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三语文范文

高三语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三语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三语文

第1篇:高三语文范文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第2篇:高三语文范文

一、教学方面:认真研究各课改省份高考题,认真研究高考精神,认真组织备课组进行复习研讨,认真制定第一轮复习计划。

在正式展开复习之前,我针对年高考的新形势,认真研究年考纲和考试说明,,重点关注省份的新课程改革。同时深入领会参加的市里的调研活动,争取把新高考要求落实到每个专题中。认真参加语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每个专题都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再深入领会,细心吸收,精心选题,根据生情校情学情,制定工作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完成。

二、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按备课组工作计划,高三复习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稳扎稳打,对高考所涉及的所有知识点要面面俱到,即使没有涉及到的,只要跟高考有关的,仍有复习的必要。备课要细,上可要实,作业要精,补漏要勤,检测要有针对性。为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作准备。第二阶段,知识的网络系统阶段。以专题训练为依托,以第一轮复习为基础,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以专题促归纳,让归纳生升华。让学生对所有考点的知识心中有数并自我成体系。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归纳,这样的东西才是他们自己的。第三个阶段。摸拟提高阶段。在模拟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必须精讲,而且决心不再留任何尾巴。对个性问题一定要做个别辅导,决不把这次遗留的问题带到下次考试。

在复习过程中,我注意的问题:〈1〉重要的地方要在手里过,尤其是在诗文中的关键字和疑难字。〈2〉早读一般采取朗读的办法,而且是高声。〈3〉课前一定提问,课后一定有作业。〈4〉每复习完一个章节一定要总结,方式可多样,不见得只采取检测。〈5〉平时多练笔,写一句漂亮的话,即就是在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中用一个准确且漂亮的词句也可。〈6〉不忽视美文对学生情趣的陶冶,尤其是《读者》中的文章,要随时挑出一些和学生一起交流,欣赏。〈7〉复习是力戒枯燥,要想方设法要复习课充满趣味,这既是语文课的特点,也是提高复习质量的有效途径。〈8〉不把语文课变成是哑巴式的知识传授课,想办法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9〉多打听一些外校,尤其是兄弟学校的复习方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复习内容和复习进度。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我以为,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应该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

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第3篇:高三语文范文

关键词:高三语文 复习 误区

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根本目的,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在高考中的语文成绩。但是纵观实际复习过程,有许多教学行为华而不实,实质上与这个目的背道而驰,根本谈不上真正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一、复习旷日持久,基础浮浅薄弱

高中三年,用于理性地归纳整理语文基础知识技能的时间,即总复习时间竟然达到将近一年半。请问学生有多少时间进行阅读写作的实践和积累?又积累了多少语言材料和情感知觉可作为知识技能归纳整理的基础?高考复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能是方法规律的空虚堆积,谈不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于是乎,责怪学生愚笨者有之,埋怨学生基础薄弱者有之。 其实,高三学生语文基础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高三复习对日常读写训练时间的剥夺。之所以能轻易的剥夺,又在于高一、高二语文教学目标的迷失。有限的几篇课文和几次指定作文太容易上完了!以平均每篇课文和每次作文都花3节课计算,一期至少要多出近二分之一的课时!多的时间怎么办?无非是语文知识归纳整理和反复的考试、讲评,再有就是提前上下期的新课。所以,二年二期刚开学不久,高一高二全部新课就上完了可以说是不足为奇了。这样,是为高三总复习“争取了时间”吗?诚然如此。但是,且慢,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应该是以课文为教学本体,还是以大纲规定的高一高二阶段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为教学本体?(从这个角度看,高一高二的课没有那么容易教完。)第二,规定高三阶段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训练是可以“跳级”,而直接进入高中语文总复习的吗?如此一来,学生高一高二狼吞虎咽(且不论吞下的是不是有营养的东西)、消化不良,高三还跳过一级,他们拿什么来复习?答曰——资料。大量的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专题的归纳整理资料。密密麻麻的语文事实性知识集中呈现出学生,而对鲜活的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生命感悟、自主积累的过程被无情地,后果只有一个:反胃,吃不下。即使咬紧牙关吃下去,也会消化不良——不能运用。 愚以为,读得多,想得多,自然“能读”;写得多,背得多,自然“会写”。只有“跳出高考迎高考”,忘记高考,全身心投入到朗读、摘抄、做札记、写文、写作文等语文活动中反复训练,来彰显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才能使高三的复习能高屋建瓴的对知识技能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全面的掌握,而不至成为华而不实的空中楼阁。而要做到远一点,充足的时间是必要的保证。所以,要调整高三的复习时间,集中复习最多三个月就够了。高三的全部课文都要上,规定训练的一个也不能跳过,富余的时间要分散到高一高二的日常教学中去。

二、方法规律过剩,有效指导匮乏

高考复习是方法规律的天下。类型甲乙丙丁,方法ABCD,步骤一二三四,注意1234,似乎方法规律之体系讲授得差不多之后,学生只需对号入座、机械搬用就可以了。但是很遗憾的是:学生记不牢这么多的方法和规律,即使努力记牢了,在做题的时候就是用不上! 我只想问一个问题:请问老师自己解题时是这样对号入座、生搬硬套的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还要向学生强调这么多的方法规律呢?让他们自己看看,疑难处略作点拨不就就够了吗?解题指导,无须象学术论文那样严谨而深透,它全部的生命力在于:适用于学生。所以介绍的方法规律,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数量上一定要“少”。数量一多,考试时要么没时间一一套用,要么脑海里乱成一锅粥。 其次,在质量上一定要“精”。必须是老师深有感触,坚信笃行的,才具备讲的价值,才有可能内化为学生的心智技能。 再次,在来源上要“实在”。简单的讲,不能来源于标准答案,而要来源于教师的解题实践。我想,既然有“下水作文”的说法,为什么不能有“下水考试”的做法?教师和学生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模拟试题,然后再对照标准答案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规律。跟学生讲这些方法和规律,比常见的对着答案想理由、说明标准答案为什么是正确的要有针对性得多,有实效得多。下水考试,实际上是教师变换角色,以学生身份进行新尝试、新体验。也许,老师会发现自己讲的绝大部分方法规律都失去了用武之地,全部的凭借只是直觉语感和极为有限的几种方法、几个步骤而已。

第4篇:高三语文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提高 实战能力 竞技水平

高三语文教学应该如何进行?知识点教师讲了一遍又一遍,模拟题学生做了一套又一套,但结果是师生都花了很大气力,成绩却原地踏步,甚至很多学生失去了学好语文的信心。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我在此谈谈拙见与同行商榷。

一、以考促学得不偿失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是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由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而且大大地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做法的弊端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第5篇:高三语文范文

关健词:复习;管理;教学质量

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如下理解和方法:

1 不能加重学生负担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2 让学生有所成就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3 加强管理合理指导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第6篇:高三语文范文

关键词:高三语文复习课;多媒体;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45-01

语文是高考中一门举足轻重的基础学科。由于语文知识博大精深,主要靠学生平时积累,而高考中试题灵活性、弹性较大,需要复习的内容又很多,学生应试能力短期内不容易提高,因此如何上好高三语文复习课一直是一道难解的题。想要提高学生的最终高考的成绩,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有效性显得十分必要。

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给教育的现代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革新,积极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一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到语文教学中。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种多媒体信息技术不是附加的,而是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有机要素。在高三语文的复习课上引入多媒体技术,将大大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有效性。因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容量大、立体感强等诸多优点,它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信息,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它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三的复习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长,常常会感觉疲惫不堪,面对所学的知识也容易感觉枯燥乏味。从激发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是上好每一节课,尤其是相对比较枯燥的复习课的重要前提。在复习课上,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发深入的思考,必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比如,在上"辨析和修改病句"这一专题的时候,刚开始我发现复习用书上的分析非常详细、非常到位,就觉得没必要制作多媒体课件,按照书上的分析,稍作讲解就可以。结果在课堂上我一个人不停地讲解,学生却不停地打瞌睡,一节课下来师生都很疲惫。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接下来的复习课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因为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景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快捷、方便、清晰、闪动的特点,在课件中通过声、色、形的有机结合,先提供了大量典型的高考病句例题,提示学生思考,然后直观、清晰地指出语病的所在,最后再把病句专题的相关知识要点作出系统归纳。这样,由以前静态的口头总结改为现在的动态画面演示,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建立清晰的表象,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

2扩充容量,精炼复习内容,拓宽语文教学空间

高三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但高三复习的时间却非常紧迫,所以一堂课的时间非常宝贵,如何提升课堂的容量,精炼复习的内容,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有效性的保证。

例如,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我都集中安排一些基础知识的复习。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复习的内容和考查的题目,能迅速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大大缩短了操作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专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120个实词,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打算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句,帮助学生记忆。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这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自定义动画,先给出例句让学生思考,再显示答案,最后总结归纳知识体系。这样也很好地帮学生高效复习了相关的文言知识。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归纳知识点后,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典型的高考题来及时演练,让学生尽快熟悉这类题目的考法,并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用传统教学模式需要两节甚至三节的课堂容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节就可以完成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大大提升了课堂的容量,压缩了教学的时间。

同时,多媒体为复习课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空间,充实了教学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可以把大量有效的信息简便快捷地呈现给学生,归纳补充复习内容。如复习字形时,我可以把报刊上常见的错别字资料演示给学生。在作文训练课上,我可将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优美片段用大屏幕显示,让学生欣赏、体会、模仿。复习古诗,鉴赏诗中的形象时,可展示有同一形象的不同的诗歌。例如关于"柳树"这一形象,展示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让学生对这些诗句进行比较,较易把握这一形象在古诗不同意境中或表留恋不舍,或表思乡、思亲、思友之情。既形象易懂,又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诗歌的鉴赏能力。在复习课上从优化教学结构出发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加练习形式及密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也为教师提供反馈、调整教学机制的时机,进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3借助形象,强化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

复习课不应只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不能在复习课上把旧的知识又原原本本给学生重讲一遍。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应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梳理、总结与升华,帮助学生将原来散乱的知识点用一条线串起来,让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重组,重新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结合考纲强化复习的重点,这样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第7篇:高三语文范文

首先,高三语文教学贵在“生发”。 

语文知识点漫无边际,识记必须要识记的内容。但是,仅仅靠识记知识点,语文高考就能取得好成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高三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时,更要教给学生如何阅读材料、怎样筛选有用信息,如何分析材料、选取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2016年9月23日,有幸聆听了黄厚江老师上的“议论文的审题”的作文课。这节课,黄厚江老师选取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作为切入点,并且整堂课始终围绕这一材料分析、引导、生发。 

黄厚江老师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喜欢一个人走,还是一群人走,理由是什么。同学们有的认为一群人走好,理由是一群人走路不累,不孤单,可以相互分担、互相帮助;有的同学认为一个人走路自由,更能磨砺自己。对于同学们的回答,黄老师给予了及时的肯定,但黄老师马上指出以上同学缺少独立思考,进而提出议论文的审题要有“独到见解”的观点。 

黄老师指出,要注意命题的陷阱。比如,上课只有一群人走,没有一个人走:而一个人走的过程也是一群人走的过程,如航天英雄杨利伟,他所代表的不只是他个人,而是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人类。从这个角度来说,议论文的审题“视野要宽”:独特的文章,一定要有一个独特的视角,思维也更独到。 

除此以外,黄老师还讲述了议论文审题立意不要忘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材料,能写出几种观点,要从中选择更有质量的观点,睁大眼睛,好好看看,该出手时就出手,但不能“看到第一眼”就决定。要善于从材料中发现矛盾;结合材料从不同角度审题:跳出简单的对立:每个观点都有好有坏,要互相结合,最后选取一个适合自己的观点行文。 

可以说,整堂课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如脱缰的野马,四处奔走,语言的交汇,思想的碰撞,在笑语欢声中结束了美丽的作文课。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有所收获,语文教师就要“放”,要“引”。洪水之所以可怕,是由于他汹涌澎湃却无处可去:学生不会解决问题,是由于思维僵硬,无路可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贵在“生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给思维一片广阔的天地,就是给语文课堂一片广阔的天地,就是给学生的未来一片广阔的天地。 

其次,高三语文教学贵在触类旁通。 

高三语文教学不能只讲题海战术,更应该注重解题技巧与答题思路的培养,贵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真正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却又似乎有一定的距离。语文教师讲了又讲,引导了又引导:学生听了又听,思考了又思考,可为什么一旦自己独立做题时,却举一反不了三,触类不能旁通呢?我个人认为还是学生没有能够真正学透、学懂,没能把握好材料,驾驭材料。 

如2017年1月苏州高三语文模拟题4,下列诗句都写到了梅花,其中没有用比喻的一项是( ) 

A.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B.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值《夜深》) 

C.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D.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周邦彦《菩萨蛮·梅雪》) 

做题时学生很快找到“落梅如雪乱…‘云来去、数枝雪”是比喻句。然后在B、D之间犹豫之后,选择了B,而答案是D。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B“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时,能看到杏花“红”,而如果“小梅飘雪”是真的“飘雪”,在凛冽的寒风中,杏花应该是“白”而非“红”。因此,从“杏花红”我们反推出“小梅飘雪”也是比喻句,故答案选D。 

这道题选错,主要是对材料分析不透,或者说没有结合材料对《夜深》的“恻侧轻寒翦翦风”“杏花红”等信息进行分析。因此,做选择题时,除了识记知识点外,绝对不能脱离材料。 

分析材料、解决问题,要想达到触类旁通,必须找到“类”的特征,而“类”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尤其离不开“材料”和所给的“问题”。与其抱着成千上万的技巧行事,不如带着一颗“宁静、澄澈的心”解题。品读文本,筛选关键信息,找到切入点,变换角度分析。这道苏州的“梅花”题选B就是一个很好的反证。 

最后,高三语文教学贵在反思、纠错、反思。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试题也做过了,教师评讲了,可为何下一次学生再做题还是不会呢?我想,这可能是学生只做了一个“秘书”,甚至或者“秘书”也未能达到,以为答案记下了,就万事大吉了。可是,语文高考不考语文老师平时讲过的原题,也不考死的知识点(名句默写除外)。学生自以为完成的学习任务,按照高考考纲的要求來看,相距甚远,甚至还没有起步。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对讲过的题(材料)进行“消化吸收”,也就是没有思考,没有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如2017届苏北四市高三语文模拟题14: 

请简要分析小说尾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素姑正是这样望着,右手支着头。……一颗泪珠从她脸上滚下来,接着又是一颗。 

参考要点:①写“雁嘹唳…‘晚风萧索的响声”,以动衬静,写出“果园城”的沉寂、萧索。②以沉寂、萧索、凋零之景衬托素姑悲伤、寂寞的心情。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评讲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时,一般情况下,会和学生一起复习归纳以下几点: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 

2.营造了某种氛围,渲染了某种气氛,奠定了某种感情基调。 

3.推动了情节发展,或者引出下文,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 

4.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形象,衬托了人物怎样的心境或情感。 

5.深化小说主题,升华情感。 

6.景物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或变化。 

如果学生能够结合小说的三要素,把以上几点消化好,再做类似的题就轻松多了。 

因此,语文教师在试卷评讲后,要给学生一个思考、消化的过程,哪怕只给5分钟也是好的;同时,给时间让学生进行纠错,纠错不是仅仅抄抄问题,抄抄答案,而是再次反思,找到答案、问题、材料三者之间的关系,老师是怎样分析的,怎样在材料中找到答案的信息点的,而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出来,是材料没有读懂,还是审题不清;是不会筛选关键词语,还是其他原因等。只有知道错在哪里,才有可能会改正。 

高三语文教学,必须学会在题海中游泳,同时,又反对在不考虑环境是否被污染的海水中无限量的游泳。与其教出个“书呆子”,不如留一根尚未雕琢的原木;与其束缚住学生的“手脚”,不如给学生一片驰骋的天地;与其匆匆赶路、艰辛跋涉,不如走走停停、欣赏一下路边的“野草花”——身体既无倦意,心情又舒畅怡然。 

第8篇:高三语文范文

语文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知识点,在开始高三复习之前,老师就要把繁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才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按规律去复习也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首先可以把高三语文复习内容分为几个方面,根据语文试卷的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方面、语言表达方面、阅读方面和写作方面,然后对各个方面再细致地划分,这样有规律性、目的性的复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只有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积极性和兴趣,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使用情景教学的方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表达、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很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点,这样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就能够省下不少的精力。在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让学生有层次地复习,并在做题中耐心地指导和鼓舞,让学生能够有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着重加强学生的能力强化问题

第9篇:高三语文范文

关键词高三语文;课堂教学;讲评课;教学方法

观察目前的高三语文讲评实际,暴露出“老师讲得辛苦、学生记得辛苦”、“老师天天讲,学生次次错”的现状。如何避免学生下次考试犯同样的错?如何提高语文讲评课的效果?结合近几年的高三语文教学实际,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高效的语文讲评有“三忌”

(一)讲评忌“延时”

每次考试完,许多学生喜欢相互询问答题情况,也期待早点看到评分标准,这些现象都表明,每个学生都希望尽快知道自己的测试结果。如果试卷能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学生会以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听老师的评讲,并积极思维,反馈效果较好。相反,假若讲评拖拉延时,学生对未知解答已失去了兴趣,甚至有的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已找不到试卷,可想而知,这样的讲评只能让学生心生倦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人的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可见,评讲及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知识的获取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否则,收效甚微。

(二)讲评忌“包办”

许多老师误认为讲评课就是教师纠错解疑课,学生只需认真听记。也有老师认为语文试卷本身容量较大,若让学生参与讲评,就难以调控课堂节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都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新课改也要求“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若能给予学生在课堂上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或者让学生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小组讨论,代表讲解,学生就容易暴露解题思维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纠正、总结,学生对所考知识更加深印象。但是,若课堂只是“一言堂”或“注入式”,缺少学生的思考与参与,最终学生也只是课堂的“记录员”而已,课堂枯燥,评讲效果大打折扣。

(三)讲评忌“平均”

语文试卷本身容量较大,若教师逐一细致讲解,平均用时,估计一张试卷需讲三课时甚至更多。部分老师误认为讲得多、讲得全,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多。但实际表明,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讲评课只会使优等生听得昏昏欲睡,而学困生则心不在焉。这样的讲评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讲评课切忌从头到尾,面面俱到,而应该是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教师应在讲评前认真统计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答案,讲评时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症下药。主次分明的语文讲评课建立在学生强烈求知欲望上,集中了学生易错处和典型错例的分析,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从而提高讲评效果。

二、高效的语文讲评有“三重”

(一)讲评重“拓展”

高三的语文试卷命题特点一般都是高考考点知识的再现,但由于受卷面、时间等限制,一套试题不可能对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考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评时不能就题论题,告知答案,而应从“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做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讲评,使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上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模拟卷的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考查“某一节”或“某一段”的艺术特色。例赏析“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宗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这段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答题示例是从“修辞”和“五官”的角度去鉴赏的,若老师只是依据参考答案的角度去评讲的话,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全面。若讲评时教师能注意拓展延伸,综合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帮学生总结出鉴赏的角度还可从语言的风格、选材的典型性、表现手法(例07江苏卷《麦天》)、表达方式(09江苏卷《上善若水》)、观察视角的变化(2010江苏卷《溜索》)等角度考虑,那么学生就能归纳总结出一类题型的规律。重“拓展”的语文讲评能加强高三总复习的系统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讲评重“回归”

很多老师认为“教材无非是例子”,高考语文不会直接考察语文书上的内容,所以讲评时不善于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中提取信息。其实,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基础知识和文言文知识点的考查都依据现行课本。例如,08年江苏卷考查的文言实词“听”“度”分别源自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中的“听臣微志”、史记选读《刺客列传》中的“尽失其度”,09江苏卷考查的文言实词“属”“率”分别源自江苏高考必备篇目《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必修三《六国论》中的“率赂秦也”。教师每次讲评试卷时,若能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学生对新学知识才能理解深透,也更容易加深这个知识点的印象。例如,在评讲2010江苏卷文言实词“归”“庶几”时,教师就可联系必修五《项脊轩志》中的“后五年,吾妻来归”、《陈情表》中的“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回归课本,找到“原型”的讲评课,会让学生意识到“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也就不会将课本“束之高阁”。

(三)讲评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