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人居家护理范文

老年人居家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居家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人居家护理

第1篇:老年人居家护理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也明显的延长,从而老年人口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集医疗、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康复于一体的综合卫生机构,在社区,老年人作为社区的特殊人群,在社区护理需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这一人群在不断增加,老年人在社区医疗服务及疾病防治方面包括社会角色、生理、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医疗服务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医疗模式已由过去的单一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在城市广大的社区中,有很多的老年人虽然岁数挺高,但是其身体状况良好,或者有慢性疾病但没有明显的功能障碍,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增高,希望能得到方便、经济、快捷的社区卫生服 务以满足健康需求。如何加强老年人护理与保健成了我国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对于老年人,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重心应该是指导其居家护理和保健,以便增强其自我生活能力,有效的保持健康的状态。因此,通过对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通过切实有效的社区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 存质量与自我保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社区护理是指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社区护理服务[1],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特点是首先具有针对性,服务对象为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次是护理工作具有全面性和连续性,护理重点是家庭护理、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等,老年人社区护理是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社区服务。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我国201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亿,老年人发病率一般比年轻人要高出3-4倍[2],我国老年人的社区护理起步较晚,无论是护理经验及护理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尽快满足我国人口老龄化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老年护理,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笔者现就老年人社区护理措施与护理形式等方面对社区护理需求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如下:

1 老年人安全生活环境的护理

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应安静,空气清新,生活便利。房间应朝阳、天然采光、自然通风、避免潮湿。室内温度以18 ℃ ~23 ℃为益,湿度为50%~60%为宜。由于老年人往往行动不便,因此地面应无障碍物,尤其不要放置小块的地毯等,避免老年人跌倒。还要注意地面不要有水渍,不要打蜡等,避免老年人滑倒。室内物品宜少而够用,避免突出的家具挡道。卫生间最好有专门的扶手。

2 老年人饮食护理及指导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对于老年人维护健康及至关重要,不合理的饮食则会引起众多的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所以老年人所摄入的饮食应该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恰当。与身体需要保持平衡。对于主食,老年人应该谷物类为主,同时由于老年人对糖的耐受能力降低,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减弱,应该注意摄入量;对于蛋白质,老年人应该多摄入奶类、大豆、鱼类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对于脂肪,应该尽量选择花生油、菜油、玉米油等植物油,减少肥肉、猪油等动物脂肪的摄入;对于无机盐和矿物质,由于老年人钙的消化吸收能够降低,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等病症,因此需要加强食物中钙的摄入量,对老年人来说,钙的最好食物来源是奶类,虾、蟹,蛋类、绿叶菜和豆类;同时不宜吃太咸的食物,容易造成高血压以及肾炎等等。对于维生素,应大量的食用蔬菜和水果,保持维生素的摄入量,且对于老年人有较好的通便功能。同时应该注重大量饮水,保持身体的水平衡[3]。

3 老年人睡眠护理

老年人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以消除机体的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睡觉前,老年人应该适当的进行散步,或者用热水泡脚和洗澡,同时保证按时睡觉。床铺的软硬度要适宜,过软或者过硬的床铺都会使老年人难以入睡,并且在睡醒后全身不适。对于枕头的高度,则是以保持在老年人的一肩高为宜,过高或者过低有可能会引起老年人呼吸困难或颈椎疾病。对于睡眠时间,应该保持在7~8h之间,另外午休0.5~1h会有利于老年人体力和精力的恢复。

4 保持适当的运动

老年人在进行运动时,为了避免身体不适,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老年人应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锻炼项目,从而使的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施展。例如步行、慢跑、打拳、做操等。其次在进行锻炼时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心急,运动量应该由小到大,日积月累。同时锻炼应该持之以恒,不能随心所欲、断断续续,最好是每天都进行定量的锻炼。老年人在进行运动时不能过超过自己的承受极限,以能够耐受较为适宜。在锻炼以后应该注意自我监护,从而有效的预防过度疲劳。老年人可以根据运动后的呼吸、脉搏等等调整自己的运动量,使之与身体状况相适应。

老年人活动时的注意事项:①老年人起床后不要马上进行剧烈的活动,应该在机体充分舒展后慢慢地开始运动,以使身体相适应。②运动时要注意室外的温度变化,避免着凉感冒等,还要考虑老人的身心状态,运动中以不感到疲劳为宜。③如果在活动中如果出现气短、头晕、胸闷等自觉症状,要立即终止运动,测定脉搏和呼吸的频率,休息后再检查脉搏和呼吸是否正常等。如果恢复正常,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减少运动量,如果不能恢复,则要去医院检查。

第2篇:老年人居家护理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居家临终;临终关怀;现状;对策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它主要是有专业临终护理团队给老年人临终患者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目的减缓临终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负担,使临终患者比较有尊严的度过人生的最后一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了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慢慢增加,临终关怀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社会及政府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大部分还是以家人照顾为主,社区护理人员按阶段的探访老人,使其能安稳的度过人生的最后路程。我国的居家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晚并缓慢,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老年人的居家临终关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为我国老年的人居家临终关怀护理研究提供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临终患者的状态分析

(一)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临终患者常见的心理有:1、态度积极,对治疗抱有希望。2、不接受现实,否认自己的病情。3、比较愤怒,脾气暴躁,报有敌视态度。4、整个人比较忧郁,常有轻生的想法。5、有的能接纳事实,正面面对自己的病情。6、有的希望实现人生最后的愿望。

(二)临终患者对护理的需求特点。1、渴望医生护理人员尽最大的能力抢救自己,自己的疾病能被治愈。2、渴望自己的寿命能延长一些。3、渴望自己的病情能用上最先进的医疗设备。4、渴望在治理中能减缓自己身体和心理的疼痛。5、渴望家属能陪伴在身边。6、渴望有安静的环境进行安养。7、身体实在不能承担痛苦的时候渴望采用医学的手段加速死亡。

二、我国居家临终关怀目前的现状

(一)我国临终关怀的社会背景。我国的临终关怀开始于1980年后期,在我国主要有三种方式:临终关怀的专门机构,综合性医院内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居家照顾关怀。据统计到202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为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这就预示着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将成为临终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据有关调查大部分老年人渴望获得家庭式的专业护理。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仁孝深入骨髓,都希望老人选择居家临终,传统孝道的教育都希望患者能在家中与亲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时光。由此看来,这种现状加速了居家临终关怀的发展。美国国的死亡教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我国就对这种忌讳的问题不曾提过,连谈论都是禁止的。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思想上的禁锢,提高对生命的认知程度,知晓人生的生老病死规律对于发展临终关怀事业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临终关怀资金来源有限。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建立没有盈利的临终关怀机构是相当困难的,而国外有慈善捐款机构,政府资金支持的。我国政府专项是很少的,仅依靠民间筹资还有一些慈善捐款。然而大多数建立的临终关怀机构是不盈利的,规模范围比较小,机构很难运转下去的。由此看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临终模式将具有更大发展潜能。

(三)我国临终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护理培训知识,护理人员也常常陷入临终关怀理念和传统死亡观念的矛盾中。护理人员只有克服恐惧这种心理,走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困惑,才能帮助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正视面对死亡,正视临终关怀的理念,与患者以及家属共同度过难关。

(四)我国的医院模式。1、大部分医院是以营利性目的,患者常常有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虽然医保政策能报销一部分,但自费部分仍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2、现在的医院有极少的临终病房,床位比较紧缺,只能给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护理工作不能大范围的进行医治。3、医院里的患者比较多,提供的床位数量有限,只能建议患者回家休养。老年患者怕给子女带来经济负担,也会提出回家休养,这种现状的发生正好给社区居家卫生服务站带来巨大的优势。

三、我国关于老年的人居家临终关怀的建议

(一)提供干净并且舒适的居住环境。1、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房间内的布置要符合老年人的心里特点,视觉上能给老年人带来温馨的气氛。还应保持室内安静,保证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安心养病。此外家属能更好陪伴患者,有利于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并给予信心,降低临终患者对死亡恐惧。2、提供良好的饮食照料。定期对老人口腔进行护理,提供干净卫生的餐饮,老年临终患者大都以流食为主,根据老年人的喜好定做可口易消化的食物,这样能很好的提高食欲。3、提供干净卫生的换洗衣物。要及时给老年人换洗干净的衣物,保持好老年人的卫生,换洗干净舒适并且透气的衣服。4、在给老人做基础的护理时动作要缓慢,语言要温柔。适当的给老人翻身,以防压疮、肺炎等并发症,以此希望能有效的缓解老年人身心上的折磨。

(二)多给予患者关怀。大多数老年人患者受疾病的长期困扰,会有抑郁的现象消极厌世,这时候需要家人的陪伴和耐心呵护。护理人员要多指导家属,及时观察患者脸部的表情变化,从医学方面讲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整个过程。根据患者的行为,护士可以这样做:1、一些患者否认自己病情,不勇敢面对,这时候护理人员要倾听患者诉苦,鼓励患者说出原因,给予适当的解释使其得到缓解。2、对愤怒期的病人,要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其感情得到发泄,缓解病痛。3、对于不正实自己病情的病人,要找到患者平常喜欢的事物,感情得到转移,正确面对现实。4、在协议期,耐心说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当死亡不可避免时,此时家人是最大的精神寄托,要尽最大的可能完成患者的心愿,让患者不能留下遗憾。

(三)做好患者家属心理准备。在老年人患者临终阶段,要及时地告诉家属患者的病情,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接受现实,尽量缓解患者的心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让老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旅程。亲人的逝去常常会使人悲痛欲绝,长时间的悲痛会导致家属身体承受不了,因此对家属的护理应该做到:首先,让患者家属接受患者已经离开的事实,分担家属承受的痛苦。然后,耐心倾听家属的哭诉,使其情绪得到宣泄,减少家属的痛苦。最后,鼓励家属开始新的生活,要面对现实,转换新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环境,尽快走出丧失亲人的阴影,好好的生活下去。

(四)临终关怀主要是以家庭照顾为主。在居家护理中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家人照顾为主,这样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照顾老人,又能让老人感受到温暖的亲情。居家临终护理的社区医生护士要定期去有老人的家里进行上访,看看最近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时掌握老人的情况。大多数临终关怀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社区医生护理人员指导家庭成员需要怎样更方便细心的照顾患者,并且需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病情进展,以便及时抢救,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5.

[2] 李霞.付伟.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

[3] 吴俊晓.农村居家照料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

[4] 王玉梅.肖适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9(3)

第3篇:老年人居家护理范文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

老年人

居家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因此“村改居”社区也渐渐成为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式。“村改居”是指撤除原有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原来的农民成为了城镇居民,政府将以城市的管理模式去治理原是农村的地区,同时其经济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大部分“村改居”社区原农民成了失地无业人员。又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降低,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生育率下降,从而导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每个国家迫在眉睫的工作之一。通过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宁波市人口年龄分布如下:全市7605689人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54750人,占8.61%。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为响应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南社区为例,分析“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1.“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宁波市鄞州区位于长三角南翼,随着宁波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城区规模扩大,鄞州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了以鄞州区新行政中心为中心的城市化框架。城乡结合部的村落成为城市中的一员,形成了“城中村”,鄞州区东南社区响应政府撤村建居政策进行了村改居。东南社区占地面积22.8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社区户籍人口3591人,总户数1458户,其中老年人756人,妇女1230人,青少年520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1.05%。由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推行,东南社区大部分老年人都成为了失地老人。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三者结合,对东南社区老年人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6份,对其个人基本情况,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期望社区居委会为老年人提供哪些服务以及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居住的老年人以及社区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东南社区在“村改居”政策中所做出的工作调整及对老年人所产生的影响。

1.1“村改居”政策推行产生的影响

①对社区居委会的影响

“村改居”之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主要为自主养老,“村改居”政策实施之后,大批老年人成为失地老人,其养老方式逐渐由原先的自主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转变。社区居委会就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落实以及居家养老项目的深化。

②对老年人的影响

首先,“村改居”政策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社区为老年人建立了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甚至更优的社会保障。其次,“村改居”改善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活动室、老年协会、卫生服务站等设施的建立,使老人在失去土地情况下,能够愉悦心情,丰富生活,享受晚年生活

1.2“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①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

由调查结果显示,有48.5%的老人现与配偶居住在一起,27%的老人与子女一起,15.8%的老人一个人独居,4.6%的老人与孙辈一起,2.6%的老人与雇用的保姆一起,1.5%的老人选择的是其他。另外当问询老年人现在养老方式时,有51.5%的老人养老方式是伴侣和家人照顾的居家养老,31.7%的老人是自理的养老方式,15.3%的老人是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1.5%的老人是养老机构养老。

从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调查可知,东南社区老年人养老除了家人照顾和有能力自理,通过社区照顾养老的老年人仅占调查人数的五分之一不到,很明显的可以看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大多是失地农民,一部分与伴侣相互照顾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相互照顾的能力也随之减弱,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及是势在必行的方式。

②养老服务项目缺少

调查显示,有71.9%的老人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的免费体检服务,71.4%的老人参加过社区老年人活动,主要是老年人广场舞学习,京剧甬剧节目的观看等活动,61.2%的老人曾参加过社区居委会统一组织的集体外出旅游。经过调查了解到社区对老人养老服务项目涉及的方面较窄,老人生活照料、对老年人精神和心理关注等方面未采取具体服务措施。另外东南社区现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比较适合低龄、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一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

③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不健全

东南社区从成立至今已建有农贸市场、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广场、健身设施等配套服务设施。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时也由于使用年月的增加,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出现部分设施老化,部分健身设备损坏,损坏设备未能及时修理和更换等问题。

④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东南社区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主要是就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的使用及保管、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等方面的监督做出了规定。但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服务状况、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等项目未明确提出监督方案。

2.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改善的对策及建议

在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在老龄化现状严峻的今天,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极为重要。尤其是“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是社区管理的重点项目,其原因在于,“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具有数量庞大,失地待业,身体状况参差不齐等特点。

通过对宁波市鄞州区东南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结果的分析,就“村改居”社区所呈现出来的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够、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稀少、老年人居家养老基本设施不健全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监督体系有缺陷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2.1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村改居”社区的前身大多都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村落,在城乡统筹战略下,将附近几个具有相似性的村庄统一规划,撤除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居委会。正是因为多个村庄合并的原因,导致“村改居”社区人口具有复杂性,社区老年人信息不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普及度不高。

在科技信息发达的现今社会,社区居委会通过对居住老年人建立的电子信息档案,正确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从而对不同老年人提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服务。

其次,根据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建议一个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依托,家庭自主养老为基础,利用社区已有的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备,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在家养老,服务齐全”的养老服务模式,使“村改居”政策之后失地老人生活更加安全放心。

2.2建设社区服务队伍,提供优良服务设施

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较广,各个领域有其特有的服务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依托各个社区服务组织,因此完整全面的服务队伍将关系到社区养老服务成效的关键。

“村改居”社区具有起步晚,人口复杂等特点,因此需要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服务人员素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需进行礼仪礼貌,老年人基本护理,法制教育和家庭紧急救助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服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以服务老年人为目的从事工作。

另一方面,社区养老的基本设施也极为重要,建立老年人活动室、健身设施、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人阅览室等配套服务设施,并且对服务设施定期进行维护。

2.3多方筹集资源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老年人福利的性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资金是决定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因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坚持政府部门投入的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比如社会募集、福利彩票,闲置房产出租等形式。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口基数大,社区居委会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应积极鼓励家庭参与,通过家庭自助来缓解养老服务人员紧张状况。同时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鼓励社区居民党员参与,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弘扬“我为人人”的志愿精神。

2.4完善监督机制

“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较突出的问题在于体系建设不完善。“村改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形成的时间较短,在推行过程中出现服务脱节、服务局限等问题,社区居委会应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对对应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出现“蛀虫沉船”现象。

“村改居”社区在城乡统筹的浪潮涌现,社区老年人大多为失地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村改居”社区的必然选择,因此建立“以社区为依托,家庭自主为基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至关重要,新型养老模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机制。

参考文献:

[1]潘明策.“村改居”社区工作人才现状分析及培养思路——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J].三江论坛,2008,(5):29-33

[2]梁慧,王琳.“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月刊,2008,(11):171-173

第4篇:老年人居家护理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适老化改造;养老服务

在吉林省经济的迅速发展中,整体的居住水平和医疗都相应的发生巨大改善,人口老龄化也进一步加剧,2019年年末,吉林省人口数为2690.73万人,其中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594.6万人,2020年,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占全省总人口数的21.35%,65岁及以上的比例将达到14.12%。平均每5个人就有一位老年人。我省老龄化程度已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将迎来最艰难阶段。(具体老年人口及未来预测可见图1)。居家适老性改造进程也远远滞后于老龄社会的发展需求。早在2016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建议》中明确提出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模式的主要支撑,社区居家适老也成为整个养老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对社区规划提出更多要求。然而目前,我省社区的公共空间,老龄化较高的一些小区还尚未根据老龄化趋势做出大的改造和变化,在理论上也未形成成熟的思想。老年无障碍生活是居家适老化的最终目的,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是对有需求的老龄化家庭通道、厨房、卫生等等生活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改造,缓解老年人通行、就餐、卫生清理的不便等日常生活,当然也能减少老年人受到人身伤害。与日常普通装修不同,社区适老化改造首先需要对老年人进行身体状况评估以及原有居住环境进行专业测评与估量,制定出阶段性方案并进行改善,保障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便利性、舒适性的调整与改进,方便老年的日常生活,满足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适老化改造还能完善城市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一、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

2020年7月,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年底前,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对特殊困难、低保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发展壮大养老服务、养老设施、老年人生活用品等消费市场。适老行改造不等同于老旧小区的改造,以前更多的老年人关注小区的旧貌换新颜,安装门禁系统、健身器材等。面对我省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适老化的问题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渴望在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建设过程中得到“量身制作”,从老年人的视角出发,延伸到生活的细小细节,根据有关数据调查,70位60岁以上摔伤的老人中,只有3位是在户外摔倒,其余67位老人都是在家中发生意外,8成以上的老人在家中发生摔倒。所以,适老性改造不要停滞不前,有序推进,防止小细节成大隐患。适老化改造不仅仅能为老年人独立自主的生活提供便利,更增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感,提高生活质量,又让老年人感受到国家、政府的温暖。早前,吉林省长春市民政局及相关部门召开了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试点会议,长春市民政局副局长明确提出“抗议与会老并举,”“宣传与建设并行”“时效与质量并重”,为试点指明方向。此次项目投资近200万元,计划为400户及以上困难且赞同适老化改造的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意外风险,做好适老化改造的典范。但在改造的进程中,还发现如下问题。

二、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目前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适老化改造认知不到位据我省经济社会现状和家庭养老观念而言,吉林省养老模式单一,根据调研,我省居家养老占比在96%以上,所以说居家适老化改造刻不容缓。缺乏对适老化概念的认知,部分城市地区政府部门也缺乏关注小区地面清洁、楼道安装扶手、小区的健身器材是否损坏、冬季地面防滑程度等等,缺乏科学认知。适老化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居家环境与室外活动。从室外讲要考虑到老年人活动空间、文化娱乐、健身地点、等等。从居家环境讲要老年人生活有无障碍、生活设备是否安全、地面平整度等等。一切都要根据老年人自身的特点与生活习惯进行社区居家适老化整改。部分年长老人一直节俭生活,不愿为子女带来负担,当问到“是否需要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时,多数都是拒绝的,年高者更是偏向于了解改造的价格,对适老化改造及意义更不会深入了解。

(二)适老化改造缺乏标准2016年年底全国26个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试点以来,各地区全力开展适老化改造,结果通过研究表明,多数适老化改造表现在住宅户单体的节能改造、设备更新、楼体加固保温、户外环境等综合改进,并没有明确根据适老化进行改造,其中原因很多,有老年人需要各不相同、设计改造后的方案缺乏创新、改造难度加大、最后难以形成可推广的方案。目前,可参考的社区适老化改造规范有《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有住宅功能改造技术规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等等有关法规,但是由于制定部门不同,改造标准无法统一,也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三)整合资源困难、适老性产品欠机制根据吉林省老旧社区居住情况来看,老旧社区具有便捷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由于建设房龄较长、建设标准相对较低、质量相对较弱、老旧小区改造使用面积较少、适老化设施结构与老龄化的进程不协调等等。相关部门政府、居委会、居住老人之间博弈,造成社区适老化改造过程资源整合困难。另外,适老化改造在产品的选用上也是种类众多,能真正为老年人服务做到精细又贴心的产品少之又少,产品价格也是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在产品的安全和性能的监管上也缺乏管理机制,阻碍老年人产品设施的发展市场。

(四)农村住宅居家养老的条件尚未具备从现有情况来讲,吉林省贫困农村地区适老行改造服务具备基本为零,居家养老发展落后,且长期居住在农村,居住环境根本达不到养老程度,一部分农村医疗方面只开设小诊所,甚至还处于半开半闭的状态,硬件设施也较差,社区活动也较少,而故土难离,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也很少愿意随子女进城离开生活多年的地方,空巢老人数量较多,大多数只是解决了居住条件,而在房屋建设过程中,随意性大、缺乏设计和指导,导致住宅也有很大的差异。缺少养老需求,缺乏辅助养老设施用品,大大增加老年人居住的隐患。

三、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建议

(一)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选择老龄化人口多的社区进行试点探索,针对老年人“适老性”改造需求,改造标准由建设部带头,相关部门辅助及时反馈、总结,着力补齐短板。可重点关注空巢老人、患病老人、计划生育等特殊家庭、及时开展心理指导,在试点的基础上完善政策,有针对性、系统性进行指导,全面覆盖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

(二)加快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专业门槛相对较高,目前我省市场专业化还处于相对较低层次。而适老化改造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生理需求和心理变化,其次涉及到更多领域的专业水平,包括设计师、医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师、施工与护理人员等等来共同努力,各领域人员从专业角度考虑问题,满足老龄人的需求,从整体到细微,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适老化改造。根据调查,目前我省有77所院校开设涉老专业,培训医养结合机构技术人员4700余人,全省累计培训在岗护理员8550余人,加快人才培养,支持各高校建立养老服务专业,加大康复、护理、全科医生专业的培养,定期加强岗位培训,建立培训基地和学生实训基地,能够为老龄人应急、护理提供大力支持。

(三)老旧住宅内、外环境的适老化改造老年人口身体机能的蜕变与年龄特点的限制,外出活动能力也逐渐减弱,居家便是活动时间最长的,为满足生活所需,要与足够的室内活动空间,从细节入手,做好规划,设置扶手、消除地面高差、更换地面材料、无障碍物遮挡,针对卧床老人更应该以简洁、实用、安全为主,遇到疾病或者突况能够及时求救,排除生活中不必要的隐患,避免意外发生。外部环境的改造,我省已逐步实现社区适老化改造,室外环境的改造,实现长期居住的目标,例如考虑加装电梯、房屋漏雨、燃气安全、电路等等都做好相应维护,定期排查,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逐步完成辅助设施、室外的活动场地、提高年长者社区服务的参与度,让社区居家适老化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四)投资为主、政府辅助为辅众所周知,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投资巨大,面对改造资金的压力,可借鉴于养老体系完善的国家,例如:有60~70岁老人家庭根据评估可申请一次性获取改造款,加以改造,在70以及70岁以上的老人申请相应补贴用于家用设备的改造。采取社会家庭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方式,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同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改造,降低改造成本,减少支出,节约公共卫生开支。

第5篇:老年人居家护理范文

家庭支持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中最基本的一种社会支持。尊老孝老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之内蒙古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尤其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孝老观念根深蒂固,这直接影响内蒙古地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即以居家养老为首选,以选择机构养老也就是到养老院为其次。甚至在个别地区,人们还普遍认为将老年人送至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

客观来讲,居家养老具有成本更低、覆盖面更广、服务方式更灵活等优点,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基本状况,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感情需求。因此,内蒙古养老选择中,居家养老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并且将长时间占据主流地位。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说,居家养老的可行性由于传统家庭功能的弱化而受到了很大挑战,让老年人生活在自己家中,由子女照料解决养老问题变得很不现实。因此可以断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选择机构养老或居家雇佣专职护理或依托于社区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实现养老的人数会大量增加,相应地,对养老机构、社区老年福利设施及服务人员配置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

二、内蒙古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一)老年人数的增加带来的需求

老龄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量老年人口的出现,其必然会带来大量的老年需求,而老年人的这种特殊需求在之前的市场需求中占据的份额非常小,那么在短时间内增加的大量老年人必将会推动这种需求产生井喷式增长。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内蒙古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313万,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400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蒙古当前拥有养老床位共计9.05万张,其中公办6.08万张,民办2.97万张。假设这些养老床位全部住满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也仅为3%。这样的数据还只是在内蒙古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做的统计。

(二)老年人现实和可预期的经济条件的改善带来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简单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当经济、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后,观念、注意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内蒙古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2011年更是历史性的突破万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且,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无论是国家还是,都越来越重视民生工程,对养老保障领域的民生投入逐年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这些现实和可预期的条件改善不断地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必再寄宿子女家中而拥有了自己的房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了离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障;同时,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年人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以前省吃俭用重视储蓄,现在更多开始转向消费。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开始选择机构养老和当前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的逐步提升,很多老年人也开始关注机构养老,甚至有明确支持机构养老的观点。在他们看来,选择到服务质量有保障的养老院,一来可以减轻子女负担,二来经济条件能承受,还可以跟众多老年人聊天、娱乐,生活质量也能提高。

(三)老年人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需求

“人口老龄化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严格控制人口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与我国特殊的人口政策不无关系。实践证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刚性执行,直接导致人口结构失衡,家庭结构彻底变化,隔代抚养比急速升高,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421”家庭,有的老年人因为唯一的子女中年离世更是没有任何养老依托,我们把这类老年人称为“失独老人”。大量“421”家庭和“失独老人”的出现,使得其中大多高龄、重症、残疾老人无法得到子女的有效照顾而不得不选择机构养老。

(四)产业发展及年轻人就业变化带来的需求

内蒙古是典型的地广人稀,人口居住极其分散,由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大量年富力强的劳动力从偏远地区向中心城市、城镇集中,然而,在大量迁徙外出的年轻人中,受制于城市、城镇房价和物价及其他生活成本的制约,只有少数将其老人接到城市、城镇共同居住,而剩下的大部分年轻人不得不将自己的老人留在原籍独居养老,尽管他们也有孝心和赡养老人的意愿,也会给老人必要的生活费,但是老年人所需的必要生活照顾却很难得到满足。

(五)政府投入的增加带来的需求

近年来,内蒙古在民生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细化到养老服务业,内蒙古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0年,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扶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05年,内蒙古民政厅印发了《资助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实施细则》;2012年,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的通知》;2012年,内蒙古民政厅印发了《社会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2013年,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此举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扶持,同时也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管理、运营提出了标准化要求。也就是说,政府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大监督和标准化建设力度,必然会有力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这样一来必然会吸引更多老年人关注养老机构,甚至作出选择机构养老的决定。

三、内蒙古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在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主要由三方面力量给予满足:一是老年人居家养老,由子女照顾或子女雇佣家庭保姆照顾;二是老年人独立居住但依靠社区周边服务主体提供的各类服务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三是公办或民办的养老机构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

(一)内蒙古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在内蒙古主要城市和城镇中,80%以上的居家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可以通过家庭照料系统得以满足,但是“空巢化”加剧的势头已经成为不可逆的事实,加之“4-2-1”家庭格局比例的不断升高, 家庭照料系统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时就需要发挥政府及社会的力量,通过政策设定、资金补助等方式,在社区建立“日间照料中心”(性质类同于幼儿园、托儿所),老年人可以通过日间照料中心获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服务,但仍然可以居住在自己家中。

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居家养老的主流地位不会改变,那就必须要通过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的方式来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这种方式不仅覆盖辐射面广、服务内容灵活多样、方便老年人就近购买服务等,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和挖掘社会资源和力量,有益于拓展养老服务市场,增加老年产品供给。

当前,内蒙古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由民政部门投资建设,最低标准为每个中心配置20张床位,同时具备为老年人提供餐饮、家政、娱乐服务等功能,中心日常管理由社区负责。到2012年底,全区共建成日间照料中心468个,每个中心20张床位。这样的供给能力与大量居家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差距很大。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内蒙古340万60岁以上老年人中,可以享受到社区或其他公益性组织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有25万人。其中,生活照料服务满足率为21.5%,保健康复服务满足率为18.6%,文体娱乐服务满足率为43.6%,法律维权服务满足率为31.5%,参与社会活动服务满足率为56.1%。

由此可见,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仍然是块“短板”。调查还显示,服务针对性不强是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盲人和聋哑人所需要的服务是极具特殊性的,而当前的服务供给中几乎没有专门为老年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设计的服务内容;医疗护理服务多数由社区医院承担,针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上门医疗和特殊康复护理、心里慰藉等方面的医疗服务内容比较少,具有职业资格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更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也亟待改善,不仅要加快设施建设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关键是要提高设施覆盖面,让更多老年人能够就近享受服务,特别是要扩大农村牧区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的供给能力,逐步打破农村牧区老年人生活服务以家庭成员照料为主、社区养老服务一片空白的状态。

居家养老是主流养老选择,也具有诸多机构养老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综合分析来看,内蒙古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还比较差,服务内容有待进一步扩展,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民政部门一般是依据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差别来划分养老机构,具体分为: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公办民营养老机构、民建公助养老机构、民办民营养老机构。

目前,内蒙古全区共计建设运营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564所,分布于14个盟市的102个旗县区中,共有养老床位3.5万张,供养着2.97万困难老人;公办民营养老机构163所,设置床位1.34万张,供养1.1万老年人;约有50所民建公助养老机构,设置床位近5000张,入住老年人约4500人;民办民营养老机构约有近200家,设置床位数近3万张,入住老年人近3万人。

内蒙古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比较滞后,特别是相关机构养老服务的供给,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

1.国有(公办)养老机构发展迅速,质量逐步提高,范围逐步扩大,但是发展不平衡,政府重复投资浪费与老年人服务设施不足的矛盾明显。

2.民办养老机构处于起步阶段,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困难重重。主要是政策障碍,政府扶持力度过小,发展缓慢。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投资民办养老机构被称为“美丽的陷阱”。

3.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严重滞后,管理体制尚未确立,慢性病老年人生活质量低。

四、研究结论

第6篇:老年人居家护理范文

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其养老资源主要来自于家庭本身的收入和家庭成员的照顾。在以东方文化为底蕴的国家,家庭养老占主体地位。

居家养老

老人居住家中,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服务提供者主要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托老所、志愿者等。服务内容包括基本生活照料(饮食起居照顾、打扫卫生、代为购物等)、物质支援(提供食物、安装设施等)、心理支持(治病、护理等)、休闲娱乐设施支持等。欧美等发达国家多数老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

机构养老

老人居住到专门的养老机构,由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根据老年人身体健康状态、生活自理程度及社会交往能力,实行分级管理,一般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三级。不同级别的老人入住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

互助养老

第7篇:老年人居家护理范文

综合来看,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提供,二是生活照顾,三是医疗护理,四是精神慰藉。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收入较高,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体系较健全,经济提供和医疗护理不再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问题,而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却受到了重点关注,特别是精神慰藉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为了使老年人生活更加充实和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让老年人回归社会的各种措施,比如鼓励老年人重新就业、参加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各类公益性活动等,也包括让老年人重新回归家庭。

经验二: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分级别的养老模式体系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承受能力、个人喜好等有所不同,采取的养老模式就有所不同。首先,从年龄阶段来看,刚退休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好,更多的是选择家庭养老或居家养老。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和疾病困扰,老人才有可能寻求机构的帮助。其次,从经济承受力来讲,有的老年人经济条件较好,希望选择高档的养老服务形式或机构,以提升生活品质,而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一般,希望选择普通的经济型养老服务形式或机构,低收入老人则需要政府提供保障。再次,从自理级别来看,老人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半自理到完全不能自理又分成若干级别。每个类型和级别的老人需要养老服务的内容都会有所不同。最后,从个性差异来看,有的老人喜欢休闲聊天,有的老人喜欢旅游、收藏,有的老人希望继续工作体现价值,有的喜欢集体生活,有的喜欢清静独居。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健康级别,建立不同的养老模式。

经验三:实行养老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

在入住养老机构之前,西方发达国家就对老年人分级。采用的通常是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标。该指标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I-ADL指标,测量的是维护日常生活环境、独立获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包括购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打扫室内卫生、做饭四个方面;另一部分是P-ADL指标,测量的是穿衣、吃饭、洗澡、上厕所等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级别的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如对不能自理者主要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对自理者提供基本日常照料服务等。服务的项目和标准都有明确规定,老人一旦入住即可无所顾虑。西方发达国家还对居家日间照料服务出台了标准。如美国的康复设施鉴定委员会和全美日间照料协会就于1999年联合颁布了日间照料服务标准,对服务的内容和标准都作了明确规定。养老服务是一项高风险行业,老人很容易出现意外,导致很多投资者或机构因畏惧风险而不敢从事此项服务。通过出台明确的标准,一方面保障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规避了养老机构和人员的风险,解除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后顾之忧。

经验四:居家养老是当前的国际趋势

起初,欧美国家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时,大多采取对老年人集中供养的方式,即建立敬老院、护理院等。虽然这种方式设施完善、照料周到,但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机构养老不利于老人与亲人等交流,容易造成情感缺失的弊端不断显现。于是,很多国家提出了让老人回归家庭的号召。但这种回归家庭的养老方式已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而是一种将居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不必使老年人脱离原有的居住环境和社会关系,也方便子女在闲暇时照顾老人,老人的情感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同时,居家养老能够充分整合利用家庭、社区的资源,使养老成本大大降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能使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好的保证。目前,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日本等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经验五:发挥政府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在完善养老模式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对困难老人的保障作用。对于生活困难的老人,政府应主动承担责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养老服务最初都是从保障孤寡、残疾老人的养老开始的。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中已占了主要成分,但是政府对于困难老人的保障功能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目前,英国、美国等都建有大量福利院,专供低收入、孤老等生活困难的老人养老。英国的政府保障性护理院占护理院总数的17%。其次是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引导作用。养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应依靠政府来引导,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范畴。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养老的法律和服务标准需要政府制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需要政府监督,支持政策需要政府出台,全社会敬老爱老的氛围需要政府引导人民来营造,老年人的权益也需要政府保障和维护,特别是养老服务网络,更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

经验六: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养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国外经验来看,政府、家庭、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和家庭养老观念逐渐淡化,很多老年人不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但是随着人们对老年人情感需求认识的不断深化,家庭的作用在西方又开始引起重视,如有些国家已在探索给予因照顾老人而不能工作的家庭成员一定的补贴或提供弹性工作机会等。私人部门在西方国家的养老服务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国,私人部门兴办的养老机构占到养老机构总数的60%左右,还有大量的私营企业从事着社区的日间养老照料服务。此外,社会上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包括慈善机构和个人。2001年,英国有590万志愿护理者,其中大部分属于社区志愿组织。志愿服务形成了许多种形式,如互助型养老、储蓄型养老等。

经验七:注重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加强对老年人的监护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带来了希望。如美国正在推广的家庭紧急救助系统就是很好的应用。该系统由一个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电视界面、电话和一系列传感器组成。这些传感器被精心放置在老人活动的关键地点,如浴室、厨房、入门口和卧室,用来监视老人家中情况并记录他们的行为。如果家里一段时间没动静或房门传感器在一定时间内一直关闭,系统就会向家人发出警报。通过电视界面,家人可观察老人的情况,并给老人发送信息。依靠这一系统,即使相隔千里,老人也能经常和家人交流。

国外养老地产大观

美国

建筑规模大,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开设的课程和组织的活动超过80种以上。代表楼盘:太阳城中心、凤凰城。

日本

日本的老龄人的生活质量是在良好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的。提供无障碍设施的老龄人住宅产品、具有看护性质的老龄人住宅产品、能和家人共同生活(二代居)的住宅产品。代表楼盘:港北新城。老年人住宅产品与其他租售性质的住宅产品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社区内,突出自助自理。

欧洲

国家政策倾向于让老年人居住在独立的公寓中。建筑将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城市意味、社区功能和生态目标。代表楼盘:荷兰弗莱德利克斯堡老年人公寓。

新加坡

一般兴建在成熟的社区中。公寓户型一般分为35平方米和45平方米,为一位或两位老年人提供生活空间。住宅的户型设计及内部结构设计标准的特殊化考虑。

美国太阳城

陪同者居住一年不能超30天

太阳城中心是美国最大的老年社区之一,位于佛罗里达州坦帕市郊,1961年开始建设,占地10平方公里,现有来自全美及世界各地的住户约1.7万家,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

太阳城中心有六大居住社区:独立家庭别墅、连体别墅(“国王之殿”)、辅助照料式住宅和家庭护理机构(“湖中之塔”)、出租的独立居住公寓(“庭院”和“阿斯顿花园”)以及辅助照料式住宅和家庭护理机构(“自由广场”)。

其建筑规划完全按照老年人的需求设计,小区内实现无障碍设计:无障碍步行道、无障碍防滑坡道,低按键、高插座设置,社区住宅以低层建筑为主。社区内的空间导向性被强调:对方位感、交通的安全性、道路的可达性均做了安排,实施严格的人车分流。这里的居民必须是55岁以上的老人,18岁以下的陪同人士,一年居住不能超过30天。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房价比正常的市面上的价格便宜70%,老年人都把这里比作自己的天堂。

日本港北新城

“老少户”供老人子女相邻居住

日本港北新城把老年人住宅产品与其他租售性质的住宅产品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社区内,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活泼。

港北新城把老少户住宅(二代居)、老人专用住宅、养老公寓等镶嵌在普通住宅中。老少户住宅指同一楼层中相邻或相近的两套住宅,或同一单元内上下层相邻的两套住宅,其中一套为老人居住,另一套为子女家庭住。在规划设计时,建议将养老公寓靠近小区出入口或社区边沿布置,一方面人员、车辆,如救护车出入方便,另一方面便于对养老公寓进行单独管理。

在日本,现在并不主张盖大型养老院,强调老人们在自己的家中养老,加强与社区的互动。目前,日本的养老服务已在主推“小规模、多技能的社区养老”。在小规模、多技能的社区养老院中,床位在20~30张,包括24小时的入住照顾服务、白天的日托服务和居家上门服务,类似于养老地产的“7-11”。

美国The Terraces

均为最高级别注册护士护理

The Terraces是亚利桑那州唯一一个满足900多项护理标准的社区,护理是它的特色。这里的护士都是最高级别的注册护士,差一步就变成医院。

日本“京都老人之家”

第8篇:老年人居家护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养老模式;老龄化

家庭养老、社会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城市目前存在的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等机构社会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三种基本养老模式的优劣不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三种基本养老模式优劣变化及发展趋势也不同。

一、家庭养老模式

中国是崇信儒家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养儿防老、家长的主导地位、几代同堂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我国城市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延用这种模式养老。选择家庭养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家庭中,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从社会的角度考虑,家庭养老的社会硬件设施成本几乎为零。而且其最大好处是家庭养老能使老年人与家人尽享孝道和天伦之乐。

但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传统家庭养老不足之处在于,老年人一般难以在家庭中得到专业细致的照料护理、医疗保健及精神文化等服务;在"四二一结构"家庭成为城市社会主流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社会人力成本与人们工作负担普遍加重,家庭成员与子女们不可能有足够精力照顾家中老人,家庭养老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保持与发挥其社会功能与作用,城市家庭养老出现逐渐削弱和社会化变化的趋势。

不过虽然经受工业化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多层面冲击,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只是弱化而不是消失,家庭仍然是老年人经济供养和精神慰藉的最重要来源,家庭养老方式仍然是我国城市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家庭养老不是可否坚持的问题,而是在坚持的基础上如何用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深入挖掘和丰富"家庭养老"时代内涵与功能,使城市家庭养老逐步向社区居家养老过渡,焕发更强生命力与作用的问题,

二、社会机构养老模式

社会机构养老的特征是集中养老,其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即细致专业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居住环境好,无障碍设计;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子女负担;满足老人独立生活的尊严感甚至再婚生活的需要。机构养老劣势在于, 社会养老需要老年人重新适应环境、重建人际关系,容易与他人(同住老人)发生冲突;生活成本高,额外支付基本生活设施租赁费用;缺少来自家人的精神慰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家庭养老是一种适应较低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生产方式的养老模式,而建立在社会养老保险、退休金制度、医疗保险等"现代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基础上的社会养老模式是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要求的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是社会发展及养老模式演进的必然趋势。

养老院、老年公寓式等社会养老模式虽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养老模式发展的方向。但从现阶段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看,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机构养老模式仍不可能成为目前中国城市养老的主要模式。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社会成本巨大。修建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包括居住、就餐、起居、活动等在内的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必需进行巨额基建投资;而社会养老不仅要有投资巨大的硬件设施,而且还要有相应的专职养护人员队伍和配套的养老服务管理系统,专业化水平要求比较高,这些都将加大城市建设和社会资源的负担。第二,现有资源的浪费。老人原来都有自己的住所和完善的生活设施,老人进到养老院以后,这些都将闲置,而养老院要重新占用土地资源和水电资源,造成浪费。第三,养老院的收费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并非多数家庭能够承受得了,而且,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养老院难以容纳的。第四,最关键的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目前并不愿意去养老院。老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相对陌生的地方,和原来并不熟知的人朝夕相处,这将增加他们的失落感。

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其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由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养老护理员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做饭、照料及护理等养老家政、医疗护理及心理咨询服务,以及社区日托、短期照料护理等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兼有两者的长处又避免了两者的短处,是一种扬长避短的理想养老模式。其优越之处主要有:第一,社会成本低,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基建投资,社区现的有几间房屋略加改造即可设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第二,原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老人居家养老,饮食起居的一切物品都可继续发挥作用,但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一定程度上使老人家居住房变成了"家庭养老院"。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所需费用较低,服务内容及方式可自由灵活选择,适合城市社区绝大多数老年人。

我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各项服务职能还不十分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施不够完善,在硬件设施中不能满足于老年人的各种需求。第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现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专职服务人员主要面向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中招聘。这些人员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针对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第三,资金有限,后续服务受到制约。政府部门为高龄、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解决了一部分老人的困难,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这些资金是远远不够的。第四,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服务力量薄弱。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对这个贴合实际的新型养老模式还有待进一步认同和了解。一些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积极开展和鼓励相关企业加入到时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中来。社区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力量薄弱,缺乏服务的多样性,没有专业的服务企业加入,难以有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总之,社会居家养老能有效节约社会资源,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而且投资少、成本低、收费少、服务广、效益佳,是一种很受老年人欢迎、很有发展前途的城市养老模式。中外社会化养老的历史经验表明,社区居家养老是城市大多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主要方式。政府挑头,集体努力,家庭保障,社会支援,相信有我们共同努力,中国的养老问题一定可以解决的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第9篇:老年人居家护理范文

为顺应社会老龄化发展趋势需要,更好地为全市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2020年民政局指导下,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整合各乡镇单位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项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至今,我们从调查摸底、健全体系、健全制度、建立台账、成立队伍、开展活动、特色服务开始,使居家养老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将一年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调查研究,明确服务对象。对新增人员及时建档登记,完善个人资料,全年累计服务 次,其中经济困难老人人次,特困分散供养人员人次。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在市民政局、市福利院以及各乡镇、各村委的支持和监督下,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肯定,全年考核合格率89%,人民满意度达到95%。

(二)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项目。华亭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相对去年以来,中心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完善中心的操作设备问题。购买了一批血压仪、血糖仪、心肺复苏模拟人,通过培训学习针对性的拓展居家养老的服务领域,这些符合当今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人性化的服务项目,受到了老年人的一致好评。

(三)注重员工培训、培育团队精神。中心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员工的岗前培训及在岗学习交流,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服务技能。对新入职员工安排岗前培训、实地观察学习、跟队实际操作,本中心还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今年市妇联举办的巾帼家政服务业技能大赛本中心派出6位护理员并获得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荣誉证书、并为单位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对表现优异的护理员奖大力培养推举更大的平台,中心还组织员工参加养老护理员上岗资格证,务必实现护理员持岗上岗。与此同时,中心还十分注重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坚持每周一雷打不动召开工作例会,让同事之间就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各抒己见。中心联系其他资深专业人士,为管理人员提供医疗护理知识、老人沟通技巧、礼仪修养、等方面的培训,为不断充实管理人员的知识,更好的为老人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此外,中心坚持每月召开员工大会,评选优秀养老护理员、优秀小组,分享服务心得,共勉互励,共同成长。

(四)服务内容夯实、服务形式多样。开展以“三个一”为内容(每半月清洗一次衣服、每周打扫一次卫生、每月理一次发),开展多次上门服务,根据老人各方面状况,服务工作也有侧重和不一,如对没有监护人的独居老人,他们需要更多的照料。为此月底对这些老人进行全方位的服务,服务工单以零元结束。

(五)联合社会力量,宣扬助老精神。要成功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除政府的推动力量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的各种力量,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才能让我们的服务做到好上加好。今年,我们除了养老护理员下乡宣传外,更加注重了文化传媒的推送,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公众号,每周对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报道宣传;平台人员加强下乡的力度,一方面监督、回访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对老人探访慰问,深层次宣传居家养老政策。同时发动群众参与敬老助老,让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关爱老人,照顾老人,倡导的社会风气,宣扬敬老爱老的社会精神。

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部分民政助理员不配合工作。东华镇东华社区民政助理员存在电话打不通现象,护理员不能交接。东华镇前岭村张治贵房内院内都是垃圾,村上支书主任推三阻四,不配合一起为老人整理出来干净舒适的环境。

(二)、监护人监护不到位、思想觉悟低。相对救援物资发放问题,当天发能用到老人身上,但是护理人员一走,新被褥,新衣物穿不到老人身上,家具用不到老人居住的房里。多数老人都给监护人干活,导致老人穿着脏旧差,衣服破烂;个别监护人不配合工作嫌护理员去的次数多,辱骂护理人员(例:山寨王发清、赵新社、)

(三)、老人思想素质差、觉悟低。石堡子纪家庄兄弟俩残疾,家里环境脏乱差问题,从去年一月去三次家里现在每月去四到五次,偶尔还送去我们自己不穿的衣服。但是兄弟俩不懂的保持,屋内面貌较差,自己的精神面貌也不好。这样的例子:安口余珍、黄丽琴等。部分独居老人性格怪癖,房内的所有垃圾不让扔,东西不让挪。导致屋内看起来乱,摆放乱无秩序;部分老人比较节俭,闲洗衣服洗的太勤,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容易衣服破损。老人卫生意识差,服务人员认为衣服脏应该洗,但是老人感觉衣服比较干净不需要清洗;精神疾病的老人服务风险系数高,有时候有暴力倾向监护人不在不能服务。

(四)、经济困难老人视觉贫困。部分经济困难老人家里条件差,床上无被褥,被褥破旧现象,危房现象。

(五)老人嫌资源浪费。部分老人比较节俭,闲洗衣服洗的太勤,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容易衣服破损。老人卫生意识差,服务人员认为衣服脏应该洗,但是老人感觉衣服比较干净不需要清洗。

三、明年的计划

(一)加强尊老、敬老、爱老传统教育,提高为老服务的热情及心理沟通能力,丰富有关老人的保健营养知识。使更多老人了解这种不脱离家庭、不脱离儿女,不脱离所有熟悉生活环境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二)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生活照料网络,加大对服务质量的跟踪检查,确定人员不定期的访问老人,对老人不满意的地方督促护理员及时改正。并且加倍关注老人健康问题,开展老人健康体检活动。定期上门走访,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免费按摩,免费保健,积极开展老年人保健宣传。

(三)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壮大服务队伍,拓展服务项目,探索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方式。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积极探索福利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和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使居家老人能获得生活上全方位的照料和便利、精神上的关爱和慰藉。使广大老年人得到更为实惠、方便、快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