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圣诞老人的故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郑晋康,83岁,未婚无子女。出生百万富豪家族,曾经在当年的上海滩上出入跑马厅、舞厅等上流社会场所,人生前20年生活在纨绔子弟的富足之中;1950年开始人生命运急转直下。晚年的他偏安小镇双林,独居安老院,因脾气乖戾不愿与他人同住,执意独居太平间。影片通过“90后”孩子的眼睛记录了老人对跌宕一生的回忆。
综合说来最大的收获是,让我看到了延续自己纪录片生命的曙光。
萌动・主题缘起
“真实中国・导演计划”可以说来得是雪中送炭、恰逢其时。《借我一生》的拍摄在去年冬天就已启动,并且已经诞生了一部初编的成片。当我得知2009年的导演计划以“生存法则”命题,与我这部片子不谋而合,而且当时很多导演给我初片的意见也都是认为拍得还不够深入,味道还没逼出来。因而我一直非常希望有一个机会可以促使我续拍下去。
策略・制片计划
我们的设备在前期《借我一生Ⅰ》(为了和这次续拍成片区别开来,我把初片叫做《借我一生Ⅰ》)拍摄的时候用的是我学校的一台索尼DSR-PD190,三脚架、带子、录音外接话筒都是学校的,因为入选导演计划,就又租借了索尼高清HVR-V1C,但为了与之前的影像品质保持一致,还是买了DVCAM带子,用标清拍。
《借我一生Ⅰ》的后期其实只是在学院新闻系办公室的一台普通台式电脑上完成的。就是这样一条极其简单的工作线,但我们也始终认为影像的表达关键在于你的思维和结构,技术只是实现的条件而已,设备简陋不是大问题。
我一直称我们这个团队是 “草莽出身”,我们不是影视院校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影视教育,这一方面决定了我们不懂得一些影像工作的专业操作程序,大部分的工作都完全是靠自学和摸索;另一方面也给了我们更大的自由度,不受传统影视思维的限制,未必不是件好事。我的团队主要就是我和我的两名助理,我的助理姚颖晶和我一起参与拍摄与构思,而另一助理陈国杰一般负责录音和灯光等工作。后期的续拍中,有一位传媒院校制作班的朋友邓倩雯也会加入我的团队,负责我的后期环节。
《借我一生Ⅰ》我们主要跟拍了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冬天,这次续拍重点会拍摄夏天部分,前期拍摄中盲目性比较大,这次续拍会改变一些拍摄手段。
预算大约在三四万元左右,考虑到选题的拍摄条件要比其他提案可行性高一些,因而经费控制在这样一个数额比较合理。经费主要会花在设备租借,带子购买和食宿上面。
养分・培训过程
大师班中,彭小莲和宁瀛导演的讲课对我的影响应该是最深远的,我把这两篇讲课内容视为“圣经”来读,而且还打印给我的两位助理,要求他们自己研读,慢慢体会。彭小莲老师讲到的障碍设置法,故事、叙事与结构的关系,还有宁瀛老师提到的做好一部片子三大程序的步步分解对我的创作思维可以说是醍醐灌顶。
第二点深刻的记忆是,我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纪录片人的“幸福感”,这次“导演计划”上,竟然能把那么多的中国纪录片工作者聚集到一起,就好比周浩老师在他的博客里写道他在电视节期间“和一群50多岁、40多岁、30多岁、20多岁的职业纪录片人一起畅谈纪录片,真是从没有过的经历。”因为我们是年轻的后生,其他导演对我们一直关爱有加,他们对我思路上的点拨以及对我影像意识上的影响,让我体会到了那种纪录片人互相关照、互相扶助的深深的幸福感。
角逐・方案阐述
其实我的提案竞标过程是比较次的。在前一晚的预演中,我因为太紧张,也确实没准备好,所以说到一半都忘词说不下去了。那晚导演计划组委会的韩蕾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我记忆犹新:“你要记住,明天正式竞标现场,评委们不会把你当作学生来看的,你是一个拍片的导演。”那晚回去后,定下最后的底线,明天实在不行,就写好说稿,直接拿上去念。
第二天上午竞标的时候,评委都很和蔼,我也就放下了心,陈述部分还是那么笨笨地说完了。也许就是这种诚恳帮助了我吧,宁瀛老师在提问时说:“要多支持年轻导演的创作”,而且她在后来还给我的片子提了很多的意见。
受益・入选收获
对于我们这几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导演来说,有这个机会已经实属难得,资金上的支持使我们能够及时地续拍这部片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挽救了这部片子的生命延续问题,经验丰富的张伟杰导演是我们的监制导演,将会给我们的片子产生很大的助益;明年还有机会去法国做国际版本,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机会。所以导演计划对我们的支持更大意义上的是平台扩容上的支持,给了我们更广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优的制作意识。
综合说来最大的收获是,让我看到了延续自己纪录片生命的曙光,认识了很多对我们非常关照的前辈导演们。
领悟・纪录之路
片花对于一部片子的竞标是非常关键的,因为纪录片承载的毕竟是影像的表意功能,评委从5分钟的片花就足见一位导演拿捏这个题材的功力,对影像的把握力以及成片的风格,以影像本身来说服评委和投资方或许是最安全的一种手段。
当然,我们一致认为“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最关键所在,当你沉下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做好足够厚实的功课,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选题有时候也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也许是你有没有真正“爱”上你的主人公。
导演简介
单佐龙
1988年生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在读。
欧洲:圣诞的味道最纯正
适合人群:有一定经济实力,希望品味原汁原味的圣诞气氛
目的地:芬兰、德国、法国
推荐理由:价格合理,圣诞的味道最纯正
推荐指数:
出行提示:由于气候的原因,12月份是欧洲旅游的淡季,因此这一阶段的相关费用,如机票、酒店、餐饮等都相对便宜一些。对于想到欧洲过圣诞的人来说,逮一阶段无疑是最实惠的出行时机,例如国旅在圣诞节期间推出德法菏卢比5国7天游的特价团,价格大约为8200元,比平时便宜2000元左右。
芬兰:圣诞老人的故乡
芬兰的罗凡尼米被称为圣诞老人的故乡。来到这里,可以参观圣诞老人的秘密工作室,看看小精灵如何为各地儿童准备圣诞礼物。还可以寄张贺卡,让美好的祝福从北极圈向亚热带辐射。当然,到了这里一定要好好体验一下芬兰的冬季运动,比如越野滑雪、狗拉雪橇、雪地摩托、驯鹿拉雪橇、森林烧烤等等,绝对惊险刺激。还有正宗的芬兰浴也值得一试。
德国:逛圣诞集市
在圣诞期间拜访德国,你一定会被这里火热的圣诞气氛打动。从11月下旬开始,德国会有超过2500个圣诞市集陆续登场。高大的圣诞树、温馨的小木屋、旋转木马、摩天轮、盛大嘉年华伴随着亮丽璀璨的圣诞灯饰和甜蜜的圣诞歌声,将整个德国变做一个梦幻乐园。规模最大的圣诞集市当数斯图加特集市,也是欧洲规模最大、最漂亮的圣诞集市之一。
法国:此时购物更疯狂
说到巴黎,不能不提购物,说到购物,不能不提到鼎鼎大名的老佛爷百货和春天百货。每年的圣诞节,老佛爷和春天百货都会推出新奇而华美的圣诞灯火。巴黎不仅是世界时尚的中心,更有世界最著名的跳蚤市场。久负盛名的圣・图安市场,由15个市场和数千个摊位组成;赛贝特市场,
最时髦也最迷人,珍奇的宝贝或许就匿藏在稀奇古怪的精品中。
香港:边游边购物
适合人群:经济能力一般,希望体验圣诞的狂欢
推荐理由:迪士尼的圣诞乐园、超值的购物天堂
推荐指数:
出行提示:可以选择各旅行社的香港自由行产品,花费在3000~5000元。如康辉旅行社推出的往返机票、3晚市内酒店的报价为3000元,而如果想加入迪士尼的项目,报价则为3000元。建议选择比较豪华的酒店住宿,那里的圣诞气氛更好,但价格相对高昂。
因为有了香港迪士尼,我们的圣诞之梦变得更加真实。每年的圣诞节,香港迪士尼乐园都会推出“奇妙圣诞”的庆祝活动。美国小镇是迪士尼乐园的重头戏,短短几百米商铺几乎被鲜红翠绿的圣诞花环,彩带包围着,金色的圣诞钟,圣诞装饰随处可见。街心位置,摆放着一棵近20米高的圣诞树,每天晚上都会有一位幸运游客主持当晚的圣诞树亮灯仪式。
位于香港中环的“圣诞小镇”也值得一去。这座小镇以芬兰的“圣诞老人村”作蓝本,面积虽然不大,却十分温馨。这里有亚洲最高的圣诞树,可以在此留影纪念。
圣诞节期间到香港,购物正是好时机。这个时候各大商场都在热火朝天地竞相打折,太古广场、置地广场、海港城、新城市广场都是购买打折名牌的好地方。
澳洲:盛夏中的圣诞节
适合人群:有相当的经济能力,希望能体验“温暖圣诞节”的另类感觉
推荐理由:没有冰雪的圣诞节
推荐指数:
不知何时开始,仿佛一到秋冬,毛纹设计元素的衣服、鞋、袜、包包就不断映入眼帘,貌似你身上穿的、戴的如果没有这元素的“宝贝”,你就是“Out 特曼”。当今满足潮人们时尚要求的已不再只是身上穿的、戴的,就连手上拿的iPhone“袈裟”也不能“掉队”??
所以,作为数码配件领导品牌的ODOYO(奥多友),将纹理这一颠覆时尚界限的设计元素植入到了iPhone Case上。
ODOYO首次以品牌名誉推出虎纹、狮纹、豹纹,以及熊猫等为主题的WILD ANIMAL(毛纹)系列保护套。ODOYO设计师把动物毛纹这一自然纹理融入了设计的艺术细胞,背面纹路统一采用凹凸质感的浮雕工艺,整体表面立体、磨砂。手感舒适、细腻,有效防脱落。
ODOYO WILD ANIMAL(毛纹)系列保护套,除了保留动物毛纹自然、有序的原始美外,整体设计超薄、磨砂质感,加上浮雕工艺彰显的逼真毛纹设计,以及创意的立体纹路手感,无不显露iPhone的低调奢华贵气,搭配这一季“潮纹”服饰,必将成为不折不扣的“潮纹”达人。
骑士桥下的童话约会
骑士桥101号的喜来登公园大厦酒店在选址上太精明了,周边遍布充满历史气息的迷人街道,购物街区。不得不承认,这是伦敦最能感受圣诞气氛的市中心酒店之一。
你不一定知道骑士桥的命名其实是为了纪念两位骑士,但你一定知道这个区域的分布之精妙:骑士桥就在海德公园的南面;Harvey Nichols和Harrods百货遥相对望。Harrods百货是当年戴安娜王妃最爱的百货店。11月开始,Harrods的橱窗已经布置得美轮美奂,让人早早就感受到浓郁的圣诞气氛。圣诞橱窗一直是Harrods年末的“重头戏”,而今年年末的Holiday季,Harrods邀请了Elie Saab、Versace、Oscar De La Renta等品牌的设计师来为迪士尼公主设计梦幻礼服,也就是用时装大片演绎童话人物。
逛够了,回到酒店,那圆顶建筑上挂满了灯饰,在夜色中勾勒出充满光彩的轮廓,巨大的圣诞树已经摆在多处要道,挂上了彩色糖果。住在这里的人,不仅随时可以走到骑士桥的任何一个角落融入圣诞狂欢中,而且就酒店本身而言,其独具创意的圆形外观和全景窗设计可让客人欣赏到 360 度的壮丽全景,在房间里就能将伦敦的节日盛况尽收眼底。
时代广场上的宁静
在CBD找典型,一抓就是纽约。如果要在这里过圣诞节,那一年一度的纽约大苹果亮灯仪式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目,时代广场,我们锁定你了!
纽约是最能代表W酒店的一个城市。W,时尚且富有创意的品牌,诠释现代酒店和时尚生活的完美契合,墙上黑色、橙黄色等对比强烈的色彩与酒店里的爵士乐现场表演,往往有跨越时空的观感。就算足不出户,你都能陶醉于时尚动感的曼哈顿生活中。就连圣诞树在这里也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所有的装饰都是反传统的、闪耀的、色彩浓郁的。有意思的是,酒店是可以携带宠物入住的,“Woof!Meow!谁不喜爱宠物?”酒店的员工告诉我。走出酒店,近在咫尺的时代广场、百老汇剧院、第五大道、卡耐基音乐厅、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无一不是体验美式圣诞节的最佳场所。更何况酒店本身就在百老汇大街上,步行不过10分钟就到第五大道购物区。在他们的建议下,夜幕降临之时,我们被邀请到户外的时代广场观看圣诞巡游、圣诞树点亮仪式,这是曼哈顿全年最热闹的一阵。
品,原味圣诞
当夜幕降临,彩绘玻璃窗透出明亮的光影,亮起的圣诞装饰灯点缀着建筑,浓郁的肉桂味和巧克力味道混合着温热的葡萄酒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圣诞歌声从教堂里传出来,长街热闹起来……
这是谁的故乡?圣诞树!
据说在法国,最有味道、最原始的圣诞气氛在阿尔萨斯。进入12月,阿尔萨斯首府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就开始沉浸在一片欢乐气氛中,圣诞灯饰、彩绘玻璃、火鸡美酒、唱诗班的歌声遍布大街小巷,持续到新年之后。
在圣诞前一周抵达离斯特拉斯堡市中心6公里的伊尔城堡酒店(Chateau d’Ile),发现人们早已迫不及待迎接节日了。到处是闪烁的灯光和香喷喷烤鸡的味道,还有桂皮、肉豆蔻、八角茴香的浓郁香味,让人忍不住连连咽口水。迎接我们的法国帅哥笑盈盈地对我说:“欢迎来到圣诞树的故乡!”原来德法交界的阿尔萨斯正是圣诞树传统风俗的发源地:17世纪初,人们第一次将伐自孚日山的枞树精心装饰后作为圣诞树,以后每年圣诞夜,人们都会围坐在圣诞树下,聚会,拆礼物,分享欢乐。
半木半石的德式房屋建筑、鱼鳞造型的瓦片屋顶,充满阿尔萨斯传统民族风情,位于依尔河河畔的伊尔城堡酒店一直在极力保全各种古老的圣诞传统:七彩灯光,香料面包的味道,温热的葡萄酒,这是体验古老圣诞气氛的绝佳地方。选择远离闹市来到这家藏于欧洲小镇上的度假酒店,正是看中它得天独厚的位置:遥望雪山,在积木般的彩色古堡里品尝美酒。
酒店还有一项独特的圣诞体验:坐游船参加圣诞集市——这里水道遍布,乘船参加布莱代勒圣诞集市成为当地特色的游玩项目。集市走一圈,亲手制作特色圣诞小点“布莱代勒”。记住,吃的时候一定要像美食家那样,一边微啜散发桂皮香气的温热葡萄酒,一边细嚼慢咽那个带着圣诞祝福的糕点!
圣诞老人从天而降
这究竟是谁想出来的主意?平安夜,入住离巴黎不到一个小时车程的艾斯克丽蒙城堡酒店(Chateau d’Esclimont),可以亲眼目睹圣诞老人乘坐红黄相间的热气球从天而降。
那些幸运地从圣诞老人手里抢到礼物的客人,激情也随之被点燃,开始了彻夜未眠的平安夜狂欢,彻底搅热这座始建于1543年的、气势恢宏的城堡酒店。150英亩的庄园内,护城河环绕着的不只是一座与世隔绝的浪漫酒店,更像一个古老的梦境。整座城堡灰白色的屋顶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在它们身上挂上圣诞灯饰实在太行不通。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人们的热情,迎接完圣诞老人之后,小孩子围着圣诞老人抢礼物,大人围着火炉跳舞、谈笑。餐厅和大堂是此时最热闹的地方,复古而华丽的织物壁布、水晶灯、古典家具、配有精致装饰的扶手阳台,让人联想到数百年前的法国贵族们是如何过圣诞的。
圣诞大餐真叫人难忘。大厨特意炮制了他的拿手好菜——鹅肝酱配佳美葡萄及粉红葡萄柚果酱,柠檬酱马铃薯块配肉蛤,以及用韭菜、红枣、百里香烹调出的小羊肉,再品上一杯温和的上等葡萄酒(酒店有一个收藏了上万瓶葡萄酒的酒窖),才是至臻完美。
享,世外桃源
不购物、不听音乐会,圣诞你总是要过的吧,把自己藏在深山老林里,藏在迷人小国里,让圣诞气息包裹着你,过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夜晚吧!
江原道的白色圣诞
在韩国的“阿尔卑斯山”度过白色圣诞节!Alpensia 度假村是2018年冬奥会的举办地,也是许多热门韩国影视剧的取景地,譬如《国家代表》和《音乐剧》(不知道的话赶紧温习去)。
Alpensia是Alpen(“阿尔卑斯”的德语)和Asia(亚洲)以及Fantasia(幻想曲)的合成语,意为“梦幻般的亚洲阿尔卑斯”——这样解释,总算让人明白韩国江原道Alpensia平昌度假村是如何得名了。
在雪地里体验一把“速度与激情”,其实也不用远走欧洲。度假村的滑雪场已经足够好了。滑雪场位于海拔700米处,据说这个高度十分利于人体健康和生理节律,对于菜鸟级的滑雪选手来说,比较容易适应。雪质极好,存雪时间长,雪粒的硬度和黏度都符合你对优秀滑雪场的所有期待。圣诞节是韩国年轻人的大节日,各种传统装饰把气氛衬托得格外浓郁。冰天雪地的Alpensia分外热闹,倒从未给我拥挤喧闹的感觉——滑雪、滑冰、雪地健行、玩雪上飞碟、坐马拉雪橇,在壮阔的山脉上畅享各种冬季活动。度假村还配备了各种家庭设施,包括宝贝欢迎礼、幼儿俱乐部,孩子们在雪地玩累了,大可以在这里暖暖地玩乐。
如果担心黑夜寒冷,呆在酒店里也不错,从圣诞树、铃铛等装饰中感受到别样的节日气氛,比如去音乐厅,或者在雪地漫步,又或者参加篝火烧烤晚会,这是属于情侣和家庭的既浪漫又温馨的节日活动。
阿尔卑斯山上深入民居
Park Grand Hotel酒店位于施塔德(Gstaad),享有迷人的阿尔卑斯山的全景。宁静极致的白色圣诞,就是它了!
阿尔卑斯山将瑞士造就成了一个滑雪天堂,其中,位于伯尔尼段阿尔卑斯山脉腹地的魅力小镇格施塔德(Gstaad)风景如画,适宜的海拔及清爽的空气吸引了众多游人来此度假,也是欧洲各国皇室成员及电影明星的高级疗养地。到了冬天,Grand Hotel Park低调地掩映在被冰雪覆盖的大树之间,周围散落着积木般的小小的瑞士民宅,静谧得有如人间仙境。酒店的人告诉我,巨星Michael Jackson尤爱Gstaad的一家五星酒店,并想收入囊中。酒店主人婉言拒绝:卖?从没想过。
对于我来说,能来这里住几天就已经很幸福了。Grand Hotel Park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豪华酒店,也是全球顶级小型酒店(Leading Small Hotels of the World)的成员之一,只有90多间房,因为2010年彻底翻新过,现在看起来完全可以跟新开的其他时尚酒店媲美。
除了滑雪,你还可以到附近的民居和当地人一起品尝美食美酒,借此深入体验瑞士牧民过圣诞的方式。在这里,我发现瑞士人的饮食习惯比德国人和法国人健康得多,他们的圣诞大餐会吃用当地蔬菜和菌类做的一种“饺子”,还有蘑菇汤和奶酪火锅——奶酪,当然是他们用产自阿尔卑斯山的牛奶做成!
圣诞老人的马车
米黄色的巨大建筑物,大堂的雕花穹顶如教堂般的唯美,那有着细致花纹的红地毯、古董家具,还有蔚蓝的海岸线——加上从法国尼斯机场可以乘坐直升机抵达,足以诉说它的非同一般。也许,迷你小国摩纳哥会成为你的圣诞据点。
挑战者:布里安
来自哪里:巴西
挑战宣言:我喜欢冒险,喜欢不系任何安全带,更享受在高空欣赏美景。
虽然高空走钢丝很常见,但巴西几名小伙子在将近千米高的空中,在钢丝上或躺、或坐、或悬吊,都泰然自若,不由让人为他们惊出一身冷汗。拥有如此高超技艺的小伙子们来自一个叫做“摩押之猴”(TheMoab Monkeys)的团体。
走在里约热内卢接近3000英尺(约914米)的高空中,男子布里安(Bnan Mosbaucih)早已对这个危险的高度见怪不怪。他走着走着,决定停留片刻,在里约上空躺了下来。他先在钢丝上平衡全身后,然后在钢丝上完全与地面平行躺了下来。随后布里安站起来,继续走上余下的钢丝。他的同伴——同样无畏的安迪(Andy Lewis)胆子更大。他在2800英尺(约853米)的高空,仅将一个脚踝绑在钢丝上,然后向下悬吊。安迪喜欢冒险,喜欢不系任何安全带。
此外还有两名美国人参加了这一惊险的高空走钢丝活动。他们正在全世界寻找新的走钢丝地点。来自美国犹他州的罗格斯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为这些勇敢的小伙子们拍照。他说,一般来说,高空走钢丝实际是十分安全的。但是如果不系安全带,或者像安迪一样只把脚踝绑到钢丝上,危险水平就会很高。虽然他们都非常有经验,但风险同样很大,如果完全不系安全带,或者只把脚踝绑到钢丝上,如果脚底打滑,很容易当场毙命。罗格斯说,安迪悬吊在钢丝下方后,必须重新回到钢丝上。他必须向上努力伸展身躯,抓住钢丝,然后徒手攀登到钢丝上,这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丰富的经验与充足的体力。他说,但是这些人都非常棒,具有超绝的技术。在城市上空看到非常壮观景象的感觉真的很棒,他怀疑地面上的人们可能都看不到他们在空中干什么。
裸女和圣诞老人都爱走钢丝
如果你觉得上面那个小伙子的行为还不够让你惊叹的话,那么当你在高空的钢丝上看到圣诞老人和女人时,你一定会说能高空走钢丝的都是一群疯子。来自美国旧金山的24岁女子海莉阿什本(Hayley Ashbum)在泰国野外上演了赤身在高空走钢丝的惊人一幕。当天日落时分,海莉是在泰国Mai Leung地区两座水中石柱的顶端完成这一让人惊奇的壮举的。她所行走的绳子距离水面有120英尺(约37米)的距离,而水深只有1英尺(约30公分)。在这一过程中,她既没有穿任何衣物,也没有携带安全保护装备。对于自己在高空行走过程中一事,海莉表示,这样“让我感到自由、刺激和有趣,在野外这样也没有人能看到”。不过,地面还是有一名同伴捕捉到了她的惊人之举。
在清远故乡里民俗文化主题公园里面,一阵摩托车的引擎声从空中传来,游客还以为是飞机飞过,抬头一看,竟然是2名圣诞老人在高空钢丝上骑摩托车。惊险的动作、刺激的表演引来游客一阵惊呼声。原来,这是故乡里举办的圣诞老人高空钢丝挑战赛的首场比赛。2名身穿圣诞老人服的参赛者上到高100多米的高空钢丝上,一人坐在摩托车上,驾驶摩托车,一人则在摩托车下面的吊桥上,以平衡摩托车。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驾驶摩托车的圣诞老人打着马达,驾驶摩托车飞一样向前驰。只见2名圣诞老人配合默契,表演着各种高难度动作:用眨眼间的速度调头行驶,下坡滑行速度如飞艇,飞驰时如烈马飞奔,人车一体蹬里藏身,挥手向游客致敬,倒挂金钟人在车下,顶天立地双腿站在摩托车上。圣诞老人的滑稽样加上惊险刺激的高空钢丝动物,让游客拍手叫绝。据悉,此次比赛要求参赛者为专业的高空钢丝演员,而且要穿上圣诞老人服参赛。比赛项目包括:高空摩托车钢丝挑战赛、高空自行车钢丝挑战赛、徒手钢丝挑战赛。花样钢丝挑战赛。所有参赛者均要在100多米的高空钢丝上完成规定动作,运动服全部是圣诞老人服。主办方将通过动作难度、速度、距离、时间、形貌等方面进行评比打分,每个项目评出2名最勇敢可爱的圣诞老人。故乡里相关负责人谢俊忠谈到,圣诞老人高空钢丝挑战赛不但能够让游客一睹圣诞老人的风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同时让游客观赏到高空杂技的魅力与惊险。如高空自行车主要动作就有向游客致敬、追星赶月、倒挂金钟、顶天立地、托海蹬天等,高空摩托车主要动作有摩托车空中调头、静水游船、烈马飞奔、蹬里藏身等。参赛队员阿力谈到,高空钢丝本身的难度不是最大问题,最大问题是寒冷与大风。还有一大挑战就是圣诞老人服装,原来表演队员都是穿紧身运动服,现在穿上又大又累赘的圣诞老人服,的确没有那么方便,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
挑战项目之二:70度斜坡秀车技
挑战者:本·米勒和亚当·弗林特
来自哪里:苏格兰
挑战宣言:我们希望用惊险的自行车蹦极特技,来提升自行车运动的知名度。
苏格兰两位铤而走险的自行车手从一个倾斜70度、高140英尺(43米)的垂直坝上飞车而下,展现了惊险的自行车蹦极特技,二人希望以此为契机提升自行车运动的知名度。两位自行车手分别是18岁的本米勒(Ben Miller)和27岁的亚当弗林特(Adam Flint),两人在苏格兰的佩思郡(Perthshire)进行了这场自行车的坝上争霸赛。两人从坝上飞车而下,并在最后一刻转到另一方向,以免撞破脑袋。据亚当说:“要成功做到这些特技需要有很好的平衡力,所以这个很不适宜初学者。”帮两人拍下这些照片的罗素切恩(Russell Cheyne)说:“我很难说出他们的速度有多快,但真的是非常快,这是他们的特技,我是绝对做不到的。”亚当还在2012年参加了一次自行车蹦极活动,并在此之后喜爱上了这项运动。
“死飞”自行车死了都要飞
这是一项被央视新闻调侃为“死了都要飞”的运动,数日前发生在福建的死亡惶剧又将它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多数媒体口诛笔伐的不良运动,被演绎为嘲讽90后某一特质的最新佐证。那么,死飞究竟是什么?死飞真是一项死亡运动?在真正深入了解这项世界潮流运动之后,你会发现,曾经那些义正言辞的大声疾呼,听起来竟多少有些可笑。死飞是英文fixed gear的中文直译,又有固齿,梗牙(香港用)等更加准确的译称。关于死飞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目前流传较广的为两种,一说是该运动源于美国纽约一些另类自行车爱好者对废弃场地自行车的改造,另一说为死飞是美国邮差为提高邮递便捷度而发明的骑行方式。这种将将链条与后轮固定起来的特殊骑行方式,不久后在欧美日韩等地流行开来,成为时尚潮人彰显个性的舞台。他们赋予死飞车辆更加耀眼多彩的颜色、更具个性的车把和车座,以及和单车融为一体的着装服饰,这都让死飞车辆成为欧美日韩街头流动的风景。普通的自行车飞轮是“活的”,人踩的时候轮子跟着转,在轮子转的时候人可以松开脚踩任其滑行。而死飞车辆将链条与后轮固定起来,轮子转链条必须转,人也要持续蹬踩。也正因飞轮是“死”的,骑行人可通过脚踏来控制后轮从而减速和刹车,也可更自如地控车,玩出各式花样。2009年,死飞进入中国,最开始在北上广等城市小范围开展,后风靡全国。如今各社交网站的各地死飞账号,多数都有上万数量的活跃粉丝,论坛、贴吧更是热闹无比,同时国内也形成了如700bike这种详尽介绍死飞并组织大型赛事的专业机构。从朋友国内的自娱自乐,发展成成百上千人参与的大型赛事。随着参与人数的急剧增加,一方面城市中适合死飞运动的场地变得相对稀缺,一方面个别死飞新手缺少对死飞的正确认知,在未安装刹车的情况下到城市公路与机动车抢行。这些色彩亮丽、打扮时尚的死飞一族,成了外人难以理解的异类。2012年6月30日,由白岩松主持的央视《新闻周刊》播出了“危险的单车”节目,该节目中一句“死了都要飞”的解说词虽然仅是调侃,却在一定程度上向不了解此项运动的人们传递了死飞是不良运动的信号。但真正的死飞爱好者对此并不认同。宋双子,1990年出生,接触死飞已有两年多。宋双子略显气愤地介绍说,前几日被媒体热炒的福建漳州市区交通命案中,那位不幸遇难的中学生所驾驶的自行车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死飞”,而是从网上购买的劣质单车。
挑战项目之三:驾自组飞机环游世界
挑战者:巴林顿·欧文
来自哪里:美国
挑战宣言:我只想向其他年轻人证明,飞行事业需要年轻人参与,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美国佛罗里达纪念大学23岁大学生巴林顿欧文通过各个飞机厂家捐赠的零部件,自己组装出了一架哥伦比亚400单引擎飞机,2007年3月23日,欧文驾驶这架小型飞机从美国迈阿密市起飞,展开了他单人驾机环游全球的挑战旅程。在3个月时间中,欧文驾机飞越了大西洋、欧洲、亚洲,然后又经由加拿大返回美国,他将在今天抵达起点站迈阿密市,从而一举打破世界纪录,成为独自驾机环游世界的最年轻飞行员。此外,欧文也将成为第一名独自驾机环游世界的黑人飞行员。
这个现年23岁的巴林顿欧文是美国佛罗里达纪念大学的航空科学系学生。从2006年开始,欧文就试图进行环球飞行,但他当时仍然没有筹够100万美元的环球飞行费用,不过后来,欧文陆续收到了许多大公司和个人的慷慨赞助。今年3月23日,欧文终于驾驶这架名叫“灵感号”的小型飞机从美国迈阿密市出发,开始了他单人驾机进行环球之旅的挑战。欧文首先驾机穿越大西洋,飞抵欧洲,接着又通过中东飞向亚洲,然后从亚洲飞向加拿大,再经由加拿大返回美国。欧文一路上飞行了总共21000英里的距离,他飞过的国家和城市包括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意大利首都罗马、希腊、埃及开罗、印度孟买、中国香港和日本名古屋市等。
经过3个月的飞行后,欧文日前终于顺利返回了美国,他在这几天中飞过了美国阿拉斯加州朱诺市、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并将于6月27日抵达起点站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到时他将一举打破世界纪录,成为独自驾驶飞机环游世界的最年轻飞行员和首位黑人飞行员。欧文称,他一路上最大的挑战就是天气,他本来计划5周完成环球之旅,但恶劣的天气却多次延误了他的行程;此外,欧文在长时间驾机旅程中,必须时刻保持全神贯注。
有时候,将小飞机降落在外国,也会遇到一些麻烦。欧文说:“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坏天气,我也遭遇过一些非常沮丧的时刻。”据悉,欧文飞机使用的燃料费用大部分是由美国切夫隆环球航行组织捐赠的,据美国全球天气和飞行组织旅行支持专家凯斯福里曼称,欧文这趟环球之旅之所以花费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他的组装飞机对天气非常敏感,它上面没有任何防结冰装置。据悉,欧文穿越许多外国国家的签证、降落许可证、飞机加油和住旅馆事宜,都是由福里曼帮助安排的。欧文说:“他是我这趟环球之旅中的护卫天使。”欧文不仅拥有私人飞机驾驶证,还拥有商业飞机驾驶证,他2005年在佛罗里达州纪念大学求学期间,还组建了一个“体验飞行”组织,该组织的宗旨是鼓励美国少数民族裔年轻人热爱和参与飞行事业。欧文对记者说:“我只想向其他年轻人证明,飞行事业需要年轻人参与,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实现你的梦想。这和你来自哪里以及你的经济状况没有多大关系。我和其他孩子一样,我只是拥有一个梦想,是其他许多人帮助我实现了这个梦想。”
坦率地说,HABITARE是我见过的最小的展览,参观主要展览区域走上数个来回也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对于习惯在米兰展走路走到超极限的我来说简直连热身都算不上。不过小展览倒是很配赫尔辛基这个城市。主办方为我们安排的行程虽然短却很精练,白天参观工厂商店,家具公司,设计公司,晚上或者安排设计酒店的酒会或者是和著名设计师共进晚餐。记得第一天晚上结束在K Hotel的聚会回酒店的时候,我们一帮人还如临大敌,结伴而行,唯恐迷路。第二天发现那个酒店原来离我们住的地方也就隔了一条街,再然后发现原来设计周的主要参加单位都在附近。这个小小的城市,只管放心大胆去走,一个小时的快走足以把这些地方全遛遍。
但是,如果说第一天我们还在偷偷取笑这个城市之小,暗暗笑话他们的不自量力,居然竞争世界设计之都,甚至有同行对市长出面招待的市政厅晚宴的寒酸很是鄙夷不满,那么第二天开始,这个城市给我的印象却开始大为改观。 过去十年间我曾两次路过芬兰,每次都是惊鸿一瞥,甚至没住过一晚,来之前我以为自己除了西贝柳斯公园和石头教堂,其他毫无印象。
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从游览车启动,经过一条小街,我几乎下意识地就忆起这条街与下一条街连接处的那个小花店。看到火车站,我对旁边的西班牙记者说车站旁有条街,是他们的集贸市场,卖花和很多好吃的,她吃惊地盯着我足足有10秒,因为之前我说没怎么来过芬兰;石头教堂,亲切得好像我昨天刚离开;当我们来到中心广场赫尔辛基大教堂时,我几乎是要鄙视自己了;原来我一直想回来再坐坐的台阶在这里,对面是我买过鱼竿的那个小店……九月的傍晚,赫尔辛基已经有些冷了,但是坐在我喜爱的台阶上,望着夕阳下的广场,居然有了莫名的归属感,心也开始沉静下来。
是,谁说凡是设计周必有大展览,必要推出令你眼乱到数不清的明星设计师和明星产品。在全世界都注重软实力注重文化影响力,眼红伦敦因为设计而崛起,眼红意大利因为米兰展而夺目的时候,芬兰人依然沉稳地我行我素着。正如这次设计周的口号:DO TOUCH,他们期待真正的接触。这种碰触同样需要观者一颗沉静的心。
设计不是说出来也不是做出来的,太多时候我们会抱着远观的态度或真情或客套地去赞美一个设计,因为我们忙,因为还有太多东西等着我们去看,我们忙着自己也常不知所以的忙。却忘记了如何与我们喜欢的人与事做一次真正的接触。
好设计,是一种氛围,是种和谐共存,是一种体验,而非单个产品本身。
记忆碎片之一:
参观设计周前有天空闲时间,主办方安排我们去著名的的圣诞老人故乡玩。兴致勃勃地到了那里,疏散平凡的小木屋让我万分失望如果不是当时没班车,否则依我的性格一定立即离开了。幸好我没走。这个村子被北极圈包围,一道不起眼的线居然就划分了北极内外,脚踩那道线确实很有成就感,我没见到圣诞老人,不过在圣诞老人邮局我从漫不经心地乱逛到兴致勃勃地开始写圣诞卡几乎只用了十分钟。因为我被告知,这些卡片可以在圣诞节寄到收信人手里。想到那一个又一个我喜欢的小娃娃能在圣诞节那天收到这么有纪念意义的卡片,想着可以冒充圣诞老人的口气或祝福或指手画脚,我越写越开心。差点错过班车错过飞赫尔辛基的飞机。
现在想来,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已经融入了自然设计的氛围中。
记忆碎片之二:
也许因为处在寒冷的北欧,芬兰人比较沉静内敛,不如法国意大利有那么多明星设计师。但是从Alvar Aalto到Eero Aarnio到现在炙手可热的Harri Koskinen,哪一位不令设计界肃然起敬。
Ham Koskinen现在芬兰最著名的设计师之一。他不善言辞,军绿色休闲裤,白色棉布衬衣,几乎是全世界年轻设计师的标配。但就是这位70年出生,芬兰土生土长的设计师,30岁时客户名单已经可圈可点,数年前为三宅一生Jssey Miyake设计了限量版香水瓶,作品受邀在三宅生博物馆展出。今次推出的作品尤其是为堪称芬兰国宝品牌Littala做的art work系列只能用惊艳来形容,其中 个鸡尾酒杯的售价高达500欧元。问及设计理念Harrl坦承东欧文化对自己的影响,但坚持自己最后的成果是纯芬兰的。我问他做设计时什么是他必须做的事。他说,每过一段时间,一定要回自己家乡待一段,那个淳朴的故地才能令他得到真正的平静,才能更好地去考虑工作考虑钟爱的设计。
在参观工厂的时候,我们遇到了Eero Aamio,这是一个很风趣的老头。工厂年轻的董事长对他十分尊重但介绍方式令他有些许尴尬想法太多,每分钟都有想法冒出来。不过我们倒都不以为然:没有想法还叫设计师么?能够在这里遇到这位当代最著名的设计大师,大家有点拿他不知如何是好。来自比利时的记者是他忠实的粉丝,兴奋地围着他拍了一堆照片,最后请他坐在自己设计的灯旁拍一张生活照。结果这位76岁高龄的老先生也兴奋起来,十分配合地把头伸进落地灯罩,远远看去,好像戴着个灯做的帽子阅读杂志,甚是有趣。大家全围住他拍了起来。Aarnio哈哈大笑:I LOVE THE STUPID IDEA(我就是喜欢愚蠢的想法)!天,如果他脑子里的想法称作愚蠢,那么全给我吧,让愚蠢来得更猛烈些吧!
回到北京,被主编催设计周的稿催得到处躲,确实是久久不知如何下笔。从何说起呢?北极圈,圣诞老人村,川久保玲和ARTEK合作的纯木香水,乃至街头的蛋糕店……好像没人这么写过设计周,可是对我来说,件件都与计周有关。我拿着设计周的资料回到公司,同事一眼就指出这些资料从印刷、设计,到纸张比米兰展可好太多了,虽然量少但精致讲究。
是啊是啊,在芬兰,设计就是一种氛围一种存在,甚至可以连芬兰特有的快走都包含在内,缺一不可。所以,申请世界设计之都确实也当之无愧。当初对它的嘲笑其实是我们眼浅罢了。
《春节和圣诞》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我们的生活不一样”单元里的一课。初看教材,春节与圣诞节是两条并行的线,各自包括的知识点都挺多,可如果我们在课前通过聊天谈话、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点状态进行了解,就会发现,作为六年级的小学生,生活在如今这个多元开放的社会中,教材上的这些内容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了。教师如果只是把这些内容“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对“品德教育”产生反感也就在所难免了。
学情呈现:
《春节和圣诞》一课选择了对一个教学班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学情。来看问卷数据统计表:“对于这两个节日,你都了解哪些?”
对以上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对春节、圣诞节的认知度都较高。由此看来,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超过了教材中的逻辑起点。
从学生对“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两个节日的”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学科经验——就这一课的主题来说,品德学科一年级《过新年》、四年级《我们的民风民俗》,语文学科二年级古诗《元日》、四年级《春联》,英语学科二年级Unit 9 Merry Christmas、六年级Unit 7 At Christmas,音乐学科一年级《新年老人走来了》、四年级《铃儿响叮当》等教学内容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春节与圣诞节的种种。
阅读经验——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前阅读获取信息已很普遍,各种课外读物、新闻报道、网络信息等,都使学生提前获知了有关知识。在课前与学生聊天中知道,他们从《圣诞老人的故乡》《圣诞怪杰》《北极特快车》等一些书籍中知道了不少关于圣诞节的信息。而每年临近这两大节日,相关的新闻报道、知识信息更是犹如雪花般在报纸、网络上不断出现。
生活经验——每一年,学生都要经历这两大节日,不论是随着各自家庭过节去感受,还是带着假期的综合实践作业,如“圣诞SUPERSHOW”、“对压岁钱的调查”等对节日的切身体验,或是在节日氛围中,或是通过影视剧,都积累了对这两大节日的感受和认识。
学情研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只有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教学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讲学生所缺,授学生所需,才能让有效学习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生。
依据学生在学习《春节和圣诞》一课前呈现出的实际学习状态,教师就要在此基础上找寻出学生的疑惑、兴奋、可发展之处,切中他们的心理需要,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带领他们从已知出发,由未知、想知走向应知、能知。为此,笔者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深度挖掘和引导。
一、抓住疑惑点——挖掘学生的认知需要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方面的积极心理表现为兴趣广泛,有较强的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增强等。据此,未知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将其转向已知的一种挑战。那么,是不是上文“问卷数据统计表”中的非100%项目就是《春节和圣诞》一课教师可以激起学生征服欲的教学内容呢?显然不是。从数据中看,对于两个节日的“不了解”也只是班级中的一部分学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调查所显示的数据是包括“了解”与“了解一些”两部分的总和,也就是说对于《春节和圣诞》一课教材结构内容也有一部分学生虽了解,但程度不够,这也就是学生现实起点中的未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单元主题“我们的生活不一样”出发思考、质疑:“为何将春节和圣诞放在同一课、同一标题中?”“春节和圣诞都有哪些异同?”……这也就是教材逻辑起点中的未知或者未予明确的教育内容。
这样一来,《春节和圣诞》一课教材结构内容“春节前后”、“快乐的圣诞节”根据学生的学情就有了不同的层级,依据差异,这两个板块所涉及的八小部分内容就无需再作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而只是成为本节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一项内容:在自读文本中解决不同层级学生对未知点的积极获取,引发对两大节日异同点的思考,并同时从中训练学生比较阅读及比较研究的学习方法。
二、抓住兴奋点——挖掘学生的情感需要
虽然教材编写者力图站在儿童的视角构建教材内容结构,但终究无法替代“信息爆炸”时代儿童的思维。当然,作为品德学科,还需要关注学生“想知”背后透出的情感、态度是否需要纠正、引导和培养。通过课前聊天知道,在学生的眼中,圣诞节似乎就是狂欢的代名词,圣诞老人、圣诞树犹如童话般美好,在他们看来,“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无疑在诱导他们对外国文化的盲从、追捧、向往。学生对“洋节”的好奇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需要尊重的,但这却只是对圣诞节浅表的理解而带来的某种兴奋。
据此,对于由圣诞节相关的文本故事折射出的节日内涵的理解就成为本节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二项内容:补充描述一组画面“中国人过圣诞”“外国人过春节”,通过春节和圣诞节的彼此走近,明白中西方文化的互通互融,更旨在明了尽管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过着不同的节日,不同的节日里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但是它们却蕴含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爱、祝福、关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肯定、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祈愿等。
三、抓住生长点——挖掘学生的价值需要
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三维目标”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更承载着道德教育的任务,承载着对个体品德修养、公民素养的培养。那么,品德学科的教学内容就不能仅仅拘泥于化解学生的未知,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回答学生的想知,还需要循着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找寻学生建立在“能知”基础上的“应知”,即合乎社会道德观或面对现实价值困惑的“需知”,让其“跳一跳”,可以接纳、认同,以达到最近发展区。《春节和圣诞》一课,教参中给出的教学情感目标为“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和悠久,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权且不谈这个目标并非仅这一课时的学习就能完全达到,这个形成性目标在遭遇社会对外国文化媚从的现实时还是很尴尬的,由此,从小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熏陶,激起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对本民族的热爱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对“春节情、中国情、民族根”这一感受的层层递进就成了本节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三项内容:补充一个环节,“中国人过年返乡”——“海外华人回‘家’过年”——“西方国家的春节情”三组画面或视频随层级逐一推进,情感也逐渐激燃,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春节,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着深深的春节情。如此,学生对“春节”的价值认识,就会从生活中的“吃、穿、玩”上升为对中华民族血脉情缘的深切认同。
黑龙江高万红
——Saku,来自欧洲北部圣诞老人的故乡。她谙熟英语、德语、法语、芬兰语、瑞典语五种语言,并粗通汉语。一个习惯了用英语和芬兰语思考问题的德语和瑞典语教师,却总想着写一本中文畅销书的芬兰女人。
我是在和SakuKeskiKuha整整一个下午的攀谈之后,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并在这种情感的涤荡下写出这篇文章的。
雪花在窗外轻轻飘浮/晚祷的钟声悠悠鸣响/屋子已准备好/餐桌上/人摆下了盛筵/只有漫游者/从幽暗的路上走向大门……
漫游者静静地跨进/痛苦已把门槛化成石头/在清澄光华的映照中/享用桌上的面包和美酒。
这是备受德国思想家海德歌尔(Heidegger)推崇的一首诗《冬夜》。几年前,我是在读到海德歌尔的一句话之后才熟知他的——“有伟大之思者,必有伟大之迷误”。当我写下这篇文章的题目时,恰好也是在冬夜,这个世纪第一个冬天的第一场雪正悠悠地从空中降落,它在多情地吻着这片大地。
Saku是来自欧洲北部芬兰的独身女人,在她会讲的五六种语言中,德语是她最谙熟的。她是一位文静而充满了浪漫气息且极具欧洲女性活跃性格的人,长长的自然弯曲着的金发、白色的肌肤,使得眼前的Saku显出不同于东方女性的另一种气息。虽然我不知道她名字的含义是什么,之所以用《冬夜》作为这篇文章的开头,是觉得Saku作为这个冬夜里的漫游者,从几千公里外背井离乡来到中国东北的这座小城,每天孤独地生活,每天孤独地做梦,每天孤独地和身旁的一些人相处,可是她却能够时时地感受到来自异域土地上的这份友好。
雪花飘落在窗前,晚祷的钟声在远处阵阵低鸣,漫游的Saku呢?她正走在冬夜回家的路上,此时常常会有人把她从冬天的寒冷中请进自己的家门。虽然这只是一间极其普通的居室、一张极其简单的餐桌,可是这份情谊早已将简陋的居室和餐桌变成了神圣的教堂和圣餐。其实我和Saku这之前并不相熟,能够走近像Saku这样的外教,了解她们的所想、所思,是我最近很迫切要做的事。她所任教的是伦敦伦克语言学校在中国的第一所分校,说实话,Saku真是一个语言天才。为我们翻译的邢爽告诉我,据她所知,Saku会讲芬兰语、瑞典语、英语、法语和德语。Saku是抱着独身思想的女人,她的这种思想一定是不会被中国人理解的背叛,因为这是对某种秩序的打破。“我是一个好随处走走的女人!”Saku告诉我,“我只是喜欢与人交流,因为沟通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述说的幸福。我去过欧洲的很多国家,还到过印度和美国,但无论在那里,即便到了风景秀丽的地方,你也不会从正在海边沙滩上晒太阳的人群里找到我,不会从林荫小径中悠闲漫步的人影中寻到我,但是你会在当地人聚集的地方看到我,这时我正在和他们进行着思想和感情的沟通。不过,我更热爱的是工作。半年前,我在芬兰的一所中学教瑞典语和德语,当我得到通知自己能来中国的时候,我正在准备去美国发展。”Saku用一种很别致的方式和我叙述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职业,我笑了笑,因为她的方式简单而直接,用一种排队的形式进行的——新闻记者、作家、教师,最后是生意人。虽然我不理解她这样排的原因,可心中还是默默地赞同,因为能熟练操作德语的人,在我看来都是深刻的、睿智的人,Saku必定也不例外。她做过记者,给芬兰的媒体写新闻报道,她还写小说、剧本、散文……谈话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谈起了海德歌尔(Heidegger)、荷尔德林(Holderlin)和里尔克(Lerke)。这三位同样是用德文写作的思想家或诗人,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和神圣,我也总是要用敬仰的目光去追随他们。我告诉Saku,我对文学也是十分执着的,虽然我知道这是“美好而有益之危险,不祥而激烈之危险”(《思的问题》),但是,今天我一旦同文学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就会有种心神不宁的感觉,有一种孤独无助的心情生出。
我住在大学的校园附近,有时候也去称之为高街的市中心去转转,市中心离我住处不远,步行约需10分钟。
我第一次去逛大街是在一个星期六。街上的人群川流不息。我观赏了各种各样的商店,它们出售五光十色的商品,人们几乎可以买到所需的一切,从西方式样的服装到电视机,从昂贵的珠宝装饰的银质扣子到一套欧洲家具。
从11月初开始,人们就开始为他们的圣诞节作准备了。在英国,人们在感恩节后就开始了圣诞节采购,直到圣诞节的前夕
圣诞节的布置是一个相当主要的内容。市中心儿乎所有商店的玻璃窗和所有的办公室里面,以及公共建筑物的外面,都将挂满圣诞彩灯和其他的装饰物。
大部分家庭在圣诞周前必定会去做一件事情。他们都要去买圣诞卡,填上地址,在圣诞节前及时寄出去。
第一张圣诞卡是在1843年由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巴特博物馆的创始人亨利・科尔爵士制作的。他把这张卡片寄给约翰・霍斯利,并且标上“Brmming Cheer”。现在,成百万张的圣诞卡被寄往世界各地,传递和平和祝愿的信息。
在圣诞节到来前几天,我收到了住在吉尔福德市的萨莉和格雷尔姆-琼斯夫妇的一张圣诞卡,内容如下:
亲爱的世:
我们想也许你乐于来我们家,与我们一起共渡圣诞节(星期三,12月25日)。上午10点到11点在教堂有一个礼拜仪式,然后我们回家吃圣诞午餐。也许你能在星期日告诉我们,你能否在25日来。
爱你的
萨莉和格雷尔姆
我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在圣诞节那天访问了琼斯的家,并与几个外国留学生和两个本地的老太太一起在他们家吃圣诞午餐。
萨莉和格雷尔姆邀请了这么多人是因为,在英国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一个人呆着不好,因为这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10点钟,在吉尔福德公园教堂举行了圣诞节礼拜仪式,唱赞美诗和朗读耶稣诞生的故事。然后,萨莉和格雷尔姆与客人们一起回家。他们事先已经为每一个人准备了礼物,并把它们放在客厅里的圣诞树下。
在英国,大多数家庭在过圣诞节时都有一棵圣诞树。一些人买人造树,把它先立起来,装饰完毕,然后放倒,贮存起来,到圣诞节时取出来,非常方便。另一些人就买一棵活的树,像萨莉家的,这是昂贵的。“活树”意味着刚砍下来的。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他们可以把这种树栽在一个容器里,在圣诞节过后,把它种在自家的院子里。如果养植圣诞树的农场在附近,人们就可以去那里选择一棵圣诞树,付钱后,砍下来带回家去。
萨莉和格雷尔姆已经装饰了他们的家,在房顶的四周挂着一串串漂亮的卡片,在圣诞树上挂满了彩灯。萨莉向我们展示T--些圣诞装饰物,像星星,圣诞老人,小天使及长袜等。孩子们在圣诞前夕把他们的长袜挂起来,第二天早晨他们会发现,在他们的长袜里装满了玩具和糖果。我们看到圣-克劳斯扮成一个快乐的白胡子老头,玫瑰色的脸膛,穿着毛皮外套和带着兜帽,驾着他的驯鹿雪撬从天而降。也许现在的超人形象就是来自于圣・克劳斯。
原始的圣-克劳斯是圣尼古拉斯,是4世纪Myra的主教。他是最最勤奋的圣徒之一。流传着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因为这位主教是一个怕羞的人,他喜欢悄悄地给穷人钱而不留姓名。一天,他爬上一座房顶并且把一袋钱顺着这家穷人的烟囱掉下去。这个钱袋掉在屋内的地上。为了纪念他而形成了一个风俗,人们在圣尼古拉节(12月6日)的前夕送礼物。在有些国家里这个传统还在继续,而在其他国家里,被后延到12月25日(圣诞节)这一天。
格雷尔姆告诉我们,圣诞树代表着永恒的生命,星星是智者所尊崇的。
这时萨莉开始从圣诞树下取出礼物,看礼物上写着谁的名字就把它给谁。当大家打开礼物时,都向萨莉和格雷尔姆表示感谢。然后我们看电视上剑桥大学的颂歌仪式。唱诗班的男孩们都穿着与圣诞树的装饰相同的服装。
中午大家坐下吃圣诞午餐。我们拉响了“Christmas Cracker”(一种用五彩花纸做成的纸炮),把里面的彩色帽子戴在头上,里面有好玩的礼物和有趣的笑话。圣诞午餐有加佐料和香肠的烤火鸡、烤土豆、胡萝卜。
圣诞食品被在午餐、饮茶和晚餐时享受。然后在圣诞节后的第一个周日的午餐时和晚餐时被供应。次日便出现新的形式。我们希望在第二日不在有剩余的了但是为何要吃火鸡?
火鸡除了使人回忆起熟石膏和马丝混合的千纤维的味道之外,实际上没什么味道。但非常有特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圣诞节时吃它。
火鸡是在16世纪介绍到欧洲的,携带者是从新世界的往返旅行中发现的它,那里是此鸟的故乡。称此鸟为Turkey是由于它是被一批从土耳其来的商人推广开来的。
这食物看上去与典型的欧洲天气协调得很好。主人很高兴,因为我们都喜欢这些美味食品。最后我们品尝了典型的加有奶油的圣诞布丁。
下午3点,英国女王在电视上向全国发表演讲,祝贺圣诞快乐,我们边喝茶或咖啡,边吃巧克力。我们继续聊天,然后客人们陆续离开。傍晚时大家都回家了。萨莉和格雷尔姆说,他们还打开了多余的礼物。
在我完成访问学者的研究工作,即将回国前,我去萨莉和格雷尔姆家向他们告别。我送他们一幅传统的中国画。这画是由我母亲画的,名为“鸟语花香”。他们非常喜欢。我奇怪他们将一幅木刻画挂在走廊的墙上。萨莉和格雷尔姆介绍道,这是他们结婚时一位朋友送的礼物。他们的朋友在木头上刻着“我要说的话藏在我的心里”。
在圣旦节过后的某一个星期天,希拉里和保罗・雷斯布里杰一家请我去他们家吃午--饭。我很喜欢他们的两个女儿茹斯和维里蒂,主人为这次午餐准备了烤羊肉。随后,我们在一起玩游戏JE到很晚。
这一家住在吉尔福德市,离我住的地方步行只需5分钟。孩子们上不同的学校,茹斯上中学,距家10分钟的路。维里蒂上小学,另一方向10分钟步行。父亲保罗是一个个体花匠。母亲希拉里是家庭主妇并帮助教会做些文秘的工作。希拉里和保罗结婚已13年了,保罗从小住在吉尔福德市,希拉里来自英国南部的萨塞克斯,她在结婚前做过医院的秘书。
他们住一幢带3个睡房的半独立的别墅,并带一个大花园。花园非常有趣,保罗筑了几条别致的小路,并建了一个木房子放玩具还有一个体育中心供孩子玩。另外,他们还种了些蔬菜:包心菜、胡罗l、’防风草的根、芜青、小胡瓜和西红柿等。孩子们有些宠物,诸如:3只小门鸡,1只小灰兔(叫墨趣),1只出生不久的荷兰猪(叫裴柴)。
夏天他们喜欢同朋友在花园里一块吃烤肉,因为现在人们都没有时间经常在一起,只有在这时才能真正坐下来聊聊天。夏天的某
一天我被雷斯布里杰邀请去吃烤肉,这种聚会非常好,能了解英国的风俗和文化。那次我用土豆条、炸鸡蛋条、香肠丝和青菜条拌中国调料制成色拉带去。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中国菜,要他们的妈妈问我如何做它。希拉里和保罗准备了烤猪肉、鸡翅和香肠,一些客人带来了英格兰的拿手菜,我们高兴地享用了这顿自助餐,聊到太阳落山。
对于这一家,随着7:15的早饭便开始天的生活。这里有一个规律,星期一他们常吃玉米片,星期二和星期三吃英格兰早饭:熏肉和鸡蛋。按常规,吃完早饭,保罗读一会儿《圣经》然后到他的敞蓬车里工作。茹斯和她的朋友在8:30之前走到学校,同时她妈妈送维里蒂去她的小学。
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在做作业之前看一会电视,保罗通常18:30下班,茹斯热爱读书,维里蒂更喜欢玩玩具,像洋娃娃。
当希拉里从维里蒂的学校回到家里后便读《圣经》和祷告,并且喝一杯咖啡。然后就很忙,星期一她需计划家理一周的伙食并驱车去当地的超级市场采购。他们家有两辆车,一辆为保罗工作的敞蓬车,另一辆为Toyota轿车,虽老但耐用。而希拉里一般情况都步行,为了锻练。
希拉里爱好读书、刺绣和乡间散步,星期五或其他时间她为教会作一些计算机打字工作。
星期五晚上保罗帮助经营当地一个小孩俱乐部,给孩子们讲耶稣和《圣经》。那里也有游戏玩,他的两个孩子都参加。在回家的路上孩子们受到炸鱼和土豆条的慰劳。
星期六茹斯喜欢在家度过,她在这个新的学校有许多作业要作。维里蒂星期六早晨在一个女士家学钢琴。
星期日对这一家是特殊的一天:早晨去教堂,然后回家吃特殊午饭,通常是烤羊肉、烤猪肉或烤牛肉,下保罗给全家讲故事。经常也有一些客人同他们一起吃午饭并呆到下午,或者下午他们分享巧克力,有时也去乡间散步。
拜访祖父祖母也是很重要的,保罗的父母住在吉尔福德市,每隔几周的周日邀请希拉里和保罗一家去吃午饭。希拉里平时去看她的祖母,在乡间里呆一会儿。希拉里的父母住在萨塞克斯的一个新建的大房舍里,那里很好。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猎民搬家时,由一头驯鹿在前驮着“祖先神”,人们将这头驯鹿视为"神鹿",人不能骑。因此,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在山高林密、岭秀水清的特殊地理环境中,鄂温克猎民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饲养着在中国其他地方早巳消失的驯鹿,从事着奇特的渔猎生产,信奉着古老的宗教。虽然历史的进程在这里发展缓慢,但在与各兄弟民族的广泛接触、频繁交往中,这个民族却创造和发展了我国又一种文化――驯鹿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和林地资源的过度被占有,驯鹿文化和鄂温克族人的发展都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这对一个只有3万多人口的少数民族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大兴安岭深处的流浪民族
在西方的圣诞节画面里,你一定能想象到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白胡子老人坐着驯鹿拉着的雪橇向小朋友发礼物,但是又萌又帅的驯鹿并不是圣诞老人故乡的特产。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就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多数人在山林中过着半定居半游猎的生活,陪伴他们日与夜的生灵就是驯鹿。他们是隐秘的鄂温克驯鹿人,也是“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鄂温克民族。
鄂温克族是分布于中国、俄罗斯两国的跨国界民族,在中国境内约有3万人,生活在内蒙古的人数接近90%,其余的散居在黑龙江及新疆。
鄂温克民族乡位于根河市,距中国最北的漠河县约100公里,是我国惟一的驯鹿之乡。
“逐草而居”的迁徙是鄂温克猎民游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中最壮丽的篇章。因为猎民点周围的食物只够吃10至15天,这就决定了迁徙的频繁(若拖的时间太长,驯鹿觅食越走越远,不但会加重寻找驯鹿的难度,还容易出现丢失)。迁徙前,猎民先把驯鹿和准备搬迁的物品准备好,迁徙开始后,由各家各户的妇女牵着自家驮物品的驯鹿组成一个长队,最前面有两名年轻力壮的妇女负责引路,驮妇孺的驯鹿走在队伍的最后边,其它驯鹿便自动尾随左右,若有离群或行走慢的,还有人不停地追赶。林中的迁徙异常艰难,这些族人能在这茫茫林海中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鄂温克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鄂温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支。由于没有文字,千百年来鄂温克民族靠口授传承,留下了许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谚语谜语等,虽然这些民间文学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但是都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例如“人类来源的传说”对鄂温克民族的迁徙历史、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象等均作了朴素的描绘和解释。
鄂温克民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动听的民歌其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表现了鄂温克民族勇敢、质朴、诚实、善良、纯真、细腻的人生品格和理想追求,如古老的“毛敖吉坎河”和用民歌改编的“敖鲁古雅小夜曲”等。“努给勒”是一种独特的鄂温克民族舞蹈,它以“跟靠步”和“跺步”的舞蹈特点,表达了鄂温克民族狩猎生活的快乐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此外,刺绣、雕刻、绘画以及射击、滑雪等体育运动,也显示了这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传承与文明标志。
长期以来,鄂温克猎民同驯鹿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对待驯鹿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但给它们取好听的名字,还给予百般呵护。每到节日,便像打扮自己的女儿一样为驯鹿梳妆,披红挂彩,还要挂上亮晶晶的铜锁;如果偶有一头驯鹿不幸死去,他们都会难过得失声痛哭。按照古老的风俗,驯鹿还是鄂温克人嫁娶的聘礼。男方求婚时,首先要带来若干头高大美丽的驯鹿;结婚时新娘也要带回数目相等的驯鹿,有的甚至还要多一些;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要牵着驯鹿在新搭的帐篷周围转几圈,表示人丁兴旺、驯鹿健壮。
正在走向衰败的古老文化
被称为我国最后狩猎部落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三百多年前从勒拿河一带的俄罗克屯迁到额尔古纳河流域,解放前一直散居于深山密林,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部族的生活,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1965年,鄂温克猎民在敖鲁古雅乡定居,定居后的鄂温克猎民的生产仍主要以狩猎为主,同时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得到发展。近年来,敖鲁古雅乡以驯鹿经济为特点的特色养殖业、家庭旅游业、驯鹿产品加工业和民族工艺品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实现了由原始落后的民族经济向现代民族工业经济的历史性
转变。
但是与此同时,在鄂温克族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部族生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使驯鹿文化得以留存?如何使鄂温克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在我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些问题能否被妥善合理地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使鄂温克民族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引导猎民走出大山,居住于城市边缘,但由于驯鹿必须吃山里的苔鲜,喝山里的泉水,迫使部分猎民又返回到山林中,过着游猎式的生活,使大部分的猎民家庭呈现一家三地的状况,即:猎民在山上、孩子在城市、其余的妇女和从事驯鹿产业的少部分人留守乡里。这产生了地域、生活习俗、民族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分割与断裂的问题。语言在文化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只有234人的敖鲁古雅乡,懂得民族语言的人不到三分之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可见,鄂温克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保留与传承。
由于对驯鹿经济保护的政策和措施不到位,使驯鹿产业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畸形发展趋势。如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财政转移支付一直没予兑现,驯鹿又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给每个猎民一定的补助,但到目前一直还执行着上世纪80年代25元的标准。由于资金的困难,使驯鹿的品种长期得不到更新,现有品种严重退化;同时,驯鹿产品又急于上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这些都对驯鹿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
尽管近年来,敖鲁古雅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给猎民带来了一些实际利益,但是,猎民整体上还没有脱贫,如住房问题、地方病问题、猎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提高成年劳动力的劳动素质和技能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等,都是这个小少民族面临的最实际问题。
当森林和狩猎逐渐远去
驯鹿俗称“四不像”,也叫“角鹿”,是珍稀动物。因为它的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像”。它性情温顺,适宜在寒冷地带生活。喜食苔藓,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被誉为“林海之舟”。驯鹿全身都是宝,肉可吃,奶可饮,皮能制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贵的药材,是鄂温克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驯鹿属于北极圈生物,是传说中圣诞老人的坐骑。鄂温克人和驯鹿做了不知道几辈子的朋友了,驯鹿的足迹就是他们的足迹,驯鹿的历史就像他们的历史,驯鹿和森林在哪,鄂温克人就把家安在哪。鄂温克人的生活,大到打猎、迁徙,小到生活用品,无一不和鹿有关。驯鹿也是猎人的好帮手。无论多远的路,驯鹿都能安稳地把猎物送达。
对于鄂温克人来说,最简单也最悲痛的莫过于人和驯鹿的离开。从古到今,鄂温克人绝不会离开他们的驯鹿。2003年,国家组织鄂温克人迁出森林,他们把驯鹿也带下山去。驯鹿离不开森林,于是一些鄂温克人带着驯鹿回到了森林,但城市和森林的纠葛却在他们心里扎下了根。迁出森林的鄂温克人不能再打猎,猎枪也被没收。鄂温克人住进敖鲁古雅新村后,棕熊和狼就多了起来,驯鹿每天都受到天敌的威胁。曾经有一群约100多只驯鹿被三只棕熊撵到很远的地方,过程中至少损失了20多头驯鹿,最终这些驯鹿分散成几群,不再回来。整个鹿群的数量从高峰时期的1000头降到现在的600多头。按照鄂温克人的话说,没有了猎枪,他们还可以喝酒,但没有了驯鹿,他们就一无所有了。
按照当地官方说法,鄂温克猎民当中应婚未婚的人数过多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历史上,老一辈鄂温克猎民同外族结婚现象十分稀少。而1957年实现定居后,与外族通婚面开始逐步扩大,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鄂温克人与其他民族的通婚数量已大大超过与本民族的结婚数量。据2006年8月的调查,1965年在敖鲁古雅定居之后至2005年的40年间,与外族通婚共114人,其中男47人,女67人。
同其他民族通婚面不断扩大,从社会学、人口学角度看,无疑是一种社会现实,但20年30年后,纯正血统的鄂温克人可能就基本不存在了。
在鄂温克,许多小孩一生下来,就住在山下了,然后在山下上学、长大,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听不懂鄂温克语,更不知道鄂温克的历史故事。对于年轻的鄂温克人来说,老一辈人向往在大山林里喝酒打猎,而他们更喜欢在城市里开阔眼界。能吸引他们注意的已经不再是茂盛的森林和充满灵性的驯鹿,而是平板电脑和WIFI信号。
人类学学者郝时远研究了多年的鄂温克生存现状,他认为:“毫无疑问,生态环境恶化是实行生态移民的原因,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改善和提高这一群体生活水平的负责精神”。但他不得不承认,鄂温克自身传承的传统生产方式与外界提供的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因为他们离不开驯鹿,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都依托于驯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