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

第1篇: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管理学原理是随着管理能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渐受关注而形成的;《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增强学习、研究、应用管理学的能力。它涵盖两条主要的逻辑路径:管理理论与管理职能;这一致思路径规定了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引言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人类的管理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二、《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定型都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致思路径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弄清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该学科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由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管理,需要研究如何配置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互统一。因此,怎样计划安排、合理组织及协调、控制这些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完善生产关系。这是由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管理呈现一定的差别,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应着重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安排以及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如何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一“印记”决定了管理学原理应该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和规章制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解决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构造形如金字塔,其顶端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底部是关于管理过程、管理对象以及相应职能的科学系统,中间则对应着管理层级和管理领域。/

那么,管理学原理在研究正式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过程中又是怎样致思的呢?管理学原理首先从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与方法的演变发展规律,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古为今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学者在编撰《管理学原理》教材时,都考虑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放在着作的第一章或第二章;因为,大家的思考逻辑基本一致: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的管理理论。通过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和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zuowen/

其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基本的原理,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诸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这是管理学原理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它,做到活学活用。/

再者,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活动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即研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

(三)《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概念是理论致思凝结而成的逻辑环扣,也是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与上述致思路径相应,管理学原理有以下一些主要基本概念。//html/jianli/

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html/jianli/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末)和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真正意义上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组织的日益庞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根据不同理论的表述,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找到各自的核心基本概念,也是这些管理理论的思想起源。具体来说,诸如:“效率”与“标准化”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职能”与“管理原则”之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层级结构”与“权力”之于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人性假设”与“非正式组织”之于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决策”与“满意原则”之于西蒙的“理性决策理论”,“系统”与“协作”之于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竞争”与“战略管理”之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工作流程”与“企业再造”之于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公司再造理论。等等。管理职能。所谓管理职能,是对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管理活动是人们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一项实际工作,是一种行动。人们发现在不同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往往采用程序具有某些类似、内容具有某些共性的管理行为,比如计划、组织、控制等,人们对这些管理行为加以系统性归纳,逐渐形成了“管理职能”这一被普遍认同的概念。//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管理职能一般根据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但是划分管理的职能,并不意味着这些管理职能是互不相关、截然不同的。划分管理职能,其意义在于:管理职能把管理过程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理论研究上能更清楚地描述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实际的管理工作及管理教学工作。划分管理职能,管理者在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管理活动的专业化,使管理人员更容易从事管理工作。在管理领域中实现专业化,如同在生产中实现专业化一样,能大大提高效率。同时,管理者可以运用职能观点去建立或改革组织机构,根据管理职能规定出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力及它们的内部结构,从而确定管理人员的人数、素质、学历、知识结构等。/

计划职能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主要内容:目标与任务分解,目标实现方式与途径选择,进度控制与调整等。/

组织职能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在工作中形成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主要内容: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及组织变革等。//html/zongjie/

领导职能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主要内容:指挥引导,激励鼓舞,协调沟通等。//html/jianli/

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主要内容: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等。/

三、《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策略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第2篇: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教学质量;教学管理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培养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先进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摒弃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实践活动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目前情况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扩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高校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矛盾是质的发展跟不上量的扩张,致使本科教学管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表现为: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强调的问题。但是,在短时期内扭转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不现实的。长期以来,高校在本科教学管理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直比较注重统一,而不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显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此种倾向不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同时不利于学生尽快地接触到科学前沿,结果导致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新的理论内容却又未能得到充分的阐述。上述问题,应当说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依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2.教学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过去的思想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没有深刻的理解,这将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成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与基本方法有深刻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进行。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高效管理,围绕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干部,特别是基层教学单位专职教学管理者只是起到一个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作用。其实,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书是育人,管理同样也是育人。

3.教学管理中重教轻学

随着高校的扩招,为了满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和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各高校也努力多方筹措经费投入基础建设和教学硬件设备的建设,积极增添实验设备、网络系统、图书资料等。但多数学校只注重了数量上的增加,而用于质量方面的经费投入有限,其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会少。另外,许多学校尚未建立网络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掌握教学各环节所提供的实时信息。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只重视对“教”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强调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能够经常性组织教师去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并鼓励教师搞科研;然而,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则一直比较注重统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教”的主导作用,忽视作为主体的“学”的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造成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从而直接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很多学校忽略对“学”的管理。在大学里,学生迟到、缺课、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低,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不能正确的约束自己。这些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以提高教学管理为根本宗旨,笔者建议如下:

(1)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高校领导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也是教学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备责任感、紧迫感,不断进行研究,提高对教学质量保障理论的认识,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提高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2)改进教学管理的方法,明确目的

高校教学管理包含的内容多,涉及面广,责任重大。为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能科学、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制定和改善教学管理制度应遵循规范性与科学性、系统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测性以及可持续性与创造性等原则。其中包括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执行机制、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管理环节与过程控制系统等。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树立高质量服务意识,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资源进行积极地和优化和整合。所以,首先应经常性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的交流活动,研讨教学管理改革趋势,不失时机地开展教学改革;其次,应通过适当的竞争。激发教学管理工作的活力。要健全竞争上岗机制,为教学管理人员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舞台和发展机会,通过竞争体现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素质;另外,建立一个符合校情的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使学校管理层利用该系统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处理,使统计、评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可以辅助决策。

(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倡教学并重

目前高等教育模式多限于传授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远不能适应新世纪高科技、多元文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多的关注其社会性、先进性、发展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以此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改革不是简单追求形式、手段的翻新,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差异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优势培养和养成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开拓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必要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参与教改方案的修订,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只有创新观念,才能跨越教学管理创新上的障碍,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形成教学思想活跃、教学对象主动、管理方式灵活的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教学管理能建立新的管理平台,为各种时空、不同模式教学量化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的网络化、全球化,必然引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从而影响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对学科知识结构以及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必须紧跟现代化进程,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总之,高校人才培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必须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改革教育管理,加快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需要教学管理的创新来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决定着能否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实践证明,只有狠抓教学管理创新,才能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唐未兵.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9).

第3篇: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一、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实行双语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

早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规定:“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当前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将双语教学作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我校的企业管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MBA属于自治区规划和建设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工商管理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其中《管理学》作为国际公认的一门重要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系统学习,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并引导学生入门、培养其管理思维模式。因此,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实行双语教学非常重要。

2.实行双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重要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 WTO 的加入,我国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日益增多。在知识经济时代,及时掌握当前市场信息及科技最新成果,是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此社会对于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双语教学也应运而生。在我国,双语教学绝大部分是采用英语进行学科知识的讲解,这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前沿,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助于其日后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及国际交流。与此同时,通过实行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及学术水平,培养一批同时具备外语和学科专业授课能力的优秀双语教师队伍,从而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双语授课还能够加速教材的更新,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我校是民族地区独立设置的地方性财经院校,而且面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应发挥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培养出面向东盟、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在管理学课程中实行双语教学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人才的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二、实行双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问题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师资,双语教学效益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教师往往因为知识单一或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不具备用外语进行各种学科教学的能力。虽然部分专业教师已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备了较高的英语读、写、译能力,但听、说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而对于普通英语教师,由于对专业领域不熟悉,若对专业课行双语教学往往容易变成上专业“翻译课”。专业教师英语能力较差,普通英语教师又不懂专业,这是当前我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障碍。此外,双语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老师制作双语教学的课件;由于管理学科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相关,还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补充案例和数据资料,这使教师的备课量极大,再加上大量的学生作业需要批改,双语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因此,师资的状况成为很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瓶颈。

2.学生问题

双语教学对学生有相当高的要求。学生知识水平及能力的提高应该是实行双语教学后学生最起码的收获,这一收获至少应该达到往往与中文授课相同的知识目标。因为来自不同地区、学校、甚至不同班级学生的外语基础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掌握多少、如何能使最大多数的学生听得懂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实行双语教学的教师们。教学实践表明,即使是具备了大学英语4级水平的本科学生,阅读专业原版教材的效率也远未达到其中文阅读的水平,具体表现为阅读速度慢、理解不到位等等。尤其是专业术语多的章节,英文水平较低的学生每阅读一页要就很多单词翻阅词典,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新升本科院校,我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在2011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4级考试中,我校学生的通过率约为19%,优秀率为0。因此,如何在专业课双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是困难之一。

3.教材问题

双语教学应采用跟上时展的原版教材,从而使学生很快地达到学科的前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原版教材的市场空间相对较小且引进的费用相对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原版教材的引进。目前,国内少量已引进的最新版管理教材价格昂贵,使大多数学生无法承受。作为一所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本科院校,我校贫困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他们对教材的价格因素更为敏感。因此,如何在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选择一本适宜的原版教材,是实行双语教学必须要考虑的难题。

三、实行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1.双语教师的选聘和培训

双语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外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关系,其目的是让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而不是帮助学生通过外语语言关。因此,在选聘双语教师时,首先要求其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业务素质,应当能够把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简而言之,双语教师首先应是“专家型”人才,然后才是“复合型”人才。学校可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信息,从海外特聘专业带头人来担任主讲教师,尽快提升双语教学质量;也可从教师在职队伍中精选出一些教学效果好、学科知识扎实、外语水平较突出、综合能力全面的专业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并给予合理的制度保障和报酬,激励教师承担双语教学任务。教师素质是保证双语教学得以实施的最大关键,为了确保双语教学质量,还需要建立双语教师的长期培训机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英语口语培训,具体有英语语音和语调的“正音”训练,以及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的日常口语训练等。(2)专业英语培训,一是要学习相关的管理学科专用术语,二是要提高用英语阐述和评论相关学科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师的培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将新掌握的信息融入到双语教学过程中,同时注意收集各方面的反馈意见,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双语教师的培训可在国内完成,有条件的话,学校也可选派符合条件的教师出国培训。国外培训不仅能接触最前沿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快速提高外语水平,从而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2.学生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在实行双语教学前,需要强化训练学生的英语能力。外语基础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双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后,才能扩张其有效输入的信息量,保证双语教学的高质高效。因此,可采取普遍提高与强化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普遍抓好课堂教学、丰富课外活动、强化校园英语氛围;另一方面,对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重点进行专业英语强化。例如在开设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前,先开设前置课程———管理英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学基础词汇。管理英语的开设时间可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大二的学生不仅适应了大学生活,而且还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同时专业课程不是很多,有较多业余时间可进行外语强化训练,学习积极性也较高。大二期间如果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到大三、大四时就可很好地适应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受到教学方法的影响。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进行授课,都要注意师生间的互动,这一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在课堂交流中,教师在双语课堂上使用学生的母语越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方面的表现就越差。如果采用小班教学的形式,学生能与教师进行充分交流,双语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实行双语教学一定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弥补师资的暂时缺陷,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节省教师大量的板书时间,通过生动的多媒体画面来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在多媒体课件中反复穿插事先准备的国外真人原声录音和讲解图片,必要时运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4篇: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幼儿园管理

幼儿园管理专业是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4年的新设专业,在国内也属于新兴专业,《普通心理学》是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本人在授课中发现,许多学生起初对心理学有粗浅、非理性的兴趣,对心理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愿望比较强烈,然而接触一段时间后,兴趣大大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经验形成的对心理学的错误或不切实际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全面系统传授,而忽视将理论与学生的专业、生活实际相结合,这种片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认为心理学充满枯燥理论,远离生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习兴趣下降。[1]因此,如何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幼儿园管理专业特色,培养他们建立科学的心理观和理性的心理学兴趣,了解心理学研究以及如何开展研究,同时探索适应学生年龄和需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成为当前《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就目前幼儿园管理专业《普通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分析目标与对象:教学方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1、明确教学目

普通心理学是继教育学、管理学之后,幼儿园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有关心理学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既要阐明心理学的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各分支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为后续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教育与心理测量等课程奠定基础。

2、把握教学对象

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授课安排是在大一,这阶段的学生普遍还保留有中学学习的习惯和思维意识,被动、死板,缺乏自主学习与研究意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倡导问题意识,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理论联系实际性,向学生展示学科全景,培养建立学生学科思维,弘扬科学精神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研究的基本场域

1、进行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北师大(彭聃龄)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或是学前教育基础课用书科教(李传银)版的《普通心理学》教材,这两本书的共有特点是都比较强调心理学的“一般”和“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和基本原理。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概念繁、理论多、内容抽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兴趣下降大半。因此,需要考虑幼儿园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材改革,对部分心理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与删减。教材改革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幼儿园管理专业方向的结合;二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科学)的协调;三是普通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科前沿的结合。比如,在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章适当增加学前儿童发展特点的讨论;在工作动机和组织行为章节,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

根据幼儿园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重新编制《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简介,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的基本内容、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第二部分为课程教学总体安排,包括学时及学时分配、推荐教材及要求、开设本课程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的说明、考核方式及内容;第三部分为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练习、实践教学及相关必要说明。在以往的授课经验中,教学大纲仅仅限于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使用,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但在此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学期一开始就以电子讲义的形式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基本内容及教学安排、学习重难点及教学要求等向学生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使学生明确课程需达到的水平。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一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课程的内容,方便其进行学习规划,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其二当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学习自我考核和评价有了依据;其三学生还可以根据推荐书籍和文献阅读,扩展知识范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研究的意识导向

教学活动的组织从强调学科内容的完整性逐渐转向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关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学活动的组织需要在以下五种意识的主导下展开:

1、课程资源意识

根据精选后的教学基本内容,搜集大量的视频与图画资料,丰富课程资源,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导总结出理论知识点。如对感知觉的规律、视错觉现象等内容采用图片形式可以非常直观的让学生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教学效果。

2、知识的应用延展性意识

多角度加强心理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便于学生更直观、感性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当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其对特定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真情实感时,学生往往会产生难以忘怀的感受。[2]同时,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或前沿问题,比如近两年比较火的节目《最强大脑》中个案,来讨论说明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

3、问题反思意识

设置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如通过“为什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主要反映的是人在哪些方面表现的不一样?”的提问引出人格问题的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4、职业意识

在授课中加入职业意识培养,通过创设职业情景,进行互动式教学,比如针对情绪这一章,可以通过设计“如何缓解应对新入园学前儿童分离焦虑情绪”,让学生组建项目研讨小组开展分析讨论,学生既了解到未来将要进入的职场问题,同时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

5、知识的整体性意识

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每章课程内容结束之后,首先由学生对本章知识点归纳梳理,并以框架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再由教师点评总结。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他们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为期末复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检验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课程考核应兼顾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和课堂主动性的培养,将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起来,再根据期末考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勤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20%,小组讨论项目参与度和课堂表现占30%,在课堂反馈调查中发现,93%的学生认可并接受此考评方式,同时对开展自我测评和小组互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期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他们培养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意识和主动性,而这也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目标。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受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影响,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四者的交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兴趣与关注度。

作者:田婧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注释:

第5篇: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Key words: higher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management;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reform;exploration;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240-03

0 引言

《高等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主要研究农业机械化领域机械装备系统和理论研究以及农业机械化组织管理理论,使农业机械化生产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1-2]。课程目的是使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农业机械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通过学习管理学、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管理,使其获得优质和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了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方针和国内外农机化的发展动态以具备针对区域性农机化系统有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1-3]。

海南大学作为海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农业机械化工程是海南省特色专业,是海南省培养农机化人才唯一的品牌专业。为满足农机化人才新要求,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结合近几年相关教学实践经验积极推进《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4]。

1 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等农业机械学》是本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管理》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是由《农业机器运用管理学》与《农业机械化经济管理》相互融合的学科。课程包括两大部分:农业机械化技术管理和农业机械化经济管理[5]。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其教学中重工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还存在教学课时安排的不当、实践的不足,以及师生互动的缺乏,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具体表现如下。

1.1 课程内容的缺失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6]。《高等农业机械学》课程内容不仅要涵盖农业机械化相关技术知识,同时也应紧紧围绕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加大对管理学知识的讲授。本课程教学内容缺失主要表现:一是课程不重视管理学知识。农机化管理相关结构体系与层次以及管理中的领导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存在严重的不足。二是教学内容未能做到时时更新和完善。现有的农业机械学教材侧重于理论分析和计算,而且部分内容陈旧,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随着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农机技术不断革新,样式的层出不穷,学科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水平,促使着教学要跟进时代的需要[3]。而教学内容也要时实更新最前沿的技术以及更加全面的学科领域。从而达到课程的研究性,专业性、学科广泛性、交叉性与边缘性等诸般特征[6]。

1.2 学生基础不一,教学难度大 研究生在升学前学习的专业和基础各异,甚至部分学生没有学过机械相关理论知识。然而,老师在讲解农业机械化知识时,势必涉及农业机械学、拖拉机理论、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以及液压和气动传动等相关密切的基础知识。从而形成了多门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融合讲解,仅靠现有的学时很难做到,进而导致本课程顾此失彼。学生先修课程的不足,增加老师的额外教学负担,这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和教学效果。

1.3 教学课时不足而偏离教学大纲 大多数院校该课程的计划学时为30学时左右,课时不足,教学内容无法全面展开,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好选择教学内容,顾此失彼[5]。老师的擅长和科研方向的迥异从而导致:对技术研究和革新重视的教师会着重讲解农机具的机构原理和技术参数要求,从而忽略农业机械化管理的相关内容;对技术管理重视的教师则重点在于教授农业机械管理学的概念和一般原理,进而忽略了农机技术管理内容。这都会使教学内容偏离其设定的教学大纲和目标,不能有效完成其所担当的教学任务。

1.4 实践环节的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 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办法,然而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和教学条件的不足,使实践课几乎没有开展,更不用说学生在实践中拓展,从而养成研究生们“闭门造车”研究习惯。

1.5 师生互动性差,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要靠学生的主动性,目前高等农业机械学教学方法单一,授课主要采用电子课件,时而插入动画的方式。课堂气氛沉重,学生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老师课件和自己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师生互动性差,老师缺乏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推动学生自主解决课堂问题的必要手段,学生是“听众”,只输入而不输出运用,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这种单向“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4]。

2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为了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应对课程的研究性、专业性、学科广泛性、交叉性、边缘性的特征;贯彻“结构更加合理,规模更加适当,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精神[6,7]。《高等农业机械学》的课程教学应做出如下的改革。

2.1 拓宽和更新教学内容,平衡知识结构

2.1.1 增加管理学在教学的教学比重。管理学的基本职能有决策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这些内容在农机化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和理论基础[8]。研究生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夯实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应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和适应农业科技化、自动化的科学发展要求。课程设置中应包含例如农业数据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系统以及监察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职能、控制运用原理等知识的讲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平衡学生的知识结构。

2.1.2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适应农机具的快速发展。目前课堂所讲授的农机具设计方法、机器结构以及运用的控制设备等知识缺乏新颖性,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农业机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新型的农机具和设计理念层出不穷,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农业机械化工程的研究生教学应实时掌握最前沿的专业信息,更新课堂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农业机械的良性快速发展。

2.2 参与式、特色与专题式、研讨式教学

2.2.1 参与式教学,加强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的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每章专题知识的讲述后,学生课后准备与之相关专题的Power Point课件进行讲解。这不仅可以增强自主学习性,加深了专题的知识理解,也拓宽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反馈了教学成果和及时运用了所学知识。

2.2.2 特色与专题式教学,能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农业机械有着地域性特点,因地制宜的教学将具有典型的实例教学意义。例如海南大学地处热带地区,教学中可以增加热带作物农业机械教学实例,让学生更加贴近实践。专题教学就是围绕某一案例进行深度的剖析、分析和评价,同时进行知识延伸。

2.2.3 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授课中发现问题,提出小课题,学生在查找资料、讨论、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技能又锻炼了沟通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明确了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学习信心。

2.3 中―英双语教学 中英双语教学有着其实行的必要性,是高校教育国际化重要的步骤,推动大学教学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4]。随着农业机械的国际化,国内高校与国际高校的教学合作也越来越频繁,所以农机专业的双语教学势在必行。由于教材和师资力量的局限,目前此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借鉴其他课程和国外高校的成功教学经验,先实行部分或专题式双语教学,再逐渐过渡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利于老师教学的顺利展开,也利于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手段。

2.4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实际的方法,列宁曾说过:“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贴合,一是高校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力度。课堂结合实验,这样既弥补了理论的实验性不足,又加深了实验的理论依据,相得益彰,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二是实习基地的建立。以满足学生的实习操作,以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

2.5 高校与企业互动联合教学 当前许多高校已采用了教学-科研-生产的培养教学,来推动农机创新体系,发挥农机化科技整体优势[9],从而实现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但是各高校的资源毕竟有限,这使研究生的培养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利用各高校的优质资源,各高校可以联合互动式教学。同专业或相关专业可以采用不同高校老师授课,提高教学质量;整合实验资源,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节约教学成本。

高校与企业的联合教学。高校理论知识扎实,企业有着完善的生产设备与操作技术。两者结合教学,既能满足教学和生产的需求,又能减少双方成本,更好地实现学生在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学生参与农机具的生产组装过程中,由企业工程师进行教学,真实地接触农业机械化管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带着实践经验回到教室课堂,将使理论知识更加容易掌握。同时这也提供给学生更多发挥能力与就业的机会[10]。

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的联合教学,目前正在试探阶段。高校与企业已经有不少的合作实习教学,但是这些力度都还比较薄弱,仍需加大力度。这种教学形式的成果值得期待。

2.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根本,对教学实践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要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构建过硬的师资队伍[11-13]。授课老师需要提高的不仅是学历,更要增加实践经历加强专项知识的进修,及时掌握前沿理论,并能进行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学校建设有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开放”、“协作”的运行管理机制。

第6篇: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以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中国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正式起步于1979年而大学本科旅游专业教育则起步于1980年,以杭州大学招收全国首届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为标志洙飞,2008)。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810所,形成了专科职业教育、本科综合教育、研究生科研教育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庞大规模的旅游高等教育却难以与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好对接,在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情形下,“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显然无法适应旅游产业市场对于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操作技能以及管理能力的实际要求,从而导致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甚至出现了“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依然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20%”(汪剑明,2004)本文通过观察国际著名旅游院校的实践教育培养模式,进一步反思中国当代旅游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各种缺失和矛盾,希望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来拓宽我国旅游院校的实践教学思路与渠道,为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提供路径,以化解人才培养同质化与人才需求层次化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中外旅游高等实践教育的差距

中国的旅游专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教学模式多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特别是大部分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实践性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性教育(魏杰文、吴俊,2007)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走在世界前列,其中欧洲旅游管理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多项技能的合格管理者(SaidroFomica1996)有学者通过研究高等旅游教育教学评估问题肯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地区为代表的很多西方知名高等旅游院校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和行业市场竞争的考验后,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从课程体系的设计到师资队伍的组建,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很多国际高等旅游教育机构坚持职业导向的原则,根据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运用理论原理的阶段需要,从入学前直至学生毕业都对实践学习设置了学分或学时的详细规定要求。

首先,必要的行业工作经历是不少旅游院校录取学生的重要条件。如瑞士的洛桑饭店管理学院要求本科生在入学之前必须具备至少一年的行业工作经历,研究生则必须具备至少两年的全职相关工作经历,不具备行业工作经历的学生必须接受学前培训,才能获得入学资格;芬兰赫尔辛基哈加旅游学院则对申请学生提出了至少9个月的本行业工作经历的条件。

其次,规定严格的完整且充分的实习体验是学生获取学位的必备条件。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在本科四年内至少有800小时在服务行业实习的工作经历才能顺利毕业;而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饭店饭店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则需要拥有经学校认可的高达1000小时的旅游接待行业的工作经历,才能申请学士学位。

再次,为鼓励学生和相关企业寻找最佳契合点,很多旅游院校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弹性设计管理。如加拿大圣力嘉学院实行自由学分制,鼓励学生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真正实现“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学习过程;此外,该学院将理论课程学习集中安排在周二到周四,从而方便学生和企业在周五到周一的旅游行业黄金时间进行经营管理的校外实习。

最后,针对各个阶段不同的教育目标,西方高等旅游院校对实践教育内容也进行了细致化的设计。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即灵魂”的职业信念,洛桑饭店管理学院对入学新生安排了为期18周的饭店基本技能锻炼,包括餐具清洗、垃圾运输、物流运输等工作流程;英国利兹城市大学事件管理方向本科教学则规定,没有会展工作经验的学生必须在完成初级的课程学习之后进行长达48周的就业实习;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也要求学生分别完成1000小时的工作实践和300小时在旅游业的管理实习;芬兰赫尔辛基哈加一海利埃应用科学大学旅游学院更为学生安排了入门级实习、饭店实习、管理级实习等循序渐进的学制过程,便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并培养其在旅游行业企业的管理才能和领导力。

(二)多元化师资结构

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必然产生直接的影响。拥有不同的专业学历和工作背景的师资结构体系,从课堂传授的知识体系到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导向,都可以保证学生接受科学全面的专业成果。因此,国外各个旅游院校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教师的专业资格也制定了细致化的规定。其中,美国大学的饭店管理专业要求从事教学的工作人员通过美国饭店协会对教师资历和能力的认证,取得饭店管理领域的“高级教育导师(CHE)”专业证书;英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院校也对教师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还必须具有行业内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西方高校为保证旅游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要求教师还必须掌握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因此学校鼓励教师同时在旅游企业兼任一定的职务,或者不定期的全职投入到行业的实际操作管理当中。典型代表是洛桑饭店管理学院,很多教师都担任过旅游企业的总经理等高级职务,每隔三五年又会回到企业中从事实践工作,学校还主动向企业推荐教师担任兼职顾问,从而不断丰富最新的经营信息,关注世界范围内新出现的饭店业企业管理关键问题。

为进一步丰富旅游院校的师资队伍,确保学生接受行业最前沿的操作技能和工作原理,很多西方高等旅游院校聘请行业中的卓越管理者或先进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讲师,通过与行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入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及其实用性。如美国普度大学的分时度假课程,全部由来自美国规模最大的分时度假开发商“万豪”的中层管理人员授课,还邀请美国度假地开发协会的专业人士对全球分时度假业的发展趋势做演讲,以最有效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行业专业领域。

三、西方旅游高等实践教育模式

在确立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后,西方旅游高等教育院校纷纷采用各种教育模式,增加学生接受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如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院的实践课分为操作性的练习课、模拟性的分析课、研究性的调查课(刘伏英,2005)等等。综合来看,依照不同的实践教学组织设计流程,欧美高等旅游教育名校的实践教育模式大体由以下三种形态构成:

(一)课程实习优化

与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同,很多国际知名旅游院校都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手法,如案例分析、任务导向型教学、模拟和体验行业真实情景等,设置一些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团队合作能力。美国普度大学将学生的烹饪教学训练搬到设备先进齐全的烹饪操作间进行,保证其毕业后能够胜任美国所有高级饭店的烹饪和餐饮管理岗位的需要;新西兰林肯大学休闲与会展策划专业与某运动基金会合作共同举办运动会,由学生负责运动会的策划、组织、运作、管理及评估等各方面工作(徐红罡、罗秋菊,2007)类似的,美国康奈尔大学饭店管理学院把一年一度的校友聚会作为课程来安扫纟联谊会活动全部由学生策划和组织实施,以保证学生毕业前组织和管理过“真实”的会展活动,使其真正具备举办会展活动的能力。

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紧贴实战。美国普度大学饭店与旅游管理系要求每位学生在结束一门课程后提交论文形式的个人研究报告;高年级学生还必修综合高级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制定完整的从饭店选址到建设及运营计划;此外,包括闭卷考试、课堂参与、小组作业、实践报告等内容都会纳入到课程考核指标体系中,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掌握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校内实习基地

很多知名的旅游院校在各自校园内拥有实际控权的实体旅游企业,在保持正常经营的同时,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实习锻炼场所。最为知名的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校园内的斯塔特勒饭店,该实习饭店是当地豪华型饭店,共有150间客房,经验丰富的员工带领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严谨的轮岗实习。美国普度大学旅游与饭店管理系也设有多个内部实习餐厅,以满足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的实习要求,学生不仅在咖啡厅为不同顾客提供服务和日常管理,而且可以参与举办各类国际性晚宴,每位学生都有成为餐厅经理的机会,以期锻炼学生的管理技能并使其在学习期间就可以获得丰富的管理经验。作为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范例,美国休斯敦大学希尔顿饭店学院是由希尔顿集团与休斯敦大学合办的教学单位,学院就坐落在休斯敦大学校园内,且学院本身按照饭店标准设计,使学生能够置身于饭店环境之中接受管理教育,在饭店运营的实际环境中进行技能锻炼和实习体验。

(三)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体现在双方诉求的相互满足,旅游企业为学生轮岗实习提供真实的经营管理环境,而在新产品开发、难题攻关、人员培训和咨询等方面得到科研院校支持,即获得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等补偿性利益(赵鹏、汤利华,2005)鉴于旅游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许多著名旅游院校都与旅游接待业的企业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工学交互模式、项目合作模式等鼓励学生到各大旅游企业参与实习,进行真实的行业锻炼考验以积累实战经验。例如,有的学校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运用所学的饭店与旅游管理知识承担完成某个旅游企业的创业计划任务。西方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校友资源建立联系,像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校友遍布世界各大知名饭店管理集团,可以推荐学生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实习地点,为在校学生的实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7篇: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一)社会保障学的学科特点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在我国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也比较短,但其发展速度快,不仅政策变化周期短,而且国内不同地区在每项具体政策的执行上也存在很多差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保障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此外,社会保障各项目也都正处于改革进程中,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依据教材,势必会出现语焉不详,课堂知识内容滞后于现实发展的现象,从这些方面来看,社会保障与其他课程相比,其自身的这些特点给实际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

(二)实践教学环节不突出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多,忽视培养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运用多种有利于大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少,特别是运用自学、独立实验、社会调查、讨论、研究的方法少;在课堂讲授中,学生参与度低;注重集体教学的方式,忽视个别化教学的形式,如小组讨论、研究班、自学活动等;教师面对着存在差异的学生,但却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有机结合。再加上社会保障学的很多内容比较杂乱和琐碎,受自身阅历和教学内容的双重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难以寻求学习这门课程的乐趣,势必会使课堂气氛乏味,课堂教学效果差。

(三)实际教学中缺乏定量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欠缺一些定量分析方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包括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知识和能力,强调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定量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而不仅仅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然而大多数学生还是不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经济学理论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多数生源来自文科生,数学和统计知识相对欠缺。

二、社会保障学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社会保障问题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讨论甚至争议,包括从学术界到平民百姓,不同学科间,不同学科内部,社会保障无疑成为了当前最备受关注的社会领域问题。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还不够完善,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另一个原因是在现当代,社会保障对一国的经济、政治甚至文化发展的影响已经愈来愈重要,寻找既能符合当前国家发展要求,稳定社会,又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社会保障机制,成为了各国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凸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本校为财经类院校,因此,应突出财经特色,建立起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优势。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专业特色。目前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拥有电子政务实验室,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让学生模拟操作,开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及生育保险等方面的实训操作,提高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会保障实际工作的能力。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毕业生主要有三个去向:首先是进入有关学校和科研机构,这类学生往往会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只能打下一定的基础;其次是进入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成为政府公务员,从事宏观和中观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最后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微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前面两类去向的毕业生数量不多,大部分毕业生会在微观领域从事具体、操作性强应用性强的业务工作。因此,在社会保障学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就应该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着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社会保障学这门课程,应适时提高实践课堂教学比例。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学习过程只关心这些知识是不是考试的重点,忽视了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增加实践课堂教学比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养老院,了解孤寡老人的社保问题;带领学生到中小企业进行调研,对外出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的进展情况进行实地考查;在教学中要运用图画、案例、视频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扮演一些特殊角色,满足学生视觉直观需要,激发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8篇: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案例教学 思考

供应链管理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国外的多数企业都充分利用供应链管理为企业创造利润。如IBM公司在成功开发LTO存储设备后,充分利用跨国供应链管理,提高了产品销售的优势和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效率。《供应链管理》现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之一,见表1。它是一门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和生产运营管理等为理论基础,以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为手段的课程。美国的高级物流人才每年都会参加培训,其中选供应链管理的人有16%,见图1。

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综合锻炼过程。而案例研究(case study) 是“一种考察、探索性的研究,着重了解某个单一背景下的动态现实”(Eisenhardt,1989: 534),它强调的是对单个案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进行研究(Stake ,1995)。在案例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巧来对某一个兴趣对象进行调查研究(McDonough&Mc2Donough,1997)。在医学、法律、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研究领域中,常借助对现有案例的分析来诠释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理论,或揭示错综复杂的问题和关系的手法。案例研究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其他一些可迁移性技能的作用。

一、要善于选择合适的案例的类型

在选择案例的合适性上,应该综合考虑所授课程的要求、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等。

案例教学使用的案例主要有以下类型:

1.实证型案例

实证型案例指的是在教学中用以说明某一观点、原理、方法而列举的实例,在具体运用中可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前者是先讲清基本原理,然后以实例来说明; 后者是先举出实例,通过分析归纳出原理。

2.分析型案例

分析型案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剖析的案例,可以是专题,也可以是综合。

3.音像型案例

在广告策划的案例当中,有一些使用音像作品的形式来表现。利用音像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更直观,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4.模拟型案例

模拟型案例即在教学过程当中依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实践活动。在广告策划案例教学中,可模拟广告策划的决策者、创意、文案、客户、媒介、设计等角色。

5.操作型案例

操作型案例是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而进行实际操作的案例。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相关企业或单位或自立项目进行广告策划的实际操作。内容相当广泛,与广告策划相关的哪一方面都行。这一教学需要老师和学生全力投入,老师要亲自实践,真抓实干,身体力行,难度较大。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主要是这一种,对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具有无可非议的作用。

选用哪种类型的案例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当然有条件的最好是每一种都有。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素材的,老师能否获取经典的案例对于案例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由于供应链管理这类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起步相对较晚,师生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够,致使大多数已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的高校没有开展供应链管理案例的系统收集整理工作,更没有建设供应链管理专业案例库,结果导致有些教师在供应链管理案例教学中常常借用一些既不规范,难易程度又与本科生教学要求不相符的案例。教学中引用的有些案例过于简单,与其说是案例,不如说是实例、事例,学生经过简单的推理便能知晓结果,根本起不到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而有的却又太复杂,这些案例往往涉及太多的概念和细节,学生经常纠缠于案例内容本身而无暇顾及案例的中心逻辑和所蕴含的思想,导致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未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并且,有的案例带有较为明显的语言色彩,语言中会透露出编写者或教师的观点倾向,对学生的思维和判断产生不必要的干扰。这都是在教学中要竭力避免的。

二、案例要体现出体验、互动的特点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是互动的各方的情感与体验,思考与发现,共享共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师生平等、尊重、互利互惠的“学习共同体”的关系。 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不同的传意互动方式,其效果不同。单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多向传意,效果最佳。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习得新知。

案例教学要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以互动为根本,紧密结合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和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交际,使学生有话可说,也易于表达和交流。群体合作、多向交互,关注全体学生。先是引导教与学、讲与听、示范与模仿的现场互动,通过层层铺垫,一环扣一环的紧凑的教学模式,既没有抛弃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模式中独有的师徒制的耐心指点,通过制定相应的课堂游戏规则和教学互动准则,在培训讲师的精心设计下,学员们都忘记了自己是暂时的客居于此,参与讨论式学习,都以主动的姿态按照讲师布置的要求,

在案例教学中,自由讨论是学生体验与互动的主要环节。这个阶段是开放阶段,特征是各抒己见。教师必须恰到好处地控制讨论与辩论的主题和情绪。辩论不能变成放任自流的应付课甚至是闹剧。把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牢牢地吸引在案例上,鼓励他们争论,坚持真理和利用一切可能的辩论良机击败“对手”。自由讨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驾驭资料、运用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和准确、简洁表达思想的能力。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造性思维。甚至合理利用技巧反败为胜,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和能力。

三、案例要旁征博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相对前沿的学科,其系统性强,知识面广,需要借助其他知识进行解释和研究。若借用得当,比如一些简单有趣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从多种角度考虑,用多种方法分析遇到的课程相关问题。如我在讲解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研究就引用了经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囚徒困境”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犯罪嫌疑人共同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隔离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将各判8年徒刑;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将各判1 年徒刑(警察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的罪行);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则坦白者释放,不坦白者判10年徒刑。在这个博弈模型中,两个囚徒都有两个策略:坦白或不坦白,两个囚徒都是在不知道对方做何选择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在两个罪犯都是理性人的前提假设下,已知坦白是每个囚徒的占优战略,唯一纳什均衡是: (A坦白、B坦白),其结果是(-8,- 8)。由于囚徒双方都独立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最终却未能达到Pareto (帕累托)最优的集体利益最大化结果(-1,-1)。显然如果两个囚徒都抵赖,下场会好于都坦白,即好于纳什均衡的情况,两个囚徒陷入了“求之不得”却又“身不由己”的困境。同时我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一次易,如装潢服务、结婚服务、殡葬服务、旅游景点的服务等行业是服务行业投诉比例最高的事实。我让同学们思考:“囚徒”陷入困境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这个故事和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关系有何关系?经过启发,同学通过结合该模型非常容易地认清了供应链管理合作伙伴关系中不同层次的关系和不同关系的适应环境,认识到合作是促进发展的良好方式之一。我最后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美国密西根大学的一位学者罗伯特?艾克斯罗德组织的一场计算机竞赛以做进一步的说明。这个竞赛的思路非常简单:任何想参加这个计算机竞赛的人都扮演“囚徒困境”案例中一个囚犯的角色。他邀请多人来参加游戏,而且什么时候结束游戏是未知的。他要求每个参赛者把追求得分最多的策略写成计算机程序,然后用单循环赛的方式将参赛程序两两博弈,以找出什么样的策略得分最高。他们每个人都要在合作与背叛之间做出选择。这就是博弈论专家所谓的“重复的囚徒困境”,它更逼真地反映了具有长期性的经济关系。竞赛的桂冠属于其中最简单的策略:针锋相对。针锋相对的策略是这样的:它总是以合作开局,但从此以后就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针锋相对策略能导致社会各个领域的合作,包括经济领域中企业之间的合作。

四、案例教学要重过程控制,更要重结果评估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的效果分析是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控制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这里提供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表以及评估模式,如表2。

以上表格提供了在具体的评价考核过程中应注重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案例、教学效果、技术手段和学习团队。评价主要从两个角度人手,一是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二是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教学效果评价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主要考察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目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效果和发展教学的创新能力等等。教师的基本素质对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教师的业务功底、创新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行为。“案例型”教学要求教师树立健康、科学的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包容缺点,允许异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优秀品质,教书育人。第二,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有健康、积极、创新的教学态度。“健康”要求教师正确理解教学过程中师与生的关系,主张民主,互动和对话,避免教师权力的消极作用,尽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积极”是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创新”则要求教师在思想意识上与时展紧密相连,保持思想观念常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勇于开拓,具有发展教学的能力和潜力。第三,案例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控制能力。教师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基本任务,因此,案例设计绝对不可以脱离教学内容,随心所欲地进行设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能以改革为借口自行其是。但是案例教学又不能重蹈“灌输式”教学的老路,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功底、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采取优化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电化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实践,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最后,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主要侧重教师在学生能力提高上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价值。这种效果也区分等级,甚至也通过部分知识智力的测试,但目的不在区分也不局限于知识的增长,而是考察教师的教学活动给学生能力网络提供的新的交叉点和焦点的质量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也就是说,教学效果主要应看教师教学对学生转化发展所起的作用。

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具体要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目标整体实现程度来考查。首先,学力是指一个人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心理学者都倾向于认为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结合,学力除了智力还包括知识、技能、习惯、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所以学力考核具体包括非智力评价和知识评价,它主要是要考察案例教学中学生认知目标完成的情况。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把握程度,学习态度、习惯以及学习迁移能力的水平等。其次,案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尤其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考核评价时,应重点考察学生理解案例,分析材料,驾驭材料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中实际表现出来的探究精神和客观态度。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前后的纵向比较和多次活动的横向比较,评价其发展状况。最后,情绪智力的发展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它需要在具体的生活、工作实践中来体现。案例教学考察学生的情感状况,以学生在参与案例教学中的态度、行为等因素为参照。比如是否认真地参加每一次教学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主动提出设想建议,与同学的合作态度、竞争精神,成就意识及水平,以及最后取得的成果及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等等,综合评价学生的情绪智力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丽梅.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2]温海莹.《财政学》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 2007(1).

[3]杨佩群,李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旅游教学的反思[J].科技信息,2008,(23).

[4]宫晓霞,高凤勤,等.财政学教学改革和理论前沿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 2008(6).

[5]赫连志巍.案例教学中引入第三方评价的讨论方法[J].教育研究, 2009(1).

第9篇: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范文

实验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现象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的设计运用了知识可视化理论和探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设计成现场实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验内容,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心理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这种方式能够精准地传递信息,使心理学理论具现化,并能激发学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社会心理现象的兴趣。实验教学的课程安排是按照循序渐进、分段目标原则,构建出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依次为基础实验、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分别对应培养学生的研究素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课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整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社会心理学专业学生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设计为避免人文社科实践类课程缺乏监管考核,流于形式的不足,采用了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并纳入最后的成绩考核中。课堂实践教学依据项目式教学理论,安排学生有序进行项目选题、制定项目计划、开展项目研究、进行项目成果交流和项目评价与考核等步骤来完成整个实践教学内容;课后实践是指社会观摩和社会实践,例如到监狱、戒毒机构、医院、社区、中小学进行社会调研和社会义工实践,提高学生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论

1.知识可视化理论。

知识可视化于2004年由国外学者EplerMJ和BurkardRA提出,是指抽象复杂知识或程序性知识(如,技能学习)的构建和传达可以采用图形、图像等可视性手段达成。知识可视化的直观性、发散性等特点,不仅能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性思维都有很大帮助。知识可视化的方法有很多,如幼儿看图学数字、高中几何画的草稿图、地理中的色彩表示法、多媒体教学、思维导图等等,都是知识可视化的表现形式。

2.探究性学习理论。

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提出探究性学习观点,指出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为体验情境、产生问题、提出假设、作出推论、试验并验证。美国著名教育家施瓦布建议,在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应该先让学生到实验室里做实验,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知识。为了使探究性学习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老师要搭建共同交流的平台,使学生进行充分而深入的探究交流和知识共享,还要让学生得到权威(专家教师或者书籍资料)必要的指导。

3.项目式教学(PBL)理论。

项目式教学(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组成小组,通过他人(同伴或教师)的协助或指导,利用广泛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体验、在探索中创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项目式教学一般可分为选择项目主题、制定项目计划、开展项目研究、进行项目成果交流、项目评价与反思等几个阶段。从这几个阶段看,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自主完成。因此,PBL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创新精神。

三、双实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管静、万义平在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中,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保证、三个结合、四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方案。“一个目标”是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两个保证”一是实践计划保证,二是实践教材保证。“三个结合”是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科学建构双实教学体系,就要提出针对性的双实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双实教学计划,策略落实双实教学安排,多渠道提供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1.双实教学目标。

教学总体目标是科学系统地构建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心理学人才;教学子目标是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验和实践的整合;促进观察与分析社会心理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提高心理专业学生服务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将子目标细化明确,我们编制了具体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技能项目清单。在设计编写该实验实践类技能项目清单时,遵循了“两性一论”原则,“两性”是指一方面要掌握研究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将社会心理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技能,“一论”是指技能条目的设计要以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为基础。

2.双实教学安排。

国外大学对学生的实践活动都在时间上有明确规定。比如英国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实习占全部课时的50%;美国社会工作硕士生两年课程中每周有三天到机构实习、两天在校内上课,实习时间超过50%。我国教育部规定大学本科生四年期间实践与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多数学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3左右,个别专业比如艺术类专业可以达50%。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双实教学时间大概占整个课程教学时间的50%,考核占40%。教学安排如下图,按照问题导入—理论探讨—心理实验、社会实践的模式进行教学。问题导入部分是让学生在开课阶段初期集中地提出并在其后随时提出有关社会心理的实际问题,结合于讲授教材的有关章节,准备相关案例分析。正式上课时,结合案例以及近期新闻和社会热点,作为引入。并在学生讨论后,对案例和事件进行深入评论,将实际联系到本堂课程的知识理论。通过这种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的做法,达到有的放矢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增强学习兴趣。理论探讨部分以教师讲授展示为主,向学生系统传授经典的社会心理概念、实验、理论和前沿进展,为全员参与的形式;采用课前社会心理学前沿报告、小组讨论促使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深入分析,丰富相关知识的支架,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理论解释现实话题,促进社会心理学知识向学生个人知识体系的转化,并且能够形成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和应用能力。同时,双实教学改革还丰富了教学手段,引入课前社会新闻心理评析、小组讨论、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观摩学习、自我分析报告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前三种方法针对课程实验,侧重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和深入理解;后四种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侧重于社会心理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自我心态的调节。

3.双实教学模式的评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