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素质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素质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素质教育论文

第1篇:大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很多时候,尚未步入高校校园的大门,就业问题就已经成为热议的话题。一旦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光靠自身的知识还不能游刃有余的应对工作,他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否则,没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必然影响优良职业道德的形成,甚至可能导致职业道德滑坡,不利于工作的稳定。因此,礼仪修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意识到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为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树立优良的职业操守打下了坚实基础。

2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

礼仪修养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人格魅力,关乎高校的对外形象,更是关系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养水平。因此,推进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也要为大学生制定一些基本要求,并敦促他们严格遵守。

2.1明确自身身份,不做过格行为高校大学生尽管在年龄、视野、心理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成熟的表现。但是,他们仍然属于学生群体。因此,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不能超越一个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范畴。高校要促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学生身份,严格遵守学生行为规范,不能做出过格的行为。

2.2勤奋学习,满足时展要求大学校园已经或多或少的与社会接轨。因此,高校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度不是特别低,反而对社会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看法或想法。因此,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面对知识型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要鼓励学生勤奋学习,满足知识型社会的融入条件,否则,大学生完全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

2.3尊重师长,塑造基本礼仪修养在某种意义上分析,这个基本要求是第一个要求的自然延伸。尊重师长是任何教育阶段都要积极遵守的基本要求。尊重师长才能促使学生更为主动的配合礼仪修养教育的各种要求。这样,大学生才能具备基本的礼貌,并将这些礼貌行为转化为礼仪修养,进而实现自身礼仪修养的全面提升。

3提升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水平的策略

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仿佛一面镜子可以招录大学生的未来。高校必须拿出妥善的策略,及时应对社会发展形势,促使大学生树立优秀的礼仪修养。如此,才能完善自我,适应社会。

3.1高度重视礼仪修养教育,完善教育结构及规划高校领导要率先转变过来思想,不要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要将眼光放长远,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作为根本落脚点。因此,高校领导可以针对大学生礼仪修养开设课程,并与老师实现及时对话,促使老师逐步完善教育结构及教学内容,从而使大学生的“软件设施”也能够实现档次上的有效提升。如此,高校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依托学生,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够合理借助学生的力量。

3.2从生活中寻找突破口,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在生活中,老师要鼓励大学生自省,要求大学生注重自身的语言行为是否得当、注重自身的衣着是否得体、注重自身的外在打扮是否合适等等。毕竟,大学生如果在语言行为、穿着打扮等基本层面有所失误,必然与大学生的身份特征相违背,将成为礼仪修养教育的败笔。

3.3完善自身性格弱点,彰显优秀气息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大学生的性格缺点要引起自己的重视。否则,不利于健康思想的重塑。因此,大学生要时刻自省,克服性格中的弱点,不能我行我素,而是在学校生活中学会客观的审视自己,时刻自我剖析,摆脱骄傲自大的缺点,学会谦虚待人。

3.4鼓励学生见贤思齐,向典型榜样学学生群体中,必然会涌现出礼仪修养比较高的学生,老师可以将这些学生作为典型,号召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同时,也可以邀请这些礼仪修养较高的学生进行演讲,从而有效强化大学生对礼仪修养的认同感,并学会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时刻反省自己,完善自己。

4结语

第2篇:大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语文虽然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但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生把更多时间用在外语学习和等级考试中,个人素质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实情况是有些学生的考分很高,但不具备高尚的情操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缺乏责任感,有些人逐渐丧失人文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甚至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人格尊严。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忽视素质教育的问题。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一些学生只是在临近考试时才开始突击,考试结束后,没有多少学生向学习外语或其他课程一样勤奋苦读,想当然地认为母语学习不用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最终也能有个理想成绩。在考核评价方面也主要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评价的重心侧重于笔答试卷,忽视大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要求,即担负素质教育的重任。民族预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较高人文素质的一年级大学生。如果不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并加以考核评价,势必会影响民族预科教育的质量。鉴于此,大学语文教学亟待加强素质教育问题。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阶段。正确把握民族教育自身的特有规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科学稳健的发展之路。有人说“世界贫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知识的差距”,“在导致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中,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须把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振兴、边疆巩固、祖国统一和团结进步的高度上来认识,要把民族教育从单纯的应试转变到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大学语文课就是通过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全面提高民族预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可见,教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从实际出发,发挥学科优势,注重挖掘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高等教育殊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预科,同样不可忽视素质教育。但如何利用综合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加以解决,已成为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新课题。而大学语文课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开设的必修课之一,旨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对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依据现有教材读本《大学语文》(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修订本〉)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分主题进行教学研究讨论,如“理想”“爱国”“学习”“修身”等主题,可以结合孔子的《论语》、陶渊明《归园田居》、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教材内容选取可对学生进行修身、做人、学习等方面教育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读者》《青年文摘》等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中选取适合的文章进行研读、讨论,实现教育资源多样化,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创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语文教学改革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延伸课内外教育,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和喜欢的城市进行课外的精神的陶冶,亲近自然,深入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到群众中去学习语文,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另外,在课上编成语文学习小组(五人为一个小组),主要进行讨论与课后实践。如学习小组到“七三一”部队遗址观看之后进行“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民族,不辱使命”,“中国梦,振兴大中华”等话题讨论。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营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课题氛围,形成预习、阅读、实践、讨论等环节的教学模式,老师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实现由“让我学”到“我想学”的转变。

(三)优化考核评价办法

大学语文的成绩考核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风向标,对教育目标会产生直接影响。以往的考试主要以期末闭卷的形式为主,考试内容也局限于传统试题模式,难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创新能力,重视期末一张试卷,缺少对学生平时的考核环节。为了全面提高民族预科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平时学习考核,注重学生个性发挥,避免出现整齐划一的具有标准答案式的考试类型,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成绩评价问题实行课上和课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并且创建独特的大学语文考核模式,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民族预科素质全面提高。

(四)营造民族文化环境

第3篇:大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1.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评估了人对某种信息的认知程度的高低,这种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人对信息的优劣程度的判断,呈现出人主观上对信息的看法和理解。人对信息的认知往往基于三个基本方面,首先是信息对于自身的作用,其次是自身需要何种信息,最后是面对可能对自身有用的信息时,能否意识到这种情况。随着人的认知水平的提升,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意识到某信息的重要程度,对信息的价值有极高的敏感程度,并且保持了对形形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洞察能力。

1.2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在人挖掘到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之后,对信息的加工和转化的能力,信息能力能够使人的知识不断扩展和延伸,是与终身学习的理念相一致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里最为关键的一环,一旦一个人具备了较强的信息能力,就能依靠信息能力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为后续发展提供基础。研究人员通常将信息能力分为三个不同阶段:首先是接受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如何高效利用各类检索工具,在短时间内获取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其次是信息加工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分清主次,把握主要矛盾,对获取的信息进行二次筛选和归纳,使信息更加井井有条,便于使用者参考和借鉴;最后是信息转化能力,这种能力对信息获取者要求较高,一般要求具有较强的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够提炼出信息的关键点,并依此不附加主观看法地整合信息,使其转化为自身的观点,这是一种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1.3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对信息获取者起到约束作用,因为如今信息时代获取信息较以往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多隐患。如果信息使用者信息道德缺失,就会对信息的传递过程造成毁灭性的损坏。一旦信息使用者不具备应有的信息道德,信息活动将会变得极其紊乱,信息在信息源头、信息传播路径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良好传递过程依靠信息道德来维持,信息道德是信息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人自身的信息行为将受信息道德的影响,人人都应该为保护知识产权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2.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浅析

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不断更新、传播途径的不断优化都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然而信息时代来之匆匆,大学生信息素质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只有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对症下药,提升大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便利。

2.1信息意识浅薄

信息已经被我国确立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与其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能源和人才。如今信息的来源十分广泛: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经济价值,不少企事业单位加强对情报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将服务于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工作,工作内容包括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理解转化信息。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信息意识相对浅薄,对信息的理解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这种对信息的认知力不足的情况将会导致学生缺乏对有用信息的敏感程度,没有准备的人往往无法抓住机遇,这些机遇往往稍纵即逝,因而大学生很难在风华正茂的年华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白白浪费不少提升自我的机会。

2.2信息能力低下

大学生在校期间信息能力的锻炼机会较少,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的学校不多,就算开设也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学生几乎不会得到科研机会,因此查询文献的频率也很低。这都导致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低下,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会手足无措。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专门学习过如何运用馆藏获取对自身有用的信息资源,对检索工具的运用比较生疏,这都是获取信息阶段出现的问题,在后续的二次筛选、归纳和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加棘手的麻烦。学校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的入馆教育远远无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较强的信息能力,入馆教育效果往往较差。

2.3信息道德有待提高

信息时代的发展带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局势日新月异,信息的传播对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大学生利用如今互联网之便,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然而网络具有开放性极强的特点,网名如果信息道德修养不高,可能会使信息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如今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借助网络违法盗窃他人隐私资料,或者私自占用学校机房,影响他人使用。因此信息道德的提高势在必行。

3.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构建方略

从上述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解决这种现状,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否则该问题无法得到根治。笔者在下文对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信息素质进行详细阐述。

3.1营造良好信息环境,打造信息化校园

为了使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得到提升,应当从高校自身做出适当的调整,其中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要坚持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作为教育计划的重要部分,不断完善发展状况,高校领导层应当对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足够重视和关心,为信息素质的提高制定合理、科学的政策,为信息教育的稳固实施提供保障。高校自身要逐渐规范自身的教学活动,对信息素质的培养要进行适当的考核工作,有必要时要展开专项培训工作,使校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校园,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会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只要校园的信息化程度优先于大学生,学生将会自发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质。环境对于人的行为有潜移默化的激发作用和指引作用,良好的信息环境能够激发学生提升信息能力的激情,加速信息意识的培养。高校应当积极开展课下的校园信息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信息时代的魅力,在轻松的环境下运用课堂上学得的信息化技术,掌握科学的信息技巧。高校有关部门还可以加大信息素质教育的力度,为大学生开展针对性强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各项信息素质得以提升。

3.2深化文献检索课改革,使学生掌握检索技能

文献检索课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课程,它的存在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文献检索课的开设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契机,学生和学校都应当重视文献检索课,并不断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进行改革,使其与时俱进,将最权威、最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深厚的文献检索能力。传统的文献检索课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不匹配,信息内容、传播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的文献检索课应当从利用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中跳出来,利用更加高效的现代信息检索,这是一个拥有多载体,面向更加强大的搜索引擎的检索方式。必须加快文献检索课的改革步伐,坚决对陈旧的方式方法进行彻底的革命,真正理解当今信息传播的理念,对检索工具进行充分的对比,挑选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工具,加强对检索原理的思考,从而真正掌握高效的检索技巧。在课堂之下,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文献检索的实践活动。教学方式上也应当进行适当的更新,学生应当将以往撰写的文献检索实习报告转变为学术论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接触检索工具,提升学生自身的科研能力,综合地提高学生的各项信息素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在撰写文献检索学习论文时学生将会面临新时期信息检索的诸多问题,这将是对学生处理信息问题能力的一次锻炼。科研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对某个专业领域有了更深入更专业的理解,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参与科研活动本质上是将理论知识用于时间,使学生学会运用掌握的信息手段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高校的导师应当积极支持信息素质教育工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科研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洞察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将在该过程中拥有更加敏锐的信息意识,接受信息、反馈信息的效率得到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3加快网络化教学的推广,用新教学模式适应新时代

如今的信息时代对高校的教学形式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信息技术的独特条件,教学形式在网络运行环境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加快信息素质教育的网络化教学的进程,优化培养信息化人才的途径。近年来,不少高校拥有了自己的文献检索课程网络课件,这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是相适应的,现在正处于网络化教学的萌芽时期,各项信息化技术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此时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对文献检索课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并不断丰富如今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的文献检索课程网络课件,为其开发更加适应时代潮流的媒体课件,添加适当的影音文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口味。优化教学视频、课件的共享性,逐步实现学生在线观看、下载观看和一边下载一边观看三种形式的统一,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在学生完成某个学时的网络课程学习之后,应当有相应的作业环节,这样可以方便地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考核,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大学生信息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

3.4优化教学团队,提升教师自身信息素质

为了使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得到提升,可以从教育的源头进行优化,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的检索方法也大多从教师口中得来,因此为了加速校园信息化的发展和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应当对文献检索教学团队的信息素质进行提示。对于新上岗的教师应当多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旁听拥有深厚教学经历的教师的课堂,从中提炼出优秀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同时具有资深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应当积极主动地旁听新上岗教师的课堂,为其教学提供建设性的建议。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国内外拥有丰富信息检索经验的专家进行小型的培训班,利用假期的时间对文献检索教师进行专项的培训,使其教学理念得到完善,获取先进、科学的教学技巧,使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专业素质得到发展。高校还应当积极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定期的学术研讨会可以使信息化精神得到体现,教师能够通过学术研讨会对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估,并适当做出改进,不断完善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过程。最后还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让更多教师参与网络上的交流论坛,在业余时间也能进行信息化教学的交流。

3.5加速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堂上,教师一直充当中心讲授者的地位,这样就使得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充足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教学角色的改变势在必行,必须改变以往注重知识传输的观念,坚持以大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角色,教师应当充当教学指导者的地位,使教学课堂上形成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民主型师生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自由地提升自身信息素质,使创新能力也得到提升。

4.小结

第4篇:大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的教育理念。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各个教育阶段都极为重视的教学理念,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高素质、有着健全完善人格的人才。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一、当今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究实效的社会,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社会大众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效果。在这种实用思潮的席卷之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冷淡。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促使他们把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定位于业务素质的提高,这样一来,以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主的大学语文就必然被学生忽视。二是学校支持力度的不足。有些高校压缩甚至停开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三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非专业化。作为中文专业的人才,现在大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对整个文学史的把握上基本能做到深入细致,但是对一些具体篇章的理解分析则缺少专业的眼光和水准。

正如吕永林先生所说:“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绝不仅仅是语文教育自身的问题,也绝不仅仅是语文教育内部的问题,说到底,在我们的时代,语文教育所遭遇的危机源于整个人文教育所遭受的危机。”在遭遇危机、面临挑战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大学语文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

1.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和品格塑造

大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章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贯穿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勇于为祖国、为民族献身的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等,这些壮怀激烈、吟唱不衰的名作,是作者自我情怀的一种表露,也是其爱国爱民、精忠报国的崇高精神的显现,更是亘古以来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通过学习这些优秀作品,学生可以心生敬仰之情,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2.可以培养大学生较高的审美素质,有利于陶冶性情

审美素质是理解、欣赏文化艺术的一种能力。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由此可见爱因斯坦对审美素质的重视。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为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提供了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学会区别美与丑、崇高与卑劣、正义与邪恶,从而激发他们的美感,净化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3.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不同层次的语文能力,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继续和提高,侧重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高层次的语文能力:能够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重点、快速高效地检索和阅读、严谨准确地表达和写作。而大学语文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人们不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文字表达,如果没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就很难与别人顺利而高效地交流,更谈不上真正成为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4.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造能力,有利于突破思维定式、启迪创新意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文学作品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的创造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思维开阔、想象丰富、内容新颖的:《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展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屈原、李白浪漫主义诗作中瑰丽奇特的想象,至今令人惊叹。而且文学欣赏本身就是一个对文学作品再创作的过程,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想象、联想、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训练,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批判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措施

1.大学语文教学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当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只作为一个和谐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专家”。大学语文教学作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长足发展提供良好的语文能力支撑,为学生在自我人格的完善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熏陶,为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引导和训练。

2.大学语文教学要唤醒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需求

高校比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对实用知识和技术的学习热情也高于文化基础课。因此,唤醒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内在需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康德曾谈到,“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人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追求常常会成为人前进的内在驱动力。我们要把握好这一规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里,你想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实现个人的价值”等,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让他们“走进来”,用丰富的人文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唤醒他们的内在需求。

3.大学语文教学要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大学语文教学决不能仅停留在对字、词、句、篇章的剖析上,而应当着力于对作品内在精神的挖掘和对一些具有普遍意义内容的阐发。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把自己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可以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比如组织文学社团、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文学讲座、开展读书月活动、举行演讲比赛、组织辩论赛等,使学生有机会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丰富的校园活动中。

4.大学语文教学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大学语文教学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所谓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要有专业水平,能用专业学者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让学生体会到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所谓教师学者化,就是指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是文学类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一方面是著名学者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20世纪初的大学语文教学就有如此的优良传统,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都讲授过大学语文;另一方面是已经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把成为著名学者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和责任把大学语文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大学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吕永林.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N].光明日报,2004-12-21.

第5篇:大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不是语言文字的补课,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不是单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设,而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陈洪教授在他的访谈录和文集里多次讲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大学的语文教学,是高等的母语教育,和中小学有区别。中小学是解决基础问题:词汇、句子,基本的阅读,基本的理解,基本的写作。我们是高一层的。”这个高一层,就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具体来说,就是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水平,对各类作品会赏析、能内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优秀的品格,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精选内容

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课,因学时有限,教学内容必须在灿若星河的文学作品中精挑细选。按照“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所选内容要从学生兴趣出发,能给大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坚强豁达的气质,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趣、人生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王宁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中谈到:“要给学生脱胎换骨的感觉,材料要精品,观点要严谨。也就是说,不要低估学生的水平,不要讲与中学重复的东西。求深入,但千万不要故弄玄虚;谋浅出,但千万不要肤浅单调。”因此,在内容方面我们可以选择:能引导学生塑造高尚而健全的人格的篇目,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能引导学生对亲人、朋友、爱人、社会始终怀有充沛感情的篇目,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引导学生为梦想努力奋斗的篇目,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篇目,对学生进行尚美教育等等,这些内容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发掘和领悟作者体验世界的独特视角,积极思考社会、人生,把握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理想,增强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能力,逐步发展成完整而丰富的人。

三、改革教法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杯水”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因此,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大学语文的人文精神势在必行。

(一)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

如今的大学生喜欢富于变化、与众不同的事物,而呆板、枯燥的授课方式和内容会让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发音的速度、停顿、轻重、缓急、节奏、韵律等读出词句之美,把视觉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的音韵美。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让学生欣赏作品中场景、人物的同时体味作者的主观情思;欣赏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的同时,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领略神形兼备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主义精神魅力。

(二)结合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大学语文课时较少,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了按时完成授课计划,教师往往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这完全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大学语文”的内容和篇目都是要求学生体味文中真意,这就需要加强诵读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结合作者身世、结合自身经历读出自己的感受。另外,教师要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和提出讨论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回答和讨论,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以“读”和“议”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同时,教和学永远是分不开的,立体化的教育模式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学生的参与与配合,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读”和“议”的引导,学生可以进行以个人、宿舍、小组为单位的自我感悟、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研究性学习,从而形成立体化学习模式。这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大学语文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

(三)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大学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加强课程与校园文化的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筹备、参加演讲、朗诵、表演、配音等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如问卷调查、参观考察、创办文学刊物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四、结语

第6篇:大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茶文化与美学

茶文化的美在于物质之美和精神之美。物质之美在茶的色、香、味。茶之色清新怡人,茶之香悠远轻盈,茶之味甘爽清冽。品茶的物质之美,是茶给人生理带来直接的愉悦感受。精神之美则是品茶之美的另一境界――意境之美。这是因茶的清香、甘爽带来的愉悦感受,并由此幻化出的意境:松涛、田园、高山、流水……意境之美将人紧张的压力、烦恼的心情带入一个轻松、闲适的氛围中。另外由饮茶而产生的诗、画等艺术作品则是意境之美的升华。诗歌因其独有的韵律和意境表现力,使其与茶文化的结合更为紧密。历朝文学名家都曾留下不少有关茶的名词佳句。杜甫曾在《重游何氏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时的愉悦心情、优美的环境描绘得如同一幅清新雅致的山水画。可以说茶文化与美学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

(二)茶文化与传统哲学

茶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最突出的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

儒家哲学的中庸、和谐思想的核心是“和”。所谓“和”是恰到好处,是理性的节制。“和”是事物两端间的平衡。中庸不是没有原则的调和主义和折中主义,而是对立中求统一。目的在于将事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秩序中,既非“过”又非“不及”,是一种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以及事物与外部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存在状态。茶文化中蕴含了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茶性平和,饮茶之人在饮茶时享受的是一种轻松、平和的氛围。传统儒士多饮茶,就是在饮茶时感受那种和谐的意境。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茶文化中,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

道家所谓“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语意是抽象哲学范畴的“道”要“法”“自然”,且须“法”“自然”。这表明,自然是道家最尊崇的哲学层次。一切万物皆应效法自然,并从中汲取规律适应自然。在茶文化中,饮茶是人与自然的直接交流。从茶汤的品尝中感受到大地山川等自然之物的奇妙。从饮茶中体味不断微妙变化的真味、真香、真气,从而领悟自然之真谛,享受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精神感受。

(三)茶文化与个人修养

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茶性温和,饮茶使人保持一种清醒自然的状态,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古代人品高洁的君子通常在饮茶中寄托自己高风亮节的精神追求。饮茶亦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同时也是一种陶冶情操和交流友谊的方式。另外,烹茶、煮茶对器具、水源都要求严格,需要十分洁净,不能有其他物质掺杂其中。因此,人们常将茶与人品相关联,强调茶的君子特性。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里写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在这里诗人把茶的淳朴特性升华到人格品质的高度来赞美。由此可见茶对当时人们的人品修养产生的影响。

二、茶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功能作用

(一)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

茶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茶文化外延包含广泛。茶文化中包含有饮茶的起源,茶饮在古代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茶中珍品,十大名茶,茶具制作的技艺文化。另外还有饮茶风俗,茶与文学:茶诗、茶词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有选择性的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综合提炼,形成一门在大学生中开设的文化教育通识课。通过传授茶文化,让青年人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二)茶文化的精神培育功能

茶文化中的美学功能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有积极引导作用。当前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多元的审美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美学意识。在纷繁的审美意识中,让大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运用茶文化中传统的美学功能为大学生审美树立一个良好的标志,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审美的认同和接受,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

茶文化的精神功能还在于引导和修正因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引发的“快餐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快餐文化”源自西方发达国家,是现代社会中工业文明极度发达的产物。“快餐文化”既给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的价值取向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容易产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青少年因心智的尚未成熟更易受其影响。茶文化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有质朴、平和的精神品质。在大学生中加强茶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促进大学生充分理解和谐思想,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包容,从而摈弃浮躁,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在茶文化中,强调茶的君子品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有相当裨益。通过对茶质朴的君子品性进行阐释,教育大学生培养自审和宽以待人的品质。以茶中的君子之道告诫大学生克服性格中的个人弱点,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茶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多元文化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对茶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西方中心观”为主的发展思想对世界各国的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当前我国仍处在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大学生青年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浪潮中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国家固有的传统文化精髓,这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三)茶文化中的养生功能

通过对茶文化的推广,可以增进大学生对茶文化中养生功能的理解。让他们了解饮茶对缓解个人紧张压力,排解心中烦闷,形成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都有一定帮助。而且通过饮茶可以体味到自然世界的淳朴之美,达到返璞归真一种精神境界。另外,茶味甘洌,茶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等。饮茶还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帮助消化等功能,有助于养生和健体。

三、在素质教育中推广茶文化的措施

1.在通识教育的公选课中设立专门探讨茶文化的科目。目前个别高校已开设此门文化课,但影响力和传播程度却无法与文学、艺术赏析等传统文化素质课相提并论。往往视讲授老师个人对茶文化的研究而定,属于非常设科目。那么,提高茶文化素质课的地位,提升任课老师的研究深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该课规范化和体系化,从而便于在高校中进行普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人素质。

2.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可以邀请在茶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门的茶文化讲座,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进行推广传播。也可以利用各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3.围绕茶文化,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研究、调查等。例如:经管专业学生可以思考茶文化的品牌推广,茶叶的包装销售。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就各地茶俗、茶的文化历程进行研究。文学专业学生可思考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外语专业可以考察韩日茶文化以及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影响和地位。

四、在素质教育中推广茶文化的积极意义

第7篇:大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1.由素质结构看,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和灵魂,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从它的内容看,心理素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包括自我意识、心理承受能力、情感和意志等很多非智力因素。发展和丰富了以前的全面发展学说,使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更加成熟完善。

2.从变化万千的发展形成看,学校必须得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的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主要在大学期间,社会、家庭、就业各方面无形的压力,毫不留情地吞噬着大学生的灵魂。他们渐渐开始坚持自己的信仰与追求,但是灵魂却在外力的作用下越来越变得精神恍惚、焦躁,于是他们开始厌学、逃学,甚至犯罪。所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急不可待。

3.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专业学习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学习美术时,我们发现,基本技巧的不足可以通过努力得到较快的提升,但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一些心理因素却经常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研究表明,提升美术生的基本功虽然重要,但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更加重要,我们应建立完善的健康心理教学机制。

二、美术活动和美术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美术兴趣社团活动、艺术展览、美术比赛、美术讲座等都是美术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增强了彼此交流,学会了共同合作,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在各种精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责任感等好的品质得到充分发挥。年龄相仿的人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让集体活动和学生的情感相结合。先确定目标后研究方法的做法在实践课程中不一定可以采取,而应该达到目的和方法有机结合。我们应该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激发学生潜力,让他们能主动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开展美术课程,绝不仅仅是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美术活动要求有安静的环境,学生能专心致志,具有严格的秩序性,能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心理状态。完成美术作业时是自由、自主的,没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打开心扉,审视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中自主独立地完成美术作业,在作业中认识自我,随着时间的变化,让学生养成自觉、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正好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创作过程是学生努力细心的创作过程,会有很多困难。克服各种遇到的困难,可以锻炼抗挫折意识,调整克服脆弱心理。

三、利用美术教育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在学习美术专业时,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能力,同时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也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怎样通过这种教育去强化大学生心理呢?在我看来,首先应该去提高老师的教育素质,坚持改善教育体制,丰富校园文化与多开展美术活动等。

1.通过老师去影响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心理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的素质提高了,心理素质教育才能成功的进行。正确的教育观、德育观是每个老师必要条件,自觉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水平,能知道解决简单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自己以身作则和对学生的管理相结合,把情感教育和严格管理相结合。要知道树立心理素质教育是教授学生专业教育中应该明确提出的,是整个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的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的艺术性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愉悦感,才能相信老师,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2.在专业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8篇:大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要想令思想教育达到理想效果学校就应该对教育的空间区域进行开拓,引导大学生到更为宽广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体验与磨砺.在大学内每个年级的负责人或不同院系的管理者都可以设置一些历练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体验,令学生的心智在体验活动中得到锻造与磨砺,从而形成更深刻的思想认识.目前,学生经过拼搏升入大学之后,学习方面的课业增加,使学生很少有深入社会的机会,致使大学生对外界的变化欠缺认知,对于社会上的竞争不够了解,因此有些学生毕业后无法担负起来自岗位和职业的压力.要想使大学生日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迅速融入城市工作的快速节奏,老师应该为学生争取一些实践机会或者实习岗位,使其尽早体验社会的压力.学生参加完体验活动或实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呈交一份工作笔记或者心得体会,通过这些资料来探知学生对于工作的看法以及对问题的态度,从而开展适度的指导.在实际体验中,学生直接面对社会,从社会获取校园中无法得到的体验与感悟,同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情智与内心,令学生提前完成角色转变,形成一种对本职工作、对社会以及对自身负责的意识.此外,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的学识和专业能力,同时也是对个人的思维、价值观念进行考验,令学生懂得三省吾身,反思自己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的态度,对自己存在的缺陷进行反省并改正.

2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益气氛

大学的环境以及气氛对学生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管理松散、老师态度冷漠、学生片面重视成绩,就会形成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如果内部管理严谨、师生以及学生群体内部的关系十分融洽,学生注重综合性发展,那么就能形成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气氛.这种氛围的营建需要从思想教育层面入手,将大学的文化建设与学生的人格培育融合起来,利用文化建设优化思想教育,同时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引导校内文化向积极和谐的方向发展.对此,大学需要增加校内活动,多开设一些平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使学生有展现才能的机会.比如建设网络论坛,使学生发表诗词文章,或者在交流区表述自己对时事的观点.此外,学校可以在校园中张贴一些名言警句,令大学生时时得到文化熏陶,并创办多种学生社团,令有不同爱好的学生融入团体,懂得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爱好[3].

3通过家庭及社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父母要通过思想教育给家中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

在居家环境中,父母双方除了是学生的家人,也是学生品格修养以及谈吐习惯的模仿样板.所以父母双方应该树立给子女开展心理引导以及修养培育的意识,在居家活动中给子女做好榜样.当代社会健康概念,不但是指生理方面的健康,同时还有正确的理想、价值观念以及良好的内心状态.从绝大多数的当代家庭看,父母一般会对学生的分数非常关心,同时还会注意子女的体质是否健壮,却极少关注他们内心的想法,以及真正的诉求.家长这样的态度难以在心理层面给予子女正确的引导,甚至会使某些大学生产生消极的想法和叛逆情绪.所以要想令当代的大学生达到内外兼修的程度,并且心智、课业以及体魄都能协调发展,父母双方就需要通过思想教育给家中上大学的子女开展心理引导,协助教师完成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具体而言,父母一定要具备端正的言行和人生态度,令子女在居家生活中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在和子女相处时,父母应该多给予子女尊重,多倾听子女的观点和想法,让子女愿意对父母说出自己内心的诉求以及心理上的问题.当子女在感情方面或者课业学习方面遭遇窘困时,父母一定要先给予子女宽慰,而不能恶语相向更不能打骂子女伤害他们的自尊,而要倾听他们的倾诉,再从自身的工作生活经历出发给予他们一些有用的建议,帮助子女度过难关.

3.2利用社会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了使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疏导,大学中负责进行思想教育的人员要探索大学生某些关键心理障碍的形成根源,并针对这些根源问题,从社会层面争取心理引导工作的支持.首先,大学可以和城市中的大型传媒组织取得联系,比如本地的广播频道、电视台、电子媒介以及大型报刊等,对思想教育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在电视上播放一些宣传影片,同时报纸以及杂志书刊可以刊载一些具有心理引导作用的文章,使大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调整心理状态.同时,广播频道可以专门给大学生设计一个能够宣泄情感并得到心理辅导的节目,使大学生通过写信、传送邮件或者拨打热线的方法,对主持人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从专家或主持人那里得到宽慰和有用的建议.在政府方面,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可以在城区、街道中设立一些心理咨询室或者小型诊所,让有心理舒解需要的大学生在城市中的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专业的帮助.此外,市政部门可以和大学取得联系,和大学的思想教育人员一起编制具有积极意义的宣传语或者设计一些心理教育海报、公益广告等,通过张贴宣传语和海报、播放心理教育短片,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氛围,使大学生体会到社会对自己的关怀,渐渐消除消极的情绪或者心理障碍.

4结束语

第9篇:大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人文素质

一、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专业,轻文化,人文基础薄弱。高考时,艺考对于专业的要求比较严格,文化课的成绩相对于非艺考生分数低得多,这也就造成了大部分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弱。进入大学学习后,由于专业的原因,再加上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文化课很难引起艺术类大学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浅薄,有的艺术类大学生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都不了解;有的艺术类大学生写文章时文理不通、有时还会有错别字,甚至连请假条都不知道怎么写。

(二)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模糊。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特点,使得他们思想活跃,对生活充满热情,个性鲜明,善于创新;但思考问题时往往过于感性,相信直觉,缺乏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与探讨;思想紧跟社会潮流,但很少关心国家大事,政治理论观念不强,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为了追求艺术,标新立异,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了部分学生价值取向不明确,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三)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了解。由于过度专注于专业,不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有部分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知之甚少,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读过四大古典名著,不了解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

(四)人格心理不健全。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要有独创性,所以他们追求个性自由,造成了他们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对人生意义认识肤浅,对事物的美丑、善恶缺乏分辨力。

二、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精选教材,选择合适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胸襟,提高人文修养,陶冶性情,但是 现在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再加上艺术类专业学生具有的特殊性,并且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的教学内容与课时较少之间的矛盾,所以选择合适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这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艺术类学生的人文基础薄弱,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与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经典的同时,也能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相关情况以及作品作者相关情况,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大学生语文教师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大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要不断地学习进取,钻研和获取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其次,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入中国人文精髓,并利用自己的言行和素养去影响和感召学生的道德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当然这些影响和感召是潜移默化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意境,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创造意境,引导和启发艺术类学生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体会和了解,使学生能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并让学生感受到作品当中的情趣和情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体验。如我们在讲授陆游的《钗头凤》这篇词时,为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内容和情感理解得更透彻,我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和学生共同回顾陆游的生平和所学过的陆游的作品,再配合视频讲解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接着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篇的文章的主题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真爱的力量以及爱情的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以语文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提高应用文字的能力。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可以以语文课为载体,组织和开展一些活动,比如:朗诵经典、演讲、书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营造积极的人文气氛,有利于学生学学语文。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除了能提高自身在应用文字的能力。也可以增加自己在人文方面知识面,弥补自己在民族文化的欠缺。

(五)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充分激发学生学学语文兴趣,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对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够表现或者表现效果较差的内容,适时、适量的引出图片、声音或者视频,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的相关知识。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计算机这种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提高了大学语文教学效率。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着人文基础薄弱、理想信念模糊、人格心理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加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小泉.试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8(15).

[2] 陈时芳.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J].新课程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