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范文

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

第1篇: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范文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教学意图:不仅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已有的知识,更引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教学意图]: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围。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教学意图]: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

[教学意图]: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

[教学意图]:扫清读诗障碍,识记生字。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

[教学意图]: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自读自悟再交流)

[教学意图]: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教学意图]:在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把诗人那种千言万语诉之不尽的复杂心情,在反复的阅读中进行揣摩、体会。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教学意图]:了解写作特点。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意图]: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通过对比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感悟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第2篇: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范文

什么是意象?一言以蔽之,意象就是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首先,它跟客观物象构成了一对反义词,也就是说,凡是被诗人所思、所触、所观、所感的才是意象,否则就是客观物象。比如说一朵花,开得很美,但它没有被诗人所感知,它就只能是客观物象,而不能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其次,意象必须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其实就是意象在诗歌中作用的一种体现。意象是主观的、唯心的,它也只能是诗人思想情感的产物。再次,体现为意象的事物,它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人物(既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其他人物),也可以是其他物象(比如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风云雷电等)。

我们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做到读懂诗歌中的意象,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是我们解读诗歌的突破口。

解题金钥匙

对古代诗歌意象的鉴赏,初中阶段考查的重点主要有识辨意象,把握意象特征,感知象征意义和体会诗人情感等。

一、识辨意象

题型:1.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2.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解读:这是对诗歌意象把握的基本题型,其考查点主要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意象的含义,答题时应细心读诗,不放过一字一词,因为古代诗歌中基本都是单音节词,基本上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的意思。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短短的5句诗,就写出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充分体现出秋思的意境。

答题要点:先用文句对译的形式把握意象内涵,再梳理、归纳意象内容,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字词等。

二、把握意象特征

题型:1.这首诗中的意象体现了哪个季节的特征?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诗歌题目的特点?3.本诗中的人(景)物形象跟另一首诗相比有何异同?4.诗中描绘出怎样的一个诗人的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5.从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形成一个整体,相互关联、彰显主题,其景物描写往往体现在诗人的身世感怀上,或与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其人物形象常常自抒其志,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例如,杜甫的《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从“白头”和“簪”中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诗人悲凉的心境。

答题要点:如果诗歌中意象较多,就要对意象中的人、事、物、景进行归类,找出其中具有相同性的地方,总结诗歌意象的总体特征;对景物描写从远近、虚实、动静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归纳出意象特点;思考该意象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对诗歌意境的拓展作用等。

三、感知象征意义、体会诗人情感

题型:1.这首诗的某一意象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倾向?2.古诗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请就这首诗中的某个意象具体谈谈它象征了什么?3.同样是写秋天,有的诗人悲秋,有的诗人赞秋,如果是悲秋,请找出其中悲秋的意象,并说说悲的具体情感内容是什么;如果是赞秋,请找出其中赞秋的意象,并说出赞美了秋的什么精神?

解读:本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在直观了解诗歌意象特征的基础上,进入到对意象内涵的领悟。我们首先要留心识记一些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柳、酒、月、雁等涉及离别相思之情,杜鹃、寒蝉、鹧鸪等代表离愁别绪与悲凉情感。然后根据诗歌意象所奠定的情感基调,体会诗人的具体情感等。此外,有些诗歌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因此,还要注意对诗歌中的理趣加以分析。

答题要点:整体感知,确定诗歌情感基调;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感知其象征意义;挖掘字词,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模拟训练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西江月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词的上片写出了夏夜的哪些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是如何写“星”和“雨”的?体现出词人怎样的心情?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对“巴山夜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B.“巴山夜雨”是离情的代用词。

C.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或妻子)的深沉情谊,构成了诗歌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

D.诗中两处“巴山夜雨”都是实指。

3.试从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比较下面两首诗中“风雨”的异同。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第3篇: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范文

关键词:咏春诗歌 赏析 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

了解吟诵古诗的基本要求,做到有节奏、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步骤,以及诗人扣住早春特点写景的方法,能品味佳词妙句。

感受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过不少赞美春天的诗歌,还记得小学时学过的一首诗即白居易的《忆江南》吗?一起念一遍。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春的诗,也是白居易写的,《钱塘湖春行》。虽然现在正值秋天,但我相信大家能从诗歌中找到春的踪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对,时间、地点。“钱塘湖”是哪里?杭州西湖。那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春天的西湖走一趟吧!

二.初读,读出节奏

1.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屏显)

2.个别读

3.听范读

4.齐读

三.译读,读出画面。

译读:初读完了之后我们要进行译读。即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读。

诗歌有个特点,字数不多,但想象的空间却很大,都说诗中有画,我们刚才的解释好像还不足以形成美的画面,那下面我们以颔联和颈联为例:

(屏显)请任选一联,运用想象,用描写性的语言说说你所看到的画面。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在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

【范例】

颔联:几处早早飞出的黄莺,争抢着栖息在向阳的暖树上,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谁家新到的小燕子,唧唧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了起来。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颈联:放眼望去,形形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将要使人眼花缭乱;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住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3.下面我们看一个短片,来欣赏一下另外一种形式的《钱塘湖春行》。(播放视频音诗画《钱塘湖春行》)

这个短片,很美,歌声也动听,其实,我们读诗时在心里也可以放映这样的动画,只要你用心品读,展开想象,你就能看到诗中隐藏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怕诗写得不美,就怕你想得不美。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品读诗歌。

四.品读,读出情感。

古人写诗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了精当地用好每个字,往往要绞尽脑汁、费尽心思。这首诗中白居易写“早春”,亦是如此,所用字数不多,但处处紧扣早春,字字皆妙笔,你能找出体现早春特点的字词并赏析它的妙处吗?(从准确度、表现力、修辞、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赏析)

教师示范:

比如:“水面初平”的“初”,是刚刚开始的意思,这里写出了西湖水刚刚开始上涨,湖面与堤岸齐平的开阔景象,非常贴合早春特点。

2.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新、充满生机的早春,那么情、景向来是交融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中有没有直抒胸臆的词语?(“最爱”)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吟诵一下,希望大家能读出诗人内心对西湖早春的喜爱。配乐齐读。

3.写法总结: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紧紧扣住景物的特征来写春天,具体来说就是抓住了自然界中植物和动物的变化来写早春。这一点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

五.学以致用

赏析完了《钱塘湖春行》,相信大家对写春的诗歌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就趁热打铁、学以致用,一起来赏析一下苏轼的《惠崇》。

1.这首诗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围绕一些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画面,加以适当想象。

2.对精妙的字词加以赏析。

3.找出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点。

4.想一想,其他写春的诗句中,还有哪些也是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春天的。

第4篇: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范文

关键词:古诗教学;有效性;鉴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47-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歌主要任务是诵读,鉴赏的学习不多,初中阶段,语文古诗歌教学任务很重,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领悟鉴赏,才能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但现实情况却让人难以接受,很多同行只是把诗歌意思翻译一下,背诵背诵就完事了;就是有鉴赏的,也是按应试教育的出题模式出个问题分析一下,教会学生应试技巧就算完成任务。这些状况对提升学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是非常不利的。笔者结合《观沧海》一课,谈谈在古诗歌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1.善于激发兴趣

古诗歌是古人所为,所以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没有一定的文言功底确实不太好领悟。再加上小学古诗歌教学主要以诵读为主,诗歌的鉴赏倒在其次。这些都给我们学生在自主学习古诗歌上带来了许多障碍,所以学生不爱学习这类文章。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害怕学习古诗歌而放弃对其鉴赏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我们首先从兴趣抓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鉴赏每一首诗歌之前,笔者都细心制作导学案、投影课件,尽量把古人所塑造的诗境形象地再现出来,让学生好好体会感悟,进一步领会诗歌的美妙,希望通过如此来增加学生学习古诗歌的兴趣。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为了让学生了解文中描绘的壮美景色,诗人的宏伟抱负,笔者给学生投影展示了曹操讨伐袁绍归来的得胜场景,满足学生的视觉冲击,趁机让学生理解曹操写作此诗歌的背景,初步体会作者那种凯旋后志得意满的兴奋心情;然后又把诗歌中作者描绘的景物用图片的形式一一展示出来,感受一下壮阔无边的沧海,汹涌澎湃的海浪,高高耸立的海岛,以及岛上生长茂盛的树木。学生观看后,笔者让小组讨论,体会作者打胜仗后观赏美景该是怎样的心情,想象一下"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蕴含在大海中的博大美景与诗人心情的关系。学生很快投入到小组讨论之中,集中所有的精力积极参与,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没有精神纯粹应付。

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兴趣使然,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引起他们趣味的学习情境,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想学生一定会喜欢我们的课堂。

2.关注自主预习

学生能否成功解读古诗歌,关键还有一点,那就是自主预习的程度如何。有些教师认为学生预习不好检查,再加上学生在预习时的表现不一,不好评价他们,所以一般不太重视预习,主要还是靠自己在课堂上卖力指导。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虽然不一,差距较大,但如果没有他们的自主预习,势必会占用我们课堂的学习时间,耽误教学进度不说,上课的效果也不佳。我们还是要学生能在学习诗歌之前进行自主预习,如果教师感到不放心,可以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要求,或是制定一个适合学生预习的导学案。比如布置学生预习《观沧海》,教师可以明确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在早读课中完成这些任务,最少要让学生把基本的文学常识、诗歌意义以及诵读解决了,最好能够结合课下的注释,先行了解诗歌写了哪些事物,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者查询工具书或者讨论了解,为下面的课堂高效学习做出积极的准备工作。

3.教会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技巧是初中诗歌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看出,古诗词鉴赏重在诵读和鉴赏。所以我们要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习古诗词鉴赏的相关技巧。

首先是学会翻译诗歌,这是鉴赏的前提。古代诗歌创作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可以教会学生找到诗歌中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结合诗歌中的词语进行合理想象,初步在脑中形成诗歌的形象(一般是景物,有时是事物或人物),我们一般把这种翻译叫做意译,然后进行情感态度和艺术技巧的欣赏。

如《观沧海》一诗,诗人首句破题,交作地点、事件,接着作者写了观察到的景色,主要写了两类事物,一类是观察到的"沧海"景色,一类是想象到的日月星辰出自大海的奇特景色,这里可以启发学生讨论,鉴赏这十句写景的句子,从艺术手法上进行分析。这首诗由于景物描写中蕴含情感,所以紧接着让学生继续探讨景情关系,从情景交融这种手法鉴赏其中蕴含的一统天下、希望建立功勋的伟大抱负。

最后别忘了拓展延伸训练,如结合课外诗歌进行相关训练,进一步巩固学习课堂上学到的鉴赏方法;或积累同类诗歌的意象特征,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等。

4.巧用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新课改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讲计划"中积极倡导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会合作、会探讨、会聆听、会讲解,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一般课前小组长都能把古诗歌的诵读、意义翻译和文学知识的预习检查做好,就连"质疑"这个环节也是导学案中给学生准备思考过的,上课时就可以利用小组"讨论与展示"环节,比如诗歌中写秋天的凋零一般是表达悲伤的情绪,对于《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应该如何理解?怎么能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诗人情感的把握除了依据景物的描写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窥伺到诗人情感方向的蛛丝马迹?把鉴赏古诗歌的主要鉴赏学习任务完成。教师做的最多的就是课堂的引导工作,遇到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不懂的地方进行课堂集中讲授,来加强学生的鉴赏能力。课堂的"拓展延伸"环节则需要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练习,有时也可以是知识积累工作。

第5篇: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范文

关键词: 诗词阅读教学 培养兴趣 巩固兴趣 养成兴趣

前一段时间听了一位年轻老师一节诗词阅读欣赏课后,我深有感触。多数语文教师可能会有同感:古典诗词是阳春白雪,愿意上一节诗词阅读观摩课的人很少,但古典诗词以其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成就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把古典诗词发扬光大是当今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此,诗词阅读教学必将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结合听课的感受,我谈谈对诗词阅读教学的想法。

一、厚积薄发,培养兴趣

诗词阅读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博闻强记、厚积薄发、思想纵横驰骋的过程;我们在组织学生诵读和赏析诗词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的“节外生枝”和“灵光一闪”,正是这“灵光一闪”和所谓的“节外生枝”推动了教学内容的生成,甚至激发了思维的升华,最终使阅读教学拥有了厚重感和应有的激情四射。

在这位年轻老师的课堂上,我觉得学生的表现无可挑剔,其中一名学生在谈自己对杨巨源的《城东早春》理解时,说到了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自己对春天的与众不同的想法,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我觉得在这时候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想在学过的古典诗词里,有哪些能体现类似的情况的,学生会很容易地想到刘禹锡的《秋辞》,因为作者对秋天的认识是与众不同的。我们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同一种事物面对不同的诗人为什么就有不同的描写和思绪。由此深挖下去,我们会有很多其他的收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另外在这堂课上,我还发现这位老师尽量找一些自认为比较“稳妥”的学生回答,殊不知,这样实际上抹杀了课堂的精彩和厚重感,更熄灭了老师和学生真正的思想碰撞的火花,这样的课实际上是一种作秀,更是对学生的误导。

此外,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地继承,那么就等于死记一些“古董”,这样对我们及我们的后代又有什么用呢?就拿李商隐的《无题》来说,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照本宣科,开始可以不说它是爱情诗,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悟,最后进行一些总结,这样就会有很多的收获。

二、趁热打铁,巩固兴趣

在充满激情的诗词阅读欣赏课上,我们绝对不能放弃带领学生巩固兴趣的责任。在这位老师的课上,我没听到迫切想听到的东西,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这种课就是给人看的,至于学生学得怎样与老师无关,只要有形式或所谓的过程就行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就是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兴趣势在必行。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坚持不懈地和我们并肩走下去呢?我认为让学生动手去读、去品、去写,这一点非常关键。让学生去写古典诗词的确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让学生及时熟读并背诵有关的诗词,还可以要求学生找寻更多的有关诗词,为下节课交流或比赛做准备。(2)让学生动手写有关诗词的读后感,甚至鼓励学生仿写,抒怀。只要去写,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些写得不错的作品,由此我们就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在无形中推动了诗词教学的步伐。(3)及时总结和交流,在更大的范围内掀起写古典诗词的热潮。如在班级搞一些诗词朗诵会,自己创作的诗词比赛,甚至在一些活动型的课堂把好的作品展示出来,推动创作诗词的热潮向纵深发展。在此向各位展示我班学生创作的古典诗词作品,与大家共赏。王岚的《乡情》:“五个音符串成歌,动听美妙是鸟鸣。今日不想烦心事,静听鸟语使心宁。乍闻林间鹧鸪声,悠悠荡荡牵心魂。江南烟雨疏而密,马蹄得得是梦境。”俞丹丹的《忆黛玉》:“红楼一梦传千古,宝黛深情痛万年。孤女自幼体多病,痴男落地玉随安。观园内钩心斗角,朝堂外谁者为善。红颜自古多薄命,夜似雾纱罩观园。”侯静静的《夏夜》:“轻摇小扇步林间,如梦星星又点点。垂杨献舞情切切,流萤飘忽意绵绵。遥望牵牛与织女,闲看流云和人间。今夜忘却烦心事,转觉身飘似神仙。“仲媛的《夏景》:”池边蛙跳歌声荡,树梢鸟鸣舞飞扬。柳丝抛叶千万缕,百花开瓣十里香。鸭儿惊叫乱游戏,孩童撑艇急返乡。流连池内荷花美,发带飘动莲蓬上。”

三、细水长流,养成兴趣

第6篇: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个性化

“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性学科,如何依托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关注文本、深入学生、开放课堂等策略打造个性化教学设计,使学生自由快乐学习,茁壮健康成长。

一、关注文本词句,引导品味内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着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解析文本核心词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感,品味文本内涵。如《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导入课文时,教师出示文本情境贴图,设置悬念:“当凶猛的猎狗张开大嘴,就要吞食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时,你能想象可能出现的情形吗?”,从而点燃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带着疑问和文本展开对话;在引导学生潜心会读,领悟情感环节,通过抓住对关键词语“无可奈何”的解读,再现了小麻雀的弱小无助的形象,继而引导学生学习“落”、“绝望地尖叫”、“安然”、“一种强大的力量”,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老麻雀对孩子无私的爱,使学生感受到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在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延伸:“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曾感受到如此的爱呢?”,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爱,升华文章的感情,使母爱这个话题得到了延伸,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珍视动态生成,呵护课堂开放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展望教学,珍视师生互动之间擦出的智慧的火花。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适度的留白,智慧的调整,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自由发言,这样使课堂走向开放、自由。这种开放不仅有目标、内容的开放,还有过程、思路的开放,充分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个性化。如:在教学《掌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跳跃性地出示四个模块:一、寻找掌声。文中一共有几次掌声出现?分别在什么时候?二、了解掌声。分别读描写掌声的句子,想想掌声有什么特点及区别?三、剖析掌声。掌声产生的效果有哪些?四、生化掌声。掌声表达了这样的情感?你最想把掌声送给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然后再叫同学起来回答,最后总结同学们的答案加以补充。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不是原封不动地传授知识,而是留给了学生自由讨论、想象感悟的空间,这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有效地、积极地、愉快地在互动的氛围里享受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使教学课堂在开放中充满活力。

三、个性设计作业,放飞学生思维

加德纳指出:“对于一个孩子发展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 而作业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它具有促使学生认知、能力以及情感全面发展的功能。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作业新形式,让学生有发挥和体验的空间。

如:在学完《变色龙》时,可以让学生将文章内容以用漫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或者是让学生续写文章;学了冰心的《纸船》时,与学生一起折叠出各种各样的纸船,并引导学生课外查找阅读冰心《繁星》、《秋水》等,呤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学完了《惊弓之鸟》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画出鸟的模样来,也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学了这篇文章后的心情和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思想等;学完了《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文后,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带孩子们到校园里,田野里去寻找秋天,让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爱。有的同学拍下了秋景,有的同学写了一首小诗,还有的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画成图画……个性化作业,把孩子带到了一个实践的乐园,带到了一个体验的实践场,既解决了老师为学生不交作业的问题而发愁,也解决了学生为交不上作业而担惊受怕的无赖与恐慌。孩子的真情实感,都融入到自己的个性化作业中去。个性化作业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四、科学合理引导,促进和谐发展

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w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同时通过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阅读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个性的主要阵地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则是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导火线,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只有突显其个性,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曾倩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第7篇: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范文

描写立春的句子1. 正在拔节的麦苗儿,像绿色的地毯,厚厚的铺在田野上。

2. 可爱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人间,那一片生机的景象便随之来到四面八方,整个世界像刚从一个漫长的睡梦中苏醒过来。

3. 春天,它不像夏天那样干枯炎热,不像秋天那样冷清,也不像冬天那样寒冷。而春天是一个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春天。这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母亲,母亲就像大地,母亲生下我们,我们就有了生命,大地回春了,就等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了,所有的生命都重新来过。

4. 随着春天的到来,大地完全被绿化了,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整个春天都被绿色覆盖了。

5. 于是,开始在春天漫步。

6. 在春天里,动物们也从沉睡中醒来。小草开始发芽了,大地上到处都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一眼望去,到处都是一片绿景象,就像一幅水彩画。

7. 春的到来,给大地又换上了绿衣裳,从表到内都焕然一新。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变得苍绿了。近处的山坡上,小草也悄悄钻出地面。它们嫩嫩上午,绿油油的,肥胖的小叶儿像一个刚睡醒的胖娃娃。这一片,那一簌,给陡峻的山坡点缀上新的绿意。

8. 春天来了,小树发出了新芽。树叶经过了冬天的孕育,现在终于发出了新芽。柳树也长出了嫩芽,芽嫩绿嫩绿的,长满了枝条。风一吹,仿佛一位婀娜多姿的姑娘正翩翩起舞。

9. 对于痴醉于春天的人来说,今年的春天或许有些残酷,来不及欣赏阳春三月的青草初绽,冰雪消融。梨花带雨,樱花飞扬的盛春四月又要与我们擦肩而过。像流水从指尖东去,让我这不爱春的人也倍感痛惜。

10. 春天,不像夏天那样热情奔放,也不像秋天果实累累,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更不像冬天晶莹剔透,可春天是温柔的,醉人的。我爱你,春天!

11. 春天的江南是美丽的,风很柔和,空气很清新,太阳很温暖;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纵横交错的弯弯曲曲的河道,河边。

12. 田野上,麦苗返青,一望无边,仿佛绿色的波浪。那金黄色的野菜花,在绿波中闪光。

13. 淡黄的阳光轻洒在身上,没有夏日的热情,没有秋日的悲艳,更没有冬日的感伤。温柔地抚摸着心中那小小的梦想,忘却“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承诺;抛开“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惆怅;脱去“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桀骜华裳。春天,我是否也该沉浸在这段暂得希望里?

14.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15. 春,绝对是一幅饱蘸着生命繁华的画卷。

形容立春的句子1. 春雨沙沙地下着,有如绣花针,有如牛毛。河面的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河水中,一只只小蝌蝌顽皮地游着,好像在找它的妈妈,可爱极了。

2. 是谁在春意稍褪的时候唱起黑色的挽歌,是谁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守望白色的村落,我的水银,我的烟火,还有我长满鸢尾的黑色山坡,这些永远不肯愈合的温柔伤痕,只有在绿树林花那一抹重比一抹的春*的感染下,才肯悄悄逝去。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隐藏在寂寞华裳下所萌动的生命力。

3.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4. 校园里,到处都是春光明媚的鲁象。柳树抽出了细细的柳丝,上面缀洁了淡黄色的嫩叶;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5. 鸟儿们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儿,在发了芽的柳树上飞上飞下,用动人的舞姿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跳着春天的舞蹈。

6.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找春天。田野上,麦苗返青,一望无边,仿佛绿色的波浪。那金黄色的野菜花,在绿波中闪光。

7. 披着柔媚的春光,让略带甜意的风,从身边掠过。就会领悟到春的气息里,其实包含着一种最令人感动的柔情。也会觉得大自然就是一位奇特的母亲,她竟选择在万物萧条的冬的尽头,将千姿百态的生命孕育而出,让它们踏着那最为柔媚的第一缕春光,相拥而至,把无限的生机带给人世。

8. 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忙着采花酿蜜。

9. 花儿们竞相怒放,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五光十色。山上的桃花远远望去像云霞。花儿们给世界穿了一件花衣裳,美丽极了。

10. 踩在她松软的泥土上,才知道生命的温床可以如此地平实。只要季节的老人飘然而至,所有沉睡的种子,都可以在这里孕育,并赋予生命一种变换的姿态。

11. 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从我们头顶掠过,一只大蜜峰正落在一朵金黄的迎春花上,好看的蝴蝶飞舞在花丛中。春天到了,它们忙碌着,不辜负这大好时机。

12. 当冬天的严寒渐渐退去,春悄悄地到来了。山坡上的积雪渐渐融化,慢慢地露出青山一角,雪水顺着泥土流下来,唤醒了沉睡在地里头的所有生物。布局鸟欢快地歌唱着,自由地飞舞着,飞向森林,飞向城市,想世界宣告春天的到来。

13. 春天来到了冰冻的河流上。一轮红日每天给河流温暖,帮助河流把覆盖着的冰块融化掉。慢慢的,河水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流得畅快,奏着“河水奏鸣曲”,叮咚叮咚响,仿佛在像春姑娘表示感谢。

14. 春天的景色太美了,春天里人们的心情更美。佝偻了整整一个冬季的腰板挺直了,欢快的笑脸充满着希望。公园里又热闹起来了,照相的青年人,钓鱼的老人,捕捉昆虫的小朋友,一个个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流连忘返。

15. 当春间二三月,轻随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人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

有关立春的句子1. 春天,它不像夏天那样干枯炎热,不像秋天那样冷清,也不像冬天那样寒冷,而春天是一个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春天,这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母亲,母亲就像大地,母亲生下我们,我们就有了生命,大地回春了,就等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了,所有的生命都重新来过。

2. 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绿茵遍野,嫩草像绿宝石一般发出悦目的光彩。

3. 河两岸新生的草笑眯眯的,像是和低着头蒲公英说悄悄话。草地边,一棵棵、一行行的杨树、槐树……枝条绽出嫩绿的叶芽,舒展着娇嫩的身躯,迎着温暖的春风快活地生长着。远处柳树垂下的柔软如线的枝条,在春风的吹动下,在空中轻轻摇摆,远远望去像一团团随风飘的烟。

4. 小燕子拖着剪刀似的尾巴,回到北方的家乡,它们“叽喳,叽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来了,春来了!”

5. 无论是破土而出的,还是含苞待放的;无论是慢慢舒展的,还是缓缓流淌的;也无论是悄无声息的,还是莺莺絮语的,只要季节老人把春的帷幕拉开,他们就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里汇演自然那神奇的活力。

6. 春天是人们所向往的季节,人们总是在这个季节里做好了自己的打算。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它正告诉我们:一年的愿望应该在春天计划好,一天之中最重的时间是早晨,在春天里,人们就开始耕田插秧、栽树等之类的农活。候鸟们也从南方迁到北方来了,为田地里劳作的农民们喝彩。鸟儿有的站在高树上,有的干脆在田坎上,还有的立在“五线谱”上。正是这样,使田地里的农民倍感到欢乐,一切都热闹起来了。

7. 春天来了,顽皮的小草们从泥土里钻了出来,绿油油的脸蛋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无论在小山上,还是在宽阔的街道旁,你都会看见小草的身影。如果在小山上,你会看见小草像绿毯似的出现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不忍心踩在上面。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

8. 小蜜蜂在花瓣上跳起优美的“8”字舞,并为春姑娘送上最甜的花蜜。

9. 春,也是一拱彰显着生命神奇的画廊。

10. 春,绝对是一桢浸染着生命之色的画布。

11. 人们可喜欢春天了,因为这美丽的春天,给人以新的开始,新的收获,新的生命,新的希望。

12. 春风飞过大地,大地变成一幅清新的图画:被人们收割过的草木茬上,又倔强地冒出了新芽。不用人工栽培,它们就在春风的吹拂下生长起来。大地变绿了,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的野花,多美呀!春风吹来,那清新的花草气息,直往人心里钻,无论是谁,都会深深吸一口,像痛饮甘露一样畅快。多爽啊!

13. 含苞待放的蕾一个个绽放成甜甜的笑厣,如梦,似霞,更像一双无形的手在不经意间流泻的一首春天的诗。

14.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里鸟语花香,春天里充满生机。难怪许多诗人和作家会赞美春天,画家会以手中的画笔来描绘春天。这真是一个春天!这样的春天怎么会不令我们赞叹呢?

15. 春天来到了正要吐丝的柳树上。春姑娘像一个温柔的妈妈。她陪着小柳树一起聊天,并且给小柳树充足的阳光、空气、水份,为它梳妆打扮,柳树变得更加婀娜多姿了,让其它的小树都另眼相看。

16. 春天来到了含苞欲放的花骨朵上。春姑娘像一只小蜜蜂。每天给它一些温暖,给它送来美妙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娇羞的花儿,忍不住笑了。开得十分艳丽。

17. 墙角下蜷缩了一个冬季的蔷薇花,早就乘着春风爬上了墙头,用它那最娇嫩的新芽迎接着春天的祝福。

18. 这是一个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季节。像蛇,熊,青蛙……之类的冷血动物都停止了冬眠,爬上地面欣赏春天。小鸟鸣春,百花争艳,小草发芽,燕子也飞回来搭窝了,春天使给大地恢复了万紫千红的气氛。

第8篇: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乃是主渠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语文课程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当发展学生的思维。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就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呢?经过摸索总结,我认为语文课堂上最基本最直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是――问题教学法。

一、问题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现成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而且要掌握这些结论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创造能力。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内涵

根据问题教学理论,问题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问题教学的中心环节,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发表见解,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验证,最后达到应用,通过应用产生新问题,使问题逐步深入。并且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经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三、问题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面广量大,因此教师应予以归纳整理,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课文重点、难点有关的问题提交学生讨论。―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技能等方面的方法,都属于“问题教学法”的范畴。针对具体问题,找出相应的解答方法,对症下药,才是正确的。

问题情境设置要达到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创设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的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就成为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动力。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趣味导语、故事导入等手段将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下面仅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用有趣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石壕吏》古诗时,就可以用有趣的“猜谜”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利用PPT出示问题“猜猜他是谁?”

出示: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让学生自行搜素脑海里的文学常识,自行寻找答案,既有趣又新颖,更激起了学生头脑思维的整合功能,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由学生给出的答案“杜甫”进入到新课的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快速进入了主题的学习,一举两得。

在教学《散步》一文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采用“鲜花送给他(她)”的活动,那么,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你这一束花送给谁呢?请用“我最欣赏,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回答。教师设计“鲜花送给他(她)”这一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既活跃了课堂又启发了学生思维。

2.通过趣味性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授《小圣施威降大圣》一课时教师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最近在网络上流行一个不是很好的形容词――矮矬,大家都知道这个词一般是用来形容外形气质不是很好的人的。其实这个词,并不是什么新鲜词,不信你看,几百年前咱们的《西游记》里边就有了。当然,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词,以后大家可千万别用这个词来打击别人。不过从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西游记》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西游记》中这样有趣的地方还多得很,你们自己读课文能找出类似这类的用词么?”一下子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很快进入课堂学习。

3.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秋天》这一现代诗歌时,让学生回忆平时学习现代文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再筛选可以用在诗歌学习上的有哪些?由修辞到结构再到语言、描写方法等,给学生一个平台探求学习诗歌的方法,并深入到文本的学习中,效果很不错。

4.通过想象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对于五柳先生的生活大家想象一下,小组合作演绎出来,并加以最后的人物点评,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推测,把陶渊明的《饮酒》、《归去来兮辞》中的理解大胆地加入这课对人物的分析表演中,收到了不一样的陶渊明的个性解读,很成功。

将课堂交于孩子未尝不是一种新的问题解读法。

5.提取中心关键字、词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九年级的小说文章时,我把《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放在一起研讨,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找出主题相同点,思考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三篇串在一起学习?教师打破常规教学方法,也给学生一个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结果学生很快找到相同点“变”,由此展开新课的学习,既抓住了关键字又理解了中心,更激发了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

知识只有在应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强大力量,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学生只有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把知识学活,才能提出新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只有在解决问题时不断提出问题,知识总量才能不断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从应用的实践中诞生的,实践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我认为应用知识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学生在获得新的概念和规律后,教师就及时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质疑、分析人物、理解课文中心、解读文本、写作练笔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第9篇:描写秋天的诗有哪些范文

我以为诗歌欣赏,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像联想丰富拓展诗歌的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某一意象牵连出一些相关的古典诗词,来丰富意象,拓展画面,挖掘意境,增加情韵。努力借此让学生体味诗歌意象所蕴涵的深意,从而使其学得极有兴味,并认识到诗歌创作中意象构造的重要。

由于学生刚上高一,又是农村孩子,读的诗不会很多,所以在上课思路上,我注重了对学生的牵引。一提到“引”和“牵”,恐怕有人会认为这是在走老路。但我认为传统不该丢,一定程度的引导是必要的。况且我认为这堂课不得不引,这样的鉴赏课,若全让学生自由发言,恐怕会杂乱无章的。因而,我希望整个中学阶段要增加古典诗词的分量,而且老师在诗词学习上要做得更好。只有如此,诗词鉴赏才会从从容容。

下面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引子

师:同学们,今天我背一首小诗给大家听听。(背诵《错误》)

师:知道它的名字吗?

生:《错误》。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作者是谁呢?

生:郑愁予。

(师板书“正愁余”)

生:错了。是“郑愁予”。

师:不错吧。我有证据。作者原名郑文韬。但为什么改名为“郑愁予”呢?我疑心是从古诗词中借来的。谁读过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生1:我只记得其中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师:不错。知道这两句的意思吗?

生1:是说青山挡不住滚滚东流的江水。

师:但这仅是字面意思。如果你要去做一件大事,想着这两句话,那会表达一种什么心思呢?

生2:我坚持要做的事,谁也拦阻不了。

师:实际是表明一个人做事的――

生2:决心。

师:对。辛弃疾是南宋抗金英雄。这两句话是说――

生1(抢答):辛弃疾的抗金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就像那东流的江水永不回头。

师:说得好。这两句的后面是“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谁能解释它的意思?

生3:傍晚深山里传来鹧鸪鸟的叫声,我独自站在江边,心情十分惆怅。

师:为什么惆怅呢?

生4:因为实际上辛弃疾的理想并没有实现,所以他心情沉痛。

师:这跟傍晚江面上茫茫的暮色有没有关系?

生5:有。眼前的景是黯淡的。它给作者一种压抑,让作者感到沮丧。

师:为什么提到鹧鸪声呢?

生6:鹧鸪的叫声好像是“行不得也哥哥”或“不如归去”。在敏感的词人辛弃疾听来,好像是提醒自己抗金无望,不可强求。

师:所以作者很苦闷。原来这一切都使作者愁苦啊!这“愁”字是什么用法?

生:使动用法。使我愁苦。

师:哦。“余”就是“我”的意思。那么“愁予”的“予”呢?

生:也是“我”。

师:那么“郑愁予”是不是从“正愁余”化用而来?而且正好用了某种修辞手段?

生:谐音双关。

师:下面把辛弃疾的四句诗一起读一下。

师:实际上,我想本诗作者的名字恐怕又是从屈原的笔下借来的呢。屈原的《湘夫人》开头两句是――“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翻译过来就是:湘夫人下降啊到了北边的水滩上,放眼远望啊使我(湘君)分外惆怅。“愁予”这个字眼有什么特点?

生7:有点多愁善感的味道。

师:那么《错误》的作者为什么改用这样的名字呢?他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生8:一定读过不少的古诗词,尤其是婉约派的怕是读了很多。

师:同学们,是这样吗?有没有根据?

生9:有。作者虽是台湾诗人,但他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他父亲是个军人。他童年的时候跟随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跟随母亲辗转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母亲教了他不少的古典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

师:所以,他的新诗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实际上,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却酷似李白。而他自己本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这就难怪他把自己改名为郑愁予了,表现得那么缠绵。而他的《错误》则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这首诗。

二、朗读,背诵,整体感知

(先请两位学生试读,而后教师范读并指导;而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读两分钟,争取背诵)

师: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12:写的是一个女子等候丈夫归来的故事。

师:从哪里看得出来呢?

生12:从一个“等”字看得出来。

师:对。你看得很准。

三、品味意象,拓展画面,体会思妇的情感

师: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大家齐读一遍。

我提几个问题大家思考。“江南”是个好地方吗?能举例说一下吗?

生13:“江南”是个美丽的地方。白居易的《忆江南》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哦。原来江南是个繁华美丽的地方。

生14:我记得这几句话,写江南的美丽,但不知出自哪里――“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师: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确宜人。谁知道它的出处?

师:没见过?情有可原。老版教材上有,出自南北朝时南朝作家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生15:还有,江南的生活是美的。

师:噢。不仅江南的风景美,而且江南的生活也美?说说看。

生15:有一首诗这样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师:知道是谁写的吗?不知道?我说一下。是唐末诗人韦庄的《菩萨蛮》。懂得它的意思么?

生16:大致是说,江南美丽,游人到了江南,就该在江南过一辈子,不到年老就不要回家。要是回家了就会肝肠寸断,伤心不已。

师:那就是说到过江南的游人舍不得离开江南,离开了会很留恋的。那值得留恋的是什么呢?

生8:一是江南的山水秀美,游于山水之间,心情无比舒畅。一是江南的少女美丽,比月亮还漂亮,让游人留恋难舍。

师:这位同学恐怕也读过不少的古诗。理解得很好。那如何理解“游人”呢?“游人”一般在什么年龄上游江南呢?

生17:“游人”大概就相当于“游子”吧。像孟郊的《游子吟》中的游子,在外漂泊,游踪不定。一般地说生活不一定幸福。

师:理解得恰当不恰当?好!大家给他鼓掌!

师:“游子”是不是年老的时候才离开家乡?

生:不对。年轻的时候。

生18:要不然也不会看中江南的美女了。

师:哦。好深刻呀。既然如此,“游人”留恋江南,不愿回家了,家里人会不会想他?谁想得最厉害?

生:父母、妻子和孩子都想他。最想他的是他妻子。

师:妻子深深地思念着他,他却不想回去,这样的人该称得上――

生:薄情郎,负心人。

师:是不是游人都是这样?

生:不全是。

师:但妻子对游人的思念却是一样的,一样的深啊。课文中的女子是怎样地思念丈夫的呢?思念的结果呢?看第二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大家齐读。

师:最后一个词“开落”读得短促行不行?

不行。要读成“开――落”,要读得慢,音要响亮、沉稳。课文中还有哪些词也该这么读?

生:“走过”“向晚”“紧掩”“过客”。

师:把这几个词所在的句子连着读一遍,看看有什么效果?

生:好像有一种节奏感。

师:对。有一种韵律美。

师:作者把“容颜”比作什么啦?

生:比作“莲花的开落”。

师:这一比喻是否合乎常规?

生:不合乎常规。应该是名词比名词。应该比作“开落的莲花”。

师:对。实际是把“容颜”比作“莲花”。这么比的效果如何呢?

生:写出了女子容貌的美丽。

师:是的,古人喜欢用花比女子脸面。如“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白朴《梧桐雨》)。谁还能举例证明?

生18:“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是说女子的脸庞像芙蓉一样美丽。

师:是呀,芙蓉就是荷花。记得这两句诗出自哪里吗?把全诗背一下好吗?

生:王昌龄的《采莲曲》。(学生齐背)

师:很好。还有例子吗?

生19:“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是说女子的脸庞像桃花一样美丽漂亮。

师:说得好。谁的诗?

生: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师:好。把全诗齐背一下好吗?

师:很好。都背得来。那么,用“莲花”作比还能写出什么呢?

生:女子的纯洁,品性的高尚。

师:有例为证吗?

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师:对。那么作者为什么把女子的容颜比作“莲花的开落”呢?

生20:“莲花”盛开时是鲜艳美丽的;凋落后是枯黄的,不耐看了。用这一比喻,前者写出了女子容貌的娇美,后者写出了女子容颜的憔悴。

师:也就是说,“莲花”由开到落,不只是点出了季节的更替变化,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女子的容貌由美丽到憔悴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还可以由哪个词看得出来?

生:“等”字。

师:从“莲花”开等到“莲花”落,说明了什么?

生:女子等待的时间很漫长。

师:我们有没有过等人的经历?那是什么样的滋味?

生21:焦急难耐。

生22:把人都等疯了。

(生笑起来)

师:可见等人的滋味不好受。我们看那位美丽的女子都等憔悴了,知道她憔悴的原因吗?

生:思念丈夫啊。

师:对。“思君令人老”,古人说得不错。那么,那盼夫的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心情到底怎样呢?

生:欣喜,焦急,痛苦,寂寞,苦闷,怨恨!

师:好。同学们揣摩得不错。有没有自己的体验?

生:有!

师:那我们跟那位可怜的女子不是产生共鸣了吗?顺便问一下,我说的“可怜”是什么意思?

生:值得同情。

师:哦。那女子就只值得同情?

生23:还有可爱的意思。是说长得美丽,值得怜爱。

师:有例子么?

生2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还有《孔雀东南飞》上的句子――“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师:好。下面我们学习第二节,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那在寂寞中等待的美丽女子的。我们来具体体会一下她的心情。大家自读一分钟。

师:大家体会一下,“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词,分散在句中,读起来有什么效果?

生25:有一种节奏感,显得很和谐。

师:说得好。读起来有韵味。它们所在的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26:“不来”“不响”分别是“不飞”“不揭”的原因。它们又都是女子内心寂寞封闭的原因。

师:说得有理。什么消息都没有,一切都归于沉寂,似乎空气都凝结住了。她的脆弱的心承受得了么?

生:无法承受,悲苦到了极点。

师:“东风不来”,是不愿来,还是不能来?

生27:是不能来。

师:噢?为什么?

生27:因为到三月了,是暮春了。

师:哦。我想起来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生跟着老师背李商隐的《无题》)

师:百花凋谢了,所以柳絮也不飞了。这是不是幸事呢?

生28:不是。是暮春了,春已去了。女子盼夫回家的希望又成了泡影,所以失望至极。

生29:还有,暮春时节,年轻的女子最易敏感。她会感叹时光匆匆,年华易逝,容颜衰老,所以更加愁苦不堪。

师:大家都认为东风不能来。讲得都有道理。我想啊,东风恐怕是不愿来。它似乎是个有情人。大家能理解吗?

生30:这里好像用了拟人。但我不明白东风不愿来的原因。

师:那从下一句――“三月的柳絮不飞”――来看吧。如果是“杨柳依依”,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时候,好不好呢?

生31:不好。

师:为什么?

生31:那位美丽女子看见青青的柳色会懊悔不尽的。有王昌龄的《闺怨》为证。

师:好。大家一起背一下。

(生齐背:“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师:哦。青青的柳色引出了无限的离愁别恨。这位平日里愁苦不愁苦呢?

生:不怎么愁苦。因为是她自己把丈夫送到战场上求功名的,心里还有某种欢喜呢。

师:说得有理。但即便如此,一见到杨柳,那位女子还会产生愁情的。可见别离是多么难耐呀。但相比之下,本诗中的那种离愁别恨就更浓了。因为她所等的人不知在哪里又在干什么。所以,不光人同情她,就连东风也舍不得惹她烦恼,不愿吹来,不愿吹绿柳条,不忍见柳条发青啊。我也引一首诗作证。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从这里可以看出,“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更衬写出了女子的凄苦之情。那她为什么会见柳伤情呢?

生32: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是希望行人留下。所以文中的女子一见到柳,就想到了当时送别的情景。想当初,是千叮咛,万嘱咐,叫他早回。如今冬去春来春又去,杨柳几度发青了,可是他还没有消息,能不见柳伤情吗?

师:难怪李贺说“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还有戴叔伦的《堤上柳》写道:“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又正如所说:“一丝柳,一寸柔情。”这时我们恐怕要帮她说一句:“愿得西山无树木,免叫人作泪悬悬。”这是鱼玄机的《折杨柳》。

生33:怪不得“东风不来”,原来是“东风”不忍心啊。真得谢谢东风!

师:我们再想想看,这位美丽女子要是看见了柳絮纷飞,她的心情又会怎样呢?“柳絮”如何理解呢?

生34:“柳絮”就是柳树的花,人们也叫它“柳花”。这位美丽女子看见漫天飘飞的柳花,怕更是愁苦万分。

师:也许她“欲与柳花低诉”,但“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这是黄迈《湘春夜月》中的句子。可见其无处诉说的哀愁有多深。

生35:我也想起见柳絮而生愁情的诗。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中的两句――“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生36:我也想起两句――“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是李益的《汴河曲》。

师:好。同学们读的诗还真不少。

生37:我记起了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师:你是说女子的愁苦像空中飘舞的柳絮一样多啊。我们想想,这女子真是愁苦不堪啊。所以还是不见柳絮纷飞为好。所以,还真得谢谢――

众生:“东风不来”!

师:但是,柳絮飞尽了,空中可能还有某种声音也能触动人的离愁别绪、思乡之情吧?是什么声音呢?

生38:杜鹃的叫声。

师:是吗?它的叫声有什么特别吗?

生38:杜鹃,就是子规。在暮春时啼叫,声音很凄切。

师:所以古代文人把它规定为一种悲鸟,来表达伤春离愁思乡之情。它在暮春时啼叫,可有例证?

生38:“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师:哦。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生39:我有两句――“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但不知是谁写的。

师:柳永的《安公子》。

生40:还有贺铸的《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师:杜鹃啼血了,听的人恐怕是――

生41:哭血。

师:不,文雅一点。

生42:泣血。

师:对。

生43:还可能听到一种声音。

师:什么声音?

生43:笛声。

师:说说看。

生43: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哦,原来吹的是《折柳曲》呀,怪不得让人伤情!这伤情女子的心像什么呢?

生:像“小小的寂寞的城”。

师:这座城有什么特点呢?

生44:这是一座愁城。

生45:空空荡荡,冷冷清清。城中人百无聊赖,茫然无着落。

师:形容得好。我们想一想,城中的这位女子会干些什么呢?从电影、电视剧或者小说里找一找灵感。

生46:绣鸳鸯枕,绣合欢扇,打同心结。睹蝶儿双飞,看鸟儿成对,望双鹤交颈眠。

师:这位女同学举的例子为什么都是成双作对的?(众生笑)

生46:这样可以衬托出女子的孤单凄凉。

师:说得好。鸟儿成双作对,人何时团圆呢?能不寂寞惆怅?这一切她都有耐心去做去看吗?

生46:没有。心情不平静啊。

生47:也许在制寒衣。春天去了,秋天不久也要来了。

师:衣服做成了往哪儿寄呀?她知道丈夫在哪儿吗?

生47:可能不知道。所以也无心缝制寒衣。做做停停的。不知做了多长时间了。

生48:也许在作画。

师:画什么呢?

生48:画喜鹊登梅,也许是鸳鸯戏水。

师:喜鹊报信,鸳鸯成对,都是美好的。但对这位女子来说,恐怕都是痛苦的事。想一想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在现实中这一切一时都难以兑现。

生49:也许在写诗。

师:把她的思念寄给远方的丈夫。但我以为恐怕是作回文诗吧。前秦窦滔,在外娶了妾,他的妻子苏蕙用锦绣织成回环可读的回文诗寄给他,使他感悟了。那么,文中的女子是不是在写这样的诗呢?

生:很有可能。

生50:也许是在对镜梳妆。

生51:不会。她怕照镜子,万一看出自己容颜衰老了会更伤心的。

师:对;这种猜测很合理。恐怕她也无心梳妆。古诗说:“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能理解“明镜暗不治”吗?

生51:镜子上落满了灰尘。好久好久没照过镜子啦。没有兴致呀。

生52:也许在抛梭织布呢?

师:恐怕也是无心吧。古诗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真是百无聊赖呀!能理解“不复理残机”吗?

生51:自从丈夫走后,她几乎就没上过织布机。上面落满了灰尘。当初没织成的布,还摆在那里呢。没心思呀。

生53:可能在弹琴,弹古筝!

师:为什么?

生53:因为古筝弹出的声音很哀怨。

师:但是,弹着弹着,出现什么情况啦?

生:弦断了。女子泪流满面。

师:哦。岳飞说――(师生齐背)“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师:也许是在庭院中看花吧?刘禹锡的《和乐天春词》这样写道:“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到玉搔头。”诗中在庭院中对花出神,以至蜻蜓停在她的头上也不知觉。这写出了什么呢?

生:的寂寞无聊。

师:这时树上只有不多的花儿,大部分都凋谢了。这位女子恐怕又起了感慨:“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同学们,会不会是这样的情景?

生:是的。她太愁苦了。

生54:也许她在仰望明月呢。

师:是吗?明月能寄托什么呢?

生54:李白有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师:哦。是想让明月把她的心她的思念带给她的丈夫。这女子确实多情善感。但她恨不恨她的丈夫呢?有一首无名氏写的词,可能会传达出女子另外的心思:“天上月,遥望似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一部分学生跟着背)这位女子要等的人,能说不是一个薄情郎?

师:由上分析,我们知道住在寂寞的小城里的人,是多么的愁苦、凄凉和无所依凭。好,再看下一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这里又用了一个比喻。本体是什么呢?

生:“你的心”。

师:喻体是“向晚”吗?

生:不是。是“向晚”的“青石的街道”。

师:“向晚”是什么意思?

生:傍晚的意思。“向”是“接近”“走近”“靠近”等。李商隐的《乐游原》里有“向晚”一词。

师:学过这首诗?一起背一下好吗?(生齐背)

为什么要用倒装结构呢?“向晚”暗示了什么吗?

生55:用倒装结构,突出了“向晚”的动作性,就像上文的“开落”下文的“紧掩”一样,它把事物的变化过程写出来了。这里的“向晚”暗示了“青石的街道”在黑暗中无限地延伸,而女子的心也渐渐地灰暗起来。

师:说得精彩。大家鼓掌!

师:那么,这青石的街道通向何处呢?这位女子又立在何处呢?大家推想一下。

生56:这位女子可能站在古街口或者古渡头,等候心上人,可能就是等她的丈夫吧。等到夕阳西下,等到暮色降临了,成千上万的人从她面前走过了,没有一个是她要等的。这时我们肯定能想起温庭筠的《忆江南》。同学们跟我一起背一下――“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我们可以想一想,文中的女子无可奈何,只好慢慢地拖着沉重的脚步,十分愁苦地往回走。那惆怅,那失落,那痛苦,随着青石的街道在暮色中的无限延伸而加重。正是――离恨恰如青石的街道,更行更远更无穷。(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想像得很逼真很精彩。好,看下两句――“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齐读一下。

师:为什么“春帷不揭”呢?

生:因为“跫音不响”,没指望了。

师:不错。这里我举王昌龄《西宫春怨》中的两句诗补充解释一下――“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大家看看,“春帷不揭”还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春恨长”啊。

师:对。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拾遗记》上说:“越贡二美人于吴,吴处以椒花之房,贯细珠为帘幌,朝下以蔽景(日光),夕卷以待月。”宫女呢,有满腔春恨,所以不想卷上珠帘。这位女子也是一样啊。不揭春帷,她怕看见什么吗?

生:明月。

生57:我记起来了,――“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师:哦。明月无情,明月恼人啊。那么,下一句中的“窗扉紧掩”好理解了吧?

生:因为“跫音不响”,没有任何指望。还因为怕见明月。

师:对。有理。不过我还借一首诗谈谈另外的看法。刘禹锡的《春怨》写道:“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春欲晚”,是说春天要过去了,已是暮春了。“梨花满地”呢,象征美人迟暮。诗中女子感到自己年岁大了,容颜衰老了,所以不愿开门看落花。那么,课文中的女子是不是也有这种心理呢?

生:有。

师:好。现在谁接着刚才那位同学对上一句的推想,扩展一下这两句的情节内容?

生58:不知何时,夜已很深了,街上空荡荡的,一个人影也没有,一点声息也听不见。不得已,这位女子关上了窗户,放下了窗帘,熄灭了灯火。但并没有睡下,只是坐在黑暗里,沉思默想,一个人咀嚼着寂寞、痛苦和失望。

师:好。设想得很合理。情景生动,形象鲜明。下面把第二节内容齐读一遍。

师:下面我们学习最后一节――“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大家齐读一遍。

师:达达的马蹄声传来了,多么动听。我们设想一下,那位女子听到了该是怎样的反应呢?扣住“美丽的错误”,接着上面的情节进行推想。

生59:那位可怜的女子,听到达达的马蹄声,十分惊喜,从座中站起来,激动得差一点晕倒了。稍稍定了神之后,便揭开窗帘,打开窗户,急切地向外张望,甚至打开房门,跑下楼,冲到青石的街道上。可是当她跑到了街口,马蹄声已远了,人已不见了。留给她的是痛苦、失望和怨恨。日思夜盼的心中的“他”啊,究竟在哪儿呢?这时便情不自禁地埋怨起那个“他”来了。我们可以借李益的《江南曲》帮她一下――“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时她又无意中抬头瞥见了空中的明月,心中的怨气更大了。我们借吕本中的《采桑子》帮她泄一下怨愤――“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师:设想得很有情趣。引用又恰到好处。在推想中把握住了人物的心理。大家跟我把他引的两首诗读一遍。

师:骑马走江南的“我”走了,那位可怜的女子会不会目送呢?说说看。

生60:虽然是个“美丽的错误”,但那痴情的女子恐怕还在目送“我”的远去,恐怕在幻想视野中的“我”会变成她心中的那个“他”。

师:哦。这时的她也许在自言自语或暗自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师:这时我们顺着女子的视线望去,那位男子渐渐地远去,慢慢地消逝在茫茫黑夜中。而那女子的离恨是恰如那男子的足迹,“更行更远还生”啊。

四、总结

师:下面大家把这首诗一起背诵一下,然后思考几个问题。(生齐背)

就题材来说,这是哪一种类型的诗?

生61:是写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诗。

师:表达是对的。给它定个名称吧。

生:闺怨诗,或者思妇诗。

师:这两种看法都可以。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62:是写在外远游的人思念妻子的诗。

师:可不可以呀?有没有根据?

师:找不出理由?那放一下。先给这类诗定个名称吧。

生63:叫游子诗。

师:可不可以?说是游子吟行吗?我们能记起谁的诗?

生:孟郊的《游子吟》。

师:好。一起背一下。

师:现在回答刚才放下的问题。柳永的《八声甘州》写了游子失意苦闷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下阕我背给大家听听――“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其中“望”是“凝望”“呆望”的意思。大家听清了吗?哪几句写游子对妻子的思念?

生:“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师:这不是写妻子想念他吗?他怎么知道啊?

生:是他想像出来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更能写出他内心的愁苦。

师:课文有这样的内容吗?

生:有。中间部分可以看作游子心中想像的内容。

师:说得好。所以这首诗也可以叫作――

生:“游子吟”。

师:诗题为“错误”,这“错误”是因谁而引起的呢?

生64?押因“我”而起。“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女子产生了错觉,误会了,因而空欢喜一场。

生65?押因“女子”而起。女子另有所盼,另有期待。在她的眼中,“我”不是她的“归人”,而“是一个过客”,所以她“窗扉紧掩”“春帷不揭”。“我”以为“我达达的马蹄”会叩开她的窗扉,会掀开她的窗帷。“我”这种错觉、错误的判断,让自己空欢喜一场。

师:为什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

生66:因为“达达的马蹄”声,打破了女子内心的沉寂,在她心中激起了涟漪,给了她片刻的惊喜,片刻的欢愉。另一方面,“我”的心也产生了悸动,产生了欣悦之情。

师:所以,虽是错误,却很美丽,而且让人回味不尽。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把这首诗再一起背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