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经济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管类;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很久以来,重知识轻能力是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所在,这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立足于21世纪发展的独立学院,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尤其积极探索与实践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力图培养出既精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如果能学好经济法,培养出实践能力,那就能规范其今后实际工作中的经济行为,也能用法律手段维护本单位和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对于保护社会经济秩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传统的经济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经管类人才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力不从心,矛盾和问题在教学中也层出不穷,既要在教学实践中保留经济法的自有理论体系,又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从而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这个重要问题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深入探讨。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经济法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1 经济法课程教学在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独立学院的经济法课程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法律社会实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不符合培养既精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需要改进地方很多。
1.1 不同的专业对经济法内容需求不同,用的却是一样的教材
目前,经管类专业众多,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就不相同,因此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情况来选择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教学。但事实上,目前并没有针对专业进行编写的经济法教材,大多数经济法教材只能适应普通教学的需求。因此各院校对于教材的选择面很窄,选用的通用教材不符合专业需求的情况较为常见。而教师选用这种通用教材后,往往会忽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应用相同的教案,这在实际上制约了经管类专业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1.2 社会实践非常必要,却没有或很少安排
经济法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经管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也是应用型为主的人才,这就使得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成为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但是经济法课程的课时非常有限,学生又没有相关的法学基础,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之间就会产生矛盾:课堂讲授不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就不能掌握,就不能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但若教师仔细讲授,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却因课堂讲授占用大量时间,导致学生已经没有时间安排课外实践,如去地方法院、检察院甚至监狱进行观摩教学。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甚至对经济法课程失去兴趣。
1.3 教学目标多样化,考核方式却很单一
经济法是经管专业的基础课,不同的专业,授课的侧重点不同,那么就应根据其授课的具体内容、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进行考核。但绝大多数院校目前仍是采用统一的考试模式,通过学生考取的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和学生水平的尺度。这种看起来很公平的考核方式,实际上无法考核出不同学生的真实水平。事实上,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手段。例如,闭卷考试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加强记忆,写论文则可以督促学生广泛阅读,开阔眼界;社会实践能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法的兴趣;甚至口试也可以作为训练学生口才和即时思维的一种方式。教师如果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将有利于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2 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应如何在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展开
2.1 专业需求与教学内容匹配
除了尽可能选用优秀教材以外,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努力探索,依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上课内容要进行进行精选,以便形成适合专业要求的授课内容,尽量提高教学质量。如除了把经济法中的基础理论部分作为教学重点外,还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比如针对会计专业学生,会计法、税法、票据法、银行法就很适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就需要重点讲授合同法,特别是各种具体合同的签订;而外贸易法、合同法、反倾销法等则适合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这样就能够做到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专业的法律需求。同时,教师应时关注和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对于经济法中新出现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立法,及时地在教学中加以体现,从而使教学内容跟得上立法进程。
2.2 适量安排法律社会实践
在课堂讲述过程中,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案例教学法,实物法,提问法等,着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经济法教师注重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模拟实务到真实环境实务的综合运用;经济法教师还应密切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大力开展法律咨询与援助活动,定期邀请司法部门人员讲座,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法律服务平台和实务环境。
2.3 教学评价体系应该科学
对经济法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创新,使之适合不同的专业需求,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打破完全统一的考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评,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考虑的。第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随时根据学习内容通过课堂测试或单元测试甚至口试,检测教学重点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实际案例分析处理能力进行测评,此为课堂平时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对调动学生的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加强对经济法的掌握和应用有显著作用,同时又能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第二,闭卷考试的方式则是适于学期末的考核,以选择、判断、案例分析为主,重点检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促进学生掌握和记忆基础知识,给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因为不同专业对法律的需求不同,教师对所讲内容有所侧重,所以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比如一份试卷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试题部分,占试题总量70%,第二部分为专业试题部分,各专业选做不同的题目,占试题总量30%,所得成绩为试卷成绩;最后,根据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得出社会实践成绩;所以学生的最终得分由三部分组成:课堂平时成绩,试卷成绩和社会实践成绩,这三部分最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加总,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最终成绩。
总而言之,经济法是一门学起来比较枯燥但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经济法教学措施的改革,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独立学院经管类经济法教学中的首要问题也是根本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培养既精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输送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影.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08(03).
[2]宁清华.对本科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思考[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06).
[3]刘瑛.经济法教学方法初探[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10).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简单地进行如下定义:研究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运动科学规律,称为劳动经济学,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以及配置。从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农业的经济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和生产力的科学,其农业经济活动的关系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目的和使命,对农业经济概念进行详细的理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才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农业经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过对农业经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
劳动力资源在农业经济中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它是传统的农业经济或是现代的农业经济,要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理解和了解劳动力资源优势,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并学会利用于劳动力资源。所以,我们需要从劳动力资源的理解方面着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现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出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优化。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劳动力在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农业经济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提高效率。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对于农业经济的关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强的,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发展水平,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已逐步学习并使用经济学对农业经济实践进行指导,实现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站在实践的角度出发,经济学原理对一些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原理指导发展农业经济。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的利用及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对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缓慢,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习如何使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学原理的发展方式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是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指导的作用,经济学原理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量结构,并且确保了发展结构的优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所以,这一点被视为经济学的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大力地推动作用。
(三)经济学原理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中国,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平衡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地区的不同导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中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学会了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直接作用
使用经济学原理对发展农业经济进行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使用的经济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可以让农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发展规模和发展成效。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
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经济学原理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此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高效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让农业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被快速实现。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应该依靠经济的使用原理,从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实现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国际商法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167-04
近期,教育部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明确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独立学院如何以新一轮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为契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内部加强国际商法课程建设,加快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对于独立学院加快教学转型,提升自身办学优势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关于社会对国际商法的需求及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输出社会需求的人才。与法理学等基础理论法学课程不同,国际商法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更加注重回应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外贸企业的需求为例,我国外贸企业需要的专业法律服务包括:进行经营管理、业务运作方面的法律筹划;协助设计企业各种贸易安排,提供企业对外贸易谈判、签约及履行的全程法律服务,提供我国对外贸易法律、政策的咨询解答,出具法律意见书;企业对已经出现的国际商务纠纷提出解决方案,出具律师函,参与听证、复议、仲裁、诉讼事务等等。其中,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服务又是企业需求的重点所在。国际货物买卖相对于国内货物买卖而言有两项突出特点。第一,交易对象和交易内容更为复杂。一方面,外贸企业面对的客户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境内主体(国内工厂、货代物流、外管银行、海关港务、质检工商、外贸保险、展会展览等),还包括境外主体(外贸企业、航运企业)。另一方面,国际货物买卖并不是单一的合同关系,而是一个以国际货物买卖为主干的合同体系,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运输合同、货运合同、信用证及其他银行支付工具、保险合同等分支。第二,法律风险更为凶险。现行的国际买卖规则是英美等贸易强国建立、完善起来的,现今的国际贸易规则通常以英美法律来解释,争议也往往是在英美法院管辖或仲裁。我国企业大规模地参与国际贸易的时间相对短暂,企业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领域、航运领域被广泛采用的“游戏规则”掌握不够。受到用人成本的制约,很少有企业设专职律师(或兼职法律顾问)进行法律把关和风险预防,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屡屡陷入吃亏上当的被动地位。第三,法律争议的处理更为棘手。在国际货物买卖领域,解决国际争议的成本和代价远远高于国内争议。这是因为涉外仲裁或诉讼不仅耗时长、费用高昂,胜诉后的执行难度也远大于国内判决或仲裁裁决的执行。有时候,各种费用甚至已经高出贸易企业从诉讼或仲裁中可得的预期利益,因而迫使贸易企业放弃索赔,甘愿利益受损。跨法域管辖和不可避免的法律冲突,以及法律适用不同导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认定的不同,都增加了国际货物买卖纠纷的处理难度。这些都需要熟稔国际贸易实务规则、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的专业法律人才。
(二)法律教育的层次性及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有研究表明,社会对法律教育的需要是存在层次性的,即法制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1]笔者认为,结合法律教育的层次性理论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独立学院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来看,公办全日制本科大学(学院)针对法学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属于法学教育的层次,这一层次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就法律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而言,“正统”的法学教育输出的法律人才似乎并不具有先天的优势。虽然很多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中也含有“通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的表述,但是,从其教学实践来看,多数法学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沿袭的仍然是大陆法系成文法概念法学、解释法学的模式,以立法文本为纲而非以案例为线索展开。其案例教学也多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主,介绍案情、分析案情并给出答案都由教师完成。陈旧的教学模式加上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分析和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普遍薄弱,以至于许多法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训或者训练后才能从事法律职业活动。
我国当前的法律职业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为指向的法律职业资格教育。司法考试不仅要求考生了解、理解法律知识,还要考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或者评价法律问题和社会现象。司法考试的考核目标决定了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比法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法律能力(或技能)的培养,更符合国际商法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近年来,各高等学校在国际商法课程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些都是基于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法律思维的有益尝试。当然,就国际司法考试中所涉及的国际商法的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而言,对于不具备任何法学基础知识且未来不以法律为主要职业背景的学生而言是不必要也不现实的。
从表面上看,现今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通常都是由所在院校的法学院或法律系开设,由法学专职教师承担,在培养计划中,它也多以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面貌出现。实际上,就其性质而言,这些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仍旧是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的性质。当然,这种法制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各专业专业教育的关系是松散的,普及的是最基础的法律常识和知识。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是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的一种辅助型的普法教育或者称之为法律素质教育,它普及的是国际商事方面的有关法律、惯例和判例,突出的是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融合,因而系统性和理论性较之法学教育偏弱。
笔者认为,鉴于国际商法课程本身专业性强,知识点覆盖面广的特点,仅仅将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法制教育还不够,而应当是以法制教育为主要目标,同时融入一定的法律职业教育特色。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在自身专业领域具备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政法院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国际商法课程具有目标明确,与学生未来工作需求对口衔接更加紧密等先天优势;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无论是在生源、师资,还是在配套的法学课程设置、职业实训平台基础方面更有利于国际商法教学改革的开展。
二、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国际商法学科独立性的争论及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国际商法的地位这一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认识。[2]否认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观点认为,国际商法与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的调整对象多有交叉重合之处,因而国际商法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理论上的争议直接影响到国际商法课程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商法课程包不包括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和制度?笔者认为,在“私法的公法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当代,为了解决发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除了有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务行为以外,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管理监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更强调政府提供的服务。这就意味着,涉外贸易法律领域中也一直存在着公私法的融合。第二,国际商法课程是否涵盖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国际技术贸易关系和国际投资贸易关系?这三块内容多为传统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3]教学指涉。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已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的两大重要支柱。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通过到服务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子公司或以合营的形式,以自然人流动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而造成企业的流动,导致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界限日益模糊。[4]现今法律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导致法律部门亦不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独立本科非法学专业在没有其他国际法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不必过多地关注法学学科之间的“地盘之争”,而应当在国际商法课程中尽量全面地展现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发展。在学时充足的前提下,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尽量完整地涵盖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和技术贸易法。其国别法教学不仅应当包括国际商事组织和国际商事行为法,还应当包括与此相关的政府管理经济、服务于经济的公法内容。如果学时不充足,教学也应至少涵盖国际商事组织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保险法、国际贸易支付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法等核心部分。
(二)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结合
从教学内容来看,当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与专业结合得并不紧密。从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教材的名称会冠以“经管类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的字样,但从内容看,这些教材的体例编排和章节内容仍然沿袭的是法学专业理论教材,侧重于国际商事法律理论知识、概念的传授和对各国商法的异同比较。能大量列举当今国际贸易和商务仲裁实务的,能体现国际商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结算课程)之间的融通的教材并不多见。这使得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本已远离社会生活的国际商法课程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排斥感。从课堂实施的过程上看,由于承担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法学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多采用的是概念讲解、理论介绍、法律解释等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此外,法学专业教师往往不具备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很难将学生学过的专业课程与国际商法课程衔接起来,在比较各门课程异同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特色教学。缺乏现实性和融通性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置身于现实发生的国际商事涉法环境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实际上,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国际市场营销、报关实务等)在教学内容上是存在重合之处的。以国际商法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国际商法是在国际贸易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现实中,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也是以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而展开的。特别是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磋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履约环节,不仅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谈判技巧和履约技巧等实务操作知识,还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依据、合同条款的内容、合同订立和履约过程中法律风险的防范等国际商法的知识。只不过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教授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而国际商法着眼于各贸易环节法律依据的学习和法律风险的防范。此外,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标准都是以众多国际商事公约、国际商事惯例为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法课程是完全有可能与经济管理类成熟的专业课程进行融通后实施教学的。
(三)国际商法课程与其他法律类课程的结合和分工
目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除国际商法以外,还普遍开设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学等法律类课程。其中,国际商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和国际投资法学均为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国际商法与其他几门法律类课程是并列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交叉重合之处,而经济法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就存在着某些教学内容的重合与交叉。如国际商事组织法和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重合,国际货物买卖法和经济法中的合同法、物权法、票据法重合,国际商事仲裁法和经济法中的仲裁与诉讼重合。总体而言,经济法和国际商法课程肩负的使命不同,经济法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我国国家政府干预、调控和协调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各项法律规范,其重点是普及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而国际商法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经济法主要讲授的是我国国内的法律规范,而在国际商法则需要进行各国商法的比较法教学,尤其是比较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国际商事上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包括比较各国国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在独立本科学院的教学安排上,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国际商法课程之前;而国际商法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是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深化和视野的拓展。可见,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内的法律课程之间应当是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做到有机结合和合理分工。
三、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法的开展对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融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些独立本科学院已经具备了开展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些学校已经针对部分核心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了仿真实训平台,比较典型的如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项目、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SimForwarder国际货代实训平台等。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以及由各高校自主研发或教师自己创建的网络学堂而言,这些专业实训平台的优势显著。第一,适用面更加广泛,不仅可供校内学生各自单独使用,还可供校内甚至校际间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技能竞赛时使用;第二,功能更加强大,不仅有理论教学课程系统支持教师的日常教学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有可供人机交互的角色仿真模拟实务教学系统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还有考务管理系统支持教师测评教学效果或学生自测反馈。笔者认为,这些专业实训项目或平台不仅为国际商法教学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也提供了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现实基础。国际商法课程的有关内容完全可以穿插补充在上述实训平台的各个模块之中。具体而言,就是在国际商法网络教学实施的初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实训平台中的内容进行备课,也可以在讲课时灵活结合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让学生意识到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的相关性。在网络教学实施比较成熟之后,可以把国际商法教学中实施的比较成熟的内容逐渐添加到实训平台的相关环节中,实现专业技能和法律技能的一体化实训。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基本应用技能、基本业务技能的实训融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国际商法涉法环境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国际商法教师课程群意识,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尤其是非法律专业学生理解法律、分析法律问题和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在国际商法教学中,大力发展和推广案例教学法是市场提出的要求。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还应当与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而有所区别。
1.案例的选择
首先,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内容和形式。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而典型案例的选择首先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国际商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应当始终围绕着深化学生对基本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这一基本的教学目的进行。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甄别案例是否能准确反映本课程的各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与概念、法理、法条等理论知识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是否对于成文法具有补充作用。此外,在进行比较商法教学时,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对比法条。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选取一个典型案例,综合不同国家(特别是不同法系)的商法规定推导出不同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本质。
其次,案例需要经过适当剪裁。国际商法课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的体量要大小合适,要避免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太过复杂。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的案件容易造成学生过多关注案例的枝节,同时又找不到关键问题。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有必要对真实案例进行适度加工和剪裁,将与关键法律理论无关的细节全部剔除。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抓住案例的本质,快速深化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当然,教师在改编案例基本事实时也要注意保持核心法律事实的完整和真实,不能无原则的篡改而使案例失去其真实性。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划分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视听演示、网络教学、庭审观摩、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实习教学几种基本模式。由于各国法在形式上的特点及法律文化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案例教学方法在英美判例法国家更为成熟,能更多地更娴熟地采取网络教学、庭审观摩、诊所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模式。我国法学教育沿袭的是成文法国家的传统,进行案例教学时也是以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案情、讲解、评述案例为主。在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从案情的介绍到问题的提炼甚至问题的回答均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案例准备和深入思考、讨论的机会较少。这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笔者认为,受到师生资源和教学条件等的限制,独立学院为国际商法课程单独开展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并不现实。但是,依托经济管理专业实训平台等校内、外网络资源开展案例教学却是这部分独立学院的优势所在。由于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是为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的,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具体的做法是,在某门专业课程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中就国际商法课程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事先一个或者两个典型案例的基本案情(该案例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的主题自选)。案例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与对比,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了解案情,整理案例的法律争点,组织学生站在各方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和讨论如何防范法律风险。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课前自学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供课堂学习交流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案例教学法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应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为主,同时,应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的知识传授,两者必须结合进行。这也是国际商法课程融入法律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 注 释 ]
[1] 黄晓亮.论法律教育的层次性[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1).
[2] 左海聪.国际商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的方法
小学英语教学属于英语启蒙教学,学生通过听、说、动、唱、玩等方式接触英语,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学习特点,我们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学生对英语以及英语背后的英语文化的接受度, 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孩子搭建一个“看世界”的平台。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情境教学方法,在此略作总结,以作反思,以期更好地调整教学。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巧妙地综合运用录象、幻灯、图片、玩具和简笔画等多元教学手段创设英语情景,引出教学内容, 可大大降低学生理解语言材料的难度,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1.唱歌跳舞,营造导入情境
埃克斯利说:“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学习的方法,便是教英语的好方法”英语歌中蕴涵着巨大的语言潜能和英语实践机会,使学生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想像力和创造力都能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利用英文歌曲,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营造一些故事情境, 就是较好的课堂组织教学形式。 例如教句型“Where is my Walkman?,先将其套入“《Where is my diary?》”的曲子中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演唱和表演中感知 ,直到熟练。这样运用生动循环的优美旋律创造和谐的氛围,把学生的感情带入到歌曲的特定情境中,英语知识的殿堂里,学生的情感与歌词的内容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情感的愉悦。
2.动画课件,营造学习情境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 ,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如:有一次教学关于颜色贴画和时间的单词,学生很容易混淆,于是我灵活运用多媒体呈现出这样一贴情景:“小黑熊真顽皮, 手中画笔真神气。 刚才草地是绿色;just now , just now ,the grass was green just now. 现在茄子是黑色 ,now, now,the eggplant is white now. 刚才茄子是紫色。 just now , just now the eggplant was purple just now.”学生跟着动画游戏的节拍很快学会了这些单词和时态。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把不熟悉的、抽象的单词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制成熟悉的、形象的事物,给学生以直观感觉。
3.英语接龙,营造练习情境
英语新课标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老师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去动脑筋思考、分析、归纳、运用英语,把所学的内容以英语接龙的练习方式,启发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在适量概括练习中形成能力。如在学习时间状语just now,和 a moment ago 的过去时态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位同学这写两个对比句,这样 one by one 进行传递,这样大大调动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小组里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一次借鉴优等生的良好机会,他们在对比中学习,对比中进步,对比中合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力培养了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养成把零碎的知识和重点内容及时整合并提升。
二、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条建议》中指出:“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不是什么与人截然公开的东西, 它是同人的情感世界小学英语论文溶合在一起的。”“教师的话语中不仅包含了学科的意义与内容,而且包含了思想的情感色彩。”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感情与思维的交流。 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注重情感,讲究情感,使整个教学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拼搏、欢乐的氛围。
2.给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上台表演也是他们很擅长和喜欢的,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小老师”“模仿秀”等等,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为了保持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持久兴趣,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和求胜心,真正地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英语教学就是寓教于乐于课堂之中。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独立学院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1 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提出
西方经济学已成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好西方经济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现实社会和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由于这门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含有大量的图形和数理模型分析,使学生感到抽象、难掌握,最终形成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特点,我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式。
同时,我国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其发展才短短几年时间,并且由于社会导向以及学校本身的原因,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是独立学院当中的所必需的专业,而且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西方经济学课程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开设好这门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改革问题。
2 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1)课程理论特点导致学有难度。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性比较强,其内容较抽象和晦涩,常常用到数学知识,特别是微分求导运算。加之我国高校大多采用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这套教材,该教材本身就相对较难,更使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
(2)课程教学任务重,学时少。该课程的教学大纲通常要求一学期讲完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两部分内容,而最多都只安排48~54个课时,时间太过紧张,学生没有时间好好消化,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较差,并且参差不齐,常常由于赶进度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2 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1)填鸭式教学收效甚微。目前,大部分院校在教授西方经济学时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材内容也多是理论介绍,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即使把相关理论解释得再详细,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高,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理论,轻实践。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由于课时的限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量的理论知识本身就有一定难度,就已经耗费了教师和学生很多精力,忽视了经济学的实践性;同时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实践环节很少,这就大大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导致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说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当前的热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了。
(3)传统的板书教学具有局限性。同时,大部分院校的本专科西方经济学课程都是采用黑板式教学,但是由于该课程包含很多经济模型和图示,单一的黑板式教学给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同学们也很难做到过目不忘,一堂课下来,黑板擦了很多遍,但是学生对模型的推导或作图仍然是云里雾里,不能对模型的整体有一个宏观把握,有时甚至是黑板一擦,脑子里一片空白,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3 独立学院本身的特点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虽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但独立学院不同于一般的二级学院,带有公办民助的性质。因此,在办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显著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3.1 独立学院师资问题
独立学院在初创时期,其办学条件是由母体高校提供的。尤其是在独立学院的创办初期,基本上教师结构属于“三三制”, 由母体高校在职教师兼任、聘用母体高校在内的退休教师和独立学院自己的教师三部分构成,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并且由于独立学院本身的性质,许多教师都把自己定位为打工者或者合同制员工,缺乏对独立学院的归属感和共同的价值观念。
另外,随着独立学院大量扩招,师资不断趋于紧张,但是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独立学院必须有自己的教师队伍,各个独立学院都加紧“招兵买马”,引进新教师,这部分教师绝大部分是刚刚走出校门的硕士研究生,他们的优势是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同时在教学风格上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普遍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训练,缺乏教学经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也存在着一些劣势,比如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教学方法不够合理、不会合理运用教学技巧等。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3.2 独立学院教学条件的局限
由于近年独立学院大量扩招,其教学设备,硬件设施(如多媒体教室的安排等)不够完善,不能充分满足在校生的自由使用。本课程经常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对于一个有近百人的班级来说进行教学互动是较困难的,既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又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2.4 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
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偏于感性认识,数学基础薄弱。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思维方式偏重感性认识,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逻辑推导、图、表和公式等比较不敏感。这样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比较感兴趣,但对定量分析方法和步骤不感兴趣。然而,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运用较复杂的数学知识加以理解和分析,这使许多学生感觉比较困难。例如,在学习“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时,多数同学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需求和供给知识非常感兴趣;但对于学习到“需求弹性”分析的概念,涉及数学公式比较多,大部分学生就感到枯燥难学,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2)学习积极性不够。学生出于考好成绩或找工作的原因,最初对西方经济学学习兴趣较浓,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听不懂时学习积极性就减弱了。同时由于教学安排比较紧凑,学生往往在当堂课程学完后,对所学的知识点印象非常模糊,不能系统地归纳总结所学知识。还有很多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没有用,有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差了。
(3)学生对企业和社会关注不够。西方经济学涉及的内容覆盖面广,有较强的实践性,但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企业和社会普遍缺乏深入了解。学生刚开始接触该课程会感到比较新鲜,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由于受到自身生活阅历、观察与思考能力的限制,就会感觉难度较大。就各种现实的经济问题而言,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与教师的期望更是相去甚远。
3 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选择合适教材,针对专业特点合理组织教学
独立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选择有较多的实例运用和通俗易懂的教材,比如臧良运出版的《西方经济学》,里面有一些较新鲜的案例,与生活挂钩紧密,可以选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国内外有特点的经济案例,辅以习题,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特点的教材。
与此同时,为更新教学内容,教师要不断地结合当前热点,收集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直接透过这些实例来理解所学的内容。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要做到结合其专业特点安排教学内容。比如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于宏观部分,如: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的增长,如何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如何衡量一国通胀水平等。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日后工作也有积极作用。
3.2 加强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西方经济学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从客观理论的角度来深入讨论经济现实问题,通过分析发现问题并找到对策,加深学生对基础专业理论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用“谷贱伤农”来加强对弹性理论的学习;用公共健身设施的例子分析市场失灵的问题等。
另外,除了讲授过程中老师列出的现实案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在某一问题或某章讲授后,教师提出一个小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如在讲完均衡价格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苹果在旺季价格下降,而海景房在旅游旺季价格却上涨呢?”等案例。因学生还不具备运用各种综合理论知识的能力,这时所选的案例要紧扣所讲理论问题,不宜过分复杂。
3.3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
实践证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理想而实用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电子课件中把经济学中大量复杂的公式的推导过程,各种图表及其变化规律清楚地体现在屏幕上,既可以节约课堂教学的板书时间,又可以通过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各类图表曲线的变动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仍然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重点辅助板书,两者结合效果更佳。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如将课件、习题和案例分析等放在公共邮箱,供学生课后复习,并通过该邮箱可以反馈课程的学习效果;另外可以开设课程微博或者博客,作为师生的交流平台,推荐一些与经济学有(下转第107页)(上接第74页)关的时事和经典案例,教师还可以在邮箱和博客中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教学相长。
3.4 利用独立学院优势,采取产学相结合的模式
【关键词】动态情景串 静态主题图 生活实践 动画故事 游戏
一、动态的情景串来源于静态的主题情景图
实施情景串教学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教材在排版上明显文字叙述少了,随之而来的是一幅幅生动有趣、五彩缤纷的主题图嵌入我们师生的视野,也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正是这些将一幅幅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主题图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新鲜的生命,使我们的情景串教学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充分挖掘主题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相对独立的故事或活动演绎“主题图”情景,把丰富的情景画面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丰富的情景设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如第四册“表内除法(二)”的第一课时,例1给出了学生庆祝节日的主题情景图,而配备的练习1―4的主题图分别是小猴爬竿、小兔采蘑菇、小鸟送信、小猪吹泡泡。而低年级学生对静态信息窗的兴趣持续时间过短,相对独立的主题图使课堂显得过于松懈,存在一节课中前半节课学生兴致高昂,后半节课学生死气沉沉、按部就班的现象,于是我尝试着把静态的、相对独立的几个信息窗转变为一个动态的连贯的情景串。把整节课设计成以学生喜欢的“庆祝六一”为主线,通过“布置联欢会场”(例1的教学内容)――“参加快乐的游园活动”(练习1―4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通过对教材的有效调整,把静态的信息窗变为动态的情景串,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以图画、操作、语言等形式为载体,潜意识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游戏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去计算,使他们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动态的情景串来源于贴近的生活实践
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可以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景,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践活动情景贯穿起来,编排成“情景串”。
如第四册表内乘除法的练习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情景串大背景:星期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游乐园去玩。情景一:出发前,班长清点人数。师:我先请班长清点一下我们今天一共来了几组?(6组)小朋友看一看每组有多少人?(4人)师:板书:一共6组,每组4人。师:谁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情景二:开始出发,如何租车?课件画面:停车场里有8辆车,每辆车限坐3人。情景三:来到游园门口,准备买票。课件画面:游乐园门口,张贴有游客须知及门票价格(每人2元)。情景四:进入游乐园,设计游乐项目及游览路线。课件画面:游乐园内各项游乐设施的价格及相关规定。情景五:休息,到游乐园内的食品超市购物。课件画面:游乐园一食品超市内,矿泉水2瓶6元,汽水每瓶4元。
一节课,始终围绕“游览”这一情景而展开,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景,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创造性地巧构情景串,将计算的内容、知识与技能溶入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具体现实的生活场景中,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活了学生问题意识,形成了问题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串”中,会应用数学思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计算解决问题;在“情景串”中合作交流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动态的情景串来源于生动的动画故事
单靠一幅图、一段话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的。动画故事是小学生的最爱,小学生对于动画故事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来源于动画故事的情景串就会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是一种催化剂,使计算教学跳出纯粹为计算而计算的技能训练的老路子,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算用结合,使课堂充满生趣。
如第一册在教学“用数学”时,上课伊始,我就以“森林里的早晨”那美丽的画面、鸟儿的叫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整节课我设计了引导一系列学生去郊游大森林的事理情景串,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机地串联了起来,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愉快的旅途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学中乐。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了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促成了认识活动的探索化、动态化和情感化。
情景串的创设亲切、简单、自然,让学生在熟悉的动画故事情景中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学生在故事中练习,在故事中学到知识,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直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四、动态的情景串来源于有趣的游戏活动
Abstract:University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ersonnel as th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resources teams, with significant role, this paper elaborates especially secondary colleges in universities of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development dilemma, hopefully through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incentive theory to this group has positive guidance, and improving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人员 激励理论
key word: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personnel drive the theory
引言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作为校内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队伍,虽然没有直接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但他们负责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其工作绩效的高低、服务意识的强弱等直接决定整个学校的贯彻力和执行力的高低。十九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校有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高校的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依照一定的规章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①行政管理是实现高校科研与教育两大社会功能的有力保障。尤其是近年来,由于高校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猛增,导致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目前,高校普遍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二级学院便成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等职能于一身,相对独立的基层单位,学院的行政工作承担了二级学院整体的教学、科研、学生、财务、党务、人事等工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连接学校与二级学院的纽带与桥梁,在学院的建设发展中扮演多种角色,对上、对下、对内、对外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摆脱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发展困境,提升其职业认同感,提高行政效率成为目前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对于高校校院两级管理的深入发展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发展困境
(一) 行政工作本身普遍存在的特点
行政工作的自身特点就是琐碎、繁杂、工作程序性强。此外,行政工作的程序性非常强。尤其是二级学院。有研究表明,职业中的角色冲突与模糊与工作倦怠中度和高度的相关。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是工作衰竭或工作压力的重要预测变量。一般来说,职业倦怠是从业者因不能有效缓解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工作压力,或深感付出与回报不对等而表现的对所从事职业的消极态度和行为,这在高校行政管理群体中普遍存在。②
(二) 职业社会地位低下
职业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根据职业任务的重要性和对职业能力的评价而给予的社会地位和敬意,以及所给予的工作条件、报酬和其他物质利益。③职业地位是人们对职业的主观认识态度,反映了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和一定时期内的人们职业价值观。高校的日常工作始终都是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教师和科研人员是高校的主体,这使得教学科研理所当然的成为高校的“重点”群体。行政人员在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校实力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然而,与教学科研人员相比,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地位并不理想。这对于具有高学历的行政管理人员来说无疑看不到自身的发展空间,无法提高职业认同感。
(三) 面临重使用、轻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在教育科研上的大力投资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高校重点围绕教学科研人员进行投资,设立各种类型的课题、奖项为教学科研搭建平台。高校管理事务性工作多,具体、琐碎,难以形成专业优势和个人优势,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隐性的。更多的领导忽视管理队伍建设,把管理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操作工”,缺乏对管理人员必要的尊重。这种目光短浅缺乏现代高校管理的理念,必将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
(四)晋升途径单
一、空间狭小虽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引进我国现代化管理实践中已有不短的时间,但是从目前的高校管理中,依旧沿袭了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强调身份管理,忽视岗位管理。长期以来,高校管理岗位晋升的途径多为职务上的晋升,但是在客观上由于受职数的限制,很难有机会在继续发展,行政管理的效率不仅得不到有效提高,反而会呈现效率低下的现象。
(五)缺乏组织重视、待遇低下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不断重视,高校教职工的收入不断增长,但行政人员在待遇的改善中并不是主要的受惠者。从而削弱其工作动力、挫伤其工作积极性。行政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从业者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了、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一方面对行政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却又得不到重视,缺乏工作安全感。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科研重于教学,教学重于管理,种种评价标准使得组织、领导不得不特别重视教学科研人员,依靠教学科研成果来增强高校的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拉大了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之间的差距。
二、 激励理论选择
激励是现代行政管理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职能,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激励牵涉到的信息问题所决定的。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认为激励是“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④心理学家一般都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对于高校尤其是二级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的发展困境,迫切地需要选择合适的激励理论应用到行政管理工作当中,为提高行政效率寻求理论支撑。
从图2-1中可以看出,未满足的需要对人的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所谓效价是指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度;期望则是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因此,激励力、效价以及期望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激励力=某一行动结果的效价×期望值
激励就是通过影响职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在组织活动的行为。针对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的发展困境,对激励理论进行如下选择:
(一) 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描述了五个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五个层次需要的基础上,表达两个基本论点,就是人的需要取决于已经得到了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另外一个就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 “ERG”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是,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还表明了: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有必要根据需要层次及ERG理论来调节与建立,在目前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人员的最基本生活诉求基本达到满足,但是在当今极大的社会压力下,即便是最基本的需求也使得他们肩负重担,何谈更高的需求。高校行政人员学历基本在硕士以上,其中不乏博士,他们在精神层面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无奈之下,放弃高层次的需求来实现低层次的需求。作为高校的领导者,应给切实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行政管理岗位展现自身的魅力,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为高校管理的长效发展奠定人才储备。
(二) 期望理论
V・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它认为每一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期望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期望理论的假设是管理者知道什么对员工最有吸引力。
对于高校行政人员,尤其是年轻的高学历专职行政人员,个人的发展空间成为他们最为在意的一个方面,晋升、进修等直接与经济回报紧密相连。因此,作为管理者应当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预期,实现双赢的局面,如果没有预期,他们或者消极应付或者另谋出路,造成了行政管理队伍的效率低下,流动性过大造成短期效应,成为高校发展的一块短板。
(三) 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0年代首先提出的,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这种激励理论主要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积极性的影响。人们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即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就是将“自己”与“别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并据此作出反应。如下公式所示:
如果某人觉得报酬是公平的,他可能会因此而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投入量包括个人所受到的教育、能力、努力程度、时间等因素,报酬包括精神和物质奖励以及工作安排等因素;二是“别人”包括本组织中的其他人以及别的组织中与自己能力相当地同类人。
在对公平理论的运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横向的比较重中,如果自己的报酬高于别人的报酬,那么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积极、奋进,在经历过一段时间后,又趋于原先的水平,如果低于别人,那么此人会感到不公平,要么要求增加报酬,要么不作为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更有可能离职。在纵向的比较中,只有在对投入量估计不足,过低估计报酬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公平理论的实践中,横向比较的不平衡相当普遍的存在,对于高校来说,行政管理人员或者与同为教师的教学科研人员比较,或者与同为行政人员的同事比较,为了消除或减小这种不公平所带来的种种影响,要求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而不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大锅饭状态”,考核结果“优者不优,全部称职”,导致绝对的公平实际上就是不公平,让努力工作的人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工作效率。
(四)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保健因素指引起员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激励因素指能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保健因素如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等环境性的东西,它们关系到员工是否会产生不满的情绪;激励因素主要在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涉及工作本身的因素,这次因素对于行政人员是否能投入饱满的热情到工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针对目前大多数高校行政人员低迷的工作状态,不仅仅是加强保健因素的问题,更多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激励因素的投入,提高它们的职业认同感,实现高校管理高效、长远的发展。
注释:
① 李傅,张安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8(4)
② 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评述[J].心理科学发展,2003(5)
③ 黄继英,赵为周.浅议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改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8)
关键词:多元教学法 民航管理类专业 经济法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02
我国民航运输业快速发展,但民航管理问题较突出。因此,高素质民航管理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和行业高层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影响《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课程教学直接关系到是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但从大的方面讲,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
第一,课程本身的因素。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属性,有的课程侧重理论分析,有的课程重在逻辑推导,而有的课程青睐实际描述,而有的课程强调实际操作。《经济法》课程既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讲述,又要强调对理论的实际应用。
第二,学生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Gardner(1983)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认为人类至少有7 种认识世界的智力方式,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人际和自我等。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同,其关注点和兴趣点也各不相同。即使相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积累程度不同,对同一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差异。
第三,教师的因素。由于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性格和兴趣能力的差异,使得不同教师间的差异比较突出。有的老师长于分析性教学,有的老师擅长理论推导,而有的老师则精于实际操作型教学。
第四,教学设施设备的因素。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改变了人们对教学方式的认识,使教学的可视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呈现和信息含量有了非常大的增强,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多媒体教学设施和网络化的教学设备的应用。
2 多元教学法分析
研究认为,多元教学法就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其它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等多种积极因素的教学方法。多元教学法的目的是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主要包括:
第一,理论讲授法。该法遵循课程既有的理论体系,按照逻辑顺序由前往后进行系统讲授,重在对知识的系统性介绍,好处是能够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如果课程的理论知识比较艰深抽象的话,学生在理解接受时就会产生困难。
第二,案例教学法。该法通过设计或使用实际发生的案例进行教学活动,以达到对某一或多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为目的。其优点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具体运用,达到理解内化特定知识原理的目的。
第三,小组讨论教学法。即围绕若干特定专题,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使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沟通,激发思想碰撞,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有利于拓展现有的知识。实践证明,创建多元的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实践共同体是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四,情景模拟教学法。该法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设定特定的具体实情状况,让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学生按照既定角色要求产生经济法律行为,达到运用某些课程知识解决特定实际问题的目的。
第五,游戏教学法。即指针对所学的特定课程知识,以一种充满乐趣的游戏形式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游戏教学法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充满乐趣和趣味性,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元教学法的路径策略
我校民航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教学要有效应用多元教学法,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第一,分析学生的差异与需求。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有效应用多元教学法开展《经济法》课程教学,应当深入分析学生的情况,弄清不同学生的具体差异及其需求特点,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元教学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经济法》课程中不同章节的教学方法不同,而同一章的不同知识点也有可能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在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强化课堂的师生互动。多元教学法需把学生放在课程教学的主体地位,课堂的互动极其重要。实践证明,多元教学方式使学生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虚拟课程学习平台应用。当今网络时代,网络虚拟教学平台优势明显。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我校需大力支持BB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学生自主性课外学习的重要平台。
第五,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多元教学法有赖于教师的教学实践,由于教师的差异性,需要任课教师强化质量意识,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运用多元教学法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4 结论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科学超前的理念,优化《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建立课内外无缝衔接的全程化课程学习体系,立足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调整教学方法方式。这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民航管理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易凌峰.多元教学评价的发展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1999,(11):10-12.
[2]吴唯.立体多元教学法及其对专业课的教改实践[J].上海高教研究,1992,(4):41-44.
[3]龙继林.提高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7):280-281.
[4]陈琳.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4):50-56.
[5]龙继林.民航运输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创新探讨[J].成功(教育),2013,(8):252.
20世纪是繁荣兴盛的百年,百年创新发展,百年成就辉煌,人类在这辉煌的世纪里树立起一座宏丽的历史丰碑。虽然会计的基本问题在这100年被反复提出,却依然没有找到人们普遍能接受的答案,但在20世纪后半叶,会计学科在其他的学科的影响下,会计分析、会计实证、会计电算化、现值计量属性、通货膨胀会计以及会计估值等基础领域获得了快速发展。
在20世纪后半叶这五十年中,许多学科(经济学、金融学、运筹学、行为科学,甚至是哲学和历史学)硕果累累。由于其他学科领域在会计学领域的应用,使会计的面貌为之一新:一方面,电子计算技术被引入会计领域后,会计的性质、职能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理论的应用和泰罗管理理论的推广,传统会计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前者主要为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提供财务信息,而后者主要帮助企业内部管理当局进行经营决策。
但总体而言,20世纪后半叶会计研究进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与其他学科相比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是人类行为,而不是相对容易预测的原子和分子的行为;其次,会计方面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再次,会计理论界通常利用实务界难以掌握的抽象模型进行研究,导致会计实务界疏远会计理论界,以至于让会计研究处于会计理论与实务对立的困境之中;最后,学者与研究机构为实现社会公平而对会计标准或者会计责任体系做了许多研究,但都被特定政治利益团体予以否决。虽然,会计理论没有取得其他学科一样的成就,但在该期间,英文会计研究文献相当丰富,有大量的创新性研究和微妙的细节值得学习与借鉴。本文余下部分主要对20世纪下半叶英语语系国家会计理论的发展进行总结。
二、20世纪50年代:新学术精神的出现
在20世纪50年代,会计研究完成了从传统方法到多元科学方法的转变,这些科学方法主要从现代数学和社会科学衍生而来。这期间Vatter(1947)的研究促进了现金流量表的广泛应用,并将现金流量表作为财务报告中第三大报表,随后产生了包括现金流、盈利分析以及现代预算在内的争议,Vatter后续研究对这些争议进行了回应。总体而言,该时期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引进统计和分析技术方面 Vance(1950)、Trueblood和Cooper(1955)、Vance和Neter(1956)、Cyert和Trueblood(1957)等学者将现代统计方法应用于会计,为会计研究引入了新鲜的血液。除此之外,一些管理经济学家运用计量经济学对行为进行了分析,进而为成本管理会计发展做出贡献(Charnes Cooper,1957、1961)。
(二)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方面 在成本会计方面,随着管理决策对成本会计系统需求的增加,有关运筹学方面的会计研究(Churchman Ackoff,1955)开始出现,同时一些关于成本计量的研究(Solomons,1952)也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值得关注的是,Devine(1950)与Vatter(1950)开创了成本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变,许多成本会计的研究开始侧重于管理方面(Schillinglaw,1961;Horngren, 1962)。在管理会计中, 该时期关于折旧和其他分配问题以及定价政策概念性问题的研究依旧是热点(如:Devine,1950b; Anthony, 1957), 甚至早期经验行为会计研究也产生于这个阶段。
(三)其他方面 50年代,一些学者为探究会计在实务界的价值,开始在基础会计理论领域寻求会计学科的实用性基础,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Sandersetal,1938;Littleton,1953;Grady,1965;Kohler,1966;Blough,1967)。与此同时,由于战后初期商品价格飞速上涨,学者对通货膨胀会计兴趣的增加,引起了相关会计学术研究的热潮,这为20世纪60年代及以后的价值评估与通货膨胀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20世纪60年代:先验性会计理论的黄金时期
20世纪60年代是战争与和平的缓和期,各国对战争都心有余悸,因此皆将本位主义放在首位,从而束缚了商品与生产力的发展。在会计史上,相对于之后的几十年,这一时期的会计研究活动可谓稀少,但在先验性会计理论方面还是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现值方面 20世纪60年代的第一部著作是Edwards与Bell(1961)关于现值会计的研究《商业收入理论和计量》,他们发展了Schmidt(1921)的基本观点,问题在于,Edwards和Bell对Schmidt(1921)原著中使用的德语并不太熟悉,因此, 对于Schmidt的观点理解有限。这段时期还有一些著名出版物着眼于收益分析或价格水平会计调整及相关问题(如:Mathews,1960;Solomons,1961;Bedford,1965;Gynther,1966;Dyckman,1969),Edwards 和 Bell在此时期出版物,最终促成了70年代晚期价格水平的立法,这些立法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4年前后。
(二)会计基本理论方面 Maurice和 Moonitz作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研究主管,组织了一系列的会计研究,特别是在会计的基本假设方面,阐述的基本命题额多达14个:包括量化、汇率、鉴定、会计期间、计量单位、财务报表、市场价格、实体结构、暂时性、连续性、客观性、一致性、稳定性以及信息披露,这些研究着眼于基础性问题,后来都被广泛引用。随后由Sprouse和Moonitz(1962)合作撰写了美国注册会计师会计研究结果汇编资料,但后续研究放弃了严格的数学逻辑方法,导致了会计基本假设研究的失败。为了进一步得到会计学公理,Chambers(1966)以非数学的方式提出了一个综合假设性框架,虽然仅仅是模糊的暗示而并非证据,但是它解释了很多论点,该框架不仅仅为会计学,也为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提出许多建议。并且这一研究为20世纪70、80年展起来的行为会计奠定了良好基础,获得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赞誉(如:Gafkin,1994;Clarke,1996)。Ijiri(1967)也提出了他的会计假设观念,以帮助理解什么是会计基础,但他并没有明确提及会计应该是什么,尽管如此,他的研究奠定了其十几年在分析会计学领域的领导地位。Bray(1966)和其他一些美国学者在会计假设和原理相关问题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如Davidson(1966)解决了会计目标如何实现这一论题,Backer(1966b)及Buckley等(1968)的研究则在方法论上具有导向作用,此外,Storey(1964)总结性研究了会计适用性原则,Zeff(1982a)也进一步发展了假设矛盾的相关性理论。
(三)管理会计的分析思想方面 这一时期,在会计学研究中使用数学方法这一趋势,由于相当一系列的研究得到巩固,如Williams和Griffin(1964);Ijiri(1965a,1965b);Jaedicke(1961);Charnes(1963)等。在管理会计研究上,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转换价格(Solomons,1965)、关于收入计量方法的问题(Gordon,1960;Solomons,1961)、收入管理中的间接费用问题(Ferrara,1961)、本量利分析(Jaedicke Robichek,1964)、标准成本和概率控制问题(Zannetos,1964)、经营效率的衡量问题(Amey,1969)等。
(四)哲学方法和估价方面 在此期间,Mautz和Sharaff(1961)对审计哲学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而与此同时,关于估值方面则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如Edwards和Bell(1961)、Sprouse和Moonitz(1962)认为应该以当前入账价值作为估值基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则认为应该以一般价格水平作为估值基础;此外,Chambers(1967、1980)、Sterling(1970)和Thomas(1969、1974)认为可变现价值应该是唯一的估值基础;令人意外的是Ijiri(1967,1975)仍然支持以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看起来还是有些食古不化。与此同时,专业人士开始关注现值的应用情况(如:Lemke,1966;Corbin,1962;Hansen,1962;Albach,1965;SEicht,1970),其后Beaver(1981)、Ohlson(1987a)、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994、1997)逐渐开始赞成使用现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甚至认为需要广泛推广使用这一计量属性。事实上,判定使用哪一会计计量属性更好显然是困难的,涉及估值的各种方法在各自假设上存在很大不同,从而使得披露财务报表时设立的具体目标并非完全相同,进一步引出了会计相关原则的诸多观点(Rappaport,1964、1965)。
(五)其他方面 20世纪60年代还有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研究,如折旧方法(Archibald,1967)、水平计划和未来现金流量表的编制(Bailey Gray)以及Sorter(1969)在基础会计理论中建议将整个会计系统分割成一些特定的框架,然后根据不同的需
要再进行组合等等。同时,这一时期也形成了两个重要的趋势:第一种趋势是将会计分析从单纯的公理方法应用到信息经济方面,这种方法最终演变成对信息理论进行融合后的理论,使理论成为对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理论(Mock,1969)。另一个趋势是这个时期酝酿的金融理论对会计的影响(Staubus,1961),且在金融领域要求实用的数据模型发展到会计领域(Schrader,1962;Dopuch Drake,1966;Dyckman;1968)。
在会计历史上,20世纪60年代的相关活动很少,有关会计史的杂志在1974年才开始出版发行。在美国会计领域,有Edwards和Littleton以及Zimmerman论述关于会计理论的持续性和改变的著作。另外,也有一系列如Baxter和Davidson (1962)的会计理论、Moonitz Littleton (1965)的重大会计文献、Chatfield (1968)的会计思想演变和Buckley(1969)公司会计及其环境等。这些著作虽然不是历史性作品,但是提供了会计理论调查研究方法,在未来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四、20世纪70年代:会计研究新方向的出现
在20世纪70年代,两位学者的研究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Sterling(1970)在基础会计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提倡使用可变现净值,另外,Thomas(1969、1974)对会计分配事项上的研究,也认为应该提倡应用可变现净值。这一时期,其他会计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货膨胀会计方面 在20世纪70年生的普遍性通货膨胀现象,推动了学者们对现值和一般价格水平调整的研究(如:Gynther,1970;Ross,1969;Hanna,1972;Rosen,1972;Moonitz,1973;Revsine,1973;Revsine Weygandt,1974;Basu Hanna,1975;Sunder,1975;Bromwich,1977;Davidson和WEil,1978;Falk,1979;Zimmerman,1979)。此外,多个国家也通过出台法案、指导方针或准立法等措施,来强制性要求财务报表中的附加现值信息披露。当然,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通货膨胀的渐行渐远,通货膨胀会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实际运用也随之烟消云散。
(二)实证会计和会计理论方面 实证会计研究作为现代会计的趋势潮流,显然更容易受到不断的诃责(Dopuch Revsine,1973)。20世纪70年代,实证会计研究与信息理论研究开始共同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这一时期,实证会计研究表现出标准化的科学特征,开始在诸多英语国家中迅猛发展。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既往实证会计理论对于会计政策的直接影响没有达到预期水平,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实证会计理论(如:Laughlin,1982;Tinker,1982;Christenson,1983)。尽管Watts和Zimmerman(1990)对实证会计研究反对者做出了有力回应,但他们回应的内容合理与否仍旧不乏争议,比如后续的实证会计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不断遭到抨击:一是不断重复研究相同现象,二是阐述现象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另外,后续研究不断试图弥补上述缺失,但却并没有尝试从实证角度来检验所用手段与所想目标的相关性(Ball Smith,1992)。
(三)会计的信息经济研究方面 这一时期,会计研究领域开始尝试使用信息经济学和理论,形成了会计学科中的信息经济研究,如Feltham(1967、1972)关于会计信息经济学应用的研究,之后在很多杂志中被进一步拓展和详细阐述(Feltham Demski,1970;Demski Feltham,1972);未过几年,理论(Jensen Meckling,1976)也与信息经济学融合生长,产生了著名的契约理论(Baiman,1982、1990;Feltham,1984)。
(四)行为和组织会计方面 20世纪70年代,英国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即行为和组织会计的出现(Hopwood, 1972、 1978;Gambling,1974),其后行为和组织会计在美国及欧洲大陆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后续学者则进一步将这一趋势与欧洲大陆的成本与管理会计(如:Adam,1970;Magnusson,1974;Schoenfeld,1974)相互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当然, 也有学者把行为和组织会计与新兴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相联系(Flamholtz, 1972)进行研究。
五、20世纪80、90年代:多样化理论的产生及巩固
20世纪80、90年代会计研究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仅在80年代,英文的会计类学术期刊在数量就翻了三倍之多,并且研究内容在多方面得到了拓展。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当时的会计研究,也引导出了更多的会计难题。这一时期的前期,在现代数学、统计、概率和投资理论等方面的研究相对简单,后续则由于研究者们更加专业有素,研究也更为深入。最初的一些年轻学者在研究中都决心与过去研究彻底决裂,但到了90年代,他们的成熟睿智使得其逐渐认识到了前人研究的重要性,显然,没有任何一项科学可以局限于简单的标准化和统计检验,在研究中完全排斥数学或统计模型构建的做法不切实际,也不得人心。这一时期的会计理论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实证会计研究方面 Beaver在1981年首次对既往几十年的实证会计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阐述了他自己认为的未来研究方向。Watts和Zimmerman在1986年又进一步概括总结了已有的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也进一步肯定了当时的会计研究。后续的实证会计研究蓬勃发展(如:Holthausen Leftwich,1983;Holthausen Verrecchia,1988;Richardson,1988),硕果迭出。这一时期实证研究在基于资本市场的会计研究领域中也获得了丰厚成果:在基于资本市场的持续会计研究中(Lev Ohlson,1982),在两种不同路径上都体现出了对财务文献的应有贡献:首先,实证会计研究通过考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市场效率假设,促进了这两者的深入研究;其次,基于资本市场的会计研究界定出了影响公司普通股系统性风险的基本因素(Beaver,1970)。此外,研究也表明资本市场能够识别和漠视财务报表中粉饰性的变化(Dopuch,1989a)。除了基于资本市场的会计研究领域外,其它实证会计研究主要集中于收益平滑问题(Ronen Sadan,1981;Lilien,1988)、收入计量问题(Linsmeier,1995)以及政治游说活动 (Watts Zimmerman,1979;Puro,1984;King等, 1986; Abdel等, 1989) 等方面。
(二)会计理论基本问题方面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会计基础性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本巨著:首先是Devine(1985)的《会计学理论》,该书理顺了前30年间的几乎所有会计相关论文和理论,主要涉及会计基本理论、行为会计、收入理论等相关原理。这一里程碑式著作不仅阐明了作者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哲学观点,还将既往几十年会计学理论波澜壮阔的发展展现出来。第二本著作是Ijiri的《动量会计学及三式记账法:探索会计计量的动态结构》。该著作基于前人的探索研究而生,主要内容集中于三式记账法,并利用物理学专业术语来体现动态分析会计学。不同于其他作为经济学研究衍生品的会计研究,Ijiri的研究完全产生于会计学,该研究不仅吸收了管理行为的特点,还将其彻底融合进入会计学框架体系。其它会计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包括一系列关于会计实践问题的研究,如:Tomkins Groves(1983)、Abdel khalik Ajinkya(1983)、Morgan(1983)、Willmot(1983)等的研究,会计实践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尤为突出(Lukka,1990),并一直延续到21世纪。此外,会计基础性问题的研究还涉及会计学科性问题(如:Hakansson,1969;Hilton1980;Ryan,1982;Tinker等,1982; Schreuder,1984;Wallerjiamalvo,1984;Zebda,1987;Shapiro,1998)。
(三)会计分析方面 在20世纪80、90年代,会计分析研究从固定模式逐渐转变为自由模式。会计分析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为公共信息的价值找到必要和充分条件,在Hakansson(1982)等使用经济交换体解决这一问题后,Kunkel(1982)在更严格的条件下运用生产活动也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Ohlson(1988)找到了解决该问题的一般通用条件。与此同时的会计分析研究还涉及不对称信息中的信号理论(Hughes,1986)、权利下放到监控系统(Demskiet等,1984)、私人信息(Feltham Hughes,1988)、自愿披露(Wagenhofer,1990)和机构分析(Felthan Xie,1994)等方面。另外的一些分析则关注道德风险、风险规避的理论、预算不对称、预算问题、股票股价形成和契约理论,以及会计控制的微观和宏观理论,会计控制的微观理论主要研究收入概念提供给各机构的不同信息,而宏观理论则关注会计与其他机构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四)审计研究方面 这一阶段审计研究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商务审计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调查研究(如:FelisKinney,1982;Scott,1984、1988;Ashton,1987;Zeghal,1989;Pincus,1990)。此外还衍生了另外一个有趣的分支法务会计,主要研究会计活动中舞弊的欺诈性和可能性。同时Wyatt(2004)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了调查研究,阐明了审计职业被审计合伙人控制支配的生动情境。
(五)行为和组织会计方面 在80年代,会计基本问题成为会计研究的重要部分(burgstahler Sundem,1989),行为和组织会计这一领域则主要分为三个部分(Chua,1886):(1)行为会计的依据(Gibbins Hughes,1982;Hibbins Newton,1987);(2)组织会计,这一概念源自于在组织和社会中扮演会计角色的Burchell等(1980),后续作者大多效仿欧洲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建构主义者和解构主义者的研究,从而更偏向于管理会计而不是行为会计研究,因此也更依赖于不同的前提假设;(3)激进主义。其基本思想在哈贝马斯、马尔库塞和其他的作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认为会计不是一种中立的或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阶级斗争的工具。从而将会计研究看成是一个强调社会、经济和政治利益之间不可分割的社会标准。
(六)个人电脑电子表格程序方面 20世纪80年代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之一当属个人电脑电子表格软件的问世,电子表格是可帮助用户制作复杂的表格文档,亦可进行繁琐数据计算,可视性极佳的表格。既往的预算等金融活动都是人工完成的,后来通过大型电脑来处理,由于电子表格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很快在会计方面得以应用,最终预算等金融获得由成熟的个人电脑程序来完成。电子表格的发明得益于马蒂希克,60年代的刊物不仅首次使用会计电子表格来模拟金融事件,更为重要的是还使用数学方程来表示报关手续,并探寻出单个报关手续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从而衍生出许多广受欢迎的电脑表格程序。在此期间还有其他一些与电脑相关的会计资料出版(如:Benbasat Dexter,1979;Babad Balachandran,1989; Wand Weber,1989;Vasarhelyi,1989)。
(七)管理会计的危机和复兴方面 管理会计的危机和复兴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财务理论的影响,财务会计和财务审计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飞速进展,而有关管理会计的研究进展却异常缓慢,德国学者甚至提出管理会计是因为德国文学的衰落造成的。但70年代美国学者一直关注管理会计的分析研究,Johnson和Kaplan的著作《管理会计的兴衰》在1987年出版,标志着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管理会计的分析方面也受到了全新的关注(如:Holzer,1980;Kaplan,1983;Kaplan Atkinson,1989)。这次管理会计的复兴产生了一些新概念,并且原有的战略性成本管理、权责单位会计制等问题也重新获得了学者们的关注。另外一些研究则试图将财务管理与投资原理同管理会计联系起来(Benerjee,1984;Kupper,1985)。这一时期的管理会计呈现出使用新方法替代传统使用的步骤分配方法。管理会计的复兴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九十年代末Foster和Young指出的那样,在过去十年中,管理会计研究已经在重要性和有效性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精益管理会计的思想出现在20世纪末期的二十年中,主要包括日本的目标成本(Sakurai,1989;Ansari,1997)、泛函分析法(Yoshikawaetal,1989)、战略成本管理或SCM(Shank Govindarajan,1993)、生命周期成本或PLC(Czyzewski Hull,1991)及其延伸研究(Norman Ramirez,1993;Porter1996)等。此外,Kaplan和Norton(1992)开创性地提出了平衡计分卡,这一方法作为一个系统检查公司生产过程中组织环境的工具,对于公司的意义尤为重要,也获得了国际性美誉。虽然大部分管理会计文献都关注新成本计算体系和新绩效评价,但传统管理会计课题研究仍在继续,如转让定价(如:Manes Verrecchia,1981;Swieringa Waterhouse,1982;Eccles,1985;Amershi Cheng,1990)、不确定条件下的成本数量关系等。此外,一些研究人员将信息经济学和理论运用在会计学上,引起了许多学者在管理会计方面的极大兴趣(Namazi,1985),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基于高度简化和不切实际的假设,既没有在全球化背景下也没有在创业公司中考虑管理会计的功能(Forter Young,1997),从而并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