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物馆观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一个细雨霏霏的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东阳博物馆玩。刚走到门口,我就迫不及待地跑进去,一个庞然大物展现在眼前。“啊!是恐龙骨架,比雷龙还大!”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仔细看了看旁边的说明,才知道这副恐龙骨架化石是以它的挖掘地命名的,叫东阳龙,有十七米多长,四米多高呢。旁边那幅恐龙骨架看起来就小多了,才大人那么高,大概二米多长,是盔龙。
在一楼的另一侧,还有古生物化石和古生物进化过程图。我看到了世界上最早的贝类生物——层叠贝。它们比现在的贝壳大得多,是一个个叠在一起的。另外还陈列有恐龙蛋化石,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等。走着走着,听到一声低吼,便不由自主地跟着声音走了过去。天哪!是三只仿真恐龙——东阳龙,盔龙,浙江龙,惟妙惟肖的。原来是东阳龙的生活场景复原图。那时有连绵的群山,绿色茂盛的树木,林子中央流淌着清澈的小河。
看完了恐龙化石又去看电影,开场了才知道是4D电影,还要戴特制的眼镜呢。刚开始从屏幕里冒出一个海底生物,张开嘴在悠闲地吐泡泡。也不知为什么,我的左眼感觉被水冲了,凉凉的,原来是那海底生物吐的水泡泡。真不愧是4D电影,感觉就像真的一样。当奔跑的恐龙掉进深坑时,我感到座位也“嘭”的掉了一大截,吓了一大跳。后来我眼前出现了一只只飞舞的蝴蝶,我伸手去抓,明明抓在手上了,张开手却——没了。
东阳博物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学生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范文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里参观,我们大家都很兴奋。当我们排队走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发现停着三辆大红车。原来,三辆大红车就是我们去参观博物馆路上要坐的车。老师说,在车上我们可以跟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享受一段开心的路上时光。
时间真快,一会儿就到了博物馆。博物馆门口有几个负责讲解的阿姨来迎接我们,之后我们被一个阿姨带进了博物馆。
首先,我们先进入了西厅,我看到了一些古老的动物化石,各种各样,这个世界真是新奇呀!还有一些用泥捏成的.小人,过家家、跳皮筋等等,就想小孩们在做游戏,栩栩如生!
接下来我们去了东厅,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一座大船模型,十分逼真,讲解员阿姨说真正的大船,还要比模型大上许多。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马上就到了回学校的时间了,大家都很恋恋不舍,我和好朋友约好,等到放假的时候,一定要再来一趟博物馆,了解更多奇妙的知识!
学生参观博物馆的观后感范文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博物馆,简称博物馆游。因为是学校第一次组织参观,所以我异常兴奋。天还没亮,我就在床上翻来覆去,妈妈只好让我早做准备。终于熬到了起床时间,爸爸开车送我到学校的大巴,坐上车,没过多久,就到了位于天桥的北京自然博物馆,我们一个个迫不及待的冲了进去。
北京自然博物馆又动物世界、昆虫世界和恐龙公园等展区;动物世界又狮子、狒狒等标本。昆虫世界中的标本可真不少,像蝗虫、甲虫和蜜蜂等;而恐龙公园内,一只只恐龙正在“大开杀戒”,有的张着嘴四处乱窜,有的在自相残杀,霸王龙是它们中的一只,它在恐龙群中横冲直撞,吓得其它恐龙四散奔逃,迅猛龙也是其中的一只,它是个“长腿将军”,只要听见一点儿咆哮声,就立刻逃的无影无踪。
接下来是看3D电影,虽然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影片内容及其无聊,一群蚂蚁成群结队的搬一只死苍蝇。电影结束后,我们上了车,在车上大家高高兴兴地谈论着所见所闻,哎,又到了中国地质博物馆。
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出发了,一路上有说有笑,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目的地。
进入中国电影博物馆,只是轻轻地靠近它,就被它的外表所深深吸引。从博物馆建筑正面看,上部是有数种几何形图案的随机结合,远观如繁星满天,近看则各具形态。它的寓意也与电影有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不仅在建筑外部,在建筑的内部也有很多星状的设计,它象征着我们的电影百年历史中群星璀璨。”博物馆外观主体色调是墨绿色,并配以黑白两色,使得中国电影博物馆整体看起来犹如一只暗盒,我想它是象征着电影制作和放映过程都是在黑色世界里完成。这真像是一座神奇的宫殿,让人情不自禁地想推开宫门进入它的世界去了解它。?的心情,踏过红地毯,轻轻地走进电影博物馆,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不断变幻着的灯光,听着讲解员地细细诉说,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美妙。我们的眼睛目不暇接,急于要把博物馆里的每一幅画,每一件展品都能深深地刻在脑海中,让它在记忆中成为永恒。在巨幕影厅我们观看了电影《长江》,超大的银幕充分的展现出了长江的博大、雄伟、美丽和壮观。走进数字电影厅,我又过了一把瘾,坐在一块漂亮的毛毯上,透过屏幕看到毛毯载着自己在蓝天中飞翔,心里说不出的激动,原来这就是通过数字电影技术来完成的电影中的某些特殊镜头,让人不得不佩服数字电影的神奇魔力。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细细感受,时间就匆匆地过去了。?电影博物馆,心潮澎湃。折服的不仅是它宏伟的建筑规模,更惊愕于它的生动内容。它凝聚着所有电影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中国电影从1905年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无数电影工作者呕心沥血,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凭借着卓越的才干和不屈不挠的奉献精神,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推动着中国电影不断繁荣、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仅使中国人民为之自豪,更是创造了中国电影饮誉四海、走向国际的兴旺景象。一百年的中国电影,硕果累累,树立了一座辉煌的历史丰碑!
5月22日,我们来到中国电影博物馆参观,收获很大,感受到了电影博物馆是一座记载着中国电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艺术殿堂。
我了解到,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艺术殿堂,集权威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
六年级:马若欣
中国烟草博物馆位于上海卷烟厂南面的长阳路728号建筑,(其实我知道烟草博物馆在什么地方的。)建筑面积9600余平方米,两三层楼,也不是很大。
上海烟草博物馆馆内共设7个固定展馆核烟草历程馆,反映了中国烟草自明朝万历年间栽种至今数百年的发展历史。
其中的烟草农业馆展示了中国烟草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烟草工业馆反映了字卷烟进入中国后的烟草工业发展过程。烟草经贸馆反映了中国烟草销售、贸易核国际合作的历史及现状。烟草管理馆展示了中国烟草管理体制和烟草税制的演变及现行烟草专卖管理。
吸烟控烟馆以吸烟与控烟的发展历史为主线,展示中国控烟的法律、法规核中国烟草行业的降焦减害工作。
烟草文化馆展示了伟人、名人与烟草,古今烟俗,卷烟烟标,卷烟广告画,卷烟画片,烟具(含火具、火花),国外烟标及烟草文化出版物等。
马尔默是位于瑞典南部的一座小城,经历了后工业对代戏剧性的变革后的她,在发展现代城市的同时实现了对老城区的良好保护,在那里,浓郁的历史文化与活力感性的新城市元素构成了旅游快乐的主要来源。大量充满历史情调的街道和广场,令人陶醉的城堡和庄园,建造于14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圣彼得大教堂……漫步其中,仿若时光已经倒流。另一边由西班牙建筑大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动感浪漫的旋转大楼和那些务受瑞典人推崇的现代环保的生活方式,又真真切切地表达着这是一座正在快速现代化中的城市。
让马尔默人引以为傲的还不仅如此。近来,被称为西方二十世纪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的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博物馆分馆,带着靓丽的外型在马尔默安家,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它的建立是现代艺术开始在马尔默生根发芽的标志。
博物馆是一个成功的旧貌换新颜的改造项目,它的原型是一座始建于1900年的电力站。改造后的新建筑并没有摒弃原建筑的砖结构构造,相反,由瑞典设计公司Thom & Videgara接手的重建设计,以更加独立和纯粹的方式体现出了建筑的现代感扩建部分的橙色金属穿孔外立面不仅连接既有的砖结构建筑,还给街区注入新的时尚元素。另外,穿孔板给建筑立面带来了视觉深度加上动态图案的设置为博物馆创造了一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建筑设计师Thom表示:这是一种颠覆式的重建策略既是一种挑战也是种创新的机会。这座建筑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历史艺术与文化间的自由穿越。
与斯德哥尔摩总馆的丰富典藏之间的交流以及其分馆的身份是马尔默博物馆备受艺术爱好者们青睐的原因。虽然仅809.5平方米的展览面积与总馆5000平方米的面积相比未免有些相形见绌,但有时游览一座拥有巨大空间和众多藏品的博物馆宛如完成件庞大而艰巨的工程,让人疲惫不堪,反而像马尔默这样小巧玲珑的展馆正好为参观者提供了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完整地欣赏某一特定时刻某位特定艺术家作品的机会。并且,在参观结束之后,还可以有时司和精力在博栩馆的咖啡厅与其他艺术爱好者们分享各自不同的观后感。
【关键词】震旦博物馆 营销 社会效益
震旦博物馆是台湾企业家陈永泰先生创办的一所私立博物馆,于2013年在上海开幕。在今年的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参观人数约五千人,居于上海各大博物^、美术馆之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震旦博物馆一跃成为上海最受公众喜爱的博物馆之一,除了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更得易于其独特的营销策略。
博物馆营销是指博物馆以走市场化的方式获得收益并将其返还到博物馆的硬件、软件建设中去,最后达到实现其工作目标和社会公益目标的管理过程[1]。艾略特・艾登伯格(Elliott Ettenberg)2001年在其《4R营销》一书中提出4R营销理论。同时,唐・舒尔茨(Don E. Schuhz)也在4C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4R营销理论。相较于4C营销理论,4R不仅以消费者为主导,同时注重与竞争对手争夺客户。它包括关联Relevanc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ship、报酬Reward,即以关系营销为核心,注重企业和客户关系的长期互动,重在建立顾客忠诚。现代社会娱乐方式众多,公众只会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身喜好的活动中去。而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博物馆,需运用营销策略,留住观众,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状态下参观的同时来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一、提升市场竞争力
首先,树立品牌形象。坐落于黄浦江畔的震旦博物馆,是陈永泰创办人回馈社会、实践对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奉献理念的文化志业。八卦中,震卦代表东方;旦是太阳升出地平线的会意字。震旦本意是“日出东方”,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Aurora为古罗马的黎明女神。因此震旦博物馆英文名为“Aurora Museum”。其次,定位受众群体。上海震旦博物馆是一个集典藏、研究、展览、营运、传扬为一体的文化服务机构,有古代陶器、玉器、青花瓷器、佛像造像共四个常设展厅和一个水晶特展厅。从藏品设置可知,受众群体面向对中国传统文物有着浓厚兴趣且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观众。再次,建立了古器物研究中心。这是其他私立博物馆甚至公立博物馆所不具有的。古器物学研究中心致力于震旦古器物学的研究工作,以“料、工、形、纹”为研究核心,下设研究图书室、古器物学特展室等,在进行本馆古器物学研究的同时亦为专业学者与讲座学院等提供实物观摩服务。最后,与高校合作。与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于2003年成立“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古代文明起源、结构、模式与发展的研究工作。在发挥北京大学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联合海内外相关学术力量,运用最新研究方法与成果,不断提升震旦博物馆的科研能力和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互动与双赢
在市场营销中,对经营者来说最难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控制、制订和实施计划,而在于如何站在顾客的角度及时地倾听和测性商业模式,转移成为高度回应需求的商业模式。志愿者的特殊身份发挥着重要作用。
震旦博物馆每年上半年会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面试合格的志愿者可以享受免费的专业课程培训,包括震旦博物馆简介、馆藏文物介绍、“古器物学”概说和博物馆服务礼仪与服务演练等。还可免费或优惠参与本馆举办的所有讲座、工作坊、培训等教育推广活动。每年十月会进行志愿者年度考核,优秀者可获得“震旦博物馆年度优秀志愿者”称号。在这里,志愿者们可以获得终身学习、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人际关系的拓展。志愿者在享受博物馆给予福利的同时,还需承担一些义务,有教育推广、展览观众服务、媒体宣传、行政支援等。每次活动完成,馆方都会进行“博物馆问卷实施与统计”工作,便于日后积极策划筹备观众更喜爱的活动。志愿者通过培训和自我学习,考核过关后可成为馆内导览员。值得一提的是,震旦博物馆的人工导览都是免费的,有全馆导览和分层导览员,且每位导览员讲解各具特色。
三、建立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
与观者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除了设立会员制度,震旦博物馆还策划了亲子活动、白领之夜和丰富的文艺活动来吸引不同层次的观众。
(1)亲子活动有“夏日习习凉扇――扇面绘画”“涂鸦变变变――立体材料绘画”“穿越五千年――儿童戏剧夏令营”等。
(2)白领之夜是在每个月第三个周五晚举行,可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免费参加。分主题讲座和馆内参观两部分。主题讲座具有实时性,有“暨上观读书会:揭秘海昏侯谜样的戏剧人生”“博物馆幕后面面谈”“呼吸 冥想 观文物”等。参加讲座完后进馆参观,欣赏黄浦江畔迷人的夜景。透过玻璃的影射,神奇地发现馆内佛像造像一一矗立在江对岸的高楼上,肃穆之情油然而生,为馆内一大特色,吸引了大批观众。
(3)文艺活动有讲座、音乐会、舞蹈、摄影展,如“鸠摩罗什译经与中土石窟营造”“蒙古族的生活与音乐”“阿根廷Tango与舞蹈”“夏日清凉印象派 三重奏”等等。每次展览后都可扫描二维码进行观后感打分与评价,方便馆方了解公众的喜好和需求,组织针对性的展览,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参观博物馆,接受博物馆传递的信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四、追求经济效益
资金短缺是博物馆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提高在经济层面上的自我维持与发展,“开源”与“节流”并举[2]。
“节流”:博物馆内正式员工极少,大都是志愿者进行日常服务工作,为馆内节省了很大一部分的支出。“开源”:
(1)门票。但低廉的门票不足以支持博物馆里庞大的开支。
(2)文创商店,设计具有馆内特色的工艺品,画家艺术品,特展的艺术衍生品等。使观众产生“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想法和行动,从而形成博物馆自身特色和品牌标识。
(3)博物馆的一楼和五楼设有咖啡厅,特别是五楼,可以一览外滩美景,让美食与美景共享。
(4)捐赠,目前还仅限于志愿者的小额捐赠。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虽是博物馆营销的两大目标,但经济效益始终是为社会效益服务的。
21世纪的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而震旦博物馆可以在短短时间内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其归功于成功的营销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互动与双赢、建立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和追求经济效益,为当下处在积极变革中的博物馆带来众多启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观众来源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104-02
甘肃省博物馆自2008年3月免费开放以来,规定任何一位公民包括外籍友人都可以凭自己的有效证件(身份证、工作证、学生证、护照等)就可以免费领票参观,无证件儿童只需家长带领也可直接参观。一时间,人们的参观热情高涨,每天都有千余观众成为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当然,他们也是博物馆的有力支持者,因为他们的正当要求和愿望是代表社会舆论促进博物馆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动力。当观众参观博物馆陈列或参加其他活动时,都会按照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亲身感受中去理解、评价陈列展览以及其他活动的价值。尽管众多观众的意见和反映不尽相同,但比较普遍地反映还是代表了社会公众的一致要求,真诚的批评建议也是改进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启示。因此,观众在博物馆的活动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某种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博物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客观地评价和检验博物馆各项工作及其效果的主人。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决定着今后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观众与博物馆的关系极其密切,不仅是构成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也是博物馆发挥其教育职能的基本对象。为观众服务已成为博物馆的宗旨,也是文博工作者的根本任务。
博物馆观众是一个相当广泛且庞杂的群体,由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的人构成。只有分析、研究其来源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一、 个体参观者
甘肃省博物馆自2008年3月28日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参观人数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双休日或国家法定长假期间,博物馆门前经常排起长达几十米的队伍等待参观。他们的来源复杂,有工人、农民、商贩、无业人士……一开始,有些观众对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不够了解,生怕错过免费机会;其中有顺路观众只是出于好奇,进来看一看。这类观众数量相当可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博物馆还不太了解,也没有明确的参观目的,对文物、陈列设计兴趣不大,反倒是对参观环境很关心,有些附近的闲散居民甚至一天进来几次,只是走累了进来休息,享受冬暖夏凉的中央空调等。他们参观的季节性不明显,流动性强,每天的参观时间段也不固定。
面对此类潜在的观众群,文博工作者需要以热情优质的服务,耐心去培养他们的博物馆情节,陶冶他们的文化情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力争把他们转化为博物馆真正的观众,使他们懂得真正欣赏、热爱博物馆。
二、 单位组织的集体参观者
由单位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多倾向于时事性临时展览,尤其是政府部门举办的一些临时展览,如“5・12抗震救灾展”、“廉正书画展”、“建国60周年成就展”、“甘肃日报摄影展”等。有些单位还在一些节日期间组织职工参观博物馆,作为组织生活的一项内容,如“三八”妇女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
此类观众数量大,参观的时间段集中,大多都能根据预约时间按时参观,且观众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对展品很感兴趣,对文物的欣赏能力也较强,比较注重陈列设计的形式、文物讲解的深度广度、相应的服务设施等。但往往由于时间紧、人数多、听不清讲解等客观原因,许多人无法详细地参观,走马观花的情况较多,这种时候正是博物馆借临时展览对外宣传的好机会,工作人员应主动地向他们发放博物馆展览的简介、参观的时间安排、预约电话等,或者可以直接找他们的负责人,征求参观意见,询问联系方式,以便有新的展览时可主动预约他们。
三、 为了学术研究、艺术鉴赏或同行学习交流而来的参观者
这类观众人数不算太多,是否免费对他们的影响不大。他们多是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寻求资料,专为观察某些展品或某部分陈列、倾听同行的讲解、交流工作经验等而来,如大学教师、美术专业的学生、艺术家、历史学家、自然科学工作者、文博爱好者等。
他们的参观目的明确、选择性强。对于这类观众,重要的不是参观环境,而是文物本身的魅力,如新的研究成果、新发现的文物标本、新的陈列形式、高水平的讲解、相关的文博信息等。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参观现有的陈列展览,文献,要求利用博物馆的参考室、研究室、图书资料室,会见博物馆的有关专家,提出各种有关的学术问题,希望给予帮助或者彼此进行有益的交流与探讨。有的还会对博物馆的展品和陈列提出疑问或指出鉴定、说明中的不足和错误,建议进一步研究和更正。
博物馆能拥有这样高素质、高品位的观众,他们的参观行为能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提升普通观众的素养。所以,博物馆工作者应该想方设法满足这类观众的参观要求,多倾听他们的合理化建议与他们共谋博物馆发展大计。
四、 将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大、中、小学生参观团体
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大、中、小学生参观团体成为博物馆的常客,他们把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是博物馆的忠实观众。如现行小学《自然科学》教科书中有《黄河古象》这一课,因此,兰州市的大批小学生都有组织地到甘肃省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展厅中上现场课,直观的黄河古象化石标本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许多美术专业的老师也常带着学生,来到博物馆丝绸之路或彩陶展厅中进行临摹。
小学生观众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烈,参观兴趣较浓厚,纷纷拿着笔记本摘抄记录,并向工作人员索要展览简介,为回去后写观后感做准备。当然,因为年龄小,他们的稳定性较差,随着时间延续兴趣渐降。易于激动的中学生面对眼前的历史英雄人物感到敬佩和向往,对那些民族败类感到极大愤慨,甚至还做出空拳痛击状。大学生不但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还善于思考,勇于抒发己见,留言簿上他们写下的感言最多。
面对大批量参观的学生,博物馆工作者的预约、分流、组织、管理工作尤其重要,否则,展厅内容易出现混乱或安全问题。
五、 以家庭为主的参观小团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多方位培养和教育。他们的选择已不再只限于公园、游乐场、动物园,而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博物馆逐渐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自2008年以来,每逢节假日或寒暑假期间,来甘肃省博物馆参观的家庭小团体明显增加。
能带领老人、孩子专门参观博物馆的家长们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他们参观的目的主要是让孩子增长知识,让老人散心开眼见,所以参观时多以孩子为中心,兴趣多随孩子而定。若孩子感兴趣,家长便耐心地为孩子解难质疑,或请讲解员讲解,引导孩子参观;若孩子的兴趣在于游玩,则家长就陪孩子在游玩的过程中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如和恐龙赛跑、与恐龙称体重、看恐龙下蛋、动植物拼图等。老人有时也会成为家庭参观的主角,因为他们的阅历深厚,最有资格为儿孙们讲解革命战争故事、一些文物的用途和演变过程等。
针对老人和儿童参观的特点,展厅中人性化设施必不可少,如设置休息椅、防滑标志等。
六、观光休闲型的观众
这类观众来自五湖四海,成分复杂且数量较大,尤其是在国家法定长假和旅游旺季期间,他们到博物馆来进行旅游、消遣娱乐,满足好奇心或陪同亲朋好友来度假。他们大多来去匆匆,参观往往具有一次性、随意性、消遣性等特点。他们参观的目的不一,对陈列展览的兴趣所在也不完全相同。
总之,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观众与以前大有不同:首先,人数巨增。博物馆免费开放正是中国社会在经济飞速发展后文化上实行惠民政策的重要体现,很多从来没有走进博物馆的大众第一次走进了博物馆,了解自己脚下这块土生土长的土地,切身感受先民们曾经的艰辛与伟大,他们的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其次,参观成分更加复杂。免费开放后,特别是对一些经济收入偏低的人来说,博物馆终于没有了难迈的高门槛,大方的向所有民众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作为文博工作者,面对这空前的参观盛况,无论是理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是一次升华,一次历练。只有沉着冷静,认真地去分析、研究它,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领会、磨合、创新,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把“为观众服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陆琼.对博物馆增强观众意识的思考[J] .中国博物馆,1999,(4).
[2]戴亚雄.博物馆教育与社区教育关系的调查思考[J] .中国博物馆,1999,(2).
[3]汤家庆.关于博物馆事业创新的思考[J] .中国博物馆,2001,(2).
土酷荒诞喜剧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即将于11月29日全国上映,该片由知名青年导演饶晓志监制、新人导演徐磊编剧并执导,曾获今年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长片提名奖、最佳电影文本大奖,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草原》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草原》观后感1“搏击吧,草原上的雄鹰们。”也许是有感而发吧,看完《狼袭草原》这部电影后,不禁脱口而出。
《狼袭草原》这部电影介绍了可恶的日本军屡次破坏草原上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迫使勇猛的蒙古人民不得不把这群野狼赶出草原。于是展开了一个激烈的斗争。
故事中的主人公陶克——草原上的最出色的勇士。我佩服他,因为当日本军侵袭时,他没有退缩,没有慌张,没有恐惧,没有孤军奋战。而是冷静地思考,勇敢地面对,并且巧妙的使原本作恶多端的乌日根与他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我佩服他,因为他的智慧——冷静,他没有在困难时错失方向,迷乱方寸;我佩服他因为他的智慧——勇敢面对,没有在困难前退缩;我佩服他,因为他的智慧——团结一致,他懂得团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在今天,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而言,我想现在的我们任何一个都不可能像陶克一样在草原上与敌人斗争,但是我们需要这种智慧——冷静、团结,因为我们脚下漫长的道路上,我们要挑战一个又一个困难,走向成功。
由于日军的势力,勇猛的蒙古人不得不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去找“”。随着灯光的暗下,不知不觉影片已经结束。我很想知道他们的命运,是好是坏?但是我深信邪不压正,也相信蒙古人民在总结草原斗争的基础上,会团结更多伸张正义的人们,一起奋斗,蒙古人民一定会赢,中国人民一定会赢,一定会把侵略者赶出草原,赶出中国。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
“孩子们,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一望无际的草原是你们坚强的后盾!”这是陶克的父亲说的。不知为什么,看完影片后,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这句话。希望我们能像陶克——草原上的龙鹰一样在草原上飞翔,顶着风,迎着雨,越飞越高。
我们就是雄鹰,我们要挑战困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草原》观后感2由饶晓志监制,新人导演徐磊执导的荒诞喜剧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正式曝光终极海报,电影中的主角“大爷们”深陷线索迷潭中。黑白的笔触下,绝尘而去的汽车、被撞飞的草帽、洒落在一旁的钞票,使整个案件的走向扑朔迷离。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于上周在北京举行“以小见大——以小人物见大时代”主题对谈活动,鬼才导演宁浩、文艺女神李梦、资深影评人沙丹、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著名媒体人洪晃、知名主持人王屹芝、喜剧演员杨迪、脱口秀演员张博洋等大咖均到场力挺——“用黑色幽默解构严肃现实是一种高级的电影叙事手法”、“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最真挚的友情的模样”、“开创了中国从未有过的电影类型”等赞美之声层出不穷。而究竟《平原上的夏洛克》有何魔力使人深陷其中?电影中的两位乡村侦探的探案冒险之旅又能否成功?让我们11月29日,拭目以待。目前,影片预售已全面开启,多个城市的点映活动也已同时启动。
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讲述了超英翻盖新房,占义、树河前来帮忙,没想到树河却因意外车祸入院,司机肇事逃逸,超英和占义化身“平原侦探”,踏上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追凶之旅的故事。在今日曝光的终极海报中,肇事逃逸案件的线索被显露出一二。超英、占义二人神情迷惘盯住黑板,细碎的字画间,投射出一段错综复杂的冒险探案之旅。而在黑白的画面中,一抹红色片名字脱颖而出,两种颜色形成了强烈的化学反应,为海报增添了一丝与众不同的柔软气质,同时仿佛在暗示着观众——正是因为有了这道正义的色彩,才让这个暗色的世界显得愈加浪漫动人。
影片自定档至路演引来已引起广大影迷的强烈期待,“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的罗曼蒂克!”、“年底贺岁档的一股清流”、“黑色幽默中夹杂着对社会的反思,这部宝藏电影我pick了。”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以轻松俏皮的叙事笔调勾勒出乡村与城市之间宏大的隔阂,用浪漫动人的基调剖开了中国的一处现实缩影,在这个物欲并行的浮华时代,导演徐磊将镜头对准这群小人物,让观众在这场荒诞冒险收获快乐的同时,感受到最温暖的人性之美。
《草原》观后感3一位农民在替朋友去集市买菜的路上被车撞了,躺在医院昏迷不醒。他的亲戚打算不报警,因为可以负全责的肇事者很难寻找,而谎称是农民自己不小心出的事故,就可以走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70%的医药费。被撞农民的两个老哥们心有不甘,决定自己找到肇事者,他们开着电动三轮在城乡之间穿梭。《平原上的夏洛克》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朴实的故事,而所谓的“夏洛克”,其实是柯南·道尔笔下的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与那位足智多谋、西装革履的大侦探对照,眼下奔走在华北平原的两位老农民,就仿佛来自另一个倒退了几个世纪的时空。
他们的破案技巧令人难以置信,甚至运用迷信寻觅肇事者所处的方位。我问徐磊“如何看待农民破案请神婆的局限性”。他反驳道“不相信神秘主义,就是你的局限性”。关于神秘主义,中国的教育是让我们祛魅的。在当下社会,我们总是用既有的观念与超前的意识,去看待尚不理解却自有一套逻辑的事物。徐磊的做法是为我们增魅。神灵与凡人,前世与今生可以沟通,是乡野千百年来一种原始而富有灵性的生活哲学。它们之间的勾连,或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但是却代表了对未知恐惧的祛除,体现着终极关怀的维度。近年来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心迷宫》、《北方一片苍茫》、《吾神》、《hello树先生》、《中邪》多少都反映了这一维度。与此同时,它们也或多或少地呈现出同一种风格,魔幻、荒诞、夸张。
从这几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农村生活的情感样式、社会诉求、人际关系、生存逻辑等等,仍与1947年所著《乡土中国》的描述有着顽强的相似性。而乡土之外的社会却在一刻不停地飞速发展着,城市文明正在横切进乡村。在富强梦与衣锦还乡之间,在集镇的熙攘与农村的沉默之间,有什么东西正在生长。城市居民对它们不熟悉,也就解读成了魔幻、荒诞、夸张。可是对于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而言,这不过就是眼前的生活,是现实主义。徐磊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些现象,也有意识地编排进了《平原上的夏洛克》。“拼贴的荒诞感无处不在。这些东西就在那里,比如你常常能看见老农民在田头解手,背后是迪丽热巴的大广告。还有人们车上同时挂着的十字架和佛像,信仰无比混乱。”
徐磊虽用城市的好奇眼光来书写乡村,但他毕竟是农民子弟,对父老乡亲脾性的理解不同于生在城市的知识阶层。20--年安徽碧山村启动了碧山计划,一群艺术家、作家、诗人跑到乡村扬言重建,但是过于智性的艺术交流建立的并非是有效的对话。碧山计划不但没有给村民带来什么启蒙,还被诟病“文化殖民主义”。反观《平原上的夏洛克》,则反其道而行之,它彻底脱离了知识分子的高端趣味,带着浓浓的乡野土味,冲击着虚伪的现代文明。
它的“野”,对于受过文明教化的城市观众来说,竟有些粗俗。比如对话的编排偶有不堪:“我家的狗怀了崽子,原来是你家的”,“我老了,弄不进去了”。又或者,那个自带喜感的呆萌农民占义,他在城市里随地吐痰被罚款,转头又忘记,嘴里含着一口痰不知道吐向哪里,最后干脆抹在了身上。这一幕不但狂野,甚至有点恶心。不禁好奇,这些段落仅仅是为了制造廉价的喜感吗?徐磊为什么要拍得那么野,在粗鄙上做文章?
我在“土味”里似乎找到了答案。自打城市建设以来,农村就成为“土”的代名词,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甚至连农村人自己都以农村为耻。“土气”成了一个充满了否定的贬义词。但是恰恰是这些农民性情中的鄙俗,在城市文明不许随地吐痰、不许私闯民宅等等的表象“礼俗”对比之下,凸显出一个个讲究忠义道德的形象。全片段落,超英戴着草帽,骑着骏马,经过没有人的街道。几片树叶作为前景,一个英姿飒爽的掠影打马经过,让人联想起古代的侠客。
再来谈谈“土”的意味。沉默卑微的田野地面滋养着世代的农民,“土”也因此成为庶民的生活姿态。不管发生什么,他们也不愿忘却土地。影片里,被撞农民树河梦见炎炎夏日的浮瓜沉李,一着急在医院苏醒了。哥仨从医院驾着突突的电动三轮回家,路上树河一直牵挂着在医院躺了这么多天,地浇了没有。这个情节源于徐磊的亲身经历,“我姥爷去世之前,我们把他从医院接回来。他的病情是只要回了家,可能就再也出不来门了。我们问他最后想去哪,他说想去地里看看。我们就开车直接到地里,算是作为他对世界的告别。”
采访当天下午,在徐磊所住的小区门口,蹲着几个穿着橘色环保马甲的工人。他们饶有兴致地在一小块被水泥围起来的土面前捣鼓植物。这一幕让我想起徐磊的话“对土地和种植的热爱,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
《草原》观后感4张村,地处华北平原,是河北深州下的一个小村落。徐磊的祖辈都是农民。当被问道“您选择拍摄农村题材,是否出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相当熟知”时,徐磊否认了我的预设。“我小学之前在北京长大,初高中回老家走读,大学在石家庄,毕业后一直在北京”。他对张村的记忆只停留在捉知了、捕青蛙的童年时期,对乡土人情、人际关系、价值理念完全不了解。“我是抱着好奇心开始的,和你一样,也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观察”。
张村距离北京250多公里,不算远,徐磊闲着没事就回家。常常上午在繁华的国贸附近咖啡馆与人谈事,下午就行走在尘土飞扬的河北农村。他用两个比喻形容在城乡之间切换的疏离感:“北京的生活像偶像剧的世界,回到农村就身处在一个5D全息纪实美学的时代。又好比你一个演员,上午在演琼瑶剧,下午去演小武,能适应吗?”
在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兄弟俩也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来回奔波。格非将这种境遇称为“互相关照”。在城里,用农村的眼光看待城市,回村后,又用城市的价值观打量乡村。“用农村的眼光来看,就觉得我在北京挺苦的,天天吃不上饭,饥一顿饱一顿。同样,我也不明白村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累,自己生病了,还去给别家帮忙出殡、张罗结婚。我们现在的观念都是为自己活着,他们怎么这么好面子。我看他们,就觉得他们生活得很累很落后,很想去了解背后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的行为”。
纪录片的拍摄大多要求创作者隐退自身主体性,把话语权交给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而剧情片则可以更为自由地彰显创作者的思辨能力和艺术技巧。徐磊大学时喜欢读西方哲学论著和文学作品,毕业后去了北京一家国企上班又很快辞职,之后所从事的工作编导、摄影师、编剧等都与影视相关。当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拍摄《平原上的夏洛克》时,之前西方哲学、文学、电影的习得,以及北漂多年带来的身份改变,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家乡他寻找到了一种适合华北平原的银幕美学。2.35:1的宽画幅将上下的空间切掉,把更多的信息聚焦在人物表演上。“平原的纵向上下没有信息,不像南方有山有水的重庆。”另外,宽画幅可以在一个画面里并置不同的东西,尤其是中国乡镇,是农村与城市多种元素复杂性的叠加,与徐磊想要表达的荒诞感是贴合的。
徐磊既想要张扬自我,实现艺术创作的欲求,又渴望为越来越不可辨认的乡野文明做一次记录。他在北京漂了20--年,未来的规划是在城里建设家园,不再返乡。然而作为农民的后代,他似乎受到了某种责任感的召唤。“我从来没有觉得农村的消亡是多么坏的一件事,城市是进步的,但那种珍贵的人际关系和乡村文化还是值得大家关注和惋惜的。”他的下一部作品依旧拍摄乡镇题材,是一个类似于“小镇杜月笙”的乡绅故事。“我也很喜欢商业片,但是就像还债一样,先把该拍的拍了,再开开心心地拍其他电影”。
在电影开拍的前一天夜晚,剧组成员们在县城疯狂地寻找消失了一整天的徐磊,最后得知他在老家院子里帮母亲种胡萝卜。与其说是局外人,不如说徐磊是凭着乡土久违的气息引导,在田野渐次荒芜的尽头,意外地找到了归家的路口。
《草原》观后感5在今年FIRST上看到《平原上的夏洛克》的感觉非常亲切,它能激起几乎所有影迷的情绪共鸣,作为一部荒诞喜剧,拍好了最难驾驭的黑色幽默元素,同时又带着现实主义的内核和思考,在院线片里,这样喜闻乐见的作品,太少了。
喜剧和恐怖片向来是不好驾驭的电影类型。如果不幽默不好笑,会被认定平庸。如果段子恶俗元素堆砌众多,会被诟病低俗缺乏艺术性。而《平原上的夏洛克》拿捏得恰到好处。
导演深知哪个点应该设置为笑点,在情绪平静了一阵子之后,就会有个适当的包袱出现,让你在看电影过程中时不时惊喜一下。所以FIRST展映现场效果也是出奇精彩,导演本人都没有料到大家会笑得这么开心。这也是我经历的五年FIRST电影展历史上的头一次。
关键词:昆虫观赏学;公选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21-02
昆虫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动物类群,种类丰富、数量巨大。在我国,观赏昆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蓄养蟋蟀、听鸣观斗的活动。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似乎对这些小虫有特别的偏爱,常以昆虫为对象吟诗作画,留下不少传世佳作。近年来,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多彩,观赏昆虫这一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鉴于此,笔者在青岛农业大学开设了一门通识选修课――《昆虫观赏学》,内容涉及昆虫的基本知识、观赏昆虫的类别、观赏方式、社会经济意义及其历史文化。选修此门课程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专业,多数为非生物类的文、工科专业。其次,与其他通识选修课相比,本门课程专业性不强,课程内容以科普知识为主,将现在的科学理论与民间观赏昆虫经验相结合,重点阐述昆虫观赏部分,目的是使大家对观赏昆虫有基本了解,通过观赏昆虫活动丰富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奇妙。同时,课程也将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引入了课堂。如何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找出提高公选课教学效果的方法,以下就是笔者在开设公选课《昆虫观赏学》实践中的探索与总结。
一、明确教学目标,确立讲授主线
对于公选课的课堂,学生一般重视度不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度。选修《昆虫观赏学》课程的学生90%是非植保专业的学生,其中75%是从未接触过昆虫相关课程的文科、工科生等。对于这门文理不分,面向多个专业的全校性公选课,考虑到选课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存在差异,逼着明确了一个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的教学目标,找出了一条能够使学生学有所得的讲授主线,这是顺利开展课程教学的前提与关键。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普及常识性昆虫知识,了解观赏昆虫最新发展状况”,并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确立讲授主线――“以主要观赏目典型昆虫为主导,融入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观赏方式及社会、经济价值等,努力在课堂讲授中使学生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寓教于乐”,删掉烦琐、复杂的专业推导,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讲解,使其形成科学的审美观、价值观。
二、精选授课内容,知识与兴趣并举
作为一门全校性公选课,选修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大部分学生对昆虫知识掌握较肤浅,这决定了本课程内容不能过于专业、深奥,否则激发不起跨专业选修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目前没有昆虫观赏学的教材,进一步增加了备课的难度。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涉猎昆虫学相关的教科书、期刊、专著、科普文章等,并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搜集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昆虫知识、昆虫图片以及昆虫录像片,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涵。基于以上课程现状,笔者将教学内容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篇,主要介绍昆虫的基本知识,包括昆虫的外部结构、生物学和观赏昆虫的分类学知识,使学生对昆虫有个基本认识。第二部分是观赏篇,根据观赏内容分为5大类观赏昆虫,重点介绍不同种类的典型昆虫,如色彩类观赏昆虫蝶类、蛾类等;发光类观赏昆虫萤火虫;形体类观赏昆虫竹节虫、独角仙、锹甲、角蝉、蜻蜓等;运动类观赏昆虫蟋蟀、扣头甲等;鸣叫类观赏昆虫螽斯、蝉等。通过一个个典型的实例加深学生的印象。
授课内容与昆虫影像有机搭配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观赏昆虫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与基础知识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昆虫的影像资料非常多,一定要做好筛选工作。笔者精选了纪录片《昆虫帝国》、《生命―昆虫》与《微观世界》等全部或部分片段,通过上述影片将部分昆虫的取食、产卵、求偶、飞翔等行为,还有昆虫美丽的外表、生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以期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三、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灵活教学方。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将教师的“一言堂”变为以教师为中心,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众议堂”。由于选课学生在对《昆虫观赏学》这门课程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给老师的课堂带来一定困难。针对现状,授课教师必须对专业基础知识部分进行精雕细琢,以问题讨论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比如在讲授昆虫基本概念之前,先让学生根据印象列举自己所认识的昆虫种类,简单描述一下昆虫的形态特征。如此一来,同学们便会踊跃参与讨论,对存在争议的问题展开热烈争论。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讨论进展,通过阶段性的总结和新的提问,灵活巧妙地引导讨论的正确方向。通过讨论,给昆虫知识基础好的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同时昆虫知识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够很好地理解所讲授的知识,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采取设计教学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授课内容,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达到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授色彩类观赏昆虫蝶类、蛾类之前,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对“蝶类与蛾类区别”关注度最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如在讲授蝶类与蛾类的区别时,将蝶类与蛾类的特征列表加以区分,同时结合图片,从形态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不同加以比较,图文并茂,便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加强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注重课堂教学外,要因地制宜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我们在课堂上讲授了常见的观赏蝴蝶,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可以带学生到校园花圃、试验田的田间地头捕捉、饲养蝴蝶,并对其进行观赏,通过课外实践,加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昆虫博物馆,博物馆内丰富的昆虫标本、珍贵的昆虫化石、漂亮的昆虫邮票和各种精美的昆虫工艺品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丰富教学手段。采用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讲授昆虫的基础知识过程中,文字性的知识减少使用电脑幻灯片,尽量通过板书进行讲解。而像观赏昆虫的种类及其形态特征等比较抽象、极易混淆的内容,则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选取有针对性、学生感兴趣的影像资料,利用文字、声音、图像、语言等多种手段,将昆虫世界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从参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自然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看”的层面上。提起看图片、看电影,基本上所有学生都很乐意,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看图片、看电影”。如何在“眼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上升到“心想”的层面?基于这一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教学方法:首先,不能单纯的只播放图片或影片,教师要在播放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其次,教师可以针对图片或影像资料的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在影像资料放映结束后,与同学们对设计问题进行共同讨论,加深对影像资料主题的理解,强化所学知识。再次,可以让学生根据所观影像资料内容写观后感,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通过观后感的评阅可以看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通过上述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四、明确考核目的,使考核方式多元化
课程考核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是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反馈与检查,合理的考核方式可有效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昆虫观赏学》是一门全校性的公选课,所以不应该以单一考核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考核方式应该呈现多元化,要能突出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学习前后的进步,以知识增长程度作为考核目的。本着上述原则,本门课程设计了以下考核方式,考勤(10%)+课堂讨论(30%)+课外实践(10%)+影像资料观后感(10%)+课程论文(40%)。此种考核方式摒弃了闭卷考试,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了课堂讨论得分比重,激励学生主动发表意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思想的碰撞。此外,此种考核方式贯穿于整个授课过程中,减少了最后课程论文的得分比重,避免头轻脚重,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同时能让其对真正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总结
通过《昆虫观赏学》课程的探索实践,本文明确本课程教学目的,优化了教学内容,灵活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使考核方式多元化,切实可行地改变了目前的教学现状,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经常与教师探讨相关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1媒体信息的整合
《失恋33天》是一部以失恋为主题的电影,“失恋”二字无疑成为《失恋33天》的宣传关键词。在营销传播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失恋二字做足了功课。在电影上映前,通过新浪官方微博以及人人网、豆瓣等,从6月10日开始向全国展开“失恋物语”视频征集活动,及后续一系列的“失恋博物馆”信物征集、开馆仪式、首映活动、各地见面会、免费观影等活动征集信息。在众多网友的积极参与下,“失恋”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并且《失恋33天》在全国各地采访失恋者,并拍摄“失恋物语”的相关视频,得到众多的点击量和关注度。这样看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围绕“失恋”进行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以及相关信息的。
1.2营销传播工具的整合
在《失恋33天》的整合营销过程中,充分利用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将《失恋33天》推向了广大受众的视野当中。在传统媒体的运用上,在10月25日,文章、陈羽凡、白百何、姚笛和张子萱代表“失恋”剧组做客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10月31日22:23,滕华涛携文章、白百何做客电影频道《爱说电影》。运用电视节目为该片做宣传,在加深了固有消费者对电影的喜爱之外,也让更多其它年龄层的人们关注到该电影。此外,在电影上映过程中,电影的出色票房表现吸引了大量报纸媒体的关注,如11月13日《新京报》报道:《失恋33天》票房四天过亿,光棍节票房4600万。这让尚未注意到该片的人关注到这部电影,也让更多没有观看这部电影的人走进了电影院。在新媒体的运用上,无疑是《失恋33天》最出彩的一笔。在人人网上,“失恋33天”开设了公共主页,在新浪微博上,开设了官方微博。因为公共主页的开设和官微的开设使得在人人网和新浪网了聚集了一批“失恋33天”的忠实粉丝。
他们主动关注“失恋33天”,并接受他的信息,且参与到“失恋物语”和“失恋博物馆”的各种活动当中。分享他们的失恋心情、故事、失恋物品等,使得广大的粉丝成为营销传播的参与者,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失恋33天”的相关信息扩散出去,获得更多的知晓度和关注度。同时,在全国各地拍摄了一系列的“失恋物语”的视频,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增加了大量的对“失恋33天”的网络搜索行为。豆瓣电影上,聚集了大量的影评,口碑营销的力量让“失恋33天”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人网、新浪微博、开心网、搜索引擎、视频网站以及豆瓣网的相结合,足以让“失恋33天”吸引到众多网民的关注。
2.营销传播活动的纵向整合
“失恋33天”的营销传播活动不但在横向上进行了整合,在纵向上也进行了整合。即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过程和电影上映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整合。由美国广告家E•S•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的AIDMA模型中提到,消费者从接触到信息到最后达成购买,会经历五个阶段:A:attention(注意)、I:Interest(兴趣)、D:Desire(欲望)、M:Memory(记忆)、A:Action(行动)。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营销手段要对消费者的行为做出影响和改变,就要从这五个阶段入手,采用不同的营销媒体和营销信息。但是在信息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之下,网络时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了改变。2005年,日本电通集团提出的AISAS理论更加适合解释当代消费者的行为。AISAS的前两个阶段和AIDMA模型相同,但在第三个阶段S为Search,即主动进行信息的搜索,第四个阶段为A,即达成购买行为,最后一个阶段S为Share,即分享,将购买心得和其他人进行分享。
“失恋33天”把自己的营销传播与消费者的行为相结合,对营销传播进行了纵向的整合。在电影上映前,“失恋33天”要做的就是让消费者注意到在11月8日,有部叫“失恋33天”的电影上映。它通过一系列的新闻报和现场的活动为电影的上映造势。如:2010年9月26日,《青年报》:文章挑梁电影版《蜗居》滕华涛计划明年四月开机。以及2010年9月27日,滕华涛、文章于上海参加纽约潮牌CharLotteRonso中国区首家专卖店的时装秀,澄清了两人合作的新电影并非电影版《蜗居》,而是时尚都会爱情题材《失恋33天》(原著作家鲍鲸鲸当天亦到场),同时也宣布该品牌将于影片全面合作。这一系列的举动迅速把一批消费者带入了注意、兴趣和搜索的阶段。并且通过开设官微和人人主页等提供关于影片的信息以及相关的失恋物语和失恋博物馆的活动,让有兴趣的消费者迅速聚拢。
在电影上映中的时候,电影方通过现场的影迷见面会刺激消费者,让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同时让喜爱电影的观众有这样一个机会与电影演员零距离接触,从而达到口碑营销的效果。如:11月11日,成都宣传,滕华涛、文章、白百何、王耀庆和编剧鲍鲸鲸召开记者会和影迷见面会,场面火爆异常。同时通过纸媒对电影火爆上座率的报道为电影的宣传迎来新一波的热潮。如:11月15日,《华西都市报》:《失恋33天》热映受追捧贫嘴台词惹人爱。此时,“失恋33天”的官方微博和人人网的公共主页以及豆瓣电影都给广大的消费者一个很好的平台用来分享他们的观后感,也给很多搜索电影信息的人看到电影的口碑和人气。电影发行方的这些举动很好地让处于“行动”“分享”阶段的消费者能够有这样一个平台。在电影上映后,电影方很明智地保留了人人网的公共主页和新浪的官方微博,这样给了电影忠实粉丝一个聚集的平台。同时,借助于消费者对电影的热爱,电影方把“失恋33天”打造成了一个品牌而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他们后来推出一部叫“失恋33天”的电视剧,是电影“失恋33天”的一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