怨或当场嘲笑,更不应该立刻中止,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应简单冠以“自甘落后”或“不可救药”之类的定论,而应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其中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学贵有疑”的道理,强化其竞争意识。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便顿时高涨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这只是短时间发生的效应,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及时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良好习惯。只要学生大胆“说话”,教师就应该积极肯定他们的勇气,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有些教师把提问学生当作矫正“缺点”的手段或变相体罚是不可取的,是违背教学原则的,其结果将会使学生反感,“惧说”心理加剧,“欲速则不达”。

二、引导学生讨论,把问题补充完整

有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学生把握不住或短暂时间不能圆满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修正和补充,让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提高,以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拓展自己思路,达到发问者预期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讨论和补充并不是在原问题上的纠缠和重复,而是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对课文的内容的加深理解,使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讨论或者补充问题时,不宜把时间限制得太死,更不要见学生一下子回答不出问题便责令其坐下或马上转问其他学生,这样做不但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长此下去会使他们产生依赖心理或消极情绪,应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或继续讨论,尽可能让他们把问题回答得更有条理性,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引导学生讨论和补充问题,并不是无限延长时间,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性,因题而异,因人有别,尽量避免冷堂。

三、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不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不主动参与交流,不仅与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与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也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埋怨责怪学生,也应从自身的授课艺术上去找原因。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教学而无视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当作“容器”去“填充”,而应用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目光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学会煽情,善于煽情,想方设法把学生喜问乐答的天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氛围之中。当然,营造课堂和谐的氛围并不是用打诨的方式来博得学生的欢心或投其所好,而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最佳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的,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适当降低发问的梯度

培养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或期望太高,而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循善诱,注意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注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即使后进生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发问时只希望优等生回答,认为省事,收效快,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几乎一个学期没有回答问题或参与交流的机会。于是,有的学生便怀疑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如别的同学,或者认为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甚至认为回答课堂提问是优秀生的事而与己无关,更谈不上积极参与交流了。教师在训练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分几个层次发问,由浅入深,让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桃”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随之高涨了。应当指出的是,降低问题的梯度绝不是毫无价值的信手拈来,“凑凑热闹”,搞形式主义,或者故意把完整的问题弄得支离破碎,而应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的学生实际,认真设计问题,为学生架设达到预期目的的阶梯。

五、用活动和比赛的形式促进

学生时代是最浪漫、最活泼、最有生气的黄金阶段。在这一时段里,他们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袒露自己的心迹,彰显个性,标新立异,也最容易暴露自己弱点。作为语文教师,作为他们灵魂的“引路人”,要格外珍惜学生的这段美好时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努力为学生创造最合适的“敢言”机会。

针对学生们的特点,我们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辩论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的形式进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以达到我们的预计目的。

六、注重教师示范性作用

第2篇:小学生表扬信范文

××大学:

我们是某部三连的全体官兵。2月4日我连干部陈某自杭州携三岁的女儿来部队探亲,不慎在某火车站失窃所有的现金和火车票,正当陈某母女俩万分焦急之时,你校的张某和施某同学向她们伸出援助之手,这两位同学不仅掏钱为她们买了到某某的火车票,而且一路上为陈某母女俩买饭买菜,递茶递水,以后又为她们叫好出租车并预先付了车费,陈某母女俩这才平安到达部队驻地。

张某和施某同学这种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令我们全体指战员感动万分。我们十分感谢张某、施某同学助人为乐的优秀行为,我们号召全连干部战士向这两位同学学习,在建设四化,保卫祖国的工作中奉献我们的青春,同时也希望学校领导对张某,施某同学予以表扬。

敬礼!

2月22日

第3篇:小学生表扬信范文

关键词:估算意识;估算策略;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此外,在重量和长度等计量单位的学习中也都有涉及估算内容。因此,新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估算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巧,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在现阶段估算教学是否落实,学生是否有估算意识,是否掌握了估算的技能,却有待思考。

一、估算教学的难点所在

估算教学难,难在培养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和运用估算去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学生角度来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大部分学生自始至终感受不到估算的意义和作用,估算意识唤起有较大的障碍。有许多学生到学习结束时仍相信精确计算或精确测量,乐意并追求精确计算或精确测量。在要求估算时先口算出结果,再取个“大约”数,估计只是流于形式。学生把估算作为口算或简便方法使用,不清楚什么时候可以估算或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估算的时机和方法。(2)学生对长度的估算能力不容乐观。培养学生估算一些事物长度的能力,其本质也是发展他们的空间意识。(3)在有关常见重量单位的问题中,许多学生对“吨”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估计不足。

二、估算意识与技能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对数的估算主要是把握数的大致范围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估算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估算是一种开放型的创造性活动,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结果不是唯一的。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什么时候估算是合理可行的;如何根据条件确定精确度,如何提取主要因素;哪些数据可以忽略不计。这些技能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在估算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看重学生估算方法的训练,认为只要学生在做估算题的时候能非常熟练地找出估算的结果就完成了估算教学的目标;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估算方法的感悟和估算意识的培养,使估算意识主动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

2.对长度的估算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物体长度进行

例如,教室内课桌一条边的长度、黑板一条边的长度,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物体,一方面学生能感受到它的实际长度,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形成参照标准,获得一定线段长度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算的结果从不精确到相对精确,不断巩固并清晰1厘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在清晰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长度单位的外延进行拓展,如由1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拓展到把几厘米看作一个单位,或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表象作标准,来对比估算,进一步清晰、丰富长度空间观念。只有当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数量的参照标准,他们才能迅速地就被估算物体的长度与参照标准的长度作出比较。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意识到:当生活中没有尺子这类测量工具又无需精确数值时,我们可以用目测或步测等方法来估算事物的长度,以此来让学生认识估算的现实意义。

3.对于重量的估算要从小单位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正确感知1克、1千克的重量。因为重量单位没有长度单位直观、具体,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来感受实际重量。在建立了克、千克的概念后再对“吨”这一单位进行教学。

有一位教师曾这样让学生认识“吨”:准备一只大沙袋,请四位同学上来抬,抬不动再请更多同学上来抬,至到抬动为止。然后请同学猜这只沙袋有多重。有很多同学猜1吨,也有同学猜5吨。最后教师告诉大家这只沙袋其实只有50千克,而1吨有1000千克。这时学生都发出惊叹:1吨要20只这样的沙袋,那要多少同学才能抬得动啊?在这个教学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建立了“吨”的概念。因此,对于抽象的重量单位的估算应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当然,估算的内涵远不止这些,估算的对象也更为广泛。比如面积、时间等一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估算对象,也应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估算的意识,明白估算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此外,本文的不足之处是只涉及了估算的三个方面,而概率的估计、大数的估计等都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重视的。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小学生表扬信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开阔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例如“24时计时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存入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背景黑夜变暗、白天变亮,快天亮时配有公鸡叫鸣的声音。这样一来,熟悉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利用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开放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的措施。这一策略包括课堂师生交往开放、课堂情境创设开放、课堂提问设计开放、课堂练习指导开放等。它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里以课堂提问设计开放为例来阐述这一策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而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此,教师在“点”上的“提”和学生在“面”上的“问”这两个方面的提问设计很重要。(1)教师在“点”上的提。所谓的“点”便是教学中的契机,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导火线。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思考方法是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8种甚至更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学生打破了常规思维定势,创造性地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从中学生由于开放课堂提问,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2)学生在“面”上的问。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积极探究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如教学“比”的知识之后,有学生问:“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为什么球赛的比分有时是3:0、5:0呢?”再如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之后,学生问:“加法和乘法都有交换律,那么减法和除法有交换律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说:“到底有没有呢?请你们自己试试看!”我们的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有着可贵的思维积极性,这使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学生自主活动更加充分,对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有很大作用。

三、诱思导学,培养学生自主乐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课堂教学时要体现“两主”作用。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心理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必要“发”(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第5篇:小学生表扬信范文

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智慧,简化思考的程序,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自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创新欲望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创新的欲望与潜能。但要把潜在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离不开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首先,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把亲切、尊重、信任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尽力关爱每一个学生,树立一种“师生平等,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其行为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选择,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鼓励的态度,让学生充分产生自己的奇思妙想,用积极的心态加以扶植,从而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

其次,强调学习的交互性。数学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是一种开放互动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咳酢⒏叩椭郑唤淌Π蜒糜谥魈宓匚唬⒆阌谘难В浞址⒒幼陨淼淖橹⒁肌⒋俳⒓だδ埽醚抛约旱闹丁⒕椤⑺伎肌⒘楦泻托酥轮鞫斡胩骄炕疃迪质ι⑸幕ザ?

再次,突出评价的激励性。当学生独立地去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找到的方法不是最佳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教师都应该抓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适时以精妙之评语积极鼓励学生,激起学生思维的踊跃性,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潜能。

二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的想法往往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笔者这样设计:过新年了,小动物们去给森林之王拜年,森林之王给每个小动物发了一个红包。小动物打开红包一看,小猪喜气洋洋,小狗和小鹿闷闷不乐,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红包里装了什么。课件展示小猪的红包里是10张一角的纸币,小狗的红包里是1张一元的纸币,小鹿的红包是5张二角的纸币。你们认识这些纸币吗?能教教不认识的同学们吗?你能想办法安慰安慰小狗和小鹿吗?如果你是森林之王你还可以怎样装入一元的红包呢?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创新能力

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能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题多解还可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五年级上册归一问题的教学:张燕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列出三种解法:

方法一:先求每头奶牛周产奶多少千克,再求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列式为:

220.5÷3÷7=10.5(千克)

方法二:先求3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再求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列式为:

220.5÷7÷3=10.5(千克)

方法三:先求3头奶牛一共产奶多少天,再求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列式为:

220.5÷(7×3)=10.5(千克)

在得到三种解法后,我还鼓励学生通过对上面三道算式的比较和观察,概括出运算的定律:a÷b÷c=a÷c÷b=a÷(b×c),以便于在今后的计算中灵活运用,使计算简便。数学解题中,一题多解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应该得到数学教师的充分重视,为学生的发展与创新奠定基础。

四 有针对性开发习题,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练习中,就是一个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创新意识及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与发展。因此,习题设计要贴近生活,出新、出奇、出妙,富有思考性,让学生在解题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另外,习题的设计不要局限于课堂思考,而要让学生真正的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比如教材每一单元后有一个“实践活动”,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求答案,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 加强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素质

俗话说:“真知来源于实践。”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实践空间。如在学习数学估算中,可让学生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估算,通过让学生帮助爸爸妈妈买菜等生动的生活事例,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中动、在动中学,让学生在思维中动手,在动手中学会思维,在动手与思维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维、多创造、多发现,由学习的主人最终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创造才能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生表扬信范文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倡导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探求问题、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收获,确有所得。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贴近实际,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百分率”内容时,我没有把书上的发芽率、成活率等例题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是怎样用的?学生搜集到大量资料:及格率、优秀率、出勤率、工厂产品的合格率、种子的发芽率……并深入到社会中去询问这些百分率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的。上课了,面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和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当数学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我把本来很枯燥的百分率这一内容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主动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就十分重要。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启动学生思维;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应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个性的东西;应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愉快,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使他们的创新天性得到开发和培育,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如教学计算23-7时,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看哪个小组方法多,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主动探索多种个性化的算法,结果,学生提出的计算方法让我惊叹不已,有的摆小棒,有的借助计算器,有的列竖式,有的用口算:10-7=3、13+3=16,13-7=6、10+6=16,还有的同学用换位思考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种奇特的算法让我当时愣住了,他说先算7-3=4,然后20-4=16,虽然得数相等,但按常规思维难以理解,我当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他说算理,没想到他竟说得有理有据:23减7,个位3个1减7个1,差4个1不够减,就从20里减去4就是16,说得多好呀!这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学生主动探索的结果。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改变问题情境,开拓解题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走出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题材编制成有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统计图时遭遇的“非典”,这也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便布置了“非典中的数学问题”课题研究,要求学生每天关注我市的“非典”疫情,将收集来的数据绘制成太原市“非典”疫情统计图,把分析结果写成一份研究报告。复课后进行作业汇报时,一张张颜色鲜明、画图规范、不同形状的统计图让人惊喜,一份份融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题研究报告更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提出了切断传染链的有效措施;有的指出了我市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有的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等恶习;有的就日本为什么没有发现“非典”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发出了“告别陋习、增强体质”的倡议;还有的看到医护人员为了病人忘了危险,穿着多层防护服忘我工作,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决定长大后当科学家、当医生。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搜集、整理、统计、分析活动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应用和实际价值,更重要的是综合时事信息,增长见识,让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从小有获取新闻信息的意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第7篇:小学生表扬信范文

学好高中数学仅仅有主观上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高中数学出现的后进生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功夫在课堂,要将课堂教学作为转差的主阵地,教师要精心上好每节课,向四十分钟要成绩。

要想将落后面降低到最低限度,首先要求教师要象上公开课一样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备课时要充分考虑班级的实际情况,考虑的一些落后学生的现状,因而在问题情景的选择、提问的设置、课堂练习的实际等方面,要充分体现分层,面向全体学生,要将课堂教学的起点落实在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理解的基础上,以中等偏下学生为出发点,可能有的老师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因为考二三十分的学生是不可能考上高中的,我们没有必要在他们身上花过多时间,但我感觉,作为教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作到公平、公正、平等的面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更应关爱,要让他们感觉到老师从未放弃过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及坚持下去的勇气,在提问中应加大提问的范围,一节课应该让有半数的学生都能发言,让每个学生都经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要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互动有机的结合,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将一些教学活动串联到一起,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课堂教学应在一种和谐、融洽、轻松的氛围中展开,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对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只要他们举手,我绝对会让他们回答,甚至可以是多次,有时哪怕他们回答的不对,我会帮助他们说出答案,来保护孩子脆弱的自尊心,当然这种做法合不合适有待指正。

二、教师要注意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感悟学习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就能深钻所学知识,从而很好地掌握。那么如何培养兴趣呢?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告诫我们要构建和谐可亲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利用他们的特长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使差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培养学习兴趣,感悟学习乐趣。

首先是对于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之所以后进,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兴趣不大,畏惧学生中遇到的困难,因此提高学习兴趣恐怕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它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不要以为找这个学生为他多讲些题目,就能提高他学习的兴趣,要想从一个不感兴趣的事转化成感兴趣是非常困难的,我认为首先应该是教师对每个学生感兴趣,特别是一些落后学生,要有兴趣与他们交流谈心,不管是课堂上的提问交流,还是课下的谈心,要首先找出不同学生学习后进的症结所在,只有老师重视,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慢慢喜欢上你所讲授的课。

其次是学习意志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是非常想学好数学的,只不过是由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多,又得不到及时的帮助;或不能坚持不懈努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韧性;或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没有规律缺乏主动性,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落后,因此对学生学习意志和良好习惯的教育是非常的必要的,一般来说,我在每节课后都会留有四五分钟时间供学生复习和巩固,同时也利用这段时间对学生进行鼓励、鞭策、学习方法介绍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告诉学生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学习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将这项工作一直坚持下去,相信滴水穿石、日积月累,对后进生的帮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三、指导正确学习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1、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在学生预习前提出问题,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使预习更有目的性、更扎实。

2、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后进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3、大部分后进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8篇:小学生表扬信范文

关键词:计算;培养;策略

一、培养现状

小学生是充满好奇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最初对外部的学习活动都很感兴趣,在对待学科上,起初是没有分化的。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的爱好就变得越来越明显。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要注意所使用的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与灵活性。但是,又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及实际计算能力,其中包含口算与笔算能力。所以,我们还需要采取更多的策略来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培养策略

小学生是单纯善良的,他们没有经历太多的事情,心理意志薄弱,容易受到教师语言和心理暗示的影响,而且他们做事具有强烈的被动性和依赖性,不善于反复思考。所以,在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时一定要注重教师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由于心智还不成熟,在计算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错误,或是算不明白。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道路发展。在讲课中,教师应尽量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比如,在学习加法运算律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种情境:“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在花果山比赛计算15+9+11+5,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八戒还在掰着手指脚趾,孙悟空就马上说出了答案。八戒问孙悟空:‘猴哥,你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啊?’孙悟空于是就向八戒解释了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在听过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后,学生的心情自然都很兴奋,他们都巴不得赶快学习加法运算律的知识,学习的成效自然不低。

2.合作探究,算法多样

小学生大部分都争强好胜,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要让他们在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中,学到别人的长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集思广益,才能共同进步。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的形式,让每个人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选出大家公认为最快速的解题方法,当然,对于那种不拘一格的解题思路也要予以肯定和表扬。在经过了思考、讨论、交流与分享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掌握的计算能力也更牢了。

3.重视评价,关注发展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向小学生讲授计算题的同时,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赞美的言辞,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肯定和夸赞。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给予暗示,抬高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够做得更好,进而朝着那方面去努力。

4.科学训练,形成技能

数学是具有逻辑性与科学性的一门学科,而计算算法虽然多样,却仍然遵循一定的规律。小学生脑子灵活,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讲解典型题,特征题,学生即使做不到举一反三,也仍然能够快速地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在面对众多的计算题时,他们会在脑海中迅速搜寻,找到适合这道题的快速准确的解法。在摸清了计算题的门路后,再多再复杂的计算,只要一步步来,就一定会算出正确的结果。

总之,在新课标的教学指导下,要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要先激发他们学习计算的兴趣,然后结合他们的性格特点,配以适合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掌握计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计算能力,一举两得。

第9篇:小学生表扬信范文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体会: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它是一种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否则,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学习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我做到的和准备要做的有以下几点:

1.1 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四年来,我一直努力做到自己以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和带动学生的情绪。一般上课前总要看学生的情趣,如果同学们情绪不高,总会用各种方式来调整调度能够迅速的情绪,课前让学生唱积极向上的歌曲,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打破僵局,使学生们进入另一番情景,给同学们鼓励,凡事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整堂课教师以最饱满的激情进入课堂,使得同学们的情绪是饱满的,思维是活跃的,参与是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快乐的。

1.2 创设情景、增加兴趣。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创设一定的情景,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英语时单纯的一个单词记忆,或一个句型记忆是很枯燥的,但若是编排成情景对话,同学们就会兴趣倍增。通过教学环境的改变,改变了学生的身份与活动空间,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参与意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参与活动的乐趣,使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锤炼和提高。

1.3 形式多样、诱发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变而不稳定的,要想稳定并且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教学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方法灵活多变、新颖多样、生动有趣,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感受到新鲜,多媒体、实物、投影、板图、挂图,学生手绘图,分三大组,分六小组,平均分配任务制,抓阄分任务制,帮扶对子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方法都轮换交替使用,绝不能让学生抓住你的套路,否则学生会比较乏味,你也会停止不前,灵感总是思维开阔,头脑敏捷时才出现的,时常否定自我,开拓创新,你就会有更开阔的思维,你的学生在你的带动下也会不断带给课堂一些惊喜。

1.4 体验成功、调动兴趣。成功是每个人的追求,尤其是对后进生来说,那更是一种渴望。部分学生课堂没兴趣,不积极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自信,没有过成功的体验,有的只是冷眼与打击,久而久之,是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我抓住这一点,针对不同的同学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分享那份喜悦。初中阶段的孩子们都有不服输,不甘落后的精神,抓住这一点,你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5 创设平等、营造兴趣。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亲近你,作为教师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发动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拥有良好的期望,热情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并激起学生对你真诚的尊敬,因此,在能激发学生情感,催其奋进的最佳时间和场合,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别提出略高于他们实际水准,并经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说出鼓舞他们奋发向上的评语等。如在每次月考之后,给不同的学生写不同的评语,成绩优异的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勇夺桂冠,中等的希望他们树立自信心与自尊心,促使他们敢为人先的决心和信心。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达到激发创造的目的,从而有利于课堂效果的落实,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想,达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意图。

2 教给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有四个要素:①基础知识;②基本技能;③智力技能(指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内部活动的技能);④学习方法。

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前两者,而忽视后两者。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为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堂里调动各种感官,充分发挥左脑与右脑的功能,才能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上课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做到“六动”。

2.1 动眼看。上课可以采用“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眼看。通过让学生多看书,多看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如分步观察、对比观察、归纳观察等),做到多样性;学会对观察对象(题目、图形、教具)全面分析,做到全面性;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条件逐个分析研究,做到准确性和深刻性。(数学问题中不少隐蔽条件,要仔细观察才可以揭示出来)

2.2 动耳听。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不仅要听老师讲解,也要听同学发言,要学会边听、边想、边记,使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牢固。

2.3 动口议(读)。上课动口议就是积极发言,这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知识反馈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疑引读,叩开思维之门;也可以质疑导议,激励发散思维;或通过释疑排难,指导集中思维。在学生动口议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反馈,思维碰撞,突发奇思,可以收到互相启发,开拓思路,全面提高的效果。

2.4 动手做。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拼一拼、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通过这些具体的、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悟出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2.5 动笔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讲精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笔练。要练好,就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策划,设置一些探索性练习及针对性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动笔写,还要教会学生记好课堂笔记。“记”是为思和听服务的,要引导学生学会边听边记,边想边记。学会记要点、记疑点、记难点、记方法和记思路;要学会对课堂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把书本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2.6 动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以疑激思,强化训练,长期培养,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培养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个方面的好处是,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上学做好一切准备;上课铃声一响自觉跑回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放学回家,每到广播英语或电视英语节目时间,就自觉地及时打开收音或电视机。这些事情,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你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二个方面好处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般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吃完早饭准备上学,刚一走近自行车便随手掏出钥匙,接着打开车锁,然后朝着学校的方向前进。这些动作几乎连想都没有去想。这是下意识在发挥作用。同样道理,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儿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儿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儿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儿的渴望。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那些愿意玩儿的人拖他去整天打麻将、玩游戏机或保龄球,他会感到没意思、无聊、难受。即使出于身体锻炼的需要或者不得已而逢场作戏,他的心思也仍然始终在学习上,甚至连睡眠做梦的内容也都与学习相关。这也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大,一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能在休息的时候,甚至在睡眠的时候产生灵感,都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与外界剌激,与自己不懈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的问题之间保持着必然联系。

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①认真听讲,独立思考;②仔细观察,用心去记;③规范地写,准确地算;④及时检查,调节思路。

到中高年级我还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首先,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其次,仔细观察,用心去记。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如:在教9加几与8加几时,我让学生说一说9加几与8加几有什么相同与不同;9加几与8加几的计算方法相同,都用凑十法,不同点是9加几想9加1等于10,把另一个加数拆成1和几;而8加几想8加2等于10,所以把另一个加数拆成2和几。这样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区别,抓联系,养成仔细观察、善于比较、发现异同的好习惯。让学生用心地记,指的是记数学中的常用数据(如3.14×1,3.14×2……),记数学中的公式、法则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再次,规范地写、准确地算。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

最后,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好习惯,甚至不会检查。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①看是否抄错题或数;②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出错;③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一题多解则是体操中常用的动作了。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更应教给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如在教归一应用题时,我教给学生24种解答方法,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但必须指出的是应该注意指导学生从中选出最优方法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