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独立思考范文

独立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独立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独立思考

第1篇:独立思考范文

首先,要放手让学生去预习。以前我总觉得小学数学课中,很多时候不用预习,因为有的学生较浮躁,预习后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再讲解时根本不想参与讨论交流,效果反而不好,甚至我总是怀疑他们是否有预习的能力。后来通过几次实验反馈我发现,原来放手后真的会有惊喜。

例如有一次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之前,我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用硬纸条制作一个三角形,观察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用手拉一拉看看会怎样。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对新知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做练习或解决问题时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好,而且几乎都是在学生的独立思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我知道了预习是先教后学的一个良好载体。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就等于给自己搭建起了新旧知识的桥梁,同时引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从而更深层次地获取了数学学习的技能,并在预习的过程中促进了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在数学教学中,预习是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减轻课堂压力,突破重点、消化难点,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而且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预习习惯的培养还要注意几点:1,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在指导到学生预习时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2,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3,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其次,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为此,我们要花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不要先带着学生用画、剪、拼、量的操作来得出相应的结论,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到探索“任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习惯的养成。教师还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善于激励。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用语言、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就能尽情地表现自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探索过程中失败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积累经验。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新知,促进学生的发展。3,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情境中的学习一定事半功倍。

最后还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练习中的问题。练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题目带有一定的思考性,就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设计练习时应有多层次性。我的体会是没有放手就没有真正的独立思考,试着放手,之后会更精彩。

第2篇:独立思考范文

--读<<大卫和罗宾>>有感

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老师.家长对你说:“你要学会独立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注重独立思考呢?因为只有独立思考了,你才会有自己的想法.

大卫和罗宾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开始都拿同样的薪水.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大卫青云直上,罗宾却一直在原地踏步.罗宾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突然说话了:“您去集市一趟吧,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买的东西.”

罗宾回来向老板汇报说: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罗宾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说:50袋.

老板又问:多少钱一斤?

罗宾又跑到集市去了,就这样他来来回回跑了很多趟.这时,老板叫来大卫,把问罗宾的第一个问题提给了大卫,要大卫去集市看看.大卫很快回来了,他告诉老板说: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0.5元一斤,共有50袋,这儿还有一个样品,您看看.以后这个农夫还会卖西红柿,价格很公道,也带回一个,农夫也在外等着.这时老板看了一下罗宾.

第3篇:独立思考范文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13-02

收稿日期:[HTSS]2006-10-10

作者简介:魏红(1964-),女,山东莱阳人,副教授,从事生物学研究。

一、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完全依赖教师,不愿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因为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所造成的。教师天天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时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最终以升学为唯一追求。天天进行反复的练习,盲目的抄写,无休止的记诵,结果使学生的大脑得到了“不思考”的训练。在新课改中,这种局面已大有改观。但时间一长,一些教师由于习惯于旧的做法,往往又采取了单纯讲授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又可以不用去独立思考了。

2.学生完全服从教师和课本,不敢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所造成的。新课改前,由于教师控制着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使学生不得不完全服从教师,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跑,不能有半点怀疑。长此以往,学生就把自己的思考权完全交给了教师,不再敢独立思考了。

3.学生只知照抄照搬,不会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调练所造成的。过去,因过于注重统一和单一的书本知识,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妨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将思路束缚在无形的框框里,造成了思考问题的狭窄和单一,刻板和僵化,这就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4.学习容量超负荷,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学生每天都要连续苦战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哪还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呢。

5.一些教师在课改中完全按预设去“表演”,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活跃,忽视了学生实质上的提高所造成的。在新课改中,过去那种满堂灌,教师独占讲堂的状况大有改观,学生增加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但是由于一些教师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怪圈”,形式上虽然增加了学生活动,如变换花样地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频繁地安排学生的表演、对话与小组合作,过多过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结果使学生眼花缭乱,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却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思考机会。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

1.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为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要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如有的教师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从中评出“提问题明星”。甚至有的学校,对于提出了确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由校长颁发“金钥匙奖”。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开始时,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敢提问题;二是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三是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四是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五是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其次,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点燃他思考的大好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决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因为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这不妨从破除教师的权威开始:课堂上如果遇到了学生的“节外生枝”或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热情地欢迎,冷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如果是确有价值的意见,就应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如果学生的主张不对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继续深入探究。

最后,教师还应为学生多搭设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的平台。实践证明,在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经常发生思维碰撞的班级里,可以大大促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内外更多地为他们开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战场”,搭设更多的思维碰撞的平台,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

教师要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

首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为了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介绍自己所运用的思考方法,尤其在解题教学中,更应注意将自己的思路揭示给学生。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来说,最好搞“现场直播”,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教师还应注意了解和研究学生思考问题时的方式和过程。为此,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思路讲出来;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提问、对话、练习、做作业、测验和个别辅导等途径,获得有关反馈信息,从中观察和掌握学生的思路。在这三个思路中,教材的思路是依据,教师的思路是桥梁,学生的思路是中心。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教材的思路通过教师的教学思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训练,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从宏观上来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一点唯物辩证法,学会联系地、发展地、辩证地思考问题。具体的思考方法主要包括分析思考法、综合思考法、发散思考法、聚合思考法、逆向思考法、联想思考法、形象思考法,演绎思考法、归纳思考法和推理思考法等。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训练呢?归纳起来就是“渗透、领会、运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渗透中让学生领会意义,在领会中试着应用,在应用中逐步形成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交流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的经验。

再次,要因材施教,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教师只有依据学生思考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关注个体智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的思考品质主要包括思考的深刻性品质、思考的逻辑性品质、思考的灵活性品质、思考的批判性品质、思考的敏捷性品质、思考的独创性品质等。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呢?归纳起来就是“讲授,训练、运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讲授必要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在实际运用中形成和提升相关的思考品质。

4.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三个意识:

一是尊重学生的意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和独立思考权,把思考还给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是有效教学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有关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越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利用好每一分钟,努力提高学生思考的含金量,实施有效教学。同时一定要相信,如果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三维目标就会完成好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了,那么考试分数自然就会提高,而决不会降低。

三是引而不发意识。在课改中,教师的作用自不待言,应充分发挥其激励、引导、解惑的作用,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但决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要把教师作用的发挥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尽量引而不发,留有余地,尽量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这就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学生去进行思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正元.问题学习:让学生大脑“活”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4-02-24.

[2]李建平.与孩子心灵融会贯通[N].中国教育报,2006-05-09.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郅庭谨.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4篇:独立思考范文

在学习《阿长与》一课时,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很快就解决了生字词。但在概括“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以及“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时,不少学生出现了偏差。

少数学生很快就概括了有关阿长的几件事,并且语意正确,语言简洁。我及时对他们进行了表扬、鼓励。但是,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围绕’阿长’”这一要求,概括成“鲁迅如何如何”或“‘我’怎样怎样”;个别学生虽然能够概括,但是语言不准确,嗦;大部分学生不会依据文中所写的事情去分析人物形象;学生们基本不知道表现手法为何物,有的把“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混为一谈。

在对导学案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之后,大家开始进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环节了。

同学们都各抒己见,讨论的十分热烈。我饶有兴趣地旁听了其中两个小组的讨论。

第一组的三号学生认为“表现手法是记叙”。有个学生就问他:“你知道表现手法有哪些吗?”他回答不上来;问二号,二号也说不出来。于是,他们就“表现手法”进行了讨论。有的说记叙、抒情不是表现手法,但却不知道表现手法有哪几种;有的说表现手法有比喻、描写等;有的纠正说,记叙、抒情不是表现手法,而是表达方式……组长见意见不一致,让大家拿出本子,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进行了梳理,弄明白了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描写、抒情和议论五种,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表现手法有象征、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托物言志等,并最终明白了本文的表现手法是“欲扬先抑”。

第二组的讨论更是精彩。同样是针对“表现手法”,这一组的组长对“欲扬先抑”的手法作了精彩的讲解。她说:“课文先写阿长这一名字的由来,以及阿长身上存在的缺点,表现了‘我’对她的厌恶之感;接着,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让‘我’对阿长刮目相看,不由得产生了敬佩之情;最后写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使‘我’对阿长的感情有了飞跃,达到,觉得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产生了新的敬意。‘我’的感情由厌恶到敬佩再到新的敬意,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我微笑地点点头:真棒!

第5篇:独立思考范文

一、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培养怀疑精神,鼓励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质疑。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是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根究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即要引导学生会疑。

2.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于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而忽视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独立思考不是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题目老师讲了我都会,可我自己做时又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他们在听课和习题课中,总习惯于跟着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思路走,当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留有余地,设法创设情景或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而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知识归纳,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要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品位

第6篇:独立思考范文

独立是指基于个人判断而不是仰仗于他人的论点,独立的关键是精神、意识的独立②。思考是指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独立思考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坚持观察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意识,独立地根据已有经验和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的能力。这是不仰仗他人意志,不受他人干扰,自主地对某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刻而周密的思维活动。一个人不能独立思考,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就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创新。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三个特征:

1.敏锐的观察力。独立思考必须依据自身的观察体悟,所以喜欢独立思考的人首先必须具备极强的观察能力。他们喜欢从独特视角观察事物或对象,通过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细节,发现和捕捉有效信息,并从中归纳总结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2.独特的分析力。喜欢独立思考的人往往对事物有着精致分析的兴趣,凡事喜欢一探究竟。他们分析事物的角度往往与众不同,能够最大限度地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他们善于运用批判思维分析文化和生活现象,批判继承传统的知识经验;他们善于捕捉和探寻规律,透过事物的表象去看到本质,不会因循守旧、人云亦云。

3.显著的判断力。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一般具有指向鲜明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多带有预见性和超前性。他们往往通过对事物的深入分析而得出独到的见解或实施果断的行为,这些判断行为并不受支持者人数多少或一般看法的影响,有时甚至带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二、培养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

(一)提高文秘工作的实效

秘书工作具有事务性、综合性、辅等特点,对秘书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而且由于秘书工作的独立性和保密性较强,很多事务都要求秘书迅速果断地判断和处理,所以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文秘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能力,提高其信息处理和辅助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上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选择所思所想所为,有效运用学习策略,使其从思想到行为上都发生改变,提高和增强学习能力,养成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习惯。独立思考能力决定着学生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因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就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运用相关策略;另外,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一般也较强③,这是因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大都有三个特点:博学善问、富于钻研精神、重视思想方法④,使他们能够在问题面前及时提出解决策略和实施办法,并认真操作解决问题,使任务完成达成实效并取得最佳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独立思考是创新之基。没有独立思考,人云亦云,创新驱动犹如无稽之谈。“钱学森之问”实际上就是指中国教育的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很多领域只能亦步亦趋,发展受制于人。事实上,只有当独立思考的人多了,社会发展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⑤。首先,独立思考能力是发明创造的动力源泉。勤思、善思,才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意味着有主见、有独立的判断、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些是创意和创新的来源,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去寻找新问题和答案。其次,一般认为,创新性人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智力因素、创新精神、个性特征,而独立思考能力是发展个人智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素质。再次,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是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和多向性,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能够使人们克服思维定势,主动运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多角度、批判性地看问题,容易形成思维创新和行为创新。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自我效能感较高,抗压力和抗挫折力也强,能够有效推动创新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营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教育的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要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榜样示范等,让学生跳出被动接受的思维惯性,重新释放学生独立思考的话语权,支持和鼓励学生批判辩证地看待问题。正如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所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如果只是机械地将教师教授的内容记忆下来,不是真正的好学生。”⑥要营造出全社会崇尚独立思考的舆论氛围和文化氛围,形成敢思、能思、勤思、善思的局面;把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从教育理念的核心构建到具体教育改革逐步贯彻落实;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做法和实效纳入考核范围;改革院校评价机制,将落实素质教育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纳入评价指标;建立完善激励性政策,通过组织举办各类创新大赛、设立发明成果奖项、创新创业扶持制度等,使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创新;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创造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上的独立研究和独创成果,鼓励在学术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

(二)确立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为教育的核心理念

要在教育观念上将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作为核心理念,主要应坚持以下三点:

1.育人为本

鲁迅先生在《教育》杂文中提到:“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本体价值是要满足人的个体需要和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上反映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也体现了这一本体价值,同时也是贯彻执行“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体现。

2.授人以渔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因为知识是无限的,仅仅依靠教师无法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知识需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惊人,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可能在毕业时就已经被淘汰了,学生必须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认知学习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的教学。认知学习策略的教学主要包括任务引入、策略尝试、策略分析、策略执行、策略反思等,元认知策略教学指导主要包括认知计划、过程调节和监控、教学互动、教学反馈、资源管理、情绪管理等⑦。

3.关注个性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积极的个性品质有助于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习惯。科学家对现当代许多成功人才的性格特征分析,发现创造性个性应当包括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意志力、进取心等内容,而这些正好是培养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因素。个人性格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独立思考能力的强弱,积极的个性品质通过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等方式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情境,可持续激发个人潜能和动力。如自信、勤奋、进取心强、浓厚的认知兴趣、富有幽默感、顽强的毅力、甘冒风险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将激发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实施以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1.学生中心

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典型的如“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设备完成工作任务,或用各种仪器做实验,学生通过边做边学,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允许他们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或实验结果发表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再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发放教学资料,学生课前主动学习,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课堂内容,通过提问、交流和小组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或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巩固练习,也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不是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善于营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环境氛围,不要视奇特思想为异端或不顾,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和独特做法;社会和学校要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由(这里主要指工作方法上的自由),不要用各种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要鼓励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2.问题导向

要以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为核心实施教学方法改革。要改革传统的单一讲授法,变单向传播为双向或多向传播,实施启发式教学,采取讨论法、训练法、案例分析法、工作实务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要片面进行理论灌输,而是要通过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使学生对理论主动认识、分析、理解;对于实践课程,不要片面强调技术传承和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口头或书面汇报操作或工作过程,分析技术文化,尝试技术革新。“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关键是要设计好教学活动,通过学生互助和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会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景,做到引而不发,多设问、多提思路,少直接给出答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鼓励不同答案。对于见解独到、解题方法另辟蹊径的学生应重视和表扬,给其他同学树立独立思考的榜样。“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任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过程可以归纳为情景任务、知识引入、任务尝试、方法选择、知识归纳、任务解决、反思训练等环节。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任务的同时教给学生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3.行动导向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然后通过思考,运用经验来加以解决,所以行动的过程就是认知、理解、分析、思考的过程,很多事物的基本原理、新点子、新办法都是在行动中思考出来的。教师不能把教学看成是单纯的讲书,而应该是多样化的:需要实作的,要通过工具设备、实作任务和实作环境来教学,这时更多的不是通过“讲”,而是教师手把手地传授经验知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技能,学生要通过自己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加工来逐步掌握这个技能;需要观察、演示、练习的,学生需要观看示范、查找资料、分析思考、反复实验;需要学生深入社会和生产实际的,就要在真实的岗位上进行体验式实践等。总之,行动导向的实质就是“做中学”,而且这个“做”和“学”以及应运而生的“教”是一体的,是自然发生的。通过做和行动,一方面产生和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另一方面容易引发持续思考,通过行动效果检验使思考不断强化和优化,从而最终形成创新。

4.跨界学习

知识的积累是独立思考能力效用的源泉。跨界学习是指把学校、社会、企业的知识有机融合,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应学习实践知识,尤其是行业企业的知识和技能,突出知识的应用性。高职文秘专业主要是为各级各类企业培养中高级秘书的,秘书工作一般要与一定的行业相结合,为一定的产业服务。文秘专业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还应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加强辅修专业知识的学习;应注意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特别要加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因为未来社会知识的融合度和复合度越来越高。只有知识面广了,才能延伸拓展、触类旁通,激发独立思考和灵感,独立思考才更加有价值和效果。

第7篇:独立思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82-01

小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黄金阶段,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工作重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值得我们研究。

一、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意义重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成为一项重要的数学教育目标,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生一生中应用最广泛的能力之一。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二、当前不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问题最典型,其原因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盛行,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深受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影响。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向学生教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学生的主要目标则是考个好分数,升个好中学,因而只能盲目接受,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课外时间大量作业充斥学生的生活,让小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只能根据教师教的内容和大量作业被动地学习,从而丧失了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虽然没有了升学压力,但仍存在各种各样的学校联考、排名,以及重点中学的招生考试,这样的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造成学生和家长看重的是高分数,而学校最看重的是优秀率和学校排名。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建立在能够有所创新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在小学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营造民主的数学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会严重阻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教师要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连加法时,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积极讨论,并鼓励他们采用多种方式计算,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

有些学生认为上数学课是很枯燥的事情,往往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完全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趣事进行教学,挖掘新颖的素材,创新出更有活力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十以内加减法时可以利用手指进行教学,在教学生“乘法法则”时可以给学生创设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购物等场景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

3、设置合理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深度和广度并有较强思考性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辩论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来源于生活并没有现成的类型可以套用,都需要通过自己独立地思考和探索解决。设计问题还要具有挑战性并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既有联系又有距离,让学生既能感觉到这种关联且能知道问题涉及哪些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能感觉到其中的距离并有足够的信心跨越它,却又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即所谓“跳起来摘桃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积极思考的探索热情,便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引发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自己的“聪明”、实现知识迁移和释放能量,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并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后所理解的原理不容易被忘记。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意见,而不是标准答案,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析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并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4、创造课后探讨的学习方式

在班级乃至学校要营造活跃的探讨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其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要融合多种多样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课下学习探讨小组,在每个组员轮流组织小组探讨活动。课下讨论要有宽松的讨论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的难易程度将班内学生分成几个课下讨论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获得知识,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还必须定期对课后讨论小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检视,从而保证课后探究的高效进行,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讨论方法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学好数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开辟一个思维翱翔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第8篇:独立思考范文

关键词:教育;学生;独立思考

在我们身边,常听有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总不爱动脑筋,更不会独立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考试时,只要遇到自己没做过的题型就不知道该怎么解析。所以,没办法,平时就得多进行解题训练。”于是,为了备考,学生每天都得花大量时间在题海中倦游,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更是如此,成天除了做题还是做题,仿佛习题训练已成了提高成绩的唯一途径。对此,我们不得不质疑,如此重负的学生,他们有时间去思考吗?这到底是学生不肯动脑筋主动思考,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呢?作为教师,我们没理由不去深思……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存在的问题

1.学生依赖思想严重,不愿意独立思考

现行教育多为接受式学习,教师大都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时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每天忙于反复练习,盲目抄写,无休止的记诵,最终使学生大脑得到了长期“不思考”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学习,盲从依附,思维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不愿意去独立思考。

2.学生机械训练多,不会独立思考

由于学生长期进行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训练,不同程度地压抑和妨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路受限于无形的框框,造成了思维定式,思路狭窄,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致使很多学生不会独立思考。

3.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独立思考

虽然“减负”喊了很多年,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可迫于提高成绩和升学的压力,如今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普遍较重,每天从早到晚要连续苦战十几个小时,尤其是中学生更超负荷运转,一天下来,学生早已筋疲力尽,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独立思考。

4.课堂存在形式化倾向,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

在新课改中,过去那种满堂灌,教师独占讲堂的状况大有改观,学生增加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但是由于一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如:频繁地安排学生表演、对话与小组合作,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结果使学生盲从参与、眼花缭乱,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质却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机会。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教育家孔子对学和思的精辟论述。可见,学习和思考两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时代,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尤为重要。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会影响其各方面具体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各方面的能力,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遇到新的、难的问题时更是束手无策。如今,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主要不是因平时习题训练少,而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大都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讲课时,往往将基本概念、规律演绎匆匆带过,而忙于让学生记结论,记题型,背解法。这对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十分不利,有悖于科学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途径

一般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必须在学习阶段注意培养,形成习惯。显然,这比多解几个题更重要。有了它,学生就有了自主探究的动力和积极性,更有了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思考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设问题情境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一位教师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时,在文本拓展部分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提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质疑甚至批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恰当设疑,促进学生思考

思维从问题开始。通常,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扰,需要新知识和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学习兴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足以引起学生探索的各种疑问,且提出的问题是学生不能单纯利用旧知识和习惯方法所能解决的,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3.实践探索,引发学生思考

课堂上,教师应多以“学习活动”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如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就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能动性。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的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且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更能诱发他们去主动思考,学生从中学会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逐步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4.减轻负担,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有关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越大。”可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和独立思考权,尽可能减轻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致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不但要善于设问,还要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将来进一步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进行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提问的信心和水平。

6.搭建平台,提高学生思考品质

第9篇:独立思考范文

一、问题存在的原因

我分别对独立思考习惯较好的与独立思考习惯较差的各25个同学进行对比调查,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低段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习惯的原因归根有以下几方面:

1.传统的“师道尊严”现象存在较严重。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开展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就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而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案吻合时,教师则如获至宝地加以表扬,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习惯于独立思考了。

2.教师在课堂提问或学习材料的提供上过于单一,缺乏思考价值。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模仿性与依赖性。

3.现在的家庭环境太优越,致使很多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形成懒于思考的习惯。一大部分学生往往只是凭自己的一时兴趣去学习,对于需要动脑筋的问题,他们就觉得很麻烦,懒于去思考,还是等待别人的答案来得方便。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原因,如何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呢?在平时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创设独立思考环境。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自己亲密的朋友。这样,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就处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气氛中,为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提供较好的环境。

2.要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看到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用商量的口语与学生展开讨论。

3、提供“开放型”的材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使学生展开积极思考。

三、成效分析

经过一年的尝试,我觉得我们班同学的数学学习兴趣比以前浓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