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收账款管理条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原因;赊销;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00-02
在经济市场当中,企业想要有效的减少信用风险的出现,那么在单位内部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而且信用管理部门是独立存在于企业当中,主要是针对应收账款从客户信用评价到账款的回收的整体过程,都需要进行全程的管理,这样对于企业商品的销售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产品本身在市场当中的占有率也明显得以提高。但是,我们应当明确的清楚认识,应收账款在企业当中存在也给经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那么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场致命的打击。本文主要针对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与防范做出有效讨论,首先分析了产生应收账款风险的主要原因,在后文笔者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缺乏风险意识
部分单位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够强烈,只是单一的为了扩大销售量,对于付款人的资信情况事先没有做到深入调查清楚,就盲目地采用赊销的手段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中进行争夺,企业对于账面上的高额利润显得比较重视,然而对于被客户大量拖欠以及所占用的资金是否能够有效地得以全面回收,却没有起到多大的重视程度,大部分企业都随之将其忽视。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失当
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的时候有诸多不合情理的地方,而且在日常进行控制的过程当中也是呈现出了较多的不规范现象,并且在追讨经营者所产生欠款的时候往往没有尽心尽力去完成,造成企业在其本身当中产生了较大的风险存在以及各方面的损失,笔者主要针对以下几点进行深入分析:
1.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对于客户的信用,没有正确制定有效的相关政策,从而使得企业设立的信用部门只是一个存在形式,形同虚设。而且,对于信用客户的相关资料收集,缺乏适时性。企业针对客户在经营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变化没有定期地开会进行有效的分析商讨,相对应的政策没有及时地制定,即使制定了相关政策,却也没有根据市场当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及时性地进行行之有效的调整。
2.企业相关监督部门没有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对于企业的应收账款没有全程有效的执行监控,在日常实际情况的操作过程当中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出现。
3.对于应收账款的回收,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催讨小组,这样对于应收账款的催讨就缺乏一定力度。部分企业只是单方面的在产品销售方面进行重视,却将应收账款的重要性得以忽视,或者企业只是要求销售部门进行催讨工作,然而也没有具体地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标准。
(三)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在当今激烈的经济市场环境当中,高科技产品以及普通产品的出现,首先需要完全明确当前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市场形势几乎是买方的市场,然而现代社会中有部分企业,其自身在进行经营生产的时候,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产生技术以及所能够支出的资金成本反面,在当前新形势下不管是在哪个角度而言,都不具有相对的优势。在这种不具备优势的市场环境当中,那么这些企业与其他稳步发展的企业相比较,在竞争力以及相互抗衡力方面就显然更加的不足,在当今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直接造成其在市场中占有较小的份额,无法有效地将市场局面进一步的给予有力扩展,而且企业对产品生产所体现出来的能力与其生产份额相比就显得格外的多,那么企业所生产的货物走向市场之后,直接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也是造成产品积压的主要原因。
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其内部库存积压到一定程度时,针对企业本身所实施的管理运营以及资金短缺等问题,都将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对于此类问题的出现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全面重视,完全有效的控制住其产生的原因,在社会经济市场中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有效地开拓市场,有力地将生产份额进一步地给予全面提升,使得其最终结果要大于生产能力。因此,企业商品在市场中进行全面的推广和销售,就必须要做出一定条件的让步,从一些细节方面尽可能地让所生产的产品走进市场,全面地面向广大的消费群体,如此能够更好地解决资金短缺以及资金不顺畅等问题。
(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条例不健全
有些企业在社会中进行发展,不管是基础工作又或者是管理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都体现出了不够完善的一面,两方企业相互之间在进行合作的过程当中,合同就必然出现在两方合作代表面前。将买卖双方之间的权力以及义务之间关系是否有着明确的规定,并且所指定的合同是受到我国法律保护的。然而,企业在实际合作过程当中,对于每笔逾期应收账款往往都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没有完善的合同协议作为最根本的权益保障。
企业对于其内部财务部门,没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约束,在账款当中经过确定无法进行收回的应收账款以及已提坏账准备金,财务部门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坏账准备进行有效的冲减处理,然而针对还没有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就应当将其当成坏账损失进行相应的记录处理。在财务部门当中,应当制定一份详细的财务报表,这样就能够明确地了解企业每期的账目数款。
二、全面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一)全面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管理模式下,企业在社会当中得以全面发展,直接面对的是针对市场当中形成的竞争力以及在市场当中投入的整体调研工作,进行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做出相适应的解决对策。企业自身需要明白,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投放到市场当中进行销售,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最大价值是什么?以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与其他产品进行对比所体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又是什么?最后企业本身的管理模式以及经营理念都需要进一步地给予全面有力加强,将产品内在的价值在市场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充分发挥。企业完成了即将投放市场的产品,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后期面对市场销售的时候,一定要看准时机并有效地找准销路。在市场当中的销售过程,如果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模式,那么企业相关高层人员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改善决策,将市场当中所形成的被动模式有力地转换成为主动模式进行销售。企业的生产,并不是盲目地进行生产,也不会盲目地进行签订订单,而且进行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之后,站在选择性以及主导性两者并存的情况中进行有效的选择,也就是说在进行客户选择的时候应当具有针对性,切记盲目实施。将企业本身所投入的资金在应收账款上的占用率,进一步有效地降低到最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有效的进行全面加强提高。
(二)做好资信调查,制定合理信用政策
首先,企业内部需要设立一个独立的部门,仅针对收账款上做好资信调查,就目前形势在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中,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设立了清欠办公室,对之前已经产生的拖欠款全面地进行追讨,独立资信管理部门的设立在企业处理应收账款的方法上却是处于一种处于被动的状态,在企业内部处于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现状才是更有效、更主动的一种选择性措施。
其次,企业应当安排部门人员针对客户的资信方面展开有效而全面的调查,企业在赊销前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就是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在商品的交易上和不能和客户意见达成一致?产品的生产量控制在多少和每次合作之间的信用额度最好控制在多少最为恰当?交易方式的选择,交付款的时间和后期所采用的保障措施?
我们对以上信息进行信用综合分析之后,那么客户的信用情况就会直观的展现在企业的资料信息之内,于此同时企业在建立客户档案的时候,除了客户的所显示的基本资料以外,还需要着重记录客户近期的财务情况,资本实力以及历史往来当中的信用等,并有目的和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客户制定一份相对应的信用等级表格。
(三)内部控制制度管理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企业要针对应收账款管理中经常出现的状况,以制度的形式将债权责任明确下来,主要内容应包括:明确划分责任范围,对公司全部的客户的欠款尽可能地落实到个人;明确规定在应收账款未完全收回之前,责任人不得调离企业;明确规定各人的职权范围,对超限额赊销或未经审批赊销的应予以处罚,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明确规定隐瞒、变更应收账款事项应负的各种责任;明确规定由于信用部门人员,调查不实而产生坏账应负的责任;明确规定责任的监督部门,防止责任管理流于形式。
要加强催收力度和应收账款日常管理,首先,企业财务部门应按赊销客户名称进行明细核算,定期统计客户的赊销金额、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信用部门也要经常计算账款回收期、账龄结构、逾期账款率、坏账率等指标,并将结果反馈给企业主管领导,为评估、调整客户的信用等级、信用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了解赊销总情况。其次,企业财务部门应定期向客户寄送对账单,对账单应由双方供销当事人和财务人员确认无误并签章,作为有效的对账依据,如发生差错应及时处理最后,信用管理部门在账龄分析表的基础上,经过追踪、核查,进一步将逾期应收账款按风险程度分为A、B、C三类。在催收账款过程中,还需注意收账技巧,切勿因急功近利而丧失一批优质的客户。
三、结语
总之,企业应当全面重视应收账款所带来的风险,调动全员清醒地认识应收账款所带来的不安全隐患,企业对于应收账款需要全面加强控制,并且还需要谨慎地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企业的资金损失降低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康新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2] 顾乃康,王贵银.企业资本结构决定及其动态调整的结构性突变——基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2,(3).
[3] 肖斌卿,伊晓奕,刘海飞. 分析师跟进行为对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的影响——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采购 销售
一、企业内部控制简略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防范和应对风险,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发展战略而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运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的一系列的体系,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执行的、旨在完成控制目标的过程。
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适应性、制衡性和成本效益五个原则。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采购是中小企业的基础,是运营中最重要而控制又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自身的一些缺陷,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导致采购成本高、采购质量差、采购舞弊等问题严重,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机。销售是中小企业的命脉,销售计划或策略不当、客户管理不足、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或欺诈、未经授权发货或发货不符合合同约定,往往会给中小企业带来颠覆性的风险。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上述二个方面内部控制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采购业务管理不严格
一是采购成本高。中小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资金有限,通常进行的是小批量分散采购,在和供应商的价格谈判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缺乏大企业大批量集中采购的优势,采购价格压低的空间小,致使采购成本较高。二是采购流程不合理。中小企业管理层次较少,有些企业采购工作是由销售人员兼任,企业往往根据顾客订单进行产品设计,组织原材料采购和生产,受企业规模、销售额、资金的限制,企业采购较为谨慎,采购方式比较原始、零散,无法获得规模采购带来的效益。三是采购流程中没有设置验收步骤,使得采购与库存之间存在舞弊可能。验货时无验收单,会计只根据厂家提供的供货单进行记录,这样无法检查供货、验货与入库商品是否一致;四是会计对应付账款的重视不够,使得应付账款的管理混乱,无法提供应付账款时间管理,应付账款的拖付,又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商业信誉,为日后的赊销设下了障碍。
(二)销售业务管理不规范
一是销售计划定制不合理、销售手段不成熟、市场把握不准确,没有将销售目标放在优化企业资源、准确把握市场机会上,而是靠拉关系、拍脑袋。如某供应铁路机车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小,要获得大客户的订单很难,为维系和中国南车一家公司的合作,在没有签订正式合同的情况下,按照该公司的口头承诺囤积了大量存货,由于国家政策调整等原因,该客户的生产计划没有实施,导致该中小企业积压了大量的库存,资金周转不灵,面临经营困难。二是客户信用管理不严谨、付款方式选择不当、账款无法有效回收,使得企业面临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欺诈的损失。2011年,某提供油气回收设备的中小企业,与南方一家客户签订了年度框架合同,约定货到票到30天后付款,该企业按照客户的订单要求,把所需设备都发到了客户指定地点,并开具了销售发票,总额高达800万元,然后等着客户付款。但过了30天,客户没有任何付款的迹象,企业派销售人员跟对方沟通后,才付了200万元,截止2012年底仍有600万货款未收回。三是合同内容严密或有欺诈嫌疑,未经授权对外订立销售合同,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不按照企业销售政策制定收款期限、销售价格等,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四是未经授权发货或发货不按照合同规定,导致货物损失或客户与企业的销售争议,阻碍销售款项的顺利收回。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对策与措施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有效控制风险,提升公司管理水平,规范企业运营,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建议在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使用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控制程序,梳理采购业务、销售业务流程,找准关键控制点,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采购业务方面
建立健全的采购业务制度,明确规定采购业务的流程,对采购计划做出统一安排,明确审批权限,定期检查和评价,确保物资采购满足企业经营需要。
一是建立采购申请制度,根据采购物品或接受劳务的种类,授予相应的采购申请权利,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采购业务要遵循集中处理原则,避免多次、多头和分散采购,以实现低成本、高效采购,提高管理效率。企业要对采购部门人员实行定期岗位轮换。针对技术性比较强、比较重要的采购业务,应组织采购论证会议,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除零散小额物资和服务外,企业不能将采购业务全过程交由同一机构处理。
二是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明确规定不同物资使用的检验方式,建立专门的验收机构,委派专业的验收人员进行验收,如果验收过程中发现不正常情况,验收负责机构或人员要及时如实上报,追查异常原因,做出合理处理。
三是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明确规定采购不同物资的不同付款流程,委派专门的付款审核人对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进行严格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及时进行付款操作。要注意严格审查采购发票的真伪、是否合法和有效。如果出现发票虚假的情况,要在查明原因后,及时上报并处理。企业要对付款的整个过程实行跟踪和控制,如有异常情况,采取拒付款项的做法维护企业资金和信用。
(二)销售业务方面
一是定制合理的销售计划。在明确企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当前市场形势进行客观分析,制定出明确的销售目标、回款目标、和其他定性、定量目标;根据目标编制预算和预算分配方案;落实具体执行人员、职责和时间。企业管理层要给销售部门定制客观合理的年度、季度甚至月度销售指标,采用绩效和奖励挂钩的方式,激发整个销售部门的积极性。销售经理要严格执行下达的销售指标,将销售任务合理分配给销售部门的各个员工,并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动态、全过程监督,保证销售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二是定制合理的销售价格。企业管理层和销售部门经理要综合企业产品特点、所处市场环境、市场竞争力等因素,合理制定报价和组织研发等生产活动,定制出促进产品发展、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产品价格。
三是建立严格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建立客户信用动态档案并进行实时更新,对客户整个付款过程实行动态、持续监控,作出划分、调整客户信用等级计划。依据企业信用政策和不同的客户信用情况,拟定客户赊销限额和时限。企业要明确应收款项管理条例,将责任与考核奖惩相结合并落实到位。应收款性催收时,销售部门要将催收(包括往来函电)等记录归档;资金结算时,财会部门要对款项收回进行严格的监督。如遇长久拖欠账款的问题,要采取合适的法律手段保护企业利益。
四是订立销售合同。第一,订立销售合同前,要委派专门人员对客户信用状况作出调查评估,可以采用和客户进行谈判、磋商或业务洽谈的方式,对销售定价、结算方式、权利与义务条款等进行关注。如果有重大的销售业务,在谈判时,企业还要委派法律、财会等专业参与,并对整个谈判过程进行相近的记录。第二,企业要明确规定销售合同订立及审批过程。销售合同中应该对协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详细规定,合同审批人员要严格审核合同草案。重要的销售合同,要组织企业的业务、财会、技术部门等相关人员进行共同评审。第三,审核通过销售合同草案后,通过企业的正式授权的人员才能与客户正式签订合同。
内部管控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运营的效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需要在制度建设、权责划分、流程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要统一思想,结合企业实际业务,重视内部管控,合理设计,在规避风险与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建立适合本行业或业务特点的、不影响效率的、简单易行的内控模式。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金融生态环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社会信用体系与政策法律等内容。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广义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等。可见,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各成分、各要素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金融生态链,包括社会信用体系在内的各成分平衡的共生。而社会信用体系无疑是金融生态环境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
社会信用体系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信用调查活动和信用评级活动。广义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了与信用交易有关的四个主要环节的制度安排:一是信用的投放,二是信用风险的管理和分散,三是信用信息服务,四是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广义的社会信用体系几乎涵盖了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重要方面,既涉及对交易过程的规范,也涉及到对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的规范,可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甚至可以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关系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成败。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都强调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性。2004年2月总理在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上强调:金融安全事关大局,维护金融安全,必须健全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要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建设,规范社会征信机构业务经营和征信市场管理。2006年1月中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在全国联网正式运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于2006年8月在全国联网正式运行。截至2006年末,央行的征信系统数据库已经覆盖全国,并为5.33亿自然人和1116万多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这些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与此同时,信用体系建设的速度仍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充斥市场、价格欺诈、中介组织违反独立、公正的职业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加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商业竞争力、办事效率,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信用立法滞后,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具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是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的重要表现。我国现行法律中,只有《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担保法》、《票据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关于信用的一些原则性条款,《刑法》中对欺诈等行为也有相应的惩罚规定。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相对完整、系统的规范信用活动的专门法律。虽然在一些法律法规中也有关于信用的规定,但受传统意识的影响,这些规定还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不能对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在一些失信和诈骗案件的审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这些都非常不利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和维系。因此,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就必须要完善立法,以法律作为保障。
(二)社会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
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中介机构的完善与否关系着信用制度能否真正建立。目前,我国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用国家信用代替了各类信用关系,缺乏维系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转的奖惩机制,使得信用机构少,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导致了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估。
(三)缺乏信用教育和信用研究
目前我国信用管理教育还很落后,国内几乎没有一所专门的信用管理学院,甚至没有信用管理课程,没有一所院校开展系统的信用管理职业人员从业资格教育工作。我国的信用管理教育还很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造成了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信用的道德层面的含义,很少去从教育和经济层面系统地思考信用问题,严重阻碍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质性进展。
(四)信用信息开放程度低
社会信用记录集中于政府部门,政府及其下属的事业单位负责信用记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全社会信用记录的市场开放程度低,征信企业缺乏向企业和个人正常获取和检索信用信息的途径。
三、基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信用法律法规的建立
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立法先行。鉴于我国的国情,信用立法难以在短期内完成,但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客观上又需要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因此,建议我国从三方面推进信用立法工作:一是尽快出台《征信法》,代替人民银行制定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条例》,将征信制度由部门规章提升到法律范畴,确立征信制度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二是抓紧研究、率先出台急需的法律、法规,如《信用报告法》、《社会信用信息法》、《信息披露条例》等,为商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在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保存、评级、服务等业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三是抓紧修改和完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信用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惩罚条款,对诸如产权制度、契约制度、竞争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也应该加以健全和补充。
(二)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管理数据库
先进的信用风险控制方法需要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支持,应充分发挥会计核算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优势,根据信用风险控制的需求,利用数据库建立信息档案,及时获得数量多、质量高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实时录入,不断满足信用风险控制系统数据信息的动态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在推动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现了企业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升级改造和全国统一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下一步社保、住房公积金以及企业的环保信息等将纳入该系统。伴随着该数据库的应用,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规范信息收集和录入,确保信息准确、及时、有效,能准确反映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既要满足商业银行多样性风险控制的需求,也要建立个人消费者信息纠错工作机制;非银行社会信用信息的更新,更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人民银行应责无旁贷地做主协调人。
(三)大力发展社会征信行业,发展信用中介组织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促进征信行业的发展,只有征信行业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才能形成失信惩罚机制的基本条件。我国在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和鼓励民间的经营性征信机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信用管理民间机构,通过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法律保障、数据信息开放等有利条件,鼓励社会各界包括民营、中外合资、合作机构根据规定开办专业化的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信用中介组织,为社会提供广泛的信用中介服务,以此促进信用服务业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明确征信业的管理部门,并逐步统一征信机构资质标准、建立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严格规范信用中介组织的行为。
(四)大力开展信用管理教育,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
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是营造良好金融生态,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使诚信成为人们交往的道德准则,强化“守信光荣、背信可耻”的观念。同时,要建立社会失信惩罚及奖励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各类企业、个人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不良信用记录进行合法且有效的公示,设立“黑名单”,形成失信的企业难以生存、发展的氛围;同时,设立“红名单”、“绿色通道”等,通过免工商年检、降低贷款利率、提高授信额度等各种措施,对诚实守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诚信氛围,也是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有序运行不可或缺的观念因素。
(五)大力培育和发展信用市场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继续大力培育信用市场,通过催生中国企业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市场,扩大信用经济规模,增加社会对信用管理中介行业的需求,做大“蛋糕”;与此同时,政府应当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征信机构研发和创新征信产品,为社会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同时,政府对社会信用信息系统的整合是对政府管理体制、行政效率的一种考验。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需要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否则各部门的建设成果只可能是分散和孤立的行业系统,而不可能是真正促进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有效的社会系统,不利于市场化的信用服务业的增长壮大。
(六)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要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除了外部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相关法治环境外,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主要服务对象,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很多金融机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尚处在自然盲目状态,防范市场信用风险的能力有限,不敢轻易进行信用交易,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了其市场竞争能力,丧失很多商业机会。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现有的信用经营机构主要是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从国际上看,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信用经营机构,其主要信用活动是信用销售。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我国应重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一方面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包括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应付账款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