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esp理论论文范文

esp理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esp理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esp理论论文

第1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墙体保温EPS施工 管理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正由北方采暖地区向南方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迟早会要提上日程,墙体保温必然是建筑节能改造的一项基本措施,其优越性也越来越被各方面所认识和接受。因此,在最近几年,墙体保温工程将会持续不断地增加 ,日益成为一项最基本的保温隔热技术。

墙体保温是指采用一定的固定方式(粘结、机械锚固、粘贴+机械锚固、喷涂、浇注等),把导热系数较低(保温隔热效果较好)的绝热材料与建筑物墙体固定一体,增加墙体的平均热阻值,从而达到保温或隔热效果的一种工程做法。根据保温形式可以分为:外墙内保温,外墙夹心保温、外墙外保温、自保温等。由于厦门的气候特征,区域特性,现行的保温方式主要以膨胀聚苯板EPS保温系统、无机玻化微珠外墙内保温系统及砂加气混凝土砌块自保温系统。

外墙外保温技术就是在建筑物基层墙体的外侧设置保温层,在保温层外面做装饰层,被业内形象地称为“穿棉袄”。外墙保温技术节能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地减少室内的热损失和冷损失;可以减薄墙体厚度和减轻墙体的重量,从而增大房屋的使用面积;能够增加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并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不过外墙外保温技术仍有不成熟的地方,比如施工困难和成本比较高、遇到恶劣天气容易脱落、渗漏,且不易贴瓷砖和挂大理石等缺陷,因此目前更适合多层、小高层、刷涂料的高层建筑。在本篇中,我主要以某工程为例介绍外墙外保温中EPS保温板的施工工艺。

EPS板保温系统是指保温隔热层为聚苯板(EPS),采用专用胶粘剂粘结于基层墙体,必要时辅以锚栓固定于基层,并以专用抗裂抹面砂浆复合耐碱玻纤网格布(贴面砖时用专用镀锌电焊网)作增强防护层,饰面为与保温系统相容的涂料(或匹配的粘结剂、勾缝粉贴面砖)构成的外墙保温系统。

1、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本工程为通过福建建设部高级住宅预审项目。本项目中保温工程为20厚EPS外保温,工程量4317.12。

1.1 墙体保温设计要求

其节能设计总要求为50%,其中墙体保温结构做法为:

⑴ 墙体

⑵ 水泥砂浆找平层

⑶ 粘结层

⑷ 20厚EPS保温层

⑸ 3-5 厚抗裂抹面砂浆保护层(压入耐碱玻纤网格布一层)

⑹ 外墙装饰涂料

2、节能施工管理和验收

2.1材料计划及工具准备

1)材料准备

2.2施工阶段管理

施工工序依次为:基面处理粘结层EPS保温层抗裂抹面层饰面层

1) 基面处理的施工要求

A. 施工环境、基底及使用的材料的温度不应低于+5℃。

B. 不应在大风环境中或温度高于25℃时阳光直射的墙面上施工,以避免材料“结皮”而影响施工质量。

C. 应避免尚未硬化的材料受到雨水的冲刷,必要时应对新施工的墙面加以保护。

D. 墙体的湿度不应高于其与环境的平衡湿度,如有必要,应钻孔测试墙体内部的湿度。

E. 墙体表面不得有污迹、灰尘、油污或脂肪类物质等妨碍粘结的附着物。凸起、空鼓和疏松部位应剔除并找平。找平层应与墙体粘结牢固,不得有脱层、空鼓、裂缝,层面不得有粉化、起皮、爆灰等现象。

F. 墙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特别是墙体表面应具有足够的粘贴强度(≥0.40Mpa)。

G. 内墙抹灰、混凝土或水泥浆地坪在外保温系统施工之前完成,并已干燥硬化。

H. 门窗、室外(门窗的)卷帘,特别是水平设置的盖板(如窗台板,女儿墙盖顶板),必须在外保温体系施工之前安装完毕。

I. 外墙面设置的通风口的护栏、固定管道的管卡、空调等用的支架也应预先安装完毕。

J. 所有水平方向的构件(如挑檐、窗台板、女儿墙盖顶板、固定外墙面构件用的支架等)都需预留外保温体系所需的施工厚度,并做必要的滴水处理(参见细部节点构造图)或防锈处理。

备注:为确保粘贴质量,墙面平整度应≤4/2m。

如果墙面平整度>±4mm/2m,则必须采用CN700找平砂浆进行基面处理。

2) 施工工艺

A. 弹控制线:根据建筑立面设计和外墙外保温技术要求,在墙面弹出外门窗水平、垂直控制线及伸缩逢线、装饰缝线等。

B. 挂基准线:在建筑外墙大角(阴阳角)及其他必要处挂垂直基准钢线,每个楼层适当位置挂水平线,用以控制聚苯板的垂直度和平整度。

C. 配制专用粘接剂:

a) 根据专用粘接剂的使用说明书提供的掺配比例配制,专人负责,严格计量,机械搅拌,确保搅拌均匀。

b) 拌和好的粘接剂在静停5min后再搅拌方可使用。

c) 粘接剂必须随拌随用,拌和好的粘接剂应保证在1h内用完。

D. 预粘翻包网格布:凡在聚苯板侧边外露处(如伸缩缝、门窗洞口处),都应做网格布翻包处理。

E. 粘贴聚苯板:

a) 外保温用聚苯板标准尺寸为600mm×900mm、600mm×1200mm两种,非标准尺寸或局部不规则处可现场裁切,但必须注意切口与板面垂直。

b) 阴阳角处必须相互错茬搭接粘贴。

c) 门窗洞口四角不可出现直缝,必须用整块聚苯板裁切出刀把状,且小边宽度≥200mm。

d) 粘贴方法采用点粘法,且必须保证粘接面积不小于30%。

e) 聚苯板抹完专用粘接剂后必须迅速粘贴到墙面上,避免粘接剂结皮而失去粘接性。

f) 粘贴聚苯板时应轻柔、均匀挤压聚苯板,并用2m靠尺和拖线板检查板面平整度和垂直度。粘贴时注意清除板边溢出的粘接剂,使板与板间不留缝。

F. 安装固定件:

a) 固定件安装应至少在粘完板的24h后再进行。

b) 固定件长度为板厚+50mm。

c) 用电锤在聚苯板表面向内打孔,孔径视固定件直径而定,进墙深度不小于60mm,拧入固定件,钉头和压盘应略低于板面。

G. 板面打磨、找平:对板面接缝高低较大的区域用粗砂纸打磨找平,打磨时动作要轻,并以圆周运动打磨。

H. 配制聚合物砂浆:(方法及要求同配制专用粘接剂)。

I. 抹聚合物砂浆:聚合物砂浆分底层和面层两次抹灰。

a) 在聚苯板面抹底层砂浆,厚度为2mm―2.5mm。同时将翻包网格布压入砂浆中。门窗洞口的加强网格布也应随即压入砂浆中。

b) 贴网格布:将网格布紧绷后贴于底层抹面砂浆上,用抹子由中间向四周把网格布压入砂浆的表层,要平整压实,严禁网格布褶皱。网格布不得压入过深,表面必须暴露在底层砂浆之外。网格布上下搭接宽度不小于80mm,左右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

c) 网格布粘贴完后,在表面抹一层0.5mm―1mm面层聚合物砂浆。

截面示意图:

2.3 节能验收

2.3.1主控项目

1) 所用材料和半成品、成品进场后,应做质量验收,其品种、规格、性能必须符合设计和有关标准的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和检测报告;检查现场抽样复验报告,其项目按下表。

2) 保温板与基层面必须粘结牢固,无松动和虚粘现象,粘结面积不小于90%。

检验方法:扒开保温板观察检查和用手推拉检查。

3) 安装锚固件的墙面,锚固件数量、锚固位置和锚固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根据锚固件长度推算锚固深度。

4) 保温层的厚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插针法和尺量检查。

5) 抹面抗裂砂浆与保温板必须粘结牢固,无脱层、空鼓。面层无起砂、裂缝等缺陷。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用小锤轻击检查。

2.3.2一般项目

1) 基层应干燥、坚实、平整,其平整度、垂直度允许偏差不大于5;界面剂应涂刷均匀。

检验方法:观察;用2m靠尺和塞尺检查。

2) 保温板安装应上下错缝,各板间应挤紧拼严,拼缝平整,碰头缝不得有胶粘剂。

检验方法:观察;手摸检查。

3) 外墙保温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4) 玻纤网格布应铺压严实,不得有空鼓、褶皱、翘曲、外露等现象。搭接长度必须符合要求。加强部位的玻纤网格布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5) 抹面层和饰面层分项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规定。

2.3.3工程质量验收

1) 外墙外保温工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规定进行施工质量验收。

2) 外保温工程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应按下表进行划分。

3) 分项工程应以每500~1000划分为一个检验批,不足500也应划分为一个检验批;每个检验批每100应至少抽查一处,每处不得小于10。

4) 居住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合格的基础上,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组织相关单位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子分部工程验收的顺序进行。

5) 检验批的抽检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主控项目应全部符合本规程的规定;

B. 一般项目应有80%及以上的抽检处符合本规程的规定,且偏差值在允许偏差范围内。

6) 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均符合质量合格的规定;

B. 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完整。

7) 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子分部工程所含的分项工程的质量均应验收合格;

B. 质量控制资料应完整;

C. 观感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

8)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分别在工程竣工报告、质量评估报告中有节能工程专项内容。

9) 居住建筑节能工程质量专项验收与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同时进行,验收时应查验下列文件和记录:

A. 节能工程系统的设计文件、图纸会审、设计变更和洽商记录;

B. 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C. 外保温系统的型式检验报告及其主要组成材料的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进场复检报告和现山场验收录。

D. 施工技术交底,施工工艺记录及施工质量检验记录;

E. 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F. 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G. 工程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案和整改验收记录;

第2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ESP,交际模式

 

一、ESP及ESP教学模式

1、ESP 综述:

国外对ESP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二战结束,西方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专业领域的研究交流,促使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效性,因此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到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传统语言学从英语用法的描述研究转向语言的实用交际,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中的“语域理论”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变体,推动了ESP教学模式的正式开始。随后,在1987,Hutchinson and Waters将外语教学分类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GE(GeneralEnglish)两大类, ESP又可以分出EAP(English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Purposes),即学术英语和行业英语。Jordan(1997)根据EAP特点,又细分为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purposes)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两种。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几个发展阶段:一、语域分析阶段。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有PeterStrevens, Halliday 及John Swales。二、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enry Widdowson, John Lackstrom, 和LarrySelinker,三、目标情景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专业英语相对于一般英语的特殊性显露出来。其代表人物主要有JohnMunby。四、技能与策略分析阶段。尽管该阶段有了质的飞跃,主要探讨的是学习者的思索过程,但是它并没有指出学生如何才能学会专门用途英语,也许这就是第五阶段的核心任务。五、以学习为中心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它关注的是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即如何高效率地学习语言(严明,2009)。其代表人物有Hutchinson, Waters等。

国内ESP教学大至分成两个阶段,引进阶段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为引进阶段论文格式范文。1978年杨惠中教授在其《国外科技英语与研究动态》一文中第一次谈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80年代初科技英语(EST,English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热在国内兴起教育论文,使得“专门用途英语开始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多是关于ESP理论自身的探讨(理论基础、学科性质、与GE的关系)、国内外发展现状的介绍以及ESP的元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杨惠中等学者。

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当时学术界各个领域研究的深入,国内关于ESP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增长的势头,这一阶段的研究多集中于ESP教学普遍规律的探讨,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师教育、教学法)、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阅读、听力、写作、翻译)、课程评价(ESP语言能力测试)以及教学改革与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问题。同时也对ESP教学特殊规律进行研究:以具体专业的教学为例(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师范英语、医学英语等)对ESP的教学方法、特点及实践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管春林、刘法公等;

根据现有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在ESP教学的研究中,理论多于实践,但将地方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与ESP教学相联系起来的不多,因此,本文将ESP教学理论与本校中的国贸专业相结合进行研究,重点分析目前流行的ESP 教学模式,分析其它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运用交际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与跨文化交际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护航。

2、ESP教学模式概述:

ESP教学模式是指以语域理论为指导,以培养特定专业的学生所需的英语能力为教学目的,将英语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马蓉,2010)。本文中所提及的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即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种将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整体、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操作模式。其课堂教学模式又分为:语法翻译模式,浸没模式(Immersion)交际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本文则主要探讨交际模式的特点及其在国贸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二、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大学英语ESP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不仅与学生的英语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与教学模式运用得恰当与否有关。恰当的教学模式是保证ESP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为在进行ESP教学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选择何种恰当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则成为我院国贸专业ESP教学的焦点。下面的几种教学模式则是ESP教学中的常用模式,其利弊将会逐一分析。

语法翻译模式产生于19 世纪中期的欧洲,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和手段,注重阅读,注重对原文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ESP教学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在实际教学中多流于形式。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忽略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该教学模式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气氛也较为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浸没式模式(Immersion),一种特殊的“语言和内容融合”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内容而不是语言技能,即学生是通过掌握符合他们所在年级水平的学科技能和学科知识来习得语言技能。这一教学模式“践行了‘保护性专业课程’和‘附加性语言课程’教学模式”(袁平,2011),其重点是学习专业知识,第二外语则是附带品。而大学英语ESP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其重点是学习语言教育论文,附带品是学习专业知识。这与我院国贸专业学生所开的专业英语是有区别的。大三所开的专业英语重点是学习专业知识,语言是附带产品,这与浸没式教学模式是大同小异的。该模式课堂教学没能给学生提供广泛交流的机会,学生很少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表达,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上有所欠缺。且各语言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学科内容,在教学中采用的与学生沟通的交际策略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语言水平、语言技能为标准,因此,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方面,很少遇到来自语言方面的挑战。毫无疑问,该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对于语言基础差的班级,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实施。

任务型教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处理、输出和互动之中”(D.Numan, 2000)。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该模式很少提到评价的环节,威尔斯认为应“尽量发掘学生的优点,多给学生正面的反馈而不是指责”(Willis,1996:61),几乎没有提及任务完成情况和语言使用情况该如何评价,这样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因为在中国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如果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一点都不清楚的话该如何进行任务又如何能完成任务”(娄佳丽,2011)。另外,采用此教学模式时对任务的选择、任务的组织和任务的难度不容易把握论文格式范文。

三、交际教学模式及其在国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上个世纪70 年代初期,交际模式产生于欧洲共同体国家之中,威尔金斯,这一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提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不仅能用正确的外语语音和语法结构来表达思想,而且还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能够正确地,创造性地使用外语”(DA Wilkins,1972)。交际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交际的目的。

交际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交际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课堂的交际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用恰当的方法把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结合起来。教师的责任是对教学活动进行选择、组织以及促进交际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意识到ESP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习者;二、语言是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就是交际过程,提倡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语言,外语学习是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因此对待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活动结束后可进行适当的指正。

ESP 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教学内容要贴近某个专门行业,通过让学生全面熟悉英语在该行业中的表现来掌握英语的表达规律。而我院的国贸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上的ESP教学将商务英语与大学英语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触商务英语等这些他们毕业后最可能从事的行业英语教育论文,这样可以让他们尽早建立起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让他们在大三时开设的专业英语课中尽快适应。ESP 英语的教学中心依然是某专业的英语,即语言本身,而不是某专业本身,因此它是基础教学的扩展和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专业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也是实现培养国贸专业人才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后期融入专业英语教学,有利于在大三时专业英语的开设前,为学生对课堂的理解打下基础。国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即商务专业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两点使得交际教学法可以在大学英语ESP教学中得以运用。交际模式强调的就是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而国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大环境就是与外国人打交道,需要用英语沟通。经过上述分析, ESP交际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高。在国贸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且我院国贸专业的大学英语授课模式都是小班授课,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组织,及角色扮演的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则为交际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交际模式虽然适合我院国贸专业大学英语ESP教学,但它并不是一剂万能药,适合于所有的专业英语教学。成功的教学在于理论的正确指导,在于教师采用与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并立足于现状,对不同的专业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并根据特定学生群体具体情况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从课堂上受益。

参考文献:

[1]DA Wilkins Linguistics in languageteach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2]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3)

[4]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25-27.

[5娄佳丽,对威莉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评述[J] Overseas English2011(2)

[6]马蓉ESP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 科教文汇2010.3

[7]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7)

[8]杨惠中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78/03

[9]袁平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 2011(4)

第3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ESP理论 高职英语教师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14-02

当前,为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人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生产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各行各业对工作人员的外语技能也要求越来越严格,英语水平也随之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然而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很难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由此ESP理论英语教学的关键与教师队伍紧密联系在一起,ESP理论下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 ESP的概况

1.1 ESP的概念

ESP指的是专门用途英语,又称特殊用途英语,翻译为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最早形成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

ESP理论教学指的是以英语教学和学习途径定的目标作为教学导向,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需求分析作为基础,对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进行分析。

1.2 ESP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ESP理论教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求,语言学中的革命以及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同时在ESP理论中有五个重要的角色,它们分别是教师、课程设计者与教材提供者、合作者、研究者以及评估者。

在各行各业的认同中,ESP理论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范围广阔、形式丰富多样的英语教学领域。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教学中,在不同的阶段中开设了不同的ESP理论教学,例如外贸英语、金融英语、化工英语、商务英语以及科技英语等类别。

2 ESP理论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ESP教学仅仅处于起步状态,不仅在资金、设备硬件上存在不足,而且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模式以及教材教学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师资问题。

从当前实际情况分析来看,在ESP理论教学中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欠缺专业知识

高职院校中虽然有着雄厚的教师队伍,但是完全运用外语在专业课程上进行教学的教师却严重不足。教师们往往是会外语的却不懂专业知识,擅长专业知识的教师又不懂外语。特别是在教学中开设ESP的理论课程,任教的外语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语言基本的听说读写以及翻译等能力,同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在计算机、金融以及外贸行业中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2.2 教师欠缺外语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在选择ESP教师的时候,高职院校往往从外语水平较佳的专业课老师中选择,例如计算机英语将由计算机系的老师来传授课程。这些老师比较擅长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教学,而且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与翻译能力,但是在他们的教学中,培养方式也多是哑巴英语。这部分老师的英语水平以及英语能力的发展并不平衡,例如发音不标准、听说能力的严重不足,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自我缺乏信心。

2.3 对培养ESP教师不够重视

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对ESP外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不仅仅要求他们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同时还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在相关专业中所具备相应的从业经验。

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要依赖教师自身的储备,同样也离不开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然而当前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高职院校对ESP教师的培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对ESP教师师资的建设和培养缺少足够的资金与时间。同时,在课程设置、教材设计以及师资配备中尚未做到国际化与规范化,这种人员严重不足的ESP师资后备人选,最终也没有形成梯队化和专业化的模式。

2.4 教师在向ESP教学转变过程中意识淡薄

ESP理论下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学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其指的是跨学科的教学,很多教师在对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在思想以及心理上并没有做好准备。此外,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还会缺乏长远的目标,也缺乏稳定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3 高职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方法

加强和提高高职院校ESP理论英语教学,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的ESP教师队伍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只有建设一支专业的、稳定的ESP教师队伍才能为ESP教学研究、教材编写、课程设计以及评估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

3.1 ESP理论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高职院校中,ESP理论与以往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差异性,其对英语语言的专业化格外重视,从而对教师的要求以高层次与专业化语言为重。换而言之,ESP教师必须是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教学基础和素质。同时,专业的教师也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素质,语言素质与知识素质的结合造就的ESP教师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此外,在高职院校中任教的英语教师,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在思想、专业、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3.2 关于ESP教师队伍的组建

一个ESP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背景、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历,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要求又倍显苛责。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组织一支合格的ESP教师队伍,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和完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工作中目光要放远,在培养和扶持ESP教师队伍的时候,还要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3.3 ESP教师队伍的培训方法

3.3.1 合格的ESP教师要不断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由公共英语教师转变为ESP教师,这种角色的转换是一种必然,因而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自身能力:

(1)教师要广泛的阅读,对ESP专业书籍进行系统学习。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对该专业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以此实现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最终实现自我的完善。

(2)要主动与专业老师合作,并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掌握和学习专业知识。此外,还可以利用高职院校内部的丰富资源,对相关的课程积极的旁听学习,在学习与合作中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

(3)通过校本培训与业务进修向ESP教师的角色转换,与国际ESP教育或者培训机构加强合作,是培养ESP教师最有效和最方便的途径,在这些机构中的培训学习,将有效的开阔教师的眼界,了解专业发展动向,并能使其很快的适应ESP教学。

(4)通过行业协会或者俱乐部关注行业动态,ESP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教学信息的补充与充实,都可以在这些机构中得以实现,并且有机会与行业中的从业人员结识,通过沟通和交流来获取ESP行业信息。

(5)学校或者相关教育部门要对ESP教师进行培训,学校或者相关教育部门也可以聘请优秀的双语老师,或者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对ESP教师不断进行培训和传授,将国外先进的ESP教学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国,并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中国ESP英语教学发展的道路。

3.3.2 教学主管部门的相关鼓励机制

教师自身准备成效的好坏,很多时候受时间、精力以及学校支持等机制的影响,因此在ESP教师培养中,学校可以通过相应的体制来鼓励老师的学习和发展。此外,这种鼓励机制的建立可以使ESP教师在企业中借助实践来提高认识。

3.3.3 对ESP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

在教育教学中,不管是公共英语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若是要做一个合格的ESP教师,都必须拥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因此设立相应的ESP教师资格证制度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应考虑的事情,以加强对ESP教师队伍的规范管理。

4 结语

通过本篇论文对ESP理论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分析,指出了高职院校只有在观念、知识以及机制上不断改进和努力,才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能让学生受益,提高其就业率,在ESP理论教学下,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适应具体的工作并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张惠.国内近五年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研究文献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2.

[2] 胡艳芬.ESP教师素质、现状及培训[J].湘潭示范学院学报,2005(2).

[3] 罗文丽.浅析ESP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博览,2012(19):578.

第4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ESP教育模式 双师型教师

随着中国社会的国际化趋势发展,英语这一世界语言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新的形势下,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课程,更是一种工具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这种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差,无法学以致用,学习兴趣减退等。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重新定位势在必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是英语教学的一种创新教学理念,它强调英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语言技能本身,而是通过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一方面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作为专业领域的英语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做到“术业有专攻”。ESP教学成为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大高校已陆续开展为学生今后工作做准备的ESP教学,我国也将其列入教育部“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由基础英语向ESP英语教学转型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在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下,培养双师型英语教师是推进ESP教学模式的一种可行办法。所谓“双师型”教师是在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情况下,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而提出来的一种理念。目前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除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同时,“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目前,我院的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从毕业到就业,实质就是从一个校门跨入了另一个校门,缺少企业工作经历,缺少实践经验,更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推进我院大学英语ESP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一、ESP下“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具体要求

教学能力上,“双师型”英语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语言理论基础;能胜任并教授除大学英语以外的至少一门专业英语,如英语语音、翻译学、商务英语、英美文学等课程,并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能主编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参编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的组织与指导工作;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和同行好评;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教研能力上,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改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能承担综合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相关课程教材;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能够指导专业实践和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

专业实践能力上,能获得有助于针对不同专业英语教学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具有切实的职业技能的操作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积累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并能通过实践促进理论深入,指导教学。同时,具有职业创新思维和能力。

职业道德上,“双师型”英语教师无论身处教学岗位还是企业实践,都能以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爱岗敬业,遵守职业操守,杜绝一切以职业之便的行为和有损“教师”声誉的言行。

二、“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途径

ESP背景下,“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可采取以下途径:

(一)对现有英语教师进行职业培训

1.安排英语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通过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行业现场的新动向、新需求;教师可带着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譬如,在为英语专业学生讲授《商务英语》课程前,英语教师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亲自到外贸类企业进行实践,了解诸如报关、跟单、谈判、函电等一系列商贸流程并实践操作,课堂理论的传授只有在实践的支持下才更有说服力。

2.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英语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实习、毕业论文时,尽量结合实际。教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譬如,英语教师参与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可以积累更多的专业词汇,了解专业流程,增强实践能力,然后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和专业相关的英语,少走弯路。

3.接受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聘请职业技能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培训,或者定期组织一些英语教师到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期进行培训,既提高实践能力,又取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英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向、专业发展需要和现有能力,理性选择,切勿贪多。目前,英语翻译(笔译,同声传译)中级和高级证,剑桥商务英语中、高级证是与英语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会计证、秘书证、导游证是英语教师们比较青睐的非英语专业职业资格证。

4.实施“产—学—研”相结合

英语教师的“产学研”结合主要侧重在获得某种职业资格前后,将教学、行业实践和新问题、新发现及新技术紧密结合上。其中,高职教育因其更注重职业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最适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引进企业一线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走入课堂

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走入课堂,做学生的兼职教师,做老师的职业培训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他们可以给师生带来行业具体流程、发展前景、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动向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英语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英语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又专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传统的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对专业变化的要求,这对推进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来说,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这也是弥补高校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并且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

(三)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政策措施

制定有效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学院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订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双师型“教师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分别对应助教、讲师和副教授以上三个层面。(1)助教级的”双师型“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同时能够指导学生实习,对所授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有整体的了解但不够全面和深入,必须通过学校实习和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2)讲师级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所授专业相关行业动态和职业技能;能够根据行业的发展动态,对本专业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3)副教授级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参加过行业相关的专业研讨会,社会实践期达到两年以上,对专业的社会适用性、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等提出参考性和建设性意见。

其次,学院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将此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均纳入到考核范围内,以量化的方式确定考评成绩;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对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参加企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根据其证书的质量和数量及企业实践的时间长短及贡献程度在职称评定时给予奖励等多种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大学英语ESP教育模式是包含课程设计、体材分析、教学法、教材设计和评估、教师培训等一系列内容的一个庞大体系,在我国还处于认知阶段,全面推广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要推进ESP教育模式,英语教师能力的发展是前提条件。“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实质上是对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是提高中国英语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也为ESP教育模式的推进做好师资准备。从通用英语转变到专门英语,大学英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转型时期的高等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新形势发展要求,提高科研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立足于行业发展和学术前沿,成为与时俱进的合格英语教师,进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使用英语的人才,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岑建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着眼于未来[J].外语界,1999(4).

[2]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2002(3).

[3]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第5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 ESP教学 课程设计 以学习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SP Course Design Pattern Analysis and its Impact on Domestic

Universities ESP Curriculum Inspiration

WU Ting, ZHANG Yu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54)

Abstract ESP course design is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factors which have an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ESP teach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of course design will lead to different efficiency of ESP teaching. On account of thi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ree approaches to ESP course design which are prevail in the current ESP teaching. Also it pointed out that domestic ESP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hould base on the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learners should be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ESP course design process, and learners' learning process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 design procedure.

Key words ESP teaching; course design; learning-centered

0 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是ESP教师在ESP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任务。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在对ESP教师的几点要求中就曾提出ESP教师必须是合格的课程设计者。②优秀的ESP课程设计将有效地提高ESP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③然而不同的ESP课程设计过程将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积极有效地探讨ESP课程设计模式对国内ESP课程设置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ESP课程设计模式

需求分析是ESP课程设计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需求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并不能与课程设计一一对应。课程设计是ESP课程设计者对其通过需求分析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归纳和整理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特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ESP课程设计模式:

1.1 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尽可能地把目标需求分析直接转化为ESP课程内容, 其在ESP发展早期盛行,同时也是ESP教师最为熟悉的课程设计模式。其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简便易行,但它有以下局限性:(1)课程设计过程缺乏弹性,没有反馈渠道。(2)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这种设计模式尽管是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但其仅用于确定教学内容,在其他环节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3)忽略了课程设计中的很多重要因素。如教材的趣味性问题等。(4)语言分析局限于表层结构,没有深入探讨其交际功能。

1.2 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透过语言的表层结构而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相比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更加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这种课程设计模式中,ESP课程设计者基于需求分析找出某一专业领域进行交际所需的语言能力并发现学习者的能力和潜能。其设计模式如图2:

图2

尽管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比较注重学习者的作用,但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仍然把学习者作为语言的使用者而不是语言的学习者。这个模式所重视的是语言的使用过程而不是语言的学习过程。

2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是ESP教学研究的一种新观点,它全面分析了ESP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对提高ESP教学效果有很重要的意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全面考虑了影响ESP教学的因素,如:

(1)学生者的学习需求。了解学习者在学习和将来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其英语水平和兴趣,以提高ESP教学的针对性。(2)社会的需求。ESP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都需考虑到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3)语言教学的规律。(4)其他因素。如教师的职称、教学经验、教学态度、教学条件等。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不再局限于语言的使用,而更加注重语言的学习。在其设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学习者的因素。如图3所示:

图3

以学习为中心的ESP课程设计流程逻辑性强,有完整的科学反馈系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突出了学习者的需求和作用,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另外,ESP教学过程的多样化能保持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ESP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3 对国内ESP课程设置的启示

基于以上三种ESP课程设计模式的分析,国内高校ESP课程设置应结合ESP课程的特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避免以语言为中心,把教学过程看出语言知识的积累过程;同时也要避免以技能为中心,把高校ESP课程设计成单纯的技能型课程;而应以学习为中心,从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情况和社会需求入手,保证ESP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 课程目标

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较高要求的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听力和学术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更高要求的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简短的报告和论文”。④高校ESP课程目标必须符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以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或者专业研究作为ESP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

3.2 课程内容

Strevens(1988)提出了ESP教学活动应具备的四个必要因素之一是“课程内容必须与某个特定的学科、职业和活动相关”。⑤高校ESP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科内容为依托,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来确定内容的难度。

3.3 课程实施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ESP课程教学过程中,ESP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将通过哪些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然后再考虑教师将实施哪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3.4 课程评估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评估贯穿整个ESP教学过程,并根据课程评估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最终的学习效果评估应结合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并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比例,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堂内外活动的参与等都可体现在最终成绩中。

4 结束语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ESP课程设置突出了“学”的作用,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协调了影响ESP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使高校的ESP课程教学能真正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服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注释

① Hutchinson &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② Dudley-Evans & St John. Developments in ESP[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③ 姜向东. ESP教学中有关课程设计模式思考[J].大家,2010(4).

第6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临床等医学专业的学科最新发展多以英文论文形式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或在国际会议上交流。要想掌握医学最近知识及其科研动态,需查看最新医学英文文献,参加医学学术交流等。这些都需要医药人员熟练地掌握专业英语。另一方面,医药行业的日趋国际化,这也鞭策我们重视英语交流,尤其医患之间英语沟通交流能力,查房英语及病例英语等一系列的英语实际能力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运用ESP的教学模式能把英语和医学专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更好的运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使其为专业的研究更好的服务。

二、教学模式的研讨

2.1ESP课程安排与设置

语言学习有着循序渐进的自身特点,在医学院校也不例外。语言首先为通用语言(EGP),日常基本交流的语言,然后才是某一领域的专门用语。我们培养的是专业人员,但必须具有基本的社会交流能力,其次才是专门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在学生入校之初,我们要引入大学公共英语的内容。由于医学院校的特点,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是精英教育,以培养高端人才为主,学生的英语基础都是经过选拔的,在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英语水平之上,通过一年的公共英语提高,可以过渡到ESP的层面上来。在第三学期的英语课程设置中,首先引入医学英语常识性质的内容作为辅助。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和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对医学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总能不断摸索,循序渐进地向ESP专业英语的方向发展。

2.2ESP教师教育

ESP教学设计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需要ESP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量的文本、音频和视频信息进行搜索、筛选、编辑和加工。许多医学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他们基本都是英语专业毕业,在校期间并未涉及医学专业知识,对医学英语知之甚少,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讲解单词和课文分析,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在授课过程中,仍然遵循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同样,由语言教师担任ESP课程教学,由于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和ESP教学之于EGP的特殊性,也难以胜任。如何为ESP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ESP教学设计今后有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很多医学院校为英语老师开设医学课程的培训,并积极鼓励英语老师跨专业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并加大扩充国外访问学者的力度和名额,创造条件为医学院校英语老师争取出国深造的机会,各种医学英语研讨会也逐渐走入各个医学高校的外语部。

三、结语

第7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ESP;大学英语教师;转型

一、前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专门用途英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二、大学教师的发展

大学教师的发展指大学教师在校内、外环境的作用下,其个体围绕着职业需求在认知、技能、态度、修养、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积极的变化,具体包括教学发展、组织发展、专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等;同时,大学教师发展也是一种成人教育活动,它不仅要关注教学效果的提高,更要促进教师对工作以及活动的理解;教师发展是一种目的,以帮助教师在一定的环境中实现个体的发展(林杰,2010)。20世纪50年代世界大部分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学术职业规模迅速扩大,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的竞争对大学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教师的角色地位与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李志峰,龚春芬,2008)。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大学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三、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作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的方法,定性分析为主,结合定量分析,以某一中医院校的ESP团队为研究对象,团队中的教师除了2位有着十多年ESP教学经验的教授,其他教师都是多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转型为ESP教师的时间不超过2年,这些研究对象对研究ESP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1 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精简高效,对于ESP教师发展这一比较陌生的领域,要制定多项选择的问卷可行性不强。本问卷的4个问题可以对ESP教师的动机、发展问题和对策提供研究素材。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5份,收回25份。

3.2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指研究人员深入ESP课堂,通过摄像机记录、课堂笔记和课后聆听学生和教师反馈的方法对ESP教学状况进行调查。主持人为了研究ESP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变化,对研究对象中的全部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听课,重点观察ESP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的使用、师生的互动、教学工具的使用、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的反馈等。

3.3 主要问题

通过前期的调查和对资料的整理可以对研究对象向ESP教师转型中的主要问题归纳为2类―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

外部问题:

1)许多英语教师已经存在职业倦怠,缺乏充足的精力谋求专业发展;

2)ESP 课程地位不高,教师发展外部支持条件缺失。

3)ESP课堂沉闷,教师缺乏充足的反馈;

4)ESP理论及实践成果匮乏,ESP 教师发展缺乏可参照的成功经验。

内部问题:

1)内部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 ESP 教师的发展:

2)部分 ESP 教师存在很严重的职业倦怠

3)教师原有思维定式的阻碍

4)部分教师毅力不足,ESP 教师发展半途而废。

3.4 解决对策

3.4.1 激发教师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教师觉悟

束定芳(2008)把学习者的动机分为工具性和融合性动机。简单地说,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去学习的是为工具性动机,而出于对学习的真正热爱而学习的是为融合性动机。大英教师在转型为ESP专业教师的过程中必定困难重重,知难而退者,半途而废者并不鲜见,要想在ESP教学及研究方面有所造诣,教师本身一定要端正态度,重视ESP,激发自身对ESP的热爱,这是做好ESP的先决条件。

3.4.2建立学习型组织,为 ESP 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促进环境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这是由美国学者彼得・圣吉率先提出的管理概念。学习型组织的五大要素,即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对ESP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教师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过程,更是一个团体过程,尤其是对于ESP这块“硬骨头”而言,大英教师更应该通过学习型组织这一模式相互学习,相互激励,集体反思,共同进步。

3.4.3以校本行动为 ESP 教师发展的主要手段

校本行动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基本理念来看,校本行动研究与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等完全一致,都充分体现了“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主要思想,通过校本行动ESP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本校ESP教学及研究,如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业能力、ESP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与更新。然后通过学校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整和改变,来实现和达成问题的逐步解决,这样便能最终实现学校的ESP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特定目标,促进本校ESP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3.4.4 多渠道促进大英教师向ESP教师的转变

鉴于目前国内ESP教学地位不高、教学体系混乱以及相关研究肤浅的现状,有志从事ESP教育研究的英语教师更是不能自暴自弃,而是要寻求多种资源和途径促进自我在ESP方面的发展,如访问学习其他高校的ESP教学、组织和管理经验、积极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多与其他 ESP 教师进行交流等等,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为ESP专业教师不仅是教师个人专业知识和自我的提升,而且从长远角度来看也是必经之路,可以视为大学英语改革的前景。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师在转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内外部问题具有代表性,而提出的相应解决之对策目前尚属理论阶段,还未付诸实践,期望将来有相关领域之学者进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306-308.

3)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135):20-25

4)陈明伟.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1.

5)邓俊.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

第8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当代商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出商务英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想品质、教学技能与理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商务理论知识和商务实践与技能。 

 

引言 

学术界对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有过很多的论述,不少学者已经提出应该将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教师称为“esp从业人员”( esp practitioner)。dudley- evans和john认为 (dudley- evans & john, 1998) , esp从业人员的职责包括五项: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 课程设计人员和教学材料提供人员; esp理论研究人员; 专业知识协作人员; 课程评估人员。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esp从业人员,当代商务英语教师显然需要达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思想素质 

1、 优秀的德才素质 

作为教师应首先具有师范人格,即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修养及规范的行为方式,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师应具有爱好广泛和丰富的知识结构,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我们对教师的作用应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再加上“关心、启发、鼓励”,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得到有机结合。 

商务英语教师由于经常接触外国专家、留学生等,因此还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修养的提高,要注意以自己较高的政治、道德修养影响学生,处理好与不同文化的外教、留学生的关系。 

2、 良好的心理教育素质 

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精辟地论述了优秀教师的六大品质:⑴良好的知识结构;⑵对学生和同事极强的感受力;⑶他们坚信学生能学习;⑷他们有积极的自我概念;⑸他们坚持能帮助所有的学生各尽所能的发展;⑹他们运用许多不同的指导方法。这是现代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中就包括了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经常灌输心理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3、具有较好的人文教育素质 

商务英语教师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者。在进行英语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将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和融合,努力挖掘出教材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知识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让英语知识的传授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进而培养出既具有人文气质,又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既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又能解读西方文化的人。 

二、教学技能及教学理论素质 

1、教学技能 

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教学技能基本素质。其中包括:课堂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语言实训能力、语言测试能力。 

2、教学理论 

商务英语教师应该了解学习者个体因素对学习成就的影响(年龄、性格、动机、学习能力等),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对学习成就的影响(策略类型、策略的内容、策略的使用等);了解并能灵活运用国内外英语教学法(包括: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功能法、自觉实践法、交际法、自然法等);掌握结构大纲与功能大纲的基本知识及它们与教材的关系;外语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课题的提出、调查问卷的设计、论文的撰写、论文的交流及发表等)。 

三、英语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素质 

作为一位合格的商务英语教师语言素质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商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英语知识。包括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意和语用方面的掌握;对英语国家文化和概况的了解;对英语写作格式和措辞的应用;对英语语言学、文学、教学法知识的了解等。 

第二、商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教学法知识。商务英语教师应了解各种外语教学法的来龙去脉和优劣之处,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并结合课程内容,取长补短,为己所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  

第三、商务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课堂内外充分展示外语的工具性。教师的外语实践能力既能为学生提供楷模,又能为课堂教学的交际化提供可靠保障。  

四、商务理论知识  

1,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大量商务词汇;具备相关的金融、营销、会计、谈判、电子商务、文秘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商业企业运营的各方面知识,包括进出口业务和市场拓展(诸如产品开发、广告策划、维系老客户、赢取新客户等环节);具备进出口函电、市场调研报告撰写、项目方案制作方面的写作能力;商务洽谈能力;掌握用英语描述管理、会计、法律、电子商务、国际商法、市场营销、国际商务文化、信息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的能力;掌握商务英语知识和商务洽谈技巧,熟悉相关的国际商务政策法规和惯例和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常识。  

2、商务沟通能力  

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能独立完成日常商务活动中的函电往来;具备英语翻译能力,能胜任公司中日常商务活动的口头和书面翻译工作;熟悉外经贸业务的基本流程;掌握国际贸易的操作技能;掌握与国际业务有关的社交礼仪;熟悉各种涉外接待、谈判业务;掌握电子商务、保险、金融、会计、营销等相关经济领域基本的操作原理;利用现代化办公手段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熟练掌握office软件及传真、扫描等办公自动化技能。  

3、商务知识更新能力  

商务英语教师除了具备以上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沟通能力外,还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随时更新自己的商务知识,掌握国际商务活动中最新的动态和丰富多彩的国际商务内容,了解涉及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务活动的时代课题,如全球化、国际营销、技术创新、贸易壁垒、企业文化、营销策略、危机管理等。  

五、商务实践与技能  

1、实践经验与能力  

第一、现代化办公手段及基本技能实践:主要包括熟悉了解现代办公设备如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摄像机、投影仪,计算机及其各种软件,熟悉掌握其操作方法等。  

第二、商务英语综合技能实践:主要包括熟悉商务活动,掌握商务洽谈技巧等。  

第三、商务英语专业认识实践: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专业理论知识。  

第四、会展实践:通过参加国际会展,了解会展的基本程序。  

2、商务职业技能  

第一、职业与专业联系能力:职业与专业的关系遵循着“职业一课程一专业”的演变模式。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务必熟悉本专业的目标职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必须确认学生未来能胜任的目标职业和目标岗位,清楚所授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和在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交流公关的能力:商务英语教师应能与学生、家长、社区、社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猎头机构、职介中介、用人单位、实训实习单位以及各兄弟院校等建立和维系和谐关系,为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向外推介专业及毕业生,实现专业产销双旺。  

第三、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这已成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的角色转变,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  

结束语  

随着商务英语教学朝着多元化发展,它对商务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商务英语的特点,并围绕它的功能性特征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徐小贞, 彭朝林. 一种新型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j], 职教论坛,2005年4月号中.  

[2]肖典英. 大学商务英语课程团队教学法[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年第25卷第2期.  

第9篇:esp理论论文范文

ESP(专门用途英语)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ESP又可分为EAP(学术用途英语)和EOP(行业用途英语)。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ESP课程,但形成一定规模和较全面系统的ESP课程并不多见。2015年3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对大学英语的课程结构提出了总的框架:即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类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即将,对ESP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必将引起众多学者的不断关注。目前,对ESP的研究主要从大纲制定、课程设计、教材选编和评价角度展开,也有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等角度关注。

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研究性学习也称探究式学习,强调学习的探究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完全符合教育部的指导方针,也符合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

近来,不少学者对研究性学习和教学的不同层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大学英语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框架的构建”。然而,有关ESP“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结合ESP课程的特点,探索ESP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使ESP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创建符合ESP课程特点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与ESP

(一)ESP

ESP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英语教学中的一种Ap-proaeh,即ESP是一种教学途径、一种教学方针或教学理念。ESP的基本教学原则有以下几点:

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ESP教学的灵魂。ESP的是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与专业内容相关的真实阅读材料和实验报告等,还体现在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培养上。因此,“真实的语篇”和“真实的学习任务”才能体现ESP教学的特色。学习语料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也是ESP教学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2.“需求分析”原则。ESP学习者有其特殊的学习需求,ESP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编写等都是建立在满足学习者特殊要求的基础之上。在ESP教学领域,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两个方面:(1)目标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会遇到的交际情景,包括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特定环境给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态等。(2)学习需求,包括学习者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应该先学哪些技能和知识,哪些应该后学;哪些是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法等。

3.“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ESP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即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建立在学生将来工作需求基础之上。ESP教学过程不只关注语言运用,更关注语言学习。真正有效和可行的ESP教学途径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语言学习过程的基础上。ESP强调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能使学生理解和产出规范语言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

目前教育界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分两种:1.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定向培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强调通过研究性课程使学生掌握研究方法;2.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方法。本文中所探讨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第二种。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以专题(阅读主题分类)为中心,以研究为手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掌握课程内容为目的,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研究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研究涉及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评价等几个方面。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理论。

根据Kranshen输入假设理论,许多课堂学习者的失败都是因为缺乏可理解性的输入或输出。可理解性输入有助于语言习得,而课堂互动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在接近于母语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习得”语言。无论是可理解性输入还是课堂互动环境,都和ESP所强调的“真实性”原则以及“需求分析”原则相一致。“可理解性”要求语料的真实,同时语料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建立课堂互动环境,采用真实的学习任务,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建构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和ESP注重语言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谋而合。

因此,研究性学习原则也正是ESP教学的重要原则。ESP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专业和学术领域内的语言应用技能。这就要求ESP教学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探究和使用语言的机会。通过大量的讨论性、探索性、发现式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学术阅读和互动式学习,体验真实的交际任务;通过项目作业,学生确定研究问题,搜集、分析和研究信息,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

二、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ESP教学模式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者对本校2012级由研究者任教的EAP阅读课程两个班级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尝试。教学模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及专业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术阅读、写作和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研究方法的能力。

(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首先是问题确立阶段,其次是体验和实践阶段,最后是成果交流阶段。学术英语阅读每一个话题都包含了10篇相关文章深入阅读与学习探索。在学期初,确立学术英语阅读中的课题群,学生以4人小组单位进行选题。比如,抗生素发展以及滥用的危害;网络英语词汇特征研究;调查大学生的日常饮食,以及讨论大学生的日常饮食营养是否均衡,如何建立营养均衡的饮食;调查中美大学生筹钱交学费方式的异同以及对中美教育差异的思考等。学生带着研究问题,搜索阅读各类开放性的文章,阅读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学生在课外展开合作学习并在课内展开讨论。通过阅读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做口头汇报。最后的成果以一份报纸的形式或论文的形式展示。

(三)探究性的教学方法。ESP教学的核心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本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相结合,个性化和团队式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选择话题文本,获取相关知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内学习采用教师面授与学生表演、小组讨论以及辩论的形式。课外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个人都是研究者和学习者,同时也是评价者和反思者。

(四)形成性的教学评估。研究型学习强调研究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的提高。因此过程性的、动态化的学习,必然要求建立多样化、过程式的综合评价系统,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个活动环节都要安排评估。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presentation、学习日志、课堂讨论、研究报告等环节,有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其他同学评价。评价结果既反映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动机。在该教学评估中,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50%。

三、对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ESP教学模式的思考

结合ESP研究性教学的现状,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开放的问题必然要求开放和多元的解决问题方式。ESP课程与专业内容关系紧密,其跨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很难形成ESP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需求目的不同,不同行业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ESP教学中融入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尤为必要。蔡基刚指出,“在众多研究性学习理论中,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项目研究法”。项目研究法针对性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把课内与课外研究性的学习有机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同时,为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必须推进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二)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真实性情境是“研究性学习”的生命线。如果选题直接和学生所学专业有关,探究过程类似于专业人员的工作过程,那么这种学习就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学习”。ESP教学中,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择不同的真实性语料,以及不同的语料难度,如何创建较有效的真实的目标情境,更好地发挥ESP教学优势,这是ESP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